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鑄造技術論文

鑄造技術論文

時間:2022-09-16 06:04: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鑄造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鑄造技術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實踐教學;材料成型;鑄造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0-0200-02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其核心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尤其是工科類學生,成為創新能力強、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我國已是一個鑄造大國,鑄造企業雖然眾多,但還不是一個鑄造強國,急切需要大量鑄造專業高水平工程人才,材料成型鑄造方向是實踐性要求非常高的專業,因此對鑄造卓越工程師培養更是迫在眉睫。

一、實踐教學現狀

材料成型鑄造方向是實踐教學內容,一般包括有:課程實驗、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綜合性實踐及畢業(設計)論文等。在理論教學環節,各院校在課程教學體系設置上大相徑庭,有些院校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還開設了特色課程。相對而言,在實踐教學環節方面,各院校差異較大,教學水平和開設的實踐環節課程等形式多種多樣、參差不齊,教學效果差異較大,具體反映在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非常明顯。針對卓越計劃,面臨著新的挑戰,存在諸多共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實驗室的各種實驗裝備、儀器、材料等落后、缺乏,專業實驗受到極大限制,生產實習難、質量不高、實踐環節課大多由年輕教師承擔、經驗不足等問題,這些都嚴重影響實踐教學效果,制約了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實踐教學環節改進

多年來,各高等院校對鑄造方向實踐教學的內容、方法和手段等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重點。針對鑄造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實踐教學環節現狀,可從以下方面改進。

(一)轉變觀念,加強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

實驗、實踐是提高工科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方式。長期以來,不少領導和教師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沒有把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看成同等重要的地位,認為學校最重要的任務是理論知識傳授,實踐能力是學生在以后工廠、企業中培養的,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指標和方法不完善、不科學。提到實踐教學,大都認為經費有限、困難重重。對于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究其根源在于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從與學生的交流中看出,學生非常渴望在實踐環節有更多的實踐鍛煉機會。現在就業形勢嚴峻,用人單位非常在意學生是否有工作經驗,而剛畢業的大學生很難說有多少工作經驗,而實踐環節的鍛煉正是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實踐教學環節中,教師的作用毋庸置疑,應積極鼓勵廣大教師想辦法、出策略,激勵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豐富和改進實踐教手段。目前,諸多高校對教師的考核往往包括教學和科研任務,而大多教師認為科研考核是最為頭痛的任務,學校過分看重于老師發表多少高水平學術論文、有多少科研經費,教師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在這些方面,很難有功夫去重視、研究實踐教學環節。

(二)充分利用現有的實驗手段,挖掘潛力

目前,不少院校鑄造專業方向實驗室教學模式落后,內容陳舊,儀器設備落后。由于實驗教學環節條件限制,只能進行一些簡單的實驗。各實驗間相互獨立,系統性較差。學生多人一組,按照實驗指導書機械地完成,局限于傳統的砂型鑄造工藝進行實驗,甚至還缺乏鑄造實驗的最基本手段,沒有切合實際生產中的先進的鑄造工藝、材料、設備等開展,這些都制約了學生對本專業知識和新工藝的認識和掌握。要開展好實踐教學,除必須完善相應的必要的實驗手段外,還必須與時俱進,要結合鑄造工藝、熔煉的發展方向,結合一些新工藝,盡可能開展一些具有創新性的實驗,將原來的單一、過于簡單的實驗進行整合、改進,可以分為鑄造工藝、熔煉工藝兩大模塊開展;激發學生做實驗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有機會自己進行設計、構思實驗,教師積極指導學生,給他們創造、提供必備的實踐條件,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技能實踐等具有創造性的實踐教學環節

在卓越計劃下,材料成型專業普遍增加了科技創新實踐和技能實踐等實踐教學內容,這固然對增強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很有利。創新學分可以通過參加學術講座、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工程訓練等活動或參與教師、企業的科研課題并等途徑來獲得。教師們一方面要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通常教師課堂上一般會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后作業,課后作業大多以書本中的作業習題為主,其實這種課后作業形式上可以改進,比如安排學生查閱學習相關文獻資料、進行相關的設計任務、完成相關小論文,尤其是設計,還可以在實踐環節中加以實施,并對結果進行綜合分析。這樣可以做到內容教學與設計同步,教學與實踐并重進行。另一方面,可以在理論教學中邀請一些企業中有豐富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與指導工作,鑄造工藝設計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理論設計與實際生產應用有較大差異,請現場工程技術人員講述鑄造工藝設計實例,有利于鞏固和加深、完善學生的理論知識。

(四)鞏固并擴大校內外實習基地,提高生產實習質量

生產實習是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學生通過生產實習,讓學生從課堂走入現場,真實地認識、理解本專業的實質,從而更好地掌握所學的專業知識。近年來,生產實習中,生產與教學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許多企業由于各種原因不太愿意接收大學生進工廠實習,給生產實習帶來很大困難。由于鑄造生產現場工藝過程的復雜、各工序設備繁多,生產現場環境條件相對較差。企業和學校往往更多地考慮學生們的安全,生產實習成了走過場,應付教學,很難深入到各個環節,進行細致了解,缺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鍛煉機會。要取得好的生產實習效果,建議采取如下一些措施。(1)加強與企業勾通。要求教師與企業良好勾通,選擇有經驗的教師帶隊,在切實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的前提條件下,盡可能事先深入細致地了解現場,對生產實習現場做到心中有數。(2)盡量多地深入不同企業,讓學生能更多地接觸不同的生產企業。鑄造專業的生產實習主要是在以鑄造、機加工為主的企業進行。在一段時間內,一般都是集中在某一個廠或某幾個車間,一般都是在一些以砂型鑄造為主的企業中進行,鑄造生產方式單一,許多先進的鑄造方法根本看不到,也不能真正參與到企業生產實際中去,使得學生對生產實習缺乏積極性,出校門時滿腔熱情,回校時又神情沮喪。學生面臨的就業單位多種多樣,學生如能更多地深入現場,了解不同企業生產工藝,有利于拓展知識范圍。(3)及時總結、提煉實習生產過程中問題。教師與學生能針對現場共同提出一些課題,讓學生帶回學校進行思考、進行分析討論,增強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創新實踐能力。(4)完善必要的實習考核機制和管理辦法,讓學生有緊迫感、有壓力感,必須同理論課教學一樣嚴格要求。

(五)狠抓畢業設計(論文),鞏固專業培養效果

畢業設計(論文)環節是校內檢驗未來卓越工程技術人才綜合素質的最后一次綜合考試,是教學型大學增強實踐教學水平的重要體現。當前鑄造本科畢業設計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1.對畢業設計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設計過程往往流于形式;

2.題目陳舊,不能適應新的發展;

3.學習投入不足。每年畢業設計時間往往和考研、找工作沖突。

要認真做好畢業設計的教育、動員和宣傳工作,使教師和學生充分重視畢業設計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畢業題目要推陳出新,多從生產現場中提煉畢業題目,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同時要做到學生畢業設計過程監控和檢查,許多學生以找工作為借口,對畢業設計重視程度不夠,畢業設計態度不端正,不認真完成畢業設計,這些都是指導老師以特別重視的環節。

(六)提高教師實踐教學水平,加強師生之間溝通協調

目前,不少院校專業實踐課主要由青年教師擔任,相對經驗不足。要提高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青年教師更多地進入相關企業,深入現場,加強鍛煉,提高實踐能力。另外,還應加大力度引進具有豐富工程背景的雙師型專業教師,加強專業教師與校外交流,加快青年教師培養。同時,學校也可學習企業的經驗,聘請一些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作為青年教師的指導老師,建立企業和高校的聯系,這也有助于加強師生之間的聯系,共同參與到實踐教學活動之中。

(七)創造條件,積極吸納學生參與科研和創新活動

學校盡可能給學生設立一些自主創新實驗項目,舉辦學科競賽活動等,為學生提供便利的實驗條件,讓學生感受到深厚的學習研究氛圍。同時,老師們進行的各種各樣的科研項目,也可積極地吸收學生參與,讓他們了解科研活動的過程,參加設計、完成一些研究實驗活動,這些都有利于激發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三、結束語

在卓越計劃下培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鑄造方向的工程人才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鑄造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提高自身實踐能力,積極探索,在實踐教學環節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提高畢業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玉華.卓越工程師教育背景下《金屬材料焊接》課程改革的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4):233-235.

第2篇

論文摘要: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分析了校企合作的相互作用機理、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题,結合南京工程學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從課程设計、課程設計、技術培訓和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学相結合等三方面出發,探索和研究本專業培養模式。

论文關鍵詞:校企合作;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近十幾年來,隨着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為了滿足國家建設和经濟發展的需要,應對社會對高等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國家新建了一大批本科院校。南京工程學院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成長和發展起來的。我們這一類學校的辦學方向不同于学術型大學(“985”或“211”大學),而是直接為本地的行業和企業服務,學以致用,為地方企事業單位提供應用型人才,促進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因此,校企合作是實現該類學校培养應用型創新人才目標的關键。國家從政策層面反復強調校企合作,我們學校也在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以解決由于校企合作過于程式化、合作不深入而造成大學生一次就業率較低的現實問題。本文從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改革出發,探討基于校企合作下南京工程學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相互作用機理

校企合作既有利于人才培養,也促進了科學研究,更是服務社會的主要內容。但不同類型的高校對于三大職能的側重不同,對国家競爭實力的貢獻不同,因此校企合作的重點也不同。比较而言,學術型大學更加側重于科學研究,校企合作的重点在研究領域:與企業合作進行科技研發、研究成果的資本化及其向生產要素的轉化;高職高专院校側重于教學職能即培養技術型的人才,服務社會的職能主要通过開展職前職后培訓来實現,其校企合作側重于教學過程。這類合作的目的是增加高職學校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满足國家在經濟結構轉型中对于技術人才的需要;應用型本科院校居于兩者之間,既重視實踐教學又要加強应用性科學研究,其服務社會的職能通過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咨詢以及應用性研究成果等方式实現。校企合作一方面重在學校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另一方面在于企業為學校提供實踐教学的條件。基于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涉及高校與企業两個層面,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密不可分。對于校企合作的相互作用機理,國內外有一定的研究。

  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模式實際上就是把企業納入人才培養的要素體系中來,引入到培養的全過程,形成由學校、企業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格局中来,進而改變傳統以學科體系為特征的課堂教学為課堂教學、企業實践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格局,改變傳統培養模式的雙要素為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模式的三要素。校企合作的原動力就在于尋求共同發展,實現互利雙贏,这也是他們合作的切合點所在。只有深化校企合作,才能实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才能保证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雙贏”。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企業合作開展的實習實訓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目前,所有的應用型高校注重對學生的实習實訓培養,與地方企業建立起一批實習實訓基地,但是,有部分的實習实訓基地徒有虛名,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

 2.校企合作建立的工程中心未能立足于培养應用型人才

高校與企業所建立的工程中心的目的是將企業的項目或者實用高新技術,例如專業軟件學習與開發等,帶進學校,學生參與,培养實用新型的應用型人才。部分的工程中心是部分老師參與橫向項目為主要目的,學生參與很少;所建立的計算機模擬中心,實际上與企業聯系不緊密,學生不能学以致用。

  3.校企合作建立的實習實訓基地缺乏創新性,合作深度不夠

經過幾屆學生的實習訓練之后,部分的技術更新和產品轉化情況已經發生改變,部分企業或者學校拘泥于合作形式,不謀求實習崗位的更新;校企合作的內容常常局限于實訓基地的建立,實習方式也常局限于工作任務的需要,沒有形成一套有機融合的機制,這樣勢必造成合作形式單一。另外,考慮到企業自身利益,多数企業只提供單一并且較為低端的实習崗位,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4.企业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在校企關系建立的過程中,多數高校為謀求發展主動向企業寻求合作,而企業往往僅為提升自身內涵,雙方合作的原动力不足,企業積極性不高。

