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景觀文化

景觀文化

時間:2023-01-04 00:36: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觀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景觀文化

第1篇

國內對村寨文化景觀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集中在村寨文化景觀要素特點、景觀演化及機理、文化感知和保護與規劃方面。而學術界對桂北文化景觀旅游影響研究成果則較少,主要分為定性和定量兩部分。定性研究方面有伍錦昌(2005)以龍勝平安寨為例研究民族文化變遷[6],對桂北龍脊梯田景區所造成的社會文化變遷動因的分析[7]等;定量研究方面有運用人工神經網絡理論技術及方法對侗族村寨歌舞文化的研究[8]。

本文以廣西融水貝江景區的勾灘作為個案分析,從居民感知視覺,運用因子分析探討勾灘苗族村寨文化景觀變遷具體發生在哪些方面,并從社會學角度思考研究地村寨文化景觀變遷程度和旅游發展進程之間的相互影響。

研究區概況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區概況

溝灘苗寨是廣西融水縣貝江景區的自然屯,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縣新安鄉,距桂林158公里,距縣城1.2公里。截至2011年6月,溝灘共有78戶,339人,其中全屯大部分苗族為半山苗,還有一小部分遷徙過來的漢族。整個自然屯耕面積為143畝,其中水田50畝,旱地93畝。在旅游未開發之前,溝灘主要從事的是自給自足的農業和手工業,主要經濟來源依靠竹、木收入。1991年開發旅游,村民通過民族舞蹈表演、餐飲、賣手工藝品等各種形式開展旅游經營活動。近年來,勾灘年均旅游總收入約100多萬元。溝灘處于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到2010年7月為止,依然沒有道路通入該屯,居民依然依靠自古以來的方式劃船從貝江進出,而游客也是從碼頭下來乘坐游船或者偶爾搭乘村民的船只進出。該自然屯是獨特的民族旅游地類型,雖然旅游發展到現在將近20余年,已經處在一個旅游發展的中期變遷態勢上,雖然由于其相對封閉的環境,它無法像同處在貝江景區的長賴一樣快速地獲得大量的旅游效益,但是它的原生態社區和文化景觀卻也已經出現了變化,只是比其他旅游地的變化要緩慢。就旅游產品來說,它有點像過度開發時在時髦一時過后的遺留品,雖不再恢復曾經旅游的黃金期,但是也如小家碧玉,適合不再大刀闊斧的建設,卻能更進一步規范化,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文化景觀變遷研究里中期變遷的現實案例考察地的缺陷。本文選取其進行文化景觀變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測量指標

論文中文化景觀的變遷的測量指標在通過文獻研究和專家意見的指導下,綜合了前期梯田文化景觀研究[9]、中國鄉村景觀評價的指標體系[10]、傳統聚落景觀評價[11]和古村落的演化機理[12]等對村寨旅游文化景觀變遷因素的調查,最終形成自然、聚落建筑、梯田、服飾、制度精神、歌舞表演、影響程度31個測量指標體系(表1)。問卷采用Likert五級量分法,要求被訪居民對每個測量項目從“1—無變化”到“5—變化很大”來進行打分,分值越高則說明旅游對研究地文化景觀變遷的影響程度越大。

(三)數據來源

論文調查的方式主要有問卷調查法、“一對一”的深度訪談、觀察法等。研究者于2011年6月和7月兩次在廣西柳州市融水縣溝灘屯進行調查和補充調查。為了保證調查的真實有效,采取實地問卷調查,現場填寫、現場回收;在深度訪談中,采取以2人為一組的問卷調查小組對當地建筑工匠、旅游經營能手、村干部、寨老進行訪談,平均單份訪談時間在60分鐘以上。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問卷率為96%。

(四)數據處理

1.受訪者基本情況論文主要從性別、年齡、學歷、本地居住時間、家庭旅游經營情況及意愿、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和年收入來考察旅游地社區居民情況。本次調研樣本男女比例基本相當,樣本的年齡層次除了15歲以下的占2.1%外,其他的在各年齡段都分布得比較平均,表明問卷發放的穩定性較高。被訪居民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以下的最多,占82%,說明在當地教育水平依然不高。從家庭旅游經營情況及意愿來看,將近半數的被訪居民已經從事旅游經營活動,20.8%的居民并不打算經營旅游活動。被訪居民家庭年收入93.4%集中在1萬元以下,主要收入來源于務農和外出務工,旅游收入所占比例為12.5%。從整體來看基本符合正態分布,因此本研究調研樣本抽取比較合適。2.數據信度和效度分析本研究首先進行樣本的信度與效度檢驗,對感知價值維度上測量指標進行可靠性度量分析,效度檢驗方法采用KMO和Bartlett球度檢驗。整體樣本數Cronbach’sAlpha信度值達到了0.917,表明研究數據的信度是可靠的。Bartlett球度檢驗統計量Sig<0.01,檢驗的P值接近0,表明31個變量之間有較強的相關關系;而樣本KMO值為0.770,大于0.7,說明考慮的31個文化景觀變遷因子適合因子分析。

民族村寨文化景觀變遷分析

村寨文化景觀作為人們為滿足某種需要而對自然施加影響的結果,它既包括村落(聚落)、道路、服飾、飲食等物質形態,也包括、思想意識、政治制度等不可視的非物質元素。

(一)勾灘苗族村寨文化景觀的各景觀因子演變情況

文化景觀的變遷不僅來源于自然中自趨性的變化,也來源于在間接或直接的社會信息、意識的影響下,作為景觀當地文化一部分的居民的思想、觀念的變化所帶來的文化景觀的改變。自然與人文引導源在同時作用與反作用的互相推動與促進中隨著旅游開發的發展使得民族村寨的文化景觀發生改變。在問卷調查中,村民對所提到的勾灘苗寨文化景觀變遷的程度感知不一,對于不同的景觀的變遷程度的感知程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別。勾灘苗寨文化景觀變遷因子的描述性統計具體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勾灘苗寨的文化變遷確實趨于變遷的中間狀態,數據統計中居民感知變化并沒有出現突兀的變遷,總的變遷平均分布指數均止于“變化一般”的狀態,大多數總體變化水平較小,可是每一個考察的指標卻也相對應的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二)勾灘苗族村寨文化景觀演變的因子分析

為了對勾灘苗族村落文化景觀演變的所有因子進行總結分析,尋求苗寨村落文化景觀變遷的程度以及主要發生變化的具體方面,本部分采用SPSS.17軟件,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并利用正交旋轉法(Varimax)來解釋所得文化景觀變遷的因子,從而建立評價勾灘苗寨文化景觀變遷的評價體系。通過總方差解釋表(表3)可知,前8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因此,選擇8個因子作為主因子就能夠包含原始變量71.734%以上的信息,表明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較理想。然后,為了進一步對上述8個因子進行解釋,根據正交旋轉法(Varimax)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表4描述了原始的31個變量與8個因子的關系。一般認為,絕對值大于0.4的因子載荷是顯著的,因此,表4中僅保留了因子負載大于0.4的數值。由表4的旋轉后的因子解釋矩陣可以看到,解釋矩陣經過定量分析對文化景觀的變遷進行了分類。可以看到,公因子F1(X27、X28、X29、X30和X31)主要集中在旅游的發展對梯田景觀的影響上。可以理解為由于旅游的發展、游客量的增多、公共設施的局限,可能不可避免地為村寨的生活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可以將其命名為旅游負面影響因素。公共因子F2(X22、X23、X24和X25)代表了旅游發展中村寨本地的民族習俗中音樂文化景觀變遷,將其命名為民俗音樂因素。公因子F3(X2、X9、X10、X11、X12和X19)描述了環境與梯田方面的感知評價,可以將其命名為梯田環境因素。從F3也可以看出,苗族的節慶習俗的變化和田地的耕作的變化有著重要的關聯,這和苗族節日本身的起源和發展也是相一致的,各民族節日的發展在其起源之初更多的來源于對收成的祭祀和對收獲的慶祝。F4(X14、X15、X16和X17)解釋了隨著時代的變化以及旅游的發展條件下,村寨中古老服飾的制作樣式、功能和穿著的時間是否隨之變化,將其命名為服飾文化因素。F5(X3、X4、X5和X7)則描述了村寨中的建筑隨著旅游的發展其文化景觀是否發生了變遷,可將其命名為聚落建筑因素。F6(X1和X6)可以看作是自然方面的變化,而房屋使用材料也是和降水等自然條件息息相關的,因此可將其命名為自然文化因素。F7(X8、X13、X21和X26)中,建房相關儀式的變化和民間信仰的變化可以理解為信仰方面的因素,而梯田耕作工具的變化以及演唱時所使用的語言則是民俗相關的因素,因此,可以將其命名為民俗信仰因素。F8(X18和X20),描述的主要是由于受到一些外來的不同族群中主體文化的影響,造成旅游地文化景觀的一些感知變遷,可將其命名為外來文化影響因素。至此,勾灘苗寨文化景觀變遷評價體系可以總結如下:旅游負面影響因素(F1)、民俗音樂因素(F2)、梯田環境因素(F3)、服飾文化因素(F4)、聚落建筑因素(F5)、自然文化因素(F6)、民俗信仰因素(F7)和外來文化影響因素(F8)。勾灘苗族文化景觀變遷程度每一個標準化后的原始變量可以通過公式1系列與使用因子分析得出的因子的線性關系進行計算,而綜合文化景觀變遷競爭力則可以通過公式2來進行計算。

(三)居民對各文化景觀變遷的感知程度

在通過因子分析得出勾灘苗寨文化景觀變遷體系后,為了定義居民對各景觀變遷程度的感知,我們通過對各分因子的變遷度均值進行加權平均值來測量,其具體公式如下:XN=(X1+X2+…Xn)/n,各主因子具體變遷程度如表5所示。在勾灘苗寨的居民感知程度上,認為變遷程度最大的是服飾文化因素(F4)和外來文化影響因素(F8),這與訪談結果相一致,其中服飾文化是物質文化的變遷,而外來文化影響因素則是非物質要素的變遷。訪談中,村民認為服飾發生較大變化更多是由于游客的到來。村中除一些老年人,年輕的村民更愿意穿著跟隨外界的服飾而非自己的傳統服飾,他們認為非傳統服飾更方便也更具有社會融入感。但是由于旅游發展,青年們有時也愿意穿著傳統服飾,因為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或者參加表演。由于穿著目的的不同,所以穿著時間也不再局限于婚嫁和節慶。受到外部主體文化的影響較深的是語言結構和寨老威信,較之傳統苗寨,勾灘地理位置偏僻,與外界交流少,村寨內部的語言更多的僅以苗語為主,連移民到此的外地漢族也通曉本地苗語。但在與外界交流的增強和政府教育力度的增大后,勾灘苗寨目前除七八十歲年紀較長的老人外,不僅都能使用本民族的語言,也能用漢語與外界進行各項生活事務交流,有些人還能講幾句簡單的英文。而在勾灘,不像其他苗寨所有事務都由寨老主持,作為由半山苗和漢族共生的移民村寨,它最早是沒有寨老的,村中的第一個寨老則完全是因為旅游開發,由村民推選出歌舞表演中最擅長吹葫蘆笙的蘆笙隊隊長擔當。

其次,民俗音樂因素(F2)、梯田環境因素(F3)、聚落建筑因素(F5)和自然文化因素(F6)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勾灘的民俗音樂繼承了傳統的苗族音樂,但是卻在傳統上有所發展。整套苗族六管蘆笙,包括高、中、低和倍低音。勾灘苗寨的蘆笙舞集詞、曲、舞為一體,包括迎賓曲、團結舞、踩腳舞、多耶舞等特色苗族舞蹈。在保留傳統蘆笙種類的基礎上,表演隊成員吸收其他苗寨中舞蹈師傅所教所授,在詞曲舞蹈上進行了小的改編,但基本仍以祖輩流傳下來傳統的苗寨舞蹈為主。在這種變遷中,民俗音樂雖然也和民族服飾一樣發生了變化,但是其根本是不一樣的。民族服飾作為一種外在性的文化展示,它成長于該民族的生產生活,它的印記是其民族生活文化的表現,但當它在另外族群的文化包裹下,是很容易遭受更迭的。只要其文化主體的意愿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被影響,它的改變只需要把一種服飾褪去,換上另外一種服飾,這種服飾文化的改變便完成了,而且是徹底的,它只是民族的一種形。可是民俗音樂是一個民族內在生命力與靈魂的體現,它不僅根植于生產生活,更是煥發著整個民族的神與魂。形易動神難遷。也正由于如此,所以承載著整個民族的精神圖騰的民俗信仰的變遷度相對前兩者就更小。

在梯田環境感知方面,村民認為變化更多的是在于旱田和水田間的變化,村中田地偶有由于居民外出務工而拋荒,大多由家中老人打理或者是請留在村中的其他村民幫種,植被覆蓋面積也發生較小變化。勾灘的聚落建筑外觀上至今仍為桂北地區典型的干欄木構傳統建筑,由山腳到山腰平地而起,呈整體集中、局部分散的空間形態,在建筑外觀上保留了傳統的樣式,建筑內部整體布局也并無太大改變,但是民居內部較之祖輩也發生一些小的改變。以貝江對岸有目前村中唯一特許經營的旅館為例,經營者為當地苗族,其建筑形式仍采用傳統式的木樓外形,而房屋內部設計卻采用更適應于游客的標間式設計。其洗手間獨立連接在傳統木樓后采用傳統木樓外形,但內部則是水泥建筑實質現代結構。它本身的景觀形態美觀度并沒有遭到破壞,但居住條件則得到較大改善。目前村中正在籌建的另一家旅館建筑也采用此類形式。究其原因,這不僅是為了更適應游客的需求,也是由于游客帶來的思想、生活習俗等方面的沖擊中所產生的改變,而村民自己外出務工中受到外界社會環境沖擊的影響也促使他們在返回村寨中帶來這些改變;而村中兩三棟不和諧的水泥建筑則是由于村民對更舒適的生活的追求所致,跟木樓防火的局限性存在一定關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美觀,但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不至于阻止,也可以在水泥樓外貼上木板來保持美觀。村中建筑也必須進一步提高消防力度。村民普遍認為房屋衛生較之祖輩條件要好一些,比如早期游客到村中做客無法接受傳統民居中的茅廁,而現在的民居是在廁所方面很多做了改善。自然文化中降水和河流方面整體變化相對較小,房屋材料的使用方面則依然以傳統木樓為主,也有村民會在原木上刷上透明漆,但是村民反映其美觀性在使用幾年后不如原木材料散發自然光澤。

而變化最小的則是旅游負面影響因素(F1)和民俗信仰因素(F7)。村民普遍認為旅游發展對勾灘的負面影響較小,村中景區內部有專人打掃,到勾灘的游客大多很有素質,他們的到來對梯田和環境的影響也較小。村民對于能和游客一起分享本民族文化也充滿自豪感,游客的進入對村寨的農耕生態形式的沖擊不大,種地和竹木等經濟作物等自給自足的農耕形態依然是農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較之同類旅游地而言,勾灘是旅游負面影響最小的一個旅游村寨。在民俗信仰方面,勾灘苗寨依然沿襲大年三十祭拜祖先的傳統習俗,建房的日子、地基和風水都要請村中師公看過,不會隨意動工。由于勾灘梯田依山而落,單位面積較小,地理位置不太方便,生產以及農活中使用的工具并沒有太大改變,依然采用農耕為主,較少使用機械。

