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0 05:41: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存儲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根據其出現時間的先后,大致可將數據存儲技術的發展分為4個階段:直接附屬存儲(DAS),網絡附屬存儲(NAS),存儲區域網(SAN),IP存儲(IPS)。
1.DAS
20世紀90年代以前,存儲產品大多作為服務器的附屬設備通過電纜直接連接到各種服務器,這種形式即是DAS。DAS完全以服務器為中心,不帶有任何存儲操作系統。DAS方式是長期以來大多數服務器采取的方式。主機通過專用接口與存儲設備相連接,透過RAID技術將這些單個硬盤,按RAIDLEVEL組合成更大的硬盤。當主機需要訪問存儲設備時,主機發出指令給存儲設備,存儲設備根據指令進行相應操作,將數據返回給主機,或者將主機傳輸過來的數據寫入到磁盤。DAS中存儲設備可以是磁盤驅動器,也可以是RAID子系統,或是其他存儲設備。
DAS技術的數據安全性差,難以備份/恢復;性能一般,可擴充性差,容量有限;數據被存放在多臺不同的服務器上,難于訪問,不支持不同操作系統訪問。DAS技術成本低廉,易于安裝,但需停止用戶現有系統,且難以維護,存儲利用率低。
2.NAS
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NAS技術。NAS包括存儲部件和集成在一起的簡易服務器管理軟件。NAS是一種將分布、獨立的數據整合為大型、集中化管理的數據中心。NAS通常在一個LAN上占有自己的節點。在這種配置中,一臺NAS服務器處理網絡上的所有數據,將負載從應用或企業服務器上卸載下來。集成在NAS設備中的定制服務器系統可以將有關存儲的功能與應用服務器執行的其他功能分隔開。NAS設備的物理位置靈活,通過物理鏈路與網絡連接。NAS無需應用服務器的干預,允許用戶在網絡上存取數據。
其特點是,易于備份/恢復;性能高,可擴充性強,即插即用,容量無極限;數據被整合并存放在相同的存儲器上,易于訪問,支持不同操作系統訪問。NAS技術成本低廉,易于安裝和維護,存儲利用率較高。
3.SAN
SAN是允許在存儲設備和處理器(服務器)之間建立直接的高速網絡連接,通過這種連接實現只受光纖線路長度限制的集中式存儲。SAN可以被看作是存儲總路線概念的一個擴展,它使用局域網和廣域網中類似的單元,實現存儲設備和服務器之間的互聯。SAN具有高傳輸速度、遠傳輸距離和支持數量眾多的設備等優點。采用了專用的拓樸結構,不能直接使用通用的IP網絡連接各個SAN存儲網絡。目前,多數供應商的SAN解決方案大多采用光纖通道技術,即FC—SAN。
SAN技術的特點是,易于備份/恢復;性能極高,可擴充性強,即插即用,容量無極限;數據被整合并存放在相同或不同的存儲器上,提供統一的用戶訪問視圖,易于訪問,但不支持不同操作系統訪問。SAN技術成本昂貴,需要長時間的設計和安裝,且難以維護,存儲利用率很高。4.IP存儲
IP存儲技術就是以高速以太網連接為基礎,通過IP協議進行數據交換的存儲技術,它將SCSI協議映射到TCP/IP協議上,使得SCSI的命令、數據和狀態可以在傳統的IP網上傳輸,其支持數據塊形式的I/O訪問和共享存儲。它采用iFCP和iSCSI協議,由于光纖通道已經包含了SCSI協議,這種方法無需重大技術改造,就能滿足SCSI協議的要求。
IP技術的特點是,易于備份/恢復;性能高,可擴充性強,即插即用,容量無極限;數據被整合并存放在相同或不同的存儲器上,提供統一的用戶訪問視圖,易于訪問,支持不同操作系統訪問。IP技術成本低廉,易于安裝和維護,存儲利用率最高。
基于IP的高校數字圖書館網絡存儲建設
在網絡存儲中,FC—SAN在某些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如性能極高,可擴充性強等,使其能夠滿足數字圖書館大規模數據存儲的需要,但光纖通道存在著成本昂貴和互操作性問題,這是一般高校圖書館所不能承受的。而NAS技術雖然成本低廉,但卻受到帶寬消耗的限制,無法完成大容量存儲的應用,而且系統難以滿足開放性的要求。針對以上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根據國際上基于IP的存儲設備已逐步上市和日漸成熟的情況,提出了一種既有ANS和SAN技術的優點,又能克服兩者缺點的存儲網方案,即基于IP的SAN。它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利用IP互連設備構成存儲區域網SAN,第二部分是通過SAN中的交換機多路接入LAN回路,形成一種廣義的附網存儲NAS,存儲設備都是商用的NAS設備以及iSCSI設備,或通過轉換橋將SCSI和FC設備轉換為IP接口,接入基于IP協議SAN中。它采用最廣泛的TCP/IP作為網絡協議,既具有NAS易于訪問的特點,又有專用的存儲網絡架構。因此,基于IP的存儲網絡可以利用以太網技術和設備來構建專用的存儲網絡,由于使用了以太網設備,其成本大大低于使用光纖交換機的SAN網絡,而且保持了SAN的傳輸速率高且穩定的優點。用戶在這一技術中,面對的是非常熟悉的技術內容,即IP協議和以太網,而且各種IP通用設備保證了用戶可以具有非常廣泛的選擇空間。事實上,由于IP存儲技術的設計目標,就是充分利用現有設備,使傳統的SCSI存儲設備和光纖存儲設備都可以在IP—SAN中利用起來。隨著帶有IP標準接口的存儲設備的出現,我們可以單純使用本地IP存儲技術,來擴展已有的存儲網絡,或構建新的存儲網絡。以千兆甚至萬兆以太網為骨干的網絡連接,保證了本地IP存儲網絡。由于采用的是IP協議,與LAN和Intemet的連接是無縫的,遠程備份十分方便,效率工作很高。基于IP的SAN在性能及功能上都具有突出的優勢,是目前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中存儲區域方案設計的首選方案。
參考文獻
1郭建峰.數字圖書館信息存儲系統架構的探析.現代情報,2005(6)
2李培.數字圖書館館原理與應用.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
3李村合.談網絡環境下的信息存儲技術.情報學報,2002(1)
2張偉.網絡存儲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應用.福建電腦,2003(1)
關鍵詞:論文;抄襲;檢測;代碼;判定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0) 09-0000-02
Code Similarity Detection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Plagiarism
Wang Minghao
(Putian College,Putian351100,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detection system,only the text part for the judge,can not determine the thesis contained in the original code.Thesi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usually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the code.Silent due to the current system code as the original,and ultimately affect the whole paper copy of the proportion for the judge,so that accuracy of the greatly reduced.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existing detection system,add a test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module code,improv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determine the accuracy of the thesis plagiarism.
Keywords:Paper;Plagiarism;Detection;Code;Determine
根據09年年底,湯森路透集團的報告《全球科研報告:中國》(Global Research Report:China)中稱,近年來,中國的科研論文數量呈爆炸性發展,僅次美國,高居世界第二[1]。而與之形成鮮明相比的是,中國論文的被引用率低,質量不高和原創性內容不多。這一矛盾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論文互相抄襲的現象。隨著網絡技術的日益普及,這股學術不端之風更深深的影響了在校學生。學術浮夸和論文抄襲現象大量的出現在應屆學生的畢業論文之中。現有的學術不端檢測系統主要是針對文字的檢測,對純理論的論文的抄襲判定比較準確。但是與文科學生不同,理工科學生的畢業論文中常會引用一定數量的代碼,這些代碼的獨創性不被判斷。致使部分理工科畢業生在畢業論文中大量引用代碼,以減少文字部分引用率的百分比。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亟需在現有的學生不端檢測系統中建立針對理工科學生的程序代碼相似性檢測模塊。
一、研究背景
程序代碼相似性的檢測最早是源于對重復代碼的檢測和對代碼的優化。對于程序代碼相似度的度量研究,國外起步的比較早,相關的研究也比較多。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外就有學者開始研究檢測代碼相似性的理論,和基于理論構建的檢測系統。目前常用的代碼檢測技術有兩類:一是最早于1976,由Purdue大學的K.J.Ottenstein提出的基于屬性計數法(Attribute Counting)[2];二是1996年,由Verco KL和Wise MJ提出的基于結構度量法(Structure Metrics)[3]。
二、代碼檢測在畢業論文中的應用
(一)相似代碼的判定
代碼抄襲定義為:一個程序在經過了若干常規性的修改得到的程序[4]。修改的方法主要歸為十類,見表1。學生在畢業論文中的代碼的抄襲主要體現在前8種。
基于這些常規的修改方式,以C語言代碼的判定為例,常用的檢測思路之一是,將代碼視為一系列Token(標記)的集合,由詞法分析程序將源代碼轉換為Token流。記錄兩份代碼為x和y,兩者經過分解的Token流集合分別為X和Y,抄襲的判定條件滿足表2。
(二)系統的構建
1.設計思路。
對于學生畢業論文中代碼抄襲的具體判定包括以下三個方面:識別,檢測和確認。
(1)識別階段:根據代碼中的關鍵詞進行比對,確定代碼使用的何種程序語言。
(2)檢測階段:根據識別的結果,選定特定程序語言的代碼數據庫,進行檢測,判定代碼的相似度。
(3)確認階段:根據檢測階段對相似度的判定,輸出結果。
與現有的純代碼復制相似性檢測,以及純文字相似檢測系統不同,針對理工科學生畢業論文的代碼檢測的系統必須實現以下功能:
(1)代碼和文字的分離。將代碼從論文中分離,對不同的代碼段落編號,各段單獨存儲。將分離代碼后的論文的文字部分,形成單個文本,統一存儲。
(2)針對文字和代碼建立不同的檢測數據庫。
(3)根據不同的代碼類型,必須建立有特征識別功能,能針對不同語言分別檢測的分析系統和相關數據庫。
2.系統構架。
根據系統的需求,系統主要功能模塊在論文中代碼分離基礎上,包括兩大部分:針對代碼檢測的模塊和針對文字檢測的模塊。具體見圖1
分離模塊主要實現代碼和文字的分離,根據代碼和文字的不同特征,將其分離為代碼部分和文字部分,并將分離后的文字和代碼進行存儲。后臺數據庫包括存儲數據庫和代碼特征數據庫兩個部分。其中存儲數據庫用來存儲預處理之后的文字和代碼;代碼特征數據庫用于存儲不同程序語言的特征,以C語言為例,代碼特征數據庫中需要存儲的內容包括有代表性的操作符和關鍵字。代碼特征數據庫的主要作用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用于判定一段字母構成的文字是否為程序代碼,以及該程序段由何種語言寫成。第二,在代碼檢測時,用于劃分代碼的結構構成。代碼數據庫存儲用于比對相似性的大量原始代碼信息。針對中文論文的檢測,分離模塊以段落為單位,判定三種情況:純中文,純字母和中文字母夾雜。純中文可以直接判定為論文的文字部分。純字母的可以比照代碼特征數據庫,判定是否為代碼。如果是代碼,以代碼的形式單獨存儲,否則,以文字的形式統一存儲。中文字母夾雜的段落,可在去除了中文后,按照純字母的情況進行處理。
代碼檢測模塊包括代碼預處理、代碼相似度檢測和代碼相似度判定三個功能。預處理用于去除代碼中的冗余信息。根據表1中的定義,針對其中的2,3,9項,預處理模塊消除了源代碼中的注釋,空格,換行和對程序輸出效果無效的代碼。同時,預處理模塊還消除了常見代碼段,如預處理命令和標準輸入輸出語句等。預處理之后的代碼作為輸入,由相應的算法進行檢測,并得出相似度評判結果。
文字檢測模塊將分離的文字由相應算法進行檢測,得出相似度判定結果。
輸出模塊根據代碼檢測判定和文字檢測判定,輸出最終檢測結果:標記所引用或抄襲的部分的出處,以及所站論文總字數的百分比,最后給出綜合的判定。
三、總結和展望
對代碼獨創性的判定是一項細化而復雜的任務。要真正形成完善的系統,還要大量工作要做,如對于代碼判定的一系列數據庫的建立,和更完善的判定算法的選擇和實現,并在實際投入使用后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Jonatha Adam,Christopher King,Nan Ma.Global Research Report ChinaCResearch and Collaboration in the New Geographic Science[R].Thomson Reuter,2009
