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5 09:56: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藝術的文化內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起先出現了建筑,然后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建筑藝術的相關解釋和內涵。人類結合自己的需求,在實踐的基礎上利用了建筑材料等建造了為自己所用的實體空間。建筑的豐富意義體現在當今社會的好多方面:第一,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和宗教祭祀和精神寄托之中;第二,作為實體空間的建筑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憑空捏造和虛幻的空間;第三,建筑總是依據某種介質而存在的,并不會因為自身的結構而存在。在原始社會中,人們為了滿足人類社會生產需求和需要,能夠從事自給自足的生產,所以建立了人們最原始的生存空間。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一些建筑作品和結構中,已經完美的體現出了建筑藝術,也就是說,建筑和建筑藝術已經密不可分。對于建筑藝術來講,現如今的建筑作品與建筑藝術已經融入了更多的審美藝術因素,而不再是以前那種單純的實體空間,隨著建筑藝術的發展,建筑美表達得越來越突出,兩者相互協調,共同發展。
二、建筑審美的特殊方式
建筑審美要根據建筑自身的特征,通過感受建筑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來深深地感受建筑美。建筑美需要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來體會這種建筑審美而達到的精神境界。建筑的形式美和功能美更能突出表現人的審美享受,感悟建筑的內涵以及從中獲取審美感覺。
(一)個性化體驗
不管是什么樣的裝飾、什么樣的特征、什么樣的建筑設計,建筑的功能性和形式性都要完美結合,協調統一,使得建筑更加具有審美價值。如果像繪畫大師那樣把建筑純粹的描繪出來,那只是虛無存在的,并不是真實意義上的空間,所以這里的個性化體驗有著特別的內涵和意義。
第一,實踐性。對于建筑空間的審美活動需要人們實地的去欣賞,需要人們切實履行實踐活動,個性化體驗的身體性表達出了一種實踐性,而不是一種純粹的觀賞活動。如果一個建筑設計者,不親身實踐感悟建筑空間,就不會出現特色的建筑研究作品。只上網搜索圖片看建筑,以及領悟書上的建筑模型,是不會感受建筑空間的偉大的。所以我們在建筑審美的認識中,要不斷地參加社會實踐去實地理解建筑空間。
第二,參與性。繪畫的圖形圖畫內容更能深刻的直接的影響他人,而建筑是形式性和功能性相互協調的一種實體空間,所以人們在領悟建筑美的時候,必須要參與建筑空間,感悟其審美效果。比如一些美術作品欣賞、音樂賞析、文學作品的賞析等,在作品中也能體會出審美,但這些都不是自己親身經歷的完整的參與。而建筑的審美。則是具有實體空間的特點,這樣更有利于人們更好地去領悟審美思想。
第三,社會性。建筑是一種社會化的藝術,建筑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都會天天見到各種各樣的建筑,而繪畫、音樂、文學等,都是根據自身的審美需要去看,去讀,去審,在社會生活中,一抬頭總會看見美麗的建筑形式,和完整的建筑功能,可是其他的藝術形式總是在需要的時候才會看見,比如博物館等。
(二)目的性體驗
在日常生活中,建筑是合乎人們審美藝術需要的,它的存在肯定是有一定的價值。一般建筑的目的性體驗首先是指向歸屬體驗或者居住生存體驗,人們居住的建筑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寄托和歸屬感,所以沒有更多的審美感覺,缺少了對精神方面的追求。我們把建筑當成了一種單純的居住空間,這些目的性的特點都會影響人們對建筑的審美。
三、建筑審美的影響因素
如果人們想獲得審美趣味,可以在建筑對象中進行享受。人們是否在建筑中擁有審美觀點,里面摻雜著很多不同的方面,人們若要從建筑中擁有審美享受,必須正確地理解詮釋這些不同的方面,這樣才會更好地詮釋建筑本身的審美特點。
(一)主流文化的審美傾向
主流文化的方向可以對藝術的審美起著引導作用。權利機構以及大人物來控制著主流文化的發展趨勢,雖然這種權力機構不是官方的,但是他們卻和權力階層的審美觀念是統一的,并且有著很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也叫正統派代表。例如,在農村,居民建筑要受到風水、舊思想的影響,這些都是正統派代表施加的額外壓力,所以這些以上的因素,使得建筑的構造和設計不利于人們擁有更好的審美效果,而面臨著正統派代表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審美統治。
(二)建筑功能的完備情況
建筑的特性是形式性、實用性和功能性,而人們會更傾向于實用性和功能性的建筑選擇。如果建筑的實用性和功能性不能被人們所感知,那么人們就不會喜歡這個建筑,就會感覺到這個建筑沒有什么審美價值。
(三)人的情感因素
人們的情感也會影響著人們對于建筑的審美效果。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中,西安也出現了許多現代化建筑,但是這些建筑風格和西安的文化氣息并不協調,并沒有更好地體現出建筑的審美風格,這有可能是由于個人的情感因素所影響的。
四、結語
建筑藝術作為體現文化和時代的一面鏡子,能夠直接表達出社會的文化內涵以及審美價值,只有真實地了解到建筑審美的特殊方式和影響因素,才能創造出更好的建筑藝術作品,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人對建筑藝術的審美關系和文化內涵,進而使得這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審美認識價值和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 鄧焱.建筑藝術論[ M]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
[2] 汪國瑜. 建筑人類生息的環境藝術[ 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
[3] 樓慶西.建筑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研究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藝術的發展方向與前景,必須要了解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經歷的幾個階段、主要建筑類型、建筑藝術的特色以及建筑審美價值。
1.1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經歷的幾個階段。秦漢時期是造園藝術的萌芽時期,有了專門的園林—“昆明池”。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造園藝術的形成時期。加之道教、佛教的流行與影響,寺院園林極為興盛。隋唐時期是造園藝術的成熟時期。由于經濟得到恢復,城市和宮苑建筑又發展起來。宋元時期是繼成熟期后,首次進入的時期,這一時期,在填詞和繪畫藝術方面卻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這些也影響到造園藝術的發展。明清時期是古典園林的高峰期。繼明后,清代的造園又有了長足的進步,尤以康、乾時期為盛。自清末到民國,中國的社會現狀異常嚴峻,營造園林的社會基礎不復存在,致使連續性中斷。
1.2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的主要類型。中國古典園林特別善于利用具有濃厚民族風格的各類建筑物,如亭、臺、摟、閣、廊、榭、橋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組成體現各種情趣的園景。它們所構成的藝術形象和藝術境界都別具一格。
1.3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藝術的特色。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藝術從孕育、生長到發展成熟,歷經了數千年,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特色:
(1)造園藝術,“師法自然”。一是要總體上要符合自然規律,二是每個對象要素的形象組合要合乎自然規律;
(2)分隔空間,融于自然。分隔空間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最主要的一種就是使用建筑來分隔空間,使之融于自然,渾然一體;
(3)園林建筑,順應自然。建筑需要與真實的大自然有融為一體的感覺,雖然是人為建造的園林,但是要圍繞著自然這個中心來建造;
(4)樹木花卉,表現自然。中國傳統園林建筑藝術與西方有所不同,對樹木花卉的安排與擺置講究一種自然的表現方法,這樣會使園林建筑藝術的“整體性”顯得更加完美。
