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7 02:53: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當老師不在的時候,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今天,陪伴我們5年的語文老師沒來上課,她說過,如果今天沒來上課的話,就是檢查身體出現問題了。我們很期待著她來,但是現實往往和夢想相反,她沒來。整個班級都有一種難過的氣息,老師本來身體就不好了,也有時候帶病給我么你上課,她講課很好,我們沒一個睡覺的,老師講的眉色飛舞,我們聽得也是津津樂道。
那節語文課,我們不禁哭了,我們女生抽抽搭搭的,男生也忍不住掩面哭泣。我們知道出事了,不知道得了什么病,我們真希望是她忘了時間,遲到了啊,但到了放學,她還是沒來,我們多希望她是睡過頭了啊。老師,你千萬不要有事,我們多么希望您只是有點累了請加一天了,請你好好愛護自己好嗎,星期一來給我們上課好嗎?我們拜托你了,
帶著全班的囑托,我寫了這篇作文,老師,你能聽見我們的呼喚了,如果聽見了,請趕快回來好嗎,回到我的的大家庭里來。
《閩南·同學少年》專輯指導老師:朱雨欣
今天,作文班的劉老師不知怎么的,剛進教室,她瞧了瞧四周,便轉身出去了。同學們自然感到很奇怪,有的說劉老師忘記拿備課資料了,有的說劉老師去上廁所了,還有的說劉老師去干別的事情了……
(
直接引用老師的行為作為文章的開頭,再加上同學們的猜測,既開門見山,又能吸引讀者。
)
我坐在座位上,一聲不吭,其實我心里很想知道,劉老師為什么還沒上課就出去了。開始,教室里還很安靜,只有一些議論聲,可是,過了十分鐘,我們班的“武林少俠”就再也忍不住了,“大鬧天宮”起來。緊接著,“調皮大王”也忍不住了,跳到講臺上,扭起屁股來……整個教室亂得像一窩粥。
(整個過程的敘述
自然而不突兀,對“調皮大王”的描寫
表現出了教室里“混亂”的情景。
)
一些文靜的“優等生”——老師眼里的“乖乖女”仍然在一旁安安靜靜地看書,
(但)
可看書的時候,
經常被旁邊的嬉鬧聲所吸引,于是也不由自主地跟著“武林少俠”和“調皮大王”們玩起來了。我也不例外,
剛開始,
(正當)
我
正在
拿著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津津有味地看
著
(時,)
。
忽然,“當當!”一個聲音吸引了我,我抬頭一看:哦!原來是“音樂家”——何淼靜正在進行“演奏會”。我不由得自言自語:“唔……真好玩啊!”
(于是,)
我也拿出了我新買的“‘美少女戰士’貼畫”欣賞起來。班里熱鬧得像市場一樣,亂哄哄的,有的同學在課桌上玩“賽車”,有的同學拿出MP3來聽歌,還有的同學正在玩電子游戲機……
(
對同學們各自不同的樣子的描寫可謂有聲有色
,足見
作者的觀察能力較強,這場景一定很有趣!
)
就在大家玩得正熱鬧的時候,劉老師忽然闖進來,“呀!老師來啦!”同學們急忙趕回座位,
有的
慌忙之中
(,有的同學)
甚至把課桌都撞倒了。等我們坐好的時候,劉老師已經站在講臺上了,她沒有批評我們,而是轉身拿起粉筆在黑板寫了八個字:“當老師不在的時候”,我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劉老師離開是想給我們一個作文素材啊!劉老師笑容滿面地說:“會寫嗎?”同學們笑了笑:“不會寫——才怪呢!”
(寫出了“亂”出有因,
老師為了讓你們寫好作文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有的同學甚至把課桌都撞倒了”這句很形象地再現了現場亂景。)
今天,早讀后,我的“內線”,魏林賢向我“報告”:今天老師外出學習,今天老師不會來。我聽了,歡呼一聲,大聲說:今天老師不來了!
第一節課,我們便鬧了個底朝天,盡管班長們在大聲喊安靜,可是,她們三張嘴咋能管我們56張嘴呢?我們吵啊,鬧啊,有的竟然在那頂撞班長,你看,我們班的頭號人物,人稱大猩猩的黃仕薪,在跟班長頂起嘴來,哈哈,好激烈的拌嘴戰!
