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標語設計

標語設計

時間:2022-06-01 13:27: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標語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標語設計

第1篇

往年新生入學的迎新標語,無非是“新學期新氣象”等陳詞濫調,毫無新意,令人感覺呆板。所以急需鼓勵同學們發揮創意,創作出貼近新生并給新生以親近感的迎新標語,激起新生的共鳴。

二、 活動目的

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深化校園文化生活內涵,形成豐富多彩的迎新標語文化和校園文化;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同學們提供一個揮灑創意的舞臺。

三、 活動時間

20xx年5月28日—6月8日

四、 活動對象

全體在校學生

五、 活動內容

參賽學生以“迎接新生入學”為主題設計迎新標語。

六、 大賽流程:

(一) 前期:1、將策劃書發至宣傳部郵箱,并通知各學院宣傳部將比賽通知下載并下發到各班公郵,且進行短信通知;2、由本部門工作人員畫兩張宣傳比賽的海報置于一飯、三飯門口。

(二) 中期:由各學院宣傳部收集本學院學生的作品,再統一發送到校團委宣傳部的部門郵箱。

(三) 后期:收集完參賽作品后,請團委老師進行評比,評選完畢后,頒發獎勵。

七、 作品要求:

1、 突出表達主題內容,緊扣迎接新生入學這個主題;

2、 體現創新的理念,有獨特的創意及構思;

3、 作品字數應在20字以內;

4、 作品必須為原創,不能侵犯他人著作權,其知識產權和使用權歸校團委所有,優秀作品用于下學期迎新。

八、 作品上交時間及方式

參賽者請于6月8日22:30前將作品及報名表以Word文檔形式(報名表與作品放在同一個文檔,文檔命名形式為“學院 班級 姓名)發送到本院宣傳部郵箱,再由各學院宣傳部將收集到的本院學生的作品統一于6月9日12:00前發送到校團委部門郵箱gdouxtwxcb@qiewO.cOm。

九、 評分標準

(一)主題(滿分50分)

1、主題突出,寓意與比賽主題聯系較密切,能引起共鳴;(40—50分)

2、能較清晰展現主題,但并不全面。(25—39分)

3、能大致表現主題,但在主題突出表現上有一定缺陷。(1—24分)

(二) 語言(滿分25分)

1、語言規范、生動,簡潔明了。(20—25分)

2、語言較為規范,但不夠通順。(10—19分)

3、語言不規范,為雷人標語。(0分)

(三)創新(滿分50分)

1、有獨特的創意及構思,讓人耳目一新;(20—25分)

2、有創新的意識,但由于表現的手法等問題無法充分表達;(10—19分)

3、創新意識較弱,無法表達自己的創新理念。(1—9分)

十、獎項設置

創新獎 五名 校級證書

優秀獎 五名 校級證書

第2篇

對許多人來說,大街小巷無所不在的7-Eleven,幾乎是每天都要報到的地方。但就在你進進出出7-Eleven的同時,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從今年開始,廣告或營銷文案上,以前熟悉的7-Eleven企業標語(slogan):“有7-Eleven真好”,已被更輕快的“Always Open, 7-Eleven”所取代。

為什么7-Eleven要換掉使用了15年、大家耳熟能詳的企業標語,從頭開始打造新的口號呢?

從便利性到感性,形成消費者印象統一超商整合營銷部部長劉鴻征表示,其實7-Eleven從創立以來,總共更換過3次企業標語,第一代的標語是“您方便的好鄰居”,從1985年一直沿用到1990年。

當時為什么會采用這個標語?劉鴻征說,除了它是直接翻譯當時美國總部使用的“Your Good Neighborhood!”屬于7-Eleven的全球形象策略一環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便利商店對臺灣而言,是一種全新的業態,如何讓消費者明白7-Eleven是什么樣的店鋪,企業標語正是溝通的第一步。

劉鴻征進一步說明,“便利商店”是從英語“convenience store”直接翻譯過來的,當年臺灣消費者比較熟悉的名詞反而是“超級商店”(超商)。為了迅速建立品牌認知,7-Eleven選取了最好辨識的經營特征:“24小時營業”當做主打。就如同當年7-Eleven招牌下方都有“營業時間24,您方便的好鄰居”這句話,透過“方便”和“鄰居”兩種形象,突顯7-Eleven 全天不打烊,隨時都可以買到東西的經營特性。

到了1991年,7-Eleven提出新的口號:“有7-Eleven真好!”這句標語也同樣來自7-Eleven全球形象策略,翻譯自美國區的標語“Oh!Thanks Heaven!7-Eleven”。不過劉鴻征表示,會更換企業標語,和競爭環境的改變也有著很大的關系。因為當時其它連鎖超商業者開始進入市場,“24小時營業”已不再是獨一無二的賣點,為建立差異化,7-Eleven改以心理上的訴求,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跳脫傳統宣傳“我們有多好多好”的功利性,以“情境”打造消費者心中的歸屬感。

劉鴻征表示,“您方便的好鄰居”表現的是一種朋友般的關系,7-Eleven無時無刻亮著的招牌,彷佛是每個人的左鄰右舍般方便。但到了“有7-Eleven真好!”這已經成為一種企業經營的承諾,希望無論何時何地,7-Eleven都能讓消費者感受到及時的溫暖。

劉鴻征舉例,如果你走在荒郊野外,口很渴,又下大雨,這時你遠遠看到前方有家7-Eleven,相信心中就會涌起:“啊!有7-Eleven真好!”的歡呼,因為你知道在那里不僅可以避雨,還可以買到傘、買到食物、買到熱飲,讓身心得到溫暖和放松。

一句話喚醒心底“曾深受感動的一瞬”回憶,讓這句企業標語成功打進消費者心中,也因此從1991年開始,這句標語一用就是16年,直到2007年,才更換第三代標語:“Always Open, 7-Eleven”。

Always Open,一句話清楚傳遞溝通信息其實2004年,劉鴻征就已建議更換新標語,當時的提案是“Make it Happen! 7-Eleven”。劉鴻征表示,因為這幾年來7-Eleven做了許多創新,從飯團、便當、各種預購,到宅急便、繳費、電子商務,7-Eleven讓許多麻煩的事情變得簡單,讓許多原本不可能的開始發生,“我們就像一個創新者,所以就想用『happen這個字。”

當時提出的企畫,最后卻沒能通過高層的審核。劉鴻征說明,一是“Make it”之間有“連音”的問題存在,發音不容易,讓整句標語念起來變得拗口;二來雖說這3個字拆開來都很容易了解,但合成句子卻還需要稍加提點,否則第一時間消費者會搞不懂在說什么。而且7-Eleven是“全客層”的店鋪,“happen”這個英文字雖說不難,但還不算人盡皆知,選用這個有菁英味道的字眼,彷佛需要讀很多書才會明白,不符合企業的調性,于是更改企業標語的計劃就此擱置了。

直到這兩年,7-Eleven推出形象角色“Open小將”大受歡迎,不管在人氣度和好感度都評價很高,再度開啟劉鴻征更新標語的念頭。這次他就以“Open”這個字,做為發想新企業標語的原點。最后選用“Always Open, 7-Eleven”,劉鴻征表示在設計上有以下幾個考慮點:

1、現代感――雖說2004年提出的“Make it Happen!”被否決,但劉鴻征還是希望用“英文”來設計企業標語,因為選用非中文,可以傳遞出不同于別家企業的現代感。

2、選字――或許有人會質疑英文標語在溝通上的認知度,但劉鴻征認為,只要用字夠簡單,就能被大家接受,加上之前已有“Open小將”的營銷,“Open”這個字對一般大眾已不再是陌生的字匯,可以破除溝通上的疑慮。

3、押韻――要讓標語順口,押韻是非常重要的技巧,由于7-Eleven結尾是N韻,所以不管是這次選用的“Open”,或2004年提出的“Happen”,在選字上一定會選用N韻結尾的字。

4、傳遞的信息――企業標語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表達出企業想和消費者溝通什么信息。相對于“Make it Happen!”強調創新,“Always Open, 7-Eleven”更進一步訴說了3層7-Eleven想和消費者說的話。

第一層是物理性的營業實況,說明7-Eleven是24小時營業、不打烊的經營業態。第二層則展現企業的企圖心,“Open”象征7-Eleven開放的經營心態,不斷有新的創新,不斷在思考還有什么更棒的新做法。第三層則是7-Eleven 對整個社會的關心與期望。

劉鴻征表示,臺灣社會的亂源與紛爭,不管是藍綠的對立、或是人與人之間的不愉快,往往是因為彼此不能“open heart”“open mind”來看事情,“所以我們希望大家更open一點來看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態度,期待整個社會都能更open。”

