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地理學基本原理

地理學基本原理

時間:2023-08-01 17:40: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學基本原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電子信箱:xmlig@126.com      

    [摘要]本文以地理教學為例,闡述了教學行為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的必要性及怎樣實現“用教材教”的教學行為的基本觀點,著重闡釋了“教什么”及“怎樣教”的觀點。論述了新課程理念下地理學科教學的基本內容應包括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態度等四大內容,并從“抓住主干,分類施教”、“教師示范,引導自學”和“引導創新,多元評價”三個方面,說明了教學行為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教教材;用教材教;基礎內容;教什么;怎么教

    問題的提出

    我省進入高中新課程實驗已經一年多了,在這段時間里,我與廈門市及全省各地地理同行進行了多次交流,從地理教學的角度講,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廣大地理教師普遍反映“課時不夠”,往往一個模塊的教學時數(36學時)用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教材內容沒有講完。而且許多課標中的要求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尤其是學生的學習意識、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以及選擇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由于許多教師沒有真正領會高中新課程理念,沒有遵循“依據課標、基于學情”的教學原則,仍然沿續“教教材”的老辦法,而沒有實施“用教材教”的教學行為所致。

    一.為什么要使教學行為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

    所謂“教教材”,就是依據教學大綱,忠實傳授教材內容的教學行為,其特點是對教材內容做細致地梳理,到位地傳授,盡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教材的觀點就是“真理”、“權威”。雖然教師在教學中也講究啟發、討論,也講究師生活動,但當學生的觀點與教材的觀點不一致時,只能以教材的觀點為標準觀點,甚至對某個問題的表述都要以教材的文字表述為依據,即所謂“以本為本”,其實質是壓抑了師生的創新精神。目前,全國大多數地區仍然使用統一的教材,仍然與考試大綱一道成為高考命題的依據,故此種知識立意的教學行為仍然占據主流地位。

    所謂“用教材教”,就是依據課標、基于學情,借助教材的學習素材,忠實地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發展目標的教學行為。在此種教學行為中,教材只是一種學習工具,教材內容只是幫助學生實現三維發展目標的一種載體,并不是要求學生將教材內容全部掌握,教材也不能成為高考命題的依據。隨著高中新課程實驗的推開,各種版本的高中教材紛紛上市,為各地市、各學校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同時,伴隨著高中教學使用教材版本的多樣化,高考只能依據課程標準而不是某個版本的教材來命題。

    就“教教材”與“用教材教”的區別而言,從知識容量看,教學大綱的目標主要是“雙基”的目標,重在知識點的規范,課標的目標則是包含“雙基”在內的三維目標;教學大綱規范的學習內容沒有賦予學生選擇的權力,在其指導下的教學行為很容易導致“教教材”的教學行為,而課標中的學習內容的總量大大超過了教學大綱所規范的知識容量,其中大量的選修模塊和新教材(無論是必修教材或是選修教材)中呈現的大量學習素材(如豐富的案例),賦予了學生極大的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力。從知識的呈現方式看,原來的材更多地是以學科為中心的編寫思路,知識體系比較完整,前后章節的邏輯性較強,文字表述多以結論性的表述為特征。例如人教版高一下冊5.2《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大方面的氣候、地形、土壤、市場、交通運輸、政策等六個要素逐一詳細地闡述各要素及其變化怎樣影響農業區位的選擇,并給出了相當完整的“權威”結論。在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新編高中地理教材,則地理學科理論為背景,以課標“三維發展目標”為核心的編寫思路,體現“問題解決”特色,用大量的案例、圖表,及少量的文字敘述呈現地理知識,很少或沒有直接給出現成的結論性知識,試圖引導學生通過案例、圖表等學習素材自己悟出隱含其中的地理基本原理。例如《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三章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通過“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案例和一些圖表,以及一系列活動討論題,間接地“告訴”學生有哪些因素怎樣影響某個地區的農業區位選擇,而沒有直接地闡述各因素是如何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其意圖是讓學生通過研讀案例,從中自己悟出地理原理,并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歸納表述,老師的作用僅僅是幫助學生實現這個學習過程并達到課標所規定的三維目標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教科書與其說是“教材”,不如說是“學材”。由此,教師如果不加選擇地用“教教材”的教學行為去實施,必然出現“課時不足”的尖銳矛盾,同時也就不可能實現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的。所以,在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教學行為必須是“用教材教”。

    二.怎樣實現“用教材教”的教學行為

    為了實現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實質性轉變,教師必須考慮兩大問題。其一是“教”什么,其二是怎樣“教”。

    1. “教什么”的思考

    作為教師,應教給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內容(包括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態度),并將這些基礎內容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已有經驗緊密聯系起來,應深入思考“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深刻涵義,認真分析課標中規定的內容及其所達到的要求在教材中是如何體現的?還可補充哪些內容?同時應將哪些內容從課堂教學中刪減去?

    ⑴對基礎知識的認識

    首先,以地理學科的基本理論為背景,依據高中課標,選取那些能支撐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的地理學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基本數據,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例如,地圖經緯度、等值線圖的基本原理,地球運動、大氣運動、地殼運動的基本原理和規律,水(包括陸地水、海洋水)、地殼物質、生態系統物質的循環運動的基本原理和規律,影響人類生產(包括工業、農業、交通與通訊等)生活(包括人類聚落、人口發展變化等)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知識結構,影響各種資源形成、開發利用的主要因素的基本原理和規律,各種自然災害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可持續發展觀的基本原理等。而對于那些通過查找地圖或文字資料就很容易查到的地理事實材料(除特別基礎的、非記不可的以外),尤其是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變化的人文地理數據等“是什么”或“有什么”的材料;以及那些雖然是地理學科重要原理,但卻遠離學生已有經驗、只是地理專業人員必備的內容(特別是當前學術界尚有較大爭議的),不作為地理課堂教學內容。

    其次,依據“生活化”、“社會化”、“現代化”和“綜合化”的原則,對所選取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通常以當地社會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當前世界關于地理學的熱點問題(如印尼地震引發印度洋沿岸海嘯、廈門PX項目上馬與不上馬的爭論)、地理與政治、歷史學科交集的問題等為基本素材,以案例的形式補充到課堂教學中去。例如,我在教學中把廈門引進PX項目的爭論作為案例與地理必修3中產業轉移、必修2中工業布局、城市功能分布等內容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對PX項目的上馬與否進行利弊分析,并提出自己建設性的意見(給市人大的提案)。這種用教材教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水平,培養了學生不唯書、不唯上(當時市委市政府堅持要上PX項目)的創新思維能力,增強了學生熱愛家鄉、報效祖國的情感,較好地實現了課標的要求。

    ⑵對基本技能的認識

    根據地理課標,選取那些能支撐學生自主學習的地理學基本技能,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歸納起來大致有讀圖分析技能、獲取和解讀信息的技能、調動和運用知識的技能、描述和闡釋事物的技能、論證和探討問題的技能等幾個方面。

    讀圖分析主要包括經緯線網的判讀、等值線圖的判讀、反映地理事物動態變化的過程曲線圖(通常是橫坐標表示時間,一個或多個縱坐標表示一個或多個地理事物;也有三角坐標圖、極坐標圖等形式)、地形剖面圖、單個或組合形式的經濟統計圖表、反映多項地理事物內在聯系的信號綱要式的網絡框架圖等的判讀分析。至于一些過于專業化的專業地圖(如地質圖等)判讀則不納入課堂教學范疇。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主要指從各種地理圖表或文字材料中分析判讀出有價值的地理信息。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利用教材或補充材料中的相關圖表文字,指導學生分析判讀地理信息,而不能直接給出結論性的知識,因為它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例如,我在上必修2《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一節時,課堂引入是讓學生發現教材中4.2圖的疏漏。其用意有兩個,其一,讓學生站在企業家的角度思考問題,建構工業區位因素的框架,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這在第三章農業區位因素學習時已有類似的嘗試。在實際課堂上學生指出了缺少資金、技術,但將“工人”改為“勞動力”是在我的啟發下完成的(啟發:工業生產單靠工人就能完成嗎?)。其二,讓學生再次認識到教材并非絕對無誤的權威,僅是我們學習的重要資源,強化學生挑戰權威的意識。

    調動和運用知識的技能是重要的地理教學內容,只有結構化、網絡化的知識才可能是有序的知識,才易于根據需要被調動和運用來解決問題,也就是形成知識的遷移。因此,形成地理認知結構是形成知識遷移的重要前提,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應重視這一點。

    描述和闡釋事物,是指對地理事像的科學描述和解釋。這要求學生對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內涵必須真正“吃透”,深刻理解,然后用自己的話重新組織表達出來。當然,對地理專業術語不能含糊其詞。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分解地理基本原理所隱含的基本要點,并指導學生分析各要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使書面表達具有更加嚴密的邏輯性,即使外部地理知識結構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這是一項相當重要的教學內容,也是最容易被師生忽略的內容,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⑶對基本方法的認識

    相對于一般的學習方法,地理學科有其獨特的學習規律和思維方式,掌握和運用好這種學習規律和思維方式,即學會了地理的學習方法。常用的地理學習方法主要包括地理比較法、綜合分析法、圖文轉換法、圖圖轉換法、特征歸納法、地圖記憶法、信號綱要法、案例分析法等。此外,如何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從繁雜的文字圖表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如何在眾多的教輔練習中選擇適合自己實際的習題進行必要的操練,如何針對自己存在的問題進行階段性的小結復習,如何提出有價值的地理問題,如何進行考前復習等,都應成為地理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而且既要有專題的指導,又要經常性地融入“雙基”的教學中。例如我在進行必修2如何判別工業布局主導因素時,采用了這樣的案例教學。案例:“不同工業部門的生產成本一覽表”