接著,二號人物,人賜外號“蟑螂”的黃國強發出那種怪氣聲音“飛”了出去,恩,果真是個超級調皮蛋!
“哎哎,那三號人物呢?”說來慚愧啊,不好意思,在下便是三號人物,雖然我沒有前兩個人物那么“強悍”,但我跟同學講話,亂串座位那是我的獨家功夫,
偶爾,我也會弄出笑話來,比如走著走著,一沒留神頭撞到了墻上,結果下面是一陣哄笑.
說實在的,我也想改,你們相信我嗎?同時,我改好的同時,也會勸一號和二號人物滴!
我想發明一塊電子黑板
我想發明一塊電子黑板掛在教室里,這樣老師就不用寫了,老師只要對著它說,這塊黑板就會有字出現。當老師不在的時候,這塊黑板會跟我們說:“同學們,別吵了,你們再吵的話,我就會把吵的同學的名字記下來,老師會來批評你們。我也會把遵守紀律的同學的名字記下來,老師來了會表揚他們。”這塊黑板不用擦,當老師想寫字的時候,只要老師用手比劃一塊地方,這里就變得十分干凈,減少了漫天飛舞的粉筆灰的污染!當老師給我們上多媒體課的時候,這塊電子黑板還能當作屏幕使用。
這塊黑板真有趣!
我會主動學習
三一班李奕凝
吃完飯的時候,老師不在的時候,我就會主動地完成我沒有完成的作業。等老師回來的時候,老師就會表揚我,我心里美滋滋的。有的時候,課外活動下課的時候,當別人都在外面玩耍的時候,我依然會在班里完成我沒有完成的作業,等我完成了,我會自己找些數學題來做。所以,老師布置的作業,我都會按時地完成,并且字體端正,卷面干凈。這樣,我每天不管什么時候都能玩,因為我把作業完成了,就會比別人多出很多額外的時間,同時,還能受到老師的表揚,我很開心!
老師,請您放心吧,我會主動學習。
一、情趣理智兩相生
作為一個教師,我們的身心不能光聽情趣的指揮,光聽情趣的指揮,就是生活的奴隸;光聽理智的指揮,可能就是生活的歪曲。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有時生活的準確性占優勢,情趣的作用成次要的;有時則相反,情趣的作用占了優勢。這兩種因素,互相矛盾,又互相統一。教學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要十分清醒的、非常睿智、有高度機警的生活洞察力的,不過這種智性和洞察力,又以一種變異的感受形式表現出來:這里的因果關系是奇異的,不知道該倒向哪一面,而沒有倒。倒不倒完全是主觀意愿決定的,而不是由力學原理決定的,這是一種主觀感彩很特別的解釋。
小學語文課本中童話、寓言、文藝性散文、故事、詩歌,這些課文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有些學生甚至在教學前就讀了。然而,我們在教的時候,卻在堅守“理解課文必須通過分析”的錯誤觀念,強調學生課文理念的認同,忽視了課文的形象感知,缺少學生熱忱地進入文本中去,與文本進行直接的對話與交流。教師的話語霸權占了主導位,本是表現者學生主體的教育,變成了主導表演的教學。要做到啟情、明智兩相和,在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喚起學生沉睡的情感,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在情感熏陶中受到智慧的啟迪,在智慧的啟迪中進行語言的歷練。以情啟智,用智喚情,我們的語文課堂里,會有情感的激揚,智慧的交響,更會有生命的成長。
二、文本生本兩相融
在游戲式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虛擬的情境中體驗文本的情感基調、人物心理活動等,也可以在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的雙向遷移過程中,在生活真實情境中進行體驗,通過多種途徑的游戲來教育他們,注重體驗途徑的多層次多渠道。
如:《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設計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個故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看這個故事。
2、誰來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3、讀第一自段:“高爾基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很愛自己的兒子。”你能換個說法嗎?
生1:高爾基愛兒子,兒子也愛父親。生2:高爾基不但是偉大的作家,更是一位慈愛的父親。生3:生2的開頭,好像光寫父親,沒講兒子。與題目中的“和”扣得不嚴。可以加一句“他的兒子,不但是個孝子,也是一位種花的能手。”
4、我們來做一游戲,把題目換成“XX和我”你來試試第一段的寫法。
生1:我的父親是雖然是一位普通的工人,但他的愛子之心卻不普通。我是一名很好的學生,但并不是一個聽話的孩子。生2:奶奶比我媽媽關心我的還多,奶奶和我關系比媽媽還親。
5、“高爾基的兒子只有10歲,還沒有镢頭那么高。”為什么拿镢頭作比喻呢?