三、材料成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南京工程學院是一所以工學為主的高等工程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專業涵蓋工学、經濟學、管理學、文學、理學、法學等。學校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著力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推進产學研相結合,形成了“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和校企合作、產學研相融、注重实踐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鮮明特色。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鑄造方向)是江蘇省高校特色專業,以冶金、化工、機械、交通運輸等領域的企業和研究機構從事材料生產和材料加工方面的技術研究、产品設計及研發、生產管理等方面工作。具體的培養模式有以下幾方面:

1.合理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

本專業培養的學生主要的就業方向是面對江蘇省以及長三角地區的铸造及相關行業。因此,在理论教學課程設置上緊紧圍繞專業方向,既要重视理論基礎又要突出培養应用型人才的特點。專業基礎課程方面,分別开設工程力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材料科學基礎、材料成型原理等材料科學方面的主干課程,強化學生的理論知識;專业課方面,開設與鑄造專業相關的課程。包括CAD/CAM技術、金屬液態成型工藝、特種鑄造技術和鑄造合金及熔煉等。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具有相當強的專業知識,为后期的生產實踐、實習实訓以及專業技術認證培訓打下良好的基礎。 免費论文下載中心

針對課程特點,合理增減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能力培養為重點,夯實專業知識。具体的做法如下:

(1)合理選擇教学內容和教材。針對本專業的培养目標開設必要的專業课程,結合前屆學生的學習掌握情况和畢業就業的方向、去向、工作崗位,對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授課计劃進行合理調整;選擇適合本专業的教材,或者選用本教研室自行編寫的教材,例如材料成型基礎、壓鑄模工藝設計等課程,對學生進行授課,上课教師對授課內容熟練,做到了有的放矢。

(2)適當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目前高校廣泛采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的教學質量存在一定的爭議,多媒體可以提供大量的知識信息,但是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学,學生會產生疲勞狀況,并且接受大量的信息難以消化,造成學生跟不上老師講課速度和思路,最終會導致學生的學习興趣下降,因此,具體的做法是以多媒體為主,主要進行圖片、图表和視頻教學,既生动又方便,以板書為輔,主要是課程的標題、提綱和重點知識。

2.課程設計和技術培訓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鑄造方向)的一大特色就是合理設置課程设計和實用技能培訓,為學生參與校企合作提供前期的專業準備工作,这些教學和培訓環節包括金工實習、壓鑄模設計、合金设計與熔煉、CAD/CAM技術培訓和鑄造工程師認证培訓等。在這些教學环節中,學生在課堂上對實踐內容有了系統的了解和訓練,為接下來的實习實訓打下良好的基础,避免了進入企業后一問三不知和盲目、機械地完成實習任務。另外,與國家鑄造協會合作,联合開展國際鑄造工程师培訓和認證工作,本著學生自愿和合理宣傳、引導的原則,組织畢業班學生進行實際培訓,為學生在本專業學習提供最后一項資格證書,為今后在工作崗位上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學生參与培訓的積極性很高,成型081班于2011年12開始進行報名培訓,全班43人全部參加,并且順利拿到了鑄造工程師初級證書,部分學生在找工作中該證書起到了一定作用。

3.實踐教學与理論教學相結合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关鍵環節在于實踐教學。學生上大学問的最多的問題是今后該專業的就業方向是什么,實踐教學很好地回答了這些疑問。南京工程學院材料工程學院重視與行業、企业聯系,在培養模式中強化实踐教學是另一大特色。建設并簽訂了二十多個校外實習基地,与企業共建了“江蘇省精密高速模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小節距工業鏈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南京市鑄造工程技术產學研基地”等多個产學研基地。與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鑄造方向)相關的實習基地包括:南京航天晨光艺術鑄造公司、南京尼瑪克公司、東駿機械等近十家。這些企業和本專業的學習、就業有著密切關系,這些企業為本專业提供的實習實訓所有的專業技能訓練,包括藝術鑄造、精密鋁合金壓鑄技術、熔模鑄造、樹脂砂造型與鑄造、消失模鑄造、壓鑄模設計及压鑄技術等。學院與这些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專业老師可以為這些企業提供技術咨詢,以橫向課題的形式進行聯合技術攻關;企業为學生提供實習和工作場地,例如成型081班在企業實習一個月完全掌握熔模鑄造鎳合金葉片的制造技術;在南京尼瑪克實習期間,成型081班三名學生和企業達成就業協議;在南京晨光藝術鑄造,2007級三名學生毕業后參加工作,并為成型081班學生做實習的導師,與该企業主管人事的領導交流后,先后有15名學生表達了愿意服務于該企業的意愿。

在實習實訓中,結合本专業的專業知識,實際進行操作,使所學的材料力學、材料科学基礎、金屬熔煉、壓鑄模設計等理論知識得以應用,強化理論的同时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這些實習基地大大發揮了其作用,學生受益匪淺;學生和老師以課題形式合作,深化了校企合作的模式,使校企合作具有了創新性和發展活力;学校為這些企業提供有實践經驗的畢業生,很好地服务于企業,大大提高了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第3篇

英文名稱: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主管單位: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

主辦單位: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1-4381

國內刊號:11-1800/TB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56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第4篇

關鍵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學體系;工程實踐;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6-0029-03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1,2]。培養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要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立足于“卓越工程師項目”的主旨與重點,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為核心,強化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規律的教學體系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企業工程實踐環節,注重國際化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材料熱處理工程師的培訓和全國大賽。通過一系列探索實踐和教學改革,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專業在培養適應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卓越工程師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成果。

一、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規律的教學體系

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是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批準的本科專業。圍繞工程教育的核心問題,在聽取企業專家意見的基礎上,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工程專業通過轉變教育理念,構建了符合工程教育規律的、多層次、立體化的專業課程體系。通過對原有的教學計劃進行修訂,優化了課程設置,并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考核與評價標準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新修訂的教學計劃具有以下特點:(1)夯實學科基礎,強化工程文化。(2)增加實踐性和研討性課程比例,擴大開放性實驗、實訓,強化實踐教學,突出以工程項目為載體的任務拉動式的研討性和實踐性環節設置。(3)引入“校企、科研院所聯合培養”的機制,與企業共建課程,邀請企業專家對本科生進行職業生涯培訓,聘請企業專家走進課堂主講專業前沿講座,充實授課內容。(4)增加企業學習環節,以工程項目為載體,聘請企業專家指導學生的工程訓練,指導畢業設計,參與學生的培養。鼓勵學生參與企業的課題研究,使學生在工程環境中接受熏陶,激發學習興趣,實現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增強工程意識,提升工程和能力。除了對教學計劃的修訂之外,還相應地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更新了授課內容,改革了教學手段、教學考核與評價標準,以適合金屬材料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要求。如:以項目為載體的任務拉動式教學模式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以工程實例為核心,把知識點與工程應用有機地聯系起來;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重視案例教學、基于項目的教學和工程實踐教學,培養工程能力和素質;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實現“課上、課下互動”、“課內、課外互補”;倡導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模式,通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實現學生與教師課堂的上下互動交流;改革考試方法和考核機制,注重學習過程考查和學生能力評價,加強學生課外自主學習和參與課外活動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和工程實踐能力。

二、加強企業工程實踐

新教學計劃的課程設置在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為大力推進“卓越工程師”實踐培育的環節,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發動廣大教師,選取“上海匯眾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山特維克材料科技公司”、“肯納金屬有限公司”、“艾伯納工業爐有限公司”、“上海工藝研究所”等一批在行業領域頗具影響的國企和外企作為學生的企業實踐基地。“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在企業的工程實踐采取了分散形式,以分階段、逐步推進的模式實施。包括:“暑期實踐(7~8月)深度實習(冬季學期)畢業設計(春季學期)”。每年的7~8月組織本科生先進入企業進行為期2個月的暑期企業工程實踐活動。通過這一階段在企業的工程實踐,使廣大學生學到了課本上未接觸到的實踐知識,加深了對所學專業的理解和認識,提高了自學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在社會大課堂中鍛煉了吃苦耐勞的精神,獲得了與人交往的經驗,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在實踐過程中,同學們雖然也暴露出書本知識與實際結合不夠緊密,處理問題不夠成熟等問題,但這些經歷督促學生回到學校后更加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識,并不斷深入到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為今后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經歷了暑期實習環節后,冬季學期一部分學生重新回到原實習單位進行深度實習,并與企業導師一起探討,提出合適的畢業設計題目。春季學期在企業完成畢業論文。學生在經歷近一年的企業工程實踐活動后,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如:2008級4名本科生經過一年深度實踐洗禮,圓滿完成了畢業論文,取得優良成績。其中趙小滿同學的論文《耐熱耐沖擊球墨鑄鐵鑄造工藝方案研究》被評為校優秀畢業論文,他本人也順利進入原實習單位就業,并與另一位同學一起將畢業論文研究結果整理成文章,發表在《現代鑄鐵》雜志上。在企業期間他們積極參與“168中低壓氣缸排汽段下半”鑄件的制造過程,該鑄件在第十一屆中國國際鑄造博覽會上榮獲“2012年中國國際鑄造博覽會優質鑄件金獎特別獎”。雖然我們的學生只是參與其中的局部工作,但實踐給他們帶來的收獲以及集體榮譽感成為激勵他們不斷奮進的動力。4名學生實習之后全部與企業簽約,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校企共同培養的優異效果。這些學生在企業表現出色,已逐漸成為企業的中堅力量。為了更好地提升“卓越工程師”培養工作,我們對參加企業工程實踐的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企業為學生提供了各類有效的培訓和實習崗位,絕大多數同學對此感到滿意和認可;絕大多數提供的是技術相關崗位,有助于學生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結合,而一些市場、銷售、客服等崗位,則有助于學生成為一個能迎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的材料工程技術人員。企業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深入生產和工作一線的機會,通過在知名企業實習,絕大多數同學認為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是有前途的,專業認同感得到了提升。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提前適應企業對各類技術的要求,并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同時在更好的理解所學專業后,不少同學愿意繼續求學,“卓越工程師”在企業的實踐活動對學生今后攻讀研究生也起到良好促進作用。

三、注重本科生“國際化”的培養

通過與國外高校、科研院所互派學生訪問交流,我們鼓勵學生到海外大學或企業參加交流學習或短期實習,開拓視野,在國際聯合實驗室和海外實習基地進行實踐活動,嘗試以國際化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已開展的主要項目有:IHEEC赴美暑期交流培訓、臺灣成功大學/臺灣大學聯合培養、美國羅格斯大學研修生、上海大學優秀本科生夏季學期赴海外交流項目、密歇根州MACOMB郡海外實習項目等。不同的交流項目均有相應的交流方案和培訓課程,學生可以選擇實習項目或者交流項目,可以選擇短期或者長期項目。通過這些活動,不僅提高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學生在享受異域文化特色的同時,更能開拓其國際化視野,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視野都有一定的改變。這些海外學習、實習經歷除了學生本人受益之外,還帶回一些“國際化空氣”,營造了學生更加努力開展專業學習、問題思考與探討的良好氛圍,不斷集聚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四、組織參加材料熱處理工程師的培訓與考取資格證書

