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3 23:22: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婚禮主持結尾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作為奧斯卡經典英文電影取得了巨大成功,堪稱是關于愛情與婚姻主題最經典的電影之一,雖然出品已經十余年,但至今仍受到廣大影迷朋友的青睞。這不僅是因為其本身的喜劇色彩,而更多的是這部電影中所反映出的對愛情和婚姻的深刻思索及蘊涵于影片中的英國文化。本文主要從這兩個角度解讀了這部電影,使讀者領略英國文化的魅力。
[關鍵詞]婚姻和愛情;文化;英式婚禮;英式幽默
《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four Wedding&a Funeral)是英國著名導演麥克?紐厄爾(Mick Newell)于1993年拍攝的經典影片,該片具有豪華的演員陣容和強大的制作班底,不負眾望,曾獲奧斯卡(Oscar)提名;金球獎最佳男演員、最佳女主角、最佳音樂等一系列榮譽。這部影片通過對英國幾對年青男女的婚禮,探討了當今社會上青年人對愛情與婚姻的看法,主線是查爾斯與美國人凱莉的愛情,穿插其中的是構思巧妙、各有特色的婚禮和葬禮場面。主人公查爾斯是一位婚禮上的常客,穿梭于各種婚禮當中,但對結婚卻始終抱有懷疑的態度。但在一次鄉間婚禮上,一位美國姑娘凱莉深深地打動了他的心。兩人共度良宵,但第二天由于查爾斯對婚姻的猶豫,凱莉離他而去。在倫敦的一個婚禮上,查爾斯又遇見了凱莉。而此時凱莉已經訂婚,查爾斯倍感失落。一個月后,查爾斯收到了凱莉的結婚請柬。在凱莉的婚禮上,查爾斯的朋友蓋諾斯心臟病發作突然死亡。葬禮上,查爾斯又見到了凱莉,并向她表明了自己的感情。十個月后,查爾斯與海倫娜的婚禮舉行之前,查爾斯又見到了凱莉,她已經與丈夫離了婚。查爾斯心神大亂,拒絕了海倫娜。在雨中,兩人緊緊地擁吻在一起。
這部影片表面上是一部愛情喜劇,里邊的許多場景和臺詞都令人忍俊不禁,但在笑過之后我們又忍不住有種莫名的淡淡的哀愁,不禁陷入深思:年青一代該如何對待婚姻與愛情。如何取舍。查爾斯就是由于對婚姻的恐懼和疑慮一次次錯過了對愛的追求和表白。他經歷了一個又一個婚禮,卻不知道如何對待自己的婚姻。當他終于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愛情,婚姻對一個人究竟意味著什么的時候,愛人已嫁為他婦。但慶幸的是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在最后關頭,當兩人在婚禮上相遇時,不可扼制的愛火使查爾斯不顧一切地做出選擇,使悲劇的結尾蒙上了喜劇的色彩。筆者認為愛情是偉大的,但愛情和婚姻是相互統一的,只有和真正相愛的人結婚組成的家庭才是牢固的、堅實的,這一點從影片中凱莉的閃婚又閃電離異就可明晰地體現出來;反之,偉大的愛情也只有建立在婚姻的基礎上才能真實地得以體現并永久地維持。當今越來越多的青年對婚姻的態度是“只在乎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但該片卻反映了男主角和女主角最后對婚姻的認真態度,肯定了婚姻的意義,我相信這一點也是編導想通過這部影片傳達給觀眾的深刻主題。
《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這部影片除了在主題上耐人尋味之外,筆者認為蘊涵于整部影片里的英國文化內涵也是值得欣賞和細細品味的地方。如電影中體現出的英式幽默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知道幽默是一種語言和生活藝術,幽默就像一根魔杖,通過特殊的語言為生活平添樂趣。最近的一項歐洲民意調查表明,在歐洲所有國家中英國人最善幽默,英式幽默舉世聞名,英國人也很為自己的幽默感到驕傲。但英式幽默和我們經常看到的令人捧腹大笑的美式幽默是截然不同的,英式幽默主要是通過語言來體現的,重在內斂。諷刺和含蓄是其最大的特點。比如在《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這部影片中當查爾斯為凱莉選購五十鎊左右的禮品時,老板娘略帶諷刺地建議他買侏儒戰士,說“只要有人資助,三千九百五十鎊就夠了”;當查爾斯看到試婚紗的凱莉時,他取笑她“只要配上木杖,趕羊最合適”等等。英式幽默的含蓄有時只聽懂字面意思是不夠的,需要仔細地體會隱藏在它背后的更深刻的意義。而美式幽默就不同了,與英式幽默的含蓄相比,它比較生活化,用字比較直接,多用夸張手法,容易理解,我想這是和英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分不開的。與美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相比,英國的歷史要長得多,因而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文化的沉淀,其文化程度要深得多。影片中人物語言上所表現的這種幽默是英國文化集中體現之一,它已經成為英國人的一種生活態度。