  工業部門

原料運輸費用

產品運輸費

原料購置費

技術研發費

勞動力費用

其他費用

A

40%

10%

20%

5%

8%

17%

B

10%

50%

13%

7%

8%

12%

C

5%

5%

15%

60%

5%

10%

    討論:A、B、C三類工業布局的主導因素分別是什么?并請學生列出ABC三類工業部門中常見的工業。

    該案例的設計體現了“分析工業的區位因素”課標要求,體現了教師對指導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示范作用,實踐證明學生比較順利地理解了生產成本中運費成本對形成主導因素的原理。在課堂上師生共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嘗試問題探究,注意引發學生間不同思維的交流、思想火花的碰撞,讓學生感悟自己對問題學習的障礙所在,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富有針對性的講解。我要求所有學生追求“做一題會一片”的學習境界,為了幫助學生達到這一目標,我在教學中常常與學生一起將已經做過的題目進行改造,如換個條件或對某個條件加以限制,換一種條件表示方式,換個研究地域等,然后讓學生在新的問題情境下再次嘗試解決老問題,使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得到提升。

    教師將自己研究問題的方法融入教學是培養學生基本方式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我將自己精選后的各地高考試題的問題隱藏起來,讓學生根據題目的背景材料,自己選擇發問角度,自己嘗試命題,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們所提出的問題往往是高考命題者始料不及的,也常常是我意想不到的。我堅信“能提出問題,就已經把問題解決了一半”的理念,我在向學生提出我事先設定的問題和該題原先的問題后,充分肯定學生中富有創意問題,并對學生提問中所暴露出的問題給予適度的點評,收到了一石多鳥的效果。為了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這些年來,我堅持在平時的考試中,出一道讓學生依據所給背景材料自己命題、自己作答,取得了較好成效。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對地理“雙基”掌握的情況,更要關注學生對地理的基本學習方法掌握的情況。只有掌握了基本方法,才可能形成地理知識的遷移能力,才能實現由“教”到“不教”的轉變,從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力。這恰恰是學生終身受用的重要財富。

    ⑷對基本態度的認識

    從某種意義上說,態度決定一切,沒有科學的學習態度,是不可能學好地理的。學習態度主要包括學習興趣、學習毅力、科學嚴謹、探究精神、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內涵。它是一種內在的學習心理傾向,不是一種知識,因此,它不可能被“傳授”,教師只能通過教學行為去感染和熏陶學生,使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學習態度。例如,教師可通過直觀教學、激勵策略、自身的教師人格魅力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感受合作探究的樂趣和信心的重塑;可通過辯論和研討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地理科學的嚴謹性和邏輯性;通過寬容和欣賞學生的觀點,促進其自主學習的意識。

    2.“怎么教”的思考

    作為教師,應創設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緊緊圍繞幫助學生實現“三維發展目標”這個核心來組織教學。要實施“用教材教”的教學行為,必須抓住幾個關鍵問題重點突破。

    ⑴  住主干,分類施教

    許多教師在確定一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時,往往是從學科中心、教師中心的角度去考慮的,他們把學科的主干知識(包括基本技能)當作教學重點,把自己從學科角度考慮的那些比較抽象、邏輯關系較為復雜的主干知識當作教學難點,而且往往這些重難點都是從教參中“參考”出來的。熟不知教材和教參是全國統一的,而各校各班的學生卻是千差萬別的。如果教師在確定重難點時,不考慮學生的實際,就難免出現低效教學。有些主干知識雖然重要,但學生完全能夠通過自學解決問題的,就不應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來處理。教學難點的產生除了學科知識本身較抽象或復雜外,也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很大關系。同樣的知識對甲校的學生是難點,但對乙校的學生可能就不是難點。因此,“用教材教”必須首先從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如前所述)中,篩選出地理學科主干知識,其次,根據自己所教學生(注意:不同學校的學生有較大差異)的已有經驗和學習力,將上述主干知識劃分為學生通過完全的自主學習能夠基本掌握的知識、學生難以通過自主學習加以掌握的知識、介于前兩者之間的知識等三類,將后兩類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

    ⑵教師示范,引導自學

    從同一單元的內容中,選取一個典型案例重點剖析。通過教師的示范,指導學生學會從案例中,從教科書的相關文字與圖表中獲取有價值的地理信息,分析篩選出相關的地理基本原理或規律,用自己的語言,科學地、規范地進行文字表述。然后,再讓學生自主地去剖析與此相關的另一個案例。例如,《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三章中關于農業地域的形成,用了“美國的商品谷物農業”、“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場放牧業”、“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形成”等4個案例來間接地闡述農業地域形成及發展變化的基本原理和農業生產的特點(地域性和周期性)。教師可根據需要選取一個(例如澳大利亞混合農業)案例,去示范性地分析隱含其中的上述地理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分析、討論這些基本原理如何解釋其他相關案例。此外,教師還可將當地農業生產的資料以問題討論或案例的形式,適當地補充到課堂教學中,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既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同時也為課堂討論、合作探究提供了時間上的保障。

    ⑶引導創新,多元評價

    在新課程理念中,教材只是一種課程資源,教師和學生也是課程資源,教材中的觀點不再是真理的化身,學習問題的解決,應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參考教材和網絡上的相關資源,以及其他學生的問題思路,自主地處理各種信息資源,自主地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學生將遇到“如何發現問題”、“如何提出問題”、“如何解決問題”等一系列挑戰,將遇到“如何處理獨立思考與他人合作的關系”的挑戰。學生在處理這一系列矛盾的過程中,他們的“雙基”、“方法”及“情感態度”都將得到升華。對教師而言,應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不僅在課堂上,也可在課堂之外的網絡上,對于學生提出的不同于教材、不同于教師的觀點,教師要寬容,要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觀點。尤其是人文地理中的許多問題很難有唯一的正確答案,就是不同教師之間也難有完全一致的結論,因此只要學生的結論符合地理學的基本原理,對某個問題的論證能夠自圓其說,就應該給予肯定,要堅持多元評價,不要片面追求答案(結論)的標準化、統一化。

    結束語

    由于思維定勢的影響和外部環境的干擾,教學行為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轉變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相當艱巨的過程。教育理念沒有真正轉變,教學行為是不可能有實質性的轉變,特別是課標中某些要求難以在高考評價中得到體現的現實,更給這種轉變增加了難度。因此,只有當廣大教師將落實課標要求、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作為唯一的教育目標時,現代教育行為才可能得以普及。作為人民教師,我們期盼著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參考文獻]

    ①《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概論》遠方出版社2006年3月  高思剛 主編

    ②《試論學生與課程實施的關系》《課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2期  劉啟迪

    ③《簡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課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期余文森

    ④《“教育生活化、生活課題化”的實踐》《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3期 王少君 張雅林

    ⑤《地理教學中構建建構性學習環境的策略》《地理教育》2002年第5期  李鋼

    ⑥《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李鋼

    ⑦《談如何“說課”》《福建教學與研究》(中等教育文科版)2006年第1期  李鋼

    ⑧《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教學設計》《福建教育》2007年第7、8期合刊 李鋼

第2篇

星期五(7月8日)

星期六(7月9日)

星期日(7月10日)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計算機及其應用

080702

02324 離散數學

02326操作系統

02325 計算機系統結構

00023高等數學(工本)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741 計算機網絡原理

00015 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建筑工程

080806  02439結構力學(二)  00420物理(工)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2442鋼結構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 英語(二)

漢語言文學

050105  00037 美學

00819訓詁學  00538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537 中國現代文學史

00015 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英語語言文學

050201  00087英語翻譯  00840日語  00832 英語詞匯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604 英美文學選讀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會計

020204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39西方經濟學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054管理學原理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158 資產評估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0015 英語(二)

工商企業管理

020202  00151企業經營戰略

00139西方經濟學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54管理學原理  00153質量管理(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152組織行為學

00015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金融

020106  00139西方經濟學

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54管理學原理  00078銀行會計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79保險學原理

00015英語(二)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市場營銷

020208  00139西方經濟學

00185商品流通概論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15英語(二)

00183消費經濟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國際貿易

020110  00097外貿英語寫作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45企業經濟統計學  00096外刊經貿知識選讀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99涉外經濟法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物流管理

020229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15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法律

030106  00249國際私法

00264中國法律思想史  00246國際經濟法概論

00265西方法律思想史  00167勞動法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258保險法  00226知識產權法

00233稅法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公安管理

030401  00369警察倫理學  00370刑事證據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15英語(二)

04729大學語文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371公安決策學

00859警察組織行為學

行政管理

030302  00318公共政策  00315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01848公務員制度

00034社會學概論

00923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護理學

100702  03202內科護理學(二)

03200預防醫學(二)

00018計算機應用基礎  03201護理學導論  03007急救護理學

03004社區護理學(一)

00015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機電一體化

080307  02199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02245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  00420物理(工)

02243計算機軟件基礎(一)  02200現代設計方法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應用化學

081209  08291環境影響評價  08306環境分析與檢測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基礎教育

040120  00266社會心理學(一)  04577中國通史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578中國小說史

軟件工程

080720  07028軟件測試技術  07169軟件開發工具與環境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7172信息安全  07171項目管理軟件

民商法

030116  00865證劵法  08957法律邏輯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5560破產法

漢語言文學教育

050113  06414漢語言文學教育學  00539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00541語言學概論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538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3709馬克思主基本原理概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英語教育

050206  00830現代語言學  06421中學英語教學研究  00600高級英語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0832英語詞匯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地理教育

070702  02094人文地理學導論  06858中學地理專題選講  02105地理教育學

00466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6452中學地理教學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3144環境科學基礎

02099經濟地理學導論

思想政治教育

040202  00312政治學概論  00479當代資本主義  00033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  00480中國傳統道德  00483科學思維方法  05629思想政治課教學法

歷史教育

060102  00768中國古代經濟史  00775歷史教育學  00771中國現當代史專題  00773世界現當代史專題  00774史學理論與方法  05632中學歷史課專題精講

生物教育

070402  02081 進化生物學  02084組織胚胎學

02078生物統計學  02082 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術、

02085 細胞生物學  02079 生態學概論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 英語(二)

法律教育

030113  04337中學法律教育專題選講

0022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  00261行政法學

00230合同法

05678金融法  00466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0249國際私法

00264中國法律思想史  00246國際經濟法概論  00016勞動法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226知識產權法