1.4中國古代園林建筑的審美價值。中國古代園林建筑引人入勝,具有其極高的審美價值。主要表現在:一是建筑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形成的美。建筑與自然環境結合的是否得當,是人們對建筑藝術產生最初的審美感受因素。中國古代園林建筑藝術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把人工與自然高度的進行結合,構造出可居、可游、可觀的現實物質空間。二是建筑風格和造型美。建筑風格和造型是建筑藝術最直接、最鮮明的體現。每一種風格和造型不但包含著物質和精神的功能要素,也包含時代的、民族的審美要素,這些要素也就構成了它的藝術價值。三是總體布局的韻律美。中國古代優秀的建筑作品,大都是使用當時可能構成建筑藝術的因素和手法綜合而成的一個整體形象。當人們走進一座園林,由游覽初始直至結束,應像觀賞戲曲一樣,體現出序幕、和結尾。四是意境和文化美。有很多園林建筑是由民間傳說而建造的,蘊含著意境美;園林中的亭、榭可供文人品茶、彈唱、飲酒、作詩、觀景等,建筑物上的彩繪等都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
2、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藝術在國內外的發展前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它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和最高目的,蘊藏著深刻的中國文化內涵。在中華振興的今天,我們應當進一步深入研究中國造園藝術這一優秀遺產,使其得到繼承和發揚光大,以利于我國現代化物質與精神文明的建設。
2.1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藝術在國內的發展前景。中國園林建筑藝術中樸素自然是人們最主要的審美標準。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藝術是現代園林建筑藝術設計的靈感之源,是我們現代園林建筑設計的理論基礎。一個好的園林作品都是經過建筑設計師對古典園林建筑的研究、分析,并結合建筑實例設計出來的。例如,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就借鑒了蘇州古典園林的風格。它把蘇州園林中的造園精髓和現代建筑的實用性相結合,是一個體現著中國的古典美,又不失現代實用性的設計作品。國內現代居住小區建造也可以增添中國古典建筑藝術。我們在建造現代居住小區時,既要考慮到保留中國歷史文化,又要考慮如何去適應當今世界建筑的發展趨勢。如“北京西山庭院”地處頤和園北,設計師出于承擔文化使命和對地脈尊重的考慮,精心布置26棟錯落別致的單體建筑,并巧借布局和園林規劃,圍合成13個主題院落。營造出“人文大宅”的味道,總體上體現了尊重歷史、實用美觀的完美藝術風格。古今結合、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是今后的必然的趨勢,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思想的大力解放,中國古典建筑藝術的精髓一定能夠在現代建筑藝術中得到延續和發揚。
2.2中國古代園林建筑藝術在世界未來的前景。中國園林建筑藝術在世界造園史上獨樹一幟,并對東、西方造園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致有“中國是世界園林之母”的美譽。在東方,如日本、韓國等鄰國,很早就開始學習借鑒中國古代造園藝術。如日本早年的貴族府邸中的所謂“池泉庭園”,便是中國唐代的池中有山的“山池院”的形式。中國園林對于歐洲造園的發展,也有較大的影響。曾于17世紀左右,在歐洲刮起“中國熱”的旋風。1980年后,中國建筑精華之一的造園藝術再次被介紹到西方世界。不同時期的兩次“中國熱”成為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例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明軒”的設計,凝聚了匠師們的心血,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古典造園藝術,時至今日,仍為世人所矚目。
關鍵詞:室內設計藝術;建筑藝術;室內環境質量
室內設計藝術是一個既具有藝術性,又具有科學性,既有文化內涵,又能夠滿足功能要求,而且亦情亦理以人為本的現代室內環境,室內藝術設計可以將建筑風格文化集中體現。著名建筑設計大師貝律銘先生說過“每一個建筑都需要獨特的設計,不僅要和地點、氣候有關,而同時當地的人民、文化背景以及歷史、傳統習俗也都需要考慮,這也是為什么世界各地的建筑仍各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原因。”室內設計風格的表現形式,不同時代不同地區都有自己的特點,通過構思、創意和表現,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室內設計形式。一種典型風格的形式,通常是和當地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以及人文因素密切相關。風格雖然表現于形式,但風格具有社會發展、藝術、文化等深刻內涵,從這一深層含義來說,風格又不等同或停留于形式。裝飾設計的風格一般是和家具以及建筑的風格流派緊密結合。
1室內設計及其概述
1.1室內設計及其發展趨勢
室內裝飾設計的基本要素有七個,即空間、色彩、光影、空間界面、家具、陳設和綠化。一個成功的室內裝飾設計,在功能上應當足適用的;在視覺上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并要始終注意室內意境的構思和創造。雖然構思和創意無法套搬,同音樂、繪畫、雕刻等藝術一樣,都存在著一定的要素和創作原理。設計者只要在設計中以創作原理為基礎,變換處理各種設計要素,突出特定場所的特征和環境特色,就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出一個功能合理、美觀大方、格凋高雅、富有個性的室內環境。室內設計是根據空間所處環境和使用性質,運用物質以及技術手段,創造出健康、功能合理、美觀、舒適、以及符合人心理和生理要求的理想住所。目前室內設計的發展為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特點,趨向于多風格多層次多元化。根據使用對象的不同、投資標準以及建筑功能的差異,使得室內設計明顯地呈現出多風格、多層次以及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1.2室內設計是空間功能的設計
室內設計中常見的空間形態有,開放、流動、封閉、動態、共享、開敞、灰空間、母子空間、地臺車間、下沉空間、虛擬空間等。室內設計圍繞空間功能進行規劃,運用空間界定的各種手法,進行室內形態的塑造,并依據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通過技術的合理性和穩定性,使空間具有“凝固音樂的韻律美”。
1.3室內設計是自然的語言的設計
作為建筑設計的主要內容之一,室內設計通過自然語言來詮釋設計的魅力。室內設計借鑒建筑藝術表現手法,借助敘述,比喻等表現手法,對自然意象歷史文化,情感意境進行表達,探索人與自然的共處之道,通過“自然”語言的呈現,使得建筑藝術發揚光大。
1.4室內設計是文化傳承的設計
室內設計和人文關系也是有很大的關聯的,室內設計是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再設計,室內設計體現著地域文化和風俗文化所特有的精神。文化隨著歷史的變遷,風俗的變化、時間的推移,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一個地方室內設計藝術和建筑藝術理念的表現,是對現代設計以及傳統文化的運用與繼承。
2室內設計對建筑藝術的表現手法借鑒
室內設計藝術根據建筑藝術的表現手法,通過節奏韻律、文化元素等不同的組合,構筑環境設計特點。
2.1借鑒建筑的文化元素特征
通過室內設計藝術有機合理的整合建筑內部的各部分,達到情境、韻味。一個大型的時尚商業空間,結合聯乘以及經典流行設計,利用西方視覺技巧,給人以視覺平面的夸張美感,再加入各種元素,混入傳統元素以及建筑室內概念,從而提升室內設計藝術的文化質感,表現出商業空間和品牌文化的價值。傳統建筑設計往往會選擇具有中國特色的物件,擺設在屋內,如對聯、字畫、宮燈、牌匾、屏風等等;墻上還可以懸掛極具中國特色的中國結、掛屏,擺放盆栽、瓷器、古玩等。這些極具特色的陳設品對設計具有畫龍點睛作用,室內設計將這些特色的元素合理的利用,不但能使設計增加風采還能有效營造豐富的人性空間。
2.2借鑒建筑裝飾材料
室內設計在借鑒建筑裝飾材料時需要有多種選擇,借鑒建筑裝飾材料的選擇,如粗糙的石膏仿石材料或者巖石墻面,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自然氣息。如室內陳設一些原始情調飾物,能增加天然的意境。如米黃色磚形墻紙的書桌上,錯格相間的桃木色地板整齊干凈,給人一種典雅嚴肅的感覺。如今大量具有材料本色和自然紋理的根雕家具、竹藤家具以及越來越多民間手工藝品、民間藝術品進入室內空間。
3室內設計對建筑藝術創作思維的借鑒
室內設計會經常借鑒建筑藝術的創作思維,可以通過對建筑藝術兼容并包精神的吸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場景的構建、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的民族藝術獨特性的尊重。
3.1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場景的構建
自然景觀在我國很多建筑設計中都被當做背景,來強調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和諧發展。建筑藝術在于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追求,許多傳統建筑的設計都源于大自然。建筑設計中融入自然,不僅能夠落實可持續的發展,也能夠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的特有觀念。例如由杜昀主導設計的“恒大海花島”項目,主要是通過“建筑-景觀-規劃”一體化設計,從宏觀規劃到微觀落地,全面構建海花島綠色生態體系規劃,并陸續打造了1號島風情商業街、游艇俱樂部室內設計、五星級度假酒店群等項目。如在風情商業街的規劃設計中,設計師將16國風格各異的飲食街與商業街恰到好處地串聯起來,同時對街道與海洋、堤岸的關系進行了專業細致的處理,營造出獨特而有秩序的游覽氛圍。
