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護士職業安全報告

護士職業安全報告

時間:2023-01-04 18:49: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護士職業安全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護士職業安全報告

第1篇

[中圖分類號] R197.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1-209-01

隨著不斷更新的各種醫療設備、一次性醫療用品、新的化學藥物、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護士的工作暴露于各種職業損傷因素之中.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職業損傷的危險正在不斷增加,職業暴露與職業防護已成為醫護人員日益關注的話題。因此,護士的職業危害不容忽視。在我國,護士的職業危害、防護問題仍顯力度不夠。護士的職業安全越來越受關注,通過各種措施加強職業防護,保證護士的安全與健康,已成為護理工作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多年臨床護理實踐經驗,探討職業防護中難點并提出一些建議。

1 現狀分析

1.1 職業防護教育不到位 原因是,目前我國護理教育體系中尚無有關護士職業防護課程,造成護生在校學習時未能充分認識到職業防護的重要性,畢業時無職業防護意識。學生畢業后,醫院對護士的崗前培訓和在職教育中,未把職業防護內容列為必須培訓的內容。而且,加之醫院重視程度不同,護士學習、理解能力的不同,護士掌握防護知識程度不一,部分護士存在僥幸心理,缺乏學習職業防護知識的積極主動性。從而導致護士職業防護教育不到位??傉J為不是傳染患者,思想上沒有足夠的重視,風險意識薄弱。

1.2 職業防護措施落實不到位 分析其原因是:1)目前我國護理管理者及醫院管理者對護理人員的職業病防護重視不夠,對有關職業損傷的防護宣傳教育較少,使護理人員的職業防護意識淡薄,防護能力較低。2)護士缺編問題嚴重,護士要完成繁重的任務,而忽視了對自身的保護。護士是執行注射的主要群體,因此,長期處于潛在針刺傷和,手術器械用后清洗、浸泡及一次性用品用后毀形等處理,提高了護士職業暴露機會,增加了護士的職業感染危險性。

1.3 防護用品不到位 原因是醫院沒能按規定購進和提供防護用具。例如:大量普及使用的注射器、輸液器都沒有安全保護裝置。在基層醫院由于種種原因,很難被使用;醫院更難為護士提供隨手可得的符合國際標準的銳器物收集器;在進行一些接觸病人的操作中,特別是外科、骨科等科室,每位病人都有破損的皮膚粘膜及血跡,還有在化療科每位病人都用免疫抑制劑,護士做不到總是戴手套;科室為了節約材料消耗,反對護士在正常無菌操作以外戴手套從事臨床工作。

2 對策

2.1 切實增強職業防護意識 上崗前的護士必須進行醫院感染、職業防護、安全工作技術和方法的崗前專門培訓,經考核合格方可上崗。工作后不間斷地接受繼續教育,不斷強化安全防護意識,護理管理者應加強督查力度。

2.2 合理的人員編制 合理的人員編制和專業結構,是臨床護理工作必須的人才保障。如果護士嚴重缺編,工作量超負荷,致使護士身心處于高度緊張狀態,會大大增加職業傷害的頻率和程度。

2.3 充分重視防護用具 數量充足、質量合格的防護用具,是防范護士職業傷害的重要工具。積極開發各類先進、安全、價廉的醫療器材普及使用可自動回套的針頭;使用符合國際標準的防漏、耐刺、密封的環保型銳器收集箱;推廣使用無針密閉輸液接頭和真空采血系統。由環保部門成立一次性醫療物品用后處理專門機構。醫療垃圾嚴格分類管理,減少流通污染環節,把護士的職業危害降到最低。

2.4 建立健全職業傷害報告和管理制度 成立職業防護管理委員會健全職業防護上報制度和上報程序,職業暴露的處理常規,風險評估標準等。

在大多數二級綜合醫院中,目前還沒有建立職業傷害報告制度。建立健全護士職業傷害報告和管理制度,建立起救助及時、管理科學、操作規范、保障有力的護士職業傷害預防、報告、救助、保險及賠償機制,是減少護士職業傷害的根本途徑,也是促進和完善現代醫療體系建設的重要手段。

醫院管理者應充分重視護士的職業防護,積極改善工作條件,合理配置人力,減少護士因工作忙亂而引起的損傷,從而減少護士的職業危害。

第2篇

關鍵詞:針刺傷 危害 預防 減少 處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16-0225-02

醫務人員在醫院工作期間面臨著多種職業危害,被各種污染的針頭刺傷可導致經血液傳播疾病,并可能產生致命后果,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職業危害的主要種類。因而,醫務人員應該意識到針刺傷的危害性,并加強醫務人員的自身防護與感染管理。

1 針刺傷的危害

現已證實20種病原體可經針刺傷接種傳播,經針刺傷接種發生感染可能發生致命后果的有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較HIV的致病性強,針刺傷發生時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被攜帶HBV的針頭刺傷而發生乙型肝炎的危險性為1/5。另外,病原體經針刺傷口進入體內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針刺傷口都可能有破傷風桿菌的存在。

2 引發針刺傷的因素

醫務人員對針刺傷帶來的后果認識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視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導致針刺傷的發生。可能造成針刺損傷的情況有:(1)丟棄用過的針頭時;(2)給病人注射時(特別是給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時);(3)針頭用完蓋帽時;(4)更換未加帽的針頭時;(5)把已用過的空針擺放在操作臺上,然后做清潔時不慎被針頭刺傷等。

3 如何預防和減少針刺傷意外的發生

3.1 加強職業防護培訓,改變護士不安全行為

醫院對醫務人員應進行經血液傳播疾病職業防護的定期培訓,特別是對新工作人員。對臨床護士的培訓別要強調防護用物如手套的應用、醫療銳器的處理、銳器刺傷后的處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護士的自我防護意識,糾正護士的一些不安全行為,使她們在工作中做好職業防護。

3.2 改善醫療操作環境

國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環境能有效減少醫護人員銳器刺傷的次數,如采用安全針頭注射器、提供便于丟棄尖銳物品的容器、負壓標本試管采血等。醫院應在現有的條件下,應考慮醫護人員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丟棄污染針頭等銳利廢物的容器等設施,減少醫療銳器刺傷的發生。

3.3 規范醫療廢品的處理

醫療垃圾應在衛生主管部門統一規定下在固定的場所進行焚毀。目前許多醫院在注射器、輸液器使用后,要求先將針頭取下,浸泡,收集,再進一步分類處理,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勢必增加護士及其他工作人員被刺傷的機會。如管理不嚴,讓醫療垃圾流入社會則會對大眾帶來更大的危害。

3.4 建立醫院職業暴露報告系統

醫護人員在針刺意外或黏膜接觸病人血液等職業暴露后要向有關部門報告,并得到及時的咨詢和處理。同時有關部門在收集這些數據時,可定期進行分析發生職業暴露的原因,從而尋求有效的預防措施,以減少醫護人員的職業感染的危險性。

4 發生針刺傷后的處理

當不慎發生針刺傷時,應盡早報告,由醫院專門組織(如醫院感染控制科)對受傷者進行指導處理。受傷護士應配合進行各項檢測,必要的治療及流行病學跟蹤觀察,為醫院、政府部門制定控制和預防措施提供有效的資料,以減少醫務人員針刺傷的發生。護士在針刺傷后緊急局部處理的方法: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沖洗;傷口應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過氧乙酸、0.2%碘酊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傷口。對于HBV污染的針刺傷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的針刺傷,應及時向HIV職業暴露安全藥品儲備點報告,進行風險評估,確定用藥的必要性和方案,處理情況向主管行政部門報告,暴露后6周、12周、6個月、12個月定期檢測HIV抗體。

5 總結

在臨床工作中,針刺傷屢有發生,建立一個完整的報告制度及一個系統而全面的診斷治療體系勢在必行。進一步分析注射針刺傷的因素,保證人員配備和各種醫療保健防護用品的供應,提高防護意識,對減少杜絕針刺傷、減少醫護人員的職業性感染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應菊英,徐國英.急診護士對針刺傷的認識及針刺傷后的心理狀態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3):204-206

第3篇

關鍵詞 護士 針刺傷 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R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14-0035-03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forty-one cases of needle-stick injury of community nurses

HE Jianping

(Huating Tow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8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occurrences of the needle stick injuries to the nurse in Huating community to provide a basis for formulating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 Method: The occurrence of needle stick injury to the Huating community nurses from 2010/01-2012/12 was investigated with the designed questionnaire by literature review by the special personnel in charge. Result: There were 41 nurses injured in the past 3 years, and the incidence was 90%. The causes of the accidents were to put undeserved syringe needle cap and sleeve ampoule, treatment of the needle used and un-appropriate placement of the needle puncture. The rate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education was 84.2%, the knowledge awareness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was 62.6%. Conclusion: There are high occurrence rates of needling injuries among the nurses of Huating community, and the cause is the low level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lack of knowledge to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protection. The next step should be to carry out systematic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ccidental injury of the nurses.

