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社區規劃與設計

社區規劃與設計

時間:2023-09-21 17:35: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區規劃與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社區規劃與設計

第1篇

【關鍵詞】社區規劃;物質空間結構;社區要素;規劃結構性調整

【中圖分類號】TU884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1674-3954(2011)03-0203-01

一、社區概念的理論分析

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區域,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之間有共同的意識和利益及較密切的社會交往。

大多數的研究者認為社區包含4個基本要素:第一,人群――社區必須包括人;第二,地理領域――盡管社會學界的某些“流行”觀點強調社區地理界線的“彈性”,但是本研究仍基于“地域特征是社區整合的重要因素”的觀點,并認為這是規劃研究和社區研究的契合點;第三,社會互動――在一個特定地區內的人民是彼此相互依賴的,社會互動強調的是社區組織。社區互動說明人們為了達到預期的目的,必須擁有共同的規范、習俗和方法;第四,共同感情――居民對社區的共同感情或稱為心理認同的概念,由此形成社區歸屬感。

二、社區規劃與住區規劃的聯系及區別

住宅區規劃是我國翻譯CommunityPlanning的一種中文表達方式,簡稱住區規劃,而其標準的中文翻譯應為“社區規劃”,前者常被城市規劃設計領域引用,而后者常被社會學界引用。

對兩者的概念范疇、視角、內涵、結果、價值觀等諸多方面進行比較,使兩者的差異突顯,讓人們面對專業用語的不規范和繁復多變的城市房地產廣告用語,可以有一個清醒的判斷。其實在城市住宅產品的開發過程中,兩者是密切相聯的,住區規劃是社區規劃在物質、空間層次上的表現形式,是社區規劃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而社區規劃則是住區規劃的依托與歸宿。

三、關于社區發展與社區規劃

與社區和社區規劃密切相關的是社區發展。社區發展源于20世紀初英、美、法等國,目的是為了培養居民的自治和互助精神。社區發展活動的倡導和深入展開則主要在二戰后。綜合來看,社區發展體系主要涉及:①社區的主體――社區成員的發展;②社區共同意識的培養――有關社區互動的社區道德規范及控制的力量;③社區管理機構的完善――維系社區內各類組織與成員關系的權利結構和管理機制;④物質環境與設施的改善――社區的自然資源、公共服務設施、道路交通、住宅建設等硬件環境。其特點是與社區發展體系相對應的,具有主體性、目標性、動態性和建設性。

社區發展是為了提高社區效率、解決社區問題而采取的社會行動過程。社區發展的主要任務是:①優化社區結構:使社區內部各構成系統在空間上分布合理、相互協調、增強功能,促進社區發展。②提高社區創造經濟和文化價值的能力:社區只有不斷地創造經濟和文化價值才具有生存意義,社區發展才能得以實現。③社區管理科學化:社區管理科學化是保障社區運行的需要,也是合理配置社區資源、提高社區福利、消除犯罪的重要一環,因而社區發展要建立科學民主的管理體系。

為推動社區發展的進行,許多歐美發達國家和政府紛紛制定“社區發展計劃”,希望通過政府機構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將社區發展引入正常的發展軌道上。同時城市規劃學科自身也在檢討基于建筑師理念發展起來的學科缺憾,希望從城市問題的本質出發去理解城市空間布局,社區規劃正是在此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社區規劃從產生初始就帶有多學科的屬性。

四、當前我國社區規劃對策的探討

當前對我國城市規劃領域社區規劃理論與實踐最首要的是:與社會轉型相適應,“從物質功能主導轉向對人居環境的全面關注”、“從居住區規劃到社區規劃”的規劃方法轉變。

1、從居住區規劃到社區規劃

我國目前城市規劃領域的社區規劃內容和方式多以住區規劃的形式進行,雖然近年來社會經濟水平提高,在滿足基本物質要求的同時,轉向滿足人們的環保意識、休閑意識的要求,但仍顯不足。因為這些設計集中在對微觀的形態布局上和環境設計上,對包括社會內涵、經濟內涵等在內的社區人居環境的全面研究仍是考慮較少。

住區規劃和社區規劃是緊密聯系的,住區規劃是社區規劃在物質、空間層次上的表現形式,是社區規劃的一個階段;而社區規劃是住區規劃的依據和歸宿。通過豐富住區規劃,納入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內涵,在傳統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更多地運用社會調查、系統分析等方式,建立科學的社區規劃方法,完善我國城市住區規劃體系。

2、社會空間的重構―異質與混合

當前我國社區結構與城市大規模發展和城市改造緊密相關,城市居民打破原有的單位為主體的社區居住形式,原居民、購買商品房的新住戶、以及租房的外來人口等,構成了社區人口的多元化。但是由于住房分配制度的打破,房地產開發成為城市住區建設的主體,老城區位于城市中心,密度大、開發成本昂貴,開發商極少問津;對于租房的外來人口,多選擇城市邊緣或城市中心的舊城區和城中村;城市中較高收入者無論原住地是何處,通過房地產開發建設機制的調配下集中起來,這樣不同居民依據在住房市場中所處的位置重新聚集分化,構成我國城市新的城市社會空間,這種貧富分化、社區空間同質化的結果,將造成社會對立等矛盾。

3、社區規劃應積極推行公眾參與

公眾參與社區規劃是一種社會管理方法,其本質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讓更多的居民能夠參加到那些與他們息息相關的政策、規范的制定和決策過程。居民作為社區的主體,他們的廣泛參與是社區規劃的生命力,是實現社區發展的根本動力。但目前的社區規劃中,存在著單位參與以及自上而下的規劃手段等問題,使居民的參與機會嚴重不足,社區居民的參與力量也極為薄弱,不僅在參與渠道上缺乏合理的機制,在法律和制度上也缺乏支持和保障。

社區規劃應從根本上否定自上而下命令式、強制性的管理方式,社區規劃無論是在編制,還是具體實施過程中都應引入相關利益單位、個人間的對話協商機制,從而達到各利益集團的協調。我國在社區規劃中引入公共參與機制,要立足我國社區發展實際,借鑒西方先進的思想和機制,實現“自治”與“善治”相結合。

五、結語

隨著經濟轉型、現代化程度的提高,社區與家庭、個人利益聯系更加緊密,眾多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將在社區層面得到集中反映,社區在促進社會協調發展作用日益突顯。社區規劃關系到城市每一個家庭,應更多地著眼于社會,因此適應社會轉型期的社區規劃需要強調社區的公共參與及后續規劃;強化社區規劃中的社會內容;關注中低收入家庭、外來人員的居住;關注老齡群體。社區規劃將是每個規劃師和設計師都應重視和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第2篇

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必須堅持規劃先行

(一)各縣區要按照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縣域鎮村體系規劃、鄉鎮總體規劃等緊密結合,與農田保護、生態涵養、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空間布局有機銜接,科學高標準編制新型農村社區規劃。以鄉鎮為單位,未編制新型農村社區規劃或者新型農村社區規劃未經審批的,一律不準開工建設。

(二)各縣區政府要把新型農村社區規劃編制和管理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建立規劃經費籌集機制,建立健全市、縣、鄉規劃組織體系和規劃執法無縫隙、全覆蓋的運行管理機制,切實提高城鄉規劃的科學引導和綜合調控水平。2012年月底前,各縣區優先完成開展試點新型農村社區布局規劃、新型農村社區空間發展規劃及詳細規劃和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規劃費用由縣區財政負擔。

二、規劃編制的原則

高標準、科學編制新型農村社區規劃,要按照《市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標準(試行)》的要求,堅持以下原則:

1.堅持立足當前,適度超前。以各行政村的人口與經濟社會現狀為立足點,綜合考慮各行政村在引導發展、聚集發展、整體搬遷和限制發展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劃定社區應兼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2.堅持人口規模和地域范圍適度。按照有利于農村居民就近就便得到服務,合理設置新型農村社區。

3.堅持公共服務資源有效配置。統籌民政、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及現有的村級辦公服務設施,建設社區服務中心。

4.堅持以產業為基、就業為本。新型農村社區規劃要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與產業集聚區專業園區相結合,使新型農村社區成為農業、工業、服務業發展的有效載體。

5.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堅持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選擇各自的發展模式,尊重和保護地域特色和文化傳統。

三、規劃編制的主要內容

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包括新型農村社區布局規劃、新型農村社區空間發展規劃和新型農村社區詳細規劃三個部分。

新型農村社區布局規劃是指在新型城鎮化引領下進行的新型農村社區選址布點規劃,主要包括新型農村社區的位置、人口規模、用地規模、建設引導等,也包括支撐新型農村社區發展的基礎設施專項規劃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新型農村社區布局規劃應以縣區管轄的行政范圍為規劃的地域范圍,鄉鎮也可以在行政管轄的地域范圍內編制新型農村社區布局規劃,但應納入鄉鎮總體規劃同時編制。

新型農村社區空間發展規劃是指在新型農村社區規劃范圍內,對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及土地利用空間、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作出的安排。新型農村社區空間發展規劃應以行政村范圍進行規劃,若是多個行政村合并的,應以規劃合并調整后的行政村范圍為規劃范圍。新型農村社區詳細規劃是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用地范圍內,進行兼有控制性詳細規劃內容的修建性詳細規劃。主要對規劃范圍內除生產用地外的住宅用地和公共設施用地、道路廣場用地、綠化用地等四類進行詳細安排布置。

新型農村社區規劃標準按照《市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標準(試行)》執行。

四、規劃編制的實施

(一)編制主體

縣區人民政府負責組織本轄區新型農村社區布局規劃的編制,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組織本轄區新型農村社區空間發展規劃和詳細規劃的編制。

(二)審批主體

縣區新型農村社區布局規劃由市人民政府審批,新型農村社區的空間發展規劃和詳細規劃由縣區人民政府審批。規劃審批前,市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新型農村社區布局規劃的技術評審,縣區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新型農村社區空間發展規劃和詳細規劃的評審。

(三)編制單位

編制新型農村社區布局規劃的單位,應取得城鄉規劃乙級以上資質;編制新型農村社區空間發展規劃和詳細規劃的單位,必須取得城鄉規劃丙級以上資質。

(四)成果要求

嚴格按照《省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導則》進行編制。

(五)保障措施

1.成立市新型農村社區規劃編制領導小組,具體負責新型農村社區規劃編制的督促、指導、協調及考核獎懲工作。

2.提供優質規劃服務。各級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一是加大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調研工作力度,認真了解農民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摸清農民實際需要,切實解決農村新型社區規劃編制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二是制定新型農村社區住宅圖集,指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三是加大技術對口幫扶力度,開展“送規劃下鄉”活動,組織城鄉規劃管理和技術人員與一些村莊對口聯系“結對子”,免費為農民提供農村住宅建筑設計方案。四是努力推進規劃服務從城市向農村延伸,積極組織規劃設計單位深入村鎮和農民當中,為農民提供規劃知識普及和咨詢服務,增強農民的城鄉規劃意識,讓農民關心規劃、理解規劃、支持規劃,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當主人、唱主角,保障規劃的順利實施。

第3篇

[關鍵詞]德克薩斯州;林地社區;居住區規劃;價值取向

The Esthetic Value Orientation of Modern Community Plan—With the Plan of the Woodlands in Texas as an Example/Qiu Hongfei,Chen Yifeng

[Abstract] The community plan of the Woodlands can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umanities,society,ecology and economic benefits,etc.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opographic charaterisitcs and environmnetal factors of the natural land.It is a successful community plan because it takes the living demand of modern people under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eeks the direction of planning and design from the time,the society and nature,thus building an excellent environment where people can live and inhabit harmoniously with each other,with the society and with nature.

