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病蟲害調查防治

病蟲害調查防治

時間:2023-06-15 17:27: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病蟲害調查防治,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病蟲害調查防治

第1篇

關鍵字:林業調查設計 病蟲害防治 分析

中圖分類號:S76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5(c)-0000-00

對于林業調查設計中的病蟲害問題,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于病害主要是指微生物所造成樹木受傷害的情況;而蟲害主要是由昆蟲取食或由其生活習性對樹木產生的危害。對于防治,只有先弄清楚樹木受害是由害蟲引起的還是病原菌引起的,才能進行防治。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防治效果,否則會適得其反。

1病蟲害防治在林業設計中的意義

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下,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同時我國的林業工程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1] 。目前我國的林業現狀具體的就兩句話來形容:一是成就巨大;二是問題嚴重。這就需要林業進行“可持續發展”。對于目前的現狀來說,環境的日益惡化,自然災害的日益增多,這些都促進了我國林業工程建設的重要性。

林業發展是一項很大的建設工程。我國林業的持續發展,關系著我國的經濟、環保事業的發展。想要發展林業的建設,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病蟲害的防治[2] 。而在林業設計中如何更好的防治病蟲害對林業設計來言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難題,這就要求林業工程項目在設計過程中加強病蟲害的防治。

林業設計是開展林業工程項目的首要工作,在進行這項工作的時候,應該著重考慮如何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病蟲害會直接影響林業工程建設的質量,只有把病蟲害防治工作真正地實施起來,林業設計才能順利進行。

2對于林業育苗設計中的病蟲害防治問題

2.1 對于松樹類的育苗情況

要想成功的把松樹苗培育成功,最主要的是控制松苗立枯病,因為松苗立枯病是松樹類最具有毀滅性的病害。對于這種病害的防治,就要從育苗的時候開始防治。松樹類的土壤適合酸性,這就要注意避免堿性的土壤,對于病害少、菌根多的應該進行連作培育[3] 。這樣的地方主要有燕山和太行山區,它雖然種植的是樺樹,但我們可以利用樺樹林來進行培育松樹苗。那里的排水性很好,土壤間孔隙大,這樣樹苗的根部呼吸就很容易,吸收的養分就多。在整地翻新的時候,適當的放入硫酸亞鐵,以此來疏松土壤,進行殺菌,對于那里的氣候,在育苗時應該采取淺地播種,而且還要早播種,這樣才能使培育出來的樹苗在干旱地區能夠存活下來。

2.2 對于楊樹類的育苗問題

在培育楊樹苗時,要注意在一塊田地上不能連續栽種樹苗,因為連作會導致楊樹的爛皮病、潰瘍病和冠瘦病的發生,嚴重影響柳樹的生長。針對這個問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利用益生菌原液中的多種有益微生物來消滅這些病菌,并補充因連作被楊樹帶走的微量元素,就能夠很好地防治因連作造成的病害。對于部分的楊樹出現黑斑病的地區,這就要求在建立楊苗的苗圃時遠離原有楊樹林和苗圃。

3對于林業設計中的病蟲害防治問題

3.1 在設計林業時營造混交林

在對林業的設計時,如果要求管理方便,有開闊的空間,同時樹枝要能充分的擴展,再這樣的情況下就不適合營造混交林。對于防止病蟲害、抑制雜草生長就可以營造混交林。這種方式主要適用于經營條件差的地方,是用來通過生物措施來促進林分生長。混交效果最好的主要有:油松與橡櫟、落葉松與云杉、楊樹與刺槐等,可以因地制宜的進行選用[4] 。由實踐我們可以知道,樺樹與油松進行混交,這樣有利于松樹的生長。因為油松在樺林冠下生長時,吸收了樺林的養分,促使了油松根部菌根的生長。因此要在設計林業時注重營造混交林。

3.2 加強臭椿的栽種,以此驅避害蟲

臭椿是有臭味的一種樹。它對煙塵與二氧化硫的抗性較強,病蟲害比較少。由于臭椿的生態習性加上本身的特殊氣味,對于驅避害蟲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進行林業設計時,可以適當的選栽臭椿,或者把臭椿與其他的樹種進行混栽。以此來防治病蟲害,減少害蟲對于樹木的危害。

3.3 果園附近可以適當的栽種泡桐樹以防蝽象

蝽象也就是放屁蟲,它主要是依靠臭腺孔分泌臭液,在空氣中揮發臭氣的一種昆蟲。茶翅蝽是蝽象的一種,它主要是寄住在梨樹、桃樹和棗樹上,而它主要是以吃泡桐樹、榆樹為食。而在果樹果實成熟時,他們就開始往梨樹上寄住,這時候對于梨樹果實的危害就很大[5] 。因此可以采取在果園周圍適當的栽種泡桐,這樣讓茶翅蝽還在泡桐樹寄住時進行消滅,這樣就能在果園果實成熟之前消滅掉害蟲。

3.4 在計劃時應注意蘋果園和梨園之間的距離

蘋果樹與梨樹是同一類的水果種類,他們所患的病毒類病害也是一樣的,對于兩種果樹患一樣的病毒,癥狀卻不一樣,蘋果樹患病會造成果實減產,水果質量下降,嚴重的則會出現毀滅果樹;然而梨樹卻只是只帶毒不顯示患病癥狀,所以在栽種時,兩種果樹不能混栽,對于新培育的蘋果樹苗,不能栽種在患病的蘋果樹周圍,應該遠離原來果樹50米。

3.5 對于無病毒葡萄園與一般葡萄園防治

在對葡萄的種植時,要注意無病毒葡萄園與一般葡萄園之間的距離。因為線蟲它主要生長在土壤中,他會嚴重的危害葡萄的質量、降低葡萄產量。這種病毒類病害嚴重影響著葡萄的產量。而這些線蟲每年都有一定的擴散距離,他可以運用灌溉進行較遠的傳播。這就要求在計劃時,注意無病毒葡萄園和一般葡萄園之間的距離,以防病害傳播。

對于在林業設計中的病蟲害防治的問題上,可以進行的措施有很多,對于上述所描述的只是一部分,還有很多類似的防治病蟲害方法。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林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對于林業設計中的病蟲害防治問題已成首要任務。在目前的形勢中,林業調查設計中對病蟲害的防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面對這些不足提出有效的措施,希望更多的專業人士能投入到該課題研究中,提出指征和建議。

參考文獻

[1] 舒江.林業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的方案研究[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4,37(5):78-79,88.

[2] 栗妍.淺談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保障林業生態環境建設[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1,34(1):73-74,30.

[3] 蘇玉珍,熱希.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的問題及對策[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0,30(6):71-72,6.

第2篇

關鍵詞: 金秋梨; 病蟲害; 防治; 初報

中圖分類號: S436.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1)04-0222-03

金秋梨是新高梨的芽變株,它具有果實大、外觀美、品質優、早果豐產、耐貯藏、方便運輸、適應性廣、抗逆性較強等優良性狀。該品種于1994年通過湖南省科委鑒定,是南方梨中一種獨具特色的名優水果,因此金秋梨栽培是山區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隨著山區開發規模擴展,臺江縣金秋梨種植面積不斷增大,全縣累計面積4.5萬畝(含房前屋后株數折算),金秋梨生產成績喜人,但是金秋梨病蟲害發生越來越嚴重、金秋梨產品質量劣質,經濟效益不佳,實際發生經濟效益的僅有3.2萬畝。為了有效地控制金秋梨病蟲害的危害,確保金秋梨高產、穩產、優質,促進這一名優水果得以迅速開發推廣。筆者對臺江縣附近金秋梨園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危害金秋梨的主要病害有4種,蟲害4種。本文對每種病害的癥狀、發生規律和蟲害的生活習性、為害狀及其防治方法進行了記述,以供參考。

1 病害

1.1 梨銹病

梨銹病又名赤星病,在梨園普遍發生。嚴重發病的果園,幾乎每張葉片上都有病斑,引起葉片干枯,對樹勢影響很大。重病梨樹,果實長不大,或幼果被害,造成畸形、早落。

1.1.1 癥狀

梨銹病主要危害葉片和新梢,嚴重時也能危害幼果。葉片受害,開始在葉正面發生橙黃色、有光澤的小斑點,數目由一二個到數十個不等,以后逐漸擴大為近圓形病斑,病斑中部橙黃色,邊緣淡黃色,最外層有一圈黃綠色的暈。

幼果受害,初期病斑與葉片上的相似。病部稍凹陷,病斑上密生橙黃色后變黑色的小粒點。后期病斑表面產生灰黃色毛狀的銹孢子器。病果生長停滯,往往畸形早落。

新稍、果梗與葉柄被害時,癥狀與果實上的大體相同。初期病部稍腫起,初期病斑上密生性孢子器,以后長出銹孢子器,最后發生龜裂。葉柄、果梗受害引起落葉、落果。新梢被害后病部以上常枯死,并易在刮風時折斷。

1.1.2 發病規律

梨銹病菌以多年生菌絲體在檜柏病部組織中越冬。一般在春季3月間開始顯露冬孢子角。春雨時冬孢子角吸水膨脹,成為舌狀膠質塊。冬孢子萌發后產生有隔膜的擔子,并在其上形成擔孢子。擔孢子隨風飛散。在梨樹發芽、展葉、落花、幼果形成這段期間,擔孢子散落在嫩葉、新梢、幼果上,在適宜條件下萌發,產生侵染絲,直接侵入表皮組織內,梨銹病菌一般只能侵害幼嫩的組織。當梨芽萌發、幼葉初展且天氣陰雨連綿或時晴時雨時,發病嚴重。

1.1.3防治方法

一般在3月下旬(梨樹萌芽期)噴第一次藥。以后每10天左右噴1次,連續噴3次。雨水多的年份應增加噴藥次數。藥劑可用0.6%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或用65%福美鋅300-500倍液。在梨樹盛花期用65%代森鋅500-600倍液,或用0.3%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

1.2梨黑斑病

梨黑斑病是金秋梨主要病害之一,此病的危害造成大量裂果和早期落果,病果率達90%以上。

1.2.1 癥狀

主要危害果實、葉片及新梢。幼嫩的葉片最早發病,開始時出現針頭大、圓形、黑色的斑點,以后斑點逐漸擴大,近圓形或不規則形,中央呈灰白色,邊緣黑褐色,有時微見輪紋。葉片上長出多數病斑時,往往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形的大病斑,導致葉片畸形,引起早期落葉。