KEY WORDS nurse; pricking woun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護士是醫療機構內針刺傷發生概率最高的群體,尤其在護士生第一個實習期內。孫月梅等[1]的調查顯示,針刺傷的發生護士占38.7%,廢物處理人員占17.0%,醫生占12.0%,洗衣房工人占12.0%,醫技人員占10.7%。為了解華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人員針刺傷的發生情況,為制訂相應預防措施提供依據,我們于2013年1月對2010年1月-2012年12月護士針刺傷發生情況進行了回顧性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華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村衛生室的在職的19名護理人員為調查對象,其中護士3人、護師13人、主管護師3人;中專4人、大專及以上15人;工作年限l?10年5人、10?20年5人、>20年9人。

1.2 方法

在回顧國內文獻并收集相關信息的基礎上設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性別、年齡、職稱、學歷、工作年限、工作科室,近3年內針刺傷發生與防護情況、發生針刺傷的銳器種類、銳器傷后傷口處理及防護知識知曉情況等。由專人負責問卷發放和收集,共發放問卷19份,實際回收19份,問卷回收率為100.0%。采用Excel 2007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針刺傷發生率

在過去3年內19名護士共發生針刺傷14人(41人次),占73.7%,其中發生1~2次的30人,發生3~5次的9人,發生5次以上2人(表1)。

針刺傷發生的護理操作原因是:套針帽和套安瓿、處理用畢的針頭和被不適當放置的針頭刺傷,發生率分別為32.9%、34.2%和32.9%。

2.2 職業防護知識知曉率

針刺傷后處理方法的知曉率為78.9%,針刺傷發生后及時報告率為24.1%。

3 討論

3.1 防護意識薄弱

在職業暴露中被患者血污染的銳器傷害對護士影響最大,而針刺傷占銳器傷的首位[2],但職業暴露防護尚未引起護士的高度重視。護理人員接受的主要是以患者為中心的教育,對護士自我防護意識和防護措施的教育相對較少,由此造成護士自我防護意識淡薄。調查發現多數護士操作時不戴手套,認為沒有必要和不方便,這一結果暴露了護理人員自我防護意識不強,造成針刺傷率大增。

3.2 防護設施不全

許多管理人員對針刺傷的危害性認識不足,意外防護設備的配備不到位,護目鏡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輸液室很少見到,遇到HIV、HBV患者,護理人員操作時也僅戴雙層手套,沒有其他防護措施。出于“節約”考慮,注射針頭過2/3超期使用,增加了針刺傷發生的危險性。

3.3 操作時技術不熟練

護士熟練不熟練是導致針刺傷發生的因素之一[3]。年輕護士由于操作經驗少,工作粗心、緊張、繁忙,加之自我防護意識薄差,容易造成針刺傷;不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在護理操作結束后習慣回套針帽、分離針頭或將拔下的針頭重新插到輸液管內,針頭毀形、縫合操作不當等,這些不規范的操作行為都是導致針刺傷的重要原因。

3.4 預防措施

3.4.1 增強護士針刺傷的自我保護意識

護理管理部門長期以來忽視職業防范的教育,其信息主要來源于報紙雜志,信息量有限。加強醫護人員普及型的預防教育,提高職業安全意識是有效降低職業感染的關鍵。

3.4.2 建立健全針刺傷的報告,反饋及回訪制度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制訂職業暴露報告的相應制度[4],以便在針刺傷發生后能得到及時咨詢和處理:管理者應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制定規范的操作流程并嚴格執行,從根本上減少血源性疾病的傳播機會;建立完整的反饋和回訪制度,不僅能及時發現針刺傷所致的血源性感染并處理,也為護士提供心理支持,緩解對感染恐懼所致的心理壓力。

3.4.3 使用安全的醫療設施

安全的操作環境能有效減少醫護人員銳器的刺傷率。管理者應站在護士的角度重視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積極改善工作條件,合理配置人員,減少護士因工作忙亂而引起的損傷。提供必要的防護設施,如戴防護眼鏡、使用安全針頭注射器、便于丟棄尖銳物品的容器等[5]。此外,應呼吁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支持醫務人員,為其創造一個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

3.4.4 安全操作原則和針刺傷處理原則

工作責任心不強和未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是針刺傷發生的重要原因,規范操作行為并制定安全操作原則是降低針刺傷發生的重要環節[6-7]。

安全操作原則為:①在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時要戴手套;②操作中始終保持警惕,避免與他人交流;③給不配合的患者使用銳器時,應有助手協助;④禁止用雙手回套針帽,使用單手套法;⑤禁止用手分離污染過的針頭和注射器;⑥針頭用過后及時處理,不要將其留在治療臺,治療車,床旁桌上,以免刺傷他人;⑦將用過的針頭丟入合適的耐刺容器中,銳器收集到容器容量的3/4時應停止使用,并及時更換。

3.4.5 發生針刺傷后的處理原則

如不慎被針刺傷,應立即擠出刺傷部位的血液,然后用肥皂清洗傷口,并在流動的清水下反復沖洗5 min后進行消毒包扎,同時抽取患者的全血并填寫報告表,注明標號并查乙肝及丙肝表面抗原,再根據檢驗結果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梢杀┞禜BV感染的針刺傷者,如無免疫力應在誤傷后24 h內及一個月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時跟蹤觀察。

3.5 針刺傷后的心理護理

護士被污染針頭所刺傷,這將嚴重影響護士的身心健康。被刺傷后的護士多表現為不知所措、無可奈何、消極對待、情緒上感到非常壓抑。因此做好針刺傷后護士的心理疏導和壓力排解非常重要,可以減少受傷者的恐懼感。

參考文獻

[1] 孫月梅, 索士敏. 醫院工作人員針刺傷調查及發生原因分析[J]. 中國消毒學雜志, 2008, 25(1): 78.

[2] 胡敏. 護士發生針刺傷的原因及注射安全防護措施[J]. 職業與健康, 2004, 20(1): 39-40.

[3] 李毓琴, 李蓓敏, 吳燕. 780名臨床護士針刺傷現狀調查[J]. 當代護士(學術版), 2007, 14(5): 90-92.

[4] 鄧敬. 臨床護士針刺傷的防護新進展[J]. 當代護士(學術版), 2008, 15(7): 9-11.

[5] 劉芙蕓. 臨床護士發生針刺傷的調查及防護對策[J]. 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2007, 6(3): 206-207.

[6] 李煥, 朱秋群, 周金娜. 護生針刺傷自我防護研究進展[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08, 5(6): 71-73.

第4篇

作者:馬麗萍 劉翠芳 段旭玲

【摘要】護理人員因工作性質、工作環境的原因導致護士的職業性損傷頻發,是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緊張而無規律的生活以及直接與病人的血液、體液、開放性傷口接觸都給護士的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威脅,但許多護士對職業危害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為進一步強化護士職業防護意識,我們從危害因素分析入手,提出相應的職業防護應對措施,從而達到提高護士的職業防護意識,避免遭受疾病的侵襲,同時可有效的防止醫院內交叉感染的發生。

【關鍵詞】護士 職業防護 現狀 應對

護理人員工作在醫院特定的環境中,經常暴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體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環境中,如:接觸污染的注射器、針頭、各種導管等,還有各種理化損傷因子,如:光、熱、電磁輻射等及工作壓力的影響,有感染某種疾病的危險,即職業暴露。護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而面臨著職業危害(如生物性危害、化學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心理社會危害),其中艾茲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職業危害的主要種類[1]。職業暴露導致的傷害不僅直接影響到醫療質量,同時也嚴重危害醫務人員的心身健康。繼2003年SARS流行中醫務人員暴露感染事件已引起國家重視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內曾報道了多起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傷害事件。醫務人員自我保護意識較弱及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制約了醫務人員職業防護工作的發展。因此,護士的職業危害及職業防護不容忽視。

1 職業暴露的分類

1.1 生物性職業暴露

主要指細菌、病毒等。細菌主要有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常見的有: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病原菌。

1.1.1細菌可廣泛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血液、尿液、糞便、積液、膿液等各種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也可存在病人的衣物及用過的器具中。

1.1.2病毒常見的有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冠狀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中。細菌與病毒可通過病人的呼吸道、排泄物及血液污染環境,使醫務人員受到感染。

1.2 物理職業暴露

主要有噪聲、高溫、光、電離輻射。如:X線、非電離輻射、微波、超聲波、紫外線等以及銳器切割傷、針刺傷等。

針刺傷是常見的一種職業性損害護士被污染的針頭刺傷率較高,據專家估計,到2005年底我國HIV感染人數653例。而2000年有57人被確診感染了HIV,24人是護士。有皮膚刺傷造成的感染有48人占84.2%。據報道,針刺傷時只需0.04毫升帶有HBV的血液就足以使護士感染[2]。經血液傳染的疾病還有HIV、HCV及HBV等 。據國內幾家醫院調查資料顯示:大約有78.4%~81.9%的醫務人員工作中有被銳器刺傷的歷史,針刺傷5次以上者達17.9%。

1.3 運動功能性職業暴露

護理工作中由于負重過度,搬病人、用物。用力不當,不正確的彎腰,造成肌肉骨骼損傷。超時靜立、走動,引起靜脈曲張等。

1.4 社會心理因素

護理工作面對病人、意外傷害、死亡等社會環境,影響護士情緒,病區普遍存在護士編制少、工作量大、超負荷的工作。病人對護理服務要求逐日提高,醫療糾紛的增多,給護士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損害。