除了創意,還能讓每個人產生共鳴

劉鴻征也強調,2004年的標語提案會失敗,而2006年的提案會過關,并不完全取決在標語的好壞,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和老板、和組織創造同樣的共鳴。“一個slogan不只是設計人員的創意,最終是要變成整個組織共同的文化與歸屬,所以能不能讓每個人都產生共鳴,就變得非常重要。”

多年的經驗讓劉鴻征有一個很深的體悟,就是提案最大的困難,并不在規畫或是創意,而是對同一件事,主管的共鳴和提案者的共鳴常常不一樣。他發現,企業的需求就是老板在想什么,但重點是老板在想什么,往往他自己也講不出來,所以常常在提案時,他才會說這不是他要的。

不過,他并不認為這是難以克服的組織階層認知鴻溝。他強調,做營銷的人要先做功課,了解什么是老板要的,唯有能成功整合老板想法、社會趨勢、顧客需求、產品功能,透過對大眾可行的溝通方法,設計才會成功。

以2006年的提案為例,劉鴻征指出當“Open小將”已成功成為7-Eleven的企業符號與象征,即使每個人對“Open”這個字的定義可能不盡相同,但大家卻都有感覺,也認可這是一個能代表7-Eleven的字眼。于是,“Open”就變成能和組織產生共鳴的字匯,做成標語,也就能輕易地得到組織上上下下的認同。

除此之外,“Always Open, 7-Eleven”這句話是從“Open小將”延伸得來的,在經營上,已有許多現成的資源可以支持它,不管是玩偶、商品,還是廣告與傳播計劃,有許多面向的資源可以協助推廣,在執行上,也被主管認為是比較容易成功的。

第3篇

關鍵詞:人際功能校園標語語氣

一、引言

人際功能是指語言除了表達說話者的親身經歷和內心活動的功能外,還具有表達講話者的身份、地位、態度、動機和他對事物的推斷、判斷和評價功能(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子,2005)。通過人際功能,說話者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判斷,并對他人造成影響。

系統功能語法常被用來分析語篇的價值和性質。韓禮德是這樣對“語篇”這一概念進行定義的:“The word text is used in linguistics to refer to any passage,spoken or written,of whatever length,that does form a united whole(Cohesion in English,1976)”(王云橋,2001)。日常所見的標語是一種用簡短文字寫出的有宣傳鼓動作用的口號,往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也可將其視為語篇的一種。標語的種類多,涉及的范圍非常之廣,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傳遞信息的功能。標語的發起者在標語中表達了態度,并試圖使眾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筆者在華中師范大學校園內搜集了120條校園標語,涉及環保、衛生、安全、紀律、規則、傳統美德及特殊宣傳如普通話宣傳等方面的內容。這些標語的擬定者主要是校園管理者、各級各類學生組織、商家及特殊的組織機構。本文將搜集到的120條標語作為研究對象,從人際功能角度對該語篇類型進行分析。

二、大學校園標語的語氣類型

言語行為理論認為,語段有兩種不同的意義,一是表示語段的基本字面意義的命題意義,一是表示話段對人或讀者的影響的施為性意義。韓禮德認為,在說話的行為中,說話者為自己選定一定的語言角色,同時為聽話者分配一個他希望對方扮演的互補的語言角色。標語作為一種以宣傳為主要目的的話語,是宣傳行為的發出者對宣傳行為的受眾的一種希冀和命令。在這個過程中,標語的擬定者和受眾之間形成了一種信息傳遞的關系。

根據韓禮德的觀點,功能語法將言語功能分為“提供、直陳、命令、提問”這四種功能,這四個言語功能通過語氣體現。陳述句表示“直陳”,祈使句表示“命令”,疑問句表示“提問”,而提供則可以用多種語氣。在搜集到的120條校園標語中,陳述句出現35次,占所有標語數量的29.2%;祈使出現85次,占總數的70.8%。由于搜集到的標語中沒有提問和提供的情況,故不在此贅述。

(一)陳述語氣

用來表達“陳述”這一語言功能的標題說的是一種情況、一個事實、一則信息、一個想法、一種希望、一個看法、一種想象等(黃國文,2001)。從某種程度上說,標語和廣告標題一樣,都是以宣傳為主要目的,所以標語的擬定者向受眾傳達的也是他的觀點和想法或者被社會普遍接受的一種認識。例如:

(1)普通話是校園用語

(2)等待也是一種美德

(3)您親自送回餐具就是一種高尚

例(1)是華中師范大學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制作的標語,目的是在校園內普及普通話,使同學們提高說普通話的意識;例(2)是學生組織貼在學校銀行取款機附近的為了提醒同學們在取款時自覺排隊的標語;例(3)是食堂管理部門為了提醒用餐者自覺送回餐具而設的。以上三條標語是不同的標語擬定者為了宣傳各自的立場而設計出的,內容直白樸素。可以發現,標語和廣告語一樣,也是一種“非交互性”的話語。只有話語的一方說話,而且不能馬上得到另一方的應答。在這種情況下,不同的語氣類型會對“聽話者”造成不同的影響。陳述句是陳述事實和想法,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陳述句式的標語對受眾沒有強行的要求,卻希望能通過這種形式在標語宣傳對象的心里形成一種概念、一個看法,而標語的接收者在耳濡目染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乃至產生行動上的反應。例如:“您親自回送餐具就是一種高尚。”該標語表明了擬定者對回送餐具行為的一種肯定,并將這種行為上升到品德層面,但是在語氣上并沒有強行要求每一位就餐者都能做到。看到標語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會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審視,在這一點上,設立標語的目的就達到了。

(二)命令語氣

根據統計數據,“命令”語氣在標語中所占比例最大,“命令”語氣是用祈使句體現的。祈使句的作用是要求、請求或命令、勸告、叮囑、建議別人做或不做一件事。筆者搜集的校園標語中體現了祈使句的多種類型。例如:

(4)排隊時留意隨身物品

(5)校內禁止擺攤設點

(6)知青的年代已經過去,請勿再“插隊”

(7)手機靜音

(8)行動起來,讓我們的自習室更衛生

上文中列舉的幾條標語都是祈使句類型的具體體現。例(4)表“叮囑”,學校保衛科是這條標語的發起者。保衛科從自己的職能角度給同學們安全方面的提醒,這樣的語氣恰到好處。例(5)表“禁止”,學校保衛科和校園管理中心針對學校里有小商小販未經允許亂設攤位的行為設置這樣一個標語,從標語擬定方來看,他們是有權力說出“禁止”的。例(6)表“請求”,是學生組織設立的,原因是在學校食堂買飯的學生中存在插隊的不文明現象,這一標語旨在要求同學們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規范。例(7)表“命令”,是圖書館對讀者的“命令”。這種命令,圖書館有權發出,而且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例(8)表“建議”。這一條也是學生組織擬出的標語,意在建議同學們加入保持衛生的隊伍。表命令意味的祈使句要求標語的目標對象立即做出行動,與陳述句相比,祈使句的語氣更加強烈,而且對受眾的行為充滿期待。在有些情況下,針對不同的人群,單單用命令的語氣是不合適的。例如筆者發現,在學校食堂的空調上貼著“不要動手!”的標語,但是對于大學生這一群體而言,這種強硬的語氣顯然有失妥當。考慮到種種情形,所以也就有了“叮囑、請求”等其它類型的語氣。標語的類型很多,涉及的內容廣,加之發起者和針對的對象多變、關系復雜,所以在標語這種獨特的語篇中,會存在各種類型的祈使句。

三、大學校園標語中的親疏狀況

情景語境指的是語言活動的直接環境。我們可以將語境因素分為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三部分。按韓禮德的觀點,以上三種因素分別制約語言的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而話語基調又分為個人基調和功能基調。個人基調指交際雙方的社會角色關系,功能基調指的是語言活動的目的。從個人基調上看,標語的發起者和接收者是交際的雙方,由于雙方的關系比較復雜,所以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且在不同的環境中各自的角色會發生轉變。從功能基調上看,標語具有教育性、宣傳性和說服性的基調。

韓禮德認為,個人基調制約語言使用的正式程度,人際關系越親密,語言的正式程度越低。其中,語氣和人稱代詞是正式程度的體現方式中的一部分。

(一)從語氣反映親疏狀況

筆者將標語的擬定者分為校園管理服務部門、學生組織、特殊機構和商家。校園管理服務部門和學生組織占了絕大部分,而語氣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下面主要是從“命令”和“直陳”兩方面做出的統計。