3.2儒文化思想觀念
儒家思想對中國人思想的影響極其深遠,特別是在建筑領域,這種影響展現的更為深刻。人的審美、興趣、愛好、閱歷、生活習慣各有不同,存在很大差異,這使得個性化已經文化底蘊等都能得到極大的體現。設計師不斷進步的源泉在于對優秀作品的不斷創作。尊卑關系和主次等級在建筑體系中要著重強調,為了滿足等級秩序,傳統建筑要設計一個主軸空間來連接周圍建筑。現代建筑設計遵循這種思想觀念,對各類影響因素進行考慮,不僅要對空間設計因素進行分析,還要分析建筑主題,從而使各個要素能夠合理搭配,使建筑設計的人本思想得到真正體現。設計的追求就是使每位業主的居室文化得到充分表達和升華。例如《考工記》記載,城制分為天子都城、諸侯國都、宗室和卿大夫城邑,分別為城的三個等級,按照等級的不同其有著不同的建筑標準。《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祭于寢”,這是對宗廟建筑等級的規定。《明會典》規定:“一品、二品、廳堂五間九架,門屋三間五架;六品至九品,廳堂三間七架,正門一間三架。”由此可見,在單體建筑之中,建筑等級制度中的儒文化元素體現得淋漓盡致,在間架、屋頂、臺基以及構架的做法上均十分顯著地體現出來。
4建筑風格文化和室內裝飾設計并駕齊驅
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其歷史延續性不僅體現在物質技術方面,還體現在精神文化方面。對時代的追蹤和對歷史的尊重,其社會發展的本質是有機統一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歐洲正處于折中主義、復古主義盛行之際,興起了一個試圖擺脫舊傳統束縛、創造新形式的新建筑運動,哈爾濱的各類建筑物基本都采用新藝術運動處理手法,因此哈爾濱有“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的美譽。這座建筑在這種環境背景下誕生,幾經變遷,歷經滄桑,功能變異,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大多數工程設計是藝術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的產物,遵循歷史文脈與時代感并重的原則,在解決老建筑增添計算機管理系統、消防、中央空調等現代化設備設施的同時,還存在著是否保持各類藝術造型原有風貌以及各系統所占空間的矛盾,充分發揮設計人員的智慧,能比較成功的改造這次難度相當大的裝修工程,實現藝術與技藝的結合,在一些賓館的公共空間中,新藝術派裝飾特征的構件和裝飾有相當大一部分的保留,例如:木結構歐拱券造型,大理石壁爐,經鑄銅轉門等。極具巴洛克文藝復興特征的石膏浮雕紋樣,具有西伯利調的木門和精美雕刻的木質構件,充滿審美價值的木裝飾,金屬鑄造的羅馬立克柱式和樓梯扶手等等。面對這些物體,傾訴著歷史滄桑而又意猶未盡,這些在歷史變遷中所形成的人類文化遺產,雖然外觀上有霄壤之別,但卻各自有其獨特的魅力,令人嘆為觀止。不同藝術風格和流派的室內藝術的產生、變化以及發展,不僅延續和發展了建筑藝術的歷史文脈,具有深刻的社會發展文化和歷史內涵,同時對人們的精神生活有了極大的豐富。文化和風格的關聯就是對更高層次和諧的追求,它的本質實際上就是共同享有和發展人類文明,遵循并超越歷史傳統。
5結語
自古以來,我國的傳統建筑藝術呈現多元,其中最值得現代建筑設計繼承的是,傳統建筑藝術的人文思想與美學特征。傳統建筑藝術崇尚天人合一,重視自然美學、建筑形態與人性文化的完美結合。現代建筑設計融入傳統設計文化,是對外我國傳統文化精髓傳承。室內設計目的是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創造更為合理更加優美的生存空間,作為室內設計中主要元素之一,環境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用有感彩的,直截了當的語言與人對話,在創造情調、塑造風格展現藝術上有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劉文娟,李梅.淺析現代室內環境設計中的審美心理[J].美術教育研究,2013(2):78~80.
[2]楊志林.淺析建筑設計藝術與室內設計藝術[J].美術大觀,2014(7):109~110.
關鍵詞:現代圖書館 建設 人文藝術
圖書館是一個人心靈與情感在此最大限度釋放的地方,是感受文明、塑造自我的場所,在這里進行的是體味、傾聽、交流和感應,是一種人的心靈與情感參與的內在活動。現代圖書館強調“以人為本”,即功能、流線、布局、設施的安排及內外環境的營造,旨以“人”為中心,處處給讀者以親切和關懷。充分考慮讀者的意愿和習慣,以方便讀者使用文獻信息和進行交流活動為出發點和歸宿,為讀者提供舒適、優美的環境。在服務和管理上,以全開架布局形成“人在書中,書在人旁”應用自如的新格局,且檢索便利快捷,網絡資源隨手可得,咨詢服務近在身邊。
筆者認為現代化圖書館建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圖書館作為建筑本身,即建筑意義上的建設;二是圖書館的實體使用功能,即功能方面的建設。只有這兩個方面高度統一,共同營造以人為中心的圖書館藝術實體,才是現代化圖書館真正人文藝術的體現。
一 現代圖書館建筑的人文藝術
圖書館的建筑既要讓人從宏觀上感到它的規模和氣魄,又要讓人從微觀上體會它的優越、方便和安全,其關鍵是首先應該有文化意義上的深度,即文化內涵,能夠體現出圖書館建筑藝術和優美環境的結合,體現出這所“學校”的歷史、傳統和風貌,體現出圖書館的人文精神。建筑從本質上講是人的空間,而且是人所營造的藝術空間。美好的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是詩,圖書館建筑更應以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精美的造型藝術成為好的音樂和詩。
1 實用功能對現代圖書館建筑藝術的影響
圖書館的建筑形式一直是隨著圖書館職能的變化而變化的。我國古代圖書館被稱為閣、觀、院等,以藏書為主要功能,因此產生了像寧波天一閣這樣的藏書閣,其建筑形式是封閉的。到了近代,圖書館的主要功能變為以藏為主,藏用并重,其建筑形式采用閱覽在前,書庫在后,目錄廳、借還書處在中間的藏借閱相分離的布局。現代圖書館的讀者要求縮短與藏書的距離,實行開架借閱,并且要利用現代化手段和多種服務方式滿足用戶的多種需求,由此產生了統一柱網、統一層高、統一荷載的三同藏借閱一體化的建筑模式,形成大空間、靈活隔斷的開放式布局和結構。目前國外圖書館普遍采用的大開門模數式圖書館就是以這種設計思想為指導的,形成人在書中、書在人旁的閱讀環境,有利于今后根據發展的需要對房間進行改造和重組。為了在外觀設計中更突出人文性,一些圖書館采用開放式設計大范圍采用落地玻璃窗設計,內外可以互視,使外面的讀者還沒進入圖書館就能初步了解館內圖書的大概分布,有利于讀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資料,而里面的讀者閱讀之余可以欣賞外面的優美景色,以調節身心狀態。并且這種開放式的設計還可以感染一些潛在讀者,激起他們走進圖書館深入了解其人文內涵的欲望。
2 審美功能對現代圖書館建筑藝術的影響
【關鍵詞】建筑設計;設計理念;建筑藝術;設計內涵
民用建筑設計的基本原則是實用、堅固、愉悅,這是成功設計的三原則。其中,實用與堅固強調了建筑設計的物質內涵,體現建筑物的使用價值,而愉悅原則則體現建筑設計的精神世界,是建筑美學、建筑藝術的高超表現,它是建筑設計所涵蓋的精神屬性在建筑物的姿態展示。通過人們的感知系統,借助于設計空間的、體積的、造型的、線條的、光線的、形態的種種因素,構筑人們對建筑物的精神訴求。基于當代建筑理念與民學原則,建筑藝術的精神內涵可以從體量、結構、細節和氣度四個方面體現。
1.建筑物的宏觀視角__建筑物體量。
建筑物具有極強的功能性。一個建筑物的體量,就是一個建筑物的外形設計、內部結構以及借助于山水地勢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內涵,在精神層面,它給人的是一種精神壓力和侵占。蕭何曾經說過"“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無以重威”,以“壯麗”的體量表現“重威”的內涵。一個建筑物,無論我們從遠處遙望它,還是近處打量它,或者走入建筑物的內部,讓我們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建筑物的“體量”以及它帶給我們的精神震撼。
無論我們在宮殿、或者我們在教堂、或者我們在公園、或者我們在廚房,建筑物的體量無不讓我們直接觸摸而感知、也無不體現出設計師的設計技術和精神訴求。一棟棟水泥排樓的容積定然比佛教大殿容積大,但佛教大殿造成的宏大的感官直覺卻大大超過了前者。在設計上,一個科學迷宮的設計,在縱深上不施分隔的建筑體量讓我們感知深邃的意味,教堂建筑,在高度上不施風格的設計讓我們感受到天國的高遠而可以望及,走入這樣的建筑,你必然真切的感受到宗教世界的存在。
2.建筑物的內部視角__建筑物結構。
拉斐爾莫尼歐說:“建筑師工作的基本事實之一是實現理想,即使你的設計建立在卓越的結構上、、、”建筑結構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搭建與構成,實現內部的科學分離并與外界保持交流。結構形式是建筑物的靈魂所在,它具民族性、時代性特征,并融合于傳統文化。建筑師把自己的作品展現給世人,本質上展現的是建筑師的精神內涵。建筑藝術是一定時代條件下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高超融合。通過建筑人們體會的是精神世界的博大。所以唐人街必有牌樓和大屋頂,清真寺必有火焰門。在現在民居建筑設計中,小的臥室空間體現安全,大的客廳空間體現暢朗與豁達。