[Key words] Texas,the woodlands,community plan,value orientation

1、引言

當前在我國居住區建設過程中,由于市場經濟的引導,各種各樣的規劃理念、處理手法層出不窮,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然而,在規劃與設計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價值取向的偏差,如不尊重基地原有的場地精神,破壞原有的山地、沼澤、湖泊等豐富的地形、地貌;根據純形式美的法則建造注重平面構圖,審美趣味低俗,與自然、人文毫無關系的景觀。人們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到了豪華奢侈的材料上,追求視覺的刺激,甚至純粹以視覺的“美”與“丑”作為評定景觀規劃與設計的主要標準。因此,如何準確把握與定位居住區規劃的審美價值取向,處理好人與自然、歷史、人文、經濟、政治、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成為了影響居住區規劃的重要因素。西方現代社區規劃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其審美價值觀已趨于成熟。筆者以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林地社區為例,對居住區規劃的審美價值取向進行分析與探索,旨在為國內居住區的規劃建設與評價提供參考。

2、項目簡介

林地社區(The Woodlands)是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美國新建的一系列社區中的代表,位于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以北45 km的森林中。該社區占地面積為10 927 km2,是美國第一批總體規劃型社區之一。從1964年開始,米切爾能源公司主席、開發商喬治·米切爾用11年的時間,經過300多次的交易,直到1974年才購得如此大規模的土地。該項目由最先將生態學思想引入到景觀設計的生態學規劃大師伊恩·麥克哈格規劃設計。在總體規劃設計過程中,規劃師對場地的敏感程度是規劃成功與否的關鍵。麥克哈格在社區規劃中非常關注當地的景觀特征、視野、排水狀況及用地規劃。

林地社區的總體規劃包括7個已經建成的村和1個正在開發的村—格根磨房村(Grogan’s Mill)、科卡恩十字路口村(Cochran’s Cross-ing)、純正山脊村(Sterling Ridge)、印第安春天村(Indian Springs)、奧爾登橋梁村(Alden Bridge)、黑豹小溪村(Panther Creek)、學院公園村(College Park)和卡爾頓森林村(Carlton Woods),村與村之間由商業及社區服務建筑和廣闊的開放綠化空間分隔開來,每個村都有供精力充沛的年輕人選擇的各種類型的住宅和郊野公共設施(圖1)。

3、方案介紹及評析

3.1尊重場地特征

休斯頓的郊野地區是大面積的草原,地勢平坦,有微小的起伏,基地上覆蓋著大面積的濃密的松樹林和橡樹林。伊恩·麥克哈格規劃組的成員認為,規劃應該與該地區的原有地形特征和森林環境相結合,因為無論是從景觀視覺角度還是從生態角度來說,森林環境對平坦的草原地帶都具有極其重要的自然景觀價值和人文價值,規劃的目的應該是盡量減少人的活動對自然的破壞,在森林中營造現代居住空間,以解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中高收入階層在追求郊野生活過程中所引發的郊野生態問題與環境問題(圖2)。

3.1.1保持以林地景觀為特色的社區環境

社區規劃中將1/4的土地作為森林保留地帶、公園、高爾夫球場及其他類型的開放空間,并且鼓勵居民沿著排水道和主要公路在所有居民區內保護和恢復當地的植被系統(圖3);保持林地社區以森林景觀為特色的場地精神,在密林中營造人類現代聚居環境,實現規劃初期就定下來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規劃目標。這一做法使規劃能夠成功營造出完全不同于其他社區的獨特的生活空間。

3.1.2道路網絡順應自然地形

道路設計避開了人工硬質地和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干擾,將主干道設置在遠離泄水區的脊線上,使主干道附近和交叉路口的開發密度最高,敏感地帶的開發密度有所降低。因此,開發密度高的地帶主要在土壤滲透性差的區域。社區內的街道被設計成與場地斜坡垂直的步道,以留出大面積的原生態的滲透性土壤。總體規劃結構中沒有運用幾何線形,如軸線、環路或者其他對稱結構,而是基于場地的自然肌理,形成契合自然的道路網絡體系。

3.2尊重人類生活與居住行為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的中高收入家庭開始追求郊區社區的行為反映了人類對優美自然環境的向往。然而,社區作為人類聚居生活的一種載體,除了要具有優美的戶外環境之外,還需要有一個復雜的、能輔助人們生活的網絡系統,以滿足人們對教育、休閑、娛樂、工作、消費的需求。林地社區的投資者米切爾在麥克哈格的總體規劃的框架上,精心設置了一個復雜的社區的各個組分—各種類型的住宅(包括獨戶住宅、聯排住宅、住房、公寓、短期合租房等)、娛樂設施、文化設施、休閑場所、零售店、商業建筑和公共建筑。

3.2.1合理布置消費娛樂設施

在社區的框架內,每一個村都有一系列的消費娛樂設施,居民步行或者開車都可以很快到達。整個林地社區的市鎮中心設在場地的東部區域。規劃將市鎮中心定位為能夠提供零售、餐飲、娛樂和社區活動的多功能中心(圖4)。一條平直的大道貫穿整個市鎮中心,成為社區連接其他幾個未來城鎮的主通道。

3.2.2在社區內解決居民就業問題

米切爾認為,一個適合居住的社區應該能夠為居民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米切爾在社區內確立了一系列商業區域,希望通過合理的商業布局,使社區的家庭數量與工作崗位的比例在近期達到1:1,遠期達到1:5。林地社區市鎮中心項目占地167 km2(圖5,圖6),將成為可容納四萬名工作人員的商業空間,這樣,林地社區的家庭數量與工作崗位的比例將達到1:1。米切爾相信,社區高品位的環境質量與吸引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形成對高層次人才的強大的凝聚力,吸引并留住這些人才,形成高品位的人文居住社區。最近對林地社區的調查顯示,25歲以上的人群中獲得學士學位及其以上學歷的人占總人口的55.7%,獲得碩士學位及其以上學歷的人占總人口的18.8%,失業人口僅占2.7%。這表明米切爾的規劃理想得到了很好的實現。

3.2.3營造以家庭為中心的融洽的鄰里氛圍

林地社區規劃對一些新近開發的鄰里,作了更為人性化的考慮,更多地關注以家庭為中心的生活,社區內采用以步行為主的交通方式,建筑沿著蜿蜒曲折、被植物覆蓋的盡端式小路兩旁布置,以增強鄰里歸屬感。規劃通過對社區內公共活動空間的設計,促進鄰里間的交往,增進鄰里間的感情。此外,社區開發商通過市場調查,還專門為大齡單身群體設計了社區。

3.3尊重社區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麥克哈格在林地社區規劃中較早地引入了生態規劃的思想,在總體規劃型社區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整個規劃充分考慮了場地的所有生物因素,重點是保證動植物的生存與繁殖,維持自然原生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規劃在初期就定下了7個目標:將對地表及次地表的水文生態的破壞減至最小,保護好場地原有的森林系統,建立一個自然的排水系統,保護場地的植被層,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和活動走廊,將社區的開發成本降至最低。

在林地社區后來二十多年的建設過程中,這些目標的制定對保護林地自然生態系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3.1減少人類開發活動對地下水位的影響

麥克哈格認為,通常的人類開發方式會減少基地內地下水的補充,加大地表水的流失程度,導致城市地下水位的下降,引發河流下游的洪災。麥克哈格主張利用環境覆蓋制約因素系統地確定最合適的土地開發原則。建筑物的保護層能夠對地下水位進行最大限度的補充,保護滲透性土壤,維持地下水位,減少水土流失,防止淤積與沖刷,保護自然植被與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

3.3.2采用天然排水系統,減少地表水的流失

格根磨房村的第一階段的開發規劃,拋棄了過去常采取的用井欄、雨水道、水泥管道、地下通道將雨水直接排入河流的做法,而主要利用天然的排水系統(如長有植被的洼地、溝渠、堤坎)收集雨水。這種天然排水系統被廣泛地運用到社區的建筑環境、公共活動場所和娛樂場所中。

3.3.3盡量保持原生態的自然結構

基于場地的特殊性,林地社區規劃的一個構想就是保持原生態的自然結構,降低社區建成后的人工維護成本。因此,投資者在居民入住之前,鼓勵居民保留院中的落葉層,建議其不要自行修建較大的草地。

4、林地社區規劃中的審美價值取向

4.1追求規劃與地域環境的和諧

完全順應自然、不加任何干涉的設計是沒有的。但是,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形成了共識:設計,特別是大尺度的設計,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自然過程進行管理,設計應該遵循自然,將創作作為自然演進的一個部分,保持區域的自然特征。在林地社區規劃中,道路、建筑等所有的人工構筑設施,都是與該地區以森林為主要特征的場地要素相結合來考慮的,強化了場地的地形特征,保護了原有場地的自然景觀與鄉村景觀,將自然引入現代社區的規劃中,形成了富于場地精神的特色居住空間,達到了人與自然的高度融合。

4.2追求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協調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家庭,離不開社區中的家庭生活,離不開與之相應的住區景觀環境。社區的規劃建設是人類生活空間的重要載體,是生活品質的重要體現。因此,社區規劃的基本目標應該是營造以家庭為基本單元的社區生活環境。而規劃是否適合人的尺度,是否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成為了人性化社區規劃的關鍵。

林地社區的規劃者在建造社區的過程中,希望通過設置大面積的林地保留地帶、公園、高爾夫球場及其他類型的開放空間,形成幽靜而舒適的特色戶外空間,鼓勵居民走出建筑;在室外休閑、散步、娛樂、購物過程中促成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社區內形成一種無形的歸屬感與鄰里融洽感。社區同時為居民提供了足夠的工作崗位和消費設施,使居民可以愉快地生活、工作和交流。