1.5 化學性職業暴露

主要有消毒劑、麻醉劑、化療藥品,如氯制劑、醛類、細胞毒類化療藥等。

2 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頻率

2.1 醫務人員因職業關系,接觸致病因子的頻率高于普通人群,2003年SARS引起醫務人員發生的院內感染是普通人群的2倍,據衛生部統計,確診為SARS的患者中18.8%為醫護人員,位居各職業發病率的首位。醫護人員發生醫療銳器損傷率與其進行的相關操作有關。因針刺傷接觸HIV的頻率為0.19%,其中護士占67%,內、外科醫生占17.5%,其他占15.5%,急診科醫務人員接觸病人血的頻率為3.9%,以皮膚接觸者居多占95%,粘膜接觸占3%,針刺傷為2%。

2.2 針刺傷或銳器傷對護理人員的威脅時刻存在。健康的醫務人員患血源性傳染病80-90%[3]是由針刺傷所致,其中護士占80%。有關對于護士引起針刺傷害的主要操作是:注射和采血(26%)、處理醫療垃圾(23%)、工作時和其他醫務人員或器械發生碰撞(10%)、清洗消毒醫療器械時(10%)、建立靜脈通路時(6%)、翻新針頭時(6%)。皮膚粘膜受損或血液污染的機會也多。

2.3 國內學者調查發現,臨床醫務人員HBV、HCV、HGV等肝炎總感染率為33.3%比普通人群(12.3%)明顯高。我國某醫院調查證實,有一組醫務人員,HBcAg血清陽性率高達53.5%。

3 職業暴露現狀分析

3.1 職業防護教育的問題:調查中有90.60%認為職業防護教育不到位。原因是,目前我國護理教育體系中尚無有關護士職業防護課程,造成護生在校學習未能充分認識到職業防護的重要性。從而導致護士職業防護教育不到位。

3.2 職業防護措施落實方面:調查中認為職業防護措施未能落實的占94.00%。分析其原因是:

3.2.1 目前我國護理管理者醫院管理者對護士的職業病防護重視不夠,對有關職業損傷的防護宣傳教育較少,使護士的職業防護意識淡漠,防護能力較低。

3.2.2 護士缺編嚴重,護士要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務,而忽視了對自身的防護,據WHO1999年的報告,護士是執行注射的主要群體,因此,長期處于潛在針刺傷和一次性物品用后清洗、清泡及毀形等處理,提高護士侵入性操作機會,增加了護士的職業感染危險性,但護士自身及管理者對此認識不夠。

3.3 防護用具方面:調查中認為防護用具不到位的占95.00%,原因是醫院沒有按規定購進和提供防護用品。

3.4 防護評估的問題: 調查中認為防護評估不到位占94%,原因是發生職業暴露后醫院沒有專門組織對受傷者進行危險評估和指導處理,受傷者未能得到必要的檢測、治療及追訪。

3.5 安全操作規程方面:因不重視或怕麻煩而長期形成不規范的操作習慣:

3.5.1 在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時不戴手套(降低成本;有的認為戴手套操作不方便、怕病人抱怨等)。

3.5.2 在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噴濺時不戴防護鏡。

3.5.3 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銳器或針頭雙手復帽的動作、手術臺上遞器械、對使用后的注射器或銳器進行毀型。

3.6 工作中突發意外、不知情:

3.6.1 如來不及戴口罩、手套和防護眼鏡、穿隔離衣或防滲圍裙,醫護在操作時被噴濺或刺傷,事后病人被查出是病原攜帶者。

3.6.2 國家現在推行自愿檢測,不支持醫院對病人強行檢測,使得醫務人員和病人一樣,處于不可知的危險之中。

4 自身防護

4.1 重視對護士進行職業防護教育

對醫療工作者進行職業暴露防護教育已被多數國家認為是減少職業暴露的重要措施,樹立職業防護意識,必須加強職業防護教育。

4.2 醫護人員應樹立“標準預防”的觀念:

標準預防:認定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須進行隔離,不論是否有明顯的血跡污染或是否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粘膜,接觸上述物質者,必須采取防護措施。特點:

4.2.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傳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傳播。

4.2.2強調雙向防護,既防止疾病從病人傳至醫務人員,又防止疾病從醫務人員傳至病人。

4.2.3根據疾病的主要傳播途徑,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包括接觸隔離、空氣隔離和微粒隔離。

4.3 醫療物品改進與醫療垃圾的處理

積極開發各類先進安全、價廉的醫療器材,禁用可循環的醫療侵入器材,如輸液器、注射器等。改用通過醫療用物質檢合格的一次性醫療物品。使用銳器具專用存放盒、防護手套和其他防護用具。由環保部門成立一次性醫療物品用后處理專門機構,醫療垃圾嚴格分類管理,減少流通污染環節。

4.4 按正規的操作程序,并使之成為習慣性行為

4.4.1 不斷組織醫務工作者進行銳器安全操作培訓。

4.4.2 在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手套,操作完脫去手套后應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可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進行涂擦。

4.4.3 如果工作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應當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應當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者橡膠圍裙。

4.4.4 當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傷口、皮膚炎癥)時,如果要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結束后立即洗手。

4.4.5 醫務人員在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要保證充足的光線,并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者劃傷。

4.4.6 使用安全器械和尖銳物處理系統,減少銳器的暴露。使用后的銳器(針、刀、剪等)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塑料桶、鐵桶等),統一處理。特別要強調的是,絕對禁止將使用后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4.5 預防針刺傷害,提倡安全注射:

4.5.1 提高自我防范意識,提倡安全操作。特別是在工作繁忙或搶救病人時,容易忽略個人防護,受到針刺傷害。

4.5.2 規范操作行為,熟練操作技術。掌握銳器的正確使用方法:不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針頭、刀片;不給針頭戴帽,不人為折斷和弄彎針頭;給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或輸液時應該有人幫助。

4.5.3 執行安全的銳器處理措施,使用安全耐刺、防滲漏的銳器盒,對于使用后的銳器直接進入防滲漏、耐刺的收集盒,減少銳器暴露,銳器收集到3/4滿即停止使用,以減少刺傷的機會。

4.5.4 配備必要的防護隔離措施,如戴手套等,脫手套后認真洗手。

4.5.5 制定安全防護措施,了解針刺傷后的應急處理方法。

4.5.6 建立針刺傷報告制度:如不慎被銳器刺傷,應立即采取應急措施并報告、登記:如發生的時間、地點及經過、具體部位、損傷程度、處理方法、血清學檢測、評估和確定暴露級別,決定是否接種或預防性用藥。

4.5.7 建立職工健康檔案:進行上崗前的健康體檢、免疫接種。

4.5.8 保證護士的數量:因針刺傷害不能工作時,很難保證護士的數量,而護士的短缺反過來使職業傷害增多,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4.6 職業暴露后的應急處理(銳器傷)

立即從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受傷部位肥皂水或者流動水沖洗(如為粘膜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碘酒、酒精消毒受傷部位包扎報告相關抗體檢驗接種疫苗或者預防用藥心理干預。

5 小結

護士人員因工作環境,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其職業危害因素廣泛存在于日常臨床工作中從而導致護士職業傷害頻發。我們從職業危害因素分析入手,提出相應的 職業防護應對措施。社會、醫療機構防護管理對策、加強護生和護士職業防護教育,樹立標準預防觀念,不斷組織醫務人員進行正規操作培訓,安全操作。全社會、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意識到該職業所存在的種種危害,明確有害因素是客觀存在,又是可防護的,消除恐懼和盲目性。從而將這一特殊行業帶來的職業危害降到最低。

參 考 文 獻

[1]戴青梅,王立英,劉素云等.醫務人員職業損傷的 危險因素及預防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7);532-534.

[2]Puro V, Calri G D, Petrosito N,et al .Risk of Exposure to bloodbome infectionfor Italian healtheare workers, by job category and work area.Infect control HospEpidemiol l, 2001, 22(4):206-210.

