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7:08: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效農業發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我國疆土面積幅員遼闊,地理環境種類多樣,在我國西北部地區,高原山地的地貌特征較為明顯,為西北部農業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雖然在高原山地中蘊含豐富的自然物種,但是卡斯特生態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山地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因此,通過現代高效山地農業發展的模式進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夠促進山地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
現代山地;農業發展;模式
當今時期,很多山地農業基本上還是采取傳統的耕地農業方式,隨著國家對農業發展的不斷重視,各省級政府加強開展現代高效山地農業發展的研討,要求高原山地農業充分利用山地自然條件,加強立體農業、特色農業、以及生態農業的發展;同時注重對鄉村旅游業、休閑農業、以及新型農業的發展,以此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完善。
1山地農業的功能及其拓展
對于農業的劃分,主要是依據自然環境條件、以及其對農業活動產生的影響,以此將農業劃分為平原農業、山地農業、以及水域農業三部分。根據地質學知識分析,山地指的是,海拔在500m之上,相對高差在200m之上的區域,同時呈脈狀分布的地表形態,由丘陵、高山、或者山谷交錯相連[1]。山地也可以說是山間谷地、山間盆地、以及山嶺的總稱。如果以山地農業的角度分析,過往的山地農業,主要起到解決人民溫飽的作用,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山地農業的作用也逐漸放大延伸,具體擴展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山地農業需要對糧食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第二、山地農業需要促使山區農村擺脫貧窮的局面,逐漸奔向生活小康,與全國平均生活水平相持平,山地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第三、山地農業作為農耕文化較為關鍵的組成,承載著人類傳統農業文化的作用;第四、山地農業對于生態安全具有一定的維護作用,山地農業的發展階段,必須保證生態環境的安全,保證生態平衡;第五、山地農業對于一些林木、藥材、以及反季節蔬菜起到一定的保護責任。
2現代高效山地農業發展新模式
2.1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發展需要發揮氣候和資源優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一項長期工作內容,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前提。現階段,山地農業不斷開展各項改革,國家也加大力度扶持山地農業,希望能夠推動山地農業的發展,加快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因此,山地農業在發展建設中,需要對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氣候環境重新認識,充分考慮,積極利用當地環境,擴展山地農業發展的渠道。此外,山地農業的發展之路,務必同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不僅僅需要考慮當地環境因素,同時需要以當地特色資源為基礎,開辟一條具有山地特色的農業高效發展之路。比如說,某些山區蘊含豐富的礦產資源,同時具有較為獨特的、多樣性的自然資源,這些資源能夠極大程度的促進山地農業的高效發展,逐漸拉小同其他區域經濟之間的差距。部分山地農業發展可以充分與本地區鄉土風情、自然景觀、以及農耕文化充分結合,以此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或者鄉村旅游業,展示山地高效農業的特色,建設新型的多業態山地農業,以此促進農業的增收。
2.2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的發展要善于引進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為山地高校農業的發展提供正確的指引作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完善,社會中各個的領域的發展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大力支持。因此,山地農業的高效發展,也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引導[2]。當前時期的山地農業發展,必須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積極采用科學技術,實現農業發展的創新,以及農業產品的生產方式、等內容。比如說在農產品的銷售方面,可以采取網絡貿易,開展電子平臺交易模式,改變傳統的銷售方式,全面實現山區農業的點對點銷售方式,直接提升農民的經濟收成。利用網絡銷售方式,能夠實現全國甚至全球經濟的往來,將山區特色農產品很好的宣揚出去,逐漸打通銷售渠道,進而促進山區農民的經濟收益,推動小康社會建設的進展。此外,可以針對部分山區,建設產業研究基地、或者工業發展園,整體帶動本地區經濟發展。
2.3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的有效發展需要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及時轉變農業發展觀念,能夠為發展山地農業指明正確的前進道路。所以現階段的山地農業發展,需要梳理正確的發展理念,使山地農業發展不僅僅需要建立科學的工業、市場理念,同時需要樹立正確的生態發展觀念??梢岳霉I發展帶動農業發展的形式,以此逐漸推動農業現代化,進而使山地農業的科學技術能力、機械農業覆蓋范圍得到提升;利用科學技術,能夠進一步提升土地產出量、以及產品質量,同時也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因此,只有樹立正確的市場理念,才能滿足山地農業高效發展的需求,發揮農業生產的多功能性,推動農業產業的不斷改革和深化,提升農副產品的市場供應力,使山地農業更加具有規模化、特色化、集約化、以及組織化[3]。山地高效農業的發展,樹立正確的生態理念,也就是對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小康社會建設重新認識,高度重視,嚴格遵循“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政策,嚴守天上、地下、山中、水里四條基線,保證山地環境空氣常新,大地常綠,碧水長流,以此使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
3總結
總而言之,現代高效山地農業發展,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區自然環境,大力發展特色山地農業,秉持高效、安全、優質、生態的基本原則,大力發展山地鄉村旅游業、以及新型農業,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社會化。使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能夠與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進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黃婧,史瓊,歐國武,等.貴州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5,43(8):275-279.
[2]李萬軍.走出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發展新路[J].當代貴州,2015(11):54-55.
關鍵詞:新疆農業;高效節水;實施探討
Abstract: Efficient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is project of a system,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use, water-saving, yield, quality, efficiency of the target, it must be organically combined to take engineering measures, agricultural measures, biological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forming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the Xinjiang agricultural technical measures of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and water-saving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Keywords: Xinjiang agricultural high efficiency water saving; discussion of implementation;
中圖分類號:S27
引言:近年來,由于新疆地區特定的地理條件、自然氣候條件的變化、農業的不斷發展,對水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是,可利用的水量卻越來越少。因此,新疆地區加大投資力度,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不斷推廣低壓節水管灌、膜下滴灌、雨水集蓄等節水灌溉技術,興建了大批節水灌溉示范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 高效節水農業的概念
節水高效農業包括水利工程措施與農業技術措施。農業技術措施主要包括地膜覆蓋技術、秸稈還田和秸稈覆蓋技術、深耕、機耕及農機農藝結合的耕作技術、培肥地力、以肥調水技術,抗旱保水化學制劑應用技術、旱作技術,錯季適應栽培技術、機械化寬帶梯田建設與綜合治理技術,等等。只有將水利措施與農業技術措施緊密結合起來全面應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水資源,提高用水效率和農業生產效益。
2高效節水農業發展的必要性
2.1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地, 屬內陸干旱地區, 年平均降水量150毫米以下, 年蒸發量2000毫米以上, 是典型的干旱戈壁沙漠地區, “荒漠綠洲、灌溉農業”是其顯著特點。新疆是農業大省, 農業年均產值占自治區國內生產總值1/3 強, 農業用水缺口日益突出。
2.2農業的發展對節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效節水要與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農業結構調整是根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長遠目標提出來的,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節水灌溉工程只有與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才能適應農業發展大局,充分發揮其在農業增產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農業高科技園區,建成了溫室大棚,安裝了滴灌設備,新建了兩個連棟溫室,根據市場需求種植反季蔬菜、培植花卉等,不但實現了高效用水,而且比以前多收入近10倍,群眾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這里,節水工作與農業結構調整同步進行,使農業生產向產業化邁出了可喜的一 步。
2.3從經濟效益來說, 節水灌溉對農民增收效果顯著" 2008年全疆棉花膜下滴灌畝均凈收益為867.5元, 較地面灌畝均增收入40元, 按棉 農戶均10 畝計算, 則每戶凈增收入240元 "經兵團農八師棉花、小麥和哈密南湖鄉哈密瓜三種農作物對比測算,使用滴灌技術較常規灌溉技術效益明顯增加" 使用滴灌技術后 ,雖然成本有所上升, 但棉花、小麥、哈密瓜畝均收益分別增加49.83% 、28.57%和18.26% , 增收效果明顯"。
2.4從生態效益來說,膜下滴灌比常規灌溉每畝節水10 ~150立方米, 節水率30%~40%,如果將節省的水用于生態建設,將極大地改善新疆 的生態環境,大大緩解水資源緊缺狀況"膜下滴灌技術提高了水、肥、藥利用率,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用量,全疆平均膜下滴灌棉花每畝化肥施用量為48.2kg ,較地面灌的63.Ikg減少了25.Ikg,農藥用量也明顯降低, 減輕了對土壤的污染,而且使南疆土壤鹽堿化得到有效改善 "。
2.5從社會效益來說,高效節水技術為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搭建了平臺, 打破了農村“一家一戶一方田”的傳統種植模式,有力促進了新疆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同時還開拓 了農村市場,按每年建設30萬畝滴灌計算,年需PVC管材5萬噸, PE管 5萬米, 毛管220萬米,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隨著節水灌溉的普及和推廣, 必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3 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技術措施
