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子宮肌瘤手術

子宮肌瘤手術

時間:2023-01-15 19:19: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子宮肌瘤手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子宮肌瘤手術

第1篇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據統(tǒng)計,有接近1/3的女性朋友被它困擾,近年來發(fā)病人數還有上升趨勢。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婦科副主任醫(yī)師和秀魁說,目前,一些女性在檢查過程中,一發(fā)現自己有子宮肌瘤,就顯得非常驚慌。常常會咨詢醫(yī)生,這種病很嚴重嗎?是不是一定要做手術?需要切子宮嗎?專家表示,子宮肌瘤是良性的腫瘤,但這并不代表其安全,常常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做針對性處理。

“子宮肌瘤是良性的腫瘤,但是良性并不代表安全,它也會給女性朋友帶來危害。”和秀魁指出,“很多朋友只是在體檢時發(fā)現自己長了子宮肌瘤,平時沒有多少異常感覺。一部分人會有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或者在腹部摸到腫物,或有腹脹、尿急、尿頻、大便困難等。每個人的癥狀不太一樣?!?/p>

那什么情況下需要手術呢?單個肌瘤直徑在5厘米以下的,需定期復查,可暫不考慮手術。但如果有任何以下情況者,可以考慮手術。

首先是癥狀,也就是女性患者的自我感覺。如果長了肌瘤以后出現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甚至長期流血過多,導致貧血,嚴重到出現全身乏力、面色蒼白、氣短、心慌等癥狀,而藥物無法根治的,則建議盡早手術,不要拖延。

其次,子宮肌瘤長到拳頭大小,造成骨盆中的其他器官受到壓迫,出現腹部不適及一系列癥狀如尿急、尿頻、大小便困難,輸尿管、腎盂出現積水(腰背酸脹不適)等。需要強調的是,有上述癥狀的朋友不一定同時有月經量多、經期延長的表現。手術切除可解除不適癥狀,這種情況也建議適時手術。手術切除可解除癥狀,而且大的肌瘤發(fā)生惡化的幾率比小肌瘤要大。

再次,如果突然出現下腹劇烈疼痛,可能是肌瘤蒂扭轉,由于扭轉壞死的肌瘤會繼發(fā)感染,這時應緊急手術。有些肌瘤會引起不孕或流產,因為子宮肌瘤影響子宮內膜的增生和受精卵的著床發(fā)育以及胚胎的著床。因為肌瘤的存在,可能會刺激子宮收縮,容易造成流產。婦女不孕而其他一切檢查正常,原因則可能就是子宮肌瘤。

此外,年齡大、肌瘤大且生長速度快的女性,可能會發(fā)生子宮肌瘤變性、感染、扭轉等,從而導致腹痛、惡性病變。特別是絕經后的女性肌瘤增大迅速,或絕經后再出現肌瘤的女性更應提高警惕,應盡快手術。

女性做子宮肌瘤手術,在子宮上動刀,術后容易恢復嗎?患者一般都會全身發(fā)虛或者腰疼,不過只要安心休養(yǎng)問題都不大。通常手術有兩種,一種是剔除肌瘤,保留子宮:僅把肌瘤剔除的話,創(chuàng)面小,出血少,身體相對恢復容易;二是切除子宮:如果已過更年期,做子宮肌瘤手術,一般都是直接切除子宮。此時相對創(chuàng)面和出血量都要比前者大。一般恢復期都在1~2個月之間,休養(yǎng)的方法和坐月子差不多,只要不受涼不勞累,安靜休息就好。

(摘自《中國日報》)

第2篇

現將我院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的289例子宮肌瘤患者的有關資料進行分析,以探討手術方式、卵巢去留及手術的安全性。

1 臨床資料

1.1 年齡:年齡(24±71)歲,平均45歲,以40~50歲最多,占74%。1.2 孕產次:未婚者1例,未孕者10例,最多孕次8次,平均孕次3.2次,平均分娩2.8次。

1.3 肌瘤生長部位:黏膜下肌瘤30例,漿膜下肌瘤27例,壁間肌瘤70例,闊韌帶肌瘤13例,多發(fā)性肌瘤144例。

1.4 術前準備:除常規(guī)準備外,陰道準備采用碘氧法消毒。

1.5 術后處理:常規(guī)靜滴青霉素、慶大霉素及甲硝唑,青霉素、慶大霉素過敏者改用紅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體溫恢復正常2~3d停藥。尿管留置時間:經陰道肌瘤摘除不留尿管,經陰道子宮切除放置23d,經腹子宮切除術放置24h。

2 結果

2.1 手術方式:經陰道肌瘤摘除20例,經腹子宮切除8例,經腹子宮全切213例,次全切除18例,肌瘤挖除30例,其中切除單側附件87例,雙側附件74例。

2.2 手術情況:均按蘇應寬手術學方式切除子宮或摘除肌瘤,經腹子宮切除陰道斷端用0號腸線連續(xù)閉式縫合,縫合后腹膜前一律用生理鹽水沖洗盆腔,以減少術后發(fā)病率。手術時間最短60min,最長120min,平均80min,術中平均出血250ml。

2.3 術后病率:是指手術48h后,每4h測量體溫1次、2次或2次以上體溫,38℃以上者共31例,占10.7%,較文獻報道低。

2.4 手術并發(fā)癥:陰道殘端少量出血18例,尿路感染14例,腹壁切口愈合不良4例,腸管損傷1例,輸尿管損傷1例,死亡1例。

3 討論

根據病人的年齡、肌瘤生長部位以及對生育的要求選擇不同的術式。對脫出宮口外或位于子宮頸管的黏膜下肌瘤,原則上應經陰道做肌瘤摘除;對形成蒂者,應直接切除肌瘤;對肌瘤較大或位于宮頸管內的肌瘤,可用碎分法切除;對斷端出血不能縫扎者,可用紗布填塞壓迫止血。對陰道松弛、子宮體積小于12w、盆腔無粘連,可選用經陰道子宮切除,該術式對盆腔干擾小,不留瘢痕,病情恢復快。對肌瘤較大,多發(fā)或合并卵巢腫瘤者應經腹手術。對年齡小于35歲,宮頸涂片陰性,應行次全子宮切除;對有生育要求,腫瘤為單發(fā)、多發(fā)的漿膜下或壁間肌瘤,應行腫瘤挖除,術中放置壓迫帶可有效地減少出血量。卵巢去留問題學術界已經定論,因絕經后的卵巢仍有一定的內分泌功能,故只要卵巢沒有病變,原則上應保留一側或雙側卵巢。為防治殘留卵巢綜合征的發(fā)生,應將保留卵巢懸吊于骨盆入口平面,防止其血管扭曲,嚴禁將卵巢固定于陰道頂端。本組有1例術后發(fā)生殘留卵巢綜合征,經二次手術切除治愈。子宮切除并非無菌性手術,加上術中切除子宮時,陰道分泌物反流盆腔,術后應用抗生素預防和治療感染是必要的。術前采用碘氧法陰道消毒,術中縫合盆底腹膜前用生理鹽水沖洗盆腔,對降低術后發(fā)病率有積極意義。輸尿管損傷是子宮切除最常見最嚴重的并發(fā)癥。本組1例輸尿管損傷系因巨大闊韌帶肌瘤,在分離時因解剖關系變異而誤傷。預防輸尿管損傷,關鍵在于加強責任心,熟悉輸尿管解剖位置。筆者的經驗是,手術時剪開前后葉腹膜,并使之充分游離,分離膀胱的同時向外分宮旁組織,使輸尿管外展,在子宮峽部水平處理子宮血管上行支。緊貼宮頸側緣處理子宮主骶韌帶,處理闊韌帶腫瘤時切開腫瘤包膜不宜過淺,以免將移位、壓細的輸尿管分留在腫瘤側造成損傷。本組18例陰道殘端出血,均發(fā)生在術后57d,量少,色鮮紅,與縫合陰道頂端的腸線溶解和局部炎癥有關,無需特殊處理,一般可自愈,切忌做陰道檢查,以免造成大出血。陰道斷端全部用0號腸線連續(xù)閉式縫合,既可有效地止血,又能減少術后陰道殘端的出血和肉芽的形成,值得推廣使用。泌尿系感染:本組發(fā)生率5%。子宮切除多采用硬膜外麻醉,24h后拔除尿管,一般不會發(fā)生尿潴留,所以術后盡早去除尿管是減少和預防泌尿系感染的有效辦法。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子宮肌瘤;藥物;手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R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2

子宮肌瘤是育齡婦女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對于它的治療也眾所熟知,除了傳統(tǒng)的手術治療外,近年來藥物治療和介入治療亦逐漸開展。由于患者個體情況不同,為保證患者的身心健康,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及遠期影響全面考慮,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是有必要的。現從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進行綜述。