信息技術教育

080713  04340電視編導與制作  04344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法  04347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02141計算機網絡技術

計算機科學教育

080745  07839計算機教學法  02197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0023高等數學(工本)  00441多媒體教學系統

數學教育

070102  02010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一)  02009抽象代數  06855微分方程  02018數學教育學

物理教育

070202  06129固體物理  02035熱力學與物理統計  02032高等數學(三)  00413現代教育技術

化學教育學

070302  02053結構化學  00413現代教育技術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音樂教育

050408  00733音樂分析與創作  00735音樂教育學

美術教育

050410  00745中國畫論  02200現代設計方法

體育教育

040302  00502體育管理學

教育學

040108  00471認知心理

00452教育統計與測量  00465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0472比較教育

00468德育原理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53教育法學

00467課程與教學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英語(二)

學前教育

040102  00024普通邏輯

00398學前教育原理

00885學前教育診斷與咨詢  00881學前教育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02學前教育史  00467課程與教學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英語(二)

教育管理

040107  00452教育統計與測量  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學  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53教育法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英語(二)

人力資源管理

020218  06092工作分析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6090人員素質測評理論與方法00054管理學原理  06088管理思想史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41基礎會計學  00034社會學概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英語(二)

旅游管理

020210  00199中外民俗  00200客源國概況

道路與橋梁工程

080807  06082筑路機械及施工   06076結構設計原理

06080高速公路  06079城市道路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6078交通工程(二)

006081隧道工程

應用電子技術

080735  02358單片機原理與應用  05694制冷技術與控制  02141 計算機網絡技術

05693音響及視頻技術

英語翻譯

050134  05350中級英語筆譯  05384科技英語翻譯  05355商務英語翻譯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5351高級英語筆譯

汽車服務工程

082232  06904汽車保險與理賠  04946汽車發電機原理與汽車理論  04447汽車維修工程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444汽車鑒定與評估

小學教育

040112  00542文學概論(二)  00472比較教育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6230小學藝術教育

制藥科學與工程

081204  03031藥物分析  03026藥理學(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7781藥事管理學(一)

第3篇

關鍵詞:經濟地理學;探究式教學;模式創新

地理學是研究人地關系的學科,其中人類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十分關鍵。經濟地理學主要研究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織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地理類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學好經濟地理學對于地理類專業的學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現有經濟地理學教學中存在缺乏創新思維訓練;學習內容太多,重點不突出;實踐少且以認知性為主;缺少創新實踐;學習評估方法單一等問題。探究式教學法又稱“發現法”[1]。近年來,相關學者對探究式教學的特點[2-3]、類型[4]和模式[5-6]等進行了一些探索,并在高等學校的地理課程教學中進行了實踐[7-8]。李小建主編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經濟地理學》[9],注重與國際接軌,突出理論構建,在全國高校中廣泛使用。該教材的理論框架比較適用于探究式教學。自2007年開始,課題組以該教材的內容體系為基礎,構建經濟地理學探究式教學模式。該模式包括思維方式的培育、主要理論點的課堂教學和相關的輔助教學及激勵三個層面(圖1)。其中,基本思維理念貫穿始終,體現在各個環節。主要理論觀點是課程的主干,通過理論點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全課程的主要理論并可以運用理論解釋一些實際問題;課外閱讀、認知探索、專題研究及評估考試等輔助手段進一步加強基本理論的貫徹,加深對重要理論的理解。

一、貫穿經濟地理學的科學思維理念

經濟地理學研究中,整體論、還原論、系統論對其理論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但經濟地理學中的經典理論,多數與還原論有關。還原論的基本原理,是把復雜的事物簡化,把高層次的現象用低層次的規律概括,把整體的問題分解為基本元素,從而發現事物間關系的最基本原理[10]。比如,區位論所形成的基本思維邏輯就是把研究的問題進行簡化假設,從而推出基本理論。再逐漸放寬假設,逐步接近現實世界,把原理論進行修正。得出較好的解釋客觀世界的理論。與之比較,整體論強調世間各事物之間的聯系。系統論強調事物聯系的系統特征。這很符合地理學中的許多客觀事實。這些思維方式對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均十分重要。但由于經濟地理學的理論與相關地理條件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為了培養學生形成批判性、創造性的學習習慣,我們在“經濟地理學”教學中,引入一種基本思維方法。即“前人觀點――相關條件――現實條件――新的觀點”思維方法(圖2)。通過該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根據中國國情,探索相關的適應理論的能力。與思維方法相關聯,我們還在“經濟地理學”課程的探究式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文獻收集能力,提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成果展示能力。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進行人格培養,包括求真務實的態度、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著重課堂教學的基本理論點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在經濟地理學探究式課堂教學中可采用“定理―例證法”。所謂“定理―例證法”就是指在精選出經濟地理學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的基礎上,運用相關的案例和數據對其進行例證,以加深學生對經濟地理學基本理論點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李小建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經濟地理學》(第二版),挑選出15個經濟地理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理論點(各理論點在教材內容體系中的位置,見圖3),并針對各具體理論點,提出例證的思路。

(1)經濟地理學的定位。要點:研究對象、學科發展以及與相關學科的關系。例證:比較經濟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經濟學的區別。

(2)杜能農業區位論?;居^點:空間距離影響農業生產類型和結構。例證:村莊周圍土地利用類型,城市周圍土地利用的空間分異,技術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3)韋伯工業區位論。基本觀點:工業活動趨向于費用最低的區位。例證:以不同行業(或部門)為例,分析運費、勞動力、土地、優惠政策等方面產生的費用對區位選址的影響以及區位效果。

(4)中心地理論?;居^點:中心地職能越高,服務半徑越大,數量越少。例證:居民點的規模與數量關系、商業網點等級與數量的關系。

(5)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間界限?;居^點:企業在一定收益性空間界限內布局,純收益最大是最佳區位。例證:收益性空間界限和工業區位模型的關系,企業家經營能力和水平與區位模型的關系,政府政策對區位模型的影響。

(6)普雷德的行為區位矩陣?;居^點:區位選擇的合理性取決于決策者的信息量和信息利用能力。例證:微軟的選址,外資在華投資的選址。

(7)區位論新論。基本觀點:新產業區位呈現新特點、新因素對產業區位具有新影響。例證:金融業區位、創意產業區位、住宅區位,技術、外部性等因素的影響。

(8)企業空間擴張規律?;居^點:企業空間擴張呈現接觸擴張(近鄰效應和距離衰減)、等級擴張(市場規模)和通道擴張。例證:3種類型的企業的空間擴張。

(9)跨國公司區位。基本觀點:合理布局各組分的區位使公司整體利益最大化。例證:世界大型公司的分布,外資在中國的區位變化。

(10)區域產業結構演變理論?;居^點:區域產業結構逐步向資本、技術、知識密集型演變。例證:某區域產業的縱向發展,不同發展階段的區域間比較。

(11)區域空間結構演變理論?;居^點:空間結構演變表現為低水平均衡――非均衡――高水平均衡,點――線――網絡的變化特征。例證:一個區域空間結構的時間演變,不同發展水平的區域間比較;葉大年的對稱分布規律,陸大道點軸理論。

(12)區域經濟增長機制。基本觀點:區域優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提,偶然因素啟動區域增長,路徑依賴鎖定區域發展模式,收益遞增加快區域增長。例證:美國的道爾頓地毯產業集群,中國南莊村鋼卷尺產業集群。

(13)區域經濟差異?;驹恚簠^域經濟差異與收入水平呈倒“U”字形關系。例證:發達國家例證,中國例證。

(14)區域間關系?;居^點:區域間因發展梯度不同,技術和產業由高梯度區域向低梯度區域的推移;發達區域依賴欠發達區域的資源、勞動力和市場,欠發達區域依賴發達區域的技術、資本、信息。例證:國家間的產業轉移,中國的產業轉移。

(15)貿易與區位?;居^點:區域間因比較優勢不同帶來區域間的分工;規模收益遞增也帶來區域間經濟活動差異。例證:中美之間的貿易,美日汽車貿易。

三、相關的輔助教學及激勵

1.拓展學生的課前閱讀

課前閱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閱讀文獻的過程中,學生會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問題,加上知識基礎的千差萬別,因此需要教師把好第一關“合理設計閱讀材料和閱讀提示”,讓學生帶著提示去閱讀,做到有的放矢。在文獻選取方面,我們遵循以下原則:(1)選擇與前面15個理論點相關的經典文獻;(2)列出學生閱讀文獻時所必須弄清的主要問題;(3)每個理論點列出文獻5篇左右;(4)以中文文獻為主,側重中國案例文獻。學生可以在獨立閱讀的基礎上,分小組交流各自的閱讀體會。

2.加強學生的認知探究

經濟地理學的實踐教學包括認知性實習(感性)、學理層面實習(理論驗證)和探究層面實習(反思,發現)三個不同層次的體驗與訓練。認知實踐可將google earth的觀察、室內模擬、實地考察等多種方法相結合,其中實地考察是認知探究最重要的途徑。根據課程重點內容可包括企業區位、企業與區域發展關系、區域之間關系、全球化等方面。鑒于經濟地理學現象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各地可根據區域特點,有不同的側重(如東部地區院??蓚戎乜鐕就顿Y區位、跨國公司空間組織和全球―地方關系;中西部地區院校可側重新型城市增長、城郊農業、專業村和農區空間結構重構(村鎮合并);東北地區院校可側重國有企業的區位、老工業基地振興和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河南大學和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為例,兩校開展了以考察中部經濟發展為主的實踐教學,主要包括經濟技術開發區、農村工業集聚區和農區(城郊農業、專業村)等。同時考慮到生源地(主要來自河南以及中部其他省份)和教學的整體性,也選擇了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較快的青島市、日照市作為實踐教學基地,著重跨國公司投資區位、全球―地方關系等方面的認知與探究。