4.3追求規劃與經濟利益的協調

在美國開發的眾多總體型社區的規劃中,許多房地產開發商因沒有處理好場地投資開發與經濟承受能力之間的協調關系而破產。這就要求社區規劃者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掌握大量的市場信息,能夠在專業知識、經濟利益及大眾需求之間尋找平衡點。林地社區的總體規劃通過利用自然排水系統,減少排水設施的建設,為投資者節約了數百萬美元的投資,在景觀視覺、生態效應與投資收益之間取得了較好的平衡;在規劃先期建設過程中,減小對基礎設施的投入,等到有一定銷售收入之后,再進行大量基礎設施建設,保證了銷售收入大于先期投資。由于林地社區建成后清理落葉層將會增加成本,規劃者認為可以保留落葉層,形成動物天然棲息地。

5、結語

對于國內居住區建設中出現的一些審美偏差,許多學者就如何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取向作了一些探索與反思。實際上,許多規劃設計師仍然寄希望于通過自己的作品傳承優秀歷史文化來解決這些問題。然而,林地社區規劃給了我們一些新的啟示。其實,我們不應該局限于僅從歷史中尋找答案,而應該回歸到對時代、現實的理解與尊重上。林地社區規劃更多地關注自然大地的地形特征及環境因素,以當代人在當代條件下對生活的需求為出發點,從時代、社會與自然中尋找規劃與設計的方向,營造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與融洽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一個成功的現代社區規劃。我們相信,居住區規劃不是追逐流行與時尚、豪華與奢侈的意識的產物,一個以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為指導、樸素而和諧的居住區規劃才能夠經受住歷史的考驗。

[參考文獻]

[1]美國城市土地利用學會著,楊旭華,等譯.世界優秀社區規劃[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

[2]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3]王向榮.地域特征與景觀形式[J].中國園林,2005,(6).

第4篇

關鍵詞: 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博愛縣

Abstract: Taking Qifang community in Boai city for an example,the paper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of this planning,discussed the planning prinple, planning conception, planning layout,road system, public service system, landscape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in other areas.

Key words: new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Boai city

中圖分類號: TU98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新農村社區規劃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一個重要部分,對推進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起到積極作用。河南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農業強省,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在全國的國民經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2011,中原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三化”( 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 協調發展的示范區。《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提出“五級”城鎮體系,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城鄉統籌的結合點、城鄉一體化的切入點,……積極穩妥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促進土地集約利用、農業規模經營、農民就近就業、農村環境改善。在此背景下,博愛縣根據省定政策,結合縣城的實際情況,在縣域范圍內啟動了新型農村社區試點規劃編制及建設工作。 本文主要從規劃技術方面,對新型農村試點之一的七方社區規劃進行分析探討,以期對隨后全面開展的新型農村社區規劃與建設工作提供參考。

1 研究區概況

七方社區位于月山鎮南部,博愛縣城北部,北臨文化路,東接團結路,西、南均臨縣城支路,交通方便,區位條件優越。臨團結路現狀用地為空地,西部大部分為兩層民居,土地利用不經濟,規劃范圍地勢平坦,北高南低,西高東低,自然坡度在0.3%左右,社區西部有運糧河南北向穿過。需要在七方社區安置的村莊有七方村、司中道村和蘇寨村,其中七方村現狀人口5500人,現狀建設用地40ha,司中道村現狀人口為1054人,建設用地24ha,蘇寨村現狀人口1250人,現狀建設用地面積18.66ha。根據新型農村社區人口規模的預測,確定新型農村社區規劃人口為7000人。現狀安置的村莊總建設用地82.66ha,七方社區規劃用地11.33ha,規劃后可節約用地71.33ha。

2 規劃原則

①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③集約用地、節約資源的原則;④以人為本、尊重民意的原則;⑤分期實施、穩步推進的原則。

3 規劃立意和布局結構

社區規劃結構形似一個“領結”。17世紀中葉,法國上流社會以領結為高貴的標志,到19世紀末期,領結的末端變得越來越長,漸漸演變成領帶,領結則逐漸變得不再流行,只有建筑師的社群繼續佩帶,因它是建筑師制服的一個重要部分。七方社區“領結”狀的規劃結構立意,預示該社區居民的高品質生活以及擁有的錦繡前程。

圖1 規劃立意與布局結構

社區在總體上形成“兩心、一軸、兩片、一環”的空間布局結構。兩心:其中一心是指社區服務中心、廣場、幼兒園等公共服務設施組成的中心;另一心是指水域綠化景觀中心。一軸:是連接兩心的景觀軸線。兩片:圍繞兩心形成東、西兩個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居住片區。西片區是圍繞社區服務中心、廣場、幼兒園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片區;東片區是圍繞水域綠化景觀中心的居住片區。東、西兩個片區由一條景觀軸(一軸)有機聯系在一起,豐富了整個社區的視覺效果。一環:圍繞兩心的領結形狀的社區級道路。

4 道路系統規劃

社區道路系統分為社區級路、宅前路和靜態交通(廣場和停車場等)。根據人流方向及縣城道路情況,規劃采用自由式路網結構,由中部“領結”型的社區級道路,聯系各個功能區和院落,由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連接到縣城道路上,形成通而不暢的道路結構,團結路開口為步行道,保障社區居住環境的安全、舒適。宅前路盡量設置成環狀,接到社區級道路上,盡端式道路利用地面停車場做回車場。

社區道路分為二級:(1)社區級:道路紅線寬度為6米,建筑紅線不少于14米;(2)宅前級:路面寬3米。

考慮到社區私家車數量會越來越多,本次規劃停車分為為地面停車和地下停車,每棟樓前都設置有停車位,車輛可直接到達單元門前,同時,考慮防災的要求,規劃利用社區的高層建筑基礎規劃地下停車場,戰時防空,平時作為地下車庫,東、西兩邊各規劃一處,社區共規劃1240個停車位,停車率為57%。社區服務中心前設置休閑集會廣場,供社區居民使用。

5 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社區配套管理用房結合中部的社區服務中心設置,內設收取奶站、物業管理、衛生所、圖書室等綜合服務設施,建筑面積2586m2。公共廁所均勻分布于社區中,左、中、右各設一處,社區服務中心北側設置一處垃圾中轉站(公廁和垃圾中轉站合設型),環衛設施共計200m2。結合社區中心設置幼兒園一處,建筑面積2096m2,其它公共服務設施建筑面積714m2。通過對公共服務設施進行配套建設,從而逐漸完善社區功能,并形成社區發展中心。

6 綠化景觀系統規劃

社區景觀設計將建筑景觀與綠化景觀相結合、局部景觀與整體布局相結合,形成豐富而有特色的居住社區景觀。 社區重點強化“兩軸一帶”,“兩軸”即從東入口一直西延至運糧河,和西側南北出入口之間的南北向景觀軸,“一帶”即沿運糧河景觀濱水帶。

景觀軸上設置有廣場、景觀建筑、公共建筑等設施,使景觀軸得以強化,兩條景觀軸交叉為視覺中心,即社區服務中心。沿團結和文化路以及運糧河為向北部層層升高的居住建筑,建筑體量或大或小,或高或低,點聯結合,創造出高低錯落,錯落有致和豐富的沿街天際線,沿文化路和團結路建筑底下2-4層為商業,商業氛圍濃厚;社區內運糧河是社區內的一個自然生態綠化帶,是社區居民可以休閑娛樂的濱河綠地。

社區環境小品規劃集功能性、裝飾性、趣味性于一體。各院落中的小品、雕塑既表現出院落的特征,又美化了居住環境,增強了院落的可識別性。社區硬地的鋪砌方式,從色彩和質感上來限制空間,以達到豐富的景觀效果。

7 結語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適合我國農村發展實際的一種創新實踐模式,是推進城鎮化的重要切入點,也是實現農民市民化和解決當前農村社會問題的根本途徑。筆者以博愛七方社區為例,針對新型農村社區規劃中的原則、布局結構、道路系統、公共服務設施系統、景觀綠化系統中的要點進行了闡述和討論,旨在進一步提高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科學性,尋找一條有時代特色的農村建設之路。

參考文獻

許潔,秦海田.“城市村莊”—城鄉空間協同發展模式[J].重慶建筑. 2010(10): 10-13.

劉峘,何邕健,夏青.合作化思想下的新型農村社區規劃模式探討[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 2007,28(2): 63-67.

孫楊,代曉芳.新農村“遷村并點”村莊規劃探究—以平地、香云莊新村為例[J]. 安徽農業科學. 2012,40(32):15749-15750,15780.

張研.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初探—以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黑山村規劃設計為例[J].門窗. 2012,(5): 130.

文靈亞,蔣祖民.關于新型農村社區規劃的思考[J].中外建筑. 2009,(2): 82-83.

方利原,傅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與設計實踐-以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挖角鄉為例[J].四川建筑. 2012,32(4): 31-33.

Study on planning of the new rural community———Take Qifang Community in Boai City for an Example

ZHAO Fang-fang WANG Shao-hui

Jiaozuo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Jiaozuo 454000, China

第5篇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規劃設計;功能結構

中圖分類號:TB49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Abstract】Tak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aZhuang new rural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new rural community from functional structure, road and traffic, landscape by deep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Keywords】new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 and design; functional structure

隨著2011年“中原經濟區”被正式納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中原經濟區”就與“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區遙相呼應,這必將加快中國中部崛起的步伐。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說:“建設中原經濟區,新型城鎮化是引領,要以新型社區建設為城鄉統籌的結合點、城鄉一體化的切入點,通過‘三化’協調發展統籌解決‘三農’問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改善農民居住條件的偉大工程,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涵,同時也是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河南省溫縣馬莊新型農村社區規劃設計為例,研究分析新型農村社區的規劃設計,以期對今后新型農村社區的規劃、設計和建設有所借鑒。

一、項目概況分析

1.區域位置

馬莊新型社區位于溫縣城區東北部,南臨新洛公路,東臨正在施工的南水北調工程,交通方便,規劃區域隸屬于南張羌鎮,規劃總用地面積46.92ha 。

2.社區建設現狀

社區建設布局散亂,社區空地尚多,宅基地面積過大,不符合土地使用要求。房屋建筑不規整,破損的圍墻、建筑到處可見,住宅建筑很少有墻面修飾,院落空間利用率低等現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的形象。基礎設施、公建設施不完備,部分道路缺乏排水設施,鋪裝路與土路并存,一部分硬化路面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雨水季節,行人無法正常通過。社區產業布局散亂,沒有形成規模。缺乏提高社區整體經濟實力的增長點。