另外,影片中人物的性格和特點也體現了英國文化的特點。我們知道英國人一般比較紳士、優雅和含蓄。本部影片中的主人公查爾斯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英俊瀟灑,在他的身上充分體現了典型的英國人的靦腆與保守。他對凱莉一見鐘情,想和她單獨相處卻又羞于直接表達,這一點在影片中他吞吞吐吐的話語和善意的謊言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影片中美國女孩子的粗獷、開放與英國男孩的羞澀、保守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一點從查爾斯和凱莉的對話中就可以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凱莉在談到以往的感情經歷及豐富的性生活時,查爾斯渾身不自在,顧左右而言他。為了表示對凱莉的愛慕,他使盡渾身解數卻仍難以啟齒,不得不引用了大衛卡西《快樂家庭》中的“我想我愛你”羞赧地間接表達。這些無疑都充分地詮釋了典型的英國人和英國文化的特點,使人們在欣賞影片的同時更好地了解英國的文化特征。
再有,貫穿于整個影片的四場婚禮向我們清晰地展現了英國文化的另一個特點:婚禮文化。四場婚禮舉行的地點不同,婚禮各具特色,他們所反映出來的英國傳統婚禮文化和習俗卻不盡相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四場婚禮上的新娘身著白衫、白裙、頭戴白色花環,還要罩上長長的白紗,手持白色花束,這說明英國人崇尚白色,它象征愛情純潔、吉祥如意。而戴頭紗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紀,當時兩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頭紗。在古希臘,舉行結婚儀式時不僅新娘要戴亞麻或毛織品的頭紗,而且一對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羅馬時代,不同的人要戴不同顏色的頭紗以示區別。中世紀以后,宮廷貴族之中出現了用珍珠裝飾的花冠。之后,發展成為白色頭紗,并且尺碼日益延長,并遍及歐洲各地。婚禮結束后,新娘很少會把婚紗留給女兒,而是會把它賣掉或讓人用婚紗的料子為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制作洗禮服(Christening gown),因為著裝要“有新有舊,有借有憂,硬幣放鞋內,萬事不會愁”(Wear“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and alucky sixpence in your shoe”)――古老的英諺如是說。從影片的四場婚禮過程來看,鮮花始終陪伴,這不僅表明新娘處女生涯的結束,同時也預祝她如茂盛繁密的花朵一般早日孕育后代。婚禮結束前,新娘將手中的花束拋出,任何接到花束的人都將十分幸運,將早日步入婚禮的圣殿,這一點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在第一場婚禮結束前,新娘勞拉把手中的鮮花拋出,正好伴娘莉迪亞接住,而莉迪亞恰恰是第二場婚禮的新娘,這正驗證了以上提到的英國婚禮習俗的 文化特點。
其次,從影片的婚禮中,我們還可以了解到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在英國人精神領域及英國文化中所占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每一場婚禮都是在教堂舉行的,都由牧師來主持,按照基督教的程序進行,這說明他們心中認為只有接受上帝祝福和監督的婚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比如第一場婚禮是安格斯和勞拉在薩默塞特舉行的,屬于典型的傳統的英國式婚禮,具有濃郁的鄉村氣息,婚禮開始時由新娘的父親領著新娘入場,然后大家起立齊唱頌歌,之后由莊嚴的牧師進行神圣的宣言,牧師說:“Dear beloved,we ale