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7 18:04: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濟學彈性的概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of demand price elasticity, the related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demand price elasticity mathematic analysis are given, so that students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rresponding demand price elasticity, and better adapt to the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關鍵詞: 專業;需求;價格;彈性
Key words: professional;demand;price;elasticity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35-0034-02
0 引言
需求價格彈性是討論某種商品的需求量對于價格的敏感程度的數量指標,在經濟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對于一些特殊的需求價格彈性,在經濟學中只給出經濟解釋而沒用原理,學生學習時只能死記硬背,不能很好地理解,導致學習困難。因此,作者從需求價格彈性的數學表達式出發,對相關需求價格彈性的經濟意義給出數學解析,以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對應的需求價格彈性,更好地適應專業需求。
1 需求價格彈性的概念
5 需求價格彈性的應用
需求價格彈性在經濟管理中有很多應用,我們在這里只給出如何利用需求價格彈性推導出產品的銷售價格這一問題。
定理4 設某產品基期價格為p0,銷售量(等同于需求量)為Q0,需求價格彈性為常數?濁,當期產品的價格為p,需求量為Q,則產品的銷售價格由公式p=p0(Q0 / Q)-1/?濁確定。
6 結語
我們從需求價格彈性的數學表達式出發,對相關需求價格彈性的經濟意義給出數學解析,同時給出需求價格彈性幾個特例的數學描述。在此基礎上,定理2給出了需求價格彈性與收益的定性描述,定理3給出了需求價格彈性與收益的定量描述,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運用需求價格彈性,更好地適應專業需求。
參考文獻:
[1]黃靜.經濟數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8-53.
許鳳嬌(1989-),女,漢族,安徽池州人,金融碩士,單位:南京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研究方向:商業銀行經營管理。
摘要:在宏觀經濟學和經濟增長理論中, CES生產函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本文對普遍運用的CES函數進行了標準化。Klump和Grandville提供了在可獲得必要參數的情況下,對CES生產函數參數校準的一種簡單方法。標準CES生產函數的運用存在一些誤區,本文列舉了正確的用法。
關鍵詞:CES生產函數;替代彈性;標準化
1.引言
近年來,CES生產函數獲得了宏觀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更多的應用。CES函數是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最為普遍的替代選項,并且可以處理比C-D函數應用范圍更為廣泛的問題。但是,并不總是能夠明確確定特定選擇的CES函數參數或者檢驗他們的含義。Klump和Grandville(2000)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且概述了明確“標準化”這個生產函數的步驟。
盡管CES生產函數看起來簡單明了,但是數學上的簡單形式是具有欺騙性的。Klump和La Grandville強調過,應當小心對待CES生產函數的經濟解釋。他們特別指出對于分析理論結果為不同的替代彈性時使用“標準”CES函數,替代彈性的變化只能由標準化來分離出來。標準CES生產函數已經被多位學者應用于理論研究,而且這些理論研究成果已經被學者用來作為實證分析的框架。Klump對這項工作的大部分進行了研究,提供了進一步的資料并使得相關文獻更為廣泛的應用。這些論文發展或重新解釋了標準化這一概念。
2.標準化
闡述基本問題的最簡單方法就是設想兩個公司的生產率比較,它們的生產函數分別是AF(K, L)和BG(K, L)。由于生產技術不同,直接比較A和B的相對大小的經濟意義是有限的。兩家公司規模的不同,使得采用數學的對稱性會誤導經濟內容的比較。
如果允許替代彈性變化,就相當于把方程從F(K, L)變為另一個方程G(K, L)。這就引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其他技術參數是否保持和之前一樣的經濟解釋,還有當保持其他參數不變時,變化的替代彈性在經濟方面的含義是什么。
為簡單起見,假定只有兩個輸入量資本和勞動,規模報酬不變的情況下進行討論。
最簡單的標準化解釋是把資本和勞動輸入量看作指數,那樣可以與任意選擇的基準價值進行比較。ACMS形式可以被視為函數的標準化,因此分布參數b就是資本-勞動比一致時的資本份額。從這個意義上,標準化是不可避免的。給定的參數使得標準化得以明確,在理論分析中,能幫助區分獨立于其他參數變化的替代彈性的變化。默認假設能夠進行這種區分的想法可能是不正確的。
分布參數不能用來獨立定義資本和勞動的度量單位。如果想研究不同替代參數的影響,會遇到用任意基準資本-勞動比來標準化函數的問題,而且這樣的任意選擇會影響變化替代彈性如何改變生產面的表現形式。
在經濟學中,“標準化”這個術語經常用于一個系統或者模型的特定參數或數量是不變的正式性質的情況下。基準資本-勞動比的選擇將決定生產率如何隨替代彈性的增加而變動。如果經濟處在基準位置附近,彈性的變動對生產率的影響將很小。由于前面的原因,選擇某一個標準化或基準資本-勞動比能被看作比其他的更縝密和自然,是毫無意義的。這意味著,無法確定替代彈性改變的影響程度,有時甚至連符號都不能確定。我們采用特定數量或參數的水平是任意的且能自由選擇的觀點。
3.標準化的使用
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研究一個傳統動態增長模型,其包含以ACMS形式寫的CES生產函數。研究者該如何選擇分布參數b?一般來說,這是被用來解釋為當替代彈性不變時的資本份額。當資本-勞動比不變時,ACMS的分布參數可以解釋為資本份額。
當研究者有多個要素份額和要素比率的觀察值時,就可以用標準方法分析數據,估算出分布和替代參數。當分布和替代參數被視為數據估算的固定常量是,就不存在標準化問題。
在實證研究和政策模擬中,CES生產函數的標準化形式相對于其他形式有時候是有用的,盡管益處有時是適度的。標準化避免估計分布參數,而是需要用資本份額的觀察值估計技術是一致的(至少是平均水平上)。在其最簡單的形式中,這個過程需要額外假設邊際生產率要素定價和利潤最大化。從嚴格的計量經濟學角度來看,學者建議的方法所獲得的好處并不是主要來自標準化,而是來自強加一個參數而非去估計它,額外的假設能對參數加以限制。
Klump和La Grandville認為選擇的替代彈性,TFP參數和分布參數最好看作相互依賴的。如果研究者模擬一個增長模型是改變了替代彈性,他也應該改變TFP和分布參數。他們的建議是把TFP參數和分布參數表達為替代彈性的函數,那樣隨著彈性的改變,生產函數在一個特定的資本-勞動比上總是服從相同的人均產量和邊際技術替代率。換句話說,這個過程迫使不同替代彈性的生產面沿著特定線K=k0L相切,其中k0是資本-勞動比的基線。
4.結論
最近發表的各種論文已經注意到了CES技術的潛在重要性。他們的研究也表明,當研究者用CES技術研究或校準模型時,保持分布參數固定,同時改變替代彈性是有負面影響的。以這種方式進行,意味著資本份額的變化適用于特定的資本產出比。當特定資本產出比上的資本份額數據是可得的,用和數據保持一致的方式校準CES生產函數是有意義的,因為替代彈性是變化的。特別是,Klump和La Grandville建議的方法,能以最自然的方式校準分布參數。他們的步驟也承認,如果一個技術參數改變,其他參數的意義也會改變。這些對我們理解CES技術都是有用的,對未來的文獻應該會有顯著的影響。(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產函數 商業銀行 內控管理 管理經濟學
每個企業的運作都離不開必要的經濟理論和管理知識,商業銀行的運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過對管理經濟學的學習,就可以了解經濟理論在企業運營決策過程中的科學理論依據,為企業實現業務目標提供經濟分析工具。如果一個企業能成功地運用管理經濟學原理建立自己的經營策略,并把它應用到日常商務管理中,將會給企業的運營帶來很大的好處。如何把企業運營和經濟理論有效的結合起來?
