時間:2022-02-27 19:33: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兼職教研員工作計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創建教研文化增強教研員信心
在一位教研員的辦公桌上,我們看到了一份由縣教研室頒發的別致的榮譽證書――“禹娟華同志,熱心服務、力求精致先進個人”。證書的主人爽快地介紹起它的來歷:“去年的先進個人,我們每個人都評了,但是每個人得獎的角度不同。這是梁主任的新招兒呢。”
梁主任,即梁燎原,雙峰縣教研室的當家人,一位40出頭的血性漢子。2007年,新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出臺,編資料發資料創收的路子走不通了,直接向學生收費更不允許,許多縣級教研室因經費困難等原因,工作處于半癱瘓狀態。雙峰也不例外。如何讓教研室走出低谷?縣教育局選擇了梁燎原,將其從縣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位置上調任縣教研室主任。
上任之初,梁燎原深感壓力重大。一方面,教育局對教研工作高度重視。2007年,將撤銷的原永豐鎮學區辦公樓無償劃撥給教研室,同時撥款20多萬元更新辦公設施,包括給每位教研員配備一臺電腦。局長王貴升和分管業務的副局長李伯康蹲點教研室,并就2008年教研工作計劃組織班子成員及中小學校長代表召開論證會,要求各單位配合教研室落實全年教研計劃。在經費非常緊張的情況下,教育局對教研室經費給予重點傾斜。透過這一系列舉措,不難看出局領導對教研室寄予厚望。另一方面,由于待遇偏低,地位不高,許多教研員缺乏工作積極性,也看不到教研的美好前景。面對這種現狀,如何實現教研室的轉型?如何讓教研員對開展教研活動充滿信心?
有為才有位,有位才能更有為。經深入思考,梁燎原和班子成員明確了發展思路,決心先從創建教研文化人手,讓員工在積極向上、和諧的文化氛圍中工作和生活,進而激發大家從事教研工作的光榮感和自豪感。
踏進教研室大院,記者眼前一亮。整潔有序的環境,簡樸大方的布置,凸顯著院落主人的嚴謹務實。大廳內公示欄上的一條橫幅很醒目――“培育名師,其樂融融,做教師喜歡的好教研員”,兩邊則是“為教研科學走進來,為師生發展走出去”的室訓。樓梯間口,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們的愿景:讓每一位教師分享更多的教育智慧,與學生一同幸福成長!”掛在教研室進門口的“教研室興旺,我的功勞!”激發著每一位教研員為教研室爭榮譽的豪情。在院內和室內的墻壁上,還張貼著不少標語,有制度上的,也有教研員總結出來的。如李英姿在學鎮西的講座上講道:“做最好的自己,讓我找到了人生意義的支點。每天做最好的自己,生命就是一個有意義的過程!”大家認為總結得好,就把這句話掛在了教研室顯眼的地方。
梁燎原告訴記者,教研室的核心文化是“崇尚學術、超越自我,發展教師、舍我其誰”!他們開展教研活動,是為了“讓每一位教師分享更多的教育智慧,與學生一同幸福成長”!教研室還提出了好教研員的“亮點”,如“才學超群,告別了不學無術”“共構和諧,告別了挑撥離間”等,讓教研員這些文化人沐浴在文化中,感受到教研的重要和光榮。
在永豐鎮中心學校,一位姓李的老師告訴我們:“連續兩年,在過年的時候,我都收到了教研室相關學科的教研員發來的祝福短信。這雖是一件小事,但讓我感受到,這樣的教研室一定能做出大文章!”
創造團隊力量展示教研室風采
雙峰縣教研室現有在職教研員16人,平均年齡45歲,第一學歷本科的只有1人,專科的只有2人,絕大部分為中師,有的還不是師范畢業生。
教研室副主任兼中學數學教研員謝松其深有感觸地說:“論年齡,我們教研室的教研員大多四十開外了,接受新事物較慢,且受歷年來的教研模式影響,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惰性。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育對教研員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如果停滯不前,就會被時代淘汰。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學習,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謝松其年屆五旬,兩年前他還是一個標準的“電腦盲”,而現在他已經能夠熟練地使用辦公軟件,日常事務安排與平時命題,他都直接在電腦上完成。
不僅是謝松其,2008年下學期的期末考試試卷,全體教研員均交出了排版規范的電子稿;不少教研員下校講課,均能自制簡單的課件;教研室網站雙峰教研網的管理,全體教研員均能對自己分管的欄目熟練地進行后臺管理。教研員電腦水平在兩年內的飛躍,令全縣教育界人士嘖嘖稱奇。
教研室是一個智力單位,一個學術機構,一個輸出教育智慧讓教師成長的服務性機構。作為一群普通人,要想超越下面的教師,最佳的選擇就是發揮團隊力量。沒有完善的個人,但有完善的團體。
基于上述認識,雙峰縣教研室改變了每學科開展教研活動由學科教研員一人負責的傳統做法。他們發揮每一個教研員的長處,相互補充,形成合力。