1.藥物治療

子宮肌瘤目前普遍認為是雌激素和孕激素依賴性腫瘤。雌激素能誘發(fā)并促進肌瘤生長。藥物治療的目的并不是根治子宮肌瘤,但可以使子宮肌瘤縮小,減少子宮肌瘤的血流量,控制由子宮肌瘤引起的貧血等癥狀。

1.1 適應證:①對有較大子宮肌瘤并因此而引起嚴重貧血的患者,如在術前用藥可獲得糾正嚴重貧血等癥狀的機會,減少手術負荷和手術失血,避免術中輸血和由此而引起的合并癥。②對需要保留子宮而肌瘤較大的患者,用藥后子宮肌瘤縮小使肌瘤剝除手術得以成功。③對因子宮肌瘤而引起不孕的患者,用藥后子宮肌瘤縮小,能夠減少癥狀、暫緩手術,改善受孕條件,增加受孕的機會。④對有合并癥而不宜手術治療的患者可采用藥物保守治療,緩解貧血及壓迫等癥狀,尤其是對近絕經期的患者可促發(fā)早絕經而免除手術之虞。

1.2 常用的藥物:①米非司酮:米非司酮為受體水平抗孕激素藥物,與孕酮競爭受體而達到拮抗孕酮的作用。適用于術前用藥縮小瘤體,糾正貧血,減輕盆腔充血,特別適用于絕經前的子宮肌瘤患者,不僅可控制腫瘤生長而且可促發(fā)提前絕經而使瘤體繼續(xù)縮小。②內美通:可用于術前用藥或治療不宜手術的子宮肌瘤。服用內美通后子宮肌瘤可縮小,停藥后至子宮肌瘤再復長大的維持時間較米非司酮長。③三苯氧胺TMT:TMT競爭性地與靶細胞胞漿中ER結合,干擾細胞的生物代謝,抑制腫瘤細胞增生,明顯降低血漿E濃度,抑制胞漿ER的補給和利用。因此,可用于肌瘤患者的治療,但TMT具有微弱的E作用,長時間應用,個別患者可誘發(fā)子宮內膜異位癥和子宮內膜癌,故應加強監(jiān)護。④中藥治療:目前中藥治療子宮肌瘤主要包括辨證施治、中成藥治療、外治治療。⑤其他藥物:如抑那通、諾雷德、達必佳等。

2.手術治療

手術是治療子宮肌瘤的有效方法。目前認為必須根據年齡、生育要求、癥狀、肌瘤大小等情況綜合考慮,提倡治療方法的個性化選擇。對年齡在40歲以上,無生育要求及合并其他癥狀者,原則上行子宮切除術。對于手術治療的方式,術前應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嚴格掌握術式的適應證,從而改善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

2.1 全子宮切除術:適用于患者無生育要求,子宮大小相當于孕>12周;月經過多伴失血性貧血等。全宮切除術的途徑包括:腹式、陰式及腹腔鏡協(xié)助下子宮切除術。其優(yōu)點是可以完全將病變的子宮全部切除,無肌瘤復發(fā)及殘端癌之憂。

2.2 次全子宮切除術:亦稱陰道上子宮切除術,宮頸上子宮切除術。術中并發(fā)癥如出血、鄰近器官損傷發(fā)生率低。適應證與全子宮切除術相同,適用于

2.3 子宮肌瘤挖除術:鑒于子宮切除術(全切或次全切)所帶來的異端,近年來人們對子宮肌瘤保守性手術的興趣日漸增高,肌瘤挖除術就是這種保守性手術的典型代表。該術式適用于

2.4 子宮肌瘤的內窺鏡手術:近年來婦科手g已從經典的剖腹術轉向“最小損傷”的內窺鏡手術。包括宮腔鏡粘膜下肌瘤切除、子宮內膜切除和腹腔鏡子宮切除等。

2.4.1 宮腔鏡粘膜下肌瘤切除術:宮腔鏡手術的優(yōu)點是:①不開腹,縮短了術后恢復時間;②子宮無切口,對未生育者,大大減少了以后剖宮產機率;③對出血嚴重又不要求再生育的婦女,可同時行子宮內膜切除術。缺點是:①手術技術要求高,目前尚不能在基層普及;②對于無蒂肌瘤,手術常需分期進行,一次難以切除干凈。對于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無能為力;③手術有一定的并發(fā)癥,可導致子宮穿孔及引起腸管、膀胱的損傷;④術中應用膨宮液,液體吸收導致體液超負荷,可能引起肺水腫和電解質紊亂(低鈉血癥)。

2.4.2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目前采用腹腔鏡下子宮切除的報道日漸增多,一些不適于陰式子宮切除的病例可借助腹腔鏡完成手術。手術類組包括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腹腔鏡陰道上子宮切除術及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腹腔鏡手術的優(yōu)點是避免了局部大切口。并發(fā)癥少,住院時間短,恢復快。缺點是:①此術對手術者技術要求高,手術時間長、費用高;②對手術不熟練者腹腔臟器扭傷發(fā)生率高;③要求子宮小于10周妊振。

2.4.3 放射治療:若患者年齡較大、有嚴重合并癥而不能進行手術,可采用照射卵巢人工絕經,從而達到肌瘤隨子宮萎縮的目的。

2.4.4 其他方法: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肌瘤,微創(chuàng)治療子宮肌瘤等。

綜上所述,子宮肌瘤的治療要采取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是根據癥狀、體征及個人的具體情況,因人而定。選擇治療方式也各有不同,必須具有針對性、注意具體化、個體化。盡量將治療的利弊詳情告知患者以利于心理調適、解除顧慮、樂于接受治療。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 子宮肌瘤;手術治療;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9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5(a)-0013-02

子宮肌瘤是良性的腫瘤,多發(fā)于女性生殖器,因為是子宮平滑肌的組織出現增生引起,因此,又可以稱為子宮平滑肌瘤,發(fā)生率高達25%~33%。目前,子宮肌瘤確切的病因還沒有明確的定論。近幾年以來,子宮肌瘤發(fā)病率不僅呈現上升的趨勢,而且越來越年輕化,其中大部分是育齡期婦女,其占總的發(fā)病率為1/3。子宮肌瘤大多是沒有明顯癥狀,主要常見癥狀有:月經紊亂、痛經、不孕、下腹包塊、排尿困難、尿頻以及便秘等[1]。在治療上,現代的西醫(yī)學上大都是采用性激素及手術治療,目前還沒有其他更為理想的治療方法。而在臨床實際中,根據肌瘤的類型選擇正確的手術方式能夠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和有效預防各種后遺癥。為觀察子宮肌瘤患者的各種相關癥狀及臨床表現,探討其采用手術治療的有效措施,該研究2011年6月―2012年6月間該院收治的50例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系統(tǒng)科學的分析,充分考慮子宮肌瘤患者體內肌瘤所在位置、大小和數目,正確選擇手術方式?,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組50例子宮肌瘤患者均是2011年6月―2012年6月間被該院婦科收治住院并進行手術治療,經過病理檢查得到證實是子宮肌瘤,患者最小年齡26歲,最大年齡62歲 ,平均年齡為43.8歲,其中,有33例子宮肌瘤患者的年齡在41~53歲,占該組總數的66%。單發(fā)性子宮肌瘤患者有19例 ,占了38% ;多發(fā)性子宮肌瘤患者有31例 ,占了62% 。其中,肌壁間肌瘤患者有28例,占56% ,漿膜下肌瘤患者有10例,占20%,黏膜下肌瘤患者有10例,占20%,宮頸肌瘤患者有2例,占4%。通過盆腔彩色B超進行檢查發(fā)現,該組患者中單個子宮肌瘤最大的直徑是16 cm,數目最多的達9個肌瘤。

1.2 臨床表現

該組50例子宮肌瘤患者,其中無癥狀患者有10例,所占比例為20%;有癥狀患者共有40例,所占比例為80%。40例有癥狀患者中,月經紊亂的患者有10例,占了25%,月經量大的患者有6例,占了15%,下腹包塊的患者有4例,占了10%,壓迫癥狀的患者有2例,占了5%,白帶增多的患者有5例,占了12.5%, 排尿困難的患者有3例,占了7.5%,繼發(fā)貧血的患者有3例,占了7.5%,便秘的患者有5例,占了12.5%,不孕患者有2例,占了5%。見表1。

1.3 生長位置

該組50例子宮肌瘤患者中,肌壁間肌瘤有28例,占總數的56% ,漿膜下肌瘤有10例,占總數的20%,黏膜下肌瘤有10例,占總數的20%,宮頸肌瘤有2例,占總數的4%。

1.4 方法

該組50例子宮肌瘤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方式選擇是根據患者的病情、年齡和肌瘤位置、數目、大小以及患者對生育的要求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在告知患者且得到患者同意的基礎上,選擇出最佳的手術方式。見表2。