討論和結論

根據上述研究可以看到勾灘苗寨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由于內部和外部影響,其旅游負面影響、民俗音樂、梯田環境、服飾文化、聚落建筑、自然文化、民俗信仰和外來文化影響等各方面的文化景觀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遷,因此,要想可持續地發展旅游,在保護民族文化景觀中應當重視以下幾個問題:

(1)做好旅游規劃的編制。規劃要切合當地實況,深挖地方文脈,培養文化的自我傳襲能力,加強對民族文化、習俗等隱性的、不可再生的文化景觀的保護,強調文化個性,保持地方特色。文化對感知產生影響,感知方式和感知過程的變化同時也引起規劃方法和特定景觀價值的變化[13],所以居民應當參與規劃的前期展望,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規劃的編制也應該更重視居民對自身文化環境的看法。

(2)加強旅游地居民的文化自覺觀念。村寨文化景觀的開發會促進旅游地的經濟發展,在面對旅游發展對當地傳統文化的沖擊時,要加強對居民的思想教育、引導和宣傳,提高本民族的民族認同感,增強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旅游帶來經濟效應的同時,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合理引導本地居民對旅游開發所帶來的經濟預期,形成良好的旅游服務氛圍,并保證居民以主體身份參與旅游發展并分享成果。

第2篇

【關鍵詞】景觀人類學 文化景觀 文化遺產保護 空間 文化記憶

景觀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它既是由人類創造的文化構成的生存環境,又是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互動的結果。景觀文化通過人類世代的創造與積累,形成了景觀文化遺產。這種獨特的文化遺產,一方面傳承了不同地域和自然環境條件下多種形態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保存了人與環境互動的文化記憶。因此,景觀文化遺產在整個人類文化遺產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

一、景觀與景觀文化遺產

景觀是歐洲古老的概念,最初指可以證明是一個人或者一個集團所擁有的土地,后來在荷蘭風景畫派的影響下,景觀被賦予了具有欣賞價值的自然風貌的涵義。19世紀初,德國科學家洪堡從地理學的意義上,把景觀界定為在某一地表所能看到的所有地貌。由此,景觀在地理學意義上被分為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大類型。自然景觀是指沒有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自然綜合體;人文景觀是指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進行加工形成的景觀。但是,地理學上的景觀涵義更多的是指地貌的自然狀態,而沒有與文化產生關聯。1863年,奧姆斯戴德(F. L. Olmsted)把景觀學與建筑學進行了理論的整合,提出了“景觀建筑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理論。1974年,美國的麥克哈格(I. L. Mcharg)在 《設計結合自然》一書中,從生態與人文的雙重視角,提出生態設計的理念,奠定了景觀生態學的基礎。

1925年,美國學者索爾(Sauer)被認為是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研究的第一人,他有力地推進了把景觀的研究中心從自然風貌向人類文化活動的轉向。他在所著的《景觀的形態》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文化景觀的概念,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作用于自然環境的結果,由此,文化景觀成為了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內容。索爾把文化景觀理解為自然風光、田野、建筑、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提出文化景觀是在特定時間與空間形成的自然與人文因素的復合體,賦予了文化景觀以歷史的時間維度的內涵;并給出了文化景觀的定義:“附加在自然景觀之上的各種人類活動形態”。在這一定義中,文化景觀從地理風貌延伸到了人類創造的文化成果。同時,索爾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長期積累的結果,沉淀了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的記憶,每一個時代的人們,都會按照自己的標準去創造屬于自己時代的文化景觀。他指出,“就像歷史事實是時間事實,他們之間的關系產生了時代概念一樣,地理事實可以看做是地點事實,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用景觀概念來表達。”①因此,文化景觀被打上了鮮明的歷史的烙印,為景觀文化遺產的理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美國地理學家特惠爾根據文化景觀的概念,在1929年提出了景觀文化的“相繼占用”(sequent occupance)的論說,即每個地區在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化特質決定了其文化景觀。這一觀點,已經觸及到了景觀文化遺產的核心問題。1963年,英國學者斯潘塞與豪沃思通過對美國和東南亞地區農業景觀文化的考察,提出了構成農業景觀文化的六個要素,即心理要素、政治要素、歷史要素(民族、語言、宗教和習俗)、技術要素、農藝要素、經濟要素。法國學者戈特芒則提出,文化景觀是識別一個區域的特征的重要標志,除了有形的文化景觀外,還有無形文化景觀。這一學說豐a富了文化景觀研究的內容,與當代景觀文化的內涵已經基本一致,或者說成為了當今景觀文化概念的重要來源。上述這些學者對文化景觀的不斷研究,極大地拓展了對景觀文化研究的視野,直接啟發了當代國際社會對景觀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

從上述西方學者對文化景觀的研究內容來看,他們都強調文化景觀是人類創造與自然有機結合的結果;在景觀文化研究的歷史進程中,景觀的概念是從自然概念向文化概念逐步演變的過程;景觀因不同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特點,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每一種景觀形態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人類活動本身是文化景觀的有機組成部分;歷史上形成的文化景觀經過不斷傳承與發展,決定了文化景觀遺產的特征和內容;文化景觀是特定時間與空間的有機統一,每一種文化景觀都被賦予了具體的文化內涵。其中,索爾是景觀文化理論的主要奠基者,他把文化景觀闡釋為是自然與人類活動的復合體,在方法論上為當代景觀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但是,他沒有在理論上深入展開,尤其是對不同形態的景觀構成研究方面涉及不多,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景觀文化構成方式也沒有給予更多的關注。盡管如此,不可否認索爾對景觀文化理論的形成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他提出的文化景觀命題開啟了現代景觀文化研究的路徑,使人們對景觀文化給予了高度重視。同時,文化景觀理論的產生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把握和理解文化的一個全新的視角,而且對于保護景觀文化遺產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文化景觀的概念開始流行,更多學者加入了這一領域的研究當中,從不同的領域豐富了文化景觀研究的視角,并在實踐上開展了對文化景觀遺產保護的應用,使這一理論與實際得到了有機的結合。在文化景觀理論有力的推動下,根據文化景觀學者的研究成果,各國政府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以全新的視角開始高度重視對景觀文化遺產的保護。1992年12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在美國圣菲召開的第16屆會議上,正式提出把文化景觀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內容納入《世界遺產名錄》,并在《世界遺產公約》上描述為“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它體現了人類社會與居住區的長期演變,這種演變是在文化景觀所處的自然環境造成的各種客觀因素的限制或機遇的作用下,以及來自內部和外部的社會、經濟、文化勢力不斷的影響下發生的。由此在原有的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的基礎上,增加了一種新的文化遺產類型――文化景觀遺產,此外還有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共五類。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認定文化景觀時,確認了三種文化景觀的類型,即人類有意設計與建筑景觀,如出于審美需要的園林;有機進化的景觀,如化石景觀;關聯性文化景觀,如西湖景區。這類文化景觀被納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對其保護的主要根據是:是全人類公認的世界罕見、目前無法替代,并具有普遍的價值;具有明確的地理――文化代表性;獨特的文化因素能力;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系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征。目前,我國已有江西廬山(1996年12月)、山西五臺山(2009年6月)、杭州西湖(2011年6月)、云南紅河哈尼梯田(2013年6月)四處文化景觀獲得世界文化遺產稱號。

二、景觀人類學的理論建構與景觀文化遺產保護

景觀文化的概念是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文化景觀與景觀文化是兩個既相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如果說文化景觀是作為一種與自然景觀并列的景觀類型的話,那么,景觀文化則是從文化特征的角度來考察景觀現象,更關注景觀背后的文化生成機理,或者說景觀在某一文化體系中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景觀人類學的出現,進一步強化了文化學視角的景觀文化的研究,深化了對景觀的文化傳統及其本質的探索。

景觀與文化景觀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是一個相互關聯又相互作用的歷史過程。一方面,人們對景觀的文化意義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景觀文化理論;另一方面,人們又不斷地用景觀文化理論去指導景觀設計與創造的實踐,豐富與完善了景觀文化理論。在這一過程中,有不同學科背景的理論與學說,包括地理學、生態學、建筑學、農學等,但由于這些學科都屬于自然科學,缺少社會人文學科的視角,即沒有從人類文化的維度上去闡釋景觀生成的肌理,因而是不全面、不完整的。雖然索爾已經意識到人類文化是景觀文化構成的重要基礎,并提出了文化景觀的命題,卻沒有建構完整的理論體系。自19世紀初到20世紀70年代,不同學科的學者對景觀與文化景觀的持續研究為景觀人類學的產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景觀人類學是20世紀80年代創立的理論,這一新學科的出現不僅深化和拓展了景觀文化理論的研究,而且為景觀文化遺產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按照日本景觀人類學家河合洋尚的解釋,景觀人類學中的“景觀”不同于設計學或地理學中的景觀,它不是一種外在的意象,而是借助于意象所透露出的文化內涵,是嵌入于文化意義中的環境,本土的居民對這種景觀環境的“景觀”有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河合洋尚對我國梅州地區的客家景觀文化的實證性研究,充分說明了景觀文化涉及到文化認同與歸屬感的問題。梅州的客家人聚居地,上世紀90年代之前,梅州本土居民對客家文化的認同感很低。90年代后,梅州政府重新修建了孔廟、義冢、三山國王廟等客家文化景觀,但當地宗族認為,這些文化景觀是新造的“假景觀”,難以喚起客家人文化的認同感。于是,梅州的宗族開始修建自己的內部文化景觀,以喚起梅州客家人的本土化文化認同。因此,景觀人類學中“景觀”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他者如何描述和塑造異文化意象,他者因景觀的文化差異,能夠清晰地識別景觀的異質性文化內涵與特征;其二是這種景觀文化意象作為一種文化理念和形式,如何影響了現實的景觀建設。景觀人類學的這一視角,對我們保護景觀文化遺產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即對景觀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是對景觀的外在形式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對景觀內在的文化機理的把握。

“空間”與“場所”是景觀人類學著重研究的兩大核心概念,但是這兩個概念又在時間的維度上與文化傳統形成交織,共同構成了時空雙重維度的文化空間。雖然景觀人類學與設計學、藝術學一樣,也使用甚至強調“空間”(space)和“場所”(place)等概念,但是對這些概念理解的視角與方法完全不同。設計學和藝術學往往是從物質形態的視角去理解“空間”與“場所”的,景觀人類學則是從文化的生成機制角度來理解“空間”與“場所”的,因此,景觀人類學意義上的“空間”,是嵌入了文化意象、裝入了特色文化容器之中具有邊界的形式,這種邊界主要是文化的要素構成的,或者說,不同的文化形成了景觀文化的空間的邊界。而“場所”則是被嵌入了歷史與文化記憶,具有文化認同感的社會空間,是沒有邊界的。在這種“場所”的空間,人們能夠形成共同的話語、共享文化記憶、建構文化對話的內容。

從西方早期對文化景觀的關注,到現代景觀人類學的研究,可以發現一條景觀文化研究的清晰脈絡。或者說,景觀人類學學科的構建,與歐洲200年來的景觀理論傳統是一脈相承的,而且在理論上有新的突破和拓展,注入了人文學科的新鮮營養。事實上,景觀人類學從文化的視角,賦予了景觀概念以全新的涵義,它不僅延續19世紀初洪堡以來西方建立的古典景觀理論,也融合了上世紀70年代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和德波的景觀社會理論的思想精華,從而形成了現代景觀文化的價值觀和設計理念。在列斐伏爾看來,“環境的組構、城鎮和區域的分布,都是根據空間生產和再生產中所扮演的角色來進行”。②景觀人類學對文化景觀理論的發展,對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保護文化景觀遺產產生了重要影響。1992年12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文化景觀概念并將其納入《世界遺產名錄》。因此,歐美國家將景觀人類學應用于文化景觀遺產保護,是題中應有之義。

西方在景觀人類學學科創立之前,已經開始從人類學的視角來探索景觀文化的人類學問題,可以說是景觀人類學理論的萌芽,為景觀人類學的創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列斐伏爾把空間生產界定為人的生產實踐產物,空間是一種社會關系,打破了傳統上把空間僅僅看作是一種物質存在的觀念,構建了社會―歷史―空間的三重復合維度,提出了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空間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再現性空間(Space of representation)三大范疇(1974年)。德波把景觀描述為“以影像為中介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1973年)。他們都把景觀視為人的意識活動的一種外在形式。懷利把景觀作為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 是一整套關聯的文化價值、實踐、管理及聚落(2007年)。菲利普斯認為,文化景觀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否則會破壞對文化景觀理解的完整性(2007年)。歐維葛認為景觀不僅是空間概念,而且是長時期積累的習俗和文化的概念(2003年)。索爾認為文化景觀的產生,有自然景觀與民間或國家文化之間雙向的交互作用(2001年)。阿什莫和克納普從后現代主義立場,提出文化景觀是一種文化意象,其口頭與書面的表達,能夠創造可供“閱讀”的形象或文本(1999年)。歐洲理事會出臺的《歐洲景觀公約》,強調文化景觀不僅是物質載體或空間,而且與文學、繪畫、音樂等文化遺產緊密相連(2000年)。現代西方學界對景觀文化的研究,已經超越了把景觀看做是一種外在的意象的傳統,而是把人類所有的文化活動都納入到景觀文化之中,強調了景觀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關聯,這一視角本身就是文化人類學方法在景觀文化中的具體應用,同時,也豐富了景觀人類學的理論內涵。

歐美對文化景觀遺產的理解,強調了它是人類意識活動的表現形式;作為空間和意象的景觀與人類精神活動密不可分;文化景觀充滿了人類的體驗,是一種文化表征體系;文化景觀遺產能夠喚起“記憶”與“回憶”,是可“閱讀”的文本或形象。同時,西方現代文化景觀研究注重文化景觀變遷及其解釋性研究,強調“景觀文化變遷是環境中的自然力和文化力之間動力相互作用的表現”③。但是西方景觀研究對文化景觀遺產的歷史、地域、民族的維度重視不夠,缺乏文化多樣性的視角,理論建構上有明顯不足,這對于景觀文化遺產的保護來說,是有明顯欠缺的。河合洋尚對中國景觀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超越了西方景觀文化研究的窠臼,更注重景觀文化的地域性、歷史性、民族性等核心構成要素,對保護我國形式多樣、地域分布廣闊的景觀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基于景觀人類學視角的浙江省文化景觀遺產的保護研究

