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3 16:26: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產值和稅收的關系,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隨著經濟的增長,資源的消耗和污染排放的累積對環境構成了巨大的壓力。霧霾覆蓋的增多、環境質量的退化,更加顯示了環境資源相對稀缺性逐漸增強,經濟活動已經導致了不容忽視的環境代價。人們開始重新思考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聯系的問題,節能減排成為世界各國的一項重要任務。文章以江蘇省高能耗企業為研究對象,從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兩方面分析當前高能耗企業現狀,通過對現行的節能減排稅收政策和其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得到其對高能耗企業的實施效果。
1 相關理論的基礎
1.1 節能減排的含義
節能減排通常包括兩大技術領域,首先是節能,可以通過減少能源消耗量,從而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率,衡量的話一般采用單位GDP能耗;其次是減排,要盡量減少污染物等其他廢物的排放,一般用單位SO2排放來衡量。因此,單位GDP能耗和單位SO2排放這兩個指標結合在一起,就是所說的“節能減排”[1]。
1.2 高能耗企業的界定
根據《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報告》披露,目前我國的高能耗企業主要分布在以下六大行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2 高能耗企業節能減排現狀
2.1 高能耗企業能源消耗情況
以江蘇省六大高能耗行業作為分析對象,通過對能源消費總量和單位產值能耗[2]進行計算,整理結果:從2007―2014年期間能源消費總量也一直處于不斷上升趨勢。但是每億元產值綜合能耗在此期間整體處于不斷下降趨勢。因此,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的不斷發展,尤其是高能耗企業的迅速發展,能源需求大幅上升,供不應求的問題更加凸出。能源的利用效率較低和需求的日益增加,從而造成嚴重的能源供應緊張的狀況。
2.2 高能耗企業污染排放情況
通過分析江蘇省六大高能耗行業,對其SO2排放及單位產值排放進行計算,其整理結果:江蘇省高能耗企業在2007―2014年期間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整體處于不斷下降趨勢,但是在2011年又有所上升。在各項措施綜合實施下,能源排放總量有所下降,但要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而且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上對于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從而導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漸增加,因此,節能減排的任務仍然是十分嚴峻的。
3 節能減排稅收政策現狀和影響的實證分析
現行節能減排稅收政策中關聯度較高且最具代表性的稅種包括增值稅、消費稅、資源稅和企業所得稅。目前我國企業的所得稅不能用明確的指標來衡量,文中要分析稅收政策對高能耗企業節能減排的影響主要是分析資源稅、增值稅以及消費稅三者之間的聯系。
在總體稅收中,節能減排相關的稅目中的3種稅收方式占總體稅收的比重如表1所示。
該節通過數據分析,建立線性回歸模型來分析稅收政策和企業節能減排的相關度,進而得出稅收政策在此方面的實施效果。
3.1 多元線性回歸方程的設定
多元回歸主要是指在回歸分析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變量。一個問題的產生都是有多個因素有關的,文中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方程來估計因變量,以此來預算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關關系,即:
其中,F=已解釋方差/未解釋方差,服從F(k-1,n-1)分布,F值越大越好。模型計算得到的F統計值大,則說明方程回歸效果好,有較高的解釋度。
3.2 模型變量的選擇
因為單位產值能耗有效反映高能耗企業節能減排的效果,故此多元回歸模型采取單位產值能耗作為企業節能減排的指標變量;自變量的選擇能代表企業節能減排相關的稅收政策,故此回歸模型采用、、三個自變量,分別表示節能減排稅收政策中的增值稅、資源稅和消費稅占總體稅收的比重。其中、、采用各稅收占總稅收的比重是為了避免模型中變量的自相關性,減少方程的異方差及時間序列對回歸模型結果的影響。
3.3 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得檢驗結果及解釋
根據上述收集的數據匯總,將各參數進行歸一化處理,導入Eviews軟件中,得到以下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見圖1)。
由上述回歸模型結果中,作為被解釋變量單位產值能耗的變化與各解釋變量修正后的判定系數為0.864,說明此多元回歸模型的擬合優度較高;F=15.794,F 值較高且顯著性概率為0.011
Y1=-0.291+0.053X1-0.834X2+0.983X3
其中Y1與X3系數為0.983>0.6,說明節能減排稅收中消費稅和單位產值能耗有強正相關關系,表明節能減排的消費稅對于單位產值能耗的下降并沒有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Y1與X1的系數為0.053,說明節能減排中的增值稅與單位產值能耗有弱正相關關系,表明增值稅的政策效果相對消費稅來說比較明顯;Y1與X2的系數為-0.834,資源稅和單位產值能耗呈現負相關,表明在節能減排中資源稅的政策效果最顯著,明顯高于增值稅和消費稅。因此,應該不斷改革消費稅,不斷促進資源稅和增值稅在企業節能減排中的作用。
4 結語
關鍵詞:資源稅制改革 產業調整優化 結構失調 稅制設計
中圖分類號:F810.42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6-0096-02
資源稅作為稅收政策的組成部分,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資源稅有關的能源產業是延安市的主導產業,因此,資源稅制的改革必然會對延安市經濟增長帶來深遠影響。伴隨經濟的發展,現行的資源稅制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缺陷,阻礙了該市產業結構優化的步伐。因此,面對我國“十二五”新環境,研究資源稅制改革方向及其對延安市產業結構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一、稅收政策與產業結構的關系
經濟決定稅收,稅收反作用于經濟。這是對稅收政策和經濟增長關系的一般表述。我國進入”十二五“新時期,經濟的增長主要是依靠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因此,稅收政策與產業結構的關系可以表述為:產業結構決定稅收政策,稅收政策反作用于產業結構,二者關系密切,不可分割。
首先,產業結構決定稅收政策。一方面,產業結構決定了稅收政策的調控方向,國家能夠根據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所要實現的目標來進行稅制改革,更有效地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另一方面,產業結構的優化又進一步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稅收收入的增長,改善了稅收政策的分配和導向功能。
其次,稅收政策反作用于產業結構,對產業結構具有重要的制約與調節作用。稅收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政策工具,它反映了國家的經濟政策和調控方向,體現了產業結構的特點和變化。國家可以通過設置稅種、確定稅率、選擇征稅范圍等手段來間接影響市場主體行為,進而促進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1]。
二、延安市產業結構分析
延安作為全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有著十分豐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資源。憑借著其雄厚的資源稟賦優勢,因地制宜地走以資源為導向的發展道路,奠定了現今以能源重化工業為主導產業的產業結構。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以能源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三大產業比例嚴重失調
目前,延安市產業結構呈現出一種“第一產業基礎薄弱,第二產業高速增長,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的不合理發展態勢。農業基礎薄弱,對二三產業的支撐作用不大;第三產業雖然取得一定發展,但水平較低;工業發展迅速,但建立在薄弱的農業和低層次的第三產業基礎上,缺乏穩定性。根據延安市統計局資料顯示,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85.42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1.19億元,增長7.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35.49億元,增長14.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0.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78.74億元,增長11.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7.0 % [2]。可見,延安市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工業的發展,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有限。這種比例失調的產業結構嚴重制約了延安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失衡
長期以來,以能源重化工業為主的重型發展模式導致了延安市第二產業內部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以煤炭、石油、電力等能源化工為主的重工業比重越來越大,而輕工業比重越來越小。其中,由于缺乏技術創新,重工業中的原材料工業比重過大,而加工工業比重小,制約了延安市產業結構的優化發展。據延安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 225.16億元。其中,重工業完成產值1 195.1億元,占規模工業完成值比重的97.5%;輕工業完成產值30.06億元,占規模工業完成值的2.5%。以上數據表明,延安市重工業發展迅猛,對全市經濟貢獻大;而輕工業發展則相對不足,對全市經濟貢獻小。因此延安市工業產業內部結構亟待調整優化。
(三)產業發展層次低,增長方式粗放
目前延安市的能源企業基本上都是能源開采企業,主要以能源資源的開采、輸出和初級產品加工為主,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產業發展層次低。這種原料化、初級化的粗放式發展道路,嚴重制約著延安市工業發展的能力。據延安市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 225.16億元,其中,煤炭工業完成產值126.24億元,石油工業完成產值1 021.63億元,電力、煙草和其他工業完成產值77.29億元;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生產原煤2 559.93萬噸,生產原油1 602.01萬噸[3]。可見,延安市能源產業的初級產品所占比重大,而真正具有高技術含量的深加工產品很少,不利于延安市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
三、現行稅制對延安市產業結構的制約
延安市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產業結構存在嚴重失衡,重型化工產業比重大,而其他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制約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再加之延安市大多數企業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低下等因素的不利影響,延安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阻。同時,由于企業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低下,因此,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延安經濟穩定增長的調整優化面臨嚴重的壓力。而我國現行資源稅制政策雖然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據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第一季度,延安市完成資源稅收收入3.74億元,同比增長209.17%,增收2.53億元。但隨著“十二五”經濟建設的新要求,現行資源稅制在調整產業結構、節約利用資源等方面暴露出明顯的缺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資源稅制設計的不合理制約了延安市產業結構的優化
現行資源稅制設計不合理,致使延安市的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經濟優勢,制約了產業結構的調整。主要表現在:首先,征收范圍狹窄其稅率低。現行資源稅僅限于礦產品和鹽,而對生態環境具有重大保護意義的森林、水、土地等自然資源卻沒有列入征稅范圍。其次,現行資源稅的稅率偏低,稅負輕,無法有效調節級差收入。而延安市資源豐富,資源產品價格較低,產品深加工業相對落后,征稅范圍狹窄和偏低的稅率,使得企業沒有開采的成本壓力,盲目開采不利于自然資源的節約利用。伴隨著經濟發展對能源資源的需求,資源開發的規模將越來越大,這種低層次的資源型產業結構不僅會使延安市的能源資源面臨枯竭,也會為原本自然環境惡劣的該區帶來更嚴重的生態破壞。
(二)資源稅優惠政策不合理制約了延安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享受稅收優惠的產品在市場競爭中更具有價格優勢,在同樣的條件下,企業銷售享受優惠的產品能獲得更多的利潤,在利潤的追逐下,企業對其資源的需求更加旺盛,最終導致資源配置向享受減免優惠資源品轉移,其負面后果是能源供需缺口不斷擴大,能源價格持續上漲,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延安市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能源資源的消耗,資源優惠政策的實施使得延安市的資源價格具有競爭優勢,企業單單是從事資源的開采和輸出就可以獲得很大的經濟效益,而引進技術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和資源綜合利用的產業不僅需要花費成本,而且長期才能看得到效益。二者相比,企業更愿意追求眼前直接的效益。長久如此,便造成了延安市產品價值鏈低端,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等缺陷。
四、優化延安市產業結構的稅收政策建議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通貨膨脹時期,資源稅改革暫時被推遲。但筆者認為,資源稅改革是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保的必然要求,因此,資源稅改革應在全國范圍內盡快展開。
(一)完善稅制設計
資源稅制的設計應符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充分發揮資源稅的調控作用。首先,擴大資源稅的征稅范圍。現行資源稅征收范圍狹窄,變相刺激了非應稅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浪費,因此,資源稅改革不僅應將礦產資源和鹽列入征收范圍,還應將水、森林、草場、海洋等可再生資源也納入征收范圍。其次,改革資源稅的計稅依據。以銷售量或企業自用量為計稅依據,使得稅收與資源的市場價格長期脫節,不能夠很好體現資源的真實價值。因此,必須改革計稅依據,按應稅產品開采或生產數量的市場價格計稅,提高資源進入市場的稅收成本,促使企業減少浪費,節約資源。再次,提高稅率標準,制定多稅率。現行資源稅稅率偏低且單一,使得企業無開采的成本壓力,盲目開采,棄貧愛富,不利于資源的合理開發。因此,新一輪資源稅改革應適當提高資源稅率,對具有非替代性、環境危害程度大、資源回采率低的不可再生資源制定高稅率,而對具有替代性、環境危害程度小、資源回采率大的可再生資源制定的稅率制定低稅率,以達到資源的開發保護。此外,還應該整合資源稅費,將與資源相關的收費納入資源稅。目前我國稅費混雜、費大稅小問題十分嚴重,因此,應將相關收費項目進行合并、取消,使其規范化。例如,可以將礦區使用費、林業補償費、水資源費、漁業資源費等并入資源稅,而將一些雜費基金項目取消,凸顯資源稅的調節作用。還要減少稅收優惠政策,優化資源的配置。
(二)設置新稅種
新稅種的開征符合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迫使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改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排放量,有利于資源的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首先,按照“誰污染誰繳稅”的原則,開征環境保護稅。經濟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此,有必要對污染環境的產品或行為(如汽車尾氣、不環保的產品或高耗能企業和高污染企業)征收環境保護稅。根據對環境破壞程度的不同,設置不同的稅率。其次,開征碳稅。發展低碳經濟,是適應全球改革浪潮的必然要求。可以在我國選取部分城市作為改革的試點開征碳稅,然后向全國推廣,最終達到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目標。按照相關部門的設計,碳稅開征初始,可以采取每排放一噸二氧化碳課征10―20元稅費,以后逐年提高,階段性目標為每噸100元[4]。
收稿日期:2011-06-23
作者簡介:畢雯雯(1986-),女,山東威海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財政與稅收研究。
參考文獻:
[1] 黎昌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稅收政策選擇[Z].貴州省稅務學會,2007.
[2] 延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0.