[2]K.J.Ottenstein.An Algorithmic Approach to the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Plagiarism[J].CSD-TR200,1976,103,2:32-39
[3]Verco KL,Wise MJ.Software for Detecting Suspected Plagiarism Comparing Structure and Attribute-counting Systems[J].Proceedings of the 1st Australi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Sydney,1996,102,2:3-5
[4]Edward L Jones.Metrics Based Plagiarism Monitoring.The Consortium for Computing in Small Colleges.Vermont.2001:253,261
[5]史彥軍,騰弘飛,金博.抄襲龍紋識別研究與進展[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5,45,1:50-57
1系統需求分析
高校科研管理所設計的事務非常繁雜,涉及到校科研處、各個系的科研管理以及個人對科研信息的查詢統計等。所設計的系統既要有利于科研處的監督管理又要有利于各個系及教師的分工協作。系統功能主要包括校科研處科研管理、院系(或部門)科研管理、個人科研信息查詢、校級科研項目整體信息管理。可以劃分為科研信息維護、科研信息查詢與統計、科研信息報表、科研信息分析、校級課題申報、審批、合同簽定、結題、其它處理等操作;其中科研信息應細分為學術論文、著作、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科研獎勵等信息。
2用戶需求分析
由于本系統是直接面向網上辦公的,必須適應所服務環境的各類操作人員,主要包括學校科研處、各院系(或部門)、普通教師個人(或其他瀏覽者)。
2.1普通教師個人(或其他瀏覽者)
普通教師個人(或其他瀏覽者)只能按姓名來瀏覽個人的科研信息、進行統計打印,個人的科研信息(論文、著作、項目成果等)必須提交本部門審核入錄。
2.2各院系(或部門)
各院系(或部門)主要職責是對本部門員工的論文、著作、項目、成果、獎勵等信息進行審核后輸入到本系統數據庫中,查詢本部門在某時間內的科研信息、統計科研情況、打印相關資料等,同時對本部門的錯誤錄入信息進行修改和維護。
2.3科研處
主要管理本校的員工信息、論文、著作、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和成果、科研獎勵等常規工作,同時,管理校級課題的申報、審批、合同、檢查、結題等管理,同時,監控系統運行和各部門的情況。
3數據庫設計及關鍵技術實現
3.1數據庫表創建
根據系統需求分析,將系統的實現直接定位在更好的適合各層次人員的需求和操作,系統的所有初始化數據均采用界面錄入的方法,由各類人員分工完成。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筆者將科研人員基本信息、論文信息、科研項目信息、成果信息、獲獎情況信息等作為系統的初始化數據,為個人和院系查詢、統計、打印,科研處操作、加工、管理、集成等工作提供基本的數據平臺。主要數據表格設計如下:
科研人員信息表(職工號,姓名,性別,職稱,出生日期,所學專業,現從事專業,學歷,學位,工作時間,所在部門,備注)。
論文信息表(序號,論文名稱,刊物名稱,刊物類別,刊物級別,主辦單位,作者,職工號,發表時間,刊號,備注)。
論著信息表(序號,著作名稱,圖書編號,著作類別,出版社,學科類別,作者,職工號,出版時間,版次,備注)。
科研項目表(序號,項目編號,項目名稱,項目來源,項目類別,完成單位,負責人,課題組成員,立項時間,擬定期限,經費金額,是否鑒定,鑒定時間,鑒定單位,備注)。
科研成果表(序號,成果名稱,成果類別,成果經費,完成時間,負責人,完成單位,是否投入生產,經濟效益,備注)。
科研獎勵表(序號,獲獎人員,項目名稱,獎勵名稱,授予單位,時間,備注)。
校級項目管理表(項目編號,項目名稱,課題名稱,負責人,所在部門,職務或職稱,聯系電話,申報表,申報時間,申報經費,是否批準,批準日期,批準經費,合同時間,合同內容,是否結題,結題時間,鑒定技術負責人,項目成果效益,備注)。
校級鑒定專家表(序號,姓名,性別,出生日期,工作單位,學歷,學位,所學專業,現從事專業,職稱職務,備注)。
在上述表格中,加下劃線字段代表主鍵,加雙劃線字段代表外鍵。其中科研人員信息表之所以選擇(職工號,姓名)作為主鍵,考慮到姓名經常作為查詢、操作條件,并在相關表中作為科技人員的重要描述和限制;為了避免數據錄入的無序狀況,數據庫表之間建立了嚴格的參照完整性,并且對所有表都分配了操作權限,并將錯誤信息及時反饋給操作人員,科研人員信息表、論文信息表、論著信息表通過“職工號”建立參照完整性關系,在錄入論文、論著時,作者必須是本單位職工,如果科研人員信息表不存在該員工,便給出錯誤提示,提示檢查是否是合法職工,如果是,便可以在科研人員信息表中添加該員工信息后錄入論文、論著信息,否則,拒絕錄入,“職工號”又為組合查詢提供了連接條件支持;同時將科研項目表、科研成果表、校級項目管理表中“負責人”和科研人員信息表中的“姓名”建立主鍵、外鍵參照完整性關系,校級課題的申報負責人也必須是本單位某部門的職工;獲獎人員,必須是科研人員信息表中某一職工;將校級鑒定專家表和校級項目管理表通過“鑒定技術負責人”、“姓名”建立參照完整性管理,限定了鑒定技術負責人必須是本校專家表中的專業人員;所有表的主鍵設置都加上“姓名”字段,目的是為了符合人們的常規習慣,常以某個專業人員姓名作為操作、查詢條件,科研人員信息表與其他相關表格建立參照完整性為了限制科研、論文、論著、成果、獎勵等信息的科學合法性,同時有利于統計和查詢;只有完善的參照完整性,才能使得數據庫中數據具有一致性和互操作性。
3.2存儲過程的設計
存儲過程是Transact-SQL語句的集合,它是實現事務或業務規則的極好途徑,是在數據庫服務器上存儲與執行的。使用它,可以大大減少網絡傳輸流量,提高應用程序性能和安全性,而且由于它只在第一次執行時被優化、編譯。因此,使用存儲過程不僅可以極大地降低應用程序的實現難度,而且還可以極大地提高系統的運行速度、效率。存儲過程的設計一定要符合邏輯業務規則和要求,根據實際,對一些常規、頻繁使用的查詢、插入數據操作使用存儲過程來完成。以下操作可以考慮使用存儲過程來完成:
①對系統的初始化數據時錄入各種基本信息操作。
②查詢個人、部門科研信息時的查詢操作。
③科研處的其他常規操作。
下面以查詢部門科研信息為例介紹存儲過程使用方法,在此查詢某一部門的論文、論著信息。描述代碼:
CREATEPROCEDURE論文論著
@achar(20)
as
select姓名,論文名稱,刊物名稱,刊物類別,刊物級別,發表時間,備注
from科研人員信息表,論文信息表
where科研人員信息表。職工號=論文信息表。職工號and所在部門=@a
select姓名,著作名稱,出版社,出版時間,版次,備注
from科研人員信息表,論著信息表
where科研人員信息表。職工號=論著信息表。職工號and所在部門=@a
其它操作不再做列述。從提高執行效率、提高安全性、共享性方面考慮,盡可能多的使用存儲過程來提高數據庫的整體性能。
3.3觸發器的使用
使用觸發器來實現表間的數據自動操作,提高系統效率,校級鑒定專家表中的信息主要來源于科研人員信息表中具有副高職稱以上的人員,在輸入或修改科研人員信息時,只要是具有副高級職稱以上的人員,就可以自動添加到校級鑒定專家表中,該操作可以使用觸發器來實現,代碼描述如下:
CreateTriggerptz
On科研人員信息表
Forinsert,update
As
Insertinto校級鑒定專家表(姓名,性別,出生日期,工作單位,學歷,學位,所學專業,現從事專業,職稱職務,備注)Select(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所在部門,學歷,學位,所學專業,現從事專業,職稱職務,備注)。
From科研人員信息表,其中,校級鑒定專家表中的序號是自動生成的標識列。
同時,可以用觸發器來檢驗校級項目負責人是否在科研人員信息表中,其中,用事務以驗證合法性以控制該項操作是否完成。
代碼描述如下:
CreateTriggercheck1
On校級項目管理表
Forinsert
As
begintran
declare@achar(12)
select@a=負責人fromInserted
If(selectcount(*)from科研人員信息表where姓名=@a)=0
begin
Print''''負責人不合法''''
rollbacktran
end
committran
其它類似操作不做描述。
在設計中,堅持使用觸發器實現盡可能多的實現前臺操作,不僅提高了操作效率、更提高了代碼的安全性和共享性。
3.4數據庫安全設計
網絡的安全非常重要,從數據庫級、服務器級和應用程序級綜合考慮,在科研管理系統中要根據不同用戶,設置不同的權限、不同的初始化菜單。在本系統中,數據庫的安全主要通過數據庫的存取控制機制實現的。首先定義各類管理人員的操作權限即角色,其次定義數據庫登錄,最后依據用戶權限表將登錄分配為相應的角色。由于人員的復雜性,角色分為三個層次:科研處級別、二級部門級別、普通教師級別。用戶屬于某一角色,即使用戶職務調動時,對用戶增刪,不影響其他用戶的操作,只是角色中用戶數量的變化。建立專門的系統使用權限表來記錄用戶和權限,同時也兼容部門設置信息,對不同部門分配相應的權限和賬號,科研處是最高管理級別部門。
為了進一步保護數據庫,建立備份數據庫服務器,定期進行數據庫備份和復制,本系統數據庫主要采用SQLServer數據庫管理工具進行設計,它具有強大的管理、安全、登陸、網絡支持功能,且可以和其它數據庫進行轉換,是一種網絡數據庫管理軟件,符合設計要求。
關鍵詞:單片機,溫度傳感器,遠程監控與測量
1.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本研究以溫度采集及轉換,單片機處理和監控,無線傳輸為核心,可用于航空航天系統中,倉儲溫度監測及環境監測,礦井里的溫度采集等。免費論文。快速方便并且可以實現遠程采集,具有較高精確度,另外加有存儲單元,可以對溫度數據進行存儲對比,以備不時之需。在該系統中還添加報警系統,自動提醒不正常溫度,以免發生不必要的危險。由于采用ZigBee無線傳輸裝置,可以遠距離測溫,因此可用于危險區域,例如:高壓區,工廠,大型機器內部溫測等,還可采集低溫。另外還適用于家庭防火災,火災內部溫度探測和溫度監控,有助于滅火的開展和搶救人員和財產以及預測火勢的發展等。
在現代社會中溫度在航空航天,工業自動化、家用電器、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等方面都是最基本的監測參數之一,但是在某些環境下溫度檢測比較危險。因而需要一個智能檢測和監測系統來代替危險的工作,本系統就可以很好的解決此問題,不僅可以實時的對溫度進行遠程檢測監控,還可以在十分惡劣的環境下工作,測量結果精度高,并且對所測數據可以直接通過USB接口傳給電腦存儲或者直接存入外設存儲單元,同時加報警裝置,在溫度不正常給予提醒,從而將損失減少到最低。為滿足對溫度記錄的要求(高精度、自動控制、經濟實用),系統實現了對現場環境溫度的不間斷測量與監控,讓您通過監控中心可以直觀看到溫度實時變化,做到足不出戶即可了解各被測點的溫度。在那些需要對溫度監控和測量的地方放置無線溫度采集器,然后由監控中心通過軟件對無線采集器進行控制,代替過去由人工來完成的溫度數據采集任務;同時監控中心對無線溫度采集器傳輸來的溫度數據進行存儲和查詢統計。本系統使用方便,操作簡捷,已經在許多領域中得到廣泛的使用
2.國內外本項目的研究狀況
溫度在工業自動化、家用電器、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等方面都是最基本的監測參數之一,因此其檢測裝置也得到的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免費論文。例如美日生產的管纜熱電阻溫度傳感器可測溫度高達1000℃,精度0.5級,清華大學的“光纖黑體腔溫度傳感器”可在400~1300℃間靈敏度可達0.1℃。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新材料的發現,新一代的溫度傳感器也在不斷出現和完善,如利用核磁共振的溫度檢測器,可測量出千分之一開爾文,而且輸出信號適于數字運算處理,在常溫下可作為理想的標準溫度。此外還有熱噪聲溫度傳感器、激光溫度傳感器等諸多發展。智能溫度傳感器(亦稱數字溫度傳感器)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問世的。它是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自動測試技術(ATE)的結晶。智能溫度傳感器的特點是能輸出溫度數據及相關的溫度控制量,適配各種微控制器(MCU),它在硬件的基礎上通過軟件來實現測試功能。目前,國際上已開發出多種智能溫度傳感器系列產品。如由美國DALLAS半導體公司新研制的DS1624型高分辨力智能溫度傳感器,能輸出13位二進制數據,其分辨力高達0.03125°C,測溫精度為±0.2°C。此外新型智能溫度傳感器的功能也在不斷增強。例如,DS1629型單線智能溫度傳感器增加了實時日歷時鐘(RTC),使其功能更加完善。DS1624還增加了存儲功能,利用芯片內部256字節的E2PROM存儲器,可存儲用戶的短信息。免費論文。另外,智能溫度傳感器正從單通道向多通道的方向發展,這就為研制和開發多路溫度測控系統創造了良好條件。
無線傳輸技術ZigBee是在工業自動化、家庭智能化和遙控監測領域對無線通訊和數據傳輸的需求日益增長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它采用IEEE802.15.4協議,具有功耗低,成本低等特點,還可以方便的實現自動移動的AdHoc網絡。目前市場上的RF芯片供應商主要還是TI、EMBER、FREESCAIE及JENNIC,國產廠商在這個方面仍然是空白。鑒于ZigBee技術在功耗、組網技術等方面的出色能力,受到各國政府、軍方、科研機構和跨國公司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隨著其技術的發展,無線傳感器網絡將會逐漸的深入生活的每個方面。