幼果受害,初在果面上產生一個至數個黑色圓形針頭大的斑點,逐漸擴大,呈近圓形或橢圓形。病斑略凹陷,表面遍生黑霉。由于病健部分發育不均,果實長大時,果面發生龜裂、裂縫可深達果心,在裂縫內也會產生很多黑霉,病果往往早落。長成的果實感病時,其前期癥狀與幼果相似,但病斑較大,黑褐色,后期果實軟化,腐敗而落果。

新梢染病時,發生黑色小斑點,以后發展成長橢圓形,暗褐色、凹陷,病健交界處產生裂縫,病斑表面有霉狀物。

1.2.2發病規律

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初,平均氣溫13-15℃時,葉片開始出現病斑,5月中旬增加,6月多雨期病斑急劇增加。果實于5月上旬開始出現少量病斑,6月上旬病斑較大,6月中下旬果實龜裂,6月下旬病果開始脫落,7月下旬至8月上旬,病果脫落最多。

1.2.3防治方法

梨黑斑病的防治須采取綜合措施。應以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樹體抗病力為基礎。結合清園消滅越冬菌源,生長期及時噴藥保護,防止病害蔓延。

1.2.3.1做好清園工作

在梨樹萌芽前做好清園工作。剪除有病枝梢,清除果園內的落葉、落果,集中深埋或燒毀,消滅越冬菌源。

1.2.3.2加強栽培管理

在果園內間作綠肥,或增施有機肥料,促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抵抗力,減輕發病。對于地勢低洼、拌水不良的果園,應做好開溝排水工作。

1.2.3.3套袋

套袋可以保護果實,免受病菌侵害。套袋在5月中上旬以前進行。用一般的食品袋對果實進行套袋,這樣既實惠、防治效果也較好。

1.2.3.4藥劑防治

在金秋梨發芽前,噴1次0.3-0.5%五氯酚鈉和5波美度石硫合劑混合液,殺死枝干上的越冬病菌,在4月下旬至7月上旬,要噴藥保護。噴藥間隔期為10天左右,共噴7-8次,藥劑用200倍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或用50%代森銨1000倍液,或用65%代森鋅可濕化粉劑500倍液,或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發病嚴重的果園,于花開前至落花后可噴布10%多氧霉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

1.3梨黑星病

梨黑星病又稱瘡痂病、霧病。侵害金秋梨葉片和果實,常造成大量提早落葉,果實遍布病班,嚴重削弱樹勢,影響果品產量和質量。

1.3.1癥狀

梨黑星病為害葉片、葉柄、新梢、果實、果柄、芽、花序等部位。葉片發病初期,在葉背主脈兩側和支脈之間產生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淡黃色小斑點,界限不明顯,數日后病斑上長出黑色霉狀物。為害嚴重時,許多病斑融合,使葉背面布滿黑色霉層,造成落葉。葉柄受害,葉柄上出現黑色、橢圓形凹陷病斑,產生黑色霉層,易早期落葉。葉脈受害,癥狀與葉柄相似。

l.3.2 發病規律

梨黑星病主要以落葉上未成熟的子囊殼越冬,于翌年春季產生子囊孢子,進行侵染。

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始發病,6~7月為發病盛期,8月中旬以后病勢逐漸下降。

1.3.3 防治方法

1.3.3.1清除病源。秋季清掃落葉,收集病果,集中燒毀。結合冬剪,剪除病枯枝。發病初期及時剪除病芽梢。

1.3.3.2 藥劑防治。在臨近開花時和落花70%左右時,各噴藥1次。以后根據降雨情況,每隔15天左右噴藥1次,共噴5~6次。常用藥劑有1:2~2.5:200~240倍波爾多液,50%多菌靈600~800倍液,70%甲基托津800~1000倍液,80%代森鋅600~800倍液,45%代森銨1000~1200倍液,6%氯苯嘧啶醇(樂必耕)1000倍液,80%敵菌丹800倍液,12.5%速保利3000~4000倍液。噴藥注意均勻,使果面和葉片正反面均能著藥。

1.4梨輪紋病

梨輪紋病又名粗皮病、瘤皮病。它是金秋梨的主要病害之一,除為害金秋梨外,還侵害蘋果、海棠、桃、李、杏、栗等多種果樹。

1.4.1 癥狀

梨輪紋病主要為害枝干樹皮和果實,還能侵害葉片。枝干樹皮發病,多以皮孔為中心形成暗褐色、水漬狀小病斑,以后逐漸擴大成近圓形或扁圓形褐色疣狀突起,直徑約0.3~3厘米,病疣較堅硬,里面暗褐色。第二年病疣周圍一圈樹皮變為暗褐色,淺層壞死,并逐漸下陷。病斑周圍健樹皮逐漸形成愈傷周皮,病健交界處隆起,出現裂縫,有些病斑被翹起、剝離。枝干樹皮受害嚴重時,病斑密集,表面極為粗糙,故稱粗皮病或疣皮病。在衰弱樹上,成片的病疣死組織爛到木質部,嚴重削弱樹勢,甚至造成枝條枯死。

果實受害,多在近成熟期開始發病。病部果肉褐色、軟腐,呈近圓錐形向果肉腐爛。

葉片發病,形成近圓形或不規整形的褐色病斑,微具同心輪紋,后逐漸變為灰白色,并長出黑色小粒點。一片葉發生許多病斑時,常使葉片焦枯、脫落。

1.4.2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器和子囊殼在病部越冬,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孢子著落在樹皮和果面上萌發,由皮孔侵入。侵入的病菌具有潛伏侵染的特點,待條件適宜時才擴展發病。在新梢部位,一般從8月開始以皮孔為中心出現病斑,當年基本不產生分生孢子器,需到第三年才開始大量散發分生孢子。

病菌侵染果實的時期為落花后至8月中旬左右,其中以6月至7月中旬最多,其間每當降雨后就有一些果實被侵染。被侵染果實一般到成熟期或貯藏期才明顯表現癥狀。

葉片多從5月開始發病,7~9月發病較多。

1.4.3 防治方法

1.4.3.1 加強栽培管理。在金秋梨進入結果期后,應注意加強肥水管理,增施有機肥料,適當掛果,促使樹體生長健壯,提高抗病能力。

1.4.3.2 清除病源。結合冬季清園,刮除枝干老翹皮,剪除病枯枝,集中燒毀。春季發芽前仔細刮除病疣,全樹噴灑40%福美胂100倍液。

1.4.3.3 生長期噴藥保護果實。在病菌大量傳播侵染的5~8月份,結合防治其他病害,每隔15~20天噴藥1次。常用藥劑有50%多菌靈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80%敵菌丹1000倍液,50%退菌特600~800倍液,1:2~3:200~240倍波爾多液。

2 蟲害

2.1 梨莖蜂

梨莖蜂俗稱折梢蟲、切芽蟲。屬膜翅目,莖蜂科。梨莖蜂是為害金秋梨新梢的主要害蟲,在管理粗放的梨園發生較為嚴重。

2.1.1 生活習性

1年發生1代。多以老熟幼蟲在被害枝內越冬。成蟲羽化后多在中午前后氣溫高時交尾、產卵,早晚和夜間氣溫較低時,棲息在樹冠下部葉片背面。成蟲產卵時,先用鋸狀產卵器將嫩梢4~5片葉處鋸傷,將卵產在傷口下2~4毫米處嫩組織里。每雌可產卵20余粒,卵期7天。幼蟲為害至6~7月份先后老熟。成蟲對糖蜜、糖醋液無趨性,亦無趨光性。

2.1.2 為害狀

在新梢長至6~7厘米時,成蟲產卵時用鋸狀產卵器將嫩梢4~5片葉處鋸傷,再將傷口下方3~4片葉切去,僅留葉柄。新梢被鋸后萎縮下垂,干枯脫落。幼蟲在殘留小枝橛內蛀食。

2.1.3 防治方法

2.1.3.1 人工防治

①根據成蟲早晚低溫時在樹冠下部棲息,不善活動的特點,在早晨或傍晚,樹冠下張接布單,振落成蟲集中殺死。②被成蟲產卵為害的新梢,上端枯萎,極易識別,在開花后的半個月內,巡回梨園,發現帶有蟲、卵的萎縮梢及時剪去銷毀。

2.1.3.2 藥劑防治

在發生量大、為害嚴重的年份或果園,在梨樹新梢長至5~6厘米時,恰是成蟲發生期,此時及時噴灑殺蟲劑,防治效果較為理想。幼樹園及時噴藥更為重要。使用的藥劑有50%對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或40.7%樂斯本乳油2000~3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800~1000倍液。

2.2梨黃粉蚜

2.2.1 生活習性

1年發生8~10代,以卵在果臺、樹皮裂縫和潛皮蛾為害的翹皮下或枝干上的殘附物內越冬。翌春金秋梨開花期,卵孵化為干母若蟲,先在梨樹翹皮處刺吸汁液,羽化為成蟲后產卵繁殖。成蟲活成力較差,喜在背陰處棲息為害。溫暖干燥的環境對其發生有利,低溫高濕則不利于其發生。一般無萼片的梨品種受害輕,有萼片受害重。老樹受害重,地勢高處受輕。采收期早的梨常帶有梨黃粉蚜,在貯藏、運輸、銷售期間仍可繼續繁殖為害,引起大量腐爛。

2.2.2 為害狀

梨黃粉蚜喜群集果實萼洼處為害,隨著蟲量的增加逐漸蔓延至整個果面。果實表面似有一堆堆黃粉,周圍有黃褐色暈環,即為成蟲與其所產的卵堆及小若蚜。受害果實皮表面初期呈黃色稍凹陷的小斑,以后漸變黑色,向四周擴大呈波狀輪紋,常形成具龜裂的大黑疤,甚至落果。

2.2.3 防治方法

2.2.3.1 人工防治

冬春季,徹底刮除老翹皮,清除樹體上的殘附物,消滅越冬蟲卵。

2.2.3.2 藥劑防治

梨芽萌動前樹上噴5%柴油乳劑殺卵。在為害梨果期噴布40%樂果乳劑1000倍液,80%敵敵畏乳劑8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劑或20%殺滅菊酯乳劑3000~4000倍液。