哈德遜認為,權勢較高的一方在言語交流中會更加直接,也無需太客氣,而權勢較低的一方則會更加婉轉、禮貌,體現尊重(黃國文,2001)。學生組織設計的標語目標對象是學生,學生組織和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上表中,學生組織設計的標語以請求型的祈使句和陳述句為主,語氣緩和親切,有的標語還使用了諧音的修辭手法。如:垃圾箱上的標語――“請不要將我置之肚外”。有些標語中加入了流行語,比如:“不關門神馬的,最討厭了”“親,小心燙手,痛痛”等。這些標語生動有趣,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在無形中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

學校管理服務部門發起的標語情況比較復雜,其中祈使句最多,總數達58條。筆者搜集的120條標語中的18條表示禁止的標語全都是學校管理服務部門發起的。在學校管理部門和學校活動參與者中間有一種權力的不對等關系。例如:

(9)校內禁止擺攤設點(學校和外來人員)

(10)嚴禁推銷(學生宿舍和外來人員)

(11)業務工作室,讀者止步(圖書館和讀者)

(12)公共場合,嚴禁吸煙(食堂和就餐者)

以上四條標語具體說明關系雙方存在的不對等的關系。在這四對關系中,前者都處于權力高處,而后者處于權力的低處。標語的發起者和對象存在不對等關系,往往語氣生硬,不容質疑,常出現“嚴禁”“不許”“勿”等

表示拒絕的詞匯。

在某種程度上,語氣生硬的祈使句標語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在有些情況下,使用表禁止或命令的祈使句是必須的,比如“校內禁止擺攤設點”這一標語的使用。學校以一種禁止的口吻對待外來商販,是出于維護校園秩序、保障學生安全的目的。若此時校方仍采取一種親切和藹的態度,則不會對商販起到震懾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過于生硬的字眼會引起標語受眾的抵觸心理。比如“嚴禁摩托車、電瓶車、自行車停靠,違者放氣”“禁止泊車,違者鎖車放氣”等。看到這樣的標語,人們在感到可笑的同時也會產生抵觸心理。可以說,祈使句中的禁止、命令等語氣使用不當,會產生反作用。

在筆者搜集的所有語料中,環保類標語最為成功地將“命令”式轉化為“委婉”式。例如,“嚴禁踐踏草坪”這一命令式的標語給人以一種不近人情、態度生硬之感,有些人看到此標語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而用一種更為生動婉轉的方式表達同樣的意思,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這類標語有“邁步留意地下草,彈指莫折枝頭花”“你來繞一繞,我來笑一笑”“芳草依依,大家憐惜”等等。它們既表達了“不要踐踏草坪”的意思,又在音韻和修辭上給人以美感,使人在心理上更易于接受。

(二)從人稱代詞反映親疏狀況

人稱代詞也是體現交際雙方親疏關系的重要體現。據筆者統計,在120條標語中,人稱代詞“我,我們”出現13次,“你,您”共出現9次。人稱的選擇會對交際雙方的距離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1.“我”還是“你”?

試將標語中的人稱代詞替換,比較下面兩條標語:

(13)珍惜華師,從我做起

(14)珍惜華師,從你做起

從這兩個句子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人稱代詞的合理使用在標語中的重要作用。例(13)中的“我”不僅僅指標語的發起者,其實更多地指向標語的目標對象,即華師學子,即“你們”。然而,這里將“你們”換成“我”后,人們在讀標語時,就會在無意中將自己融入其中,產生一種認同感。相比之下,例(14)將“我”換成“你”之后,這句標語由一種建議號召語氣轉變為命令語氣。在這個標語所在的語境中,命令式的語氣非常不恰當,因為“珍惜華師”這一行為并不是強制性的,“從你做起”就顯得極其不禮貌且含有強迫意味。類似的標語還有很多,比如“清潔衛生,從我做起”“教室是我家,衛生靠大家”等。用“我”而不能用“你”的情況往往出現在表示號召或建議大家付諸行動的標語中。

2.“你/您”還是其他?

筆者搜集的標語中還有含有“你,您”的句子,例如:

(15)您親自回收餐具就是一種美德

(16)感謝您對校園環境的愛護

(17)用你的心去呵護電吧

以上例句中的人稱代詞“您”或“你”,沒有具體指出標語針對的對象,如“就餐者、同學們”等等。由于標語也是一種非交互式的話語,所以標語的發起者和接收者存在著時空上的差異,不能面對面地交流,雙方本身就存在著距離。而第二人稱的使用是標語的發起者企圖通過這種方式達到縮短距離的效果。使用了第二人稱,人們在閱讀這個標語時,就仿佛與標語的發起者展開了對話,標語的接收者自身的存在感也隨之增強。將標語中的人稱換成具體的行為對象,如“就餐者親自回收餐具就是一種美德”,食堂和就餐者之間的心理距離拉大,這句標語就成為了一句冷冰冰的宣言,即便是以一種陳述的語氣出現,也顯得不近人情,仿佛標語發起者就是“道德捍衛者”。

四、結語

標語是一種傳遞信息的語篇,標語的發起者和接收者是交際的雙方,二者的交流不是即時性的,主要是發起者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圖。標語的發起者通過不同的語氣來表現言語功能,從筆者搜集的語料來看,大學校園標語主要是以陳述和命令兩種語氣為主,經常使用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作為交際時的稱呼。作為一種以教導、宣傳和說服為目的的話語,不同的表達方式影響著信息接收者的接納程度。標語的發起方只有恰當地使用語氣和人稱,才能達到交流上的“合意性”。

參考文獻:

[1]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子.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廣告語篇研究[M].上海:上

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胡壯麟.語言系統與功能[A].1989年北京系統功能語法研討會論

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4]常晨光,丁建新,周紅云.功能語言學與語篇分析新論[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周軍,楚軍.新聞報道英語與社論英語的功能語篇分析[J].西南

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26).

[6]胡冰霞.廣告英語的人際功能[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7,(20).

[7]王云橋.語篇概念的意義及其相對性[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第4篇

【關鍵詞】 印花圖案;流行;服裝設計

傳統意義上服裝設計的裝飾手法不外乎色彩對比、材質修飾以及花紋圖案的使用。其中,由于印花圖案的豐富性,創作手段以及表現手法的靈活性,使其在現代時尚界中可算是無冕之王,無論流行如何蛻進,印花始終占有一席之地。近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亞文化的滲透,印花圖案不斷豐富多彩,并出現了數碼印花、抽象印花、筆觸印花、高科技扎染模糊印花等各種手法,成為了大行其道的新時尚印花。

一、流行趨勢之一――跨界合作

現代藝術對于服裝設計當中的印花圖案影響非常顯著。由于其常帶有個性化的意義和顯著的裝飾意味,符合青年人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特征,所以在年輕態的服裝當中屢屢出現。比如,優衣庫就曾推出其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推出的合作系列――SPRZ NY(為“驚嘆?紐約”的英文縮寫),在服裝設計和現代藝術當中,進行了一次風生水起的跨界合作。這些印花圖案內容有趣,不僅有常見到物體,也有經典到卡通形象;色彩鮮艷對比強烈,有顯著的波普藝術特點,但又不市儈。

優衣庫品牌邀請著名的當代藝術家Andy Warhol,Keith Haring,Jean-Michel Basquiat參與設計,其他的藝術家輪流參與設計,推出了包括T恤、運動服、毛毯等數百件單品,每三個月進行一次更新。在2014年,這個以“服裝與藝術的邂逅”為概念的商品系列,以紐約為先驅,給服裝界帶來了震撼性沖擊的與眾不同的全新商品,就連冬季的主打王牌產品――輕型羽絨服都被納入其中,充滿著青春活力與藝術。

跨界合作的優勢很快也凸顯在經濟效益上。從優衣庫的銷售數據上看,最受歡迎的是一款英文涂鴉圖案的黑色男T恤,一個月已經成交912件;其次是一款金色植物圖案的黑色女T恤,月N量也有749件。而早兩個月前大熱的LINE合作款T恤,賣得最好的一款灰色熊圖案男T,累計已經銷售了6100多件。在售后回訪中不少買家表示,購買這款T恤,是作為情侶裝搭配來穿的。

另一方面,相較于和藝術氛圍濃厚的藝術家合作,在經歷過一番經濟危機沖擊后,很多品牌和設計師不再堅守,面對人們在滄桑感懷之際與現實的陰霾籠罩,時裝界需要一點童話、一點春色,以重振士氣,于是又掀起了與科幻電影形象合作系列。著名潮牌hipanda、f.l.y.d、stayreal在近年頻頻推出與漫威合作的復仇者聯盟系列印花服裝,顏色搭配醒目,款式數量眾多。科幻電影眾多漫畫中的英雄人物,或寫實或卡通,以局部或整體形象紛紛出現在服裝的醒目位置。