gathered together here in the sight 0f God and in the face 0fthis congregation t0 join together this man and woman in the holy matrimony,which is an honorable estate instituted in thetime 0f man’s innocence,if any man Call show any just cause 0r impediment why may not be lawfully joined together,Iet himspeak now or forever,hold his peace……”從牧師的話中,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英式婚姻是在以上帝的名義,對上帝的尊敬的前提下,一男一女神圣的結合。在英國,愛情是婚姻的基礎,但只有得到上帝賜福和準允的婚姻才被視為合法。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一些細節也傳達給我們某些文化信息,比如影片中的婚禮都是在周六舉行;婚禮的場面中幾乎所有的女士都戴著一頂帽子。這說明英國婦女穿著正式服裝時都必須戴著帽子,這是一種身份和禮節的代表;影片里也提到在英國婚禮前,為了避免禮物的重復,新娘一般會事先擬好一個單子,上面寫上所需之物,一一發給親朋好友。新人的朋友及親屬可以根據新人列出的禮品單選擇禮物贈送給他們;影片的第三場婚禮是在蘇格蘭舉行的,因而婚禮中的一些裝束和活動也讓我們領略了蘇格蘭風情等等。總之,《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整部影片所折射出的英國文化內涵是方方面面的,欣賞這部電影不僅是對影片本身思想的領悟,而且是接受一次很好的英國文化的洗禮。因此,對于英語愛好者來說,《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好片子。
因為采訪媒體太多,本刊采訪郝云的時間被延后了一個小時。一進采訪間,郝云第一句話就是道歉:“辛苦啊!讓你們沒事在這兒干等著!”
一落座,他一眼盯在了記者的卡通手機殼上,嘖嘖贊嘆:“呦!這個好可愛!”
發現我們沒有拍攝,在征得記者同意之后,他又趕緊讓工作人員拿來零食,“隨便什么都行,我都一天沒吃啦!”
然后,一邊嚼著零食一邊對我們說:“來,一起吃,邊吃邊聊!”
前些日子,郝云曾發微博說“減肥大計前功盡棄”,可出現在記者眼前的他臉小高個身形瘦,記者忍不住勸他:“瘦了,別再減了!”可他連連搖頭:“看跟什么時候比了!春晚之前就想減,硬減不下來,聯排下來,每天那盒飯,恨不得一人吃兩盒!這兩天更是胡吃海塞,各種飯局都轉不過來了……”
作為在北京長起來的孩子,“貧”那是必須的!采訪前,他的宣傳就“提醒”我們,他這人說話沒什么“底線”,就連做郵件采訪,也總不忘在一句話的結尾處加上“呵呵”或者“么么噠”。采訪中,記者毫不例外地被他逗得屢屢捧腹。當然,聊起正經事來,他還是非常深刻滴。
科學新生活:忙夠嗆吧最近?
郝云:其實還好,過年這段時間基本上只要有空就會陪陪家里人。采訪確實比以前多了,還要忙中央臺和湖南臺的元宵晚會。
科學新生活:所以現在也沒什么時間開著你的吉普跨過景山、筒子河了吧?
郝云:別說景山了,最多去去石景山……還是演出路過。有時間的時候沒有錢,有錢的時候沒有時間,真是這樣。我歌里老唱的阿爾卑斯山啊蒙古啊都還沒去過呢,別說蒙古了,北戴河都沒時間去。
科學新生活:看這架勢,上了春晚,您基本從賣藝小青年奔向大眾藝術家的路子了啊?”
郝云:我哪里像大眾藝術家,我根本還是那個賣藝的小青年啊,哈哈!
科學新生活:上了一次春晚,認識了很多有緣人,心態變化大嗎?
郝云:其實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多變化。我十幾歲就進入到這個行業,1998年開始組建樂隊,后來單干,風風雨雨闖了十多年了,見過太多沉沉浮浮,這個過程足以讓我做到寵辱不驚。
科學新生活:至少今后演出多了很多吧?
郝云:在北京、上海、西安、深圳這類大城市,春晚對我的宣傳推廣作用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為我常去這些城市參加音樂節,年輕人也都知道我。但在那些沒有音樂節也沒有樂隊文化的二三線城市以及海外市場,春晚對我的推動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我特別感謝與春晚與馮導的緣分。
科學新生活:春晚之后,知道你的人更多了,你也更知道什么樣的音樂會被人喜歡了,這會不會影響你未來的創作?
