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博物館調查設計

博物館調查設計

時間:2023-06-08 11:17: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博物館調查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博物館調查設計

第1篇

關鍵詞:遺址 遺址博物館 規模 職能 選址

中圖分類號:K87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序言

在《遺址博物館學概論》中對遺址博物館的定義,“在古文化遺址上建立針對該遺址文化進行發掘、保護、研究、陳列的專門性博物館”[[] 吳永琪、李淑萍、張文立.遺址博物館學概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借鑒國外對遺址保護類建筑的定義,可定義為展示原址、原貌的博物館[[] 蘇伯民.國外遺址保護發展狀況和趨勢[J].中國文化遺產,2005,(01).]。意為專以博物館經營的現場保存展示的考古遺址,一般稱為考古遺址博物館。

現階段國內遺址博物館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實際工程案例分析,但對遺址博物館理論研究的還不多。本文將從遺址博物館建筑類型入手,梳理遺址博物館在設計層面上的分類,明確遺址博物館職能,之后就不同類別的遺址博物館總體布局做出具體分析。

基本概念

概念

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筆者發現對于遺址博物館的定義在設計過程中不能做一一對應,這說明在建筑設計層面上對于遺址博物館的定義是有遺漏的,筆者對遺址博物館的范圍進行重新劃分。

對遺址博物館的重新分類借鑒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的分類方法[],將遺址劃分為自然類遺址與人文類遺址。自然類遺址,指可提供考證自然界氣候、地形等變動,生物物種起源于變化的所存在的遺址存,如此類遺存中包含人類活動遺跡,自然類遺址只包含有人類主觀活動之外的遺存。自然類遺址包括:地殼變動痕跡、氣候變化痕跡、動植物活動痕跡、物種起源與滅絕等;人文類遺址,是指可提供考證人類起源、活動、滅亡證據的遺存。人文類遺址包括:地上建筑遺跡與遺物、地下墓葬及其遺存、歷史事件遺跡與遺物等。

在微觀層面上對遺址博物館的定義即為:保存或展示人文類遺址的博物館。通過此種定義,在下文中就更明確筆者要論述的遺址博物館的范圍。

遺址博物館職能

以博物館職能為基礎,結合實地調研確定下來遺址博物館的四項職能:考古發掘,遺跡、遺物保存、調查研究以及文化傳播[]。并且四種職能與社會的密切程度以金字塔形分布

(1)考古發掘職能,常作為遺址博物館建設的最初職能出現,例如一些歷史價值較高的遺址在發現初期要采取搶救性發掘,會考慮為考古發掘先建設類似展示館的構筑物。

遺跡、遺物保存職能,是歷史類相關博物館中的基礎職能。大部分遺址博物館都會對本遺址出土的文物及遺址本身進行保存、修復、展示等工作。遺跡、遺物的保存設計也是遺址博物館設計的重點。

(2)調查研究職能,是為了滿足某些遺址在短期內不能完成價值研究工作的遺址博物館而設立研究機構的情況。

(3)文化傳播職能,是博物館的最終呈現形式,在遺址博物館這一特殊的建筑類型當中,由于遺址保護與主題單一等條件的約束下,掌握文化傳播廣度與深度的就成為對遺址博物館考慮最多的,也最難統一的問題。在下文中會對文化傳播職能的范圍進行進一步論述。

遺址博物館建筑類型分類及數據(遺址博物館現狀研究)

遺址分類

在遺址博物館設計中,遺址現場狀況是博物館形態的最大影響因素。根據遺址的空間尺度影響首先將遺址分為:

A.地下遺址

B.地表小型遺址

C.地表大型遺址

D.地上完整建筑

E.地上大型殘存

在此分類基礎上我們將遺址博物館得類型分為一下五種:

A.地下遺存展示型博物館

B.地面遺跡覆蓋型博物館

C.地表遺存展示型博物館

D.遺存建筑型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規模與等級

目前對于遺址博物館的規模等級還沒有明確劃分,本文參照《博物館建筑設計規范(JGJ66-91)》中第一章總則第1.0.3條中規定,將遺址博物館規模也暫且劃分為:

大型館(建筑規模大于10000O)

中型館(建筑規模為4000~10000O)

小型館(建筑規模小于4000O)

總體布局

遺址博物館所要展現的內容大多帶有很強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遺址博物館設計最初就要充分解讀遺址背后深層次的文化價值。同時,要將遺址博物館看作大遺址保護、城市發展的一粒關鍵棋子,充分發揮遺址博物館在遺址保護工作中的作業。

例如,殷墟作為我國商代后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已考證的第一個都城,距今已有3300多年,200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在建筑方案中,建筑師決定反其道而行將博物館選址在遺址保護核心區內的宮殿宗門區內。總平面呼應洹河中“洹”的立意,控制建筑不高于地面以上1.2米。(圖1)如此一來,殷墟博物館既滿足了核心區遺址保護要求,又承載了殷墟遺址的精華。[]

蕭山跨湖橋遺址位于杭州,遺址西南約3公里為錢塘江、富春江與浦陽江三江的交匯處。(圖2)方案中陳列館設計成古船的造型,遺址展示館被隱藏在湘湖邊。遺址館中展出距今8000-7000年,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獨木舟。在中國古都之一的杭州,建筑師弱化了遺址的文化價值,而巧妙地突出其考古價值,為跨湖橋博物館與杭州市找到了良好第契合點。