“材料熱處理工程師”是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開展的職業技術資格認證,現已納入我國專業工程師系列,是評定材料熱處理工程師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據。對在校學生主要是材料熱處理工程師(見習)的認定,“材料熱處理工程師(見習)資格證書”是檢驗金屬材料專業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是否合格的具體體現。為此,在金屬材料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最后階段,我們組織一部分學生參加了材料熱處理工程師(見習)的培訓與考試。作為一名還未接觸到實際工作的學生來說,熱處理工程師(見習)的培訓和考試給他們的影響非常大。學生普遍反映: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一是鞏固和拓展了專業知識,二是更多地接觸了實踐中的問題。在這里,接觸到的都是資深的教授專家以及一線員工,他們對于熱處理的認識是大學生從未涉及的深度和廣度。在教學過程中,培訓教師都會將已有的知識聯系實際生產,也能更加靈活的運用專業知識且非常有意義。另外,在課余時間,很多來自各單位企業的員工學員都會提出一些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各位教師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給予解答,這是培訓的另一收獲。

培訓中既有重點院校教授講授的基礎理論知識,如:通過對工程材料的基礎講解,使學生對材料熱處理的本質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工藝學的講解通過大量實際案例的分析和討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學習到多方面的熱處理實際經驗,提高了專業技術水平;設備、質量控制及檢測部分的講解,使得學生在今后的生產工作中,對設備的合理選擇和使用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對熱處理質量控制及材料檢測有了系統的了解。此外,更有富有多年生產研發管理經驗的高級工程師、廠長講授熱處理實際生產管理、質量控制等知識,尤其講授了在大學課堂教學中涉及較少的熱處理相關設備原理及應用知識,既擴充了知識面,又理論聯系了實際,做到學以致用,為學生今后工作中安全生產、綠色生產打下了堅實基礎。培訓班上的最大亮點是院士的精彩報告,院士的博學多才、遠見卓識,在教學中循循善誘、絲絲入扣,教書育人,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健生教授每期培訓班安排20課時,為學生講述由他主編的《熱處理工藝學》書中的“導論”內容,包括熱處理在制造業中的作用、熱處理技術的特點、怎樣搞好熱處理等。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祖耀教授的“做一個優秀的熱處理工程師”報告,闡述了科學與工程的關系、熱處理工程師應具備什么知識、熱處理工程師要有三個概念及產學研結合的重要性等四個方面內容。他們以親身的經歷生動地講述自己在長期從事材料熱處理理論研究和實踐的體會,還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分析解決生產實踐中遇到的難題,以鞏固和加深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受益匪淺。

金屬材料工程專業自2012年開始組織學生參加材料熱處理工程師(見習)的培訓與考試。2015年又有14位學生順利通過了“見習材料熱處理工程師”資格考試,目前累計37名學生獲得“材料熱處理工程師(見習)資格證書”,并且獲得資格證書的學生數逐年遞增。

五、積極參加全國大賽

除材料熱處理工程師(見習)的培訓與考試外,我們還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參加各種專業技能大賽、大學生創新項目和大賽。在全國競賽的大舞臺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創新和實踐能力。

1.“永冠杯”中國大學生鑄造工藝設計大賽。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等單位主辦的“永冠杯”中國大學生鑄造工藝設計大賽主要目的是通過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活動平臺,鼓勵在校學生學習鑄造專業知識,為鑄造企業培養優秀人才,促進我國鑄造行業的發展。自舉辦以來,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積極組織學生參與這項全國賽事。在教練組長楊弋濤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參賽學生積極備戰,克服缺乏實際設計經驗的瓶頸,全面完整地完成了從鑄件零件圖、鑄造工藝圖、型板圖、芯盒圖到鑄造工藝方案計算機輔助模擬優化的全部內容。在面對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同學們對書中的理論知識靈活應用、虛心求教,發揮團隊合作精神,這些為他們日后走上社會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已連續參加了四屆大賽,每次均有獲獎。迄今為止共有63名學生取得22個獎項(2013年有8名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本科生獲獎,2014年有16名本科生獲獎,2015年共有9名學生獲獎)。特別是2014年和2015年,連續兩年上海大學獲得“永冠杯”中國大學生鑄造工藝設計大賽一等獎,充分體現了金屬材料工程學科在培育“卓越工程師”上取得的實戰成效。

2.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金相制備是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應用廣泛、行之有效的研究和檢驗方法,是材料學子的必備技能。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是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材料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高等學校實驗室工作研究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實驗室管理工作分會)聯合主辦的一項全國性大學生賽事。旨在提高大學生的金相制備及觀察的實驗操作技能,增強金相圖譜分析能力,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增強實踐操作能力。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專業認真組織學生校內預賽,積極備戰全國總決賽,已連續參加三屆大賽,每次均有獲獎。其中2013年獲個人二等獎和團體優勝獎;2014年三名參賽選手分獲個人一、二、三等獎,同時以名列前茅的得分為我校奪得團體優勝獎;2015年黃嘉豪、李笑玲和牟博維同學代表上海大學參賽,獲得個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兩名,上海大學獲團體優勝獎。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賽事的組織過程中,年輕教師陳卓和徐京老師得到迅速成長,因出色的表現連續2年獲優秀指導教師獎。此外,2014年在“華為杯”(首屆)中國大學生新材料創新設計大賽中,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本科生安立聰和王曉領銜的兩支參賽隊伍在指導教師楊弋濤和韋習成的精心指導下,在全國180余支隊伍中過關斬將,均獲得全國三等獎。2014年7月,第四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全國決賽中,王曉同學領銜的參賽團隊在繼“三創賽”上海賽區獲得特等獎之后,喜獲全國總決賽二等獎。2015“豐東杯”中國大學生材料熱處理創新大賽本科生劉成杰和陳世超在指導教師韋習成和王武榮的指導下,經過激烈的比賽和答辯,論文《BR1500HS硼鋼板熱壓淬火工藝及其性能的研究》獲得全國總決賽二等獎。2015年8月,第二屆上海市大學生先進材料創新創意大賽中,王曉與吳俊瑋同學組成的參賽隊以項目《新型耐磨金屬基復合材料》獲得二等獎。學生在各類賽事中的優異表現,側面反映出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工作得到專家評委的肯定和認可。

通過一系列探索實踐和教學改革,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專業在培養適應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卓越工程師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成果。在收獲成果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在校大學生吃苦精神不夠、動手能力不足、溝通欠缺,特別是因缺乏誠信給實習單位留下不好的印象,影響了實習單位對后續學生實習的接納。這些現象日益突出,成為卓越工程師培養最大的障礙。今后,我們將針對這些問題做進一步的改革,以期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卓越工程師。

致謝: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和“上海大學校級重點課程建設項目”(材料類專業職業生涯培訓)的支持。

參考文獻:

第5篇

[論文關鍵詞]教學研究 多媒體 能力培養 探索

0.引言

《工程材料與成形技術》是機械類專業必修的一門主干技術基礎課程,出是近機類和部分非機類專業普遍開設的一門課程。從工程技能培養角度來看,這門課的學習是保證學生(未來的工程師們在今后的設計和制造活動中,能夠合理地選擇程材料及其加工方法,從課程學習階段的連續性角度來看,這門課又是材料力學、機械設計、課程沒計和畢業設計的教學和實踐環節學習的基礎。因此,該課程的開設對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尤為重要。

教學中,《工程材料與成形技術》課程涉及大量的工程材料和眾多的生產過程成形技術,許多材料和生產過程都是現場課堂教學無法展示和演示的,教材中的合金相網、結晶過程、鑄造過程、鍛造過程等插圖無法清晰展示動態過程,因此該課程被普遍認為抽象、枯燥,難教難學。為此,本文利用日益普及的計算機技術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借助計算機技術強大功能,對《工程材料與成形技術》課程進行多媒體教學探索。

1.多媒體教學形式

教學過程是由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學生這四個基本要素組成的,這四個要素又構成了教學結構。教學過程的實質就是在一定的教學環境下,教師借助教學媒體,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向學生傳遞教學內容,同時不斷接受學生和環境的信息反饋,將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互動的過程。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外部的教學刺激和內部的心理操作過程具有一定的效應性,多媒體教學正是以圖、文、形、色、聲等因素的綜合,有效對學生的內部心理起著激發和促進作用,增進學生對教學內容多方位的認識和感知。《工程材料與成形技術》課程中多媒體教學以幻燈片為載體,配以適當的lfash動畫設計,輔之以清晰的音視頻文件,通過對聲音、圖像、顏色、動畫設置的編輯和制作,方便和加深學生對該課程內容的理解。

2.《工程材料與成形技術》課程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必要性

圖形、動畫和視頻是多媒體課件的特點,多媒體課件能夠表達傳統教學課堂上難于表達的圖形、動畫等內容,使講課內容生動直觀,靈活多變,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工程材料與成形技術》,聞名達意,課程主要內容為丁程材料和成形技術,要求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獲得常用零件毛坯的加工工藝知識,培養工藝分析的初步能力和結構工藝性方面的知識,因此需要教師將材料的成分、組織、結構和性能間的關系給學生進行透徹地剖析講解。多媒體課件中的動畫具有將概念形象化、圖形化便于學生理解和增強記憶的功效,這是傳統教學方法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例如在對鐵碳合金相圖進行分析的過程中,見圖1所示,相圖中的特征點、特征線和相區的辨識和說明,學生經常分不清楚或張冠李戴,但如果在多媒體課件中對合金線網通過不同線條、不同區域顏色的進行演示,隨著講解的需要,點擊相圖中的特征點、特征線和相區均會動畫顯示相應的名稱和組織,再配合教師的講解,加深了學生對鐵碳合金相圖的印象和理解,同時也減輕了教師在黑板上的費力講解。

在工程材料的成形技術教學過程中,如鑄造工藝、鍛造沖壓工序、焊接過程的講解,多媒體的教學視頻作用也非常顯著。圖2所示為多媒體課件中的鑄造缺陷的澆不足與冷隔教學視頻,視頻將鑄造過程完整有序地展示出來,用動畫的方式顯示出了鑄件內部的縮孔、縮松缺陷,產生澆不足和冷隔的原因,學生看到鑄件內部出現的缺陷后表示的確加深了對縮孔縮松等概念的理解。通過多媒體的視頻教學,雖然學生沒有親歷生產現場,但通過觀看鑄件、鍛件、焊接件的教學視頻,聆聽講解,能夠看到現場實習無法看到的丁件內部結構,以及動畫的生動演示,教學效果十分顯著。

3.多媒體教學中的注意事項

從本質上說,多媒體技術還是一種輔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在給教學手段、教學技術提供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問題氣。如有些教師在應用多媒體設備時忽略了板書的作用,只是在幻燈片上進行板書設計。作者認為,《工程材料與成形技術》課程中每章每節的提綱、關鍵詞、術語在授課的同時應該用粉筆進行板書,這樣下面的學生聽課時這些提綱在其眼前不停地出現,從而加深了關鍵詞知識在其腦海里的印象,使學生能夠抓住講述內容的主線。避免了一節課上完后,黑板上一字不留.

第6篇

【關鍵詞】電磁攪拌;間隔時間;Al-Cu合金;顯微組織

【Abstract】In order to change the dendritic grain structure of Al-Cu alloy, the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stirring interval time of normal-reverse stirring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an Al-Cu alloy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erval time have large impact on microstructure of primary α.The morphology of α-Al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stirring strength and stirring time.