3.1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量,減少灌水次數和灌水定額是最節省投資和最有效地利用水資源的措施,對于有—定降水量的缺水地區和旱地農業區,意義尤其重大。
3.2及時決策必須因地制宜。噴灌、滴灌、滲灌、微噴灌、膜上灌、膜下灌、改進的溝畦灌等都是灌溉節水和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率行之有效的技術。無論哪種技術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在選用時必須因地制宜,符合當地的社會、經濟、生產發展和技術水平,切忌盲從與互相攀比。
3.3農業高效用水必須實行多項技術的集成。實現農業水資源的高效利用,主要途徑是發展節水農業。節水農業是—項系統工程,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實現節水、增產、優質、高效的目標,則必須采取工程技術措施、農業技術措施、生物技術措施和管理技術瞄施的有機結合,形成一個體系。
3.4重視管理。突出水資源的統—管理與高效利用,走建、管、用和保護水資源為一體的道路。一是對灌區內各種水源(地表水、地下水、污水、泉水等)進行評價,進行以節水為目標的灌區技術改造。二是強化管理入手,制定水資源統一管理的規章和政策,并以地方法規的形式,將符合當地實際的有效規章(如打井許可制度、工程管理和抵押承包制度,收費制度,工程設施的維修、折舊等)。三是建立以地方領導和水行政主管部門領導為主的領導小組和灌區領導及農民參加的組織管理,領導、協調和執行各種規章制度,將灌區內各種用水
統—管理、統—分配,使三種水源澆地的公頃次差價相當,實行節約水者獎,超用水者加價的辦法,逐步推行節水灌溉優化配水等方法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和水分生產效率,使灌區的水資源利用率提高30%~40%,抑制和降低了灌區過量超采地下水資源,促進了灌區資源環境與生態平衡。
3.5農業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必須要有—個長遠的統籌規劃。農田水利與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工程,均屬基本建設,應該有一個長遠的統籌規劃,分期分批進行,而不應該隨著形勢的變化和領導班子或領導者的變動而改變,—要有長遠統籌規劃。二要有五年計劃。三要有分年度安排。四要有試驗選型。按照近期計劃所確定的關鍵技術,進行對比試驗,選擇出最適合本地實際,群眾又能接受的技術,—般每項技術最少要經過兩年的試驗。第五步要付諸實施。通過以上幾個步驟,確定適宜推廣的技術,精心設計,合理組織施工,確保工程質量。
為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推進全縣高效農業發展,加速農業結構優化升級,拓展農業發展途徑,努力提高農業發展質量,現制定高效農業發展實施意見如下:
一、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總體要求:
按照“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相對集中、生態高效”原則,堅持擴量與提質并舉、園區與龍頭共建、品牌與市場齊抓,著力提升高效農業規?;a業化、標準化、信息化和可持續化水平,打造高效設施農業強縣。目標任務:2016年,全縣將新擴建高效農業8萬畝,其中新增設施農業4萬畝,打造高效農業集聚區1個,建設千畝連片示范基地2個,創建市級蔬菜標準化示范區1個、特色產業基地2個,創建園藝作物標準園2個,建成“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1個,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企業1個、市級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4個。
二、工作重點
(一)推進主導產業發展,打造高效農業集聚區。立足做精、做優、做強,大力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效益、增強產業競爭力,推進主導產業高端化,打造高效農業集聚區。對310國道沿線設施蔬菜、鮮切花、特色林果、草莓等主導產業進行資源整合、空間整合,調優產業、品種、區域結構,并以打造全產業鏈的手段,將龍頭企業和產地市場作為核心,在縣域西北部打造一個生產集中布局、資源集約利用、產業相互融合的高效農業集聚區。
(二)優化園藝產業布局,打造現代特色農業強鎮。以地方特色產業為基礎,以擴大規模、打造品牌、增強競爭力為重點,打造一批主導產業更加突出、品牌優勢更加明顯、農村經濟更具活力和農民生活更加富裕的現代特色農業強鎮。重點打造桃林鎮、山左口鄉、洪莊鎮、溫泉鎮和白塔埠鎮設施蔬菜特色產業,黃川鎮、石榴街道設施草莓特色產業,石梁河鎮避雨葡萄、晚秋黃梨特色產業,雙店鎮、山左口鄉鮮切花特色產業,青湖鎮經濟林果、甜瓜特色產業,李埝鄉花卉、奔牛粉絲循環經濟特色產業,李埝林場藍莓和金銀花特色產業,駝峰鄉、安峰鎮、石湖鄉、曲陽鄉優質西甜瓜特色產業,石湖鄉林間食用菌特色產業。
(三)提升農業產業園區檔次,開展特色產業基地創建活動。按照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規劃設計科學、產業特色鮮明、科技含量較高、物質裝備先進、運行機制靈活、綜合效益顯著”六項指標,繼續推動黃川、桃林2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標準化生產,以“十有”園區標準提升桃林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完善雙店、溫泉、青湖、白塔埠、石榴、房山以及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等市級園區標準化建設,促進園區提檔升級,增強輻射、示范、帶動功能。堅持全產業鏈發展理念,推進高效農業“接二連三”,延長產業鏈條,大幅提升園區產業效益,積極開展千畝連片基地、市級特色產業基地創建活動。創建石湖西瓜、駝峰楊大莊甜瓜2個千畝連片基地;創建李埝林場千畝藍莓、桃林官莊千畝核桃2個市級特色產業基地。(四)拓展園藝產業功能,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推進全縣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實現休閑觀光農業由“分散經營”到“集群發展”模式轉變,大力開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企業(園區)、市級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示范村)等創建工作。2016年,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企業(園區)1個,創建市級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4個。積極培育各類休閑觀光農業景點,并依托中國休閑農業網、去農莊網、旅長APP、省農委休閑觀光農業電商推介平臺、第十四屆農洽會,第六屆花卉博覽會,強力推介我縣休閑觀光農業,提升我縣休閑觀光農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鄉鎮(街道、場)要創新推進舉措,提高工作效能,及時成立高效農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負責人親自抓,分管負責人具體抓,做到任務量化,責任到人。縣各相關部門要定期進行指導服務,縣政府年終將根據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表彰獎勵。
(二)強化投入保障。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建立財政支農穩定增長機制,全面落實上級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為高效農業建設提供支持保障。各涉農部門要積極整合相關支農資金,集中投入、重點傾斜,大力促進高效設施農業快速發展。
(三)強化農技服務。加強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建設,提高鄉鎮農業技術服務水平,以培育種養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為重點,大力發展合作經營型、土地集中型和統一服務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
黃河三角洲海岸線長900km,占全省海岸線總長度的28%.灘涂面積24.6萬hm2.沿海未利用的鹽堿荒地93.3萬hm2,土地后備資源頗豐.海岸帶生物資源豐富,濱海濕地維管束植物有197種,濕地植被類型主要有灌叢、鹽生草甸、鹽生植被、沼澤和水生植被4類;擁有海洋生物800多種,游泳動物漁業資源85種,較重要的魚、蝦、蟹、貝類等近40種,其中,灘涂貝類29種,可增養殖的15種[2].是我國四大漁場之一,海珍品的重要產區.海岸帶鹽鹵、油氣、貝殼砂等礦產資源豐富,地下鹵水靜態儲量約135億m3,石油、天然氣地質儲量分別約50億t、560億m3;擁有3條長56km,總地質儲量達3.6億t的世界罕見的貝殼砂礦帶,也是世界上唯一每年增加10萬t以上的新、老并存的貝殼堤.海岸帶風能、地熱資源豐富,潮汐能、波浪能、鹽差能等海洋資源開發潛力巨大.海岸帶有多條河流入海,大量水沙入海對海岸塑造、陸架沉積作用及生態環境等具有深刻的影響.擁有馬頰河、徒駭河、小清河、濰河等河口,港灣資源條件良好.擁有大小海島89個,島岸線長219km,占全省海島岸線長的29.7%,海島面積33.8km2,占全省海島面積的24.9%[3].黃河三角洲海岸帶區位優勢日益顯現,海洋產業初具規模,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海岸防護設施不完備,防潮堤建設標準低,防潮能力弱,受風暴潮威脅較大,制約了海岸帶的開發利用;二是近海漁業資源捕撈強度大,岸線和灘涂資源開發利用缺乏規劃和科學性,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粗放;三是受納上游地區大量污染物,致使濱海濕地和海洋受到污染,生態受損趨勢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受圍墾、鹽田、養殖等的生產活動影響,自然植被退化,景觀破碎化,濕地面積減少和退化;五是自然災害頻發,海岸侵蝕、海水入侵日益凸顯.這些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海岸帶開發利用的制約因素.
2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可選模式
所謂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就是依據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組織農業生態系統結構和組裝配套技術,構成一個結構穩定、高效、生態與有序轉化的現代農業系統格局.黃河三角洲海岸帶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概括地說,因地制宜就是根據當地資源條件、氣候條件、生產條件和科學技術條件乃至生產、生活習慣條件,具體決定采取怎樣的模式,勾畫什么樣的藍圖.在充分認識、分析該區域條件的基礎上,提出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9類模式,以供選擇[4-10].
2.1暗管改堿模式
黃河三角洲海岸帶多為荒堿地,土壤含鹽量高,開發利用難度大.采用暗管改堿工程技術,可實現土壤快速脫鹽,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有效增加耕地面積,增加農民收入,是一項較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民生工程,還可通過新增土地用于占補平衡,緩解高效生態經濟發展中建設用地增加過快同嚴格保護耕地的矛盾,拉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一些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該模式的工程技術要點是利用專業大型成套機械設備,在一定土壤深度埋置具有濾水、排鹽功能的PVC管道,實現開溝、埋管、裹砂、覆土等施工過程一次完成,并通過灌溉淋洗,使含鹽水滲入暗管排走,從而起到控制地下水位、土壤快速脫鹽的作用.它與明溝排水的技術原理相同,都是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水鹽運動規律.將淋洗土壤而滲入地下的含鹽水排走,用以大規模改良鹽堿地和鹽漬型中低產田.由于排堿暗管均埋于地下,并可設計為寬深布設或淺密布設等不同形式的地下管網,因此不占用耕地并且排堿效果突出、均勻,優于明溝排堿.有條件的可將灌水渠系也改為管道模式,再植入節水灌溉系統,完成排灌模式的全面轉換,從而實現高效生態農業的目標.暗管排堿模式改堿見效快,效果好,經濟效益高.通過暗管布設控制地下水位,抑制土壤返鹽,利用自然降水和引黃灌溉淋洗土壤,可在1~2a內使鹽漬土迅速脫鹽,土壤含鹽量可由10‰~30‰降為3‰~4‰.暗管排堿的另一項重大收益來源于節地.因為暗管布設本身不占用地上土地,原來的“農級”排水溝所占面積則成為新增耕地面積.如按農溝間距40m、深度1.5m,邊坡1∶2計算,排水明溝占地大約是耕地面積的15%,在農溝布設間距較大的地塊,溝道占地不低于10%.采用暗管排堿,再加上所改良的零星地、邊角地和插花荒堿地,可新增土地面積15%以上.由于暗管排水的優越性,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如荷蘭、美國等,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實現了農田明溝排水向管道排水的轉變.目前,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正在推廣暗管排水系統.該模式非常適合黃河三角洲海岸帶大面積鹽堿地的開發利用,也適用于大面積改造中低產田.