景觀文化遺產是浙江的獨特資源優勢,以景觀資源為依托,為旅游資源開發和城市建設規劃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浙江人文薈萃、歷史悠久,自然風光迤邐、景觀形態多樣,是我國景觀文化遺產大省,尤其是擁有一批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輝映、相互交融的景觀文化遺產,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浙江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資源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有歷史文化因素。“從文化生態的角度分析,環境影響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同時文化也對環境起反作用。”④浙江地處長三角南端、東海之濱,自然條件優越,浙贛山脈貫穿全境,西湖、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楠溪江、大運河、太湖等河流湖泊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水文化景觀,從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到南宋遷都臨安,幾千年形成的豐厚文化積淀,為浙江留下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景觀遺產。2011年,杭州西湖獲得文化景觀世界遺產稱號。這是全球第一個獲得世界遺產的湖泊文化景觀,為浙江景觀文化遺產贏得了殊榮。

浙江省豐富的景觀文化遺產資源受到了我國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尤其是西湖獲得世界景觀文化遺產后,更引發了國內外對浙江景觀文化遺產的強烈關注,并從景觀人類學的視角開展了對浙江景觀文化遺產的研究,形成了一批較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孫藝惠從傳統鄉村地域景觀研究的視角,以浙江省古龍門鎮為研究對象,開展了“鄉村景觀遺產地保護性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研究――以浙江龍門古鎮為例”的課題研究,并獲國家自然基金立項。這項研究探討了旅游業導致文化景觀遺產地商業過度開發、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給文化景觀保護和持續利用帶來了嚴重威脅等問題(2009年)。

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對浙江文化景觀遺產保護與文化表征給予高度關注,提出“院落空間、街巷空間、園林空間、水空間”是其重要特色,“傳統村莊的原有屬性和歷史記憶亟待保護”,“鄉村聚落遺傳因子,是鄉村民眾的精神寄托,構成了中華民族整體的家園感和歸屬感”,但“中華文化景觀遺產保護喪失了個性”(2010年)。寧波大學教授李加林則著重系統研究了浙江海洋文化景觀,闡述了海洋文化景觀保護的機制、分類、開發與模式,提出浙江海洋文化景觀開發與保護的思路(2011年),但他的研究不足之處在于對浙江海洋文化景觀的歷史、地域特點的梳理不夠深入。倪琪等學者從中國傳統文化特征出發,研究了杭州西湖世界文化景觀的物質表象與精神內涵,結合西湖的園林、建筑、山水、歷史遺跡、景觀題名等物質與精神元素,探究了其文化表征方式與價值(2012年)。這些研究方法借鑒了景觀人類學的研究思路,充分結合浙江景觀文化資源的特點與形態,為浙江景觀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在西湖獲得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后,浙江省各級政府對文化景觀遺產的保護越來越重視,但是在如何保護的思路上還存在著一些誤區。有學者指出,目前,地方政府“更加側重保護物質文化景觀,且保護尺度常以小場地和建筑空間內部的保護為主,甚至狹義地以建筑、遺址的保護取代對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整體性保護”⑤。就浙江省而言,在文化景觀遺產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重物質景觀,輕非物質景觀;重文化景觀開發,輕景觀資源保護;重城市景觀,輕鄉村聚落景觀;重單一性保護,輕綜合性保護。這些問題已經影響到了對浙江文化景觀資源的有效保護。因此,從景觀人類學的視角保護浙江省文化景觀遺產,筆者認為今后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景觀文化中的建筑、自然風景與歷史傳說及其多種藝術形式,是一個完整的景觀文化空間。因此,必須把建筑、自然風景等實物形態的景觀,與相關的其他形式的文化統籌加以保護。比如,杭州的西湖文化景觀遺產,除了聞名遐邇的蘇堤春曉、柳浪聞鶯、斷橋殘雪、雷峰夕照、曲院風荷、花港觀魚、三潭印月等西湖十景外,還有與西湖密不可分的諸多傳說,如被稱為中國四大傳奇故事的白蛇傳與雷峰塔,就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文化景觀空間整體。傳說法海和尚騙許仙到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后來許仙的兒子祭祀于雷峰塔,雷峰塔倒塌,白娘子獲救。2000年,浙江省政府決定重修雷峰塔,卻沒有把這一流傳千年的傳奇充分地整合進去,同時,也沒有從口頭文化遺產的角度系統地對白蛇傳與雷峰塔傳說進行收集和整理。事實上,自古以來,白蛇傳就有鎮江說書版本和杭州說書版本,但在國家級“非遺”申報中,鎮江市作為第一申報單位成功申報了《白蛇傳》,杭州卻成為了第二申報單位,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浙江省對雷峰塔的文化景觀的保護是不完整的,或者說是缺乏整體觀的。

第二,對浙江文化景觀遺產的保護,應將地域特色和歷史傳統風格有機地統一起來。浙江地理環境以山水著稱,江河湖海環繞全境,形成了以水為特色的景觀文化,完整地保留了一批在歷史上著名的水鄉聚落,如烏鎮、塘棲、西塘、南潯等,同時也保留下來一批附有濃郁江南水鄉風格的水建筑,如廊橋、水上涼亭、水街、水碼頭、濱水別墅等。這些水文化景觀不僅能夠充分凸顯江南水鄉的景觀特色,也彰顯了江南水鄉歷史積淀深厚的文化傳統,是浙江獨特的文化記憶。對于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景觀文化遺產的保護,單霽翔指出:“對文化遺產內涵和價值認識的逐步深化,促使人們從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入的角度去分析和梳理文化遺產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并建立新的文化遺產類型和相應的保護方式、手段、體系,受到關注的文化遺產的類型也在不斷擴充,例如‘歷史城鎮’‘傳統村落’‘運河遺產’和‘文化線路’。這些遺產的共同特點就是都體現出文化與自然兩者的密切關聯和相互結合,文化遺產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價值,并擁有了更為深刻的涵義。”⑥

第三,要堅持對文化景觀遺產實行多元化保護的原則,尤其要注重對浙江鄉村聚落的景觀保護。目前,無論是政府還是學者,更多地把眼光投向了著名的旅游景點或建筑的保護,忽視了對鄉村聚落的景觀遺產保護。這其中有經濟利益驅動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缺乏對鄉村聚落保護的理念和意識。事實上,許多浙江鄉村聚落的景觀,由于遠離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破壞,仍然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生態的鄉村文化景觀,在整個景觀中是難得的資源。孫藝惠認為:“鄉村作為世界上出現最早、分布最為廣泛的地域類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并流傳了眾多獨特的人文景觀風貌。Mac Antrop(2005年)指出,存在于鄉村的傳統文化景觀有助于維護鄉村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的景觀體系,使鄉村景觀具有更好的可識別性。”⑦筆者曾考察了安吉縣山川鄉的文化景觀,在這個偏僻的鄉村聚落中,有魏晉時期阮籍后代聚集的村落,也有唐代的寺廟,村民的生活保持著淳樸的狀態。這樣的鄉村聚落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十分罕見了,有著不可替代的景觀文化價值,體現了景觀文化的多樣性。

必須清醒地看到,浙江作為經濟發達的沿海省份,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給景觀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一方面,土地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導致景觀文化遺產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傳統文化景觀意象遭受現代文明沖擊等嚴峻挑戰;另一方面,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旅游開發,新建了許多仿制古建筑,甚至改建古建筑,對景觀文化遺產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損毀。因此,政府必須制定景觀文化的保護規劃,在對浙江景觀文化遺產進行普查排隊的基礎上,根據輕重緩急,逐步把有價值的景觀資源統一納入到規劃保護的名錄中,對條件較好的景觀資源,可以創造條件積極申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此外,應盡快出臺景觀文化保護的法律法規,對現有的浙江省景觀遺產資源給予有效的法律保護。

注釋:

①Mikesell Marvin W. Landscape[J].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1968(8):575.

②陸揚.社會空間的生產[J].甘肅社會科學,2008(5):136.

③褚成芳,等.近十年國外景觀文化研究綜述[J].旅游論壇,2012(11):99.

④吳水田,游細斌.地域文化景觀的起源、傳播與演變研究[J].熱帶地理,2009(3):190.

⑤陳曉剛,等.景觀文化研究進展及前沿問題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10):6017.

⑥單霽翔.從“文化景觀”到“文化景觀遺產”(下)[J].東南論壇,2010(3):7.

第3篇

地域文化是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城市景觀設計,必須首先考慮地域自然生態及傳統文化給予設計的啟示。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和鄉土文化,城市景觀作為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應尊重城市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地域文化,具備體現當地地域文化的功能和效果。

關 鍵 詞

城市景觀藝術、地域文化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社會進入城市化大發展時期,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城市景觀藝術,建設有特色的城市景觀的重要性突顯出來,從城市自身的性質、地域特色、氣候、文化背景等因素出發來確定城市景觀則是重中之重。我國的幅員遼闊,歷史文化悠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形態萬千的鄉土及地域文化,建設富有當地特色的現代城市景觀,要充分把握和運用本地的特有的地域文化,表現當代中國人民勤勞淳樸、熱愛自然的優良傳統和宏偉的民族氣魄,既有很高的城市生態環境效能,又有高尚的藝術性和審美趣味。

一、城市景觀與地域文化概念

(一)文化和地域文化

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現象,離不開產生它的民族土壤,離不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延續。因此一個景觀文化的創造,實質上是在時間縱軸上對傳統優秀文化的集成和空間坐標上對外來優秀文化的借鑒【1】。景觀設計從本質上講,必須反映生活,而生活離不開文化的根。

地域文化就是指不同地域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文化,這種地域不僅是民族的范疇,也是民俗的范疇【1】。這種文化有變,也有不變,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它必然要變,但其文化結構沒有解體。地域文化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窗口和品牌,是招商引資和發展旅游等產業的基礎,是一個區域獨有的寶貴財富。

(二)城市景觀和城市景觀藝術

城市景觀(Urban Landscape)是一門范圍寬泛、很綜合又難以準確定義的專業【4】。城市的景觀是建筑物外的一切,人工的、自然的,是人們工作和休閑用的空間環境。它要求舒適、安全而應具有觀賞性。建筑有明顯的技術性、經濟性和對城市的直接作用。景觀更具社會性、時空性。

城市景觀藝術是城市中具有觀賞價值的景觀和富有較強表現力、代表城市風貌的景物或城市環境景觀的藝術設計。要使城市景觀富有較強表現力,則要在城市景觀設計過程當中,要始終把握地域文化這根線,它應始終聯系著方案的構思、形成到成熟。

二、城市景觀與地域文化特點

(一)地域文化的獨特性

每個地區有每個地區的特點,地域文化也同樣是這樣,不同地域之間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地域文化具有相對的獨特性。具體就時間方面而言,不同地域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形態的演變導致了文化底蘊的不同。

在中國這一點在南北方文化的差異上得到體現。中國南北文化大致是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北屬于北方文化,長江以南屬于南方文化。這兩種文化截然不同,藝術上南清秀北博厚;建筑南奇北雄;服飾上南秀北樸;飲食上南甜北咸,等等。而這些在文人的筆下往往更為詩意化,南方是煙雨樓閣,春花秋月;北方是長河落日,塞外大漠,還有金戈鐵馬,南人纏綿、溫柔、纖細、優柔,北人豪爽、酣暢、粗獷、干脆……

具體到空間方面而言體現在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和地理風貌的不同。由于我國南北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征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國南北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顯著差異:

(二)地域文化的鄉土性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響一方經濟、造就一方社會風土人情。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體力和腦力勞動創造的,并不斷地積淀、發展和升華的物質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4】。它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反應了當地的經濟水品、科技成就、價值觀念、、文化修養、藝術水平、社會風俗、生活方式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而所謂“鄉土”也就是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風格特征。

(三)地域文化的民眾性

地域文化是與本地人民關系最為密切的文化,地域文化是本地人民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親身接觸并參與其中的文化【3】。一個人即使可以超越時空的界限,依靠現代化的媒體,看到大江南北的風上人情,也可以親臨其境深切體驗種種不同的文化,但這些文化對于他來說,都是臨時性的接觸對象,是外在的,可有可無的。而地域文化則不然,個體與地域文化之間水融,難以分離。人們既是地域文化的欣賞者,更是地域文化的創作者和實踐者,他們的生活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本體所在。人一出生,便毫無選擇的落入一個文化之網,他不得不借助于這個網維護自己的生存。可見地域文化的民眾性。

三、城市景觀藝術與地域文化融合

城市景觀藝術設計必須緊緊把握地域文化,圍繞地域文化來做文章才能營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觀。城市景觀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體,可以從形態構成上抽象的分析城市景觀藝術,也可以從景觀及其結合的含義上分析城市景觀的內容【3】。當前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城市景觀藝術顯得更加重要,從城市自身的性質、地域特色、氣候、文化背景等因素出發來確定城市景觀則是重中之重。城市景觀設計在形式上要注意追本溯源,結合當地自然環境,挖掘地方特色以及歷史、文化、民風,融入地域文化的內涵。結合時展的要求努力創新,使其既與傳統文化文脈相成,又能符合當代特點和時代的精神面貌。

目前我國城市景觀藝術雖然有一定的發展和成就,但是受到由于西方景觀藝術的強烈沖擊, 出現了一些盲目照搬國外景觀模式的情況。因為沒有與當地文化等相結合,顯得與整個城市的風格格格不入,可謂是敗筆之作。如果這種景觀模式在我國繼續發展下去,那么對于我國的城市景觀藝術健康快速的發展將起到消極的作用。當然不是說對于外來的景觀文化全部否定,如果忽略了文化和地域文化,往往只會狹隘的考慮功能和形式上的美感,去進行幾何圖形的拼湊和色彩上的調和,東挪西湊,只要滿足了功能,形式感好的東西就毫不客氣的往上搬,結果東西出來了,也能用,即使談不上難看,但怎么看也看不出城市的特色和味道,原因就在于失去了本土精神和本土文化【2】。

四、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觀藝術的彰顯途徑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城市景觀作為城市個性的展示窗口,應具備體現當地地域文化的功能和效果。地域文化是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城市景觀設計,必須首先考慮地域自然生態及傳統文化給予設計的啟示,城市的景觀系統應尊重城市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5】。

(一)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觀中的彰顯首先體現在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包括文物、風景名勝、紀念物、古建筑或者建筑群、歷史街區以及非物質的、無形的文化遺產,如文化風俗、音樂藝術作品等。由于歷史文化遺產對人類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一旦破壞就很難完全復原。

(二)充分利用城市的本土文化

現代城市景觀藝術中地域文化的彰顯還體現在對鄉土文化、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的尊重和充分運用。文化是底蘊,是土壤,任何一處的景觀設計,都要尊重當地鄉土文化,服從當地的各種條件。

到過青島的人想必都知道五四廣場和它的主體雕塑――《五月的風》,《五月的風》高30米,重達500余噸,為我國目前最大的鋼質城市雕塑。該雕塑作為青島“”的導火索這一主題充分展示了島城的歷史文化,深涵著催人向上的濃厚意蘊。其酷似火炬的形象,給人以“力”的震撼,充分體現了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注意基調和張揚騰升的民族力量。