生1:老師這個比喻不好,你說過比喻要讓人好懂,“镢頭”是什么,我們不知道,所以,這個句子并不精彩,要我說,還不如說“還沒有爸爸的一半高”或者說和我們前面的講臺差不多高。(教師畫一镢頭的簡筆畫,讓學生說在哪里見過?生2:我認為拿镢頭作比喻好,能突出兒子種花的不易。生3:我想象我是兒子,要是和镢頭站起來照張像,還很可愛呢!生4:寫文章的人是站到當時的情境中寫了,仿佛就在現場看到的一樣,所以,能把工具和人聯系起來。
師:是啊,寫文章,讀文章就要換位思考,這樣讀起來才親切,才有更深的體會。
……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把文本當例子,設身處地想作者所想,想角色所想,想別人,更想自己,如果是我置身在那個情境中,我會如何做,當把自已和別人作雙重考量時,我們的學生常有超常的發揮。別看是小學生,真的入境了,他們便會投入進去,把學習當做游戲一樣的快樂;真的出境了,他們便會發散開來,把挑戰作為游戲一樣的瘋狂。
三、趣寫習作情更切
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習作2習作:《當老師不在的時候》筆者有意遲到了幾分鐘,創造一種老師不在課堂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去表現,然后進入課堂進行了解表述教師不在時的情況,學生想說、愛寫,有話可說。
師:老師剛才不在,你們都做了些什么啊?
生1:李同學到門像老老鼠一樣,賊頭賊腦地打探,然后,做個鬼胎臉,打個手勢,說“小聲,老師來了。”全班一下子靜下來了。其實,他是騙大家的,他看我們受了騙。開心得一臉壞笑。生2:班長讓大家安靜,偏偏這時,有個小馬蜂飛到教室,還圍著班長轉了幾圈,轉過的路線像班長在轉呼啦回圈,全班大家哈哈大笑,而班長呢,哭笑不得……生3:班長準備去叫老師來上課,這時,你來了,班長說,老師來了,大家以為又是開玩笑,誰也沒當回事,有個同學還說,“狼來了”謊話多了就不靈了。
……
出示動畫《海賊王》片斷,分析夸張手法的運用及其心理描寫的方法。然后請大家寫一寫《當老師不在的時候》看誰報告的形象,看誰有自己獨特的想法。
現在的父母,大都只有一個孩子,他們不像教育了七八個孩子的爸爸媽媽那么有經驗。其實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樣的。我們常常觀察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是一種怎樣的互動,他們的語言,他們的活動存在的規律是什么。我們
發現,最重要的不是父母跟孩子關系的表面現象如何,而是在表面互動下的關系層面和他們內在的心理需求。
從當前國際潮流來看,家長應從三方面來關心孩子。第一,身體發育。因為孩子有某種疾病而讓其擁有某種特權是偏頗的。第二,孩子的智力和能力的發展,包括學習和社會適應能力、運動
能力、音樂與藝術的修養。第三,個性的成長和心理發育的完成。這三個方面其實都是相通的,因為身體健康、體格健壯的孩子往往心理發展順利,有病的孩子,因為過度需要幫助。就有補償關系,這個補償就使孩子不去發展自己的種種能力。
我經常會接待這樣的孩子:大多是男孩,這些男孩有一個共同特征,即小時候得過比較重的病,如癲癇或其他病,因而就被高度保護。這種保護妨礙了孩子的正常成長。因為這種特殊的保護令他們失去了很多能力。小的時候,在父母的幫助下,這些孩子能生活、學習得很好,可是到了青春期(15、16歲)都會出現一些麻煩。這些麻煩是跟周圍的孩子沒法交流,無法得到一種智慧性的情感。于是爸爸媽媽就拼命地幫他補償,他們不是鼓勵孩子去承受因長期處于高度保護下失去的應有的發展(如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而是更加保護,使孩子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陷入困境。比如:當孩子與其他孩子發生爭執時,他的媽媽就去找老師談,找對方的家長談。這樣的保護,看起來是讓這個孩子順利的小學畢業、初中畢業,可是到高中基本就不行了。因為高中的孩子,父母的保護就失效了。