3.項目優勢分析

新型農村社區用地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帶,地勢地貌有利于社區發展建設。其次,地塊南臨新洛公路,出行方便,交通便利,項目在交通上向各個方向的可達性和便捷性特別強。社區內有三個池塘,未被充分利用,地塊內豐富的水系環境,成為打造生態社區的一大優勢,為生態規劃打下基礎;社區內有大量勞動力從農業中脫離出來,從事第二、三產業。該社區文化氛圍濃厚,歷史積淀深厚,有利于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設。

二、社區發展前景展望

規劃結合現狀實際,以延長農業產業鏈為目標,在社區周邊適當地區開辟蔬菜種植區,養殖區,農副產品加工區,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在社區建設方面,本著節約土地,集約利用的目標,以本次規劃為基礎,推動土地置換,避開基本農田,為本社區農業產業化鏈條拉伸提供土地空間。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農民迫切要求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在居民住宅院落建設方面,推行兩層或者三層住宅,宣傳土地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農業產業化鏈條的延長能夠帶來的好處,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使農村整體面貌進一步改觀,推進社區建設,力爭把馬莊社區建成環境優美,綠化、美化、凈化達標的新型農村社區,為居民提供一個舒適的生產生活空間,解決農村核心勞動力外流與空心村的現象。

三、規劃設計的總體思路

1.規劃原則

⑴ 遵循“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求;

⑵ 因地制宜,實事求是,防止大拆大建;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分步推進;

⑶ 節約用地、保護環境,處理好建設需要與資源保護的關系;

⑷ 因借自然,承傳文明,融自然景觀、傳統風貌與現代文明為一體。

2.社區規劃結構

根據馬莊社區自然地形及現狀用地條件,其規劃結構為“一心、兩軸、三片”。“一心”: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新建的村委會、商業金融等公共建筑為中心,配以街頭休閑綠地,形成社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兩軸”:東西、南北主路構成的綠化景觀軸。“三片”:遵循該社區原有格局,形成西區(工業區)、東區(傳統居住組團)、東北區(現代居住組團)。

圖1 馬莊新型社區用地布局圖

3.社區道路規劃

在馬莊新型社區的道路規劃中,根據地塊區位的分析,規劃在南側的新洛路設置四個出入口,在北側設置一個出入口,在社區中部的配套設施周圍布置集中停車場入口,其它公建設施在建設時,結合綠地預留部分停車位,使社區形成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停車模式。

規劃道路分三級,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支路,主要道路為貫通南北的兩條道路與出入口相連,車行道寬8m,兩側各有3.5m的人行道,再往兩側是綠化帶,通過配以兩側的植樹和綠化以及錯落變化的建筑,使居民在社區中有移步換景的動態景觀視覺效果。

社區內部規劃部分人車分流,保障人流與車流互不干擾,同時保障開敞空間的完整性,使居民在用車方便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行車對開敞空間的干擾。道路系統分級明顯、架構清楚,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此道路系統規劃設計中得以充分體現。

圖2 馬莊新型社區規劃總平面圖

4.社區景觀綠化規劃

新型農村社區的景觀綠化規劃應具有鮮明的個性,突出地方特色,從而使綠化系統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效合一。規劃中采用開放的空間景觀綠化系統,采取集中與分散,重點與一般及點、線、面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現有水系,突出個性化的設計,以形成完整統一的新型社區的空間景觀綠化模式。

社區綠化系統形成“兩軸、兩節點”的形式。“兩軸”:東西、南北十字主路形成的綠化景觀軸。“兩節點”:以紀念碑為核心的景觀節點,由四處街頭綠地構成,形成該社區的核心空間,以水脈、文脈、綠脈傳承該社區的社會文化;以社區東北新區為載體的景觀節點,由宅間綠地、中心綠地構成,體現社區的環境景觀。社區的綠化工程是面廣量大的系統工程,在綠化植被的選擇上,本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經濟實用的原則,種植本地常見植被和樹種,在社區的重要地段少量種植一些形態優美、具有特色的名貴的花木和大樹,使整個社區保持四季常青的景色。

四、結語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城鄉統籌的結合點、城鄉一體化的切入點,也是實現農民市民化和解決當前“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如何開展新型社區規劃實踐,用科學發展觀引導規劃活動,是社會熱點問題。本文以馬莊新型社區為例,通過深入分析項目特點,從功能結構、道路交通、景觀綠化等方面研究分析,以此探索新型農村社區的規劃設計理念,旨在進一步提高新型農村社區規劃的科學性,尋找一條有時代特色的農村建設之路。

參考文獻

薛玉劍.新型農村社區綠化模式研究――以山東省德州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9): 5389-5390,5392.

孫瑩.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山西建筑,2011,26(9):34-35.

才鳳偉.農村社區研究評述[J].黑河學刊,2007(5):22-23.

呂靜,孫赫呈.東北地區新農村社區建設模式的實踐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1,28(2):43-46.

彭震偉.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研究框架和案例[J].城市規劃學刊,2004(4):8-11.

作者簡介:陳如聰,女,河南焦作沁陽人,注冊城市規劃師,從事城鄉規劃與設計研究17年。現任職于沁陽市方圓規劃勘測技術有限公司。

第6篇

關鍵詞:低碳社區;發展歷程;主要研究方向

[F292]

一、研究背景與目標

1.碳排放與氣候變化現狀

根據氣象觀測資料,過去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74℃,與此同時。人類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CO2和其他溫室氣體,大氣CO2當量濃度增加了約60%左右。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2008年3月16日報告說: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冰川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融化,并且許多冰川可能在數十年內消失。科學家調查發現:世界各地近30條冰川,1980—1999年平均每年退縮0.3m;但自2000年起,后退速度升至每年平均0.37m:2006年平均退縮了1.5m(全球環境變化研究信息中心等編,2008)。2007年政府問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報告說:當前氣候變暖的原因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 (葉篤正,2009)。為了應對氣候變化,2009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并通過了哥本哈根協議。文件包括了美國、歐盟、日本等國提供的資金計劃,以及升溫控制目標,即確保全球平均溫度的升幅不超過兩攝氏度。

2.中國碳排放現狀及目標

中國工業化、社區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導致中國CO2排放增長越來越快。2006年中國以消耗世界30%的鋼材,54%的水泥和34%的煤炭作為代價僅僅創造了占世界5.5%的GDP。同年,中國CO2排放量接近世界排放總量的20%,占全部發展中國家的37%。國際機構普遍認為,未來中國能源需求有可能進入快速增長期,且油氣等優質能源需求增速會更快,相應地,碳排放將開始進入“快車道”。國際能源署(IEA,2007)和美國能源信息署(EIA)認為,如果2030年前中國GDP持續保持6%~7%的增速,2020年中國能源需求量將超過40億tce(噸標準煤),2030年超過60億tce,其中石油需求量2030年將可能超過9億噸,相當于美國目前的消費水平。全國、地級以上社區與100強社區CO2排放情況(2006年)2006年 CO2排放總量(萬噸)地均CO2排放量(萬噸/平方公里)人均CO2排放量(噸/人)GDP均CO2排放量(噸/萬元)。2006年,全國地級以上社區的CO2排放量占全國CO2排放量的54.84%,100強社區的CO2排放量占全國水平的41.26%;另一方面,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和100強城市的地均和人均CO2排放量遠遠高于全國水平。可見,城市是我國CO2排放的集中區域,也是CO2排放強度最高的區域。

社區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低碳社區是我國實現低碳發展的必由之路和關鍵(中國社區科學研究會,2009)。中國政府不久前宣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到202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然而,實現這一目標絕非易事。根據中國社區科學研究會研究報告中的“低碳方案”預測:全國CO2排放總量在2035年出現拐點;全國地級以上社區CO2排放量在2029年出現拐點;100強社區CO2排放量總量在2023年出現拐點。

二、相關概念及研究意義

1.低碳社區概念解析

自工業革命以后,世界經濟的發展過度依賴礦物燃料,這已被證明是一種不明智、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氣候變化促進了世界各國對以往發展模式的反思和求變。在此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社區”、“低碳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新理念應運而生。“低碳社區”概念是聯合國自然基金會提出的,是指:社區經濟以低碳產業為主導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以低碳型社會為建設藍圖的社區。其目標,一方面是通過低碳經濟發展和低碳社區建設,保持社區能源的低消耗和CO2的低排放;另一方面是通過大力推進以新能源設備制造業為主導的“降碳產業”的發展,為全球CO2排放作出貢獻。

2.低碳社區規劃策略的意義

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太陽活動強度變化、大氣氣溶膠濃度的變化、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狀態變化和海洋的作用是導致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的因素(丁仲禮,2008)。CO2濃度的升高與人類活動有關,尤其與百年來工業化推進社區化有關,社區化過程可能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最重要的人類活動因素之一。從碳排放源頭看,社區是人口、建筑、交通、工業、物流的集中地,也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集中地。碳排放的來源可以分為產業(industry)、居民生活(residence)和交通(transportation)三個主要的組成部分。以美國為例,由建筑物排放的CO2約占39%,交通工具排放的CO2約占33%,工業排放的CO2約占28%(Brookings,2008)。工業總量的增加是導致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加快技術進步、調整產業結構對于我國減排仍存在很大的潛力(CNC-IHDP,2008)。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工業生產的高排放狀況完全可以通過技術升級,在較短時間內得到大幅度改善。發達國家已經同意對發展中國家提供工業減排的技術支持,我國自身也完全有能力通過生產方式的更新和能源結構的調整實現減排任務。然而社區化進程中CO2的排放不可忽視,因為隨著我國社區化的不斷推進,建筑及交通能耗將如發達國家一樣居于主要的位置。社區規劃在很大程度上對社區空間結構及土地利用模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一旦規劃通過法定程序得以確立,則對社區內部社會經濟要素,如人員、物資、交通行為、設施配置再進行調整是非常困難的。如前文所述,工業化帶來的碳排放完全可以通過技術的更新,在短時間內產生明顯的效果。然而,社區空間結構及土地利用模式一旦定下來,幾十年內都是很難改變的,所以制定科學的低碳社區規劃策略至關重要。

三、國內相關研究進展

1.國內主要研究方向與人物

筆者查閱目前學術界對低碳社區的相關研究。國內外學者對低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低碳經濟的研究方面。對低碳社區的研究多停留在宏觀層面的戰略分析及政策建議方面,大量研究集中在規劃設計策略與方法的實例論證。國內的低碳社區規劃研究以顧朝林及潘海嘯教授為代表。顧朝林總結了國外低碳社區的研究進展,并提出了適合我國的低碳社區發展方向。潘海嘯以交通規劃作為切入點,探討了基于公共交通模式的低碳社區空間結構及土地利用方式。

2.未來方向

未來中國城市面臨著大面積的社區轉換,即現有社區的低碳改造。社區需要找到方法,以適應他們的基礎設施管理過渡到低碳時期。在社區區域的關鍵基礎設施的責任通常分布在多個公共和私營服務提供者和傳統管理模式與利潤最優化的頭腦,而不是資源最小化。

