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茶經濟與茶文化

茶經濟與茶文化

時間:2023-07-06 17:15: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茶經濟與茶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茶經濟與茶文化

第1篇

一、《經茶經》一書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

清朝康熙年間,圣祖康熙帝下令廢除了“圈地令”和“遷海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扭轉明清交替之際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的局面,使封建經濟重新步入了逐步繁榮與發展的軌道,從而大體上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其繼任者雍正皇帝也能實行重農務本的政策,提倡和鼓勵墾田開荒,全國耕地面積大量增加,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產量提高,社會經濟進一步得到了發展。與明代相較,當時的茶業生產獲得了相當程度的發展,茶葉種植區域大為擴展,長江以南各地在在種茶,自不待言,北方的部分地區如河南、山東、陜西等地,也有少量種植。當時,茶葉品類與制造技術也有新的發展,不僅綠茶已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產區和眾多茶葉名品,還創制出了紅茶、烏龍茶等茶類,初步完善了中國茶類的基本結構。值得注意的是,茶葉已成為主要的經濟作物,茶葉課稅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之一。據有關史料記載,康熙元年(1662),戶部向全國各茶區發賣茶引157928引,此后逐年有所增加,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達到353424引 (1),國家每年由此而獲得了數十萬兩的茶葉課稅收入。

隨著茶業生產和加工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社會各階層的飲茶風習日益濃厚。當時,一部分前朝官吏與文人士大夫飽受國破家亡之痛,紛紛絕意仕進,轉而在風雅藝術中尋求人生寄托,以顯其才俊、能力和品位,展現遺世獨立的情懷。在文人雅士的推動和影響下,茶飲在全國的普及化程度大為提高,不僅漢族百姓須臾不可離,滿、蒙、藏等少數民族也不可一日無茶,飲茶從而在真正意義上進入了千家萬戶,進入了尋常百姓之家。與此同時,宮廷茶事在經歷了明代的沉寂后,在清代又重新轉盛,“茶宴”、“賜茶”等茶儀成為清朝宮廷禮儀的一部分,生活在深宮中的帝王后妃們由此而獲得了一種獨特的精神享受,不少朝中大臣也有機會體味到飲茶之樂趣。清朝多個皇帝嗜好飲茶,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清圣祖康熙皇帝就非常喜愛飲茶,據說他南巡時,曾親自為產于江蘇太湖的名茶“碧螺春”題寫茶名。為了滿足宮廷飲茶的需要,清廷在浙江、江蘇、福建、江西等茶葉產區,歲歲采辦名茶入貢。歷史上篇幅最長的茶書《續茶經》,就是在這種社會各階層飲茶成風的氛圍之下問世的。

《續茶經》的作者陸廷燦,字扶照(四庫全書作“秩昭”,疑誤),一字幔亭,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人。少時勤習舉業,好古博覽,曾拜宋犖、王士禎等當世名流為師,然屢試不第,只能做一些低級的小官。初任松滋縣(今屬湖北)教諭,課仕有方。康熙五十六年(1717),被朝廷任命為福建崇安縣縣令,期滿后轉后補主事,以養病家居,未赴任。回籍后,著書自娛以終,所著有《續茶經》、《藝菊志》、《南村隨筆》等。又熱衷于搜集整理鄉邦文獻,曾整理刊刻多種鄉人文集行世。早年,廷燦曾于嘉定城南之“槎溪之上,卜筑讀書,名花異卉,琳瑯滿目”(2),尤喜藝菊,四處遍覓奇種,羅植其間,并請著名畫家王罨娉賞跡一時名公巨卿、文人學士紛至沓來,游園賞菊,品題賦詩,被人們稱為文壇盛事。其性嗜茶,“對寒花啜苦茗,意甚樂之”,“政暇兼及茶事,于采摘、蒸焙、試湯、候火之法,益得其精”(3)。菊,凌霜傲雪,香遠益清,花之隱者也;茶,南方之嘉木也,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陸子喜菊愛茶,其人物性情,殆可想見。

《續茶經》一書,陸廷燦在福建崇安任上即著手編撰,十余年后的雍正十二年(1734)方告成書。關于該書編撰的緣起,他自己曾有過詳細介紹。據其自言:“余性嗜茶,承乏崇安,適系武夷產茶之地。值制府滿公,鄭重進獻,究悉源流,每以茶事下詢,查閱諸書,于武夷之外,每多見聞,因思采集為《續茶經》之舉。”(4)陸廷燦任職的福建省崇安縣,境內有武夷山,自宋以來一向是著名的茶葉產地,所出產的武夷茶聞名遐邇,清代以后,武夷山一帶又不斷改進茶葉采制工藝,創造出了以武夷巖茶為代表的烏龍茶。史載,“武夷山周回一百二十里,皆可種茶。其品有二,在山者為巖茶,上品;在地者為洲茶,次之。香味清濁不同,且泡時巖茶湯白,洲茶湯紅,以此為別。采時以清明后谷雨前為最,名曰頭春,葉頗粗大。稍后為二春,再后為三春,葉反細,其味則薄。又有八月采者,名秋露白,最香。其巖茶之名,有選芽、漳芽、蘭香、清香諸種。又有名松蘿者,仿佛新安制法。”“巖茶著名之處,如復古洞、白云洞、竹窠、金井、章堂、梧峰、東華巖、青獅巖諸處,種植烘焙得宜,香味兩絕。至于蓮子心、白毫、紫毫、雀舌,皆洲茶,初出嫩芽為之,雖以細為佳,而味實淺薄,其香氣亦以諸花熏成,巧立名色,不過高聲價以求厚利,不及巖茶遠矣。”(5)當時的浙閩總督滿保,將武夷茶作為貢茶,獻于朝廷,并多次向陸氏詢問茶葉采制工藝,陸氏為了回答上司的質詢,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造茶入貢,便于閑暇之時,在歷代正史、野史、方志、筆記、文集和茶葉專書中爬羅剔抉,廣搜博采,輯錄出了大量的茶文化史料和茶詩茶文,并以陸羽《茶經》為原本,從其原目,撰成《續茶經》三卷,回故里后訂輯成書,付之梨棗。

當然,《續茶經》的編撰,還與清初的學術風氣的變化有關。從當時的學術思想來看,清初的學者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大都厭惡明學之空疏,存在黜明尊宋的傾向,并兼修漢唐訓詁之學,為乾嘉間考據學的勃興鋪平了道路。加之清初的封建統治者出于鞏固其統治之需要,大興“文字獄”,大規模禁毀書籍,加強了對思想文化領域的控制,文化專制不斷加深,使得當時“治學者皆不以天下治亂為心,而相率逃于故紙叢碎中”(6),群趨訓詁考訂,乾嘉以后,考據之學更是盛行于一時。茶書的編撰者們也難免受考據學風的影響,往往沉湎于故紙堆中,很少有新鮮的見解和獨特的創造,這就不免使清代的茶書大都成為整理、摘錄、編撰、續寫前人之作。《續茶經》一書,自然也不能例外。

二、《續茶經》的內容述要

《續茶經》一書,完全依照唐陸羽《茶經》的體例編成,是清代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茶學著作。作者從歷代數以百計的正史、野史、方志、小說、筆記、文集、叢書、類書以及茶葉專著等各種典籍文獻中,多角度、多層面分門別類地摘錄了自漢代以來除《茶經》以外的各種不同類型的茶文化史料,使該書既博大精深,又條理分明,成為名符其實的《茶經》續篇。全書凡七萬余字,內分上、中、下三卷,目次與唐陸羽《茶經》相同。卷上為茶之源、之具、之造,卷中為茶之器,卷下為茶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之圖,共十目,分別與《茶經》各章相對應,但部分章節的內容與《茶經》有某些差異。書中所收茶文化史料的內容,大致涉及下列方面:茶的起源與歷史,茶樹的種植特性;茶葉的種植方法與采制工藝,歷史上的不同時代制茶工具;茶葉的烹飲方法與品茶技藝,宜茶水品的鑒別,歷代茶具的變遷;各種茶事典故,茶人逸事;歷史上著名的產茶區域和茶葉名品;歷代茶葉詩文及選句,茶的專門著作和茶畫名目等等。

具體而言,《續茶經》卷上“茶之源”一章,匯集了歷代典籍文獻中的茶史料近百則,內容包括茶的起源與歷史,茶葉品類的發展,茶樹的種植特性與種植方法,茶葉的效用等方面;“茶之具”一章,引用歷代茶葉史料二十余則,記載唐代以后茶葉采制工具及其發展,又論及茶葉的烹飲工具,與陸羽《茶經•二之具》專論茶的采制工具有所不同,內容頗為蕪雜;“茶之造”一章,其要點是論述茶葉的采制工序,包括茶的采制方法、茶葉品質鑒別方法、成品茶的貯藏方法等等,本章雖與《茶經•三之造》一脈相承,但集唐代以來茶葉采制技術之大成,內容比《茶經》更加豐富。卷中“茶之器”一章,主要記載的是宋明時期的飲茶用具,作者通過大量史料,較為系統地敘述了自宋至清茶具的詳細情況,反映了中國茶具由粗趨精、由大趨小、由繁趨簡,從奢華富麗到反樸歸真的過程,生動地再現了中國茶具藝術的發展史。

卷下“茶之煮”一章,內容頗為豐富,涉及面廣,其重點是敘述自唐以來煮茶用水的選擇和茶葉的烹煮方法兩個方面,顯然是陸羽《茶經•五之煮》的補充和發展,但本章所引資料稍嫌蕪雜,這是一個缺點;“茶之飲”一章所引資料,內容涉及飲茶的起源與歷史、歷朝歷代不同的飲茶方式、飲茶的效用及茶葉的藥用價值等方面,從而大體上反映了歷代茶飲風俗的變遷;“茶之事”一章,為歷代茶事典故、史料的總匯,作者在本章中,全面而系統地收錄了自兩晉以來大量的茶葉歷史資料,內容包括茶之品飲習俗、歷代茶政、茶圣陸羽事跡、茶之神話傳說、名人茶事、茶人軼事、各地名茶、茶詩茶文等;“茶之出”一章,較為詳細地記載了自唐至清主要的產茶區域和名茶產地,同時,還記載了古代歷史名茶數百種;“九之略”一章,介紹歷代茶葉專著,輯錄茶葉詩文及詩文選句,在內容上與《茶經九之略》無多大關聯,反映出該書與《茶經》體例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茶之圖”一章,列舉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茶畫、茶圖名目,后附以南宋審安老人《茶具圖贊》、明盛搿恫杈咄肌貳⒃羅先登《續文房圖贊》。因《茶經》未列“茶法”一目,故陸廷燦又將“歷代茶法”作為附錄,列于書后。

從內容上來看,《續茶經》一書僅僅是依照《茶經》原目,分門別類地摘錄了歷代典籍中各種不同類型的茶文化史料,并沒有自己的寫作,但是,這恰恰是該書的特色與價值所在。眾所周知,自唐代陸羽《茶經》問世以來,中國茶文化便進入了一個如火如荼的大發展階段,不僅制茶技術不斷革新,茶葉品種、類別更替頻繁,茶葉的品飲方式也在不斷地演進變化,由此而產生的茶文獻、茶史料、茶典故以及茶詩、茶文、茶詞、茶畫、茶聯等,皆是連篇累牘,浩如煙海,人們披覽起來如入迷宮。陸廷燦的功績就在于把歷代茶文獻按《茶經》之體例,分門別類,摘分編錄,類輯成書,從而把唐代以來茶文化的發展歷程梳理得極為清楚,并全景式的展示在讀者面前。這就表明,《續茶經》不僅是名符其實的《茶經》續篇,而且堪稱中國古代的茶葉百科全書。

陸氏在編撰《續茶經》時,采擇范圍廣,征引史籍量大,在摘錄各種史料時也極為慎重,能視每則史料的具體情況來決定取舍,揭其要領,刪其重復,作了不少鉤沉輯佚和考訂疑誤的工作。據陸廷燦在該書的“凡例”中所言,《續茶經》作為《茶經》的續篇,其中所選錄的主要是《茶經》問世以后所出現的茶史料,這些史料大都采自宋、元、明、清時期的典籍,然而,“有其書在前而《茶經》未錄者,亦行補入”(7);因《茶經》原本只三卷,大約七千余字,為了避免所續太繁,作者對歷代典籍中的茶史料,并未原文照錄,而是有取有舍,“是以諸書所見,止摘要分錄”(8);對于在各種典籍中內容相近或多處重出茶史料,只選一種,“不取重復,偶有議論各殊者,姑兩存之,以示論定”(9)。

《續茶經》一書,體例較為完備,所輯史料的價值也較高,顯示出了征引繁富、考證精詳、頗切實用的特點,一向為學界所重視,不少學者均給予了肯定和好評。《四庫全書總目》對該書評價頗高:“自唐以來閱數百載,凡產茶之地,制茶之法,業已歷代不同,即烹煮器具,亦古今多異,故陸羽所述,其書雖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廷燦一一訂定補輯,頗切實用,而征引繁富。”“錄而存之,亦足以資考訂。”(10)特別是其中輯錄了陸羽《顧渚山記》、裴汶《茶述》、周絳《補茶經》、樂思白《雪庵清史》、羅大經《建茶論》、桑莊《續茶譜》、范逵《龍焙美成茶錄》、無名氏《瑞草總論》、邢士襄《茶說》、卜萬祺《松寮茗政》、王草堂(王復禮)《茶說》、王梓《茶說》、吳從先《茗說》的部分佚文或片斷,使這些稀見或已散佚的珍貴茶文獻皆藉《續茶經》而得已輾轉相傳,成為目前極為珍貴的茶文化史料。這一切,對中國古代茶文化文獻史料的保存與流傳,對中國茶文化的傳承與茶道精神的發揚光大,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當然,《續茶經》一書也存在著某些缺陷和不足,除了作者所處的時代和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所造成的局限性之外,該書還有兩個方面的不足:一是雖然該書所選史料范圍較廣,內容較為豐富,大大超過了它所依據的唐陸羽《茶經》,但仍然存在著某些遺漏。如關于唐初及唐以前的茶葉史料,作者僅選許慎《說文》、王褒《僮約》、張華《博物志》等數則,而《詩經》、《尚書》、楊雄《蜀都賦》、劉義慶《世說新語》、常璩《華陽國志》等書中的一些茶史料則未收錄;卷下“九之略”對于明代茶書的記載不足三十種,朱權《茶譜》、朱涕摹恫杵住貳⒊陸病恫杪碇盡貳⒄災履《茶譜續編》等均未著錄;“十之圖”關于歷代茶畫的記載,也不夠全面。二是作者書中存在著某些誤記、誤判。如《北苑別錄》歷史上僅有一種,為宋趙汝礪撰,作者在“九之略”中,誤為三種,并分列三個不同作者;同在“九之略”中,錢椿年撰、顧元慶刪校的《茶譜》一書三出,分別記作《十友譜茶譜》、顧元慶《茶譜》、錢友蘭翁《茶譜》,這些都是較為明顯的錯誤。