中國傳統的建筑以土木結構為主,木頭的材料性能是抗壓不抗彎,與柱的結合來撐起整個空間。建筑結構,首先以安全為第一要素,不僅僅是設計上的安全,而且是視覺上的安全與美。建筑結構在考慮安全、美學的同時,還要借助與天時與地理,融匯于山水五行之中。如北宋時喻皓造開封的開寶寺塔,它考慮當地強風的情況,在結構上設計使塔身預先向西北傾側,并預計一百年內將被吹正。
3.建筑物的微觀視角__色調與花飾
建筑的精神內涵首先是視覺藝術。而色調就是最具有沖擊力的視覺體現。一個建筑的色調是其視覺的基調,它最先向你傳達了這個建筑的性格。比如克里姆林宮的紅墻、北京故宮的紅磚綠瓦,無不向你展示著傲視天下的威嚴與尊貴。在江南民居,色調以粉墻黛瓦為主,體現江南學士杏林一讀、獨善其身的悠怡,金絲楠木不施雕繪的本色漫溢著其脫塵的雍容。穆斯林建筑綠色與金色體現出熱烈與深沉。色調通過視覺向你展示了建筑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文化追求。在設計理念上,色調設計一定要合于建筑本身的功能,同時要協調與周圍環境,并積極奉獻與周圍的環境功能。比如雅典衛城的神廟與其環境渾然為一體,以示神居的自然。
在中國,建筑雕繪是重要的建筑特色之一,是展現精神世界,體現文化追求的重要建筑藝術。雕繪的象征意義具有極其濃厚的文化意味。在我國南方,窗欞板上的花鳥體現民居的幸福與安詳;一些江南學士,常在窗欞板上雕一卷書再加一盆花,意顯書香門第的悠然與志趣。一個恰到好處的雕刻,也許你不會去注意它,當你的目光從宏觀的建筑物體量落在微觀的雕刻上小憩的時候,你才會感知到知道,它是為著這建筑的美妙而生的。
4.建筑物的外觀視角__氣度與震撼
氣度,歸根結底是一種建筑文化的精神震撼。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美國的白宮等。在中國傳統的建筑中,建筑物氣度,最能體現的就是它的大屋頂了,它不僅顯示級別,而且可顯示尊貴、典雅和皇權。從建筑結構來說,一個硬山頂的建筑必然無法勾勒出歇山頂建筑的天際線,必然也無法成就其從容舒展的氣度。一個重檐頂也必然比一個單檐頂更顯尊榮華貴,非凡氣度。中軸線上的建筑在氣度上總是兩側的配殿所不能比擬的。建筑物的氣度出了建筑物本身之外,也可巧妙借助周圍環境,渾然天成,更顯示天然鑄就。如天壇的圜丘,并非高大建筑,一個簡單的漢白玉臺,卻因著周圍的曠闊和前方欞星門的簡達而創造出一種通天行地的非凡氣象來。
一度時期內,建筑設計的精神世界與民學體現,充分體現在建筑設計之中,體現在設計師的精神訴求當中。在當代建筑思潮中,多元化的文化理念充分展現了多元化的建筑設計,建筑藝術的“表現力”被充分放大,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未來看,建筑藝術必將融合自然論、環境科學等多種學科,把人們的精神追求推向和諧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劉宏立. 當代的建筑審美趣味[J ].山西:山西建筑, 2008.
[2]陳曉寧.從環境角度看生態建筑設計——記災后陽光小學設計[J]; 四川建筑 2011.024、丁寧. 論建筑
求。我國建筑裝飾藝術起源早,再加上我國民族眾多,文化元素得到不斷交匯對
于建筑裝飾,進而使我國的建筑藝術發展豐富多彩,其中回族清真寺建筑裝飾是
最具有代表藝術價值的建筑裝飾之一,如何探其根源使其繼續發揮建筑裝飾的優
越地位,分析裝飾藝術對建筑物的總體添彩能力,達到實際的視覺效果,就需要
我們對這種建筑裝飾文化藝術視覺進行深刻的探索。
關鍵詞:建筑裝飾;藝術視覺;特征探索
中圖分類號:
TU238TU238TU238TU238
文獻標識碼:
AAAA
文明的起源,文化的進步,促使人們對美的追求不斷革新,建筑物的美觀和
獨特個性由建筑裝飾藝術來添姿增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建筑物裝飾藝術,
如何使建筑物呈現出其地區的獨特鮮明性,我們以寧夏回族建筑裝飾藝術為探討
話題,進而對建筑裝飾藝術進行深刻有意義的視覺探索分析。
一.寧夏回族建筑裝飾在當代的價值意義
1.寧夏回族建筑裝飾物的起源和發展
寧夏回族地區主要是以清真寺為代表性的建筑,現今我國歷史上清真寺大多
數的建筑風格,是基于伊斯蘭宗教文化,結合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現代建筑,從
1980年以后由于和阿拉伯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清真寺的建筑風格,
又加入了歐、中、阿建筑物裝飾的形制和特色,使清真寺建筑裝飾成為獨具代表
的符號性裝飾藝術,在建筑裝飾業上占據重要地位。
寧夏回族自治區,教派主要是伊斯蘭教,在寧夏地區隨著清晨清真
寺的誦經聲迎來新的一天。無論是小鎮、縣城都被伊斯蘭教的綠色大穹頂所遍及,
綠色富有生機,是人們對于生命源泉、綠色希望的向往,每一種顏色和裝飾紋理
都有祥和幸福的象征性意義,所以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筑飾物象征著人們的文化
內涵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因此主要影響寧夏建筑裝飾,清真寺是寧夏主要建筑
裝飾的參考和照本,并且清真寺的建筑藝術效果,和佛教、道教等宗教建筑物相
比較,具有鮮明的地域和宗教個性,是伊斯蘭教的標志性建筑,主要代表回族人
民的文化氣質,我們主要就以清真寺為主,來思考當代建筑藝術裝飾的重要視覺
影響和價值意義。
2.寧夏回族建筑裝飾藝術的主要構成原因
寧夏回族地區具有塞上江南之稱,可見寧夏地區的生活發展水平是富裕和安
穩的,隨著文化的傳播,是人們生活的主要參與活動。清真寺是回族人
們的信仰理想崇拜集聚地,清真寺給與信仰民眾可以發揮、傳播宗教信念的主要
處所。回族建筑的發展特色主要有建筑裝飾藝術的襯托,所以每當看到綠色蒼穹
大鼎,就能看到一方經濟的主要特色和人們的生活狀態。
隨著回族建筑裝飾藝術的發展,回族建筑的裝飾藝術得到進一步的借鑒和參
考在很多現代化建筑中,其中裝飾紋樣更具代表性,包括:幾何、花紋、植物、
器物花紋、以及阿拉伯數字的應用,從總體效果來看寧夏地區清真寺建筑的裝飾
紋樣既具有伊斯蘭教建筑裝飾物的共性,同時又擁有中國傳統木構建筑裝飾的特
點,以致形成地區特色的傳統裝飾紋樣。
3.寧夏回族建筑藝術的視覺效果帶來的啟示意義
寧夏地區的清真寺建筑裝飾典雅、考究、高貴、大氣,象征著回族人民思想
價值的實際取向,寧夏回族地區的房屋建筑頂棚,大都采用綠色的大圓頂飾,顯
得典雅肅穆,格外別致。裝飾物大多數是雕刻的花卉及含有吉祥如意的植物和幾
何圖形,建筑裝飾古韻十足,別具風采。
從寧夏回族清真寺建筑的裝飾色彩、裝飾材料及裝飾紋樣能直接看出伊斯蘭
教建筑裝飾,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接納及堅守伊斯蘭教文化的特質,二者相融
與和諧的統一。但是對于寧夏地區清真寺建筑的研究是不能一味的脫離現實觀察
和代表釋義的。寧夏地區的一些清真寺建筑裝飾,建造形制比較完整,值得保留
與借鑒對于其他地區建筑裝飾藝術的發展。
二.當代建筑裝飾物需要傳承借鑒融合回族建筑裝飾的主要意義
1.有助于中國當代建筑裝飾藝術的發展改良從而形成城市的特點
中國建筑裝飾藝術,從根本上忽略了建筑裝飾藝術的重要性,以致中國的城
市發展越來越沒有特色,因此現代建筑既要加強質量的同時,首先要完善重視建
筑裝飾藝術的視覺效果,注重借鑒和吸收回族建筑裝飾的藝術表達效果,從而成
為城市的特色,使建筑裝飾藝術成為城市代表,從而為城市留下最獨特的城市風
景。
2.有助于寧夏回族建筑裝飾藝術的優良繼承及進行創新改造
寧夏回族地區的建筑裝飾,色彩鮮艷運用對比表達方法比較純熟,共同的斑
斕彩色構筑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寧夏地區的建筑裝飾藝術,從形態上已經造
就清真寺的建筑裝飾作為這一地區的主要代表建筑裝飾,形成了藝術上的新發展
和新突破,給更多的宗教建筑裝飾,和城市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參照和借鑒,從根
本上增加了我國建筑裝飾藝術的形式和種類,豐富適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裝飾
藝術的新局面。
但是面對優越的建筑裝飾藝術的發展,回族地區的建筑裝飾在發展的同時要
注重繼承和保護傳統的藝術精華,促使新的裝飾物不斷更新,讓回族建筑裝飾物
吸引更多的慕名觀光者,讓建筑裝飾藝術成為寧夏地區最為璀璨的文化產品,從
而帶動經濟的增長。
3.有助于寧夏地區對傳統建筑裝飾藝術的保護促進經濟開發
寧夏地區的建筑物的裝飾藝術能從型、態、意等方面反應人們的思維意識、
審美形式、文化觀念、價值取向甚至能反映社會經濟形式的發展趨勢,以及人們
心中的向往和理想。要以形成地域文化反應當地經濟文化水平為主,以帶領啟發
其他后來建筑為輔,深刻實踐理論創新。
寧夏地區的建筑裝飾藝術能夠反映當地的文化風氣,更是民族性格的延續和
裝飾風格的發揚,這一裝飾建筑藝術,可以形成總體的產業文化,來增加民眾的
收入,進而傳播回族建筑裝飾藝術的價值,使這種有價值的裝飾藝術得到最根本
的保護。
結語:
寧夏回族地區的建筑裝飾藝術,從很大程度上給我國當代建筑裝飾帶來新的
參考,使我國建筑裝飾業不斷在原有的傳統裝飾上保留創新,也給世界建筑裝飾
藝術增添了一抹彩色,建筑裝飾藝術的造詣是基礎,寧夏回族建筑裝飾藝術需要
更多地探索和傳播,就要充分的挖掘當地的民俗、風土、人情,使之與自然風光、
民俗文化需求甚至旅游資源相結合,成為寧夏地區新的亮點,促使回族建筑裝飾
物的有效再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衛東.寧夏回族建筑研究[D].天津大學,2009.