首先,可以將產品價格彈性結合需求規律,運用于市場。在市場條件下,一般商品需求規律是:所有其他條件不變,價格下降,需求量上升;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如果要為企業的市場戰略服務,就必須將需求價格彈性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在一般情況下,任何缺乏需求彈性的產品,企業都應設法提高價格。需求彈性充足的產品,企業可以降價銷售,提高總收入。有效運用這個經濟原則,用低的價格,可以薄利多銷,進行更多的銷售。快速銷售可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利潤率雖然低,但通過更多的銷售,更快的銷售可以增加總利潤,加快資金周轉。
再次,可以利用生產函數,對企業產品降低成本,增加產量。生產函數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生產中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與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之間的關系,又稱短期生產函數。公式為:q = f (l ,k0 )k0不變 ,l增加帶動產出增加。譬如說,康柏公司從1993年起開始改革傳統組織形式,在蘇格蘭的工廠試行“三人勞動組”制,結果證明這種組織形式大大優于流水線,每個工人的產出提高23%,實現了目標。“三人勞動組”運作情況如下:生產流水線一般由20名工人參加,每個人只干一種活。改革是將流水線的全部工種交給3個人承擔,每個人要干6種~7種活。如第一個人負責把要組裝的部件準備好;第二個人負責把那件組裝到個人電腦的機殼內;第三個人負責全部測試工作,確保所有線路暢通無阻。“三人勞動組”的優越性表現在:(1)占據廠房面積小,平均每平方米的產出比流水線提高16%。(2)流水線的方式使電腦在組裝的過程中觸摸人數多,不但延長產品組裝時間,而且增加影響產品質量的機會,因為電子產品質量的高低同被觸摸的人數多少成正比。(3)流水線一旦出現故障或其中的一個成員在操作中發生問題,20個人都要停工,而小組若出現問題,受影響的則僅限于3個人。但是“三人勞動小組”要求每個工人能夠干多種活,他們必須經過多方面的培訓方能上崗。在這個案例中還運用到了邊際產量原理,即在其他生產要素投入量固定不變條件下 ,該可變要素投入量變動一個單位所導致的總產量的變動量,公式為:mpl =q/ l,邊際產量是可變的,它涉及到固定的要素的數量,在一般情況下,單位可變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越多,邊際產量就會更大;由公式可知,在總產出不變時,勞動力的減少可使產量增加。
從內部因素的影響,中國理念的商業銀行及其制度的缺乏,制約了其內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從概念上講,沒有將業務發展和風險管理這兩種關系有機統一,有一個片面的業務發展和風險規避的兩個極端片面強調的重點。也沒有真正建立全面風險管理,整個過程缺乏,品種齊全,完整的風險管理意識的概念。風險管理制度,雖然在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往往商業銀行的初步建立只能做到“看起來像”。管理制度的發展滯后于風險的發展最終建立還沒有完全垂直,獨立的風險管理制度,風險管理部門的設置,業務流程,崗位職責,也仍然有許多違反內部控制原則的情況。
從實際角度來看,金融詐騙和其他商業銀行系列事件的出現或發生重大案件是對內部控制失控的反應。失控客觀和主觀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是對重新審核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審計的不足,也沒有對商業銀行監管當局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正確的評價標準,內容,方法和措施;銀行的內部原因主要是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缺乏監督和約束機制,會計,控制或管理控制失靈,信息不充分交流,有效的內部審計評價和監督缺乏。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商業銀行缺乏有效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
首先,企業在決定上要做很多市場需求的分析。市場需求,價格彈性的產品分析,以確定產品價格,來判斷什么價格可以提供最大的利益。通過定價策略,一個企業決策者,以改善企業狀況,就必須明確產品的價格彈性,價格彈性不足,不夠靈活削減下來,否則,就是自我毀滅。預測價格彈性是發展市場營銷計劃的關鍵。通過價格的營銷推廣,交易折扣,產品抽獎等,以實現利益最大化企業管理者,你必須了解不同客戶群體
和特定商品的價格彈性的喜好。也就是說,要知道是否銷售價格上漲抵消了單位收入的下降。從經濟管理角度出發,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企業從零產量開始,首先需要一個更高的價格,然后慢慢地降低價格,因為利潤最大化的輸出總是在適當范圍內的需求彈性。顯然,如果企業能夠自覺地使用和管理的理性思維的經濟原則,我們就可以得到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第二,了解兩公司之間的交叉彈性的產品戰略決策具有重要意義。需求交叉彈性為正,具有較高的價值,在市場上更密切的替代品,是相互競爭。需求交叉彈性為負,在市場上互補性商品,就是合作關系。其替代產品,配套產品應密切關注和應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替代品,補充了企業的產品。把握消費者的喜好,產品與消費者需求相關的程度。控制廣告和營銷支出,以刺激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需求。
關鍵詞:彈性管理;國民經濟;稅收彈性;貿易條件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2-0-01
一、前言
除了可以作為基本理論基礎,還可以將經濟管理作為一個重要的度量指標,來評價現代經濟決策的各種活動,經濟決策的很多不合理性需要用彈性管理來彌補。與此同時,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都有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一項不同于原來的嶄新體系。經過優化的各個領域都應用了彈性管理。雖然彈性管理應用的時間并不早,但是彈性管理這個概念提出的早,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期,是由法國的古諾一個經濟學家提出來的,所以可以說1838年就已經有了經濟理論。
二、對于彈性的理解
彈性理論可以分為三種,首先就是交叉需求彈性,其次是價格彈性,最后是需求彈性。在運用彈性理論之前,需要明確彈性理論的內涵,這樣才能在企業實踐中將彈性理念當做工具,實際上這個問題的應用提出已經是一種新的嘗試了。彈性實際上就是,因變量隨著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具體描述的是一種敏感程度,也可以說描述的是一種反應,簡單的理解就是兩個變量之間的互相影響。需求彈性就可以理解為,需求彈性隨著影響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過程。敏感程度的表達式就是用需求變量的百分比作為被除數,將影響需求變量的百分數作為除數,所得結果就可以表示彈性敏感程度的大小。
三、國民經濟的作用
國民經濟主要有三個作用,第一方面就是在宏觀經濟循環中的應用,第二就是核算在宏觀經濟分析中的應用,第三就是在構建宏觀經濟模型中的應用。
1.在宏觀經濟循環中的應用
目前我國宏觀經濟其實是設立了許多目標的,但是由于社會的發展正在慢慢改變方向,所以在國民經濟的管理方面需要進行系統性的計算,全面的描述。宏^經濟的各個環節和各個部門的內在聯系都可以通過國民經濟管理發現規律。
2.核算在宏觀經濟分析中的應用
國民經濟的系統性安排都是有預算的,對于目前形勢的分析主要有國民經濟綜合性生產分析,國民經濟收入分配分析,國民經濟消費支出分析,國民的儲蓄與投資分析。在宏觀的經濟發展形勢下,生產的分析是備受關注的,因為它牽扯到了國民經濟的變化趨勢和方向,反映了經濟的主要內容。收入分配主要包括結構方面和增長方面,在分析各個階層的收入時要制作成動態的分析,國民經濟核算其實只要核算主要經濟體就可以,而主要經濟體包括政府、企業和居民。結構分析主要是從結果入手,然后多次考察增長的趨勢。
3.國民經濟核算在構建宏觀經濟模型中的應用
在對宏觀經濟進行分析時,其實是一個變化過程,由定性到定量的變化過程,并且需要不斷地精化發展的方向,數據基礎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了,宏觀經濟需要的是內在平衡、有邏輯、思維謹慎的系統。與此同時,宏觀經濟管理有自己的模型,主要模型就是投入生產模型,經濟計量模型,以及最優化模型。
四、彈性理論應用的三個方面
1.需求收入彈性
在需求收入彈性這一方面,我們需要用到控制變量原則,前提就是假定其他的變量不變,之前提到過的彈性系數大小也就是彈性的敏感程度,需求收入又可以繼續細分,主要是收入單位彈性、收入富有彈性、收入缺乏彈性、收入負彈性、收入無彈性。對于富有彈性這一類,這一類包括耐用消費品和高檔消費品。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收入彈性的商品就包括衣服等。缺乏彈性的這一類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最后一種負彈性就是一種呈下降趨勢的劣質產品。
2.需求價格彈性
價格變動的百分比,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各個百分比之間的比率,都是反應商品價格和商品需求量的互相互動關系的一個重要依據。正常情況下,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也可以得知,價格上漲必然會導致商品的賣量減少,從而使需求量減少。相反,當價格降低時就會使價格產品的需求量上升,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國民經濟管理。但是價格的上下浮動,并不會影響總收益的太多變化,價格高賣的少喝和價格低買的多實際對于國民經濟而言都是一個意思。
3.需求交叉價格彈性
需求交叉就是把產品分類,文章在這里將產品分為了互補品,替代品與無關品。根據經濟學的有關知識可以知道,帶動產業的影響對于國民經濟來講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一種產品迅速收到大家的歡迎,那么這個產品的有關產品需求量也會隨之增長。但是對于與從產品有競爭關系的產品,需求量就會大大下降。我們將互補品和替代品都看作分析國民經濟動態變化的一個重要依據。
五、需求彈性在決策中的應用
彈性需求在國民經濟中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主要體現在給產品定價,對產品的新開發,確立主要的競爭關系都非常重要。
產品的定位主要體現在價格定位方面,有些需求量特別大的產品,最好不要最易變動價格,盡可能維持住價格。比如有些產品缺乏彈性就應該相應的提高價格,然后是價格具有彈性變化條件。產品的開發方向非常多,所以彈性需求有助于確定一個主要方向。
六、結語
綜上所述,彈性管理在國民經濟中應用還是相當廣泛的,國民經濟這個抽象性的全貌被彈性管理系統而生動的描述了出來。經濟運行過程的平衡與否和結構的合理性都可以通過互相比較體現出來,既可以跟國際從橫向對比,也可以跟中國自身的發展進行縱向對比,從而使我國的經濟管理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冰.市場需求彈性理論及其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性[J].經濟問題,2014(6):101-102.
[2]陳樹文.需求彈性理論在市場營銷中的應用[J].科研管理.2015(2):4-5.
[3]耿永志,劉鳳軍.試析經濟彈性理論在經濟決策中的運用[J].武漢化工學院學報,2015(6):61-62.
[4]范英杰,田敏.基于需求價格彈性理論的旅行社定價問題研究[J].社會科學家,2011(4):7-8.