【Key words】Eletromagnetic stirring; Interval time; Al-Cu alloy; Microstructure

半固態金屬具有組織優良、成形力小、流動性能好并且易于生產復合材料與新型合金的特點,被廣泛用于材料加工中。而電磁攪拌法利用電磁感應力的作用將析出的樹枝晶破碎成顆粒狀,由于該方法不易卷入氣體、不污染金屬液,金屬漿料純凈,可連續生產半固態漿料,產量可以很大,是目前生產鋁合金漿料的主要方法之一。Al-Cu合金是應用最早的一類鑄造鋁合金,其特點是具有很高的室溫和高溫機械性能,主要應用于制造承受較大載荷的航空、航天及其它民用機械構件[1-2]。但是常規工藝鑄造的Al-Cu合金枝晶發達,導致材料的強度、塑性下降,嚴重限制了該類合金的應用。本實驗中將半固態電磁攪拌應用到Al-Cu合金中,有助于改變初生α-Al改變的枝晶形貌,達到球化、細化初生晶粒的目的[3-6]。目前初生晶粒在攪拌過程中的轉變機制尚未形成統一和確定的理論[7]。本論文主要研究了正反轉攪拌下換向間隔時間對合金顯微組織的影響,從而為半固態初生晶粒的轉變機制提供參考依據。

1 試驗方法

本實驗采用的Al-Cu合金,其成分(質量分數,下同),Cu為6.67%,Al為93.33%。將Al-Cu合金在中頻感應爐內加熱到800℃使其熔化,再對其精煉、除渣,將精煉過的漿料倒入不銹鋼坩堝中,再將不銹鋼坩堝放入到攪拌器內。攪拌器通過調節電機的輸入電流來改變磁場大小。本實驗采用正反轉等溫攪拌。當合金液溫度降到600℃時開始等溫攪拌,攪拌15min,攪拌電流為15A。攪拌結束后將整個坩堝置于水中快速冷卻以保持攪拌時的合金形貌。

2 試驗結果與討論

正反轉攪拌中不同攪拌頻率下合金的顯微組織:

圖1給出了Al-Cu合金正反轉攪拌下不同換向間隔時間試樣的光學顯微組織照片。從圖可以看出,正反轉攪拌下不同換向間隔時間對初生α-Al影響較大。總的來說,隨著換向間隔時間的提高,初生α-Al枝晶越細小。如圖1(a)所示,換向間隔時間為5s時初生α-Al呈整個大的薔薇狀枝晶;而換向間隔時間為10s時,一些枝晶臂已經從枝晶主干上脫落下來成為另一個枝晶,如圖1(b)所示;當換向時間間隔為15s時,初生α-Al呈現出更細小的薔薇狀枝晶,如圖1(c)所示;進一步增加間隔時間至20s,初生α-Al呈現非常細小的枝晶,因此在圖1(d)的放大倍數下不能顯示出來,為此我們將它放大500倍觀察,如圖2所示;換向時間間隔為30s時,初生α-Al顆粒尺寸變大,并且呈現球團狀聚集在一起,如圖1(e)所示。

分析圖1(d)和圖2,此時的組織與共晶組織相似,但是本實驗用的合金銅含量不到7%,而Al-Cu合金共晶組織銅含量為33.3%,本實驗中的合金銅含量遠離共晶成分,因此電磁攪拌不太可能將其轉變為共晶成分的組織,所以認為此時的組織有兩種可能,其中一種可能是共晶組織,另一種可能就是非常細小的初生α-Al與共晶組織。我們通過分析軟件對圖2中初生α-Al的百分比進行分析,若是共晶組織,則初生α-Al的百分比大約為39%,而圖2中初生α-Al的百分比為83%,大大超過了共晶組織的百分比,因而可以證實其組織仍然由初生α-Al與共晶組織構成。

實驗結果表明,初生α-Al的顯微組織形貌是由攪拌的激烈程度和攪拌的有效時間綜合作用的結果。在時間間隔為5s時,盡管熔體流動很激烈,但此時由于換向較頻繁,而每次換向都要停止一段時間,從而導致了在這個頻率下的有效攪拌時間很短,因而此時初生α-Al枝晶仍然發達。如果熔體在激烈的紊流中提高有效攪拌時間,初生α-Al的形貌將發生很大轉變,發達的初生α-Al枝晶脫落成幾個枝晶。隨著時間間隔的延長,初生α-Al形貌變差,此時初生α-Al的形貌為發達的枝晶,但此時初生α-Al的晶粒得到很大程度的細化,如間隔15s和20s時,初生α-Al呈現很細小的枝晶。當有效攪拌時間延長到一定程度時,初生α-Al能脫落成幾個枝晶。因此為得到合理的工藝參數,要綜合考慮有效攪拌時間和熔體流動的激烈程度。

3 結論

初生α-Al的顯微組織形貌是由攪拌的激烈程度和攪拌的有效時間綜合作用的結果。若攪拌的有效時間達不到一定值時,即使熔體的流動非常激烈,也不能使初生α-Al的枝晶形貌得以改善;同樣僅僅靠提高攪拌的有效時間而不考慮熔體流動的激烈程度也得不到理想的組織。因此一定要合理地選擇工藝參數,使它們良好的匹配,才能得到理想的組織形貌。

【參考文獻】

[1]毛衛民,李樹索,趙愛民,等.電磁攪拌對Al-Si合金初生Si長大過程和形貌的影響[J].材料科學與工藝,2001,9(2):781-784.

[2]陳莉娟,金青林,盧德宏,等.電磁攪拌方式對半固態Al-Cu合金顯微組織的影響[J].鑄造技術,2008,29(5):655-657.

[3]陳莉娟,李永暉,陶淑芬.電磁攪拌對鋁銅合金宏觀組織及偏析的影響[J].熱加工工藝,2010,39(07):69-71.

[4]陳莉娟,金青林,蔣業華,等.電磁攪拌下鋁銅合金初生晶生長機理的研究[J].熱加工工藝,2009,38(11):24-26.

[5]陳莉娟,金青林,蔣業華.電磁攪拌下初生固相與液相關系的初步探討[J].熱加工工藝,2010,39(13):75-76.

[6]毛衛民.半固態金屬成形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第7篇

關鍵詞:冷沖壓模具加工;問題;質量控制措施

Abstract: mold process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ba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otive industry, mould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automobile product quality. Mold quality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manufacturing quality of the parts, but also in the installation and commissioning quality, at present, processing industry mold car also has this kind of quality problems, mainly is the mold of overload failure, wear failure and fatigue failure, the paper mainly analysis of cold stamping die processing problems and measures quality control.

Keywords: cold stamping mould processing; problem;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 TG38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的銷量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在汽車生產中,很多零部件需要歷來模具的加工,模具加工已經成為汽車行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模具的加工和安裝質量直接影響著汽車成品的質量。模具的質量不僅表現在零件的制造質量上,也表現在后期的安裝及調試質量中。因此,在模具加工中,必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制造質量和安裝質量,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保證汽車的整體質量。目前,在我國模具的加工工還存在各種問題,下面就對這些問題進行集中的探討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式。

1、冷沖壓模具安裝過程中的問題

冷沖壓模具的安裝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就是將模具安裝到模架上,另外一個部分就是將安裝好的整套模具放入沖床內。

對于模具在模架中的安裝,在安裝之前要將模架的毛刺清理干凈,在裝配前檢查所有的螺釘是否固定,是否符合標準規定的要求,對于帶有導向裝置的模架,在將其裝進模具時一般不需要調整模板的位置,但是在裝配的過程中,要對模板進行檢查,看其中是否有臟物,如果有贓物要及時的清潔,防止造成不對中情況的產生。對于各個模板的組裝,均要設置好定位銷,保證安裝的位置,在安裝時要控制好定位銷的深入,保證安裝的有效性,如果發現銷有磨損的情況,要及時更換。

在裝配模具的過程中,要將裝配好的模板與定位銷對準,用工具進行敲打使兩者可以平坦的結合在一起,在將緊固螺釘先用人工旋入,再利用扳手將其緊固,在擰螺釘要注意不能一步到位,要使用逐步到位的方式,保持安裝的均衡性。在沖床的死點位置進行安裝時,不能露出鋼珠保持架的導套。在模具組裝完成裝入沖床時,根據實際的定位情況安裝固定螺釘及定位銷。在這兩個過程中,很容易由于操作的失誤出現質量問題,導致以下問題的產生:

1.1 過載失效

過載失效即材料的承載力難以抵抗工程過程中的的荷載引起的失效,這種失效包括韌度不足和強度不足。由于材料韌度發生的過載失效危害較大,這種失效常常是突發性的,容易導致人身事故的發生,給安全生產帶來了較大的威脅,在這宗失效情況下模具很容易出現開裂、沖頭斷裂甚至爆裂的情況,難以修復。由于強度不足帶來的失效在新模具中較為承建,這種失效與工作和在和模具的硬度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情況下,冷擠沖頭的硬度小于62HRC、黑色金屬的冷鐓沖頭強度小于56HRC時容易出現強度過載失效,這說明材料的強度不足。一般解決這種失效的方法是變形失效增加硬度、脆斷失效降低硬度。

1.2 磨損失效

磨損失效即模具被加工材料與工作部位之間產生的摩擦損耗,導致模具工作的刃口和沖頭形狀以及尺寸發生變化的失效情況,具體包括正常磨損和非正常磨損兩種;正常磨損即模具的被加工材料與工作部位在工作時發生的正常損耗,飛正常損耗即在局部高壓力作用下被加工材料與工作部位的咬合,從而導致被加工產品表面出現磨損、劃痕等情況,一般這種情況容易出現在彎曲、拉伸的模具以及冷擠壓模具中。

1.3 疲勞失效

由于冷沖壓模具都是以一定的能量和速度作用周期施工,這與疲勞試驗有著一些相似性,模具的斷裂壽命也大多集中在1000到5000次,在長期的運行工作中,容易出現裂紋,一般模具的裂紋大多出現在材料的表面部位,如應力集中部位、晶界、碳化物部位,一旦裂紋產生,那么模具就是快速的產生失穩擴展,疲勞失效是模具加工中最為常見的問題。

2、冷沖壓模具加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措施

為了控制以上問題的產生,可以采取改進現階段的加工流程,按照以下兩種工藝流程來進行:

2.1 工藝流程一

工藝流程是按照軋材毛坯下料(鑄造連軋毛坯)、加熱、鍛造、進冷床水霧(進冷床水霧)、淬火冷卻的流程進行,在淬火冷卻的過程中,要將冷卻的速度控制在20到45℃/min,將下貝氏體等溫度控制在25min左右,空冷的溫度為220到280℃,再進行地炕保溫和回火,在回火操作中,要控制好回火的時間和溫度,回火完成之后,再進行埋沙保溫冷卻。在整個工藝流程完成之后,對模具樣品進行抽樣檢查,看樣品的合格率,如果合格率不符合規定的標準要求,則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

2.1 工藝流程二

另外一個工藝流程是按照金屬模加壓鑄造、進冷床水霧(進冷床水霧)、淬火冷卻的工藝進行,在淬火冷卻的過程中,同樣將溫度保持在20到45℃/min,將下貝氏體等溫度控制在25min左右,空冷的溫度為220到280℃,在進行地坑保溫和回火,回火的過程中也要控制要時間,最后進行埋沙保溫冷卻和抽樣檢查。

參考文獻:

【1】于維民.冷沖壓模具加工過程中的問題與質量控制[期刊論文],應用能源技術,2009,07(25)

【2】陸茵.冷沖模具使用壽命的影響及對策[期刊論文],金屬加工(冷加工). 2008(12)