青春期的孩子(15歲、16歲)已經社會化了,而處在父母保護這道夾縫中的孩子,心理上基本殘疾。小時候爸爸媽媽保護孩子是對的,但是保護到什么時候?什么事情應該保護,什么事情不能保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我曾接待過一個孩子,已經30多歲了,一直不能很好地生活。他從17歲開始,一直看心理醫生、吃藥,有各種各樣的病。但有一個現象很奇怪,當這個孩子不在他媽媽身邊,而是在一個陌生人身邊的時候,他挺正常的,他可以跟很多人交談,也可以買他的書,甚至還可以討價還價。但是只要他媽媽在身邊。他就是一個病人,一個徹頭徹尾的病人,并且露出很呆傻的笑容。
這個例子表明:孩子的病與他的母親有關。如果媽媽不在他身邊,這個病是不存在的,母親和孩子形成的是共病關系。實際上是媽媽替代了孩子的社會功能,她在完成孩子的社會功能。當孩子要和社會接觸的時候。他首先要支配他媽媽去做,強迫他媽媽去給醫生打電話,讓媽媽去跟醫生商量需要的事情。總是他母親去陪他看病,把藥買回來。實際上媽媽成了孩子的一種功能。如果媽媽愿意繼續扮演這個功能,孩子永遠不會好。
我不在了,只剩孤獨的他,在窗前呆呆地望著丁香花。
———題記
新學期,班里轉來了一位插班生。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小農民,黝黑的臉上印刻著他長年隨父母在田里干得火熱朝天的情景,長長的指甲里沾滿了污垢原就讀小學的校服變得破爛不堪。全班同學哄堂大笑,他似乎也注意到自己的窘境,把頭埋得更深。
老師把他安排坐在我旁邊,全班又是一笑:我是老師心目中的三好學生;而他,只不過是一個土里土氣的插班生。
他的普通話說得很不標準,就像小孩子剛學會說話一樣,“咿咿哦哦”說得含糊不清。起先老師并不知道,常常叫他起來朗讀課文,結果他總‘贏’得了“滿堂喝彩”。從那以后,老師上課提問,很少叫過他。
我不知道自卑的種子是不是已在他的心中萌芽,但我卻時常看見他總倚在窗前看著走廊的那盆丁香花,而這時的我,總會走過去告訴他:“這盆丁香花已經很久沒開花了,很久很久。”“他一定會開花的!”這是他每次給我的堅定回答。
或許是出于同情,或許是出于憐憫,我不再像從前那樣厭惡他了。
不久,學校開展“一對一互動”,我理所當然地成了他的小老師,他的成績并不好,但也不是一塌涂地,在我的幫助下他的成績已躍進班級十五名內,有時還跟我并排。
那天,我正細心的為他解釋題目,突然見他心神不寧,便關切地問他怎么了。誰知他一躍而起,拉著我跑到那株丁香花前,一臉興奮地說:“怎么著,我說對了吧!它一定會開花的!”我這才仔細看了看,發現那株丁香花,已經綻開了花朵,再枝頭上搖搖欲墜,那模樣,讓人心生愛憐。一陣微風吹過送來一片清香。我怎么會沒發現這美麗的一角呢?唉!清香拂面而來,但它并沒有為我帶來愉悅,我指著他說:“我好心好意為你解釋題意,而你卻在這兒賞花,我幫不了你,再見!”我摔書而去,留下他在那里呆呆地站著。
期末成績出來后,我再次與他并排。而此時的我,不再對他冷眼相對,因為,我要轉學了。
那天,在丁香花旁,在陣陣清香中,我第一次聽完了他的故事:他的父母都是從鄉下到城里打工,他的故鄉雖說不是在邊遠的山區,但那里卻十分落后,他的爸爸在當建筑師,他的媽媽在當銷售員,收入比較穩定,但在一次事故中,他的媽媽患上了腿疾,走路十分不方便,因此,他的爸爸便接他到城里照顧媽媽。他一放學回到家,就要燒飯炒菜,拖地掃地……家務活都必須他干。
聽完了他的故事,我一陣心酸,像現在的小朋友們,"掌上明珠”,爺爺奶奶的“心肝寶貝”,哪做得起這些家務活。
后來,媽媽買來了一株丁香花,就在它開花的時候,他來電說:“學校的丁香花開了。感謝你那段時間給我的幫助。現在的丁香花旁,你不在了,只剩孤獨的我,呆呆地望著那株丁香花。”電話的這頭,我哭了,我與他那純潔的友誼中,丁香花卻是重要的角色。
后記:
多么憂郁的花
多愁善感的人啊
當花兒枯萎的時候
當畫面定格的時候
多么嬌嫩的花
卻躲不過風吹雨打
飄啊搖啊的一生
多少美麗編織的夢
就這樣匆匆你走了
