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2 09:03: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簡單的用餐禮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當前,隨著我國對于學前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幼兒飲食問題也開始進入社會民眾的視野。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國”首次被上升為中國優先發展的國策。幼兒教育是國家的基礎教育,健康教育更應從幼兒抓起。由于國內教育機構和家庭對食育這一觀念的關注度不足,使得許多幼兒在學前教育階段就沒有得到完整的食育,存在大量不良的飲食習慣。同時,健康教育不僅旨在飲食健康,更應該有良好的就餐禮儀。本文即是在分析思考我國當代社會部分幼兒園幼兒食育現狀之基礎上,結合筆者目前幼兒園的日常工作中幼兒就餐禮儀培養經驗,對幼兒園幼兒食育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幼兒飲食;食育活動;幼兒就餐禮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生活條件改善,讓我們有注重孩子高品質的膳食結構、營養搭配的機會。盡管由于物質條件匱乏所帶來的兒童營養不良等問題逐漸改善,但其他兒童營養問題,如能量過剩、嗜食垃圾食品、飲食行為不良等問題卻日趨突出。同時,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長在幼兒身心健康和良好生活習慣的引導上出現偏差,甚至以身示范地養育著一個“小皇帝”、“小公主”,讓孩子成為了禮貌修養的“絕緣體”,持續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令人擔憂。因此,我國兒童營養狀況和飲食行為禮儀不容樂觀,亟需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善。
一、幼兒就餐習慣培養的原則
幼兒就餐習慣的培養是一個學校、家庭和幼兒共同參與和提高的過程。教師和家長們捧到餐桌上給孩子享用的不應只是美味的食材,更應把優雅的餐桌禮儀,中國的傳統文化傳遞給孩子,讓優雅的進餐禮儀成為孩子展現自我的一張明信片。幼兒時期正是養成教育,禮儀培養的關鍵期,良好的就餐習慣和就餐禮儀,將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尤其是社會性發展產生積極的重要影響。若能在幼兒時就習得良好的禮儀教育,未來孩子也將終身受益。
為了指導幼兒食育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教育部于2012年制定和頒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該指南在健康教育領域中提出應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形成使其受益終生的生活能力和生活方式。筆者所在單位在實際工作中,即采用該指南提出的基本原則來指導實際工作,具體來說,一方面應注意讓幼兒保持有規律的生活,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如:早睡早起、每天午睡、按時進餐、吃好早餐等。另一方面要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如:合理安排餐點,幫助幼兒養成定點、定時、定量進餐的習慣。在此基礎上幫助幼兒了解食物的營養價值,引導他們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多喝白開水,少喝飲料。吃飯時不過分催促,提醒幼兒細嚼慢咽,不要邊吃邊玩等。掌握這些基本原則,可顯著提升幼兒飲食習慣教育的質量,幫助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二、幼兒就餐禮儀培養要求
英國一位家庭教育家說“教育始于餐桌”,我園在開設食育活動中,就把餐桌充分利用起來,不僅關注幼兒健康飲食習慣的培養,更進一步具體開展了大量就餐禮儀的培育工作。教育始于餐桌,就餐禮儀在這里開始。筆者歸納整理了我園實際工作中采用的就餐禮儀培養方式,其中對幼兒的實際要求具體如下:
(一)餐前禮儀
1.用餐前,要洗手,手洗干凈后要在水池內輕輕甩手,然后雙手互握去拿毛巾擦手。2.致感恩詞,感謝小值日生為我們發碗、發勺子、拉椅子。3.就坐時走到椅子右側坐下然后緩緩轉身面向餐桌。
(二)進餐禮儀
1.師長說完“請用餐”,方可進餐。2.食不言,進餐時不交談。3.播放古典輕音樂,隨音樂優雅的進餐。4.一手扶碗一手拿勺。5.吃飯時細嚼慢咽,勺子和碗不發出叮叮咣咣的聲音。6.打噴嚏不對準食物或人,大臂內側掩住口鼻。7.不浪費食物。8.添飯時,保證自己碗里和嘴巴里吃完了方可,不能占有食物。9.餐中保持桌面整潔,餐后人走桌凈。
(三)餐后整理
1.餐后自主送餐具,椅子歸位。2.用擦嘴巾以正確的方式擦嘴(方巾親親小嘴巴,兩手相中擠一下,方巾變成長方形的啦!兩手拿起再擦擦。)3.取適量水漱口,而后水杯輕放回原處。
三、幼兒就餐禮儀培養策略
在實際工作中,筆者總結實際經驗,提出一些在幼兒園的幼兒就餐禮儀培養中的具體可行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餐具選用助力就餐禮儀培養
選用瓷碗作為進餐工具。瓷碗本身特點易碎、有重量感,這就使幼兒不自覺地輕拿輕放、小心翼翼,進餐時精力集中。
(二)創設優雅的進餐環境
環境是一個絕佳的隱形教育資源。餐桌上擺放典雅的瓶花,瓷制潔白的雜物盤,小抹布等,給孩子營造一個VIP的就餐環境。我們給孩子一個尊重、優雅、高品質的環境,孩子在這里學到的也將是高雅的文明。
(三)教師榜樣示范引導幼兒
喜歡模仿是幼兒的特點。崇拜自己的老師更是幼兒期孩子的心理特點,教師有意無意的言行就可能引發孩子的模仿。如果我們教師抓住幼兒這一特點發揮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影響幼兒,那么我們孩子將在不知不覺中學得良好的餐桌禮儀。
(四)在食育活動中,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要想孩子悅納刻板的禮儀規則,就要讓孩子參與到禮儀的制定中來,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而在食育主題活動中孩子從頭參與食物的擇、洗、切、制作、擺盤、上桌等,引發食物就是幼兒“小寶寶”的愛護情結,從而自發的思考愛惜糧食;餐具的擺放及對一切美好的人事物表達愛的方法。
(五)家園共育―家長進課堂
在幼兒教育中常常有“五天小于兩天”的問題,在進行就餐禮儀教育中,如果家園規范不一致,就會出現教育斷層現象。所以幼兒養成良好的就餐禮儀離不開家園觀念方法一致。
邀請家長以小組形式進課堂,在教授孩子制作簡單的食物的同時,家長也在和孩子共同學習進餐的禮儀,從而讓家長把我們幼兒園良好的禮儀氛圍帶到家里去,家園一致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就餐禮儀。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在食育活動中我們的孩子在改變,就餐禮儀的教育已悄然滲透到孩子的心里,u漸成為常態化的生活。值得欣慰的是,我國教育部門認識到食育對于我國國民的重要性并已經逐漸開始推廣各年齡段學生的食育課程,家長也逐漸認識到幼兒飲食禮儀的培養的重要性并給予高度的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每所幼兒園都會有一整套完整的幼兒食育體系及活動,來幫助幼兒更好更健康的成長,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為培養完滿的人而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教育部制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一、實施幼兒禮儀啟蒙教育的必要性
國內外的很多研究表明在個體的發展中,個別行為的習得有一個關鍵期,期間,個體處在一種積極的準備和接受狀態,如果給予必要的刺激和幫助,某種行為能力就會迅速發展起來, 并產生長久的影響。學前期幼兒可塑性強,易接受外界的各種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會、學習各種行為要求的理想時期,更是禮儀等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對幼兒進行禮儀啟蒙教育,有助于促進幼兒社會化的進程,對幼兒今后的學習和整個人生的發展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尤其對幼兒的個性、社會性及道德品質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但隨著社會的慢慢發展我們發現,幼兒對禮儀知識知之甚少,禮儀認知與禮儀行為相脫節。針對禮儀教育中的存在問題,我們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幼兒禮儀啟蒙教育的實踐與探索,探討適合幼兒身心特點的禮儀教育方法、原則和途徑,以豐富幼兒禮儀啟蒙教育的實踐經驗。