第8篇

梅鋼1420冷軋生產實踐

連續熱鍍鋁鋅退火爐生產控制介紹

酸軋機組AGC控制應用介紹

連續退火爐爐輥的應用與改進

1420冷軋軋機斜楔調零裝置設計

1420冷軋乳化液系統的應用與實踐

電鍍錫機組錫溶解工藝的應用研究

提高冷軋普冷家電板抗時效性能的試驗研究

鍍錫板切斜的控制與研究

鍍錫板表面淬水斑產生機理及控制研究

鍍鋁鋅機組輥涂工藝研究

鋅鍋外部加熱裝置在鍍鋅機組的應用探討

鍍鋅板平整邊皺缺陷的產生原因及其解決措施

鍍錫機組電鍍電流的控制

減少熱鍍鋁鋅鋅渣的產生

降低軋制T5料軋制力異常升高的措施

鍍錫機組橡膠套筒損傷原因及防范措施

T4料局部邊浪形成機理分析

冷軋廠軋制油消耗分析

對鋼板樁有關特性參數的初步認識與分析

轉爐爐體擋渣板裝置

梅鋼新原料貯運工程特點

高爐料面探測系統使用雷達探尺的實踐

干熄焦技術在梅鋼的應用

中間件在鍍鋅機組L2過程控制系統中的應用

梅鋼1420mm酸軋機組的自主集成與創新

羅斯蒙特3051型智能變送器在套筒石灰窯中的應用

轉爐傾動裝置切向鍵裝配工藝研究

基于BP神經網絡的BNS440熱軋板力學性能預測

12MW汽輪發電機軸承破裂問題研究處理

原料碼頭門機卸煤能力與泊位功能定位分析

燒結煙氣濕法脫硫與干法脫硫工藝比較與總結

淺析自耦式電網無功連續補償技術

熱軋板邊部損傷缺陷分析及控制

鋼中氮含量對翹皮的影響

熱軋平整過程控制系統穩定性分析

調整6RA70整流參數的鑄機動態負荷分配實踐

建構適應企業發展的培訓學科體系的思路

科技論文中常見不規范表達問題分析

降低硬度的新技術在梅鋼回用水廠的應用

一種連鑄拉矯機動態負載分配控制裝置

板坯去毛刺機控制系統及其在梅鋼的應用

蓄熱式燃燒技術在梅鋼加熱爐上的應用

含雜質氣體的取樣探頭

液壓交換機速度過緩問題處理實踐

鋼板樁在基坑支護工程中的應用

一種連鑄坯表面目標溫度監控分析方法及其裝置

鑄造起重機起升機構的性能特點及使用維護

一種新型試驗焦爐的自動控制系統

DCS系統中在線無干擾升級的過程與技術

采用便攜式超聲波流量計對在線流量計的檢測

冷軋帶鋼電解堿洗技術

梅山尾礦分級過濾試驗研究

對一種連鑄板坯異常變形的分析

梅鋼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發展探討

梅鋼壓縮空氣系統概況及節能思考

鍋爐引風機的變頻節能改造探討

第9篇

關鍵詞:循環水泵,表面粗糙度,經濟運行

中圖分類號:U464文獻標識碼: A

如今我國是個資源嚴重缺乏的大國,全國上下都在提倡節能減排,如果利用高科技來高效率的利用當前的資源,已經是我國考慮的一個重要的問題。當前電廠是能源消耗大戶,能把電廠的資源利用提高就能夠大大的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緩解我國資源匱乏的局面,在電廠中,耗能最大的就是水泵循環系統了,其占電廠消耗的10%左右,因此,當前應該研究如何提高循環水泵系統的利用率。如今,常見的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改進流通來提高汽輪機的工作效率;2、通過改善壓力、溫度等系數來提高機組的循環效率;3、盡量減少故障,來提高機組的運行效率等。這些都是有效的節能辦法。

系統的優化是一種新的節能方式,其與以往的方式不同,其可以保障電廠的最大經濟利益,并且能夠使得系統在最穩定的條件下運行,它是一種新的理念。在我國的各大電廠,循環水泵一般都是定速運行的,這也有利于節能,但是電機的消耗太大,再加上我國一些電廠使用的老的機組,耗能更大,效率更低,因此如何優化循環水泵系統,已經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了。

1、循環水系統經濟運行原理及判定

循環水系統在電廠機組運行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由水泵和循環水管組成,為機組各部件工作提供冷卻水,來滿足技術的冷卻功能。為了能夠提供機組冷卻最好的效果,要適合的調整循環水的量。循環水量也不是越多越好,要使得循環水量和機組其他部件性能參數達到一定的比例,不同季節的用水量也不同,一般來說夏天的用水量比較大,冬天相對較少,一般電廠都要保證隨著溫度的增加來改變循環水泵的用水量,這種效果就要由汽輪機、凝汽器和循環水系統三者共同確定。

(1)汽輪機特性

電廠機組的運行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水的流量、水入口的溫度等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凝汽器的清潔度和真空的嚴密性。這兩者直接影響機組的運行效率,其中凝汽器的壓力值很重要,其經常隨著其他性能的變化而變化,直接影響機組的運行效益。因此研究凝汽器的壓力變化十分重要。

(2)凝汽器特性

凝汽器主要是輔助發電機組進行工作,它主要是保證汽輪機的凝結,其主要是使汽輪機的排氣口真空。并對真空的特性有一定的影響,其主要的特性就是與水泵循環系統的水初溫、水流量以及排氣量三者之間的關系。

(3)管道特性

管道就是水泵的管路系統,它主要有附件、吸入管路、壓出管路、以及容器組成。管道的特性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找到各個泵在各種工作方式下的工作點。它的運行曲線是根據系統的能頭和水的流量進行比較得出的能頭就是流體所做的功。

(4)循環水泵優化運行的判定方法

循環水泵的優化運行方法判定很復雜,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循環水系統的優化與汽輪機的出力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如果循環水系統的入口溫度和汽輪機的排氣量也一定時可以增加水泵的臺數或者增加水泵的轉速來控制功率的變化,反復的運用以上的調節方法就可以確定出不同的優化方案,使得在不同的負荷下有最優的運行效果,同樣也可以為以后安裝的新機組提供參考的有效數據。

2、提高循環水泵效率的措施及其應用

在我國水泵系統雖然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但是與一些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是相對落后的,而且我國的水泵系統發展非常緩慢,基本都是以往從蘇聯進口而改進的一些型號。這種現象大大影響了我國的電廠的運行效率,也浪費了很多不可再生資源。如今我國加大這方面的研究力度,一些科研單位也不斷的推出一些新的技術,但是其整體效率還是低于發達國家的5%~10%,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就,但是存在的問題還是很多,一些技術人員對這方面的理論很缺乏,再加上以往國家對這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夠才使得有今天這種現象。在我國的水泵廠目前有3種級別的風葉輪即A、B、C三種,這三種風葉輪的表面粗超度是不同的,一般的風葉輪都是表面處理下然后涂上油漆,這樣成本較低,相對技術也不是很高,因此表面的光滑度不夠據水泵廠技術人員介紹:水泵葉輪經打磨后表面粗糙度好的能達到25um(相當于老標準的3),一般表面粗糙度也就能達到50um(相當于老標準的2),而循環泵泵體內的流道光潔度還遠趕不上葉輪,大多數廠家都不進行打磨,鑄造清砂之后直接噴漆。

(1)降低葉輪及泵體表面粗糙度的方法

根據上文的分析以及一些實踐可以得知,若想提高循環水泵的效率就要從水泵的本身制造工藝來找問題,如今我國的循環水泵制造技術根本滿足不了這種要求,我國很多廠家的水泵系統風葉輪表面很粗糙,因此要降低循環水泵系統的表面粗糙度。

(2)提高鑄造工藝水平

相對于一些歐美發達國家來講我國的鑄造水平還是相對落后的,一些產品還需要進口,雖然我國的鑄造業發展有了一些小小的成就,但是整體來看還是發展緩慢的,鑄造水平無法滿足水泵的運行效率。

(3)打磨

打磨主要是針對風葉輪表面不平的時候進行的一種解決方法,也是目前我國電廠循環水泵系統應用最為廣泛的方式,其缺點就是只能人工操作,對尺寸以及光滑度要求極高,一般情況很難達到理想的要求。

(4)噴涂

噴繪也是一種提高循環水泵工作效率的一種方式,其主要在表面工程上應用廣泛,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 它主要是通過一些先進的涂料噴涂在零件的表面上,形成一種圖層,常用的方法有:電弧法、火焰法、離子法等。當前在我國最先進的方法為離子法,其主要是用來噴繪在循環水泵的風葉輪上,不僅可以防止風葉輪的腐蝕而且還可以較好的防止風葉輪的磨損,這種方式在循環水泵的性能保護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雖然這種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我國專家對風葉輪上的表面粗超度研究的較少。

(5)噴防腐材料

噴防腐材料對水泵的葉輪防腐有很顯著的效果,經過查找一種叫SEBF的防腐材料其性能優良,可以作為水泵葉輪的防腐材料。SEBF是一種節能環保的的涂料,主要用于金屬的防腐,葉輪一般都是由鑄鐵做成,因此用SEBF涂料可比不銹鋼的性能更加優良。

3、結論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應用于節能,能量消耗最大的電廠也不例外,在電廠發電的過程中循環水系統耗能不容小視,分析了我國電廠循環水泵的效率低的原因后,從理論和實際上給出了提高水泵運行效率的一些建議。相對于一些歐美發達國家來講我國的鑄造水平還是相對落后的,一些產品還需要進口,雖然我國的鑄造業發展有了一些小小的成就,但是整體來看還是發展緩慢的,鑄造水平無法滿足水泵的運行效率。根據上文的分析以及一些實踐可以得知,降低葉輪及泵體表面粗糙度的方法;提高鑄造工藝水平;打磨與噴繪;噴防腐材料,這些方法在電廠循環水泵系統中都有應用,而且效果很好。

參考文獻

[1] 郭丙然.最優化技術在熱能動力工程中的應用.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2011.5~6

[2] 李敬,魏運剛.循環水泵的節能改造理論與應用.東北電力技術,2012,(7):47-50

[3] 林萬超.火電廠熱系統節能理論.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72~75

第10篇

一、我國機械制造技術發展的現狀分析

機械制造技術是研究產品設計、生產、加工制造、銷售使用、維修服務乃至回收再生的整個過程的工程學科,是以提高質量、效益、競爭力為目標,包含物質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統工程。

20世紀70年代以前,產品的技術相對比較簡單,一個新產品上市,很快就會有相同功能的產品跟著上市。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市場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CIMS技術的大力推廣應用,包括有CIMS實驗工程中心和7個開放實驗室的研究環境已建成。在全國范圍內,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項目,諸如CIMS軟件工程與標準化、開放式系統結構與發展戰略,CIMS總體與集成技術、產品設計自動化、工藝設計自動化、柔性制造技術、管理與決策信息系統、質量保證技術、網絡與數據庫技術以及系統理論和方法等均取得了豐碩成果,獲得不同程度的進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機械制造企業和絕大部分中小型機械制造企業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統,底層基礎自動化還十分薄弱,數控機床由于編程復雜,還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因此,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制造業仍然存在一個階段性的整體上的差距。

目前,我國已加入WTO,機械制造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新的機遇。因此,我國機械制造業不能單純的沿著20世紀凸輪及其機構為基礎采用專用機床、專用夾具、專用刀具組成的流水式生產線——剛性自動化發展。而是要全面拓展,面向五化發展,即全球化、網絡化、虛擬化、自動化、綠色化。