2.3 梨二叉蚜

梨二叉蚜又名梨蚜,屬同翅目,蚜科。寄主除梨外,夏季以及茅草等作第二寄主。

2.3.1 生活習性

梨二叉蚜以蟲以卵在梨樹芽或小枝縫隙等處越冬。翌年梨芽萌動時越冬卵開始孵化,初孵若蟲群集于芽外露白處為害,待梨芽開綻時鉆入芽內,展葉期又集中到嫩梢葉面,此時繁殖迅速,為害最重,被害卷葉顯著增加。

2.3.2 為害狀

梨二叉蚜只在春季為害金秋梨新梢葉片,被害葉向上縱卷呈筒狀,以后漸皺縮,變脆,嚴重時引起落葉。

2.3.3 防治方法

2.3.3.1 藥劑防治

金秋梨花芽開綻前,越冬卵大部分卵化時和樹展葉期,蚜蟲群集于嫩梢葉面為害但還未造成卷葉時,噴布40%樂果乳劑或40%氧化樂果乳劑1000倍液,20%殺滅菊酯乳劑等合成菊酯類農藥3000~4000倍液。

2.3.3.2天敵

梨二叉蚜的天敵有食蚜蠅、草蛉、瓢蟲及蚜繭蜂等,應注意保護和利用。

2.4 中國梨木虱

中國梨木虱屬同翅目,木虱科,是金秋梨的主要害蟲之一。以成蟲和若蟲刺吸寄主嫩綠部汁液。

2.4.1 生活習性

年發生4~6代,均以冬型成蟲在樹皮縫、落葉、雜草及土縫中越冬。若蟲怕光,喜歡潛伏在暗處為害。生長季節若蟲多在葉正反面、葉柄基部及芽基部吸食,且分泌大量淡黃色粘液,常將兩片葉子粘合重疊,若蟲潛伏其內群集為害。

2.4.2 為害狀

春季成、幼蟲多集中于新梢、葉柄為害,夏秋季則多在葉面吸食為害。受害葉片葉脈扭曲,葉面皺縮,產生枯斑,并逐漸變黑,提早脫落。且若蟲分泌大量粘液,常使葉片粘在一起或粘在果實上,誘發煤病,污染葉和果面,果實發育不良,被害枝條生長停頓,不充實,易受凍害。

2.4.3 防治方法

2.4.3.1人工防治:早春刮除老樹皮,清理園內和周圍的殘枝、落葉及雜草,消滅越冬成蟲。

2.4.3.2天敵防治:該蟲天敵有花蝽、草蛉、瓢蟲、寄生蜂等。以寄生蜂控制作用最大,應避免在天敵發生盛期施用廣譜性殺蟲劑。

2.4.3.3藥劑防治:金秋梨花芽開放前,越冬成蟲大量出蟄活動尚未產卵時,噴灑50%對硫磷1000倍液,40%樂果乳劑1000~1200倍液,20%殺滅菊酯乳劑3000~4000倍液或5%來福靈乳劑4000倍液。

參考文獻:

[1] 王金友,姜元振主編.梨樹病蟲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

第3篇

關鍵詞:園林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22

隨著園林越加成熟,生物防治作為對園林植物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的主要防護手段,由于污染較低、價格低廉等優勢,得到了人們高度重視。人們在享受高質量生活的過程中,對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安全性能也開始關注,傳統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雖然效果十分顯著,但是副作用十分明顯。所以,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就成為了重點研究內容。

1 園林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概述

園林工程項目在進行植物管理時,最為重要的工作內容就是病蟲害防治,病蟲害防治手段較多,較為有效的為生物防治技術。簡單來說,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是采取生物學手段,對植物病蟲害進行消滅,從而對植物病蟲害進行防治。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主要分為3種類型,分別為天敵防治、菌類防治及激素防治,這3種類別能夠有效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情況,對其他物種影響小,污染低,具有良好性價比。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與傳統病蟲害防治技術相比較,能夠有效降低病蟲害出現抗藥性,具有良好發展前景。

2 園林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應用

2.1 利用病蟲害天敵進行防治

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在對病蟲害進行防治過程中,通過病蟲害天敵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屬于常見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也就是通過蟲治療蟲。對園林植物內所具有的病蟲害類別進行全方位統計調查,然后對病蟲害在食物鏈內位置進行判斷,在保證植物體系完整情況下,添加園林內植物病蟲害天敵,有效降低園林植物病蟲害數量,起到病蟲害防治效果。也就是說,病蟲害天敵進行病蟲害防治,主要具有以下幾種形式:按照病蟲害天敵,采取針對性防治措施,對植物進行保護,增加園林內植物類別,有效提高植物病蟲害防治效果;加速病蟲害天敵繁殖,適當增加病蟲害天敵在園林植物內數量,保證病蟲害防治效果;在植物園林內所不存在的病蟲害天敵數量,完善食物鏈結構,提高植物病蟲害防治效果。病蟲害天敵引入的過程中,需要保證園林體系生態平衡,合理對病蟲害天敵物種進行選取。

2.2 利用菌類進行防治

菌類防治主要是按照園林植物所具有的病蟲害類別,對病蟲害進行詳細調查統計,了解造成植物出現病蟲害的內在原因,尋找病原微生物類別,然后按照造成植物病蟲害原因及園林植物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植物病蟲害防治手段,在保證植物園林生態系統平衡情況下,減少園林植物病蟲害數量。通常情況下,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在采取菌類防治過程中,主要應用3種菌類,分別為青蟲菌、松毛蟲桿菌與殺螟松桿菌。主要應用3種方法進行防治,分別為噴霧法、誘殺法與土壤處理法。這3種防治方法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主要是按照園林植物特征,針對性進行選擇,有效提高植物病蟲害防治效果。利用菌類進行防治過程中,在菌類防治手段選擇上需要特別注意,慎重對菌類防治手段進行選擇,有效降低菌類防治對園林植物所造成的影響,才能夠有效對菌類防治手段進行推廣。

2.3 利用激素進行防治

園林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不僅僅可以采取病蟲害天敵與菌類防治,還可以借助植物病蟲害體系激素類別,對植物病蟲害進行防治。激素防治主要是采取人工合成手段,將自然界內生物源進行提取,提取出針對性化合物,應用化合物對植物病蟲害進行防治。根據有關部門統計,現階段世界范圍內已經發展病蟲害信息素化合物類別已經超過1000多種,同時這些類別病蟲害信息素化合物在病蟲害防治效果良好,具有良好發展前景。我國現階段在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上,所應用的昆蟲性信息素類別超過20多N,例如梨小食心蟲、棉鈴蟲等,在植物病蟲害防治上面具有重要意義。在這個過程中,采取激素防治,還可以通過有益動物將病蟲害進行防治,例如鳥類、蜘蛛、爬行動物等,植物園林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人員需要對這些有益動物進行防護,充分利用這些有益動物,對植物病蟲害進行防治,保證植物健康成長。

3 結論

就植物病蟲害而言,雖然具有較多防治措施,但是生態防治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具有良好安全性能,副作用較低,得到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生物防治技術在不斷發展完善過程中,植物病蟲害主要具有3種防治技術,分別為引入天敵、菌類防治與激素防治,植物病蟲害在防治過程中需要按照自身實際情況,對生物防治技術進行選擇,有效提高植物病蟲害防治效果,保證植物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吳霞.生物技術在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6(22):50.

第4篇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深入貫徹“公共植保和綠色植保”理念,樹立既快又好的科學防災思想,突出重點作物、重大病蟲、重發區域、細化措施,加大重大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和綠色防治工作力度,推廣應用病蟲害綜合防治集成技術,推進統防統治,實現病蟲害可持續控制,保障糧食穩定增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二、目標任務

主要任務:主要病蟲防治處置率達到95%以上;三縣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均衡發展,每縣不少于50個,同時建立面積不小于5000畝的水稻重大病蟲害專業防治示范區。通過推廣病蟲總體防治技術,改變對單個病蟲進行單一防治的做法,使總體防治實施區水稻、小麥、棉花、花生病蟲防治次數畝平均減少1-2次。專業化示范區內,化學農藥使用量比周邊區域下降20%,防治成本下降20%,生物農藥使用率達到20%以上。高效、低毒、低殘留對路藥劑使用率達到100%。

具體目標:重大病蟲害預報準確率達到85%以上;防治平均效果達到85%以上。稻螟蟲分蘗期為害株率控制在3%以內,穗期白穗率控制在1%以內;稻飛虱百叢蟲量分蘗期控制在1000-1500頭以內,穗期控制在2000頭以內;稻縱卷葉螟卷葉率分蘗期控制在15%以內,孕穗期控制在10%以內;紋枯病病情指數控制在10以內;稻曲病病穗率控制在10%以內;稻瘟病病穗率控制在3%以內;小麥赤霉病病穗率控制在8%以內,小麥紋枯病病莖率控制在10%以內,穗蚜百穗蚜量控制在800頭以內;玉米螟蟲蛀莖株率控制在10%以內;棉葉螨紅葉株率控制在10%以內;油菜菌核病病指防效達75%以上;花生蠐螬每平方米控制在4頭以下;玉米螟蟲防治效果達85%以上;化學農藥畝使用量下降15-20%,大大降低病蟲防治成本。

三、工作時間

為及時掌握農作物病害蟲情,根據不同作物和病蟲,按以下時間進行監測。

(一)午季作物

小麥紋枯病、麥圓蜘蛛、小麥蚜蟲從3-5月進行田間系統調查,防治時間抓住3月份;小麥赤霉病從4月-5月進行調查,防治時間抓住4月中下旬。

油菜菌核病蟲從3月份調查葉病株率,4月初-5月上旬調查莖病株率,防治時間抓住3月下旬至4月上旬。油菜蚜蟲于3月-4月期間進行調查,防治時間抓住4月下旬前后。

(二)大秋作物

水稻二化螟于4月下旬至5月份、6月下旬至7月份兩個關鍵調查期,包括秧田卵塊調查,大田枯心率、枯鞘率調查,防治時間抓住5月下旬、7月中下旬兩個時期。水稻紋枯病從6月-8月份調查病株率,防治時間抓住7月中旬前后的關鍵期。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于6月-9月份進行田間系統調查,防治時間抓住7月中旬前后、8月中旬前后兩個關鍵期。