2.2高效生態種植模式
高效生態種植模式是指依據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利用當地現有資源,綜合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糧食、果樹、蔬菜等農產品的高效生產,開發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和其他生態類食品[6].2.2.1“間套輪”種植模式該模式是指在耕作制度上采用間作、套種和輪作換茬的模式.利用生物共存,互惠原理發展有效的間作、套種和輪作倒茬技術,是進行高效生態種植的主要模式之一[4].黃河三角洲海岸帶可選擇的典型的間作套種種植模式有玉米與豆類間作、棉花與蔬菜間作、棗糧間作等,小麥玉米套作、麥棉套作、小麥玉米蔬菜套作等.典型的輪作倒茬種植模式有禾谷類作物和豆類作物輪換的禾豆輪作,水稻與棉花等旱作輪換的水旱輪作,大田作物和綠肥作物的輪作.2.2.2保護耕作模式用秸稈殘茬覆蓋地表,逐漸減少耕作,防止土埌結構破壞,并配合一定量的除草劑、高效低毒農藥,控制雜草和病蟲害的一種耕作栽培模式.保護性耕作通過保持土壤結構、減少水分流失和提高土壤肥力達到增產目的,是一項把大田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的技術,俗稱“免耕法”或“免耕覆蓋技術”.2.2.3旱作節水農業生產模式旱作節水農業是指利用有限的降水資源,通過工程、生物、農藝、化學和管理技術的集成,把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的農業生產技術.其主要特征是運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手段,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消除或緩解水資源嚴重匱乏地區的生態環境壓力,提高經濟效益[7].
2.3農林牧復合型高效生態模式
該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技術或資源利用在時空上的互補性所形成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產業或組分的復合的生產模式.所謂接口技術是指聯結不同產業或不同組分之間物質循環的能量轉換的連接技術,如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飼料飼草,養殖業為種植業提供有機肥料,其中利用秸稈轉化飼料技術、利用糞便發酵沼氣和有機肥生產技術均屬接口接術.比較適合的農林牧復合型高效生態模式主要有糧飼—豬—沼—肥高效生態模式、林果—糧經立體高效生態模式、林果—畜禽高效生態模式[6].2.3.1糧飼—豬—沼—肥高效生態模式該模式的基本內容包括:①種植業由傳統的糧食生產一元結構或糧食、經濟作物生產二元結構向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飼草作物三元結構發展,飼料飼草作物正式分化為一個獨立的產業,為飼料業和養殖業奠定物質基礎.②進行秸稈青貯、氨化和干堆發酵,開發秸稈飼料用于養殖業,主要是養牛業.③利用規?;B殖場畜禽糞便生產有機肥料,用于種植業生產.④利用畜禽糞便進行沼氣發酵,生產沼渣沼液,開發優質有機肥料,用于作物生產.主要有糧—豬(牛)—沼—肥、草地養雞、種草養鵝等模式.2.3.2林果、糧經立體高效生態模式該模式主要內容是利用作物和林果之間在時空上利用資源的差異和互補關系,在林果株行距中間開闊地帶種植糧食、經濟作物、蔬菜、藥材乃至瓜類,形成不同類型的農林復合種植模式,也是立體種植的主要生產形式,一般能夠獲得較單一種植更高的綜合效益.適合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的主要有棗糧間作、楊糧間作、林藥間作、果藥間作等模式.2.3.3林果—畜禽高效生態模式該模式的基本內容是在林地或果園內放養各種經濟動物,放養的動物以野生取食為主,輔以必要的人工飼養,生產較集約化養殖更為優質、安全的多種畜禽產品,接近或達到有機食品標準.黃河三角洲海岸帶比較適合采用的模式主要有林—魚—鴨、林—牛(雞)、果園—雞(兔)等.
2.4高效生態畜牧業模式
該模式是以畜牧業為中心,并將相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種群匹配組合起來,形成合理有效開發、利用多種資源,防治和治理農村環境污染,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三統一的高效、穩定、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根據養殖動物生活環境不同,高效生態畜牧業模式可分為陸地畜禽養殖生態模式、水體畜禽養殖生態模式和水陸復合畜禽養殖生態模式三大類;根據規模與環境的依賴關系,可分為復合型生態養殖場和規?;鷳B養殖場兩種生產模式.2.4.1復合型生態養殖生產模式該模式主要特點是以畜禽動物養殖為主,輔以相應規模的飼料糧(草)生產基地和畜禽糞便消納土地,通過清潔生產技術生產優質畜產品.根據養殖動物的種類可以分為以豬為主的生態養殖場生產模式,以禽為主的生態養殖場生產模式和以其他動物(兔、貂等)為主的生態養殖場生產模式[7].2.4.2規?;B殖場生產模式該模式主要特點是以大規模畜禽動物養殖為主,但缺少相應規模的飼料糧(草)生產基地和畜禽糞便消納土地場所,需要通過一系列生產技術措施和環境工程技術進行環境治理,最終生產優質畜產品.根據飼養動物的種類可以分為規?;B豬場生產模式、規?;B牛場生產模式、規?;B雞(鴨)場生產模式等.
2.5高效生態漁業模式
高效生態漁業模式是遵循生態學原理,采用現代生物技術和工程技術,按生態規律進行生產,保持各種水生生物種群的動態平衡和食物鏈網的合理結構,保持和改善生產區域的生態平衡,保證水體不受污染,確保水生生物、水資源的永續利用.2.5.1池塘混養模式池塘混養是將同類不同種或異類異種在人工構建的池塘中進行多品種綜合養殖的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生物之間具有互相依存、競爭的“適者生存、劣者淘汰”的規則,確保生物多樣性,符合水體的養殖容量,合理利用水城、飼料資源,根據養殖生物食性、垂直分布不同,合理搭配養殖品種與數量,使養殖生物在同一水域中協調生存,以獲得最大的經濟、質量效益.池塘混養模式可分為淡水混養和海水混養兩種類型.(1)淡水混養模式.該模式包括常規魚類多品種混養以及常規魚類與名優特魚類品種混養兩種類型.常規魚類指草、鰱、鳙、青、鯉、羅非魚等大宗魚類.主要利用草魚為草食性、鰱(鳙)魚為濾食性、青魚與鯉魚為吃食性、羅非魚為雜食性的食性不同,草、鰱、鳙為上層、鯉魚為中層、青魚和羅非魚為中下層的垂直分布不同,充分利用生物特性,合理搭配品種進行混養.(2)海水混養模式.該模式主要包括海水魚蝦混養、魚蟹混養、魚貝混養3種類型.①海水魚蝦混養.以中國對蝦為主,同時放入少量的肉食性魚類如鱸魚,鱸魚攝食體質較弱、行動緩慢的病蝦,避免帶病毒對蝦死亡后釋放病原于水體中的可能.②海水魚蟹混養.通常由梭子蟹與鱸、鯛或對蝦、青蟹與遮目魚混養,梭子蟹為底棲動物,以動物餌料為食物,鱸、鯛的殘餌與排泄物可以起到肥水促進浮游生物生長的作用,為梭子蟹的生長提供適宜的環境.海水青蟹與遮目魚混養,青蟹是以動物餌料為主的雜食性生物.遮目魚以植物食性為主,主要攝食底棲硅藻及有機碎屑等,遮目魚對養殖青蟹不會構成威脅.③魚貝混養.在縊蟶、泥蚶等貝類養殖池塘中放入少量的鱸、大黃魚進行混養,由于鱸、大黃魚的殘餌與排泄物可以起到肥水作用,促進浮游生物的生長,同時攝食體質較弱的貝類.肥水增加的浮游生物又被濾食性的貝類所利用,從而達到生態平衡.2.5.2海灣魚蝦貝藻兼養模式根據海洋生物多樣性、海域生物凈化和自然凈化規律,充分利用水生生物的食性、棲息不同和生物共生時相互作用、依賴、競爭等的生態特點,合理搭配養殖品種及數量,根據海流、流速合理布區,在同一海灣中同時進行魚類、貝類、蝦類、蟹類養殖的模式,使海域資源永續利用.2.5.3基塘漁業模式(1)果基魚塘.塘基種的果品種類很多.塘泥使果樹生長茂盛,結果多.果樹下養雞(鴨),雞(鴨)在果樹下食蟲松土,排放大量糞便,經雨水沖刷流入魚塘,既可肥塘,又可促進塘魚生長.塘泥肥,有機質增多,上基后又促進果樹生長.(2)花基魚塘.塘基種的花品種多,可有盆栽和基面種植兩種類型,需要塘泥培育,塘水澆淋,促進花卉的生長和發育.暴雨或用塘水淋花后,花基和一些殘肥隨流水回到魚塘,增加了塘水的肥力,有利于塘魚的生長和產量的提高.(3)基圍漁業模式.基圍養殖主要構造在潮間帶灘涂上,為便于潮汐納水,一般建成“下埂上網”的養殖池,開展新對蝦屬類品種的養殖.2.5.4以漁改堿模式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的低洼鹽堿地帶,為充分利用國土資源,通過深挖池塘、高筑臺田,構成魚—糧、魚—草、魚—鴨的種植—養殖結合的模式.修筑臺田的目的主要是降低地下水位和淡水壓鹽,一般在條狀臺田上連續種植水稻3a后,土埌的鹽分明顯降低,可再種棉花、蔬菜等,也可間種刺槐、紫穗槐、棗樹等.在無引黃條件的臺田,可利用夏季雨水壓鹽,種植田菁、蘆筍、紫花苜蓿、沙打旺等,逐漸改良臺田土埌.在改造臺田鹽堿土的情況下,塘內引入黃河水養魚、種藕,池水養鴨.可利用臺田作物或牧草打漿喂魚,也可用發酵的雞、鴨、畜糞喂魚,形成一種良性循環.2.5.5漁牧綜合模式根據生物的生長環境、動物的食性不同等特點,在互不干擾的前提下,使牧、漁、農成為互為利用的綜合生態模式.(1)魚與禽綜合養殖模式.主要有“魚禽混養”、“上禽下魚”的養殖模式.“魚禽混養”中的魚類多為常規性魚類,需求耐低氧、食性廣、抗性強的種類,一般是草胡子鯰、羅非魚、鯉、鯽、草魚等.“上禽下魚”中的禽,可是雞或鴨等,往往需要在池塘上構建禽舍,養殖魚類同“魚禽混養”的魚類.該模式利用禽糞肥水促進浮游生物的生長,浮游生物又被養殖魚類所利用.(2)魚與畜綜合養殖模式.養殖魚類多為常規性魚類,同“魚禽混養”魚類,畜可為牛、豬等.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疾病屬人、畜、禽、魚共患,因此利用畜糞肥水之前,必須經無害化處理后方可使用.(3)牧、漁、農復合模式.該模式主要有“三元”復合模式和“多元”復合模式兩類.“三元”復合主要包括“菜豬魚”、“豬草魚”、“草鴨魚”、“雞豬魚”綜合養殖模式;“多元”復合主要包括“雞豬蛆魚”、“雞豬沼魚”、“草豬蚓魚”綜合養殖模式.
