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8 16:31: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實習藥企工作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職教集團;教育信息化;互聯網維;教學平臺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03-0038-04
一、建設背景
歷經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設和政策推動,我國面向全國的教育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各級各類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園網并以多種方式接入互聯網。2014年年中,國務院公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等部門印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對新一輪職業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原則、目標及實行方法做出規劃指導,明確提出現代職業教育需加速數字化、信息化進程。這對現代職業教育的信息化提出新的要求。
成都汽車產教聯盟是依托并服務于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汽車產業的由全省56家中、高職院校,47家整車生產、汽車后市場服務企業及相關行業,以及成都市龍泉驛區政府多個部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共同參與的新型職教集團。構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師資共育、研培共擔,學生學徒一體的教學平臺是有效發揮集團功能,踐行集團創設宗旨的重要途徑。
二、研究問題
1.為什么老師們不喜歡精品課程
長期以來,精品課程一直被認為是實現教育公平,解決師資不足及能力差異的重要資源。但是在實踐中卻往往事與愿違。分析精品課程不被老師們喜歡的原因,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課程內容與地方經濟及社會環境脫節,一些老師無法完整理解精品課程的精髓,意圖依賴課程資源,結果教學效果適得其反,老師們反映精品課程不好用;二是精品課程設計者設定的學情與使用者面對的學情差異較大,一些地區學生接受不了,老師們反映不能用;三是部分教師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對學情的把握、對自身素質都有較強的信心,表示不愿用精品課程。
2.好的教學資源在哪里
離開了精品課程,學校,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學校如何獲取有效的教學資源?企業希望學校培養的人是適用對路的實用型人才,但是企業究竟需要學生的技能水平達到什么程度?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企業的需要能否有效轉化為教學的目標?企業的資源能否為學校所用?教師是否可以通過企業渠道獲取到資源呢?
3.學生的學習動力在哪里
無論多么美好的教學設計,無論多么先進的技術手段,無論多么給力的資源,都必須有學生愿意用,愿意學才能夠發揮它的作用。那么今天學生的學習動力在哪里?在對學生學習心理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接受調查的2471名學生中,有明確學習目標的學生僅占1.8%,愿意配合學校對中職生的學習進行督促和干預的僅占到15.6%。在學生內在學習動力嚴重消退,外部來自家庭的動力也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如何促進學生學習,這是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
4.如何有效開展員工培訓
企業希望自己的員工是合格的人才。當企業產品升級的時候,企業希望自己的員工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跟上技術改革的步伐。但是企業有利潤的追求,有繁重的生產任務。如何處理好員工培訓與生產之間的時間沖突?如何保障學校的培訓是有效的?企業能將新技術交給學校進行培訓課程改造和處理嗎?
三、功能設計
根據職業教育規律,依據職業教育理念,運用現代教育信息化技術建設智能化教學平臺,為學生、教師、學校和企業搭建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良性生態圈,可以實現職業教育集團與產業的良性互動和無礙對接。