關鍵詞:GDP;稅收;如皋
中圖分類號:F810.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5-0111-02
1 稅收與GDP的關系
(1)如皋市1996年-2006年稅收與GDP的統計指標。
如皋市1996年至2006年的11年間,除少數年份外,稅收與GDP的總量關系基本穩定,除1996年、1998年、1999年、2005年以外,稅收收入的增幅都大于GDP的增幅,從逐年增長的平均數看,稅收收入增長比例是GDP增長比例的1.6倍。稅收收入增長高于GDP的增長。
(2)稅收與GDP關系的特點。
從1996年-2006年如皋市稅收與GDP的變化情況看,主要有以下特點:
①如皋市1996年至2006年的稅收增長中,增幅最大的年份為2001年,比上年增長45.35%,增幅比上年提高了24.19個百分點。這比江蘇省當年的增幅24.29高了21個百分點。增幅最小的年份為1998年的3.54(1999年的增幅為負),比江蘇省當年的增幅8.3低4.76個百分點。說明如皋市稅收收入變化波動程度大于江蘇省的稅收收入的波動程度。
②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如皋市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較低,但呈逐年上升趨勢。從1996年的比重為4.48%,逐年上升為2006年的9.22%,11年間比重上升了近5個百分點。而同期江蘇省的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6年的7.6%上升到2006年的17.17%,上升了9.57個百分點。如皋市稅收占GDP的比重與江蘇省相比低近6個百分點。
③11年中如皋市GDP增幅最大的年份是2005年,增幅為25.38%,比江蘇省同期的增幅17.79%高出7.59個百分點;次高點是2004年的21.66%比江蘇省的24.49%低了2.83個百分點;增幅最小的年份是1999年,增幅僅為3.94%,比江蘇省當年增幅6.92%低2.98個百分點。說明如皋市經濟增長的波動程度也比江蘇省劇烈。
④從稅收與GDP的線性回歸模型可以看出:稅收與GDP具有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977040,這說明相關程度相當高。
⑤近5年內如皋市的稅收總收入平均增長比例為27.9%,企業所得稅(包括內外企業所得稅)上升較快,個人所得稅直線上升,年均增速高達38.7%,成為發展潛力最大的稅種。
2 影響稅收與GDP關系的因素分析
(1)經濟結構的影響。
經濟結構不同,必然要影響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首先,產業結構的影響。全國2006年度三大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之比為11.8 : 48.7 : 39.5,江蘇省的三大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之比為7.2 : 56.5 : 36.3,如皋市的三大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之比為12.7 : 54.1 : 33.2,由于GDP不全部是稅收收入,在第一、二、三產業中,僅第三產業與稅收收系比較密切,雖然第三產業的稅收呈增長趨勢,但第三產業對稅收的貢獻率與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并不同步;第二產業形成的主要稅收增值稅的75%、全部消費稅都屬于中央;而第一產業最主要稅收是農業稅,2005年農業稅取消前,農業稅基本上是定額稅,沒有隨農業產值的增加而增加收入。因此,這無疑給如皋市稅收與GDP同步增長帶來影響。其次,所有制結構的影響。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如皋市非公有經濟發展勢頭十分強勁,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經濟增長格局正在形成。據統計,從1996年-2006年,如皋市國有企業工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低于整個工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由于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的稅收負擔率不同,必然導致如皋市稅收占GDP比重低于江蘇省水平。
(2)投資增長與物價變化的影響。
可以看出,11年來,如皋市稅收與GDP的關系在實際變化中對投資和物價的反映是很敏感的。據調查,實行分稅制后經濟增長的第一個高峰期是1995年,GDP的增幅達到39.45%,而當年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29.15億元,比上年增長42.13%,投資的增長導致物價的上漲,當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達到116.3%,比江蘇省的93%高出23.3,與全國的117.1接近。由于價格對稅收的影響,當年稅收增長維持了8.51%的增長幅度。1996年在GDP增幅下降的情況下,稅收保持8.53%的增長勢頭,說明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諸環節仍然活躍。
(3)對外經濟的影響。
如皋市對外貿易在近5年顯示出了強勁增勢。如皋市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不斷上升。同時,利用外資的規模和水平提高,外商投資結構的進一步優化,開發區建設的較快發展,為如皋市“走出去”戰略提供了經濟基礎,促進了如皋市GDP與稅收收入的大幅度增長。
(4)稅制的影響。
1994年的稅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配套措施。十幾年來的運行實踐表明,總體上相當成功,但在許多方面仍存在不足,從而對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造成了負面的影響。這個稅制在幾個主要稅種方面的法定稅負偏重了。如我國已實行多年的生產型增值稅,不允許固定資產抵扣所含的稅;營業稅重復征收問題比較嚴重;企業所得稅中生產經營成本稅前扣除不足;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項目和標準不合理等等。1994年的稅制改革是“保持原稅負”,但隨著征管力度的加強,過去的法定稅負就顯得偏高了。
(5)稅收征管制度和征稅環境的影響。
首先,征管制度不嚴密,有疏漏。稅收征管的原則是“依法辦事,依率計征”,它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是帳證管理,這方面強制措施不力,使一些個體戶、私營企業經常利用其帳證核算制度不規范鉆空子。其次,稅務執法不嚴格,就是措施不力。目前,如皋市稅務機關征管力量不足、技術手段不夠先進,人員的素質也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偷逃稅、騙取出口退稅、欠稅等違法現象大量存在。再次,征稅環境不理想,主要是受地方或部門利益的驅動,進行行政干預的影響,由于現金的控制管理比較松,造成帳外循環、稅款流失。這些都導致了如皋市稅收占GDP比重低于江蘇省及全國平均水平。
(6)預算外收費擠占了稅收。
政府的收入并不等同于稅收收入,政府收入除了有以稅收為主要組成部分的預算內財政收入外還有為數相當多的游離于預算外的收入,這些收入主要來源于名目繁多的政府收費。近年來預算外資金急劇膨脹,各級政府部門批準的各種收費和資金項目達3000多個,收費過多過濫,加重了企業的負擔,抑制了企業的發展,實際上枯竭了稅源,降低了企業的納稅能力,難以使企業為政府提供更多的稅收收入。這些在稅收之外的政府收費,給稅收造成了重大沖擊,造成了稅收占GDP比重總是不高,使稅收提不到應有的地位,引發了一系列的經濟、社會問題。
3 對策與建議
(1)優化投資,充分發揮經濟結構的導向作用。
要從宏觀上對經濟結構首先是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大力發展稅收增長率大的產業,積極培植集約型稅源。不同的產業對稅收的貢獻率是不同的,一是受不同產業財政政策的影響,二是受產業規模的影響。如皋市按產業對稅收貢獻的大小看,二產最大、三產次之、一產最小。2002年如皋市三大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之比為:22.6:42.7:34.7,2003年如皋市三大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之比為:11.6:55.8:32.6,2007年如皋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07年如皋市三大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之比為:13.7 :52.2 : 34.1,并且提出了2008年三大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之比的預期為:11.4 :54.4 : 34.2。由上述比例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出如皋市隊三大產業的調整趨勢,一產比重逐漸降低,二產比重保持穩定,三產比重稍有增加。從目前如皋市的產業格局看也是二三一的產業格局。因此,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要突出解決“農業不優,工業不強,三產不新”的矛盾。如皋的發展著眼于三大平臺:產業、資本和人才。
建立產業發展大平臺。一是大力發展工業,培植主體稅源。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如皋擁有48公里的長江岸線,得天獨厚。中深水貼岸、微沖不淤的黃金海岸線20.2公里。2006年投資14.6億元完成基礎設施。如皋還擁有肩負著為江蘇省打造造船強省重任的熔盛船廠,集研發、施工、生產、銷售于一體。要加緊建設熔盛造船的海洋平臺,全力推進熔盛造船國家級工程中心和船舶交易中心、江蘇船舶工程研究院的建成。二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培植后續稅源。如皋市民企現在的產業結構較單一,主要是在第二產業尤其是傳統的制造產業上,第三產業比例較低。這種單一的產業結構和低層次的產業,很難適應國際競爭,應對全球化的挑戰。目前如皋擁有年產出100億的世界腸衣城,年產出100億的世界長壽食品城,年產出100億的汽車輪胎及配件產業,年產出50億的電子電器材料產業,50億現代紡織服裝產業。五大專業園區正在全力推進之中。三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培植基礎稅源。要大力發展以生態、觀光農業為特征的都市農業,學習省內先進典型。同時建立資本發展大平臺。建立人才發展的大平臺。
(2)進一步深化稅制改革,完善稅收制度。
一是增值稅的完善。對增值稅應在適當的條件下擴大其征收范圍,如可將營業稅征收范圍中的建筑業,服務行業中的科技、信息、等行業納入增值稅的征收范圍;同時加快增值稅轉型,把消費型增值稅作為稅收制度改革的一個方向;進一步規范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方式,完善稅款抵扣制度和辦法。二是完善農村稅制。取消農業稅并不等于農民沒有了稅。農民購買原材料進行生產都是有稅的。要研究工業反哺農業的稅制,制定一個既符合十七大方針,又符合“五個統籌”的新稅制。三是開征新稅種,如社會保障稅、遺產稅、證券交易稅。
參考文獻
[1]Alberto Alesina .Taxation and redistribution in an open economy[J].ELSEVIER,1995,(39):961-979.
[2]艾華.如何理性認識稅收收入增長高于GDP增長[J].稅務研究,2005,(7):7-9.
[3] 梁俊嬌.稅收收入、GDP及我國宏觀稅負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1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96年我國的全部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包括國有、集體、股份、外資、港澳臺資工業企業,總數一共有五十萬六千四百多家,其中大型企業有7057家,占總數的1。3%,中型企業有16870家,占總數的3。3%,小型企業有482518家,占總數的95。3%。我國國有工業企業的規模結構,同其它所有制類型企業的規模結構相比較,具有明顯的趨向大中型化的特征。1996年,我國國有工業企業共有86982家,僅占全國工業企業總數的17%,其中大型企業有4946家,占我國全部大型工業企業總數的70%,中型企業有10817家,占我國全部中型企業總數的64%,小型企業有71219家,占我國全部小型企業總數的14%。由此可見,國有企業的大中型企業,同其他所有制類型的企業比較,具有明顯的規模優勢,構成了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主體,是我國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主導力量。
從工業產值方面進行考察,1996年,我國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總產值為27289億元,占全國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總產值的43%,其中國有大型企業的總產值為17282億元,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7。5%,占我國全部大型企業總產值的69%,國有中型企業的總產值為5227億元,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8。3%,占我國全部中型企業總產值的54%,國有小型企業的總產值為4779億元,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7。6%,占我國全部小型企業總產值的16。7%。1996年,我國國有工業企業所創造的增加值為8742億元,占我國全部工業企業創造增加值的48%,其中國有大型企業創造的增加值,占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的33%,占全部大型企業創造增加值的76%,國有中型企業創造的增加值,占我國全部中型企業創造增加值的57。8%,國有小型企業創造的增加值,占我國全部小型企業創造增加值的17。6%。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重要地位,不僅體現為在我國工業產值所占的比重,而且更為明顯地體現在創造的增加值方面,包括職工工資、社會福利、資本積累和上繳利稅等,國有工業企業創造的增加值比重,明顯超過其創造的產值比重,不僅體現了國有企業對全社會的巨大貢獻,而且也體現了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相比之下,我國集體工業企業創造的產值和增加值,96年占全國產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30%和28%,股份制經濟創造的產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5。2%和%5。2%,外商企業創造的產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19。49%和8。5%,港澳臺企業創造的產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8。57%和7。32%,除股份制企業的創造增加值比重,與產值比重大體持平之外,集體、外商和港澳臺企業的創造的增加值比重,均明顯低于其產值所占的比重。①
根據1995年全國工業普查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對不同所有制類型工業企業的規模結構進行比較分析。1995年,國有大型工業企業的數量,占全國大型企業的比重為73%,三資大型企業所占比重為11%,集體大型企業所占的比重為8。2%,其中鄉鎮大型企業所占比重為3。3%;國有中型工業企業的數量,占全國中型企業的比重為66%,三資中型企業所占比重為7。8%,集體中型企業所占比重為21%,其中鄉鎮中型企業所占比重為8。5%;國有企業創造的總產值和增加值中,大型企業分別占61%和69%,中型企業分別占20%和16%,小型企業分別占18%和14%;三資企業創造的總產值和增加值中,大型企業分別占27%和32%,中型企業分別占9。6%和8。7%,小型企業分別占63%和58%;集體企業創造的總產值和增加值中,大型企業分別占6。2和6。3%,中型企業分別占13。6%和12。7%,小型企業分別占80%和81%;鄉鎮企業創造的總產值和增加值中,大型企業分別占4。6%和4。8%,中型企業分別占10。4%和9。9%,小型企業分別占85%和85%。從上述數據中可看出,國有企業的生產集中程度和規模經濟水平,遠遠高于其它所有制類型的企業,體現了國有企業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規律。集體企業的規模經濟水平較低,主要因大批鄉鎮企業的平均生產規模較小,城鎮集體企業的平均規模高于鄉鎮集體企業,三資企業的平均規模則介于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之間。②
二、“二元”分化趨勢及負面影響
盡管我國的國有企業的大中型企業,構成了國民經濟的主體和中堅力量,但是,其規模經濟水平和生產集中程度,同西方工業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很大差距。英、美等國國實現工業化過程中,一般呈現企業規模大型化和生產集中化的趨勢,但是,近年來,我國出現了整體工業的規模結構趨向小型化,生產集中程度趨向分散化的態勢。這種趨勢的形成有許多的經濟原因,其中包括鄉鎮、私人、三資企業的迅猛增長,國有企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不斷下降。特別令人擔憂的是,從93年以來,隨著國有企業所占的經濟比重不斷萎縮,工業規模結構小型化和生產分散化的趨勢加劇,不同規模的國有企業均面臨嚴重困難,其它各類企業的虧損面也呈擴大趨勢,私人、鄉鎮、三資企業集中進入的產業,多屬于所需投資較少和企業規模較小的領域,特別是生產過剩的輕紡、家電制造行業,從而加劇了重復建設和產業結構的不合理,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必然產生嚴重的社會負效應,包括企業經營困難和虧損狀況不斷惡化,職工下崗大幅度增長影響社會穩定,銀行債權和政府稅源遭受重大損失,等等。因此,對于企業的規模結構與所有制結構的變遷,及其對社會經濟效益的種種影響,我們有必要深入研究來龍去脈以及治理對策。
解放前,我國的私人企業的資本積累速度很慢,難以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加速工業化進程。期間,我國利用公有制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優勢,迅速建立了一大批大規模工業企業,大大提高了許多行業的生產集中程度,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八十年代,我國推行了改革搞活和結構調整政策,鄉鎮、個體和外資企業迅速增長,工業的規模結構開始呈現小型化趨勢。我國大中型企業在工業產值中的比重,從1971年的51%,逐漸下降到1986年的42%。有人認為上述趨勢不符合西方工業化的一般規律,應該采取組建大企業集團等措施加以糾正。實際上,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上述規模結構小型化的趨勢。我國的工業化過程明顯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的工業化早期,私人企業的特點是規模小而生產分散,經歷了數百年的漫長工業化歷程,企業規模和生產集中才達到很高的程度。我國通過計劃經濟建立了一大批大型企業,有利于利用規模經濟加快工業化的進程,但是,社會資源利用過于集中于少數大企業,不利于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發展經濟,因此,工業規模結構的小型化存在某些合理性,有利于調整輕、重工業的比例關系。八十年代,我國整體工業的規模結構趨向小型化的同時,各類企業的規模經濟水平仍不斷擴大,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的數量也迅速增長,從1981至1987年,大中型企業的數量增長了1。96倍,全部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數量增長了1。29倍;化工行業的企業平均產值規模擴大了1。26倍,機械行業的企業平均產值規模擴大了2。34倍,建材行業的企業平均產值規模擴大了1。46倍,紡織行業的企業平均產值規模擴大了1。16倍。