第5篇

關鍵詞:手術室護士 職業暴露 防護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232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2)01-0256-01

護理人員常因職業關系受到各種暴露因素的危害,作為手術室護士,因其在執行診療護理操作時易受各種化學、生物及物理等因素的影響,暴露在多種危害因素中的幾率更大,屬于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因此作為一名手術室護士,應對職業暴露的危害有所了解,并熟練掌握各種防護措施[1]。本次研究針對手術室護士的職業暴露危險進行了總結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防護措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自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將我院50名手術室護士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例,女48例,年齡為18到49歲,平均年齡為28歲,其中大學本科4名,大專42例,中專4例。

1.2 方法?;仡櫺缘膶@50例護士總結并分析各種職業暴露的危害因素,根據分析結果提出相應的有針對性地解決方法并實施干預措施,進行為期一年的觀察。

2 結果

通過加強手術室護士自身的職業防護意識,提高醫院對暴露因素的重視程度,建立起健全合理的規章制度及保護措施,加強對銳器傷的管理及防護工作,完成好各項消毒隔離工作,醫院內因職業暴露所引發的職業損傷顯著減少,護理人員的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3 討論

3.1 經總結分析可知手術室護士常見的職業危害因素包括:①職業防護制度不夠健全,職業防護管理不合格,對護理人員培訓不到位,監管力度不夠或是防護措施不完善。②化學因素造成的危害。由于護士常接觸化學消毒劑如:過氧乙酸、甲醛等,護理人員易出現記憶力下降、頭痛、哮喘、接觸性皮炎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中毒或癌變。③物理因素造成的危害。護士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淡薄,防范意識缺乏,不能認識到針刺等物理傷害的重要性。④血源性傳染病傷害。護理人員在操作時可能被剪刀、刀片、注射器、被污染的縫針傷害,并且常接觸到多種污染源,如組織器官、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

3.2 針對以上危險因素采取的防護措施。①護理人員意外暴露后的處理。若患者的血液或是體液濺灑于黏膜、皮膚表面時,立即用流動的水以及肥皂水進行清洗,若手被針刺傷,要將手套脫去,自近心端逐步向遠心端處擠壓傷處,并沖洗傷口,將損傷處的血液擠出,再用1%的活力碘為傷口消毒。在傷后48h向有關部門報告,72小時內作HBV、HIV等的檢查,可疑感染者進行相應的處理,之后要進行周期性的復查。②對手術室護士進行??浦R的培訓,使其做到認真遵守消毒隔離制度和各項操作規范,熟練掌握防護技能。③完成消毒隔離工作。a.要認真按照7步洗手法洗手,接觸污物或是患者前后應立即用流動水和肥皂水進行清洗[2]。b.治療血流性傳染病的患者時,應在固定的手術室內,使用一次性物品作為敷料,避免人員的進出,禁止術中參觀,術后,要0.2%的含氯消毒劑處理器械,浸泡30min以后用清水進行清洗,進行2次高壓滅菌。若手術有體液噴濺的危險時,工作人員要好穿防水的隔離衣,如有必要應戴好防護鏡。④加強防護銳器傷。對傷性的醫療廢物要嚴格管理,妥善并及時的處理銳器。可以對銳器的傳用,傳遞、放置及用后的收回制定一套規范程序。養成用持針器或是鑷子取放污染的針頭、縫針、剪刀等的習慣,針頭不可對著別人或是自己,一次性銳器或是用過的針頭要單獨處置,放入專用的回收盒中,禁止將針帽用手回套到污染的針頭上[3]。⑤增強對化學物品的防護意識。使用易揮發、刺激性的消毒劑時要在密閉箱內進行,避免直接去接觸消毒劑,配置時應戴好手套、口罩。物品滅菌后的要在徹底被解析后才可以被使用,物品經甲醛熏蒸后,要放置半小時后在使用,消毒室內的空氣時,若使用了臭氧消毒機,工作人員要暫時離開現場,停機一小時后,當濃度降到正常范圍,工作人員可進入[4]。

經以上研究可知,采取科學的防護措施和對策是保障護理人員人身安全的重要步驟,臨床各醫院應加以重視并及時采取措施。

參考文獻

[1] 楊秀芳,劉佳銳.器專用盆使用前后醫護人員針刺傷的調查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09(11):32―33

[2] 易惠芳.手術室護士職業暴露的原因分析及應對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20):34-35

第6篇

醫護人員銳器傷是指在工作中被針頭、手術器械、玻璃制品、醫療儀器設備、醫療廢棄物及其他銳利物品刺傷和割傷皮膚而導致有被病原微生物感染風險的意外事件〖1〗。種種資料表明,醫務人員職業暴露中銳器損傷居首位,是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最常見的途徑,有可能導致感染性疾病發生。如何進行有效的銳器傷預防及處理,減少在從業過程中感染性疾病的發生,是醫護人員應予以高度重視的問題。

銳器傷的類型:針刺傷:抽血時將血液標本注入試管時;拔針時;收拾各種手術污物時;穿刺時病人及其它人員突然移動;分離輸液器時;

切割傷:手術中傳遞縫針、刀片時,縫合傷口時;

銳器傷的危害:刺傷后存在發生經血液、體液傳播疾病的危險,目前已證實20多種病原體可通過穿刺傷傳播,其中最常見的、危害最大的是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2〗。據報道,乙肝、丙肝、艾滋病的銳器傷后感染率分別為6.0%~30.0%、0.4%~60%、0.25~0.4%〖3〗。

發生銳器傷的原因 重視程度不夠,未正確使用防護用品、操作時注意力不集中、防護意識淡薄、未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病人煩躁不安、操作不熟練、操作時未采取防護措施、未正確處置銳器物、護士注射任務繁重、缺乏職業防護教育及缺乏防護措施、操作行為不安全

防止銳器傷的防護措施:(1)加強護士職業安全教育,職業防護知識培訓,提高護士的職業安全防護意識,在工作中提高自我職業防護能力;(2)培訓防止銳器傷的操作規程,醫療器械的處理、銳器傷的處理等掌握醫療銳器處理原則及方法,減少污染物對環境及工作人員的二次污染;(3)使用銳器盒,銳器收集箱的使用使針刺傷分額發生率降低50%,將銳器盒置于治療車下層和常操作的工作區域,便于操作后及時分離處置,防止回治療室后再分類處置的現象,減少銳器傷的發生;銳器盒不得放置過滿,以免針頭暴露在外,刺傷別人,加大刺傷的幾率;(4)正確處理醫療廢物及銳器物,禁止回套污染針頭;禁止將用過的針頭折斷或折彎等;不可將污染針頭掛在輸液架上;(5)不可徒手處置、接觸病人使用過的用物及銳器物;(6)加強責任心教育,操作時注意力要集中,且操作環境應光線充足,操作前作好患者的解釋溝通工作,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對于躁動病人,應由他人協助固定好,防止病人亂動而增加銳器傷的發生。(7)對于皮膚、粘膜完整性受損的操作者,盡量減少操作項目,如必須進行相關操作,必須戴雙層手套進行相關操作;(8)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操作畢及時作好用物分類處置,不徒手處置破碎的玻璃器械,手術后不將針頭放入包布中,防止再次接觸、再次分類處置,他人處置發生針刺傷的現象;(9)手持無針套的注射器或銳器操作時,不可將針尖銳器面面對自己或他人;手術中不可將縫針、刀尖面對手術者,防止刺傷;(10)盡可能使用各種防護措施、安全針頭、注射器、負壓標本試管采血;(11)器械技術改進:注射器、靜脈穿刺針、采血針等設計成鈍頭的、有護套的、使用后針頭可立即回縮的等,如現在的一次性血糖儀采血針就比較安全;(12)向臨床護士提供計劃免疫,增加免疫力。發生銳器傷的處理:

一、局部處理:(1)立即擠出傷口部位的血;(2)用肥皂在流動水下沖洗5分鐘;(3)碘酒、酒精消毒傷口;(4)必要時去外科急診進行傷口處理;(5)根據損傷程度定期進行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檢查和隨防。

二、報告部門負責人:醫生向科主任報告、護士或工勤人員向護士長報告;科主任及護士長及時報告院感科。

三、填寫銳器傷表格,部門負責人(科主任、護士長)簽字后上交院感科。填寫內容包括:銳器傷發生的時間、地點及經過;發生方式;具體部位及操作程度;暴露源種類;處理方法及處理經過等。

四、評估受傷人員及暴露源;

五、根據受傷的人員和暴露源的情況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

六、發生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情況進行匯總,逐級上報至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匯總后上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參考文獻

[1] 劉燕玲,劉星輝.英國銳器傷害醫護人員的現狀與對策〖J〗.國外醫學:護理分冊, 2004,23(4):150-153

第7篇

【關鍵詞】實習護生 職業防護 認知 培養

由于醫院環境和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護理人員常處于多種職業危害環境中。實習護生進入到臨床,作為一名準護士從事臨床護理工作,就可能會受到病人的血液、體液以及排泄物等感染,再加上護生臨床知識和技能相對薄弱[2],不熟悉環境等,使得他們成為病原菌感染和銳器損傷的高危人群[3],職業暴露風險率顯著增加。因此,如何加強護生職業防護越來越受到廣大學者的關注。

一、實習護生職業防護現狀

(一)護生職業防護意識薄弱

護生沒有接受系統的職業防護知識教育,自我防護意識薄弱。目前,雖然職業防護問題已逐漸引起護理教育者的重視,但由于課時或其他因素的限制,在我國護理教育體系中尚未設置與護理職業防護相關的課程[4],學校教育相對滯后,護生缺乏職業防護知識;同時,臨床教學醫院也疏于對學生相關知識的強化,缺乏職業防護知識的技能操作評分標準和考核標準,護生從思想上對該內容重視不夠,職業防護意識薄弱。

(二)護生職業防護知識不夠全面

雖然國家已將護士職業防護這一內容納入了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客觀上促進了各學校對該內容的重視,但高等護理院校仍普遍缺乏全面、系統、規范的護生職業防護教育體系:一些教材僅以知識拓展的模塊介紹相關知識,教師有關新知識引入不夠;一些高校舉行一些職業安全講座,但內容、時間有限,深度、廣度缺乏,培訓效果欠佳,不能滿足臨床實習護生對職業防護的需求;教學醫院在崗前培訓中也因時間的限制等,缺乏相關內容的滲透和深入。因此,護生雖然了解一些標準預防知識,但僅限于一些基礎的理論知識,對臨床工作中的具體預防措施掌握欠佳,實際運用能力缺乏。