此類合作中的佼佼者應當屬于迪士尼公司的各類經典形象。《愛麗絲夢游仙境》電影在法國上映的時間是2010年3月24日,巴黎春天百貨的Haussmann店已經特地以此為主題推出了櫥窗,配上Chloé、AnnDemeulmeester、MaisonMartinMargiela等品牌和設計師的春夏作品。同時,優衣庫上架的便服、家居服上也都印上了粉紅小桃心。

二、流行趨勢之二――文字標語涂鴉變化豐富

單純字母也就是所謂的早期“涂鴉”,源自美國街頭文化,最初是從基本的文字簽名興起,彰顯青少年的個性宣言,后來慢慢發展為運用到圖文結合的后涂鴉藝術,大量被應用到現代服飾中。

文字標語長久以來影響著T恤和運動衫上的印花圖形設計。運用新的技術和不同的定點圖形提升效果。當下的標語主題迎合了積極信息的趨勢,并結合社交媒體上的流行語,如“on fleek(完美)”、“turnt up(high起來)等等。

在文字標語內容的選擇上,往往采用鼓勵性的單詞和英語用語,或者感人的以及環境意識的陳述,使詞語變得更加鼓舞人,更具思想性,而且很簡短,有大量的縮寫,群體區分意義濃厚。文字標語之所以能夠大量流行,原因在于它豐富的變化類型,并且幾乎不分性別和年齡。作為印花圖案出現后又比較耐磨,因而被用來打造和適合各年齡段以及性別的服裝。

文字標語的字體種類非常繁雜。不同種類的字體,手寫效果、模板、字體和紋理都很重要。技術上常采用刺繡、剪貼效果、嵌花等。這些技術手段依然是當下的流行主體。而文字標語的變化主要采用新標語實現更新,字體從原來的居中位置轉變的稍微有些不平衡,字體的大小也從比較明顯的大字體轉變成更小的字體。另外,電腦字體、個性的措辭以及渲染效果等也被應用到T恤、襯衫、運動衫和配飾上。

三、流行趨勢之三――自然花卉元素更加凸顯

任何時候,自然花卉元素都是印花圖案的主流,尤其是春夏季。近年來,自然花卉元素在服裝當中尤其是女裝中越來越凸顯。流行趨勢則從最初的平面印花過渡到立體印花,進而又開始推崇抽象花卉印花圖案。

設計師一直孜孜不斷的追求花卉印花圖案的變化,除了采用了印染技術直接將花朵圖案印在布料上,還手工縫制了許多帶花蕊的精致立體花卉,靈動而詩意。立體花朵效果的服飾充滿了戲劇張力,作為實穿派都會風格的代表。

抽象印花是一種在視覺意義上截然不同的印花圖形。利用對植物的意象抽象,使他表現出與常態不同甚至相悖的形態。充分利用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技法,神秘的、怪誕的種種特點,打造出別具一格的服裝風格,充滿民族風的叛逆和浪漫精神。不同印花、色彩的圖案拼接、印染在一起,乍一眼稍顯凌亂卻絕對嬉皮有型。

在傳統文化興起的熱潮下,水墨風韻圖案在國內零售市場中的地位也較以往有所提高,不僅國內品牌,許多國際品牌也越來越關注此類中國元素,演繹東方式優雅。服裝中多出現寫意花卉圖案,如荷花、牡丹等,也有素雅的竹子。圖案一般出現在服裝的擺圍,肩部、側縫等位置。

在技術上一般將定位印花與水墨畫的留白巧妙結合在一起,大氣優雅。墨色點染,以幾桿瘦竹、幾簇蘭花的形式呈現在服裝上,清淡優雅。彩墨隨意暈染,塑造出抽象的意象,色調更加明麗暢快。將水墨筆觸與條紋、英文字母等元素結合,或采用現代感的配色,突破傳統水墨畫的桎梏,賦予其更多新鮮感與時尚感。

長久以來人們對于印花的概念還停留在小清新的風格上,然而時尚瞬息萬變,并非所有的印花都是清淡素雅的印花,可以艷麗多姿,還可以有素雅韻味。印花作為服裝中主要的裝飾手段,它不僅可以讓服飾變得更加美觀和個性,更可以彰顯著裝者的審美情趣。印花圖案的流行是人們品味的展示,也是社會文化的傳播體現。

【參考文獻】

[1] 李厚清.論圖案在服裝設計中的裝飾性特征[D].蘇州大學,2008.

[2] 鄒瑜.服裝設計中結構性裝飾手法的運用研究[D].東華大學,2007.

第5篇

關鍵詞:校園草坪標語;語言特點

一、現代校園草坪標語的特點

(一)句子簡潔明了

在20條校園草坪標語字數統計中,我們發現標語字數為14個字的僅有4條,字數在10個字到14個字之間的標語有10條,在10個字以下的有6條。由此可見,校園草坪標語首先在篇幅上惜字如金,其內容也是簡潔明了,通俗凝練。

(二)書面語和口語并存

校園標語要達到宣傳、教育的目的,形式可以有很多,首先,將書面語和口語相結合,就是其中的一種,根據年輕人易接受新鮮事物的特點,可將我們日常的口語和書面語相結合,用一種非正式的形式告知大家愛護草坪,易于同學們接受并付諸于實踐。其次,新時期的標語,一改過去那種單調乏味甚至恐嚇的口氣(如“嚴禁攀折花木,違者罰款10元”等),轉變為如“萬紫千紅總是情,一花一草皆生命”之類的溫柔的話語,這些話語能在不知不覺中提醒人們,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語言緊跟時代潮流

大學生是個非常活躍的群體,極容易在第一時間接受社會上流行的事物,尤其是語言,走在校園里,我們隨處可以聽到大家的口頭禪或是討論的事物大體相似,如紅極一時的“鳳姐”“犀利哥”等。內容上緊跟時代,形式和語言風格上也更加輕松活潑,朗朗上口,還具有視覺美和聽覺美的傾向,與以前的標語相比更具有人性化、個性化和情趣化。

二、校園草坪標語分類

(一)從語音上看,句首句尾“韻”味十足,朗朗上口

1.句首押韻。如:“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一對“一”很好的將前句的“花、草、枝、葉”與后半句的“生命、關情”進行升華。

2.句尾押韻。如:“勸君多走幾步路,莫把草坪當馬路”中的兩個“路”相互照應,此“路”非彼“路”,請您走馬路;“小草青青,足下留情”中的“青”和“情”,小草的青色需要大家的足下留情來保護。句尾押韻,順口。

(二)從修辭方面看,多采用擬人手法,體現人文關懷

1.擬人。無論是人還是物,校園中的公共設施都是大家共同使用的,而學校更是處處充滿溫馨和人文關懷的地方。如:“踩一腳君心何忍,繞兩步小草感恩”,本句話將小草賦予人的思想,人們有感恩的心,小草也會有,人們足下留情,小草便會茁壯成長,還人民一片綠色。這些人性化的標語親切自然、樸實友善,在給人以關愛的同時達到了教育人、啟迪人的特殊作用。

2.對仗。如“少一串腳印,多一份綠意”或“少一個腳印,多一份芳香”,“少”和“多”,“腳印”和“綠意”等對仗工整,更能給那些喜歡在草坪上漫步的浪漫游客提出一個溫柔的勸告。

(三)祈使句

并非所有的草坪標語的語言風格都那么人性化,相當于“小草微微笑,請您繞一繞”“請您足下繞一繞,小草向您笑一笑”之類的溫柔話語來說,“嚴禁踐踏草坪,違者罰款”“青青小草,何忍踐踏”的語氣顯得更加強烈,保護草坪人人有責,沒有絲毫商量的余地,就是不準踐踏草坪。此類標語并非不好,只是比起溫柔的勸告,語氣過于生硬不利于學生的欣然接受。

三、校園草坪標語引起的思考

據說,哈佛大學的小路是用石子和水泥修成的,而且都是從大門到大門、從樓房到樓房之間的直線,這些直線把一個偌大的草坪分割成各種不規則的多邊形。而這些并不美觀和規則的直線卻恰恰是人們想要行走的捷徑。這些小路為那些每天都穿越草坪、在各個校門和各座樓房之間奔走的教授、學生們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不僅可以使他們用最短的時間走完這段他們必經的路程,還可以保證使草坪不受踐踏,這不正是我們身邊的“以人為本”的體現嗎?既方便了廣大師生,又保護了草坪。

學校里的標語絕大多數是購買來的,只有極少數是校園工匠自己做的簡易標語牌,校方大可在制訂校園標語時充分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征集原創標語,豈不更能引起學生對愛護校園公共環境的重視。讓廣大同學參與到標語的設計和制作中來,相信這樣校園中便會出現許多的經典標語。