二、幼兒禮儀教育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1.生活禮儀
①用餐禮儀:要學會恰當的用餐姿勢,注意保持桌面、地面以及碗內的干凈及整潔;初步學會與人共餐時的禮節。②儀容儀表:能養成保持身體和服裝整潔、衛生的習慣;學會用正確的姿勢坐、站、走。③交往禮儀:在與人交往中,養成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初步學會與人交談的禮節;初步學會作客的禮節;能尊重父母、長輩,會根據具體情況與他們打招呼。
2.公共場所禮儀
大概的了解“七不規范”的要求,能夠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規則;在公共場所活動時,能謙讓,會尊重和原諒別人。
3.學習禮儀
在搞活動的時候要做到會舉手、會聽,服從活動的規則;在活動室內要做到三輕:走路、說話、搬桌椅輕;學會商量,能夠尊重別人的意見;觀看同伴演出的時候,能夠保持安靜、守秩序,結束后,會鼓掌表示感謝。
三、禮儀教育的具體措施
1.優化教育環境,形成幼兒講禮儀的良好氛圍
①美化幼兒園的環境,使孩子生活在整潔、優美的環境之中,感受到幼兒園環境的美,用美的環境引導幼兒注意環境的整潔衛生。根據禮儀教育的要求,在墻面上布置一些與主題相一致的兒童畫面,用視覺語言暗示、提示幼兒。
②制造講禮儀的氛圍,讓孩子在講禮儀的氛圍當中,學會禮儀規范。在班級里放置一塊整容鏡,讓幼兒隨時整理自己的儀容儀表。教師的為人處世、言談舉止、儀容儀表對幼兒要有表率作用。良好的禮儀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利于幼兒禮儀行為的養成。
③利用美好的社會環境,在大教育觀念的指導下,要不斷創設良好的幼兒園環境,同時也必須要選擇、發掘和利用好的家庭、社會環境中的教育資源正確引導幼兒。
2.愛心教育為核心,審美教育相結合,培養幼兒的禮儀行為
愛心是禮儀的重要核心,幼兒愛心的形成也是整個實踐的過程。在教育中,為幼兒提供一些好的范型,明確提出是非的評價標準,通過講故事、表演、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獻愛心捐款等,讓幼兒在活動中,與他人的交往中,通過親身的情感體驗,逐步學會關心人、同情人、尊重人,使他們的禮儀行為成為內在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做到內心美與外在行為美的統一。
3.豐富幼兒的禮儀認知,提高幼兒的道德認知水平
幼兒的思維是比較直觀、具體形象的,通過看錄像、講故事、念兒歌、玩游戲棋等形式,豐富幼兒的禮儀認知,讓幼兒明確禮儀規范的要求,激發其內部情感。我們還通過討論、爭辯,建立新認知,提高其道德判斷能力。
4.創造條件,提供幼兒實踐的機會
幼兒良好禮儀行為的培養,重要的環節就是由“知”到“行”的轉化,為此,我們組織了各種實踐活動:①游戲活動:在游戲中,幼兒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學會了在不同場合、不同角色的禮儀行為。②情景表演:情景活動是一種事先設置好的情節和場面,由老師和小朋友扮演角色,進行表演活動。它具有生動形象、生活化的特點。③任務活動:為了使幼兒的禮儀認知在真實的情景中得到體現,使知行統一,我們利用各種機會,給幼兒分配“任務”,讓幼兒的禮儀行為在實際情景中得到練習。④社會活動:讓幼兒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在社會活動中增加經驗,豐富其情感體驗。
5.家園同步教育
交往禮儀。中華民族是傳統的文明古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古代中國注定人文倫理的培養,并規定了嚴格的道德規范要求所有人遵守。雖然現在我們不需要像古代那樣苛刻地要求少兒,但是進行一定的道德規范教育還是必須的。少兒時期的兒童一定要培養起重視文明禮儀的觀念,擺脫“小少爺”“小公主”脾氣,學習一定的禮貌規范,掌握日常禮貌用語,在家中孝敬父母,在學校尊敬師長、友愛伙伴,學會謙讓,與伙伴們和諧相處。
生活禮儀。生活禮儀主要包括用餐禮儀、儀容禮儀、公共場所禮儀三方面。用餐禮儀要求少兒培養節約糧食的習慣,保持桌面、地面等的整潔,不挑食、不搶食等;儀容禮儀主要包括保持服裝整潔、干凈,講衛生,學會規范的走、站、坐等姿勢;公共場所禮儀主要包括了解并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規則,行走時注意讓路,公交車上為老人、孕婦讓座等。
學習禮儀。學習禮儀主要包括遵守課堂秩序,舉手發言,尊重他人意見,觀看演出時保持安靜、不亂扔垃圾等。
開展小學禮儀教育的措施
從細節入手,開展一日活動,將禮儀教育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少兒從早上進入小學開始,要進行學習、進餐、睡覺、游戲等一系列活動。小學教師應該針對日常生活的每個環節,從細節入手,引導學生認識到規范的做法,并針對少兒容易出現的不規范行為提出更加具體、細致的要求,引導少兒進行改正。例如可以要求少兒在校園內主動與教師、同伴打招呼,進餐時按照一定的步驟、注意桌面的整潔,自覺收拾餐具,養成擦嘴、漱口的習慣,便后洗手,不小心踩到別人要說對不起,麻煩別人要說謝謝,睡覺時間不影響他人等。
在少兒的游戲活動中融入禮儀教育。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曾指出:兒童生來都是好玩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兒童在游戲時,往往會將積極性、參與性、主動性發揮到極致。因此,對于一些包括社會道德觀念在內的禮儀規范,都可以通過設計游戲讓兒童參與進來,在游戲中受到教育和啟發,這種形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小學教師在培養兒童謙讓精神的時候,可以讓少兒對《孔融讓梨》的故事進行角色演繹。教師首先提出孔融遇到的問題,傾聽小學兒童的回答,然后引出游戲。隨后讓兒童各自扮演角色上演孔融讓梨的故事,最后啟發兒童進行討論,得出同伴之間應該禮讓的結論。通過游戲這樣的教育方式,既可以使少兒玩得有積極性、玩得有水平,又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可謂一舉兩得。
開展文明禮儀教育的主題活動,讓少兒在集體活動中掌握文明禮儀。在群體生活中,兒童往往容易受到周圍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不自覺地掌握文明禮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小學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少兒誦讀《弟子規》,教育少兒如何孝順父母、誠實守信、尊敬師長、友愛伙伴,如何讀書、學習、做事等;通過開展“學禮貌用語,做文明少年”活動,培養少兒的說話習慣,教授少兒文明用語,讓少兒在日常生活中隨時使用;通過開展“孝敬父母”活動,要求少兒回家為父母做捶背、收拾碗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少兒從小養成關心父母的習慣;通過開展“快樂學禮儀”活動,從培養少兒“站、坐、蹲、走、遞、接”等基本動作開始,進行規范的指導、訓練,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教育,使少兒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
在開展主題活動的同時,適當進行一定的評比、獎勵,對表現好的少兒進行部分物質、精神獎勵,激勵獲獎的少兒再接再厲,沒有獲得表揚的兒童繼續不斷努力,提高禮儀教育的成效。
引導家庭參與,緊密配合共同進行禮儀教育。少兒的主要時間都是在小學內,另一部分時間則基本上都是與家長在一起的。為了讓少兒禮儀教育更好地進行并保持其持續性,必須讓家長配合小學教師的禮儀教育工作。少兒教師應通過舉辦少兒禮儀講座、電話、當面交流等形式,向少兒家長宣傳少兒禮儀教育的重要性,讓家長重視禮儀教育并積極配合小學的工作。在家庭生活中,家長應該像少兒教師一樣隨時教育少兒,對少兒的不規范行為及時作出提醒,并促使其改正。同時,家長一定要做好模范榜樣作用,一言一行要符合文明禮儀規范,這樣可以讓少兒在模仿的家長行為時習得文明禮儀規范。
那家西餐廳在職場圈很有名,只提供給寫字樓高層聚會,以平常小白領的財力很難支付點菜后奢侈的賬單,因為那兒提供的可都是正宗的白蘭地、威士忌,還有爽口的鵝肝醬。根據眾同事傳言,習琳可以想象出:那一定是個推杯換盞、衣香鬢影的高級場所。怕老板和同事覺得她“老土”,習琳狠心置辦了一套華麗的晚禮服,印滿桃心的玫紅色薄紗,鏤空露背,看起來似乎性感逼人。可是習琳不知,在高級西餐廳里大露肌膚,隱約有點風塵味。一味追求醒目搶眼的習琳,忽略了低調端莊也是一種美。