在低碳發展的戰略應對氣候變化所面臨的挑戰是發展為全身性的的基建反應產生階躍變化。解決這些問題,使現有的專門知識,使多個合作伙伴,在多個層面和理解不同的中介機構的作用,在供給和需求,在公共和私營部門之間的工作。

論文工作,探討知識的需求,政策變化,行為改變和基礎設施方面的轉變,必須制定更全面的當代問題的方法。一個主要挑戰是如何的生態代謝和社區的重要基礎設施,可以系統地重塑創造更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

在社區規模的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挑戰,需要整個包裝系統的改變的關鍵基礎設施,支持社區和一代的跨學科知識,結合相關的技術,工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和專長。

這需要了解知識是如何產生的傳統的和新的供應商之間的 “知識是如何使用的政策和實踐,并嵌入到新的工作方式。活動中介需要各方之間的最佳開發實踐可持續發展,為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相關專業知識。

從信息的情報系統制定,加入政策反應,需要跨社區區域的存在方式的轉變。注意需要給本地創新和升級,在他們的成功更廣泛地實施多層次背景下的特定地區和條件。

論文應探討預留空間,為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和從業者進行批評性思考如何,可實現社區和區域的過渡,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樣的影響。

結束語

一個特定的重點一直在社區區域基礎設施的重新定位。在北方地區和社區的公共機構工作研究的機會和限制社區地區的企圖,塑造系統過渡的重要的能源,水,廢棄物,電信和通信基礎設施。這涉及到分析的網絡服務提供經濟競爭力的目標和網絡支持社區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社區”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丁仲禮.試論應對氣候變化中的核心問題[C].CNC—WCRP、CNC-IGBP、CNC-IHDP、CNC-DIVERSITAS 2008年聯合學術大會交流材料.2008.

[2] 顧朝林,譚縱波,韓春強,等.氣候變化與低碳社區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3] 李靖,戴慎志.低碳社區技術在社區規劃中應用初探[A].2009社區發展與規劃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9: 367-369.

[4] 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CNC-IHDP),2008:14.

[5] 潘海嘯,湯諹,吳錦瑜.中國“低碳社區”的空間規劃策略[J].社區規劃學刊,2008(6):57-64.

[6]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課題組.中國2050年低碳發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R]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第7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real estate industry, problems in urban residence environment have raised people's universal concern,and urban residence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 promising tre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can calculate the precise proportional index which affects the urban eco-residence environment quality by applying level analysis.

關鍵詞: 生態社區;綠色人居;成都市

Key words: eco-residenee;green inhabitation;Chengdu

中圖分類號:TU-0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3-0295-02

1綠色人居及生態社區營造理念

1.1 綠色人居及生態社區營造理念隨著國內人口的日益增多,資源的日益枯竭,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日益緊張,對于生態社區以及綠色人居環境的需求日益迫切。生態社區的規劃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生態社區規劃模式。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輔,尋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即消耗最少的資源和能源,產生最少廢棄物的社區。②復合社區規劃模式。規劃為先進制造、研發和生產服務業的綜合基地,與公共服務設施、生態型的居住小區錯落分布,包括了工作、居住、娛樂等復合形態。③健康社區的規劃模式。強調空間結構與領域空間的結合,注重交往場所的營造,通過交往空間設置和交往活動組織,為居民提供交流、對話、共處的機會和場所,營造親切和諧的人文氛圍。

1.2 綠色人居及生態社區營造考察指標清潔能源指標、寧靜潔凈指標、綠化美化標準、社區餐飲業管理達標標準、文明施工考核標準。

2我國綠色人居與生態社區的現狀及策略

2.1 我國綠色人居與生態社區的迫切需求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生產力水平較低且各地不平衡、耕地資源匱乏的國度。在今后的20-30年內正處于加速“城市化”的階段,由此預計,21世紀上半葉,我國居民的住房需求將居高不下。在各類消費品中,住宅是其中耐久性最長、耗用資源最多、同生態環境結合最密切的產品。房屋投入使用后,仍需不間斷地用水、耗電、供熱、制冷、產生垃圾等,使得生態、環保和節能的任務尤顯重要。目前,我國生態社區建設主要還處于理論研究階段,各地區所開展的生態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未來有待進一步完善。

2.2 成都市生態社區規劃理念的發展途徑

2.2.1 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開發以及對生物能的利用,能夠使能源更多地脫離傳統的供應模式。同時將小型熱電聯產、太陽能、風能裝置這些具有分散式特點的能源用于綜合供暖、供電,更具能源效率,且無污染性。

2.2.2 采用環保材料為了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在建造材料的取得上秉承“就地取材”的政策,以減少交通運輸,并選用環保建筑材料,可利用回收或是再生的建筑材料。

2.2.3 優化社區結構成都市現已建立了住房保障體系,增加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供給量。具體到某個社區,應對社區建筑進行有組織的分配,包括社會公共設施,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商品房和促進社區居民交流溝通的公共場所。

2.2.4 提倡綠色交通可通過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逐步實現數字交通,建立健全交通法規,改善交通能耗,以及提倡步行等方法在社區中推行綠色交通,使綠色交通的概念深入人心。

3實踐調查及分析

3.1 調查社區概況棠湖?泊林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依托雙流新城前瞻性規劃,外得3000畝城市森林公園,內擁30000平米闊景中央公園社區,形成獨特的鮮氧生態圈,演繹全新綠色生態人居生活。中非地產論壇全球生態宜居國際示范區評選中,泊林鎮獲“全球生態宜居國際示范區最佳范例獎”之“全球生態宜居國際社區優秀獎”,代表了中國綠色生態地產的較高標準,因此作為此次實踐調研的對象。

3.2 社區營造理念采用組團式布局方式,多種戶型結合,意在通過毗鄰市級公共綠地及小區內部中央公園的景觀手段提高社區生態效益。

3.3 社區環境指標達標測試

3.4 居民對生態社區滿意度調查在對系列指標進行考核以后,為了更多更直接地了解社區有關信息,小組成社區居民發放了相應問卷,問卷共計5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問卷反映的主要問題如圖1。

4結語

成都市的生態城市建設在注重發展循環經濟、規劃先行、城市綠化和環境治理、提倡城市空間節約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與國外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成都市的生態城市建設應該在結合城市建設現狀的基礎上,更多地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城市。

參考文獻:

[1]鄒永華,宋家峰.關于生態建筑的哲學思考.建筑學報,2002,(12).

第8篇

2009年,貨幣放量,房價飆升,需要特別注意的一個經濟現象是“商住倒掛”,即居民房的價格上漲幅度超過了商用房,導致在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心商務區,出現了住宅價格高于同等商用房產的價格。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住宅市場泡沫高企,二是商用房產被市場低估。

商用房產緣何被市場低估?從金融學的角度看,這是因為住宅和商用的價格背后有兩個價值體系,其一是交易價值,其二是經營價值。交易價值的基礎是人口與貨幣的流動性,而經營價值的基礎是預期的租金回報率。在城市房產的投資品屬性較強的時代,居民住宅更多體現為交易價值,所以住宅定價遠遠偏離了租金回報率,從而延伸到商用房產預期現金流的低估。住宅的出租等于是住宅商用,所以住宅租金水平的相對下降會延伸到附近地區的商用房產。如果用交易價值來衡量住宅市場,用經營價值來衡量商用房產,兩個價值之間就存在著一個可量化的反比關系,交易價值的升騰必然導致經營價值被低估。

人類智慧體現在社區規劃上,通常是以社區人口達90%的居住率來計算所需商用物業的,因此,商用房產的價值和社區的居住率成正比。但在居民住宅的交易價值居高不下的條件下,我們很難計算社區的居住率,因此在實際居住率遠低于設計居住率之時,商用物業就會出現階段性的過剩,從而出現較高的空置率,繼而導致兩類房產之間的比例失調。在這里要區分兩個概念:其一是商用房產的空置率,其二是居民住宅的“黑房率”,即晚間不亮燈的住宅所占的比例。在居民住宅“黑房率”居高的地區,商用房產的空置率通常會較高,若用“黑房率”來衡量居民住宅的投資性泡沫,住宅市場的泡沫越高,“商住倒掛”的比率就越高,商用房產的價值就一定是被低估的。由此推論,商用房產的低估會隨著“黑房率”的下降而上升,如果一個“黑房率”較高的地區商用房產的空置率不高,就意味著該地區的商用房產有較高的升值空間,商業房產被低估的經營價值將隨著“黑房率”的下降而逐漸浮出水面。

古往今來,城市的商業開發必然是階段性的:先有城后有市,先有市后有商,先有商后有企,先有企后有富。拋開政治、軍事、歷史和宗教文化的原因看城市的發展,現代城市建設的一般規律是:以宅帶商、以商養地、以地造城、以城致富、以富求奢。中國商業地產開發的領先者是萬達集團,萬達的商業模式就是沿著這條路線擴張的,所以能夠在各地成功復制。萬達模式在社區規劃中追求“商住同城”的整體溢價,特別注重社區的功能配套和綜合效益,因此,一個萬達項目就是一個城中之城,其經濟價值會隨著社區的成熟而逐步顯現。

商用房產的低估是階段性的經濟現象,市場的力量總是能夠在人們追逐私利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被低估的資產,在滯后的綜合配套中逐漸提升其價值。從長期的角度看,居民住宅的價格長期高于商用住宅的現象將逐漸消失,或者是由于住宅價格泡沫的破滅,或者是由于居民住宅“黑燈率”的下降以及周邊商業配套的成熟。

由此推論,具有長期偏好的投資人應適度關注中心城市被低估的商用房地產,在滯后的社區規劃和商業配套中等待升值。

*責編電郵:caimi@vip.省略

第9篇

關鍵詞: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 ;物理空間;鄰里空間;評價體系;“新都市主義”

Abstract:Transitional community,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the city community and rural villag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inhabitants ’ live and work, also th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economy .However,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re exist a lot of problems in space planning of the transitional communit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ree typical transitional communities in Suzhou Industrial Park, research them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whole of the community space, physical space, service, facilities, life habits and neighborhood space, then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transitional community ; space planning ; physical space ; neighborhood space ; evaluation system ; "new urbanism"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6)-12-68(7)