郝云:放心,我還是做我自己,還是會踏踏實實干自己該干的事兒。
第一個故事:郝云與春晚
“騷擾短信這事兒,沒人比我更有發言權了”
“我對過年過節時群發短信泛濫的現象比較煩,你根據這現象寫首歌在春晚上唱怎樣?”聽到馮導這命題,郝云當場表示:“這事兒我能干!”他如此胸有成竹,是因為在被短信騷擾這件事上,沒人比他更鬧心。
郝云曾寫了一首名叫《結了》的歌送給他一哥們兒當結婚禮物,并把這首歌收錄進了第二張專輯。
《結了》對年輕人的婚姻現狀進行了調侃,一出爐就很受歡迎。但糟心的是,郝云在歌曲結尾處放上了自己的電話號碼,結果,他在湖南衛視一檔節目中首唱了這首歌之后的第二天,就收到了將近4000條短信!之后每天都會收到千八百條,直到現在!
短信內容花樣百出――
正常型的――“哪能買到你專輯?
好奇型的――“你真是郝云?”
提醒型的――“兄弟,你電話號碼被一個哥們兒唱到一首歌里了,你小心點兒!”
誤會型的――“我媳婦是不是在你那兒?她為什么總給你打電話?你讓我媳婦接電話,不然跟你沒完!”
這海量短信導致手機常死機,郝云只好又辦了一個手機號。“那個被曝光的手機號已經閃壞仨手機,現在每天都插著充電器放在我家離人最遠的角落里閃著,我隔段時間去看一看、刪一刪。”正因此,聽到馮導的命題,郝云當即拍了胸脯:‘這題對我來說不難,且絕對感同身受!’”
寫的時候果真信手拈來,連詞帶曲加編曲加小樣,48小時之內就一氣呵成了。“寫完后拿給馮導一聽,他挺滿意,后來除了砍了點時長外,詞曲風格幾乎沒有變。”
寫第一遍時,歌里就有一段群發短信的念白,剛開始,郝云想自己念,但后來發現,現場演出時又唱又念有點倒騰不過來,他就跟馮導說,想找個主持人念,“馮導聽后說,找朱軍吧!嗨,還真跟我想一塊兒去了!朱軍老師,深情大師啊,一開口就有‘聲聲爆竹震動思念的神經,絢麗煙花照亮濕潤的眼睛……’的feel!”
除了《群發的短信我不回》,馮小剛還讓郝云給黃渤寫了《我的要求不算高》。黃渤唱過很多年的歌,很有自己的風格和習慣,跟著郝云錄的小樣學了一段時間后,感覺總是不太對。后來,郝云給他想了一轍:“你最擅長的不是青島話嗎?果然加了青島話后,這事兒就迎刃而解。”
故事背后的故事
科學新生活:第一次上春晚,感覺怎樣?”
郝云:我有幸趕上了馮導執導春晚,而且是節儉辦春晚,所以舞臺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牛,電視里看著還不錯,但現場看著也不大。
科學新生活:你穿的那件帶餃子邊的白襯衣是專門為春晚置辦的嗎?
郝云:還真是我以往的衣服!我是到臨上臺最后幾天才突然想起穿什么啊?工作人員把挑好的衣服拿來讓我試,我爸媽看了后說,怎么那么像軍閥啊?立領軍裝,還帶杠。到大年二十九那天,我向節目組提出申請,能不能試試自己選的衣服?結果試了半天都覺得一般,最后干脆把外套一脫,穿著里面的白襯衣就上去,別說,真舒服!好吧,百般算計不如一顆純潔的心哪!
科學新生活:覺得春晚唱得怎樣?
郝云:我覺得一般。唱得最好的一次是28號錄備播帶那天。其實我現場真不緊張,覺得跟以往演出沒什么兩樣,因為什么啊,到1月以后,逢雙日聯排,單日單排,興奮勁和緊張感已經在無數次排練中磨沒了。后來我看回放,表情都有點呆滯了,樂不起來了。
科學新生活:春晚之后,你發微博秀了張跟蘇菲?瑪索的合影,弄張女神的合影難嗎?