[2]薛敏.寧夏回族村落的景觀保護與發展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3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摘要】黃鶴樓瀕臨萬里長江,雄踞蛇山之巔,外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挺拔獨秀輝煌瑰麗。本文從黃鶴樓歷史文化,建筑藝術的造型、色彩、裝飾類型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探索如何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對飾品進行民族化設計。
關鍵詞 黃鶴樓文化;建筑藝術;飾品設計
黃鶴樓是“江南三大名樓閣”之一,它依江而座,風格特異,“天下絕景”的盛名享譽世界。現今的黃鶴樓以光緒年間的藍本為基礎,經過重建矗立在黃鵠山上,壯美巍峨,氣勢恢宏。它既是歷史環境的再現,又具備現代園林功能,如今的它更是武漢城市形象與重要的文化窗口。將黃鶴樓文化及建筑元素與飾品結合,把黃鶴樓的藝術魅力和文化魅力以飾品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為建筑類飾品設計提供一點新思路。
1 黃鶴樓文化及建筑藝術在飾品設計中的應用現狀
黃鶴樓不同于富貴華麗的皇家建筑,也不同于清新脫俗的私家花園建筑,更不同于氣勢恢宏的寺觀建筑,而是具備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民間特色。在對黃鶴樓進行實地考察收集到有關黃鶴樓飾品實為旅游產品:或詩詞書本字畫對聯、或樓樣擺件;除此之外紀念章及有關楚文化的編鐘讓游客無法真正的融入到感受黃鶴樓文化的氛圍中,故并不利于景區的品牌發展。而將其文化元素與建筑元素與飾品設計結合,不僅要根據飾品自身的特征提煉精華開發新造型,而且還要盡力保留其藝術獨特性,才能創造出造型精美又具有鮮明文化特征和豐富內涵的飾品。
2 關于黃鶴樓文化的飾品設計思路
2.1 意境的表達
中華民族是一個含蓄的民族,言簡意賅的行為方式在中國人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中國的藝術形式和美學觀念特別注重對表達手法的提煉,重意而不重形則成為表現形式化的主體化手法。從黃鶴樓頂樓整套金碧重彩壁畫可以看出“江天浩渺”何等氣勢,它表現著古時楚地長江流域的自然景觀以及黃鶴樓位于楚地時的風土人情。在設計中可不局限于黃鶴樓的建筑實體,采用應物象形制造意境的手法將景色抽象化運用,以表達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之情。
2.2 情感的體現
鶴文化來源于道教文化,但后世賦予它諸多含義。如鶴是父鳴子和的象征,將父子之間的情感運用到設計中,跳出對其外形直接運用的思想桎梏,既可增加創作的思路,又豐富了文化載體的造型。而關于黃鶴樓諸多詩詞文化中不乏有表達送友離別之情的詩句,由秀麗的山川寄托著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針對如此深刻動人的情感,在設計時可采用意境的手法來表現二人之間的情感。
2.3 寓意的追求
祈福心理在我國體現的十分特別,人們往往具備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心理。以此心理,在設計上可以采用象形或諧音的方式來呈現。鶴文化中有鶴鳴之士一說,以鶴喻品德高尚潔身自好的賢潔之士,以鶴的優美姿態為造型表達對翩翩君子的贊美;而“鶴”諧音可同“和”,通過對和的理解可造型成外觀為圓弧狀,以鶴與和結合突破了取材的單調性和造型的單一性,使飾品呈多造型的表達。
2.4 精神的升華
道家與儒家理論自來是互融互補的,道家也講究天人合一的境界,特別重視呼吸吐納。如今設計師以其為設計理念運用在設計中,體現了人與自然共存的微妙關系,更是傳達出保護生態的良好呼吁。在黃鶴樓內部裝飾中,有諸多展現古人個人修養和儒雅氣度的詩畫及楹聯,這不僅是黃鶴樓由古至今積淀的詩詞文化,也是對道教文化的一種延續。當人們在登黃鶴樓的同時去感受楹聯詩文所透露的哲理時,會產生一種超脫大自然的心境,呼吸于宇宙、俯仰于乾坤。這種心境在設計中可以由深入刻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的方式來表現,以追求人精神層次為最終目的。
3 關于黃鶴樓建筑藝術的飾品設計思路
3.1 造型元素的提取
飾品最終都是通過造型來向人們傳遞信息。為了突出黃鶴樓建筑上的特征,在對其建筑元素提取上應做到取其形,延其態,敘其意并傳其神。黃鶴樓富有動感美的飛檐翼角極具視覺沖擊力,在設計中往往不能直接運用如此具象的外形,否則既不能表現出飾品小巧精致的特性。造型時應該簡化圖形,抓住飛檐上翹的動態美,使用簡約線條式來表現既能顯現其特征又能迎合現代人審美;其次要把握造型的形態,以飽滿均衡的整體效果表現飾品的形態美和藝術感。
3.2 材質的選擇
飾品作為一種裝飾品常與人體直接接觸,選擇合適的制作材料成為關鍵。黃鶴樓在建造風格上趨向于古代建筑,透露給人們是一種歷史感和文化感。針對黃鶴樓建筑的特征,可采取復古型材質與現代型材質。復古型材質如陶瓷、漆,以陶瓷和漆作為主材料創作了諸多帶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象,以這些材料的藝術氣息與建筑特色相結合來增強飾品的藝術背景。現代型材質則是用貴金屬與各類寶石的結合以及對舊材料的新運用,如將木料與金屬相結合的表現方式,既延續了古黃鶴樓的木構造特點又符合了現代混凝土式仿木構造的建造特色。不僅能增加飾品除了貴重以外的層次,更使飾品與黃鶴樓平民化、開放化的社會形象相符合。
3.3 色彩的應用
色彩如同樂譜一樣屬于無形的語言,它刺激著人們的感官,傳遞著情感。而民族也具有獨特的色彩代表性,不同的顏色會傳達出其民族的風俗文化及審美情調。但飾品只有小小的那方天地不能盡善盡美,此時色彩的出現便豐富了其空間局限性引發的創作思路。黃鶴樓建筑的整體顏色基調以紅墻黃瓦為主,室內則以綠色天花吊頂,整體裝飾以褐色為主。在設計時,要跳開顏色的限定,根據材料來適當調整,因為材料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它色彩的不同甚至是質感相差。應該把握整體色調,運用冷暖色的對比、互補色的應用等方式,遵循色彩和諧美的法則表現其建筑特點,用色彩與質感表現黃鶴樓濃厚的歷史感,傳達鮮明的古典韻味。
3.4 紋樣的變化
在造型元素中,紋樣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國傳統紋樣中,有菱形紋、卷草紋、蓮花紋等線刻紋樣,排列有序、紋樣鮮明富有特色。傳統文化在時代的變遷中慢慢沉積,以其獨特的文化氣息和藝術底蘊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特色。在黃鶴樓建筑中體現的紋樣有龍紋、鶴紋、花草等,通過對這些紋樣進行抽象簡化、分拆重組等手法將其運用到飾品的主體材質或主要表現區域,讓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紋樣體現出飾品所表達的設計靈感,起到裝飾性的效果。
3.5 手法的表現
形式美手法在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中都有相應的體現與表達。黃鶴樓在道教文化的影響下以道教“八卦”的布局采取新的形制來建:屋頂采用清朝時期的攢尖頂,四面突起一座“歇山頂”式牌坊,五頂并立,大氣獨特,形成了正八面的特點。根據黃鶴樓的建造樓型,可以歸納出建造所運用的手法是對稱均衡,產生的則是氣勢浩大的視覺效果。而層層造型優美的飛檐則以均齊漸近的方式出檐深遠,以靜制動,猶如黃鶴展翅。在飾品的設計上也可借鑒對稱造型或構圖均衡的方式,或采用畫面對比統一的原則,在統一下求變化,在變化中求和諧,繼而形成飾品獨特的形式美。
4 結語
黃鶴樓是我國古典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之一,其具備的文化內涵也是其他建筑無法比擬;用飾品的語言來表達黃鶴樓的文化,運用黃鶴樓建筑藝術中經典的造型手法,將其建造的精湛之處以飾品造型,使有關黃鶴樓的飾品呈現出新穎的面貌。讓它不僅僅是旅游勝地的縮影,繼而成為裝飾的點睛之品,更是成為具備鮮明民族文化特征和藝術價值的藝術品。
參考文獻
[1]李華.清代黃鶴樓建筑考[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7(3).