八十年代我國工業結構規模的小型化,并未對國有企業的發展造成太大影響,無論從固定資產、銷售收入或實現利稅來看,國有工業仍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從1980至1988年間,國有工業企業的固定資產增長了134%,企業平均固定資產規模增長了102%,國有企業的銷售收入增長了172%,企業平均銷售規模增長了133%,國有企業創造的利稅總額增長了95%,企業創造的平均利稅規模增長了69%。八十年代,政府對鄉鎮、三資企業實行了優惠政策,包括“三減兩免”的稅收優惠和定價、投資等方面的自,鄉鎮、三資企業的競爭能力相對較強,其增長速度也明顯高于國有企業,因此,許多人認為國有企業的活力不足而且效率低下,這種觀點實際上是不全面的。國有企業的基數遠遠超過鄉鎮和外資企業,因此增長速度略低于其它類型企業是自然的,正如中國國有企業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西方企業,人們往往將其歸于基數不同而不是所有制方面的原因。80年代,國有企業不僅產值和利稅增長較快,而且虧損也保持在較低水平上,虧損額同利潤額的比例長期低于10%。1991年,我國國有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比較集體工業企業高出56%,國有企業職工人均創造的利稅額,比較集體工業企業高出158%,國有企業職工人均上交利稅費總額,比較集體工業企業高出220%。由于企業承擔稅收負擔的微小差別,就能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狀況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國有企業在稅負非常不平等的條件下,其銷售收入和實現利潤仍能大幅度增長,技術水平和全員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不僅為職工提供了大量福利和社會保障,而且從未發生過職工下崗和停發工資現象,企業的虧損面和虧損率保持很低的水平,這說明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實際上很好,僅僅因不平等競爭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絕不應理解為活力不足和效益低下。③
八十年代,我國工業規模結構的小型化趨勢,并未對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造成很大影響,是因為盡管規模結構出現了“二元”分化,仍然較好協調了各類企業之間的關系。由于我國的經濟改革采取了漸進方式,逐步擴大市場調節的范圍的同時,仍然保持了重大比例的計劃調節,因此,國民經濟始終保持了均衡的順利發展,從未出現重大的經濟比例失調現象,從宏觀上保證了各類企業的良好經濟效益。我國堅持了公有制企業的主體地位,政府容易協調國有、集體企業之間的關系,采取政策措施干預緩解彼此矛盾,國有、集體企業職工的分配比較平等,職工收入增長保證了旺盛的市場需求,彩電、冰箱等消費品行業雖超高速增長,89年宏觀緊縮之前從未出現過滯銷。八十年代,我國還實行了“有保護的漸進式對外開放”,引進外資時規定外銷比例出讓市場很少,87年三資企業占工業產值的比重不到2%,適度競爭沒有沖擊國內的民族工業企業,反而通過示范效應激發了國有企業的活力。當然,我國整體工業規模結構的小型化趨勢,對國有企業的效益也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主要是鄉鎮中小型企業的數量增長過快,僅鄉辦企業就從77年的13萬家,迅猛增長到87年的24萬家,遠遠超過了國有企業數量的增長速度。鄉鎮企業集中進入盈利高的制造行業,導致了這些行業出現了市場過度競爭。例如,87年以前紡織行業的經濟效益很好,86年行業資金利稅率為22%,超過了20。4%的工業平均利稅率,但是,到了1988年下降為19%,略低于20。5的工業平均資金利稅率,90年代在生產過剩和產品積壓的情況下,各地仍在不斷創辦新的紡織企業,盡管許多中小企業利用淘汰的落后設備,仍能利用稅收優惠和地方保護主義生存,最終導致了紡織行業全行業的嚴重虧損。
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工業的規模結構的變化趨勢,具有更為明顯的“二元”分化特征。從整體工業來看,企業的規模結構更為趨向小型化,生產集中程度更為趨向分散化。這一時期我國整體工業規模結構的變遷,同工業企業所有制結構變化有密切關系。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以來,我國的改革開放步伐大大加快,個體私營經濟和外商獨資獲得了高速發展,迅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1991年個體私營工業企業所占比重為4。8%,1995年迅猛增長到了15%,外商及港澳臺資工業企業的比重,也從為91年的不足5%增長為95年的13。2%,國有企業所占的工業比重則從1991年的56%,下降為1995年的32%,集體企業所占的工業比重變化不大,僅從91年的33%增長為95年的35%。1995年,個體私營工業企業的數量為568萬家,占全部工業企業數量的78%,集體企業和國有企業的數量分別占19%和1。2%,但是,國有企業的的平均產值規模,相當于個體私營企業的132倍,相當于集體企業的12倍,集體企業的平均產值規模,相當于個體私營企業的11倍。八十年代,我國的工業企業的所有制結構的特點,是國有、集體等公有制企業占絕對優勢,個體私營經濟和外資企業的比重微不足道,從92年以來,國有企業的工業比重迅速下降,而個體私營經濟和外資企業則迅速上升,已占全部工業產值的三分之一左右,個體私有企業的平均規模大大小于國有企業,從而加劇了整體工業的規模結構的小型化趨勢。④
90年代,隨著工業規模結構“二元”分化的加劇,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出現了大幅度下降,特別令人擔憂的是,90年代國有企業面臨經營困難的性質,同80年代相比也有了較大改變。80年代初,由于“”和“洋躍進”造成的困難,國有企業的虧損面曾經高達20%,但是,通過改革搞活和結構調整,82年下降到了12%,85年下降為9%,88年為10%,特別是國有企業的虧損率比較低,即虧損總額占利潤總額的比重較低,82年虧損率僅為7%,85年為4%,88年為8%。1988年,國有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為891億元,達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水平,而虧損額僅為81億元。9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企業的規模結構的“二元”分化,以及國有企業所占工業產值比重的下降,直接導致了國家宏觀調控能力的下降,許多行業生產過剩和重復建設的狀況加劇,對國有企業的效益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其它各類工業企業也出現了效益滑坡。1995年,國有工業企業的實現利潤665億元,比較上一年下降了167億元,下降幅度達到20%,國有工業企業的虧損總額為639億元,,比較上一年上升了157億元,上升幅度達到32%。1996,國有工業企業的實現利潤總額為412億元,比較上一年下降了253億元,下降幅度達到38%,國有工業企業的虧損總額為790億元,比較上一年增加了151億元,上升幅度達到23%,甚至出現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盈不抵虧,利潤與虧損相抵凈虧損378億元,國有工業企業的利稅總額,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下降金額達到137億元。當前國有企業面臨的緊迫問題,已不是80年代的相對活力不足,而是大規模破產的嚴峻生存威脅。1996年,國有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比較1988年下降了64%,虧損總額卻比88年上升了9。7倍,虧損面比88年上升了358%,虧損率比88年上升了12。8倍。更為令人擔心的是,盡管我國采取了一系列企業改革措施,包括“抓大放小”和企業改制,強調企業以提高經濟效益為核心,但是,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下降的趨勢,近年來尚未出現根本性的改善,反而繼續呈現不斷惡化的跡象。1998年,在國內景氣和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有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進一步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1998年1至4月份,預算內國有工業的實現利潤為負112億元,比較上一年同期下降了433%,虧損總額為339億元,比較上一年同期增加了40%,更為令人擔憂的是,國有工業企業的上繳稅金也首次出現下降,比較上一年同期下降了1。6%。盡管從國有企業創造的凈產值率和利稅率來看,國有企業的效益仍然大大高于私營、鄉鎮和三資企業,但是,倘若國有企業的嚴重虧損狀況持續下去,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環境中,不可避免將面臨大規模破產的生存威脅。⑤
為何80年代工業規模結構的“二元”分化,沒有對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造成很大影響,而90年代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卻出現大幅度滑坡呢?關鍵問題是“二元”結構的實質內容,90年代同80年代相比出現了較大的變化。80年代,我國工業規模結構的小型化和分散化,主要是城鄉集體工業企業的迅速崛起造成的,城鄉集體企業仍然屬于公有制企業,能夠利用公有產權的規模優勢和政府扶植,同時必須接受政府的監督和政策指導,因此,政府比較容易通過產業政策和計劃調節,協調“二元”結構利益矛盾和分工關系,例如,80年代初城市紡織工業同鄉鎮紡織工業,出現了爭奪原材料和銷售市場的矛盾,后來政府通過產業政策和計劃調節,較好協調了兩者之間的分工和利益分配,保證了80年代我國紡織工業獲得良好效益。80年代,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以經營責任制的創新為主,重新明確界定國有與企業的責、權、利關系,重點放在調動社會各方面特別是職工的積極性,有效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企業產權改革則通過長期試點逐漸積累經驗,避免因產權關系急劇變遷引起經營秩序混亂。八十年代,我國對外開放非常注意保護民族工業,引進外資大多采取合資、合作的形式,政府容易監督管理數量較少的合資企業,因此,合資企業不僅沒有對民族工業造成沖擊,而且還通過示范效應傳播了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80年代我國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結合較好,我國工業企業的“二元”規模結構,沒有影響國民經濟的有比例協調發展,輕紡、冶金、機械、電子等行業均順利發展,國有、集體和中外合資企業均呈現高速增長,各個社會階層的收入和購買力也不斷提高。92年以來,我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熱潮中,沒有正確總結80年代改革的成功經驗,出現了忽視市場調節盲目性弊病的傾向,甚至出現了泡沫經濟的投機過熱現象,導致了國民經濟比例關系的失調,消耗和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必然引起企業經濟效益惡化的連鎖反應。80年代初輕紡消費品工業落后的情況下,工業規模的小型化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后來輕紡工業經過高速發展市場接近飽和,需要進行產業調整和加強經濟基礎領域,促進經濟協調發展以彌補泡沫經濟損失,矯正泡沫經濟過熱造成的嚴重經濟失衡,但是,國有經濟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大大消弱了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能力,難以采取有力措施矯正比例關系失調。從92年至95年的短短三年中,個體私營工業企業的產值比重增長了3倍,外商和港澳臺資工業企業的產值比重增長了5倍,政府難以對私營和外商企業進行有效監管,也難以協調各類企業之間的分工和利益關系,私營、外商企業不愿進入投資大的基礎產業,大量進入80年代末市場接近飽和的加工行業,特別是紡織、輕工、家電等消費品制造行業,大大加劇了重復投資和生產過剩現象,消費資料和生產資料市場均陷入疲軟,工業規模結構和經濟效益也不斷惡化,企業破產和職工下崗現象日趨嚴重,社會各個階層的收入差距也顯著擴大。許多人認為私營、外資企業的產權明晰而且效率高,國有企業的產權不明晰而且效率低下,這種觀點是不全面的,盡管國有企業的效益水平確實比以前顯著惡化,但是,其單位產值創造的增加值和利稅總額,仍然大大高于私營、鄉鎮和外資企業,如根據95年工業普查的統計,國有企業單位產值創造的全部稅金,超過集體工業企業150%,超過私營工業企業330%,超過外商及港澳臺資工業企業160%。
九十年代以來,個體私營和外資企業的比重迅速上升,國有企業的工業比重卻大幅度下降,已造成了工業規模結構小型化和生產分散化,倘若國有企業因嚴重虧損出現大規模破產,我國工業規模結構的“二元”分化將極大加劇。如上所述,國有企業構成了我國大中型企業的主體,占全國大中型企業占60%至70%,包括小企業的國有企業平均產值規模,相當于個體私營企業的一百多倍,不僅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更為先進,對職工、財政和社會的貢獻也更大。近年來,各地缺乏有效的改革辦法扭轉國有企業困境,紛紛廉價出售和拍賣困難國有企業,甚至從出售小型企業發展到中型企業,但是,這種辦法并未扭轉國有企業的嚴重困境,反而導致了國有企業效益的進一步滑坡,原因之一是工業規模結構“二元”分化加劇,個體私營和港澳臺資企業的規模較小,不愿意進入投資大的基礎工業領域,特別是建設周期長的社會基礎設施,集中進入生產嚴重過剩的加工工業,加劇了重復建設和產業結構不合理,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具有巨大規模,能夠不惜代價甚至忍受長期虧損,全面爭奪我國關鍵產業的市場控制權,采取先合資后控股的辦法收購國有企業,這樣國有企業受到來自兩方面的夾擊,無論是中低檔消費品和高科技產品,國有企業擁有的市場份額都急劇萎縮,加上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私營和外資企業的稅負遠遠低于國有企業,上述因素造成了國有企業效益進一步惡化,反過來加劇了“二元”分化和經濟惡性循環。80年代我國改革符合“三個有利于”的原則,促進了社會各階層收入的不斷增長,但近年來,卻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三個不利于”現象,大批工廠設備閑置和職工紛紛下崗,97年城鎮居民中有40%出現收入下降,社會財產和收入差距出現了顯著擴大。隨著企業規模和所有制結構的“二元”分化,私營、外資企業的比重會進一步上升,私營、外資企業普遍采取各種途徑逃避稅收,大批地下經營的私營企業根本不交納稅收,政府進行稅收監管的難度大、成本高,從而可能造成政府財政稅收滑坡或增長緩慢,重蹈俄羅斯改革失敗觸發財政危機的覆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數據,俄羅斯的國有企業推行大規模私有化后,97年有50%的私有化企業陷入虧損,有25%的私有化企業實際已經破產,80%以上的私有化企業有嚴重逃稅的行為,還有相當多地下經營的私營企業從來不納稅,97年企業上繳稅收不到財政預算一半,俄政府因稅源萎縮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甚至軍隊發工資也需依靠舉借高利息外債,正成為醞釀一場新的金融風暴的發源地。當前,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國有企業面臨的嚴峻形勢,以及即將產生的一系列社會經濟負面影響,包括導致產業結構和企業規模結構的惡化,加劇宏觀經濟波動和政府調控困難,社會收入和財產分配趨向兩極分化,國家稅收減少和銀行貸款壞帳增長,等等。
三、協調“二元”結構關系有效改善經濟效益
近年來,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國有企業改革,包括“抓大放小”、企業改制、破產兼產、產權重組等等,在推動企業走向市場方面取得了積極效果,但是,從整體上來看國有企業的嚴重困難并未緩解,而且效益滑坡趨勢還有繼續惡化的跡象。國有企業實行“抓大放小”的戰略,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關系經濟命脈的大中型企業,同時對數量眾多的小型企業放開經營,實行多種形式的改革如改制、重組、出售、承包等等。“抓大放小”改革已經實施了多年,促進了許多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競爭活力,但是,令人感到困惑的是,無論國有大中型企業或小型企業,經濟效益依然持續下降,98年實現利潤甚至出現了大幅度滑坡。許多人認為對國有小企業放開經營,就能像鄉鎮、三資企業一樣具有競爭活力,實際上鄉鎮、三資企業的相對競爭活力,也來自國有企業為保證經濟協調發展所作的貢獻,包括服從了政府的計劃調節和產業政策,上繳大量財政稅收和承擔各種社會義務等等,當前我國面臨著收入差距擴大和社會需求萎縮,“二元”結構加劇了比例失調和生產過剩,這種情況下不應簡單強調依靠市場調節,放開經營和推向市場并不能搞活國有企業,反而可能導致企業效益和社會失業進一步惡化。長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同規模的國有企業形成了復雜的分工合作關系,大型企業需要依靠眾多中小企業進行配套生產,國有企業之間的經濟聯系遠遠超過其它類型企業,這樣有利于協調利益關系和降低交易成本,單純抓少數大企業不利于整體上搞活國有企業,倘若國有小企業因銷路不暢而被迫轉產或出售,經濟擴張時期大中型企業會失去合作伙伴,因無法組織配套生產喪失市場或被迫重新建廠。一些地方出現了大中型企業被政府管的“過死”,而小型企業卻過于“放任自流”的傾向。八十年代大多數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一直良好,這說明國有企業的數量多并非是困難原因,政府的適當監督和計劃協調有利于企業經營,關鍵是明確界定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責權利關系,協調不同規模國有企業的分工關系和利益矛盾,并且隨著市場變化和企業經驗積累逐漸調整,防止政府對企業的“過多干預”或“放任自流”。
許多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實行股份制改造,廣泛籌集社會資金加快技術改造,促進轉換經營機制和提高經濟效益,特別是擴大了企業利用規模經濟的水平,但是,這種改革形式要求企業具有良好效益,否則難以吸收廣泛來源的社會資金,許多地方紛紛對困難企業進行“包裝上市”,這種辦法欺騙了股民必然影響社會穩定。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點也進行了多年,取得了一些成效如降低資產負債率,但是,這種改革形式的適用范圍也有局限性,如吸收多元化投資一般僅適合效益良好的企業,不少地方反映未能明顯改善國有企業困難,一些企業甚至還要求退出改革試點。許多國有小型企業推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取得了籌集資金和調動職工積極性的效果,但是,不少地方具體操作辦法往往很不規范,甚至以剝奪勞動權利來威脅強迫職工入股,有些企業通過籌集資金暫時緩解了經營困難,但是,后來因經營不善或市場疲軟再次陷入困境,不少職工的長期積蓄也因此遭受了損失。近年來各地雖然采取了上述多種改革形式,仍然未能有效制止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的惡化,于是各地紛紛出現了嚴重的“破產逃債”現象,甚至廉價拍賣或直接贈送盈利的國有企業。企業破產雖然有“優勝劣汰”的積極作用,但是,也會產生相當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市場疲軟時會引起強烈的反應,加劇社會失業困難和市場需求萎縮,甚至引起連鎖破產風潮和銀行信用危機。更為令人擔心的是,盡管我國采取了上述一系列企業改革措施,強調企業以提高經濟效益為核心,但是,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下降的趨勢,近年來尚未出現根本性的改善,反而連年出現了進一步滑坡,1996年國有企業的實現利潤為412億元,不僅比95年下降了38%,而且比88年也下降了68%,虧損額為790億元,不僅比95年上升了38%,而且比88年也上升了9。7倍,出現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盈不抵虧。1996年國有企業的虧損面和虧損率,分別比較1988年上升了3。5倍和12。8倍。98年1至4月,國有企業效益滑坡幅度更為令人驚訝,實現利潤本身竟變成了負112億元,比較97年同期下降了433%,虧損額為399億元,比較97年同期增長了40%,均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嚴峻的困難形勢。實際上,國有企業的困難并不是所有制原因造成的,近年來企業經營困難也不限于國有企業,如95年上市股份公司中有60%效益出現滑坡,其中21%的上市公司盈利下降了50%以上,98年上半年受宏觀經濟和東南亞危機的影響,滬深上市股份公司的經營業績都普遍明顯下滑,許多地方的鄉鎮企業也都面臨嚴重的經營困難,但是,由于統計不嚴格和浮夸掩蓋了問題嚴重性,沿海某些地區的私營企業和鄉鎮企業,受亞洲金融危機導致出口市場萎縮的沖擊,甚至出現了60%至80%的大面積虧損,但因擔心債主追債或維護商譽不敢聲張。倘若我們繼續將國有企業困難歸罪于所有制原因,認為放開經營或企業改制就能夠解決問題,很可能因判斷失誤耽誤采取政策措施,及時化解國有企業和其它類型企業的經營困難,導致企業效益加速惡化和經濟陷入惡性循環,甚至重蹈俄羅斯改革失敗爆發金融危機的覆轍。
倘若我們未能及時采取新的有效治理對策,國有企業的嚴重困難繼續持續下去,各地繼續推行“破產逃債”和“廉價出售”作法,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將進一步下降,導致生產過剩和市場萎縮不斷繼續惡化,企業虧損和社會失業的狀況將更趨嚴重,甚至形成社會經濟結構的“二元”分化,必然引起一系列強烈的連鎖負面效應:
1)社會收入和財產分配趨向兩極分化,導致社會購買力下降和市場需求萎縮,97年城鎮居民中有40%出現收入下降,消費品和生產資料市場均出現生產過剩,全國的產品庫存積壓高達三萬億元,各類企業虧損和職工下崗狀況更趨嚴重,職工下崗人數比上一年增長了40%,許多地方私營、三資企業也大面積虧損。
2)我國銀行的主要貸款對象是國有企業,隨著國有企業效益滑坡導致銀行壞帳猛增,貸款總額中大約20%成為了呆賬,銀行為避免壞帳被迫縮小貸款規模,進一步加重了企業資金困難和虧損狀況,一旦銀行因壞帳積累出現了信用危機,廣大人民和各類企業的存款都會遭受損失,股票市場也會因經濟形勢惡化出現崩潰,甚至導致國民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之中。