現在“藥店圈經濟”在媒體的描繪下有聲有色、有血有肉,這個經濟圈被越來越多的人士關注和青睞,然而就在這個蒸蒸日上的經濟圈內卻有著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整個圈子基本呈現三種狀態,即1/3贏利、1/3持平、1/3虧損。三種類型的藥店都有各自的心眼,贏利的藥店為了快速壯大發展,不分品類一律采取降價以期搶奪消費者壯大規模;持平的藥店為了盡快扭轉利潤水平迫不及待地采取降價這一殺手锏以期擴大客流量;虧損的藥店為了擺脫負利潤的困局似乎只能依靠降價這一法寶以期扭虧為盈。以上三種心態下做出的藥品降價決定似乎都有道理,似乎也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嗎?既然是藥店圈經濟,我們就用經濟學的理論就降價進行一次深入的討論吧。
價格是市場營銷大師科特勒“4P”營銷理論中的重要一P,其后是由美國營銷專家勞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4C”理論,商品的價格從生產企業角度思考轉向從消費者角度思考,曰“消費者購買成本”。無論是“4P”還是“4C”營銷理論,通過商品價格的杠桿作用,都可以影響市場的需求量,從而為企業達到短期或者長期營銷目標,這里涉及一個需求價格彈性的概念,即商品與勞務價格的相對微小變動所引起的商品與勞務本身需求量的伸縮性變化。需求價格彈性實際上是商品因價格變動引起的需求量變動率與價格變動率之比,比如某保健品因價格下幅10%導致需求量增加20%,那么它的需求價格彈性就是2,如某心血管藥品因價格下幅10%導致需求量增加1%,那么它的需求價格彈性就是0.1。它是用來衡量需求量變動對商品自身價格變動的靈敏程度,在不同的價格需求彈性下,商品的收益將有所不同,或成正比,或成反比,事實上每一種藥品都有自己獨特的需求價格彈性。
藥店如果在不了解藥品的需求價格彈性的時候貿然采用降價的營銷手段,其風險是五五開,也許在不經意之間藥店的經營收益為之喪失,一方面是浪費了藥店寶貴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和財力成本,另外一方面是損失了藥店寶貴的競爭時間。
按照需求彈性與收益關系正比圖,我們假設某維生素類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為3,某藥店銷售該產品的原始零售價格為20元,在三個月內的銷售量是300盒,那么藥店在三個月內的總收益是20元/盒X300盒,即6000元;如果藥店為了短期收益快速增長,降價10%,零售價格下降到18元,根據需求價格彈性銷售量增幅30%,即三個月內銷售量是390盒,那么通過降價后的總收益為18元/盒X390盒,即7020元,通過降價藥店的總收益增加了1020元,這也就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薄利多銷”了。也就是說當某類藥品需求價格富有彈性的時候,降價是可以增加藥店經營總收益的,反之,如果藥店對于需求富有彈性的藥品或者保健品進行漲價,藥店的總收益則會降低,如上述案例漲價10%,將會導致銷售量下滑30%,三個月的總收益就變成了4620元,較漲價前總收益減少了1380元。
按照需求彈性與收益關系反比圖,我們假設某中高端心血管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為0.2,某藥店銷售該產品的原始零售價格為50元,在三個月內的銷售量是300盒,那么藥店在三個月內的總收益是50元/盒X300盒,即150000元;如果藥店出于短期收益增長的目的將該藥品降價10%,零售價格下降到45元,根據需求價格彈性銷售量增幅2%,即三個月內銷售量是306盒,那么通過降價后的總收益為45元/盒X306盒,即13770元,通過降價藥店的總收益反而降低了1230元!如果藥店針對該產品漲價10%,市場需求即銷售量降低了2%,即三個月銷售量為294盒,通過漲價藥店的總收益增加到16170元,即增幅170元。當某類藥品需求價格缺乏彈性的時候,降價是可以不僅不能增加藥店經營總收益的,反而會降低藥店的總收益,反之,如果藥店對于這類藥品或者保健品進行漲價,藥店的總收益則會增加。
看來需求價格彈性這個概念對于藥品是否應該漲價具有很重要的參考意義,那么如何評判一個藥品或保健品的需求彈性的大小呢?
藥品或保健品的需求強度大小:通常消費者對某類產品的需求強度越大,需求價格彈性則越小,反之需求強度越小,需求價格彈性則越大。比如心血管類用藥,尤其是中高端類心血管藥品是心臟病患者的必需品,患者對產品的需求強度非常大,那么這類產品的就屬于需求缺乏彈性的范疇;維生素類的保健品雖然經過多年的消費者保健教育,但仍然不屬于消費者的必需品范疇,消費者對它的需求強度相對較小,那么這類產品的需求相對富有彈性。
藥品或保健品的替代品的多少:評判某個產品的需求彈性還需要考慮該產品所處市場環境中的替代品多少這一因素,如果替代品越多,則需求越富有彈性,反之替代產品越少,則需求彈性越小。這就好比紅海市場中產品的價格因為競爭而持續下降,產品的需求彈性較大;而藍海市場的產品因為具有一定的技術壁壘,替代品相對較少,產品的價格不僅不降,反而會逐漸上揚,這與產品的需求彈性小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醫藥市場的感冒藥品種類繁多,一個大型藥品超市內可能有上百種感冒藥琳瑯滿目陳列在藥品,此時感冒藥的需求價格彈性相對較高。
藥品或保健品占家庭支出比例:任何產品都是有目標消費者的,如果該產品消費成本占消費者家庭支出的比例越大,則該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越大,反之,如果所占比例越小,則該產品的需求越缺乏彈性。比如上海、北京等發達城市,人均收入均超過國內其它城市,藥品或保健品的消費成本占據家庭的總支出比例與其它城市相比相對較小,在這類城市的藥品零售價格基本相對較高,但這并不會負面影響該類區域的藥品零售規模。再比如一些相對便宜的藥品如金嗓子喉片等價格低廉的產品,零售價格不超過4.5元的產品,占據家庭收入支出比例放到任何一個城市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這種產品的需求彈性就非常有限了。
零售藥店通常經營的品規平均至少有5000多個,哪些產品可以漲價,哪些產品需要降價,作為經營者需要斟酌,不妨按照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特性進行處理,初期可以進行選擇性彈性試驗,如將某產品嘗試降價或漲價,在1個星期、1個月、3個月或更長時間內測試需求彈性與總收益的關系。只有在了解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的情況下進行科學、正確的降價或者漲價的品類管理,才能夠可靠地幫助藥店提升總收益。
以上討論的是將藥店設置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環境進行討論,那么如果將藥店放置到整個藥店圈內,這就存在同行價格競爭的問題。然而消費者選擇在何處購買藥品的時候,價格并不是唯一衡量因素,藥店的路途遠近、藥學服務是否專業、藥品種類是否齊全、購物環境是否舒適等等均會影響消費者對藥店的選擇,零售藥店切不可將產品價格作為市場競爭的唯一武器。
關鍵詞: 西方經濟學 通俗式教學 案例式教學 提問式教學 討論式教學
對財經類、經管類學生而言,西方經濟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也是學習其他專業課的先修課程,在課程體系中處于重要地位。筆者總結多年教學經驗,提出了如下幾種教學方法。
一、通俗式教學
多數新生由于是第一次從專業的角度接觸西方經濟學,因此不能馬上理解術語的經濟含義,即“術語陌生癥”,跟不上老師的節奏。老師最好是用通俗的語言使學生能順利進入經濟學之門。
如講彈性概念時,除了強調彈性是自變量變動1%時,因變量變動的百分比,還總結為彈性是百分比,只要有自變量和因變量,所有彈性概念就都明了了。分析需求的價格彈性和廠商的收入之間關系時,先設問:“為什么超市的服裝玩具常降價促銷,而食鹽幾乎從不促銷?”然后解釋各種商品彈性值不同的道理。服裝玩具彈性較大,適當降價可以薄利多銷;而食鹽缺乏彈性,降價不能使總收益增加,反而可能減少,這樣就把枯燥的理論生動化了。
二、案例式教學
在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案例進行討論分析,使知識得到鞏固和升華。案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且要在課下充實自己,在課上積極參與,不僅僅停留在記住知識的層面,而是要學以致用,所以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案例非常重要。有些原理通過案例的分析,變得簡單明了,通俗易懂。例如,運用“谷賤傷農”的案例分析彈性的問題;通過“燈塔”的故事闡述公共物品的概念。這些例子已成為西方經濟學中的經典案例,使西方經濟學充滿趣味性。但僅分析這些經典案例還不夠,還需要與我國的實際相結合,盡量分析一些現實案例及現實的經濟現象,這也是學習西方經濟學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最好能夠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議,這樣可以使學生更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提問式教學
提問式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的要求事先設計出問題,由學生回答,教師點評,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效用論時,老師提出“鉆石對人意義有限而價格昂貴,水是生命之源卻很便宜,為什么?”這一問題,要求學生了解供求理論與效用理論。
采用提問式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有針對性和啟發性,且難易適中,既要有讓學生口頭回答的問題,又要有讓學生書面回答的問題,以保證這種教學方式的質量和效果。學生口頭回答的問題要當堂點評,分析出錯的原因,提出更好的答案。書面回答的問題,課后要認真閱評,對于發現的問題要在下堂課進行分析講解。這種方式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因材施教,同時教師也可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四、討論式教學
討論式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以班級或小組形式,圍繞某一主題各抒己見、相互啟發并進行討論,以提高認識或解決問題的方法。討論式教學法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討論式教學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講授的教科書內容,而是帶著問題進行思考、辨析,每個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問,成為主導者。例如在講解了西方經濟學的某一理論后,可以結合我國當前經濟改革中的一些熱點問題,以及價格的作用、規模經濟、壟斷的利弊、寡頭之間的依存性、失業與下崗、宏觀經濟政策等現實經濟問題,收集信息、數據、案例,組織學生圍繞老師給定的思考題進行課堂或課外討論。在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的教學中運用討論式教學法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教師角色的定位。首先,教師在討論中始終起到一個“引領”的作用。課堂討論的內容一般是由教師命題引發的,論題出得好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其次,教師在討論中必須當好引導者,要向學生提出討論的具體要求,討論中要以適當的方式參與其中,并適時給發言的學生以啟發、引導;對學生在討論中可能出現偏差要及時糾正,而不是提出問題后就放任自流。最后,教師對討論要做必要的歸納、總結、評價,使結論更加明確,更有條理。還可結合學生的討論,對所討論的問題作必要的擴展和延伸,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2.問題情境的設置。教師在確定討論問題時應注意:學生應緊密圍繞某一問題,從多側面、多角度進行思考。把那些容易產生模糊認識的問題讓學生來討論,可以使他們在討論中相互啟發,得出正確的結論。
3.討論的時間。討論有特有的功能,但只有在時間充足的條件下,它的意義才能體現,功能才能發揮。既然組織討論,教師就應該保證學生主動參與的時間,否則討論的實際效果會大打折扣。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運用以上教學方法很好地調動了學生課堂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及語言表達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自身的能力與素質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辛憲.西方經濟學形象導讀[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9.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儲蓄利率;利率彈性;問題