(三)相關保護制度不夠完善

對于護生,目前國內各醫院尚未建立完整的職業暴露登記報告制度和職業暴露風險保障機制[5],護生發生職業損傷后不知如何處理,或是得不到及時的處理。在張吳佳[6]等關于我國護生針刺傷的研究中,只有27.5%的實習護生向帶教教師進行了報告,而且報告結果無一例是真正意義上的登記在案。登記報告制度沒有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保護制度不夠完善。

(四)醫院防護設施不足

朱鳳祥[7]對357名實習護生職業損傷現狀調查表明,35.57%的護生認為自我防護不到位的原因是醫院沒有提供足夠的防護用品;李煥[8]對305名實習護生職業損傷的調查結果顯示,僅有21.01%的護生經常使用具有安全的針具、器械等。很多護理人員在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體液、排泄物等污染時,基本上沒有相關防護設備。

(五)帶教教師缺乏言傳身教

臨床帶教教師是學生言傳身教的榜樣,是實習護生職業防護良好習慣養成的主要影響者。但由于一些帶教教師自身職業防護意識薄弱,職業防護新知識學習不到位,操作不規范,從而嚴重影響到護生職業防護知識的學習和運用。

二、實習護生職業損傷防范策略

(一)加強職業防護基礎知識教育

加強護生的職業安全教育,提高防護意識,是減少職業損傷的關鍵。相關院校應增設職業安全教育相關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指導護生采取正確的防護行為:通過普及和強化標準預防意識,能有效地規范護生的護理行為;通過強化操作規范和流程,能有效規避意外傷害。系統的在校教育,能使護生在進入臨床實習前就能掌握有關職業防護知識和基本防護技能,強化其職業防護意識。

(二)加強職業防護知識的崗前培訓

應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崗前培訓,實習前可由臨床帶教教師對護生進行集中的專業技能培訓,如針對護生最薄弱和最關注的銳器傷進行重點講解,強調發生銳器傷后正確有效的處理措施及上報醫院有關部門的方法,做好暴露后預防[9];搬運患者和重物時如何正確運用節力原則,有效預防機械性損傷;接觸各類化學消毒劑、化療藥物時如何防止化學性損傷;面對醫患矛盾、患者負面情緒的刺激時如何進行心理調適等。要注意從細節上對護生進行行之有效的培訓。

(三)建立健全護理職業防護制度

醫院管理者應制定并持續完善護理職業防護制度。同時,應完善職業損傷登記報告制度,規范護理工作流程的各個環節,建立監測系統,將護生發生職業損傷后的各種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如針對銳器傷,可規范操作行為,使護生明確發生損傷后應按擠壓、沖洗、消毒、處理、登記報告等程序進行正確處理;而主管部門應積極采取補救措施,為護生職業損傷防治提供一定保障。

(四)創造安全的醫療護理環境,完善支持體系

醫療機構應為護生提供完善的職業防護設施和用品,確保護生在護理過程中能根據需要選用配備的設施和用品。應落實對醫用口罩、帽子、手套、隔離衣和防護服等防護用品的供應,盡量采用具備安全裝置的醫療器械,改善醫療護理操作環境,使護生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盡可能少地受到職業損傷。

(五)加強帶教教師的培訓

通過經常性的護理安全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帶教教師的職業防護意識和責任意識。臨床帶教教師除自身要加強學習之外,還要針對護生的特點合理計劃和安排職業防護知識的培訓,對相關內容擬定考核標準,注意言傳身教,正向引導學生。

(六)加強身心健康教育,提高其抗壓能力

護生的職業損害來自各個方面,而良好的身心素質可以減少不良刺激對護生造成的傷害。目前護理工作本身就強度高、風險大且人際關系復雜,而護生從學校到醫院,也面臨學習環境、生活方式的轉變,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因此,在校期間應加強其綜合素質的培養,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實習前應安排學生多去教學醫院見習,使其熟悉醫院環境,實際接觸病人,提高其與病人的溝通能力;進入臨床后,帶教教師應細化帶教要求,對護生采用較靈活的排班方式,幫助其盡快適應新環境。

三、小結

職業損傷給護生帶來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傷害,一些護生受到傷害后對工作產生厭倦情緒,影響了他們對護士職業的選擇,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不利于護理隊伍的發展。因此,加強護生職業安全教育,使護生掌握各種職業損傷的預防措施和應急預案,以科學的態度正確處理意外傷害是護理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黃輝.R床實習護生職業危害現狀影響因素及干預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護理學院,2012.

[2]孟發芬,張霄艷,田淑軍,等.實習護生職業安全衛生防護及其課程設置現狀調查[J].護理學雜志,2008,23(7):59-61.

[3]王愛霞,王曉花.實習護生針刺傷后處理情況及防護知識的調查[J].中華護理教育,2008,5(3):123-125.

[4]黃謹耘,陳清.在大專護生基礎護理教學中開展職業防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09,16(8A):8-11.

[5]蔡雯.健康教育對實習護生艾滋病知信行及職業防護影響的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2008.

[6]張吳佳,趙愛平.實習護生發生針刺傷的相關因素調查與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06,6(12):11-13.

[7]朱鳳祥,楊瑞貞,祝憲庭,等. 實習護生職業損傷現狀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13,27(3):604-605.

第8篇

【關鍵詞】 醫務人員; 職業暴露; 調查與分析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3.061

醫務人員在繁忙的醫療、護理工作中,由于職業的特殊性,每天都要接觸各種各樣的急、慢性患者。為了保證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有效預防和控制在工作中發生職業暴露和感染血源性傳染病,一旦發生職業暴露后最大限度的避免或減少感染[1],筆者所在醫院2008~2010年對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后登記“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報告卡”?,F對登記報告的24例職業暴露的醫務人員進行調查并分析發生原因,以探討如何減少職業暴露的相關因素和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包括2008~2010年所有的醫生、護士、工勤人員。

1.2 方法 對2008~2010年上報的“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報告卡”進行整理,包括發生職業暴露者的基本信息、暴露程度、暴露方式、暴露后的處理等。基本信息包括暴露者姓名、性別、年齡、科室、暴露時間、工作類別、是否接種過疫苗、既往史等;暴露程度分為一級暴露、二級暴露、三級暴露;暴露方式包括接觸暴露的皮膚破損程度、針刺傷、其他方式;暴露后的處理包括擠血、沖洗、消毒、未處理。

2 結果

2.1 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構成情況 24名職業暴露中醫務人員構成比例為:醫生4人(16.67%),護士19人(79.17%),保潔人員1人(4.17%)。

2.2 發生職業暴露地點以病房為多,其他暴露地點依次為手術室、處置室與污物間。職業暴露的方式針頭回套居首,其他方式依次為拔針、手術操作、清理廢物2例。職業暴露的部位主要是手部,其他部位依次為眼、足部1例。具體表1。

3 討論

3.1 護士是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 護理人員是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2],醫務人員被污染的針頭或銳器刺傷,病原體進入血液而感染,臨床多見于醫務人員,特別是護士。在本次職業暴露調查中護理人員占79.17%,因為臨床一線護士接觸注射器、輸液器機會最多。

3.2 職業暴露發生的主要環節 調查顯示,發生職業暴露的主要地點是病房與手術室,各占66.67%和16.67%。職業暴露的主要方式為針頭回套和拔針,各占41.67%和33.33%,這是因為進行注射、采血、拔針操作時,整個過程中針頭,是針刺傷發生的高危因素[3]。醫務人員職業暴露以針刺傷最為常見,發生部位主要是手部,占87.5%。

3.3 防范措施

3.3.1 要加強護士職業安全培訓教育,增強自我防護意識,特別是低年資護士,還要強化技術操作訓練,以避免和減少職業暴露的發生和損害。

3.3.2 做好標準預防各項防護工作,如戴手套、洗手及手部消毒,必要時可以戴雙層手套。加強銳器盒的正確使用,養成治療盤、治療車隨時將銳器盒攜帶至病房的良好習慣,拔針后直接將針頭放入耐刺、防滲漏的銳器盒中,以降低病房拔針后刺傷的比率。有關報道顯示,銳器盒的使用可使針刺傷發生率降低50.00%[4]。用后的針頭嚴禁回套,要按照針頭用后的正確規范處理。

3.3.3 做好職業暴露后的處理。職業暴露后要保持鎮定,按照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后處理程序正確處理及預防性用藥,以減少各種疾病的感染。

參 考 文 獻

[1] 喬建華.醫務人員血源性職業暴露風險的防范[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3):312-313.

[2] 蘭塞金,鄭升.臨床護生針刺傷原因及對策[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9):1135-1136.

[3] 薛秀麗,于長穎.高度重視臨床針刺傷有效防護職業性危害[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6):838.