3)我國國有企業單位產值上繳的財政稅收,相當于私營、外資企業的兩、三倍,國有企業的嚴重困難長期持續下去,國家財政的比重甚至稅收的絕對規模,都有可能因稅源減少出現大幅度下降,98年1至4月我國的工商稅收下降了2%,國有企業效益長期滑坡將會觸發財政危機,政府、軍隊和科教人員將失去工資保證,甚至導致事業單位的大批職工被迫下崗。
4)倘若我們不采取有效措施重振國有企業,私營、外資企業崛起形成的“二元”規模結構,將會導致社會經濟結構的“二元”分化,類似于我國解放前和許多不發達國家的情形,私營企業的規模水平遠低于國有企業,更加難以同西方大跨國公司的進行競爭,外國資本控制國內盈利高的正規產業部門,私人資本集中于盈利低的非正規產業部門,分散在市場夾縫中小規模生產低檔的產品,社會財富集中于跨國公司和少數富人,兩極分化導致人民貧困和社會購買力低下。社會經濟“二元”分化趨勢發展下去,還會誘發政治多元化和社會動蕩,新興資產階級力量薄弱難以維護國家,西方跨國公司也曾屢屢干涉別國內政,國內外敵對勢力可能趁機制造國家分裂,從而形成對國家和的威脅。
倘若我們不能及時地扭轉國有企業的嚴重困境,制止國有企業紛紛破產或被廉價出售,防止社會經濟結構的“二元”分化趨勢,很可能給廣大人民造成巨大社會災難,甚至重演我國解放前和拉美國家的悲劇。我國解放前工業發展緩慢,外國大公司控制了主要工業行業,民族私營企業規模小難以抵抗外國競爭,許多次在外國競爭打擊下幾乎全軍覆滅,如抗戰勝利后美國向我國大舉傾銷過剩商品,上海、天津、北平的民族私營企業有60%破產。拉美國家推行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過程中,外資企業打垮了民族工業并壟斷了當地市場,西方誘迫推行的非國有化變成了非民族化,外資企業采取不適用技術雇傭人數很少,出現了少量外企高級雇員構成的富裕階層,以及廣大人民構成的社會貧困階層,貧富懸殊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問題,而且嚴重阻礙了經濟的長期持續發展,外資控制了當地的主要產業和銀行體系,本國政府甚至喪失了制訂經濟政策的。
當前,我國國有企業面臨的嚴重困難形勢,并不僅僅是所有制或微觀經營的原因。93年以來我國出現了較大的宏觀經濟波動,經歷了泡沫經濟、通貨膨脹以及長期的緊縮環境。93年盲目的開發區熱和房地產熱消耗了大量資源,僅僅房地產和鋼材滯銷就積壓了數千億元的資金,投機漲價還誤導了大量的盲目重復建設,由于國有企業的資產總值不過數萬億元,流動資產所占的比重就更少,因此,泡沫經濟的損失仿佛“人體失血幾分之一”,必然引起一系列惡性循環的連鎖反應,包括企業嚴重虧損和三角債拖欠危機。美國29年股票泡沫破滅之后,引起了企業破產風潮和社會失業危機,我國由于國有企業以社會責任為重,不輕易廣泛采取解雇、破產的辦法,大大緩解了泡沫經濟后遺癥的連鎖反應,也為其它類型的企業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機會。西方國家吸取三十年代大蕭條的教訓,治理泡沫經濟的后遺癥一般采取經濟擴張政策,適當降低稅賦、放松銀根和擴大財政開支。我國93年治理整頓取得了很大成績,有效制止了盲目的開發區熱,防止了泡沫經濟繼續膨脹的危害,但是,此后沒有采取特殊措施扶植正常生產部門,以補充其泡沫經濟期間的資源損失。我國國有企業以維護社會穩定大局為重,大大延緩和推遲了泡沫經濟的連鎖反應,但是,由于長期實行了財政金融“雙緊”政策,緊縮銀行信貸和壓縮基建投資規模,企業銷售不旺、資金周轉困難,提高稅賦消弱了企業的“造血”機制,當前國有企業已無力繼續支撐下去了,被迫大規模破產倒閉和大批解雇職工,各地普遍采取破產逃債和廉價拍賣國企的辦法,必然引起一系列強烈的連鎖負面效應,如銀行和眾多企業因無法收回債務受到重創,必然導致社會市場需求進一步急劇萎縮,企業虧損和銀行壞帳狀況也會加速惡化,企業收入和社會財產分配向少數私人傾斜,職工工資和國家稅收的份額將會大幅度下降,加重社會貧富懸殊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問題,進一步加快經濟惡性循環的過程。倘若上述趨勢不能有效地加以制止,延緩的泡沫經濟連鎖反應可能重新出現爆發,社會失業甚至可能出現急劇蔓延的態勢。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因多年積累的矛盾集中爆發,以及亞洲金融風暴的強烈沖擊,正處于市場疲軟和失業增加的特殊困難時期。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對改革思路進行調整,暫緩推行易于引起宏觀經濟惡化的改革措施,如以資產利益為核心的某些改革措施,包括減員增效、破產清算、出售拍賣等等,否則可能導致市場需求萎縮和社會失業增加,加劇國有資產流失和“二元”結構分化,甚至形成經濟惡性循環的連鎖反應。國有企業改革應該繼承八十年代的成功經驗,以直接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經營責任制創新為主,產權制度等生產關系的改革則應采取穩妥方式,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具體需要長期漸進進行,防止急于下放資產處置權加劇國有資產的流失,避免產權結構的過快多元化導致經營秩序混亂,糾正監督松弛造成“權力失控”和“責任虛置”。俄羅斯的產權改革未能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反而造成了嚴重的經營混亂和“責任虛置”問題,98年俄私有化企業的虧損面竟然高達70%,我們應充分吸取俄羅斯企業產權改革失敗的教訓。
我們還應重新辯證地認識市場經濟的利弊,市場經濟有自發調節供求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有容易導致經濟比例失調的弊端,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周期性衰退,造成大批企業破產和大規模社會失業,西方國家實行市場經濟的數百年來,一般每隔十年就爆發一次嚴重的經濟衰退,我國改革也難以避免市場調節的弊端,如93年泡沫投機造成物資、土地價格猛漲,僅僅房地產和鋼材滯銷就占壓資金數千億元,投機漲價還誤導企業進行了大量的盲目投資。有些經濟學家認為92年出現的“經濟泡沫”問題不大,這種觀點低估了泡沫經濟造成的巨大損失,八十年代國有企業的全部虧損額為五百多億元,而92-93年泡沫經濟兩年中就造成了數千億元的損失,比較國有企業十年的全部虧損還要高出十倍以上,這正是為什么國有企業80年代一直效益良好,而近年來卻陷入嚴重生存困境的主要原因。許多善于經營的著名國有和民營企業紛紛陷入困境,都可追溯到92-93年盲目的大舉投資和兼并擴張。由此可見,我們絕不可以低估市場經濟盲目調節的弊端,其造成的損失完全可能遠遠超過計劃經濟的失誤,西方數百年來頻繁爆發的經濟危機和戰爭就是明證。西方國家因泡沫經濟破滅出現的經濟蕭條,必然導致資源浪費和破壞社會生產力,如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后僅僅一年中,韓國有70%的私人小企業陷入破產,大量閑置的企業售價猛跌為原來的幾分之一。我國93年因泡沫經濟過熱被迫進行調整后,國有企業具有的各種社會穩定功能,大大延緩了泡沫經濟后遺癥的連鎖反應,但是,倘若我們忽視國有企業的社會穩定功能,強迫其推行以資產利益為核心的改革措施,加劇社會經濟結構“二元”分化的趨勢,延緩的泡沫經濟后遺癥連鎖反應可能重新爆發,甚至引起企業銀行連鎖破產和社會失業危機。近年來,盡管我國采取了一系列企業改革措施,如破產兼并、減員增效、出售拍賣等等,但是,企業虧損和銀行壞帳狀況仍不斷惡化,大批企業職工下崗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這說明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市場經濟弊端的嚴重性,探索克服泡沫經濟后遺癥的有效宏觀調控對策。
解決當前我國面臨的各種緊迫經濟矛盾,不能單純依靠市場機制進行自發調節,原因是生產資料和消費品市場普遍存在過剩,企業和銀行采取單純追求盈利的行為,將會導致國民經濟陷入惡性循環。美國29年泡沫經濟破滅之后,私有企業面對嚴重的生產過剩,采取了削減工人和工資成本的辦法,商業銀行則縮小信貸規模以避免壞債危機,壟斷資本趁機對中小企業實行破產兼并,結果導致了社會市場需求急劇萎縮,企業開工不足和虧損狀況也更趨嚴重,出現了嚴重的企業銀行連鎖破產風潮,大大加深和延長了經濟衰退。當前,我國需要采取強有力的政府干預政策,擴大社會基礎建設增加社會有效需求,矯正市場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嚴重比例失調,利用大量過剩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以及大量的企業閑置設備和人力資源,用于水利、交通、能源、環保等方面建設,盡快促進國民經濟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我國貫徹擴大基建投資啟動經濟的戰略,國有大中型企業必須發揮主力軍作用,因為,國有企業才能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采取有利于矯正經濟失衡的“反周期”行為。無論從工業產值、投資和實現利稅來看,國有大中型企業都有舉足輕重的特殊地位,分布在冶金、建材、機械等國民經濟的關鍵行業,能夠通過廣泛的產業間聯系產生強大輻射作用,帶動整個國民經濟擺脫經濟疲軟的困境。盡管社會基礎建設獲得的投資收益較低,私營、鄉鎮和外商企業一般不愿意進入,但是,政府通過計劃調節和國有企業的積極配合,能夠重新啟動大量閑置的人力、物力資源,幫助矯正國民經濟的嚴重比例失調,通過產業間聯系和乘數效應刺激工業生產,企業開工不足和職工下崗狀況將明顯緩解,生產資料和消費品市場需求將大幅度增長,不同類型企業的經濟效益都將顯著提高,政府稅收和銀行壞帳狀況也會明顯改善。我國今后設計經濟改革的目標模式,應該堅持政府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注重協調國民經濟的重大比例關系,才能防止國民經濟遭受周期性衰退的困擾。關于政府調節和國有企業的作用,我們不應該受西方國際經濟組織的誤導。西方國際經濟組織從維護壟斷資本利益出發,大肆宣傳“科斯產權理論”以貶低國有企業,誘迫前和發展中國家推行私有化,導致這些國家民族工業陷入了嚴重困境,但是,事實上西方三十年代大蕭條中,政府曾對瀕臨破產的私有企業實行國有化,保護了社會生產力并且緩解了經濟蕭條,二戰后西方國家迫于冷戰的壓力,推行了政府干預和國有化的政策,出現了經濟平穩發展的“黃金時代”,相對緩解了經濟周期波動和社會貧富差距。八十年代以來,西方右翼推行的放棄政府干預和私有化政策,導致了工業衰退和嚴重的社會失業,政府稅收減少和社會保障制度瀕臨瓦解,我們切不可盲目相信西方壟斷媒介的宣傳,追隨壟斷資本誘迫推行的災難性“私有化潮流”。
我國還應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阻止社會經濟“二元”分化的趨勢,包括扶植國有、集體中小企業的發展,不同規模的國有企業形成良好協作的關系,加強政府對城鄉集體企業的監督和指導,防止許多行業的生產過剩和過度競爭狀況,協調國有、集體企業的分工合作關系,對私營、外資企業采取鼓勵與限制相結合的政策,等等。國有大中型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但是,必須有眾多國有中小企業進行配合,否則大中型企業難以集中力量,發展專業化生產和提高規模經濟水平,被迫重新走“大而全”的發展道路。當前我國進行大規模投資加強社會基礎建設,需要不同規模的國有企業之間密切分工合作,對于國有中小企業不應采取“放任自流”的辦法,必須堅決剎住各地廉價出售國有中小企業的風潮,許多國有中小企業是地方經濟的支柱,采取廉價賣光國有中小企業的錯誤作法,地方政府將失去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經濟基礎。對于陷入嚴重困難的國有大中小型企業,也不應簡單采取破產清算或出售拍賣政策,而應提供特殊的破產整頓保護政策,包括減免稅收和暫停支付債務負擔,恢復行之有效的扭虧增盈承包優惠政策,以促使企業恢復經營秩序和償債能力,幫助有效地挽救而不是淘汰困難的企業,防止政府稅源和銀行債權的重大損失,保護社會生產力和廣大職工的利益。采取依靠非公有制的中小企業發展經濟的主張,難以搞活國民經濟和解決社會失業,因為,這些企業集中在過度競爭的非關鍵性行業,難以產生啟動國民經濟的廣泛輻射作用,在農村地區的廉價勞動力全部吸納完畢前,不會舍棄自身利益雇傭國有企業的下崗職工。
我國的城鎮、農村集體工業企業,不應該將暫時的經營困難歸于公有產權,也不應搞“放任自流”或私有化,而應該繼承八十年展的成功經驗,繼續利用公有產權的規模優勢,加強職工監督和參與管理的民力,接受政府的政策指導并承擔社會義務,促進社區的全面發展和居民的共同富裕。鄉鎮集體企業應協調同國有企業的分工合作關系,接受政府的計劃調節和產業政策指導,避免出現爭奪原材料和銷售市場的尖銳矛盾,集中力量發展各自具有相對優勢的項目,糾正許多行業的重復建設和過度競爭狀況。我國應該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第三產業,包括餐飲、服務、小型商業等等,還應鼓勵私營經濟生產拾遺補缺的小商品,但是,限制進入生產過剩的消費品行業,以免加重國有、集體工業企業的經營困難,還應限制其進入市場潛力大的高盈利行業,以保證國家財政和社會事業的經費來源,以及財政稅收的比重不會下降;特別應嚴格禁止其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以及逃避交納稅收或違反勞動法的行為,還應限制其進入容易產生負外部效應的行業,如破壞礦產資源或造成環境污染的行業。我國應對利用外商投資政策進行適當調整,繼承以前“有保護漸進開放”的成功經驗,吸取92年盲目競爭引近外資的教訓。我們應該避免急于求成或粗心大意,糾正引進外資多多益善的慣性思維,辯證地全面衡量外商投資的利弊得失。我們既要考慮到外商投資的正面效應,如引進資金技術和促進產值增長,也要考慮到外商投資的負面效應,如對國內市場和民族工業的沖擊程度,相應的稅收、就業和增長潛力等損失。跨國公司為了保持技術優勢和高額利潤,往往自己保留高附加值的生產過程,僅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進行原件組裝,并且通過轉移價格等各種手段逃避稅收,因此,為我國經濟創造的增加值和稅收較少,難以通過產業間聯系廣泛地促進經濟增長,一旦通過擠占國內市場沖垮了國有企業,我國將喪失長遠的經濟發展利益,甚至還會觸發社會失業和財政金融的危機。我們應該吸取東南亞過度依賴外資的教訓,正視跨國公司控制國內市場的戰略企圖。我們應該根據不同行業和產品的情況,設計相應的利用外商投資的控制配額限制,利用外資的具體形式和股權比例限制,以及國內銷售和出口的比例額度,既要適度利用引進資金和競爭的正效應,也要限制對國內市場和民族工業的沖擊。例如,對于產品成熟但市場接近飽和的行業,較多限制外商投資的數額和股權比例,保證國內企業充分收回長期投資的效益,防止出現生產過剩和過度競爭的狀況;對于擁有廣泛產業聯系的戰略性行業,應該確保國有大中型企業的主導地位,以最大限度地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就業,引進外資應以合資形式和國內控股為主,規定重要產品的零部件的國產化水平,適度利用引進競爭的激勵和示范作用,嚴格防止跨國公司沖擊和控制國內市場;對于國內暫時無法生產的高科技產品,為鼓勵外商投資容許成立獨資企業,但應考慮限制獨資企業的數量和投資額,以為國內企業保留充分的開拓市場空間。
總而言之,我們在鼓勵各種類型所有制企業發展的同時,仍必須堅持公有制企業的主導地位,糾正某些地方一方面強調發展私營、外資企業,一方面輕視公有制企業甚至搞私有化的錯誤傾向,正如同志論述我國現階段的改革任務時,強調不能只講“初級階段”而忘記了“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因為,國有、集體企業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功能,是貫徹政府制定的宏觀調控和產業政策,保證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廣大人民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
注釋:
①數據引自《中國統計年鑒》1997年。
②數據引自1995年全國工業普查資料。
③數據引自國家統計局編《統計摘要》1992年。
關鍵詞:財政收入;規模;主成分分析
中圖分類號:F81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對遼寧省財政收入的研究
收錄日期:2013年4月19日
一、遼寧省財政收入現狀
財政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實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需要而收取的一切資金的總和。財政收入規模必須與經濟增長相適應,適度的財政收入規模能夠有效地保證財政職能的發揮,進而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表1包含了遼寧省2001至2010年財政收入和GDP的數據。從十年的數據可以看出遼寧省財政收入一直在穩步的增長,從2001年的1,010.1億元到2010年的6,728.2億元,從絕對數值上看,這是一個巨大的發展,但是從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方面來看,發展的并不穩定,雖然總規模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增長速度在2008年、2009年出現過減緩的現象,當然這與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有關。(表1)
用財政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可以研究財政規模適度性的問題。從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隨著遼寧省GDP總額的增加,財政收入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而且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在穩步提高,由2001年的20.07%提高到2010年的36.45%。由此看出,GDP的增長帶動了財政收入的增加,這樣財政職能得到了更好的發揮,又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GDP的增長。
二、遼寧省財政收入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一)變量的選取。分析了遼寧省財政收入的發展規模和適度性問題,下面將對遼寧省財政收入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影響地方財政收入高低的因素很多,但大體上而言主要是經濟發展水平和稅收兩個方面。就經濟發展水平方面,本文分別選取農業總產值、工業總產值、第三產業產值和固定資產投資四個變量,稅收方面選取遼寧省稅收收入為變量,另外加上一個最終消費支出。表2中列出了2001~2010年的原始數據(表2),模型為:
Yi=β0+β1X1i+β2X2i+β3X3i+β4X4i+β5X5i+β6X6i
(二)實證分析
1、多重共線性檢驗。由于選擇的影響因素較多,所以估計模型之前,應該先分析各個因素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以及因素之間的相關程度。利用EViews6.0軟件進行相關系數檢驗,輸出的相關系數矩陣見表3。計算結果表明,各因素與財政收入高度相關,而且解釋變量之間也是兩兩高度相關。(表3)
為進一步檢驗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利用EViews6.0軟件計算出解釋變量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見表4。(表4)
λ1=5.9670 λ2=0.0254 λ3=0.0044
λ4=0.0020 λ5=0.0009 λ6=0.0003
此時,XX′=∏λi=3.60×10-13≈0,即(標準化后的)樣本數據矩陣XX′是一個病態矩陣,而且病態(條件)數和病態指數分別為:
K===19869>1000
CI=≈141>30
因此,模型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
如果此時用OLS法估計模型,將得到以下估計結果:
Y=-610.06-0.4462X1+2.9775X2-1.7334X3+0.1694X4-0.1020X5+0.3696X6
t=(-0.70)(1.56)(-0.63)
(0.13)(-0.02)(0.26)
R2=0.9956 F=113.02 DW=2.11
模型的F檢驗高度顯著,但是所有解釋變量的t檢驗都不顯著,并且X1、X3、X5的系數為負數,系數符號的經濟意義不合理,這也表明多重共線性造成模型t檢驗可靠性的降低和系數估計誤差的增大。
2、主成分回歸。現在采用主成分回歸解決多重共線性問題。由于表2結果的計算采用相關矩陣,也可以由表4中的數據得出:6個特征值之和等于6,第一個成分占總方差的99.45%,第二個成分占總方差的0.42%,前兩個成分占總方差的99.87%。利用Eviews6.0軟件同時得到因子得分系數矩陣見表5。(表5)
根據表4的計算結果,和所對應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已經達到99.87%,由表4可以得出和對應的單位特征向量為:
u1=(0.4086,0.4083,0.4063,0.4085,
0.4092,0.4086)
u2=(-0.2752,-0.3268,0.7508,0.3411,
-0.1440,-0.3416)
所以,兩個主成分為:
Z1=0.4086X1+0.4083X2+0.4063X3+0.4085X4+0.4092X5+0.4086X6
Z2=-2752X1-0.3268X2+0.7508X3+0.3411X4-0.1440X5-0.3416X6
將變量Y關于Z1和Z2進行回歸,估計之后經檢驗,模型還存在一、二階自相關性,所以加上AR(1),AR(2)項后重新估計模型,得到估計結果:
Y=0.016736Z1-1.241630Z2+[AR(1)=-0.5076,AR(2)=-0.7654]
t=(0.31)(-5.36)(-0.92)(-1.40)
R2=0.9915 DW=1.74
將主成分Z1、Z2與Xi之間的關系代入主成分回歸模型,得到:
Y=0.3485X1+0.4126X2-0.9254X3-0.4167X4+0.1856X5+0.4310X6