(三)“以人為本”是城市景觀藝術的主題

城市的主人是市民,市民是城市景觀的使用者、參與者、觀賞者。城市的廣場、公園、綠地應對市民全方位開放,使市民感覺到共同擁有城市的景象。城市設計應當是結合市民參與的與地域文化共同進步的互動發展模式。

五.結語

文化,作為觀念形態的東西一經形成便會影響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并支配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城市景觀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物質空間環境要適應人們對它提出的物質功能要求,同時也要滿足人們對它提出的精神和心靈方面的要求。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校園文化;景觀設計

一、實用功能、精神文化、景觀效果的統一 單純的景觀設計,就是規劃并美化這個場所,使之更加和諧地配合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我們需要設計的不僅僅是一個予人便利的環境,而是要賦予這個環境一種精神、一種文化,使得身在其中的人人有一種強烈的存在感。 我們要營造的校園就是這樣一個能讓師生感動、振奮并且為之自豪、驕傲的校園。讓構成校園環境的點點滴滴都擁有自己的意義,讓身處校園的莘莘學子都能感受到時代的召喚。讓校園能夠影響學生不斷進取、勇攀高峰,讓學生能夠為校園的歷史添磚加瓦、豐富色彩,書寫新的篇章。

校園景觀是可以解讀的,但景觀的解讀必然受到學生已有觀念體系的制約。且先存的觀念體系又是景觀解讀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指出這一點很重要,它能有力地說明下面相關的兩個觀點:

其一,學生面對相同的景觀,所獲得的信息、所體味的精神是有差別的。學生對景觀的解讀不僅展示了學生獨特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形成學生不同的精神世界。

其二,學生對景觀的解讀是創造的過程。學生可能比景觀的設計者更理解景觀所蘊含的意義,因為學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解讀已形成的景觀,所產生的意義總會打上新時代的烙印。由此,不僅豐富了景觀的內涵,同時也豐富了觀者自身的精神世界。

學生在與景觀的“交往”中獲得個人的生長,獲得精神的建構,因此,景觀的解讀過程也是人文精神建構的過程。

對校園物質文化景觀的解讀,其便利之處在于其直觀性和超語言性。其復雜之處,則在于物質文化景觀中有太多的抽象與象征,隱喻與悖論。但也正因為如此,造就了其內容的豐富多彩、意義的博大無邊,作為隱性課程才有其巨大的教育功效。

景觀解讀過程中的主體-學生與對象-物質文化景觀,跟任何認識過程中的主體與對象是一樣的,只是這里所涉及的對象是精神所物化的對象。學生通過對校園物質文化景觀的解讀,直接使自己與各種景觀建立起了整體的關系,從而獲得其中的教育意義,形成自己的觀念、思想,產生情感態度的體驗。

校園世界是充滿意義的生活世界,這個世界是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種種物質文化景觀記載著人類共同的經驗。因此,校園物質文化景觀所包含的潛在因素是豐富的,儲存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校園的每一處物質文化景觀都在訴說著自己所攜帶的歷史、文化和科學的信息。在對校園物質文化景觀的解讀中,解讀者力圖使自己活生生的現實性與從景觀那里獲得的刺激處于最緊密的和諧之中,以致兩者以一種和諧的方式產生共鳴。解讀者的人文精神,就是在無數次“視界融合”中,不斷完善、不斷提高、不斷建構起來的。這一進程是如此的通常而又普遍存在,以致于人們常常對它視而不見。這也難怪,離自己最近的東西往往是最難以覺察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物質文化景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制約了學生的行為習慣,發揮了隱性課程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說:景觀是校園的陶冶之源,解讀是精神的建構之本。

所謂學校精神文化景觀,在社會學、文化學意義上,簡括地說,也就是賦予學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學校歷史傳統、辦學特色、精神風貌的一種校園精神文化形態,它活躍于校園內部并歸屬于校園文化的范疇。

作為一種深層次的精神文化,學校精神文化景觀并不具有物質文化、制度文化那種直觀可視有形的特點。然而,由于其精神已浸透和附著在校園內各種文化載體及其行為主體身上,從而使人又無時不切實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來的那種獨特的校園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事實上,我們也曾有過這樣的體會:每當置身于一座具有優良傳統并享有巨大社會聲譽的著名中小學,總會感到該校園有種奔涌著的、富有生命的東西不斷撞擊著自己的心靈,它使我們感動、興奮、激越、升騰。對一所平庸的、毫無特色的、暮氣沉沉的學校來說,其缺少的也恰恰正是這種能喚起、激發學校及其成員崇高情感和進取性的學校精神文化景觀。

學校精神文化景觀作為一種產生并存在于校園之內的主體精神文化,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功能。對其內在特點和外部功能的認識,是我們建設校園文化并充分發揮其作用的基本前提。這里,我們根據學校精神文化景觀傳播精神文化影響的過程來研究其主要特點。

學校精神文化景觀作為校園文化的核心,其對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并不是只做些表面文章就能達到的,其要旨在于影響整個校園內學生思想、價值觀、意識等精神取向,并通過人格的塑造來養成他們具有持久效應的思維、情感及行為方式,這正是學校精神文化景觀影響的深層目的。

學校精神文化景觀是最富有滲透性的一種教育影響,其創設的那種潛伏、彌漫、浸染于整個校園并體現了學校風范正氣的精神氛圍,具有啟迪、感化學生的作用。置身其中,受教育者便會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覺地感悟到學校精神文化景觀對自己心靈的凈化和情感的熏陶。

學校精神文化景觀作用在于通過外部的精神環境幫助受教育者建立起這樣一種對個體具有持久作用的自我教育環境。學校精神文化景觀不會排斥對優秀社會文化的吸收,同時能有力地抵制社會異質文化的不良干擾,具有文化排異的作用。學校精神文化景觀作為一種精神文化,也只有通過繼承的方式才能產生長久的影響。學校精神文化景觀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價值導向、群體凝聚、精神陶冶、規范約束、心理建構、社會輻射六大方面。

第5篇

【關鍵詞】鄉鎮;文化廣場;景觀;歷史文化

廣場設計是城市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我們規劃完成的桂林市永福縣羅錦鎮“彩調文化廣場”則是宣揚鄉土文化,以滿足市民文化娛樂為目的,具有綜合的文化廣場。

1 項目概況

規劃文化廣場位于永福縣羅錦鎮蘇羅公路與永良公路交匯的東北側,東部是金鐘山風景旅游區,基地東西189 m,南北139 m,占地面積26056M2, 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羅錦鎮政府決定把新區這塊綠地交給市民,進行廣場建設,以提高城市品位,方便群眾生活。

2 廣場定位

2.1 文化定位

羅錦鎮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鄉鎮,文化底蘊豐厚,教育、文化在群眾中有良好的基礎,素有“彩調之鄉”的美譽。規劃設計文化廣場時,充分尊重鎮周圍環境的歷史文化,將不同文化環境的獨特差異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與領悟,設計出彩調文化環境下,市民娛樂時代背景的文化廣場的環境。文化廣場環境主要通過以下方式表現:文脈、傳統、歷史、民俗、鄉土、詩意等。

2.2 功能定位

廣場主導功能是由城市的客觀實際需要決定的,由于原來這里是一個林地,有一定數量長勢良好的喬、灌木。據調查大量的市民還是希望廣場建成以后,有他們活動和娛樂的地方。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旅游鎮,蘇羅公路的東面就是金鐘山風景區,中心廣場又是一個向外地游客展示城市歷史文化的窗口。考慮到這些因素,我們將廣場的功能定位為以彩調文化為主調,服務居民和游人,集休閑健身、文化娛樂、展示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歷史文化廣場。

3 設計理念

3.1 文化景觀理念

本著“景觀可以復制,但歷史文化不可以復制”這一設計理念,城市景觀在營造過程中著力突出自有的景觀特色,具體到本方案就要求進行景觀自然特色追求、本土文化特色追求、地域人文特色追求。

羅錦鎮的地域文化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彩調文化――2005年,彩調作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己被列入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二是雨傘――廣西有名的地方工藝品;三福壽――羅錦鎮是長壽鎮,當地的福壽文化氣氛濃厚,羅錦鎮的建筑立面改造也是加入福壽文化元素進行的。

針對上面文化景觀設計手法,設計從三方面入手:一、彩調以三件寶(扇子、彩帶、方巾)扇子――扇形廣場為羅錦鎮彩調文化節活動提供舞臺,同時為日常鎮政府及市民文化提供場所。彩帶――以彩色綠籬為絲帶,把廣場內的步行景觀系統有機的聯系在一起。方巾――鐘塔作為彩調廣場的建筑背景,同時在廣場空間上很好地控制住廣場的尺度。二、雨傘――設計以雨傘為原型的小亭子,為市民提供遮風避雨的同時很好宣揚了鎮的鄉土文。三、福壽文化――在為市民休閑娛樂的景墻上,刻畫粘貼福壽的文化圖案。(圖一)

3.2 景觀功能多樣性理念

在廣場景觀設計過程中,注重人們對廣場的功能需求,必要的戶外場地的設置,以滿足人們觀賞、休憩、交流、集會、散步、晨練、運動等多樣化的功能需求。廣場各類景觀建筑小品的設置,諸如休閑茶室、花藝館、演藝酒吧以及各類休憩亭、坐凳的設置,都是為了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參與休閑、游戲等活動的需求;同時構成廣場景觀的體系(圖二)。

3.3 景觀空間多樣性理念

多元化的空間設計是本廣場設計過程中所遵守的又一重要原則,人們進行多樣的活動,需要不同類型的空間,沐浴陽光,需要開闊的草坪空間,集會觀演需要開闊的場地空間,塑造人文景觀,體現地域的文化特征,需要地形和特色植物空間以及以某種標志物統領的空間。

同樣,在廣場的規劃設計過程中還特別考慮了動態空間與靜態空間的設置,流動的水空間、動態的地形空間的設置為人們提供了演藝、晨練、散步、賞景、小聚聊天、遛鳥等場所。靜態空間諸如大草坪、景觀林的設置為人們提供了聚集休息、交談、靜坐、觀賞等活動的場所。

空間多元的原則還表現在大、小空間的對比設置上,現代城市廣場的建設應以人為本,單一空間、不考慮人使用的廣場是不可取的,因此針對不同活動和觀賞的要求,靈活進行大小空間的設置,強化廣場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圖三)。

3.4 生態優先理念

隨著人們對于綠地的功能已眾所周知,對于生態的理解也有進一步深入,它要求植物的多層次配置、喬灌花、喬灌草的結合、分隔豎向的空間、創造植物群落的整體美。因此,設計采用鄉土樹種為主的多物種生態原則,盡可能多的布置多物種的植物群落,從而達到最佳的滯塵、降溫、增加濕度、凈化空氣、吸收噪音及美化環境的目的,從而為人們創造一個良好的人居生態環境。

廣場大的水面的設置,水系統的整體優化布置,自然草坪、坡地、景觀林以及樹陣廣場的設置都是生態優先原則的體現。

3.5 以人為本理念

城市廣場的建設要以人為本,提倡人與城市、與景觀、自然的和諧共生,廣場在景觀設計和設施設計的各個層面應該把人的需求作為一個主要因素來考慮。

(1)提供陰涼:結合地面鋪裝和座凳,設計樹陣。

(2)座凳與臺階:在廣場和草地邊沿、水際、林下設置大量的條石座凳,讓愛好休閑的當地人有足夠的休憩機會。臺階和種植池也是量好的座凳。

(3)提供“望”與“庇護”的機會:理論和實驗觀測都表明,人在公共場所中普遍存在“窺視”的偏好。看和被看是廣場上最生動的游戲,林蔭中和隱蔽處、廣場和草地邊緣,都是最佳的“窺視”場所,因而是設置座椅、提供休憩的合適場所。而在明處或廣場中央則設計活躍的景觀元素,如噴泉和水體,吸引人的參與,使其無意間成為被看的對象和“演員”。

(4)避免光滑的地面:所有鋪裝地面均用火燒板或鑿毛石材。

(5)普適性設計:廣場的設計考慮各種人的使用方便,如年輕人、兒童、老人、殘疾人等。

4 結語

“環境往往是‘彼’與‘此’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純粹的統一”[3]。小城鎮的廣場設計應將整個城鎮的因素整體考慮,注重生態作用、綠化作用,才能創造富有生機的廣場,提高廣場的利用率。同時廣場應以實用價值為主要設計目的,注重完整的活動場所的形成。廣場的設計還應注意塑造地域景觀特色、時代特征、城鎮特色,延續地方歷史文脈,羅錦鎮文化廣場的設計充分考慮了這些因素,較好地實現了功能、景觀、生態、人文四者的和諧統一,必將成為安鎮鎮居民最喜愛的觀賞游覽集會休憩的理想場所。

參考文獻

[1]金莉,趙之楓?當代小城鎮街道和廣場設計理念[J]?小城鎮建設, 2005, (5): 56-58

[2]陳瑜,莫計合?順德市德勝廣場園林綠化設計[J]?廣東林業科技, 2002, (1): 50-53

[3]G?卡倫著,劉杰,周湘津譯?城市景觀藝術(英)[M]?天津大學出版社, 1992?8?(責任編輯:肖忠文)

第6篇

關鍵詞:地域文化 關中 地域文化景觀

1. 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蓬勃發展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上的享受。更多的人意識到有地域特色的商品與服務更有價值,各種有地方特色的餐館、商業街區、民俗村等如雨后春筍般產生,“地域文化”一詞開始在更多人的腦海中形成了景色各異的畫面。關于地域文化的定義,多數學者認為地域文化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

從國際式到地域主義,關于地域文化與景觀設計相結合的問題,早已受到很多專家的重視。地域文化景觀展現出的豐富的內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關于對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符號的應用研究的著作層出不窮。著名景觀設計師俞孔堅在《景觀的含義》中指出景觀作為符號的含義,“它記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包括自然、人文和社會的歷史,講述著土地的歸屬,也講述著人與土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地域文化是活的,是不斷生長與發展的。地域文化的融入賦予了景觀新的生命,同時景觀也促進者地域文化的發展。

2. 關中文化的興起與地域特色

“關中”之名始于戰國時期,關于關中地名的來歷與關中地區的范圍都有不同的說法。現代意義上的關中位于陜西省中部,介于秦嶺和渭北北山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古代稱“關中”。關中地區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歷史和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關中地區積淀了濃厚的文化底蘊,以周、秦、漢、隋、唐為主要代表的十三個王朝都建都于此,留下了讓我們取之不盡的歷史財富。

2.1關中地區自然要素

關中地區號稱八百里秦川,南有秦嶺,北有黃土高原,西有隴山,東有華山、崤山山地,總體地形是一個三面環山,一面敞開的平原河谷盆地。這里河網密布,有黃河、涇河、渭河和洛河,流經黃土地帶含有大量的泥沙和豐富養分的河水,在關中地區沉積形成了肥沃的關中平原。關中地區有著大大小小的“塬”,大的上面可種莊稼、可住人家。而小的則通常被小孩子們當作游玩戲耍的場所。關中地區的氣候特征介意陜北干旱和陜南濕潤性氣候的中間地帶,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較長。富饒的關中地區擁有適宜的氣候條件和灌溉條件,生物資源豐富,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提供了理想的場所。