第9篇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881-01

職業危害指的是在生產勞動過程及其環境中產生或存在的,對職業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業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的一切要素或條件的總稱。院前急救是急診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搶救急危重癥病人及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的重要場所,在緊急的搶救與處置過程中,護理人員往往忽略了自身的職業安全,成為職業危害中的高危群體。隨著社會的進步,自我保護意識不斷提高,院前急救護士的職業危害與防護措施也將受到更多關注。

院前急救護士職業危害原因

1 院前急救護士職業危害的危害因素

1.1 血液、體液、嘔吐物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條件的限制,加之急救患者病情復雜多變,護士不可避免地接觸到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嘔吐物等,使其被感染傳染病的危險加大。

1.2 銳器刺傷

在院前急救過程中,護士難免忙中出亂,被注射器、輸液器針頭刺傷是最常發生的。全球每年至少發生100萬次意外針刺傷〔1〕,銳器傷不僅是皮膚粘膜損傷,更危險的是引起血液性疾病的傳播。護士被銳器損傷后,由于工作環境制約和情況緊急,傷口處理不當或防護措施不利,發生血液,體液傳播疾病的危險性增高。

1.3 噪聲污染

急救護士長期工作在90DB以上的噪聲環境中,容易引起頭痛、頭暈、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2〕,這些噪音主要來自救護車、呼吸機、各種監護儀器的報警聲、電話鈴聲及患者的聲等。

1.4 負重抬傷

急救過程中,搬運是急救護士的一項工作,由于抬抱病人及搬運急救藥箱和搶救設備常常造成脊柱負重引起損傷,進行人工心肺復蘇術時,因站立或蹲踞過久也時常引起腰酸背痛。

1.5 周圍環境

院前急救護士面臨不同的工作環境。普遍存在的是戶外工作時紫外線照射,在各個醫院急診室病房轉運病人,有研究指出〔3〕:在醫院急診室和病房進行空氣質量監測,細菌總數超標率分別為20.4%,14.1%,這也明顯增加了院前急救護士感染病源微生物的機會。

1.6 心理因素

院前急救護士在職業活動中可受到心理性危害的影響。主要由于精神壓力、工作緊張、輪班、生活缺乏規律引起。 據報告,護理人員有情緒疲潰感的占59.1%,無成就感的占53.2%,明顯高于國內平均33%〔4〕。

2 職業危害防護措施

2.1 樹立防護觀念,規范各項護理操作。我國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指出: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無論是否具有傳染性,都應充分利用各種屏蔽防護設備,以減少職業暴露危害性,最大限度地雙向保護醫務人員和患者的安全〔5〕,護士在實際操作中應采取防護措施,戴手套,口罩,必要時戴護目鏡和穿防護衣,養成操作前后洗手的習慣。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及規范,醫療廢物分類處理。嚴格做好職業暴露后的報告制度,樹立標準預防的觀念。

2.2 加強自我防護意識,嚴防銳器刺傷。如果一旦發生,也不要恐慌,要立即將血液擠出,用清水沖洗傷口,再用碘伏消毒,做好傷口的保護,了解患者的既往病人,必要時應用有效的藥物預防〔6〕。

2.3 降低噪聲,做好各種監護儀器的保養與維修,降低持續單調的聲音。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緩解患者及家屬的緊張情緒,使其配合搶救和護理,創造一個安靜的救治環境。

2.4 目前我院護理人員嚴重不足,急救護士缺編導致急救護士工作強度加大,在人員安排上進行彈性排班,適當調整工作強度。在搬運病人或負重時,要掌握節力原則,正確運用人體力學原理及技巧,盡量避免肌肉韌帶的損傷。

2.5 院前急救的工作性質要求護理人員具有健康的體質,所以護理人員應加強自我保健,平時參與一些體育健身活動,提高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對日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進行合理的安排、調整,夜班之后要注意補充睡眠,加強營養,勞逸結合,盡量避免透支體力。

2.6 急救護士要在不斷加強醫學知識學習的實踐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自身的素質,培養各方面的能力,以滿足病人及社會各方面的需求。平時要增加與各臨床科室之間的聯系,工作之余,經常參加 一些娛樂活動,如旅游、散步、文體活動等,加強營養和鍛煉。正確對待工作中的壓力,注重自身修養的培養,學會自我情緒調控,做到情緒穩定,精力充沛,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以適應繁重的護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李可萍,莊英杰,文翠容等,護理人員職業暴露與防護措施〔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6﹚:571

[2] 鄭麗英.急診室護士職業危害及防護.安徽醫藥,2006,10(9):714-715.

[3] 孫愛國.三家醫院室內空氣質量和噪聲調查〔J〕,環境與健康雜志,2006(5):22

[4] 李小妹,劉彥君.護士工作壓力源及工作疲潰感的調查研究. 〔J〕,中華護理雜志,2000,22(2):90

第10篇

[關鍵詞] 護士;銳器傷;護理管理;血原性傳染病

[中圖分類號] R4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7(a)-017-03

The significance of nursing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in preventing professional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WHANG Huiying, XIE Shaohua, XU Yu'na, HUANG Linong, LIN Jialing, CHEN Xiwen

(The Nursing Department of Chenghai People's Hospital, Shant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Shantou 515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onditions of occupational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of nurses by care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and training of occupational safety protec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provid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onditions of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of 104 nurses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title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7 to 2008, and serv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2003-2004 survey of the conditions of sharp injury of 79 nurses serv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n detected the effective decrease of professional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of observation group by care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and training of occupational safety protection. Results: In addition to hand ampoule comparison, the sum of the other items of 104 nur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79 nur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of occupational sharps injury were the sharp injury and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Nurses;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Nursing management; Blood-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

護士銳器傷是一種職業性損傷,是導致護士血原性傳播疾病的最主要職業因素。近年來,隨著對護理職業安全研究的不斷深入,針刺傷的危害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為了解醫院護士發生銳器傷的現狀及影響因素,2005年我院護理部參與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護理部組織的綜合醫院護士銳器傷調查(汕頭重點科技計劃項目2005)結果顯示,我院2004~2005兩年間護士針刺傷的發生率高達91.1%,護士正面臨著嚴峻的職業暴露危險。為此,近幾年來我院建立加強職業安全教育培訓制度,實施管理性干預使用醫療安全器具,執行銳器安全操作規范等預防控制策略,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調查我院工作2年以上的不同職稱臨床護士104例,2007~2008年期間職業銳器傷的情況作為觀察組,其中,主管護師20例,護師38例,護士46例,年齡22~48歲。再將2005年調查的我院在崗的臨床護士79例, 2003~2004年期間職業銳器傷的情況作為對照組。其中,主管護師19例,護師27例,護士33例,年齡18~53歲。兩組研究對象情況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調查設計采用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護理部設計、護理專家審定的護士職業銳器傷調查表[1]并結合醫院實際增減項目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3大類:①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年齡、工作年限、職稱、學歷;②工作條件、科室、工作環境[搶救!繁忙(高峰治療期),較忙(普通治療期),不忙(零散治療期);③銳器傷發生情況。

1.2.2 調查方法2005年參與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護理部組織的調查[1-2],調查時間范圍是2003~2004年,發放問卷85份,回收84份,其中有效問卷79份。本次調查(觀察組)為我院護理部組織調查,調查時間范圍是2007~2008年,發放問卷110份,回收108份,其中有效問卷104份,有效回收率為94.55%。

1.3 統計學處理

將數據輸入計算機,進行u檢驗和?字2檢驗,P

2 結果

見表1、2。

表1顯示,調查結果除掰安瓿外,觀察組護士銳器傷與對照組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3.1 銳器傷的職業危害

銳器傷是一種職業性損傷,是導致醫務人員血原性傳播疾病最主要職業因素,目前已證實有20多種病原體可經銳器刺傷傳播,其中最常見的危害是HBV、HCV、HIV。文獻報道,被HBV、HCV、HIV污染的銳器刺傷后的相應病原感染率分別為6.00%~30.00%、0.40%~6.00%和0.25%~0.40%[3-5],護士正面臨著嚴峻的職業暴露的危險,銳器傷對護士的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

3.2 銳器傷的原因及分析

預防職業性血原性傳播疾病的重點應放在減少銳器傷發生的初級預防上[6],而信息收集及分析則是銳器傷害預防控制策略的基礎。2005年(對照組)調查的結果顯示,銳器傷發生率高于相關研究報道[7];顯示我院護士正面臨著嚴峻的職業暴露的危險,如何防范護士銳器傷已成為護理管理者的共同課題。筆者通過分析銳器傷原因,發現手掰安瓿是導致銳器傷的最常見原因,同時也發現,將使用后的針頭重新套上針帽及針頭使用后處理不當,將患者的血液、體液標本注入試管也是護士發生銳器傷的高危因素。另外,護理工作量的大小與針刺傷的頻率存在一定的正相關[8]。調查顯示,護士發生銳器傷大多數在工作繁忙的情況下發生,特別是被污染針頭刺傷最多的是工作較繁忙、處于搶救環境下的急診科;護理管理者對護士銳器傷不重視、培訓不到位[9-10]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而護士缺乏標準的職業防范知識及不重視等是主要內因[11]。

3.3 重視護理管理干預[12-14]

針對以上因素,本研究認為護理管理的干預是預防護士銳器傷的關鍵。首先在于銳器傷防范工作的培訓,自2005年以來,護理部加大了培訓的力度,對每一個新員工都進行了相關知識培訓,護士上崗前必須進行醫院感染、職業防護安全工作技術和方法的崗前專門培訓,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工作后,不間斷地接受繼續教育,加強《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及《醫療廢物處理辦法》的培訓,不斷強化安全防護意識。同時切實加強銳器傷的防范工作,加強管理、強制性使用防護用具,才能降低銳器傷發生率,維護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自2005年以來,護理部加強了督查力度,經常到科室檢查,指導護士正確做好防護,糾正一些不安全行為,如回套針帽、用手分離針頭等工作。管理及教育干預可減少銳器傷的發生,表1結果顯示,本次調查結果除掰安瓿外,觀察組護士銳器傷與對照組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