2.6高效生態設施農業模式
該模式是在設施工程的基礎上,通過以有機肥料代替或部分替代化學肥料(無機營養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為主要手段,進行病蟲害防治,以動植物的共生互補良性循環,實現系統的高效生產等生態農業技術,實現設施環境下的無害化生產,最終達到改善設施生態系統環境、減少連作病害和農藥化肥殘留、實現農業持續高效發展的目的[6].2.6.1設施清潔栽培模式通過以有機肥料為基礎的設施栽培技術的應用,減少化肥用量70%~80%,使土壤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連作病害進一步減輕;通過以生物、物理防治為基礎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模式的應用,可使農藥用量減少60%~70%,蔬菜品質達到無公害標準的要求.同時,通過膜下滴灌技術的配套應用,節水率可達70%.2.6.2設施種養結合生態模式該模式是通過溫室工程將蔬菜種植、畜禽(魚)養殖有機地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質能互補、良性循環型生態農業系統.在這一系統中畜禽(魚)在呼吸過程中可產生大量的CO2,為溫室蔬菜生產源源不斷地提供光合作用資源,同時白天蔬菜在同化過程中產業的氧氣還可改善畜禽(魚)的養殖環境.畜禽(魚)與蔬菜之間互為利用,相得益彰,形成良性生態鏈.該模式目前有兩種主要形式:①溫室“畜—菜”共生互補生態農業模式.主要利用畜禽呼吸釋放出的CO2供給蔬菜作為氣體肥料,畜禽糞便經過處理后作為蔬菜栽培的有機肥料,同時蔬菜在同化過程中產生的O2等有益氣體供給畜禽來改善養殖生態環境,實現共生互補;②溫室“魚—菜”共生互補生態農業模式.利用魚的營養水體作為蔬菜的部分肥源,同時利用蔬菜的根系凈化功能為魚池水體進行清潔凈化,互為利用.2.6.3設施立體生態栽培模式該模式是充分利用設施光溫環境的優勢,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手段將“果—菜”、“菇—菜”、“菜—菜”按照空間梯次分布的立體栽培模式有效地組合在一起,形成優勢互補、資源高效利用型立體生態栽培模式.該模式有3種主要形式,①溫室“果—菜”立體生態栽培模式.利用溫室果樹的休眠期、未掛果期地面空間空閑階段,選擇適宜的蔬菜品種進行間作套種,形成立體生態栽培模式;②溫室“菇—菜”立體生態栽培模式.通過在溫室過道、行間空隙地帶放置食用菌菌棒,進行“菇—菜”立體生態栽培,食用菌產生的CO2可作為蔬菜的氣體肥源,溫室高溫高濕環境又有利于食用菌生長;③溫室“菜—菜”立體生態栽培模式.利用藤式蔬菜與葉菜類蔬菜空間上的差異,進行立體栽培,夏天還可利用藤式蔬菜的遮陽作用為喜陰蔬菜作天然的遮陽網,互為利用[6].
2.7觀光休閑型高效生態農業模式
觀光休閑型高效生態農業模式是指以生態農業為基礎,強化農業的觀光、休閑、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產業特征的一種新的農業生產經營形式[6-8].2.7.1高科技生態農業觀光園主要以設施農業(連棟溫室)、組配車間、工廠化育苗、無土栽培、轉基因品種繁育、航天育種、克隆動物育種等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或技術示范,并通過生態模式加以合理聯結,再配以具有獨特觀光價值的珍稀農作物、養殖動物、花卉、果品以及農業科普教育(如農業專家系統、多媒體演示)和產品銷售等內容,形成以高科技為主要特點的生態農業觀光園.2.7.2精品生態農業公園通過生態關系將農業的不同產業、不同生產模式、不同生產品種或技術,建立具有觀光功能的精品型生態農業公園,一般包括糧食、蔬菜、花卉、水果、瓜類和特種經濟動物養殖精品生產展示、傳統與現代農業工具展示、利用植物塑造多種動物造型、利用草坪和魚塘以及盆花塑造各種觀賞圖案與造型,形成綜合觀光生態農業園區.2.7.3生態觀光村專指已經產生明顯社會影響的生態村,它不僅具有一般生態村的特點和功能,如村莊經過統一規劃建設、綠化美化和環境衛生清潔管理,村民普遍采用沼氣、太陽能或秸稈氣化,農戶庭院進行生態經濟建設與開發,村外種養加生產按生態農業產業化進行經營管理,而且由于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已經具有較高的參觀訪問價值,具有較為穩定的客流,可以作為觀光產業進行統一經營管理.2.7.4生態農莊一般由企業利用特有的自然生態和特色農業優勢,經過科學規劃和建設,形成具有生產、觀光、休閑度假、娛樂乃至承辦會議等綜合功能的經營性生態農莊,往往具備賞花、垂釣、采摘、餐飲、健身、狩獵、寵物樂園等設施與活動.
2.8種養加、貿工農一體化復合模式
該模式是培育龍頭企業,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模式.2.8.1果蔬加、貿工農一體化復合模式依托黃河三角洲冬棗、金絲小棗、鴨梨、香椿等特色農產品,從果蔬的品種選育、種苗培育、栽培、果蔬產品冷藏保鮮,到果蔬精深加工,直至高端果蔬精深加工產品的物流、營銷形成一條龍,生產基地覆蓋周邊地區農戶[9].2.8.2糧油加、貿工農一體化復合模式依托當地的特色糧油資源,從糧油作物品種選育、種苗培育到栽培,重點培育孵化優良種苗生產的龍頭企業,提升種苗生產和栽培技術含量,提升糧油加工技術科技含量,培育糧油及糧油副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高技術加工企業,生產營養型食用油、營養麥片等精深加工產品,直至高端食品的物流、營銷,建立標準化糧油作物生產示范基地,輻射帶動專業生產農戶.2.8.3水產加、貿工農一體化復合模式依托黃河三角洲海水、淡水生物資源,建立海、淡水水產品選育、種苗孵化、養殖基地和龍頭企業,集成功能性水產品和保健品精深加工、休閑即食水產品精深加工和水產品保鮮冷凍為主的高端食品加工技術,培育水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水產品一部分直接進入物流平臺,高端精深加工水產食品通過營銷物流進入消費市場.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設施養殖、池塘養殖和高效生態水產養殖[9].2.8.4畜禽加、貿工農一體化復合模式依托當地的珍貴畜禽資源,培育龍頭企業從品種選育、胚胎培養、畜禽養殖,到畜禽產品精深加工,直至高端畜禽食品的物流、營銷形成一條龍,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工廠化畜、禽高效生態養殖.
2.9生物修復與重建型模式
生態修復是修復被人類損害的原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及動態的過程,是維護生態系統健康及更新的過程.重建是去除干擾并使生態系統恢復原有的利用方式.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態系統,其修復方法亦不同.根據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生態系統退化現狀,現推薦退化草地生物修復與重建、退化濕地生物修復與重建兩種模式.2.9.1草地生物修復與重建模式黃河三角洲海岸帶有著廣闊連片的草地,但不少天然草地退化.草地生態恢復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規律,按照草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本原理,運用現代草地管理、保護利用技術,實行封灘育草、減牧還草,在農牧交錯帶退耕還草、補播牧草和分區輪牧的方式修復、改良天然草場.通過人工引種苜蓿和飛機播種沙打旺,重建人工草場.進一步實行草場林網化,開展草糧輪作、草林間作、牧草更新,實現草地生態良性循環.2.9.2濕地生物修復與重建模式由于黃河三角洲海岸帶濕地水分補充不足,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易受海潮侵襲,植物群落建群種少,群落結構簡單,濕地生態系統脆弱,加之不合理的濕地開發利用、環境污染等的影響,濕地生態系統退化.該模式按照循環經濟原理,采用蘆葦補植、造紙廢水灌溉生物技術和工程措施,形成“蘆葦修復或重建—蘆葦造紙—造紙廢水灌溉—蘆葦處理造紙廢水—鹽堿類濕地生態修復—利用蘆葦造紙”的模式,實現生態、環境、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10].
3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建議
3.1加強沿海防潮堤建設
防潮堤壩是關系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重要保障線,必須作為海岸帶開發利用的基礎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要堅持高標準建設、市場化運作,新建和改造加固并重.新建和改造工程均按五十年一遇防風暴潮和防震標準設計建設,關鍵岸段堤壩按百年一遇標準建設.為防止防潮堤壩改變海陸交匯的生態環境,必須留足河流入海流路.要充分發揮防潮堤壩減災、交通旅游、國防安全、生態建設、灘涂養殖、產業開發等綜合功能.
3.2加強海岸帶生態系統保護
按照優先發展、強化保護的原則,明確岸線、灘涂、海灣、島嶼等空間資源的功能定位和發展重點,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加強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海洋與漁業保護區的保護,重點加大黃河三角洲貝殼堤島與濕地系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套兒河口海域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馬頰河文蛤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的保護力度.盡快制定完善沿海地區生態保護規劃,實施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修復示范工程.加強海島及其周圍海域生態系統的保護,重點發展淺海灘涂增養殖、經濟作物和藥用植物種植,加強貝殼砂的開發利用.加強海岸帶綜合治理,科學利用岸線資源,實施破損岸線和沿海灘涂治理修復工程.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完善沿海生態防護林屏障,實施泥質海岸帶防護林封育試點,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植被原生態,恢復和增強生態服務功能,改善沿海生態環境,為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提供環境條件.
3.3防止海岸帶開發的“同質化”和“人工化”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全面啟動建設,實際上實現了區域內海岸帶“發展規劃”的全覆蓋.隨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的陸續實施,重化工項目向濱海集聚的趨勢明顯加快,交通運輸業、裝備制造業、原材料加工、鋼鐵等產業遍地開花,海洋產業同構、布局趨同和低質化等問題明顯.因此,必須從戰略高度做出規劃,防止開發混亂無序、開發的“同質化”和海岸帶的“人工化”.