如在一所學校開展物理教研活動時,全體中學教研員參加,其他同志幫助報到、組織,其他學科教師有時間就到這所學校聽相關教師的課,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團體教研效應。又如開展“教研陽光校校行”活動,教研員們分中學組、小學組,深入一個鄉鎮兩所學校,事先通知聽課學校,對當天的課進行調整,每位學科教師第1~3節聽課,然后分學科與教師交流,以這三堂課為案例進行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這樣既了解了教學一線的情況,也有力地促進了學校全面推進新課程的實施。即使有時教研員忙不過來,每個學科開展教研活動,同時去的教研員也不能少于3人。這種讓教研員優勢互補的做法,提高了教研效果,同時也向基層學校展示了教研室團隊的風采。
創新教研形式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部分教師認為教研活動搞與不搞一個樣,搞多搞少一個樣,那是因為有些教研活動流于形式。如何開展震撼教師心靈的教研活動?如何使每一次教研活動讓教師分享更多的教育智慧?2007年暑假,梁燎原上任不久,一個念頭躍入了他的腦海――“同上一堂課”。他把這個想法提出來與班子成員一商討,大家都同意實施,并集思廣益,逐漸形成了一套具體方案。
該活動的基本操作模式是:三人任教同一課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與手段,展示不同的教學風格。聽課者以這三堂課為案例,根據三個教師對同一內容的不同解讀,進行分析討論,并提煉出最優的課堂模式,然后將這種模式在自己所在的區域內推廣。
2007年下學期,“同上一堂課”活動在全縣各鄉鎮中心學校、中心小學及部分民辦學校依次開展,每鄉鎮承辦一天,按初中、小學分學科進行,周邊鄉鎮同學科的教師參加教研活動,上課教師是該鄉鎮選的優秀教師。活動在一片贊譽聲中推進,反響熱烈,效果良好。
2008年上學期,為重建高中新課程理念下的課
堂教學模式,活動延伸到全縣8所高中,同樣取得良好效果。
2008年下學期,綜合以前經驗,結合全縣農村辦學條件,教研室對活動形式進行了創新。三位上課教師中,要求有一位是40歲以上,有一位教師上課不用課件。這樣做更具有實用性和推廣性,提高了教研活動的實效。
2009年上學期,活動在全縣繼續推行。與此同時,部分高中學校、鄉鎮中心學校相繼自發組織了“同上一堂課”活動。永豐鎮一中組織全校12位語文教師“同上一堂課”后,選拔熊芳老師參加全鎮的“同上一堂課”教學研究活動,后來熊老師在婁底市教學比武中獲得一等獎。
實踐證明,這種活動方式,有效解決了前面提出的難題,教研員的積極性增強了,教師參與面廣了,教學效率提高了,教學研究已經接近它的本源,教研風氣漸入佳境。雙峰二中張老師報名參加全縣地理“同上一堂課”后,學校非常重視,組織教研組集體備課,多次指導張老師試教。參加完縣教研活動后,張老師深有感觸地說:“原以為自己的課上得不錯,但聽了其他老師的上課和評課后,發現自己的教學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雙峰三中的一位教師在活動后記中這樣寫道:“‘同上一堂課’充分考慮到了我縣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到了一線教師的需求,充分考慮到了教研活動的可持續發展。無疑,它是成功的,我們喜歡這樣的教研活動。”
除了“同上一堂課”,雙峰縣教研室在這兩年中還成功策劃并實施了“閱讀教學研討”“中心小學特色發展與示范引領研究”“中青年教師開放式教學比武”“校本教研課題研究研修班”等諸多富有創意的教研活動,其中不少是在征求一線教師意見的基礎上進行的。正是因為教研室發揮了它的示范引領作用,全縣各中小學校找到了教研興校的金鑰匙。
開展網絡教研,是縣教研室創新教研方式的又一重要手段。2007年的教師節,雙峰教研網正式開通了。立足本土,著眼長遠,以教學研究為主線,網羅教育教學有關資訊,雙峰教研網一面世,就受到了縣內教師甚至更廣區域內同仁的青睞。至2009年4月底,網站已教研信息、專題等1700余篇次,擁有注冊會員320余人,網站訪問IP數已經接近25000次。由于立足教研改革的前沿陣地,能及時教研領域的最新信息,網站已經成為不少教師每天上網的首選去處,一些學校還把向“雙峰教研網”投稿事項寫入了學校規章制度。
語文教師賀國平,去年9月被聘為雙峰教研網的兼職編輯。她告訴記者:“雙峰教研網定位高,理念好,管理實,效果佳,成為了雙峰教研的風向標。我能夠借這個平臺為雙峰教研出謀劃策,感到非常榮幸。”
為把網絡教研做大做強,縣教研室廣借教研網、教研QQ群、教研郵件系統等平臺,組織開展了“教師讀書心得”網絡征集、教研意見與建議征集、高考與中考試題征集等活動,為一線教師間的交流、為教研室聽取一線意見提供了直接、快捷、有效的通道。對于征集到的優秀文章、資源或建議,及時通過網絡展示,并對造成積極反響的、有指導意義的適當給予獎勵。這些舉措,既豐富了教研網絡的內容,同時也繁榮了教研文化,推動了教研教改。
除深入一線、走進課堂與教師親密接觸外,教研員還經常利用QQ參加教師間的交流,部分教研員還建立了自己的網絡空間,公布了郵箱號碼,接受教師咨詢,引導教師更好地從事教學研究。目前,除了雙峰縣教研網配套的“雙峰教師天地QQ群”外,全縣教師中還涌現出了“雙峰教研人”“語文教師QQ群”“地理教學研究群組”等十多個涉及教育教學的交流平臺。同時,不少教師還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博客,將教育科研成果在更大范圍與業內同仁共享。
這些設身處地為教師著想開展的教研活動,真真切切地促進了教師成長,贏得了教育行政管理人員與廣大教師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