第6篇

1、找好中心思想。

要想好宣傳的中心主題,所有設計圍繞這個主題進行。

2、打草稿。

把計劃的內容畫在草稿紙上。可以設計幾套方案供自己選擇。

3、定主色調。

在草稿上把大體的色調勾勒一下。找到自己理想的顏色。

4、調整結構。

設計要以突出主題為目的,調整一下海報的整體結構。

5、強調宣傳標語。

在結構和色彩上都要強調宣傳標語,突出宣傳思想。

(來源:文章屋網 )

第7篇

【概述】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liujia1314”為你整理了這篇規范社會宣傳標語及相關視頻圖文素材使用排查整改情況報告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根據縣委宣傳部《關于規范社會宣傳標語及相關視頻圖文素材使用的通知》(銅宣字[2021]15號])文件精神,為規范宣傳標語及相關視頻圖文素材管理,維護宣傳內容的嚴肅性,我局認真開展自查自糾,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高度重視,迅速安排部署。及時將文件精神傳達到全體干部職工和各企業負責人,要求立即開展自查自糾,明確目標任務,責任到人。

二.明確任務,認真抓好落實。我局對全系統宣傳欄、橫幅、宣傳畫等進行認真排查,對內容過時、破損的標語標牌進行拆除清理更換,確保不留隱患,不留死角。通過自查自糾,我系統已沒有社會宣傳素材使用不當情況。

三.加強監管,形成常態機制。我局把公共領域宣傳載體檢查整改納入鞏固強化意識形態陣地的重要工作,作為意識形態責任制和各類文明創建測評的重要內容。對宣傳素材的起草、設計、制作、張貼等環節都嚴格按照規定程序把關,確保標準規范。建立常態化管理機制,定期、不定期進行督查,維護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2021年3月11日

第8篇

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景,沒有情景,就沒有學生的語言交際活動,學生就只能一味“干聽”,這樣學習英語難免感到枯燥無味。作為一線英語教師,我們要教好英語就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情景,創造學習外語和運用外語的語言環境。

一、情景教學的優點

情景教學,變抽象為直觀,變無趣為有趣,變死板為生動,變復雜為簡單,變困難為容易。

沒有情景,就沒有語言交際活動。也就是說語言交際離不開語言情景,語言情景是語言交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人、事、物或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要求創設情景,把學生帶入既定情景之中,引導學生用英語進行對話。這個情景要讓學生覺得真實自然,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英語思維的發展。對話情景又可以分為兩個步驟:

1.創設對話情景,師生共同參與,進行目標語言的操練。我們操練目標語言的時候,可以師生共同對話操練,也可以學生分角色表演,讓學生置于真實的情景之中。

2.Pairwork或Groupwork,進行目標語言的鞏固。這是課堂情景教學的延伸,是把目標語言運用于實踐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自行設計交際情景,把所學內容融入情景之中。學生自行設計交際情景,使他們有表達的欲望,主動開口,在實踐中訓練語言知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如《shopping》這一課,很多同學都現學現賣,在班里開起了“小百貨商店”,用英語演繹店員與顧客之間的對話。

二、實施情景教學時要注意的細節問題

針對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筆者認為實施情景教學,要注意以下幾點:1.平時教師盡量全英教學,培養學生使用英語的習慣。2.情景的設計、內容的選擇應做到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3.情景內容的選擇要有針對性,因材施教,讓優等生和后進生都能參與其中。4.正確對待學生在情景交際中出現的錯誤。糾正錯誤要講究方式方法和時機,不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5.多開展小組活動或結對活動,讓學生做活動的主人,教師能不在場就不在場,盡量營造寬松、愉快的環境,以消除心理壓力,使學生大膽用英語進行交際實踐。6.多鼓勵、多肯定。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表揚,在課堂上,教師一個鼓勵的眼神,簡單的一句肯定,你的一句“Good!”或“ Well-done!” 會使學生在心里樂開了花。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經常用“Good!” “Very good!”鼓勵學生,讓學生多點機會體驗成功的喜悅。7.培養自己的生活熱情,樹立教師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熱情和魅力帶動學生,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才會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8.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藝術表演能力,做到能隨時表演,隨處表演,以適應情景教學的要求。

總之,哪里有老師,哪里有學生,哪里就有情景。只要教師善于發現,善于創造,大膽嘗試,善于總結,情景教學就能發揮它無與倫比的作用。

(作者單位:河南省滎陽市第四初級中學)

第9篇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內容是祈使句及動詞詞組。通過教“Open the window,please.”及否定句“Don’t open the door.”兩種句式,讓學生掌握“請別人干某事”和“叫別人不要干某事”的英語表達法。

二、目標預設

1.語言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能聽懂、會說、會讀和會拼寫單詞eat,drink,write,read,copy,draw,close,open。②能聽懂、會說、會運用日常交際用語中一些簡單的祈使句。

2.情感態度目標。

培養樂于模仿、敢于開口、積極參與的學習態度。

3.學習策略目標。

能積極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4.文化意識目標。

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三、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能聽懂、會說、會用一些簡單的祈使句。

教學難點:能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這些句型。

四、設計理念

①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主體。②采用任務型的教學模式。③采用直觀情景教學法。

五、設計思路

根據英語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我確立了以下設計思路:①熱身激趣,營造氛圍。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由師生互動游戲熱身,拉近師生距離,并能激發學生“想說”的欲望,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②創設語境,自然導入。用學生喜愛的動畫形象Mimi引入新課,富有親和力的形象及語言,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③真實語境,教學新知。由Mimi教學生制作name card,進行新知學習,使英語教學變得生動、形象,為英語教學提供教學語境和真實的交際場合。④趣味操練,鞏固創新。將本課所學整合在形式多樣、充滿趣味的游戲中,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強化了學生的記憶,又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⑤適時拓展,交流運用。結合課堂教學,設計“校園放大鏡”、“文明標語”環節,通過尋找不和諧行為、設計文明標語的任務,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遷移知識、運用知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⑥靈活運用,實戰演練。開展任務化的活動,學生圍繞所學創編“In class”對話,將所學知識進行擴展,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六、教學過程

Step1:Warming up.熱身激趣,營造氛圍。Game1: Simons says:“Sit down,please;Stand up,please.Open/ Close...

Game2:Look and say;The teacher does the actions,The students say;

Step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引入語境,揭示課題。

T:Well done.Here’s a present for you.(拿出一只玩偶Mimi) Look,she’s Mimi.Today she will teach you“Unit8 In class”(出示課題)

2.設置語境,自然導入。

M:Hello,boys and girls.Ss:Hello,Mimi.M: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me?Here’s my name card.(課件呈現Mimi’s name card)

3.教學新知“eat,drink”。

(1)Read and spell;(2)Make phrases:eat an apple/ some...Drink a/ some...(3)Sing a song(音樂伴奏)Eat,eat,eat Drink,drink,drink I like to eat.I like to drink.

4.通過制作name card教學copy,draw,write。

M:My name is Mimi.I’m 3.I like to eat fish.I like to drink milk.Now I want to know you.Please make a name card for me.(1)Take out a card paper.(2)Copy “Name Card”;Copy the new words “eat,drink”.(3)Draw a beautiful picture in your name card;Teach:draw Make phrases:draw a...Make sentences:Draw a...for me,please.(4)Write your information;Teach:write Make phrases:write new words/...(5)Communicate.

5.真實語境,教學read,鞏固新知。

Read the new words on the blackboard.Teach:read Make phrases:read a book/louldy/...Read in the classroom/...Step3 Consolidation

(1)趣味操練,鞏固創新。

M:We are friends now.Let’s do some games.①Alphabets game.e/d/r/a read a/t/e ;i/d/k/r/n o/y/p/c ;p/e/o/n w/d/a/r i/w/t/e/r l/s/c/e/o

②Clap hands and make rhymes.Open,open,open Close,close,close ;Eat,eat,eat; Drink,drink,drink ;Copy,copy,copy ;Write,write,write ;Read,read,read Draw,draw,draw

Step4 Development

(2)適時拓展,交流運用。

①校園放大鏡(尋找不和諧行為)。M:Please go to the campus with me.Find something not good;For example:Don’t draw on the desk;Don’t read loudly in the library;Don’t eat in class...②設計文明標語。Don’t draw on the wall;Don’t read loudly in the library...

Step5 Group activity

(3)靈活運用,實戰演練。

Make new dialogues by themselves.要求:四人一組創設情境,用所學知識編對話“In class”。提示:Hello,boys and girls.Hello,Miss/Mr. Open your books.Read .Draw .Don’t copy.Don’t speak loudly in class...①Perform.②Comment.