一、利率和利率彈性
利率是指利息和本金在一定時期內的百分比關系,利率彈性則是指由于利率變化所引起的投資或儲蓄的變化幅度。凱恩斯經濟學明確指出,作為政府宏觀調控重要手段之一的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利率調控來影響社會總投資或總儲蓄的變化,由此來達到刺激或抑制社會總需求的目的。
當利率調控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越大時,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就越明顯。但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利率彈性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制,從而影響貨幣政策作用的發揮。因此,對利率彈性的影響因素和增強措施進行研究有利于央行制定更加科學有效的貨幣政策。
利率彈性分為儲蓄利率彈性和投資利率彈性,本文主要對儲蓄利率彈性進行分析。
二、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
在對儲蓄利率彈性進行研究之前,我們首先必須了解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這兩個概念的區別。
名義利率即央行規定的利率,該利率是指在物價水平即貨幣購買力不變的理想情況下的利息率,但這種情況在實際經濟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實際利率則是指名義利率除去補償通貨膨脹或緊縮風險之后的真正發揮作用的利率,該利率才是衡量我國經濟狀況的指標。
名義利率上漲時會給人一種手中財富增值的錯覺,但是在實際利率的作用下,人們手中財富的實際購買力卻有所下降。
三、我國近年來的儲蓄利率彈性現狀分析
在理想狀態下,即沒有其他任何經濟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儲蓄利率的增加必然會導致社會儲蓄總額的增長。但是,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由于受到人們收入水平、消費理念、通貨膨脹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儲蓄利率和儲蓄總額之間的關系極為復雜。
上世紀90年代,由于東南亞經濟危機的全面爆發,導致我國東南沿海城市居民收入增速明顯降低,消費需求嚴重萎縮,人們將大量現金用于儲蓄。央行為了刺激社會消費、降低儲蓄總額,采取連續降低利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然而社會儲蓄總額并沒有如預期所想而減少。導致該情況的原因在于,經濟危機激發了人們的風險意識,由于對未來收入增長預期不樂觀,為了規避風險,人們即使在儲蓄利率較低的情況下也傾向于將現金轉化為固定儲蓄。
四、我國居民儲蓄缺乏利率彈性的成因
1.根本原因:金融體制不健全
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導致我國金融業受到極為嚴格的管制。一方面,央行對儲蓄利率進行強制性規定,另一方面,央行又無力對通貨膨脹進行有效的控制,導致儲蓄實際利率明顯低于名義利率,甚至出現負利率現象。在這種國情下,為了規避風險,居民更傾向于加大儲蓄,這類“剛性”儲蓄很難受到儲蓄利率變動的影響。
2.內在因素:收入分配和消費理念
首先,由于現階段我國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對較低,貧富差距相對較大,中產階級力量較為薄弱,導致低收入人群傾向于將資金存儲起來,高收入人群消費需求已達到飽和,這兩大群體手上的大量儲蓄資金基本上不會受到儲蓄利率變動的影響。
其次,由于近年來我國就業壓力逐漸增大,且物價上漲幅度遠高于名義利率的上調幅度,導致很多家庭危機意識增強,將更多流動資金轉變為子女教育、婚喪嫁娶、意外預防、個人養老等方面的固定儲蓄資產。此類型儲蓄資金受利率變動的影響極小,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儲蓄利率彈性。
3.外在因素:通貨膨脹或緊縮和熱錢流入
首先,通貨膨脹或緊縮會導致貨幣購買力的大幅度變化,從而嚴重沖擊儲蓄利率,使得利率調整影響變小,達不到預期的宏觀調控效果。另外,這種市場的不確定性還會導致“預防意外”類對利率變動反應極小的固定儲蓄增加;其次,以短期牟利為目的的國際熱錢的大量流入,導致央行不得不發行遠大于市場實際需求的人民幣來維持收支平衡,從而激發通貨膨脹,固定儲蓄增加,儲蓄利率彈性降低。
五、提高我國儲蓄利率彈性的有效性措施探究
1.建立科學完善的貨幣政策體系
貨幣當局能否有效預見經濟發展趨勢,并及時制定和高效執行貨幣政策,直接關系到貨幣政策的實效性。當貨幣當局具備較高專業素質,總是能夠在第一時間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貨幣政策時,必然會大大提高人民對于貨幣當局的信心,從而在第一時間對貨幣當局出臺的貨幣政策作出反應。
因此,國家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為貨幣當局吸納和培養更多高素質專業人才,并制定出一套科學可行的貨幣政策制定流程,從而進一步健全貨幣政策體系,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效性。
2.深入推進我國各項制度改革
首先,改革分配制度。通過等級制稅收制度調節高、低收入群體之間的差距,同時將更多的稅收收入用于低保和救助。同時,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就業,提高中收入群體的比例;
其次,健全醫療和社保制度。只有讓居民在養老和看病這兩件大事上沒有后顧之憂,才能夠降低居民用于這兩方面的資金的“剛性”;最后,完善教育信貸制度。除了養老基金和醫療基金之外,教育基金也是家庭儲蓄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當我國的教育信貸制度進一步完善時,居民才將這部分“剛性”儲蓄轉變為投資性儲蓄,從而提高儲蓄利率彈性。
3.全面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當利率水平的變動并非只是因為國家宏觀調控,更多的是由于市場資金供求情況的變動所致時,居民才會在利益的刺激下,隨著利率變動盡快進行儲蓄增減。因此,我們在不放棄國家宏觀調控的同時,必須全面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讓無形的手發揮更多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婁慧涵.我國投資利率彈性及其提高途徑研究[C].西南大學,2014(05)
[2]李臘生,張巖,李彩霞.我國利率市場化的結構效應及通貨膨脹[J].人文雜志,2014(02)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教學方法
一、通俗式教學
從專業知識的角度來接觸西方經濟學,對大多數學生都是第一次,因此,“術語陌生癥”時有發生,學生不能在第一時間理解術語的經濟含義,由此,老師可能已經講到下一知識點,而學生還在理解前一句話的含義,信息的傳遞和接收不同步。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采用通俗的、非專業化的語言為學生打開經濟學的大門,使初學者能克服生澀的術語工具,順利進入經濟學的宮殿。
例如,在講解彈性的概念時,除了強調彈性是自變量變動1%時,因變量變動的百分比,筆者還特別總結為彈性是百分比與百分比之比,只要找準自變量和因變量,所有經濟學中的彈性概念都迎刃而解。分析需求的價格彈性和廠商的銷售收入之間的關系時,筆者針對農歷新年剛過去這一特點,先設問“過年前,為什么超市中的年貨如瓜子、糖果不降價促銷,而衣服皮具等卻會較大幅度降價?”,然后再講明各種商品彈性值不同的道理。瓜子、糖果作為年貨,為應景和待客,一般家庭都必備,而衣物任何時間點都可購買,不必局限于某一時點。也就是說,在新春前,年貨的購買是彈性值較小的,而衣物類商品的彈性值卻較大。為達到銷售收入的最大化,對于彈性值小商品,提價(至少不降價、不打折)會增加銷售收入,而彈性大的商品降價會增加銷售收入,提價會減少銷售收入。如此一來,彈性對價格策略選擇及銷售收入的影響之間關系就不再是生硬的紙上談兵。
二、案例式教學
與傳統教學法相比,案例教學法更注重事實,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案例進行討論分析,使知識在案例分析的基礎上得到激發和升華。案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迫使他們不能只帶眼睛和耳朵來聽課,必須開動腦筋,必須在課下充實自己,課上積極參與,否則只能停留在記住知識的層次上,而達不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案例是不可或缺的。實際上,各類西方經濟學教材或專著中也不乏非常經典的案例。有些原理通過這些案例的分析,變得簡單明了,通俗易懂。例如,著名的科斯定理,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牛群到毗鄰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來闡述;公共物品則可以通過“燈塔”的故事來闡述。這些例子已成為西方經濟學中經典的例子,具有了不可替代性,給經濟學留下一個永恒的傳統,使西方經濟學詩意盎然。但是,僅僅分析這些經典案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把西方經濟學與中國本土經濟相融合,適當地引進一些現實中的案例以及貼近現實生活的經濟現象進行分析解釋,這是因為學習西方經濟學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學會運用所學的原理來分析解釋實際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并幫助解決現實中的經濟問題,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議。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感性上更容易接受這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論。
三、提問式教學
提問式教學就是由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的要求,事先設計出要學生理解的問題,由學生解答,教師做點評,以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促進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講授消費者行為理論這一章時,老師提出“鉆石對人的用途很有限而價格昂貴,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卻很便宜。請運用所學西方經濟學原理解釋這一價值悖論。”顯然要回答這一問題必然要了解前一章供求理論與本章消費者行為理論。
采用提問式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有針對性和啟發性,且難易適中,回答量適當,既要有讓學生口頭回答的問題,又要有讓學生書面回答的問題,以增加這種方式的教學量,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成。對學生口頭回答的問題要當堂予以點評,分析學生出錯的原因,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對學生書面回答的問題,要在課后閱評,對閱評中發現的問題要在下堂課進行分析講解。這種方式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因材施教,同時教師也可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四、討論式教學