棉花于5月期間進行苗期病害調查,從6月-8月期間進行棉蚜、棉葉螨調查,防治時間抓住7月份,棉鈴蟲從6月-8月份進行調查,防治時間抓住7、8月份。

花生蠐螬于7月份挖兜調查2-3次,根據蟲情進行生物防治。

玉米螟從6月初開始,做好春、夏玉米的調查,根據蟲情抓住喇叭口期進行防治。

(三)蔬菜

根據近幾年來的觀測,蔬菜病蟲害的種類較多,重點要抓住以下5種蟲害的調查和防治指導:菜青蟲和菜蚜要抓住5月1日-6月30日和9月1日-10月30日兩個時間段,小菜蛾要抓住5月1日—6月20日和9月10日-10月30日兩個時間段,紅蜘蛛的主要時間段是4月20日-8月30日,甜菜夜蛾的主要時間段是6月20日-8月30日。

對以上病蟲害進行系統調查的同時,每周市、縣站要對全市進行普查,點、面結合對全市的病蟲害發生進行分析預測,提出具體防治時間,落實好防治。

11月底完成年度防治工作總結。

四、保障措施

為完成年重大病蟲害防治任務,確保防治效果,全市將突出抓好以下幾項措施:

(一)加強監測和信息通報

根據今年病蟲害發生新情況和新任務,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明確崗位責任制,加強重大病蟲害發生防治動態的監測,及時開展蟲情、病情會商,準確中期和短期預報,及時將有關信息上報,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報紙、手機短信、語音電話、農網、明白紙、防治現場會、農民田間學校等各種形式,大力宣傳普及重大病蟲防治技術,真正做到蟲情及防治技術家喻戶曉。

(二)強化技術指導

針對關鍵季節,關鍵病蟲和關鍵防治環節,安排技術人員深入田間指導防治工作,開展技術指導,進一步提高防治技術科技含量和防治效果。市、縣(區)植保部門要建立重大病蟲綜合防治示范區,要強化對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基礎、技術與方法的研究,根據病蟲害發生動態,及時開展技術指導,大力開展農業、生態、生物、物理等綜合防控技術的試驗示范和集成組裝,引導農民選用科學防治技術,努力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次數和使用量,充分展示綜合防治技術效果,提升農業重大病蟲綜合防治水平。

(三)建立示范片,推動專業化防治工作快速發展

今年在水稻重大病蟲發生季節,要建立水稻重大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示范區,召開水稻病蟲專業化防治現場會,每個縣核心示范區面積不少于5000畝,同時抓好面上輻射帶動,推動專業化防治工作快速發展,確保專業化防治目標實現,切實提高防治到位率。各縣區要因地制宜,創新防治機制,大力推廣縣楊廟鎮豸鋪村機防隊和豐樂鎮新倉村、嚴店鄉社會化服務模式,進一步探索植保專業防治隊、植保協會、植保合作社等多種專業化防治組織形式,大力推進重大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為確保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今年我市仍將出臺政策,在全市范圍內實行購置植保機械的獎補政策,以促進植保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

(四)充分作好防治物資準備

根據今年病蟲害防治的實際需要,預測好所需農藥品種及數量,提前與農藥、藥械供應企業銜接,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備足防治所需物資,各地要提前制定重大病蟲防治藥劑的統一供應方案,以鄉鎮為單位,統一時間,統一購藥,統一防治。對突發性病蟲害,當地政府和農業部門應及時調動植保機防組織,依照植保部門推薦對路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組織各村、組統一購藥,按批發價格統一供給防治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戶,進行統一防治。確保各項防治工作及時有效地展開。

第5篇

【關鍵詞】綠色食品;蘋果;病蟲害防治

1.材料與方法

試驗時間為2012年度,試驗地點選在棲霞市楊礎鎮南林家村,供試蘋果品種為紅富士,栽植株行距3m×4m,樹齡8年生,樹勢中庸,管理水平中等。試驗設兩個處理:處理一(按照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進行病蟲害防治)、對照處理(按照當地常規方法則進行病蟲害防治),每個處理重復三次,每個試驗小區選擇3株果樹,兩個處理的其它管理措施完全相同。

2.結果與分析

2012年全年,試驗區和對照區各使用農藥7次(詳見表1),每次用藥兩個處理區均一同噴灑,同時做好兩個處理間的隔離。

2.1 果園病蟲害田間防治效果

分別于每次噴藥的藥前1天、藥后3天、藥后7天以及采收后對試驗區和對照區內主要病蟲害的發生情況進行調查,對比兩個處理區的藥劑防治效果。

在蘋果整個生長周期,共開展了22次蘋果病蟲害田間調查,統計了蘋果枝干輪紋病、銹病、花腐病、褐斑病、斑點落葉病、卷葉蛾、葉螨、黃蚜、潛葉蛾的發生情況(圖1至圖9略)。調查結果表明,試驗區與對照區內的蘋果病蟲害發生情況基本一致,但試驗區用藥結束后,對照區落葉嚴重,試驗區落葉明顯較輕(圖10為對照區,圖11為試驗區)。這說明,與傳統的病蟲害防治措施相比,按照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進行病蟲害防治能獲得相同的防治效果。可見,按照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進行蘋果的病蟲害防治是可行的。

2.2 不同處理的蘋果經濟產量

蘋果收獲時,統計各處理3個試驗小區內9株果樹的蘋果產量(表2)。結果表明,試驗區的總產量較對照區增加4.6%,尤其是一、二級果的產量較對照區高出16.5%。

2.3不同處理貯藏期內蘋果病變發生情況

采收后2個處理均剔除病、蟲、傷果后,隨即選取100個蘋果裝筐置自然室溫下,于貯后20天、40天、60天各調查一次壞果數,兩個處理的蘋果病變情況見表3。可知,試驗區的蘋果在60天儲藏期內無一壞果,對照區的蘋果在20天內和40天內各有一個蘋果因霉心病壞掉。

2.4不同處理的經濟效益分析

對兩個處理區的投入和產出情況進行了統計,結果如表4。可知,試驗區的投入雖然高于對照區,但其高投入換來了高回報,其凈利潤高于對照區6.8%。

3.小節

(1)按照《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制定的蘋果病蟲害防治方案取得了與常規防治措施基本相同的效果,在整個生長周期,試驗區內蘋果的病蟲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主要病蟲害的危害均始終處于較低水平。

(2)按照《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制定的蘋果病蟲害防治方案不會影響蘋果的產量,相反,試驗區內的經濟產量高于常規防治區,尤其是一、二級果的比例較常規防治區高出6.1個百分點。雖然,試驗區的病蟲害防治成本高于試驗區,但同時獲得了更高的經濟產量,其純收益高好于常規防治區。

第6篇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

1.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必要性

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不斷增加,防治難度大。隨著人工造林面積的增加,特別是單一樹種純林的增加,病蟲危害加劇。

成災病蟲種類增多,危害損失嚴重。目前,全省發生嚴重能夠成災的病蟲已由80年代初的35種增加到50種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陸續傳入的,有的是我省從未發現過的。過去就危害比較重的松毛蟲、楊扇舟蛾、天牛(類)等至今未得到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區年年發生,甚至造成嚴重損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蟲害造成木材減產70多萬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達2億多元,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危險性病蟲害潛在威脅增大。80年代末以來,已有美國白蛾、紅脂大小蠹、蘋果綿蚜及油松葉小卷蛾等多種危險性害蟲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對這些危險性害蟲采取了有效措施極力控制,沒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潛在的威脅卻不容忽視。

頑固難治,暴發現象常有發生。過去危害就比較嚴重的松毛蟲、天幕毛蟲、黃連木尺蛾、楊扇舟蛾、落葉松尺蛾和青楊天牛等表現相當頑固,且大都具有暴發成災的特點,有的幾乎年年于局部地區暴發。如監測跟不上,病蟲害發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時發現,到發現時已是危害嚴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當被動。

2.森林病蟲害防治現狀

一是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基礎薄弱,有的地方還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蟲情并預報和指導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術研究和現有科研成果推廣力度不夠,在防治時因大面積噴灑化學農藥導致病蟲抗藥性增強、污染環境、殺傷天敵形成惡性循環,生物防治因技術和資金所限還沒有推廣開。三是林業內部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各個生產環節之間嚴重脫節,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種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規劃設計也不認真考慮病蟲害防治,預防機制差,使病蟲害防治工作長期處于被動局面。四是檢疫工作不到位,相當一些產地檢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檢疫檢查站,調運檢疫嚴重失控,控制危險性病蟲害傳播不力。五是防治經費短缺,整體抗災減災能力低下,具體表現是基礎設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測報、防治、檢疫儀器設備和交通通訊工具等,病蟲害的防治率低(病蟲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僅達到73%),先進適用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推廣跟不上。

3.森林病蟲害防治方法

森林病蟲害直接影響著森林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今后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3.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一是從加速生建設和實施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是保護森林資源,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環節。二是從減輕危害損失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認識。森林病蟲害的嚴重發生,直接制約著森林資源的發展,抓好森林病蟲害防治,不僅可以大大降低損失,保護森林資源,而且能夠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三是從實現新世紀林業跨越式發展的高度認識。森林病蟲害防治對加快造林綠化步伐,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資源質量,促進產業發展,擔負著支撐保障任務,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必須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四是從保護我國及我省的生態安全提高國際聲譽的高度來認識。