T:Which group is better?Which group is the winner? Ss:Group is the winner.Step6 Homework

(4)課后實踐,延續新知。

第10篇

“下課!”筆者提高音量,企圖喚醒昏昏欲睡的孩子們。

“老師——請休息——”孩子們慢吞吞地站起來,無精打采的跟筆者道別。落座的一刻,已經開始低聲交流:“好困啊!”這些表現太反常了,與孩子們課前聲如洪鐘的問好,及以往的課堂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筆者不禁反思,這節課做了什么,把活潑好動的孩子折磨致此。

這是一節語文復習課,起立問好后,筆者首先檢查練習冊的填寫情況,看到每個小組都認認真真的提前完成了練習,筆者便開始逐題講解。然后根據計劃,筆者進行了專題復習。筆者拿出手寫題卡,在投影設備的輔助下,一問一答,分類對各種病句進行講解。最后是練習階段,學生們拿出習題集后,筆者發現他們已經提前完成了練習,我們再次一問一答,進行習題的講解。整堂課從前到后,學生的情緒漸漸低落,低落……

反思這節失敗的語文復習課,筆者發現教學形式單一是主因,問答到底,整堂課都是老師在語言主導。我們的語文復習課文大都存在這一現象: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犯困,復習效率低下等。筆者覺得語文復習課教學亟待轉變思路,提高效率。

一、不同班級,應策略不同

不同班級,學情不同,應該因材施教,預設不同的復習策略。我們每天面對的工作對象不是長篇累牘的公文,不是堅硬冷漠的鋼筋水泥,而是個性突出,思維各異的學生。同樣的一種方法策略,在這個班級開展也許事半功倍,但另外一個班級可能會事倍功半。我們都有這樣的深切體會:每年所任教的兩個班級之間,成績有高低,人員構成有差別,性格有不同,思維方式有差異,班風有差異……這些因素促使我們教師因材施教,預設不同的復習策略。

二、習題講解,應趁熱打鐵

語文復習課上,老師的點撥引導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把握時機,最佳的講解時機是學生剛剛練習完畢。也就是說,學生做完練習,教師應在短時間內講評點撥,強化記憶。孔子曾經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在告訴我們,啟發學生的最佳時機應該是在他想說說不出來,想表達卻又表達不清楚的時候。學生經過了自己的思考,心中剛剛有了疑惑,此時啟發,學生必定理解深刻。反過來,我們不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只是一味“填鴨”,這不符合教育規律和新課程的要求。再者,如果學生做完練習后沒有及時點撥引導,再講解時又要花費時間去重溫題目,回憶最初的思路,必會事倍功半。最糟糕的情況是只有練習,沒有教師的點撥升華,很可能學生的思維仍然滯留在原地,沒有任何進步。

三、復習方式,應靈活多變

一節成功的語文復習課不能只有單純的“講練結合”。復習課中,要以學生的練習為主,培養他們舉一反三的能力,還有教師的精當點撥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語文復習課上,筆者認為還應該有這樣一些復習形式:首先,語文的復習應該輔之以小組討論,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相互交換,仍然各持一個蘋果。但是思想不同,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若坦誠分享,便每人擁有兩種思想,這就是小組討論的好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另外,有專家研究,學生在課堂上,最大的樂趣在于交流,而小組討論正是課堂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其次,語文復習課上,不能只有師生問答,可以小組內提問、小組間提問。最后,字詞的學習及檢測,除了讀寫,可以上黑板演練,小故事助興。有時,甚至可以在語文復習課中引入猜字謎、成語接龍等各種游戲。例如:在一次校園勞動之后,學生精神疲憊,萎靡不振,又恰逢考試前的語文復習課。筆者踏入教室,認清形勢之后,迅速調整了復習方案。把傳統的背誦及默寫檢測改為做游戲。筆者對懨懨欲睡的同學們說:“大家做校園衛生也累了,我們先做個游戲吧。”此言果然引起了學生的注意,他們坐直了。筆者趁勢引導說:“我們來玩一個設置了障礙的報數游戲吧,不過,報錯的同學要背一首本學期學過的古詩。”講清規則,開開心心背完古詩,我們又通過“隔壁傳音”的游戲上黑板默寫,同學們的疲憊一掃而光,收到了良好的復習效果。

四、教學設計,應力求新穎

新穎有趣的復習課設計,“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議題,可以讓人人參與發言,激活每個人的學習狀態。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收到良好的復習效果,一箭雙雕。例如:在進行九年級語文專題復習“語言的綜合性學習”一課時,在備課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校剛好新置了一批標語,有“小草微微笑,請您旁邊繞”、“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等,不但押韻,而且使用了修辭,文字簡潔優美,具有標語的典型特征。于是,筆者這樣設計了教學:第一,導入環節,限時五分鐘,學生去校園尋找三條自己喜歡的標語;第二,合作探究,學生迅速回教室小組討論這些標語的共同點;第三,鞏固練習,進行標語的創作;第四,展示交流及達標檢測。結果,學生收集回來的標語。有操場上關于“運動與健康”為主題的,有食堂中關于“健康飲食”和“節約糧食”主題的,有關于“校園安全”主題的,有花圃中關于“保護花草樹木,愛護環境”為主題的。回到教室后,同學們分析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標語,氣氛空前活躍。最后,學生們自己歸納出了標語的特點,創作的標語也精彩紛呈。這節復習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復習效果。

五、復習結束,應檢測評價

第11篇

校園設計是基礎

對于小學生而言,環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一所好的小學,校園環境占極其重要的地位,而校園設計是基礎。北辰小學的教學樓造型別具一格:教學樓正面整體造型為方圓形,象征至善、圓滿。寓意學校學子都有一個成功、圓滿的未來;教學樓樓頂兩個博士帽圖案,寓意學校對學生的美好期待;梯子的圖案,寓意“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教育學生熱愛讀書。整個構圖簡潔明了,呈對稱狀,代表著學校井然有序的學習環境和學校的桃李遍天下。教學樓色調以黃色為底,紅色點綴,洋溢著熱情、活潑的氣息,象征著學校積極向上、不斷前進。校園小面積的綠色象征著學校的未來與希望。

文化氛圍是關鍵

學校的文化氛圍是育人的關鍵。為了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充分體現育人為本的原則,北辰小學建設了以“仁、義、禮、智、信、忠、孝、廉”為主的豐富多彩的教育文化墻和有“班級特色”班牌的班級文化長廊。教育文化墻讓傳統含義與現代意義進行有機結合,整潔優美,蓬勃向上,使校園增添了溫馨與和諧。班級文化長廊的班牌要求以統一規格、統一材料制作,通過獨特的設計構思展現各自的風格與追求。各個班級還根據學生的建議,設置了一系列班級專欄,形成了獨特的班級人文氛圍,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學校、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北辰小學的墻壁會“說話”, 融知識性、教育性、藝術性于一體,從而陶冶感染學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校園標語是點綴

校園標語是一個學校的點睛之處,是展現學校文化內涵、提升學校文化品位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北辰小學注重學校的標語建設,“處處是教育之地” 是北辰小學力求讓校園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體現出學校文化特有底蘊的校園建設原則。學校的管理理念 “細節體現精神,習慣決定命運”的大型金字標語裝點著學校的大門,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的標語莊重而醒目,催人奮進。往前走,墻上的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赫然入目,開闊學生的眼界。臺階旁,“讓師生言行成為學校風景,把工作學習當做人生享受”和“行動就有收獲,堅持才有奇跡”的標語成為北辰小學師生們孜孜不倦的追求。花草旁 “別踩我,別摘我,天天來看我”的提示溫馨有趣,讓師生每天都露出燦爛的微笑。

作者手記:

北辰小學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知識的載體,把教育目的和傳統文化,融進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底蘊,是素質教育的保障,也正是這種獨特的校園文化,載著北辰小學的師生向著希望的明天前進,為北辰小學更輝煌的教育事業蓄勢。

職工共同努力的結果,更是得力于上級領導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還得特別感謝愛心企業的慷慨解囊。”據李校長介紹,學校除投資300余萬元的教學樓已經交付使用外,到2015年2月,2號教學樓也將竣工,各功能室將配備完善,那時走進春蕾小學的學生家長,將被學校優美的環境,一流的設施,先進的教學設備所折服。

在談到合作辦學時,李校長提到了韓國露塔麗集團,他說:“2013年9月27日,韓國露塔麗集團為春蕾小學獲贈電腦31臺,課桌椅350套,大大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今后,學校將和韓國露塔麗集團進行深度合作,互派師生交流學習,讓春蕾小學響譽世界。”