慢慢地,整個場面顯得有些失控,習琳恍若交際花斡旋在老板和同事身邊。西餐廳里,侍者讓客人點酒或點餐,他會主動走到你的左手邊讓你做選擇,一旦他在你右手邊就不是為你服務,是給你的鄰桌提供選擇機會。可憐的習琳卻多次會錯意,忽左忽右地跟侍者要餐單,身上的桃心煞是扎眼。
最尷尬的還不止這些。西餐飯桌中,餐巾也屬于很重要的道具,起著信號暗示的作用。特別是老板正式宴請屬下,那么必由老板率先開飯。他把餐巾鋪在腿上就成為正式吃飯的標志,相反,老板把餐巾放在餐桌上,表明你們的餐飲宴會宣告結束。同時,一定要注意,餐巾只能疊成長條形或三角形鋪在腿上,這樣可避免吃飯時菜肴、湯汁把衣服搞臟。放在別的地方不符合西餐規矩。
初出茅廬的習琳盡管在工作中出類拔萃,對這些禮儀卻一知半解,不幸地將上述不該犯的錯誤全犯了。后來,習琳男朋友打來電話,她離開座位去外面接。匆匆起身的她哪懂吃了一半的西餐,刀叉怎么放是有講究的。跟中國人吃飯拿筷子指著別人是不禮貌的一樣,西餐的刀叉不能指人,暫停用餐時應將刀叉相對斜放在盤子的左右兩邊,服務員就不會撤走盤子;吃完一盤后,將刀叉平行放在盤中,服務員會主動收去。正是刀叉位置放得不正確,她面前還沒吃完的菜被服務員一收而空……這讓習琳尷尬至極。
西餐廳失態,讓老板及同事投向習琳的目光不再飽含欣賞。此后一年,她在公司的發展一直停滯不前。而她打聽回來的消息也證明了她的猜測:自己被認定為“難以掌控大局、委以重任”,一場看似簡單的飯局,習琳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一年后的春天,習琳隨幾位受“冷藏”的同事去往美國分部做苦力,除在工作上兢兢業業外,她還偷師學藝掌握了全套西餐禮儀,包括家宴、自助餐等等。重回公司沒多久,公司舉辦大型西式自助餐會,邀請了不少洋客戶及公司的全體員工。習琳一身黑色連衣裙大方得體亮相,帶給高層夫人當做見面禮的刺繡披肩也顯得品位非凡。
接——在自助餐會現場,習琳也表現出很高的涵養:拿取食物多拿少取;吃多少,拿多少;看到前面有人在拿取食物,她不是緊緊圍在旁邊,而是保持一點距離,等他人走后再拿去食物;進食程序遵循冷盤-喝湯-吃熱菜-水果和蛋糕、雪糕,最后是飲料。
整場餐會習琳扭轉乾坤,告別一年前的怯弱,表現得毫無瑕疵優雅自信。她不知道,美國高層夫人始終用眼角余光觀察著女員工的各種舉動。風采出眾的習琳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她重新被上司關注,派她搞一次夏日新品促銷的重頭計劃。
針對她的逆襲成功,習琳感慨,想做長久的業績達人既要工作精通,也要學會“吃飯”。記得自助餐臨散場前,高層放話說下次會邀請一些員工去參加他們的家宴,習琳暗自決定,她若能在其中的話,一定好好表現!
Tips:西餐細節
目前,部分高職學校將英語A、B級的通過率作為英語教學質量的評估標準,此應試教育完全不能符合交際的要求,制約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發展,難以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優秀外語人才。相關數據表明,我國多數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相當薄弱,多半不了解西方交際習俗、風土人情、語言文學等,與外國人時存在很大的心理壓力,無法順利與外國人溝通。由于受到傳統語言學的影響,部分英語教師逐漸形成“純語言能力”為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相當重視語言和語法知識的教學,缺忽視語言形式的文化學習,在語言的交際法則講授中無法結合文化背景知識。多數學生的學習目標僅在于通過英語四級考試,對考試無關的內容沒有真正的興趣,跨文化交際能力相當低下。在高職學校教育英語課程教學中,在教材編寫中沒有明確提出跨文化能力的培養等。
2高職英語教育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2.1設置真實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形成跨文化思維
在高職英語教育中,聽說讀寫作為主要的環節,其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在英語課堂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豐富跨文化思維。為了增強學生的語言文化學習體驗,教師可通過小組合作方式、歷史事件等,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化知識。采取英語短劇、情景對話、討論、演講及辯論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感受語言和文化的機會。比如,在學習第一冊《HistoryofPizza》中“,Food”作為主要話題,教師可為學生布置以下的任務:對比較中、西餐菜譜結構,制作一份簡單的中、西餐菜譜;了解中、西用餐禮儀等。在課堂中將學生分為四組,推選出一名代表,進行匯報課前準備的成果。最后通過例舉學生制作的中、西餐菜譜,進行模擬餐廳用餐的情景對話。在情景模擬對話中,使學生更加了解東、西方飲食文化,熟悉其餐桌禮儀的差異,確保學生適應類似的公共場合。
2.2高效整合教材資源,促進學生跨文化培養
在高職英語教材中顯示了濃厚的語言文化氛圍,可適當整合教材,以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在課堂中遵循教材的引導,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化知識,增強其跨文化學習體驗。首先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文章大意,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通過靈活的活動方式,鼓勵學者總結教材語言文化的使用,以提高其語言文化運用能力。比如:在英語教育中開設“語言與文化”“、跨文化交際學”“、英美概況”等選修課,或者是舉行西方文化方面的講座,并指導學生閱讀中外名著、英文版報刊雜志等,切實感受西方傳統文化知識,增強對文化的理解,從而擴大知識面等。
2.3采取多元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跨文化素養
在英語語言學習中采取對比學習方法,可讓學生增強理解記憶能力,提高學習效果。在英語教學中對比中西文化,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語言文本的理解,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跨文化素養等。為了突出中西文化對比,教師可鼓勵學生拓展學習途徑,整合學習資源,對語言文化的學習形成正確的認識。同時,聘請有中國工作經驗的外籍教師進行跨文化教學,或者是定期舉辦外教講座,向學生介紹英美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知識等,不斷豐富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為其交際創造真實的環境,以形成正確的文化交際意識等。比如:學習中西方在不同場合的著裝情況,教師可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在視頻中對比中西方在不同場合的著裝差異。同時,利用網絡、廣播、英文歌曲、外文電影等教學資源,為學生創造形象的異國氛圍,使學生在教學資源中感受外語的魅力,更加解異國的宗教、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維模式等。
3結束語
關鍵詞:日本;餐桌文化;中國
前言:由于中日之間有著一定的隔閡,所以很多人提到日本就會出現反感的態度,甚至排斥所有日貨和日本文化。但是實際上即便是國家之間有著政治上的誤會,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日本也有著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餐桌文化就是其中一點。日本的餐桌文化和中國的餐桌文化有著相同之處,但是也有著不同的地方,所以只有相互了解和學習,才能夠在未來的交往過程中更加順暢。因此本文重點針對中日餐桌文化的差別和相同之處進行分析和了解,以此找到相互之間值得學習的地方,為日后跨國文化的交流提供便捷。
一、中國的餐桌文化