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建設用地需求的增加,城郊農村土地的征用數量加大的同時也出現了由政府投資建設解決失地農民居住問題的聚居社區即過渡型社區。過渡型社區意味著該類社區的過渡性特征,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進程中的特定社區演進形態,既包含著城市社區空間形態的特點,又延續著一定的農村社會屬性。[1]作為我國城市化背景下產生的特殊類型社區,其產生不但有其內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且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城鄉二元體制的對立和缺乏應有的關注,過渡型社區存在的問題也逐漸凸現出來,主要表現為社區整體空間規劃不夠科學合理,服務設施分類配置不完善,物理空間以及鄰里空間設計不合理,社區功能和居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不相適應等。與此同時,現有社區空間規劃的研究片面強調物質形體決定理論,注重社區物理空間的研究,忽視對社區居民鄰里關系和心理空間探究,社區規劃建設中的各種問題和矛盾不斷凸顯,在造成財政損失、資源浪費的同時影響了居民的生產生活。

1 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評價體系建構

1.1 評價體系的設計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較少,現實中缺少一個科學的可量化的科學體系來評估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的科學性。

結合已有相關學科的研究基礎[2],并經實測之后的修正調整,筆者將過渡型社區的空間規劃評價體系劃分為整體規模、物理空間、服務設施、空間使用習慣和鄰里空間5個考察維度作為一級指標,在一級指標下設35項二級指標對社區規劃的科學性進行測評。調查采用客觀賦值法與層次分析法相結合的方法,對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賦予恰當的權重。

在對蘇州工業園區三個過渡型社區社區規劃科學性測評體系構建中,m=35; n= 5。實質上,R是U與V之間的模糊關系:即R= U*V [0,1]。

當模糊評價矩陣R與P已知時,就可利用模糊變換原理進行綜合評價,得到最后的綜合評價值:Q=P*R=(q1,q2,q3,……qn),式中Q即為綜合評價度。

1.2 評價體系的量化

社區空間規劃科學性評價的本質是一個量化分析的過程,利用某些特殊的測量技術進行量化處理,將有助于使那些居民難于表達和衡量的“主觀感受”既客觀又方便地表示出來。而在統計學中常用的李克特量表較為容易設計和處理,受訪居民也容易理解,本測評體系設計借鑒了李克特量表(表2),數值越高說明對某項評價越高。為了便于分析社區空間規劃的科學性,在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科學性測評體系的基礎上需要將符合度由定序轉化為定距。對應量表中的選項,必須將其轉化為數字,才能為后續的測評服務,符合度轉化采用百分比評價法。

2 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評價體系的應用

本研究的調研場域是中國-新加坡合作蘇州工業園區的若干社區。蘇州工業園區自1994年設立以來,出于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伴隨著不斷地拆遷征用土地,至今已興建了大量動遷小區。經濟發展和對勞動力的需求吸引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包括金益新村、蓮花新村、淞澤家園等一些主要由失地農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居住的過渡型社區。

本次問卷調查依據金益新村、蓮花新村、淞澤家園三個社區的規模和常住人口確定,調查方式以調查者逐題詢問為主,采取多階段抽樣法(Multistage Sampling),一級抽樣框為所有的蘇州工業園區過渡型社區,二級抽樣框為社區內所有單元,抽取整個單元;二級抽樣實際操作中為等距抽樣,抽樣間隔由調研小組進入社區后根據小區樓房幢數計算。共發放問卷500份,實際收回問卷數量500份,其中有效問卷數量為498份,有效回收率為99.6%。樣本人口統計信息情況如表3。

對基礎數據進行統計錄入工作,對錄入后的調查數據應用SPSS19.0 進行數據處理,即得出實際綜合評價度值,如表4和圖1。

根據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及其權重(總指標為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科學性,B1-B5 為測評度一級指標,C1-C35 為二級指標) ,結合統計數據得出的初步指數符合程度,得出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科學性實測值為:

按照相符度指標標度法,蘇州工業園區三個典型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科學化主觀評價值為58.75%,在50% 和75% 之間,說明蘇州工業園區城鄉結合部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科學化程度總體尚可,但尚有較大改進空間。

3 過渡型社區空間規劃評價測量結果分析

3.1 社區空間整體評價

社區空間整體評價部分中,主要考察了社區的整體規模大小、日常生活方便程度以及公共交通工具方便程度三個方面。相對而言受訪者對社區規模評價較低,測量值僅為0.64,接近16%的受訪者認為社區規模不合理,而日常生活方面程度和公共交通便捷程度評價相對較高,指標值分別達到0.73和0.75,均有超過84%的受訪者對其表示肯定。這說明過渡型社區空間規模過大是該類社區空間整體規劃中的主要問題所在。由于實地調查的三個社區規劃建設的目的主要是在園區工業化進程中安置失地農民,部分社區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往往規模較大以滿足當地居民動遷的需要,如蓮花新村五區有148幢居民樓,居民數萬人,徒步穿越整個社區絕非易事,在這樣偌大的社區中僅有中心地帶布置有健身器材、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顯然不敷使用;其次導致部分社區公共交通不便,部分居民反映要徒步15-20分鐘才能走到最近的公交站臺。

3.2 社區物理空間規劃

多數過渡型社區居民對自己居住的房屋質量以及樓宇間距存在不滿,問卷中房屋質量和樓宇間距的測量值分別為0.47和0.46。社區居民普遍反映作為社區核心部分的社區住宅存在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此外,社區居民普遍反映樓宇間距不合理,部分居住在一樓二樓的社區居民反映冬季陽光無法照射到自家居室,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如在淞澤家園社區調查時,就有居民反映房屋高度不合標準,根據相關政策文件要求,動遷安置社區的居民樓房標高2.8米,實測多只有2.68米。金益新村、蓮花新村和淞澤家園均有居民反映自家住宅存在著墻壁裂紋、地板滲水等問題,在走訪過程中也發現部分住宅存在墻皮、瓦片脫落現象。

社區基礎設施上,受訪者普遍反映社區道路規劃、出口設置、排水系統規劃設計較為合理,相應的測量值分別達到0.65、0.72和0.63。關于社區的配套設施,社區居民對于所在社區綠地面積、體育健身設施和社區安保設施評價較低,實測值僅為0.53、0.45和0.43,社區居民普遍反映社區治安狀況堪憂,以蓮花社區一區為例,由于社區生活著大量外來人口,盜竊案件經常發生,雖然近期安裝了監控設備,但是很多居民對其實際作用仍然表示懷疑。有居民抱怨安保人員,保潔人員敷衍了事。相對而言,受訪者對垃圾處理設施布點和停車場位規劃的評價值較高,分別為0.74和0.67,不過也有人擔憂照目前的發展趨勢,過不了多久就肯定不夠了,因為現在的停車位就已經占用了原先的綠地,所以今后連占用的空間都沒有了。可見過渡型社區的空間規劃上,涉及到垃圾處理和停車場位等基本生活需求的問題上基本滿足了居民需要,但在綠化、健身、安保等涉及社區居民生活質量需求提高的問題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3.3 社區服務設施評價

在涉及社區空間規劃的“軟件”方面的服務設施及其質量上,居民的滿意度普遍較低。受訪者除對社區周邊菜場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等評價尚可外(測量值分別為0.58和0.59),對社區健身設施、文化娛樂中心和社區居委會功能職能的是否有效發揮均表示不盡人意(測量值均在0.4以下)。體育健身設備數量過少,或器材布點不夠合理,部分設備由于長期頻繁使用而出現毀壞現象卻長期得不到維修。還有些開發較早的小區則沒有娛樂健身設施的布點。考慮到健身設施和文化活動中心使用者多為老年人,交叉分析顯示59位年齡超過60歲的受訪者中,很少使用健身設備和利用文化活動中心的比例分別達到56%和60%,而有些活動場所租賃給個人當作商業用途。需要注意的是,多數社區內部的農貿市場價格相較于周邊大型農貿市場的偏高許多,使得社區內部農貿市場便利居民生活的功能難以發揮;也有不少居民反映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生醫療水平有限,很多情況下只能舍近求遠;而很多居民對于社區居委會所在位置一無所知,很多居民表示對于社區居委會在什么地方和現任居委會主任是誰不了解。許多人遇到麻煩事也不會找社區居委會。社區居委會作為社區連結紐帶和居民之間凝聚劑的功能還有待發揮。可見社區服務質量的提升,不僅僅是“硬件”設施的配備布點,更重要的是“軟件”服務質量的跟進。

第10篇

作者:隋大權 李延喜 單位:哈爾濱市建筑設計院 哈爾濱大成營造咨詢有限公司

最近幾年,無論是再社區規劃設計和徒弟開發設計中,景觀建筑學的重要的領導性有了很大的體現,并且逐步的增長。尤其是在桑拜特和沿西海岸鄉村的一些迅速發展的地區。(這里所說的社區規劃開發,意指那些夠強調環境和現已建成環境優點的合理駕馭開發。)居住區的規劃設計對于景觀建筑師而言,這不是一種新型的行業,只是在時代轉換中也同時變化著。換句話說,許多景觀建筑學事務所做的工作中相當一部分都是居住區規劃設計(平均35%)。這樣的發展步伐還沒有停止,而且其發展的區域正在逐漸擴大,直到達到預想的規劃范圍為止,總體規劃和總體規劃的部分(16%)。

1對公共和社會經濟的關注

城市設計部分之所以能夠接納景觀設計師,是因為城市內部的公共環境如公園、娛樂空間等,景觀設計師對其都有很深入的了解,掌握城市設施的基本情況,并具有豐富的經驗。然而在城市設計的過程中,很多專家只是認為城市設計就是為用戶這一單一的元素去服務,而進行的大規模的開發,他們忽略了城市設計過程的本質是盡可能地為公共服務,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城市的局部,而忘記了與其相映襯的城市這個大環境。而在這一點上,景觀建筑師的特點就尤為突出,他們能夠將多元素結合起來,將政策的規劃和環境意識考慮到設計中區,那么其設計的規劃就很容易成功。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景觀建筑師由于對自身與政府機構和公共組織的合作有著豐富經驗,所以能更好地詮釋這種為公共服務的精神,能夠實現城市一體化,局部與整體遙相輝映,政策與自然意識、公眾的意愿相結合,這樣就配合的天衣無縫。威廉•懷特曾認為,就為人而設計的目標而言,景觀建筑學比城市規劃更能產生共鳴①。無論基于以上哪一點,形體設計正在被規劃領域的這種發展趨勢所脫離,這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目共睹的,而無需爭辯的。讓人意味深長的是景觀建筑學工程項目正在不斷融合人的維度,這就如同它關心城市尺度的形體和經濟一樣。由沙沙奇(Sasaki)事務所1982年所做的達拉斯藝術區城市規劃設計就是這樣一種市場零售計劃與城市設計要素的綜合。“為達拉斯藝術區所做的規劃基于這樣一個前提,亦即,各種不同的、但卻有聯系的文化藝術活動與其它鬧市區的用途———辦公、小賣、旅店和住房———在形體上的結合會有助于加強在達拉斯的城市生活質量……為這一地區做的形體規劃綜合了區域設計和零售/概念,表達力整個達拉斯藝術區的設計潛力”②