3.無線網絡溫度采集可以實現如下功能
(一)數字信號通過單片機分析處理,通過ZigBee無線傳輸模塊,可實現無線傳輸功能。(二)接收模塊得到的數字信號通過單片機處理,可在LCD FC12864上可進行當前溫度顯示,可實現數字顯示功能。(三)外部存儲單元可對過去溫度進行存儲,以便隨時調用,可實現存儲功能。(四)由于有無線傳輸,可以實現遠程對溫度進行監控和測量 存儲,安全可靠,而且速度快精度高。(五)系統實現了對現場環境的不間斷溫度測量與監控,讓您通過監控中心可以直觀看到溫度實時變化,做到足不出戶即可了解各被測點的溫度。在那些需要對溫度監控和測量的地方放置無線溫度采集器,然后由監代替過去由人工來完成的溫度數據采集任務;同時監控中心對無線溫度采集器傳輸來的溫度數據進行存儲和查詢統計。(六)該系統可換部分裝置,然后實現其它功能,例如:將溫度傳感器換成濕度傳感器進行濕度采集等,具有很強的移植性。
4.結語
在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人類對自然的不斷深入探索下,一些人類無法立足的惡劣環境以及相關工業、煤礦業、石油業、存儲業等相關環境中的重要溫度數據的采集和控制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本研究項目以適應相關條件下的溫度傳感器為依托,以單片機為整個系統的處理和監控為核心,當需要采集人類無法立足的惡劣環境中的重要溫度數據時,本系統可以通過媒介放置一體積小、精度高的溫度傳感器去采集;在生產和存儲環境中可以通過本系統來監測溫度,當超過合適的環境溫度時,發出警報,通知工作人員及時處理控制溫度以減少損失。本研究項目可以更好的服務于科研,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危險事故發生的幾率,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閆德立、劉展威.ZigBee技術優勢及其在現代企業生產中的應用[J].河北企業,2009.08.
2.樂嘉華.溫度檢測技術的現狀和未來[J].煉油化工自動化.
3.孫俊杰. ZigBee應用向商業化逼近[J]. 電子設計應用,2007.11.
4. 張培仁,張志堅,高修峰. 十六位單片微處理器原理及應用(第一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5,P18-P52,P60-P63,P130-P163,P226-P260,P280-P286.
5.李勛,林廣艷,盧景山.單片微型計算機大學讀本(第一版)[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8.11,P197-P203.
6.吳國鳳.C語言程序設計教程(第一版)[M].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2,P36-P60,P88-P115.
7.Horstmann.c著,晏海華等譯. C++核心思想:第三版[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4.8 .
8.宋育才. MCS-51系列單片微型計算機及其應用[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1997.3.
9.智能溫度傳感器的趨勢[DB/ol].
10..LCD12864中文資料手冊.
關鍵詞:科技英語論文寫作;定義;敘述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的主體是科技論文的核心部分,是主題思想的展開和論述。作者可根據需要在文章中加小標題,將主體內容分為幾個部分進行論述。科技論文的英文寫作通常把每段的主體句(Topic Sentence)放在段落的第一句,全段圍繞主體句論述,定義與敘述是科技論文寫作中又一種常用的寫作方法。
一、定義(Definition)
(一)Introduction
When making a hypothesis(假說)or other statement, scientists must make sure that they will beunderstood by other researchers. Misunderstandings occur when there are different concepts of what is being discussed.
A definition answers the question, “What is it?” Sometimes a definition is necessary because a word or concept has more than one meaning. For example, whether carbon is a metal or nonmetal depends on how you define carbon. At other times, a definition is required because a term is being used in a special way. For example, physicists use the terms work and energy in ways that are more specific than their common meanings. A definition should be complete enough to include all the items in the category yet narrow enough to eliminate items that do not belong. The Greek philosopher Plato once defined man as a two-legged creature that has no feathers. The problem with Plato's definition was that it did not distinguish a man from other two-legged creatures without feathers. Communic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is dependent on precise definitions of substances, concepts, processes, and ideas.
Greek philosopher Plato 希臘哲學家帕拉圖
(二)Sentence patterns
Sentence pattern 1:
An astronomer is a scientist whostudies the universe.
A barometeris an instrumentthat measures air pressure.
Conductionis a process by which heat is transferred.
A laboratoryis a place where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Physicsis the study ofmatter and energy.
A volt is a unitfor measuring electrical pressure.
Sentence pattern 2:
Mercuryisa liquidmetal.
Asbestosis a fire-resistantmineral.
A dinosaurisa prehistoric reptile.
A monkeyis a small, long -tailedprimate.
(三)Application Examples
be 是
mean 意思是,意味著,意指
denote 表示,指
imply 意思是,意味著
be named 命名為,被稱為
Examples:
1. Printers are output devices.
打印機是輸出設備。
2. Multiprogramming means the existence of many programs in different parts of main memory at the same time.
多道程序意味著在主存儲器的不同部分同時存在著多個程序。
3. Data denotes a collection of facts that can serve as operands to computer program.
數據是指可作為計算機程序操作對象的集合。
4. A “system” implies a good mixture of integrated parts working together to form useful whole.
“系統”意指將協同工作各部分適當地綜合而成的一個有效的整體。
5. The first digital computer built in 1946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was named ENIAC.
第一臺計算機是1946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建造的,命名為ENIAC。
二、敘述(Describing)
(一)Introduction
A description serves to introduce a scientist's view of the world. It may describe conditions, results of an experiment, chemical changes, physical movements, or what is seen through a telescope or microscope. A description may also tell the characteristics or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an object―how it look, sounds, tastes, smells, works, or is produced.
The nature of something can be explained by describing it. For example, the concept of an atom is difficult to grasp from a definition alone, but a description of its appearance, detailing it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makes it easier to visualize.
(二)Sentence patterns
The Nile River is 4,145 miles long.
Mount Everest is 8,848 meters high.
The Dead Sea is 11 miles wide.
The Nile River has a length 4,145 miles.
The Sun has a surface temperature of 11,000°F.
The Grand Canyon has a depth of 5,500 feet.
The color of iodine is purplish black.
The texture of sand is rough and granular.
The orbits of planets are elliptical.
Pluto is relatively small.
Blue stars are extremely hot.
Copper salts are slightly blue in aqueous solutions.
(三)Application Examples
be是
be considered (to be) 被認為是,被看作
be known as 被稱為是,被認為是,即
be referred to as 稱為,叫做
be thought of as 被認為是
be regarded as 被認為是
Examples:
1.This ability to allow interrupts to interrupt previous interrupts service routines safely are referred to as nested interrupts.
允許某些中斷去中斷先前的中斷服務程序,并能正確運行的能力稱為嵌套中斷。
2.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a computer is its capability of storing information in its memory long enough to process it.
計算機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具有這樣一種能力,即在它的存儲器中保存信息時間長到足以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
3.In the majority of applications the computer's capability to store and access large amounts of information plays the dominant part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its primary characteristic.