(1)對聯盟內學校:以互利共生為準則構建沒有邊界的新型教育共同體,提升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聯盟內學校依托成都汽車職業技術學校的教育優勢,通過平臺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達到企業用人標準,匯集數據流到企業,并獲取企業用工選才信息,提升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2)對聯盟內企業:以安全適用為準則構建沒有場地限制的培訓機構和人才市場,促進聯盟內企業招工選才,幫助在崗職工的技能提升,科學解決企業季節性用工荒難題。一方面,聯盟內企業依托平臺開展企業職工在崗培訓,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平臺學習獲得認證并在達到一定積分后,通過企業在線審查考核,可以直接進入崗位。有效縮短招工和培訓周期,降低招工和培訓成本。
(3)對在校學生:以壓力適度,富有趣味為準則構建不受時空限制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習效率和技能水平,從而提升職業品質。通過平臺,學生可定向學習符合企業用工要求的技能,可定制課程學習并通過課程置換獲得學校認可的學分,可管理自己的學習進程,可對學習效果進行全方位跟蹤和評價,從而主動調整。
(4)對離校學生:以持續關懷、共同成長為準則構建無限延伸的教育支持,交流職業心得,獲得技術支持,提升技能水平,拓展社交環境。畢業生可通過在平臺進行技術交流和技術咨詢,可學習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提高生活品質,可通過互動交流建立專業領域內的社交圈。
(5)對企業職工:以靈活適用為準則構建沒有圍墻的繼續教育場所,提升技能水平,提升工資待遇。通過平臺學習和優化工作中所用到的技能,參與企業組織的培訓,通過學習獲取積分和相關技能證書。
(6)對學校教師:以易學好用為準則構建無縫對接企業并有效提升自我的平臺。教師通過轉變教學思路,拓展授課渠道,改革教學方法,研習新的教育模式,在減輕教學壓力的情況下獲得高效教學回報。
四、實踐探索
1.學習借鑒MOOC教學思想的平臺設計創新
在設計教學平臺時,引用MOOC學習方式多元化、終身學習、興趣學習、互動反饋的優勢,結合職業院校獨有的校企融通、工學結合、做中教、做中學的教育特性,考慮學校所處產業的特殊位置,設置至少五類的角色體系,打造服務于在校學生、離校學生、在職職工的“人人通”門戶體系,以十大應用為核心的統一公共服務平臺,搭建“AAA”(Any time,Any where,Any style)級的應用模式與訪問客戶端,建立信息化支撐體系與運維支持體系,為聯盟提供教學、學習、培訓、選拔、信息交流、考核評價服務。
(1)實現職業技能認證O2O的微創新
依托國家技能鑒定所,打通線上線下技能認證體系,實現技能認證O2O的微創新。
(2)打造個性化私有領地,進行人人通空間微創新。
打造學生空間、教師空間等私有空間的同時,增設企業空間與學校空間。
學生空間:由學生自行建構。學生可以從平臺抓取規定學習內容和興趣學習內容,形成個性化學習領地。空間在保持學習和學習軌跡記錄的基礎上,連接企業的實習、實訓、面試、招聘。
教師空間:由教師個人自行建構。教師可以從教師從平臺獲取資源、素材,可以形成具有個人風格的教學課件、電子教案、學習資源,并可以將教學感悟、教育隨筆、其他學習內容、個人工作總結等等納入其中,形成具有記憶功能的個人移動業務檔案空間。
企業空間:由企業通過平臺管理方授權獲得。企業可以將自己培訓人員開發的資源放入其中,也可以通過授權方式委托院校教師幫助開發培訓資源放入其中,由員工有條件地進入其中進行學習。企業可以監控學習情況,以實現內部培訓和繼續教育,并連接學校實習、招聘、技能認證。
學校空間:學校通過平臺管理方獲取授權,建立自己的管理空間,可以管理自己的教職工和學生。平臺會對教學情況及學生學習效果進行大數據分析管理,智能化推薦人才,加強學生、教師、企業三者聯系。
2.基于微課與精品課程資源庫認知的資源庫創新
在設計平臺資源庫時,考慮到已有的精品資源課程使用效果較差,利用率較低的現狀,兼顧“教師對優秀教學素材、學生對靈活化的教學內容展現、企業對內部培訓素材”的三方需求。借鑒微課的教學時間短、教學內容少、資源容量小、情景化教學等優點,我們提出由教師將已有的精品課程進行“微格化”處理,再結合教師本身,創作一批新的優秀教學素材,形成新型教學資源庫。
(1)藥柜式資源庫,資源管理的微創新
目前的課件(教育資源)往往是獨立的、程式化的、容量較大的教學資源。它們依據特定的教學方法設計,具有封閉性、固定化和不可選擇的特點。而現實中的教師是具有生命活力、選擇性強、具有自身教育風格的。他們的學生具有個性,包括時代特色與地域特色。傳統的精品課程式資源難以達成教學的個性化追求。為此,我們統一組織教師對教學課程進行“微格化”處理,在將一門課程分解為幾百上千個知識與技能點的情況下,通過校企共同開發的方式針對同一知識點(技能點),創建一批“同質異形的積件”,然后將它們分門別類地放到“藥柜”里。教師通過訪問平臺生成的分類目錄就可以獲取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源,教師還可以通過平臺的大數據推送功能獲取到自己感興趣的資源。