3.4加強海岸帶綜合管理
關鍵詞: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
1 加快高產優質米品種應用步伐
種子是特殊的生產資料,是諸多增產因素中最直接的因素,據測定,良種的增產作用占30%以上,在同等栽培條件下,不同品種其產量水平差異較大,如目前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的兩早兩稀栽培技術必須選用具有較強分蘗力,偏大穗型的配套品種,才能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品種決定品質,又直接影響經濟效益,所以說應用良種是一面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的生產措施。目前,我市在更新水稻品種上雖較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尤其進入90年代后,隨著兩早、兩稀栽培技術推廣應用,一批與兩早兩稀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一比與兩早兩稀栽培技術配套的優質新品種,如:吉農大3號、吉農大7號、超產1號等品種相繼問世,從根本上改變了幾年來外引品種占據主導地位的局面,但從發展角度看,這些品種遠遠滿足不了生產需要,所以在品種上要推廣更多的優質
品種。
2 抓好水稻兩早、兩稀、兩淺高產栽培技術投入
2.1 抓兩早,即早播種早插秧 壯秧,要求葉齡4.0―4.5葉,秧齡不夠,就很難育出壯。只有早播才能育出壯秧。要想培育壯秧,必須加強苗床管理。
(1)播種――立針期,突出“齊字”,保證出苗整齊,培育壯秧。(2)立針――二葉期,突出“矮”字,控制溫度促進根系發育,防止徒長。(3)二葉期――三葉期,突出“根”字,促進壯根,防止發病。(4)三葉期――插秧,突出“壯”字,控制秧田水分,蹲苗壯根,促進分蘗。
2.2 抓兩稀,即稀插種,稀插秧 目前國內國外的科研成果以及在我市多年試驗示范證明:稀播稀插是我市水稻栽培技術的發展方向,是提高產量的有效途徑,根據我市水稻生產的實際情況,播量一般控制在每平方米播種芽300克,稀播才能培育出壯苗,插后發根力強,返青快,分蘗早,生育旺盛。稀植以30cm×17―20cm,每穴2―3株苗為宜,這樣,堊白率和堊白大小明顯減小,直鏈淀粉含量下降,米飯變軟,是優質米栽培最佳密度。
2.3 抓兩淺,即淺插淺灌 淺插可以促使水稻低位蘗早生快發,早期的分蘗穗大粒多,成熟度好,要求在不倒秧的前提下盡量淺插,以1.5―2.0cm為宜,插秧時要插直、插勻、插淺,插后要及時補苗。充分利用近地表地溫、水溫高的有利條件,促進水稻分蘗。全生育期提倡淺水灌溉和間歇灌溉。一般插秧前保持花達水。插后5―7cm水層護苗,促進扎根返青。分蘗期淺水灌溉,可以提高地溫和水溫,促進分蘗。有效分蘗停止后排水曬田,防止倒伏,保證根部健壯,活桿成熟,之后淺水灌溉,乳熟期間歇灌,臘熟期停水,黃熟期排干。
3 精細整地
不同土壤類型有機質等各種養分含量不同,對稻米的外觀、品質及食味影響很大。在優質米生產中應選擇有機質含量中等,速效養分含量較低的土壤最為理想。在選擇適宜優質米生產土壤類型基礎上,秋季整地,秋翻的深度在15cm左右,經過冬春兩季的凍融交替,可以促進土壤內有機質分解,提高土壤通透性,使之形成有利于優質米生產的適宜生態環境。
4 合理施肥,平穩促進
影響水稻品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受遺傳基在控制外,還受眾多的外界條件的影響,其中氮肥是影響稻米品質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合理的施氮比例不僅能改善碾米品種,而且能改善稻米外觀品質,施穗肥粒肥明顯增加稻谷的整精
米率。
5 加強病蟲草害防治
(1)藥劑除草和人工除草相結合,插秧后3―5天,每公頃用60%丁草胺乳油2.25公斤加15袋草克星,拌細土或細沙250公斤撒施,施藥時保持3―5cm水層4―5天,6月下旬、7月中旬人工除草兩次。(2)及時防治病蟲害。對防治赤枯病除在施肥上注意氮、磷、鉀的配比施用外,插秧后如發生赤枯病,應及時換水,增施鉀肥、鋅肥。
6 適時收獲、晾曬,減少腰裂米
我市大部分稻田排水過早,收獲過晚,子粒爆腰現象嚴重,穎殼熟色差。在我市收獲前10天排水為宜,水稻黃熟期應及時收獲,收獲后應在田間堆小垛自然晾曬,經常翻垛,水分降至15%進行脫粒。
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推進高效農業規?;墙ㄔO現代農業的第一工程。近幾年,我鄉高效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一定效果,但總體上高效農業規模偏小,設施農業發展滯后,農業招商引資力度不大,新增高效農業亮點難尋。為大力推進我鄉高效農業規?;?,經研究,現提出如下工作意見:
一、發展目標
2014年,我鄉高效農業發展的目標為:新增高效種養面積3000畝,新培植達市標畜禽養殖大戶20戶。主攻目標為:新發展1個連片300畝左右的設施種植業基地、2個千頭豬萬只禽養殖小區、3個連片200畝以上的特種水產生態養殖場。
二、規模指標
高效種植業連片50畝以上(設施種植業連片20畝以上);高效水產業連片100畝以上;畜牧業:生豬飼養1000頭以上,母豬欄存20頭以上,蛋禽欄存2000只以上,肉禽出欄5000只以上,山羊欄存50只以上。
三、獎勵政策
當年新增種養規模達到上述指標要求的,分別給予不同標準的獎勵(不含市以上獎勵):
1、高效種植業:每畝獎勵50元;
2、設施農業:鋼架大棚每畝獎勵2000元;
3、特種高效水產業:每畝獎勵20元;
4、規模畜禽業:生豬每頭獎勵20元;家禽每千只獎勵100元,山羊每只獎勵20元;
5、新發展設施農業連片100畝以上,由鄉負責配套路渠水電,重大項目實行一事一議落實配套措施,并積極上爭項目扶持。
對村干部發展高效規模農業實行專項考核獎勵:新發展50畝以上高效種植業每畝獎勵30元;新發展設施農業20畝以上每畝獎勵100元;新發展100畝以上高效特種水產業每畝獎勵5元;新發展畜禽規模養殖大戶每戶獎勵200元。
四、組織領導
1、加強宣傳引導。牢固確立富民為大、效益為先、項目為主的理念;廣泛宣傳黨委、政府促進高效農業發展的獎勵扶持政策;組織各級干部和農民代表到先進地區參觀學習解放思想,激發干部群眾發展高效規模農業的開拓精神和創造熱情。
2、大力招商引資。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是促進高效農業快發展、上規模的重要舉措。要多頭多路開展農業招商活動,用優惠政策和優質服務吸引有意從事高效農業的企業、能人到我鄉投資農業項目,充分發揮其規模效應和示范引導作用,對招引農業項目的有功人員實行重獎,按投資額的1%予以獎勵。
關鍵詞:高效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最后開發的一個大江大河三角洲,也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地區[1]。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對于東營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整體發展也具有借鑒作用。
1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
黃河三角洲的發展處于國家戰略的高位,強調產業結構合理、資源高效利用和建立生態發展模式,為東營市的全面發展特別是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和機遇。2016年,東營市糧食播種面積為23.652萬公頃、增長7.2%,總產為169.91萬噸、增長16.65%。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高效特色農業發展勢頭良好,水稻種植面積為約2.3萬公頃、蓮藕為4800公頃,全市休閑農業經營主體142家,經營面積8933.3公頃,年營業收入達到12.4億元。市級標準農業園區達到169家,園區化率達到48%以上。
2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優勢條件和制約因素
2.1優勢分析
2.1.1區位優勢明顯
東營市地處中緯度,背陸面海,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多年平均氣溫12.8℃,無霜期長達206天,可滿足農作物兩年三熟的氣候條件。東營市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環渤海經濟區與黃河經濟帶的交匯點、京津唐經濟區與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結合部。隨著海陸空交通體系的不斷完善,區位優勢的積極影響將進一步擴大。
2.1.2土地資源豐厚
黃河三角洲地區為黃河沖擊而成的新陸地,是我國成陸時間最短和最年輕的土地。黃河沖擊年均造地約1000hm2,是世界上土地、灘涂資源新生速度最快的地區。隨著沿海風暴潮防護體系的逐步完善,土地后備資源還會逐步增加。[2]但是由于黃河三角洲地形地貌、水文地質以及成土母質條件,全市鹽堿地與某些特定區域等土地利用類型經常處于動態轉換之中,即使現狀是耕地也不穩定,這種現象需要高度重視。
2.1.3發展時期優勢
東營市作為一個年輕的城市,在發展中有著相當的時期優勢。在國家的發展戰略引領下,能夠迅速明確發展方向,制定規劃,激發地區的發展活力;可以充分借鑒國內外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經驗,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創新探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發展模式;國際交流不斷加深,可以適時把握更多的機遇,通過項目專題合作和吸引外資、人才等方式助力于地區發展。
2.2劣勢分析
2.2.1淡水資源不足
東營地區年際年內降水不均,攔蓄利用難度大。近年來,作為重要客水來源的黃河來水持續減少加之斷流頻繁,不能滿足三角洲地區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3]因河水污染,小清河的水不能直接利用,小清河以北由于海水的入侵使得淡水資源貧乏;東營南部農業區因超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同時也導致海水向內陸地區入侵,引起土地鹽堿化的問題。
2.2.2生態環境脆弱
黃河三角洲多為新生陸地,固結過程短,土質結構疏松,鹽分易升地表,草甸植被形成時間短,不適當開發很容易破壞原生植被,導致土地、土壤次生鹽堿化、濕地系統遭受破壞,進而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和生態退化。黃河三角洲區域內大面積的土地難以種植根系發達的喬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自我恢復能力很弱,難以承受開發過程中帶來的破壞。
2.2.3農業產業體制不完善
從增長模式方面,盡管東營市農業發展較快,但是資源消耗和粗放式經營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傳統生產方式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農業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還比較低。從產業結構層級來看,東營市的農業產業結構仍較薄弱,產業加工鏈短,且農產品附加值和優質化水平偏低。從農業科技來看,東營市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體制缺乏活力,高精尖人才不足,科技服務水平不高。
3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
3.1做好區域農業發展的整體規劃
立足東營市獨特的資源條件和環境因素,制定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規劃,持續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強化供給側改革成果,推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組建具有發展前景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培植農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一個產業納入農業結構調整范疇。統籌資源,科學布局,支持新一批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典范,多點開花,以點帶面,逐步構建高效生態農業的格局,從而提高東營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整體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3.2加強科學技術的支持與創新
加大農業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模式的開發力度,加強農業產業廢棄物的資源化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究投入,重點做好土地資源和淡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支持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建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水平。[4]加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用高新技術改造農業,提高資源高效利用的整體水平。通過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推動農業產業的提質增效,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5]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機制,打造農業信息交流平臺,及時發現解決高效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3.3提高淡水資源的利用效能
淡水是制約黃河三角洲地區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關鍵因素。應適度增加該地區的調水量,提高調水和蓄水能力。鼓勵大、中、小型水庫的工程建設,提高自然風險的抵御能力。在重點農業區域,在水庫建設用地方面給以政策上的傾斜和支持。在用水方面要嚴格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調整用水結構,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做好農村供水工作,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加強水污染治理,防止水環境惡化,不斷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6]
3.4推廣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目前東營市的高效生態農業主要集中在龍頭企業、部分農業專業合作社等示范典型,區域性推廣并沒有真正有效的實現。在加大對龍頭企業和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支持的同時,在當前的取得的經驗基礎上,因地制宜,加快推廣高效農業的生產模式,以點帶面,引領地區發展,并在探索發展的同時注重信息反饋,從而不斷完善整體的發展,最終形成具有我市區域特色的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毛漢英,趙千鈞,高群.生態環境約束下的黃河三角洲資源開發的思路和模式[J].自然環境學報,2003,18(4):459-466.