中日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兩個國家之間餐桌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是來自中日兩國人群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出世哲學,所以中國的餐桌文化主要就是:在中國,就餐之前,客人需要等待主人邀請了之后才能夠坐下,并且不能夠立即就餐,需要等到所有人到其之后才大家開始共同就餐,不論哪一種就餐形式都需要遵守以上的要求,即便是有人遲到也要等。而在中國就餐過程中,菜肴上菜的順序就是第一道是湯,緊接著才是主食,例如:白飯等。然后是酒,最后一道菜一般都是水果,主要就是利用水果促進消化。除了湯之外,餐桌上其他的菜品都使用筷子。筷子也是中國餐桌上最為主要的就餐工具,所以在就餐的過程中不可以玩筷子,更不可以使用筷子敲擊其他物品,或者是拿著筷子對人指指點點,也不可以把筷子插入碗中,在中國這是祭祀死人的方式,會被認為非常不吉利。還有就是不能夠用筷子在一盤菜中不停的翻動,所以在中國吃飯的過程中都是看準了想要夾取的食物之后,直接夾走,而當使用筷子夾到一塊食物的時候,還需要盡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這也被認為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在就餐完畢之后,需要把筷子放回筷子座上。而在飲食結束之后即便是需要剔牙也需要捂嘴,當然盡量是不要剔牙。
二、日本的餐桌文化
日本人在用餐的時候禮儀非常復雜,所以一般人在不了解日本餐桌禮儀的時候,想要繼續就餐還不出現錯誤,最好要注意入鄉隨俗,留意別人是如何做的,這樣也能夠避免出現差錯。日本人一般在用餐之前習慣性的高聲表達自己的感受,主要意思就是很欣賞這頓飯,這樣才可以繼續用餐。日本人也是使用筷子,但是在用餐的過程中不會給客人夾菜,不論是家里人還是好朋友一般都是自己吃自己的。一般硭翟諶氈居貌托枰把餐桌上的菜都吃完,這樣才是禮貌的方式。同時在日本用餐的過程中一般就是吃飯的聲音要非常大,這樣才表示這頓飯非常好吃。在日本用餐的過程中,主要的餐食包括:一碗米飯、一碗味增湯、兩三道菜,配菜越多,這頓飯就越體面,但是客人在用餐的過程中需要每一道都品嘗,不能夠集中只吃一種菜。在用餐結束的時候,日本習慣說謝謝款待,準備這頓極美味的飯食。
三、中日兩國料理上的差異
(一)料理的食材
在中國一般北方的主要食材是小麥和高粱,面食一般就是饅頭、花卷和清蒸的事物,還有油條等油炸食物,南方則是以米為主。燒麥和餃子不分南北,兩個地區的人們都比較喜歡。中國人在春節還有吃餃子的習俗,主要就是由于餃子的形狀像元寶,所以人們春節吃餃子有招財進寶的意思。人們經常把不同的食材作為餡料放在餃子中,以此寄托希望。中國人也比較喜歡吃肉,還有動物內臟和軟骨都可以作為主要的食材。
在日本人們在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就是米飯、湯和咸菜,很多家庭在早上也比較喜歡吃面包。日本人喜歡海產品這和他們的地理位置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生魚片是很多日本人家非常喜歡的食物。日本人還比較喜歡吃面條。除夕夜或者是立春的時候日本人會吃蕎麥面,意味著壽命延長和家運吉利。日本人很少食肉,特別人動物內臟,他們覺得比較骯臟。
(二)烹飪的方法
在烹飪方法上,上文已經提過,中國有菜系,還有東北菜,所以在烹飪的過程中煎炒烹炸樣樣需要使用,一個好的廚師需要掌握的做飯技巧非常多,同時中國在烹飪的過程中還喜歡使用調料。但是日本在做菜的過程中則沒有這么復雜,很多時候是生吃,并且在調料方面也僅僅有簡單的醬油、醋和糖。
(三)用餐的工具
在用餐的過程中中國和日本都喜歡使用筷子,但是卻各有千秋,中國的筷子是平頭的,日本的筷子是尖頭的,中國人一般是筷子和勺子同時使用,但是日本人卻只使用筷子。
四、中日餐桌文化的不同之處
中日兩國餐桌文化也有著一定的差異,首先在用餐之前,中國人講究的就是食不言寢不語,所以在用餐之前幾乎是不說話的,隨著時間的發展,現在人們用餐雖然講話,但是很少向日本一樣需要高聲表達某種感情,一般都是客人謙讓,主人禮貌,這樣開始用餐。同時在餐桌筷子的擺放上,兩個國家也有著一定的差異,日本人的餐桌上,筷子是橫著放的,中國人卻是豎著放的。日本人的筷子頭是尖的,據說是為了吃生魚片的時候比較方便。日本人在吃飯的過程中都是一人一份,把飯、菜、湯放在一個托盤中,即便是家人用餐也是這樣,所以即使是吃魚也是一人一塊。但是中國卻不是這樣,中國人喜歡熱鬧,喜歡大鍋匯,所以很多菜品都是大盤子,放在中間大家一起吃,這也是由于中國傳統文化講解的就是團員,所以肯定不會在用餐的過程中進行過分的區分。同時在日本吃飯的時候都不會給客人夾菜,但是中國卻喜歡給客人夾菜,覺得客人吃的越多,主人就越高興。在中國桌上的菜要滿才好,這樣才不用擔心客人不敢吃,但是在日本卻是所有的菜都吃光了主人才高興。
五、中日餐桌文化的相同之處
中國和日本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是著名的禮儀之邦,很多人都認為日本對于禮節方面的重視程度和中國相比較,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樣的在餐桌上也是一樣,日本人對于餐桌的文化也非常的重視。自1972年中日建交之后,很多中國學生都來到日本留學,日本在華的留學生數量也明顯增加。所以日語熱以及日本文化的追捧出現在中國人群之中。但是社會在發展,各個國家也在進步,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每一個國家中的文化,文化的發展是需要時間的積累的,所以不僅僅是中國,其他國家經過長久的發展也自然積累了很多值得學習的文化。中日兩個國家在用餐的時候都喜歡把米飯作為主食,并且在飲食的過程中喜歡配湯共同食用。同時中日兩個國家在用餐的過程中都比較喜歡喝酒,兩個國家都認為喝酒能夠促進人們之間的友誼。同時在喝酒的時候日本人和中國人都喜歡互相敬酒,并且說一些客氣的話,這樣也是代表對友人的祝福。還有就是日本在使用筷子的時候也不會把筷子插在碗的上面,這一點和中國很相同。在吃魚的時候,兩個國家也有著同樣的文化,就是不能翻魚,這也意味著翻魚就是翻船,會給家里帶來災難。
六、中日兩國餐桌文化的禁忌
(一)中國餐桌文化的禁忌
中國發展至今有很多文化都被其他國家所借鑒,這也能夠看出我國的強大,而在眾多文化之中,食文化就是非常著名也是受眾各國追捧的一類,這一點無可厚非,甚至對于各個國家都有著比較特殊的影響。中國的飲食目前比較著名的就是菜系,魯、川、粵、蘇、閩、浙、湘、徽,而在近年來有傳說東北菜系也成為中國菜品的主流,在這樣的影響下,自然很多學者開始關注飲食背后的文化內容,而最為突出也是最為淺顯的就是餐桌文化,有飲食肯定就有餐桌,所以中國的餐桌文化也成為各個國家研究的主要內容。在中國的餐桌上,共同吃飯的人,需要長輩先入座,并且按照順序排列位置,同時在用餐的過程中不能夠嘴巴含著飯大聲說話,特別是不能夠把飯噴出來,這會被認為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同時在用餐的過程中不能夠翻菜,也不能夠集中吃一種自己喜歡的菜,吃飯的時候要互相謙讓。并且中國人在吃飯的過程中需要避免發出非常大的聲音,也不能夠對菜品進行肆意的點評。中國人在招待客人的時候一般不能夠做奇數的菜,這樣也是不好的一種兆頭。同時在中國用餐的過程中敬酒需要關注到對方的年齡和身份,如果比自己大或者是自己想表示出謙卑的態度,酒杯就不能夠比對方高,如果非常高這也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同時中國還有一句話叫滿杯酒、半杯茶,對于中國人來說倒半杯酒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這些都是中國餐桌文化的禁忌。
(二)日本餐桌文化的禁忌
在日本用餐的過程中,看到菜肴之后不能夠表現出非常嫌棄不想吃的樣子,即便是自己不喜歡的菜品,也需要對其進行贊美,并且表示非常好吃。同時在日本用餐的過程中不能夠互相夾菜,也不能夠剩飯,這些都是不禮貌的行為。同時日本人在吃壽司的時候,習慣用手拿著壽司直接放入口中,并且在吃面條的時候一定要發出聲音,如果沒有聲音則會被認為這碗面條不好吃。日本人一般不吃肥肉和內臟。同時在盛飯的過程中也是一勺就好,而客人則是需要吃第二碗,這樣才是有緣分,忌諱只吃一碗。同時日本人不能用筷子接別人遞過來的食物,因為日本人只有在收骨灰的時候才這樣做,這也是非常大的禁忌。
七、結語
根據以上探討和分析得出的結果能夠看出,在本文的研究中,中日兩個國家在餐桌文化上有著差異,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主要就是由于兩個國家的特定文化、人們的生活習慣、人們的行為方式上都存在著差異,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在餐桌上的文化自然也變成了自己國家固有的一種形式。而兩個國家在餐桌文化上還有這相同的地方,這就是兩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的相似之處。所以隨著兩個國家交往的不斷密切,兩國人共同出現在一個餐桌上的幾率也大大提高,所以在整個用餐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到對方的餐桌文化,這樣才能夠尊重國家文化上的傳統內容,同時也能夠通過用餐的過程建立起更好的兩國關系。
【參考文獻】
[1]韓浩月.中國餐桌上的文化與情感[J].飲食科學,2016(10):1.