在大部分的應用中,計算機能夠存儲和訪問大量的信息這一特性,起了關鍵的作用,并被看成是計算機的主要特點。
除了定義 (Definition) 與敘述(Describing)的寫作方法以外,科技英語論文常用的寫作方法還有:比較(Comparing)、因果(Cause and Effect)、假設(Hypothesizing)、證明(Giving Evidence)、實驗(Experiment)、計算(Calculating)、報告(Reporting)、預測(Predicting)等。
關鍵詞:數字圖書;服務師生;管理
一、數字圖書館的定義
20世紀80年代末,計算機的應用特別是數據庫系統的廣泛使用,以存儲量巨大,檢索快速為特色,產生了“電子圖書館”和“虛擬圖書館”。進入90年代以后,Internet把圖書館、學校、機關、商業機構、家庭乃至個人連接起來,并對所存儲的信息資源提供檢索和查詢,實現了資源共享,由此產生了“數字圖書館”。
當代,網絡已經覆蓋到每個角落,數字圖書館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內容在不斷延伸,向著“數字資源庫”“知識庫”或“信息倉庫”方向發展。美國數字圖書館聯合會將數字圖書館表述為:“數字圖書館是提供各種資源的組織結構,它們選擇、創建、提供知識查詢途徑,解釋、傳播和保護數字作品館藏,以確保其能長久使用,從而為社區群體提供方便而經濟的信息服務”。
人們根據數字圖書館應用,經過歸納總結,表述如下:數字圖書館是一個復雜的分布式海量數據管理系統,它利用當今先進的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將分散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載體形式的信息資源以數字化的形式儲存,形成有組織的數據庫和知識庫,對外提供高性能的檢索服務,實現資源共享。
數字圖書館發展到今天,已完全脫離傳統圖書館的含義和功能。人們希望和并力求使其成為“知識庫”,對有價值的文本、圖像、語音、音響、影像、影視、軟件和科學數據等多媒體信息進行收集、加工、存儲和管理,此外還包括知識產權、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內容。高等學校要建設學生學位論文庫,論文的提交、查詢、檢索評價與管理等,人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在數字圖書館都找到。
數字圖書館如何建設?包含什么?數字圖書館的內容是不斷變化的,那么對于職業學校或者高校來說,數字圖書館的資源包括哪些呢?
二、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
以前,人們談起數字化圖書館,簡單理解就是把現有的圖書目錄進行輸入,內容整體輸入,然后根據類別或者首字母進行分類檢索。其實這不應該是數字圖書館,而只能說是傳統圖書館的數字化。所謂數字圖書館的含義完全脫離傳統的“圖書”概念,它朝著數字化學習資源庫方向發展,不僅僅是圖書,還包括報刊、圖形圖片、音頻、視頻、多媒體等各種其他形式的媒體資源,創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閱讀新空間。每一種數字資源分別建立一個資源庫,獨立的管理平臺,讀者通過檢索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具體來說,現階段學院式數字圖書館的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數字圖書。其實在各種院校里,數字圖書很大一部分就是藏書的多媒體電子化。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傳統的書籍以數字化形式通過計算機網絡出版發行。以多媒體的形式出現,集聲音、圖片、動畫和文字于一體,充分展示電子圖書在數字時代所起到的教育和傳播知識的功能,使人們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數字圖書館將以這種電子圖書作為核心的館藏資源。這種數字圖書,在各大高校及職業院校表現為現有藏書的電子化,這種數字圖書也是有局限性的,比如藏書很難實現真正的影音圖像文字的結合,當然隨著外部網絡的接入和更新,這種現象正在消失。當前比較典型的數字圖書館比如超星數字圖書館,這些圖書資源除了固有書籍的數字化,也以飛快的速度更新最新的圖書,可以說大大方便了廣大讀者。
(2)數字化期刊。把傳統的期刊紙介質數字化加工,分類建立數據庫,供查詢閱讀使用。主要有學術理論類、技術實用類、指導管理類、科學普及類、產品信息類、文學文藝類、教學輔導類、文化娛樂類、兒童讀物類、圖冊畫報類、文獻檢索類。它具有明顯的時間性。現在不少刊物比如《電腦報》除提供紙質期刊,還會附帶電子版本,并且電子版本的期刊除了紙質期刊的內容外,在背景音樂、色彩搭配方面更具有優勢。最重要的是,紙質期刊內容部分的插入圖片,往往是黑白樣式,加上大批量的印刷,部分技術方面的內容很難分辨清楚圖片內容,而電子期刊提供了更清晰、可以隨意放大的圖例或直接是操作方面的視頻。還有比較先進的電子期刊,采用了3D展示圖例的方式,讓讀者借助鼠標的幫助,完整了解實物的真實情況,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期刊內容。而在網上發展成熟的,有《中國期刊網》等網絡電子期刊。
(3)信息搜索及索引系統。如果讓我們用一個字來概括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有人用了“網”這個字。社會上也流行一句話,“萬事不知百度知”,很多的內容被各大搜索引擎系統化之后制定好詞條,并在行文中的關鍵詞處進行鏈接,方便用戶進入另外一個詞條查詢,使信息搜索從速度和寬度上大大提高。
(4)專業論文庫。《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收錄了自1977年以來我國各學科領域的博士、碩士研究生論文。精選相關單位近幾年來的博碩論文,涵蓋自然科學、數理化、天文、地球、生物、醫藥、衛生、工業技術、航空、環境、社會科學、人文地理等各學科領域。
(5)多媒體資料庫。多媒體資料庫包括圖片庫、音頻庫、視頻資料庫三方面。圖片方面是按類型或學科建立圖形圖片庫、動畫片庫,提供檢索查詢,供讀者下載使用。而音頻庫即數字化圖書錄音集成系統,它將數字化圖書與數字化錄音合二為一。讀者一邊翻閱電子圖書,一邊聽與之配套的語音或者音樂信息。而視頻庫是一個利用多媒體網絡作為傳輸介質,集成軟件、硬件于一體的視頻點播服務平臺,強大的節目管理、用戶管理、在線監控、服務查詢、論壇及信息、服務器集群管理等功能充分滿足了用戶的多種需求。
三、數字化圖書館的數據存儲
海洋的壯觀是因為大海的廣大容量,數字資源存儲系統是數字圖書館的資源倉庫。這些數字資源能否按著讀者需求在網絡與讀者之間良好傳輸,運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將直接影響著這座數字大廈的存在與否。數字資源存儲系統相當于傳統紙介質書庫,但與傳統的書架不同的是,數字化圖書有其獨特的存儲數據的方式。
(1)DAS直接連接存儲。DAS(Directatt ached storage直接連接存儲)是指將存儲設備通過SCSI接口或光纖通道直接連接到應用服務器上。通過服務器相應服務實現網絡共享,也可通過網絡管理軟件實現跨平臺應用。
(2)NAS網絡連接存儲。NAS(Networkatt acheds torage網絡連接存儲)即采用以太網和SCSI的即插即用存儲技術將存儲設備通過標準的網絡拓撲結構,連接到一群應用服務器上。
(3)SAN存儲區域網絡。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儲區域網絡)采用高速的光纖通道FC(Fibre Chanel)把存儲核心機、磁盤存儲陣列、磁帶備份機、服務器與光纖交換機相連接,形成一個SAN存儲區域網絡。
四、數字化圖書館的管理
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既有共同之處,但又有本質區別。紙介質書庫一旦建成,后期的維護費用較低,主要是防盜、防火、防水災、防霉、防蛀和通風等。數字資源存儲系統往往會出現不可抵御和不可預見的災難,這就要求必須科學管理數字化圖書館,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大眾。
(1)管理隊伍建設。高校圖書館管理者應具有學者或知名學者的水平,是一個知識傳播專家。因為圖書館是一個“知識倉庫”,建設這個“知識倉庫”就需要對這個“知識倉庫”的內容了如指掌,要對所服務的讀者了解,對學科建設了解,對本校科研方向了解,采購的圖書才能滿足學科建設、科研和讀者需求。有了圖書還不行,還要創造條件利用各種手段傳播知識,即引導讀者如何用好書,所以圖書館管理者必須是具有學者與管理能力的兼備人才。數字圖書館的管理和傳統紙介質圖書管理有本質區別,其信息的載體不同,閱讀的方式不同,使之需要現代管理理念與管理手段。要求管理者不但是個學者、教育教學的專家,而且要懂得網絡存儲信息技術、數字資源建設、數字資源信息、推廣應用和綜合管理能力,管理者應具備學者――技術――管理的水平與能力,近乎是全才。
(2)數字資源平臺和資源管理平臺的建設。每個資源庫都有資源與管理平臺,通過網絡檢索應用,并且能夠跨平臺檢索。在數字圖書館建設時必須整體設計,做到檢索簡單方便。
(3)數字化服務建設。傳統書刊借閱服務一般是等客上門。數字圖書館服務模式發生了變化,要在網上開展數字資源使用培訓與講座,資源信息,建立網上咨詢臺,在網上為讀者提供實時的咨詢服務。數字資源能不能用起來,關鍵在于開展各類資源展示、消息、使用培訓。總之,重點是服務,讓人們逐步習慣使用數字資源。
一、本科學生畢業論文的目的和內容
二、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的主要步驟
三、計算機專業所選開發工具和注意事項
四、計算機畢業論文撰寫格式
五、畢業論文中正文的寫法和注意事項
六、結束語的寫法
七、參考文獻 列出畢業論文設計中主要參考書籍
八、附錄的寫法
九、論文評分的能用標準
一、本科學生畢業論文的目的和內容
本科學生在畢業之前必須做畢業論文,其目的是通過畢業論文,讓學生獨立開發一個具體的計算機應用項目,系統地進行分析總結和運用學過的書本知識,以鞏固本科階段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并給予一個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
為了便于實施和管理,規定網絡學院計算機相關專業本科學生畢業論文主要以開發一個管理信息系統為畢業實踐的課題,每個畢業生通過獨立開發一個具體的管理信息系統,掌握開發一個比整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統的主要步驟,并從中獲得一定的實際經驗。
二、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的主要步驟
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的主要步驟及各步驟的基本內容如下:
1、 系統分析
主要工作內容有以下幾項:確定系統目標,系統可行性分析
2、 系統調查
系統的組織結構、職能結構和業務流程分析。其中系統的組織結構圖應畫成樹狀結構。
系統業務流程分析、業務流程圖
3、 數據流程分析
數據流程圖(系統關聯圖、頂層圖、一層數據流圖、二層數據流圖)、數據詞典、代碼設計
4、 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設計
系統的功能結構圖,每個功能模塊的主要工作內容、輸入輸出要求等。
系統控制結構圖
5、 數據庫設計
概念模型設計:實體、實體間的聯系、E-R圖
關系模式設計:E—R圖->關系模式的轉換規則
關系模式
數據庫表設計:數據庫表結構
6、 系統物理配置方案
7、 人機界面設計
8、 模塊處理概述
9、 系統測試和調試:測試計劃、測試用例、測試結果
三、開發工具和注意事項
1、開發工具
開發工具可由學生任選。如Delphi、FoxPro、VB、Access等,這些工具的使用全由學生自學。
2、注意事項
(1)項目開發步驟的完整性(系統需求分析、概念設計、物理設計、系統環境和配置、系統實施以及系統測試和調試等)
(2)每個開發步驟所得結果的正確性(業務流程圖、數據流程圖、數據詞典、HIPO圖、E-R圖、關系模式、人機界面設計及模塊處理等的詳細分析和說明)
(3)論文整體結構的完整性(前言、各個具體步驟的敘述和分析、結語、參考文獻和有關附錄)
(4)提供軟件系統的可執行盤片及操作說明書
(5)參考資料(列出必要的參考資料)
四、畢業論文撰寫格式
注意: 1.每個步驟都要有文字說明和論述 2.各個步驟必須是有機的組合,不可以支離破碎不成一體。
一、封面
二、摘要 用約200-400字簡要介紹一下論文中闡述的主要內容及創新點