二、機械制造技術的特點

做好基礎自動化的工作仍是我國制造企業一項十分緊迫而艱巨的任務。但加工中心無論是數量還是利用率都很低。可編程控制器的使用并不普及,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還很有限。因此,我們要立足于我國的實際情況,在看到國際上制造業發展趨勢的同時扎扎實實地做好基礎工作。

1.機械制造技術是一個系統工程

先進制造技術特別強調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傳感技術、自動化技術、新材料技術和現代系統管理技術在產品設計、制造和生產組織管理、銷售及售后服務等方面的應用。它要不斷吸收各種高新技術成果與傳統制造技術相結合,使制造技術成為能駕馭生產過程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統工程。

2.機械制造技術是一個綜合性技術

先進制造技術應用的目標是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和促進國家經濟和綜合實力的增長。因此,它并不限于制造過程本身,它涉及產品從市場調研、產品開發及工藝設計、生產準備、加工制造、售后服務等產品壽命周期的所有內容,并將它們結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以便提高制造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機械制造技術是市場競爭要素的統一體

市場競爭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產率。隨著市場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后,制造業要贏得市場競爭的主要矛盾已經從提高勞動生產率轉變為以時間為核心的時間、成本和質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進制造技術把這三個矛盾有機結合起來,使三者達到了統一。

4.機械制造技術是一個世界性技術

?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市場的形成,發達國家通過金融、經濟、科技手段爭奪市場,傾銷產品,輸出資本,使得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為適應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一個國家的先進制造技術應具有世界先進水平,應能支持該國制造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同時,機械制造技術是面向21世紀的技術,應與現代高新技術相結合,應是有明確范疇的新的技術領域。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三、我國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方向

先進制造技術是制造技術的最新發展階段,是由傳統的制造技術發展起來的,既保持了過去制造技術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斷吸收各種高新技術成果,并滲透到產品生產的所有領域及其全部過程。

20世紀80年代,隨著掃描顯微鏡的發明和使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進入納米尺度,納米技術是指實現納米級精度,是一種在納米尺度上研究原子和分子結構,物質特性及相互作用與運動,并運用這種技術為人類服務的高新技術,納米技術對制造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應用范圍將非常廣泛,包括納米材料技術、納米加工技術、納米裝配技術和納米測量技術等。

超精密加工的加工精度在2000年已達到納米級,在21世紀初開發的分子束生長技術、離子注入技術和材料合成、掃描隧道工程(STE)可使加工精度達到0.0003~0.0001μm,現在精密工程 正向其終極目標——原子級精度的加工逼近,也就是說,可以做到移動原子級別的加工。

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向上:一是精密工程技術,以超精密加工的前沿部分、微細加工、納米技術為代表,將進入微型機械電子技術和微型機器人的時代;二是機械制造的高度自動化,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進一步發展為代表。

1.精密成形技術成形制造技術包括鑄造、焊接、塑性加工等。精密成形技術包括:精密鑄造(濕膜精密成形鑄造、剛型精密成形鑄造、高精度造芯)、精密鍛壓(冷濕精密成形、精密沖裁)、精密熱塑性成形、精密焊接與切割等。

2.無切削液加工無切削液加工的主要應用領域是機械加工行業,無切削液加工簡化了工藝、減少了成本并消除了冷卻液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廢液排放和回收等等。

3.快速成形技術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術(RPM),其設計突破了傳統加工技術所采用的材料去除的原則,而采用添加、累積的原理。其代表性技術有分層實體制造(LOM),熔化沉積制造(FDM)等等。

由于以上工藝和技術不僅減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耗用量或縮短了開發周期、減少了成本,而且有些工藝的

第11篇

煤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在工業生產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把煤炭氣化成煤氣的技術應用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煤炭氣化的技術得到長足的進步,煤氣發生爐向小型化、簡單化、生產低成本化發展,大大降低了能量損耗、生產成本和污染排放。改進后的煤氣發生爐廣泛應用于各行業,因此提高煤氣發生爐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工作原理

煤氣發生爐主要由機械加料系統、煤氣發生系統,蒸汽發生系統,卸渣排污系統等組成,其核心是煤氣發生系統。煤的氣化就是發生在煤氣發生系統中,它是一個在高溫條件下,借助氣化劑的化學作用,將固體煤炭氣化成可燃氣體的化學過程。根據煤炭的氣化過程,可將爐內煤炭自下而上分成灰渣層、氧化層、還原層、干餾層、干燥層。如圖1所示:

每個煤層中發生的物理、化學反應都是不同的,而且對整個氣化過程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1.灰渣層。由空氣和水蒸氣所組成的氣化劑在灰渣層中預熱,并通過灰渣層均勻地進入氧化層。同時灰渣層還起著保護灰盤的作用,使其工作期間溫度保持一定范圍內。多余的灰渣通過灰盤排出煤氣發生爐。

2.氧化層。氧化層是產生煤氣和熱量的關鍵部位,其高度一般為150mm左右。在氧化層中煤炭中的炭被氣化劑中的氧氣氧化,生成CO2及少量CO,同時釋放出大量熱量。氧化層中溫度最高,一般可達1100℃~1200℃。與氧化層接觸的鋼板最易發生腐蝕。

C+O2CO2+CO+熱量

3.還原層。還原層在氧化層上面,是產生煤氣的主要部位,還原層經過氧化層的加溫,還原層的溫度達到1000℃以上。煤中的炭與CO2和水蒸氣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CO和H2+,同時吸收大量熱量。

熱量+C+CO2CO

熱量+C+H2+OCO+H2+

4.干餾層。干餾層中也能產生少量煤氣,把干餾層的煤炭加熱到700℃以后,煤炭開始出現干裂、解體,同時干餾出甲烷、CO、氫氣、焦油等氣體。

5.干燥層。干燥層實際上就是煤炭烘干和預熱的地方,煤塊從煤氣發生爐頂部加入后,迅速被加熱到500℃左右,煤炭表面的水分迅速蒸發變成水蒸氣,與煤氣一起排出爐外。

三、檢驗案例

2007年上半年,我們對寧波某鑄造廠的一臺使用了3年的煤氣發生爐進行了首次全面檢驗,在宏觀檢查中,我們發現筒體底部輕微鼓起,詢問設備管理員后,得知在煤氣發生爐投用后,曾發生過一起夾套缺水事故,在夾套缺水,鋼板過熱的情況下,操作工沒有采取緊急停爐出煤渣等措施,而是往煤氣發生爐上方汽包緊急加水等錯誤操作,導致夾套內部壓力突然增加,從而引起夾套底部變形。在了解情況后,我們要求用戶單位打開人孔,并清除內部煤渣后,發現內罐底部未發生變形,但腐蝕嚴重,待打磨測厚后,發現處于氧化層的鋼板腐蝕最嚴重,14mm的鋼板已腐蝕了7mm左右,位于人孔下方200mm處腐蝕最嚴重,壁厚僅為7.1mm,而還原層以上的鋼板幾乎未發生腐蝕。對焊縫進行磁粉探傷和對腐蝕區進行滲透探傷后,未發現裂紋等超標缺陷。

根據GB150-1998《鋼制壓力容器》,對該臺煤氣發生爐進行強度校驗,取內罐計算長度L=2350mm,內罐外直徑DO=1628mm,C=(14-7.1)/3=2.3mm/y,δe=7.1-2.3=4.8mm,

L/DO=2350/1628=1.44,DO/δe=1628/4.8=339.2

由GB150-1998《鋼制壓力容器》得,B=22,所以[P]=B/(DO/δe)=22/339.2=0.06MPa。

根據強度校驗結果和夾套變形情況,依據《壓力容器定期檢驗規則》,該臺煤氣發生爐安全等級定為5級,對該設

備予以判廢處理。

四、原因分析

1.煤氣發生爐內罐溫度極高,且內部反應復雜。日常生產時,氧化層釋放出大量的熱量,使得煤氣發生爐內罐溫度可達到1200℃以上,內罐中心溫度甚至可達到1400℃左右。此時夾套中的冷卻水就對內罐鋼板的保護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夾套缺水或無水情況下,就會引起爐體鋼板過熱,甚至變形,若此時操作工作操作失誤,緊急補水,就會引起夾套壓力突然升高,導致夾套變形,甚至爐體爆炸,造成人員傷亡、經濟損失。

2.在日常生產中,內罐鋼板長期處于高溫、高濕環境中,鋼板的機械性能和抗腐蝕能力大大下降,而潮濕的水環境又使鋼板極易發生電化學腐蝕,大量陰離子(如Cl-)吸附在金屬表面后,迅速破壞鋼板表面鈍化膜,鈍化膜被破壞后而鋼板又缺乏自鈍化能力,鋼板表面就發生腐蝕,腐蝕后的鋼板表面缺陷處易漏出機體金屬,其呈活化狀態,而鈍化膜處仍為鈍態,這樣就形成了活性—鈍性腐蝕電池,由于陽極面積比陰極面積小得多,陽極電流密度很大,腐蝕就不斷往深處發展,鋼板表面很快就被腐蝕成小孔,形成點蝕。

3.國內的煤炭含硫量普遍較高,在高溫潮濕的條件下,硫與氣化劑中的氧和煤炭中的碳在氧化層和還原層中發生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生成SO2和H2+S,在水環境中,生成硫酸、亞硫酸和氫硫酸等,鋼板就迅速被酸液腐蝕。同時,由于PH值的降低和溫度的升高,這都增加點蝕發生的可能性,而鋼板腐蝕后生成的Fe3+又能促進點蝕的發生,因此處于氧化層的鋼板就不斷發生點蝕。

4.在發生點蝕的同時,煤炭中的硫以及H2+S等硫化物,在高溫條件下與夾套底部的鋼板又發生高溫硫化腐蝕,H2+S+FeFeS+H2+,S+FeFeS。在點蝕和硫化腐蝕的共同作用下,夾套底部鋼板就迅速減薄。

五、防范措施

針對煤氣發生爐的工作原理以及發生腐蝕的主要原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煤氣發生爐的安全性和耐腐蝕性進行改進:

1.在煤氣發生爐上方的汽包中裝設自動進水裝置,在少水的情況下,進水閥自動打開,保證夾套能夠正常工作,這樣既提高了煤氣發生爐的安全性,又減少了操作工的工作量。

2.加強操作人員安全培訓和教育,提高相關人員的安全意識,制定事故應急預案,在發生夾套缺水爐體過熱的情況下,操作工能采取正確的操作,而不是緊急加水,從而杜絕事故發生。

3.在煤氣發生爐上方的汽包上和夾套頂部裝設大口徑爆破片,在夾套壓力突然升高的情況下,爆破片及時爆破,從而控制夾套壓力在正常范圍內,不至于因為壓力過高引起筒體變形或者破裂而引發安全事故。

4.在日常生產中不斷的往灰盤中加堿性水(如石灰水),中和酸液,從而達到保護鋼板,降低腐蝕速度的目的。

5.由于腐蝕的不可避免性,可在內罐底部氧化層與干餾層之間的鋼板處,加襯一層4mm左右的鋼板,隔斷酸液與內罐本體鋼板的接觸,從而達到保護內罐本體鋼板的目的。

6.加強檢驗,縮短全面檢驗周期,在發現襯板被腐蝕后的余量不能滿足到下一個全面檢驗周期后,就及時更換襯板,避免夾套鋼板的腐蝕。這樣就可以增加煤氣發生爐的壽命,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六、結語

煤氣發生爐廣泛使用于鑄造、玻璃、化工、冶金等行業,采用上述幾種防護措施后,能有效地提高煤氣發生爐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在某鑄造廠推廣使用后,得到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參考文獻