3.引入相關專題研究

專題研究作為基本理論掌握和知識應用能力的整合平臺,在經濟地理探究式教學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在教師指導下,以課題小組為單位開展相關專題研究。課題小組通過制定課題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進行理論分析,最后形成調研報告或論文。這樣,既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團隊精神,又能夠使其系統地整合所學的經濟地理學理論知識,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專題研究的選題可以遵循熱點問題和理論問題相結合、理論研究與實地調查相結合、普遍性與地域性相結合以及科學性和可行性相結合的原則。就研究內容而言,各個地區的高等院校,應該結合區域的經濟地理現象,選擇合適的課題。比如,在城市經濟地理研究方面,可開展商業網點、大型零售業區位、城市交通、房地產等方面的研究;在農區經濟地理研究方面,可從農戶、農戶群等微觀角度,選擇典型農區,開展勞動力轉移、土地流轉、糧食生產等問題的研究,以及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變化研究。

4.改革評估考試

傳統的考試模式、評價體系是以考查學生學業成績為主的紙筆考試形式,只能在認知方面考查學生學習到的書本知識及運用這些知識解決書面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分析解決實際經濟地理問題的能力,缺乏對人的多元化、人性化和動態化的評價。探究式教學要求對傳統的評估考試方面進行改革,建立一種“全程式-多元化”考核模式。我們在建立新的評價體系時考慮以下原則:(1)強調能力,主要考核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認識與分析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的能力、成果展示的能力。(2)強調創新,考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散性思維;(3)強調新思路、新觀點、新方法。具體操作層面就是從學生課前閱讀、課堂討論、認知與探究、專題研究和卷面考試等多個環節開展全過程、多元化、發展性評估。比如,學生總成績中課前閱讀占10%,課堂討論占10%,認知與探究占10%,專題研究占20%,卷面考試占50%。

四、結論與啟示

探究式教學在中國尚處于探索階段,理論上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理論研究成果還比較薄弱。在教學實踐中也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深入研究。我們圍繞特定的《經濟地理學》教材,進行了相關方面的一些探索,力圖在以下四個方面有所創新:(1)在理念上,引入了科學思維訓練的教學理念,訓練學生形成經濟地理學科學思維定式:“了解前人觀點――觀點形成背景條件――現在經濟地理條件――可能得出的新觀點”。(2)在內容上,基于教材的知識結構,精煉教學內容,突出各部分的理論要點,構建了立體化的教學框架,使教學內容清晰明了。(3)形成了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體系,即課堂內的“理論―例證法”、與課堂外的“認知―探究逐步遞進法”和“熱點追蹤―理性分析法”。通過這些教學方法,一方面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另一方面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素養。(4)在考試評估上,從學生課前閱讀、課堂討論、認知與探究、專題研究、評估考試等多個環節開展了全過程、多元化、發展性評估,突出對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考察。

對河南大學和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實踐結果表明,所提出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轉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思維方式,并促使師生關系進入良性互動狀態。學生的相關創新成果獲得了國家級的大學生創新獎勵。相關高校可根據自己的特殊性,不斷探求,改善經濟地理的教學方法,拓展地理類專業教育的改革思路,優化地理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為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徐學福. 探究學習的內涵辨析[J]. 教育科學,2002, 18(2):33-36.

[2] . 試論探究式教學的特點及教師的作用[J].學科教育,1998(10):20-23.

[3] “科學探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驗研究”課題組. 探究式學習: 含義、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 (12): 52-56.

[4] 李森,于澤元. 對探究教學幾個理論問題的認識[J].教育研究,2002(2):83-88.

[5] 鄭淵方,廖伯琴,王姍. 探究式教學的模型建構探討[J]. 學科教育,2001(5):1-4.

[6] 張軍海,李仁杰,孫鐵柱等.高師地理實施探究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2(2):257-262.

[7] 王國梁.高校人文地理學探究式教學模式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0(7):51-54.

[8] 李剛,吳元芳. 高校人文地理學教學方法改革新思路[J].福建地理,2004,19(2):42-44.

[9] 李小建主編. 經濟地理學(第二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4篇

關鍵詞: 小高考地理復習 “點” “線” “面”

在江蘇學業水平測試俗稱“小高考”,是高考前的熱身和前站,為引導學生如何學習提供一個契機,也為學生提供一個演練和自我評判和完善、改進學習方法與技巧的一個驛站?!包c、線、面”這種立體策略的復習方法有助于學生不斷完善自主構建學科體系,掌握答題技巧,提高學習能力。

一、明確“點、線、面”策略的基礎是考試說明與課程標準

1.把握復習深度。

江蘇省普通高中地理學業水平測試的命題指導思想是這樣闡述的:地理(必修科目)學業水平測試旨在測試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必備的地理素養,注重測試學生對高中地理必修課程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初步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技能與形成的地理觀念,分析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地理(必修科目)學業水平測試的命題力求做到與學生學習高中地理必修課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充分體現必修科目學業水平測試的功能價值和地理課程的學科特點;力求突出科學性、基礎性、時代性、公平性,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際,引導學生培養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明確測試范圍。

測試范圍為必修1、必修2、和必修3,要求為:(1)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能夠從試題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圖表中獲取有關地理信息;能夠比較準確地理解、判讀和分析所獲取的地理信息。(2)掌握和運用地理基本知識與地理基本技能。能夠初步掌握和運用所學的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等知識;能夠初步掌握和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讀、填繪地理圖表及進行相關的地理計算等。

3.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基本規律。

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用比較準確、簡潔的文字、圖表等表達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發展變化,地理基本原理與基本規律的要點;能夠結合有關地理事實材料,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通過比較、推理、判斷和分析,簡要闡釋地理基本原理與基本規律。

4.發現和探究地理問題。

能夠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能夠嘗試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究并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初步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要搞清楚測試的要求,對相關知識的要求是“知道”“了解”“理解”還是“結合實例,分析”,必須認真研讀、揣摩,講解到位。

二、以“點”連“線”、以“線”成“面”形成三位一體

1.“點”。

所謂點,是指對小高考來說的考點,只要做到每個考點都熟練掌握,得A就有了堅實的基礎??键c知識要逐個掌握,尤其對后進生更要要求到位。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關好記憶關,確保學生熟悉所有考點,并人人過關。對于教師來說,主要是通過課堂提問、背誦或是到黑板上默寫等方式檢查和督促學生有效記憶。對于一些重點、難點、不容易記憶和高頻考點,可以在課堂上采用分組競賽或是小組內互相提背的形式進行消化和加強。通過這些簡單可行的方式可以查缺補漏,最大限度地讓每一個學生加強記憶,從而為下面的復習和最終的小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一點還可以用學生的“記”與“背”概括。在地理復習中,要特別注意讓學生看書,讓學生自己梳理知識,熟悉每個要考的知識個體——知識點,即要突出主干知識點等重點內容,但是邊緣知識點也不能留死角。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要意識到,并且自己整理,而不是看教輔資料已經整理好的而簡單地背默。

另外,由于地理學科的特殊性,很多地理知識是以一定的地圖或圖表為載體的,因此這里的知識點也包括考試說明與課程標準上都有的地圖或圖表。在復習中,我們必須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

2.“線”。

所謂線,是指在記憶每個考點知識點的情況下,要明確相關考點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也可以說這種上推、下推的聯系可以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從而為考點知識形成框架、實現“單線聯系”打好基礎。在課堂上教師可就某個考點知識為點要求學生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聯系。比如:貨幣的本質,除了知道貨幣的本質以外,你還能想到什么呢?學生就會想到很多相關的知識點,如貨幣的職能、貨幣的定義等。教師可以以學生所想到的為點,根據知識體系的邏輯關系進行梳理,從而為學生理一個清晰的知識思路。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考點知識的記憶,更重要的是可以無形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分析能力,從而為主觀題的解答拓寬思路,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點的實現可以概括為教師的“講”與“引”。

第5篇

關鍵詞: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 新課改 高效課堂

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實踐經驗,加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盡量使每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為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

一、掌握地理學科的知識結構

任何學科都必須使學生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布魯納曾指出:“結構在學習中的作用及它怎樣才能成為教學的中心,這方面的探索是有實際意義的?!睆娬{學生的學習要掌握學科的知識結構,也就是要掌握學科知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高中地理新課程中的探究活動比較多。然而,在新課改的課堂中,時常出現這樣的情景:一遇到探究,即由教師拋出問題,同學們展開分組討論,而不管問題是否有討論的必要,這樣的探究是否有益于該知識的學習。如此的探究很少能達到預期效果,雖然課堂氣氛很活躍,但學生并不能從中掌握知識,這樣的教學就是低效甚至無效的。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改變過去教師“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我們努力做到轉變教師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向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朋友、指導者轉變。

高中地理教師應抓住學科的基本結構進行教學,通過恰當的方式運用探究式教學,讓學生理解地理知識的基本結構,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智力,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只要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地理學科的基本框架,以后的學習也就是往這個框架中添磚加瓦,對于學生來說就容易多了。而且學生掌握了基本原理,就可以發揮學習遷移的作用,在學習知識過程中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地步。

例如在講述“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時,因為學生之前在腦海里已經有了關于全球氣候帶的結構示意圖,即由于太陽輻射的緯度間熱量差異與海陸位置導致的水分差異形成的各種氣候類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應用探究教學引導學生思考由此導致的陸地自然景觀的地區差異,即引出自然帶的學習。學完自然地理地域分異規律后,學生會在之前形成的氣候帶的結構基礎上建構陸地自然帶和氣候帶對應的整體結構,從而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整合。

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在掌握地理學科基本結構的同時,有效教學還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即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生只要掌握了學習方法和策略,就會主動地獲得大量知識。這種方法不僅在學生學習生涯中起到重要作用,更會使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掌握更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施瓦布說:“如果要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學習比積極地投入到探究的過程中去更好呢?”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造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對大量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強思考和創造力[3]。探究式課堂教學重視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自學能力,力圖通過探究引導學生學會知識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梢?,探究式教學方法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探究式教學策略運用于地理課上有其特殊意義。無論是自然、人文地理還是區域地理都存在許多客觀規律和原理。讓學生在課堂上探索和發現地理規律和原理,不僅使學生認識到地理是一門對生活有用的科學,激發他們對地理學習的興趣,而且通過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地理學中有許多與社會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現實問題,但地理課本上無現成答案或有爭議的問題,如全球變暖的原因、建造三峽大壩的利與弊、大陸漂移學,等等。這些內容為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非常適合運用探究式地理教學方法。