討論式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以班級或小組形式,圍繞某一課題各抒己見、相互啟發并進行爭論、磋商,以提高認識或弄清解決問題的方法。討論式教學法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討論式教學中,學生不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講授的教科書內容,而是帶著問題進行思考、辨析,每個學生都可以主動行動,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問,即時地成為主導者。例如在講解了西方經濟學的某一理論后,可以結合我國當前經濟改革中的一些熱點問題以及價格的作用、規模經濟、壟斷的利弊、寡頭之間的依存性、失業與下崗、宏觀經濟政策等現實經濟問題,收集信息、數據、案例,組織學生圍繞老師給定的思考題進行課堂或課外討論。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運用討論式教學法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教師角色的定位。首先,教師在整個討論中,始終起到一個“暗線引領”的作用。課堂討論的內容一般是通過教師命題來引發的。教師論題出得好,才能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其次,教師在討論中必須當好討論的引導者,要向學生提出討論的具體要求,討論中要以適當的方式參與其中,并適時給發言的學生以啟發、引導;對學生在討論中可能出現的離題現象和理解上的偏差等,要及時加以糾正,而不是提出問題后就袖手旁觀、放任自流。最后,教師對討論要做必要的歸納、總結、評價,使問題的結論更加明確,更有條理。還可結合學生的討論,對所討論的問題作必要的擴展和延伸,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2.問題情境的設置。教師在確定討論問題時應注意:學生應緊密圍繞某一問題,從多側面、多方位進行思考。把那些容易產生模糊認識的問題讓學生來討論,可以使他們在討論中相互啟發,得出正確的結論。
3.討論的時間。討論有它特有的功能,但只有在足夠的時間里,討論的意義才能得以體現,功能才能得以發揮。既然組織討論,教師就應該保證學生主動參與的時間,否則,就成了為“ 討論”而“討論”的形式主義。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運用以上的教學方法很好地調動了學生課堂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以及口頭表達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教師自身的能力與素質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辛憲.西方經濟學形象導讀[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9.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內容摘要:本文對管理經濟學中的三種彈性理論:需求價格彈性、收入彈性和交叉需求彈性的概念、內涵以及外延進行了界定和分類研究,運用彈性理論思維方法和理論工具探討其在企業管理實踐中的作用及具體運用,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其中,在企業確立主要競爭對手方面雖然有更簡單直觀的方法來獲得,但是以彈性理論等思維方式出發來探討這個問題也為企業管理活動提供了另外的一種解釋,同時也是理論運用于實踐的一種新嘗試。
關鍵詞:彈性理論 管理決策 運用
需求彈性及其相關原理
彈性是指當自變量X發生一定量的變化會引起因變量Y發生多大的改變。彈性描述的是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變化的反應或敏感程度。同樣,需求彈性是指需求量(因變量Q)相對于其影響因素(自變量X)變動的反應或敏感程度。簡單來說,就是需求變量變動的百分比除以其影響因素變動的百分比。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式中:Ex表示需求彈性系數;Q表示需求量;Q表示需求變化量;X表示影響需求的某一經濟自變量;X表示某一經濟自變量的改變量。
根據經濟變量的不同,可將需求彈性分為三種基本類型:
(一) 需求價格彈性
需求價格彈性是假定其他因素不變,價格變動1%會引起需求量變動百分之幾,它是價格變動百分比與需求變動百分比之間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
式中: %P表示價格變動百分比;%Q表示因價格變動而引起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Ep表示需求價格彈性系數。其中需求彈性系數是一個比值,取值為負,這表明對某種a商品需求量與該商品價格的互動成反方向變化的關系。即當價格上升會引起該商品需求量的減少。反之,當價格降低會引起對該商品需求量的增加。舉例加以說明,當Ep=-2.5時,表示當價格上升或降低1%,會引起需求量減少或增加2.5%,習慣上通常取Ep的絕對值來表示需求價格彈性。
根據需求價格彈性系數的大小,需求價格彈性又分為富有彈性(Ep>1)、缺乏彈性(Ep1為彈性需求,Ep=1為單元彈性需求,其它情況E∞和Ep=0為非彈性需求。對于不同的物品而言,價格的變化對需求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可用價格需求彈性系數Ep來描述需求(銷售)隨價格變化的相對幅度大小。當|Ep|>1時,價格下降會導致總收益增加;當|Ep|
(二) 需求收入彈性
需求收入彈性是假定其他因素不變,收入變動1%會引起需求量變動百分之幾,它是收入變動百分比與需求量變動百分比之間的比值。用公式表示為:
式中:%I表示收入變動百分比;%Q表示因收入變動而引起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EI表示收入彈性系數。收入彈性系數的取值范圍為(-∞,+∞)。
根據需求收入彈性系數的大小,需求收入彈性又分為以下五類:
1.收入富有彈性(EI>1),表示某種商品的需求量會隨著消費者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且需求量增加的百分比大于收入變動的百分比。高檔消費品和耐用消費品一般屬于這一類商品。
2.收入單位彈性(EI=1),表示某種商品的需求量會隨著消費者收入增加而增加,需求量增加的百分比和收入增加的百分比是一樣的。這意味著這種商品的消費支出占消費者收入的百分比保持不變。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有人做過統計分析,認為衣服就是一種接近單位收入彈性的商品。
3.收入缺乏彈性(0
4.收入無彈性(EI=0),表示某種商品需求量不隨著消費者收入變化而變化,這表明消費者對這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基本上是固定的。食鹽屬于這種類型,也就是說人們不會因為食鹽價格的降低或上升而增加或減少對它的消費。這類商品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屬于生活必需品,并且這種商品在人們的消費中是一個常量。
5. 收入負彈性(EI
(三) 需求交叉價格彈性
需求交叉彈性是指當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動 1%,會引起其它商品需求量變動百分之幾。它是一種商品價格變動百分比與另一種商品變動百分比之間的比值。用公式表示為:
式中:%Px表示某種商品價格變動的百分比;%Qy表示另一種商品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Ec表示交叉彈性系數,其取值范圍為(-∞,+∞)。
根據需求交叉彈性值,可以把商品分為替代品(Ec>0)、互補品(Ec0,表示 x、y兩種商品之間是替代關系,即一種商品價格提高或降低會引起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隨之提高或降低。這時一種商品價格與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按同一方向變動。例如,豬肉提價后,使它本身的銷量減少,而它的替代品牛、羊肉需求量增加。反之豬肉價格降低,它本身銷量增加,而它的替代品牛、羊肉需求量減少。Ec
需求彈性理論在企業決策中的運用
(一)商品定價
需求價格彈性理論認為,對于需求價格富有彈性的商品,其銷量或需求量的變化速度要大于其價格的變動速度。因此,對于該類商品,企業采取低價策略,就能提高產品銷量,增加企業收入。此時,企業如制定一個較高的價格,不但不能增加企業收入,相反還會引起銷量減少,減少企業收入,與企業經營的初衷相去甚遠;對于需求價格缺乏彈性的商品,企業應該制定一個相對較高的價格就能擴大銷量,增加企業收入。此時,企業如制定一個較低的價格,就會減少企業銷量,降低企業收入。對于需求價格單位彈性的商品,企業應該維持現有價格不變。
不過,上述是在假定消費者預算約束不變的情況下進行探討的,是從消費者與消費品直接作用關系的角度來考慮的。另外,還可以從商品與商品之間的關系來考慮商品定價問題。價格的高低不僅影響商品在市場上的銷售,而且直接決定著企業經營業績的好壞。在許多要考慮的因素中,需求交叉彈性對商品價格制定有較大影響,企業制定價格時需要仔細考慮。如果一個企業同時生產多種產品,其中有替代品或互補品,那么在制定價格時,要考慮替代品或互補品之間的相互影響。 就其一種產品而言,降低價格可能會給企業帶來損失,但其互補品銷售量會因此迅速擴大,導致企業總的利潤增加,這樣的降價還是值得的。當替代品或互補品分別在不同的企業中生產時,企業決策又要有所不同。這可分為四種情況:
1.當與本企業商品有互補關系的商品價格下降時,合理的價格策略是維持原價或相應提價。因為互補商品降價會帶動本商品的需求的上升,所以維持原價或適當提價不會影響到本商品的銷售,從而可以增加企業的利潤。
2.當與本企業商品有替代關系的商品價格上升時,合理價格策略應是維持原價或相應提價。維持原價可以吸引替代商品原來的購買者,另外,只要提價的幅度小于替代商品的提價幅度,仍然可以爭取到新的購買者。
3.當市場上本企業產品替代品價格下降時,合理的價格策略是保持同步下降。這樣可以避免因本企業商品需求量減少而喪失市場。
4.當與本企業商品有互補關系的商品的價格上升時,合理的價格策略是適當降價。由于互補商品提價將會使其需求量下降,從而對本商品的需求量也會下降,所以適當降價的做法也是為了阻止需求量的下滑。
(二)產品開發
產品開發不單是市場驅動的,因為市場需要的產品如果開發成本過高并不能為企業帶來收益。因此,可以考慮從彈性的角度來開發產品滿足市場需求。對于收入彈性大的商品,這里是指高檔品,其需求會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而大幅度提升。在預期國民收入有所增長的情況下,企業應積極開發收入富有彈性的商品,當預期國民收入有所降低時應積極開發收入缺乏彈性的必須商品。這樣企業經營受市場經濟因素波動的影響就會較小。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每當市場經濟因素發生變化,企業都會受到很大的打擊。比如,企業從事高檔品開發,會因國民經濟情況的不景氣而大幅度減少其銷量,從而降低企業收入水平;相反,企業從事低檔品開發,會因國民經濟的好轉而大幅度減少其需求,消費者因收入水平的提高轉而購買高檔品,從而大大降低企業的盈利水平。因此,合理的產品開發策略應該是:從事高利潤的產品生產和銷售與一定比例的低檔品或高檔品的生產或銷售進行有機結合。
(三)確立主要競爭對手
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要與外界進行各種交流活動,企業的任何行為都會對外界產生影響并發生作用。在同一市場上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必然會存在競爭對手,其活動必然會對其它企業造成沖擊。根據需求交叉彈性理論,當一家企業提高產品或服務價格時會導致其它企業的產品或服務銷售量的增加,反之一家企業降低產品或服務的價格時會導致其它企業的產品或服務銷量的減少。因該家企業價格的變動而引發的其它企業銷量變動的幅度越大,說明該企業與另一家或多家企業之間存在較強的競爭關系,而變化幅度最大的企業則為該企業的主要競爭對手,即交叉價格彈性系數高于1的企業。從交叉價格彈性理論的分析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企業市場競爭策略制定的核心內容就是要凸顯本企業產品與其他企業產品存在的差異,向目標市場訴求產品與其它產品獨一無二的特性。這不僅是企業產品之間的競爭,也是企業與企業之間智慧的較量。
參考文獻:
1.王冰.市場需求彈性理論及其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性.經濟問題[J],2002(1)
2.陳樹文.需求彈性理論在市場營銷中的運用.科研管理[J],2002(5)
3.耿永志,劉鳳軍.試析經濟彈性理論在經濟決策中的運用.武漢化工學院學報[J],2005(3)
4.范英杰,田敏.基于需求價格彈性理論的旅行社定價問題研究.社會科學家[J],2006(2)