2.2關中地區人文要素

關中地區風土人情濃厚,其中秦腔是關中地區地域文化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其粗獷質樸的表達方式是關中地區獨具一格的標志。關中地區文化底蘊深厚,民間傳統工藝和藝術品的種類非常多,手工剪紙、磚雕、泥塑、刺繡、馬勺、皮影、麥稈燙畫、麥秸草編、木板年畫、罩金漆器等等都極具特色。關中民居中的栓馬樁、抱鼓石、上馬石、墻雕等石雕磚雕更是精美絕倫別具一格。這些形形的地域文化都為景觀設計提供了非常珍貴的素材,等著我們在景觀設計中中不斷去挖掘、去運用、去發揚光大。除了這些珍貴的藝術品之外,能夠體現地方特色的豆腐坊、榨油坊、掛面坊、鐵匠坊、木匠坊、棉匠坊等傳統手工制作坊,能夠以動態的形式展示鄉土生活和地域文化。將這些運用到景觀設計中能夠營造出淳厚的人文氣息,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可以增強人們的參與感,喚起人們對童年的回憶。但是隨著工業的發展一些民間傳統制作工藝逐漸消失,對這些即將消失的民間制作工藝進行保護與延續,也是發展地域文化景觀的初衷。

3.關中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探討

不同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文化信仰、耕作方式以及經濟發展水平造就著不同的地域文化景觀,這種不同,不僅是景觀表象因素的差異,其根源更在于深層次的歷史文化與精神內涵。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積淀過程中,逐漸積累出風俗習慣、傳統工藝、思想觀念、歷史文化、等鄉土歷史文化,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內容促進著地域文化景觀內涵方面的延伸和發展,從而形成了具有歷史延續性的文化脈絡。目前于關中文化在景觀中的應用從構成要素上看可分為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

從物質層面上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小品在景觀設計中隨處可見。例如關中地區常見的拴馬樁,在傳統民居門前具有實用意義,在景觀中直接作為小品形式出現便形成了一種文化韻味,不需要修飾與提煉,它本身的存在就在訴說著關中地區的歷史、文化,是對關中文化最直觀質樸的體現。而另一種相對抽象的表現形式是對地域文化進行符號、色彩、材質等方面進行提煉,提取其最具有地域特色的元素點運用到景觀設計中來展現全面的地域特色景觀,這種由點及面的形式就要求設計師對所要表現的地域特色有充分的認識,能夠準確的把握其中的精髓并將其運用到景觀設計之中。在西安景觀中最具特色的材質是源于關中傳統民居的青磚,他就像一本書一樣記載著關中地區生活。無論是建筑還是廣場鋪裝大多都以青灰色為主,青灰色也成為了代表西安地域文化特色的主色調。

在精神層面上看,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的靈魂,是這一地區生存與發展的根基。地域文化承載著悠久的歷史,融入景觀設計之中,能夠喚起人們的美好回憶。在于它能在深層次的表達文化內涵與意義的基礎上,使人們獲得文化的認同感與精神歸屬感。馬嵬驛民俗村中出現的石磨辣椒,吸引了眾多人的圍觀,因為它不僅作為一個商業點和景觀點存在,其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它反映了陜西地區的生活特色,讓人們真實的體驗到了陜西地區的民俗文化。

3. 地域文化景觀展望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在一定階段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日常生活不斷變化發展著的。人作為主體,是地域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設計能給人帶來身體與精神上的雙重享受。未來景觀的發展一方面趨于生態化。另一方面更重視歷史文脈的傳承與發展,凸顯地域文化,尊重地域特征。就關中地區而言,近年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旅游村層出不窮,吸引著眾多游客前往,在地域文化景觀蓬勃發展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如何在景觀設計中讓地域文化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是我們當今設計師需要重視的問題。我們有必要從地域文化景觀的角度,透視中國的地域文化資源保護和景觀設計問題,使得地域文化景觀能夠形成健康的人文生態景觀體系。

參考文獻:

[1] 王云才,石憶邵,陳田,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研究進展與展望[J],同濟大學學報,2009.(2)

[2] 馬曉,城市印記:地域文化與城市景觀[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11)

[3] 梁璐,田兵權,關中風俗與與地理環境[J],華夏文化,2004(4)

第7篇

1地域文化概念的界定

關于地域文化的界定紛繁不一。有人認為,地域文化是以地域為基礎,以歷史為主線,以景物為載體,以現實為表象,在社會進程中發揮作用的人文精神[1]。也有人認為,地域文化是文化地理學的核心概念,一方面,指客觀的地理空間單元,具有特定的空間趣味和形態特征;另一方面,地域空間又是一種主觀的建構[2]。地域文化作為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地域文化是城市生存和生長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之間存在著深層次的文化差異。它帶有歷史傳承性,是一種有機融合歷史和現代文明,體現地方人文和自然的文化模式。美國著名城市規劃師沙里寧說過:“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地域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同時隨著本土文化的沉淀,不斷地創造和改變著。發揮地域性景觀文化與生態平衡的適應性是地域文化景觀的重點之一。

2地域文化理念下的城市景觀設計

2.1理念篇

2.1.1尊重自然環境,因地制宜打造城市的地域景觀特色自然環境是創造地域性景觀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自然條件,進而產生不同的城市形態特征。因此,城市景觀設計要繼承與體現自身的地方特色,首先應先尊重自然條件:包括尊重地形,尊重當地氣候,尊重當地的植物、動物。風景秀麗的杭州市、桂林市和北戴河市是具有山形水勢和自然環境特色的城市;森林資源豐富的牙克石市、伊春市是具有綠洲特色的城市;熱帶海濱的三亞市是散發濃郁熱帶風情的城市。城市景觀特色正是來源于地域景觀的自然過程和格局,以及人對這些自然過程和格局的適應與改造。設計師要在充分了解地域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整合地域自然資源并結合現代手法和材料,才能創造出反映地域特色的景觀、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完美畫卷。構成地域自然環境的要素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在融入全球化的同時,設計師的設計思維也應是動態的、發展的、具有前瞻性的,要根據城市自身的自然狀況、氣候條件、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經濟條件等進行創新。不僅要了解場所的自然信息,也要注意地域的自然結構。我們必須展示全球文化整體發展中的中國地域特色特征,揭示中國地域文化的真實根源。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資源,發揮自然、地理風貌優勢,保護和開發地方人文景觀資源,建設獨具地方特色、彰顯地方文化的城市景觀。同時,城市景觀特色的形成都要依賴于一定的物質經濟基礎。城市景觀特色的建設不能脫離實際,貪大求洋,不能過于超前,超越城市的經濟實力。

2.1.2延續歷史文脈,保持富有記憶的城市景觀特色厚重的文化底蘊是一個城市獨有的特色。城市之所以能持續發展到現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歷史文脈得到了保護和延續。城市中現存的古代遺址、傳統建筑、歷史街區,以及民間藝術和市井生活,都是構成一個城市記憶的重要因素,記錄著一個城市的滄桑歲月。愛默生說過,“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的”。馮驥才也認為,“城市和人一樣,也有記憶,因為它有完整的生命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越是歷史悠久的城市,其文化積淀越是深厚,生命體系越是完整。正如生命體的發展離不開遺傳信息的傳遞,城市的發展也離不開它的歷史文化傳統。城市的生命與性格、歷史與記憶就存在于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每一方土地、每一座建筑、每一條街道、每一片城市空間中[3]。保存城市的記憶,保護歷史的延續性,保留文明發展的脈絡,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需要。比如,海口的騎樓老街,就是濃縮了海口百年歷史、具有濃郁南洋風情的老街,集中體現了海南人的文化創造智慧,至今保留著市井生活氣息,也是南洋文化在這座城市積淀最好的見證。因此,延續南洋文化的歷史文脈,將再次成為支撐海口未來發展的文化底蘊。延續歷史文脈,不等于復原傳統文化,更不能走向復原的極端———復古。要以發展的觀念來看待傳統的繼承,在傳承傳統中必然要有所取舍,將傳統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與城市景觀的現實及未來發展相結合。打破狹隘、封閉的傳統觀念,結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適宜的技術和信息手段來詮釋和再現傳統文化的本質,將最具特色的傳統設計手法轉換成現代視覺表像下的嶄新空間形式,最終把傳統的內在精神、地域形式轉換成當代世界的設計語言,力求反映更深的實質和精髓。

2.1.3全球化與地域性、現代化與本土化的交融共生的城市景觀在全球化文化交流的碰撞與沖突中,必須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與文化,做到對傳統文化、本土文化的真正尊重。現代城市應該是一個多種文化的共存體,在城市文化的組成中,必然既有本土文化,又有外來文化;既有現代文化,又有傳統文化;正所謂為是琳瑯滿目、錯綜復雜、矛盾重重,但又多樣統一。這種新與舊、中與西文化的共存,有它的必然性和規律性,我們可自覺地認識和利用這些規律來創造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全球化不再僅僅是一個單向的文化趨同的過程,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將全球化和地域性對立起來。民族文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融匯到全球文化中,國際文化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滲透到民族文化中。在這種交流與互補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種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新質———“跨文化”產物。這種新質既含有地域文化的遺傳基因,又汲取了全球文化的營養物質,表現出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和強勁的活力。本土文化只有吸收現代文化的精髓才能確保其發展的潛力,現代文化只有融入到本土文化中才能被接受認同,杜絕外來文化或是放棄自身文化都是不可取的。在現代社會中,要以一種和合的方式而不是同化的方式去解讀城市景觀。在城市設計中既要學習別國的先進理念和技術手段,又要發展這些理念和技法,使它們融入到地域文化中,真正形成本土景觀的現代化,現代景觀的本土化。

2.2實例篇

2.2.1麗江古城之魅麗江古城坐落在玉龍雪山腳下,始建于宋末元初,古城總面積3.8km2,現有6000多住戶、近3萬人口。麗江古城以其曲折有致的水系和高低錯落的街巷民居建筑構成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從城市布局看,麗江古城有別于中國任何一座古城。中國的古城講究中軸對稱,很多傳統城市,前面是牙城,后面是市場,左邊是衙門,右邊是城隍,左邊是文廟,右邊是武廟,完全是按照儒家思想來的。麗江古城的街道卻沒有中軸,不規則,更不對稱,且無城墻。它以四方街為中心,在這個露天集市周圍,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而出,密如蛛網,構成了古老的街巷網絡。同時.為防止寒風襲擊,古城的街道很少筆直貫通,并且墻角多采用圓弧而非直角,便于人畜行走,也減少了對人心理上的沖突。經過大地震的劫難與洗禮,修復重建的麗江古城宛如涅槃的鳳凰,顯得更加美麗動人。城市再開發,突出了象征這個城市歷史痕跡的密集的“古城水街”———震前、震后的居住方式及近鄰關系的風格。麗江古城是納西民族吸納漢、白、藏等多民族文化文明的結晶,呈現出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統一性和互補性。如今的麗江古城既保留了傳統街巷的空間格局、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來追敘日常的生活場景,同時又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氣息,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的生態觀,是地域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下的城市設計的成功典范[4]。

2.2.2蘇州城市之美蘇州城市的景觀特色可以概括為“風雅吳地,水墨江南”。這種城市風貌特色是獨一無二的,是這個城市幾千年的文化積淀與地域特色的寫意。從蘇州的園林到小橋流水的水巷,從深家大宅到城市街道,無一不滲透著這種水墨淡彩的氣質。因此,貝老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便突出了一個“雅”字和一個“水”字,“雅”是精神的氣質,“水”是物質的元素。蘇州地區少山而多水,因此城市與水的結合,建筑與水的融合,均是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也是古人樸素的生態城市觀的反映。蘇州新的總體城市設計更是將古城區的“古”,老城區的“融”,高新區特色為“新”,相城區的“水”,工業園區的“洋”,吳中區的“文”,發揮得淋漓盡致,并通過邊界、通道、開敞空間等系統建設引導,以及結合空間、實體與功能的片區建設引導,將中國園林的傳統文化予以再創造,強化了整體結構和片區特色,體現了濃濃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天人合一”的生態城市發展理念[5]。

第8篇

摘要:休閑漁業是將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等和漁業活動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產業。本文從文化景觀的視角對遼寧漁業構成要素進行分析,從休閑漁業文化景觀的運動型、體驗型、產業型、觀光型和教育文化型等5大類型進行詳細解析。這對遼寧漁業發展和旅游業發展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遼寧;休閑漁業;文化景觀

1引言

文化景觀是特定時期內形成的構成某一地域特征的自然與人文因素的綜合體,它隨人類活動的作用而不斷變化、并反映了一個地區外在的或內在的文化特征。漁業活動是人類最早的、原始的經濟活動形態之一,并隨著科技和航海技術的發展,從沿岸漁業逐步拓展到深海漁業。漁業文化景觀是漁業活動的勞動文化和社會生活的體現,不僅包含產業活動發展過程中的生產行為,還包含因產業活動而衍生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休閑漁業是指將漁業、旅游和環境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將旅游觀光、休閑娛樂、餐飲、健身、科普等活動與漁業有機結合的,實現以一、二、三產業相互結合的一種新型產業。目前,國內外不少相關學者對休閑漁業進行了相關研究,國外學者側重于休閑漁業資源管理、可持續發展研究、游客的市場細分以及特征、跨學科式地(生物科學人文和經濟等)綜合研究發展等方面研究。國內學者側重于休閑漁業的含義和類型、存在問題與對策、開發與管理等方面研究;在區域方面中,側重于山東、浙江、江蘇、福建、遼寧、廣東和天津等區域的休閑漁業研究,這些區域把漁業和旅游產業結合起來,通過一系列活動和政策來宣傳和推廣休閑漁業,并提升休閑漁業的品牌度和社會影響力。但是,從文化景觀角度研究休閑漁業的相對比較少。

2遼寧休閑漁業文化景觀的構成要素分析

海水養殖業是遼寧漁業的主導,這與遼寧氣候適宜、水質肥沃,海岸有基巖海岸(港灣型和島礁型)、淤泥質海岸(平原型和岬灣型)和沙質海岸(岬灣型和堤壩型)等類型多樣有很大關系,并且沿岸富含藻類和底棲生物,也是多種魚蝦類繁殖活躍的場所。趕海、打漁是沿海民眾賴以生存的技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具有可適應海域的捕撈漁法,以及富有濃厚地方風土人情的漁俗節慶、漁俗文化。捕撈漁法,從古時民間土法到科學捕撈的省時省力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海邊的漁民從利用簡單的手工制作漁具,如用自制彎鉤子、自制魚籠、香味捕魚、破冰冰河床捕魚到現在利用科學機械、儀器定位魚群,在適宜的時間點撒網收魚使得漁業經濟發展有質的飛越。漁俗節慶包括:放海燈、祭龍王、祭海、貼船聯等。在民間依然傳言漁民吃魚翻魚不吉利等特色文化。此外,還有一些基于漁文化而興起的節日,如長海縣漁民節、釣魚節、旅順漁人節,此類節日的興辦發揚地方特色的同時吸引喜愛釣魚的釣友、喜愛海產的游客,從而加快經濟建設發展。各類靠海而建的海鮮市場數目逐漸增加,如大連灣遼魚水產市場面積14萬m2,是大連市政府的民生工程、旅順海岸橋市場、營口裕興水產品批發市場等,都是沿海旅游業吸引游客必備場所。