2對理論的發展

當今,城市設計藝術和理論的發展離不開景觀建筑學,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工作的對象并不只是局限于早期的公家企業,同時其范圍已經擴大到公司合營和多家聯營的工程。能夠做到與大眾人民進行溝通交流。第二,是關于公共開敞空間的設計,由傳統的向把自然和建筑環境和具有環境意識的社區規劃轉換。在對于理論的發展上,麥克哈格(IanMcHarg)的“自然設計”,威廉•懷特的城市公園理念與公眾意識相結合,以及勞倫斯•哈爾普林的“循環和參與”,這些優秀設計師的作品都體現了城市開發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融會貫通,然而實踐是從理論出發的,于此同時設計師們還用他們的實踐豐富了理論,毫無疑問是對理論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3對環境的關注

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環境建筑師的出現,是形體環境和脆弱的經濟過程被大家所認識,而其也成為環境運動的主要參與者。環境被人們所關注是在潛移默化中發展的,不是一時興起,其魅力在于其專業本身。景觀建筑學的專業魅力在于它能將城市中的各種場景一體化,使得城市環境變得和諧,所以隨著時間的發展,其專業的優勢日益顯出。保爾•施普賴雷根(P.Spreiegen)認為,景觀建筑學的定義是“一種與諸自然過程相關的及這些過程經過設計與人合社會需要產生綜合的土地分析”③。隨著時代的發展,景觀建筑對城市規劃的貢獻已經呈現在人們眼前,而且是時間越流逝,其特點越突出,不容忽視。綜合來說,這個范圍包括:在城市中心復興廢棄的土地、重新設計使用不足的地段、土地規劃、新社區設計、制定設計導引、研究設計概念和區域景觀。將城市開發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這種工作能力是這些貢獻的本質。愛德蒙•培根(EoBacon)對于城市空間的開發有了另一種完善。他認為,景觀建筑學專業的本質與“土地設計”有關,他強調說,規劃已變得過于抽象,規劃與忽略自然系統的造型和法律程序的關旭過于密切了。他又說,景觀建筑學在城市設計和規劃體系中,那種持續的,而且是日益增長的作用的焦點乃是土地設計的問題。這就說明了,在土地設計的問題上,大家應該予以重視,既不能完全脫離傳統,又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開枝散葉,達到基礎牢固,內容豐富,這樣才能將城市的開發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4取向與機遇

隨著城市設計日新月異的變化,城市的發展以及景觀建筑學理論的逐漸深入人心,這無為是為景觀建筑師們提供了大好的前景。雖然在城市規劃活動中,城市設計領域仍然處于主導地位,大多數的學校都是將城市設計與景觀建筑學捆綁授課。目前,建筑學并不完善,有待優秀的設計師和建筑師們在實踐中查缺補漏,將政策的規劃和后現代的建筑運動的不足彌補,在規范化的設計(moldingdesign)和非設計(nondesegn)的爭端中產生一種良好的城市設計。

第11篇

[關鍵詞] 新城市主義 居住區規劃方法 中國實踐 利與弊

20世紀80年代“新城市主義”理念出現,由于其提出的理念與現代主義“理性”思想相悖,一直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上世紀90年代歐洲各國率先運用該理念指導規劃設計,在解決“邊緣城市”的弊端方面效果良好。目前在中國以“新城市主義”為設計理念的城鎮及居住區規劃設計,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時也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本文意在通過對“新城市主義”背景、理念、類型等介紹的前提下、以其在中國實踐的具體案例進行分析,客觀性總結其在實踐中所呈現出的利與弊,為真正建設中國化的“新城市主義”提供參考。

二、新城市主義產生的背景

1.城市主義和邊緣城市概念的產生

以1933年現代建筑國際會議(CLAM)通過的《雅典》為代表的城市主義是一種建立在迪卡爾 “我思故我在”的“理性”基礎之上的規劃設計方法。1938年美國學者路易斯.沃斯(Louis Wirth)在《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城市主義》(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一文中,從社會學的角度論述了城市主義(Urbanism)概念:都市環境產生了一種持續的社會生活,包括龐大人口、高密度、異質性與匿名性的生活方式。其以工業時代為背景,以機器為原型,倡導城市規劃以功能分區為主要手段等為主要特點。

二戰后,由于高速公路修建、經濟飛速發展、汽車生產和個人汽車擁有量增長等因素的影響,歐洲許多大城市的郊區開始城市化發展。居住、商業、辦公等由中心區向郊區遷移,內城逐漸瓦解――即:邊緣城市(Urban Sprawl)[4]。其顯出:內城瓦解;郊區化無序蔓延;文化喪失;城市周邊環境惡化;農田侵蝕;人性冷漠等等致命弊端。

2.新城市主義的出現

“新城市主義”是于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與現代主義“理性”思想相悖的以生態性、以人為本為特點的城市規劃思想。它以《新城市主義》為標志,以解構主義、建構主義為主要哲學思想。具體表現為追尋文化及傳統來源以及建設滿足人各方面需求的道路、建筑、公共場所等。

二、新城市主義的主要類型與理念

1.新城市主義的主要類型

新城市主義由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和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兩大類型組成。

TND:傳統鄰里開發模式,是在1920年代~1930年代“鄰里單位”社區規劃模式基礎上提出。重點在對傳統城市鄰里空間重塑,打破現代城市體系中簡單的功能分區,回歸傳統社區鄰里生活方式,強調交往空間、鄰里單元和傳統街坊的重要性。

TOD:以區域性公交站點為中心,以人步行的最大需求距離為設計半徑,將人們所需的各方面設施和建筑都安排在這一設定半徑中,其目的是使公共交通能取代私人汽車,從宏觀設計層面減少環境污染。

2.新城市主義的設計理念

新城市主義的設計主要從生態可持續性、人性化和公眾參與這三方面體現。

(1)生態可持續性

首先,新城市主義以生態學觀點為基準,將城市看作一個生態系統并認為城市的發展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即:存在無形的界限(Urban Growth Boundary)。其反對城市無序擴張;反對郊區環境和自然植被破壞,認為城市應是可持續發展。其次,主張社區多樣性,認為多樣性是造成城市及社區穩定、持久發展的重要因素。

(2)人性化

新城市主義人性化主要從三方面體現:

①生理需求方面。注重對步行道路合理設置,注重一定范圍內商業、居住、工作等建筑和設施的混合布置等。

②心理方面。注重安全與交往,采取緊湊建筑集合體形式,用建筑圍合空間創造半私密-私密的空間形式,倡導步行為主、交通為輔的道路設計模式,從而滿通安全需求,采取混合設計模式,促使各階級之間相互交往,滿往需求。

③情感需求方面。新城市主義秉承后現代主義對文脈的繼承與發展,采用具體環境具體分析,對不同設計地域的不同文化和傳統進行理解,創造出具有認同感、歸屬感的設計。

(3)公眾參與

新城市主義不僅提倡在規劃和決策過程中體現科學性、民主性而且也強調建立完善規劃決策體系的重要性。為公眾提供眾多了解和參與的機會,真正體現以人為本。

三、新城市主義在中國的實踐的利與弊

1.中國居住區規劃的主要方法及不足

(1)蘇聯模式

1949年至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結束前,中國的居住區設計大多采用以“被動式”為特點的蘇聯模式。其主要根據國家制定的一系列具體地、嚴格地建設標準進行相應規劃設計。住區規劃主要在國家有限的資金分配下解決居民“可居性”這一最低需求而極少考慮環境等其他因素。

對蘇聯模式盲目模仿和運用給中國居住區建設產生了許多弊端。例如:機械化功能分區導致的長距離通勤;缺乏公共場所而導致的人性淡漠;居住區內環境惡劣;住區內道路多以滿足汽車通行為目的的大尺度馬路等等問題。人的心理、生理的多方面需求得不到滿足。

(2)衛星城市

“衛星城市”是在“田園城市”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規劃思想。它主要針對中心城市無序蔓延現象,通過在中心城區外一定范圍內,根據一定的自然條件、地理環境、人口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建設幾個滿足人們所需設施、能為大部分人提供工作崗位的具有向心力的、吸引人居住的子城市的規劃理論。北京的通州、順義、香港元朗新城和將軍岙、上海浦東陸家嘴等均是其在中國的具體實踐。

衛星城市理論在實際運用中也存在:母城市與子城市之間交通不便;子城市成為社會分層的代名詞,造成階級矛盾惡化和社會環境惡劣;子城市內建筑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缺乏,導致識別性弱;子城市后期管理不利,造成中心城市再次無限蔓延等不足處。

(3)鄰里單位

佩里于20年代末在《紐約區域規劃與它的環境》(Regional planning of New York and Its Environs)中提出了迎合汽車發展需求的“鄰里單位”理論。該理論具有如:由小學合理規模確定鄰里規模;鄰里內部設置齊全的、滿足需求的基礎商鋪;主要城市干道圍合形成鄰里單位邊界;鄰里內部道路采用環繞式,保證人車安全等優點。

“鄰里單位”概念以滿足汽車發展、大規模郊區化等需求而提出,其本質是塑造適合小汽車空間尺度及宜人的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空間。客觀上造成了以滿足汽車尺度需求為主的城市形態的發展,帶來“城市蔓延”問題。

2.新城市主義在中國的實踐

人們生理、心理上的需求隨著社會高速發展越來越難以滿足。在住區方面,人們再也不僅僅追求“可居性”而以追尋具有宜人、舒適、人性化的居住環境為目標,建設真正意義上的“家”成為當前中國城鎮和居住區規劃的首要任務。目前我國許多省市的項目都開始采用“新城市主義”指導規劃和設計,因此本文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羅店新鎮、安亭新鎮、“漢口天地”為研究對象,嘗試通過研究能較為準確的得出目前 “新城市主義”在中國的實踐現狀。

(1)新城市主義在中國實踐中的優點

①建筑類型及布置的多樣性

首先,多樣住宅類型,提高了當地居民對場所的歸屬感和可識別感。如羅店新鎮:規劃為:現代城、花園城、生態城三種特色居住區分區類型,并在不同的分區類型中設置特色的建筑類型。現代城由聯排別墅、獨立別墅、多層住宅構成混合居住區域;花園城以聯排別墅或下低層別墅為主;生態城以獨立式、聯排式別墅為主。

其次,多樣的建筑類型混合布置,滿足了居民生活、心理等方面需求。如“漢口天地”:將居住、商業、公共設施通過街道與開放空間緊湊相連,共同構成集合各種活動的人性化空間。