“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I want to be a farmer。”
之后,只聽見全班一陣哄堂大笑。
其實,我說的是真的,這真的是我的愿望,我真的只想當一個farmer。
Farmer這個單詞,現在的人一聽到,第一個浮現在眼前的就是一片黃色的土地,一個滿臉皺紋,戴著一頂破帽子,穿著一件破布衫的老頭,在烈日下拿著鋤頭汗流浹背。其實,我所說的farmer是指牧場主。我只是想做一個自由的牧場主,有自己的牧場,不用很大,卻能自給自足,樂在其中,無憂無慮,遠離城市的喧囂,遠離人世的紛擾。
我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我討厭現代社會中無處不在的競爭。如果說,只準用一個字來概括世俗人生,我會選這個“爭”字。它無處不在,無孔不入,滲透到我們生命的每分每秒,似乎只有在這無盡的競爭,才能判別我們的優劣。其實人與人之間本來沒有優劣差別,只是當人類學會競爭之后,這些競爭的附屬品都相繼而來,并漸漸成了社會的主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當競爭的洪流滾滾用來的時候,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隨波逐流,在競爭中拼個你死我活。
可是意義何在?
對于我來說,最直接的競爭就是成績的競爭。關于成績,只有一句話能表達我的感慨:我把青春獻給了你。成績成了判斷學生優劣的標準,即便老師怎樣辯解,說這不是唯一的標準等等,還是改變不了這個現實。它就像孩子春天的雪花,成了我們生命的主宰,用一句SHE的歌詞來說就是:你是電,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話,我只愛你,You are my super star!其實成績本身并不是邪惡的魔鬼,只是它總是被置于神圣的殿堂,這種神圣來源于恨鐵不成鋼的老師;來源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來源于一張薄薄的證書;來源于一個充滿疲憊的未來。
我不喜歡競爭,可是我卻身處無盡的競爭深淵,望不到邊。童年幼稚的夢被殘酷的現實擊得粉碎,它們就像晶瑩剔透的精致的玻璃杯,在現實這堵墻面前,一碰就碎。似乎通往未來的路只有一條:上好學,考所好學校,找份好工作,然后才有衣食無憂。我討厭這種被定式的人生。每當老師在講臺上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好好讀書是如何如何重要的時候,天曉得我在下面忍住自己想要大笑的沖動有忍得都辛苦。
或許在你看來,我就是一個不求上進,甚至有些怯懦,不敢面對現實的人。其實我只是沒有明白有這么多的競爭,不明白人類為什么要把原本簡單的人生弄得如此復雜。
我不喜歡這些,所以我想離開這些。做個小小的牧場主,或者一個孤獨的牧羊人,只要當我抬頭看天空的時候,看到的能是一片純凈的藍色,而不是寫滿競爭的灰色,我就會滿足。也許我會去潘帕斯,也許我會去呼倫貝爾,再也許我會在一個小鄉村,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田,過平靜的生活,遠離城市,遠離壓迫式的競爭,在屬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中,自由的,歌唱……
當老師不在的時候我們班像趕集似的,我正在專心致志的看書。
正當我看到好的地方時,我們班的調皮鬼孟超那瓶子到炮彈向我扔來,打到了我的胳膊上,我不理他繼續看我的書,我以為他不會再打擾我看書了,可誰知到他拿起炮彈(瓶子)就向我投,正巧打到了我的后腦勺,我暴跳如雷,拿起炮彈就向他投去!打到了他的腿,就這樣我們倆之間的大戰開始了,你投我我投你持續了很久,突然一陣歌聲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我回頭他一看原來是3位班長帶頭起哄——唱歌,首先有常志遠唱斷橋殘雪,他的嗓門大,我們以為他唱的多好呢!3為班長拿筆當話筒,王家康拿著桌子板子當吉他玩!