3遼寧休閑漁業文化景觀解析

在遼寧省《休閑漁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關于休閑漁業和文化景觀研究,本文將遼寧休閑漁業文化景觀分為運動型、體驗型、產業型、觀光型和教育文化型5大類型,也基本涵蓋了省“十三五”時期休閑漁業發展的十大方面。

3.1運動型休閑漁業文化景觀

運動型景觀包括3點:一為岸上海洋觀光活動,如堤釣、垂釣、高空滑索、海岸公園、漁人碼頭及巖石創意活動。二為海面活動,即在近海處可以體驗海釣、水上摩托、水上步行球,深海可包游輪體驗。三為海面下活動,即可依據海域情況設有潛水活動、潛艇體驗。遼寧海域遼闊,海岸線彎曲綿長,沿海城市包括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盤錦、葫蘆島。沿海旅游資源豐富,大連地區大黑石海濱浴場可出現罕為人見的熒光海奇景;小平島一帶為海蝕典型地段,營口蓋州海蝕則是中國唯一擁有18億年歷史的海蝕景觀,形成多種形狀的海蝕地貌,有海蝕崖、海蝕洞、海蝕臺、海蝕柱、海蝕橋等。合理利用自然的豐富條件為基礎建立海岸運動場地,既保留了原有自然風景,又可以增強運動型休閑漁業文化為導向景觀的整體美化。

3.2體驗型休閑漁業文化景觀

體驗型景觀重點在于親自參與。可包括:(1)參與趕海活動,撿拾螺、貝類活動及綠色藻類;(2)參與捕撈作業以及水產加工過程;(3)體驗漁村生活、體驗漁民勞作、體驗民宿。大連甘井子區北部的夏家河海濱浴場位于渤海海峽作為趕海活動的佳地,“釣螻蛄蝦”和“抓海腸子”作為日常娛樂活動,不僅使老一輩市民喚起年輕時的回憶,同時這種靠海吃海的文化也耳濡目染著年輕的一代。浴場周邊設施完整,植被蔥郁。離岸地區,大連獐子島海域下生物繁多被譽為“海底銀行”,風景美不勝收,如多彩多姿的島垛巖礁,清澈潔凈的港灣沙灘。在體驗捕撈作業的同時,可以欣賞自然的魅力。興城市覺華島是遼東灣最大的島嶼,有“南有普陀山、北有覺華島”之美譽。整體規劃為覺華八景區,無論是迎客、懷舊、濱水、文化各區各特色展現都達到一流。

3.3產業型休閑漁業文化景觀

產業型文化景觀應該選取能力較強,資源豐富的海域地區加強建設,凸顯其特色經濟文化,利用科學應用與養護創建可持續發展的優良市場。長海縣位于遼東半島東側由142個島、垛、礁組成,是聞名中外的海洋島漁場,也是大連漁業的發展領軍地區。近年來,長海縣政府應國家號召將“漁業”與“旅游業”結合發展。為推進項目改造老舊設施,帶動當地漁民成立規范化的漁家旅店,對于廢棄船舶進行改造,形成特色消費場所,如水產銷售中心、游船海鮮美食大排檔、貝殼類工藝品售賣。這為加快當地經濟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促進當地自營產業的同時,把居住環境也改造了一番,是一種雙贏的戰略。

3.4觀光型休閑漁業文化景觀

以確保交通通暢便捷為前提,根據自然風景設置特色觀光路線。由于水是漁業文化的載體,水又環抱島嶼,形成以下3個觀光型休閑景觀主導項目為:深海環島游、海濱美食游、觀賞漁業游。以沈陽為基點到遼寧境內可供觀光的島嶼共25座,其中大連15座,以仙人島為例,它是一座未經開發的原生態島嶼。白天觀賞風力發電廠,游走槐樹林,感受兔島驚濤;黃昏退潮余暉灑落海面如萬點金珠。以自然風光為熱點,返璞歸真為理念的原生態觀光是近年來趨勢所在。莊河地區觀光海島5座,大王家島向來以海產豐富新鮮為特色進行觀光宣傳,依舊以老式的靠海吃海方式進行打撈海產,宣揚當地美食雞毛菜,清炒雜色蛤。以抹不去的記憶為主題做懷舊體驗觀光。位于丹東的獐島則以原始漁業聞名,被稱為“萬里海疆第一島”保留原有古漁村,可觀光當地漁村漁民的完整生產作業過程。

3.5教育文化型休閑漁業文化景觀

教育文化型休閑漁業文化景觀包括漁業推廣、漁史展示以及漁業教育3點。漁業推廣應含有定期舉辦養殖漁業新技術交流會議、海產品烹飪培訓且舉辦比賽全民參與,進行優秀獎勵。漁史展示應對民俗慶典的由來、海島名稱的由來、漁事傳說等進行講解,助于理解海島文化背景,展示漁村文化。漁業教育應當對漁業海洋生物知識普及,了解海洋珍惜物種、危害性強的海洋生物進行重點教學、設立漁具展示廳、海洋生物分類展示館等等。祭媽祖、建媽祖廟已經成為以海為生的漁民思想中的一部分。民俗慶典不僅可以吸引投資,而且可增加漁業知名度,如利用長海縣釣魚節、旅順口漁民節深層加強漁業的文化建設。

4結語

漁業文化景觀是特定區域自然環境的變遷、歷史的演變、人類活動行為以及人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杰作,因此,漁業文化景觀呈現的文化內涵,具有一定的教育和社會意義。遼寧休閑漁業文化景觀研究,有助于和服務于遼寧休閑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建設,并對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不僅促進遼寧休閑漁業的蓬勃發展,還可以為其文化景觀給予保護開發及改善對策,提升城鄉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蔡學廉.我國休閑漁業的現狀與前景[J].漁業現代化,2005(1):5-6

[2]柴壽升,戴歡丹,王海建,等.休閑漁業資源的分類及其開發評價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67-71

[3]鄭巖.大連旅順口區休閑漁業發展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7):80-81

[4]劉勇,趙萬民等.城市文化地圖與城市文化規劃[J].規劃廣角,2008(8):67-71

[5]王茂軍,欒維新,李向諾,等.大連市濱海休閑漁業的發展設想[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2):51-52

第9篇

一、校園文化景觀設計原則

1.功能性原則

學校主要包括校前區、教學區、生活區、課外活動區等功能區,設計時應根據各功能區的不同特點進行布置,既要滿足教學、工作、學習、生活的物質功能,更要滿足增進師生交流、激發靈感、創造智慧、提高修養、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如校前區是學校對外形象宣傳的重要展示區,故設計采用簡潔、大方、明快的手法;而生活區則采用休閑、親切的設計手法,創造宜人的空間,設置較多的圓桌、圓凳,為師生的休息、交流提供方便。

2.以人為本的原則

學校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這就要求充分把握其時間性、群體性的行為規律,如大禮堂、食堂等人流較多的地方,綠地應多設捷徑,園路也適當寬些。

3.文化特色原則

充分挖掘校園環境特色和文化內涵,運用雕塑、廊柱、浮雕、標牌等環境小品,結合富有特色的植物來強化校園的文化氣息。

4.可持續性原則

以生態理論作指導,堅持以植物造景為主,盡可能進行喬、灌、草多層次復式綠化,增加單位面積上的綠化量,以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使其可持續發展。

5.多樣化原則

開放空間多樣化包括功能、形式及配置的多樣化。功能多樣化,如隔離、交通、交往、運動等不同用途;形式上的多樣化,如形狀、尺度、色彩、材質、構圖等多種變化;配置多樣化,如草坪、樹林、山、水、建筑等不同設置。有利于滿足校園的基本功能。

6.與自然融合原則

校園景觀設計中,應強調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的互相融合、人與自然環境的親和。設計中應關注建筑空間的通透、停留休憩空間的布局、綠色景觀空間的貫通等,使宜人的環境滲透到全部校園生活。

二、文化景觀小品介紹

1.杏壇古韻

該小品設計于教學大樓前廣場西側,是師生由校門至教學大樓的必經之地。其主題源于教育家孔子首次舉辦講壇時,地點在一個杏樹林中,后人遂將這個杏林中的孔子講壇稱之為“杏壇”。之后,“杏壇”便成了傳道授業的代名詞。

小品形式是在此孤植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杏樹,旁建一小壇,壇上擺置《四書》《五經》等書本模型,即表明此處為教育之地,授業之場所。在此杏樹西側的草地中種植幾株小桃樹和小李樹,寓意“桃李滿天下”。

2.槐蔭書韻

該小品設置于由校門到旗臺的通道一側。此小品根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風水學原理設計。風水學是我國古代建宅造園的主要理論依據,風水學認為居住環境中種植的植物與人的關系較為密切,種植植物有吉兇之分,槐是吉植物,有“中門有槐,富跚三世”的斷語。

小品形式是在大門到旗臺的通道一側,植一行國槐,槐樹下置一長方形文化石,石上書甘肅省會寧縣郭城初級中學校訓。槐蔭濃濃,書韻幽幽,學生一邊進入學校,一邊享受槐蔭帶來的清涼,享受書韻的優美,視覺得到享受,心靈受到洗禮。

3.柳岸舞韻

該小品設置于學校操場一側水渠邊。其主題源于:古有展禽,身形惠惠。因其院中有一大柳樹,古人稱其為“柳下惠”,其為人正直,心胸坦蕩。“柳下惠”則是道德的代言詞。

小品的表現手法是在操場一邊的水渠邊植一行柳樹,柳林下置一學生進行運動的雕塑。柳枝在微風中輕輕起舞,學生在樹下奔跑鍛煉,寓意青年學子的青春活力和為人正直的道德情操。

4.竹露琴韻

該小品設置于學生公寓樓前。其主題源于孟浩然五言古詩《夏日南亭懷辛大》中的詩句:“竹露滴清響”。“竹未出土先有節,到凌空處也虛心”,竹自古被譽為君子。

該小品的表現方式是在公寓樓前植一方茂密的小竹林,竹林旁置數個供學生休息和彈琴唱歌用的石凳。學生一邊享受竹韻的美,一邊受到竹之君子的熏陶,視覺得到享受,心靈受到洗禮。

第10篇

1現狀分析

本項目為景觀改造工程,它位于北京地壇公園內的牡丹園,占地約3•5hm2.現狀:地上物有一組亭廊和一個公衛;南側水池形式老舊,布局不美觀;北部門球場利用率高;道路系統不完善,但面層鋪裝較好;植被茂盛,大樹多,種類較豐富,主要有側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三球懸鈴木(Platanusorientalis)、早園竹(Phyllostachyspropinqua)、元寶楓(Acertruncatum)、銀杏(Ginkgobiloba)、蝴蝶槐(Sophoraja-ponicaf•oligophylla)、七葉樹(Aesculuschinensis)、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白皮松(Pinusbun-geana)、雪松(Cedrusdeodara)、海棠花(Malusspectabilis)、碧桃(Prunuspersica)、連翹(Forsythiasus-pensa)、木槿(Hibiscussyriacus)、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芍藥(Paeonialactiflora)等(圖1).

2設計理念及指導思想

2•1設計理念

中醫藥養生學的精髓在于通過“時間養生”和以經絡連接的“臟腑養生”達到“精、氣、神”的“和合”[6].本項目設計理念定位為:突出和諧養生主題,將文化養生、環境養生、運動養生、時間養生、五臟養生等中醫養生內涵與景觀營造相結合,打造集養生知識宣傳、養生習操、互動體驗與休閑娛樂于一體的主題公園.

2•2指導思想

中醫養生博大精深,對于廣大普通的游客,能夠在游園過程中真正學到一些切實有用、簡單易行的養生知識是最主要的,所以針對服務對象,項目指導思想為:針對大眾,神形兼備,通俗易懂,知行統一.

3總體布局及設計內容

根據設計理念,并遵照五行方位,園區整體上以水溪和陸路為經絡聯系五臟(五行)“5個特色區域”———火區(心區)、木區(肝區)、水區(腎區)、土區(脾區)、金區(肺區),其間穿插時間養生、運動養生、環境養生等理念和內容(圖2,圖3).

3•1火區(心區)

從正南門進入園區,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和”主題的石雕壁畫,用抽象的圖案表達了“精、氣、神”的“和合”(圖4).如果把園區看成一個人體,道路和水溪就是人體的經絡,5個景區就是人體的5個主要臟腑.按中醫理論,心區位于園區的南邊,整體色調以暖紅為主[6].火區(心區)的主要景點有:致和廊、致和廣場、涌泉、火焰雕塑.火區(心區)有一組長廊,名為致和廊,取《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意,它是整體園區“和”理念的體現之一.廊上掛對聯“秋風橘井落甘露,春雨杏林別有天”,這是岳美中老先生的名聯,既得景觀之趣,又體現了岳老對中醫的熱愛.心主神明,故設置致和休閑廣場,以養心神;心為君主之官,要有規有矩,故其地面鋪設圓中有方;鋪以紅磚,并養有金魚,體現神明活躍之性[6].心主血脈,火區(心區)的中心設一塊形似心臟的景石,汩汩流水,喻指心之泵血,同時,線刻鋪地“涌泉穴”寓意滋水涵木,體現中醫學火中有水,水火既濟的陰陽平衡理念.心在五行屬火,故在此區塑以火焰雕塑,明艷的紅色象征君主之火、陽明之火,3朵火焰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意,生生不息.火區(心區)周圍植以紅色花系為主的植物,如紅花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Decaisneana)、紫葉矮櫻(Prunus×cistena‘Pissardii)、碧桃、貼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點綴黃花的連翹,在嫩綠的垂柳(Salixbaby-lonica)下營造早春欣欣向榮的植物景觀.