關鍵詞:撇脂定價策略;需求價格彈性;單位彈性
中圖分類號:F2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9)12-0043-04
影響需求的因素很多,但是價格是影響需求的決定性因素,價格的變化,必然帶動需求量的變化,進而帶動企業利潤的變化。而價格的制定和調整都是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但是在現實中有時價格的調整不但不能帶來利潤的提高,反而導致利潤的進一步下跌。為了盡可能地減少利潤的下跌,就要考慮企業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即消費者的需求量和價格之間的關系。
一、企業定價的重要性和常用的定價策略
產品定價是市場營銷組合策略的一個基本策略,由于價格具有“短平快”的特點,是企業在競爭中最常用的一種營銷策略,也是競爭的有力武器。而且,在企業的營銷組合策略中,企業的促銷、分銷、產品等策略手段往往也都體現在企業的定價中。價格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市場份額和利潤,如何制定一個有競爭力的價格,實現利潤的最大化,成為企業營銷的關鍵。在現實中企業常用的價格策略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企業常用定價策略
企業在新產品定價的過程中,常用的定價策略有撇脂定價策略和滲透定價策略。撇脂定價策略是在新產品上市之初,把產品價格定的較高,以迅速收回成本。這種定價策略能夠創造優質優價的產品形象,具有很大的調價余地,但是如果定價過高會招致競爭者的大量涌入和消費者的抵制等。滲透定價策略是把產品價格定的很低,通過吸引大量消費者購買,提高市場占有率的定價策略。滲透定價策略能夠有效地阻止競爭者的進入,但是有的時候運用不當,會給消費者留下低質低價的印象,另外產品調價的余地較小,企業只能獲取微利。
差價策略是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競爭者、地域等不同,對同一產品采用不同的價格,主要包括地區差價、用途差價、季節差價和分級差價等。
折扣定價策略是企業為了更多地吸引顧客,擴大銷售,在價格方面給顧客優惠,主要包括現金折扣、數量折扣、功能折扣和季節折扣等。
在企業定價的過程中,需要考慮顧客需求和銷量的關系。在不同的需求類型和需求程度下,企業選擇的定價策略就有所不同。只有在最初選擇合適的定價策略才能帶動產品的銷售,為企業的市場開拓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企業常用的價格調整策略
企業的產品價格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企業要隨時調整產品的價格,價格調整是企業的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也是營銷價格策略的重中之重。價格調整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單純的提價或者降價;另一方面是企業的送券、贈品、打折等促銷活動最后會直接反映在產品的價格之中。這就需要企業在價格調整的時候,考慮企業應該提價(或降價)10%還是15%,才能打動消費者,有效地避免競爭,實現企業的預期目標。
二、需求價格彈性對企業銷售額和利潤的影響
一般來說,需求價格彈性是指價格變動所引起的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一般用來反映需求量對于價格變動的敏感度。需求價格彈性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EP代表需求價格彈性、Q代表需求量,P代表價格,Q代表需求量的變化量,P代表價格的變化量。
在需求價格彈性理論中,價格是自變量,需求量是因變量,表明價格變動1%時,需求量變動多少,價格變動率是分母。如Ed=0.02,說明價格變動1%時需求量變動2%。
需求價格彈性系數是價格變動率與需求量變動率的比率,不是Q/P絕對量的比。因為從絕對值來看,不同的計量單位是不能相比的,得出的分斜率也是不同的。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通常情況下,由于商品的需求量和價格是反方向變動的,Q/P為負值,所以大部分情況下商品的需求彈性為負值,用絕對值表示。即需求彈性為2,實際上指的是-2。
需求價格彈性與需求曲線的斜率是兩回事,但有聯系。需求價格彈性與需求曲線的斜率成反比,與P/Q成正比。所以,同一條直線上不同點的斜率是相同的,而不同點的需求價格彈性是不同的。
利潤是企業生存的根本,因此在市場的激烈競爭中,企業定價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在營銷策略的4P(產品、價格、分銷和促銷)中,企業的利潤=價格-(產品+分銷+促銷),因此價格的制定和調整直接關系到企業利潤的多少。在不同的需求價格彈性下,提價多少或者降價多少會帶來總收益的增加是企業最為關心的問題。
1. 當EP=1時,需求對價格為單位彈性,即價格變化的百分比與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相等
在價格下降的情況下:
TR1=(P-?駐P)×(Q+?駐Q)
TR1=P×Q+P×?駐Q-?駐P×Q-?駐P×?駐Q
TR1=P×Q-?駐P×?駐Q
TR1≈P×Q
其中TR1代表總收益,?駐P×?駐Q可以認為是無限小。
在單位價格彈性的情況下,價格的變動對于企業的產品銷售額幾乎沒有影響,企業這個時候可以考慮采用產品、分銷和促銷等其他的營銷策略來促進產品銷售量的增加,進而帶動銷售額的增加,總收益的增加。
2. 當0
在價格下降的情況下:
TR1=(P-?駐P)×(Q+?駐Q)
TR1=P×Q+P×?駐Q-?駐P×Q-?駐P×?駐Q
TR1
在0
3. 當1
在價格下降的情況下:
TR1TR1=(P-?駐P)×(Q+?駐Q)
TR1=P×Q+P×?駐Q-?駐P×Q-?駐P×?駐Q
TR1>P×Q
在EP>1時,價格下降,不僅帶動了需求量的增加,也帶動了總收益的增加;反之,如果進行提價,不僅會帶動銷售量的減少,也會帶動總收益的減少。
因此,總收益的變化受需求價格彈性的影響和制約,企業要根據不同的產品需求價格彈性進行降價或者提價,以增加企業的總收益。
三、需求價格彈性在企業定價策略中的應用
在企業的實際營銷活動中,必須根據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來選擇企業的價格策略,靈活地進行價格調整,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由于單位價格彈性產品在現實生活中一般比較少見,這里只針對富有價格彈性和缺乏價格彈性的產品的定價策略進行分析。
(一)富有價格彈性的產品,適時采取降價策略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宜采取降價的策略,而不能采取提價的策略,比如服裝、化妝品等。1條連衣裙在最開始上市的時候可以定價為1 000元,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可以打9折、8折、7.5折等,甚至于到最后清倉甩賣的時候可以達到1折。在成本的分攤方面,如果企業生產了1萬件,可以把成本全部分攤在前面的3 000件,后面的賣一個賺一個。因此在最初一般采用撇脂定價策略,通過不斷地榨取消費者剩余,賺取更多的利潤。在價格調整方面,企業應該根據產品之間的差異大小來決定具體的策略。
在產品不存在較大差異的情況下,在消費者對產品不是很了解的時候,企業可以通過概念營銷的方式推出新的產品,比如海爾防電墻熱水器、排毒養顏膠囊等都是通過概念營銷,帶動了產品的銷售,甚至是熱賣。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可以采用打折、買贈、送禮等方式。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之后,消費者發現產品之間的差異不是很大,此時消費者最在意的往往就是價格。因此為了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這時企業就應該撕掉概念營銷的面紗,通過優質低價的產品來搶占市場。即企業可以通過價格戰來不斷地擴大自身的市場份額,而且越早發動價格戰,可能獲得的市場份額越大。比如“納愛斯”在“寶潔”、“奇強”等企業通過優質優價,以高技術起步占領市場的情況下,納愛斯公司經過廣泛的市場調查以后另辟蹊徑,認為要與實力強大的企業比產品、比品牌、比形象,只有先搶占市場,方能戰勝對手。因此決定采用優質低價的策略去爭得時間和市場,以贏得最廣泛的消費者。因為,在納愛斯香皂上市時所采取的廣告語是“NICE香皂同為世界一流精品,只有50%的售價”;在雕牌洗衣粉上市時所采取的廣告語是“只買對的,不選貴的”;在雕牌超能皂上所采取的推銷措施是“雕牌超能皂百萬元大贈送”。毫無疑問,突破心理底線,一步到位的價格與密集的央視、衛視廣告轟炸,加之各種公益活動的助陣,給消費者以看得見的最大利益,符合消費者求實、求廉的心理要求,形成了雕牌對經銷商、消費者巨大的推動作用,造就了在中國皂類及洗衣粉市場的第一品牌。
對于有差異的產品,比如中低檔汽車、電視機等,企業可以通過廣告宣傳、品牌文化、概念營銷等多種非價格競爭的手段在消費者的心中建立起感覺差異,通過消費者感覺差異影響消費者的心理價格,進而賺取更多的利潤。隨著新產品的不斷推出和競爭的激烈,企業為了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應該在適當的時候降低產品的價格來擴大企業的市場份額,賺取更多的利潤,但是必須與相應的產品改進相配合,以免對企業原有的高端產品產生影響,甚至于把企業帶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二)缺乏價格彈性的產品,適時采取提價策略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宜采取提價的策略,而不能采取降價的策略。比如奢侈品、藥品(滋補品除外)、食鹽等。
在對奢侈品、藥品(滋補品除外)定價的時候,可以采用成本定價法和需求定價法相結合的方法確定產品的價格。成本定價法只是作為一個價格的參考和底線,需求定價法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和心理預期來確定產品的最終價格,這個價格可以是遠遠高于成本。
在企業的營銷活動中,對于缺乏需求價格彈性的奢侈品、高檔產品等,企業可以通過撇脂定價策略,樹立優質優價的品牌形象,一些有損于品牌形象的打折、促銷活動盡量避免,可以通過一些樹立品牌形象的廣告、公關活動等來進一步提高產品的價格。比如LV(路易?威登)的產品,為了樹立優質優價的高端品牌形象,在150多年的營銷中始終堅持永不打折的價格理念,而且通過量身定制、口碑營銷和不斷創新等營銷活動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品牌形象。
對于缺乏需求彈性的生活必需品,比如食鹽、醬油、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一般采用習慣定價策略。比如500g裝醬油,一般消費者習慣的價格區間在1元~10元之間,如果低于這個價格,消費者會認為質量可能存在問題,不敢購買;反之,高于這個價格,消費者認為太貴了,也不會購買。但是企業在定價的時候,可以通過概念營銷的方式,提高消費者的心理價格,進而為產品制訂較高的價格,比如金龍魚的1∶1∶1,大部分消費者都不能準確地說出是什么,但是消費者知道這代表的是營養的均衡,由此“金龍魚”才能在同類產品中制訂較高的價格。
對于生活必需品來說,即使企業提價很多,消費者也不得不購買。在經濟危機中,在消費者的價格指數不斷下降的情況下,這些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不斷地提價。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為了防止引起消費者的反感,可以通過改進產品的方法,變相地提高價格,獲取更多的利潤。比如食用油根據消費者對于健康程度的需求不同,推出了非轉基因的大豆油,進而提高產品的價格。
四、結論
通過對于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系數的分析和計算,能夠量化價格和銷售量之間的關系,能夠很好地分析消費者對于價格策略的預期反應和企業價格策略的預期效果。因此,價格彈性系數可以很好地指導企業產品價格的制定以及產品價格的調整,是企業產品定價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
參考文獻:
[1]【美】H?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M].費方域,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楊瑞東,胡松,吳淑媛.中國彩電價格、規格與需求價格彈性的關系[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2).