三、主題詞 用一、二個詞點明論文所述內容的性質。(二和三要在同一頁面上)
四、目錄 一般采用三級目錄結構。 例如第三章 系統設計3.1系統概念結構 3.1.1概念模型
五、正文
第一章 前言
簡要介紹: 組織機構概況、項目開發背景、信息系統目標、開發方法概述、項目開發計劃等。
第二章 系統需求分析
本章應包含:
(1)現行業務系統描述
包括業務流程分析,給出業務流程圖。
具體要求:業務流程圖必須有文字說明,圖要完整、一定要有業務傳遞的流程。
(2)現行系統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指出薄弱環節、指出要解決的問題的實質,確保新系統更好,指出關鍵的成功因素。
(3)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4)可行性分析和抉擇
包括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營運可行性分析和抉擇。
第三章 新系統邏輯方案
針對用戶需求,全面、系統、準確、詳細地描述新系統應具備的功能。
(1)數據流程分析
最主要的是給出數據流程圖,要求滿足以下條件:
A.數據流程圖必須包括系統關聯圖、系統頂層圖、第一層分解圖和第二層分解圖組成。B.系統關聯圖確定了從外部項到系統的數據流和從系統向外部項的數據流,這些數據流在其它層次的數據流中不允許減少,也不允許增加。各層次內部的數據流不受關聯圖的限制。 C. 數據流應有名字。 D. 外部項和數據存儲之間不得出現未經加工的數據流。 E. 數據流程圖的分解中,必須保持每個分層同其上層加工中的外部項和輸入輸出流相一致。 F. 各加工之間一般不應出現未經數據存儲的數據流。 G. 數
據存儲之間不得出現未經加工的數據流。 H. 數據存儲可以分解。 I. 若有查詢處理,應在數據流程圖中表達。 J. 統計和打印報表不在數據流圖中表達。
(2) 數據詞典描述
可采用圖表格式或較緊湊的記錄格式描述 A、若采用圖表格式,可只寫出數據流、數據元素、加工、數據存儲和外部項各一個表。 B、若采用緊湊的記錄格式,則應列出全部成分。如數據元素: 編號 名稱 存在于 數據結構 備注 E1 入庫數
據 F1/F3/F11/F15 入庫單號 日期 貨號 數量 E2 出庫數據 F1/F3/F11/F15 出庫單號 日期 貨號 數量 C、據流程圖中系統頂層圖的數據加工都必須詳盡寫出。
(3) 基本加工小說明
可采用結構化語言、數學公式等描述各個基本加工。
第四章 系統總體結構設計
(1) 軟件模塊結構設計 A、系統軟件模塊結構圖,并由此導出功能分解圖及層次式菜單結構。 B、系統的模塊結構應與數據流程圖的頂層圖的加工一致。
(2)數據庫設計 A、應按下列次序闡述各個元素:實體、實體的屬性、實體間聯系、E-R圖、轉換規則、關系模式。 B、在介紹實體的屬性時,不應包括聯系屬性,聯系屬性直至關系模式中才出現。 C、數據流程圖中的每個數據存儲可隱含于E-R圖中的多個實體。 D、 E-R圖中的實體要與數據流程圖中的數據存儲相對應。每個實體要指出實體的標識碼(主碼)。對每個實體或聯系應列出其應有的屬性(用列舉的方法)。 E、E-R圖中至少要有一個多對多的聯系。 F、必須嚴格按照轉換規則從E-R圖產生數據關系模式集,需要時作必要的優化,并說明理由。 G、對于一對一的聯系,只應把任一個實體的主碼放在另一個實體中作為外碼。 H、一對多聯系也可以產生新的關系模式,如要這樣做,必須說明理由。 I、多對多聯系,或三元聯系必須產生新的關系模式。 J、關系模式的個數和名字要與E-R圖中的實體和聯系相一致。 K.、每個關系模式中要用下橫線標出主碼,后隨的符號“#”標出外碼。 L、若有代碼對照表可在最后列出,需另加說明。
(3) 計算機系統配置方案的選擇和設計
給出硬件配置,系統軟件配置,網絡通信系統配置(可選)等內容。
(4) 系統總體安全性、可靠性方案與措施。
第五章 系統詳細設計
(1)代碼設計 基本數據項的代碼格式。
(2)人機界面設計 給出人機界面視圖(輸入輸出接口,屏幕格式設計等)
(3)模塊處理過程 根據軟件環境做不同處理。 可采用腳本、程序流程圖、結構化的PDL語言等。
第六章 實施概況
(1)實施環境和工具的比較選擇
(2)編程環境、工具、實現與數據準備概況
(3)系統測試概況 主要包括測試計劃、測試用例、測試記錄。
(4)系統轉換方案及實現概況
(5)系統運行與維護概況
六、結束語
(1)系統特色、局限與展望
(2)實施中遇到的挫折、創新、體會與致謝
七、參考文獻 列出畢業論文設計中主要參考書籍
序號、書名或文章名、作者名、出版社或雜志名、出版日期或雜志期號。
八、附錄
(1) 列出部分有一定代表性的程序代碼段
(2) 操作說明書
九、論文評分標準
1、A等
系統正確無誤,系統功能完善,設計步驟完整正確,實用性強,有一定的創新性,論文結構嚴謹,表述流暢。
2、B等
系統基本正確,系統功能基本完善,設計步驟基本完整正確,有一定的實用性,論文結構良好,表述基本流暢。
3、C等
系統有少量錯誤,系統功能不夠完善,設計步驟欠完整,基本上沒有實用性,論文結構一般,表述基本清楚。
4、不及格
關鍵詞: webGIS; 光纖檢測; 嵌入式; 物聯網; 地圖; 開源
中圖分類號:TP2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4)07-10-04
Abstract: Aiming at the actual demand of enterprises, a webGIS system for optical fiber detection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Combined with the technical advantag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GIS, th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substation and fiber optic network are transferred to the Internet platform. Benefited from the use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and reasonable mechanism of map data processing, such as storage, rendering and slice, the system designed in this paper has performed with good scalability, portability and stability. The solution in this system is suitable for other similar scenarios.
Key words: webGIS; fiber detection; embedde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map; open source
0 引言
webGIS是一種在網絡環境下存儲、分析和處理地理信息的系統,webGIS技術改變了地理信息數據的獲取、傳輸、共享和應用的方式[1]。目前,從國內外的利用和發展現狀來看,這項技術的研究和利用并未成熟,主要表現在空間數據的多元性和多語義性使多個webGIS系統之間彼此孤立、無法共享信息。
隨著GIS技術的使用日益普遍、市場需求的不斷提高和變化,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正逐步突顯出來,比如系統結構優化、存儲機制、渲染機制等。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仍需更多深入研究才能得出完備的、高效的、普適的解決方案。
本文針對地圖數據存儲和地圖數據渲染問題展開討論和分析,最終得出解決方案并成功將這一方案運用于光纖在線檢測項目中,從而實現了一種具有較好的擴展性、移植性和穩定性的webGIS系統。本文的貢獻在于為地圖數據存儲和渲染方式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并且在實際應用中檢驗了該方案的可行性及系統性能。
較好的移植性和擴展性是本系統最大的特點,這主要歸因于本系統使用了對平臺無依賴性的服務器端軟件,在編程上,本系統使用了具有“一次編譯,處處運行”特性的Java語言作為編程語言,并且選擇了功能高度模塊化的SSH框架作為編程框架。基于這樣的選擇,本系統同時還具有低成本和高性能的特點。
1 系統結構
如圖1所示,本系統采用的是基于B/S架構的三層系統結構:GIS基礎數據庫、Web應用服務器及Web地圖服務器、Web客戶端瀏覽器。基于擴展性和移植性的考慮,本系統中所使用的服務器端軟件全部具有開源、可跨平臺的特性。
在服務器端,使用可以動態頁面和Java應用程序以及處理數據交互的Apache-tomcat作為Web應用服務器,使用開源Web地圖服務器Geoserver作為本系統的地圖服務器,使用Geowebcache作為本系統的地圖切片工具用以生成地圖緩存。在數據庫的選擇上,使用MySQL作為地圖空間數據、地圖屬性數據和網站數據的數據庫。在客戶端,采用Ajax技術實現地圖數據的動態展現及交互,前端頁面使用Extjs搭建整體框架。在對地圖的操作上,使用OpenLayers作為地圖操作的接口工具。
客戶端向服務器請求地圖數據時,Geowebcache會首先攔截請求,并檢查切片緩存區是否存有目標地圖數據,若有,則將目標數據以HTTP響應的形式返回給客戶端;否則,Geowebcache將請求轉發至Geoserver,Geoserver從MySQL中取出地圖空間數據并從樣式配置文件中獲取對應樣式,渲染后生成圖片地圖,再由Geowebcache對圖片地圖進行切片以作緩存,最后Geoserver取出切片后的地圖數據發送至客戶端。
2 地理數據存儲機制
webGIS系統的響應性能在根本上取決于使用何種存儲機制存儲地圖數據。正是基于系統響應性能的考慮,本系統使用MySQL作為GIS基礎數據庫。MySQL在5.0之后的版本提供了完整的空間數據存儲支持,MySQL的Spatial引擎使用OGC(Open GIS Consortium)定義的WKT(Well-Known Text)/WKB(Well-Known Binary)格式保存地理空間數據,這為提升地圖數據的存取速度提供了基礎性的保障。
使用MySQL存儲地圖空間數據是本系統的一個特色,如何將shapefile的矢量地圖數據存儲進MySQL也是本系統中關鍵技術點之一。shapefile的電子地圖數據使用shp、dbf、fix、prj、qix、shp.sidx、shx這一系列格式的文件分別存儲地理空間數據的各項數據。為了將shapefile格式的電子地圖數據存入數據庫,需要首先借助shp2mysql工具將矢量地圖數據導出為SQL文件,然后對SQL文件進行修改,去掉多余的字段,修改部分字段名及數據表名,最后將SQL文件導入MySQL,這就是矢量地圖數據的存儲過程。
使用MySQL存儲空間數據的優勢有如下幾點。
⑴ 節省存儲空間。目前存儲地圖數據的最常用方式是直接將shapefile格式的矢量數據文件存儲在文件系統中[2],但這樣往往會占用較大的存儲空間,尤其是在存儲高清晰度的衛星視圖時。但是,使用MySQL存儲地圖數據可以完全避免這種狀況出現。
⑵ 速度快捷。Geoserver對MySQL數據源的支持使得使用MySQL存儲空間數據成為了可能。相比于從文件系統中讀取大量shapefile矢量數據進行渲染和,從MySQL讀取地圖數據會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因為從文件系統中讀取矢量數據速度遠比從MySQL中讀取WKT數據慢很多。
⑶ 便于交互操作。webGIS往往需要與用戶進行交互操作,即用戶可以通過在頁面上操作地圖要素實現對地圖數據的修改。使用shapefile文件的GIS系統就很難通過Web編程實現對矢量數據的修改即交互操作。但是,利用Web編程修改MySQL中的數據卻可以簡單而高效地實現。
⑷ 數據的安全性更有保障。使用shapefile文件的GIS系統的所有的地圖數據均暴露在文件系統中,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3]。使用MySQL存儲地圖數據時,除非操作者獲知數據庫的系統密碼,否則無法修改甚至查看地圖數據文件。這樣就從根本上保證了地圖數據文件的安全性。
3 地圖渲染機制
常規的地圖渲染機制是先將空間地理數據和地圖樣式數據加載到客戶端,然后由客戶端完成對空間地理數據的渲染并生成圖片格式的地圖,之后再將整張地圖圖片加載至瀏覽器進行顯示。但這種機制帶來的問題是地圖在客戶端的顯示速度較慢,通常會出現卡頓現象,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
為了提高地圖在客戶端的加載速度,以獲得更高的系統性能,本系統在對空間地理數據進行渲染時采用的是先渲染后加載的機制。這種機制決定了對地圖數據的渲染必須在服務器端執行和完成。相對于服務器自身在硬件和軟件上的性能來說,這種機制并不會給服務器造成負擔。與客戶端完成地圖渲染的機制相比較,在服務器端完成渲染的機制將會使整個webGIS系統具有更高的地圖加載速度。