三、《續茶經》的版本情況及其評價

《續茶經》自問世以來,流傳較廣,其版本主要有兩種:一是雍正十二年(1734)壽椿堂刊本;二是乾隆中奉旨修四庫全書時,編修者不嫌其文字過長,將其全文收錄,入子部譜錄類,從而形成了四庫全書本。從時間上來說,壽椿堂刊本在先,四庫全書本在后,比對兩種版本文字上的異同,可以基本上斷定四庫全書本所依據的實為壽椿堂刊本,因此,這兩種版本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淵源關系。

壽椿堂刊本前有雍正十三年(1735)北平黃叔琳序,首列唐陸羽《茶經》以及宋陳師道《茶經序》、《唐書陸羽傳》,繼之以《續茶經》凡例、正文,歷代茶法附于卷末。每卷之首,題“嘉定陸廷燦幔亭輯”。每半葉10行,行20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字體為宋體,飽滿而流暢。因刊刻者校勘較精,錯字極少,屬于刊刻質量較高的版本。四庫全書本無序跋,無陸羽《茶經》及其序傳等史料。半葉8行,行21字,全系人工手謄抄而成。臺灣商務印書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將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出版,使四庫本《續茶經》成為國內目前最常見的一個版本。

由于四庫全書全由人工繕寫而成,在編纂過程中,雖有總校、分校,但因部分官吏責任心不強,校勘較為粗率,在書內存在著謄寫錯誤、脫落顛倒、遺漏抵換等種種弊端,這一點,在《續茶經》中也有所反映。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四庫本在謄抄的過程中,誤將原壽椿堂刊本中“五之煮”第十六頁與十七頁頁碼顛倒,致使原本屬于《煮泉小品》的數則史料被列入《茶疏》之中,原屬《茶疏》的二則史料則歸入《煮泉小品》名下,令人不堪卒讀,這說明四庫本的謄寫質量并不高。是故,壽椿堂刊本不僅是《續茶經》最早的版本,而且是刊刻質量最優的版本。

おぷ⑹停

(1)《清圣祖實錄》,卷七。

(2)《藝菊志》,王復禮序。

(3)《續茶經》,黃叔琳序。

(4)(7)(8)(9)陸廷燦《續茶經》,凡例。

(5)王復禮《武夷九曲志》,卷十六。

第2篇

關鍵詞:茶文化;內涵;特點;經濟

中圖分類號:F32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1-000-02

中國是發現和利用茶最早的國家,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陸羽《茶經》開篇:“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中國茶文化集豐富多彩、意境優美、雅俗共賞為一體,促進了我國茶業經濟的發展。

一、茶文化

1.茶文化定義

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并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與茶相關的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人們在對茶的認識、應用過程中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的形成和發展融匯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成果,還融匯了儒、佛、道諸家的深刻和哲理[1]。

2.茶文化內涵

茶文化的內涵是中國文化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賞茶、泡茶、聞茶、品茶等與中華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從而形成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征的一種文化現象。茶文化的內涵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游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早在唐朝,“茶圣”陸羽,就寫下了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奠定了我國茶文化大國的地位。茶文化融合了儒家“中庸”的思想觀念,也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還融合了釋家“眾生平等”的思想觀念。

3.茶文化特點

茶文化包含四個特點,即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功能與審美的結合,高雅與通俗的和諧及實用與娛樂的一體。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是指茶文化的實體是異常豐富的,比如歷史名茶,瓷器、茶俗、與茶相關的詩作與畫作等,又具精神內涵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功能與審美的結合是指茶可以飲用與食用功能,茶器、茶藝可以給人美的享受;高雅與通俗的和諧是指茶文化既有上層社會的陽春白雪的氣息,又有下里巴人的氣息;實用與娛樂的一體是指茶可以解渴生津,入藥治病,品茗可怡情養性。

二、茶文化促進經濟發展的途徑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目前,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借助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的傳播,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茶的價值使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2]。

1.茶市場

茶市場的發展是茶文化繁榮的基礎;反過來,茶文化的繁榮也促進了茶市場的迅速發展。目前,全國很多城市都建有專業的茶葉批發市場,比如北京的馬連道茶城、杭州的“茶街”與茶都茗園、成都五塊石茶葉批發市場、重慶天月茶城等。走進茶葉市場,茶香撲鼻,茶文化繽紛呈現。很多城市都形成集購物、觀光、旅游于一體的茶葉、茶具、茶詩書畫集散地,茶市場已經成為弘揚茶文化、促進茶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2.茶館

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休息、消遣和交際的場所,歷史十分悠久。有的茶館布置古雅、樸實,環境幽美、清靜,是茶客品茗休閑的場所,也是文人騷客雅集之處,更是商界人士洽談生意的不二之選。有的茶館平易近人,是交流聊天的好去處。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從過去的老漢飲茶,發展為男、女、老、少齊品茶。茶文化的有力推動,使茶館也得到迅速發展,不斷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3]。

3.茶會展行業

會展業匯聚巨大的信息流、技術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對茶葉發展,產生著難以估量的影響。我國每年在不同的城市舉行茶文化活動和舉辦國際性茶文化節、茶博覽會,弘揚茶文化,推介茶產品。不少國內外客人遠道而來進行茶葉、茶具、茶詩書畫作交易,購買其喜愛的茶商品;而隨著茶保健知識的普及,愛茶者、嗜茶者、買茶者的增加,茶葉消費量的增長,給我國茶行業帶來了無限商機。茶會展不僅促進茶經濟繁榮,也拓展了會展業的發展空間。

4.茶文化旅游

近幾年,我國將旅游景點的經營與弘揚茶文化結合在一起,開辟了多條茶文化旅游線路,著力打造獨具魅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如,廣州國際茶文化節推出了廣州茶文化景點一日游和粵北、潮汕、梅州茶文化景點三日游,這些不僅推動了廣州地區旅游業的興旺,也拉動了我國經濟的增長[4]。目前,到實地欣賞茶園風光,到茶園親自體會做茶,到茶藝館感受茶文化,已成為城市市民的新時尚,有效地促進了旅游業和經濟的發展。

三、茶文化對茶業經濟的作用

茶業經濟的發展和茶文化的推廣是茶葉產業發展的方向,是目前被廣大茶業界看好的一個經濟增長點[5]。

1.茶文化提升企業品牌文化

“柴米油鹽醬醋茶“,茶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茶文化在品牌經濟的發展有引領的作用。以天福為例,我們沒有在電視上看見天福的廣告,但凡是喝茶的人都知道天福。其實,天福靠的是茶文化的傳播。陸羽茶藝中心,舉辦各種大型茶文化活動,很好的對其進行宣傳;天福茶博物院,一批熱情、誠信的茶人為游客講解茶葉知識,弘揚茶文化;天福茶學院,為天福集團培養人才,并為其產生正面積極的社會效應。這些方式構建了茶葉和社會資源溝通的橋梁,通過茶文化的傳播,達到了宣傳品牌的目的。天福集團的總裁李瑞河希望天福茗茶做“茶葉的星巴克”。我們看到,茶文化提升了企業的品牌價值,促成了茶產業的豐收。

2.茶文化提高茶產品的附加值

以竹葉青“論道”產品的營銷為例,“平常心,竹葉青”“與己論道,巔峰已隨心”,一語道破天機,《周易》乾卦有云:“亢龍有悔”,在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功后,能否保持一個平常心,能否戒驕戒躁,是決定能否實現更高超越的重要動因,論道的立意便基于此。因此高視點、高品位、高境界的論道迅速贏得了廣大喜茶、愛茶的名人雅士的喜愛。論道竹葉青恪守論道十二法則,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并融入人們現代生活的一些理念,使傳統與現代結合,使人們在品論道的過程中,可以穿越歷史的時空,感悟剎那即永恒的真諦,體悟論道的境界。通過茶文化的營銷,“論道”產品的最高價格上萬元,進而使竹葉青品牌躋身為高端茶葉品牌。

3.茶文化擴大茶產品銷售渠道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可謂相輔相成。文化貧瘠的經濟不會有持久發展的內在動力,必然會喪失其存在和發展空間。茶文化擴大茶產品的銷售渠道,每屆的茶文化節博覽會、無我茶會、茶葉論壇等活動都能很好的傳播茶葉經濟信息、傳播茶產品。人的需求的多樣性,要精心定位產品,體現茶文化的博睿;在營銷茶產品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茶文化的誠心意識;借飲茶創造和諧的感情世界明心見性,溝通你我,發揮茶文化的友好功能[6]。

4.茶文化促進休閑產業的發展

茶文化對休閑產業的發展尤為重要。茶產品是一種健康飲料,也是很多食品的原料,茶文化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文化。

茶藝館是休閑消費者集聚場所和消費的主要渠道,在休閑時喝一杯清茶,能使人身心愉悅。有文化背景的茶藝館,是旅游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高雅的茶藝和溫馨的環境贏得了游客的青睞,縷縷的茶香,可拂去旅途的疲憊,蕩滌心中的焦煩與苦澀,“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

茶文化結合旅游業的發展也迅勢兇猛。茶文化旅游就是指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以達到積極的休息和娛樂、獲取茶知識等為目的,而開展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系列旅游活動,是旅游的新興項目,同時也是茶產業的重要內容[7]。

茶文化旅游讓游客不僅能踏青郊游,了解及觀賞采、制茶的過程,還有機會親自參與采茶、制茶、品茶,獲得無窮的樂趣,從而深受人們喜愛。茶文化旅游,把與茶相關的景點、景觀、購物、餐飲、娛樂等聯系起來,帶動了以茶文化旅游為核心的消費,提高了茶的附加值,增加了旅游收入。安溪以茶文化旅游、體驗休閑游為主打旅游品牌,全力開展系列宣傳推介活動,尤其是打出“暢游千年山水茶都?體驗假期休閑安溪”、“茶鄉文化讓旅游休閑更出色”主題,舉辦“‘山水茶都?假日安溪’生態休閑之旅暨‘紫云山杯’安溪旅游風光攝影賽”,大大提高了安溪旅游的知名度。據統計,安溪在2012年春節七天期間共接待游客64.4萬人次,同比增長7.5%;實現旅游收入1.95億元,同比增長8.3%。石門縣現有茶園13.5萬畝,是中國禪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和湖南省旅游資源大縣,其茶旅游綜合收入近10億元,并每年呈15%以上速度增長。

參考文獻:

[1]裘孟榮,張星海.茶文化的社會功能及對產業經濟發展的作用[J].中國茶葉加工,2012(03):42-44.

[2]陳熠.論茶文化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04:61-63.

[3]龔永新.弘揚茶文化推動茶文化產業建設[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04):97-99.

[4]李海平.浙江茶文化旅游開發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2008,02:55-57.

[5]楊江帆.茶業經濟與管理[M].2008,廈門大學出版社:廈門.

第3篇

“茶葉”,就物質方面來說,飲茶有保健的作用,能生津解渴,對身體的益處早已被世 人所肯定。因此,茶葉才能和咖啡、可可成為世界上的三大飲料。然而,這世界三大飲料之 中,唯獨茶葉深具有較豐富的文化底蘊。所以飲茶的意義不僅在它生津、解渴、有益健康的 物質功能,更因為它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散發出來的精神價值,在飲茶過程中所帶來的平和心 境、愉悅心情和充實的精神滋養。因此,喝茶不只是喝它的香、甘、韻味,還要喝它的文 化內涵,享受它的精神文明。于是,在茶葉的活動中發展出“茶技”、“茶藝”、“茶道” ,而陶融成“茶文化”。這是順理成章的事,也是相得益彰的結果。

今天,一個成功的茶葉經營者,不能只是擁有經營理論,認真做茶葉的買賣就可以,他 還必須要有茶葉的知識、茶具的概念、茶藝文化的涵養,舉凡“選茗藝茶”、“鑒泉評水” 、“烹茶技術”、“茶具搭配”、“環境營造”、“茶藝體統”等等相關的知識,都需要俱 備有專業的修養。因此,成功的“茶葉”經營者,不是“茶葉”的經營者,而應該是“茶業 ”的經營者。

茶業的經營范圍,包含著兩大內容,一是茶葉經濟;二是茶藝文化。因此,完整的茶業 必須是茶葉和茶藝文化同時經營才能成就事業。只有茶業才能帶動茶葉經濟的價值,也就是 說把茶葉賦予文化的詮釋,才是茶業經營的茶葉的價值,茶葉高貴的經濟價值也只有在茶業 的經營中才能彰顯出來。所以,茶葉經濟的發展是茶葉的生產銷售和茶藝文化的推廣,兩方 一起進行的結果,這也才是茶業發展的方向。茶葉經濟活動如果沒有茶藝文化的參與將是跛 腳的經濟,是原始的經濟,只是農產品買賣的經濟,很難能發展成現代的經濟。如果,茶葉 經濟只是單純的茶葉買賣,在二千年前就形成了,它的經濟價值就是茶葉生產者將制造完成 的茶葉交由商家販售,它的售價是生產成本加上合理利潤,一般是達到以貨易貨的功能,滿 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和欲望而已。它的經濟價值是:成本+利潤(五分之三成本)=售價,這 種價值的算法一直是茶葉買賣的合理售價。但,當茶葉經濟等于茶業時,那茶葉的價值就是 有相乘相加的效果了,它的價值計算是:成本+合理的利潤+茶藝文化成本加減2,這時候的 茶葉已經不是一般的農產品茶葉了,它是藝術的農產品茶葉,它是結合文化、休閑、保健、 生理需要和精神滿足的產品。而茶藝文化的成本,一般是這樣定的:2倍的茶葉進貨成本=茶 藝文化成本。

因此,談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的地位,至少具有四種地位:

一、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的四種地位

(一)、繼承優良傳統的地位

茶文化是傳統的優美文化,而文化需要靠經濟活動才能發展成優美的文化傳承下來;另一方 面,茶葉經濟也需要靠茶文化的支撐,才能有機的可持續性發展。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燦 爛多彩,在唐朝陸羽所著的《茶經》上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齊有晏 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2)

在西漢宣帝神爵三年,王褒的《僮約》記載了“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規條。可 見,二千年前就有茶葉經濟活動。隋、唐以降,飲茶風尚更廣為流行,陸羽《茶經》提升了 茶俗的文化層次,奠定茶文化發展的基礎,也因此,陸羽被稱為“茶神”,在茶葉經濟活動 中成為行業的守護神。同時代的封演在《封氏聞見記》說:“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 效,并煎茶制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 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茶文化的蓬勃發展 ,飲茶之風大為盛行,必然引發茶葉經濟活動的廣闊活躍。

宋、元、明、清,以至于現在。由于,茶文化的代代相繼傳承,茶葉經濟活動才能歷久 不衰;屬于茶文化的茶道、茶藝、茶技的光芒萬丈,照耀著茶葉經濟活動燦爛輝煌。

(二)、實現廣而告之的地位

茶葉經濟活動不僅在于人們為滿足生活需要所做的交易行為,更在于人們心靈的滿足而 遂行茶葉買賣的活動。因此,在茶葉經濟活動中,人們對于茶藝文化的活動往往抱有更高的 興趣,從唐、宋以來的斗茶比賽、茶歌、茶舞、茶詩、茶文等等文化活動,在在都吸引了人 們對茶的好感和遐想,這無非是茶文化廣而告之地引導人們接近茶、喜愛茶的最好弘揚和宣 傳。近年來,各地所舉辦的“茶文化節”、“茶文化學術研討會”、“茶博覽會”、“名茶 評比會”、“茶王賽”、“茶藝電視大賽”等等,豈不是為茶葉經濟活動熱身嗎?豈不是為 茶葉經濟的活動廣而告之嗎?如果茶葉經濟活動沒有茶文化參與,是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 的,也不容易把茶葉經濟活動做大,不容易做出效益的。茶文化是為茶葉經濟作先鋒,茶葉 經濟是為茶文化收戰果的最好寫照和最佳拍檔,兩者互相影響,茶葉經濟為茶文化提供經濟 基礎,茶文化則是茶葉經濟的最好廣告。

(三)、詮釋茶葉價值的地位

茶葉經濟活動中,茶文化對茶葉的詮釋可提升茶葉的價值。茶文化借著賦予茶葉優 美動人的商品名稱,透過高雅的茶葉沖泡品飲技藝,舉辦茶葉大賽,授予種種頭銜,如:金 質獎、銀質獎、茶王等等榮譽稱號。以茶文化來詮釋茶葉,得到文化詮釋的茶葉在經濟活動 中,必然引起人們的注意,增加人們的興趣和信任,茶葉的價值就從原有物質性的價值上, 提升到具有文化、精神意義的價值上,那它的價格必然可以增加到二倍以上,茶葉的經濟效 益立刻就反映出來,所以,茶葉最后的真正價值是由茶文化詮釋出來。經過成功的茶業經營 者概算出來,訂定茶葉的價格是有一定的公式,茶葉售價應該是:售價=生產者成本+3/5生 產成本+2倍的生產成本正負2。明確的說法:茶葉零售價格=進貨價格+3/5進貨價格+茶文化 價格(2倍進貨價格+-2)。

(四)、代表先進文化的地位

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的地位是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同代表先進生產力的 發展要求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統一起來。把茶文化發展和茶葉市場經濟統一起來,進一 步的明確了先進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為茶葉經濟發展開拓廣闊的空間,也 唯有把推動先進茶文化的前進同茶葉經濟發展全部結合起來,保證茶文化沿著正確方向健康 發展,才能創造性的推進茶葉經濟活動的效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物質文明建設中日益精 致和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求,也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社會中的茶葉經營活動,提供與時具 進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二、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所發揮的兩個作用

至于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所發揮的具體效果,可從兩個方面來說明:茶葉經濟 活動中有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活動,有聲有色的演出,雖然有最傳統的,但也可以有最現代的 舞臺,歌舞、戲曲、民俗、雜技、茶藝、茶技操演等等多種形式的、多種樣貌的表演,這些 茶藝文化都能和茶葉經濟相結合。在這些茶藝文化的表演中,不僅滿足人們視覺、聽覺、嗅 覺、味覺的欲望,也能在活動中以茶會友,增長智識。因此,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具 有二方面的發揮:

(一)、發揮了“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相輔相成的作用。近年以來,各地紛紛舉辦各項有關茶葉經濟的活動,舉凡是“茶葉博覽會”、“茶葉展銷會”、“茶葉節”、“名茶比賽”等等,無不加入茶文化的項目,如茶葉博覽會,勢必配合茶業論壇或茶文化研討會;茶葉節或名茶比賽也要有茶文化的活動才能吸引人們。更有喧賓奪主以茶文化做為主角,茶葉經濟活動為配角的活動,例如舉辦十多年的“上海國際茶文化節”、“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輪流在各地舉行的“國際茶文化研討會”等等。也有各地方主辦的,例如:云南昆明、西雙版納、思茅。四川雅安。廣西桂林、橫縣。貴州貴陽。福建廈門、安溪、福安。廣東廣州。浙江杭州、新昌。江西廬山、婺源。安徽蕪湖。湖南常德。河北趙縣。河南信陽。山東濟南。山西五臺山。陜西西安。北京市。重慶市。上海市。天津市等等,這些活動不僅以地方性的形式辦,也有以全國性甚至國際性的方式舉辦,10多年來,經濟效益明顯的發揮出來。不但,中國如此,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港、澳、臺等地區,也是如此。這些有關茶的活動,無不以茶文化搭臺、茶經濟唱戲,一搭一唱的演出,一場比一場的演得起勁,一地比一地辦得規模大,活動內容都包含茶藝、茶道表演,茶歌、茶舞演唱;至于茶詩、茶文吟誦和茶書法、茶對聯,茶技、茶術,紛紛出籠的內容,也逐漸擴大,應有盡有,茶葉經濟就藉此競相展開積極的活動,各茶廠、茶葉公司、茶莊、茶行所安排的攤位擁擠,商務洽談、零售叫賣,有關茶的周邊商品也不落人后,茶壺、茶桌、根雕、茶器、掛飾、茶葉包裝、保健茶等等琳瑯滿目,全國各地、甚至國際人士都來展場、各取所需。這種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相輔相成的活動,造就了今天茶葉經濟活動的蓬勃發展,開拓了茶葉市場的新天地。

(二)、發揮了“以茶會友,廣交天下”,茶人一家,不分你我他的作用。“茶是和平的飲料”,茶能凈化心靈,美化人生,善化社會,文化世界,以茶結緣,廣交天下朋友,茶使人與人之間,心靈相通,化解鴻溝,促進和諧與了解,把平淡的世俗生活提升到具有美感、價值感和充實感的高雅生活上。而茶可入道,這種以茶為生活的方向,為生活的道路的觀念,把茶導入為生活的一部分,“茶是社會的君子”、“茶是良師益友”,在茶人互相鼓勵、交流的影響下,讓生活中有茶,可以廣結善緣,結交高人、雅士的風氣,促使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不一定是為了買茶而來的朋友,往往超過經營茶葉的人。因而,茶葉經濟能在公平、和樂、充滿人情味的氛圍中進行活動。

三、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的三個代表意義

茶文化本來是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古老并不表示停留在久遠的年代里,它可以運用各種媒體呈現在大家的面前,可以讓廣闊的大眾分享茶文化的美,透過茶葉經濟活動,將茶文化的美延伸到每一天的生活中,傳播到每一個家庭里。

文化的發展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與時俱進的,唯有與時代緊密結合前進的文化才是燦爛的、恒久傳承的文化。理所當然的,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要應用到古老的傳統文化發展上,這才是正確的方向,也是必須要走的道路。因此,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具有三個意義,也就是三個代表的意義。

(一)、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世界文化發展的重心在東方,而東方文化的精華是茶文化;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發達的時代也是代表著中華文化輝煌的時代,中華文化輝煌的時候,世界文化就燦爛。因此,茶文化的發展是人民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的龍頭,引導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茶文化發展帶動人民生活的方式和素養無論有形、無形方面的豐富和提升。于是,茶文化與人民大眾的生活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茶文化也就是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二)、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生產為生活,生活為生產。生產力的發展意味著生活的發展,茶葉是古老的產業也是傳統的產業,在農業社會時期,茶葉的生產力已經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指針了。之后,制茶工業的出現,也是社會工業化的代表之一,制茶工業是產業工業化的先導。早期的生產力靠大量的勞動力來提升,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技術是取得大量生產力的關鍵因素;生產繼續發展的結果,資本的集中控制了技術,有資本就有了技術,技術密集又成為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因素。時至今日,技術密集已經不再是生產力發展的唯一法寶;而是需要靠知識密集來贏得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生物科技逐漸應用在茶葉生產上,這是很實際的項目。文化和產業相輔相成,茶業的生產力推動茶文化的發展,茶文化的發展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三)、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代表著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長久以來,廣大人民的開門七件事,即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一直是廣大人民生活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廣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所在,即使進入小康社會的階段,廣大人民重視的生活品味,也是離不開“琴棋書畫詩酒茶”。廣大人民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始終都離不開茶文化,也就是說茶文化的發展始終離不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必須根據這三個代表才不會走偏鋒,茶業發展才可恢宏,才可大可久的繼續傳承發展下去。茶藝文化的推動,以引導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為使命;制茶工業的發展要以先進生產力的發展為要求;茶葉的市場流通要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著想。茶文化與茶葉經濟是一體的兩面的關系,期許我們中華茶人都能做到這三個代表的要求,為中華茶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開拓中華茶業更為輝煌的成果。

四、結論

中華茶文化之所以能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的茶葉經濟之所以能歷久不衰,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們不論談“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及意義”;還是說“茶葉經濟在茶文化活動中的地位及意義”,都離不開兩者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關系。談茶文化不能沒有茶葉經濟,談茶葉經濟不能不說茶文化,茶文化與茶葉經濟相提并論是中國茶業的特色,也是茶業發展的不二法門。お

注釋:

第4篇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我國茶文化開始進入外國人的視野。要想更好地傳播茶文化,我們需要對茶文化英語進行規范。本文首先簡要闡述了言語交際原則的基本主張理路,然后具體分析了言語交際原則對于茶文化英語交際的基本啟示,最后在此基礎上對言語交際原則下茶文化英語的翻譯方案提出了幾點建議。言語交際原則的基本主張理路在于它講究交際上的合作原則、交際上的禮貌原則、交際上的情境性原則等內容。言語交際原則對于茶文化英語交際的基本啟示在于兩點:一是茶文化英語的創新和發展要深刻扎根于茶文化體系中;二是茶文化英語的創新和發展要服從于跨文化交際的目的。言語交際原則下茶文化英語的翻譯方案選擇可以嘗試語言順應導向的翻譯策略、互文性導向的翻譯策略等內容。

關鍵詞:

言語交際;茶文化英語;跨文化交際

1引言

言語交際是跨文化交際的一種形式,是跨文化交際最為感性的一種符號體系,是傳達文化價值內涵、理念體系的一種交往實踐。按照人的交往理性類型來看,跨文化交際主要有兩種實現方式:一是非言語交際方式,比如肢體語言、眼神、體距行為等;二是語言交際方式,即通過直接或間接的語言對話實現交際目的的交際方式。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精華部分,集中性地體現著我國傳統社會的生活智慧、價值理念和交往法則等,即便是在當前這個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也發揮著重要的社會教化功能、德育功能、全球跨文化交際功能。自唐朝陸羽所著《茶經》誕生以來,我國茶文化正式實現了從“非語言交際”向“語言交際”的轉變,也可以說是從一種生活習慣發展到了一種正式的書面理論體系,至此我國茶文化真正得以形成。基于“言語交際”的原則,作為一種“話語權表達”的方式,加強對我國茶文化的英譯創新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當前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和新媒體溝通技術、跨國文化交際的頻繁性等的發展,我國茶文化英語的系統性創新在言語交際原則下可以獲得全新的發展思路。

2言語交際原則的基本主張理路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種基本方式,也是人類區別于動物交流的本質特點之一。現代語言學家認為,言語交際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言語交際中,為了確保交往的成功,交往的各方需要遵循幾個重要的原則:

2.1言語交際的合作原則

1959年霍斯菲爾德提出的“跨文化交際”理論認為,語言作為一種交際的中介,只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一個必備要件而存在的,也就是說“語言交際”只是一種符號性的交際方式,代表的只是交際的“意向表達”這樣一個初始環節。從更為深層次的角度來講,跨文化交際包含的是容括價值理念、行為立場、語言表達轉換等在內的一個系統性工程,并不是簡單地將一種語言翻譯為另一種語言。從這個意義上講,語言學家們認為,跨文化交際存在著一些“危險區域”,而這些危險區域是單純的言語交際所無法克服的,這些危險因素包括“交際雙方的語言差異、非言語行為誤解以及不正確的社會語言學態度即文化感知、文化定勢、評估傾向與高度焦慮癥”。因此,在言語交際下,要采取“用合適的語言講出合適的道理,達到合適的目的”這樣一種合作的原則進行交際。

2.2言語交際的禮貌原則

我國茶文化素來講究“尊禮重道”,一方面將茶文化的交往層面的實踐作為一種禮制的延續和實踐載體,另一方面又在實踐中貫徹著儒家思想講究的“和諧”、“包容”、“尊重”等價值關懷。語言交際中的禮貌原則實際上就是一種“和文化”的延伸,是一種尊重對方、收獲贊賞、文明禮儀延伸的過程。在這方面,我們常見的禮貌原則的表現有換位思考原則、尊重分歧原則、鼓勵個性原則、和而不同原則、同情原則、話語權表達平等原則等。

2.3言語交際的情境性原則

20世紀中葉以后,在語言學的基本范式中,處于相對主導地位的范式是“認知語言學”,它區別于傳統的“客觀語言學”最為本質的特點就是認為語言是一種人的主觀認識的產物,是人的理性、思維邏輯和行為的具體展現。但是由于在不同的交往共同體中人的主觀認識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因此語言本身并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交際符號體系,而是帶有明顯的區域性、地域性、情境性。或者用認知語言學的話來講,語言交際需要將“隱喻”充分地納入到交際中去,此處的“隱喻”指的是“從一個認知域或概念域向另一個認知域的映射”,這就是一種語言交際的情境性原則。