[3]朱波.需求價格彈性及非對稱效應下的價格決策[J].中國物價,2009,(3).
[4]任偉秀.淺析需求價格彈性與總收益之間的關系[J].中國科技財富,2009,(8).
[5]董艷梅.關于需求價格彈性與收益關系的一點說明[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6,(5).
[6]陳佩儀.關于需求價格彈性與銷售收益之間關系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08,(9).
Analysis on the Enterprises' Pricing Strategy based on the Demand Price Elasticity
Wang Ling1, Li Shu2
(1. Liaoning Foreign Economy and Trade College, Dalian 116025,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Northeast Financ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5, China)
關鍵詞:區域市場;貿易流動;貿易創造;貿易轉移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656(2009)08―0062―06
一、問題的提出
新古典經濟學對區域市場整合的分析和研究基于以下假設:市場的完全競爭、不變的規模收益以及決策行為的“理性經紀人”范式;這些分析和研究的重心在強調非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損益及由此引發的對政府干預的福利分析。關稅同盟理論作為新古典經濟學視野下的區域市場整合理論的核心,曾被公認是隨Viner的開拓性研究而逐漸成型的。繼之,Shoup、Meade、Lipsey、Tinbergen、Cooper & Massell、Johnson、Balassa以及Corden等學者使這一理論體系最終成型。概括而論,關稅同盟理論認為同一關稅可以將區域內的資源合理配置,從而產生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貿易擴張和貿易條款、成本遞減和貿易抑制等效應。
主流經濟學家Balassa;Curson;彼得?林德特和查爾斯?金德爾伯格,對區域市場整合問題的研究卻是另一番景象。他們注重對相鄰國家的某種特定空間緯度中的關稅同盟問題展開研究,將區域市場整合理解成標準的國際經濟學問題。國內學者對這一相關問題也有研究,趙偉等(2006)解析了中國區域經濟的多層次性特征,指出“區域”尤其是“區域市場”在中國是個極其寬泛的概念,作為地域面積與人口規模均名副其實的大國,中國內部多層次的區域經濟,至少可分為四個層次:國民經濟層次、大區域經濟層次、省、市際經濟層次和“大中國”經濟區層次或“一國兩制”層次。在筆者看來,港澳與大陸的區域市場整合的最大特點在于成員體之間是不同制度、不同關稅區、不同貨幣下的屬于同一的經濟區域,我們可以將關稅同盟經典理論與實證研究的某些分析范式用于這一層次的區域市場整合的研究。
作為對問題研究的一種學術探討,當我們將港澳與大陸看成是存在著一種準關稅同盟的研究對象時,Viner關于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之效應的學說,無疑給我們研究這一層次的區域市場整合提供了某些幫助。本文擬通過對港澳與大陸區域市場整合背景的描述,在借助Viner理論和Balassa模型的基礎上,對港澳與大陸這一層次區域市場整合的貿易流動效應展開理論分析和檢驗。
二、港澳與大陸區域市場整合的演進背景分析
香港和澳門均屬于自由港,各自為獨立關稅區,是兩個對外高度開放的海島型城市經濟體系。香港和澳門與中國大陸經貿關系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港澳地區同大陸在區域市場上從分離到重新整合的過程。撇開香港和澳門在政治上與大陸分離的諸多原因,僅就經濟層面而言,港澳地區與大陸的脫離既與外部原因有關,也與內部的經濟體制原因相關。如果說香港和澳門的政治回歸分別是在1997年和1999年開始的,那么香港和澳門的經濟回歸則可以從大陸經濟的改革開放開始。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開啟了港澳地區與大陸的區域市場整合(Economic Integration)。
區域市場整合可分為兩種形態:功能性整合和制度性整合,即丁伯根(Tinbeergen)理論中的消極一體化(Negative Integration)和積極一體化(Positive Integration)。功能性整合是指取消各種阻礙經貿活動的規章制度,即消除對有關經濟體的物質、資金和人員流動的障礙,它主要是自發的市場力量推動和引導的結果,反映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具有不穩定性。制度性整合是通過建立新的規章制度去糾正自由市場的錯誤信號,并由特定的一體化組織管理機構加以指導和按照明確的制度安排的一體化過程,它反映了功能性整合的要求,并將其制度化和法制化,使功能性整合的成果得到鞏固并不斷提高。盡管香港和澳門與中國內地的經貿合作不同于國際間的經濟一體化,但經濟一體化的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思考港澳和中國大陸之間經濟關系的演變和發展。根據中國大陸市場開放程度的差異,可以將后的港澳和大陸的經濟關系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是基于功能性整合的貨物貿易的階段。后特殊的國際政治和經濟背景,使中國大陸與國際市場處于隔離狀態,加上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中國基本上只是同前蘇聯為首的以計劃經濟為特征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進行有限的以貨易貨的貿易。這一時期的中國大陸市場基本是封閉的,有限的貨物貿易是港澳與大陸經貿關系的主要紐帶,香港幾乎是大陸與國際市場聯系的唯一通道。香港憑借自由港的地位、國際性的商貿網絡及其同大陸的特殊聯系,扮演了大陸與國際市場之間有限貿易轉口港的角色。資料顯示,盡管香港與大陸的貿易額占香港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50年的27.2%不斷下降到1970年的8.8%,但這一比例在1980年以后明顯開始上升。值得指出的是,1950至1970年代,大陸一直在香港貿易總額中保持前4名的地位,大多數年份位于前3名,并且在進口方面保持前1―2名的位置。
第二時期改革開放到加入WTO,是基于功能性整合向制度性整合轉變的直接投資和貨物貿易并進的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的制定,大陸選擇了符合自身國情的漸進式、局部開放的戰略決策。首先,在沿海城市和地區建立了四個經濟特區,其中三個放在廣東,兩個位于珠三角,緊鄰港澳地區;繼之,是有選擇地開放了直接投資市場,在大力引進海外直接投資的同時,對一些技術含量較低、勞動密集產業的產品內銷市場實現了比較嚴格的限制,從而在粵港與大陸之間形成了一種以“前店后廠”為產業分工特征的投資與貿易的制度安排。“前店后廠”的產業分工模式實際上是一種投入和產出“兩頭在外”的、“大進大出”的直接投資和貿易模式。在這一模式中,投資和貿易是互動的,正是投資和貿易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導致了粵港之間貿易量的高速增長,香港自由港的制度優勢得到了發揮,從而成為一個國際性的貿易、金融、物流和商貿服務中心。“前店后廠”的合作模式,是以香港體制、資金及其擁有的國際市場和內地勞動力、土地等資源優勢為基礎的,是香港與大陸市場局部相結合的產物。客觀地說,這一時期香港成為大陸改革開放和經濟增長的一個發動機。據統計,2002年中國大陸與香港的貿易額占香港貿易總額的42%,香港轉口貿易的90%與大陸有關;截至2003年底,港資在
大陸的實際利用外資中的比重高達44.4%,遠遠高于其他國家和地區;2004年香港是中國大陸第四大貿易伙伴,僅名列在歐盟、美國和日本之后;同時,該時期大陸在香港的外來直接投資和香港對外直接投資中均名列首位。
第三時期以CEPA簽署為標志,是基于制度性整合的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階段。CEPA(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作為一種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以提供有效的服務和降低交易費用的方式,加強著港澳與大陸的經濟互動,它是“一國兩制”和WTO框架下的國家內部的獨立關稅區之間的自由貿易協議,這種制度安排是為了解決或逐步消除“回歸”后的港澳與大陸在經濟整合中因不同社會運作機制和歷史因素所造成的貿易障礙。由于港澳有著不同于大陸其他省份的特殊地位而產生了制度,貨物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等便構成CEPA的基本內容。CEPA這一制度安排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區域內商品和生產要素流動的障礙,使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商品和要素逐漸地自由和雙向地流動,因而這項制度創新的績效得以逐漸顯現。應當承認,CEPA的制度績效遠大于其內容本身,它對珠江三角洲乃至大陸的長期制度創新具有示范作用。
三、港澳與大陸區域市場整合的貿易流動效應
Viner的“貿易創造”(Trade Creation)和“貿易轉移”(Trade Divereion)理論的基本結論是:在關稅同盟成立前,對未來成員體的高關稅會增加貿易創造的可能性;而在關稅同盟建立后,這些未來成員體則有可能取得福利收益。另一方面,對非成員體的低關稅將會減少貿易轉移的機會。顯然,當我們將港澳與大陸看成是存在著一種準關稅同盟的研究對象時,則Viner關于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之效應的學說,給我們研究這一層次的區域市場整合提供了某些啟示;同時,我們可以借助Balassa(1961)模型對港澳與大陸間有可能出現的區域市場整合展開模擬檢驗。