在本系統的地圖渲染機制中,對空間地理數據渲染是在地圖數據的時進行的。地圖數據時,Geoserver首先從MySQL中取出空間地理數據,然后讀取現成的地圖樣式配置文件(圖1中的sld文件)或者讀取管理員給定的樣式配置。根據指定的樣式,Geoserver將空間地理數據進行渲染后生成特定風格的地圖并, Geowebcache會對渲染后的地圖進行切片處理,并將切片存儲到切片緩存區。
4 數據加載機制
數據加載即地圖數據從服務器端向客戶端的傳輸。地圖文件在網絡上傳輸時通常采用JPG/JPEG、PNG、GIF等位圖格式,在圖片較大或者網絡狀況不良的情況下,較低的地圖文件加載速度將會使整個webGIS系統的性能變得很差。
在服務器端切片并緩存、在客戶端異步下載切片的數據加載機制是一種可靠、有效的地圖數據加載機制。這種機制中,地圖數據的加載過程需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地圖的渲染、切片,二是切片的組織、索引。
4.1 地圖切片模型與緩存機制
對地圖切片是進行地圖緩存的鋪墊。地圖切片緩存會明顯減小整幅地圖圖像文件的存儲與傳輸數據量,因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地圖加載速度慢的問題。
切片操作是將已經渲染好的一定坐標范圍的位圖格式的地圖圖片按照指定的或者默認的縮放級別(比例尺),以及指定的尺寸和存儲格式分割成若干行和列的正方形圖片(稱之為切片),然后將切片以特定的命名規則進行命名,之后再以特定的組織方式存儲到數據源[4]。對全部地圖進行切片并緩存的操作由Geowebcache完成。
由于這種緩存機制的切片組織方式類似于金字塔結構,所以這種切片緩存機制也被稱為金字塔模型的靜態地圖緩存,這種機制下的切片模型也被稱作地圖切片金字塔模型。地圖切片金字塔模型是一種多分辨率層次模型,從切片金字塔的頂層到底層,地圖顯示的比例尺依次增大,地圖的分辨率也越來越高,但每一層的地圖切片所表示的地理范圍保持不變[5]。
這種模型是一種四叉樹結構,結構的第n層有22n個節點,第0層的節點被稱為根節點。假設在第0層的根節點圖片中可以看到整個目標區域的地圖,那么第1層的4張圖片中的每一張圖片就只能顯示1/4目標區域的地圖,在第2級的16張圖片中的每一張圖片就只能顯示目標區域的1/16[6],如圖2所示。
作為配合,本系統在客戶端也使用緩存策略,即實現服務器端和客戶端的雙緩存。客戶端使用Ajax技術異步加載服務器上的每一個切片,需要哪部分切片就加載哪部分切片,不做多余加載,并在加載完成后對所加載的切片進行緩存。因此,用戶在進行交互操作(如移動地圖)時客戶端就不必重復向服務器請求所有地圖切片,而只用加載那些需要的、未被加載的切片,已經加載過的地圖切片可以直接從本機獲取。這種策略必然在客觀上減少用戶在地圖加載過程中的等待時間。這一策略的使用極大地提升了系統的性能與靈活性,該策略的具體算法流程如圖3所示。
4.2 地圖切片的組織與索引
地圖作為GIS系統交互操作的入口,如何使其能高速顯示是GIS系統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考慮地圖數據的組織方式和地圖展現技術兩個方面[7]。
四叉樹結構的地圖切片模型決定了本系統必須采用線性四叉樹結構的切片組織模型來建立地圖切片的存儲與索引機制。所以,切片組織模型也是金字塔結構,模型中每一個切片都代表四叉樹中的一個節點。在地圖切片索引時,四叉樹的查找特性保證了系統能快速定位到目標切片,從而能夠高效使用地圖切片數據。這種切片組織和索引方式尤其適用于需要具有交互功能的、訪問量大且對響應速度要求高的webGIS平臺,如向企業提供WebGIS服務的實際應用型網站。
基于金字塔模型的地圖切片存儲與索引機制的建立包括三個步驟:首先是對地圖進行邏輯分塊,然后是對地圖進行物理分塊,最后是對切片按照一定的機制進行編碼。
邏輯分塊與上文描述的地圖切片模型相對應,進行地圖切片劃分時,從地圖左上角開始從左至右并從上至下按行、列矩陣依次劃分并編號,編號時需要保證四叉樹的層號與地圖切片金字塔模型的層號保持完全一致(見圖2)。
物理分塊是對地圖圖片進行物理切割生成地圖切片,這一操作必須要在邏輯分塊完成之后進行。為了避免切片重新拼接成地圖時會出現“縫隙”,分塊操作時需要對邊界切片中的多余部分用默認像素進行填充。編碼是指將分塊所得的地圖切片按切片所在的行號、列號編號保存。
Geowebcache會根據指定的或者默認的縮放級別(比例尺)對全部地圖進行切片并緩存。不同層級上的地圖切片以不同的結構組織,層級組織名稱(編號)可由地圖切片金字塔的層數及地圖的縮放級別按照一定的算法換算生成。地圖切片的數量會隨金字塔層數的增加而劇烈增多,將過多的數據文件存儲在同一存儲區域中會導致對數據的管理和維護有困難。為了維護和管理方便,需要對每一層切片文件再建立索引,可直接取地圖切片時的切片組織行列式的行號數字作為索引。切片緩存文件組織結構的組織形式如圖4所示。
地圖切片的索引可用二維數組存儲,每個二維數組對應一層切片矩陣,每個數組元素都是一個地圖切片的存儲路徑,元素的下標值與它所存儲的地圖切片在矩陣行列中的行列號相同。另外,切片矩陣所對應的層號可使用一維數組存儲,數組各元素的索引與切片矩陣的層號相對應[8]。具體的索引布局如圖5所示。
服務器收到客戶端發來的地圖數據請求后會根據客戶端請求的目標地圖范圍索引到切片緩存區的對應位置,若存在目標數據的緩存切片,則直接取出目標切片返回給客戶端。直接使用文件系統的形式組織和管理地圖切片不便于對地圖數據進行數據操作,而且也不利于提升整個webGIS系統的響應速度和穩定性。在統一的管理平臺的情況下,對大量的地圖數據切片文件進行維護和更新會比較繁瑣而低效。使用數據庫來管理數以千計甚至數以萬計的地圖切片文件是最安全有效的方式,通過地圖數據庫管理平臺,對地圖切片的更新與維護變得簡單而高效。通過各方面性能的比較與選擇,本文使用MySQL作為本系統的地圖數據庫。
為了加快地圖切片的加載速度,必須對切片的索引建立一種高效、可靠地機制。由于不同層級的切片的組織方式不同,所以需要對不同層級的切片建立不同的索引機制,這樣才能獲得較快的響應速度,并兼顧了后臺地圖數據管理、快速和前臺地圖快速展現,這種機制可以應用于絕大多數的webGIS應用。
5 結束語
本論文針對企業的應用需求,設計和實現了一個具有高擴展性、高移植性、高穩定性、高性能的webGIS系統。經過實際測試,該系統表現出的優秀性能完全滿足了企業的實際應用需求。該系統的高擴展性使得該系統的解決方案也同樣能解決其他場景下的GIS問題。
該系統與其他相關研究和應用的最大區別在于,系統使用了對象關系型數據庫存儲空間地理數據,并使用了先渲染后地圖數據處理機制。在數據加載時,為了加快速度,參考并使用了其他系統的地圖切片技術。雖然該系統所提供的方案具有解決GIS問題的普遍意義,但在服務器端的性能優化仍然是需要繼續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高志敏.WebGIS中若干關鍵技術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 李曉歡.基于WebGIS的地圖共享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北京郵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3] 商秀玉.WebGIS海量瓦片數據管理引擎的設計與實現[D].浙江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 黃夢龍.瓦片地圖技術在桌面端GIS中的應用[J].地理空間信息,2011(4):149-151,193
[5] 黃杰.海洋環境綜合數據時空建模與可視化研究[D].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6] 蘇旭明,譚建成.WebGIS中瓦片地圖關鍵技術研究[J].北京測繪,2012.2:9-12
1信息論對外語教師發展的啟示
動態研究信息的流動過程為我們了解信息的作用原理提供了理論的支撐。互聯網通過數據中心來協同全球各地的各種信息資源,能隨時隨地滿足用戶的各種要求。它有超大規模、虛擬化、高擴張性等特點,當前搜素引擎、網絡信箱、網絡存儲、文件處理服務等技術已在互聯網服務總被廣泛使用(馮蕾,2010)。這為外語教師發展網絡培訓平臺的建設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
2基于外語教師發展需求的網絡培訓平臺設計
網絡培訓平臺不僅應是外語教師拓寬知識面、開發思維、建構完善自身知識體系、超越自我的數據庫,也應是他們合作發展、自我反思、發展科研能力、提升教學水平的互動網。筆者相信其能夠從內容和形式上更大幾率地保障外語教師培訓任務的成功完成。
2.1外語教師發展網絡培訓平臺資源庫收藏內容設計
外語教師發展網絡培訓平臺資源庫的數字學術資源收藏內容應以外語教師的職業發展需求來制定。資源庫提供的信息資源應達到形式多樣、類型豐富、質量保證、獲取便利等要求。(1)形式多樣。資源庫應能提供集視頻、文本、圖片、圖表、數字、語音多種媒介為大成的各種資源。如各路專家的講座、示范課堂的動態視頻、與視頻配套的學習文本、公告文本、作業文本、文章文本、相關資料、圖片、語音資源等,為教師們提供多種信息源,使他們更多地接觸信息技術,提高他們有機地整合信息、創新課堂教學的能力,有效地保障培訓任務的順利完成。(2)類型豐富。資源庫內容應涵蓋期刊論文、學術專著、學位論文、會議文獻、工作文稿、技術報告等多種類型。內容包括英語科研動態、科學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案例、各類英語課型的教學過程、文化教學、英語學習策略、教學改革等,以方便教師了解外語科研動態、學術前沿信息、教學改革趨勢等,提升自身素質。(3)質量保證。存儲在資源庫中的數字學術資源的形式特征和內容特征應符合規定的要求,以避免所收集信息良莠不分、魚龍混雜的現象,影響使用效果。(4)獲取便利。存儲在資源庫中的數字學術資源可以通過開放獲取的方式被外語教師免費、便捷地獲得。
2.2外語教師發展網絡培訓平臺服務功能設計
外語教師網絡培訓平臺不僅應擁有大容量的各類數字資源的存儲,同時,也應提供各類平臺服務功能,如軟件服務功能、咨詢服務功能、信息獲取功能、數據存儲服務功能、信息交流服務功能、數字挖掘服務功能等等,為外語教師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該網絡信息交流是一個信息、信息獲取、信息整合、信息推薦的過程。(1)軟件服務功能。網絡培訓平臺為外語教師提供教學科研需要的軟件服務。(2)咨詢服務功能。網絡培訓平臺為外語教師提供與學科相關咨詢服務。(3)信息獲取功能。在信息獲取上,云計算提供的云存儲服務支持外語教師可以憑借個人賬戶密碼,隨時隨地存取需要的信息。(4)數據存儲服務功能。云存儲可以記錄外語教師的日志,根據日志實現實時索引,外語教師把日志信息提供給“云”中任何一位學科資深專家,與其共享信息。(5)信息交流服務功能。在信息交流中,外語教師可以按照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研究方向等與“云”中任何一位同行、專家交流信息。(6)數字挖掘服務功能。學科專家根據日志記錄進行深層次挖掘,為外語教師提供更全面的個性化服務。
3結語
綜上所述,外語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在繼承傳統的外語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同時,我們應創新開拓,借助日益更新的網絡技術和先進的教育理念,開發積極有效的多模態教師培訓機制,力求升溫外語教師發展的內驅力,使之蒸蒸日上,融入時展的洪流之中。
作者:王曉軍 單位:寧夏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 信息政策;信息法規;定量分析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33-0146-02
隨著社會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信息資源作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戰略資源受到了業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促進信息資源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的制定,信息資源在整個社會資源結構中的比重的攀升,使之成為許多國家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手段和提升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戰略選擇。我國目前關于研究信息政策與法規研究的論文也與日俱增,對信息政策與法規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數據統計和內容分析,有利于研究者們了解信息政策與法規的研究現狀,預測其未來的發展趨勢。