第12篇

關鍵詞:雙語;詞匯通達機制;熟練性;語境;認知控制

1 前言

雙語學習者擁有兩種語言系統。它們在詞匯概念、字形和語音表征水平都存在不同性質的聯結。那么,雙語者又是如何能在使用一種語言的同時,限制另一種語言,使之不會對目標語言產生影響?這涉及到雙語通達的機制及其控制問題。

雙語通達的機制曾經存在選擇性和非選擇性兩種分歧。語言選擇性通達認為,雙語者在目標語加工中,只有目標語言的相關詞匯表征得到激活并選擇,而非目標語詞匯沒有被通達,從而不會對目標語造成影響。語言非選擇性通達認為,雙語者在目標語詞匯加工中,非目標語的相關詞匯表征也被激活而通達,并對目標語造成一定影響。

對于雙語詞匯通達的選擇和非選擇分歧問題,研究者從語言發展的角度做出了整合性解釋。Costa等人(2004)認為,非選擇性和選擇性通達可以看作隨熟練程度發展的兩個階段,語言發展不平衡或缺乏熟練的雙語者一般是非選擇性通達,語言發展平衡或高熟練雙語者一般是選擇性通達。如果說Costa的階段理論是從認知行為的變化來解釋一個整合的雙語通達機制,那么Green(2003)提出的集中假設(Convergence Hypothesis)則是從認知神經的變化來說明這一機制。該理論認為,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第二語言(L2)的神經表征會向第一語言(L1)靠攏,逐漸表現出與L1一致的神經基礎,雙語的不平衡差異消失。不論是階段理論還是集中假設,它們都認為非選擇性通達和選擇性通達是雙語發展中的一個動態變化現象,語言平衡性或熟練程度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區分角色。在大多情況下,如果沒有一個平衡的雙語環境,或者L2沒有達到很高的熟練程度,雙語者的語言通達總是表現出非選擇性的,所以有研究者甚至提出,語言的選擇性通達只是一種例外,而不是一種規則,因為語言的通達并沒有一個固定的點,它受到認知控制的影響。平衡的或高熟練的雙語者之所以表現出語言的選擇性通達,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具備使非目標語言不進入候選項的認知控制能力。

2 基于熟練性的認知控制

為了了解不同熟練程度的雙語者是如何控制他們的語言通達性的,研究者采用了語言轉換的范式來揭示這種認知控制機制。在這個方法里,雙語者根據可預測或不可預測的線索提示(如顏色、文字、位置),對呈現的目標項目(如圖片、數字、單詞)不斷地進行L1或L2的轉換式命名或判斷,并把結果與非轉換項目作對比,兩者之間的差異即是語言的轉換代價。其基本假設是:首先,雙語詞匯的通達是非選擇激活的。雙語者在對目標語反應時,為了使激活的非目標語不干擾目標語,就需要付出一定的認知控制努力,讓非目標語處于被限制狀態;其次,如果非目標語屬于優勢語言,那么需要的認知控制努力也越多,反之亦然;第三,當原來的非目標語變換為當前的目標語時,由于先前還處于被限制狀態,所以需要有一個恢復的過程。原先被認知努力限制的程度越高,恢復的時間或者轉換的時間也越長;第四,如果兩種語言是平衡的,則兩方向的恢復時間一樣,即表現為對稱性轉換,否則就是非對稱性轉換。

2.1 認知行為表現

語言轉換范式的一個作用就是可以用一個外在的線索提示把一個內在的認知控制行為放到顯性的層面來認識。Green(1998)提出的抑制模型(Inhibitory Control Model)對這個認知控制的存在及其活動作了一定概括。他認為,在非選擇性通達中,對非目標語言激活的抑制需要額外的認知能量。抑制活動受內部語言結構的熟練性或平衡性,以及外部任務要求構成的任務圖式的共同影響。當任務要求一定時,對非目標語言抑制能量的需求就主要受雙語熟練性或平衡性影響。使用一個非平衡雙語組,Meuter等人(1999)發現,被試根據不可預測的背景顏色提示對出現的阿拉伯數字進行L1或L2的命名,轉換序列的命名時間比非轉換的長,從弱勢的L2命名轉到優勢的L1時,由于L1事先已經受到更強的抑制,所以需要的恢復時間也更多,從而表現出非對稱性轉換。

Costa等人(2004)發展了Meuter(1999)[13]的研究,增加了一組平衡雙語被試和一個弱勢的L3語言,要求西班牙泰羅尼亞雙語者和朝鮮,西班牙雙語者根據背景顏色提示對圖片物體進行語言轉換命名,結果發現,非平衡組與Meuter的結論一致,屬于非對稱性轉換,而平衡或高熟練的加泰羅尼亞,西班牙雙語者表現為對稱性轉換。在對該平衡組引入一個弱勢的L3時,L3與優勢語之間的非對稱性轉換又出現了。但是也有研究認為,語言的刺激形式及其特殊經歷可能會對轉換的代價造成影響,而不僅是熟練性問題,比如熟練的漢,英雙語者對“2”的命名要比對“二”的命名從漢語轉到英語難。針對這一疑問,Costa等人(2006)在同樣范式下,采用語言形式差異較大的早期西班牙,巴斯克(Basque)、巴斯克,西班牙高熟練雙語者和晚期西班牙英語高熟練雙語者,從而避免研究者所認為的西班牙語和加泰羅尼亞語過于相似的問題,結果再次證明L1和L2轉換的對稱性,并且這種轉換不受習得年齡的影響。與Costa在2004年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本次研究在增加一個較弱的L3時,L3和L1、L2之間的轉換仍然表現出對稱性,但是當繼續引入一個更弱的新學語言L4時,L4和L1之間的非對稱轉換又出現了。Costa認為這一結果符合抑制模型關于語言優勢性或熟練性的看法。高熟練的平衡雙語者具有控制注意而選擇目標語言的能力優勢,他們可能已經發展成了一種語言選擇性通達機制,在對稍弱的第三語言反應時,也會自動應用這一規則,而不再對非目標語言做更多的抑制努力,但是當新語言的詞匯表征機制還沒完全建立起來時,這一規則就不再有效,轉換就是非對稱的了。

2.2 認知神經基礎

語言轉換的認知神經變化是怎樣的?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可以為雙語通達的認知控制找到神經基礎的依據。有研究顯示,高熟練雙語者在進行不轉換的圖片命名時,兩種語言顯示了同樣的重疊性激活,但是在進行L1和L2的轉換式命名時,與非轉換項目相比,大腦背側前額葉皮質受到特殊激活,并且擴展到左半球布洛卡區和緣上回,該區與一般認知執行功能有關,而非平衡雙語者在進行從

優勢的L1轉向弱勢的L2命名時,除了背側前額葉皮質及擴展的一般視覺或運動區激活跟平衡雙語者類似外,在前扣帶回還有一個增強的激活,該區域承擔著一般任務的轉換、選擇或限制無關項目的認知功能,所以,有研究者進一步認為,雙語的選擇涉及到認知機制對語言的控制,而認知機制對語言的控制與前額葉的一般認知執行功能有關,雙語認知的控制機制改變了前額葉皮層的執行功能,非平衡雙語者與平衡或熟練者相比,在語言的轉換中表現出更多的一般認知神經執行活動。

2.3 小結

雙語轉換的認知行為表現和神經基礎研究顯示,非平衡雙語者由于其語言通達的非選擇性,導致了更多的對非目標語言的抑制行為,而該行為反過來又需要更多的大腦一般認知執行神經的參與。由此推理,如果想要使非熟練者減少不必要的抑制性控制行為,降低對一般認知神經執行活動的要求,一方面可以通過學習過程來提高他們L2的熟練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目標語言的呈現方式上盡量避免非目標語言被激活的可能。兩者的共同目的就是要降低非目標語言的激活程度,減少不必要的認知控制努力。其中第一個方面涉及語言發展結果的平衡性或熟練性問題,第二個方面涉及語言認知的語境、方式和任務要求等問題。

雖然抑制模型也強調了語言優勢性或任務要求對雙語控制機制的關鍵影響,但它主要還是側重于揭示由于平衡性或熟練性導致的認知抑制問題,對外部的語境干預還較少涉及。而且,語言平衡性或熟練性畢竟還是一種長期習得的結果,要想使雙語者在教學中有效控制語言的通達性,如果從早期通達發生的語境角度來探討認知控制問題,似乎更為經濟。由抑制模型發展而來的雙語交互激活模型(BIA+model)對此作了一定理論假設和實證探索。