3.2加強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預測預報是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礎。各地必須堅持把病蟲害的調查監測工作放在首位,對轄區內的全部森林資源進行病蟲害調查監測,要以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森林病蟲害動態作為基本目標,確定專人、固定地塊、明確對象、指定方法、定時調查,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除治,堅決避免平時不調查,等到發現已是嚴重危害的局面。從發展看,全省要以國家級中心測報點為龍頭,以省、市重點測報點為骨干,以縣級測報點為基礎,盡快建立起一個覆蓋全省的、健全的預測預報網絡體系。不僅要能夠及時掌握全省森林病蟲害發生情況、發展動態,進行區域性短期預報或預警,而且能夠結合林木資源狀況、氣候氣象條件等相關資料,進行全省主要森林病蟲害的長期預報,為我省和國家林業主管部門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3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進防治手段。森防工作離不開科技的支撐。針對我省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保護的需要不相適應的現狀,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進。一是堅持搞生態林業。在保護好現有林的基礎上,造林要堅持適地適樹,采用良種壯苗,營造混交林,實行工程造林和集約經營等林業措施,把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貫穿于林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全過程),加強早期預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增強林分自然抵御病蟲害的能力,走出一條林業生產與病蟲害防治協調發展的路子。二是認真遵守國家有關安全合理使用農藥的規定,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對硫磷、久效磷、氧化樂果、福美砷、林丹、三氯殺螨醇、甲拌磷、乙拌磷、殺蟲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劇毒高殘留農藥,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農藥(BT乳劑和病毒等)、仿生農藥(滅幼脲)、動物源農藥(昆蟲信息素等)、植物性農藥(苦楝素、茴蒿素、煙堿等)、礦物性農藥(波爾多液、石硫合劑、礦物油乳劑等),以減輕對環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發展生物防治。

第7篇

關鍵詞:柳城縣,森林病蟲害,防治對策

 

1自然概況及森林資源現狀

柳城縣位于廣西中部,地理坐標在東經108°50′~109°36′,北緯24°26′~-24°50′之間。東與鹿寨縣毗鄰,西與宜州市、羅城縣接壤,南與柳州市柳北區、柳江縣相靠,北與融水、融安兩縣交界。縣境東西最大橫距79km,南北最大縱距47km。全縣土地總面積210378.0hm2。

柳城縣地處中亞熱帶南緣,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冬短夏長,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20.1℃,一年之中最冷是元月份,平均氣溫10.0℃,最熱是七月份,平均氣溫28.6℃;極端最高氣溫達39.4℃,極端最低氣溫-2.5℃。≥10℃的年活動積溫6547.6℃。年平均降雨量1368mm,但分布不均,多集中在4~8月,年平均蒸發量1419mm,蒸發量大于降雨量;年均相對濕度76%,無霜期長達317d,年均日照1647h。

據2009年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全縣現有林業用地面積93115.5 hm2,其中有林地21709.9 hm2,疏林地69.8hm2,灌木林地53682.0hm2,森林覆蓋率38.9% ,全縣活立木蓄積1310566m3。

2主要森林病蟲害及發生的特點

主要蟲害為馬尾松毛蟲、松毒娥; 桉樹病蟲害主要有白蟻、大袋蛾、綠林象甲、桉樹枝癭姬小蜂、桉樹青枯病; 柑桔的主要病蟲害有:螨類、潛葉蛾、木虱、蚜蟲、柑桔黃龍病。

2.1松樹病蟲害及發生的特點

馬尾松毛蟲、松毒娥是危害柳城縣松林的主要害蟲,也是柳城縣的主要森林蟲害。全縣現有松樹面積8295.6hm2,2003年暴發了多年來最為嚴重的蟲害,發生面積達7797.7hm2。

2.2桉樹病蟲害及發生的特點

桉樹是柳城縣造林面積最大的樹種,全縣現有面積9662.5hm2,桉樹病蟲害主要有白蟻、大袋蛾、綠林象甲、桉樹枝癭姬小蜂、桉樹青枯病。

1、白蟻主要是對新種植的桉樹苗木及第一、第二年幼樹的危害明顯,危害的林地原樹種為松樹的跡地更新及低產林改造林地尤為突出,該類型受害率為30~45%,其它林地上的危害率為10~20%。危害癥狀為整株苗木或幼樹枯萎最后死亡,白蟻主要啃食苗木或幼樹的根部皮層,導致無法吸收水分。受危害的林分每畝平均株數不能達到預期目的,而且容易形成“殘次林”。

2、大袋蛾主要危害第一年及第二年幼樹。大袋娥幼蟲時期蛀入桉樹較幼嫩的頂梢,蛀入木質部并環繞向梢部蛀道,從而影響桉樹的生長,容易被風折斷,使樹木形成“斷頭樹”。

3、綠林象甲是危害隆緣桉的葉部害蟲。隆緣桉主要分布在道路兩旁,因此對道路綠化影響較大。綠林象甲啃食隆緣桉的葉部,嚴重的可以吃掉所有的樹葉。

5、桉樹枝癭姬小蜂是一種從國外傳入我區的新害蟲,對桉樹生長危害極大(危害桉樹的新梢、葉柄及葉脈),受害部位腫大畸形,形成蟲癭,新葉、新梢細小,受害樹冠叢枝狀,樹勢衰弱,基本停止高生長,受害特別嚴重者枝葉枯死甚至整株死亡。

4、桉樹青枯病為桉樹的癌癥,在中齡林、成熟林均有發生,植株一旦受害,如果自身抗病力不足以抵抗病原菌的擴散,就會枯萎死亡。

2.3柑桔病蟲害及發生的特點

柑桔的主要病蟲害有:螨類、潛葉蛾、木虱、蚜蟲、柑桔黃龍病。

1、螨類

螨類主要有紅蜘蛛、銹壁虱,以成蟲和幼蟲群集在果面、葉片及綠色嫩枝上為害,以刺吸式口器刺破表皮細胞,吸食汁液,造成果實品質下降,影響樹勢和產量。銹壁虱為害后易造成黑皮果。

2、潛葉蛾、木虱、蚜蟲

潛葉蛾為害嫩葉、嫩枝,幼蟲在嫩枝葉表皮下鉆蛀為害,使葉片卷縮。木虱和蚜蟲常群集于嫩葉上吸食汁液,造成葉片不能正常伸展,枝梢萎縮,木虱是黃龍病毒的傳播昆蟲,木虱的泛濫易引起黃龍病迅速蔓延。

3、柑桔黃龍病

果樹感病后,秋梢不能正常轉綠,果實萎縮,味酸、易落果,樹勢逐漸衰退常在1~2年內死亡。

3森林病蟲害發生的原因

(1)大面積營造速生豐產林,樹體抵抗能力較差,易感染病蟲害,氣候因素方面,受全球變暖的影響,使越冬害蟲存活率較高,導致病蟲害的發生。

(2)林種結構單一,絕大部分為人工純林,而且集中聯片,森林生物多樣性下降,森林抗病蟲能力降低.全縣20704.3hm2的喬木林中,純林20045.3hm2,占96.8%,混交林659.0hm2,僅占3.2%.

(3)森防體系建設滯后,機構不健全,隊伍不穩定.設備不完善,防治、檢疫、測報技術落后等.

(4)缺乏對森林病蟲害防治的科學研究,無法掌握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規律,致使防治措施不力,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

(5)森防管理工作水平滯后,缺乏嚴格的責任制度.

4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對策

1、制定嚴格的森林病蟲害監測制度,縣森防站根據全縣的松林分布,設定了34個固定監測點,每個鄉鎮、林場有一名蟲情監測員,蟲情監測員根據縣森防站的監測調查通知對本轄區的固定監測點及所有松林進行全面調查,調查結果經過統計上報縣森防站。

2、制定嚴格的報告制度。發現有森林病蟲害大災情發生必須在24小時內向主管領導和上級主管部門匯報,主管領導和上級主管部門根據發生情況確定是否為災情,是否需要采取緊急防治。

3、預測預報制度。根據上一生情況及范圍、防治等原有數據基礎,同時根據測報燈、外業調查等方法預測下一代的發生時間、范圍及發生程度等預報。

4、按照森林病蟲害防治原則“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每年縣森防站調入一定的防治藥物,根據越冬代的發生情況分配到各鄉鎮、林場,要求對蟲源地、常發區進行噴撒預防。如發現病蟲害有蔓延、擴大發生趨勢時,縣森防站采取積極防治措施,根據防治原則“誰擁有,誰防治”,組織調運防治藥物,組織森林管理權和使用權人進行噴撒防治并提供防治器械。

5、加強林木檢疫嚴防危險性病蟲傳入,一是增設檢疫檢查站,加強對過往森林植物及其產品的車輛檢疫檢查,二是加強源頭管理。重點是加強產地檢疫,加強對森林植物及其產品的集貿市場、儲存、加工生產及銷售單位的管理,堵塞一切危險性病蟲害的傳播渠道。

6、采取營林措施,對現有林分進行改造,改善林分結構,創建良性森林環境以有效預防森林病蟲害的發生。例如,避免大面積營造純林,選用優質、速生、抗病蟲害強的鄉土樹種營造混交林,加強新造林地的管理和中幼林的撫育間伐,清除林區衰弱木、病蟲害木、受壓木等,改善林內環境衛生,創建良性森林環境,提高林木抗病蟲能力。

7、加強基礎設施與隊伍建設

森林病蟲害防治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先進的檢測設備,其專業人員應具備較高的業務素質,政府要將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納入當地防災減災計劃,增加防治、測報、檢疫對象普查和基本建設投資等,同時,加強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進行技術交流.積極開展防治技術的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應用生物工程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遙感技術等最新成果,實現森林病蟲害的災前控制。

8、保護森林生態生物多樣性

維護好林區生物的多樣性,使生態系統更加穩定,是減少病害發生的根本措施之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天敵提供豐富的食物和良好的棲息場所,天敵是控制害蟲種群和數量最重要的生物因素,天敵的保護和增殖是害蟲生物防治的重要途徑,可以持續長效控制害蟲種群增長。

第8篇

關鍵詞:病蟲害;危害損失;專業防治;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S435.11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科學評估水稻病蟲害損失為“自防”(農民自行防治)和“專防”(專業綜合防治)提供對比依據,揭示“自防”弊端,彰顯“專防”優勢,也為農民接受“專防”提供可靠參考數據。特別是弄清楚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規律,也為綜合專業防治對癥下藥提供方便。

1 韶關水稻病蟲害調查

1.1 基本狀況

韶關地處廣東省北部,屬于山地地形,典型的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春末夏初多雨,秋多干旱,冬多寒霜,非常適宜雙季稻的種植。因為適宜的氣候,病蟲害危害也非常嚴重,特別是大多數稻田還是以農民自行防治為主,防治效果很難保證,農民損失還是比較大的。

經過調查發現,韶關地區病蟲害主要由稻瘟病、紋枯病、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稻飛虱等多種病害和蟲害。雖然每年發生程度有差別,但對稻田的威脅是巨大的,特別是自防比較差的地方,出現大片的爛苗枯萎現象,減產甚至可以達到五成以上,農民苦不堪言。