在EViews6.0軟件的數組窗口中利用描述統計命令可以得到各個變量的均值和標準差,利用公式可得原模型的參數如表6所示。(表6)
這樣原模型為:
Y=0.4936+0.2828X1+0.8433X2-4.5588X3-0.4662X4+0.0681X5+0.5029X6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遼寧省財政收入的規模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增長,增長速度也比較快,而且與GDP發展的適度性比較好。整體上而言,遼寧省財政收入情況比較好。
使用主成分分析的目的是找出眾多影響因素中的主要因素。根據遼寧省2001~2010年財政收入數據及相關數據,使用Eview6.0軟件得出的結果顯示:影響遼寧省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工業總產值,其次是稅收收入。根據主成分分析,二者的累積貢獻率99.87%。從模型中也可以看出,當其他因素不變時,工業總產值每增加一個單位,將使遼寧省財政收入增加0.2828個單位,同樣當其他因素不變時稅收收入每增加一個單位,將使遼寧省財政收入增加0.8433個單位。稅收收入增量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比工業總產值增量對財政收入的影響大。此外,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業和第三產業,雖然在主成分分析中的貢獻率小于工業的貢獻率,但是也不能忽視其作用。
(二)政策建議。財政收入的規模取決于經濟的發展狀況。遼寧省一直是我國的重工業基地之一。工業發展一直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所以遼寧省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工業的發展。為了保證財政收入的規模和質量,就要發展好工業。鞏固發展原有支柱產業,比如機械制造業,積極發揮產業集聚的優勢。創造條件,培養新的優勢產業,比如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汽車產業。
遼寧省多年來一直重視工業的發展,從遼寧省目前的情況看,產業經濟結構比較單一,工業主導全省經濟發展趨勢,財政收入對工業的依存度大。而僅僅依靠工業在以后的發展中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要積極調整產業政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工業發展的優勢不能放棄,同時也要重視農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尤其要處理好三種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繼續發揮工業優勢,還要引導扶持農業和第三產業,培植新的財稅增長點。這樣才能促進地方社會經濟健康發展和保證地方財政收入穩步增長。
產業結構的優化是處理不同財政收入來源及其結構的問題,除此之外保證財政收入的穩定,還要處理好財政收入的內部結構。稅收收入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非稅收收入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財政收入的規模,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非稅收入如果管理不當,游離于財政監管之外,將損害政府財力的統一性,削弱政府調控能力。所以在關注財政收入總規模的基礎上,一定要注重財政收入的內部結構。統籌優化其內部結構,使其快速發展的同時保證其質量。
主要參考文獻:
[1]趙衛亞,彭壽康,朱晉.計量經濟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關鍵詞]稅收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支出水平;進出口水平;var;方差分解
一、問題的提出
稅收水平為稅收總量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在現有文獻中也被稱之為稅收比重、宏觀稅負、稅收負擔水平抑或宏觀稅收負擔水平。它是政府與經濟活動主體之間經濟利益關系的集中體現,既關系到政府能否有效執行其職能,也關系到經濟活動主體能否有效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國內外學者就稅收水平問題展開了深入而又系統的研究,對稅收水平的決定因素的研究無論是在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在經驗研究上都取得長足的進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決定稅收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生產力發展水平;二是政府承擔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職責范圍大小及其變化。一般而言,納稅人的納稅能力決定了宏觀稅收負擔水平的最高限度,而國家財政對稅收收入量的需求又決定了宏觀稅收負擔水平的最低限度。
1.理論上,國內學者認為決定稅收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四個方面:政治因素、經濟因素、財政因素和稅收因素。
(i)政治因素。國際社會歷來存在兩種國家觀,不同國家觀確立了各自的政府經濟職能范圍,而政府為實現其職能對社會剩余產品的需求量也就不同,反映在稅收方面就是宏觀稅收水平的不同。因此,決定稅收水平的政治因素主要體現在國家觀以及由此所決定的政府職能范圍。
(2)經濟因素。影響稅收水平的經濟因素包括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等。“從生產力發展水平這一因素看,宏觀稅負水平的高低與生產力發展水平正相關。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愈高,社會產品就愈豐富,人均的水平就愈高,稅基就愈寬廣,整個社會對稅收的承受能力就強。因此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的經濟發達國家的宏觀稅負要高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發展
從以上的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出,理論上稅收水平變化的決定因素主要有政治因素、經濟因素、財政因素和稅收因素。但因為理論分析中涉及到的所有決定因素無法全部通過指標或現有統計數據進行反應,所以在經驗分析中,分析影響稅收水平的因素主要是采用gdp、財政支出規模、農業總產值及進出口規模等宏觀指標;另外,檢驗方法相對比較簡單,實證分析結論是否具有較強說服力還有待論證,尤其研究農業水平、財政支出水平以及進出口水平對稅收水平的動態影響的文獻基本上是缺失的。筆者借鑒現有研究成果及研究思路,通過構建非限制性向量自回歸模型var來考察稅收水平與其決定因素之間的動態關系,并進一步研究稅收水平的各個決定因素對稅收水平的影響程度和對稅收水平變動所作的貢獻大小。
二、數據來源與var模型的設定
1.數據來源和處理
為了增加實證檢驗的可信度和處于數據選取連續性和權威性考慮,變量稅收收入、gdp、財政支出、進 出口總額和農業總產值數據均來自《新
5.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
以上協整檢驗表明,向量tr、fe、ag和ae之間被證實存在協整關系,根據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的建模理念,可以構造vec模型。本文將tr作為因變量,將fe、ag和ae作為自變量,利用eviews6.0估計的協整方程為:ecm-1=tr(-1)-0.99-3.68*fe(-1)+5.10*ag(-1)+1.13*ae(-1)
同時也可以得到標準的var模型的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ac。出于研究需要,這里從標準的vac模型中分離出tr一階差分dtr的誤差修正模型:
dtr=-0.02ecm-1-0.06dtr(-1)-0.14dtr(-2)+0.25dfe(-1)+0.23dfe(-2)+0.18dag(-1)+0.20dag(-2)+0.003dae(-1)-0.04dae(-2)+0.008
誤差修正項系數-o.02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說明當tr(-1)、fe(-1)、ag(-1)和ae(-1)發生波動使tr偏離長期均衡時,系統將以2%的速度將其重新調整到均衡狀態中,調整力度相對較大。
6.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var模型的另一個重要應用是利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分析時間序列之間的因果關系。格蘭杰因 果關系實質上是檢驗一個變量的滯后變量是否引入到其他變量方程中,一個變量如果受到其他變量的滯后影響,則稱它們具有格蘭杰因果關系。利用本文所使用的數據tr、fe、ag和ae,基于var模型檢驗稅收水平、財政支出水平、農業水平以及進出口水平是否有顯著的格蘭杰因果關系,其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我們可以看出:財政支出水平fe是引起稅收水平tr變化的granger原因(p=0.0456),同時,稅收水平tr也是引起財政支出水平fe變化的granger原因(p=0.0347)。從理論上講,這個結果與vamvoukas(1997)提出的財政同步學說(財政收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是相吻合的。從實踐上講,這一結論與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1994年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以后我國的財政收支狀況基本一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居民對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數量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政府為承擔公共產品供給責任所需要籌集的財政收入(或稅收收入)也將越來越多,在經濟總量既定的前提下,必然導致稅收水平tr發生變化。因此,財政支出水平tr是引起稅收水平變化的granger原因。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我國政府提供了更多的“稅收把柄”和更加充足的稅源,從而為財政支出變化提供了充沛的財力基礎。所以,稅收水平tr也是引起財政支出水平fe變化的granger原因。
另外,在稅收水平tr方程中,“ag不能granger引起tr”與“ae不能granger引起tr”的p值分別為0.2396和o.2590,這說明農業水平和進出口水平不是引起稅收水平變化的格蘭杰原因,該結論也是符合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農業水平越高意味著一國的工業化水平越低,經濟發展的質量越低下,可供政府征稅的“稅收把柄”越少,稅收水平自然相當低;反之,農業水平越低,說明該國的工業化水平越高,社會生產的剩余產品規模就越大,“稅收把柄”也就越多,稅收水平就相對較高。由于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一國經濟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短期內很難改變,而影響稅收水平的因素比較多,波動相對頻繁,所以ag不能granger引起tr是和實際情況相符的。ae不能granger引起tr則主要是由于在如今日益開放的年代,稅收不再是一國調控進出口規模最主要的手段,而只是一個通用的政策而已,并且使用稅收調節還必須考慮到他國反應,否則會使稅收干預經濟的負面效應以及由此引起的效率損失更加明顯。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進出口水平與稅收水平之間不存在顯著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而忽略了前者對后者的影響,畢竟將滯后期適當延長,它們之間的granger因果關系可能就會得到改變,這一點在之后的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中將得到求證。
三、脈沖響應函數
由于var模型是一種非理論性的模型,即它無需對變量作任何先驗性約束,因此,在建var模型時,往往不分析一個變量的變化對另一個變量的影響如何,而是分析一個誤差項發生變化,或者說模型受到某種沖擊時對系統的動態影響,這種分析方法稱為脈沖響應函數方法(簡稱irf)。根據irf方法原理。我們通過使用eviews6.0軟件分別給予tr以及三個決定tr的因素fe、ag和ae一個單位的正沖擊,從而得到關于tr的脈沖響應函數圖(圖2至圖5)。在此系列圖示中,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滯后階數(單位:年度);縱軸表示稅收水平的變化率;實線表示脈沖影響函數,代表稅收水平對自身沖擊及其相關決定因素沖擊的反應;虛線表示正負兩倍標準差偏離帶。
從圖2中可以看出,當在本期給稅收水平自身一個單位正沖擊后,稅收水平在前6期持續下滑.在第7期時達到最低,此時的c1.2=0.003435(其中“1”表示第1個變量、“7”表示滯后階數);從第8期開始穩定增長。這說明稅收水平自身的一個正沖擊能在長時間里使稅收水平保持一個穩定的增長態勢。
從圖3中可以看出,當在本期給財政支出水平fe一個正沖擊后,稅收水平增長率的相對變化幅度比較大,最高時出現在第2期,此時的響應c2.2=0.007979。但從第2期開始,這種響應開始下降,在有些滯后期,例如第6期、第7期的響應甚至為負(c2.66=-0.000328,c2.7=-0.000229)。從第8期開始才恢復穩定增長態勢。到第20期時達到至第5期以來的最大值,此時的響應c2.20=0.002083。
從圖4中可以看出:在給本期農業水平一個正沖擊后,稅收水平的增長率在長期范圍內將呈現一種負增長的態勢,而就這種負增長本身的態勢而言是相對穩定的,并未出現較大波動。在前3期里,農業水平ag受到的正沖擊使得稅收水平tr的降幅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c3.1=-0.003419,c3.3=-0.006142),之后從4期開始這種下降的趨勢才得以緩解,并始終保持在-0.004左右。從圖5中可以看出,在給本期進出口水平一個正沖擊后,稅收水平的增長率有一個緩慢上升的過程,在第4期達到最大,此時的響應為c4.4=0.026618,之后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綜合圖2到圖5可以看出,分別給與稅收水平自身、財政支出水平、農業水平以及進出口水平一個正沖擊后。稅收水平對稅收水平自身以及決定稅收水平的三個因素的響應是不一樣的。撇開稅收水平自身的沖擊外,從稅收水平對其三個決定性因素響應的最大值來看,對進出口水平的響應最為明顯,其次是財政支出水平,最后是農業水平。三者的數量比較關系為:c4.4(0.026618)>c2.2(0.007979)>c3.7(-0.002593)。稅收水平對進出口沖擊的響應高出其他兩個決定因素,可能的原因是進出口規模的增加或進出口水平的提高使得進出口“稅收把柄”擴大,但這種擴大的過程是緩慢、不顯著的。
四、方差分解
脈沖響應函數模型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個內生變量的沖擊給其他內生變量所帶來的影響,而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則是通過每一個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通常用方差來表示)的貢獻度,即在分析了每個稅收決定因素的一個正沖擊給稅收收入的增長率帶來的影響之后,可以繼續用方差分析的原理進一步分析稅收收入決定因素的結構沖擊對稅收收入增長率的貢獻程度,以此來實現對稅收收入決定因素的動態分析。通過eviews6.0軟件,我們可以實現模型的方差分析。采用高鐵梅使用的相對方差貢獻率(rvc)來表示貢獻率。具體的公式表示為:
rvcii(s)為相對方差貢獻率,指根據第i個變量基于沖擊的方差對變量y;的方差的相對貢獻度來觀測第j個變量對第i個變量的影響,cij表示由yi的脈沖引起的y.的響應函數,s表示滯后階數。如果 rvcii(s)大時,意味著第j個變量對第i個變量的影響大;相反地,rvcii(s)較小時,可以認為第j個變量對第i個變量的影響小。圖6到圖9為稅收水平自身及其決定因素對稅收水平的方差分解圖,即各自的貢獻率情況。在此系列圖示中,橫軸表示滯后階數(單位:年),縱軸表示稅收水平及各決定因素對稅收的貢獻度(單位:百分數)。
從圖6中可以看出,考慮稅收水平自身對稅收水平的影響,在滯后1期時,稅收水平對自身的貢獻率達到100%(rvc11(1)=100.0000),之后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在滯后期達到20時,rvc11(20)=46.30946,使貢獻率降至最低。這種結果的原因還在于,稅收水平自身的變化,如稅收征管效率提高、稅收努力水平提高、稅收法律的完善都可能使稅收收入在不侵蝕稅基的前提下得到增加,從而使稅收水平也得到相應提高。張德志通過數據分析說明了征管因素與稅收水平之間的關系,“1995~2003年,因加強征管而提高的稅收水平為1.06%,約占整體影響的41%”。由此可以看出,稅收水平自身對稅收水平的貢獻率能夠保持在45%以上是符合我國稅收收入變化實際的。
從圖7中可以看出,財政支出水平對稅收水平的貢獻率在前12期有一個持續上升的趨勢,并在第12期時達到最大,此時的rvc21(12)=16.06456,之后的貢獻率處于一個穩定增長狀態。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證實,財政支出水平是引起稅收水平變化的granger原因。所以,財政支出水平的變化必然會導致稅收水平也發生相應的變化。但總的來看,這種變化正如圖7所示,是一種穩定的增長態勢。
農業水平涉及到一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問題,從圖4的脈沖響應函數圖中就可以看出,農業水平的提高對稅收水平的提高始終處于一個負效應狀態。圖8中所體現的農業水平對稅收水平的貢獻率更是證明了這一點。從滯后1期開始直到滯后20期,農業水平對稅收水平的貢獻率基本上維持在3%左右的水平且有持續增加的趨勢,超過4%的時期分別是第16~20期(rvc3(16)=4.322589,rvc31(20)=5.846197)。
從圖9中可以看出,進出口對稅收水平的貢獻率從滯后1期開始自始至終均保持著上升的態勢,在第20期時達到最大,此時的貢獻率達到34.69704%(rvc41(20)=34.69704)。這主要是進出口規模的增加使得“稅收把柄”逐漸擴大造成的。
綜合圖6至圖9可以看出,撇開稅收水平自身的貢獻率,進出口水平對稅收水平的貢獻率最高達到34.70%,其次是財政支出水平達到16.06%,最低的是農業水平為5.85%。但若考慮到稅收水平自身的影響因素,則其貢獻率(最低貢獻率)將超過進出口水平的貢獻率達11.59%。這從經驗分析的角度證實了我國現階段稅收收入超常規增長的根本原因在于影響稅收水平的自身因素,例如稅法的完善、稅收征管效率的提高、稅收成本的降低。
五、結束語
通過構建稅收水平、財政支出水平、農業水平和進出口水平的模型,筆者分析了稅收水平與其決定因素間的動態關系,具體結論最終如下:
1.我國的稅收水平受財政支出水平的影響較大。在完善的市場經濟國家,財政支出最終由國家稅收來承擔,因此,如若財政支出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則稅收水平也將隨之上升。本文所構建的模型中的向量誤差修正模型一財政支出水平對稅收水平短期波動的“糾正”一方差分析中,財政支出水平對稅收水平的貢獻率都證明了這一結論。
2.我國稅收制度本身的完善對稅收水平的影響是顯著的。我國從1994年實施分稅制改革以來,稅收收入呈快速增長趨勢,甚至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超過同期gdp增速,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我國稅收制度尤其是稅收征管制度的完善。
3.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農業產值占gdp比重不斷下滑。從歷史和發展的視角看,這種下滑趨勢是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相吻合的。因此,農業水平對稅收水平所做出的貢獻表現為負向貢獻也是基本符合實際的。
4.改革開放以來,進出口總額的增加使相關的“稅收把柄”有所增加,進而對增加我國稅收收入總體規模、提高我國稅收水平起到了長期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筆者在搜集了我國1996~2011年省際面板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構建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面板數據回歸模型,分別從全國和區域對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由于地域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對外開放程度的差異,所以影響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也各不相同。從全國總體水平來看,資本投入和環境政策是影響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在北部沿海和大西北地區,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為資本;在南部沿海和長江中游地區,影響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為資本投入和市場需求量;北部沿海地區的主要影響因素為資本投入和勞動力;東北地區的主要影響因素為勞動力、政府稅收及市場需求量;黃河中游地區的主要影響因素為資本投入、勞動力以及市場需求量;大西南地區的主要影響因素為對外開放水平。