[2]張全明.中國傳統建筑色彩的文化涵義[J].長江建設,2001,4.
Ma Changmi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henyang 110142,China)
摘要: 本論文主要從建筑美學角度上闡述中國建筑的美在于有著豐富內涵的有意味的形式。意境是豐富的內容與美的形式的高度統一。它與環境、造型都有密切的關系。意味是建筑藝術最豐富充實的顯現,它就是建筑藝術的生命,它最后是要靠象征的方法才能創造出來獨特的意味來。它是指導我們今后從事建筑作品設計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Abstract: From the angle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this thesis mainly expounded the beaut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lies in meaning form of abundant connotation. Artistic conception is a high unification of rich content and beauty forms. It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urroundings and modeling. Meaning is the most abundant and full appearance for architectural art, it is the life of architectural art, and it can create unique meaning depending on the way of symbol finally. It is the ultimate goal when we are engaged in architectural works design in future.
關鍵詞: 意味 意境 創造 目標
Key words: meaning;artistic conception;creation;goal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0-0089-01
0引言
中國傳統建筑是整個中華民族藝術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門類。《易?系辭下》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不論后世人們對建筑何以要取大壯的形象作出多少解釋,用有意味的形式來表達對建筑的認識,說明中華民族和世界上其它民族一樣,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經有了“作為藝術的建筑術的萌芽”。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自從建筑跨入了藝術的行列之后,就產生了什么是建筑的美的問題。毫無疑問,由于自然、技術和社會條件的差別,更由于民族審美心理的差別,不同的民族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各式各樣的。中國傳統建筑在創作中又充分運用審美經驗的聯想紐帶,使他表達出時代的文化內涵,調動起人對建筑美的認識。
1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審美意味
建筑的美是多種審美因素的辯證統一。雖然建筑的形式主要是由無生命的,不具象的體、線、色、質所構成,但人們從中獲得的卻是一個豐滿的藝術形象。而構成這個藝術形象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如前述那些描述所表現出來的“意味”。只有“意味”才能使那些無生命的,不具象的形式獲得生命,塑造出形象,這就叫做有意味的形式。所以,中國建筑的美不是形式,卻在于形式――有著豐富內涵的有意味的形式。人對建筑藝術最初的審美層次,是通過環境氣氛獲得的。中華民族至少從春秋戰國開始,就認識到了建筑環境氣氛的重要性、并自覺地總結出一套創造環境美的法則。管仲最早提出城市相地的理論:“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許多相地理論都與堪輿學說有關,剝去某些神秘的外衣,可以看出鮮明的審美觀點,最主要的就是因地制宜和巧于因借。
《園冶》雖然講的是造園,但它的相地理論實際也是最典型地代表了中國傳統的相地學美觀。總的原則就是“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然后依次敘述山林地城市地村莊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的自然美特征,以及如何改造自然美成為環境美。如山林地的特點是,“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懸,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園林的體宜應是優雅活潑,所以它的布局就特別強調曲折、分隔,強調小尺度的建筑與大空間的借景之間的彼此因借。住宅的體宜應是安詳恬適,所以它的布局就特別強調內向、封閉,強調內部適度的庭院與外部封閉的體量之間的和諧一致。不僅如此,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傳統建筑在組織空間序列方面的成就,遠遠超過了對單座建筑造型的推敲,甚至可以說,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主要成就就是組織空間序列。在中國傳統建筑中,有民居、園林那樣淡雅樸素,以協調為主的和諧;同時還有宮殿、壇廟那樣雍容華麗,以對比為主的和諧。前者是造型藝術的共性,而后者則是中國建筑特有的風格。
中國傳統藝術的重大成就之一,就是通過各種手法創造出意境這個高級的審美境界。意境是豐富的內容與美的形式的高度統一,它與環境、造型都有密切的關系,但運用象征手法來提示啟發人們的認識,從而領悟到意境的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甚至在相當多的建筑中,創造意境首先要依靠象征。例如北京故宮,環境造型序列式樣體宜和諧等等,固然是這一大組群的美的基礎,但皇城前面的比興手法城樓華表。獅金水橋等和各處提名的提示手法,也是創造皇宮意境必不可少的部分。由環境氣氛和造型風格構成的意境,有廣度而缺乏深度,有感覺而不夠明晰,終難達到藝術的高峰。比如天壇,是中國建筑中第一流的杰作,它就幾乎全靠著象征的手法才使得環境和造型有了靈魂。歐洲建筑自文藝復興以后,幾乎全部拋棄了象征手法,以為那全都是與新興的人文主義格格不人的神秘主義,于是全力以赴去追求造型美,結果是膚淺的建筑大量涌現,再也沒有出現過希臘羅馬哥特時代那樣富有感染力的作品了。這也就難怪黑格爾宣布哥特建筑是建筑藝術的最終代表,閉口不談文藝復興以后的建筑了。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優秀作品比比皆是,大至故宮天壇十三陵頤和園承德外八廟,小至一處小園林,一所小山寺,無論是令人驚嘆其偉大,或是流連其幽靜,美就美在那能夠使人從中領悟認識到比感官的愉悅更多一些的東西。流傳至今多不勝數的詩詞歌曲文賦,很多是依托于建筑,受啟發于建筑,這就是意境的魁力所在。
2結束語
意味是建筑藝術最豐富充實的顯現,它就是建筑藝術的生命,它最后是要靠象征的方法才能創造出來獨特的意味來。它是指導我們今后從事建筑作品設計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關鍵詞:博物館空間 藏品 光與影
中圖分類號:G2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1-0096-01
一、博物館和藏品
1.博物館意義
“博物館”名副其實,其中有廣博寬泛的各類藏物,其收藏的物品體現了寶貴的歷史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品位和精神內在力量。這些藏品都是無法估值的人類瑰寶。博物館的建立是藝術品被社會大眾所欣賞的關鍵,具有開放性、公眾性。它不僅是人類文化遺產的展示場所,也是一個推動人類文化發展的場所,是人類文明的縮影。
2.博物館和藏品
許多時候博物館的空間設計會更好地體現出其藏品的內涵內容,可以說不同的藏品決定了博物館藏品內在意義的外化,這便是博物館的設計內涵。因博物館,藏品為世界所知;因藏品,博物館本身成為了建筑藝術。許多時候,許多博物館本身就是藏品的一部分,甚至是最精華的部分。北京的故宮博物館本身就是藏品的一員,而且是最珍貴、最有價值的一員,它經過明清兩朝的歷史洗禮,經過了園藝大師的細心雕琢,其本身所富有的歷史文化沉淀就是最美好的藝術品。由歷史構成的建筑瑰寶,其本身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書畫、雕刻、瓷器等傳統藝術的最好儲存容器,藏品與博物館的相互成就,構成了偉大的現實藝術。
二、光影與博物館空間
1.光影對藏物的影響