3言語交際原則對于茶文化英語交際的基本啟示

在世界范圍內真正能夠談到系統性、理論性、生活性闡釋和實踐“茶文化”的國家只有中國。現代文化結構主義認為,茶文化是一個至少包括了“精神層茶文化”、“制度層茶文化”、“行為層茶文化”和“物質層茶文化”的生態體系。在這種范疇下“茶文化英語”實際上就是一種系統地關于茶文化層次交際的體系,它既是一種表層的可觀可感的文化符號體系,又是一種交往著的、實踐著的動態符號體系,還是一種深層次的價值哲學符號體系。言語交際原則對于當前的茶文化英語交際創新具有重要的啟示:

3.1茶文化英語的創新和發展要深刻扎根于茶文化體系中

盡管在文化層次結構上,茶文化英語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更加偏向于“行為層文化”這種類型,但是根據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行為文化深層次上是受制于價值哲學、制度文化等內容的。因此,如果想要通過茶文化英語實現跨文化交際的目的,讓外國人對于中國茶文化產生一種系統化的認知思維,并且能夠洞穿那種傳統的中國古典審美意象代表的美感,就必須在宏觀的視野上和理論基礎上提供一種茶文化的知識體系,這就是一種“情境文化”或者說“隱喻”。

3.2茶文化英語的創新和發展要服從于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根據言語交際的合作原則,茶文化英語的開展不是中華茶文化單向傳播、灌輸的過程,而是一種對話、合作的過程。一方面茶文化在中西文明中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需要用一種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方式開展跨文化對話;另一方面,純粹從語言表達、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在將漢字翻譯為英語的過程中,需要遵循語言的語法規律和表達規律,提供一種“語言順應”的思路,讓西方受眾可以用符合他們的認知邏輯和閱讀習慣、交際目的的表達方式進行表達。實際上歸結起來就是要確保我們的茶文化英語要服從于交際的目的,這種目的包括商務營銷、學術研究、文化交流、博覽會等。

4言語交際原則下茶文化英語的翻譯方案選擇

言語交際不是簡單的語言翻譯,而是借助于語言的翻譯實現更高級別的交際目的。因此,茶文化英語的翻譯也不是一種簡單的語言文字轉換的游戲,而是滲透著背景性知識和價值觀念等文化內容的一種復雜性實踐。基于上文所做的言語交際原則的基本主張之分析,茶文化英語在新的形勢下可以嘗試以下翻譯策略:

4.1語言順應導向的翻譯策略

茶文化英語可以簡單地歸結為是“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展開來講就是用英語的邏輯、英語的語法、英語的表達習慣、英語的詞匯搭配習慣、西方人的閱讀習慣等翻譯好中國的茶文化體系。對此,在語法的選擇上我們可以更多地嘗試“被動句”,因為西方人在關于認知特定的科學知識、文化體系時更多地習慣用客觀的、中立的、被動的、擬人化的語法結構來表達。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時態問題,在翻譯茶學典籍時,通常采用一般現在時或現在完成時。例如,“飲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物質活動,更是精神藝術活動,而茶具是構成中國茶文化的主要因素之一”這句話,我們就可以將其翻譯為“TeadrinkinghasbeenamaterialaswellasamentalactivityinChineseculturaltradition,andtheteasetisamajorcomponentofChineseteaculture”。

4.2互文性導向的翻譯策略

在翻譯學中,“互文性”代表了一種背景性知識、情境性元素的深刻植入,是一種知識脈絡在語言上的延伸,可以幫助受眾盡可能全面地加深對茶文化交際的認知效果。例如,我們現在茶文化中所有的茶道技藝基本上都是來自于《茶經》、《續茶經》等經典的茶學著作,這些典故性的知識互相之間存在著“引用”或“被引用”的關聯,這就是一種互文性。因此,在當前我們創新茶文化英語表達方面,盡管可以存在大量的新型衍生詞匯,但是在知識的體系上要遵循互文性的翻譯策略,綜合采用諸如“增譯法”的策略等開展翻譯。“通過拓寬信道容量的方法增加對文化背景的解釋性信息可以有效地幫助讀者理解和領悟”。例如,在關于茶文化與陰陽五行等學說的翻譯中,西方受眾并不明白“何為陰陽五行”,這就需要我們增加和補充這方面的內容,讓他們明白茶文化究竟是如何貫徹著自然平衡、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的。畢竟言語交際原則在本質上受不同的交流主體的主觀認知、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等影響,這一點對于改善我們的茶文化英語交際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作者:張慧麗 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2]王蒙,陳煉,宋露茜.認知語言學視角下商務英語隱喻詞塊漢譯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6):128-130.

[3]肖小月,彭華.非語言交際下的中英茶文化對比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3(3):346-348.

第5篇

【關鍵詞】茶葉;起源;發展;地位;市場模式

中國是茶葉的發源地,是世界產量第一、消費第一的大國。茶文化在中國擁有著四千多年的歷史,同時融合了中國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無論是經濟、政治、禮節和文化,都被茶文化所影響著。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市場經濟的發展,茶產品也不斷發展著,早已從最早的單一品類逐漸向著多元化模式發展,隨著茶產品的多樣化,茶包裝也逐漸成熟,不同營銷方式、不同消費模式的產品對包裝有著不同的要求。包裝已不單單是起到保護的作用,對于現代企業來說,一個成功的包裝和營銷案例對自己帶來更多的是企業品牌、企業形象的樹立,而這些才是真正促進商品銷售的主要原因。

一、茶在中國的起源與發展

茶的拉丁學名:Camelliansinensis.(L.)O.Kantze.茶屬雙子葉植物,約30屬,500多種,主要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14屬,397種,主要生產于長江以南各地。

茶原為中國南方地區的嘉木,茶葉作為世界上著名的保健飲品,是古代中國南方地區人民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巨大貢獻,也是對世界飲食文化的貢獻。在世界上,茶葉與咖啡、可可并稱為世界三大飲料。

在中國三皇五帝時代的神農就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傳。黃帝則姓姬名荼,荼即古代茶字。世界茶葉主要分布于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斯特蘭卡、肯尼亞、烏干達、津巴布韋。茶葉有強心、利尿、醒腦提神、減肥等功效,同時還有一定藥用價值的經濟作物。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飲茶的習慣,但對于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起源于上古神農、周、秦漢、三國的說法都有,而造成飲茶起源的不定是因“茶”字的來源,古代社會中是以“荼”代表茶,在唐代陸羽的《茶經》一書中,將“荼”字減少一畫而變成現代的“茶”字,這只是文字上的簡化,不能證明茶飲的起源是在唐代。史料中記載漢代就有人使用茶字。而《茶經》只是把先人飲茶的歷史與文化進行總結,但是茶的歷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在《茶經》中曾提到:“茶之為飲,發乎于神農”。在中國歷史上,我們通常是把與農業、植物相關的事物的起源都歸于神農氏,同樣中國茶飲也起源于神農。但是因為民間傳說也衍生出不同的觀點。關于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里,煮好的水,其色偏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神農通過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藥發現的。還有的說法來自于語言上的附會,因茶可把腸胃洗滌得干干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也開啟了中國茶文化光輝的四千年歷史。

二、茶在中國的地位與種類

歷史中我國茶在人們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茶所帶來的茶文化也影響著一代代的中國人,無論是經濟、政治、禮節和文化中都有茶文化所帶來的影響,茶的發現和利用長盛不衰,傳遍全球。同時茶文化綜合了中國佛、儒、道諸派的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同時也成為全球最受大眾歡迎的飲品之一。

茶葉主要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而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適宜茶葉的種植,所以我國茶有397種,主要產地為長江以南各地。主要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再加工茶也逐漸走進世人的生活中,再加工茶分為花茶、緊壓茶、萃取茶、果味茶、藥用保健茶、含茶飲料。

三、 國內茶消費模式分析

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提高,所以茶的主要消費形式又分為9種:家庭內部消費、團體集體消費、勞保消費、禮品消費、餐(賓)館消費、休閑消費、旅游消費、公益消費、和工業消費。而其中主要以消費精裝茶和在加工茶為主的消費方式是:

1、家庭消費

經濟收入高,對于生活水平要求高的人群,主要以消費品質好、價格高的精裝茶為主;普通大眾茶消費主要是以散裝茶為主。

2、禮品消費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禮尚往來為人之常情,所以茶市場的禮品消費也慢慢增加,產品更多的是注重外包裝的華麗,,而對于內在產品的要求不是很高,這也是禮品包裝在外包設計上的一個誤區,“華而不實”是禮品包裝中一個頑疾。

3、休閑消費

現代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物質生活上的滿足使人們越來越注意精神生活,而休閑消費就是滿足于這種消費心理所存在的。現代社會各式各樣的茶樓、茶館等休閑場所的增多使休閑消費市場不斷擴大。而這類消費一般選擇更多的是再加工茶。

4、工業消費

工業消費主要是以再加工茶為主,包括茶飲料、茶食品和藥用茶。此類產品外包裝時尚感強,多定位于喜歡新鮮事物、追求時尚的年輕一代。

從以上材料看出,我國現階段茶產品符合連鎖店營銷模式的消費為家庭消費和禮品消費。

四、國內茶包裝品類分析

當我們走進超市、批發市場或者連鎖店,無論是哪種商品,商品包裝總是琳瑯滿目,茶商品也不例外。從散裝茶、精裝茶到茶飲料和禮品茶,每一種營銷模式下都對應一種具有自己特色的包裝。無論是從包裝的制作材料、圖形應用還是制作工藝上,每一種都與自身產品的消費營銷模式息息相關。

1、批發市場

傳統的批發市場多數是在茶葉的原產地,當地生產者將自己的茶葉經過初級加工后送到茶葉集會上進行販賣。由于產品單一,新產品創新低,加上多數為個體或者當地的茶農,所以沒有固定的品牌,所用的包裝也為批量印刷的普通錫箔和鐵質茶罐為主。

這種包裝主要是以產品為主體,包裝設計上一般無明確的品牌LOGO,也無具體的說明,主要是作為茶在運輸或者售賣過程中的容器,只是起到包裝設計中保護的作用。

2、超市貨架

對于超市貨架營銷模式來說,無數的商品擺在一起,只有在外包裝的設計中突出自己,在眾多的商品中能第一個抓住顧客的眼球,那樣才能推動商品的售賣。茶類產品中主要以超市貨架為主的是茶飲料,現代茶飲料工藝的發展使得茶飲料的品種越來越多,并且主要定位人群都是以敢于嘗試新鮮事物、喜愛時尚的年輕人為主,所以茶飲料外包裝顏色豐富,無論是元素上的應用還是外瓶設計都趨向于年輕的客戶群體。

以超市貨架為主的第二類茶產品是精裝茶,它不同于散裝茶那種以產品為主的包裝,精裝茶更多的是偏向于企業品牌樹立包裝,一般包裝上都會在顯明位置放置企業LOGO,再則才是茶的種類。這類包裝多數是以塑料包裝、真空技術為主,包裝風格一般以淡雅為主,面向客戶群體多數是以家庭消費為主的人群,這類人群更多關心的是茶的品質與產品價格。

第三類茶產品是禮品茶。禮尚往來是中國的傳統思想,送禮最為重要的就是貴重與華麗。這類消費群體不注重于產品本身,更多的是注意產品外包裝的華麗與精美。這一思想也被體現于禮品茶產品本身,禮品類茶多數是以鐵質或者硬紙板作為大包裝,內置鐵質或者瓷器類茶罐,最內用紙質或者塑料真空包裝儲存茶葉。正是這種思想模式的影響,往往禮品茶包裝會有“華而不實”的存在,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第6篇

茶是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由于其含有的對人體有益的健康因子,深受消費者喜歡,據統計,以茶葉為原材料生產的茶飲料、茶食品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湖北作為“茶祖”神農和“茶圣”陸羽的故鄉,種茶環境優越,產茶歷史悠久,茶葉總產量僅次于浙江、福建和云南,但在茶葉的質量和效益方面還有較大的差距,缺乏與之齊名的國內外知名品牌,究其原因主要是湖北茶產業的文化含量低。通過對湖北茶文化產業的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夠推動湖北茶產業的發展。

一、湖北省茶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一)茶文化產業的界定

茶作為中華民族的“國飲”,如今已經成為風靡全球的三大無酒精飲料,飲茶嗜好遍及全球,而從喝茶中衍生出來的高貴、典雅的茶文化精神,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影響超越了民族和國界。因此,近年來,關于茶文化的研究逐漸增多,而茶文化產業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但由于其作為文化產業的新分支,研究時間比較短等多方面原因,關于茶文化產業的研究還比較少。

根據國內外學者對茶文化產業的定義分析,茶文化產業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茶文化產業主要指的是經營與茶相關的服務與產品的文化行業;廣義的茶文化產業既包括茶葉的生產、加工,也包括從生產到消費各個環節的服務及提供與茶相關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

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出:茶文化產業作為越來越獨立的產業形態,突出了文化的投入,使其通過自身的文化特性產生積極的經濟活動,同時也會促進互補性商品和服務類型的發展,延續和傳承茶文化本身所包含的傳統文化和精神價值。

(二)湖北茶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湖北省作為我國的產茶大省,茶園面積、產量在全國20個產茶省中分別居第三、第四位,茶葉的農業產值僅次于浙江、福建,位居第三位,已發展成為全國產茶大省和名優綠茶生產大省。同時,湖北作為“茶祖”---神農、“茶圣”-----陸羽的故鄉,種茶、飲茶歷史悠久。陸羽《茶經》的問世,探討了飲茶藝術,首創了中國茶道精神,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里程碑,宋人梅堯臣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可見當時茶文化對人們開展茶事活動的重大影響作用。

幾千年來,湖北茶文化已經成為中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茶文化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隨著茶科技、茶產品、茶服務、茶消費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而不斷提升,逐步成為推動湖北省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

可以說,湖北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在我國都屬于產茶大省。并且通過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較大影響和具有一定市場占有率的名優品牌,如英山的云霧茶、五峰的采花毛尖、鶴峰的綠林翠峰、恩施的富硒茶、竹溪的龍峰茶、保康綠針、谷城的玉皇劍、大悟壽眉、鄧村綠茶、赤壁松峰茶等,這些品牌曾在全國名優茶評比和全國農業博覽會上多次獲獎。但可惜的是其影響力遠落后于江浙名茶,離打造產茶強省還有一定距離,茶文化產業的發展還比較滯后。