1 文獻計量分析
筆者以“信息政策”、 “情報政策”、“信息法規”、 “信息立法”、“信息法學”為主題詞或關鍵詞,從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特色期刊”和“中國優秀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4個數據庫進行了精確檢索,將其搜索結果合并,并去除重復結果,得到2003-2012年間發表的與含有這些關鍵詞的相關論文共576篇,其中65篇為畢業論文。
1.1 論文時間分布
一個學科或研究領域的成長過程與其研究文獻的數量和內容有密切的關系。研究相關文獻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國信息政策與法規研究的水平、發展速度和研究規模等。
2003年是我國信息政策與法規研究的一個高峰,之后逐年減緩,2007年達到谷值,然后迅速回升,2009年的發文數量幾乎和2003年持平,后又有所減少。十年間的年均發文量是57.6篇,2003-2007這五年的年均發文量是56.4篇,2008-2012的年均發文量是58.8篇。總體來說,雖然我國的信息政策與法規研究有一定的起伏,但都在合理范圍之內,且年均發文量都在40篇以上,說明我國信息政策與法規研究正處在一個相對繁榮的時期,有眾多的學者為此付出了關注和研究。
1.2 論文期刊分布
排在前10位的期刊載文量都在10篇以上(含10篇),它們的載文量占總載文量的28.47%,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圖書館學研究》、《圖書情報工作》、《情報資料工作》、《現代情報》、《圖書館理論與實踐》、《情報科學》、《情報理論與實踐》、《情報探索》、 《情報雜志》、《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處于信息政策與法規研究的布拉德福核心區,是信息政策與法規研究的重要情報源。
1.3 論文作者分布
通過對幾位核心作者的研究范圍和研究內容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馬海群教授研究范圍廣泛,從信息政策的體系建構、方案優選到信息政策的運行機制和評價過程,都有專門的研究。馬海群教授和周麗霞共同研究了信息法學學科體系、學科價值及學科歸屬問題、研究模式及其研究方法等。肖希明教授和張新鶴博士側重于信息資源建設政策的研究。馬費成教授對中、美及歐盟信息政策法規建設進行了比較研究,詳細介紹了日本國家信息戰略的發展經驗,并在信息政策與法規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做了深入探討。李東業主要做比較研究,對美國、日本和中國的信息政策進行對比。汪傳雷主要研究科技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和企業信息政策模型。
1.4 論文作者合著率分析
1982年美國學者提出了分析合著率方法,他認為:一個學科的合著率可以用公式:C=Nm/(Nm+Ns)表示,其中C為合著率,即一個學科的合作程度,Nm為一個學科在1年內發表的多著者論文書,Ns為一個學科在1年內發表的單著者論文書。
從整體上來說,2003-2012我國信息政策和法規論文著者合著率呈上升趨勢,2007年的合著率達到一個高峰,2012年為48.08%,為十年間的最高值。這說明了,我國信息政策的相關研究越來越深入,與其他領域的溝通和交流也在逐漸加強,這符合信息政策與法規這一研究課題的交叉性、多學科性,以便于取各學科、各領域專家的特長,能夠更全面、更系統、更科學地分析信息政策與法律所涉及的各方面的復雜問題。
2 十年來我國信息政策與法規研究的主要內容
2.1 信息政策與法規的基礎理論研究
信息政策與法規的基礎理論研究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包括信息政策與法規的目標、內容、體系結構、運行機制、保障機制、評估和反饋、與現實的協調性、國際兼容性等方面。馬海群等人在信息政策與法規的理論研究上取得的成就較為突出,在信息政策的方案優選上,他提出基于加權灰靶決策理論,依據靶心距離對多個方案進行排序,根據這些理論依據從而做出最優選擇;在信息政策的綜合評價上,他提出了信息政策方案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應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建立了評價模型,并通過模擬實驗驗證了模型的可行性。
2.2 國外信息政策與法規研究
國外關于信息政策與法規的研究比國內更早,尤其是發達國家起步早,成就突出。因此,在2003-2012年發表的相關論文中,多數都是介紹、評價歐美日俄等國家的信息政策與法規的。根據其內容與范圍,主要分為以下兩種。
1)對國外信息政策與法規研究的總體介紹,主要介紹其發展道路、研究特點以及對我國的研究啟示,還出現了綜述類的研究。
2)對具體國家信息政策與法規的介紹,也出現了一些綜述類研究,如《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俄羅斯國家信息政策綜述》,《美國國家信息安全政策綜述》等。
2.3 信息政策與法規的比較研究
比較研究主要包括:信息政策內容比較、信息政策環境比較研究、信息管理體制和組織機構比較、信息政策目標比較研究、以及政府在信息政策上參與程度比較研究。主要是美、日、俄、英等國與我國的比較,如《中美信息政策模式比較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也有一些文章對國外兩國或者多國之間的信息政策與法規進行比較,以期對我國的理論和實踐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如李東業等人的《美日信息政策比較及其啟示》。
2.4 信息保護政策與法規
由于信息社會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給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儲、傳輸、使用等帶來了一系列安全與保密上的問題,同時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突破了傳統的信息存儲方式和獲取手段,使得具有產權性質的創造性智力成果可以被輕而易舉的復制和擴散,再加上信息社會信息自由和信息資源共享的原則被濫用,知識產權與信息產權被侵犯的現象屢屢發生,所以信息保護政策與法規的研究倍受學者們的關注。
2.5 信息資源建設政策
信息資源建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它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它是國家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國家和社會為實現信息資源建設目標而制定的方針、原則、策略、措施、對策等。論文內容分析的結果顯示,2003-2012年十年間我國關于信息資源建設的政策大多偏重于有關數字信息資源建設的相關政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政策以及信息技術與標準化政策的研究。
2.6 網絡信息政策
網絡信息政策是針對互聯網的特殊性而制定的有關規范、管理和發展網絡信息活動的行為準則和指南。網絡信息政策的研究熱點大多集中在電子商務政策、電子政府政策等方面。內容涉及網絡信息安全、網絡信息服務、網絡信息的調控、網絡信息隱私權以及計算機犯
罪等。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教務管理;信息統計;實驗項目;thinkphp;SAE
中圖分類號:TP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17-0078-04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low efficiency and donkey work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inkPHP open source framework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integrat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cluding the information statistic, the experimental report management and the graduation thesis management in the secondary colleges. The system improves more efficiency of the teaching managers, and makes the management about reports and thesis mor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
Key words: education manage ; statistical information;experimental projects;thinkphp;SAE
在傳統的高校教務管理工作中重復性的工作相對較多,并且工作效率低下,如每年的“高等學校實驗室信息統計”、“全國高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信息統計”、學生實驗報告的管理以及學生畢業論文的管理等重復性工作。因此開發高等學校的教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完成教學狀態信息的統計以及實驗報告和畢業論文的管理,對教學過程中教學數據狀態信息的準確統計以及教務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務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同時對學生及教師的信息管理也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1 系統介紹
本系統主要是針對二級學院的數據狀態信息的統計工作以及學生實驗報告、畢業論文管理工作而開發的。主要包括實驗項目統計、實驗報告管理、畢業論文管理、課時統計、科研論文統計、著作專利統計、獲獎信息統計、教材統計等功能。通過該系統對日常教學信息的統計方便快捷,對學生實驗報告的管理更加規范有序,學生畢業論文選題變得更加靈活高效,完成畢業論文的過程指導和過程監督更加科學有效。
本系統采用ThinkPHP+DWZ框架技術進行開發,搭建在SAE(新浪云平臺)上。ThinkPHP是快速、簡單的面向對象的輕量級開源PHP框架,使用MVC(Model View Controller 模型 視圖 控制器)的模式實現模型和視圖代碼分離,使開發效率更高,后期維護更加容易,該框架能夠滿足企業開發中復雜的項目需求以及門戶網站的開發標準[1]。DWZ富客戶端框架基于jQuery實現的Ajax RIA開源框架,簡單實用、擴展方便[2]。數據存儲采用Mysql關系型數據庫[3],Mysql的SQL語言使用的訪問數據庫最通用的標準化語言,而且Mysql體積小、速度快、成本低,與PHP結合是開發中小型網站最佳選擇。輕量級的框架開發技術極大地提高了開發效率,開源的特性以及架構在SAE云環境中使得該系統在應用上方便部署使用并能節省大量的資金。
2 總體設計
本系統設計的總體原則是實用、高效穩定,而且界面設計美觀、操作方便,用戶通過簡單的操作說明即可使用。系統的穩定性主要體現在系統結構設計上,本系統采用基于MVC模式進行的模塊化設計,模塊之間的耦合度較低,而且系統是采用ThinkPHP框架技術開發的,它的單一入口文件的形式,確保用戶的輸入都能得到有效過濾再提交給數據庫,從而保證系統不被注入的安全性。系統服務器使用的是SAE,SAE有通過設計多層沙盒的形式來保護用戶網站運行的安全并且能做到用戶無感知自動擴容以承載高并發的情況。所以系統從多方面保證了系統的穩定性、可靠性、安全性。
2.1 模塊設計
系統主要劃分為課程管理、課時管理、實驗項目、實驗報告、畢業論文、教師和學生信息管理六個主要功能模塊。每個模塊在整體的框架下分別按照模塊名從數據庫讀出,根據用戶的權限動態生成模塊,每個模塊由單獨的MVC構成,從而降低了相關模塊之間的耦合性。教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的總體功能模塊設計,如圖1所示。