3•2木區(肝區)

按中醫理論,肝區位于園區的東邊,以青綠色調為主[6].木區(肝區)的主體是一組曲屈的養生長廊,圍合成一個草藥圃(圖5),名為悅和苑,是養生知識宣傳及室外草藥展示之所.“悅和苑”匾掛于肝區月亮門之上,“養肝之要,在乎戒忿”,所以名中取“悅”字,精神愉悅以使肝氣得以疏泄;“和”字緊扣“精、氣、神”三寶和合的主題,并與園中“望和亭”、“致和廊”、“明和仙域”等景觀遙相呼應.曲屈的養生長廊,源于“木曰曲直”與肝的生理功能之間的關系.長廊展示以彩繪創作、浮雕及展板為主體,宣揚中醫養生文化.入悅和苑,映入眼簾的是長廊序,四字行文,押韻成趣.長廊序的左邊是大型彩繪———時珍采藥圖.右側是長廊入口,左右對聯:“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體現了中醫學順養的養生原則.長廊墻壁上有中醫養生適宜技術展示,包括拔罐、艾灸、刮痧、藥枕、藥浴等,以貼近大眾、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達了中醫藥的保健技術.長廊拐角之處,立一尊針灸銅人,銅人采用明代官辦銅人的型制,標示了361個穴位,游客觸手可得穴位,與自身對照,增加了參與性和趣味性.沿長廊向北,依次還有彩繪壁畫“生生之道”、木雕八段錦、木雕五禽戲、彩繪壁畫“融合共進”、中醫運動養生展板.養生坊門庭兩邊掛“健行天地兼修內外七分養,康度春秋融貫古今百歲生”的對聯.養生坊是集養生保健、互動演繹及售賣為一體的綜合區域,給大眾傳達養生之道、養生之法和養生之源.在養生坊,可邀約中醫藥專家介紹養生文化,設置若干中醫傳統養生體驗項目,進行養生適宜技術體驗及養生文化的實踐.悅和苑的另一個室內建筑是藥房茶社,藥房茶社命名為杏林問茶,它具有3個功能:一是展示中醫藥文化底蘊.整體空間裝飾為古中醫藥房,裝飾物件有:牌匾、藥柜、寶閣、柜臺及制采藥工具、醫療器具、著作等.二是中醫藥人文演繹及養生常識展示,即進行人文表演,如:開方、抓藥、制藥過程等.三是通過茶文化讓人們了解“以養御治”的養生理念.草藥圃草木豐茂,以應肝之升發,其色青綠,以應肝之主色.這里種植了40余種華北地區適宜生長的藥用植物,主要有扁莖黃芪(Astragaluscomplanatus)、落新婦(Astilbechinensis)、沙參(Adenophoraelata)、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薄荷(Herbamenthae)、北倉術(Atractylodeschinensis)、鐵線蓮(Clematisflorida)、地黃(Re-hmanniaglutinosa)、旋復花(Inulabritannica)、防風(Saposhnikoviadivaricata)、遠志(Polygalatenuifolia)、芍藥、華北耬斗菜(Aquilegiayabeana)、委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東北土當歸(Araliacontinentalis)等[7].草藥圃內立有木制如意葫蘆,象征“福祿吉祥”、“健康長壽”,肝主疏泄,調暢情志。

3•3水區(腎區)

腎是人生命活動的根本所在[6],按中醫理論,腎區在整個園區的北邊,道路鋪設以暗黑色調為主.水區(腎區)設置了山石、瀑布、深潭、跌水、小溪,營造出寧靜愜意的養生環境.瀑布之下,深潭之處,有“水中丹爐”矗立其中,取水中有火、陰陽并濟之意.“火非水不藏,水非火不生”,二者是分不開的,與腎寓元陰元陽相符合.藥王制藥的雕塑位于瀑布一側(圖6),描繪了唐代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讀書制藥的場景.孫思邈一生著作數十部,場景取最有代表性的《千金藥方》和《千金翼方》放于前,同時手拿《大醫精誠》長卷,體現其仁愛之心.旁邊宣傳牌展示了孫氏“養生十三法”,即:發常梳、目常運、齒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頭常搖、腰常擺、腹常揉、攝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腳常搓.為對應黑色(深色),水區(腎區)周圍以常綠植物為主,如油松、雪松、青扦(Piceawilsonii)、華山松(Pinusarmandii)、沙地柏(Sabinavulgaris)等,山石周圍也圍繞著似自然生長的植物,有紫丁香(Syringaoblata)、金銀花(Lonicerajaponi-ca)、金銀木(Loniceramaackii)、迎春(Jasminumnudiflorum)、棣棠(Kerriajaponica)等,形成“雖由人作,宛如天成”的景觀效果.

3•4土區(脾區)

按照中醫理論,脾區位于整個園區的中心[6].脾和運動相關,所以這里設置了一個運動養生廣場,作為群眾運動健身的場所.“時間養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土區廣場周圍擺放了“二十四節氣”的主題地雕,并設立4個主要節氣,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石墩,展示不同節氣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養生知識[8].養生廣場的中心漸漸升高,在3個抬高的斜面上雕刻了黃色的“水、云、火”紋,分別代表著“精、氣、神”,欲表現“和合”的精髓(圖7).土區周圍以春天黃花的連翹、棣棠、黃刺玫(Rosaxanthina)和秋天黃葉的元寶楓為主,搭配海棠花、雪松,主要是在保留現狀的基礎上進行植物景觀改造.

3•5金區(肺區)

由土區向西南進入金區,即肺區.按中醫理論,肺區位于園區的西面,以白色調為主[6].肺是人的呼吸器官,金區(肺區)以林木為主,通過高大的側柏林、銀杏林及點綴的七葉樹,營造安靜的“呼吸吐納”的養生環境[9].林下開辟了動、靜兩個小廣場.一是調息廣場,適于練習靜功,位于金區的茂林之中,是一個相對閉合的養生活動空間.按照五行理論,肺屬金,腎屬水,金生水,所以肺陰與腎陰相互滋生,稱為金水相生,廣場上以“金水相生”景石為中心,設置有6個調息打坐臺,滴滴答答流水不斷的景石給練習呼吸吐納的人們提供了視覺焦點(圖8).二是導引廣場,適宜導引運動.導引是指由意念引導動作,并配合呼吸對形體進行鍛煉的運動.草地中的金石雕塑是肺區的標志,肺在五行屬金,金石以河北曲陽黃石料制成,石上鐫刻金區的簡要說明.健身步道位于導引廣場的邊上,是按照中醫足底按摩原理設置而成的.步道上鋪有突起的卵圓形小石頭,游客可赤腳行走其上,以按摩足底穴位和反射區,從而調節臟腑,強身健體.由金區向東就回到了南入口廣場,結束了一個短暫的人體養生之旅.在此過程中,還可以看到各個區域內的宣傳欄、養生箴言及穴位的鋪裝,聽到悠揚的五行音樂,處處精致,處處用心,讓游客在游玩、娛樂、休息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了解和學習中醫藥養生文化知識.

第11篇

將茶葉資源與旅游有機地結合起來的茶文化旅游是旅游發展的新業態,目的是體驗茶葉種植及其生態環境、茶葉品飲及與其相關的文化元素,這種融觀賞、考察、參與和購物于一體的體驗文化旅游,各個方面反映了休閑體驗文化旅游相對于其他旅游形式的區別和特征,從一定意義上塑造和勾靳出了文化旅游的新形象。旅游景區形象塑造相對于旅游文化來說,雖然受旅游文化整體約束,但旅游景區形象塑造體現旅游文化的內涵獨有一定的專業性、獨立性,這也是景區文化建設中的旅游文化形象塑造的核心問題。在分析景觀形象設計的三要素的基礎之上,提出了江頭貢茶生態農莊茶文化整體形象塑造的理念和思路,進而建議江頭貢茶文化景觀形象塑造的路徑要突出“宋貢茶文化”。

【關鍵詞】

貢茶;生態觀光;茶園景觀;茶文化

湘南產茶大縣湖南省耒陽市,當地茶葉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以其品質優異在歷代貢茶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江頭貢茶文化作為古典茶文化的主要成分,中國茶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光有獨特的自然風光資源,更兼具可開發的文化氣息,其以漲水泡開其姿態飄若驚鴻,猶如白纻舞,李白贊曰:揚眉轉袖若雪飛,傾城獨立世所希。[1]唐之磅礴繁華,而沿襲秦漢風骨的魏晉風流猶盛一頭,更宜今世。江頭貢茶生態觀光茶園以高雅的江頭貢茶歷史文化背景為依托,打造魏晉之玄妙,現傾城獨立之感,為今日紅塵所累世人之養性修身之地。通過深入分析該項目實例的成功點,從而能對觀光茶園規劃設計的根本思想與原則進行闡述,并希望對其他茶園能夠有所助益。江頭生態農莊生態農業景區位于湖南省耒陽市龍塘鎮江頭村,屬于中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氣溫17℃~18℃,常年平均降水量為1337mm,日照時間近1640h,地貌形態屬丘陵低山,植被覆蓋良好。[2]土壤以紅壤和黃棕壤為主,土質均勻,保水較好。在低山丘陵之間建有龍下沖小一型水庫,呈倒人字形,水庫分叉伸入到山丘各部,水面較大,水位較平穩。有聯贊曰:碧水一灣,嶺綿萬里,江頭畫境景逾畫;紫云盈野,茶貢千年,海內芳名茗更芳。梯田狀地形由四周向中部的水庫傾斜,地形變化豐富,三維空間感強,是宜游宜茶宜居的茶鄉佳境。2008年9月開始,江頭生態農莊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握緊拳頭強力打造耒陽市千畝新式茶園—生態觀光茶園,不僅能夠帶動產業聯動,更兼具生態環保理念,江頭貢茶生態觀光茶園占地面積3508畝,茶園占景區面積65.56%。從公司成立時開始,每年均開地種茶,茶樹長勢良好。由于種植年代不同,各部茶園各有差別,部分茶園已形成很好的茶園景觀,視角效果良好。景區內及周邊天然森林長勢良好,森林景觀突出,植被郁閉度高,現有植物種繁多,以杉松、香樟、竹類為主,灌木茂密,可開發森林休閑健康旅游。

一、注重景觀形象設計的三要素

(一)精準把握形象設計的風格定位

視覺形象中鮮明的形象最吸引人的眼球。如果在設計上遵循“師法自然”的自然式為主的設計法則,就能設計出視覺上純粹、樸素、和諧的鄉村自然風。而不同地區不同地域所打造的觀光茶園自然也要有自身的特色,怎樣才能保持基本的鄉村自然風格的基礎上有自身的鮮明形象,那就是在不同地區不同地域打造的觀光茶園自然要有自身的特色。

(二)茶園平面設計突出主題形式

確定觀光茶園的形象設計總則是為了指導并落實于具體的方案設計。景觀空間則是指,由環境邊線所界定的,各種自然或人造形成的軟質或硬質元素所構成的三維立體。景觀空間的堅實地面,即基面(或地面),我們這里稱之為“平面”,它是整個景觀空間立體構造的基礎。因此,無論如何,觀光茶園規劃設計的景觀形象設計都避免不了要從其平面設計開始考慮。

二、塑造江頭貢茶生態農莊茶文化整體形象的思路

“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裈衣,諸君何為入我裈中”。現代人受到的社會、就業、亞級和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壓力非常巨大,尤其是成功人士。他們會更加追求返璞歸真,放浪形骸。有以下幾個功能區域可以較為引導與滿足他們的心靈追求。

(一)建立浮世繪長廊

浮世繪呈現出特異的色調與豐姿,歷經三百余年,影響深及歐亞各地,十九世紀歐洲從古典主義到印象主義諸流派大師也無不受到此種畫風的啟發。通過浮世繪描繪當時社會與人們的風采可以給予人很強的代入感。

(二)強化文化歌劇與演出

將《世說新語》內容新編,融入現代氣息,用歌舞劇的形式表現出來。既能讓人輕松愉快的欣賞,又能達到普及傳統文化的目的。

(三)注重傳統歌舞表演

正如唐代李白的《白纻辭》中所云:“揚眉轉袖若雪飛,傾城獨立世所希”。[2]讓旅游在再朦朧仙境的古典藝術中,穿越時空的束縛,置身于那個以天為被,以地為衣的時代。

(四)塑造茶室與談經室的貢茶文化氛圍

《左傳》言:“國于天下,有與立焉”。章太炎先生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學習傳統經典,不光是對我國我民族之繼承,更是為了使其符合今日社會主義精神,從而繼往開來。使我中國屹立于世。同時對于自身的修養也是具有顯著的提高效應,修養的增加,人生在世自然會更加和諧。

三、景觀突出“宋貢茶文化”形象塑造的路徑分析

(一)突出“宋貢茶文化”塑造理念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茶文的誕生、發展、傳承有力的反哺了茶產業的發展。江頭貢茶文化由來已久,蘇軾有詩“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支斜更好”,貢茶產業只有在加強貢茶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播和建設中,才得到更好的提升和發展。本項目以茶葉為題,生態立本,山水展色,文化作魂。在設計思想上應達到“野泉煙火白云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巖下維舟不肯去,青溪流水暮潺潺”使人在此忘卻紛擾,飲茶論道,談玄悟性,洗去紅塵,再演魏晉風流。

(二)主題定位:以宋貢茶文化設計整體園區

人與自然協調的茶園氛圍是生態觀光茶園的核心要素,其受到地方風俗文化、自然環境、設計師與設計師之間的沖突等制約。茶園不能僅僅滿足于滿足喝茶,制茶等基本功能,在新時代更應該滿足人們日益需求的精神文化,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挖掘與融合新時代氣息能夠使茶園由死為生,充滿靈性,升華其質。《詠茶葉》言:“千挑萬選白云間,銅鍋翻炒柴火煎。泥壺清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老聃悟道養雅志,元亮玄談驅俗喧。不經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與南朝改用茶飯代以三牲祭祀由此可以看出茶在其精神文化境界上的所蘊含的修身、養性、怡情、尊禮的內質,決定了以茶為景觀主體的場地帶給人超凡脫俗,直抵本心之感。故此,建設茶園整體園區的設計思想與理念必然與之相符合,在空間與結構上達成統一性。

(三)景觀定位:與自然的統一性

自然與人工的統一性是當前景觀規劃追求最終目標,無論從建筑設計亦或者景觀設計都不能片面孤立的進行設計。以江頭茶園為例,應該在空間與結構統一的基礎上,秉持“天人合一”與“致中和”思想來建造,在建筑中融入自然理念,在景觀的塑造中融入茶文化理念,使得二者交互混為一體,不分彼此。

(四)目標定位:以旅游帶動茶葉產業發展

茶文化旅游的核心基本點是以茶文化為本帶動旅游休閑業的發展,其作為一種高雅的文化旅游資源既可以滿足現代旅游者對于文化、休閑以及精神層次的需求,又是健康飲品。消費者可以以各種方式和途徑去接觸茶道,去靜心蕩心。同時還可以接觸茶葉,采摘茶葉等使得其對茶更有直觀的體驗。茶園兼具生產、加工、銷售、療養、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在江頭茶園中應當突出江頭特色的茶文化內涵,通過空間與結構的統一性,改造舊有設施,利用一部分較好的茶道廠房,讓消費者進行開放式活動,并利用壁畫,浮雕,雕塑,文化演出等表現形式讓消費者直觀的感受到特色的茶與道、茶與故事、茶的演變過程等文化內涵。茶園休閑觀光區依托園區豐富的茶場資源,開發茶道內涵,體會茶農生活等項目,更好的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江頭觀光茶園的主要功能性區域可以劃分為以下:即,(1)修身、養性、論道,即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和諧統一的園區構造,促進人對自我價值增長的需求,并修養身心以便更好的開展事業。有效的滿足了中高端人士的需求。(2)度假居住功能,特色茶莊、公寓式酒店、度假別墅。(3)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主要包括傳統經典文化的研習與生態環保科技體驗、農業科技種植、特色文化展示,為突出江頭茶園文化內涵,通過壁畫,浮雕,雕塑,文化演出等表現形式讓消費者直觀的感受到特色的茶與道、茶與故事、茶的演變過程等文化內涵。(4)商務會議功能,會議中心、商務會所。(5)休閑觀光功能,讓茶園變成游客的心靈港灣或第二家園,增加景區內新的文化體驗與修身養為支持架構,培育景區的發展和效益的新增長點,亦是讓客人感受不同于其他景區的新奇體驗,并能夠帶給他們精神價值的提升與呵護。(6)服務、商貿功能,在景區修建茶文化廣場、建立生態停車場與旅游服務中心等服務設施。在文化廣場兩側,以魏晉時期建筑風格為載體,打造具有特色的服務、餐飲、購物等一體化的茶道區域。

總之,生態觀光茶園是一個承載著茶文化的特殊景觀類型,有著與其他游賞景觀專類園不同的設計思想和原則。作為生態景觀設計,不應片面地把重點放在設計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應該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方是“致中和”。[4]這其中蘊藏著人與自然界的緊密聯系性與合作性。同時每地的自然環境并不相同,所以不能武斷的硬性設計,而應該充分的利用自然提供的潛力,結合相應的社會文化等進行聯合設計。通過每座茶園獨特的文化與景觀營建實現“茶文化創意旅游”能夠促進當地多產業的聯動。依托自然環境與特色的創意文化,以實現農業三產化、農業旅游化為導向對鄉村土地進行土地科學的開發利用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鄉村的有效成果之一。在我國工業化不斷推進的當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這使得農業生產效果不佳。就以茶葉生產來說,當前茶葉生產面臨諸多生態問題,如茶園生態系統的能源輸入由有機能向石化能轉變、外界環境污染對茶園生態系統的沖擊大、茶園生態系統內的食物鏈由復雜向簡單變化等。改變傳統茶園生產方式,向生態茶園邁進,或是人與自然和諧的一小步。

作者:周怡岑 尹影 陽琴 單位: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工學院建筑工程與藝術設計學院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蘇春玉.對馬鞍山地方舞蹈藝術發展的思考[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7:59~61.