[1]鋼制壓力容器(GB150-1998).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

[2]壓力容器定期檢驗規則(TSGR7001-2004).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第12篇

中原與長江中游地區文化關系可能的確比我們設想的要復雜得多。但隨著今天日益豐富的考古材料,已有可能對夏商時期長江中游的文化格局作出基本的判斷。而只有具體分析該地區各時期文化動態的變化,才能更為客觀地揭示兩區域之間的關系。

雖然中原與長江中游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不晚于城背溪文化時期即已開始,并在龍山時期王灣三期文化對南方文化影響加劇,但江漢地區相當于二里頭文化早期的文化,大多可能仍然是石家河文化的延續[5]。中原文化摧毀南方地區文化體系并取代一些地區土著文化,差不多發生在二里頭文化第三期[6]。筆者根據這兩處遺址鬲的出現及其形制、平底三角形扁足盆形鼎等遺物特征,以為其年代約在二里頭文化第三期。

目前所知二里頭文化在江漢地區的分布極不普遍,所見遺存亦不豐富。除了在一些地點偶見有這一階段的遺物外,二里頭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沿線和鄂北地區。分布于長江之北的盤龍城與荊南寺遺址雖然發展至二里岡文化時期已成為兩個重要地點,但在二里頭文化時期聚落的規模并不大。盤龍城遺址[7]目前僅在南城垣、王家嘴等地點發現二里頭文化階段遺存。其陶器以夾砂灰、灰黑陶為主,器類中鬲、鼎、深腹罐、豆、大口尊數量略多,至較晚階段已有鬲、鼎、罐、甑、爵、盉、杯、簋、盆、豆、壺等。陶器的陶系、器類、紋飾均與二里頭文化近似,但也有一些個性特征,如陶系中紅陶的數量略多,器形上鬲口沿較平而唇部較尖,鬲襠較平甚至下垂,大口尊的肩部不甚明顯,等等。這些個性有的還為本地區二里岡階段文化所繼承。從文化性質來看,盤龍城遺址的二里頭文化應是二里頭文化直接傳播的結果,它應是二里頭文化在長江中游的一個地方類型。荊南寺遺址[8]中二里頭文化時期遺物性質可能較為復雜,陶器中二里頭文化因素有鬲、扁足鼎、大口尊、花邊圓腹罐、深腹罐等,其特征與二里頭文化陶器極為接近。但該遺址這一時期也可能包含大口紅陶缸、米粒紋釜、小平底凸肩罐等地方因素[9]。我們目前還難以判斷二里頭文化時期荊南寺遺址的性質。總的來看,盤龍城與荊南寺二遺址這一時期文化表現出較多的內在聯系,如二者都分布在距長江北岸不遠的小水系近旁,都以典型的中原文化因素及其變體為主體,從二里頭文化第四期階段都開始較多出現以紅陶缸為代表的土著文化因素。推測二里頭文化應當是由豫東南經大悟、孝感一帶[10]傳播至盤龍城,而后逆江而上至荊南寺遺址。

鄂北地區二里頭文化遺存見于襄陽王樹崗、鐘祥亂葬崗以及棗陽墓子坡等地點。王樹崗遺址[11]陶器以灰褐陶為主,器類中罐、盆、大口尊較多,其他見鼎、簋、豆、杯、高領罐等,某些陶器如大口尊、深腹罐、鼎特征與二里頭文化同類器基本一致,是長江中游地區同時期諸遺址中二里頭文化因素較典型的一處。該遺址年代的主體仍然在二里頭文化三、四期,但上限可能更早一些。亂葬崗遺址[12]出土陶器有主要有鼎、鬲足、大口尊、盆、盤、豆等,各器類幾乎在二里頭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可比器,但器物特征又與二里頭文化存在一定區別,如陶器陶色呈淺灰色、罐類器少見、器口多卷沿侈口、尊長頸折腹不明顯、不出某些二里頭文化常見的器類等,陶器面貌暗示該遺址社會等級應當較低。從風格上看,亂葬崗遺址文化因素與其南的荊南寺遺址差異頗大,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看,他們之間似乎并未發生直接聯系。棗陽墓子坡遺址[13]未經發掘,采集陶器以夾砂灰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所見器類有鼎、鬲、尊、盆、罐,所出鬲時代特征可至二里岡文化時期。該遺址遺物總的特征與二里頭文化接近,但陶器中鼎的按窩紋作法較特別,一些器形特征亦與二里頭文化也有所不同。鄂北地區二里頭文化表現出與長江沿線二里頭文化不同的特點,這里除鬲較少見之外,江漢地區陶器紅陶偏多的現象不見,也不出紅陶缸這種特征鮮明的器類。王樹崗等遺址文化性質較單純,所表現出的文化特征似可認為是二里頭文化發展到地方的變體,在這一點上,他們與包含有復雜文化因素的長江沿線盤龍城遺址等遺存不同。王樹崗、亂葬崗均位于漢水西岸,墓子坡遺址在漢水之東的支流旁,考慮到中原文化由南陽盆地向南施加的影響自二里頭文化早期即已開始[14],王樹崗等遺址應是二里頭文化經由南陽盆地、順漢水向南傳播,但這一南下勢力似乎并未打通至長江一線的通道。

長江沿線及鄂北兩個區域文化由中原地區傳人的途徑不同,文化面貌也略有區別,但 典型二里頭文化因素在這些地區文化中已處于絕對主導地位,此前的石家河文化因素殘存甚微,因此我們似可認為長江以北的中游地區當時已處于二里頭文化的勢力范圍。此外,二里頭文化還通過荊南寺遺址向南對湘北地區、向西對三峽地區甚至以西地區產生影響,二里頭文化的觚、盉(或鬶)、深腹罐均可以在這些地區相當或略晚時期遺存中在找到變體或遺型。而長江中游以東鄰近地區如安徽二里頭時期文化則似乎是通過豫東地區傳入、并且接受了岳石文化的影響[15]

二里岡文化時期,商人對長江中游地區的擴張基本上是沿著二里頭文化東線的足跡南下,即由豫東越過桐柏山,順澴水、灄水及其附近進入盤龍城。較此前相比,二里岡文化對長江中游的經營力量大大地加強了。在盤龍城以北的鄂東北地區,目前已發現二里岡文化時期遺存40余處[16],較為重要的遺址如安陸曬書臺、孝感聶家寨、殷家敦、云夢好石橋等,這些遺址的文化面貌、遺存延續時間與盤龍城相同,由此反映了二里岡時期文化對南方聯系的密切。

盤龍城是商文化在南方最為重要的一個據點。盤龍城遺址實際上是由城址和幾個規模較小的遺址組成的聚落群,城址面積290×260平方米,城址東北發現三處宮殿建筑基址。近年在盤龍城城址北部、西部距原城垣250-500米之外又發現帶狀夯土遺跡,極有可能為城址外圍城垣[17],若如此,則盤龍城城址規模接近鄭州商城!李家嘴M1、M2、楊家灣M11等墓葬各隨葬多套酒器組合、出土青銅器20件以上,他們仍然是迄今所見二里岡文化時期規格最高的墓葬。凡此均說明了盤龍城遺址在當時的地位。盤龍城遺址遺存特征反映出這是一支以中原地區商文化因素為主體的文化,其表現是:青銅器、玉器特征與二里岡文化基本相同,如青銅容器和鄭州二里岡文化青銅容器使用基本相同的器類、組合和器形;裝飾以獸面紋為主的、種類與結構基本相同的紋飾;可能使用相同的鑄造技術。宮殿及墓葬等高等級遺跡特點與二里岡文化高度一致。陶器的器類、形制基本特征亦與二里岡文化相同,但也表現出較多的地方特征,如紅陶偏多、一些器類的器形有所變異如陶鬲襠部較平形制接近于鼎等。就性質而言,無論盤龍城為中原王朝派出的軍事據點抑或為方國,這里臣服于商、向中央王朝承擔納貢義務的地位似乎為論者所廣泛認同[18]。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中原向南方地區文化輸出的窗口的同時,通過盤龍城,南方一些文化因素也傳播至中原,這些因素如鄭州商城發現的紅陶缸、硬陶與原始瓷等。另一方面,由于青銅文明長時間的發展,當地應當已經掌握青銅鑄造技術。過去因為盤龍城與鄭州青銅器極強的相似性,乃至于過去大家都認為這里的青銅器特征與中原地區完全一致,甚至有學者認為盤龍城青銅器為鄭州地區鑄造而后輸人[19]。如果我們將兩地出土青銅器進行細致的相較不難發現,盤龍城青銅器無論是器形還是紋飾上都存在一些細部差異[20](除鄭州青銅器因報告未加報道而鑄造特征不明、無法得出比較結論外)。這些初露端倪的個性因素,對于我們理解商時期南方地區青銅文化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一方面,雖然迄今為止盤龍城遺址一直沒有發現直接證據證明當地可能鑄造青銅器,但盤龍城青銅器個性特征的存在,無疑為這一器群是當地生產的結論提供了重要依據。另一方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注意到殷墟文化時期南方地區青銅器包括青銅禮器具有與殷墟青銅器不同的特征,現在看來,這些個性特征的形成以及南方地區較發達青銅文明的出現都并非突然,盤龍城青銅文明的存在,正是為長江中游地區其后青銅文明的涌現奠定了基礎。

除了盤龍城之外,商人似乎在周圍還設立一些次一級的重要據點。新州陽邏香爐山商時期遺址中出土有鼎等銅器;黃州下窯嘴發現有二里岡上層階段墓葬,隨葬鬲、觚、爵、斝、瓿等16件青銅器[21]。隨州廟臺子遺址商文化面貌與盤龍城相似,遺存可能延續至殷墟文化第一期[22],距廟臺子遺址不遠的淅河也出土有觚、爵、斝等銅器[23]。據說近年武漢大學在云夢發現特征與盤龍城相似的早商城址,可見商人對鄂東地區的經營的不遺余力。

以盤龍城為據點,商文化對長江中游地區的傳播范圍廣泛,影響勢力在二里岡上層文化時期達到高峰,其時長江中游地區的大部都可見商人勢力的影響。二里岡文化由盤龍城向東發展至黃梅[24],東南及于江西九江地區。九江神墩[25]、龍王嶺遺址[26]既有以陶鬲為主的中原二里岡文化因素,又有硬陶、原始瓷罐、尊等當地文化因素。商文化勢力在這一帶雖并未象盤龍城那樣占有絕對優勢,但商勢力的存在可能的確與銅礦資源相關,瑞昌銅嶺礦冶遺址11號豎井是南方地區首個年代明確屬于二里岡文化時期的礦冶遺存。

二里岡文化的勢力向西的發展,依然是溯長江而上,也再次到達荊南寺及鄰近區域。位于長江南岸的岳陽銅鼓山遺址[27]地處盤龍城與荊南寺遺址之間,文化面貌頗為復雜,既有江漢地區常見的紅陶缸,又有當地文化特有的盤口鼎、折肩釜,還有來自澧水流域的釜鼎和長江下游的硬陶,二里岡文化的鬲、大口尊、簋、豆等文化因素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商人在當地的地位,可能與九江地區的形勢相似。荊南寺遺址也包含有中原、當地、澧水流域以及可能東來于盤龍城等不同性質的文化因素,另外還有比例較大的來自三峽地區的凸肩小平底罐、豆形器三星堆文化因素和當地的米粒紋釜。荊南寺遺址所見各類文化因素如二里岡文化因素都頗為典型,而距離荊南寺遺址不遠且年代與之相當的沙市李家臺遺址[28]陶器則以當地文化的米粒紋釜、紅陶缸和三星堆文化的小平底罐等為主,二里岡文化因素只占極小的比重。鑒于荊南寺一帶是多種文化的交匯地帶,推測荊南寺遺址本身,在當時似乎是一處自由貿易港之類的性質。