[2]高立霞,李艷.從教育文化視覺下初探中國餐桌禮儀之變遷[J].青春歲月,2016(11):232.
[3]于嘉新.芻議法國餐桌文化與中國的區別[J].經營管理者,2014(34):401.
[4]吳寒,姜黃燕.淺析中西餐桌文化差異[J].青年作家,2014(20):175.
[5]王婧妮.從《唐頓莊園》到西方餐桌文化[J].文教資料,2014(06):56-57+59.
[6]李國雄,李夢瑤.“家校合一的餐桌文化”對農村寄宿生品德教育的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25):8+30.
[7]潘學范.從就餐禮儀看德國餐桌文化[J].青年文學家,2013(23):220+222.
[8]蘇文俊.試析中西餐桌文化差異[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07):354.
[9]趙彥.中西方餐桌禮儀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運用[D].河南大學,2013.
[10]王亞紅,張定軍.發掘不同餐桌文化內涵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3(13):245.
[11]侯宇,劉建,冉亞維.中西方國家的餐桌禮節與文化的對比分析[J].青年文學家,2013(08):218.
[12]邢麗莎,魏耀章.跨文化交際背景下的中西方餐桌文化對比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2):203-204.
[13]陳永玲.談家庭餐桌文化對學生品德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2(32):16.
職場禮儀基本點 職場禮儀是指人們在職業場所中應當遵循的一系列禮儀規范。學會這些禮儀規范,將使一個人的職業形象大為提高。了解、掌握并恰當地應用職場禮儀有助于完善和維護職場人的職業形象,做一個成功職業人。成功的職業生涯并不意味著你要才華橫溢,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你要有一定的職場技巧,用一種恰當合理方式與人溝通和交流,這樣你才能在職場種贏得別人的尊重,才能在職場中獲勝。職場禮儀的基本點主要有如下幾點:
1、握手禮儀。握手是人與人的身體接觸,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當與某人握手感覺不舒服時,我們常常會聯想到那個人消極的性格特征。強有力的握手、眼睛直視對方將會搭起積極交流的舞臺。
2、介紹禮儀。首先,要弄清職場禮儀與社交禮儀的差別。職場禮儀沒有性別之分。比如,為女士開門這樣的紳士風度在工作場合是不必要的,這樣做甚至有可能冒犯了對方。請記住:工作場所,男女平等。其次,將體諒和尊重別人當作自己的指導原則。進行介紹的正確做法是將級別低的人介紹給級別高的人。
3、道歉禮儀。即使在社交職場禮儀上做得完美無缺,也不可避免地在職場中冒犯了別人。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情,真誠地道歉就可以了。表達出你想表達的歉意,然后繼續進行工作。將你所犯的錯誤當成件大事只會擴大它的破壞作用,使得接受道歉的人更加不舒服。
4、電梯禮儀。電梯雖然很小,但學問不淺。首先,一個人在電梯里不要看四下無人就亂寫亂畫將電梯變成廣告牌。其次,伴隨客人或長輩來到電梯廳門前時,先按電梯按鈕;電梯到達門打開時,可先行進入電梯,一手按開門按鈕,另一手按住電梯側門,請客人們先進;進入電梯后,按下客人要去的樓層按鈕;到達目的樓層,一手按住開門按鈕,另一手并做出請出的動作,可說:到了,您先請!客人走出電梯后,自己立刻步出電梯,并熱誠地引導行進的方向。
5、電子禮儀。電子郵件、傳真和移動電話帶來了職場禮儀方面的新問題。在現在的許多公司里,電子郵件充斥著笑話、垃圾郵件和私人便條,與工作相關的內容反而不多。電子郵件是職業信件的一種,職業信件中是沒有不嚴肅的內容的。傳真應當包括你的聯系信息、日期和頁數。未經別人允許不要發傳真,那樣會浪費別人的紙張,占用別人的線路。
6、著裝禮儀。職場禮儀之著裝基本原則:職業女士的著裝儀表必須符合她本人的個性,體態特征、職位、企業文化、辦公環境,志趣等等。女強人不應該一味模仿辦公室里男士的服飾打扮,要有一種做女人真好的心態,充分發揮女性特有的柔韌。
7、面試禮儀。女性在面試入座時,雙腿并攏并斜放一側,雙腳可稍有前后之差,如果兩腿斜向左方,則右腳放在左腳之后;如果兩腿斜向右方,則左腳放置右腳之后。這樣對方從正面看雙腳是交成一點的,腿部線條更顯修長,也顯得頗為嫻雅。若女性穿著套裙,入座前應收攏裙邊再就坐,坐下后,上身挺直,頭部端正,目光平視面試官。坐穩后,身子一般占座位的2/3,兩手掌心向下,自然放在兩腿上,兩腳自然放好,兩膝并攏,面帶微笑保持自然放松。
8、商務餐禮儀。白領階層的商務性工作餐是避免不了的。一些大公司、大客戶,甚至通過工作餐很容易地對某人的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迅速作出判斷。而且在某些餐廳必須遵守一些最嚴格的規定,因此在這方面應該具備一些簡單的知識,有正確的舉止和飲食方式,以免出丑或使客人尷尬。
職場禮儀是企業形象、文化、員工修養素質的綜合體現,只有做好應有的禮儀才能為企業在形象塑造、文化表達上提升到一個更高的位置。
職場禮儀常識 1、社交中的黃金原則
(1)對朋友的態度要永遠謙恭,要常常微笑著同別人交談,交往。
(2)對周圍的人要時時保持友好相處的關系,尋找機會多為別人做些什么, 例如,你的鄰居病了,你能想到為他做一碗可口的湯,別人對你就會經久難忘。
(3)當別人給你介紹朋友時,你應集中精力去記住人家的名字。在以后的交往中,你一見面就能叫出他的名字,人家就會覺得這個人很熱情,很有心。
(4)要學會容忍,克服任性,要盡力理解別人,遇事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做到這一點就能讓朋友感到親切、可信、安全。
2、辦公室里五大禮儀地圖
我的許多朋友從農村來到城市,開始是做工人的,因為他們自強不息,進修了大專,開始做了辦公室職員,有的是接線員,有的是秘書,更多的做了推銷員,經常出入office。她們都認為懂得職場禮儀是多么重要。
遵循一些禮儀規范,了解、掌握并恰當地應用職場禮儀會使你在工作中左右逢源,使你的事業蒸蒸日上哦。
辦公桌的禮貌
我們辦公室有十張辦公桌,情形卻大不一樣。只有一兩張是整潔的,其他都是慘不忍睹。我一看到凌亂的辦公桌,就對這個桌子的主人打了折扣。
所以奉勸大家,保持辦公桌的清潔是一種禮貌。
想說說在辦公室里用餐的事,使用一次性餐具,最好吃完立刻扔掉,不要長時間擺在桌子或茶幾上。如果突然有事情了,也記得禮貌地請同事代勞。容易被忽略的是飲料罐,只要是開了口的,長時間擺在桌上總有損辦公室雅觀。如茶水想等會兒再喝,最好把它藏在不被人注意的地方。
吃起來亂濺以及聲音很響的食物最好不吃,會影響他人。食物掉在地上,最好馬上撿起扔掉。餐后將桌面和地面打掃一下,是必須做的事情。
有強烈味道的食品,盡量不要帶到辦公室。即使你喜歡,也會有人不習慣的。而且其氣味會彌散在辦公室里,這是很損害辦公環境和公司的形象。
在辦公室吃飯,時間不要太長。他人可能按時進入工作,也可能有性急的客人來訪,到時候雙方都不好意思。在一個注重效率的公司,員工會自然形成一種良好的午餐習慣。
準備好餐巾紙,不要用手擦拭油膩的嘴,應該及時擦拭。嘴里含有食物時,不要貿然講話。他人嘴含食物時,最好等他咽完再跟他講話。
電梯間里的禮貌
電梯很小,但是在里面的學問好大呢。
伴隨客人或長輩來到電梯廳門前時,先按電梯按鈕;電梯到達門打開時,可先行進入電梯,一手按開門按鈕,另一手按住電梯側門,請客人們先進;進入電梯后,按下客人要去的樓層按鈕;行進中有其他人員進入,可主動詢問要去幾樓,幫忙按下。
電梯內盡可能不寒暄。電梯內盡量側身面對客人。
到達目的樓層,一手按住開門按鈕,另一手并做出請出的動作,可說,到了,您先請!