[2]胡最,鄧美容,劉沛林,王金國,田亞平.基于GIS的衡陽人居適宜度評價[J].熱帶地理,2011,2:211~215.

[3]徐紅梅.現代工業園區景觀設計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王慧,肖斌,張云鵬等.陜西西鄉棗園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4:205-208.

[5]朱玲.長沙市酒店綠地植物配置與多樣性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第12篇

我國歷史悠久,不同發展階段的文化各具特色.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促使城市用地日趨緊張,景觀用地和其他要素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園林景觀的發展.這直接影響了設計者的思路,各城市的園林景觀設計風格同質化較為嚴重,無法體現出城市特色.結合城市背景,如何將文化植入城市,促進市區環境與景觀文化有機融合,成為當前園林工作者亟待思考的問題.

1.1地域性在文化景觀中的表現

地域特性決定于地理特性,由于城市所在地理、自然以及氣候上的差異使得該城市的文化與歷史特點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作為文化的首要特征,地域性直接體現出本城市的文化特色,集中表達了該市民的思想訴求和生活方式.此外,即便是同一座城市也會有明顯的地段性差異.設計者需要結合所在城市的特性(風貌、風格)來提取本質的文化內涵,最終統一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并將城市景觀與建筑風格相融合統一.

1.2文化繼承性是景觀的重要作用

雖然不同階段的城市文化不同,所留下的烙印也有較大差異,但隨著時間的延續脈絡形式先傳的文化還是有一定的貫通性.作為文化載體的城市景觀則起到繼承與延續的作用,如設計得當,則能充分反映出長期的城市文化積淀.

1.3景觀變化是文化積累的體現

國內外的部分城市都會具有濃郁完整的歷史風貌,其載體就是城市景觀.這些經典景觀以物體的形式直接反映了當地的文化環境與社會生活,屬于文化見證的活化石.并且,隨著時間的延續,景觀文化會呈現出從無到有,積少成多的累積過程.積累是在曲折的文化選擇中逐漸形成的,是對文化凈化的歸納和升華的過程.

1.4融合性是景觀文化發展的顯著特點

景觀文化傳承了歷史文化凈化,并將不同區域的社會文化加以融合.以蘇州山西會館為例,由于晉商將山西風格的建筑引入,蘇州園林將其融合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這種景觀文化是典型的城市文化與歷史的相互融合.通過分析不難看出,景觀文化的的發展是多種文化與環境相互借鑒和吸收的過程.同樣,不同的國度與民族之間也是文化彼此影響、相互融合的過程,并逐漸形成本城市特有的體系.因此,以融合為背景的園林景觀設計必須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精髓,通過區域布局和整體規劃真正體現出城市文化本質.

2我國文化園林景觀研究的現狀

由于存在界定對象與范疇上的差異,文化構成也就相差甚遠.文化園林通常被分為如下幾種:

2.1設計景觀

根據時代的需要,不同設計師和匠人結合當時審美觀點與價值觀設計出的作品.該類景觀具有較強的古典園林特點,如:故宮、天壇、頤和園、蘇州園林等等.

2.2遺址景觀

曾經記錄歷史信息和相關實踐的場所,雖然失去了既有功能,但其遺址具有較強的功能價值與藝術成就,該類景觀以圓明園遺址和南京雨花臺最具代表性.

2.3場所景觀

由于使用行為而衍生出來的空間景觀,這種景觀凸顯出人類的活動空間與時間,并具有隨社會文化變遷而具有較強的存在意義.這類景觀有相關儀式或文化活動的空間,主要體現了當時的職能和用途,例如: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都是古代皇帝祭祀的特定區域.

2.4聚落景觀

由古建筑、相關建筑以及所在環境共同作何,逐漸形成的景觀建筑群.由于聚落景觀一直延續自身的社會職能,因此在歷史發展與演變上具有很強的展示性,這類景觀主要體現于街區和村落,如:福建土樓、太古上安古村落、上海烏鎮等等.

2.5區域景觀

作為大尺度景觀,區域文化景觀超出了單體文化景觀的限制.其本質體現了文化與歷史遺產之間的關系,如:云南茶馬古道、山西五臺山和平遙古城、泰山等等.

3園林景觀中的文化意義

作為園林的靈魂,文化內涵是其生命力的體現.景觀因為文化而獨具吸引力和魅力,具有了獨特的包容性、生命力與個性.杜牧的《清明》讓汾酒名揚天下,同時造就了5A級的旅游景區.因此,文化對景觀不僅起到增色的作用,還可能是景觀出現的原因所在.文化對經管的增色還有典型的案例,作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不太出色的蘇州寒山寺,因詩人張繼舉的《楓橋夜泊》而名揚四海.又如杭州的美麗風景是因白居易、蘇拭和柳永等詩詞名家詩詞而留下美名.因此,作為精神財富的文化影響并塑造者人類.隨著園林景觀建設速度的加快,其文化內涵也逐漸滲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園林景觀積向上的力量提升了個人素質,也將城市文明提升到新的高度.

4文化在景觀設計中實際應用效果

4.1文化導致的景觀形式變化

4.1.1現代主義景觀的主要形式特征

我國的藝術在遵循古典藝術的同時,更趨繁雜并漸成體系.受西方景觀藝術形式影響逐漸形成一種較為自律的藝術實現行為.在藝術形態上也更趨向于象征性與平面性,其反應的實質也是當時經濟水平發展的體現,既反應出反傳統的自戀性還具有較強的自律性.以美國紐約中央公園為例,該設計非常準確的融入了現代景觀設計理念,不僅滿足了公眾的服務需求,還將古典審美觀巧妙的融入其中.形態上添加了數學幾何與崇尚理想的美學觀.

4.1.2后現代主義景觀的主要形式特征

后現代主義藝術觀是隨著科學的多樣性與模糊性而衍生出來的,通過多種材料的選擇,并跟著設計者的意圖重新組合.這種創作弱化了個性,反而放大了藝術創作本身的藝術性.此外,后現代多元化是以大眾文化消費為基礎,主要囊括了藝術性、技術性、批量性、流行性和高效產業化等基本特性.此外后現代園林景觀建設更加強調趣味性和偶然性.設計過程更多的借鑒拼接、挪用以及反諷等景觀藝術元素.由于設計師文化態度上的變化直接影響著景觀設計效果,同時該階段的藝術傳承也多以結構重建為核心.區別于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設計人員更加關注景觀意義的社會地位.通常在尊重以往歷史的同時,法國巴黎的拉維萊特公園是“解構主義”的典型代表,該流派重視歷史文化的重塑,在保留既有元素的同時,還分解、變化和片段了所有形式并進行顛覆性的疊加.由于應用解構主義時過分重視實地的文化背景,往往忽視其周邊環境因素,在獲取新奇感受的同時,還容易產生不安全的感覺.該建筑所在市牲畜和其他產品的交易市場,設計者在保留了既有建筑的同時,還進行了重新排序.景觀展示了法國大革命后的工業發展進程,同時賦予其思想深刻的魅力空間.后現代主義多以藝術重構方法來豐富景觀形式,摒棄了現代主義過于簡單的藝術構成.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后現代主義所用素材和材料日趨豐富,色彩更加大膽夸張.后現代主義的園林景觀容易引起爭議,主要原因在于:雖然材料、形式更趨多樣化,但設計者反常規的設計思路會忽視材料自身的特性,大眾人群的欣賞水平難以接受.

5以生態為背景的園林景觀特點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數字時代的影響使得我們逐漸遠離大自然.在此背景下,人們渴望接近自然,這也推動了設計者在思路上開始發生轉變.這個時期人們對自然生態的渴望,以及生活分工的明細,會使對景觀的功能冇了更明細的要求.延續了后現代主義時期對功能與形式的配合,生態時代下的景觀設計出現了以景觀生態學文化為主的景觀特性.在景觀生態學的尺度與類型學之內,生態認識的形式與文化認識的本質相交叉.在人類尺度上,我們首先把分析景觀結構的生態功能放在人類感受的框架之內,這種研究的的是要了解其中的各物種的行為與生境需求,其中人類的尺度分祈足非常有意義的.可能的景觀實驗將允許所有有助于生態文化的學科結合起來,來確定人的行為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由俞孔堅主持的上海后灘濕地的景觀設計(圖是生態時代景觀藝術的典范,在以保護為主的生態理念下如何恢復以及重建這塊黃浦江邊的天然濕地,同時滿足世博期間的場地休憩及水系凈化以及人流交通等多重功能需要,展示上海后灘從農業、工業以至到如今后工業的生態文化都是生態時代所要考慮的問題,包括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考慮后灘濕地的會后經營.

6景觀中的文化意義要素

物質形式與文化內涵作為園林景觀最主要的兩個要素,直接體現了物質層面和作品的價值.園林景觀形式結構直接體現了其物質特點,形式主要包括結構、空間、建筑與環境,此外還包括人的行為.而園林景觀的內在藝術反應出其內在本質———價值.相對藝術形態來講園林景觀的文化意義則是價值的最終體現.

6.1園林景觀中的文化要素構成

園林景觀的文化要素由于其反應的內涵不同可按有形實體劃分為自然和歷史兩個主要方面.

6.1.1人居自然文化

受項目所在地的氣候與地理因素影響,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飲食、聚落空間、建筑風格等諸多文化特色,如:成都錦里小吃街、鳳凰古城等.

6.1.2歷史遺跡

人類活動留下來的具有鮮明歷史價值的遺留物、場所,如:河北涿鹿黃帝城、山西晉祠等等.

6.1.3植物文化

作為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觀賞植物還具有多重的文化內涵.首先,從意境文化角度講、梅花代表著高潔、堅韌,蘭花代表清新高雅,竹子代表頑強、虛懷若谷,代表長壽、清潔.此外,海棠和玉蘭還有“玉堂春富貴”的含義.設計師在園林景觀中加入不同的植物也就起到不同文化寓意.其次,植物的形態和色彩也體現出美學文化特色,例如:紅色系植物代表熱情、白色代表純潔.通過調節植物色彩構成,可以促使園林景觀多樣性的感知色彩.同時,由于植物形態上差異較大,錐形、球星和紡錘形植物可以通過自身形態賦予不同地塊的特色景觀效果.

6.2意境類文化

6.2.1詩歌賦

縱觀國內外古典園林景觀,很多源自山水,而詩詞歌賦則直接影響到園林景觀的構思.通過詩詞設置景觀表達寓意、借物詠志,達到情景交融的目的.以蘇州園林中的拙政園為例,遠香堂前荷花飄香、蓮葉旖旎,其名就來自于周敦頤《愛蓮說》中的“香遠益清”,很好地實現了地名與優美環境的融合,真正實現了“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的設計理念.

6.2.2神化傳說

我國古典園林受“一池三山”影響深刻,該設計思路源于我國道教,三山寓意著東海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典型案例有:承德避暑山莊內的湖區、圓明園的福海、拉薩夏宮等.

6.3產業科技文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科技類的文化要素也逐漸溶于園林景觀設計之中.通過植入科技因素,我們可以淋漓盡致的展現出景觀藝術的內涵.這不僅是對園林景觀設計的創新,還直接影響到新思路開發和新材料的使用,并激發出設計人員更多設計靈感.目前,很多城市廣場都將聲、光、電等多種科技手段融合到一起,繪制出五彩繽紛的城市文化.

6.4精神文化

儒家思想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該思想影響陰陽五行、孝儒文化、風水文化以及民俗風情文化都在園林景觀中有所反應.這種傳統精神文化主要體現在傳統園林景觀設計之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景觀的意境.此外,全球信息化的發展使得各種文化快速碰擊、融合,這些外來因素的介入也使當代園林景觀有了更為復雜的精神內涵.

6.5園林景觀所表達的文化意義

對于設計師而言,由于文化背景和設計思路的差異,所表達的園林景觀風格多種多樣.另外,受欣賞者文化藝術水平影響,其解讀的結果也大相徑庭.對于園林景觀的評價我們不能僅依據視覺,還需結合其整體背景、城市文化特點.觀賞者對景觀的評價需結合點狀特點并完整領會景觀的整體文化內涵.園林景觀的文化內涵與欣賞者之間能夠實現深層次的互動,通過欣賞作品能逐漸提升他們的鑒賞水平.反之,隨著欣賞者鑒賞水平的提高又會刺激設計人員的靈感,設計出水平更高、更具傳承性的優秀作品.

7結束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元市| 罗平县| 城步| 邢台县| 景泰县| 神池县| 青阳县| 织金县| 平泉县| 吉安市| 西昌市| 隆德县| 密云县| 琼中| 陵水| 海晏县| 磐安县| 巩留县| 阜新市| 禹城市| 洛扎县| 莒南县| 屯留县| 额尔古纳市| 静宁县| 师宗县| 延吉市| 黄骅市| 绥宁县| 象山县| 扎兰屯市| 油尖旺区| 聂拉木县| 门源| 安龙县| 清徐县| 若尔盖县| 杭州市| 蒲城县| 余江县| 蛟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