Balassa模型是以區域貿易合作前的進口需求收入彈性固定不變,區域貿易合作必然會引起進口需求收入彈性的變化為基本假設前提,該模型通過區域貿易合作前后的進口需求收入彈性的變化來說明區域貿易合作的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當區域內貿易進口需求收入彈性增大時,則意味著總貿易創造,當區域外貿易進口需求收入彈性減小時,則表明總貿易轉移。解析Balassa模型的主要公式:
M=aYbu (1)
M為進口值,Y為國內生產總值,a為一常數,u為模型誤差,b為進口需求收入彈性。將方程兩邊同時取對數得:LnM=a+bLnY+u (2)
可將(2)進一步轉化為3個方程:
總進口方程:LnMT=at+btLnY+ut (3)
區域內進口方程:LnMI=ai+biLnY+ui (4)
區域外進口方程:LnME=ae+beLnY+ue (5)
MT、MI、ME分別代表總進口值、區域內貿易進口值和區域外貿易進口值。如果我們主要考察進口需求收入彈性值b,則我們在不考慮以上各方程中的a和u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對區域市場整合的貿易流動效益展開解說。剔除a和u,用以解釋區域市場整合的貿易流動效應的簡化方程表現為以下形式:
LnMT=btLnY;LnMI=biLnY;LnME=beLnY (6)
一般來講,當區域貿易合作后的和都大于合作前的水平,則存在著Viner理論中的凈貿易創造,即在區域內部實行自由貿易后,成員體A內成本高的產品為成員體B內成本低的產品所代替(假定成員體內存在A,B兩大類別)。也就是說,原來由成員體A生產的,現在可從成員體B進口,于是新的貿易得到“創造”。同時,由于從成員體B進口成本低的產品代替原來成本高的產品后,成員體A就可以把原來的生產成本高的資源轉向生產成本低的產品,從而獲得貿易創造效應。
當區域貿易合作后的bi大于合作前的水平而be小于合作前的水平時,則存在著Viner理論中的凈貿易轉移,即由于區域內經濟體對外實行統一關稅率時,對第三方的歧視會導致外部進口減少和轉變為從成員體進口的局面,即產生貿易轉移。這種貿易轉移的機理在于:從原來第三方進口成本較低的產品改為從成員體進口成本較高的產品。當然,這種情況可能會造成一定的損失,但它對區域市場整合之貿易流動說產生的效應是不可忽視的。
現在,我們依據Viner的理論對大陸與港澳的區域市場整合的貿易流動效應進行檢驗。基于CEPA實施時間不長,可計算進口需求收入彈性的數據時段較短,我們只能依據港澳與大陸這兩個經濟體間貿易的較少樣本數據來進行相關檢驗。根據Balassa模型所計算的進口需求收入彈性對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應的解釋,港澳和大陸之間貿易往來明顯包含著區域市場整合的貿易流動問題。以2003年9月內地與香港CEPA的附屬文件的簽訂為分界線,現依據2002-2004年、2005-2007年的大陸與港澳的進口需求收入彈性進行檢驗。以下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亞洲開發銀行、香港貿易發展局網站和澳門特區統計暨普查局網站。
將上述數據分別代入公式6予以測度,可計算得到港澳與大陸區域市場的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應。其計算結果如下表所示
比較兩個時間段的數據,大陸和港澳的區域內貿易合作后的總進口需求彈性都大于合作前的水平;大陸區內的進口需求彈性和區外進口需求彈性在2002―2004年的統計年度略微下降,港澳區內的進口需求彈性和區外進口需求彈性都呈現增大趨勢。可見,中國大陸與港澳區域間的貿易影響并不相同。為此,我們有以下討論。
首先就港澳而言,CEPA實施后,區內進口需求收入彈性bi(0.9872>0.9754)同總進口需求收入彈性bi(1.0483>1.0352)、區外進口需求收入彈性bε(0.9982>0.9865)一起增大,這說明港澳與大陸間的貿易往來不但存在著總貿易創造效應,而且獲得凈貿易創造,并且沒有形成凈貿易轉移。具體地講,CEPA實施所帶來的港澳臺與大陸間貿易的擴大,不僅來自從大陸進口替代港澳的自行生產,還來自從大陸進口替代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進口,后一種替代的進口產品在大陸的生產成本并不高于其他國家或地區,即CEPA的實施創造出港澳臺對內地產品的更多需求。這些需求既有原先自行生產的,也有主要通過從其他國家或地區進口來滿足的。其次對大陸來說,總進口需求收入彈性bt明顯增大(0.8904>0.8870),區內進口需求收入彈性bi(0.4753
上述結論驗證了Viner的觀點:成員體的生產結構越是競爭性的(非互補性),構建關稅同盟增加福利的可能就越大。當然,關稅同盟的福利效應還取決于運輸成本,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成員體間的運輸成本越低,他們的區域市場整合的收益就越大。因此,分析結論是:隨著關稅同盟中的鄰近成員體的不斷加入,跨國境的貿易創造的可能性也就較大,這種情況較之于產生貿易轉移的遙遠的成員體的加入,會在區域市場整合的貿易流動及其效應上對中國更為有利。
[關鍵詞]貿易條件;價格貿易條件;進出口商品;需求價格彈性
[中圖分類號]F2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2)23-0072-02
貿易條件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用出口商品可換回的進口商品數量的能力。在貿易條件概念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大衛•李嘉圖、約翰•穆勒等作出了重要貢獻。大衛•李嘉圖基于勞動價值論,證明貿易兩國的相對成本比率可作為均衡價格貿易條件所處的區間范圍,即貿易條件的上下界。新古典經濟學家約翰•穆勒通過運用“相互需求方程”和“相互需求理論”解決了貿易條件的確定問題,即兩種商品在兩國的不同生產費用比率即為兩種商品的交換比例不能超出的界限。隨著我國和其他國家貿易聯系的緊密,關于貿易帶給我國的利益日漸受到廣大學者的關注。如秦杰從經濟增長角度探討在我國經濟出現高速增長時,貿易條件卻因為我國偏向于產品出口的經濟增長方式而惡化,他援引世界銀行統計數據指出中國貿易條件如果以2000年為基期,那么到2011年已經下降了10%左右。曾錚和胡小環、黃滿盈和曹彥勤等人曾對1980—2004年間我國價格貿易條件進行了測算,雖然他們選擇的基期不同,但從一般趨勢來看,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在1980至2004年間呈惡化趨勢。
本文對我國2006—2011年的貿易條件進行了測算。測算方法選用拉式指數法,使測度結果更準確。此外,還從進出口商品結構的需求價格彈性角度探討我國價格貿易條件變動的原因。文章結構安排為:第一部分,測算貿易條件;第二部分,分析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第三部分,提出我國貿易條件改善政策建議。
1 貿易條件測算
貿易條件分為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和要素貿易條件,本文研究對象為價格貿易條件。其一般計算公式為:
NBTT=(Px/Pm)×100
(1)
Px為一國出口商品價格指數,Pm為一國進口商品價格指數。
公式(1)是一般計算方法,該法雖簡單直觀,但其準確性和解釋力相對不足。為彌補該缺陷,在具體計算方法選取上,常用拉式指數法和帕式指數法。本文用拉式指數法,考慮的主要因素是用基期數量作權數消除權數變動對指數的影響,使價格指數更具可比性。具體計算公式為:
KP=P1Q0P0Q0
(2)
本文計算的價格貿易條件是用我國2006至2011年主要進出口商品數量和價格月度數據,基期為2006年3月。計算得價格貿易條件(X1)的變動情況,如圖1所示。
從圖1看出,我國價格貿易條件的月度值波動幅度大,出現6個明顯的波峰,表明在2006至2010年間我國主要進出口商品的價格貿易條件呈周期性波動。價格貿易條件低于100的時期較少,2007年年末和2008年年初,我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數值在80以下。從2010年開始,我國價格貿易條件逐漸低至100以下,并從2011年9月始價格貿易條件降至80以下,并伴有下降的可能。通過對數據的整理并用Eviews統計分析,發現我國貿易條件的變化和CPI變化具有密切相關性。對CPI和價格貿易條件數據作回歸分析得如表1所示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CPI和價格貿易條件的回歸分析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二者的變化呈負相關關系,當我國價格貿易條件呈惡化趨勢時,將面臨更大的通貨膨脹壓力。當我國貿易條件惡化1個單位,CPI指數將會增長約0031,和我國目前的經濟形勢較吻合。因此,為了解決通貨膨脹壓力,不僅要關注我國國內市場,同時也要考慮到我國進出口對國內消費物價指數的影響。
2 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
有關價格貿易條件變動的原因學者們提出了自己的觀點。John Stuart Mill認為在產業發展和人口增長的情況下,制成品價格下降的必然性是貿易條件惡化的一個影響因素;莊芮認為FDI不會影響發展中國家的價格貿易條件,但卻有助于維護其穩定性。本文試圖從進出口商品結構的需求價格彈性角度對影響我國價格貿易條件變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分析進出口需求價格彈性選取的商品對象分別為主要出口商品中的活豬、大米、玉米、成品油、塑料制品等12種商品,主要進口產品中的大豆、食用植物油、鐵礦砂及其精礦、原油、成品油等13種商品。數據均來源于國家海關信息網。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通常使用的計算公式為E=(-Q/Q)÷(P/P)。為了更直觀,對原公式作積分變換得lnQ=-ElnP+lnk(其中,lnk為積分常數)。利用不同商品的相關數據作估計,可得到不同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如表2所示。
從表2可看出,我國主要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的絕對值都是小于1的。其中,在12種主要出口商品中有9種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的絕對值小于1,在13種主要進口商品中有11種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絕對值小于1,圖2直觀地反映了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