三、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有效教學的學習過程需內在動力的支持,能使學生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布魯納認為,能否很好地獲得知識,關鍵在于學生,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指導。王夫之指出:“有自修之心則來學,而因以教之。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強往教之,則雖教無益。”強調對學習者學習內部動力的激發。

教學過程的中心是學生,學生要進行積極思維,如果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影響知識的掌握。布魯納強調學生學習內部動機的重要性,他認為,學習是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習來說,最好的刺激是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是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的最好途徑就是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學習并從中體會到樂趣。

總之,在高中地理學習中,教師通過幫助學生掌握地理學科的基本結構和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合理合適地將探究式教學方法運用其中,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實現有效教學,同時能很好地實現地理新課標提出的地理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第6篇

1、物流管理:英文——Logistics Management,是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根據物質資料實體流動的規律,應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學方法,對物流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監督,使各項物流活動實現最佳的協調與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經濟效益;現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上的專業學科。

2、物流供應鏈活動的一部分,是為了滿足客戶需要面對商品、服務以及相關信息從產地到消費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動和儲存進行的規劃、實施與控制的過程。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經濟地理學(二級學科)。

3、物流(logistics)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設備,實現合理化服務模式和先進的服務流程。物流是隨商品生產的出現而出現,隨商品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所以物流是一種古老的傳統經濟活動。

(來源:文章屋網 )

第7篇

[關鍵詞]高中地理 有機結合 基礎知識歸納 知識遷移

在高中地理的考試中,地理考查的內容繁雜,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做到科學復習,提高復習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是每位考生都應該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在高三地理復習中,我們一方面應緊緊圍繞地理基礎知識的復習,通過地理知識的系統整理、歸納,形成完整、科學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要按大綱規定的能力要求,通過原理分析、規律總結和解題訓練加強能力培養,提高創新意識,不斷提高認識水平。本文僅對此談談自己的做法。

1 加強高中地理知識的歸納整理,形成知識體系

教學理論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要比掌握大量具體的零散知識更具價值。在傳統的學習過程中,比較偏重于掌握知識的細節,而忽略了對知識結構整體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帶來的直接的危害是降低了知識的智力價值,使獲得的知識難以成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礎。在知識‘整理加工的過程中,伴隨一系列思維活動,如分析、判斷、歸納、演繹、比較、分類、總結、概括、推理等,可以說這個過程也是思維綜合訓練的過程。經過這一過程可以加深知識的理解、強化記憶,同時也可以發現問題、彌補漏洞、糾正錯誤。在對基本原理、規律的探究、發現、歸納和應用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多思、敢問、善問可準備一個問題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2 落實基礎知識,突出主干,注意與初中地理知識的結合

基礎和主干知識是指地理學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規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觀念、結論。它們分布在教材的各個部分。但總體來看,能夠體現地理學科學習功能的、能夠形成再生知識的、與生活生產緊密聯系的部分多為高考復習的重點所在。如:地圖、地球運動、大氣運動、人類活動、人地關系等。對于基礎和主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不是要死記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體應用。高考試題往往通過大量引用課外知識和豐富的社會素材,形成新的問題情景,構成新的問題角度,從而考查學生的能力。但是無論如何,其考查的落腳點仍然是地理學科的基礎和主干知識。所以我們必須抓住各部分的基礎和主干知識,尋找各部分知識與其他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綜合的思維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復習中取得較好的效果。在重點復習高中系統地理知識的同時,還要正確處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識的有機結合。初高中地理知識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識,都應該掌握,決不能回避。要正確處理好高中系統地理與初中區域地理之間的關系,以高中系統地理為主,兼顧初中地理,當涉及到相關初中地理知識時要進行串聯復習,并落實到區域圖上。只有把具體的地理事物或現象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產生的原因、特點,預測它的發展變化趨勢。如,復習“地球運動”時,就應把初中的“時區和日界線”融入其中,復習“地殼運動”時應一并復習初中“地形和地形的變化”等等。通過這樣處理,不僅使初高中地理知識緊密結合,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而且便于提高綜合分析地理知識的能力。

3 掌握地理知識基本原理,訓練解題思路,不斷提高解題能力

3.1 要多角度訓練,促進知識正遷移。地理學習中有很多圖形、圖文之間可以不斷變化,如太陽高度角可以有旗桿影子、窗戶光線、樓房間距、地球經緯網、太陽能熱水器、變化曲線坐標圖等多種題型;晨昏線問題更是變化多端,側視圖、俯視圖、仰視圖、局部圖等。對于一些可從多角度思考的地理問題,要從整體上把握,注意發散思維的訓練。解題中注重加強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問題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題多變、一題多解,訓練解題思路,提高應變能力,研究各種可能造成知識負遷移的因素,促進知識的正遷移。

3.2 要全面思考,綜合分析解答問題。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弄清自然地理環境的內涵(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間的相互聯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內涵(人口、資源、城市、市場、交通、勞力、技術、政治、經濟、文化等),自然環境與人文活動之間的聯系、影響等。對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進行對比分析??煽v向對比分析,如按f佃順序比較三次技術革命對工業生產、工業布局的影響,也可以進行橫向對比分析,如比較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氣候特征、地區分布,比較幾種農業地域類型的發展條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過圖像來通過設計題目進行對比分析。認清相似問題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明確知識間的聯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實質內容,排除干擾因素,形成正確的認識。

第8篇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采取方便抽樣的原則,本文選取了首都師范大學2005級地理科學(師范)專業的32名實習生為研究對象。編制了《地理教學實習狀況的調查問卷》。發放問卷32份,回收有效問卷28份,占總數的87.5%。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從鉆研教材、理解新課程標準、應用教學方法和手段、基本教學環節和教學過程、成績評價(評價學生、評價教學)、備課6個維度命題,總共20道。每道題采取5點量表記分的方法,讓實習生依據親身體驗選擇非常熟練、比較熟練、基本熟練、不太熟練、極不熟練,數據統計時賦予分值分別為5、4、3、2、1分。第二部分以研究大學相關地理學科課程、地理教育學課程與中學教學實習的互動、融合與整合狀況為目的,共6道題。前4道題研究大學相關地理學科課程的狀況,基本屬于等級量表的范疇,每個選項以一句話描述了各等級的狀況,分別賦予分值4、3、2、1分。后2道題研究地理教育學課程的狀況,屬于類別量表的范疇,只統計各選項的百分比。

此外,筆者等人還選擇性地聽取實習生課程、與實習生和實習指導教師進行非正式訪談,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筆者在中學實習1個月的經歷也是本文的資料來源之一。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實習效果的總體狀況

問卷的第一部分共20道題,每道題得分3為參照值,因此總分60為中等水平。本次調查中28名實習生的平均分為65.25,略高于60分,說明實習生已具備基本的課堂教學技能,通過實習能夠基本勝任課堂教學。但是實習效果差強人意,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有很大的潛力可供開發。另外,有8名實習生總分低于60,占總人數的28.57%,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比例。這說明超過1/4的實習生還與一個合格實習生的標準存在較大的差距。

從各維度得分的平均分看,鉆研教材得分3.31、理解新課程標準得分3、應用教學方法和手段得分3.25、基本教學環節和教學過程得分3.23、成績評價(評價學生、評價教學)得分3.36、備課得分3.37,所有得分均大于或等于3分。經過配對樣本t檢驗,理解新課程標準得分顯著低于其它5個維度得分,具有統計學意義(p

2.大學相關地理學科課程與中學教學實習的融合

從“大學相關地理學科課程(區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為實習生提供相關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面”這道題答題情況來看,82.14%的實習生認為大學課程中學到的東西能夠完全或者基本滿足教學實習的需要,只有17.86%的實習生認為有些內容大學課程中沒有學到,不能滿足教學需要。71.43%的實習生認為大學學習的內容與中學教學的內容似乎不完全一致。

從“大學相關地理學科課程(區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為實習生提供學科思路或知識之間邏輯關系方面”這道題答題情況來看,67.86%的實習生認為非常有幫助或者比較有幫助,但是絕大多數實習生根據中學生的情況進行了調整。另有28.57%的實習生認為沒有什么幫助,認為大學學到的學科思路與中學教學完全不一樣。

從“大學相關地理學科課程(區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為實習生提供學科素材(指中學課本之外)方面”這道題答題情況來看,71.43%的實習生認為用到的素材大部分都是在教學實習中通過各種渠道搜集的。21.43%的實習生認為來自大學課程的素材與教習實習中搜集的素材的數量差不多。

從“大學相關地理學科課程(區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為實習生提供學科內容的組織、分析等能力方面”這道題答題情況來看,53.57%的實習生認為備課時從大學課程學到的方法中得到很多啟發,甚至得心應手。46.43%的實習生認為大學課程中的學習方法對實習沒有多少直接幫助,甚至只是對要講的內容不感覺陌生罷了。

以上4道題分別是問卷的第21~24題,采取4點量表計分方式,故2.5為參照值,通過計算,這4道題的平均分依次為2.93、2.68、2.25、2.39。其中第23、24題得分低于2.5,經過配對樣本t檢驗,這兩道題得分顯著低于第21、22題,具有統計學意義(p

3.地理教育學課程與中學教學實習的融合

從“大學地理教育學類課程中,你認為對教學實習幫助較大的是:(可多選)”這道題答題情況來看,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中學見習、聽課(71.43%)、地理教學方法的了解(60.71%)、中學地理教學案例的分析(53.57%)。由此可見,切實解決實習生如何“教”的困惑是最突出的問題。