1.2 幾種主要的病蟲害

水稻病蟲害種類繁多,而且不斷有新病害威脅水稻健康,防治難度很大。韶關地區最常見的病蟲害有: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稻飛虱、卷葉蟲、鉆心蟲等,南方黑條矮縮病是韶關地區最近幾年才發現并漫延病害。這里介紹幾種主要的病蟲害。

1.2.1稻瘟病俗稱火燒瘟

屬于真菌性病害,和紋枯病、白葉枯病被列為水稻3大病害。可以通過氣流進行傳播,對水稻生產影響極大。一般輕微病癥,可使水稻減產10%~20%,嚴重的甚至可以造成絕收。

1.2.2水稻紋枯病

別名云紋病,又叫爛腳瘟。是由立枯絲核菌感染引起的一種真菌病害,也是水稻最普遍的病害之一。一般輕的可以造成10%左右的減產,嚴重的可達到50%~70%的減產,甚至顆粒無收。

1.2.3稻曲病又稱黑穗病

谷花病、“豐產果”。此病主要發生在水稻穗部,受害谷粒內會形成菌絲塊膨大,開裂之后,露出淡黃色塊狀物,即孢子座。此病在晚稻上的發生率很高,發病后一般會造成10%左右。造成水稻減產是小事,這種病原菌有毒,染病會造成稻米污染,降低稻米品質。

1.2.4南方黑條矮縮病是病毒病

危害性很強,嚴重的可導致絕收。主要癥狀表現為分蘗增加,葉子僵直短闊,不抽穗或穗子小,結實不飽滿。病情嚴重的也可以造成50%的減產。

1.2.5稻縱卷葉螟又叫卷葉蟲

屬于翅目螟蛾科,遷飛性害蟲,分布極為廣泛,全國各地均有發生。

稻縱卷葉螟成蟲長7~9mm,體表呈淡黃褐色,卵長約1mm,橢圓形,低幼蟲呈綠色,后轉黃綠色,成熟幼蟲桔紅色。稻縱卷葉螟是一種遷飛性害蟲,一年發生1~11代,韶關地區屬于常年越冬區。幼蟲大部分鉆入心葉為害,食量歲蟲齡增大而增加,在水稻孕苞抽穗期損害最大。在適溫高濕情況下,有利成蟲產卵、孵化和幼蟲成活。韶關春末夏初適溫多雨,非常適合稻縱卷葉螟的繁殖,發生幾率當然很高。

1.2.6稻飛虱俗名火蠓蟲

以刺吸植株汁液危害水稻,蟲害嚴重時,可以造成水稻大片死稈倒伏,水稻產量急劇下降。

另外,還有二化螟等病蟲害嚴重危害水稻生長發育,給農民造成經濟損失。

2 農民自行防治的弊端

水稻病蟲害防治是一項復雜的科技含量極高的技術,沒有專門培訓和一定的實踐經驗是不行的。所謂的“自防”就是農民在當地植保部門宏觀指導下進行的防治。多年種植水稻的農民,雖然有豐富的經驗,但由于缺少最現代的防治理論,又不了解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趨勢,難免在很多方面出現不合理不科學的做法。防治效果當然就要大大折扣了。

自防的弊端大致有這么幾個方面:

2.1 防治措施缺少前瞻性

水稻病蟲害的發生有一定的規律,防患于未然顯得尤為關鍵。早作準備早投入防治,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

2.2 多“專治”少“兼治”

病蟲害往往是并發癥,特別是藥物防治,要多一些兼治,可有些農民“專治”過多,防治效果很差。

2.3 用藥不應過毒過多

農藥用量都有嚴格限制,可很多農民為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往往不惜使用過毒的甚至是禁止的農藥,而且在用藥量上失控,隨意加大藥劑。防治效果也許會好一些,可也殺死大量的害蟲天敵,稻米品質受損嚴重。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真的是不可取的。

2.4 各自為戰是不科學的做法

農戶小片種植,防治措施不統一,施藥時機也不一致,當然就是各自為戰,病蟲害自然就會和人們打起“游擊戰”,防治效果當然不好。

3 綜合專業防治的優勢

所謂綜合專業防治就是指通過對病蟲害情況充分調研的基礎之上,采取打防并舉,標本兼治針對性極強的一系列措施,與科學性、綜合性集一體。通常所說的專業防治,大體包括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幾種類型。

3.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手段很多,農戶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具體的防治措施。

3.1.1種子選育處理科學

專業防治要求選用抗病蟲害的優質品種,這對預防病蟲害的發生有重要作用。種子都是經過消毒處理的,一般浸種方式為1kg種子用20%三環唑3g浸種24h,或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750倍液浸秧,效果也不錯。

3.1.2是深耕細作滅冬蟲

冬季深耕翻土,或深水泡田也能使土壤中的越冬害蟲大部分死亡,降低翌年害蟲基數。適時改變播種方式、合理密植也能夠達到防治的目的。

3.1.3肥水管理講實用

底肥要足,追肥要早,適當增加磷肥鉀肥的比例,能夠增強水稻的抗病性,對減輕稻瘟病、紋枯病、稻飛虱等病蟲害有顯著效果。秧苗期要防止淹苗,成熟期不能過早斷水,要適時適度烤田,對減輕稻飛虱、穗瘟等病蟲害有一定幫助。

3.2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就是用農藥來防治病蟲害,作用快效果好,也是最常使用的方法。為了準確及時施藥,還是要先做好病情調查,在確定病蟲種類和數量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防治方法。專業防治要求,主治與兼治要統籌考慮,全面施治與重點挑治要相結合,施藥時機和施藥次數要科學安排,當然還注意使用無公害農藥,避免使用劇毒農藥,損害稻米品質,誤傷害蟲天敵。

不管是主治還是兼治,都要解決一個合理用藥的問題,既然是專業防治,就要根據專業部門提供的時間和配方進行施藥,這是專業防治的有效體現。

專業防治對時機的把握要求很高。做好病情測報就成為關鍵節點,像三化螟要在螟蛾開始盛期后8d為最佳施藥期,稻縱卷葉螟在螟蛾始盛后7~8d施藥,紋枯病要在水稻分蘗末期、始穗期各施藥1次,稻瘟病在破口期或發病初期施藥。

要嚴格控制藥劑藥量。不管是個體農戶還是大片農場施藥,都要嚴格按照配方配置藥水,盡量避免使用劇毒高毒農藥,還要選用新型的施藥器具,保證藥液均勻,施藥時稻田還要保持1寸深的水層1周左右。

3.3 物理防治

所謂物理防治就是使用各種物理因子和機械設備來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像人工捕捉、采摘卵塊、拔出枯心,誘殺或誘集效果也不錯,就是使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這樣可以減少雌蟲產卵量,從而減少害蟲基數。

3.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指用以蟲治蟲、以動物治蟲、以微生物治蟲的方式進行防治。農田蜘蛛、寄生蜂、蛙類、蟾蜍和生物制劑井岡霉素,都能夠有效防治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治低成本,安全環保,值得大力推廣。

專業防治還要講究連片協作,群防群治,對遷飛害蟲要做好通報預報,打人民戰爭。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4 結語

通過對比不難發現,“自防”和“專防”的效果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加強專業防治已經成為水稻病蟲害防治的必由之路。水稻病蟲害防治還是要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要把各種技術措施整合利用,體現專業化科學化。這樣才能有效控制病蟲害的危害,確保農民豐產豐收。

參考文獻

第9篇

關鍵詞:營林工作,森林病蟲害,生物技術,防治方法

0前言

森林病蟲害被認為是“不冒煙火災”,森林病蟲害對森林資源會帶來多么巨大的滅絕性損害。森林病蟲害每年給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元,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更是難以估量。它的危害性和毀滅性遠遠超于其他森林災害,直接威脅森林系統的生態穩定性,破壞森林資源數量和質量,已經成為制約林業可持續發展和實現其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營林工作中,一定要加強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力度。

1我國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現狀

1、1現階段我國常發性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持續上升

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持續上升與我國人工造林面積的連年增加,特別是單一樹種純林的增加,有著必然的聯系。在過去一段較長的時間內,我國所造的人工林多為單一樹種、單一結構的純林,這樣的人工林其生態系統十分脆弱,一旦有害生物傳人發生,就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造成較大面積的流行發生,給森林資源帶來嚴重的損害。而且人類對原始天然林的大規模開發,造成了天然林長期超負荷采伐,致使現有天然林的數量和質量下降,森林的生態環境遭受了很大程度的破壞,森林生物多樣性、林分原始結構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結構都不同程度地發生了衰退,這樣的森林資源條件勢必導致森林病蟲害的發生與流行。

1、2在全球環境惡化的影響下,我國的森林病蟲害發生的程度嚴重

溫室效應不僅使全球沙漠化擴大和旱澇災害頻發,也為森林病蟲害的發生提供了有利的環境。由于全球氣候異常,使林木生長條件發生極劇變化,暖冬現象使森林病蟲害越冬基數增大,為其病蟲害的大發生創造了適宜的環境。

1、3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各種森防法規、制度建設十分不完善,森防工作基礎設施差,致使森林病蟲害防治經嚴重緊缺。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對泥石流、火災等災害的預防工作都做得十分到位,各部門都能夠嚴肅認真對待,而在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人們并沒有意識到森林病蟲害帶來的巨大損失,僅直接經濟損失就遠遠高于其它森林災害。

1、4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還不成熟

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還不成熟,使得一些森林病蟲害依然大范圍、大幅度發生。現在人們已經避免營造人工純林,進一步擴大混交林的比例。在林木育種、造林、撫育過程中加大對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不給病蟲害的發生提供適宜環境。

1、5森林病蟲害檢疫工作力度不夠,致使森林病蟲害不能控制在較小范圍內發生。

現階段我國森林病蟲害防疫體系建設還不完善,無法實現全方位的有力監管,無法保證造林苗木的質量。更為嚴重的是有境外病蟲害由于檢疫力度不夠,隨著進口森林植物及其制品在我國境內迅速擴散,并且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重大的生態災害。