我終于知道什么叫鬼哭狼嚎了,只見王家康大喊一聲常志遠下臺換我們上臺你唱的太難聽了,你們說是不是!我們齊聲說是!換他們幾個上臺了,他們唱的自由的飛翔歌聲悠揚蕩起,正在這時老師來了,離開座位的也貓著腰回了自己的座位。
如果把這節課拍成視頻傳到網上,準會一炮走紅!
王老師剛走時,教室里還很安靜,可過了一會,一些同學就小聲地說起話來。這時,外號叫“搗蛋大王”的錢明,站起來說:“太累了,老師走了,咱們玩一會吧!反正老師也看不見。”他剛說完,就有一幫同學說好,緊接著,大部分同學開始說說笑笑,還有一些同學在教室里打鬧起來。
只見李強拿著掃帚,站到了桌子上。他把掃帚往懷里一抱,當成吉它,然后閉上眼睛,摹仿著歌星的樣子,張開大嘴唱起了流行歌曲。他的舉動、動作引來了同學們的陣陣大笑和不斷的掌聲。
劉剛一見,也毫不示弱,他把黑板擦當話筒,站在了椅子上,學著主持人李詠的腔調,當起了主持人。他每說一句話,都逗得同學們哈哈大笑。
外號叫“搗蛋女王”的劉紅,此時正在和“調皮大王”王波玩紙飛機,他們剛投出去的那只飛機還在教室里飛呢。
這時被大家稱為“老大”的趙輪更得意,你看他,學著電視劇里“老大”的模樣,把雙腿放在桌子上,瞇著眼,背靠椅子,前后搖晃,還不時地向后仰著,津津有味地聽著歌,那神態好像真的是“老大”了。
在他的旁邊,班長張強大聲地喊:“大家請安靜一下,都不要再鬧了!”接著班長轉過臉,對趙輪說:“趙輪,把你的腿從桌子上放下來,不然你會摔跤的。”
趙輪可不聽這一套,反而把椅子向后仰得更厲害了。只聽“啪叉”一聲,椅子碎了,趙輪四肢朝天摔在了地上,同學們哈哈大笑。此時,教室里喊聲、叫聲、吵嚷聲響成一片,簡直要把棚頂炸開了。
忽然,喧鬧聲?Q然而止,教室里立即靜了下來,原來是張校長來了。這時,同學們你看我,我看你,一個個大眼瞪小眼,誰也不敢吱聲了。
張校長嚴厲地說:“你們也真是的,老師不在就炸開了鍋,這周紀你們班的律紅旗沒有了。”這時,趙輪嚇得從地上站起來,剛要回座位,校長指著他說:“等一下,你立即把損壞的椅子收起來,明天讓你的家長到學校。”趙輪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低著頭收拾被他弄碎的椅子……
同學們這樣作是太不應該了,要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老師在與不在都要一個樣啊!
李老師走后,同學們開始做作業。過了一會兒,王剛對另一個同學說:
“喂,反正我們也寫完作業了,玩一會兒吧。”
“好。”那位同學說道。
于是,王剛疊了一個紙飛機,向空中一投,紙飛機立即在教室里飛了一圈,引起了同學們的笑聲。
接著,小明跳上桌子,把掃帚當作吉它,搖頭晃腦,唱起了小曲。
王紅則拿起一個粉筆頭,從椅子上走下來,在黑板上畫畫。還有趙明拿起文具盒當麥克風,站在桌子上也搖頭晃腦地唱起了歌。
而此時的王繼,則像大老板似的把雙腳放到桌子上,蹺起了椅子,并前后晃悠。
班長吳昊南說:“你們別再鬧了,王繼,你這樣下去會摔倒的。”可這時,誰也不聽他的。教室里亂糟糟的,像市場一樣,熱鬧極了。
忽然,只聽“嘩啦”一聲,椅子碎了,王繼四仰八叉地摔在了地上,頭上也鼓起了一個大包。這下子,引起了同學們的陣陣大笑,有的同學笑得肚子都疼了,還有的笑得眼淚都出來了,教室里簡直鬧翻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