郝云:我應該是劉歡老師外,“唯二”跟她合影的演員吧!大年三十晚上嘛,大家演完節目后都著急回家過年了,我是演完節目后又接受了幾個采訪,所以沒立刻走。做完采訪后,蘇菲剛好也演完了,我尋思著,得跟她照張合影吧!然后就去求現場導演,讓他幫忙安排。巧的是,蘇菲從舞臺出來后,看到一位舞蹈演員的裝扮很感興趣,就跟人家合了張影。逮著這個空檔,導演跑去跟蘇菲介紹:‘這是國內一位著名歌手,想跟您合張影!’蘇菲人挺好,就合唄!合完人就走了。那導演還問我:‘你怎么那么想跟她合影?’我說:‘我在青春期真的就是看著她的片兒過來的。’”
第二個故事:郝云與馮小剛
“馮導給寧浩打電話,我正在他旁邊”
郝云能被馮小剛選去上春晚,得感謝一個人――寧浩。
去年7月的一天,郝云在寧浩工作室幫他的新電影《玩命邂逅》做配樂,就在這個時候,馮小剛的電話打了進來。
馮小剛問寧浩:“有沒有能寫會唱的歌手推薦?”寧浩首先想到了身邊人:“郝云就坐我邊上呢,他正在幫我做電影配樂的事兒,我覺得他不錯,要不介紹給您認識?”馮導聽后特爽快地說:“那你們現在就過來一趟吧!我們正在開春晚策劃會呢!”
“一切就是那么寸!隨后,我跟寧浩去了他們會場。進去以后,看到中央臺的領導、各位導演,還有張國立老師他們都在,馮導坐在大長桌子盡頭,見到我們進來了,就說‘來,介紹我認識一下!’說完還念叨了兩句我那首《活著》的歌詞!”這讓郝云一下子回想起,他們公司在保利劇院做過一次演出,馮導當時還去看過,“馮導的電影我每個都不落,現在聽到我喜歡的導演把我的歌記得那么清楚,真是激動啊!我趕緊跟他說:‘看來您真喜歡這歌,記性也真好!’所以我覺得,馮導讓我上春晚,還讓我給黃渤寫歌,很大程度基于他喜歡我寫的歌吧!”
故事背后的故事
“曾經最怕別人問我是干什么的”
科學新生活:為了第一張專輯《郝云,北京》的詞曲,你辭了職在家悶頭寫了6個月,當時為什么這么決絕?
郝云:有個階段我最怕別人問我是干什么的,因為只要我說我是搞音樂的,他們肯定會問,那你唱過什么歌?我答不上來。所以2006年1月的時候,我決定辭職。從1月到7月,我放棄了外面所有能掙錢的活兒,每天最多睡4個小時,除春節和“五一”各休了一天外,其它時間都在寫歌。
科學新生活:寫完詞曲到2008年3月發行這8個月里,在干嘛?
郝云:混音又花了好長時間,那是我混的第一張專輯,等于邊學習邊摸索,在無數次的糾結和較勁當中,又過去了好幾個月。但也就是經過那張專輯的磨練,讓我可以一個人完成一張唱片――從作曲、作詞、編曲到演奏、演唱再到錄音、混音。
科學新生活:那時候能料到你的歌會被大家、被馮導喜歡嗎?