關鍵詞:污染產業;區位選擇;影響因素;區域;面板數據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1&ZD04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271140);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3BJY070);湖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重點項目(2011ZK2018、2012ZK2013);湖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S130063)
作者簡介:彭文斌(1976-),男,湖南郴州人,博士,湖南科技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產業經濟與環境經濟研究;陳蓓(1990-),女,湖南郴州人,湖南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產業經濟研究;吳偉平(1987-),男,湖南懷化人,上海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鄺嫦娥(1979-),女,湖南郴州人,湖南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產業經濟研究。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14)05-0008-06
收稿日期:2013-05-01
一、引言
污染產業區位選擇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個國家和地區調整并且優化產業結構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深入分析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當前國內外學者關于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部分學者認為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是勞動力。如Arthur Lewis(1984)和吳要武(2013)認為發達國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長率低導致了勞動力供應不足,最終使得勞動力成本上升,迫使一些地區的污染企業選擇向勞動力資源較豐富的國家或地區遷移。環境污染程度、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關系,環境污染程度與農產品的國際貿易競爭力互相作用,對環境污染的容忍度增加可以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彭可茂等,2013)。徐向紅(2004)認為美國大量中小企業為了降低人工成本,進而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贏得生存的機會,不得不考慮向勞動力資源豐富且人工成本較低的地區轉移。從勞動力角度分析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文獻資料還有魏后凱等(2002)、榮超(2013)等。第二,部分學者將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原因歸結于地區環境政策。如Walter等(1979)首次提出了“污染避難所假說”,認為發展中國家由于對環境管制能力以及環境標準較低,在全球資源配置的背景下,一些發達國家產業向這些環境管制能力較低的國家轉移。Slebert(1990)、Xing等(2002)、Akbostanci等(2007)分別從實證的角度對此觀點給予了證實,發現地區環境政策是影響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重要因素。彭文斌等(2013)利用演化博弈模型論證了環境規制非政府因素對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機理。沈靜等(2014)以珠江三角洲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環境管制對珠江三角洲污染產業空間分布的影響。第三,還有學者認為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應該是產業集聚度、對外開放水平以及市場規模。如Xepapadeas(1999)通過回歸模型,從產業角度出發,分析了產業的創新能力、產業關聯度等因素對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影響。黃濤(2013)對污染企業向中國轉移的原因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產業規模、要素稟賦以及產業開放政策是影響污染密集型企業向我國轉移的重要原因。然而,由于各地區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對外開放程度的不同,所以影響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影響也各不相同。仇怡等(2013)基于 AHP 法分析了產業關聯效應、產業競爭力優勢等因素對產業區際轉移的影響。因此,本文從全國和區域角度對我國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為揭示污染產業轉移規律提供參考。
二、指標設定與數據來源
為了保證研究的可靠性、嚴謹性和時效性,本節選取1996~2011年省際面板數據,分別從全國以及區域等不同的地理空間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區位選擇因素進行分析,而且對涉及價格因素的數據統一換算為2010年不變價格。考慮到時間序列數據對數化后容易得到平穩序列,而且不改變原有時序數據的特征,對部分變量的數據取自然對數值。本文中被解釋變量為污染產業總產值,解釋變量有環境政策、政府稅收、勞動力資源、對外開放程度、市場需求量、市場規模、城市化水平、基礎設施以及科學技術等指標。所有的數據均由歷年《中國環境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人口統計年鑒》整理計算而得。
其中,污染產業總產值(pigov)指標以各地區污染產業的總產值表示,污染產業總產值越高表明該地區污染產業轉入多而轉出少,進而說明該地區是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理想區域。環境政策(epoli)指標以每萬元工業總產值的工業污染治理投資額來衡量,一般來講,環境政策越嚴格,對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負向影響程度越大。用政府稅收收入作為政府稅收(tax)的衡量指標,政府稅收水平越高,意味著污染產業負擔加重,利潤減少,但同時也意味著政府支出水平高,政府提供的各種公共產品和服務水平也高,從而有利于污染產業發展。以各地區15歲以上的人口數作為勞動力資源(labor)的衡量指標,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作為資本投入(inv)的衡量指標,以各地區貨物進出口總額作為對外開放程度(open)的衡量指標,以各地區最終消費支出水平作為市場需求量(conspe)的衡量指標,以人均GDP作為市場規模(rjgdp)的衡量指標,以非農人口所占百分比作為城市化水平(urban)的衡量指標,以單位面積晴雨通車里程作為基礎設施(road)的衡量指標,以國內三種專利申請授權數作為科學技術水平(tech)的衡量指標。
三、模型構建
本文采用面板數據回歸模型,其主要原因為:一方面,使用面板數據能夠明顯增加樣本容量,增強實證結果的說服力,使計量結果更加可靠;另一方面,使用面板數據能控制不可觀測的個體異質性,利用更大的、三維的信息量降低了變量間多重共性的可能性,從而有效地估計出各因子對產出的貢獻。此外,本文首先借鑒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單獨考察了勞動力、資本投入以及技術對污染產業總產值的影響,然后通過控制對外開放水平、市場需求量、市場規模、政府稅收、環境政策、城市化水平以及基礎設施等變量來檢驗污染產業轉移的區位選擇因素。
考慮到污染產業轉移的區位選擇因素、污染產業性質以及面板數據特征,特構建以下面板數據回歸模型(1)和(2)來考察污染產業轉移在全國和區域的區位分布以及隨時間變化的特征:
lnpigovit=γi+λ1ilnlaborit+λ2ilntaxit+λ3ilntechit+uit (1)
lnpigovit=αi+β1ilnlaborit+β2ilntaxit+β3ilntechit+β4ilnopenit+β5ilnconspeit+β6irjgdpit+β7iurbanit+β8iroadit+β9ilnepoliit+uit (2)
其中,i表示各省份,t表示年份,uit為隨機擾動項,反映隨個體和截面的發生影響的因素所產生的誤差。
四、實證分析
在面板數據回歸估計時,首先采用Hausman檢驗方法比較隨機效應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的優劣。其中,Hausman檢驗的原假設H0:系數無系統性差異即是隨機效應。若接受原假設,表明隨機效應更好;若拒絕原假設,表明固定效應模型更好。在原假設成立的情況下,Hausman檢驗統計量漸近服從自由度為k的卡方分布。運用EVIEWS6.0計量軟件,首先進行Hausman檢驗,結果見表1。
在表1中,Hausman檢驗的Chi-Sq. Stat.結果為46.335479,相伴概率為0,表明面板回歸估計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因此,本文運用LS估計方法得到全國以及區域的面板數據回歸估計結果(見表2、表3和表4)。
從全國的面板數據回歸估計結果看(見表2),勞動力、資本投入、市場需求量、政府稅收以及基礎設施等對于污染產業產值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資本投入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影響力最大,這與郭建萬等(2009)的研究結果一致。此外,環境政策對污染產業總產值具有顯著的負向作用,而對外開放水平、市場規模以及城市化水平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影響不明顯。總的來看,資本投入和環境政策對污染產業總產值的影響程度最大,說明資本投入和環境政策是影響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從北部沿海地區的面板數據回歸估計結果看(見表2),勞動力、資本投入、對外開放水平、市場需求量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均是吸引污染產業轉移的主要因素,而技術水平、市場規模、環境政策以及城市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污染產業的轉入,政府稅收因素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影響不明顯。總的來看,勞動力和資本投入對污染產業總產值的影響程度最大,說明勞動力和資本投入是影響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從東部沿海地區的面板數據回歸估計結果看(見表2),勞動力和資本投入對污染產業轉移具有一定的吸引作用,環境政策是阻礙污染產業轉入的主要影響因素,而技術水平、對外開放水平、市場需求量、市場規模、政府稅收、城市化水平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影響并不明顯。總的來看,只有資本投入對污染產業總產值的影響程度最大,所以資本投入是影響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從南部沿海地區的面板數據回歸估計結果看(見表3),資本投入和市場需求量對污染產業轉移具有一定的吸引作用,技術水平、政府稅收以及環境政策是阻礙污染產業轉移的主要因素,而勞動力、對外開放水平、市場規模、城市化水平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影響不明顯。總的來看,資本投入和市場需求量對污染產業總產值的影響程度最大,因此可以認為資本投入和市場需求量是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
對于黃河中游地區來講(見表3),勞動力、資本投入、對外開放水平、市場需求量、市場規模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均是吸引污染產業轉移的重要因素,技術水平和環境政策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污染產業的轉入,而政府稅收和城市化水平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影響并不明顯。此外,勞動力、資本投入以及市場需求量對污染產業總產值的影響程度最大,因此,可以認為勞動力、資本投入以及市場需求量是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
從長江中游地區的分析結果來看(見表3),資本投入、對外開放水平、市場需求量和市場規模成了吸引污染產業轉移的主要因素,而阻礙污染產業轉入的因素有技術水平、環境政策以及城市化水平,勞動力、政府稅收以及基礎設施建設變量均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影響不明顯。此外,資本投入和市場需求量對污染產業總產值的影響程度最大,因此,資本投入和市場需求量是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
從東北地區的分析結果來看(見表4),吸引污染產業轉移的主要因素有勞動力、資本投入、對外開放水平、市場需求量和市場規模,阻礙污染產業轉入的因素有技術水平以及政府稅收,而環境政策、城市化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變量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影響并不明顯。此外,勞動力、政府稅收以及市場需求量對污染產業總產值的影響程度最大,因此,可以把勞動力、政府稅收以及市場需求量確定為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
從大西南地區的分析結果來看(見表4),資本投入、對外開放水平和市場規模變量對污染產業轉移具有較強的吸引作用,勞動力和技術水平是阻礙污染產業轉入的主要原因,而市場需求量、政府稅收、環境政策、城市化水平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影響不明顯。此外,對外開放水平對污染產業總產值的影響程度最大,因此,可以將對外開放水平確定為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
對于大西北地區來講(見表4),吸引污染產業轉移的主要因素有資本投入、對外開放水平和市場規模,阻礙污染產業轉移的因素有技術水平和環境政策,市場需求量、政府稅收、城市化水平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變量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影響作用不明顯。此外,資本投入水平對污染產業總產值的影響程度最大,因而,可以認為資本投入水平是影響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五、結 論
總而言之,由于地域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對外開放程度的差異,所以影響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也各不相同。通過對全國和區域的面板數據回歸估計結果的比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從全國來看,資本投入和環境政策是影響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其中,資本投入正向影響污染產業的區位選擇,而環境政策則是負向影響污染產業的區位選擇;從北部沿海地區來看,勞動力和資本投入是影響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從東部沿海地區來看,資本投入是影響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從南部沿海地區來看,資本投入和市場需求量是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從黃河中游地區來看,勞動力、資本投入以及市場需求量是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從長江中游地區來看,資本投入和市場需求量是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從東北地區來看,勞動力、政府稅收以及市場需求量是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從大西南地區來看,對外開放水平是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從大西北地區來看,資本投入水平是影響污染產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參考文獻:
郭建萬,陶鋒.2009.集聚經濟、環境規制與外商直接投資區位選擇――基于新經濟地理學視角的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7):29-37.
黃濤.2013.污染密集型產業向中國轉移的影響因素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8):55-65.
彭可茂,楊孟川,席利卿.2013.中國環境污染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協整關系及啟示[J].華東經濟管理27(1):51-54.
彭文斌,吳偉平,王沖.2013.基于公眾參與的污染產業轉移演化博弈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00-104.
仇怡,文紅艷.2013.基于 AHP 的中部地區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優勢行業選擇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21-127.
榮超.2002.勞動力變化對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影響[J]. 生產力研究(9):121-123.
沈靜,向澄,符文穎.2014.環境管制對珠江三角洲污染產業空間分布的影響研究[J].地理科學(6):717-724.
魏后凱,賀燦飛,王新.2002.中國外商投資區位決策與公共政策[M]. 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要武.2013.產業轉移的潛在收益估算――一個勞動力成本視角[J].經濟學(季刊)(1):373-398.
徐向紅,楊占輝,黃波.2004.山東省承接美國中小企業產業轉移的考察研究[J].經濟研究(3):164-168.
AKBOSTANCI E, TUNC G I, TURUT S. 2007.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and the role of dirty industries in Turkey’s exports [J].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12(2): 297-322.
ANASTASIOS X. 1999.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firm behavior: abatement investment and location decisions under uncertainty and irreversibility[Z]. NBER Technical Working Paper.
ARTHUR L. 1984.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M]. Beijing: Business Printing House.
SIEBERT H, KOOP M J. 1990. Institutional competition: a concept for Europe [J]. Aussen Wirtse Haft, 12(4): 439-462.
WALTER I, UGELOW J. 1979. Environment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Ambio,41 (8):102-109.
XING Y, KOLSTAD C.2002. Do lax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ttract foreign investment? [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1(21):1-22.