文物上的花紋色彩留存時光的印記,在博物館的光影交疊下,文物格外生姿。文物本身的花紋色彩清晰可見,經過歲月洗禮,細小的、崩裂的傷痕、裂紋展現在大眾的面前,有一種歷史雕刻的唯美感。光左右我們的視覺,迷惑我們的眼睛。光影在博物館中是一種藝術的表現手法。有的光線展現藏物的美感,但是有些卻對藏品有所傷害,例如閃光燈。大部分的文物對于光都十分的敏感,閃光燈的光線中含有紫外線和紅外線。這些光線對于彩繪、陶俑的傷害非常大,會導致其表面的纖維的斷裂褪色,導致色彩變色、掉色。也許我們會認為照一兩次沒有什么傷害,或者選擇用手機進行拍照。但事實上每一次閃光燈拍攝都會造成傷害;手機閃光燈在0.1ms的距離內的光線強度可以和太陽相媲美。所以,博物館中基本上是禁止閃光燈拍照的。博物館對于文物的光線設計要求是十分高的。正確的光線設計合乎規定又體現出不同的美感,甚至一定程度上保護文物。文物在光影藝術下吸引參觀者的眼球,形成更好的文化氣氛,感染參觀者。
2.光影對于博物館空間的影響
光影對于博物館空間的影響來自于多個方面。在博物館建筑空間中,光影可以起很好的構筑作用,這里的塑造作用主要是指視覺上的塑造作用。光影可以從視覺上放大博物館的空間,讓人在視覺上感到更加的開闊舒適。光影還可以顯現出建筑的形態,可以將博物館內外部的線條、造型,乃至于每一個細微之處極致地體現出來。讓博物館建筑的美感充分展現,也讓參觀者完完全全地感受到博物館本身所帶來的美感。此外,博物館在建設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往往體現著博物館設計者對于博物館的精神感情;建筑材料的肌理、線條、一切的細節,都在體現某種意義上的以小見大,以微觀現整體。光線的塑造可以讓參觀者感受建筑的細節與美好。最后,光與影可以對空間環境有所裝飾。光線的明暗影響人的心理感受,給人不一樣的視覺體驗。不同光影,不同氛圍。適合于博物館設計的光影會在保護博物館文物的同時體現設計感,體現美感,給人不同的領悟。
3.光影在博物館的設計之中
將博物館粗略分類的話大概有藝術類博物館、科學技術類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和特殊博物館。不同的博物館設計偏向不同。博物館的設計不會像商品房一樣都是一種設計。博物館的設計來源于藏品的類型、定義的人群、博物館的性質、所處的地理環境,甚至于氣候天氣條件。這些具體條件經過設計師的拆解重構,經過人為的設計表達,使其內在含義被轉化為藝術化表達。它不是單單的房子結構而是活的精神體。光影在博物館的設計中以不同的設計形態表現出來。也許是斑駁的光影效果,也或許是陰影和明亮的強烈對比,還有可能是幾何形狀的光束。在博物館中,空間和光影構成不同的建筑空間,在不同的建筑空間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些都對沒有參與到博物館建設中的人來說,是一種別樣的感動。這種光影塑造的空間有與眾不同的震撼和獨特的美感。
三、結語
光和影在博物館設計中是不變的主題,是參觀者的視覺欣賞點,是攝影師眼中的美感藝術。震撼我們的心理,修煉我們的精神。給我們視覺的震撼,心靈的感動。
參考文獻:
關鍵詞:東正教,佛教,建筑藝術,宗教文化差異
一、中俄兩國國情,宗教概述
中俄兩國作為東北亞地區的兩個大國,都為推進東北亞和整個亞洲的和平、穩定和經濟合作做出了重大貢獻。兩國睦鄰友好,和平共處,隨著普京的上臺,兩國之間加強了經濟貿易合作,組成了戰略協作伙伴,而宗教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兩國文化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在適應人類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特有、宗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宗教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人類的各種思想文化,與政治、哲學、法律、文化包括文學、詩歌、建筑、藝術、繪畫、雕塑、音樂、道德等意識形式相互滲透、相互包容,逐步形成屬于自己的宗教文化,成為世界豐富文化的成份,其中,宗教建筑,就是宗教文化的燦爛標志。
二、、俄羅斯的宗教文化與宗教建筑
(一)、俄羅斯的
俄羅斯聯邦境內共有10余種宗教,主要有基督教(包括東正、天主教、新教、三大教派)、伊斯蘭教、佛教、猶太教、薩滿教等。其中,東正教是俄羅斯的國教,也是對俄羅斯宗教建筑藝術影響最深的宗教。
(二)、東正教與俄羅斯宗教建筑藝術的發展
1、東正教文化的傳入與傳統建筑樣式的演化
自羅斯受洗以后,神父們從拜占庭輸入石建筑技術基輔羅斯石建筑中最具代表的是基輔的圣索非亞教堂,它是11世紀古羅馬建筑藝術的一個高峰。
2、封建割據時期的東正教和教堂建設
12世紀中葉,古羅斯進入了封建割據時期。各地王公為了取得教會的支持,不惜耗費巨資,建造大教堂。這個時期宗教建筑的一個明顯現象是形成了俄羅斯祭祀建筑的圓筒型塔式教堂建筑模式。
3、蒙古
韃靼人統治時期的教堂建設13世紀下半葉,蒙古韃靼人入侵和羅斯周邊封建主的擴張,羅斯的建筑業進入衰落和停滯狀態。盡管如此,還是有了一些新的表現方法來適應定制人的不同要求。
4、莫斯科公國興起時
14世紀下半葉~15世紀,庫利科沃會戰反敗為勝后,莫斯科在全羅斯的主導地位被各地所認可。這時的東正教會鼎立扶持莫斯科大公,大公因此對東正教會非常依賴和提攜,在各地建立了很多東正教堂。石頭建筑在莫斯科興起。
5、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形成后
15世紀末~16世紀,俄羅斯部族形成,真正的俄羅斯民族文化的歷史開始形成。教堂建設開始與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藝術接觸。流派特點為:結構清晰,對稱,多層,裝飾性的白石雕刻。正面的彩色花紋,彩色瓷磚和建筑物明顯的向上動感等等。
4、俄羅斯帝國的建筑
18世紀是俄羅斯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世紀。彼得大帝建立“俄羅斯帝國”。這段時期突出的典型是在泥濘海灘上建立的彼得堡。彼得堡的建筑大都規模宏大、十分氣魄,表現出建筑師已經掌握了高超的建筑技術。
5、十月革命時的東正教和蘇聯時期的教堂命運
十月革命是20世紀俄羅斯最有影響力的歷史事件。十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關于東正教的法令和政策。“土地法令”和“俄羅斯各族人民權利宣言”結束了東正教在俄羅斯的國教地位,教會勢力受到重創。教堂建設不再繼續,而且還受到極大的破壞,有些被改作其他用途的建筑,教堂大量應用于非宗教活動。
6、當代俄羅斯東正教與教堂現狀
當代,國家對宗教逐漸采取了妥善的政策。政府主張復興作為俄羅斯傳統文化的東正教,贊同把教堂全部歸還教會使用。一些教堂的圍墻用白色大理石砌筑,重建的救世主大教堂就是顯著的代表。教堂內還增添了許多現代化設施。當代俄羅斯的教堂藝術在繼承原有俄羅斯教堂藝術風格的基礎上,正邁向現代化。
三、中國的宗教文化與宗教建筑
(一)、中國的
中國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其中,擁有信徒較多、影響較大的宗教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道教。其中佛教對中國文化藝術,尤其是建筑藝術的影響頗深。
(二)、佛教與中國宗教建筑藝術的發展
佛教建筑及其特色中國主要流行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還有石幢、石燈等建筑小品。
1、佛寺
1.1佛教寺廟的產生和發展
白馬寺是我國歷史上修建的第一座寺廟。從洛陽白馬寺的誕生到現在,我國佛教寺廟的建筑歷史已經將近兩千年。從公元一世紀東漢時期第一座佛教寺廟的出現,到公元七世紀的唐朝初期,我國的佛教寺廟主要是以佛塔為中心的廊院式建筑群,并逐步發展成為伽藍七堂的形式。
1.2佛教寺廟建筑的類型
由于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所以民俗種類繁多,佛教寺廟建筑的類型也不盡相同。與佛教傳入方式相適應,我國的佛教寺廟也可以分為三大類型。第一類為漢傳佛教寺廟。第二類為藏傳佛教寺廟。第三類為南傳上座部佛教寺廟。
1.3佛教寺廟的特點
由于深受宮殿、王府、壇廟、住宅等傳統建筑模式的影響,漢傳佛教寺廟一般都由一組又一組的庭院式建筑組成。中軸線分明,左右對稱。寺廟的等級不同,大小不同,寺中庭院的數目也不相同。規模小、等級低的寺院,一般只有一、二個庭院。規模大、等級高的一般有四、五個以上的庭院。唐代的扶風法門寺,屬于皇宮之外的內道場,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家寺院。
2、佛塔
佛塔在中國建筑藝術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形式豐富,發展脈絡清晰。這種埋有佛祖舍利、佛牙、骨、發等圣物的塔,一般稱作舍利塔。中國佛教著名佛塔至今尚保存完好的有:河南登封的嵩山寺塔、山東歷城的四門塔、陜西長安縣的華嚴寺塔、陜西西安大雁塔、云南大理的崇圣寺三塔、浙江杭州六和塔、云南曼飛龍塔、藏傳佛教大塔(白塔)等……,都已形成中國民族自己特色。
3、石窟寺
石窟寺也是起源于印度。大約在公元3世紀開始,中國的佛教徒也開始開鑿石窟寺。公元5至8世紀是中國石窟發展的盛期,最晚的可以到公元16世紀。中國歷代的石窟寺一共有10種類型。
四、結論
通過對中俄兩國建筑藝術的剖析對比,我們了解到俄羅斯的宗教建筑恢弘大氣,中國的宗教建筑深沉內斂。這與中俄兩國的密不可分,俄羅斯信仰東正教,東正教神秘,崇尚上帝,希望通過受洗和懺悔來贖罪,所以它的建筑一般以教堂的形式呈現,神圣,而有威望。中國受佛教影響頗深,佛教講究真平等者,大慈大悲,所以它的建筑以寺廟,佛塔,石窟為主,講求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是宗教的發展推動了藝術載體與現實需要的教堂建筑的不斷創新與超越。