[2]楊萍,季明川.基于SWOT分析框架下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探討[J].資源與環境科學,2012(10):9-11.
[3]崔步禮,常學禮,陳雅琳,等.黃河水文特征對河口海岸變化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06,21(6):957-964.
[4]張高生,王仁卿.現代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的動態監測[J].中國環境科學,2008,28(4):380-384.
[5]丁麟.科技支撐因素對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作用[J].農業科技管理,2012,31(1):7-10.
關鍵詞:山地農業;貴州經濟;高效山地農業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27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國土面積遼闊,是一個多山地的國家。山地農業的發展對我國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并在我國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處于領先地位。
1 貴州山地農業基本條件
1.1 地形地貌
貴州的地勢西面高東面低,海拔平均高度在1100m左右,其中有92.5%的土地是山地和丘陵。貴州是世界上巖溶地貌的發源地,地貌主體是亞熱帶巖溶化高原山區,是我國面積最大,類型最多,危害最重,程度最深的省份。到2012年,貴州全省的石漠化面積已經達到302.38萬hm2,占貴州全省面積的17.16%。在這樣的條件下,貴州人民想要發展山地高效農業是十分困難的。
1.2 氣候條件
貴州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年氣溫變化小,冬天不冷,夏天也不會很炎熱,全年的平均氣溫在15℃左右。這導致貴州的山地農業氣候的資源主要特征有:氣候類型多樣,熱量充足,降水豐富,熱水光可以同期,夜間雨較多,陰天雨較少,光照不夠,濕度過大,風速小。同樣貴州的氣候資源還有很多優點,例如,氣候溫和且濕潤,光熱水的匹配很協調,輻射呈散射狀態,光合有效輻射多。
1.3 土壤條件
土壤的肥力,土層的厚度和土壤自身的酸堿度對農作物的種植和生長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影響。貴州的土壤類型主要有黃壤、石灰土、紅壤和磚紅壤性紅壤,分布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可以種植的農作物也不同黃壤上可以種植油菜、茶樹、玉米、小麥、烤煙;石灰土上可種植烏柏、杜仲、玉米和豆類;紅壤上可種植油菜、油桐和亞熱帶果木;磚紅壤性紅壤上可種植玉米甘蔗和油菜。土壤的條件也限制著貴州發展高效山地農業。
1.4 水源條件
貴州省的水資源人均占有量是高于全國水平的,但貴州省的水資源分布是不平均的,全省的水資源利用程度僅為7.5%,是十分低的,貴州已經成為我國缺水的一個省份,干旱成為限制貴州山地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1]。
影響山地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地形、土壤、氣候和水源這些自然因素,但這些自然因素相對來說是比較穩定的,貴州想要發展高效山地農業就要對這些不利因素做出改造。
2 貴州山地農業高效發展的問題
2.1 地理位置的邊緣性
邊緣性不是指貴州的地理位置的邊緣性,而是說貴州地理空間上的邊緣性。貴州距離我國的經濟增長快速的地區都很遠,無法參與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的社會分工,也無法受到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的增長輻射。貴州山地的邊緣化使得農業經濟系統與其他的經濟系統發生斷裂,形成一種封閉的狀態,限制了貴州農業發展。
2.2 基礎設施的落后性
經濟發展快速的地區一般都有完整的基礎設施體系,良好的基礎設施體系可以起到引導周邊經濟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有效利用周邊資源的作用,這是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的優勢。貴州山地地區的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基礎設施建設是十分欠缺的,這就導致貴州的經濟發展只能依靠自身的條件和資源。
2.3 文化教育性的落后
貴州山地人民的教育素質雖然因為國家掃盲行動的開展而得到了提高,但與我國的平原地區相比還是處于較低的水平。經濟發展較慢限制人民素質提高,人民素質不高導致經濟發展落后,這就造成了貴州地區的一個惡性循環。
3 高效農業發展對策
3.1 發展方向
由于山地地區的地理位置特殊,可以利用當地的生態資源的優勢,創建有本地區特色的自主品牌,對水土等資源進行治理,加上生態環境的恢復和建設。
3.2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國家和貴州地區都在基礎設施建設這方面做努力,建立相對完善的,可以促進貴州地區發展的基礎設施,這樣可以促進貴州地區的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了才能對教育文化,品牌建設,水土資源治理等的做出更好的規劃。
4 結 論
為了完善和提高我國的山地農業發展,我國的專家學者做出了很系統的研究,以上只是影響山地農業發展的一小部分問題,解決辦法也是比較重要的幾點,希望可以對同貴州一樣的地區的農業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 高效規模農業;現狀;經驗;問題;對策;江蘇泰興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1-0313-03
為了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生產高效規模化[1-2],筆者就泰興市高效規模農業發展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調研組先后召開了部分鄉鎮分管負責人、農技站站長、部分村總支書記和高效規模種植大戶參加的高效規模農業座談會,對目前全市高效規模農業項目進行效益分析,并結合該市生產實際,圍繞今后如何發展高效規模種植、加強政策扶持和技術指導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F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1 發展現狀及主要特點
近年來,泰興市堅持以效益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搶抓發展機遇,創新工作思路,積極引導種植業結構調整,形成了既符合產業發展方向,又切合泰興實際的種植布局,全市高效規模農業生產有了長足發展。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4個特點。
1.1 高效規模農業發展迅速,項目選擇因地制宜
從泰興市高效規模農業種植調查的情況看,全市共有高效規模種植面積達526.47 hm2,分布于全市各鄉鎮,其中種植面積較大的鄉鎮有分界、泰興等鎮。從種植效益上看,純效益在3.0萬~7.5萬元/hm2的有460.07 hm2,其種植模式主要有銀經間套、銀桑間套、銀果間套、吊瓜、雷竹—蔬菜、意楊苗育苗、草坪、梅岱山藥、種養結合、露地蔬菜及部分投入較少的設施蔬菜;純效益在7.5萬~15.0萬元/hm2的有64.67 hm2,其種植模式主要有效益較好的設施蔬菜、葡萄園、花卉苗木、草菇種植、銀柿間套及草莓生產;純效益在15萬元/hm2以上的有1.73 hm2,其種植模式主要有食用菌(蔣華的蘑菇)和小南瓜種植。從項目選擇上看,有的基地采用的是單一項目模式,如:分界的張竹、沿河以桑樹養蠶為主;大生蔡巷村的吊瓜生產、新聯村的葡萄園、黃橋直來橋村小莊組的蔬菜以甘藍—青菜—菠菜套大白菜為模式;溪橋的吳韓村因懶王大蒜而出名。而其他一些基地,特別是蔬菜生產基地,項目應用模式多樣,有馬鈴薯—日本大蔥、韭菜、甜豌豆—地刀豆—青花菜、茄子—春杭椒/黃瓜、黃瓜—藥芹等多種模式。
1.2 項目規模不斷擴大,運作機制形式多樣
在泰興市的高效農業種植規模上,各地遵循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則,積極引導能人和農戶發展高效農業生產,種植規模有大有小,總體規模不斷擴大。其中個人種植規模較大的在分界鎮七賢村,劉奇兵承包土地13.33 hm2,種植冬棗;大生鎮蔡巷村馮小燕承包土地5.73 hm2,種植吊瓜;溪橋鎮華莊村何照泉承包土地4.8 hm2,種植設施蔬菜、馬鈴薯和日本大蔥等。分戶種植形成較大規模的在泰興鎮原三泰村,面積為40.67 hm2,種植設施和露地蔬菜;分界的趙莊、張竹、沿河村,種植桑樹養蠶或銀桑套作的面積均在33.33 hm2以上。其他一些農業項目規模較小的種植面積僅0.3~0.4 hm2左右。在運作機制上,各基地也不盡相同,概括起來主要有能人+基地、企業+基地、企業+農戶、能人或農戶單獨闖市場等運作模式。其中運作較好的有:溪橋鎮的企業+農戶模式,農戶生產的蔬菜大部分直接銷往企業,價格往往比市場上略高,生產蔬菜的農戶沒有后顧之憂;分界鎮的企業+協會+農戶的運作模式也給農民帶來了不少實惠;大生鎮的能人+企業+基地模式,生產的吊瓜全部銷往浙江等。
1.3 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規模擴張,品牌意識不斷增強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及市場準入門檻的提高,各地黨委政府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越來越重視[3]。目前,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種植基地已達1.53萬hm2以上,為全市農產品的順利流通,實現優質優價夯實了質量基礎。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泰興鎮新聯村的無公害生產蔬菜基地、燕成生態園、眾賢村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廣陵鎮的無公害葡萄生產基地,分界鎮七賢村的冬棗無公害生產基地等。同時,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廣大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生產者品牌意識不斷增強,通過注冊專用商標,發揮品牌效應,擴大產品影響力,增強市場競爭力,給企業和基地的發展增添了后勁。如分界七賢村注冊了“珍奇”冬棗商標,燕成生態園注冊了“燕成”無公害蔬菜商標,張橋鎮注冊了“綠荷”牌梅岱山藥等。