3 基于語境的認知控制

雙語者能否利用語境來控制他們雙語詞匯的通達性?什么樣的語境條件能使雙語者有效控制他們非目標語言的通達?圍繞這兩個問題,研究者分別從通達之前和通達之后兩個作用點來探討語境的影響作用。所采用的研究范式一般是在語境狀態下,考察被試對跨語言歧義詞(如音、形、義相同或相似的同源詞)和控制詞的判斷或命名反應。首先假設語言激活是非選擇性的,當對目標語反應的時候,由于歧義詞跨語言表征的共享性,非目標語也會被激活而產生促進或干擾作用。如果語境對認知控制的影響發生在通達之前,那么在詞匯判斷和命名任務下都不會有非目標歧義詞的促進或干擾作用;如果語境對認知控制的影響發生在通達之后,那么在詞匯判斷任務下會有非目標歧義詞的促進或干擾作用,但是命名任務可能沒有;如果語境的影響作用不存在,那么不論是詞匯判斷還是命名,都會有非目標歧義詞的促進或干擾。

3.1 語言通達之后的語境作用

傳統的BIA+模型認為,雙語者的兩種語言在詞匯系統有一個整體的心理表征,該表征模型包括一系列表達語言成員或標記的節點。在詞匯通達中,由于雙語成員在特征、字母和單詞水平的相同或相關性,任何給定的輸入刺激都會在詞匯識別系統得到相同的跨語言平衡激活而通達。詞匯識別系統只受詞匯的音、形、義和句法等語言因素的直接影響,但是在它之上有一個關鍵的任務/決策系統,該系統受外部語境、任務要求、個體期待等因素的影響,從而最終決定詞匯識別系統的輸出。也就是說,語境對認知控制或決策系統的影響可能發生在詞匯非選擇性通達之后的提取階段,而不是在更早的通達之前。認知控制機制在判斷詞匯水平自下而上的非選擇性通達信息時,同時也接受自上而下的語境信息的調節,兩者交互作用最終達成合適目標語的選擇。反映到認知神經活動層面,RodriguezFornells等人(2006)認為,前額葉皮層在此起著執行控制的功能,它通過自上而下的選擇一限制機制和局部抑制機制的交互作用來調節認知控制,從而改變不同心理詞典的選擇一限制程度。

支持這種觀點的實驗證據顯示,如果先呈現一個未完成低限制啟動句(即低語義相關),如“Thewoman gave her friend an expensive---”,然后再呈現目標詞,如“GIFT”,非熟練英,德雙語者不論是在句子語境下,還是單獨進行L2目標詞的真假判斷,都出現了L1同形異義詞的促進效應,借用ERP技術還觀察到,當分別呈現語義適合和不適合兩種句子背景時,非本族英語者在200ms SOA和500msSOA條件下,對隨后呈現的L2同形異義目標詞的真假判斷與控制詞相比,都出現了一個波幅減少的N400易化效應,非目標詞的詞匯特征或語義特征也受到通達,其激活在早期的字形通達階段就已發生,句子語境并沒有在詞匯通達階段使雙語者控制他們非目標語言的激活。但是Duyck等人(2007)認為,使用未完成句子或先后呈現的方式,嚴格來說還不是一個自然的句子語境,目標詞的判斷還是獨立于語境預期之外。他們為了讓非熟練荷,英雙語者更自然地閱讀,于是就采用眼動技術,整體一次性地呈現鑲嵌在L2句子末尾或中間的同源詞,如“Lucia went tO the market and returned with abeautiful CAT”和“Luke bought an APPLE in thesupermarket”,結果發現,位于句末的同源詞有促進效應,且促進效應隨著同源詞字形特征重疊性的提高而增加;鑲嵌在句中的高重疊特征同源詞也有促進效應,但低重疊特征同源詞沒有。這一結論一方面部分驗證了語境對非目標語言的影響發生在通達之后,另一方面也對該假設提出了挑戰。也許在合適的呈現條件下,如位于句中的低字形重疊同源詞,句子語境能夠使雙語者更早地控制他們非目標語言的通達。

3.2 語言通達之前的語境作用

Schwartz等人(2006)首先對語境的影響作用是發生在通達之后的觀點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質疑。他們認為,高限制的句子語境(即語義豐富相關)也許會對雙語者非目標語言的通達造成限制,同時,這種限制也可能受熟練性、呈現方式或詞匯特征的影響。其實驗結果顯示,在逐詞呈現高限制或低限制L2句子語境下,如“Before playing.thecomposer first wiped the keys Of the piano atbeginning ofconcert.”和“When we entered the dininghall,we sawthepianointhe comerofthe room.”,要求西班牙,英語雙語者對位于句子中間的目標詞進行命名,與控制項目相比,高熟練者只有在低限制條件下出現了同源詞促進效應,其他條件下都沒有,相反,低熟練者只有在高限制條件下沒有出現同源詞促進效應,其它條件下都出現了。這說明,句子語境對目標詞的語義預期越高、被試的L2越熟

練,就越容易構成句子語境對非目標語言通達階段的限制。

當然,Schwartz等人所采用的是命名作業,即使沒有發現同源詞的促進效應,也不能完全判定句子語境的影響作用就是發生在詞匯通達之前。另一方面,對于高熟練雙語者來說,他們可能對句子語境能夠敏感利用,或者根本就不需要句子語境也可以在通達階段對非目標語言進行控制。比如ElstonGuttler和Paulmann等人(2005)使用一個高熟練或平衡德,英雙語組,先呈現一個含有同形異義啟動詞的句子語境,再呈現目標詞,結果發現被試對目標詞的真假判斷都沒有出現同形異義詞的促進或干擾效應。那么如果提高或減少語境的可利用性,熟練和非熟練者又會怎樣?于是Elston-GtRtler和Gunter等人(2005)就在一個低限制句子語境下的詞匯判斷之前,增加了一個L1或L2版本的電影操作任務作為整體語境調節變量,考察這種相對綜合的交互語境是否影響德,英雙語者同形異義詞的跨語言激活,結果發現,在L1版本下,熟練和非熟練者對句子語境啟動下的L2目標詞判斷都出現了波幅減少的N200和N400易化效應,顯示了同形異義的促進效應,語言不一致的電影調節任務減少了被試對句子語境的敏感利用,而在L2版本下,熟練和非熟練者對L2目標詞的判斷都沒有出現同形異義的促進效應,語言一致的電影調節任務提高了被試對句子語境的敏感利用,這種綜合的一致性語境對非目標語言通達的影響還不受熟練性的影響。

語境對認知控制的影響發生在詞匯通達之前的實驗證據顯示,認知控制對目標語的選擇性通達并不必然受熟練性的影響,也不必然受語境和詞匯水平非選擇性通達信息的交互影響,因為在這里非目標語并沒有被激活而通達,語境和目標語之間的關系也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交互作用的關系,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規則意義上的聯系,即使是非熟練雙語者,只要認知控制機制接受適當的語境信息輸入,對目標語的加工就可能發生選擇性通達。

4 問題與展望

發展取向的雙語研究為語言通達的選擇性和非選擇性分歧找到了一條整合的道路。針對這種分歧,語言轉換理論和BAI+模型分別從基于熟練性的認知控制和基于語境的認知控制來進行解釋。但是,由于這兩類研究的基本假設都無法說明語言由選擇性激活而通達的實驗結果,所以,更深入的研究也就成為必要。

第一,理論發展問題。Jacquet(2002)和Li(2002)等人曾經從分布式聯結主義假設來改進雙語表征或加工模型問題。在一個雙語分布式聯結主義模型里,概念儲存的基本單位是局部的特征單元,任何新的相關刺激的輸入都可以改變單元之間的聯結權重,并經由學習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激活模式。熟練雙語者很可能已經建立起了一個表達語境和目標語相關關系的激活模式,這就相當于形成了一個自動化的激活規則,在隨后的時間里,即使單獨加工目標語時,該模式或規則也會自動激活與之聯結的語境表征,從而使認知控制根據激活模式或規則來實現目標語的選擇性通達。反之,要想形成這樣一個激活模式或規則,就不能缺少它賴以產生的語境和目標語聯結。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陈巴尔虎旗| 祁门县| 韩城市| 澄迈县| 黄大仙区| 韶关市| 平果县| 双江| 东兴市| 伊通| 霍邱县| 唐河县| 鹤庆县| 稷山县| 平湖市| 乐安县| 溆浦县| 仁怀市| 华亭县| 清原| 维西| 澎湖县| 台北县| 封开县| 长沙市| 正镶白旗| 鹿邑县| 蒙阴县| 平邑县| 阿坝| 板桥市| 赣州市| 苍南县| 湟中县| 筠连县| 达州市| 邯郸县| 民乐县| 洪江市| 永修县| 内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