1.5 病理檢查

該組50例子宮肌瘤患者在術中均取子宮肌瘤的組織標本,送到病理科進行切片檢查[2]。

2 結果

手術后所有患者的原有癥狀基本消失,手術治療取得顯著的效果。手術后把所有標本送去進行病理檢查,證實都是子宮肌瘤。50例子宮肌瘤患者中,子宮肌瘤變性患者有10例,其中有4例玻璃樣變,3例鈣化,2例囊性變,1例肉瘤樣變,該組所有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均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且治愈出院?;颊咴谧≡浩陂g,手術后發(fā)生部分性腸梗阻的患者有1例,在外科醫(yī)生的協(xié)助治療下取得顯著治療效果并治愈出院;陰道殘端出血患者3例,采取局部止血進行處理后有效血止;陰道殘端的肉芽組織出現增生患者有2例,進行局部處理之后效果顯著,治愈出院;由于陰道殘端感染引起盆腔炎的患者有1例,通過使用適量抗生素進行抗感染的治療后,治療效果顯著且治愈出院。該組50例子宮肌瘤患者病理活檢的數據結果,見表3。

3 討論

子宮肌瘤主要發(fā)生于31~53歲女性,41~53歲女性是高發(fā)人群,20歲前和72歲后的女性幾乎不會發(fā)生子宮肌瘤。該組50例子宮肌瘤患者中,有33例子宮肌瘤患者的年齡在41~53歲,占該組總數的66%。由于有部分子宮肌瘤患者沒有出現臨床癥狀,該組50例子宮肌瘤患者中有部分在進行健康體檢和婦科病普查以及其他疾病的就診時被發(fā)現。所以,生育期婦女應該定期進行體檢,基層的醫(yī)療機構應該定期開展對婦科病的普查,顯得尤為重要。

在對子宮肌瘤進行診斷與治療過程中,必須要十分重視肌瘤造成長期且反復的子宮出血,以及繼發(fā)貧血和其他癥狀的發(fā)生因素。現階段,手術是一種能夠有效對子宮肌瘤進行治療的方法。治療期間,應該考慮患者的年齡、病情、婚姻狀況、生育要求、肌瘤大小、數量、所處位置和其他癥狀等情況進行綜合的分析,選擇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例如,部分子宮肌瘤患者的年齡在29歲以上并沒有生育要求,也沒有合并發(fā)生其他疾病癥狀,通常采取子宮切除術。

總而言之,手術治療是子宮肌瘤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法,而全子宮切除術是最常采用的手術方式。采用手術治療子宮肌瘤,能夠取得十分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手術方式的選擇必須是醫(yī)生在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和具體病情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在保護患者卵巢的前提下,選擇科學合理的手術方式,才能更好的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紅俠.手術治療子宮肌瘤125例臨床體會[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09,11(19):88-89.

第5篇

關鍵詞:剖宮產;子宮肌瘤;手術;臨床

     子宮肌瘤是一種女性常見生殖系統(tǒng)腫瘤,出現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是一項產科高危因素[1-3]。對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45例剖宮產合并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5例剖宮產合并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20~44歲,平均(30.4±10.8)歲;孕周38~42周,平均(40.7±1.5)周;初產婦38例,經產婦7例。對照組為隨機的同期50例單純行剖宮產術患者,年齡19~44歲,平均(30.3±11.2)歲;孕周38~42周,平均(40.9±1.4)周;初產婦40例,經產婦1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孕次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研究組和對照組全部使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實施經腹子宮下段的剖宮產術,在剖宮產術操作方面沒有任何差異。研究組在實施剖宮產后,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待胎兒、胎盤分娩后,除子宮下段橫切口附近肌瘤和黏膜下肌瘤首先進行切除外,其他肌瘤均在子宮縫合后進行。兩組均在術后實施必要的抗感染和促縮宮藥物。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見表1。45剖宮產合并子宮肌瘤剔除手術均順利完,未發(fā)生術后并發(fā)癥。經術后6個月復查,未見子宮肌瘤復況。研究組除手術時間有所增加外(P<0.01),在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新生兒情況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說明剖宮產合并子宮肌瘤剔除手術不會明顯增加手術出血量和住院時間,對新生兒情況也不會產生不良影響。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排氣時間(h)

新生兒Apgar≤7(例)

住院時間(d)

研究組

45

65.72±11.7

289.31±53.87

24.02±5.81

3

6.25±1.01

對照組

50

58.42±8.12

281.14±52.25

22.48±5.72

3

6.31±0.99

P值

 

<0.01

>0.05

>0.05

>0.05

>0.05

3 討論

在肌瘤患者當中,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發(fā)病率約占0.3%~7.1%,近年來隨著剖宮產比例的增加,剖宮產合并子宮肌瘤發(fā)生率也呈現增長勢頭。在進行剖宮產的同時實施子宮肌瘤剔除術,能夠有效防止肌瘤發(fā)展和惡變,同時能夠避免患者進行二次手術的痛苦,減輕患者的心理和經濟負擔[4-7]。

在實施剖宮產合并子宮肌瘤剔除手術中,醫(yī)生的經驗和技術水平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手術總,通常應首先先娩出胎兒,然后再進行子宮肌瘤剔除手術。在手術實施前,應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患者子宮肌瘤的情況做大致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尤其應注意子宮切口部位是否存在肌瘤,并科學進行切口位置確定。在手術實施中應注意抗生素的選擇和使用,避免對胎兒產生不利影響。

實踐證明,剖宮產過程中肌瘤界限比較清晰,與非孕期一樣容易剝離。本研究所有病例手術均十分順利,沒有出現副損傷等手術并發(fā)癥,在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新生兒情況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說明剖宮產合并子宮肌瘤剔除手術不會明顯增加手術出血量和住院時間,對新生兒情況也不會產生不良影響,說明剖宮產合并子宮肌瘤剔除術是在操作得當的情況下十分安全。

實施剖宮產合并子宮肌瘤剔除手術患者在手術結束后的8 h內應禁食,在排氣后可適當給與流體食物,并逐步過渡到正常食物,并應注意對患者的蛋白和維生素補充,增強患者的機體免疫能力。經過一段時期住院恢復后,患者可出院回家靜養(yǎng),應適當進行運動,在手術后3個月內應禁止夫妻性生活,在術后2年內要采取必要的避孕措施,并定期對患者進行復查。本組患者經術后6個月復查,未見子宮肌瘤復況。

總之,在準備充分、手術技巧熟練的前提下,實施剖宮產合并子宮肌瘤剔除手術安全可行,能夠減少患者二次手術痛苦。

4 參考文獻

[1] 韓善蘭.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對妊娠與分娩的影響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0,32(1):29.

[2] 胡紅宇.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28例[J].臨床醫(yī)學,2008,28(1):3.

[3] 黃  萍,楊  孜,李  蓉,等.妊娠合并子宮肌瘤130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05,29(1):3.

[4] 王堅青.剖宮產術中處理子宮肌瘤53例分析[J].交通醫(yī)學,2009,29(1):39.

[5] 陳  忠,許建娟,馮一中.剖宮產術中行子宮肌瘤剔除術319例臨床分析[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8,33(1):11.

第6篇

【關鍵詞】 子宮肌瘤; 腹腔鏡手術; 臨床價值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094

子宮肌瘤對于女性生殖器而言是一種最為常見的良性腫瘤,子宮肌瘤發(fā)生惡變成為肉瘤的現象十分少見,臨床的比例僅在0.4%~0.8%左右[1]。子宮肌瘤的發(fā)病率達到了20%~30%之間,常發(fā)于30~50歲之間的婦女中,發(fā)病的病因目前尚未明了。但是目前已經有大量的臨床結果顯示子宮肌瘤是一種生長依賴于雌激素的腫瘤。腹腔鏡治療子宮肌瘤同傳統(tǒng)的開腹式手術相比較,其具有在術中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少、術后不需要使用鎮(zhèn)痛藥、并發(fā)癥發(fā)病率低、腹壁瘢痕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方面的優(yōu)點,同時還能夠避免開腹式手術對于患者身體以及精神方面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在臨床實際應用上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的年齡、肌瘤的部位、大小、數量以及生育要求等方面的具體情況來進行綜合的考慮,從而選擇最為適宜患者的手術方式。本次研究選擇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間,在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并經病理確診為子宮肌瘤的120例患者經腹腔鏡手術治療的病例進行研究?,F將具體情況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全部病例均來自于筆者所在醫(yī)院于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間收治并確診為子宮肌瘤的120例患者。患者的年齡在18~5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5.9歲。120例病例當中單發(fā)性肌瘤56例,多發(fā)性肌瘤64例;患者在術前檢測均未發(fā)現有其他的合并癥存在,同時也均無盆腔手術史,在術后的病理檢查中均檢測為子宮平滑肌瘤。