1.4 訂單生產消除后顧之憂,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近年來,通過各級黨委政府的積極引導、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的介入和各類農民協會的組建,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民逐漸成長為市場的主體。尤其是通過發展訂單生產,有效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推動了高效規模農業項目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化。如分界鎮趙莊村的甜豌豆訂單生產已有6年的歷史,種植面積從以往的約26.67 hm2擴大到現在的約66.67 hm2,并且成立了甜豌豆產銷協會,實行全程指導,風險共擔,保護價收購,農民種植甜豌豆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現已擴展到周邊村莊,全鎮種植甜豌豆面積達100 hm2。蔣華鎮的食用菌生產由佳綠和誠信2個公司訂單收購,由于目前市場價格比訂單價格高,種植蘑菇的農戶在有保底價收購的前提下,自主走向市場,獲得了更高的效益。泰興鎮新聯蔬菜基地的一鹽都種植戶在2012年試種小南瓜成功的基礎上,2013年與上海種子銷售公司以保底價1元/個收購,種植面積擴大到0.27 hm2,以可產小南瓜30萬個/hm2計,產值達30萬元/hm2,效益相當可觀。張橋鎮通過組織農民算賬對比,加強市場預測分析,積極引導農戶加大投入,發展設施蔬菜,目前該鎮西橋村通江組的蔬菜生產基地由2012年的16個大棚發展到2013年的64個,種植效益也成倍地增長。
2 主要經驗和做法
高效規模農業的不斷發展為泰興市種植業持續增效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近幾年的發展情況看,主要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
2.1 充分發揮能人效應
通過能人承包土地或能人牽頭,發展規模種植,壯大規模效益。如分界鎮的冬棗生產,引進了當地曾曉明和劉奇兵2個能人,引導他們在冬棗上進行投資,高起點、上規模種植,帶動了當地冬棗業的發展,城郊附近的草莓生產基地大部分都是浙江人承包種植,產生規模效應。
2.2 吸引“三資”投資興業
高效規模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全力支持。近年來,“三資”投入農業給全市農業的持續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特別是在生產環節,“三資”的作用無可比擬。市農業局副局長丁伯宏引進其戰友在市果園場投資300萬元,興建20 hm2優質葡萄園,就是果園場以土地和優良的配套設施“筑巢引鳳”的結果。蔣華鎮的蘑菇產業,就是由鎮政府引進上海佳綠公司發展起來的,是“引鳳筑巢”的典型例證。
2.3 因地制宜選準發展方向
城郊鄉鎮利用資源優勢,發展露地與設施蔬菜的生產,供應本地市場,提高了種植業效益[4-5]。如泰興鎮的原三泰村和黃橋的直來橋村的蔬菜種植均具有一定的規模,農戶生產的蔬菜直接供應泰興與黃橋市場,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溪橋鎮的何照泉利用華莊科技園區和百盛服裝廠對蔬菜需求量大的優勢,承租了4.8 hm2土地進行設施與露地蔬菜生產,生產的蔬菜基本上出售給企業,產品不愁銷路,而且價格還略比市場價格高,種植效益明顯提高。
2.4 強化政策扶持帶動
在前2年高效規模農業的發展上,政府的扶持政策促進了泰興市規模農業的擴大。如大生三聯村的葡萄園由政府和村集體墊資建設,農民分戶種植,見效回本,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泰興鎮和黃橋鎮的大棚蔬菜生產也得益于政府的專項資金扶持。
2.5 黨員干部示范帶頭
分界趙莊村的甜豌豆生產開始就是由村組干部帶頭,由市農科所訂單生產,加上政府引導,當年種植逾26.67 hm2,目前在趙莊村就形成了66.67 hm2的規模,并由此成立了甜豌豆產銷協會,有效帶動了周邊村的發展。分界鎮的冬棗生產由劉奇兵、曾曉明等人發動,2年前也只有6.67 hm2左右,2012年擴展到33.33 hm2,2013年又發展到100 hm2,并注冊了“珍奇”冬棗商標,成為全市高效規模農業種植的典型。
3 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來看,全市高效規模農業種植面積近533.33 hm2,絕對數字看起來不少,但整體來講,還不足耕地總面積的1%,高效規模農業對全市農業經濟的貢獻份額仍然偏小,對全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大局的促進和推動作用還不夠強。目前泰興市高效規模農業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3.1 一些項目規模偏小,發展后勁不足
種植規模的大小決定市場效應的強弱,種植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圍繞基地產生相應的銷售市場。在大生鎮三聯村9.33 hm2葡萄生產基地,原本沒有葡萄的專門市場,開始發展的頭2年,農民沒有自主經商的意識,不愿意走向市場,生產的葡萄等靠政府安排出路。而如今,隨著葡萄種植規模的擴大,效益的提升,農民嘗到了甜頭,“全民經商”的意識深入人心,一到葡萄收獲的季節,馬路邊也就成了葡萄銷售的市場,小商小販到此批發,流向全市。而全市其他一些地區的葡萄園由于規模小,不能形成規模效應,也就吸引不了人氣,形不成氣候,成不了市場。城郊附近的草莓生產基地,由于具有一定的規模,加上靠近城區,具有區位優勢,并通過電視等媒體宣傳,提高了知名度,吸引了各色消費群體前往,同樣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市場。在設施蔬菜的生產上,一些地方規模偏小,加上品種不多,產量不足,影響力不夠,不能形成市場,這些地區種出的蔬菜只能靠農民自己提籃叫賣,既增加了勞動成本,又降低了勞動效率,不能通過規模擴張,創造出規模效益,輻射帶動作用不強,發展后勁明顯不足。
3.2 農民組織化程度偏低,市場化運作機制不夠健全
目前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有了一定提高,已建有各類農民協會、經濟合作組織52個,但真正按市場化運作,實行自我發展、自我壯大的還不多,很多協會和合作組織處于空殼運行狀態,作用發揮不夠明顯。農民經紀人隊伍也有所壯大,據初步統計經培訓取得證書的已有1 299人,但除一些基地的經紀人以外,其余經紀人很少經銷本村莊或本地區的農副產品,主要是因為農民的期望值太高,總希望經紀人以市場零售價收購他們的產品。這一嚴重對立的矛盾導致協會、合作經濟組織及農民經紀人與農民的聯系不夠緊密,農民加入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的積極性不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總體仍然偏低,各類協會及合作組織“組織農民、發展生產”的職能未能很好地發揮,市場農業的觀念還沒有深入民心,還需要通過強化協會、合作組織的引導作用,進一步打破農民的“小農”意識,從而推動高效規模農業的迅速發展。
3.3 資金投入不足,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在種植業生產上,由于受“小農”意識的影響,老百姓很難轉變觀念,將手中僅有的資金投入到結構調整上。稻麥兩熟的生產每年投入成本在500元左右,而要調整種高效經濟作物,一般的成本均在1 000元以上,如果用設施栽培,則要一次性投入4 000~5 000元,還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就小本經營的露地蔬菜生產而言,青菜、芹菜、菠菜等城市圈經濟菜受氣候影響很大,氣候正常,價格下跌,氣候反常,價格反彈,收入不穩定。而大白菜、蘿卜、冬瓜等大路菜的銷售價格一路走低,菜農生產(除夏季)基本處于虧損狀態。對反季節栽培來講,早春及秋延后茄果類、瓜類價格、夏季大白菜及芹菜等反季節蔬菜價格較高,但技術要求和投入成本也高。由于泰興市設施蔬菜栽培面積小,且大多為中小棚,檔次低,蔬菜生產主要仍是露地栽培的大路貨品種,上市時間較集中,給市場帶來很大沖擊,經常會出現廉價傾銷甚至滯銷現象,給菜農造成增產不增收的矛盾,市場淡旺季明顯、均衡生產周年供應能力差,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也亟待加強。
3.4 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種植規模有待進一步拓展
2000年以來,政府在發展規模種植、設施栽培上采取了一定的扶持政策,全市高效規模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特別是設施蔬菜面積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大生鎮三聯的葡萄生產基地、泰興鎮的房元、新聯蔬菜生產基地,政府的扶持政策到位,形成了一定的種植規模,且規模效益不斷顯現。但近年來,政府撤消了對“菜籃子”工程栽培設施的專項補貼,一些地方對規模、設施農業的引導扶持力度也有所降低,政策的鼓勵和引導作用有所削弱,部分高效規模農業項目發展步伐有所減緩,甚至停滯不前。
4 發展對策
4.1 加快土地流轉,為高效規模經營創造條件
創新土地流轉工作思路,實施既符合現行政策,又適應新的形勢,使土地向種田能手或能人轉移,建立企業(能人)和農戶雙贏的工作機制,促進分散經營與規模效益相統一,為高效規?;洜I、集約化經營創造條件。
4.2 加大科技興農力度,為高效規模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加大對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訓的力度,大力示范推廣應用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復合高效間套復種模式,積極發展設施、保護地蔬菜栽培,著力提高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時,加強現代農業知識的普及宣傳,通過多種方式,著力在打破“小農”意識上下功夫。
4.3 吸引“三資”投入農業,為高效規模農業發展提供保障
高效規模農業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三資”的引進既可以解決生產環節投入不足的問題,也能有效解決加工與銷售的難題。因此,全市各地必須在有效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完善政策配套,加強招商引資,大力發展高效規模農業,強化項目上爭,形成滾動發展的良好格局。
4.4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為高效規模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一是要加大對設施農業的投入。重點針對設施蔬菜、葡萄、食用菌等切合泰興市發展實際的農業項目加大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力度,進一步促進這些重點產業做大做強。二是要建立高效規模農業發展獎勵基金,實行以獎代補,激勵高效規模生產的快速發展,同時在全社會營造促進高效規模農業發展的良好氛圍。三是要加強對合作經濟組織的培育和引導。通過配套政策,適當給予經費支持,促進各類協會與合作經濟組織積極開展活動,密切與廣大農民的相互聯系,最大限度地把農民組織起來,發展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逐步把農民培養成為市場的主體,充分發揮廣大農民在發展高效規模農業中的主觀能動性[6]。
5 參考文獻
[1] 何迎春.泰興高效規模農業園區發展問題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9.