(編校:家偉)
A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ocation Choice of Polluted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Eight Comprehensive Economic Regions
PENG Wenbin1, CHEN Bei1, WU Weiping2, KUANG Change1
(1.School of Busines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一、煤電聯動拉動__經濟發展的分析
__煤炭資源豐富,是全國2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是無煙煤的生產基地,全縣有22個鄉鎮產煤,煤系地層覆蓋面積為670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9.8%,已探明的優質無煙煤儲量達123億噸,可開采儲量達66.57億噸,占全省儲量12.4%,占畢節地區儲量的27.6%。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舉措的實施,__縣委、政府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利用良好的投資環境,引資建成兩個裝機容量分別為120萬千瓦的坑口火電廠。20__年4月以來,兩座電廠相繼建成投產。
在電力的拉動下,年產300萬噸的中嶺煤礦、年產120萬噸的比德煤礦、年產450萬噸的五輪山煤礦在__安家落戶,其他設計規模在15萬噸至45萬噸的礦井截止20__年共開工建設18個,余下88個保留煤礦引進了17個省外企業融資,基本形成了“大煤保大電,大電保稅收”的格局。
(一)煤電聯動發展,推動了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在煤電的拉動下,__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全縣財政收入結構由過去的烤煙稅收“獨占半壁河山”過渡為煤、電為主、烤煙和其他稅收“四柱撐天”的格局。以20__年、20__年__縣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的總量來看,電廠建設之初的20__年財政收入僅為8018萬元,生產總值為58530萬元,第一產業為30043萬元,第二產業為17233萬元,第三產業為11254萬元,人均GDP為1472元。電廠在“十五”期間在建和并網發電后,20__年的各項指標分別是20__年的5.25倍、5.65倍、2.53倍、10.8倍、6倍和3.3倍。
(二)煤電聯動發展,促進了工業和鄉鎮企業快速發展。20__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僅為11591萬元,同比增長3.1%左右。其中:原煤產量96.5萬噸,發電量4343萬度。而20__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25.48億元,同比增長48.1%,實現增加值9.31億元,增長42.80%,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1.09%,拉動GDP增長9.89個百分點,占GDP的28.79%。在工業主要產品產量中,原煤產量507萬噸,同比增長19.70%;發電量859878萬千瓦時,同比增長26.50%。
(三)煤電聯動發展,拉動財政收入總量大幅度增長。20__年財政總收入完成8018萬元,同比增長14.2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6186萬元,同比增長17.25%。20__年財政總收入完成42098萬元,同比增長37.1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5036萬元,同比增長20.33%。從數據的對比可以看出,20__年的財政收入總量是20__年財政收入總量的5.25倍,增長率為22.89個百分點;20__年地方財政收入是20__年地方財政收入的2.43倍,增長率為3.08個百分點。
(四)煤電聯動發展,推動了__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和其他行業的發展。煤電發展給__城鎮化建設步伐帶來了契機,大量人口集聚__,人口集聚,必先考慮衣食住行。縣鄉兩級政府積極籌措,按照“十五”期間的總體規劃和要求,啟動了小城鎮建設。投入村鎮建設資金5053.36萬元,比“九五”期間增加3585萬元,改擴建道路32.73公里,32.83萬平方米,投資4545.14萬元,新建橋涵3座,農貿市場3處,精神文明活動中心3座,新建衛生公廁和水沖式公廁5座,村容村貌和基礎設施逐步得到完善。各鄉鎮逐步培育了自身發展的優勢產業,為小城鎮建設儲備了大量的資金來源渠道。九洞天風景區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總體規劃已上報國務院,旅游業將逐步有序發展。
二、__稅收與經濟、非經濟因素的關系
(一)經濟因素與稅收的關系。稅收來源于經濟,經濟發展了,稅收就會有充足的來源,可以揭示兩者關系的分析指標具有多樣性,但最直接的分析指標可用國民生產總值和財政稅收的增長足以說明。20__年__生產總值為108471萬元,GDP的增長速度在10%以下,20__年以來,由于電廠落戶__,GDP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20__年同比增長24.06%,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2.99:56.42:20.59,仍然保持“二、一、三”結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億元,是“九五”期間的23倍。財政稅收總量為4.2098億元,是“九五”期間的5.25倍。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5036億元,比“九五”期末增加8850萬元。經濟與稅收的和諧發展,說明__經濟與稅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20__年以前電廠未建,__經濟蕭條,稅收寅吃卯糧,財政困難。現在經濟發展了,稅收實現了大幅度增長,財政寬裕了,工資能按時足額發放,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社會事業取得了全面進步。
(二)非經濟因素與稅收的關系。非經濟因素中對稅收影響較大的就是目前的征管因素,它始終是促使稅收增收的重要因素,并且每年的稅收增收額都有征管因素在起作用。根據其對稅收的影響,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長期性征管因素,對稅收具有長久性的影響。如“金稅工程”、“綜合征管軟件”、“納稅評估軟件”等這類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應用,使征收管理水平實現質的轉變。這種征管方式的轉變將會產生持久的征收效果。二是一次性征管因素,它是要運用這類措施時才會 對稅收有影響。如清理以前年度欠稅或查補稅款,這類因素具有不確定性,不一定年年都有。另外對稅收有影響的就是政策因素,如進行的消費政策調整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增值稅改革,就是通過發揮稅上調控經濟的作用,引導和調節消費行為,實現資源有效配置,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
三、對__經濟、稅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幾點思考
經濟決定稅收,發展經濟是稅收增長的前提和基礎,必須在指導思想上要樹立經濟與稅收良性互動的觀念,利用和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推動經濟發展,實現在經濟發展基礎上增加稅收收入的目標。
(一)牢固樹立稅收經濟觀,即樹立稅收來源于經濟、稅收服務于經濟的理念。用經濟稅收觀指導稅收工作,在制定稅收收入計劃時,要以經濟作為稅收收入計劃的立足點,深入做好稅源調查,認真分析預測,使計劃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堅持從經濟到稅收,取之有度,依法征稅,大力培植稅源,發展經濟,使有稅可收,我們既要反對“竭澤而漁”的做法,又要反對無原則的“放水養魚”的錯誤觀念,樹立正確的稅收經濟觀,堅持依法征稅、應收盡收,堅決不收過頭稅,堅決反對和制止越權減免稅的組織收入原則,做到公平稅負,合理負擔,發展經濟,強國富民,使稅收成為經濟的調節器,同時促進經濟的發展。
(二)深入整頓和規范經濟秩序,營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要嚴格執法,加大稅收違法處罰力度,嚴厲打擊稅收違法行為,增強震懾力,不斷凈化稅收環境。要加強對重點行業的稅收專項檢查,結合__實際,當前主要加大對涉煤行業的專項檢查力度,深入整頓和規范稅收秩序,改善稅收執法環境。對偷逃稅者嚴厲懲處,達到犯罪的,要按規定移送司法機關追究法律責任。同時,要分行業召開納稅人例會,曝光近年來的典型涉稅違法案例,以點帶面進行警示宣傳,發揮警示教育作用,打消個別納稅人偷逃稅的僥幸心理,努力為各市場主體營造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
(三)進一步強化稅收征管,規范煤炭企業管理。稅務機關應加大稅法宣傳的力度,經常向地方黨政領導匯報和宣傳稅收工作,提高黨政領導的稅收法治意識。當前,政府應全力支持稅務機關將煤炭生產企業全部納入一般納稅人進行管理,稅務機關要依托信息技術,強化稅源監控,進一步完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不斷規范煤炭生產企業稅收秩序,使其更好地適應市場,不斷發展和壯大企業經濟實力。稅務機關要充分發揮稅收管理員的作用,深入各煤炭生產企業調研,掌握其生產經營情況,掌握基礎數據,認真分析,準確測定煤炭行業稅負。結合煤炭行業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指標體系和評估方式,通過切實有效的指標體系和配比分析,對企業出現低稅負、零稅負、負稅負及稅負異常變動的現象進行納稅評估,及時發現和處理問題。要加強企業納稅輔導,抽調業務骨干參加建賬指導,幫助規范企業賬務處理,建立健全各種賬簿,要建真賬,并提高建賬的質量。通過強化稅收征管來實現財政收入的穩定協調增長,不斷壯大地方經濟實力。
(四)大力培植稅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__經濟的發展得益于豐富的煤炭資源。眾所周知,煤炭是不可再生資源,挖一點少一點,一旦開采殆盡,靠什么發展經濟?財政收入又靠什么?這是我們著眼長遠不得不提前思考的重要問題。我們要本著對__經濟社會和諧發展負責的態度,既要保護合法投資者的權益,又要堅持取締一切私挖亂采的破壞行為,節約資源。首先要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規劃,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和其他產業,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尋找替代性稅源。其次要大力發展煤化工等深加工產業,延長產業鏈,增加煤的附加值,提高煤的綜合利用效益。第三是要積極進行“三廢”的綜合運用,變廢為寶,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第四是對其他礦產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和保護,__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全縣已探明的金屬礦和非金屬礦有20多種,水力資源充裕,種養殖業、旅游業前景廣闊,可以將發展的眼光投向小型水電站的開發、金屬礦和非金屬礦的采掘、發展養殖業、經果林和旅游業等上來,并可以招商引資的形式讓經濟實力強大的投資者適度開發利用。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現狀;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5月19日
引言
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浙江作為推進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種數據表明已開始從高速增長階段向中速增長階段轉換,經濟結構體制增效升級勢在必行。經濟調整期正是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機遇窗口期,新能源、生物醫藥技術、3D打印等各類技術突破和商業模式創新,對傳統經濟模式正形成潛移默化的顛覆,推進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是關鍵。國務院在2010年《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立了戰略性新興產業七大重點領域。浙江省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還包括海洋新興產業和核電關聯產業,共九大重點關鍵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結合新一輪的產業革命,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最終形成戰略性“支柱”產業。2012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為2,520.8億元,同比增長9.2%,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3.7%;201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為2,744億元,同比增長8.2%,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和核電關聯增速超過10%;2014年1~5月,增加值達到1,119億元,同比增長7.8%,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浙江省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也是拉動浙江省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
一、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基于上市公司數據
2011年以來,浙江省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產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浙江省陸續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工作的實施意見》、《浙江省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等規劃和意見文件。針對不同的行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體制機制的完善,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工作機制,并且規劃引導發展;二是發展平臺提升,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三是增強要素保障,即加大財政扶持。根據浙江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2011年開始,省財政設立了每年5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財政專項資金;然后是保障發展用地,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用地可以以工業用地最低標準確定出讓底價;還要落實稅收優惠,支持金融創新,浙江省金融辦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在中小板、創業板上市,開展未上市公司股權轉讓試點,支持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集合票據、可轉債等方式進行融資;最后是引進高端人才,出臺《浙江省博士后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并支持開展重大產業技術創新研究。在積極的政策指引下,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猛,上市公司不斷增加,本文選取在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名錄中浙江省的64家上市公司進行考察,這些企業的規模及行業地位在我國具有代表性。樣本數據主要來源于深圳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企業官網和巨潮咨詢等官方網站,手動下載樣本公司各個年份的年度報告。
(一)經營狀況總體向好。從2013年64家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和資產負債率三個指標可以看出,企業經營狀況整體向好。具體來說,有35家企業凈利潤達到1億元,有20家企業凈資產收益率達到10%,海康威視甚至凈利潤達到30億元以上,大華股份、正泰電器等凈資產收益率都將近30個百分點。一半以上的企業資產負債率都在40%以下。(表1)
(二)布局相對集中。根據本文所隨機采集的64個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布情況表來看,主要分布在環杭州灣地區。64家上市公司中,杭州有19家,紹興有15家,寧波有8家,臺州有6家,嘉興有5家,其他地區都在4家上市公司之內。這種分布狀況與戰略新興產業占浙江省、及各市區的比重具有一致性,據浙江省規劃發展規劃研究院公布數據統計,2011年,杭州、嘉興、紹興和寧波四個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了浙江省的65%。四個市的總量位居前四。其中杭州占23.2%。其他7個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整個浙江省的比重都未超過10%。2012年,寧波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為3,030.94億元,杭州為2,955.37億元,紹興為2,074.73億元,嘉興為1,232.62億元,四個市的產值合計占了整個浙江省的67.2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分布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區域集聚性。同時,各市區也具有自身特色的產業,如海洋新興產業被舟山獨占鰲頭,新能源產業則是嘉興位居第一,寧波、杭州等地則聚集了大多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物聯網產業。
(三)產業內部結構相對集中。如表1所示,在調查的64家上市公司中,生物產業占6家,節能環保產業占9家,新材料產業占14家,新能源15家,物聯網產業占15家,高端裝備制造業占4家,核電關聯產業1家。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集中在三大產業上,分別是生物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材料產業。
二、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影響因素
(一)企業規模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由規模經濟理論可知企業的規模對企業的利潤有直接的影響,企業的總資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企業的規模。根據表1看出,可以非常直觀的看出企業的凈利潤與總資產有一定的追隨關系,總資產大的企業其凈利潤也相對較大,總資產小的企業其凈利潤也相對較小。由此可見,一個企業的規模與其利潤有著正向關系。總體來說,一個企業規模越大,其單位成本會減少,產值會增加,利潤也會相應增加。(二)政府補助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府刺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是政府補助,所以政府補助可以映射出政府對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由此,認為政府補助資金可以作為衡量政府財政政策的指標。由以上表1可以看出各個企業當年享受的政府補助資金都相差不大,居于幾百萬、幾千萬的水平,與企業凈利潤比較起來是一個非常微小的數據。各個企業的凈利潤確實相差甚大,各個企業凈利潤額起伏波動非常大,凈利潤最大的企業海康威視達到30多億元,而最小的只有500萬元;但他們得到的政府補助為人民幣3,903萬元和456萬元,差異并沒有如凈利潤的差異明顯,由此可以認為政府的直接財政扶持對企業的發展有一定關系,但是影響并不是非常明顯。
(三)稅收優惠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由表1中所呈現的各個企業稅收優惠力度即稅收返還額與營業收入的百分比以及凈資產收益率,可以比較政府對戰略性新興企業稅收優惠對企業凈資產收益率的影響,從表中數值看出稅收優惠與戰略性新興企業存在著一定關系,而且呈現出正相關,稅收優惠大的企業凈資產收益率也大,兩者有一定相關性,可見政府稅率優惠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起到了一定效果,政府的扶持政策發揮了比較重要的作用。稅收的優惠對新興企業的成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
(四)R&D經費投入強度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企業R&D經費作為技術創新活動實現的“血液”,是技術創新能力轉化為現實競爭力的物質基礎。每個企業都非常重視這一塊的經費投入,大多數企業都維持在3個百分點以上,但是也不乏部分企業存在偶然性,報告期的營業收入不樂觀,導致比重較大,此類企業可忽略不計。從表中可以看出R&D經費投入強度對戰略性新興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的影響并不如稅收優惠對企業凈資產收益率大。R&D經費投入具有一定滯后性、高風險性、時間長、不確定性的投資回報率等特點。但卻是企業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投入。
三、結論及建議
從調查64家浙江省戰略性新興企業的結果看,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整體勢頭良好,企業主要集中布局于杭州、紹興等地,生物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材料產業是9大培育產業中的主導產業。稅收優惠政策對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積極作用明顯,政府補貼和企業規模的影響相對較弱,因此在產業政策完善過程中,需要充分運用稅收優惠政策的引導和刺激作用,適當使用政府補貼對產業的扶持,轉而運用政府采購或其他方式加強對產業的支持;同時,要注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促進產業鏈完善和產業集群的形成。
主要參考文獻:
[1]李苗苗,肖洪鈞,傅吉新.財政政策、企業R&D投入與技術創新能力——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管理評論,2014.8.
【關鍵詞】稅收收入;模型;GDP;增長
一、引言
稅收是國家權益的重要保障,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調控經濟運行的主要方式。經濟是稅收的基礎,稅收反作用于經濟,一方面經濟的發展使效益、收入提高,導致稅收的增加;另一方面稅收政策不僅能夠保證國家財政收入,并且可以對經濟進行有效引導,優化資源配置。1978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不斷深化、財稅體制的不斷完善,我國經濟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稅收作為國家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最主要的形式,其絕對量的增減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在社會經濟中的影響力的大小。近幾年,我國稅收的增長速度超過GDP增長速度現象也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這一經濟現象,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經濟政策體系、政府機制等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對稅收增長的因素進行分析能夠為決策者解決上述問題、完善經濟體制等提供很好的參考。
二、稅收收入影響因素的模型建立
本次研究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選用數據為1978-2011年我國稅收收入和國內生產值的數值。
1.為降低數據的波動范圍,分別對稅收TAX與GDP取自然對數,發現稅收總額對數(LNTAX)與GDP對數(LNGDP)基本呈線性正相關關系。
2.進行單位根檢驗:(1)對序列LNGDP進行單位根檢驗,并確定其是否為單整序列,結果顯示:一階差分序列LNGDP在5%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不存在單位根,序列平穩。(2)對序列LNTAX進行單位根檢驗,并確定其是否為單整序列,結果顯示:一階差分序列LNTAX在5%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不存在單位根,序列平穩。
3.各變量都是一階單整的,用最小二乘估計擬合方程:
LNTAX=-2.058274623+1.009403193*LNGDP+εt (1)
R2 =0.982367 DW=0.0335035 F=1727.098
DW值較小,說明模型存在自相關,添加AR(1),調整后得到:
LNTAX=-2.51603414+1.052435709*LNGDP+ μt (2)
(0.0314) (0.0000)
μt =0.8457836627*μt-1 +εt
R2 =0.994087 DW=1.673144
通過回歸分析,表明處理后的方程不存在自相關。
4.殘差檢驗:定義殘差,進行殘差檢驗,經檢驗ADF檢測值小于5%顯著水平的ADF臨界值,D-W=2.001484.殘差原序列平穩。
5.Granger因果檢驗的前提條件要求變量必須是平穩的,由于上文單位根檢驗的結果都是二階平穩序列。所以可以進行檢驗。經格蘭杰檢驗:階數3時,結果顯示在2%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即LNTAX是LNGDP的格蘭杰原因。
三、模型解釋
(一)稅收增長與GDP增長
由(2)得到:TAX=e-2.51603414*GDP1.052435709 (3)
經實際驗證,各項數據的擬合程度、精度良好,說明模型的穩定性與強健性良好。從模型(3)得知,稅收冪函數回歸模型是齊次函數,當即當國內生產總值增加1倍時,稅收收入增加(21.052435709 -1)倍,即1.0740285倍。模型證明:促進GDP增長是促進稅收增長的重要途徑,經濟增長呈加速度地促進稅收收入的增長。
(二)1994年后稅收和GDP的增長趨勢
1994年,我國進行了具有深遠影響意義的分稅制改革。分稅制實行后,使國家財政重獲活力。現著重從稅收和GDP的絕對數量基礎上分析:自分稅制改革以來,我國稅收持續高速增長,1994年的全國稅收總額5126.9億元,2011年稅收總額89720.31億元,為1994年的17.5倍,年均增長4005.5億元;另一方面,GDP總量也持續增長,從1994年的48197.9億元增長至2011年的471564億元,為1994年GDP總額的9.78倍。雖然我國稅收總額占GDP的比重在國際水平上看來,仍在較低的水平。但是,自1997年以來,稅收增長率一直高于GDP增長率卻是我國現階段的一個獨特現象,最高的2001年,稅收增長率高于GDP增長率11.10%,最低的2008年也有0.70%的差距。
四、稅收高于GDP 增長可能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一)稅收高于GDP增長可能的不利影響