1.2 手術方法 全部患者在術前均接受硬膜外麻醉,手術系統(tǒng)采用Snake腹腔鏡手術系統(tǒng)。CO2氣腹壓力設定為12 mm Hg。設置單極電凝功率在80~85 W之間。設置10 mm的臍部穿刺孔,設置5.0 mm雙側下腹穿刺孔,或是設置一側為10 mm,另一側為5.0 mm。再按照患者不同的年齡,肌瘤的大小與位置,以及患者對于生育功能是否有保留的要求等情況,分別對患者采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或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切除術。

1.2.1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 腹腔鏡探查后, 先在子宮表面注射縮宮素10 U+NS 5 ml,可同時靜脈點滴縮宮素10 U+NS 500 ml,單極電刀切開肌瘤表面漿肌層達瘤體,大抓鉗鉗夾肌瘤,剔除肌瘤,以“0”號強生愛惜康無創(chuàng)傷線連續(xù)縫合創(chuàng)面2次,對合創(chuàng)面,不留死腔。沖洗創(chuàng)面無活動出血后,表面可噴涂生物膠或覆蓋止血紗布。剔除肌瘤的瘤體由子宮旋切器粉碎后取出,從右下腹穿刺孔放置膠管引流。

1.2.2 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消毒腹部術野及陰道,留置導尿,安放杯形舉宮器,建立氣腹,雙極電凝、剪斷圓韌帶、卵巢固有韌帶及輸卵管峽部(或骨盆漏斗韌帶),打開膀胱子宮返折腹膜,鉗夾紗布卷下推膀胱2 cm,剪開闊韌帶后葉,暴露子宮動、靜脈,并雙極電凝凝切,也可先縫合再切斷子宮動靜脈,再凝切子宮骶主韌帶,以單級電鉤切開陰道壁,從陰道取出標本,紗布卷填塞陰道,腹腔鏡下縫合陰道殘端及主韌帶、骶韌帶斷端。查斷端無出血,縫合盆底腹膜,包蓋創(chuàng)面??蓮挠蚁赂勾┐炭诨蜿幍婪胖靡鞴堋?/p>

1.2.3 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切除術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消毒腹部術野及陰道,留置導尿,安放杯形舉宮器或簡易舉宮器,建立氣腹,雙極電凝凝切圓韌帶、卵巢固有韌帶及輸卵管峽部(或骨盆漏斗韌帶),剪開闊韌帶后葉,打開膀胱子宮返折腹膜,下推膀胱2 cm,暴露子宮動、靜脈,并雙極電凝凝切,也可先縫合再切斷動靜脈。然后轉陰式切開陰道黏膜,推膀胱入腹腔,打開子宮直腸窩,切斷、縫扎膀胱宮頸韌帶、骶主韌帶,取出標本,無創(chuàng)傷線縫合盆底各層。再充氣腹腔鏡下檢查各創(chuàng)面有無活動出血,常規(guī)放引流管1根,可經陰道或右下腹穿刺口引出[4-6]。

1.3 出院指導 在出院前要依照患者不同的癥狀、年齡、生育要求、肌瘤的部位與大小以及患者的全身情況進行全面的考慮,使患者學會對自我的保健。要讓患者了解接受子宮剔除術或全切術后應該加強對營養(yǎng)的補充,從而保持患者大便的通暢。同時要保持適度的活動,以使殘端出血等等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減少。

2 結果

120例患者的手術全部取得成功。其中有兩例患者在接受手術后轉開腹,全部120例患者無惡性腫瘤。本次研究的120例患者的手術時間在45~100 min,平均手術時間為(60±1)min;在術中患者的出血量在70~190 ml,平均出血量為(90±1.1)ml。120例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均治愈出院,住院時間在2~12 d之間,平均住院時間為(4±0.6)d。

3 討論

子宮肌瘤是一種婦科的常見病,對于子宮肌瘤的治療方法分為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而手術治療是目前患者采用的最為普遍的一種治療方法。傳統(tǒng)的手術治療方法為開腹式手術,但是這一手術方法存在創(chuàng)傷大、術后恢復慢、術后有永久性瘢痕等缺點。但是隨著醫(yī)療器械以及醫(yī)療技術的逐漸進步,腹腔鏡技術不斷普及與提高,腹腔鏡手術以其恢復快、損傷小、住院時間短等方面的優(yōu)點已經逐漸開始取代剖腹手術,目前已經有大約70%~80%的婦科手術能夠在腹腔鏡下實施。而子宮肌瘤的手術指證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單個肌瘤的直徑≥5 cm,或是子宮大小≥妊娠子宮2.5個月。(2)有明顯癥狀,伴隨有壓迫癥狀或是繼發(fā)性貧血。(3)子宮肌瘤疼痛、變軟變性、生長迅速或是發(fā)生惡變。(4)合并有不孕不育的患者。同時,腹腔鏡手術是在完全密閉的腹腔中進行的,可以避免臟器的暴露以及紗布、手套等等異物對于組織所造成的刺激與損傷,從而減少術后腹腔臟器粘連的發(fā)生。在對適應證及禁忌證的嚴格掌握的前提之下,腹腔鏡對于子宮肌瘤的治療十分安全與有效,是治療子宮肌瘤的首選手術方式,十分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趙麗媛,趙晶,張丹.腹腔鏡手術下子宮肌瘤手術138例臨床分析[J].黑龍江醫(yī)學,2011,35(2):135-136.

[2] 聶桂香.腹腔鏡下子宮肌瘤手術治療的臨床進展[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11,33(4):526-527.

[3] 周小改.經腹腔鏡子宮肌瘤手術的觀察與處理[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1,32(3):198-199.

[4] 高雅波.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現狀[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0,39(8):736-737.

[5] 全珍玉.子宮肌瘤手術方式的選擇與臨床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2,5(4A):133-134.

第7篇

【關鍵詞】 子宮肌瘤;米非司酮;臨床療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093

子宮肌瘤(uterine myoma)是一種女性生殖系統(tǒng)常見的良性腫瘤, 其可以引起盆腔壓迫癥狀、月經不調、疼痛、子宮的異常出血以及影響患者的生育能力, 患者多可痊愈[1]。但該病傾向于多發(fā), 隨著年齡的增長, 這種良性腫瘤還可能發(fā)展為惡性腫瘤, 對女性的生殖健康、衛(wèi)生經濟和社會醫(yī)療資源造成不利影響,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理功能[2]。臨床上常用子宮切除術和肌瘤切除術進行治療, 然而部分患者會選擇藥物進行保守治療。本研究旨在探討非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 采用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患者45例, 觀察3個月后的治療效果, 分析臨床意義。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接診的子宮肌瘤患者45例, 年齡32~50歲, 平均年齡為(39.45±8.58)歲。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婦產科學》第7版關于子宮肌瘤的診斷標準, 并經B超確診為子宮肌瘤;②患者均伴有經期失調、月經量過多等臨床癥狀;③患者入院前3個月內均無激素等藥物的治療史, 且均無米非司酮相關禁忌證。整個研究均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進行, 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實施。

1. 2 方法 納入研究的45例子宮肌瘤的患者,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用肌瘤三維徑線和B超測定子宮及肌瘤體積。所有患者給予米非司酮(北京紫竹藥業(yè)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0950003,規(guī)格:25 mg/片)進行藥物治療, 12 mg/次, 1次/d, 要求于睡前口服, 經期停用, 3個月為1個療程, 1個療程后進行療效判定。

1. 3 觀察指標 根據肌瘤三維徑線和B超的測定結果計算子宮和肌瘤的體積進行比較, 并在治療前、后測定和比較患者的FSH、LH、P和E2等激素水平, 分析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療效。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患者治療前后子宮與肌瘤體積變化的比較 所有患者經藥物治療后, 子宮體積和肌瘤體積較治療前顯著縮小,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5例患者治療前后子宮與肌瘤體積變化的比較

( x-±s, cm3)

時間 子宮體積 肌瘤體積

治療前 327.35±38.98 90.25±12.26

治療后 224.12±27.02 44.94±8.12

t 14.6005 20.6695

P <0.0001 <0.0001

2. 2 患者治療前后激素水平變化的比較 經藥物治療后, 所有患者體內的E2、FSH、LH、P激素水平都明顯降低,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子宮肌瘤(uterine myoma), 亦稱為子宮纖維瘤(fibroid)或 子宮平滑肌瘤(leiomyoma), 是育齡期產婦常見的良性腫瘤和性激素依賴性的腫瘤, 其發(fā)病率高達20%~50%, 相關研究報告指出, 約有5%~10%的不孕患者有子宮肌瘤, 而由于子宮肌瘤造成的不孕癥約占不孕癥的患者的1.0%~2.4%, 子宮肌瘤患者接受治療后其妊娠率大大提高[3]。目前為止, 對于子宮肌瘤患者的治療方案層出不窮, 治療方法的選擇根據患者是否保留生育能力、年齡、子宮肌瘤生長的位置以及患者意愿等因素決定[4]。而藥物治療是部分患者所信賴的非手術治療的方法之一。