②合理道路設計與規劃

主要是從人車分離設計、曲線形道路設計、高密度步行道路設計三方面體現。如安亭新鎮:設計環形道路并將新城區內主干道與城外大干道以丁字形連接,限制車輛快速行駛,保證居民步行安全。

武漢“漢口天地”:恢復舊租界原有高密度網格道路特點,將高密度網格道路與周圍區域城市道路順暢銜接.提供適于步行的鄰里與街區,以公共交通站點與開放空間為中心,有效形成公交社區。

③標志性創造

“新城市主義”在中國的設計實踐中,通常表現為創造標志性建筑。如羅店新鎮以北歐地圖為地形特色修建諾貝爾公園作為標志;

安亭新鎮將中心場地教堂作為地標建筑;“漢口天地”則保留區域歷史建筑,體現“漢口天地”的特點。

④新技術運用

“新城市主義”設計思想在中國的實踐中強調新技術的運用。羅店新鎮、安亭新鎮和“漢口天地”這三個項目在整個設計過程中都運用了集中供能系統、保溫隔熱、同層排水、共同溝、環保節能技術、外維護結構保溫材料等高檔材料和先進技術,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高質量的、舒適的生活品質。

(2)新城市主義在中國實踐中的弊端

①城市歸屬感混亂

“新城市主義”注重對文化與傳統的延續、保持甚至再發展,認為應把一個城市的文脈、歷史、文化、建筑、鄰里和社區的物質形式當作一個活的生命來對待,要根據它的“生命”歷史和生態狀態來維護它、保持它、發展它和更新它,如果一旦遺失,這個城市或社區便會失去靈魂[16]。然而,目前在中國的“新城市主義”社區和城鎮建設中大多是套用“新城市主義”模式,僅從表現上機械模仿所謂“歐陸風情”,忽視了文化本質的從屬性特點。例如:德國魏瑪小鎮鎮長杰爾摩博士來到以其為母版進行建設的上海安亭新鎮時他說:“城市是人生活的,首先得考慮到人生活的需要,人處在這個城市里,要有舒適的環境來工作、學習、生活、休憩。城市不是眾多建筑物的堆積,城市應有自己的肌理和器官,要有文化,要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只有具備這些后才是真正的城市 。如果沒有歌德,沒有席勒,魏瑪也不會是現在的魏瑪。”這位鎮長的評價值得深思。因此,缺乏對相應文化的背景和深刻理解,盲目地構造所謂的“異國風情”無謂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②風格差異明顯

許多“新城市主義”居住區在建設和設計時未考慮具體環境特征,造成新規劃區域與周圍現存區整體上的脫節。例如:羅店新鎮與羅店老鎮一個北歐風貌一個以江南水鄉特色 “一鎮兩貌”,值得深思。

③富人區的代名詞

“新城市主義”最初是以為廣大普通民眾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而提出的規劃理念,現在卻價格高昂,成為高級精英和少數富人的“桃花源”。

四、結語

運用“新城市主義”思想進行規劃是一種極大進步。表明規劃真正與生態環境相結合、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但應該用一種理性態度認識“新城市主義”,應該采取“拿來主義”而不是盲目的爭相模仿。無論是以形成歸屬感為重點的整體布局還是道路系統規劃、公共設施安排、建筑大小甚至內部小品尺寸設計等各方面,都應以是否滿足人們需求進行衡量。對適應具體國情、具體環境的方法和模式應選擇性利用;對那些比較好但與實際有些差距的則應具體分析。因此,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城市主義”成為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Thomas Angotti.Metropolis2000:planning ,poverty and politics.Routlege,London and New York,1993

[2]吳縛龍:中國的城市化與“新”城市主義[J].城市規劃,2006,30(8):19~23

[3]沈 銳 李同升 趙 偉:后現代的新城市主義與中國城市規劃[J].城市問題,2005,(4):20~24

[4]Garreau ,Joel. Edge City :Life on the New Frontier[M].New York :Doubledy ,A Division of Bantam Doubledy DellPublishing Group Inc.1991.

[5]戴曉暉:新城市主義的區域發展模式―Peter Calthorpe的《下一代美國大都市地區:生態、社區和美國之夢》讀后感[J].城市規劃匯刊,2000,(5):77~80

[6]袁 雁:新城市主義的理論探索和設計實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19(2):289~293

[7]李 強:從鄰里單位到新城市主義社區―美國社區規劃模式變遷探究[J].世界建筑,2006,(6): 92~94

[8]王 健:“新城市主義”思想對我國住區規劃與設計的影響[J].安徽建筑,2004,(1):30~31

[9]Bernick, M and Cervero, R.Transit Villages for the 21th Century[M].New York:McGraw-Hill,1997

[10]沈清基:新城市主義的生態思想及其分析[J].城市規劃,2001,25(11):33~38

[11]靳潤成 張俊芳:新城市主義社區規劃與設計的幾大法則[J].經濟地理,2004,24(3):299~303

[12]丁文靜.新城市主義的人本理念及其在中國的應用[J].城市問題,2006,(3):89~93

[13]孟 強 舒 韜:城市建構中新城市主義理念的運用―上海曹路新市鎮中心區城市設計[J].城市建筑,2007,(2):13~16

[14]仇保興:衛星城規劃建設若干要點―以北京衛星城市規劃為例[J].城市規劃,2006,30(3):9~12

第12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strategy, urban infrastructure has got rapid development. In planning urban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has been gradually and widely accepted and been gradually applied to practice,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ommunity has a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ommunities, this paper uses improved Fuzzy to establish a se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which conforms to the China's conditions and combines quality and quantity, draws lessons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to give a reference standard value of specific indicators, and finally by the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of the indicators and their weights, gets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ommunity.

關鍵詞: 改進Fuzzy;城鎮化;生態社區;綜合評價

Key words: improved Fuzzy;urbanization;ecological community;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18-0026-04

0 引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們對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發展生態社區成為大勢所趨。生態社區是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指導,意在尋求自然、建筑、環境和人四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即消耗最少的資源和能源,產生最少廢棄物的社區。社區是社會的細胞,社區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建設生態社區是構筑實現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石[1]。

我們國家城鎮化戰略進程的大力推進,必將帶來環境資源的快速消耗和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在如此嚴峻的環境壓力情況下,生態社區的建設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現在,各國都已經普遍認識到,生態規劃是當今緩解環境危機的主要方法,城鎮的生態社區規劃建設同樣顯得尤為迫切。

美國針對存在的各種自然環境及社會問題,開展了對生態社區功能建設的自檢分析,從生態入手對適于居住的社區、健康的社區、生態村落等概念進行了分析,西雅圖為建設可持續社區還專門制定了一套發展指標,測度其可持續發展水平,并預測和監控城市的未來發展的主要環節等。加拿大生態社區的建設則著重強調公民的認同感,即需要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來實現社區的成立、運作及成長 [2]。英國和歐盟對生態社區的建設分別制定了社區指標體系,即“走向社區可持續發展―歐盟公共指標”[3]和“社區生活質量指標”[4]。

近年來我國也有不少學者開始注重生態社區的研究,重點集中在對生態社區的內涵、功能、建設內容的研究[5-8],并提出了相對應的評價指標體系;但構建的指標體系不是很全面,定性的研究較多,定量的研究較少,對生態社區的綜合評價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對于生態社區的評價實踐,迫切需要一個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規范。本文從社區建筑質量、生活基礎設施、社區環境質量、綠化與景觀、交通與文化教育、物業管理等六方面對生態社區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探索,構建了一套建立可行性較高的生態社區綜合評價模型[9]。社區規劃時,要沿著生態社區建設模式進行規劃,著重以生態社區標準進行綜合考慮、綜合規劃布置,以提高社區的總體質量和社區居民的舒適感、認同觀,提升我國新型城鎮化質量和水平。

1 生態社區的涵義

生態社區(ecological community),也被稱為綠色社區(green community)或可持續社區(sustainable community),強調人群聚落(“社”)和自然環境(“區”)的生態關系整合,是建筑、基礎設施、自然生態環境、居民家庭、社區社會服務的有機融合。生態社區的建設必需發揮政府部門、規劃設計者、房地產開發商、社區居民、物業管理部門(社區居委會)等各利益相關主體的作用。目前,國際上對生態社區尚無明確、統一的定義,甚至不同國家和地區對其稱謂也不盡相同,在我國以稱“生態社區”、“綠色社區”居多,而在歐美國家以稱“可持續社區”、“健康社區”、“可居性社區”、“生態村”等較為普遍。雖然名稱不同,但大多數社區的建設目標仍比較一致,即尋求社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因而,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名稱之間的界限比較模糊,并常常互為替代。但是,不論它們以何種稱謂出現,都可以說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社區層面上的具體體現,通過對這些共同特性的分析,可以理解生態社區的基本涵義[7]。

2 模糊數學分析評價法的基本原理

模糊數學分析評價法(Fuzzy),是研究和處理模糊性現象的一種數學理論和方法。1965 年由美國控制論學者L.A.Zadeh和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R.E.Bellman共同提出來的。該方法在確定評價因素、因子的評價等級和權值的基礎上,運用模糊集合變換原理,以隸屬度描述個因素、因子的模糊界線,構造模糊矩陣,通過多層的復合運算,最終確定評價對象所屬等級[10]。

參考文獻:

[1]陳偉.城市生態社區的環境規劃設計與研究[J].上海城市規劃,2006,66(1):17-21.

[2]呂潔.基于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生態社區創建研究――以濟南市為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3]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Transport and Regions.Local quality of life counts[J].DETR,London 2000.

[4]European Communities: Towards a local sustainability profile: European common indicators. Technical Report. Working Group on measuring,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in local sustainability. Expert Group on the urban environment.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0 [EB/OL].htttp://europa.eu.int/comm/environment/urban/indicators en_p.df.

[5]楊蕓,祝龍彪.建設生態社區的若個思考[J].重慶環境科學,1999,21(5):18-20.

[6]吳智剛,繆磊磊,周素紅.城市生態化的演進與生態社區的構建[J].規劃師,2002,18(12):80-83.

[7]程世丹.生態社區理念及其實踐[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4,37(3):83-86.

[8]黃辭海,自光潤.居住生態社區的內涵及指標體系初探[J].人文地理,2003,18(l):53-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晴隆县| 宜城市| 宾川县| 颍上县| 长寿区| 焉耆| 楚雄市| 尼玛县| 永靖县| 赫章县| 博爱县| 天等县| 屏东县| 老河口市| 青海省| 古蔺县| 会理县| 五河县| 海宁市| 高安市| 个旧市| 云阳县| 巨野县| 珠海市| 微博| 平凉市| 炎陵县| 历史| 兴仁县| 满洲里市| 集安市| 高清| 大田县| 伊宁县| 义马市| 固安县| 西昌市| 丹东市| 南华县| 崇文区| 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