3.4 完善銳器傷登記管理制度

建立銳器傷登記報告制度,發生銳器傷時立即處理傷口,并及時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及護理部,并進行追蹤觀察,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秦艷梅等[15]報道,被污染的醫療器械刺傷后,早期給予正確的傷口處理,及時采取免疫方法處理,可獲得滿意的預防效果。調查顯示41例被污染針頭刺傷,而發生銳器傷后只有1人報告,經管理干預,本次調查顯示被污染針頭刺傷9例護士,全部上報,上報率達100%,并按程序處理和跟蹤,與對照組相比,有極顯著性差異(P

3.5 防范對策的持續改進

本次調查顯示,護士銳器傷發生率比對照組明顯降低,但104名護士2年共發生銳器傷752次,人均7.23次,其中除掰安瓿外,仍有233次針刺傷,并有9例是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針頭刺傷,其中急診5例,并都是低年資護士。由此可見,防范措施仍需加強,必須建立健全以人為本的培訓程序和強制性的防范管理相結合的措施[16-17],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完善登記管理制度,完善監督機制,改變不良個人行為和操作習慣,才能降低臨床銳器傷的發生率,減少護士的身心傷害,減少由銳器傷而帶來的疾病。

[參考文獻]

[1]黃建英,蔡麗娜,黃建美,等.綜合醫院護士銳器傷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7,5(22):14-16.

[2]黃建英,蔡麗娜,黃建美,等.汕頭市5家醫院外科護士銳器傷調查[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0):2419-2420.

[3]付韶華.銳器傷的危害和職業防護[J].中國醫藥導報,2008,5(36):196,199.

[4]謝紅珍,聶軍.護士針刺傷的危害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3):54-56.

[5]吳安華,任南,呂一欣,等.護士面臨針刺傷的危害及其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7):525-526.

[6]付菊芳,馬艷.防治醫護人員銳器傷職業危害及預防策略的進展[J].現代護理,2007,13(19):1843-1845.

[7]謝紅珍,聶軍,白楊,等.醫院間護士銳器傷分布差異的多因素研究[J].護理研究,2004,18(1):8-10.

[8]謝紅珍,聶軍,潘紹山,等.廣州市護士注射銳器傷相關危險因素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3):172-175.

[9]磨琨.護理人員針刺傷的危險因素與防護對策[J].中國護理管理,2005,5(1):17-18.

[10]陳照坤.基層醫院護士職業防護難點分析及對策[J].中國護理管理2005,5(4):44-45.

[11]黃宇靜.急診護士醫療銳器傷調查分析與防護[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8,14(3):111-112.

[12]程宗燕.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危害因素分析及防護對策[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4):182-183.

[13]陳秋霞,白亞華.某院2006~2007年醫務人員銳器傷情況的調查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3):146-147.

[14]林芳.手術室護理人員職業暴露與防護措施[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1):103-104.

[15]秦艷梅,曾鳴.醫務人員醫療銳器傷處理原則[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5):615.

[16]董薇.手術室護士職業性危害因素及防護措施[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5):49,55.

第11篇

[關鍵詞] 護理管理研究;安全;護理風險

[中圖分類號]R197.3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7(a)-204-02

護理安全一般是指患者在接受護理服務的全過程中,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1]。安全問題雖不是醫院工作的中心,但它影響中心。醫院本身是一項高科技、高難度的“高危作業”,客觀上存在一定的風險,加之護理工作繁忙、繁瑣及操作重復性,因而,發生護理差錯的機會多。那么,如何及時發現和有效處理護理服務過程中的各類風險,保證護理安全,一直是護理管理者重視和研究的課題。我院嘗試通過做好護理風險識別,加強安全管理,以促使安全護理行為的形成,收到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護理安全管理的前饋控制

臨床醫學的發展、高新技術的不斷應用,使護理工作的難度和風險增高[2]。由于護理工作具有連續性、動態性、直接性和具體性,在工作中與患者接觸機會最多,出錯的概率也相對較高,常常涉及多個方面,包括責任、技術、心理、制度、管理等因素。因此,護理管理者需要轉變“護士絕不應該出錯”的觀念,認識到護理人員都有出錯的可能性。應把出錯作為前提,思考如何減少差錯,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由此所引起的患者傷害,預防各種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在事情可能發生之前采取有效的防御行為,即積極的前瞻性管理干預措施,提高風險防范能力[3],加強護理安全管理的前饋控制。

2 注重環節管理,做好護理風險識別

2.1 注重環節管理

差錯是多環節因素中某一種或幾種發生改變,既有系統因素,也有個人原因。在事件發生的多個環節中,個人僅僅是一系列環節中的最后一道關口[4]。在護士的日常工作中,存在許多管理制度和操作技術流程方面的缺陷,包括管理制度不嚴、人力資源不足、工作程序不合理、裝置和設備的維護不足等,都是產生錯誤的環節缺陷。如剛剛擦拭的地板可能造成患者摔倒、匆忙的交班可能造成治療錯誤、貼錯標簽的液體將造成用藥錯誤等。因此,護理管理者應注重實證分析,識別護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護理風險,加強環節管理,使護理安全從源頭抓起。

2.2 護理風險識別

護理風險識別是對潛在的和客觀存在的各種護理風險進行系統、連續的識別和歸類,通過風險識別,將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2.2.1 護理行為的特殊性存在的風險。國家法律承認護士是具有護理行為能力的人,應嚴格依照《護士條例》行使一定的權利并承擔一定的義務,包括與護士相適應的注意義務、預見義務和危險規避義務。護理人員在進行操作前,必須根據臨床經驗就患者從中所獲利益和潛在風險作出評估,一旦評估偏差,就有潛在風險發生的可能。

2.2.2 護理行為侵襲性及系統因素所致的風險。護理行為包含有益和有害雙重性。給患者做檢查、給藥、處置、治療等都包含著對患者不同程度的侵襲,如果護理行為符合技術操作規范,對患者的康復將起促進作用,否則,就可能帶來危害。在醫院系統中,醫療設備運行過程及護理服務實踐本身就存在著風險,如手術使用的電切刀、電極板灼傷患者,化療藥物外滲,物理降溫患者凍傷等。

2.2.3 護理行為局限性所致的風險。護士的護理行為因一些條件制約,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患者而言,由于致病因素、發病條件、機體反應性、精神心理狀態的不同,其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這給年輕護理人員對病情的準確判斷帶來一定的困難,風險便隱藏其中。

2.2.4 護理行為的職業道德所致的風險。護理人員擔負著救死扶傷、實行人道主義的重任,因此,必須做到對患者一視同仁,對同行團結協作,工作上極端負責,技術上精益求精。如果護理人員遵循醫德規范,就會給患者帶來健康和愉悅,反之,一時疏忽大意就會給患者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害。

2.2.5 患者的就醫行為所致的風險。護理工作是一項護患雙方共同參與的管理活動,護理活動的順利開展有賴于患者的密切配合。若患者與醫護人員充分合作,則療效顯著。若患者采取不合作態度或生活方式不健康,如自殺、自殘、拒絕治療等,護理過程的風險將大大提高。另外,老年患者及嬰幼兒因視、聽、觸覺等感知能力差也客觀存在不安全因素,使護理風險加大。

3 確立安全信念,降低護理風險

3.1 建立自愿報告系統,積極創建“安全文化”

3.1.1 樹立“質量就是生命”的觀念,確立安全信念,積極創建“安全文化”?!鞍踩幕钡母拍羁杀焕斫鉃閷⒏裱浴盁o損于患者為先”整合到組織的每一個單元、注入到每一個操作規范中,就是將“安全”提升到最優先地位的一種行為[5]。為確保安全,我部在配合醫院創建“百姓放心醫院”、“平安醫院”的同時,組織開展了“護理安全月”活動,針對安全這一主題舉辦了護理糾紛防范學習班,重點學習了《護士條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理不良事件的防范》、《護理執行力的培育》等,組織全院護理人員進行自我剖析,認真討論,針對自身存在問題制定整改措施,尤其把質控重點放在新上崗護理人員身上,使他們明確各種行為的是非對錯。對思想松懈、明知故犯的護士實行零度寬容[6],即決不寬容,毫不寬恕,營造人本安全氛圍。

3.1.2 鼓勵團隊協作,喚起有意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預定的目的 ,是需要做一定努力的注意;無意注意是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6]。對護士而言,在實施所有護理技術操作中,必須在有意注意的狀態下工作才能保證高質量、高效率完成任務。但有時有意注意時間久了,會使人疲勞,進入無意注意狀態,引起思維定勢,出現“視而不見、見而不知所以然”的現象,造成差錯事故。所以,鼓勵和培養護士團隊協作精神非常重要,倡導相互提醒、相互監督、精益求精、細致入微的工作態度。工作中,優先考慮患者的安全,使每個護士能夠增強安全意識,感悟工作責任和義務,營造強烈的職業安全氛圍。