因此,要將湖北建設成為茶葉強省和富省,應加強對湖北茶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跳出常規的茶產業經營,通過茶文化的優先發展,聚集、涵養茶產業的后發優勢,創立茶文化品牌,確立湖北茶葉品牌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湖北省茶文化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勢

(一)得天獨厚的茶文化資源優勢

茶發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今天,飲茶風氣彌散世界,全世界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多億人喝茶,茶作為“第五個重大貢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湖北得天獨厚的茶文化資源,為茶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支持。

首先,湖北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茶祖”神農和“茶圣”陸羽。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日遇七十二毒,遇荼而解之,最早說明了茶的藥用來源,被陸羽稱之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從而也被譽為“中華茶祖”。而根據《史記》記載,神農氏的部族發源于今大神農架區域,說明湖北飲茶文化已有上萬年的歷史。“茶圣”陸羽,可以說是湖北人的驕傲和榮耀,出生于湖北天門,一生喜茶、嗜茶、精于茶道,其所著的《茶經》作為中國第一部茶葉專著,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僅詳細的介紹了茶葉種植的條件,并創造了一套完整茶學、茶藝、茶道思想,首次完整地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雙重屬性,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標志著茶文化的成熟與全面發展,構成了湖北獨有的茶文化品牌優勢。

其次,湖北省各地市區也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濃郁茶文化。如恩施種茶、制茶、飲茶歷史悠久。根據《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恩施種茶歷史有三千年左右,明朝以后,所制茶葉作為貢茶供奉朝廷,曾受到明成祖朱棣、乾隆皇帝的盛贊;宜昌縣縣有茶樹,處處有茶喝,歷史上留下了許多文人墨客關于飲茶、品茶、詠茶的茶詩佳作,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并序)》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仙人掌茶的特點,為歷代詠茶者贊賞不已。同時,湖北作為中國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清朝時漢口成為世界茶葉港,咸寧羊樓洞的青磚茶也進入了茶事極盛時期,遠銷俄羅斯西伯利亞及歐洲等地。

再次,湖北茶俗豐富,內容多樣,在三國魏張揖《廣雅》中記載了原始油茶湯的做法,現在恩施一帶仍然盛行。同時,還有許多著名的傳說、神話、豐富的人文景觀聯系在一起的歷史文化資源,在湖北黃梅和陽新一帶還存留采茶戲的習俗,茶農一邊采茶一邊唱著茶歌和民歌小調結合而成的的“采茶戲”。這些茶俗文化都可以融入到湖北茶文化產業建設中。

第7篇

關健詞:普洱;茶文化文獻;收集與整理;開發與利用

中圖分類號:F5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2-2485(2014)03-019-03

隨著普洱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普洱市圖書館都經歷了長期的茶文化積累過程,普洱民族茶文化這個具有“地域文化的個性”,給圖書館的發展引來了一股很有力量的“勢”,離開了這個個性就失去了公共圖書獨特的優勢。故普洱市圖書館因勢利導,充分地利用好手中的地域文化資源,為研究普洱茶文化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并“量體裁衣,自做衣裳”,積極主動地推出自己的品牌,顯示自身有研究實力的一面,更好地體現自己的職能,促進了普洱茶文化的發展。

普洱市圖書館收藏的諸多史籍中有許多記載足以說明普洱茶是勤勞智慧的祖先留給思茅的“永活財富”。唐?樊綽撰《蠻書?云南管內物產第七》中寫到的:“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蒙舍蠻即哀牢人是當是南詔的統治民族。據哈尼族支系尼人口碑相傳,1600年以前,當尼人進入西雙版納地區時,當地已有了土著所種的茶樹。至今,在西雙版納、普洱、景東、景谷、瀾滄等地還保存有大量野生型、過渡型、人工栽培型古茶樹。同時,這些地區也都是古銀生節度所轄。可以作為“銀生域界諸山”產茶的活佐證。

元?李京《云南志略,諸夷風俗》中提到的“金齒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氈、布、茶、鹽互相貿易”。金齒百夷指滇西傣族祖先。乾隆《云南通志》記載:“普思茶山,夷人窮苦,惟籍茶葉養生,是小民養命之源。”道光《普洱府志》記載“普洱府,蠻民雜居,以茶為市,衣食仰給茶山”,在漫長的歲月中,滇西南各族就開發出名揚天下的“普洱茶”。也營造了燦爛的民族茶文化。

1普洱茶文化文獻的價值意義

1.1普洱茶文化的定義

普洱茶文化,作為一個廣義的概念來理解,它是普洱市、西雙版納州茶鄉各族人民從古到今創造的、在對茶的發現、馴化、栽培、制造、加工、運輸、保存、銷售、飲用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

1.2普洱茶文化的內容

普洱茶文化與自然、地理、民族、經濟、文化緊密聯系,涉及種茶人、制茶人、售茶人、飲茶人各民族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思想觀念、、文化藝術等等方面,如古茶樹、古茶林、大茶山、茶種植、茶品種、茶加工、茶貢品、茶廠家、茶馬道、茶飲具、茶醫藥、茶民俗、茶品飲、茶風情、茶碑刻、茶文史、茶詩詞、茶楹聯、茶文藝、茶保健、茶葉節等等。

1.3普洱茶文化的內涵

普洱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在眾多茶文化中,有其獨特鮮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廣博性特點,其中一些內容實體,已具有文物價值和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價值。思茅為世界茶起源地之一,在漫長的茶葉發展歷史長河中,14個兄弟民族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底蘊豐厚的民族茶文化,這是思茅普洱獨特的資源。它將帶動云南思茅旅游業、茶產業、茶經濟的發展,促進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進步,造福于云南思茅各族人民。茶文化促進著普洱茶的振興,普洱茶為茶文化提供了發展基礎。是中國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份,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而傳揚海內外。

2普洱市圖書館館藏茶文化文獻的收集與整理

2.1茶文化文獻特色專柜

普洱市圖書館于2003年設立茶文化文獻的特色專柜,從開始的30多冊到現在的1011冊。十年來,專柜收集了如:由普洱茶文化的創始人黃桂樞先生于1994年主編輯的《中國普洱茶文化研究》是當代研究普洱茶文化的起始文獻。由臺灣師范大學教授鄧時海著的《普洱茶》是記載普洱茶文獻,普洱茶理論的專著、由思茅政協編的《普洱茶源》是系統地反映普洱茶發展的歷史演變,及現代普洱茶的發展趨勢,為廣大讀者認識普洱茶提供一個了解的平臺,并對普洱茶的有關問題進考證和定論的茶文化文獻。

2.2多方面收集研究文獻資料

當今的普洱茶及茶文化研究有地方性研究和個人研究,在新纂地方志中有普洱茶專述,有的集體或個人出版了書籍多種,1993年至2001年,弘揚茶文化后,普洱市舉辦了三屆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內外有關論文文章、論著已發表、出版多篇(部),為普洱茶文化增添了新成果。普洱茶文化具有多種文學藝術特色,有普洱茶詩詞、普洱茶楹聯、普洱茶民歌、普洱茶民間傳說、故事、普洱茶小說、散文、普洱茶曲藝、歌舞、普洱茶郵票藝術。以茶會友,廣交天下,茶文化搭臺,茶經貿唱戲。1993年至2013年,普洱市舉辦了十三屆中國普洱茶葉節,促進了中外茶文化交流,促進了普洱茶鄉經濟社會發展而影響深遠,其影像、圖片資料我館也有收藏。

2.3普洱茶文化古籍的收藏

銀生普洱茶自唐代入載《蠻書》以來,記載有普洱茶史料的書有所增多,普洱市圖書館館藏茶文化文獻的史籍主要是宋代有《續博物志》,明代有《滇略》、《本草綱目》等。清代的史料和文物有《滇云歷年傳》、《滇南新語》、《本草綱目拾遺》、《滇南見聞錄》、《滇海虞衡志》、《普洱茶記》、《清史稿》、《道光普洱府志》、《思茅廳志》。《普洱府志》、《易武茶案斷案碑》、《永安橋功德碑記》、《信征別集》等。民國時期的史料和文物有《梵天盧叢錄》、景谷茶人《紀襄廷墓志》、《思茅鈞義祥茶莊包裝說明單》等,為普洱茶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3普洱市圖書館茶文化文獻的開發與利用

3.1普洱市圖書館史籍佐證普洱茶是世界普洱茶樹起源的中心地帶

普洱市圖書館收藏的諸多史籍中有許多記載足以說明普洱茶是勤勞智慧的祖先留給思茅的“永活財富”。唐?樊綽撰《蠻書?云南管內物產第七》中寫到的:“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蒙舍蠻即哀牢人是當是南詔的統治民族。據哈尼族支系尼人口碑相傳,1600年以前,當尼人進入西雙版納地區時,當地已有了土著所種的茶樹。至今,在西雙版納、普洱、景東、景谷、瀾滄等地還保存有大量野生型、過渡型、人工栽培型古茶樹。同時,這些地區也都是古銀生節度所轄。可以作為“銀生域界諸山”產茶的活佐證。

元?李京《云南志略,諸夷風俗》中提到的“金齒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氈、布、茶、鹽互相貿易”。金齒百夷指滇西傣族祖先。乾隆《云南通志》記載:“普思茶山,夷人窮苦,惟籍茶葉養生,是小民養命之源。”道光《普洱府志》記載“普洱府,蠻民雜居,以茶為市,衣食仰給茶山”,在漫長的歲月中,滇西南各族就開發出名揚天下的“普洱茶”。也營造了燦爛的民族茶文化。

3.2弘揚民族茶文化,促進普洱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從1993年以來,先后在普洱舉辦了三屆“中國普洱茶

國際研討會”和一次“中國古茶樹遺產保護研討會”,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極大關注,使半個世紀以來,國際學術界關于茶樹原產地在中國還是在印度的爭論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從1993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屆集民族文化、經貿洽談、旅游觀光、經濟協作為一體的“中國普洱茶葉節”。至2013年4月共舉辦了十三屆“中國普洱茶葉節”。而且成功舉辦了普洱“馬幫茶道、瑞貢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動。普洱茶葉節的重大活動期間,普洱市圖書館2004年為市委朱飛云副書記引證資料。提供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的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魚鹽銅鐵。周漆茶密……皆納貢之》,2005年4月中國茶葉節前,為市委沈培平市長提供清?阮福《普洱茶記》原文。2006年3月為市委領導提供普洱府有關資料,例如在《四庫全書?云南事略》中查到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歸流,云桂黔總督鄂爾泰續集《請添設普洱流官營制書》,設普洱府,是普洱府建置沿革的寶貴資料。2011年2月至今,思茅地方人士,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研究者,退休干部李建德,筆名信安,一年多來堅持來館查閱元、明、以下有關普洱茶文化資料。查閱《四庫全書》部分、《二十四史》云南部分,《普洱府志》、《思茅廳志》、《思茅古化各少數民族》等資料,摘抄筆記3本,收集原始文獻資料數百條。挖掘、發現及研究了普洱民族茶文化的淵源歷史。同時館員根據李先生需要,迅速幫助查找有關資料,大大減少了讀者所花費的查找時間。館員向讀者所提供的深層次顧問式服務,讀者在這里頗有“家鄉遇故知”的感覺。之時,在每篇文化尾附上本文由普洱市圖書館資料室提供資料。

3.3出版茶文化著作

為進一步揭示文獻內容,便于讀者查找利用。我館資料室積極做好二次文獻的開發利用工作,編輯了《普洱市公共圖書館館藏茶文化文獻聯合目錄》,資料部從2005年開始做年代檢索課題(專題)匯集。收集與整理有關普洱茶資料。如《普洱市圖書館茶文化專題》內容包括唐、宋、清有關茶對聯的來源、評析匯編、《四庫全書》中有關記載普洱茶的原始出處等茶歷史淵源資料。提供市委、人大、政協、各大局領導機關參考。普洱市圖書館還出版了由查正儒館長主編的《普洱茶事》一書。

圖書館的數字化進程不斷推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市圖書館的文獻數字化建設會得到快速發展,普洱茶文化文獻專題資料在網絡上為文化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澤石.民族典籍文獻殿堂中的人文眷顧與積淀,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4(5).