1、6長期使用化學農藥防治不能很好地多方面結合其他防治方法使用

當病蟲害暴發后,大量使用化學農藥,不僅殺傷大量天敵,長期發展下去使病蟲產生抗藥性,防治效果得不到保證,防治效率低,而且由于化學藥品在森林中的廣泛使用,勢必會造成森林生態環境惡化,加劇森林病蟲害的繼續發生。

2森林病蟲害的幾點防治對策

在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一定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和“誰經營、誰防治”的責任制度。

2、1培育健康森林,從根本上控制森林病蟲害的發生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要堅持從基礎做起,完善營林措施,把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貫穿于林業生產全過程。切實做到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大力營造混交林,必須徹底解決現階段人工林樹種單一、抵御森林病蟲害能力低的問題。加大良種壯苗的培育力度,充分利用基因工程等先進的林木育種技術,確保造林苗木無病蟲害隱患。加強林木撫育管理,實行集約經營,做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修枝撫育間伐等,不但可以增加林木的年成長量,還可以增強樹勢,提高樹木對森林病蟲害的抵抗能力,保證其健康成長,把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逐漸從有病治病、有蟲治蟲這種工作方法轉變為未病防病、無病保健上來,從治標轉為治本。

2、2切實加強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為科學防治森林病蟲害提供決策信息

建立完備的預測預報系統是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關鍵措施。只有全面、及時、準確地預測預報森林病蟲害的基礎信息,才能及時高效地開展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因此在森防工作中必須堅持把病蟲害的調查監測工作放在首位,對所負責的全部森林資源進行全面、及時、準確的調查監測,準確掌握森林病蟲害動態,力求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除治。各級部門要加大預測預報儀器設備等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手段的提高和規范制度的健全,盡可能做到儀器設備現代化、技術先進、管理科學規范,務必定期監測情況,提高監測結果的準確率,使監測和測報能力能夠適應防治工作的需要,真正實現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及早發現,及時除治,做到治早、治小、治少。

2、3加強植物檢疫工作力度,確保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成果

由于經濟往來的加多,現階段一些外來的重大病蟲害傳人導致本地區大面積、大規模爆發森林病蟲害的可能性在不斷增加。因此必須做好植物檢疫工作,提高檢疫技術水平,杜絕或減少森林病蟲害的外來侵入。認真抓好種苗產地檢疫檢驗,經檢疫合格后方可用于造林。國外引進種子、苗木及繁殖材料要進行隔離試種,發現危險病蟲及時處理或銷毀。堅決杜絕類似美國白蛾在我國大范圍爆發的現象再次出現。積極宣傳《植物檢疫條例》等法規和森林植物檢疫工作重要性,不斷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和對檢疫工作的支持力度,為更好地開展森林植物檢疫工作提供良好的平臺。

2、4加大科技森防,努力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水平

各級部門應當圍繞當前防治工作中的難點和重點,尋求多方合作,集中力量解決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技術難題,切實提高森防工作的技術水平,選用先進的森防手段,摒棄落后的防治方法。

2、5在確保防治效果的同時,重點推廣應用生物防治技術

森林病蟲害防治是人與自然災害做斗爭、保障林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千百年來,人們在防治各種森林病蟲害的生產實踐中,探索出大量好的經驗和辦法,如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綜合防治和森林植物檢疫等,在一定的時間內有效地促進了我國林業生產的健康發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必須以維持森林生態平衡的為出發點,在防治方式上,應大力推廣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實現可持續控制森林病蟲害的重要手段,可以保護天敵,維護生態平衡,實現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的一種平衡。

第10篇

一、楊樹病蟲害治理示范工程初見成效

××年,我市被省林業局列入楊樹病蟲害治理示范工程區,自示范工程啟動以來,通過采取生物、仿生制劑、人工物理等防治措施,強化監測手段,把好苗木檢疫關,楊樹病蟲害的發生率明顯降低,有效的控制了楊樹病蟲害的發生、蔓延。兩年來,全市楊樹木材生長量凈增××萬立方米,挽回直接經濟損失××萬元。

二、林業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圓滿結束

根據省、××市林業局的安排,今年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林業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在普查過程中,成立了普查領導小組和專家技術小組,下發了《關于開展林業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的通知》,認真制定了《壽光市林業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實施方案》,舉辦了由各鄉鎮(街辦)和市直有關單位的林業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的培查培訓班。這次普查,在全市各鄉鎮(街辦)和市直有關單位的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和各級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圓滿成功,全市共完成踏查線路××條,設置標準地××塊,采集制作標本××余號,昆蟲生活史標本××種,其中對本土造成危害的害蟲××種,外來入侵的害蟲××種;病害標本××種;調查到林業有害植物××種,拍攝林木病蟲生態數碼照片××張,刻錄光盤××張。調查范圍涉及全市內所有的片林、路林、灌木林、經濟林、公園、苗圃、村鎮、機關辦公場所、木材加工廠、木材銷售市場等,調查樹種涵蓋了楊樹、刺槐、泡桐、法桐、毛白蠟、國槐、合歡、各種針葉樹種等防護林和用材樹種,以及蘋果、梨、桃、杏、葡萄、棗、柿子等經濟林樹種。

通過普查,進一步摸清了我市林業外來有害生物及本土林木病蟲害的種類、分布及危害情況,建立和完善了林業有害生物數據庫,并詳細掌握了已傳入我市的外來林業有害生物及本土危害嚴重的林木病蟲害對我市林業資源、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失,為今后加強區域間聯防聯治、制定預警方案、確定和實施工程治理項目提供科學依據。

三、圍繞“四率”指標,積極開展林木病蟲害監測、防治工作

按照××市林業局年初下達“四率”指標,我們將指標分解到各鄉鎮(街辦)和市直有關單位,并進行不定期的檢查、督促,年終對鄉鎮(街辦)和市直有關單位的“四率”指標達標情況進行了全面驗收、考核,各鄉鎮(街辦)和市直有關單位都能夠按照“四率“指標對林木病蟲害進行監測、防治,使全市林木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防治工作成績突出,效果明顯,做到了有的放矢,能夠及時掌握林木病蟲害的發生、危害情況,適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基本控制了林木病蟲害的發生、蔓延。

四、加強森保站建設

依據國家、省建設標準站的要求,我市對森保站加快了硬件和軟件建設。在上級業務部門和林業局的關心支持下,已配備部分儀器設備,指派專人參加了省森防站舉辦的培訓班,從人員配備到工作要求都進行了明確的分工。同時各鄉鎮(街辦)和市直有關單位還指定專人負責病蟲害防治、測報工作,加強基礎設施和工作設備的完善配套工作,保證森保人員基本的工作條件。

五、林木病蟲害網絡測報體系基本形成

至今,我市已建成森林病蟲害測報站(點)××個,其中:國家級中心測報點××個、鄉級測報點××個,主要從事楊樹、國槐、毛白蠟、刺槐、泡桐、法桐、棗、蘋果等林木病蟲害的測報工作。全市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網絡體系基本形成。為加強和規范測報工作,我市頒布了楊樹等主要病蟲害預測預報辦法,進一步加強和規范了森林病蟲害聯系報告制度,每年定期《全市主要森林病蟲害的發生趨勢預報》。加大災害預警工作力度,為領導決策和指定年度防治對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六、強化檢疫和檢疫證簽發工作

今年我市開展了以產地檢疫和復檢為主的檢疫工作,產地檢疫主要針對當地產木材、苗木;復檢主要是針對調入我市的外省木材,防止疫木擴散蔓延。共簽發檢疫證××份,對簽發的檢疫證隨時開證,隨時上報管理中心。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繼續抓好楊樹病蟲害治理示范工程工作,并按省站要求搞好病

蟲害防治的監測、預報工作。

、進一步完善林木病蟲害網絡測報體系,按要求定期測報

第11篇

1材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2012年5~9月和2013年5~9月,分別在烏魯木齊市人民公園溫室、燕兒窩風景區管理站溫室、紅山公園室外立體花壇、新市區北京路立體花壇4處進行五色草病蟲害調查。

1.2調查方法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方法,在“1.1”4處調查地對五色草病蟲害進行調查,5~9月每月調查一次,每個調查地隨機抽樣500株,2012~2013年合計調查10次,每個調查地調查總株數5000株。觀察五色草上的病害和蟲害,做記錄,拍攝數碼照片用于觀察危害癥狀,并用顯微鏡對病害進行鑒別。

1.3標本鑒定方法對于每次調查時在所設樣地采集的標本,清樣時將可鑒定的標本及時鑒定,分類保存。對于暫時不能鑒定的標本,編號記錄(調查地、寄主品種和數量)。以調查時間和樣地為單位,用75%酒精浸泡保存或烘干保存,寄送有關專家鑒定。

2結果與分析

2.1五色草病蟲害種類通過2012~2013年的持續調查,發現五色草主要病害為白粉病、葉斑病和根腐病(表1),主要蟲害為蚜蟲、紅蜘蛛和白粉虱(表2)。不同調查地點,特別是溫室與室外環境下,病蟲害發生差異明顯。溫室病蟲害發生較嚴重,而室外立體花壇發生較輕;不同品種間發生病蟲害種類及程度亦不相同,小葉紅、大葉紅、綠草、小葉黑差別不大。通過調查可知,根腐病只發生在白草上,其他品種上未發現。危害五色草最嚴重的是蚜蟲和葉斑病。