目前為止, 子宮肌瘤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 可能涉及到遺傳因素、正常子宮肌細胞的突變、性激素以及其受體、生長因子及細胞外基質等因素相互作用[5]。臨床大量的實驗研究證明, 子宮肌瘤是激素依賴性的腫瘤, 孕激素對于子宮肌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協(xié)同促進的作用。而藥物米非司酮是一種新型抗孕激素, 也是一種孕激素受體拮抗劑, 其可以與糖皮質激素的受體和孕酮的受體結合, 其對于子宮內膜的孕酮受體親和力為黃體酮的5倍。米非司酮可以取代孕酮與孕酮受體結合, 從而抑制孕酮的活性, 拮抗孕激素作用, 進而降低使體內孕酮和雌二醇的水平, 其還可以減少子宮肌瘤細胞核分裂, 進而縮小子宮肌瘤的體積[6]。本文研究結果說明, 患者經米非司酮藥物治療后, 子宮體積(224.12±27.02)cm3和肌瘤體積(44.94±8.12)cm3較治療前(327.35±38.98)cm3和(90.25±12.26)cm3均顯著縮小, 且患者體內的FSH、LH、P和E2激素水平都明顯降低。

在陳文飛[7]的研究中指出, 不同劑量的米非司酮對于子宮肌瘤患者的治療效果也不一樣, 小劑量米非司酮效果更佳, 其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子宮肌瘤反彈率, 臨床療效顯著。另有研究子宮肌瘤發(fā)病機制的文章表明, 表皮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能夠活化MAPK信號通路, 從而促進子宮肌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是AG1478, 能夠高度特異性結合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區(qū)域, 從而抑制發(fā)生自身的磷酸化, 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而MAPK抑制劑PD9805通過抑制MAPK信號通路抑制腫瘤發(fā)展, 該結果將成為人類研究子宮肌瘤非手術治療的切入點[8]。

綜上所述, 米非司酮對于子宮肌瘤患者的治療具有明顯的臨床療效, 能夠顯著縮小肌瘤的體積, 降低患者體內各激素水平,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楊曉紅,夏恩蘭,王紀亮.宮腔鏡聯(lián)合藥物治療子宮肌瘤75例效果評價.中國內鏡雜志, 2012, 18(7):697-700.

[2] 趙玉玲.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分析.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 2013, 17(21):124-125.

[3] 馮洋,杜永洪.不同方式治療子宮肌瘤對術后妊娠影響的研究進展.重慶醫(yī)學, 2014, 43(20):2669-2671.

[4] 楊欣.子宮肌瘤藥物治療.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2, 28(12):905-908.

[5] 陳慶云,張小燕.子宮肌瘤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2, 28(12):950-952.

[6] 楊娟.子宮肌瘤非手術治療50例療效觀察.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4, 20(1):111-112.

[7] 陳文飛.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100例臨床觀察.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 2014, 18(17):103-104.

第8篇

[關鍵詞] 子宮肌瘤;手術;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1[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6(b)-098-02

子宮肌瘤又稱子宮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好發(fā)年齡30~50歲,以40~50歲最多見。多數無癥狀,少數表現為月經周期縮短、經期延長、經量增多、繼發(fā)性貧血、腹部包塊、壓迫癥狀如排尿困難和排便困難等。外科手術是治療子宮肌瘤常用的外科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月我院對87例子宮肌瘤患者施行了經腹子宮肌瘤切除術,現將圍術期的護理措施及體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87 例,年齡 29~57歲,平均45.5歲,其中,肌壁間肌瘤 51 例、黏膜下肌瘤 13例、漿膜下肌瘤 23 例。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11例?;颊呷朐汉蠼洺R?guī)婦科檢查及 B 超檢查,完善各項常規(guī)術前檢查,無手術禁忌證,排除子宮內膜病變及其他性質的病變。術后均經病理學檢查證實為子宮肌瘤。

1.2方法

麻醉采取腰硬聯(lián)合麻醉或氣管插管全麻,手術方法均采取經腹手術,其中單純子宮肌瘤剔除術19例,子宮次全切術45例,子宮全切術23例。

1.3 護理措施

1.3.1 疾病宣教

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子宮肌瘤的有關知識,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及治療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治療方案,積極配合醫(yī)生做好患者的工作,使患者安心地接受手術治療。

1.3.2心理護理

子宮是女性性別的一個重要標志,對于需要行子宮切除的患者來說,無論是心理上還是從生理上來說都是一大創(chuàng)傷,患者多有悲觀心理,因此,心理護理極其重要。護理人員應該深入了解患者及其家屬的思想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術前宣教,向患者及其丈夫耐心講解切除子宮后的有關保健和康復知識,明確指出切除子宮不會影響性生活,不會損害女性形象,不會降低女性魅力,使患者和家屬對自己的治療方案有一個正確認識,并讓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參與治療方案的制訂和選擇。對于手術,患者常常會出現恐懼和焦慮心理,擔心手術是否成功,術后有無并發(fā)癥、后遺癥,麻醉是否順利等。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并用治愈的病例現身說教,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可以幫助患者正確面對手術,使患者處于最佳狀態(tài)接受手術[1-2]。心理護理作為促進患者健康的重要手段,已廣泛應用于手術焦慮的干預,對患者的軀體康復和心理的康復收到一定的效果[3]。

1.3.3術前護理

1.3.3.1入院后開始訓練患者在床上解大小便,避免術后因不適應而出現排尿、排糞困難。

1.3.3.2陰道準備:用新潔爾滅溶液或1∶20碘伏液500 ml 行陰道沖洗,2 次/d,連續(xù) 3 d,以防止逆行感染。

1.3.3.3 胃腸道準備:指導患者術前 1 d進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術前 6 h 禁食、4 h 禁飲,術前一晚通便灌腸及術日晨清潔灌腸,避免因腸道脹氣而影響手術操作,從而減少術中誤傷腸管的可能性,并可減少術后腹脹的發(fā)生。

1.3.3.4手術野準備:術前1 d備皮,備皮方法:用肥皂水清洗后剃去及下腹部汗毛,臍孔用碘伏棉簽拭凈,保證術野皮膚的無損傷及無菌性。備皮范圍上至劍突,下達大腿上 1/3(包括外陰),兩側至腋中線。

1.3.3.5 全面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注意有無發(fā)熱、高血壓、咳嗽等,糖尿病患者尚需監(jiān)測血糖水平,若有異常應及時報告醫(yī)生,以決定是否需暫緩手術。若無異常則于術日晨執(zhí)行術前醫(yī)囑,包括留置導尿、抗生素皮試、術前麻醉輔助用藥,患者入手術室前靜滴抗生素,以確保在術前2 h內使用抗生素,達到最佳預防效果。

1.3.3.6其他:中度以上貧血患者應做好交叉配血和輸血準備。睡眠差者術前1 d晚睡前按醫(yī)囑服用鎮(zhèn)靜催眠藥物,以保證患者在術前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1.3.4術后護理

1.3.4.1一般護理術后6 h應去枕平臥,全麻患者頭偏向一側,防止因舌后墜而發(fā)生窒息,或嘔吐時發(fā)生誤吸。給予心電監(jiān)護,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常規(guī)使用腹帶,保持切口的清潔、干燥,防止感染,并觀察切口有無滲血、陰道出血情況。若有引流管注意保持引流管通暢在位,并記錄引流量。

1.3.4.2 飲食護理術日禁食、禁飲,術后 1~2 d 進少量流質,排氣、排便后改半流質,逐漸過渡到普通飲食。

1.3.4.3 導尿管的護理觀察導尿管是否通暢、尿液顏色及尿量,如發(fā)現少尿、無尿及血尿應立即報告醫(yī)師。保持會清潔,每日用絡合碘棉球擦洗外陰及尿道口 1 次,每日更換無菌尿袋 1 次,預防逆行性感染。一般術后 48 h 可拔除導尿管。

1.3.4.4 疼痛的護理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會感到切口疼痛,通常術后 24 h 內最明顯[4],48 h后逐漸減輕。持續(xù)而劇烈的疼痛會使患者更加焦慮不安、失眠,應根據情況及時給予止痛。使用鎮(zhèn)痛泵者仔細觀察鎮(zhèn)痛泵的連接、運行情況和鎮(zhèn)痛效果,出現不良反應及時處理,并作好護理記錄;未使用鎮(zhèn)痛泵者可根據疼痛情況按醫(yī)囑給予哌替啶、強痛定或曲馬多等止痛藥物。若術后72 h后仍有持續(xù)而劇烈的疼痛或疼痛緩解后又加劇,應警惕切口感染的發(fā)生。

1.3.4.5 活動指導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早期下床活動不僅有利于靜脈回流,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而且能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減少腸粘連的發(fā)生,預防或減輕術后腹脹[5]。