客人走出電梯后,自己立刻步出電梯,并熱誠地引導行進的方向。
有借有還的禮貌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這是媽媽在我小時候告訴我的。
假如同事順道替你買外賣,請先付所需費用,或在他回來后及時把錢交還對方。若你剛好錢不夠,也要在次日還清,因為沒有人喜歡厚著臉皮向人追債。同樣地,雖然公司內的用具并非私人物品,但亦須有借有還,否則可能妨礙別人的工作。還有就是嚴守條規,無論你的公司環境如何寬松,也別過分從中取利。可能沒有人會因為你早下班15分鐘而斥責你,但是,大模大樣地離開只會令人覺得你對這份工作不投入、不專一。此外,千萬別濫用公司的電話長時間聊天,或打私人長途電話。
洗手間的禮貌
我有一回在洗手間遇到同事,當時正在想事情,沒有主動打招呼,同事也沒跟我打招呼,她認為我高傲,這樣后來我們之間好像就有了一種隔膜。
所以,在洗手間遇到同事不要刻意回避,盡量先和對方搭話。千萬不要裝做沒看見把頭低下,給人不愛理人的印象。也不要與上司在同一時間上洗手間,特別是洗手間小的情況下。
有的洗手間采用封閉的門扉,在有人敲門時,應回答:我在里面!
拜訪客戶的禮貌
我常出門拜訪顧客,有時會很緊張。后來自己摸索,時間長了,加上別人告訴的經驗,也就不覺得緊張。
第一條規則是要準時。如果有緊急的事情,或者遇到了交通阻塞,立刻通知你要見的人。如果打不了電話,請別人替你通知一下。如果是對方要晚點到,你要充分利用剩余的時間。例如坐在一個離約會地點不遠的地方,整理一下文件,或問一問接待員是否可以利用接待室休息一下。
當你到達時,告訴接待員或助理你的名字和約見的時間,遞上您的名片以便助理能通知對方。如果助理沒有主動幫你脫下外套,你可以問一下放在哪里。
在等待時要安靜,不要通過談話來消磨時間,這樣會打擾別人工作。盡管你已經等了20分鐘,也不要不耐煩地總看手表,可以問助理他的上司什么時候有時間。如果等不及,可以向助理解釋一下并另約時間。不管你對助理的老板有多么不滿,也一定要對他有禮貌。
關鍵詞: 高職商務英語 教學觀念 課堂導入
作為高職英語教學的一線教師,我們深知教材體系、難度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也認識到“滿堂灌”帶來的不良效果,更耳聞目睹許多人苦學多年卻說不出地道的英語、寫不出標準的句子、譯不出簡單的對話文章的現實。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構建更實用合理的英語教學模式,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營造商務英語課堂氣氛,充分利用好課堂45分鐘,使學生學習時有興趣,學習后有成就感,讓學生“學一點,會一點,用一點”,循序漸進地提高聽、說、讀、寫、譯各項能力。
一、轉變教學觀念,營造寬松而有序的學習氛圍,是激活英語課堂的基礎
在教學觀念上,高職商務英語教師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①變威嚴教育為愉悅教育;②變單純的知識傳授為知情并重;③變灌輸式教學為師生互動,啟發研究合作式教學;④變應試教育的評價為重視學生知識與情感和諧發展的全面評價。
只有做好以上幾個方面的轉變,才能尊重信任學生,平等對待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始終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有目標,有事做,從而創造寬松有序的學習環境。這樣一種環境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學生無憂無慮、無所顧忌地學習,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大收獲。
二、有效的課堂導入,是激活英語課堂的鑰匙
一個好的導入可以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五年制高職學生一般在十七八歲左右,好奇、易興奮、好探求是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捕捉學生興趣的激情點,進行大膽的創造、精心的設計,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其主體性,以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下面以我校高職商務英語專業教材《世紀商務英語》(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為例,談談如何進行商務英語話題的課堂導入。
1.音樂導入:如《世紀商務英語綜合教程I》第七單元“Work Environment”這一話題,在上課前,讓學生欣賞一段旋律優美的輕音樂,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安靜下來,起到放松心情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直奔主題,導入新課,為問題的開啟渲染氣氛。接著,我就問:“Do you want to study in this environment?”學生齊聲回答:“Yes!”我又問:“What will happen if the workers work in this environment?”學生七嘴八舌:“It will improve their work efficiency.”“They will feel happy in this environment.”我讓學生思考,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工作環境,這樣很自然地導入新課,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開始對這一話題的思考。
2.實物導入:如《世紀商務英語綜合教程I》第二單元“Making introductions”這一話題,我事先準備一些商務名片,上課的時候一一發給學生,并做簡單的自我介紹:“Hello,I’m John Stevens,magager of ABC company,this is my business card.”我要求學生注意名片遞送中的禮節,并在接收名片時對我作出回應。就這樣,在名片遞送和簡單的交流中,我們開始對商務介紹這一話題的探索和學習。實物直觀形象,將實物帶入課堂進行教學,學生倍感新鮮有趣,而且語境真實。
3.趣味測試:如《世紀商務英語綜合教程II》第三單元“At a dinner party”,我設計了幾道關于商務用餐禮儀的題目,在新課開始的時候讓學生回答。
(1)If you’re hosting a dinner at a restaurant,will you pre-order for everyone and indicated where they should sit?
(2)You’re invited to a reception and the invitation states “7:00 to 9:00 PM” You should arrive:
A.at 7:00 PM
B.anytime between 7:00 PM and 9:00 PM
C.between 7:00 PM and 7:30 PM
D.go early and leave early
(3)During the dinner party,you’re greeting or saying goodbye to someone,When is the proper time to shake their hands?
A.When you’re introduced
B.At their home
C.At their office
D.On the street
(4)You’re in a restaurant and a thin soup is served in a cup with no handles.To eat it you should:
A.pick it up and drink it
B.use the spoon provided
(5)You’re at a table in a restaurant for a business dinner.Midway through the meal,you’re called to the telephone.What do you do with your napkin?