說明:教師可以從資源庫中搜索獲取相關素材和資源成為自己教學課件和教案中的組成部分,最終形成教學處方。
(2)同質異形――藥材式的課程積件,資源形式的微創新
就是在針對同一個知識與技能點,以不同的方式來進行呈現。如PPT、動畫、多種形式的視頻、音頻等。由于僅僅針對一個點,內容少、時長短、容量小、便于自由組合,因此稱為積件。
(3)處方式教學方案,教學設計的微創新
教育提倡因材施教,醫家主張對癥下藥。有了積件,教師可以結合自己教學經驗及平臺大數據分析,從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風格、學習基礎等五個方面入手,設計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方案。這就是“處方”。同時還引入評價的動態機制,對學習者的學習特質進行準確、全面、動態的評價,形成了從診斷到處方,從處方到應用、從應用到反饋的動態閉環。平臺還可以通過應用實例研究與初步的統計結果分析,展示了個性化處方式教學設計在實踐中的使用過程與應用效果,幫助教師矯正教學設計,不斷完善方案,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基于游戲化的學習動力模式創新
針對職業院校的學生學習惰性較強的特性,我們設計了“學習動力激勵系統”,從多個維度去激勵學生更好的學習,通過積分、星級評定與學分認證的方式衡量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其展現形式如下:
(1)建立積分體系,功績評定微創新
平臺設有積分商城,無論是學員、教師、職工均可用其所獲得的積分兌換相應的物品,積分可通過線上學習、考試、教學資源、教學課程、招聘、面試、論壇發言、參與平臺活動、購買平臺增值服務等方式獲取,獲取積分的比例可由貢獻方按照平臺積分規則自由設定。
(2)學分認證,學分制運用機制微創新
為了鼓勵學生踴躍使用教學平臺,將線上學習結果直接與學分對接,聯盟學校承認其有效性,在學分認證上從時間維度給予更充裕的時間,充分考慮每個人學習進度的差異性,超前完成學習者,可選修其他支持認證的課程,可用作部分課程的替代學分。
(3)星級評定,激勵機制微創新
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能力標準總共設為五個星級,在線上線下根據每人實際測評成績,綜合評定其能力等級。不同的星級有不同的標準,高星級學員不僅自身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技能水平,還需要在工作環境改造、指導低星級學員等方面承擔一定的任務。學員晉級,不僅可以得到平臺大量的積分獎勵,還可以在校園環境中獲得等級標識、進入特定區域、組建學習團隊、獲得物質獎勵等待遇,并作為其獲得企業實習機會、面試機會、更高的崗位薪資待遇和獎學金評定的依據。從而實現“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融合”。這種“指導教師―>優秀學員―>學生”寶塔式的師傅帶師兄、師兄帶師弟的教學模式,不僅彌補教學師資力量不足,也實現了學員能力的均衡發展。
五、后續研究
(1)如何進一步提高教師參與制作“同質異形”資源的能力和興趣,豐富“藥柜”中的“藥材”的品種和質量。聯盟內教師的能力有差異,眼界、隱形知識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也存在差異。這些都將影響資源的制作與采集。
(2)如何進一步提高企業通過保密協定有限開放新技術、新工藝、新配方的信心,實現企業技術資源向培訓資源和課程課程資源無礙流淌。
(3)如何發揮教學平臺的大數據采集與分析功能,為全省職業教育資源分配提供參考數據。
(4)如何有效構建與教學平臺相適應的智能化實訓中心,運用物聯網技術搭建更加優質的政、行、企、院校融通的聯盟平臺。
參考文獻:
[1]楊曉宏,梁麗.全面解讀教育信息化[J].電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2]楊曼,王運武.我國數字化學習資源研究綜述[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4(10):465-473.
[3]謝舒曉,李招忠,林秀曼.多元化背景下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整合與應用[J].電化教育教學,2007(5):34-38.
[4]輝.試論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分類與利用[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4(5):106-107.
[5]萬力勇.數字化學習資源質量評價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1):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