2.2病蟲害危害癥狀

2.2.1白粉病。發病初期在葉片上產生黃色小點,逐漸擴大發展成圓形或橢圓形病斑,表面生有粉狀白色霉層,霉層早期較分散,后期聯合成片狀。

2.2.2葉斑病。葉片上產生淺褐色小斑點,逐漸擴大成不規則的大斑塊,葉片邊緣略微突起,葉片兩面均有小黑點。

2.2.3根腐病。五色草根腐病主要危害育苗盤中的幼苗,只在白草上發生,受害的幼苗根部出現水漬狀褐色小斑點,逐漸腐爛變黑,最終導致幼苗萎蔫、枯死。

2.2.4蚜蟲。五色草蚜蟲在室內外均有發生,在五色草葉背面吸食汁液,造成葉片向背面卷縮,生長受抑制。蚜蟲分泌的蜜露影響光合作用。

2.2.5紅蜘蛛。五色草紅蜘蛛在室內外均發生,在高溫干旱的條件下危害嚴重,危害方式在葉片背面刺吸汁液,結成網,導致葉片褪綠,葉片死亡。

2.2.6白粉虱。白粉虱成蟲或若蟲刺吸葉片汁液,被害五色草葉片褪綠,逐漸變黃,凋落,嚴重時全株死亡。

2.3不同環境下五色草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不同環境條件下五色草發生病蟲害差異較大。蚜蟲室外發生危害高峰期為7~8月,發生率可達10%左右,9月以后趨于平穩,維持在5%左右。溫室內蚜蟲發生基本在3%~4%,全年并沒有大的波動(圖1)。紅蜘蛛全年室內和室外發生率基本在5%以下,但室外紅蜘蛛在7~8月為高峰期,其大量繁殖,危害猖獗,發生率可達6%以上(圖2)。白粉病和葉斑病全年發生情況相似,均是溫室發生率大于室外,全年發生也較平穩。葉斑病發生率大于白粉病,最高可達15%,危害嚴重(圖3、圖4)。通過調查可知,溫室內五色草病害發生率和危害程度大于蟲害;室外立體花壇五色草蟲害發生率和危害程度大于病害。五色草病蟲害發生主要集中在7~8月,此時室外溫度較高,利于蚜蟲和紅蜘蛛的繁殖;此時溫室內濕度較大,有利于病害的發生。

3結論與防控建議

3.1結論通過2012~2013年調查發現,烏魯木齊市燕兒窩風景區管理站、人民公園、紅山公園及新市區4個地點的溫室和室外2種環境條件下,共發現并鑒定出主要病害3種、主要蟲害3種。2種環境條件下五色草病蟲害均有發生,由于環境條件不同,病蟲害發生程度不同。五色草因品種差異,所感染的病蟲害也有所差別。其中白草在溫室內病害只見根腐病的發生,蟲害的發生率較低,危害也較輕;綠草在室內外,葉斑病的發生都較嚴重;大葉紅、小葉紅、小葉黑病蟲害發生基本一致,大葉紅和小葉黑發生率略大于小葉紅,但溫室白粉虱只發生在小葉紅和小葉黑上。

3.2防控建議溫室條件下生長的五色草人為控制因素較多,溫室內溫度較高,濕度大,植株感染病害不受季節影響。溫室條件下五色草病害發生率明顯高于蟲害,這是由于濕度較高,更有利于病害發生。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五色草本身病害較少,在溫室和其他花卉生長在一起,感染其他溫室花卉病害較嚴重。五色草立體花壇的擺放通常是5月以后,此時室外溫度較高,而濕度偏低,空氣較干燥,特別有利于蚜蟲、紅蜘蛛等害蟲的發生。通過調查發現,室外五色草蟲害的發生較病害更嚴重,除了氣象因素外,室外園林植物寄生害蟲的傳染也是重要原因。因此,五色草病蟲害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原則,合理運用栽培、化學、生物、物理的方法及其他有效的生態學手段,把病蟲害控制在最低程度以不致造成危害。

第12篇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基層測報;工作管理

抓好基層工作管理首先要做好縣級的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防治工作管理,它作為轄區森林病蟲害測報工作最基本的技術工作管理,是省、市、縣三個測報工作過程中的基礎環節。因此,想要從根本上加強森林病蟲害的測報工作管理就必須要從基層做起。

一、各個監測網店做到分類管理

在不同的縣級地區,所在的生態環境、氣候和降雨情況不同,所可能產生的病蟲害的發生情況也不一樣,因此,對于縣級各個網店的測報監理工作,應該在全面監控和掌握的基礎上,對于每一個區域的監測網店做到分類管理,對于一些病蟲害比較嚴重的地區做比較嚴密的測報管理,對于災害較少的地區采取踏查的測報方式。分清主次,以便于更有效的做好測報管理工作。針對不同方式的測報管理機制給予相應的測報資金,做好資金的運轉和比例調控,以便于將更多的錢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從而能夠更加準確的做好森林病蟲害的測報工作,最大程度上減輕病蟲害所帶來的損失。

按照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對于監測點進行合理的分配,一如在病蟲害常發區域建立嚴密監測點,這些區域往往是病蟲害最為嚴重的地域之一,加強對這些地域的管轄和監測,能夠更有效的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并在嚴密監測點設置有7到8個固定監測點和八個以上病蟲害的臨時監測點。根據以往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對該地區在規定時間內進行至少四到六次的調查次數。在一些病蟲害偶爾發生的地區設置機動調查點,要求對其設置6到8個臨時性的病蟲害測報點。對于一些常年都幾乎沒有病蟲災害的地區設置報告點,不需要設置臨時調查點和固定調查點。按照這這樣的原則進行病蟲害的防治,需要在相關縣級設置9個嚴密監測點和21個病蟲害機動調查點和兩個報告點,它能夠在實際的測報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提高了病蟲害的預測監理工作,增強了對于病蟲害防治的主控性。

二、測報工作管理制度的完善

為了能夠更有效的完成當地的測報工作,增強本報工作人員監測森林病蟲害的責任心,規范監測過程中的檢測行為,設置相應的法律法規,以此來規范工作人員的監測行為、時間、方式等做好詳細的規定。為了最大程度上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可以將測報工作作為各個縣級基層工作管理責任的一個考核目標內容。

三、加強基礎病蟲害測報工作的設施建設

想要更加順利的完成病蟲害測報管理的基礎工作首先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在原有工作設施的基礎上,針對所需要管理工作的設施和設備要求,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對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提高監測工作的效率。提高檢測的工作質量,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監測工作的水平,為病蟲害防治工作打好基礎。

四、對于本站工作人員的素質培養

只有一個好的測報團隊,才能夠將測報工作及時認真的做好,在監測之前,對于病蟲害的發生對人類生存和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威脅,以及做好監測管理工作對于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所具備的重要性進行一定的灌輸和學習,從而在根本上提高測報員對于監測工作的工作認知和責任認知。在此基礎上,測報工作的完成,不僅僅需要測報工作人員對于技術要熟練地掌握和了解,也需要測報工作人員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因此,作為森林病蟲監測的基層工作人員,對于員工的心理素質和工作技術培養應該作為重中之重。測報員因本身的工作經驗、培訓程度、工作經歷、工作時間等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在對測報員培訓的過程中針對不同技術水平的測報員予以一定的考核,并進行優秀等級、中等、和比較低下水平的等級分類。針對不同測報員的技術水平給予相應的工作培訓。在注重對測報員理論技術知識的掌握和了解的同時,應該加強對實際工作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和訓練。例如可以在培訓過程中,先對測報員的理論基礎知識進行培訓,比較優秀已經掌握基礎知識的進行實際操作能力訓練,通過對森林檢測的實際操作來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情況相互融合和貫通。

五、提高測報的工作技術的科技含量。

想要能夠更加精準的做好測報工作,就需要針對測報工作的測報技術和測報方式進行不斷的改進和探索。在以往的80年代的時候,縣級病蟲害的管理和測報工作只是對一些矮小林木的病蟲情況進行考察,這種考察方法并沒有對于病蟲情況的檢測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再后來90年代中期,更多的林分開始進入中齡林,對于以往的針對矮樹的監測方法已經無法應對新的形勢,對于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進行無法達到預期的工作。為此,為了做好適應工作,針對病蟲害監測技術人員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探討,最終推出了一種新的“振落法”的監測方式,它的應用是用木棒對于樹木進行敲擊,從而對于病蟲的震落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使得病蟲情況的監測效果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社會不斷發展,世界環境也在不斷的更新和改變之中,要想更加精準的在不斷的環境改變之中保持著較高的效率,森林病蟲害監測工作就需要我們對于監測工作的方式方法進行不斷的完善和更新,以適應病蟲害新的形勢發展。在此基礎上,針對以往病蟲害的監測方式進行總結和改良,及時組織測報工作人員進行探討和實際操作實驗等,結合大家的力量,不斷的對監測工作進行改良,從而提高工作的技術含量,真正意義上落實監測工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六、專群結合

人民群眾是最接近森林病蟲害的人群,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地理位置上,都有著最為便利的監測條件。利用群眾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來加強群眾對病蟲害情況的監測工作,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森林病蟲害監測工作的順利進行。相關部門可以及時發放一些有關病蟲害威脅森林以及人類生活健康安全的書籍、小雜志和病蟲害的知識問答等有關資料,針對一些病蟲害常發地區要不定期進行病蟲害監測工作的實地調查和宣傳活動。加強防治和監測病蟲害必要性的宣傳工作,與此同時,針對群眾的病蟲害舉報情況予以相應的獎勵制度,提高群眾對于監測工作的關注性,做到專群結合,為防止病蟲害的測報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

七、綜合分析、全面治理

通過一系列的分析,更需要對于森林病蟲害所在整個地域的森林生長環境、所覆蓋的植被種類、病蟲的類型、以及病蟲的繁殖能力進行全面細致的了解,針對不同病蟲的繁衍階段及時擬定出相應的病蟲害預測和相應可能的防治手段,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堅實后盾。與此同時,結合有關鄉(鎮)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對于鄉(鎮)的森林種植和管理給予相應的意見和建議,將有可能繁殖病蟲害的樹種進行選除,根據所在鄉(鎮)的氣候特點和環境特點,栽種抗病蟲能力比較強的樹種,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從根本上加強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總結:

森林病蟲害基層測報的工作管理,需要針對測報員本身的人員素質、所在森林病蟲基地的環境調研以及相應的監測方式進行改進和完善,從而提高病蟲害的基層測報工作。

參考文獻:

[1] 武振濤. 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 2010,(17) .

[2] 王宗銀. 互助縣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 2010,(21) .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宝市| 广州市| 宿迁市| 阜平县| 鄂托克前旗| 巨野县| 海口市| 朝阳区| 石棉县| 扎兰屯市| 谷城县| 湟源县| 寿阳县| 瑞安市| 杂多县| 怀安县| 溧水县| 德兴市| 兴山县| 烟台市| 福贡县| 贡嘎县| 曲靖市| 资源县| 江北区| 邵阳县| 襄樊市| 敦化市| 孟州市| 邛崃市| 安龙县| 西峡县| 拜泉县| 临潭县| 从江县| 明溪县| 襄汾县| 泸西县| 罗定市| 鄂伦春自治旗| 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