綜上所述,宗教建筑的文化內涵表明,中俄兩國宗教建筑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發展不只是物質因素的作用,甚至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也就是宗教文化促成的結果。中俄兩國建筑風格的不同,正是對兩國宗教文化差異的最好體現。我們將繼續深入研究兩國的建筑藝術,更好的挖掘兩國宗教的異同。
參考文獻:
[1]著作:《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作者:王永元;出版:黃山書社
一、分散與集中———地域環境的考慮
建筑藝術的表達離不開特定的地域環境。地域環境既包括自然環境,又涵蓋人文社會環境。但就建筑創作而言,具體可分為大環境和小環境:“大環境———建筑所置城市的性質、特征、山川、地形、氣候等等環境條件。小環境———建筑所置場地的左鄰右舍建筑、交通、綠化等等具體的環境條件。”校園規劃用地呈現梯形,東西向縱向深達713.5米,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地塊東西縱向坡比為5.8%,最大高差36米。校園東眺洱海,西靠蒼山,形成了一條東西走向的主軸線。
原有的建筑和新建建筑都圍繞著這條軸線展開。因地形和功能的要求,建筑分散布置。在總體布局上,校園劃分為四塊主要的功能區:第一為教學區,位于該地塊的核心位置,占地較大,為更好地解決校園的橫向和縱向進深,使校園規劃更有層次,特將主入口設在城市主干道上。教學區層層展開,氣勢宏大;第二為學生生活區,學生宿舍的布置較為靈活,大多數宿舍到教學區的步行距離都比較均勻,提高效率;第三為學生文體活動區,利用原東北部分用地,避開主要建筑,作為室外的運動場地;第四為景觀帶,尊重原地貌,改造了原有的溝箐和水渠,加以疏導和美化,建成新的自然風光水景景觀,既減少了建設的投資,又保護了原有的生態環境。這樣功能分區較為合理,分散的建筑尺度與地形及周邊環境相融合。
實訓樓與教學樓則相對集中布置。它們位于校園中軸線北側,處于校園的中心位置。其平面是由兩個L型組成,在兩個L型場地內部形成良好的景觀。整個場地西高東低高差較大。與整個基地相呼應,建筑隨地勢布置。這種集中式布置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地貌,同時為活動廣場留出了空間,真正做到設計結合自然。這種“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很好地呼應了校園整體的地域環境特征。
二、和諧與統一———場所精神的再現
和諧就是與環境共融、與校園共生,一個體現校園和諧的建筑。統一就是追求整體性,傳統與現代的合二為一。這也是場所精神的再現,場所“不僅意味著抽象的地點,而且它是由具有材質,形狀,質感和色彩的具體的事物組成的一個整體。這些事物的集合決定了‘環境的特性’,而這正是場所的本質。總之,場所是具有特性和氛圍的,因而場所是定性的,‘整體’的現象。簡約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將改變它的具體本質。”
由于受到傳統空間的局限,以往的學院模式與環境或其它活動并不能發生直接的聯系,較為封閉。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在新的校園建筑環境中增加一種“課余空間”,它與“課堂空間”相對應,在這樣的空間里,可以相互交流、與校園環境對話,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共生共融。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新建的建筑是具有“農林職業與技術”時代精神的現代的地區建筑,而其內在卻是一個體現中國哲學思想傳統和氣質神韻的建筑、它是一個能體現人與人、人與自然、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皆能和諧共存的一個整體的地區性建筑。這就是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校園建筑的場所精神。
三、結語
現代的本土建筑藝術創作,歸根結底是地域建筑文化的表現特征。獨特的地域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決定了建筑的地域屬性,而地域性建筑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豐富了建筑文化的多元性。正如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所說:“隨著全球各文化之間同質性地增加,發掘地域文化的精華也愈顯迫切。……‘現代建筑地區化,鄉土建筑現代化’,殊途同歸,推動世界和地區的進步與豐富多彩。”
中央電視臺大樓、南京商茂大廈、芝加哥西爾斯大廈、悉尼歌劇院等,通過建筑藝術的欣賞,了解社會生產力發展史,感受現代化建設是如何令人振奮!中國現代建筑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突飛猛進,上海浦東金茂大廈(420米),上海環球金融中心(480米),與傲然屹立的東方明珠電視塔(460米)對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成為人們認識時代精神、觀瞻新風尚的窗口!這些現代建筑藝術的新成就為我們組織教學內容,發掘建筑的藝術感染力量,啟發學生思維,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而每位教師所面臨的困難是:素質教育如何操作?因材施教、因時因地制宜、分層次分程序教學是一個大的范疇,更多的是需要我們去摸索、去實踐。“素質”一詞,生物學上本義指與生俱來的生理解剖特點,即所謂的“遺傳因素”,它是人的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礎。
素質也可理解為:當你拋開一切知識與書本后剩余的東西,它不是某些具體的知識或技能,而是所有事物、知識、文化等在人的身體、心靈、頭腦、骨髓中內化之后表現出來的品質。“人之初,性本善”的善也應該指與生俱來的好素質。有專家認為“,審美教育,是達成素質教育的最好途徑,也是當前教育改革及運作的突破口,更應是身臨現代困境的人和社會解放的必要中介。”審美心理結構的完善,將極大地影響人的智力開發,使審美教育與單純的以傳授知識和技能、培養理性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主的傳統模式的智力教育或空洞說教走形式主義的德育教育區別開,“以美啟真”“以美儲善”,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建筑藝術的特征有四個方面:形式美、靜態美、動態美、意境美。課堂教學中建筑藝術欣賞方法,一是了解和掌握形式美法則,以審美的態度來欣賞;二是具備一些建筑學知識,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和創作意圖;三是善于發掘作品的文化內涵;四是從整體結構上全面、完整地欣賞藝術作品;五是加強廣泛的藝術修養,掌握各類藝術相通之處。課堂教學中,有限的時間還要用于組織教學,教學任務是主要。如此,建筑藝術的欣賞內容必須有所取舍,以利于組織,發揮高效率。因此,應遵循潛移默化的原則,盡可能不顯現教育的意圖,以便更大效率地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即所謂不露痕跡地起到教育目的。根據教學的需要,有時穿插在課堂教學中間跟隨某個知識點之后;有時直接在授課之前,開始上課時介紹;有時在課后和大家談論;更多時候是讓學生自主搜集這些信息,做調查報告,做展板展示,以拓展知識面,提升專業學習的興趣。
從基本層面上講,學生是愛學習的,然而傳統教育模式的打壓策略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加上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海量信息,學生不滿足于枯燥的課堂教學。計算機知識的普及,使學生興趣轉移,從互聯網上接受知識很快,它的優點在于信息多、更新快,問題出現在管理的調整和網絡的安全檢查方面,如一旦解決,則傳統的多教師教育局面將面臨沖擊,教育觀念的更新非常緊迫,作為教師,應該積極地探索實踐新的教學方法,讓課堂豐富多彩,使學生能接受較多信息。教育調查顯示,教師的人格力量和博聞強記是學生喜愛的重要因素。
因而,建筑藝術欣賞應用于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增加了知識的信息容量,同時,教者再控制好知識點的相互關聯,能有效完善教學環節,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我發現這種建筑欣賞的教學模式的確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學反饋顯示學生課堂上再也不是無所事事,而是積極參與的。
作者:袁順利單位:江蘇省溧水中等專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