第8篇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茶文學作品英語翻譯策略

1中國茶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茶藝語言的準確性把握不當,內容不迎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第一,譯者在翻譯時對茶藝語言的準確性把握不當。茶藝屬于中國的獨特文化內容之一,在許多細節的理解上有更加深刻的意蘊,以及在發展成形中,對翻譯人員的專業性以及文學藝術性等方面都作出了明顯的要求。茶文學作品本身語言形式就豐富多樣,簡單的直譯難以表現茶文學作品的獨特意蘊以及深刻內涵,因實際翻譯過程中,語言的失真、對相關語言的理解不足都大大降低了翻譯的準確性。茶文學作品中常常包含專業性的詞匯,一旦理解上出現偏差,就會將這些專業性詞匯錯誤翻譯,或者是出現各種歧義的翻譯問題,因此目前茶文學作品在茶藝語言的準確性上把握不當,尤其是專業性詞匯的翻譯上,還需要進一步的理解與解讀。第二,茶文學作品翻譯的內容不能迎合英語的實際表達習慣。中國的茶文學作品包含中國發展悠久的茶文化,且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模式,茶文學作品翻譯的模式隨之也確定下來,但是中西方人的語言表達習慣是有著明顯差異的,在翻譯的過程中會出現翻譯內容與西方表達習慣沖突的情況,或者是為滿足表達習慣,犧牲茶文學作品的意蘊與內涵等情況。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是只注重茶文學作品的翻譯忽視雙方的語言表達習慣、還是一味地迎合西方的語言表達習慣,沖突了茶文學作品的內涵解讀等等,這些問題嚴重限制了茶文學作品的翻譯質量,使得茶文學作品的翻譯與英語表達習慣之間的沖突問題顯著。

1.2茶文學作品的翻譯技巧陳舊

中國的茶文化在不斷地發展,雖然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逐漸形成了固定的翻譯模式,但是茶藝語言并不是全然沒有變化的,茶藝語言中也不斷出現全新的元素,茶藝語言的新元素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傳統茶藝的陳舊內涵,推陳出新的同時,也做到了與時俱進。雖然茶藝文化在不斷地發展革新,但是翻譯的內容以及翻譯時的技巧還與過去無異,絕大多數情況下仍然局限于傳統的翻譯方式,在理念創新上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當前翻譯的模式固有陳舊,其中運用到的翻譯技巧數量不足,要巧妙地在翻譯作品中反映中國的茶文化,必須利用多種多樣的翻譯技巧,讓文化意蘊充分表達,但是現階段的翻譯作品顯然不足,且翻譯內容難以滿足時代的需求,受眾不能很好地領悟到中國的茶文化,對茶藝的內涵也了解甚少,長期以往,將嚴重影響人們對于茶藝的主觀印象,茶藝作品的翻譯出現明顯的文化缺失。

1.3茶文學作品譯者專業素質低

茶文學作品的翻譯雖然不屬于生僻難以理解的翻譯任務,但是對于譯者的文化素養以及翻譯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譯者如果對茶文化完全不了解,在翻譯時很容易受到主觀思維的限制,將自己的片面理解疊加到茶藝作品的翻譯中。茶文學作品的翻譯要求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同時該項翻譯任務屬于系統的、專業能力要求高的翻譯工作,譯者在保持高度英文表述能力的同時,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語文文學素養,對茶文化有一定的思考與解讀,避免孤立的、片面的展開翻譯工作。此外,譯者良好的文學素養還可以支持其自主的了解與茶相關的文學知識,包括茶的種類、沏茶、品茶以及識茶的方式與方法,飲茶時的具體要求等等,包括我國諸多與茶相關的文化習俗、或是各類文化遺產,例如河南信陽的茶文化、茶藝表演等,對這些內容的了解與掌握,可以協助譯者提升自我的文學素養,進而協助譯者完成相關的茶文學作品的翻譯。但是結合實際,可以發現絕大部分譯者缺乏這樣的意識,只是簡單地將茶文學作品直譯,忽視文化與內涵的解讀,導致茶文學作品翻譯以后整體質量偏低。

2基于中國茶文化優化茶文學作品翻譯的策略

2.1強化茶藝語言專業化術語的培養

要保證茶文學作品的翻譯質量,需要翻譯人員對我國傳統的茶文化有良好的認知度與理解度,片面的理解會導致翻譯方面的錯誤,翻譯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往往都是來自于對茶藝語言專業化術語的理解不足,因而為提升相關人員的翻譯能力,要解決中西方文化中的差異與不足,譯者要找出翻譯中有關茶藝作品的術語,進一步理解并解讀,結合中西方的語言文化差異,在翻譯時注意利用一定的技巧盡可能的減少文化差異,規范茶文學翻譯作品的語言,做好中文翻譯為英文時的協調與轉換工作。茶文學作品包含的術語數量多,種類復雜,例如:表示茶味干調清香的專業術語包括“清冽”、“濃釅”、“沁著茶香”、“齒頰留香”、以及“芝蘭之氣”等,在形容茶的外形時,還使用“心芽”、“身骨”、“脫檔”、“破口”、“短碎”、“黃頭”等詞匯;而人們形容品茶之后的直接感受,可以使用“喉韻”、“煙熏味”、“青味”、“鎖喉”等詞匯。這些專業性的術語,翻譯人員如果不提前了解并掌握,在實際翻譯時就會出現明顯的知識空位,且茶的種類、地域、收獲季節、口感以及炒制方式等都有差別。只有明確這些內容,并在翻譯時巧妙地表現出,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展現茶文化相關的知識與意蘊,簡單的直譯只能讓人們感受茶文學作品的淺層表意,不能促進中西方深層次的文化交流。所以譯者要強化自身在茶文學作品中專業性術語的學習,再將翻譯結果表現在作品中,協助展現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真實魅力。

2.2協助做好直譯與意譯之間的轉化

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語言上不同的表現力,在中國的語言習慣中,在人稱使用、語序表達等多方面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在茶文學作品的翻譯中,難免會存在關于思維模式、風土人情以及其它諸多的文化差異,部分譯者容易受到中文母語的干擾,在翻譯時,很容易因為自身的語言習慣,導致翻譯過程中“直譯”現象的出現。直譯是譯者站在中文傳統語言模式的角度,按照習慣的語法表達形式,對茶文學作品進行直接的翻譯,即逐字逐句的翻譯內容。這種翻譯的形式,大大削減了茶文學作品中的深刻意蘊,同時翻譯的語言文學性較低,文字整體表述枯燥乏味,甚至影響讀者的實際閱讀體驗,茶文化的相關內涵以及意蘊難以在翻譯作品中表現。例如,《茶經》是我國第一部較高水準的與茶文化相關的文學性作品,許多譯者在翻譯《茶經》時,面對《茶經》中涉及的“中庸”、“敬”的茶道精神等理解不足,包括《茶經》中謙和中庸的“和”茶道精神,這些內容譯者翻譯時不能很好地掌握翻譯的技巧,導致實際翻譯時只能直譯,使得翻譯結果偏離了文章的原意,不利于體現茶文學作品的實際內涵。因此,譯者要注意協助做好直譯與意譯之間的轉化,保證翻譯的結果貼近文學作品本身的意義。

2.3提升翻譯隊伍中人員的素質水平

茶文學作品的翻譯對于譯者而言是有一定深度的翻譯工作,譯者必須對中式文化以及中西方語言相關的文化有一定的理解與分析,翻譯人員的綜合素質影響著作品的最終呈現面貌。對于譯者來說,翻譯時不能僅僅考慮西方國家的語言習慣以及語言表述特點,要站在西方語言的角度上,結合中式的語言文化,二者融合,加以對茶文化的理解與吸收,尊重雙方國家的主要理念,把握好翻譯環節的每一部分,進而準確無誤的翻譯茶文學作品。譯者要注意從兩方面提升自我的素質水平:一是在翻譯工作中,譯者的英語水平是翻譯質量好壞的關鍵,因此譯者要注意時刻學習新知識,積累并吸收英語詞匯以及解釋,熟練掌握中西方語言中的轉換技巧,明確直譯、意譯以及各種詞形的轉換,將這些翻譯方式組合著使用,避免單一的、孤立的使用某一種方式,協助自己英語翻譯水平的提升。二是在中式文化的學習上,譯者翻譯茶文學作品,就需要對我國茶文化相關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與認知,在認識的基礎上,深入研究與茶相關的知識體系,研究茶文學作品包含的深刻意蘊以及內涵,進而完善茶藝語言英語翻譯的實際用語體系,且社會要逐漸建立起篩選機制,提升翻譯人員的工作準入標準,協助把握譯者的綜合素質水平,進而提升茶文學作品翻譯團隊的整體素質。

第9篇

本文對茶文化的旅游價值以及對旅游發展的促進作用進行了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

茶文化;旅游業;促進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茶文化的國家,茶文化已經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中,很早就已經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了,是一個融入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人文科學的文化體系。而茶文化與旅游業也有著密切的關聯,其旅游價值十分豐富,對旅游產業的促進作業也是明顯的。

1茶文化的旅游價值

(1)茶文化有利于拓寬國內茶葉市場。茶文化可以促進游客們產生一種品茶、愛茶的心理,從而開始主動了解茶文化,養成一種喝茶、品茶的生活習慣,這不僅能夠發揮茶葉的優點,提升游客自身的免疫力,還能大力宣傳茶文化產品,這非常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發展。(2)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是茶文化重要的價值所在,茶文化旅游不僅僅只是單純的喝茶,而是形成一條系統化的產業鏈,將景點的觀賞、茶會娛樂、茶品買賣以及餐飲住宿等進行“文化連接”,不僅豐富了旅游的內涵,更加促進了游客的消費與一些連帶產業的發展。(3)符合旅游業的發展趨勢。隨著人們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人們更加開始追求一種精神需要,所以文化旅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城市快節奏生活使得人們產生了一種回歸自然、向往自我的情感追求,這與茶文化非常契合,茶文化不僅能夠修生養性,茶葉更是源于自然,能夠讓人們感受到原生態的純粹,由此來說茶文化旅游非常符合現代旅游業的發展需要。

2茶文化對旅游發展的促進作用

茶不僅是受人歡迎的飲品,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加上茶產地獨有的區域特色等,都為茶文化創造了很多旅游資源,成為它與旅游業相結合的基礎所在。茶文化自古以來就與旅游業相互交融、相互促進,隨著近些年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對于旅游的需求越來越大,所以旅游業的發展十分迅猛,可以說這是作為第三產業的旅游業發展的一個春天。而茶文化是作為一種特色,在旅游產品中所占的地位也是十分突出,它能夠對游客形成一種吸引,在旅游產業的經濟、環境、人文、政治以及社會功能的提升上起到了很強的促進作用。(1)經濟效益是發展旅游業的主要目的之一,從經濟上來說,茶文化對于旅游業的促進作用就是十分明顯。首先要站在國際的角度上來說,由于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獨特性極強,非常受外國游客的親賴,很多游客不遠萬里就是為了親身體驗一下正宗的茶文化,所以受到茶文化的促進作用,我國的外匯收入增加,為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做出了貢獻,并且為我國積累了更多建設積極;并且通過茶文化的吸引作用,促進旅游經濟的提升非常有利于貨幣的回籠,成為了一種新型的貨幣回籠途徑,促進了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而對于我國國內來說,茶文化吸引眾多外來游客,促進了當地住宿、餐飲、娛樂以及購物等行業的發展,不斷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隨著這些行業的發展,以及旅游所在地游客數量的不斷增加,所以旅游業的產業規模會不斷擴大,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并且由于經濟效益的提升還能為政府創造出更多的稅收資金,有助于當地的發展與建設。(2)茶文化對于社會文化也會有很大影響,由于茶文化源遠流長,寓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所以非常有利于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的發揚,在促進社會和諧、文明建設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茶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式,能夠滿足人們日子增長的文化需求,豐富人的精神世界,茶文化所包含的不僅僅只有茶葉本身,更有各式各樣的茶具、茶點以及茶詩、茶藝等等,這些都能夠形成茶文化所特有的一種文化氛圍,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且茶文化還有著很高的趣味性。同時文化是無國界的,我們可以通過茶文化與世界各種文化進行交流溝通,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不斷取精去糟,增加我國傳統文化的知名度,體現出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海南百川的特點,從茶文化體現出我國的傳統文化,讓這種優秀的文化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3)對于旅游文化以及環境等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我們可以充分運用茶文化中的優勢資源與旅游業進行更好的結合,將這些優勢資源轉變成旅游資源,從而更好地豐富旅游活動的文化內涵。茶文化涉及到醫學保健、科技、文化、經濟、藝術等行業,從而構成茶文化交流學、歷史學、社會學、以及功能學等特色茶文化體系,這些體系的形成充分反映了茶文化的深厚底蘊,使其歷史性、民族性、區域性以及國際性的統一。茶文化與旅游業相結合,也使得旅游資源所在地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工作,為創建更優美更潔凈的茶文化旅游環境而努力。

3結語

雖然茶文化對于旅游產業的發展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在發展茶文化旅游業時要結合自身特點進行合理、適度的開發,才能夠真正發揮茶文化的突出特點。將茶文化與旅游業進行結合是旅游業發展的一個新模式,由于發展時間較短所以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有關人員不斷的進行思考與研究,爭取為我國旅游產業以及傳統的文化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沈學政,蘇祝成,王旭烽.擦汗文化資源類型及業態范式研究[J].茶葉科學,2015(3):299-306.

[2]王云龍.論茶道與茶藝兩個維度推動凌云茶文化產業發展[J].傳承,2013(3):123-125.

[3]金珍淑.關于陸羽《茶經》中飲茶觀點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5.

第10篇

關鍵詞:茶 文化 茶道 茶藝

一、引言

中國是茶的故鄉,在中國制茶、喝茶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中國也是最早種植和飲用茶葉的國家。茶漸漸成為中國人喜愛的常用飲品。茶是中國社會生活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中國的茶文化傳入日本后,與日本的傳統文化相結合,發展至今已成為包含藝術、哲學、宗教、禮儀的綜合文化體系。茶文化已經變成中日文化交流的羈絆。

二、中國的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飲茶一直是中國人的一種生活習慣。茶在不知不覺間扎根于人們心中,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可以說中國的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大中心。

(一)茶的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的國家,飲茶的歷史已有5千年以上,被稱為茶的故鄉。據世界上最古老的茶神陸羽的著作《茶經》記載,人們熟知茶要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神農氏嘗百草,偶然發現了以茶解毒之法。

一般認為,茶的發祥地在中國南方的四川省到云南省之間的亞熱帶地區。茶最初是煎來做藥用或茶粥這樣的食物的,漢代著成的醫書《神農本草經》中留下了關于飲茶的最早敘述。

茶在中國歷史上漸漸普及到尋常百姓家。隨著封建王朝的衰落,茶葉日漸衰微。進入改革開放的90年代,中國茶又開始復興,現今在一般家庭中也興起了飲茶之風。而且不只是中國大陸,茶的栽培方法還傳到了臺灣,并在臺灣培育出了優質茶葉。

(二)中國茶的種類

雖說中國茶的種類有1000種以上,但根據發酵的程度大體分為6種。綠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紅茶。每種茶都以顏色命名,給人很美好的印象。

根據各地氣候條件的不同,茶的品種、飲茶的方法也大相徑庭。從地理上來看,長江以北的人們愛喝茉莉花茶,以南的人們則愛飲綠茶。另外,西南、西北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喜好。這些各色的飲茶、煎茶方法象征著各地人民與茶的關聯。

(三)與中國茶相關的文化內容

之所以說茶是風雅的愛好,是因為制茶的工藝中,包含著很多的學問。茶樹的栽培和茶葉的加工就不必說,茶具、水以及沖泡的水溫都必須要精心考慮。

1.茶具

茶的專用器具的制作是從唐代開始的。在《茶經》中記載,除了金銀的茶具,最后還發展到青瓷、陶器、玻璃、金屬等大約20種的茶具。

不同的茶,使用的茶具也不同。烏龍茶要用玻璃杯,而功夫茶則要使用白瓷杯。

2.茶的作法

唐朝的茶以固體的“茶餅”為主,分為粗茶、散茶、抹茶和茶餅4種。宋代,新的制茶方法接連出現,茶的種類暴增。茶從固體的“茶餅”到“團茶”成為主流。元代出現了花茶。明朝時,各地的花茶貿易已經普及開來了。這時候的飲茶法,已從煎茶逐漸變成了泡茶。飲茶之處也從室內轉到室外。