各模塊功能說明如下:
1)課程管理模塊:管理員把本學院當前學期的課程數據通過Excel的方式導入系統,也可以單獨添加修改課程的數據,課程數據從學校的正方教務管理系統獲得。
2)課時管理模塊:每個班級的學委定期上報本階段每一門課程的教師上課的實際課時,由教師確認課時是否有誤,如果課時有誤,教師可以直接修改課時提交,但不會覆蓋學生提交的課時,如果無誤,全部教師確認之后,管理員導出本階段課時統計情況。
3)實驗項目模塊:有實驗課程的任課教師根據本學期所教的課程,錄入該課程的實驗項目,并準確添加實驗項目的項目編號,用來生成實驗項目在統計數據中的實驗編號,添加實驗項目的時候可以設置該實驗項目的要求、實驗學時、是否提交實驗報告、提交實驗報告截止日期等內容。全部實驗項目導入完之后,管理員導出本學期實驗項目數據,用以填報實驗統計信息。
4)實驗報告模塊:學生根據教師所錄的實驗項目在規定的時間之內上傳實驗報告,學生以PDF文件的形式上傳實驗報告,教師在線批閱實驗報告之后學生可以查看每個實驗項目的成績及評語,最后電子版實驗報告按照相應的目錄以PDF文件的形式存檔。
5)畢業論文管理模塊:由教師根據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題目及要求,并設定可以選題的最大人數。學生在規定的時間之內進行選題,每個題目由教師最終從選題的人數中確定一名學生,從而達到學生和教師相互選擇的目的。選題完成之后,由管理員(教研室主任)控制整個論文寫作的進程,學生在規定的時間之內,分別提交論文每個階段的電子稿,教師可以直接在線批閱并反饋給學生。
6)教師和學生信息管理模塊:教師和學生個人信息的修改,教師填報科研論文、著作專利、獲獎信息、教材等統計信息。
2.2 數據庫設計
本系統采用Mysql數據庫。結合系統的功能需求,系統主要設計了課程表、實驗項目表、實驗報告表、課時表、論文題目表、論文結果表、科研著作信息表、學生表、教師表、管理員表、角色等表。其中以實驗項目表為例進行說明,表結構如表1所示。
3 系統實現
本系統按照模塊化設計思想進行的設計,每個模塊完成獨立的功能,有利于在后期開發中對系統進行功能擴展。由于ThinkPHP框架是基于MVC設計模式的,所以前臺的頁面顯示和邏輯是分開的,頁面主要由Html+Css+JavaScript[4]以及dwz的擴展屬性實現,邏輯由ThinkPHP代碼實現。
3.1 安全登錄實現
系統用戶主要包括學生、教師、管理員,分別創建相應用戶的項目目錄以及使用單一入口文件的形式檢測用戶的登錄。登錄用戶所用的密碼使用安全性更高的sha1[5]加密方式進行加密。同時采用驗證碼的技術,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有效的防范惡意破解密碼的行為。管理員用戶使用RBAC(角色權限管理)技術[6],對不同角色的訪問進行詳細的設計,按權限級別賦予相應的操作權限。
3.2 邏輯業務實現
系統中每個Action類都繼承于CommonAction類,使用getActionName方法獲得當前Action操作的名稱,然后傳給Model操作,實現增、刪、改、查等數據庫基本操作,由于本系統涉及模塊較多,僅以實驗模塊的具體實現為例進行說明。
實驗模塊主要涉及到課程表、實驗項目表、實驗報告表,有實驗課的教師根據課程要求錄入實驗項目,可以使用單條數據的形式添加,也可以使用excel表的形式導入,如果該項目需要上傳實驗報告按示例進行標記,數據添加到實驗項目表。學生根據教師導入的實驗項目,按規定上傳實驗報告,實驗報告上傳信息寫到實驗報告表里。Excel導入使用了PHPExcel開源類庫進行導入操作,具體實現過程如下:
3.3 文檔在線查閱
由于不能直接實現office文件在瀏覽器瀏覽[7],所以學生在上傳文檔的時候就直接上傳PDF文檔,再利用Jquery Media 插件實現在線預覽PDF文件的實驗報告和畢業論文。由于IE內核的瀏覽器不支持該插件,使用IE的用戶需要安裝PDF閱讀器軟件,如Foxit Reader、Adobe Reader等軟件。其他內核的瀏覽器可以直接在線瀏覽PDF文件。
3.4 SAE平臺部署實現
SAE平臺出于安全性的考慮,限制了用戶對本地IO的使用,這樣對于有文件上傳或緩存生成等文件讀寫的系統就十分的不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SAE官方提供了TmpFS功能。TmpFS允許開發者通過標準的IO函數臨時讀寫本地IO,所以進行臨時讀寫的數據把路徑設置為SAE_TMP_PATH即可,而持久化的數據存儲,仍然要使用Storage或者Mysql存儲。
同時,為了應對高訪問量的情況,SAE平臺有提供Memcache服務,只需要初始化Memcache,在程序中調用memcache_init()就可以使用Memcache服務了,這樣可以減少數據庫讀取次數,緩解數據庫壓力[8]。
3.5 系統實現結果
基于ThinkPHP開源框架技術實現了教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充分利用了網絡便利性以及B/S結構的低成本、維護簡單等特點,該系統實現了日常教學信息的統計、學生實驗報告的管理、畢業論文的管理等工作。目前該系統已在我院正式運行,系統運行的具體效果如圖2所示。
4 結束語
本文主要介紹了使用ThinkPHP+DWZ框架技術的教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在設計過程中結合學校每年的狀態數據信息需求進行了詳細的設計,采用B/S結構的方式,更加方便學生和老師使用本系統。把系統架構在SAE云平臺上,接近于零成本的運行,使我們更加容易部署使用。
經過一年多的試運行和不斷的迭代開發,本系統現在運行狀況良好,性能穩定,安全性高,交互界面友好,用戶使用快捷、方便,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數據填報人員可以很方便從系統獲取填報的信息,同時學生和老師更加科學合理地管理實驗報告和畢業論文工作。本系統針對高校二級學院的數據信息統計和教務管理工作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俊芳, 李隱峰, 王池. 基于MVC模式的ThinkPHP框架研究[J]. 電子科技, 2014(27): 151-153.
[2] 王志剛, 朱蕾. PHP5應用實例詳解:使用Zend Framework&Smarty 構筑真正的MVC模式應用[M]. 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0.
[3] Luke Welling, Laura Thomson, 武欣. PHP和Mysql Web開發[M].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9
[4] 王津濤. HTML,CSS,JavaScript整合詳解[M].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8.
[5] 杜謙, 張文霞. 多語言可實現的SHA-1散列算法[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2007(29):42-44
[6] 吳波, 王晶. 基于基本RBAC模型的權限管理框架的設計與實現[J]. 計算機系統應用, 2011(20): 50-54.
關鍵詞:C語言,賦值運算,讀寫控制
1 引言
C語言是國際上廣泛流行的計算機高級程序設計語言,他既可以用來編寫系統軟件,也可以用來編寫應用軟件。在高等學校的計算機教育中,C語言程序設計幾乎成了所有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必開課程,從本科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等相關專業,到電子信息類理工科各專業,乃至高職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電子技術等相關專業。有的是專業基礎課,有的是公共必修基礎課,只是課程名稍有差異,常見的有“C語言程序設計”、“高級語言程序設計”、“C語言”、“C程序設計”、“結構化程序設計”等。無論是哪類專業,也無論叫什么樣的課程名,其課程的教材選用卻無太大差別,大部分以譚浩強主編的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C語言程序設計》為教材。論文參考網。只是課時分配和教學要求差異較大。本科以學科知識教育為主,高職教育以應用為主,不過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本科教育也在向應用為主傾向。
2 賦值運算的定義
2.1賦值運算是各種計算機高級程序設計語言都提供的一種運算
在C語言程序設計中,賦值運算是應用最廣泛的運算之一,其定義的一般格式為:
變量 賦值號 表達式
他的作用是將一個數據賦給一個變量。
2.1.1 變量
變量是一個簡單變量。
2.1.2 賦值號
賦值號包括兩種,一種是“=”,就是C語言中的賦值運算符,他是一個雙目運算符,該運算符包括兩個操作數。例如: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int x;
x=5;
printf(“x=%d”,x);
}
其中“x=5;”,他的作用是執行一次賦值操作(或稱賦值運算),把整數5賦給變量x。最后程序執行結果是:x=5。
另一種是復合的賦值運算符,在賦值符“=”之前加上其他的雙目運算符,就構成了復合的賦值運算符。在C語言中,提供了10種復合的賦值運算符,他們是:“+=”、“-=”、“*=”、“/=”、“%=”、“>>+”、“<<=”、“&=”、“^=”、“|=”。其中前五種是關于算術運算的,后五種是關于位運算的。例如: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int x;
x=10;
x+=5;
printf(“x=%d”,x);
}
其中:“x+=5;”,等價于:x=x+5;他相當于使x進行一次自加5的操作,即他使x加5,再賦給x。程序的執行結果為:x=15。
再如:x*=y+5,等價于:x=x*(y+5) (注意:此時圓括弧不能省略),他的作用是使x乘以(y+5),再賦給x。還有 x%=5 等價于 x=x%5 等。
復合的賦值運算符可以簡化程序,使程序精練,也是為了提高程序編譯效率。
2.1.3表達式
表達式可以是:
常量:包括整型常量、實型常量、字符常量、字符串常量、符號常量等五種。
變量:包含C語言中允許的各種變量。
含有運算符和操作數的各種表達式,如:算術表達式、關系表達式、邏輯表達式等。論文參考網。
還可以是數組中的某個元素。
賦值運算符是右結合性的運算符,就是先將右邊表達式的值求解出來,再賦給左邊的變量,如果變量原來有值,此時就將原來值覆蓋了,變量當前值就是表達式的值。
3 賦值運算的讀寫過程
當賦值運算符的右邊表達式是變量時,參與表達式運算的是變量的值,也可以說是變量對應存儲單元的內容。而運算符左邊的變量是指變量對應的存儲單元。這樣就使運算符兩邊的變量有了不一致的說法,使一部分初學者產生了困惑。
計算機高級程序設計語言編寫的源程序,計算機無法直接識別,為了使計算機能夠執行源程序,必須先用一種稱為“編譯程序”的軟件,把源程序翻譯成二進制形式的“目標程序”(object program),然后再將該目標程序與系統的函數庫以及其他目標程序連接起來,形成可執行的目標程序,即二進制指令。CPU進行取指令和執行指令的操作。在執行指令時,如果需要訪問存儲單元,則要在讀、寫信號的控制下進行,所謂讀操作,就是在“讀”信號的控制下,將地址線指出的存儲單元中的內容復制一份通過數據線取出,存儲單元中的內容不改變。寫操作,就是在“寫”信號的控制下,將數據通過數據線送入由地址線指出的存儲單元,存儲單元中的內容被改變。
例如:
z=x+y,讀x單元,讀y單元,進行類型處理后,加法,結果寫到z單元。此例中變量x、y單元的內容沒有被改變,z單元的內容被改變。
x+1,讀x單元,進行類型處理后,與常量1做加法,結果未做處理。論文參考網。此例對x的操作只有讀,因此其內容沒有改變。
x=x+x,讀x單元,進行類型處理后,加法,結果寫x單元。此例中兩次讀出的是x單元在賦值運算前的內容,最后對x單元進行了寫操作,x的內容被改變。
4 結束語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對變量單元進行賦值運算時,即對變量單元進行“寫”操作時,變量單元的內容才會發生改變。如果對變量單元進行“讀”操作,變量單元的值不會改變。知道了這樣一個過程,對我們學習、理解賦值運算就容易多了。
參考文獻
[1]譚浩強. C程序設計(第三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2]李寅杰.賦值運算中的變量單元.科學時代
[3]戴梅萼,史嘉權. 微型計算機技術及應用.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