1.3.4.6預防肺部感染患者往往擔心因咳嗽而使腹部切口裂開或致疼痛加劇,所以強忍不敢咳嗽,護士應指導患者做深呼吸以及咳嗽、咳痰的方法:先用雙手按壓腹部切口兩側,再用力咳嗽將痰咳出,這樣既可以減輕切口疼痛,又可有效地將痰咳出,預防肺部感染。

1.3.5 出院指導

1.3.5.1術后2周內嚴密觀察陰道流血情況,一般不超過月經量,如超過月經量或有異常分泌物時應及時來院就診。

1.3.5.2子宮次全切除、肌瘤剔除術后1個月內禁止盆浴及性生活;子宮全切除術后3個月內禁止盆浴及性生活。

1.3.5.3施行子宮次全切除術、肌瘤剔除術者一般需要休息1個月;施行子宮全切除術者,一般需要休息3個月。術后2周內應避免騎馬、騎腳踏車、久坐,以免盆腔充血引起不適,8周內避免劇烈活動或重體力活,滿 8 周后,再根據恢復情況逐漸加大運動量。

1.3.5.4定期復查: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術后1個月復查1次,以后每3個月1次,連續(xù)3次,以后每半年1次;子宮次切術后2個月復查;子宮全切術后3個月復查。

2結果

87例均治愈出院,未出現并發(fā)癥,住院天數6~13 d,平均8.9 d。

3討論

手術治療是子宮肌瘤的常用治療方法,但只是整個治療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6],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如耐心的心理護理可使患者及家屬對疾病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充分調動患者及家屬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治療;充分的術前準備和精心的術后護理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彭烈婭,陳萍.子宮肌瘤手術病人的觀察及護理[J].護理研究,2008,22(15):1358.

[2]王曄,趙麗艷,熊宏麗,等.子宮肌瘤手術的護理[J].全科護理,2009,7(1B):149.

[3]丁翠萍,吳繪美,郭美蓮,等.子宮肌瘤病人術前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J].護理研究,2005,19(12):2773.

[4]王育環(huán).子宮肌瘤手術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3):237-238.

[5]李秋香,賴觀玲.預防腹部手術后腸粘連的護理干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7,20(8):964-965.

第9篇

1 分類及癥狀

按肌瘤所在部位不同分為宮體肌瘤和宮頸肌瘤,按肌瘤與子宮肌層的關系可分為黏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其常見癥狀有:月經周期縮短、經期延長、經量增多,繼發(fā)貧血。有的肌瘤增大超出盆腔在下腰部可捫及,可產生壓迫癥狀如排尿困難和排便困難。

2 治療原則

必須根據患者年齡、生育要求、癥狀、肌瘤大小等情況全面考慮,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2.1 隨訪觀察 若肌瘤小且無癥狀,一般不需治療,尤其是近絕經年齡患者,因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低落,肌瘤可自然萎縮或消失,可每月3~6個月隨訪1次。

2.2 藥物治療 凡肌瘤在2個月妊娠子宮大小以內,癥狀不明顯或較輕,近絕經年齡及全身情況不能手術者,均可給予藥物對癥治療。

①雄激素;甲基素、丙酸酮;②抗雌激素制劑:三苯氧胺。

2.3 手術治療

2.3.1 適應證 ①子宮大于妊娠10~12周(拳頭大小);②肌瘤增長速度快,特別是更年期后肌瘤不但不萎縮反而變大;③瘤體雖小癥狀明顯、月經過多、藥物治療無效,繼發(fā)貧血;④有壓迫臨近臟器癥狀;⑤有子宮肌瘤蒂扭轉;⑥有惡變可能;⑦婦女不孕或流產而其他一切檢查又很正常者。

2.3.2 手術切除的方式 ①開腹手術:是傳統(tǒng)手術治療方法,包括:肌瘤剔除術、子宮次全切除術、子宮全切術;②陰式子宮切除術:優(yōu)點是腹部無切口、腹腔干擾少、患者恢復快;③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是當今世界上先進的婦科技術,優(yōu)點是切口小、創(chuàng)傷小、術后粘連機會少,疼痛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一般3~5 d,2周內可恢復日常工作和學習。

3 術前健康教育

3.1 心理指導 針對患者和不同特點,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

3.2 術前1 d半流飲食,術日晨禁飲食。

3.3 術前準備的目的和必要 備皮:清潔皮膚,預防切口感染;②術前用藥目的:保證睡眠,誘導麻醉,增強麻醉效果,減少腺體分泌;③胃腸道準備:防止術中、術后嘔吐物誤吸,防止術中誤傷腸管,有利手術順利進行,防止術后腹脹;④置尿管:利于手術,預防誤傷膀胱。

4 術后健康教育

4.1 術后常見的護理問題及相應的護理措施(1)寒戰(zhàn):多由于麻醉作用使體溫降低或手術過程中輸液速度過快而引起的。護理措施:①保暖:熱水袋保暖,但熱水袋水溫不應超過50℃;②給予地寒米松10 mg靜脈滴注或異丙嗪25 mg肌內注射;(2)疼痛:疼痛是最常見的護理問題,以術后24 h內最內明顯;是由于手術牽拉或麻醉作用逐漸消失引起。護理措施:①術后及時系上腹帶,以減輕疼痛;②術后6 h給予半臥位,有利于減輕腹部傷口張力,減輕疼痛;③止痛劑:根據疼痛性質、程度給予止痛劑;④注意觀察疼痛性質、程度;⑤加強心理護理,設法分散患者注意力,如為患者放一些音樂或同患者聊天等以減輕疼痛;(3)腹脹:由于術中牽拉及麻醉作用的影響,術后活動少,腸蠕動功能減弱所致。多發(fā)生在術后48 h內。護理措施:①鼓勵患者早期離床活動,以促進腸蠕動;②排氣后前兩日進免糖食物,防止產氣過多引起腹脹,給予少量多次飲溫開水或橘子汁,促進排氣,少量多餐半流食;③腹部熱敷或輕輕地按摩下腹部,促進腸蠕動,減輕腹脹;④必要時,可給予新斯的明1 mg每30 min肌內注射1次,共2次;(4)排尿困難:與術后留置尿管有關。護理措施:①鼓勵患者在拔管后多飲水,并爭取在拔管后30 min內自行排尿;②如排尿困難可以讓患者聽流水聲誘導排尿;③輕輕地按摩下腹部或熱敷下腹部;④采用針灸方法或給予新斯的明1 mg肌注或扶患者坐起排尿。

4.2 子宮肌瘤患者手術后出院如何自我護理 ①術后清潔:出院后腹壁的切口需保持干燥,一周后再沐浴(禁盆浴),因出院縫線剛拆除,針眼還未完全愈合,況且切口的痂尚未脫落,因此不宜沐浴。當然全身仍需保持清潔以擦澡為宜,每晚或便后洗會陰;②疼痛護理:一般出院時可能仍有稍許腹部切口處吊痛,不時有針刺樣痛均屬正常,如切口疼痛明顯,需檢查一下是否紅、腫,排除感染可能,如有膿液擠出需到醫(yī)院換藥,僅僅紅腫可以購買紅外線燈泡裝在臺燈底座上,妥善放置后照射腹部,2次/d,20 min/次,以不感覺燙為宜。腰部酸痛:輕微的酸痛經過休息數日后一般會自行好轉。如酸痛明顯需到醫(yī)院請教醫(yī)師排除麻醉后留下的后遺癥,必要時用一些藥物。排尿痛:極大部分患者不會有此癥狀,少部分可能出現排尿時小腹部放射性疼痛,可能是手術引起,因子宮與膀胱相鄰,如盆腔有粘連情況,則切除子宮時與膀胱分離,可能稍稍有擦傷,數日后自行好轉,平素多飲開水,自覺排尿時立即排盡,不要憋尿時間太長。如排尿時尿道口疼痛,可能是泌尿道感染所致,輕度者通過每天多喝開水就行,嚴重者需上醫(y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③可能出現的異常癥狀:陰道出血:行肌壁間肌瘤或黏膜下肌瘤剔除術者,子宮壁有傷口,這會導致術后有少量的陰道流血,一般不會超過10 d,均屬正常,如大于半月應上醫(yī)院檢查;行次全切除術后一般不會出血,但如宮頸切緣部位高,可能每月于月經來潮的日子會有少許陰道出血,量的多少視宮頸切緣的高低而定,如切緣高、內膜殘留多則陰道出血相對偏多,反之,陰道出血少。子宮全切術后,10~15 d可能會有少量黃色分泌物或血性分泌物可觀察幾天,自然消退,如出現膿性分泌物,可能是陰道切口殘端有感染或陰道炎應去醫(yī)院診治、查明原因,及時處理。若子宮次切或全切患者出現大量的陰道流血,有可能是縫線裂開,應立即去醫(yī)院急診檢查;④飲食:出院后宜清淡、自已喜愛的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維生素和高礦物質飲食。多吃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暢,因便秘易使陰道殘端縫合處變薄,破裂出血的危害;⑤性生活適應:子宮肌瘤挖出禁止性生活1個月。子宮次切術、子宮全切術分別待2~3個月上醫(yī)院復查正常后可恢復性生活。但婦科腫瘤患者的性問題除了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影響外,還受患者及其錯誤觀念的影響,常使婦女擔心不再是個女人,擔心丈夫從此不再愛她,不再有性生活。其實這些擔心都是多余的,可以與護理人員或醫(yī)師取得聯(lián)系問清原由,消除不必要的顧慮,使其性生活能達到協(xié)調、美滿。