總之,二里岡文化時期商人向南行進線路是沿著二里頭人的足跡前行(只是在鄂北地區我們難以找到商人通過南陽盆地進入江漢地區的證據,甚至迄今為止,在南陽盆地及襄樊地區,典型的早商文化遺存的發現也寥寥無幾),商人經營的重點區域主要在長江以北的鄂東北地區,而從江西九江、岳陽銅鼓山等一些長江南岸遺存的情況看,長江中游一段水道也極有可能商人所控制,因此我們可以說長江以北地區當時屬于商王朝的疆域范圍。除了商文化向南的傳播之外,富有江漢地區文化特色的大口紅陶缸在長江中游分布普遍,長江下游常見的硬陶通過吳城文化到達盤龍城并向西及于荊南寺,這兩種文化因素又都為商人所接受并在二里岡遺址中有明顯的反映,說明了文化之間的互動。

自“中商文化”時期開始,中原與南方關系的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隨著殷墟一期文化之前商文化的前沿退縮至羅山一線,盤龍城和其他許多類似的遺址一樣被遺棄。此時的南方,顯然已非“王土”。而在此前商文化的影響之下,南方地區出現了包括三星堆、吳城文化在內的不同的青銅文化。這些文化之間以長江為聯系通道,與此同時,他們又順漢水向北與渭水、黃河中游地區文化建立了密切的聯系(這或者是文獻記載周聯盟滅商的一個文化背景),這些聯系在尊、面具、武器等青銅器中都有明確反映。另一方面,商人依然保持著順今京廣線為線路的對南方關系,寧鄉為代表的青銅器群較南方其他青銅文明表現出更接近商文化的特征即應是其反映(約延京廣線分布一些接近典型商器的青銅器,向南甚至在香港發現牙璋)。

此時的長江中游地區的文化格局也正是南方地區的縮影。目前江漢地區已發現殷墟時期遺址不多,但結合各地出土青銅器的情況依然可以分析出長江中游不同區域的形勢。

二里頭文化以來由豫東南而及鄂東北地區夏商文化對南方的傳播線路依然是殷墟時期的重要通道。鄂東北延這一通道的灄水、圜水流域多發現有典型商式青銅器,如在黃陂官家寨發現有爵、觚[29],應城群力發現有鼎,廣水烏龜山發現有梟卣[30],漢陽竹林嘴發現有方彝[31]等,這些銅器多屬于殷墟二期。由漢陽延長江至鄂州、大冶一帶,也同樣發現有較多典型商器,如鄂州徐家灣發現多件觚、爵、斝[32],大冶港湖出土夔紋提梁卣[33]。以上區域的青銅器或銘有族徽,如漢陽沙帽山出土“天獸御”觚形尊[34],鄂州沙窩等地出土“

”爵、“

”爵[35],徐家灣出土“ ”爵等,族徽往往與典型商器所見,這些銅器可能為中原地區傳入的。

殷墟時期長江沿線各支土著文化活躍,鄂皖贛交接地區為其后稱為百越的民族所控制,洞庭湖北岸為費家河文化,其西、北為澧水下游皂市類型遺存及周梁玉橋文化。在長江或相距不遠的支流旁發現多起的尊、罍、瓿,與這些特征類似的銅器――但與典型商器接近而略有區別――在巫山、沙市、江陵、岳陽等屬于不同文化的地域范圍內都有發現,長江中游傳播通道因此而清晰地展示出來,并且因為尊、罍的發現而知道這一通道向西延至三星堆,向東遠及江蘇江寧[36]。此外,棗陽新店、城固及洋縣出土性質相同的尊、瓿,將關中地區通過漢水與長江中游的聯系揭示出來。長江沿線區域出土銅器有時情況較復雜,在石首九佛崗出土有典型的商器觚,同一地點又出土有帶扉棱鎛[37],類似的鎛鐘見于新干大洋州及賽克勒美術館[38],這種南方作品還北傳至隨州[39],其性質異于尊罍一類器而與南方系統的大鐃近似。以上不同系統青銅器的出土情況似乎說明,他們多數并不是當地產品,而可能為外地鑄造后傳入。

鄂東南至皖南贛西北地區晚商時期文化系列目前還不十分明確,這一帶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器類多為帶刻槽足鬲、帶護耳甗、帶條形鏤孔豆以及相當數量的硬陶,陶器中中原文化因素多承襲于二里頭及二里岡文化。陽新劉榮山出土鐃[40]、崇陽出土鼓[41]均為南方特征青銅器,其紋飾特征與寧鄉等南方銅鐃應屬于同一系統。因此該地區考古學文化面貌與中原文化較為疏遠。但另一方面,由大冶經陽新直至瑞昌發現為數眾多的商周時期古礦冶遺址,其中如銅嶺第11號豎井年代可早至殷墟文化時期。如果這里是商人銅料來源之地的話,則該地的文化活動又應當與商文化的關系緊密。這一矛盾的現象目前還難以作合理的解釋。

總體來說,中原文化自二里頭文化三、四期對南方的大力擴張,至二里岡文化發展到極強勢,最后在殷墟文化一期階段退縮。這一文化現象在中原之外的周邊地區也具有普遍性。從中原文化內在發展的角度看,二里頭文化時期的擴張和二里岡文化時期的強勢,是否是夏商王朝某種社會變化的反映(如果這兩支文化分別屬于夏、商文化的話)?而退縮中的殷墟文化為何卻迎來青銅文明的繁盛期?

商人南進的目的掠銅,這一論點為眾多的學者所強調。但我們似乎不能單純地理解帝國擴張以掠取資源為唯一目的。不難注意到,中原力量的南進與中原青銅器鑄造量在峰值上完全不一致,二里頭和二里岡文化時期中原文化南下勢頭最強勁階段并非是青銅器的鑄造和使用的高峰期,特別是青銅器的大量使用和重器出現的殷墟文化時期卻適逢商文化的退縮。如果當時長江中游的確是商人銅資源的一個重要來源的話,則商王朝在殷墟文化時期獲取資源的方式是值得探究的,在政治上顯然已不為商人所控制的長江中游地區的銅料,是作為貢品抑或是交換物輸送至商王朝?

注釋:

[1]本篇題中“夏商”、“中原”僅僅用來表示與之相當的時空概念。

[2]李學勤:

[3]Robert W. Bagley,Changjiang Bronzes and Shang Archaeology. 《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器物(上)》,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1992。

[4] Robert W. Bagley, Shang Archaeology, P208.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5]拓古:《二里頭文化時期的江漢地區》,《江漢考古》,2002年第1期。

[6]關于年代問題:荊南寺遺址發掘簡報作者將其相當于二里頭文化最早階段遺存年代定在二里頭文化第二期,《盤龍城》報告依據荊南寺結論亦將其最早遺存定在二里頭文化第二期。但何駑認為荊南寺一期相當于二里頭文化四期。見何駑:《荊南寺遺址夏商時期遺存分析》,北京大學考古系編《考古學研究(二)》,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一九六三-一九九四年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8]A、荊州地區博物館等:《湖北江陵荊南寺遺址第一、二次試掘簡報》,《考古》1989年第8期。B、何駑:《荊南寺遺址夏商時期遺存分析》,《考古學研究(二)》,1994年。

[9] 這一情況在簡報中并未有提及,但據[8]B何駑文,這一階段已出現大口缸、小平底凸肩罐等過去被認為屬于二里岡文化時期江漢地區、三峽地區文化因素。

[10]熊卜發在《鄂東北地區古代文化發展系列概述》等文中多次談到這一帶二里頭文化遺存。惜未見具體材料發表。參熊卜發等主編:《鄂東北考古報告集》,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以及《鄂東北地區文物考古》,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

[11]襄石復線襄樊考古隊:《湖北襄陽法龍王樹崗遺址二里頭文化灰坑清理簡報》,《江漢考古》,2002年第4期。

[12] 荊州博物館等:《鐘祥亂葬崗夏文化遺存清理簡報》,《江漢考古》2001年第3期。

[13] 葉植:《襄樊市文物史跡普查實錄》,頁131、132。今日中國出版社,1995年。

[14] 李龍章:《下王崗晚二期文化性質及相關問題探討》,《考古》1988年第7期。

[15]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等《安徽省霍丘、六安、壽縣考古調查試掘報告》,《考古學研究(三)》,科學出版社,1997年。

[16]同[10]熊卜發文。

[17]劉森淼:《盤龍城外緣帶狀夯土遺跡的初步認識》,《武漢城市之根·商代盤龍城與武漢城市發展研討會論文集》,武漢出版社,2002年。

[18]、 [19]劉莉、陳星燦:《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從二里頭和二里岡時期的中心和邊緣的關系談起》,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第1卷,2002年。

[20]張昌平:《盤龍城青銅容器初步考察》,《江漢考古》2003年第1期。

[21]黃岡地區博物館等:《湖北省黃州市下窯嘴商墓發掘簡報》,《文物》1993年第6期。

[22]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等:《西花園與廟臺子》,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23]隨州市博物館:《湖北隨州發現商代青銅器》,《文物》1981年第8期。

[24]黃梅意生寺遺址發現有堆積豐富的二里岡文化時期遺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資料。

[25]江西省文物工作隊:《江西九江神墩遺址發掘簡報》,《江漢考古》,1987年第4期。

[26]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九江縣龍王嶺遺址試掘》,《東南文化》,1991年第6期。

[27]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岳陽市郊銅鼓山商代遺址與東周墓發掘報告》,《湖南考古學輯刊》第五輯。

[28]沙市市博物館:《湖北沙市李家臺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3年第3期。

[29]熊卜發等:《黃陂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銅器》,《江漢考古》1986年第4期。

[30]熊卜發:《孝感地區商周古文化調查》,《考古》1988年第4期。

[31]《漢陽縣竹林嘴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銅方彝》,《江漢考古》1980年第1期。

[32]鄂州博物館藏資料。

[33]梅正國等:《湖北大冶羅橋出土商周銅器》,《文物資料叢刊》,第5期(1981年)。

[34]《中國青銅器全集·4》,圖版120,《文物出版社》1998年。

[35] 鄂城縣博物館:《湖北鄂城沙窩出土青銅爵》,《考古》1982年第2期。

[36] 張昌平:《論殷墟時期南方出土的尊和罍》,《殷墟發掘70周年學術紀念會論文》(油印稿),1998年。張昌平:《商代銅瓿概論》,《長江流域青銅文化研究》。科學出版社,2002年。

[37]戴修正:《湖北石首出土商代青銅器》,《文物》2000年11期。

[38] Robert W. Bagley, 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 ,Fig.104,

Washington 1987.

[39]隨州市博物館:《湖北隨州出土西周青銅镈》,《文物》1998年第10期。該器年代當屬商晚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池县| 德阳市| 长白| 莎车县| 腾冲县| 宁德市| 蓝田县| 长春市| 高州市| 耿马| 南京市| 滨海县| 濮阳县| 汕头市| 白朗县| 克东县| 辽宁省| 宁晋县| 资讯 | 库车县| 东光县| 额尔古纳市| 专栏| 牟定县| 象州县| 北海市| 湘阴县| 梁山县| 建昌县| 甘肃省| 沾化县| 五原县| 九龙坡区| 宜都市| 塘沽区| 子洲县| 辰溪县| 潮安县| 北安市| 福州市| 拜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