3.1.3 提倡主動報告不良事件,持續改進護理質量。任何一個人,即使是最謹慎的醫務人員也會出錯,即使不讓所有出錯的人從事醫療活動,也不能防止以后不再發生醫療差錯[6]。因此,對當事人應避免單純的批評責備,而應采取“治病救人”的教育方法,引導護士選擇正確的歸因方式,即自我歸因的積極歸因取向。有的護士發生差錯時,客觀上雖因工作繁忙或他人打攪,但主觀上仍是自己執行制度不嚴或注意力不集中,應把原因指向自己。而有的護士總是把發生差錯的 原因歸因為外界因素或他人,從不找自身原因,一味地進行情景歸因,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因此,教育護士要積極進行自我歸因,采取畫“魚骨圖”的方法找出問題癥結,積極進行整改。同時,按照《CHA患者安全目標考核評分標準》要求,啟動不良事件自愿報告系統,積極倡導、鼓勵醫護人員主動報告護理差錯事故,創建一種非懲罰性、針對系統、學習性的安全文化。鼓勵公開分析護理差錯原因,通過學習“錯誤”,提高對“錯誤”的識別能力和“免疫”能力,促進組織系統改進缺陷并使護理人員從差錯中得到啟示,以避免、防止失誤的出現或再次發生,實現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提升保障患者安全的能力。

3.2 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降低護理風險

3.2.1 加強護理人員職業道德的培養,提高對護理風險的認識。護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持久的經常性工作,要求護士必須具備:生理及心理的健康、敏銳的洞察力、嫻熟的技能、優雅的風度、同理心和善于認同、愉悅的心態、良好的文化背景、強烈的職業責任感等特殊人格。定期進行護理風險教育,制定《護理風險應急預案》和有關患者安全的管理制度等。教會護士在風險識別和風險評價基礎上應對風險事件的能力。

3.2.2 注重業務素質的提高,增強護士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素質是人在從事某種工作時本來具有的基本條件。能力是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本領[6]?,F代醫學的發展和護理工作范圍的擴展,對護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護士掌握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管理學乃至美學等邊緣學科知識。只有專業知識與相關知識的拓寬、技術能量儲備相應雄厚、素質提高,才能使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率降低,護理安全得到保障。因此,日常在注重護理“三基三嚴”訓練的同時,應特別關注護理人員的規范化培訓和護士繼續教育制度的落實,培養護士有為才有位的理念,以增強其危機意識和緊迫感,不斷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

3.2.3 健全護理風險管理機制,降低護理風險。護理工作受諸多因素制約,做好質前把關、環節檢查和終末質控工作,才能從根本上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我部在健全三級護理質量管理體系的同時,實行護理風險抵押金制度,形成“人人問責,全員參與”的鏈式安全管理機制。同時,全院范圍內開展“層級全責一體化”護理管理模式,形成了護士長護理主管(責任組長)輔助護士助理護士層級管理架構,實行護理彈性排班制,根據各班勞動負荷和勞動強度科學排班,防止長期超負荷運轉給護理人員帶來的職業倦怠和危險。另外,注重護理裝備及工作環境的改善,倡導“只有滿意的護士,才有滿意的患者”的人本管理模式,及時解決護理人員的實際問題,提高護士的從業信念,穩定護理隊伍,提升護理品質,降低護理風險。

總之,社會的進步和醫療保健事業的發展對護理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安全管理,并對可能出現的護理風險進行預見迫在眉睫。通過加強管理和營造護理安全文化,使護理人員明白護理工作所面臨的風險以及隨時展可能出現的新風險,在風險出現前警鐘常鳴,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護理風險,全年無嚴重差錯及護理糾紛發生。我院一般差錯由2006年的9起下降到2007年的2起。同時,也為制定詳細、周密的風險管理制度,實施系統、全面的安全管理控制及促進患者安全積累了經驗。

[參考文獻]

[1]史自強,馬永祥,胡浩波,等.醫院管理學[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238.

[2]潘紹山,孫方敏,黃始振.現代護理管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349.

[3]王筱慧,葉文琴,朱建英,等.舉證責任倒置與護理管理新思維[J].護理雜志,2003,20(3):71.

[4]楊正麗.對加強護理安全管理的新認識[J].中國醫院管理雜志,2008,8(10):77-78.

[5]馮國俊,才萬,王靜.談新時期醫療安全管理[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3,19(1):48-49.

第12篇

安全護理不但是護理質量的要求,也是護理道德觀的基本要求。做為護理人員應具備一定的素質水準和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和道德情操,慎獨修養尤為重要。因為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行為往往是一個人獨立進行,服務的對象是千差萬別的病人,尤其是不會用語言表達的小兒和昏迷或麻醉未清醒的病人及伴有精神障礙思維紊亂的病人等,他們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要求,安全靠護理人員的認真細致的觀察和精心的護理,而護理行為的正確與否,好與差,只由醫護單方認可,如昏迷病人的翻身、吸痰、口腔護理;配藥劑量的準確;各種操作是否嚴守無菌技術和操作規程;夜間巡視病人及監測技術的時間性、準確性等,這些工作往往不易被人察覺到,這就要求有高度的道德觀念和責任感。為了培養護士平素嚴格的“慎獨”修養,我們有計劃的根據臨床每個時期的特點開展有關法律、法規及各種安全管理制度的學習,不斷提高護士對安全護理的意識,做到警鐘長鳴,自覺地把職業感貫徹到護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忠實于病人的健康利益,無論白天和夜間,有人監督和無人監督,對病人盡職盡責,熱情認真,始終如一。另外還應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始終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精力集中,專心致志的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使病人獲得安全感、信任感。

2審慎負責,嚴格執行規章制度是安全護理的關鍵

由于護理工作的連續性、完整性,護理工作中的多種規章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查對制度、三級護理制度、病房管理制度及各種操作規程等,都是長期臨床工作經驗的總結,若制度不健全,組織管理不嚴,缺乏指導和監督,護理中有章不循,,粗心大意,都可鑄成大錯,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要求護士養成審慎、周密謹慎的工作作風,在各種護理工作和操作時都一絲不茍、嚴格查對、準確無誤,切記五個不可,即:不可隨意簡化操作程序;不可忽視每一查每一對,三查七對要字字查清;不可憑主觀經驗估計行事;不可忽視操作中的病情變化,不可放手對護生無監督的獨自操作;同時我們重視對護理工作中不安全隱患信息的反饋,強化護理安全的超前管理意識,狠抓易發生差錯的幾個環節,如危險時刻:人員少工作忙;節假日;周末;交接班時;危險人員:新上崗的護士;生活中干擾因素大的護士;危險治療:輸血、注射青霉素、氯化鉀、氨茶堿等,通過遵循五不可和危險因素易發生的管理干預,多次防范了事故差錯的發生。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護士一定要審慎負責,把好每一個環節,嚴格照章辦事,準確無誤,把不安全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

3更新知識,運用廣博扎實的專業技能,確保護理工作質量

隨著護理學科的發展和醫療設備的更新,新技術的開展,護理服務范圍的擴大,需要護理人員不斷的充實和更新知識,對每項治療、護理、醫囑、操作規程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如果缺乏科學理論指導,盲目機械地完成任務,或對業務技術操作不熟練,往往事與愿違,甚至鑄成大錯。因此,護士只有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才能增加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敏銳的觀察力、判斷力和應急處理的能力,避免差錯事故的發生,做到遇到急危重病人沉著冷靜,有條不紊的在最短的時間內為病人提供有效的安全護理。

4規范安全護理措施,認真觀察病情

4·1合理安排工作程序,堅持隨同主任查房和術前、死亡病歷的討論,以便及時了解病情動態變化,及時正確地執行醫囑。對每項醫囑,做到知其所以然。對新入院及危重疑難病例,要祥細了解病情,做到心中有數,及時發現不安全隱患,防患于未然。

4·2認真、準確、全面書寫交班報告,使交班報告能準確無誤的反映病情及護理要點,以便更確切地掌握病情的第一手資料。在書寫交班報告前要詳細地巡視查看病人和進行護理查體。巡視病房時要注意全病室的病人情況,觀察病人身心的細微變化。如對心臟病人除了了解病人的一般情況外,還要常規的聽診心肺,了解心音、心律、雜音、肺部羅音及必要的監測手段。從細微深處發現病情變化和轉機,準確給醫生提供反饋信息,及時發現危險信號,防微杜漸,為病人贏得搶救時機。

4·3嚴格交接班,堅持做到三交、三接、三清。即:書面交班,口頭交班,床邊交班;患者病情交接,治療情況交接,搶救器械使用交接;口頭講清、書面寫清、床邊看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寿县| 明溪县| 习水县| 仙桃市| 临泽县| 德安县| 温泉县| 汽车| 上蔡县| 梓潼县| 涿州市| 九江市| 株洲县| 都江堰市| 西畴县| 思茅市| 麻阳| 台东市| 武功县| 广河县| 腾冲县| 华阴市| 沂源县| 五常市| 东丽区| 嘉义市| 黔西县| 武鸣县| 南城县| 吉林省| 皮山县| 阜康市| 博兴县| 德惠市| 洱源县| 邓州市| 滨海县| 同仁县| 邵武市| 庆城县| 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