A.Take it with you
B.Fold and place it to the left of your plate
C.Loosely fold it and place it on the right side
D.Leave it on the chair
學生面帶笑容,各抒己見,大聲地做完測試,并迫不及待地讓我公布答案。通過這樣的貼近生活實際、自然愉快的趣味測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緩解了焦慮的情緒,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
4.時事導入:我在教學《世紀商務英語綜合教程II》第五單元“Paying a business visit”一單元時,正好遇上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就利用學生對時事感興趣的特點,從本次奧巴馬訪華的相關新聞報道入手,讓學生了解奧巴馬訪華的行程,聆聽奧巴馬的演講,那么這一單元的商務訪問、商務接待等難題便迎刃而解。
5.場景導入:我在教學《世紀商務英語綜合教程II》第二單元“Checking in at a hotel”一單元時,在黑板上寫上“××酒店”,在講臺上擺放了“Reception Desk”的牌子,并邀請兩名學生扮演酒店工作人員和入住客人,利用我創設的場景(入住房間類型、入住時間、離開時間、是否安排早餐等)進行對話。創設這樣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力。在這樣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既對舊知識進行了鞏固,又引出本課堂所要掌握的新的語言知識。
課堂導入方法多種多樣,隨著學生思維的日趨獨立,其對外界事物產生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大到國際時事,小到班級新聞,比如時尚潮流、體壇風云、影視新聞等,凡進入學生視野又能引發學生較大興趣的事情、現象,都可以引入課堂。教師應根據商務英語教材的類型和高職商務英語學生的特點,借助這些觸動學生心靈的素材,精心設計,巧妙運用,使每一節課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如何培養高質量的商務英語專業人才,使其在五年的高職學習中有效地掌握未來工作崗位所需的英語知識,并良好地運用到工作中,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有待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Sarah Jones-Macziola,Greg White.新劍橋商務英語(初級).人民郵電出版社.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基本要求(試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新課程教學理念主張的“英語七步整體教學模式”,它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以人為本”、“情感教育”等教學理念,其核心是情感教學。所謂情感教學即是在充分考慮教學中的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重視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創設給學生以情感體驗,產生學習動機和需要,激起對知識的強烈需求、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課堂教學環境,以實現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積累,通常都是在新課程教學理念指導下,采取列舉事例,正面引導,步步遞進的方法,使情感培養水到渠成。
一,實施情感課堂教學,營造寬松教學氛圍
1. 深入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把握教學內容中的要點、重點,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難點、疑點,而且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并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努力體驗其中的情感,以便真正把握教學內容中的情感因素。筆者在教學教材中對于以音樂或電影等為主題的單元教學時,適時地組織“Music Week”周活動。比如,教學(魯教版BOOK III 1A I like th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時,讓每位學生自主選擇他們所喜歡的音樂,利用課上5分鐘,用簡單的英語向全班介紹自己所準備的歌曲和歌手的背景,并進行音樂賞析和歌曲學唱活動,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把課堂教學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創設一種寬松的語言環境,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體現“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材是劇本、課堂是舞臺,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好英語”的新課程教學理念。
2. 用表情來傳遞教學內容中的情感。學生都希望得到鼓勵,積極的鼓勵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因此,教師要適當給予學生一定的評價。這便要求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示范作用,課堂盡量多地使用積極的表情,這可在課堂上形成情感氛圍,以有助于語言情感的培養。例如筆者經常在提問時舉起自己的手予以示范,同時滿含期待的目光注視著全班學生問:“Who can answer the question please?Put up your hands”,當老師說:“Say it together”時,我雙臂前伸,掌心向上,抬起雙手,作鼓勵狀……還要這樣激勵回答正確的學生,如“Good”、“Well done ”等等,在其答錯的時候,也要微笑著對他們說“Take it easy ”、“Come on”這樣可以使學生時刻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理解與寬容,使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產生積極的情感,獲得成功的喜悅,促使他們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3. 使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充分體現教學的多樣性。日常教學過程中筆者在每結束一單元后,即組織學生用小組討論方式,就本單元包含哪些德育方面的情感內容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之間英漢交叉運用,氣氛熱烈,既復習了所學的知識,同時也讓他們的思想情感也得到了升華。可以利用教材中涉及文化方面的內容,筆者適時地對學生在情感方面進行適度的拓展。如講述故宮和長城話題時,我讓學生嘗試描述自己家鄉的一些歷史文化名勝,如蒲松齡故居;教學sports時,創造機會讓學生了解與北京奧運會有關的知識;教學Good Manners時,讓學生對比中西方用餐禮儀的不同;教學Festivals 時,讓學生收集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并按專題進行討論。
二,結合教材,開展英語課外活動,滲透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情感教育
英語課外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補充,對學生情感培養有著獨特的功能。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提高學生的情感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感。
1. 結合紀念日或重大節日,開展英語角活動。如五一節、國慶節、教師節、母親節、婦女節、圣誕節等,使學生記憶深刻。
2. 利用學校校本課程,對學生進行國際主義情感教育。筆者在學校校本課程研發專題活動中,模仿中央電視臺舉辦英語“百家講壇”系列活動。在“百家講壇”活動之一――《世界電影之旅――音樂之聲》中,鼓勵同學們用流利的英語從不同的角度對經典英文電影《音樂之聲》作精彩的評析與再現;學生自己表演《世界電影之旅》中許多感人的簡短的電影片段,切身體會電影中人物的悲歡離合,既感受到世界文化的熏陶,又培養了國際主義情操,接受了國際主義情感教育。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文化意識"是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學生正確地理解語言和得體地使用語言。而現階段我們使用的新教材五六年級Culture time這一文化知識學習板塊,則通過照片和簡單的英語介紹,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有利于學生比較正確地理解和使用英語,并能認識和理解本國文化。
【案例描述】
任何語言的學習都不能脫離對文化的學習,文化與語言的關系是密切的。語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載體,它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學習英語知識,掌握英語技能,提高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和熟悉英語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新教材五六年級中的Culture time板塊教學,通過圖片和簡單的對話以及文字介紹,呈現中外文化的異同,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熱愛。因此,我在實際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塊內容,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文化、體驗語言,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本學期面臨的更換新教材,已有知識儲備與新教材教學內容部分脫節的現象,孩子們初學困難較多,但是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時刻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幫助他們克服困難,發現新教材的學習樂趣。因此在學習第三單元Holiday fun文化板塊時,我盡量設計有趣味的活動,力求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快樂學習中感知文化、體驗語言并參與活動。
1.中西節日知多少
圍繞本單元主題Holiday fun,我課前布置學生了解各種中西方節日名,課堂上以小組競賽的方式,比一比哪個小組知道的節日多。
T: What holidays do you know?
S1: Halloween.
S2: National Day.
S3: Christmas.