3.中國的茶藝

在中國,茶的泡制方法叫做“茶藝”。如今日本實行的中國茶藝就是在福建、廣東發祥的“功夫茶”。功夫茶為了可以享受茶的香氣,大多使用沸騰的水。但是,出來氣泡的熱水由于氧氣不足而不適宜泡制茶葉。功夫茶是當今中國茶藝的主流。

泡茶的工序中作法和形式成為了中國茶藝的重心。據說客人們都被這種周到的招待和茶的香味所感動。

三、日本的茶道

在日本有很多諸如茶道、花道、弓道、劍道等的“道”。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茶道。

日本的茶道雖是產生于中國的,但傳到日本之后,和日本的傳統文化相結合、發展開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日本,茶道依然盛行。

(一)茶道的歷史

把茶從中國帶到日本的是平安時代作為遣唐使派到唐留學的僧侶們。當時的中國茶是類似于現在烏龍茶的半發酵茶。那時茶的顏色就是現在日本所說的茶色。當時的日本人很喜歡茶,把茶葉作為藥服用,只泡制必要劑量的茶葉。

到了鐮倉時期,名叫榮西(1145-1215)的日本禪師數度到中國留學,從南宋歸國之際,把茶的種子作為消除僧侶困神的藥物帶回了日本。在日本,同禪一起發展起來。

室町時代,在村田珠光和武野紹鷗的主張下,完成了“閑寂茶”,茶之湯也升華成了“道”。

安土桃山時代,受到了秀吉重用的千利休,將至今為止的游戲性質很強的茶之湯提高到了藝術的境界,也因為這個功績而被尊為日本的茶圣。

(二)與茶道有關的文化內容

茶道的靈魂是“一期一會”。在這里的意思是,“同客人的相會,一生中可能僅有一次,主人為了這可能僅有一次的相會,妝點鮮花,備上好茶,用最真誠的心思對待客人。”客人作為被招待的一方,如果對于主人的招待表示“感謝”的話,自然就能實踐茶的作法。用茶招待客人的過程是復雜的,特別是有種種的“行禮”。品完茶后,也要盡量保持茶碗干凈的狀態,用手指拭去喝茶的痕跡。

(三)茶道的思想

日本的茶道,并非區分味道的濃淡、鑒別茶品質的優劣,而是通過一系列的飲茶形式,追求閑寂,加強和睦,陶冶情操。

日本的茶圣千利休大師將禪學調和到茶道中,提倡“和、敬、清、寂”,創造了今天的茶道。在與禪學結合的過程中茶道被不斷地深化。“茶禪一味”已成為追求茶道的日本人的思想境界。

四、中日茶文化的不同點

(一)歷史背景

1.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和文人階層

中國最初飲茶的人,一般認為是神農氏。魏晉以來,天下大亂,文人中盛行“清淡”的風氣。陶淵明和竹林七賢等文人們用茶平靜心情,提高了清淡的氛圍。就這樣,茶成了文人生活的必需品。清淡的風習中產生了玄學。玄學是儒、佛、道三教的思想融合后的學說。這時候開始,熱衷玄學的文人們開始喜歡茶,創作了描寫茶事的詩文。

到了唐代,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的中國的茶文化業已成熟。唐中,飲茶之風普及到全國。這與唐代的詩作繁榮息息相關。明清時期,茶人們將茶藝推到了最高境地。

從歷史上看,中國文人隱逸生活給茶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中國的茶文化與中國的文人階層有著很深的關系。

2.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社會階層

茶的歷史可追溯到奈良時代,從中國傳來的茶葉首先是在貴族和僧侶間作為藥用的。平安時代以后日本開始進行茶樹的栽培,茶滲透到了武士中間,室町時代身份高的人相互之間用豪華的茶具開茶會。那個時代的茶道對于平民來說是聞所未聞的。戰國時代,茶之湯被視作武士的樂趣。靜靜地點茶,可以安慰生于亂世的心靈。足利幕府的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能阿彌、村田珠光的結合拉開了茶和權力相結合的幕布。豐臣時代由紹鷗的弟子千利休完成了閑寂茶道,茶道成了上流階級社交的手段。

也就是說茶道,即 “茶之湯”在日本的歷史上,是由當權者和統治者形成的,是在武士階層傳播開來的。

(二)的影響

1.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影響下的中國茶文化

有三千年以上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基礎是由儒、道、佛三教的精神形成的。儒家修茶的德,道家修茶的心靈,佛家修的是茶的性。三教一體化對中國的茶文化有很大的影響。

茶在儒教,成為了踐行社會倫理,感化社會精神,明確社會禮教的工具。對于佛教的僧侶來說,茶支持著來世凈土的信念,是到達彼岸的手段。茶在道教里也是享受自然,到達自然世界的橋梁。三個教在茶文化中用茶的品性調和人類。

2.禪和日本的茶道

日本的茶道主要反映的是禪宗的思想。日本文化、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也融入其中。榮西第二次去宋留學的時候學習了臨濟禪,在日本的禪寺把抹茶法發揚光大。而且可以說這是“茶與禪”的關系的開始。禪中最根本的精神是“對一切有形物的否定”。所以,禪既否定文化,又否定生命性、主體性的人類,甚至連佛祖都否定。但是,禪思想本來的目的并不是“否定”。這種否定是為了指向“真實的人類存在”的手段。所謂真實人類的存在是自己感覺“無相的自己”。這里就產生了與茶的關系。茶道的精神也是“無我”。也就是解放精神,真正地自由。在四張半席的空間里,把身份、地位全部舍棄,從生活的煩惱中解脫出來,無限地解放自己。這些種種就是茶道和禪無法斷絕的關系。

(三)思想體系

1.中國茶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中國,茶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飲茶時的道德,這便是所謂的“茶德”。中國自古就有茶道,但是沒有受到宗教的影響。隨后,中國的茶藝和儒教、佛教、道教的思想一體化,各階層的人們也根據自己的要求和愛好選擇不同形式和思想的茶藝,并將其展開。因此,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規則。二十世紀以后,茶文化受到熱捧,為了理解中國的茶道精神,更多人認為有必要總結“茶德”。現今,中國茶藝的基本精神概括為“清”“敬”“和”“美”。

這其中,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和”是天和、地和、人和的意思,代表著宇宙萬物的統一后,從中生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的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有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靜等。而且,中國人說的茶德(清、敬、和、美)是通過茶藝飲茶時,將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和中庸、協和的精神貫徹起來的品德。

2.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在日本學術界說明日本茶道思想的時候,常常使用“和敬清寂”、“一期一會”這兩個概念。其中,“和敬清寂”是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此理念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千利休把“和敬清寂”當做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另外,江戶末期的茶人井伊直弼在《茶湯一會集》中說到了“一期一會”。 “一期一會”是指對于一生中僅此一次的邂逅,要珍惜對待。這是茶人在做茶事時候的心情。主人會對壁龕里裝飾的掛軸、花以及茶碗等用心準備。另一方面,客人對主人的招待懷著感謝的心情。雙方都可通過茶事感受生命的充實。

如果說“和敬清寂”表現出日本茶道的禪學思想;那么“一期一會”便可稱為日本茶道的人文理念。

以上從歷史背景、宗教影響和思想體系三個方面,試著探究了中日兩國茶文化的不同點。此外,在其他方面,兩國的茶文化也有諸多不同。比如,中國的功夫茶看重的是賞茶色、品茶香,因此對于茶的品質和口感更加重視。而對于飲茶的方法、順序等沒有日本那么繁瑣和精細。另一方面,日本的茶道,更加重視喝茶的時間、空間及同席人之間的關系。通過嚴謹的飲茶順序和形式,來追求幽玄,加強和睦,陶冶情操。

五、結語

本文以中日兩國茶文化的研究現狀為依據,站在比較文化的立場,從歷史背景、宗教思想和思想體系三個方面對中國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進行了對照研究,試著探索了中日兩國茶文化的不同點。另一方面,通過分析不同,推動加深兩者的聯系。正如倉澤行洋氏(日本茶道學會會長)所說,“日本的茶道是中國茶道之子”,意思就是沒有中國茶文化的基礎,就沒有今天日本的茶道。另外,對于日本的茶道,倉澤氏說到“茶道生于中國,在日本開花、結果,是卓越的生活文化。茶道從單純的飲茶習俗的領域脫離出來,成為了高度的精神文化。陸羽的《茶經》證明了這一點。茶道傳到日本后,與日本文化傳統相結合,實現了新的發展,終成具有深遠的哲理和豐富的藝術表現的綜合文化體系。”也就是說,茶道文化是中日兩國相互補充創建完成的。

可見,茶文化在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史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那么,茶文化是怎樣將中日兩國人民的文化心理結合起來的?原因何在?這些問題還不是十分明了。因此,結合兩國人民不同的文化心理,從文化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對中日兩國的茶文化進行更深的研究將成為我的下一個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 倉澤行洋.藝道的哲學[M].東方出版社,1983.

[2] 川勝平太.茶的文化和文明[M].小學館,1987.

[3] 芳賀四郎.閑寂的研究[M].淡交社,1978.

[4] 谷川厝.茶的美學[M].淡交社, 1984.

[5] 郭孟良.中國茶史[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6] 吉村亨.日本的茶[M].淡交社,1984.

[7] 久松真一.茶道的哲學[M].淡交社,1984.

[8] 棚橋簧峰.新版中國茶文化[M].紫翠會出版社,2004.

[9] 千宗室.<茶經>與我國茶道的歷史意義[M].淡交社,1983

[10] 水宮秦彥.日華文化交流史[M].富山房,1987.

[11] 滕軍.日本茶道文化概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

[12] 王玲.中國茶文化[M].北京中國書店,1997.

[13] 永島福太郎.詳說初期茶道史淡交社[M].2003.

第11篇

[關鍵詞]茶文化;工夫茶 ;潮汕精神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20-0066-02

據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載,我國自古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柴米油鹽醬醋酒茶”之說,到元代則略去“酒”,我們在許多元雜劇中都可見“早晨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唱詞,可見茶在古代中國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陸羽《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戰國時期《神農本草》上說:“神農嘗百草療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此可見,茶最早是以藥的功用出現的。至于茶何時開始成為飲品,說法不一,最常見的說法是周武王時期。到了唐代中后期,飲茶之風已非常普遍,品飲技法也很是講究。隨著陸羽《茶經》的面世,中國的茶文化初步形成。宋代,飲茶開始變為細煎慢啜式的品飲,“斗茶”成為一時風尚,茶文化至宋達到了空前鼎盛期,以致宋徽宋親自撰寫《大觀茶論》,蔡襄留下了《茶錄》,當時的文人騷客都有關于茶的詞句名篇留世。明清時期,飲茶、制茶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還出現了茶的分類。潮汕地區何時開始飲茶難以準確考證,但蘇軾《與子野書》說:“寄惠建銘數品,皆佳絕。彼土自難得,更蒙輟惠,慚悚!慚悚!”“子野”即吳復古,“潮州古八賢”之一,現揭陽人,與蘇軾至交。從蘇軾的《與子野書》中,我們可看到吳復古所寄上的數品茶,獲得了蘇軾的高度贊譽,可見吳復古有較高的品茗水平。由此可證,宋代揭陽至少在上層人士中已有飲茶習俗。明嘉靖十一年(1532),潮州狀元林大欽在《齋夜詩》曾這樣寫道:“掃葉烹茶坐復行,孤吟照月又三更。城中車馬如流水,不及秋齋。”徐珂《清稗類鈔·功夫茶》載:“閩中盛行功夫茶,粵東亦有之;蓋閩之汀、漳、泉、粵之潮,凡四府也。”今潮州鳳凰山仍有一處宋代茶樹遺址。由此可見,潮汕地區飲茶自宋或更早有之,史料可考,至清展成為一種極精致和美感的茶藝烹治法。

所謂工夫茶,并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沏泡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工夫。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有名的生活習俗之一,凡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哪怕是身居海外幾代的潮汕人,這一傳統依然在異國他鄉得以很好的保留。潮汕人愛飲工夫茶,可以說是達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說的天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卻把古人列為末位的茶晉升到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泡壺工夫茶。他們不怕“早晨空腹茶,劫賊入人家”,而持之以恒,處之泰然,習慣性上把茶葉叫“茶米”。潮汕地區更有“茶鋪多過米鋪”的說法, 可見嗜茶若命者的形象。由此可見,潮汕人對茶情有獨鐘。

潮汕工夫茶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潮汕人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喪、喜、慶也無一離得開茶,至今,潮汕地區還保留著結婚之日新娘向長輩下跪敬茶的儀式。又如有親人自海外歸來,家中媳婦及晚輩,如第一次見面,也要行“跪茶”之禮。至于喪事,如去世老人家其娘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后才議事。每逢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可見,工夫茶對潮汕人日常生活影響之深。古時潮汕儒雅人家沏泡工夫茶更是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縣長”)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文人騷客生活中的此等雅事,在許多詩文中均有言及,如近代詩人丘逢甲從日本回國后,在潮州生活時作《潮州春思》詩六首,其中一首記述春日烹品工夫茶的情景,其詩曰:“曲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小砂壺瀹新鷦觜,來試潮汕處女泉。”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沏泡技法考究與以茶寄情為主要特點。據翁輝東《潮州茶經》記載:“功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閑情逸志之烹制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紅茶和綠茶,而以半發酵的烏龍、鐵觀音,現代尤以當地特產名優鳳凰單樅茶為主。鳳凰單樅外形條索壯直,緊結勻嫩,色澤灰褐、油潤有光澤,似鱔魚色。沖泡后香高持久,具有襲人的天然茶香,香味濃醇鮮爽,湯色明亮顯黃,葉底鮮嫩,綠葉紅鑲邊,并且有特殊山韻,飲后回甘力強,耐沖泡,葉底具有隔夜不酸的特點。雖說茶葉在工夫茶烹治過程中沒茶具講究,但半發酵的烏龍茶在工夫茶中的地位卻不可撼動,因為不發酵和全發酵的茶類不宜泡工夫茶。在烹治工夫茶過程中,工夫茶的茶具是最為講究的,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缽、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十二件為常見,如十二件皆為精品,則稱“十二寶”,如其中有八件為精品,或四件為精品,則稱“八寶”或“四寶”。另外,茶具也講究名產地、名廠家出品,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儼然一套工藝品。工夫茶的茶壺,多用江蘇宜興所產的朱砂壺,要求“小淺齊老”,茶壺“宜小”,“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于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淺,猶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老茶客有“茶必武夷,壺必孟臣,杯需若琛”之說,可見工夫茶文化中的高品味價值取向。