第10篇

【關鍵詞】子宮肌瘤;手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R737.7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881-02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發(fā)病率達20-30%,治療方式有多種,本文主要講述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方式有多種,按手術范圍分:子宮肌瘤剝除術、次全子宮切除術、全子宮切除術;按手術的途徑分: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經陰道手術、經宮腔鏡手術、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介入治療)。如何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手術的方式,與每個醫(yī)師的經驗有很大關系。以下就個人的臨床工作經驗及相關的文獻報道,對子宮肌瘤各種手術方案選擇的進行一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08年1月1號~~2013年12月30號我院收住的子宮肌瘤患者,年齡28-53歲,均有手術指征。手術指征如下:①月經過多繼發(fā)貧血,藥物治療無效;②嚴重腹痛、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轉引起的急性腹痛;③有膀胱、直腸壓迫癥狀;④確定肌瘤是不孕或反復流產的唯一原因者,患者要求手術入院;⑤肌瘤生長較快,懷疑有惡變。

1.2手術選擇 選擇開腹手術420例,其中開腹全子宮切除的386例,開腹子宮肌瘤剝除的134例;選擇腹腔鏡手術的50例,其中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的38例,腹腔鏡下肌瘤剝除的12例;選擇陰式手術的95例,其中經陰道全子宮切除術的80例,經陰道子宮肌瘤剝除的15例;選擇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的37例。

2 結果

2.1術中的出血情況 術中出血情況:開腹手術:30-100ml,陰式手術:80-200ml;陰式手術困難術中轉開腹的5例;術后觀察發(fā)現腹腔內出血需要開腹手術止血1例;腹腔鏡下手術出血30-80ml,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出血1ml。

2.2術后住院時間:開腹手術:5-21天;陰式手術:4-7天,腹腔鏡下手術:4-6天;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3-7天。

2.3 術后追蹤情況:子宮肌瘤剝除術后復發(fā)患者73例,復發(fā)需要再手術的25例;次全子宮切除術后出現慢性宮頸炎153例;術后妊娠率失去資料追蹤統(tǒng)計。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出現潮熱出汗等更年期癥狀13例,性生活不滿意的25例,出現排尿不暢2例,陰道穹窿脫垂3例。經陰道及腹腔鏡、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術后傷口愈合均好,開腹手術傷口愈合不良64例。腹腔鏡手術術后出現肺水腫需要轉重癥監(jiān)護室1例。介入術后出現不同表現的栓塞綜合征26例。

3 討論

子宮肌瘤的手術方案多種,我們要掌握各種手術方案的適應癥及優(yōu)缺點,結合每個患者的實際情況、每個手術醫(yī)生對哪種手術的熟練程度,還有醫(yī)院的設備條件去為病人選擇最佳的手術方案。一、子宮肌瘤剝除術,適用于有生育要求,希望保留子宮的患者,但是以后有可能復發(fā),需要再次手術,在本研究范圍內的子宮肌瘤剝除術患者術后復發(fā)有73例,需要再手術的25例。二、次全子宮切除術,適用于:年輕、已完成生育任務,宮頸光滑而且已經排除了宮頸癌的患者,可以保持了陰道的完整性,保持了盆底的完整性,可以避免以后陰道穹窿脫垂。但是日后有可能出現宮頸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癥殘留、慢性宮頸炎、殘端宮頸癌等。幸運的是在我院收住的患者中到目前為止暫時未發(fā)現殘端癌。三、全子宮切除術,適用于無生育要求,子宮體積大于孕12周;月經過多伴有失血性貧血,肌瘤生長速度較快,保守治療失敗或子宮肌瘤剝除術后復發(fā)以及懷疑有惡變者,是一個常見而且較多人選擇的手術方案。它可以預防日后出現子宮內膜及宮頸病變等問題;但是有可能影響卵巢血液供應,影響內分泌,導致卵巢早衰的發(fā)生率升高,目前,據大多的研究認為,子宮體的切除對卵巢功能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據報道劉春紅[1]:接受全子宮切除保留雙側卵巢的婦女中有20例(16.67%)發(fā)生卵巢功能早衰。全子宮切除術完全切除了宮頸,沒有宮頸粘液的分泌及,或多或少影響了陰道解剖的完整性,有可能會影響日后的性生活,但是,林仲秋[2]教授多年建議患者不選擇次全宮切除術,他認為全宮切除術對術后的性生活并不會有影響 。另外,全子宮切除切斷了各種韌帶,術后有可能增加陰道穹窿脫垂的發(fā)生率。四、開腹手術:適用于:幾乎適用于所有手術患者。開腹手術視野較寬闊、手感后、相對安全、容易掌握,不受患者肌瘤的位置、大小、有無粘連以及是否存在惡變等等影響。但對腹腔干擾較大,術后腸功能恢復相對較慢,容易導致術后盆腹腔的粘連、腸粘連、切口的粘連等;術后腹部留有疤痕,影響美觀。術后傷口容易出現感染,脂肪液化導致傷口愈合不良,從而導致住院時間延長。五、腹腔鏡手術:腹腔鏡手術器械要求較高,費用較高,手術醫(yī)生需要經過專業(yè)的培訓,適用于子宮小于孕12周大小的患者。屬于微創(chuàng),出血少,對腹腔干擾較小,術后腸功能恢復相對較塊,術后盆腹腔的粘連發(fā)生率相對較少;術后疤痕小??赡艹霈F腹腔鏡特有的并發(fā)癥,如皮下氣腫,氣體栓塞、高碳酸血癥等。術中一般取頭低腳高位,患者容易出現肺水腫等并發(fā)癥。我院腹腔鏡手術術后出現肺水腫需要轉重癥監(jiān)護室1例。六、經陰道手術:一般以妊娠小于10周子宮大小為界,但也因手術者的技術和經驗而異。據謝慶煌主任的經驗介紹:也可以做到超過孕10周以上的,但是如果孕10周以上,需要用碎解法縮小子宮體積后再經陰道取出。腹部無傷口、損傷小、對腹腔干擾少,術后腸功能恢復較快、住院時間短、患者容易接受,目前,越來越多的醫(yī)生與患者均選擇經陰道手術,經陰道手術在全子宮切除術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在國外,有專家認為:“在同等條件下,若能實施陰式手術,應盡量以實施陰式手術為宜。”但是,陰道手術視野小,手術醫(yī)師技術要求較高。七、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介入治療):并不是每個醫(yī)院都具備的技術條件。它適用于所有要求保留子宮的患者,尤其是對那些合并有手術禁忌癥的患者,可以選擇該類手術方式,它可以保留子宮、避免出現開腹等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但是,近來逐步出現有關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后宮腔粘連及影響內分泌的報道,陳淑琴等[3]報道了3例因子宮肌瘤行UAE導致IUA,洪瀾等[4]總結了選擇性UAE治療子宮肌瘤129例,2例出現閉經;David等[5]認為UAE的應用不僅要考慮到治療效果還要考慮并發(fā)癥及生育方面的需要;宋冬梅[6]術后出現宮腔粘連的原因主要是創(chuàng)傷與感染,任何造成子宮內膜基地層受損而使肌層組織的創(chuàng)傷與子宮內膜的炎癥感染均可導致宮腔粘連。故,術前應向患者交代清楚。

綜上所述,伴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針對子宮肌瘤患者的治療手段多樣化,有手術指征的患者手術方案也有多種選擇。我們要結合患者的臨床特點,根據各個醫(yī)生的臨床經驗及手術技巧的熟練程度,針對不同的患者選擇,選擇不同的手術方案。術前做好醫(yī)患溝通,盡量讓患者來參與手術方案的選擇。在有效治療疾病的基礎上,我們還有考慮如何維持女性的生理及功能。要考慮到患者生活質量、衛(wèi)生、經濟等多種社會因素,真正落實到治療的個體化治療原則。

參考文獻:

[1] 劉春紅.子宮切除對絕經前婦女卵巢功能的影響[J]. 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09):1758-1761

[2] 林仲秋.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學,2012,04(03):38-40,45

[3] 陳淑琴,張成美,姚書忠.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肌瘤至宮腔粘連三例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8,43(6):463-464

[4] 洪瀾,楊舒盈,陳旺生,等.選擇性子宮動脈栓塞治療子宮肌瘤并發(fā)癥129例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6):2303-2304