1974年,美國經濟學家阿瑟·拉弗就稅負水平和經濟增長關系提出了著名的“拉弗曲線”,認為當稅率增加超過一定水平后,會顯著降低對人們從事生產活動的激勵,對經濟起到阻礙作用,稅收總額不但不增加,反而還會下降。只有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稅收收入,才能對經濟起到促進作用。如果稅負擔過重,必然使企業和個人的負擔加重,降低人們從事生產的積極性,阻礙經濟增長,制約稅收收入持續增長;另一方面,如果稅收收入一直維持較低水平,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也會制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我國稅收收入超GDP 增長, 如果長期得不到改善,終將阻礙國民經濟的發展。
(二)政策建議
第一,稅收的增長為政府提供更多的物質基礎,為現實其職能提供更多保障。國家支出要兼顧效率和公平,逐步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第二,不斷完善相應的法律犯規,加大司法監督的力度。我國目前的稅收法律體系仍然存在有待完善之處,完善稅收法律體系,進一步加強稅收的公平性、公正性。第三,稅收總額的快速增長,使社會財富向政府機關聚攏,不免會增加社會腐敗現象。因此,完善行政法規、提高行政效率、加強監督體制是我國政府在當前亟待解決的緊要問題;同時,以證券市場、房地產市場為代表的虛擬經濟體系的繁榮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促使稅收增長速度的增加,如何控制虛假繁榮、防止泡沫經濟也應該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第四,提高稅收征管效率,營造公平的稅收環境。科學的稅收征管方式,不僅是法律實施的唯一載體,又是調控企業行為、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加強稅務人員的法制觀念,提高其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堅持依法行政,杜絕“人情稅”、“關系稅”。二是要依法治稅,將稅務機關的行為納入法制化,堅決打擊和防范偷、逃、騙稅等違法行為。三是要根據國家文件精神,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取消不合理收費,適度減輕企業負擔,推動經濟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王婉陵.我國稅收與GDP關系的實證研究[J].財稅縱橫.2011(5)
[2]盧曼,潘艷軍.我國稅收的增長變化與GDP 的相關關系分析[J].衡水學院學報.2011(8)
[3]陳桂生,梅云.中國稅收增長率高于GDP增長率的公共支出因素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1(7)
【關鍵詞】工業反哺農業;稅收政策;稅收優惠
【中圖分類號】:F8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4041(2007)10-0036-03
1工業反哺農業的理論及必要性
2005年我國提出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就是要“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放在國民經濟全局中統籌安排,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更加主動地加強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大農村改革力度,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加大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力度。”反哺理論的實質是在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的前提下,政府運用財政手段和產業發展政策,依靠工業發展的物質和技術積累來支援農業的發展。
迄今為止,業界人士經常引用以下幾個指標數據判別經濟體所處的發展階段: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農業就業人數在社會總就業人數中的份額,工業與農業的產值份額比例,城市化率,人均GDP等等。其中反哺初始階段應開始于:(1)國內生產總值結構中,農業份額已降低到15%以下;(2)工業份額是農業份額的3倍以上。統計表明,2003年中國農業占GDP的份額約為14.6%,工業總產值116898.4億元,農業總產值17092.1億元,二者的比值約為6.84,以此可以判斷中國在2003年就已經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的初始階段。
工業對農業的反哺以及城市對農村的支持是農業與國民經濟關系的一個根本性戰略調整。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現象是:一個國家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工業從農業無償取得資源的積累,表現為資源從農業向非農業流動以及從農村向城市流動;當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工業自身積累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具備了反哺農業的能力,進而應適時推進由農業為工業提供積累向工業反哺農業的轉換。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稅收總收入的增長速度接近每4年就增長一倍。2006年,全國稅收收入完成37636億元,比上年增長21.9%,增收6770億元,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反哺”能力。所以,我們要順應以工哺農、以城促鄉的趨勢,積極改革各項政策,推進工業反哺農業的進程。
2我國現行稅收政策在促進工業反哺農業方面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稅收政策加大了支持農業發展,推進農村經濟建設的支持力度,從逐步取消農業稅到在農業生產資料、農機流通和農業技術推廣等多個方面給予優惠,初步實現了農村富裕、農業增產、農民減負的目標,這為新時期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反哺農業戰略的推進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但仍然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2.1現行增值稅制度不利于農產品加工行業的發展。現行增值稅政策規定銷售一般貨物的稅率為17%,抵扣率為13%。但農產品經加工后按工業品出售,即使在本環節未實現增值,也要按17%繳納增值稅,額外增加4個百分點。這就必然造成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稅負高于一般工業品加工企業,制約了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不利于農產品的商品化、專業化、規模化經營,最終損害的還是農民的利益。同時,我國對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產品免征增值稅。由于增值稅是價外稅,稅金是由消費者負擔,因而這實際上是對農產品消費者的一種稅收優惠,并非對農業生產者的免稅照顧。另外,農民作為農業的生產者,在購買農藥、化肥、種子、農機等生產資料以及從事生產過程中所支付的運費等,均包含了增值稅進項稅額,而農民不符合增值稅進項稅額的抵扣條件,因此為生產農產品而投入的生產資料的進項稅額就不能抵扣,只能自己負擔。
2.2城鄉二元稅制增加了農民的負擔,拉大了城鄉差距,使農民增收難。受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稅收制度上也相應形成了以農業稅為主體的農業稅制和以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為主體的工商稅制的二元稅制。二元稅制有失公平,侵害了農業生產者的利益,加重了農民負擔。例如,從流轉稅分析,在農業稅取消以前,農業稅稅負為8.4%,農產品的流轉額稅負高達21%,比現行的增值稅制中銷售一般貨物的增值稅稅率17%高出4個百分點,如果再考慮農民購進農業生產資料所含增值稅不能抵扣等因素,農民銷售農產品的實際流轉稅負更高。
2.3缺乏鼓勵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流動的稅收優惠政策。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農業和農民的支持,“三農”問題的解決,更離不開城市的帶動。工業反哺農業,并不是生產要素的單方向流動,必須有勞動力和資金在城鄉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但目前缺少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來鼓勵這種交流和互動,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缺乏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特別是失地農民,還享受不到城鎮下崗職工稅收優惠待遇。同樣,城鎮居民或企業到農村進行投資,特別是到農村投資基礎設施、從事文化教育和農村醫療事業等也缺乏稅收優惠政策鼓勵。
2.4稅收政策從整體上未形成合力。現行的對農業生產及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稅收政策涉及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關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及一些地方小稅種。雖然目前對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農業企業、農產品加工、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與銷售都有相應的優惠政策,但由于缺乏整體性的統籌考慮,一些政策也是先后出臺的,缺乏配套措施,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①對農業生產資料的稅收優惠政策效果較差。國家對部分農業生產資料從生產到銷售環節實行增值稅“減、免、退”政策的初衷是減輕農民負擔、照顧農民利益,但由于沒有配套措施,生產資料價格并沒有降下來,反而是“水漲船高”,農民不但沒有得到實惠,農業生產資料的漲價甚至抵消了國家對農業的補貼,成了農民減收的因素。②對收購農產品的抵扣退稅政策并沒有給農民帶來實惠。盡管允許農產品加工企業在收購免稅農產品時,按買價的13%抵扣進項增值稅稅額,還對部分龍頭加工企業給予減免所得稅的優惠,但這些企業并沒有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仍然壓級壓價收購。在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獲得出口退稅后,也沒有將稅款退還給農民。因而,支持工業反哺農業的稅收政策還需要從整體上明確思路和政策目標,并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
3工業反哺農業的稅收政策建議
3.1改革增值稅制度,鼓勵農業生產。以減輕農業生產者和涉農企業的增值稅負擔為目的,調整現行農產品加工業的增值稅稅率,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應實行消費型增值稅,以解決農產品深加工增值稅“高征低扣”問題。對農產品深加工的一般納稅人企業,增值稅銷項稅率應降為13%;對農產品加工型的龍頭企業,對其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2%的部分實行即征即退政策,提升農業附加值。對主要農業投資品實行零稅率,降低農業生產資料企業增值稅負擔。改變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的農產品免征增值稅的方式。當前,我國對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產品免征增值稅,但對農民投入的農業生產資料所繳納的增值稅款不作扣除。我們應當借鑒歐洲等發達國家實施零稅率的做法,即不僅不征稅,而且允許農民向稅務機關就購進的農業生產資料所繳納的增值稅實行退稅。
3.2建立城鄉統一稅制。對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實行統一的增值稅。對特殊農產品實行消費稅的二次調節,主要是指那些國家限制生產、對環境有害的農產品和高檔奢侈品。全面建立農業企業所得稅制和農村個人所得稅制,對符合法人經營條件的國有農場、集體農場生產組織和股份制農莊、外商投資企業及合伙農莊等作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按照農業生產的凈收益繳納企業所得稅,對不符合法人經營條件的家庭農場、單個農戶作為個人所得稅納稅人,但應實行以家庭為單位的綜合扣除。
3.3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對國家級農業產業重點企業從事種植、養殖和農林產品研究開發,參照西部大開發政策,實行3-5年所得稅優惠減免政策,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可以同時給予更加優惠的政策,例如對增值稅可以實行先征后退或即征即退的政策等。積極發展農村工業基地、土特產基地,形成企業連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格局。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產業企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關鍵,農村工業基地、土特產基地可以滿足這些企業的貨源,從而企業與農民建立穩定的經濟關系,形成利益共同體,以帶動農業的企業化、集約化和產業化。因此,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要把發展農村工業基地、土特產基地作為一個帶有方向性的戰略重點來部署,實現工業反哺農業經濟戰略。同時,要加大對農業產業化企業的扶持力度,切實有效地落實重點龍頭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
3.4鼓勵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流動。對為失地農民提供就業崗位的企業,比照給予吸納下崗人員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執行。對失地農民自主就業、自謀出路者,也可以比照給予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優惠政策執行,以拓寬失地農民的就業渠道。對為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提供免費或具有公益性職業技術培訓的中介組織、教育培訓機構等,紿予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其為農民就業服務,提高農民素質,增強市場競爭力。對為農民提供就業信息的就業服務中介組織,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給予稅收優惠,鼓勵其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對所有從事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的個人、家庭或合伙人,予以免征個人所得稅的優惠待遇。對在農村從事旅游、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新興產業的企業,予以營業稅或所得稅優惠,以滿足城鎮居民休閑娛樂的需要,增加農村就業和農民收入。對專門服務于農村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服務產業予以營業稅和所得稅優惠政策。對專門服務于農村的交通運輸、通訊、有線電視、電力企業所獲得的收入,給予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以推動城鄉經濟一體化。
3.5進一步減少流轉稅的逆向調節作用。進一步提高增值稅和營業稅的起征點。營業稅可按不同行業分設不同的起征點,通過典型調查,核定不同行業的毛利率,比照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綜合費用扣除標準來設立營業稅的起征點。對一些生活必需品如普通藥品、糧食粗加工品(米、面、油)、嬰幼兒食品、老年用品、低檔服裝等的生產和銷售減免流轉稅。對于大眾性消費的服務項目和娛樂項目以及人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服務項目,予以免稅或實行低稅率。除保留對高爾夫球等高檔娛樂項目課征較高的營業稅以外,應大幅降低其他服務業的營業稅稅率,使這些服務項目價格下降,也有利于相對提高包括農民在內的低收入階層收入,同時也可以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有利于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實行稅收優惠與加強管理相結合的方式,鼓勵并促使生產資料供應商降低對農民的生產資料供應成本。通過對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實行稅收減免,同時輔之以嚴格的管理,應該可以達到降低農民生產成本、增加收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盧昆、鄭風田、宮生文,《現階段中國工業反哺農業戰略實施探析》,《社會科學家》2003年3月第2期
[3]胡世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社會經濟分析》,《農村經濟》2007年第2期
一、*市個體私營經濟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特點
20*年,*市個體私營企業達36171戶,全市個體私營企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8.2億元,比上年增長12.49%;工業產值112億元,增長21.70%;出*貨值42.62億元,增長9.60%;入庫稅收6.64億元,增長61.40%;新增投資11.54億元。
*市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呈現出如下幾個特點:
1、發展越來越快。20*年,全市個體私營企業的戶數比*年增加7178戶,增長24。8%;當年實現的國內總產值、工業產值和稅收收入,分別比*年增長1*.06%,173.17%和309.24%;比同期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和稅收總額的增幅高出44.23%,91.35%和203.24%。
2、地位越來越高。20*年,全市個體私營企業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值、工業產值和稅收入,分別占當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和稅收收入總額的52.95%,67.50%和61.50%。個體私營經濟已經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3、規模越來越大。經過幾年的發展,規模以上私營企業增加較多,私營企業的發展狀況已由過去單純的總體數量擴張向個體規模擴張的方向轉變,一些企業不斷增資擴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在現有7574戶工業企業中,年產值500—1000萬元的有86戶、10*—5000萬元的有145戶、50*—1000萬元以上的有19戶、億元以上的有9戶。
4、層次越來越高。私營企業家不但投資興辦工業,而且投資家業和其它產業,進一步拓寬經營領域,構筑了以第二產業為主,一、二、三產業全方位發展的私營企業體系。
5、外向型企業越來越多。一是企業出*貨值增加。20*年,全市私營企業出*貨值42.62億元,占私營企業工業總產值的38.05%,比*年增長64.87%。二是享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增加。20*年,有24戶私營企業享有自營進出口權。產值億元以上的9戶私營企業中,有6戶是進出口生產企業。
6、品牌越來越響。一些發展基礎較好、產品質量穩定的企業越來越重視樹立自己的品牌和企業形象,開始投入大量資金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專門策劃,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和企業文化。目前,“喜之郎”獲得全國馳名商標,“喬士”、“十八子”、“銀鷹”、“盛達”等品牌在全國知名度較高,頗受歡迎。去年,*市在獲得“中國菜刀中心”、“中國剪刀中心”的基礎上,又獲得“中國刀剪之都”的稱譽,品牌效應正在形成。
7、從業人員越來越多。全市在私營企業中從業的人員,20*年達到20.97萬人,比*年增加了42.27%。
我們認為,*市個體私營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主要得益于他們敢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和創新,建立了“五個互動”機制。
一是政策拉動。*市委、市政府于*年11月頒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決定》,對個體私營經濟實行“六個放寬”、“六個優惠”的“蜜糖”政策:放寬從業對象,放寬經營范圍,放寬注冊資金標準,放寬出國(境)從事商務的限制,放寬內資、外資經營審批手續和給予用地價格、稅收(地方留成部份)、規費減免、信貸、用人、入戶優惠。
二是服務推動。通過牢固樹立“管理就是服務、領導就是服務”和“你發財、我發展”的觀念,積極對個體私營經濟發展進行扶持和引導。*年*市成立了由市委副書記、市長擔任組長的民營經濟領導協調小組,加強對民營經濟的協調、指導、服務和監督。*年又成立了市投資服務中心(與民營經濟領導協調小組合署辦公),市直24個職能部門在“中心”設置辦事窗口,12個單位在“中心”設置特派員,實行“四個一”服務,即:一幢樓辦事、一個窗受理、一個口收費、一條龍服務。20*年,建立了市領導掛點扶持制度,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的主要領導帶頭,四套班子領導成員掛點扶持35家重點企業。通過幾年努力,在各級領導層中形成了對個體私營經濟時時關心、事事支持的局面。
三是外向帶動。市委、市政府把引進外資作為確保民營經濟資金來源的重點來抓,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利用舉辦各種洽談會、交流會、招商會和組團上門等方式,大力開展招商引資。
四是科技驅動。市委、市政府從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方面開展創新活動,以企業為主體,建立科研機構,增大科技投入,用先進適應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并積極鼓勵企業在經費有限的條件下,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建立科技創新體系,著力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
五是市場牽動。適應“入世”需要,市委、市政府經過認真分析,認識到加入WTO對*來說是利大于弊,必須充分把握機遇,迎接挑戰,主動融入世界經濟潮流,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所以,在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同時,積極引導個體私營企業面向市場,以市場為導向,做好市場分析和市場預測,加快市場營銷營網絡建設。目前,全市重點私營工業企業普遍建立了全國性的營銷網絡。比如喜之郎集團,從市場調研到產品設計,從生產制造到網絡銷售,構筑了一條龍的工程體系,形成了“消費者需要什么,我們便做什么;我們做了什么,消費者就喜歡什么”的良性互動關系,產生了良好的規模效益,企業的生產規模和產品市場占有率在同行中居于世界第一位,產品遠銷英國、北美等海外市場。
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障礙
*市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還創造了一套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成功經驗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對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思想和觀念還要進一步解決。“補充論”、“社資論”的觀念在少數部門和少數干部中還有定的存在。一是前置審批過多。二是個別部門和干部服務意識不強、辦事效率不高。
(二)行業結構不合理,規模經濟發展速度較慢。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多,高新技術產業少。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低附加值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三是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生產集中度低。小型企業多,大型企業少;勞動密集型企業多,技術密集型企業少。四是資本結構不合理。絕大多數私營企業的資本結構仍以家族式資本為主,實行家長式的管理,難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難以建立完整的社會信譽,從而影響有效的融資和資本擴張,并最終影響企業的資本運營效果和經營規模,限制了企業的優化升級。
(三)個體私營經濟融資困難。銀企之間良性互動的正常關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私營企業融資渠道較為狹窄,缺乏有效的融資管道。
(四)管理模式滯后,影響自身發展。私營企業普遍存在家庭式管理和家長式決策。這種模式適應不了企業再擴大、再發展的需要,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和致命的弱點,導致企業決策科學性、準確性差。
(五)人才嚴重缺乏。私營企業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數企業缺乏管理和技術人才,加上未能建立一支掌握現代管理知識和先進科學技術的人才隊伍,造成企業素質不高,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能力薄弱。
三、推動個體私營經濟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的對策建議
目前,我省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共同發展的局面基本確立,但在國民經濟三大構成中,民營企業這一塊發展不太理想,針對上述原因,結合形勢發展的要求,我們認為,要促進個體私營經濟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就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優化環境,加強指導,打好“品牌”,營造政治上認同,社會上尊重,政策上支持,有利于民營企業成長的良好氛圍和環境。因此,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武器,大力營造發展私營經濟的良好氛圍。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做好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工作,優化發展環境。一是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建立公平競爭機制,對包括個體私營經濟在內的不同所有制企業采取統一的市場準入標準,打破行業壟斷。二是依法規范行政行為。以改革和加入“世貿”為契機,進一步理清政府的審批事項,可由企業自主決定、市場自行調節和社會中介組織辦理的審批事項一律取消。三是改善融資環境。金融機構應按照對各種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的要求,解決好對個體私營企業的信貸投入問題。四是加大維權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強對各類市場主體的監督管理,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依法查處制假售假、走私販私、偷稅逃稅及其他不正當競爭行為,依法保護個體私營企業的知識產權和其它合法行為。五是加強和改進對個體私營企業的服務。在內容上,拓寬服務領域,從技術支持、人才引進、教育培訓、信息咨詢、創業輔導、市場拓展、對外合作、資本運作、安全生產、法律咨詢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