工夫茶全在茶之烹法,雖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沖,也全功盡廢。概括來說,可把烹煮工夫茶的具體程序表述為“燒盅(燙杯)熱罐,高沖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現將工夫茶烹程序略作介紹,以示其精其美。

治器:泥爐起火,砂銚掏水,扇爐,潔器,侯火,淋杯。

納茶:砂銚中水初沸時即把砂銚提起,淋罐淋杯使其熱,再將砂銚重置爐上;打開錫罐,將茶倒于素紙上,取最粗的茶葉填于罐底滴口處,次用細末填塞中層,再以稍粗之茶葉覆于最上面,謂之納茶;茶葉通常不能裝得太滿,約七八成足矣。

候湯:“湯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第二沸,正好之侯也。”

沖點:講究“高沖”,開水從茶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以防“沖破茶膽”,茶葉沖散,茶沫溢出。

刮沫:沖必使滿忌溢,滿時茶沫浮白,溢出壺面,提壺蓋從壺口平刮之,沫即散墜,然后蓋定。

淋罐:茶壺蓋好后,再以熱湯遍淋壺上,以去其沫,壺外追熱,可使香味育盈于壺中。

燙杯:淋罐已畢,仍須淋杯,淋杯之湯,宜直注杯心。俗稱“燒盅(杯)熱罐(茶壺),方能起香”。

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后如“關公巡城”般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循環篩點以至于盡,即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灑茶既畢,乘熱人各一杯飲之,杯緣接唇,杯而迎鼻,香味齊到,一啜而盡,三嗅杯底味云腴,食秀色,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吻。神明凌宵漢,思想馳古今。境界至上,已得‘工夫茶’三味。”從工夫茶的一系列烹治法中不難看出,茶具的精美和烹治的精巧、雅潔,這也是潮汕精細精神的體現。縱觀古今中外潮汕人在各領域叱咤風云的風采,不能不說這與潮汕地區的獨特文化有很大關系,而潮汕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工夫茶文化。時至今日,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可見工夫茶對潮汕人影響之深。潮汕工夫茶文化很注重精、潔、和、敬,整個烹治品飲過程處處體現潮汕文化的謙和、精細的人文精神,正如潮籍大文學家秦牧稱:“潮汕工夫茶,堪稱中國茶道代表。”整個潮汕工夫茶這一套禮儀正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的茶道精神。

[參考文獻]

[1]曾楚楠,葉漢鐘.潮州工夫茶話[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2]廖琪.茶道無道[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9.

[3]丘逢甲.丘逢甲詩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

[4]王旭峰.愛茶者說[M].北京:文藝出版社,2006.

[5]徐鳳龍.在家沖泡工夫茶[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6]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戴嘉枋,王健等.雅文化——中國人的生活藝術世界[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8]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第12篇

一、推動世界經濟發展

中國茶文化向世界傳播的經濟影響巨大,并催生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茶產業,誕生了世界茶葉貿易行業,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催生世界茶產業。中國茶向世界的傳播,也是茶產業走向世界的過程。作為茶樹原產地的中國,最早利用、馴化、栽培茶樹,進行茶葉采摘、加工、制造、銷售,形成了茶產業,誕生了茶經濟。隨著中國茶向外傳播,茶葉知識、茶樹栽培、茶葉生產傳到國外,世界茶產業應運而生。現在世界上有60多個國家種上了茶樹,不同程度地發展了茶葉生產,促進了國際貿易,加強了國際協作,繁榮了茶葉科學。在世界農業經濟作物中,茶業逐步成為令人矚目的產業。現在五大洲都有茶區分布,茶園分布最廣的地區介于北緯6度至22度之間,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邊區索契山地的圖亞普謝區茶區為當今世界最北的茶區,阿根廷的米遜斯茶區是世界最南的茶區。亞洲茶區分布最廣,非洲次之,美洲再次之,大洋洲、歐洲分布較少。茶業在各國經濟中的重要性,從茶產量可見一斑。年產量20萬噸以上的國家為世界最重要的產茶國印度、中國、斯里蘭卡,這三國茶產量占世界茶產量的60%以上。年產量10萬噸以上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肯尼亞、日本、土耳其。以上這些國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產茶國。年產量萬噸以上的產茶國有孟加拉國、坦桑尼亞、馬拉維、烏干達、伊朗、莫桑比克、越南、阿根廷、巴西、津巴布韋、盧旺達、南非,這些國家是世界上比較重要的產茶國。此外,緬甸、泰國、老撾、馬來西亞、柬埔寨、尼泊爾、菲律賓、朝鮮、韓國、阿富汗、巴基斯坦、盧旺達、馬里、幾內亞、毛里求斯、埃及、剛果、喀麥隆、布隆迪、剛果(金)、埃塞俄比亞、留尼汪島、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秘魯、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危地馬拉、巴拉圭、牙買加、墨西哥、玻利維亞、圭亞那、美國、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澳大利亞、葡萄牙、格魯吉亞等國家和地區的茶產量在世界上雖無甚影響,但茶產業在本國經濟中仍占有一定地位,在滿足本國飲茶需求的同時,對減少茶葉進口,平衡貿易格局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因而仍具有產業意義。

推動世界茶貿易。中國茶向世界的傳播,推動了世界茶貿易的發展。茶葉貿易的發展與飲茶風俗的傳播關系極大。長期以來,中國茶主要在周邊國家和地區傳播,雖然茶葉貿易隨之興起,但貿易數量仍然有限。只有當飲茶風俗傳入歐洲,并隨西方殖民擴張傳播到世界各地后,茶葉被納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體系,茶葉貿易勃然興起,世界茶貿易數量才不斷被刷新。19世紀40年代前,中國幾乎提供了世界茶葉貿易的全部貨源。據筆者推算,16世紀的中國茶葉出口總量微不足道,17世紀約在21010擔以上(1050.5噸),18世紀增至8889241擔以上(444462.5噸),19世紀40年代,達1500萬擔左右(75萬噸)。如果加上每年2.5萬~5萬擔的帆船運茶出口量,則總數更多。從16世紀40年代至19世紀40年代前的約300年間,中國出口茶葉總計2396萬擔(約119.8萬噸),1840年約為40萬擔(2萬噸)。此后,世界茶葉市場上出現少量日本綠茶、印度紅茶,且數量不斷增多,但中國茶葉出口量也不斷增加,1886年達到巔峰的13.4萬噸。這一時期,中國茶葉90%以上銷往歐洲。20世紀40年代后,由于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世界茶葉生產、出口、消費均有所下降。戰后,許多發展中國家茶葉產量迅速增加,但世界茶葉貿易額同樣增加迅速。世界茶葉出口貿易由19世紀70年代的12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178.37萬噸,顯示了這一貿易產品的巨大活力。

刺激世界茶生產。中國茶向世界的傳播,刺激了世界茶的生產。隨著茶的傳播,茶樹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茶國家和地區逐漸增多,茶葉生產得到穩步發展。筆者曾估計,中國茶作為世界茶葉唯一產地時的1832~1837年,年均茶園面積為34.73萬公頃,茶葉產量13.03萬噸,單產374.9公斤/公頃。由此可知,中國茶向世界傳播對茶葉生產的巨大刺激作用。以1832~1837年茶園面積、茶葉產量和單產為基數,1934年這三項數據分別增長了2.59倍、2.93倍和1.13倍,1990年這三項指標則進一步增至7.2倍、19.3倍和2.68倍。從1934年到1990年,世界植茶面積增長1.78倍,茶葉產量提高5.6倍,茶葉單產增加1.36倍。進入21世紀,世界茶葉產量持續增長,每年均超過300萬噸,2010年躍至408.7萬噸,2012年增至452.80萬噸。茶葉生產的驚人發展由此可見一斑。

二、豐富人類文化禮儀

中國茶向世界的傳播過程,不僅是飲茶風俗的傳播、茶葉知識的輸入、茶葉貿易的開展及茶產業的興起,更重要的是禮儀文化的傳播。與中華文化一道遠播海外的茶文化,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相結合,日益生根發芽,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飲茶禮儀、飲茶文化。在新產生的茶文化中,東方茶文化最具典型的是朝鮮茶禮、日本茶道,西方茶文化最為典型的是荷蘭茶會、英國下午茶。這幾種最為典型的茶文化是中國茶文化、茶風俗傳入這些國家的產物。朝鮮茶禮。隨著中國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流入朝鮮,茶隨之傳入該地,并加以傳播。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唐太宗時期茶傳入朝鮮。據朝鮮正史《三國史記》載,新羅善德女王(632~646年在位)時,留學僧人從中國帶回茶籽種植。《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第十)興德王三年(828年)十二月條載:“入唐回使大廉帶回了茶種,種植于地理山上。在此之前,善德王之時茶已有之,但是自興德王時代興盛起來。”朝鮮李朝文獻《東國通鑒》說“:新羅興德王時,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帝(827~840年)賞賜茶籽,公元828年種于金羅山的異山。”這是茶的再次傳入,表明飲茶已有一定程度的普及。新羅時代已全面輸入中國茶文化,飲茶由上層社會、僧侶、文人向民間傳播、發展。這一時期新羅國內開始植茶、制茶,茶文化進入興盛時期,茶禮形成。日本茶道。日本奈良時代,“文化的引進,并不僅僅限于制度、技術等,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也被熱心地學來了。其中之一,即飲茶之習慣也被熱心地學來了。”

[2]以最澄、空海、永忠為代表的學問僧在學習、傳播佛教的同時,還帶回了中國的茶籽、茶餅、茶具。從弘仁飲茶中對陸羽亦步亦趨的模仿及弘仁茶詩與中國茶詩的相似表達,可以推測《茶經》一書及唐代飲茶詩文也由以此三人為代表的學問僧帶到了日本。以嵯峨天皇為首的日本上流社會對新傳入的飲茶文化懷有極大熱情,尤其是嵯峨天皇不僅多次參加茶會,還在皇宮中開辟茶園,下令在近畿地區植茶。飲茶文化在日本迅速發展,形成一股“弘仁茶風”,為13世紀后南浦繅明、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在日本傳播茶道打下了基礎。荷蘭茶會。歐洲茶會,以荷蘭為最。中國茶傳入歐洲時,價格高昂,非普通人所能飲用,只有貴族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要人才能享用。荷蘭輸入中國茶葉的同時,中國茶壺、茶杯也一起被輸入,使之能夠同時使用。1637年前后,有些富商的妻子開始以茶待客,于是茶葉輸入量稍微增加。1666年,茶價有所下降,但每磅售價200~250弗洛林(相當于80~100美元),茶葉仍然只能為富人所享用。此后,輸入量再次增加,價格下降,飲茶略有普及,這個時間是1666年至1680年。富有的家庭辟有專門茶室,普通市民則在啤酒店飲茶。飲茶俱樂部的形成,推動了一般婦女的飲茶熱。茶會是一件十分鄭重其事的事,飲茶客人多在下午2時光臨,主人鄭重接待,禮貌周全。女主人取出各種茶葉,放入配有銀制濾器的小瓷壺中。女主人請每位客人選好自己的茶,然后放入小杯中。需要加其他飲料的客人,女主人則以小紅壺浸泡番紅花,用較大的杯盛放較少的茶遞給客人,讓其自行配飲。飲茶時,要咂吸有聲,表示女主人的茶味美好。大家足靠火爐,一邊喝茶,一邊吃著糖果餅干,一邊交談。飲茶結束后,再喝白蘭地酒,吃葡萄干、糖等食品。茶會風靡一時,成為荷蘭婦人重要的社交方式,這一著名活動豐富了她們的日常生活內容。飲茶習俗對荷蘭人社會生活產生了許多潛移默化積極影響:政府通過社區免費聚餐,加強與民眾的互動與溝通;生意興隆的茶館,豐富了近代荷蘭的城市服務業,促進了人們之間的彼此聯系;追求飲茶,刺激了人們對茶器收集及茶亭興建的熱情。

[3]英國下午茶。歐洲茶會,以英國為次。英國飲茶晚于荷蘭,但發展勢頭迅猛,至18世紀已形成午后茶。1763年,在哈羅門諸貴婦輪流供給午后茶與咖啡。此后,鑒于人們早餐食用豐富,中餐與晚餐間距時間太長,晚餐后則在會客室飲茶的情況,第七世裴德福公爵夫人安娜推出了17時進茶、餅干的項目,午后茶遂成為時興禮儀。這種禮儀一經產生,風靡一時。同時,飲茶習慣迅速普及全國各階層,英國遂成為世界最大茶葉消費國,人均年茶葉消費量最多時竟然達到10磅。飲茶方法的講究,為其他國家所不及。泡茶是一種藝術,全國男女老幼都懂得怎樣泡制一杯合口的好茶。[4]

三、其他方面的影響

中國茶向世界的傳播,除了改善飲食結構、推動經濟發展、豐富文化禮儀這三大影響外,還對世界宗教、交通、軍事、政治、外交、民族、語言、文學產生了深刻影響,這些領域均程度不同地打上了茶烙印,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茶痕跡。隨著大量茶文獻的出現,茶的內容進入了詩歌、散文、小說,并與繪畫、雕刻、音樂、舞蹈、歌曲等藝術日益緊密結合,形成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各種茶藝術。這一切,無不反映了中國茶向世界傳播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也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證明和影響力的標志。

作者:陶德臣單位:理工大學人文教研室教授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吾县| 彭泽县| 阳高县| 舞钢市| 响水县| 当阳市| 苍溪县| 广元市| 龙泉市| 三门县| 新和县| 田阳县| 平度市| 逊克县| 乌兰察布市| 大同市| 泗洪县| 五家渠市| 常熟市| 怀来县| 吴桥县| 乐都县| 肃宁县| 贵定县| 平和县| 时尚| 大方县| 昌图县| 济源市| 上虞市| 宝鸡市| 三原县| 滨海县| 静乐县| 米易县| 隆回县| 潍坊市| 拜泉县| 永福县| 昭平县| 兴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