第11篇

【關鍵詞】優(yōu)質護理模式;子宮肌瘤;臨床效果

子宮肌瘤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女性生殖器腫瘤,主要指的是因為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而導致的一種良性腫瘤,好發(fā)于中年女性,臨床表現以下腹墜痛、月經改變、腰背酸痛以及不孕等癥狀為主,不僅危害患者健康,還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2]。當前臨床上在治療子宮肌瘤時,有多種多樣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以及手術治療等,對于直徑>5cm的子宮肌瘤,往往需要采取手術方法摘除[3-4]。雖然手術治療子宮肌瘤可以獲得較好的療效,但是因為手術作為一種應激源,容易加大患者的心理負擔,使患者產生緊張不安情緒,并且術后護理不當,容易出現諸多并發(fā)癥,影響治療效果[5]。因此,本文對優(yōu)質護理模式運用在子宮肌瘤行腹腔鏡手術患者中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探討,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間本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手術患者180例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各90例,兩組患者均在全麻下行腹腔鏡肌瘤剔除術或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對照組年齡26~63歲,平均(43.1±6.2)歲;病程9~21個月,平均(14.6±5.7)個月;腹腔鏡肌瘤剔除術72例,腹腔鏡子宮切除術18例。觀察組年齡28~61歲,平均(43.2±6.1)歲;病程7~20個月,平均(14.4±5.6)個月;腹腔鏡肌瘤剔除術75例,腹腔鏡子宮切除術1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肌瘤大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術前協(xié)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術中護理以及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等。

1.2.2觀察組

1.2.2.1術前護理

通常情況下,術前護理包括以下幾點:(1)心理護理: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有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和促進患者術后恢復。術前,護理人員應該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和安慰,給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讓患者認識到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可以保持良好的生理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6-7]。(2)完善術前檢查:術前護理人員應該協(xié)助患者進行心電圖、血常規(guī)、血液生化指標以及尿常規(guī)等相關檢查,全面掌握患者的身體狀況,避免術中出現失血過多情況。(3)術前準備:護理人員在操作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無菌原則,常規(guī)備皮,清潔患者的臍窩,使臍窩保持干燥和清潔,避免發(fā)生感染[8]。

1.2.2.2術中護理

(1)心理護理: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可以通過與患者輕聲交談或者撫觸等方式,給予患者鼓勵和支持,使患者的情緒保持穩(wěn)定,減輕機體應激反應,為手術的順利進行提供有效保障。(2)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應該協(xié)助患者合理擺放,固定肢體,并且手術的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脈搏、心率、呼吸以及血壓等,做好相應的記錄,一旦發(fā)現異常如出冷汗、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等,應該立刻告知醫(yī)生,及時采取有效處理措施,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并且實時監(jiān)測患者的體溫變化[9]。

1.2.2.3術后護理

術后護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常規(guī)護理:結束手術后,護理人員應該第一時間將患者送回病房休息,將病床上的枕頭去掉,使患者保持平臥姿勢,持續(xù)對患者進行心電監(jiān)護,每10分鐘進行1次記錄,連續(xù)4h。同時,還應該給予患者吸氧支持,有助于體內二氧化碳的排出[10]。(2)傷口護理:術后4h,護理人員要嚴密觀察患者的腹部穿刺部位,查看是否出現滲液或者滲血情況,及時更換污染的敷料,使患者的腹部傷口保持干燥和清潔,避免發(fā)生感染[11]。(3)活動指導:因為腹腔鏡手術具有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等諸多優(yōu)點,不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創(chuàng)傷,患者術后恢復較快。在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的情況下,護理人員應該協(xié)助患者進行適當的創(chuàng)傷運動如伸展四肢、翻身等,待尿管拔除后,可以進行適當的床下活動,促進肢體功能恢復。(4)并發(fā)癥護理:出血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術后并發(fā)癥,術后24h護理人員應該密切觀察患者的穿刺孔,一旦發(fā)生血液外滲,應該及時對敷料進行更換,并且告知醫(yī)生,采取有效處理措施;對于術后發(fā)熱的患者,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進行物理降溫,比如運用酒精擦拭等,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給予患者抗生素治療;皮下氣腫是一種常見的并發(fā)癥,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對于氣腫癥狀嚴重的患者,可以給予患者持續(xù)低流量吸氧,能夠使氣腫狀況得到有效改善,促進患者康復[12]。

1.3觀察指標

(1)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腹痛、尿頻以及切口感染等;(2)臨床各項指標,包括術后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體溫恢復時間;(3)護理滿意度和生活質量評分。

1.4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15.5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字2=11.092,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臨床各項指標比較

兩組的術后排氣、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體溫恢復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和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腹腔鏡手術是臨床上治療子宮肌瘤常用的一種方法,具有恢復快、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以及出血少等諸多優(yōu)點,但是如果護理不當,也容易出現諸多并發(fā)癥,影響患者術后康復,所以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13-14]。優(yōu)質護理服務主要指的是將患者的實際需求作為基本出發(fā)點,重視基礎護理,全面落實責任護理制,進一步深化護理專業(yè)內涵,提高護理服務水平,從而給予患者全方位護理服務的一種模式[15]。在優(yōu)質護理服務中,重視患者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能夠使患者及其家屬的顧慮消除,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的依從性提高,可以為手術的順利進行提供有效保障[16]。術后,在對患者進行傷口護理的基礎上,再給予患者適當的運動指導,協(xié)助患者進行被動或者主動肢體活動,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肢體功能恢復[17]。同時,有針對性地給予患者皮下氣腫、胸痛、出血以及發(fā)熱等并發(fā)癥護理,可以控制患者病情,穩(wěn)定生命體征,對促進患者康復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18]。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2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33%,并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各項指標均較好,提示子宮肌瘤手術患者運用優(yōu)質護理服務可以獲得滿意效果,這一結果與劉靜[19]、崔文霞[20]研究報道一致。綜上所述,臨床上將優(yōu)質護理服務運用在子宮肌瘤手術中,一方面可以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者康復,另一方面還能增強護理滿意度,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

參考文獻

[1]王世萍.優(yōu)質護理在子宮肌瘤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17(2):259.

[2]陳霞.針對性護理干預在子宮肌瘤圍手術期的效果探討[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13(5):226-227.

[3]楊秋香.子宮肌瘤手術患者優(yōu)質護理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11(3):166-167.

[4]蔡麗.臨床路徑護理在子宮肌瘤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9):76-77.

[5]盧妙珍.優(yōu)質護理在子宮肌瘤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25(4):169.

[6]陶金霞.優(yōu)質護理在子宮肌瘤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哈爾濱醫(yī)藥,2012,17(5):405.

[7]梁凡.全程中醫(yī)護理模式在子宮肌瘤手術患者圍術期的應用效果觀察[J].光明中醫(yī),2015,12(5):2671-2672.

第12篇

為探討心理干預在子宮肌瘤手術患者中的實施效果, 特對本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手術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患者均為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間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 年齡21~35歲, 平均年齡(27.8±3.2)歲, 肌瘤大小3~10 cm2, 所有患者均實施子宮切除術。按照護理方案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0例,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各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醫(yī)療護理, 指導患者飲食, 適時進行健康宣教;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主要實施心理干預護理, 給予患者心理護理, 密切留意患者心理情緒變化, 及時向患者詢問, 排除各種消極因素。術前做青霉素等藥物過敏試驗, 叮囑患者術晨勿禁食, 巡回護士要在術中加強巡回, 及時給予患者鼓勵, 安撫患者不安情緒, 在手術過程中嚴禁談論與手術無關的話題。在心理干預的過程中應采取轉移疏導療法, 耐心傾聽患者訴說, 并適當給予微小或輕聲應答等, 同時鼓勵患者進行治療, 增強患者治療信心。

1. 3 觀察指標 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患者抑郁癥狀恢復情況進行評價[1], 共24個評分項, 評分范圍0~76分, 正常:≤8分;可能有抑郁:9~19分;肯定有抑郁:20~34分;嚴重抑郁癥:≥35分;采用醫(yī)院自制調查問卷對患者滿意度進行調查, 總分100分, 分數越高表示越滿意[2]。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對數據進行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

2 結果

護理前, 兩組患者HAMD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HAM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考县| 松原市| 闻喜县| 城固县| 武乡县| 克山县| 永顺县| 陆河县| 廉江市| 峨眉山市| 辽源市| 尼木县| 泸州市| 招远市| 柘城县| 南陵县| 玉龙| 渝中区| 吉隆县| 尼勒克县| 林芝县| 通化市| 开远市| 沂水县| 明水县| 金昌市| 潮安县| 太原市| 巨鹿县| 蛟河市| 吕梁市| 隆尧县| 枝江市| 永年县| 叙永县| 鄂托克前旗| 开原市| 古丈县| 抚远县| 土默特左旗| 原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