郝云:做第一張專輯的時候,唯一的阻力就是身邊朋友對我做的這件事覺得有點不靠譜――你這種風格會有人聽嗎?能不能掙到錢?我那時只確定我的歌一定有特點,但能不能被人喜歡真不知道。我就跟我當時的女朋友、現在的老婆說:我在做一件最有意義的事兒!但真沒想到,環球唱片的老板會因為聽了這張專輯找我簽約。所以現在看來,有時真不能太功利。換句話說,誰也不知道將來市場什么樣的,保不齊什么樣的歌能火,做自己最重要。
第三個故事:郝云與寧浩
“認識寧浩,是我那幫學生牽的線”
1998年,剛走出校園的郝云在老師的介紹下,去了北京舞蹈學院附中音樂劇班當了器樂課代課老師。
每周上兩次課,課上完后想干嘛干嘛。這份自在的差事,他一干就是6年。這期間,除了當老師,郝云同時玩著樂隊,做著樂手、錄音師、音樂制作人……
那6年里,郝云教了不少學生。一些學生后來當了演員,比如江一燕、比如今年春晚創意形體秀《魔幻三兄弟》表演者之一的王元虎……再后來,這些做演員的學生把郝云介紹給了寧浩――
“我那首《結了》寧浩導演他們聽了后很喜歡,他們哥們兒里有人結婚,還把歌做成了MV在婚禮上放。后來寧浩導演跟我學生聊起這事兒,我學生說:‘這歌手我認識啊,是我們老師!’寧浩導演就提議:‘能不能介紹下,看看有沒有機會合作?’”就這樣,郝云跟寧浩見了面,“一聊天,嘿,他性格特好,跟我氣場特合!緣分到了這境界,想不認識都難啊!”
去年,寧浩在郝云新歌《活著》的MV里友情出演了一把,郝云則幫寧浩的新片做了配樂。再之后,寧浩成了推動郝云上春晚的關鍵人物。
故事背后的故事
“當老師那會兒,我就是個孩子王”
科學新生活:19歲當的老師,江一燕那會兒沒比你小多少吧?
郝云:我1998年開始教課,江一燕正好是98級,她比我小4歲,他們班里年齡最大的學生就比我小2歲。但學生再成熟,也架不住這老師手藝高啊,歲數再小也得喊我老師!但沒喊多久,這幫孩子就再也不喊我老師了,改叫“將軍”了。
科學新生活:所以你是那種能跟學生打成一片的老師?
郝云:只能說有點兒像孩子王。跟學生們關系都特好,現在保持得也挺好。
科學新生活:一個搞音樂的,在校園里出沒時應該特拉風吧?
郝云:嘿嘿,我后來不是玩摩托車嗎,好嘛,我那摩托車改裝的聲巨大,我還沒進舞蹈學院校門呢,我學生就聽見我摩托車聲了。后來凡是我的課,他們都不用定鬧鈴,聽到我的摩托車聲就起床!
科學新生活:江一燕也寫歌也彈吉他,你倆那會兒有沒有切磋切磋技藝?
郝云:江一燕的確是他們班中第一個自彈自唱完整寫出一個原創作品的學生,第一年匯報的時候就唱了自己寫的一首歌,我們當時還說:“這孩子真有靈氣!”但在音樂上,她跟我還是沒有什么可切磋的吧……當然,她好就好在,畢業這么多年了,還能扒拉兩下琴,男孩兒能堅持下來不奇怪,女孩兒能堅持這不容易。
郝云的音樂檔案
出生日期:1979年2月25日
1998年-2004年 北京舞蹈學院附中音樂劇班器樂老師
1998年底-2000年 組建青蛙樂隊,后離隊。
2006年 獨立完成首張專輯《郝云北京》的制作。
2007年12月 簽約環球唱片
2008年3月 發行首張專輯《郝云 北京》
2010年8月 發行第二張專輯《突然想到理想這個詞》
2013年9月 發行第三張專輯《活著》
2014年1月30日 登上馬年央視春晚
這些歌會讓你進一步認識郝云
第一張專輯:《郝云北京》
《北京 北京》:歌里加入了地道的北京樂器三弦,表達了郝云對北京這座城市深刻的愛。
《太平盛世之小西天》:2004年,郝云結束了教師生涯,去了一個影視公司做音樂總監,每天坐地鐵往返于小西天和雍和宮。剛開始覺得上班還挺有意思,一年后新鮮勁過了就不干了。然后這首歌就出來了,寫的是每位上班族每天的經歷。
第二張專輯:《突然想到理想這個詞》
《突然想到理想這個詞》:郝云希望透過這首歌告訴那些即將走入社會的畢業生們,輕裝上陣可以讓理想變得很簡單。尤其“春眠不覺曉,處處問題不少”這句詞拉近了歌曲與聽眾的距離。
《賣藝的小青年》:很有趣、很有畫面感的一首歌,聽完后滿腦子都是一個“賣藝”的北京爺們兒騎著馬逛世界的場景。
第三張專輯:《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