S4:…
孩子們不僅要能用英語說出節日名,還鼓勵他們用英語說出節日的時間以及各個節日的風俗習慣,通過課前預習搜集資料,課堂比賽運用交流,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了解了更多的節日,同時運用語言進行真實的交流、分享與學習,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不僅學習語言,運用語言,體驗語言和外國文化而且建構知識和技能。新課改特別強調學生參與,強調"活動",強調"操作",強調"實踐",強調"考察",強調"調查",強調"探究",強調"經歷"。跨文化意識培養也應注意采用體驗式活動,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就不再僅僅屬于認知、理性范疇,而已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領域。學生除了對圣誕節有所了解外,對其他的西方節日都不太熟悉,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適當增加西方比較有趣的同時比較盛大的節日如Halloween――萬圣節:10月31日是西方的萬圣節,它已成為孩子們最喜愛的節日之一。在這個節日里,人們點然Jack-o-lantern(南瓜燈),孩子們戴著各種面具裝扮成各式各樣的人或動物,叫喊著:"Trick or treat!"挨家挨戶索要糖果。在講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做各種各樣的面具及南瓜燈,分別扮演所要糖果和惡作劇的小孩,愿意給孩子糖果和不給糖果的鄰居。通過表演,讓學生從中感受西方文化的氛圍,真實地了解西方的萬圣節。
2.中西節日來PK
接著,我讓學生自愿選擇加入中國傳統節日組還是西方傳統節日組。讓孩子們選擇一下自己喜歡的節日,并向大家來一一介紹該節日以及你喜歡的原因。頓時課堂上氣氛熱烈,討論聲此起彼伏,課堂上時不時傳來孩子們歡樂的笑聲。孩子們很喜歡這樣的方式,他們喜歡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習不再變得那么枯燥,每一個孩子都興奮的訴說著各自喜愛的節日,認真聆聽他人的介紹,遇到不會表達的地方,請教同桌或老師,大家一起快樂輕松的學習。
我們常說,中國的學生學出來的都是一口中式英語。我們的孩子學英語最缺乏的就是一個英語的環境,和良好的興趣。我們也常說,要要學好一門語言,就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我們就可以利用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的這一特點,利用西方節日文化來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就可以將這些知識帶入課堂,讓學生們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而不是僅僅局限在書本上的文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讓孩子們逐漸產生了跨文化意識,本文將以跨文化意識中的節日文化為例,說明跨文化交際在小學英語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實施性。《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 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 由此可見豐富合理的跨文化意識和文化知識是學好一門語言的必要條件,只有在了解了英語國家的風俗文化,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內容和了解了英語運用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英語以及運用英語。在英語交流中,學生應該注意中西方文化的異同。中西方節日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加強學生對中西方節日對了解, 可以擴寬英語交際范圍,使英語交談更得體。
3.節日Party歡樂多
第二節課,對于孩子們前一節課激烈的討論結果,孩子們經過投票選擇人氣最高的西方節日Christmas圣誕節,開展了一次歡樂多多的圣誕Party。孩子們一起布置圣誕樹,互贈禮物,在參與交際活動中感知異國文化,體驗語言特點,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樂,輕松愉悅歡樂多多。
西方和中國都有許多的節日,他們種類不同,有些是比較富有宗教色彩的,有的是趨于生活化的而這些節日在我們中國也越來越流行,而中國也有很多節日,但是他們承載著不同的文化,慶祝方式也不同,如果把這些帶入課堂,會激發小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用中西方最重要的兩個節日,同時也是學生們最熟悉的兩個節日:春節和圣誕節進行對比。 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是圣誕節。在圣誕節節日期間,一般家庭都會擺放圣誕樹,家人朋友直接交換圣誕卡,小朋友會在晚上睡覺前在床頭放圣誕襪,等待圣誕老人給他們送禮物,還有就是都會有一頓豐富的圣誕大餐,最不可少的就是火雞了。而隨著西方文化的傳播,圣誕節在我國也很流行,學生們都喜歡在當天交換圣誕卡片,在上面寫上:Merry Christmas!而中國的節日所承載的文化就大大不同了: 在中國最隆重的節日莫過于傳統的春節了,也就是農歷的新年。這個節日是從我們古代就傳承至今的,除夕夜有守歲的傳統習俗,除夕夜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放鞭炮,正月拜訪親戚等風俗習慣。而餃子則是春節必不可少的食品,全家聚在一起看春節晚會,孩子們都會穿新衣服,也會收到壓歲錢。我們還可以將萬圣節與中秋節進行對比。每年的 10 月 31 日是西方傳統的萬圣節前夜,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比較有特點的就是南瓜燈,而黑色和橙色則是萬圣節前夜的傳統顏色。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在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它是一個團圓的日子,節日當天都會吃月餅、賞 月、玩花燈等風俗。由此可見西方的節日注重宗教文化,而中國的節日則比較注重人文色彩,可見中西節日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別。
【案例反思】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比較有限,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所選取的文化內容要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小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及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同時,導入形式也應符合學生的特點,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
1.感知異國文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小學英語新教材中有大量關于中外文化的對比的題材,通過比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讓學生了解西方的文化,從而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中西文化的比較易幫助學生增加文化底蘊,增加跨文化交際意識,讓學生自己感受和意識到文化在交際中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如果不了解,可能會鬧笑話,甚至產生誤會或更嚴重的后果等等。
非英語語言國家的兒童學習英語,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英語語言環境,學生難以形成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阻礙了英語學習。教師要精心設置英語課堂環境,甚至形成開放的課堂環境,把學生帶出教室,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在這個環境里,逼得每個人都要用英語去交流信息,這樣的"環境氣候"對于幫助學生養成英語思維的習慣是不可缺少的。我在實踐中是這樣來營造英語氛圍的:在課堂上,教學用語盡可能說英語,模擬仿真英語環境;創造模擬英語情景的練習活動,給學生提供交際訓練的機會;善用現代音像手段和網絡資源,給學生呈現一個多姿多彩的英語世界;在學校的宣傳欄和班級的黑板報開辟英語角;在英語廣播中向學生介紹學習英語的小竅門和課堂外的英語小知識。學校的公共宣傳欄面向全校師生,版面較大,可以介紹一些需要時間進行記憶的習慣用語和名言名句。學生每天都有機會到宣傳欄閱讀,這有助于他們對知識的記憶和鞏固。
2.體驗語言特點,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情感
通過體驗語言的方式,特別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培養他們的英語文化意識。如在教學句型"Where are you from?"時,教師可以通過板書"I'm from Nanjing Jiangsu China"使學生了解地名的英語表達順序是從小到大,而漢語則是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體驗語言可以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從而使他們在交際中正確靈活地運用。
在長期的歷史積累中,許多詞語本身就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教師在詞匯教學中可以為學生介紹其相關背景知識,以便真正了解其內涵。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涵義。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涵義的介紹。在上動物一課時,教授"dog"一詞,在中國文化中多為貶義,如"喪家犬""走狗"等,而在英美人眼中的狗卻是人類最忠實可靠的朋友,有"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lucky dog"(幸運兒)等常用詞語。而在教授顏色一課時,我列舉了許多外國例子"green hand"(生手)"black tea"(紅茶)"blue water"(大海)。對英語詞匯的正確認識、運用有利于學生英語思維的培養,例如"love、dear"等詞在西方一些非正式場合用得非常普遍,但在中國,這樣的詞語一般只用于親密的朋友或家人之間。因此我們要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
3.參與交際活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多種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在活動期間,教師可以通過英語課堂,讓學生了解異國的歷史文化、物產民俗、自然風光等。例如學唱英語歌曲,讓學生接受西方音樂的熏陶,同時與所學的單詞、句子相結合就更加容易上口和記憶。孩子們在學唱英語歌曲的過程中,同時深深地受著文化的熏陶,并且由此獲得的認識、情感,必將遷移到以后的英語學習中去,產生不可低估的價值。再比如,還可以開展以節日文化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
小學英語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圍繞英語交際活動來展開的,這些內容可以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本和小學生的好奇、好動、好模仿等生理、心理特點,創設條件,為學生設置相應的語言環境,給他們提供"舞臺",讓他們開展角色表演,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語言的運用。如有學生過生日,我設計場景,讓學生模擬購買生日禮物。抽簽決定誰擔任售貨員,誰擔任顧客。"Can I help you?""I want a Teddy Bear for my friends. Today is his birthday.""Do you like this one?""Oh. Great. How much is it?""Ten yuan,please."買好禮物后,到小壽星"家"過生日,現場播放"Happy Birthday"歌曲。教材中適合角色扮演的任務還有很多,如祝賀,就醫,過節,旅游等都可以通過學生參與,表演,體驗來完成。教師可以讓學生聽錄音,看短片,模仿原汁原味的語音語調。還可以讓學生觀察碟片或錄象中的輔助語言,讓他們咀嚼其中文化知識,樹立文化意識。如看"The Chicken Run","The Lion King"等,然后讓學生模仿,比比誰模仿的象,學生十分踴躍。學生還可以表演自編短劇或經典短劇,學生在表演的時候,可以從細節了解西方文化知識,如招呼,握手,用餐禮儀(刀叉用法,就坐位置,食品種類,上菜順序等),語言習慣,手勢體態等等。"運用"是課堂語言教學的基本環節之一,而它的典型示范就是"角色扮演"。通過"角色扮演",小學生可以初步提高結合社會文化恰當使用語言的意識,提高文化敏感性。
參考文獻:
[1] 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