[2] 大力發展高效規模農業[J].江蘇政協,2008(5):49.
[3] 范袁斌,李炳生,黃嚴帥.南通高效規模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08(11):102-104.
[4] 周蓮萍,朱友鑾.推進高效規模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村財政與財務,2010(3):33-34.
[5] 鄭繼光.關于實施推進高效規模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國城市經濟,2011(27):326.
摘 要:湖南省的家庭農場處于發展起步階段,家庭農場在全省范圍迅速發展,多以傳統農業模式經營,非傳統模式的農業發展方式具
>> 發展循環型農業建設國家級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 湖南省家庭農場發展研究 淺談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現實意義 我國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思考與展望 北京將創建20個生態農業核心示范園 試述海南州貴德縣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現實意義 鄭州市副市長楊福平調研 黃河農場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區 現代農業示范園發展的綜合評價 淺談農場生態農業發展 低碳農業科技旅游示范園建設與示范的實踐 對發展生態農業的思考 現代農業示范園規劃與建設探討 北戴河集發生態農業示范觀光園現狀及發展對策 大連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發展模式研究 試論建設農村循環經濟下山東省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分析 國外生態農業發展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國外發展生態農業的經驗與啟示 節水灌溉技術在昌吉農業園區示范園中的運用與發展 淺談吉林省生態農業的發展 建設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 推進城郊型高效農業發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5-08-17.
[2] 楊又華.逐夢“兩型”繪新圖――盤龍現代農業示范園見聞[N].湖南日報,2014.04.04.
[3] 張斌,李國斌.湘潭盤龍大觀園打造成旅游生態農業新名片[R].湖南省旅游局.2014.12.10.
[4] 曹輝,蔣睿.紅色旅游的“綠色名片”――探訪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盤龍模式”[N].湖南日報,2015-07-08(6).
[5] “兩型”引領湘潭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R].湖南省農業委員會,2015.07.09.
[6] 劉麗影,張明.國外創意農業模式對中國文化創意農業發展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4.3;181-184.
本文在太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試驗示范基礎上,從養殖小區建設養雞、養殖廢料肥用于桑樹田及無害化生產有機肥等環節進行了探索,提出了林禽立體種養農牧配套型――“禽-肥-桑”循環農業模式。
生態循環農業是一條新興的、不可或缺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不斷的探索、創新、建立多元化的生態循環模式,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生態循環農業以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為特征,以農業資源消耗最小化、污染排放最小化與廢棄物利用最大化為目標,涉及農業清潔生產、農業產業內部物能互換、農業產業間資源循環利用及綠色消費等方面[1,2]。當前太倉市正處在社會經濟轉型跨越的關鍵時期,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對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太倉市神閘蔬果專業合作社探索出的“禽-肥-?!辟Y源循環高效種養模式進行分析,以期能夠對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循環農業的模式提供一些參考的思路。
1 基礎與優勢
太倉市神閘果蔬專業合作社位于太倉市浮橋鎮老閘村,主要從事桑樹種植、養蠶、樹林養雞等生產活動,同時進行桑產品開發,研制桑果飲料以及桑葉茶,是蘇州地區養蠶示范場。合作社北鄰通港路,南鄰戚浦河,占地面積247.5畝,其中209畝種植桑樹,桑葉用于養蠶,桑林用于養雞。建有養蠶舍5000平米,倉庫700平米,雞舍面積400平方米,飼養蛋雞10000羽,肉雞5000羽。
2 “禽-肥-?!鄙鷳B循環農業模式應用實踐
太倉市神閘蔬果專業合作社以“禽-肥-?!鄙鷳B、高效、循環、高產為重點,開展發酵床養雞、種植桑樹、新技術試驗示范,桑系列產品開發,建立相應的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生產體系,建立試驗發酵床、蔬菜生產基地,采取合作社示范基地、農技推廣部門相結合,明確示范推廣內容,實現了種養生產循環高效可持續性。同時,雞有較長時間在桑林中散放,既可生物除蟲,又可提高雞的肉質品質,增加商品性。該模式的推廣應用,對于調節沿太湖地區的生態環境,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提高畜禽產品、農產品的食用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 “禽-肥-?!鞭r業生態循環高效模式
以太倉市神閘蔬果專業合作社為試驗基地,進行高效安全營養生產技術、高效生態發酵床養雞技術、可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等研究,集成“禽-肥-?!辟Y源循環高效種養模式,采取邊試驗邊示范相結合,示范推廣與技術開發應用相結合,通過農戶技術培訓、典型示范,輻射推廣到全市及蘇州部分地區。雞食用桑園雜草和小蟲,雞糞、菜??勺鳛樯@地有機肥,雞舍周圍及農田尾水匯入收集池沉淀處理,再排入生態塘進行植物氮磷攔截處理。從而降低桑園地化肥、農藥施用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另外,利用發酵床養雞,由于有機墊料里含有相當活性的特殊有益微生物,能夠迅速有效地降解、消化雞的糞尿排泄物,不需要每天清掃雞欄,沖洗雞舍,于是沒有任何沖洗圈舍的污水,從而沒有任何廢棄物排出養雞場;墊料在使用到期后,形成可直接用于農作物的生物有機肥,達到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的效果;由于生物發酵舍養雞技術有不需要用水沖雞舍、不需要每天清除雞糞,采用自動給食、自動飲水技術等眾多優勢,達到了省工節本的目的,可節水90%以上;雞的死亡率和淘汰率相對傳統籠養雞大大減少,即使是蛋雞的死淘率也可控制在5%左右,肉雞在2%左右。
社會效益分析
一是有利于減少面源污染,保障太湖飲用水的安全,并維護城鄉社會穩定。對進了農業節水發展,減少污水排放量,減少農田氮磷等養分的流失,保障群眾飲食安全,使人們的生活、生產條件得到改善,構建和諧社會、保障城鄉社會穩定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加快第一產業的優化升級,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通過加大農業污水治理力度,形成結構優化、節水減污、保護環境的生態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局面。
4 生態效益
該項技術實施后,以太倉市神閘果蔬合作社為例,年可以處理還田雞糞830噸,年處理污水500噸;養殖場無害化處理及雞糞利用率達到了100%。通過生態屏障建設,新增綠化3000棵;改造了生態塘10000平方。年減排污染物COD61.4噸、年減排總氮14.6噸、年減排氨氮1.06噸、年減排總磷8.2噸。
5 結語
循環農業能夠有效的解決我國傳統農業發展帶來的問題。通過太倉神閘蔬果專業合作社循環農業的發展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能夠有能力作為切實可行的推動循環農業發展的主體,在循環農業的整個模式流程中,既是循環農業相關理論的宣傳者,又是農業資源的有效利用者,今后應注重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功能建設,促進循環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1利用好當地的資源和有利條件
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得依賴于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這也是進行農業生產的基礎。不同地方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具有自己顯著的特點,只有在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因此,要想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必須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合理開發當地資源,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并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對資源進行合理適度的開發,避免過度,并注重環境保護。
1.2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如果農產品銷路不暢,那么現代高效農業的生產經濟效益將難以實現。因此,在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時候,應該掌握市場的需求信息,并根據市場的需求,確定產業的門類、產品的種類、數量、質量標準等,并注重提高產品質量,使農產品能夠擴大市場占有率,實現高效和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1.3加大農業科研的投入力度
依靠科技進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資源產業,利用科技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增強農業的競爭優勢。改革農業科研立項和評估體系,提高農業科研的效率,改進技術服務體系,不斷滿足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實際需要。同時,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農業科研水平和研發效率,充分發揮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農業院校的作用,建立完善的農業科研體系,加強科研成果的運用,使其轉變為現實生產力,推動高效農業農業的發展。
1.4做好資金投入、資金管理和農民培訓工作
增加政府對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保證資金的投入。同時加強資金的管理,對資金進行合理分配和利用。此外,還應該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工作,使他們更好的掌握現代農業技術,更好的運用現代農業技術。
1.5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注重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要想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必須重視發展生態農業。例如,改變秸稈、雜草等直接燃燒的情況,用作飼料,改善土壤肥力等;對農業產品進行多層次的加工,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又如推行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方式,不僅能夠提高產品質量,還能夠為廣大農民致富開拓新途徑??傊?發展生態農業,能夠實現對資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保護農業資源,并能夠防止環境污染,提高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推動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
1.6發展特色農業
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的實際情況,發展特色農業,以某一特色產品為起點,適當延長食物鏈或者加工鏈,進而開發出一系列的農產品和食品,充分利用當地的土地資源、生物能資源、廢棄物等等,推動特色農業的發展,擴大市場占有率。同時,還要走農業產業化道路,以市場為導向、以商品為目的,形成產業化生產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1.7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農民專業經濟組織,充分發揮專業經濟組織在發展現代農業的作用,培養農民經紀人隊伍,推行產業化經營模式,加強農業生產基地、企業、農民之間的聯系,提高農業的產業化和規?;?。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核心,發揮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的作用,幫助農民提供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支持。堅持特色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思路,將優勢主導產業、特色農業、現代農業結合起來,注重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建成高水平、有特色、規模化的產業體系,促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
1.8建立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第一,創新推廣方式。立足于當地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遴選出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并組裝成集成配套技術,做好技術培訓工作。還有必要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場,對新技術、新品種進行展示,并積極利用科技大集、科技下鄉等活動,開展內容和形式多樣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提高推廣工作的實效。第二,健全考評機制。將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和進村入戶推廣技術的業績作為考評指標,將農村居民對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進行考核,落實推廣人員的職責,根據技術人員的崗位職責和工作業績確定他們的薪酬。第三,細化推廣隊伍。根據實際情況,推動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調動農民、社團組織等參與到推廣工作中來,細化農業技術推廣隊伍,逐漸形成新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通過以上種種方式,使農民掌握現代農業技術,更好的發展現代高效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