從“教學實習(講課)中感覺比較(或“最”)困難的地方是:(可多選)”這道題答題情況來看,初中實習生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把握補充知識的多少和深淺(57.14%)、理清課堂教學組織的思路(57.14%)、找到合適的素材(57.14%)。初中課程以區域地理為主、課程設計原理性的內容較少,理解起來不是很難,但是由于初中課程不追求完整的學科體系,這就使得教材編排突出區域重點,而顯得學科體系不完整,因此實習生就會覺得課堂教學組織思路比較混亂,非常有必要補充知識與素材,但是不能把握補充知識的深淺。高中實習生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吸引高中學生的興趣(64.29%)、能深入淺出地講清楚一些比較復雜的內容(57.14%)、組織課堂學習活動(35.71%)。高中地理與初中地理“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不同,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這就使得課程難度加大,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

由上可見,無論是初中實習生還是高中實習生,他們面臨的困難與問題都是圍繞新課程的特點展開的,新課程的理念融入到教材編寫、課堂教學活動中,如果地理教育學相關課程不涉及相關內容,如果實習生不在大學期間理解和實踐新課程,就會影響到他們的教學效果。

三、存在問題與建議

1.扎實教學技能,提高實習效果

實習效果如何與實習生的教學技能是否扎實密切相關。這里所說的教學技能不僅指實踐知識層面,更側重于實踐能力、實踐智慧。高師學生實踐能力不足是普遍的,在研究者對175名中小學校長、管理人員和教師調查中發現,不少中小學校長抱怨高師畢業生是“半成品”,需要很多時間再培訓,這是對高師畢業生實踐能力、實踐智慧不足的有力佐證。為了不讓這樣的“半成品”進入中學校園,在教學實習之間,一定要利用多種途徑,如教師教學技能訓練類課程、微格教學等途徑錘煉實習生的實踐能力。實習生實踐能力的獲得不要寄所有希望于教學實習,這是不切實際的。

實習生畢竟還不是一名真正的教師,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經歷必要的過程才能實現,不能以一名優秀中學地理教師的標準要求實習生。實習生教學實習前應基本具備一定的實踐技能,通過實習提高實習效果,達到一名高師合格畢業生的要求?!?.大學相關地理學科課程與中學教學適度融合

世紀之交,基礎教育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這些國家都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增強國力、積蓄未來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措施加以推行。為保證基礎教育的質量,筆者認為必須保證所傳授知識的科學性、培養能力的有效性,這就要求大學相關地理學科課程與中學教學有機融合,使高師課程“學術性”與“師范性”統一起來。具體到地理學科,就要加強大學相關地理學科課程與中學教學的融合。大學相關地理學科課程(區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需要為實習生提供充足、科學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供縝密、清晰的學科思路或知識之間邏輯關系,提供充足的學科素材,培養實習生學科內容的組織、分析等能力。實際調查中發現,大學相關地理學科課程與中學教學的融合度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提供學科素材和提供學科內容的組織、分析等能力方面。

筆者認為,大學相關地理學科課程與中學教學的融合度并不是越高越理想。如提供學科素材方面,學科素材涵蓋非常廣泛,要求大學相關地理學科課程提供充足的教學素材似乎不太現實。新課程倡導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素材方方面面都可以引用到課堂教學中,而尋找素材應是地理教師的一種能力。地理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與時俱進的敏銳性,根據教學實際選擇素材,這樣才能滿足課堂對素材的需求。另外,大學相關地理學科課程的難度要高于中學課程,并不是中學課程的重復學習,因此應提供充足、科學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但是不能要求大學學習的內容與中學教學的內容完全一致。

3.從實習生需求出發開設地理教育學課程

中學見習、聽課、地理教學方法的了解、中學地理教學案例的分析代表了實習生的內心需求。實習生最迫切想學習如何“教”,這不是理論的學習,更側重于指導、訓練他們怎樣“教”,強調實踐操作性。教師職業本身具備較強的實踐性,因此,地理教育學課程的開設要著重從“教”入手,但是不能忽視融入“學”法的指導以及必要的理論學習。

由問卷的第一部分可以看出,理解并實踐新課程標準是相對其它維度最迫切需要提升的問題。從上述初、高中實習生報告的教學實習中最困難的地方可以看出,實習生遇到的困難幾乎都與新地理課程的改革有關。當前的實習生都是新課程實施之前中學畢業的,對我國中學教育改革現狀實際了解少,體驗更少。因此,地理教育學課程的開設要與時俱進,努力培養實習生實施新課程的熱情。從新課程的實踐出發講解新課程的理念、與舊課程的區別;從實驗區新課程實踐出現的問題入手,重點突出初、高中地理課程的差異。

與此同時,地理教育學課程自身的教學方式要努力嘗試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方式,如多使用探究式教學,多采用討論、發言、辯論、撰寫論文等的方式開展教學。讓實習生從大學教師的示范中,體驗新課程,學會新課程的教學方法。

第9篇

?!I

2011年10月22日上午

8:30-11:00

2011年10月22日下午

14:00-16:30

2011年10月23日上午

8:30-11:00

2011年10月23日下午

14:00-16:30

02010600金融(獨立本科段)  0067財務管理學

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5678金融法  0076國際金融  0077金融市場學

4011銀行管理學

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15英語(二)

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4630專業綜合課考試  02011500經濟學(獨立本科段)  0009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0143經濟思想史

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142計量經濟學  0048財政與金融

0138中國近現代經濟史

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15英語(二)

0043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2014700區域經濟開發與管理(本科段)  5037區域分析與規劃  0076國際金融

5161區域經濟政策  5162區域可持續發展  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5164現代策劃學  02020200工商企業管理(獨立本科段)  0067財務管理學

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149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154企業管理咨詢

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15英語(二)

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2020400會計(獨立本科段)  0162會計制度設計

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149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159高級財務會計

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15英語(二)

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161財務報表分析(一)

02022900物流管理(獨立本科段)  3709基本原理概論

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5374物流企業財務管理

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43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02028200采購與供應管理(獨立本科段)  0009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3709基本原理概論

5374物流企業財務管理

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15英語(二)  03010600法律(本科)  0230合同法

5678金融法

0227公司法

0257票據法

0262法律文書寫作  0229證據法學

5680婚姻家庭法  0015英語(二)

0169房地產法

0228環境法與資源保護法

03030200行政管理學(獨立本科段)  0067財務管理學

0320領導科學

0345秘書學概論  0319行政組織理論  0316西方政治制度

0321中國文化概論  0322中國行政史

0323西方行政學說史  04010200學前教育(獨立本科段)  0401學前比較教育

0409美育基礎  0883學前特殊兒童教育

0884學前教育行政與管理  0399學前游戲論  0403學前兒童家庭教育

0881學前教育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  04010700教育管理(獨立本科段)  0454教育預測與規劃

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51教育經濟學

0457學前教育管理

0458中小學教育管理  0449教育管理原理

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31教學組織與設計

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04010800教育學(獨立本科段)  0464中外教育簡史

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69教育學原理  0449教育管理原理

0466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15英語(二)

0431教學組織與設計

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04012500義務教育(獨立本科段)  0464中外教育簡史

3709基本原理概論

9291初中語文課程與教學

9294初中數學課程與教學

9297初中英語課程與教學  0458中小學教育管理  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9339中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  0015英語(二)

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04020200思想政治教育(獨立本科段)  0033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

T312政治學  0481現代科學技術與當代社會  0321中國文化概論

6413教師能力學  7082原著選讀  04030200體育教育(獨立本科段)  0495體育保健學

4555體育場地與設施  0497運動訓練學

0499體育游戲  0496體育測量與評價

0501體育史  0503體育教育學

T503體育教學設計  05010500漢語言文學(本科)  0540外國文學史

3709基本原理概論  0815西方文論選讀  0321中國文化概論

0539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15英語(二)

0541語言學概論

0814中國古代文論選讀  05020100英語(本科段)  0600高級英語

3709基本原理概論  0830現代語言學

0837旅游英語選讀  0833外語教學法

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603英語寫作  05030200廣告學(獨立本科段)  0639報紙廣告學

3709基本原理概論

7676公益廣告

0037美學

0641中外廣告史  0637廣告媒體分析

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15英語(二)

0640平面廣告設計

7680廣告文化學  05040800音樂教育(獨立本科段)  0733音樂分析與創作  6114和聲學  6413教師能力學  0727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05041000美術教育(獨立本科段)  0746美育概論  0747美術教育學  6413教師能力學  7097云南民族美術概論  06010200歷史教育(獨立本科段)  0771中國現(當)代史專題

7083東南亞史  0773世界現(當)代史專題

7084云南歷史  0774史學理論與方法

6413教師能力學  0766史學概論

0775歷史教育學  07010200數學教育(獨立本科段)  2018數學教育學  0342高級語言程序設計  2014微分幾何

6413教師能力學  2015偏微分方程  07020200物理教育(獨立本科段)  2035熱力學與統計物理  0342高級語言程序設計

7086當代物理學發展  2037原子核與粒子物理

6413教師能力學  2039物理教育學  07030200化學教育(獨立本科段)  2049物理化學  0342高級語言程序設計  2053結構化學

6413教師能力學  2059化學教育學

6850分析化學  07040200生物教育(獨立本科段)  2078生物統計學

2079生態學概論  2081進化生物學

7087植物資源學  2084組織胚胎學

6413教師能力學  2087分子生物學  07070200地理教育(獨立本科段)  2099經濟地理學導論

6449地理信息系統  2105地理教育學

6516區域經濟學  2102遙感概論

6413教師能力學  7090計量地理學  08030700機電一體化工程(獨立本科段)  2194工程經濟  2240機械工程控制基礎  2202傳感器與檢測技術  0015英語(二)

0420物理(工)

2241工業用微型計算機  08220800計算機信息管理(獨立本科段)  0910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

2142數據結構導論

3709基本原理概論  4735數據庫系統原理  2384計算機原理

3173軟件開發工具

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4737C++程序設計  2382管理信息系統

4757信息系統開發與管理 2011年十月,我省自學考試開考的專業有:

大學本科:漢語言文學、英語、金融、會計、工商企業管理、機電一體化工程、行政管理、法律、經濟學、教育學、教育管理、學前教育、區域經濟開發與管理、體育教育、物流管理、計算機信息管理、廣告學、信息管理與服務(獨立本科段)、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獨立本科段)、建筑經濟管理(獨立本科段)、數字媒體藝術(獨立本科段)、商務管理(獨立本科段)、市場營銷(獨立本科段)、公共關系(獨立本科段)、人力資源管理(獨立本科段)、農學(獨立本科段)、園林(獨立本科段)、義務教育、采購與供應管理。

教師類本科:數學教育、美術教育、音樂教育、地理教育、歷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物教育、物理教育、化學教育。

第10篇

核心概念之所以具有統攝力和解釋力,是因為聚焦學科概念的教學內容涵蓋著豐富的地理觀念和學科思想方法。地理觀念是經過長時間的地理學習而形成的一種思維習慣、方式與態度。地理思想方法是人們在科學認識地球表層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及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具有發現和解釋其他同類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觀念和規則,是分析處理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根本想法,是對地理規律的理性認識。[1]可以這樣理解,地理思想是指人們對地理學科理論與內容的本質的認識,地理方法指某一地理活動過程的途徑、程序和手段。地理方法的靈魂是地理思想,思想是對方法的抽象認識,方法是思想的具體化形式,二者具有統一性,統稱為地理思想方法。

中學地理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地理觀念,是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地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幫助學生形成地理觀念,其背后的“靈魂”是學科思想方法。對學生來說,這是拋掉具體知識剩下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就像林語堂先生說的“教育的真諦就是將大部分知識忘掉以后剩下的那一點點”。奧蘇貝爾提倡,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科和教材的基本結構,即那些最有“解釋力量”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性觀念,從而以有效的方式促進學習和遷移。這與布魯納倡導的“課程―結構”說是一致的。布魯納認為,“掌握某一學術領域的基本觀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還包括培養對待學習和調查研究、對待推測和預感、對待獨立解決難題的可能性的態度”,“他學到的觀念越是基本,幾乎歸結為定義,則這些觀念對新問題的適用性就越寬廣……因為‘基本的’這個詞,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恰恰就是一個觀念具有既廣泛而又強有力的適用性”。

地理學科圍繞研究對象,逐漸形成了關于位置和分布、地方、人與環境的關系、空間的相互作用、區域等核心概念的基本觀念和法則,包括:

(1)空間觀念。涵蓋區位論,區域差異,因地制宜等基本原理、觀點,蘊含著空間定位、空間相互作用與聯系、將世界組織成不同區域加以認識、地理環境差異與因地制宜等思想方法。

(2)系統綜合的觀念。涵蓋系統觀,全球觀等基本原理、觀點,蘊含地理環境整體性、人地關系等思想方法。

(3)動態觀念。涵蓋不同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的發展變化觀,蘊含地理過程、時空關聯等思想方法。

(4)可持續發展觀念。蘊含人地關系的思想方法,其中“人對地”的影響中包括環境觀、全球觀、資源觀、人口觀等一些觀點。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牽住地理學科基本觀念、學科思想方法這一主線,圍繞這些基本觀念和背后的學科思想方法組織教學內容,就能抓住最有教育價值的核心概念實現“教給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學生一旦悟到了地理學科觀念、學科思想方法,不僅能減少或避免思維的盲目性,使思維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嚴密的組織性和高度的靈活性,而且能夠具備地理問題的解決能力和地理知識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的效率。中學地理教學內容應該圍繞一些基本的地理觀念來選取和設計內容。如高中地理模塊一涉及的地理觀念包括: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自然環境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地理環境各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差異性是地理環境的顯著特征;人類從事各種活動,都應協調好與環境的關系,尊重自然規律,講求環境倫理道德;地理環境有明顯的區域差異,人類的生產活動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區域之間是有聯系的,一個區域內地理因素發生變化,會對其他區域產生影響;自然現象或自然過程對人類活動產生危害或損失就成為自然災害。

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從觀念性知識―原理性知識―事實性知識“自上而下”梳理和解析教學內容,教學時再“自下而上”幫助學生在事實和材料基礎上提煉觀念性認識,在具體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提升概括,建構學科觀念和學科思想方法。一個有效途徑是進行單元知識內容的深度解析,用核心概念和地理觀念統領單元知識內容。

案例一:高中地理必修模塊一“洋流”

課標要求: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主題: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該單元體現的核心概念與基本觀念:空間的相互作用(空間觀念、整體性與差異性觀念)、人與環境的關系(人地觀)。

地理觀念:

大氣的運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具有深刻的影響。

大氣中的各種天氣現象都與天氣系統的活動有密切關系。

水循環通過物質遷移和能量流動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全球的地理環境。

世界海洋表層洋流通過促進高低緯熱量和水分的輸送和交換,參與地表自然環境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其分布對地理環境有重大影響。

地表形態是不斷變化的,其塑造過程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巖石圈物質的循環過程。

基本問題:

大氣運動是如何發生和進行的?

大氣運動有什么規律?常見的天氣系統有哪些?

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環運動的?水循環對自然地理環境有什么影響?

世界表層洋流是怎樣分布的?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有什么影響?

地殼物質是如何循環運動的?

上述案例進行知識層次分析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通過分析,提煉出高層次的上位性的觀念性認識,這些內容能提升學習水平,提升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例如案例中,學習和記憶洋流分布規律以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具體知識是必要的,但這些知識畢竟是形成能力的載體,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比記住洋流分布規律本身更重要的則是掌握背后蘊含的用地理模式圖概括表達地理事物空間分布規律的學科思想方法,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對洋流為何如此分布(空間差異、空間相互作用觀)、洋流對地理環境(要素相互作用以及人地關系觀)帶來重大影響等觀念的深刻理解。這些就是超越具體知識的上位性的思考和提煉。

案例二: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教材“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的西氣東輸為例”

課標要求:舉例說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水平A:講清西氣東輸起點、終點、長度、經過省區、調取資源量、調入區和調出區發生的變化等。

這個層次的教學,把案例本身當做有用的知識,這是典型的事實性知識的堆砌,這些缺乏能力價值的知識往往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心生厭倦。

水平B:分析西氣東輸對調入區和調出區地理環境的影響,進而辯證地分析問題。

該層次的學習重點已經上升到體現人地關系原理的地理觀念。

水平C:把西氣東輸僅僅作為一個跨區域資源調配的案例,在A和B的基礎上,借助讀圖和各種資料,分析西氣東輸對調入區和調出區地理環境影響的一般原理和分析思路與方法。

這種教學從地理學研究視角和方法的角度對資源跨區域調配這一類問題進行總結,實現了案例教學的目的,走出案例本身,有了一般分析思路和方法的提煉,可以由個別知識向同類的知識遷移,具有一定的能力價值。

水平D:幫助學生從地理學視角和方法對資源跨區域調配這一類問題進行觀念性認識總結與提升――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均衡與社會資源分布的地域差異,造成區域差異;區域差異引起資源跨區域調配(差異產生梯度,梯度引發地理流),人類通過技術手段對地理環境不能滿足需求的條件采取對策或是改造活動,引起空間的相互作用,這種空間相互作用必然對區域地理環境產生影響,表現為資源跨區域調配對調入區和調出區地理環境的影響;人類需要克服不利影響、利用有利影響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這些觀念性認識是具有統攝力的上位性知識,可以統攝諸如“西電東送”“南水北調”“人口遷移”等其他產業轉移和資源調配等相關內容,進而形成科學方法論。

這最后一個層次的教學,在學科內容的深刻性上又提升了一步。從資源跨區域調配這一具體內容凝練出空間相互作用與人地關系的深入理解,達到了核心概念的認識層次,滲透了深刻的學科思想方法。不僅能夠統攝具體的區域資源調配等知識內容,還能統攝和解釋更多其他任何反映區域聯系的地理過程和現象的知識。顯然,最后一個層次水平的知識其能力價值水平更高。

可見,教師的教學站在哪個層面上,決定培養出來的學生站在什么樣的素質高度。一位教師只有深刻理解了教學內容、學科思想,才能將方法、技巧變成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基于核心概念的地理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從具體知識的記憶走向地理視角、學科觀念的養育,學科思想方法的感悟和領會,啟迪和生成地理智慧。

參考文獻:

[1]袁孝亭.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課程與教學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0(7).

第11篇

核心概念之所以具有統攝力和解釋力,是因為聚焦學科概念的教學內容涵蓋著豐富的地理觀念和學科思想方法。地理觀念是經過長時間的地理學習而形成的一種思維習慣、方式與態度。地理思想方法是人們在科學認識地球表層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及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具有發現和解釋其他同類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觀念和規則,是分析處理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根本想法,是對地理規律的理性認識。[1]以這樣理解,地理思想是指人們對地理學科理論與內容的本質的認識,地理方法指某一地理活動過程的途徑、程序和手段。地理方法的靈魂是地理思想,思想是對方法的抽象認識,方法是思想的具體化形式,二者具有統一性,統稱為地理思想方法。

中學地理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地理觀念,是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地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幫助學生形成地理觀念,其背后的“靈魂”是學科思想方法。對學生來說,這是拋掉具體知識剩下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就像林語堂先生說的“教育的真諦就是將大部分知識忘掉以后剩下的那一點點”。奧蘇貝爾提倡,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科和教材的基本結構,即那些最有“解釋力量”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性觀念,從而以有效的方式促進學習和遷移。這與布魯納倡導的“課程一結構”說是一致的。布魯納認為,“掌握某一學術領域的基本觀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還包括培養對待學習和調查研究、對待推測和預感、對待獨立解決難題的可能性的態度”,“他學到的觀念越是基本,幾乎歸結為定義,則這些觀念對新問題的適用性就越寬廣……因為‘基本的’這個詞,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恰恰就是一個觀念具有既廣泛而又強有力的適用性”。

地理學科圍繞研究對象,逐漸形成了關于位置和分布、地方、人與環境的關系、空間的相互作用、區域等核心概念的基本觀念和法則,包括:

(1)空間觀念。涵蓋區位論,區域差異,因地制宜等基本原理、觀點,蘊含著空間定位、空間相互作用與聯系、將世界組織成不同區域加以認識、地理環境差異與因地制宜等思想方法。

(2)系統綜合的觀念。涵蓋系統觀、全球觀等基本原理、觀點,蘊含地理環境整體性、人地關系等思想方法。

(3)動態觀念。涵蓋不同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的發展變化觀,蘊含地理過程、時空關聯等思想方法。

(4)可持續發展觀念。蘊含人地關系的思想方法,其中“人對地”的影響中包括環境觀、全球觀、資源觀、人口觀等一些觀點。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牽住地理學科基本觀念、學科思想方法這一主線,圍繞這些基本觀念和背后的學科思想方法組織教學內容,就能抓住最有教育價值的核心概念實現“教給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學生一旦悟到了地理學科觀念、學科思想方法,不僅能減少或避免思維的盲目性,使思維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嚴密的組織性和高度的靈活性,而且能夠具備地理問題的解決能力和地理知識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的效率。中學地理教學內容應該圍繞一些基本的地理觀念來選取和設計內容。如高中地理模塊一涉及的地理觀念包括: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自然環境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地理環境各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差異性是地理環境的顯著特征;人類從事各種活動,都應協調好與環境的關系,尊重自然規律,講求環境倫理道德;地理環境有明顯的區域差異,人類的生產活動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區域之間是有聯系的,一個區域內地理因素發生變化,會對其他區域產生影響;自然現象或自然過程對人類活動產生危害或損失就成為自然災害。

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從觀念性知識一原理性知識一事實性知識“自上而下”梳理和解析教學內容,教學時再“自下而上”幫助學生在事實和材料基礎上提煉觀念性認識,在具體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提升概括,建構學科觀念和學科思想方法。一個有效途徑是進行單元知識內容的深度解析,用核心概念和地理觀念統領單元知識內容。

案例一:高中地理必修模塊一“洋流”

課標要求: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主題: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該單元體現的核心概念與基本觀念:空間的相互作用(空間觀念、整體性與差異性觀念)、人與環境的關系(人地觀)。

地理觀念:

大氣的運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具有深刻的影響。

大氣中的各種天氣現象都與天氣系統的活動有密切關系。

水循環通過物質遷移和能量流動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全球的地理環境。

世界海洋表層洋流通過促進高低緯熱量和水分的輸送和交換,參與地表自然環境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其分布對地理環境有重大影響。

地表形態是不斷變化的,其塑造過程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巖石圈物質的循環過程。

基本問題:

大氣運動是如何發生和進行的?

大氣運動有什么規律?常見的天氣系統有哪些?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環運動的?水循環對自然地理環境有什么影響?

世界表層洋流是怎樣分布的?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有什么影響?

地殼物質是如何循環運動的?

上述案例進行知識層次分析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通過分析,提煉出高層次的上位性的觀念性認識,這些內容能提升學習水平,提升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例如案例中,學習和記憶洋流分布規律以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具體知識是必要的,但這些知識畢竟是形成能力的載體,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比記住洋流分布規律本身更重要的則是掌握背后蘊含的用地理模式圖概括表達地理事物空間分布規律的學科思想方法,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對洋流為何如此分布(空間差異、空間相互作用觀)、洋流對地理環境(要素相互作用以及人地關系觀)帶來重大影響等觀念的深刻理解。這些就是超越具體知識的上位性的思考和提煉。

案例二: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三“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的西氣東輸為例”

課標要求:舉例說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水平A:講清西氣東輸起點、終點、長度、經過省區、調取資源量、調入區和調出區發生的變化等。

這個層次的教學,把案例本身當做有用的知識,這是典型的事實性知識的堆砌,這些缺乏能力價值的知識往往讓學生死記硬背, 學生心生厭倦。

水平B:分析西氣東輸對調入區和調出區地理環境的影響,進而辯證地分析問題。

該層次的學習重點已經上升到體現人地關系原理的地理觀念。

水平C:把西氣東輸僅僅作為一個跨區域資源調配的案例,在A和B的基礎上,借助讀圖和各種資料,分析西氣東輸對調入區和調出區地理環境影響的一般原理和分析思路與方法。

這種教學從地理學研究視角和方法的角度對資源跨區域調配這一類問題進行總結,實現了案例教學的目的,走出案例本身,有了一般分析思路和方法的提煉,可以由個別知識向同類的知識遷移,具有一定的能力價值。

水平D:幫助學生從地理學視角和方法對資源跨區域調配這一類問題進行觀念性認識總結與提升——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均衡與社會資源分布的地域差異,造成區域差異;區域差異引起資源跨區域調配(差異產生梯度,梯度引發地理流),人類通過技術手段對地理環境不能滿足需求的條件采取對策或是改造活動,引起空間的相互作用,這種空間相互作用必然對區域地理環境產生影響,表現為資源跨區域調配對調入區和調出區地理環境的影響;人類需要克服不利影響、利用有利影響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這些觀念性認識是具有統攝力的上位性知識,可以統攝諸如“西電東送”“南水北調”“人口遷移”等其他產業轉移和資源調配等相關內容,進而形成科學方法論。

第12篇

關鍵詞:結構教學觀;地理;新課程改革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倡導的結構主義教學改革運動,曾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對于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有啟發意義。本文僅以他的結構教學觀為例,來分析它對于高中地理新課改有何啟發。

一、布魯納結構教學觀的基本思想

布魯納的結構教學觀繼承了結構主義的基本思想,他提出教學的目的在于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他要求“無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彼^的學科基本結構,是指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學科內在聯系及其基本態度和方法,對這幾個方面可以理解如下:

1.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學科結構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只有掌握了概念,我們才能將我們得到的大量信息組成有意義的單元,這是有效理解和記憶知識的前提。

2.掌握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布魯納強調“學習結構就是學習事物是怎樣相互關聯的”。而知識的相互聯系又體現在兩個方面,即知識的整體性和知識的層次性。

3.掌握學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布魯納認為:“掌握某一學術領域的基本觀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還包括培養對待學習和調查研究、對待推測和預感、對待獨立解決難題的可能性的態度?!?/p>

布魯納把學科的基本結構放在設計課程和編寫教材的中心地位,成為教學的中心。他認為,學生理解了學科的基本結構,就容易掌握整個學科的具體內容,容易記憶學科知識,就能夠促進學習遷移,提高學習興趣。并可促進兒童智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二、結構教學觀與高中地理新課程設計

學科知識的整體性和層次性兩個方面在高中地理新課程中是同時具備的,并實現了良好的統一,符合布魯納的結構教學觀。

1.高中地理新課程的整體性與結構主義思想

(1)高中地理新課程從地理學科的兩個特點上反映了整體性,即綜合性和地域性。地理環境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構成,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機組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學生只有懂得它們是一個整體,才能掌握地理學的綜合思維方法;而地域性則是指地理學主要闡述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空間差異、空間聯系,所研究的一切都要反映在“空間”或“區域”上,而這一個特點也體現在高中地理課程的始終。

(2)高中地理新課程設計思路上也體現了地理學科結構的整體性。“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它們貫穿于高中地理必修和選修的全部。

2.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層次性與結構主義思想

新的高中地理課程由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必修課程共6學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個模塊組成,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分別對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體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聯系與融合。而七個選修模塊,則分別涉及地理學的某一個方面,供有興趣的學生選修。必修課的三個模塊之間是遞進關系,需要嚴格按照必修一、二、三的順序開設;選修課的七個模塊之間是并列關系,開設順序不做限定。這樣的結構條理清晰,利于學生對課程、模塊、章節的層次把握。

三、結構教學觀與高中地理課程實施

根據布魯納的思想,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應比掌握一些細枝末節放在更為優先的位置。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重視結構教學的思想。

1.運用結構教學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念

“學習公民必備的地理”是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也有大量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系的教學內容。不僅這些觀念上的內容是互相聯系的,而且每個地區的不同地理要素,每種地理要素在不同地區的表現等知識更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需要學生學會比較、分析和綜合,而這些都依賴于學生對地理學科總體結構的把握。

如果學生糾纏于個別細節,卻不了解地理總體上有哪些內容。“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那么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或者即使在個別題目上取得好成績,也缺乏總體的地理觀念。因此教師在安排教學活動時,要重視讓學生把握結構。要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礎上,明確知識之間的聯系,逐漸形成對整個地理學科體系的清晰輪廓,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念。

2.在教學評價與反饋中。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學科結構

評價學生地理知識理解和應用狀況的標準,主要是衡量其理解能力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運用能力。理解能力的評價主要看學生對地理概念、原理、規律、理論的表述狀況;運用能力的評價主要看學生能否激活所儲存的已學知識,能否將相關知識遷移到具體情境之中。評價的要素既牽涉結構教學觀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也與結構教學觀中的“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學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密不可分。通過評價,要及時檢查學生對知識結構的把握情況,并及時加以引導。

總之,對于布魯納的結構教學觀,我們應抱著科學的態度,用發展的眼光,深入探究其思想精髓,不斷地研究和發展,發揮它在我國高中地理新課改中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曹艷.布魯納結構主義教學理論時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3:1-2.

[2]張彥山.布魯納“學科基本結構”理論之評析.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6,9:35-37.

[3]汪彩鳳,汪火應,汪勝亮.對布魯納“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的認識與思考.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8:16-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市| 平遥县| 巨野县| 恩施市| 自贡市| 德保县| 华蓥市| 西安市| 郎溪县| 东安县| 达日县| 花莲市| 大化| 长子县| 达孜县| 措美县| 湟中县| 囊谦县| 巴东县| 文安县| 民和| 湾仔区| 天峻县| 濮阳县| 宜兴市| 长汀县| 安平县| 万盛区| 中牟县| 阿勒泰市| 从化市| 黑河市| 阿合奇县| 个旧市| 黄石市| 乌鲁木齐市| 乌审旗| 察隅县| 嘉祥县| 克山县| 察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