職能與遺址類型

遺址博物館設計過程中職能的確定除了受博物館總體規劃概念與定位影響外,遺址類型的不同對博物館職能也有明顯的影響。

地下遺址。此類遺址多為皇家陵寢,因遺址保護的技術所限,在發掘之初鮮有建立考古展示館,也考慮避免改擴建,會在遺址發掘結束后建以保護、展示遺址為目的的博物館。例如漢陽陵遺址博物館。

地表小型遺址。遺址其規模小,有條件將考古發掘工作與之后遺址博物館建設工作同時考慮,也因為考慮在勘查過程中發現新遺址,就可采用博物館現場作業的模式建立博物館。例如,田螺山考古現場館。

地表大型遺址。此類遺址多為已探明范圍的村落、城池、宮殿遺址,這類遺址所附帶著重要的年代特征、地域文化信息,博物館要充分考慮其調查研究職能。

地上完整建筑。多指名人故居、舊居,遺留宮殿,寺廟等建筑。這類遺存由于范圍及歷史沿革等基本信息較清晰,對于遺址本身只做展示與再利用即可,就更突顯其文化傳播作用。如盧浮宮博物館。

地上大型殘存類遺址

遺址規模體量較大,所反映人文歷史脈絡清晰,所以博物館職能更側重于文化傳播。例如,新衛城博物館。

選址

遺址博物館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遺址的不可移動性,同時保護遺址不受破壞也建筑師必須考慮的。

在法律條文方面,首先要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十八條“根據保護文物的實際需要,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可以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周圍劃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并予以公布。” []其次,如在歷史街區內遺址要遵循歷史街區、歷史文化名城對于歷史建筑的相關法規執行。

遺址博物館本體的選址通常是按照與遺址的相對位置劃分的。分為:遺址之上、遺址核心區內、遺址核心區外三種模式。

(1)遺址之上模式。考慮到遺址覆蓋保護的要求,遺址博物館多選址在遺址之上建立博物館。好處在于,可將陳列展示與遺址展示相結合,充分利用遺址多變地形設計展陳空間;缺點,如選址不當會破壞遺址的連續性與完整性。在建設過程中如設計與施工不當都會造成遺址不可挽回的破壞。

(2)遺址核心區內模式。多用于不設遺址展示空間的博物館,承載文化傳播與科研職能。選址要考慮其與遺址的邏輯關系,要盡量降低體量、形象對遺址的干擾。在面積較大遺址區內選址,應將博物館布置在游覽路線的適當位置,組合好遺址與宣傳活動。

第2篇

關鍵詞:成都;民辦博物館旅游;現狀分析

從2010年開始,成都市政府大力支持成都市創建全國民辦博物館發展示范城市,并相繼出臺了相關的發展意見、管理辦法以及發展規劃,為成都民辦博物館發展創造了絕佳歷史機遇。到目前為止,成都市的民辦博物館無論在數量、質量還是特色方面,均在全國名列前茅。然而,隨著社會經濟和博物館行業的發展,博物館與旅游早已走向融合并形成了備受關注的文化旅游資源,其休閑體驗的功能得到了公眾的重視,開發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旅游無論是對于博物館行業,還是對于旅游行業,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基于此問題,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和采訪調查法,對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旅游開發現狀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對開發現狀作出了綜合評述,并初步提出了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旅游開發的對策建議,以期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一.調查概況

(一)調查對象及目的

本文選擇游客(含潛在游客)和民辦博物館從業人員兩類人群作為調查的對象,旨在從供需兩個方面對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旅游的開發狀況進行較為全面的調查分析。

(二)調查方法及樣本選擇

本文主要選取了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

針對游客樣本使用了問卷調查法,在成都市范圍內選擇了5家民辦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院、武侯祠、杜甫草堂以及部分高校博物館作為樣本采集地點,采取隨機方式,共發放問卷300份,有效回收問卷284份,有效率94.7%。

針對民辦博物館從業人員使用了訪談法,通過實地和電話采訪的方式,對成都市7家民辦博物館的從業人員進行了采訪,采訪對象包括博物館館長、管理人員以及相關工作人員。

二.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旅游開發現狀調查結果分析

本文對調查結果的分析主要針對游客的問卷調查和對從業人員的訪談兩個方面。對游客問卷調查的分析體現在游客的市場感知情況和對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旅游開發影響因素的評價。

(一)游客對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旅游開發感知的分析

1、了解程度。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接近一半的人對其完全不了解,而對于占樣本54%的對民辦博物館有所了解的人群中,也僅有11%的潛在游客是比較了解。可見,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游客感知度很低,在普通公眾心目中的形象比較缺失。形象宣傳和知名度是形成吸引力的重要方面,較低的感知度必定會影響到游客選擇參觀游覽的意愿。

2、了解渠道。“新聞媒體”是目前游客最為主要的了解民辦博物館的渠道,占據了50%比例,而旅游業中的旅行社業對民辦博物館的信息傳遞和推廣作用是很弱的,僅占5%。而“他人推薦”、“報紙雜志”、“互聯網”和“其它”等渠道的比例較為均衡,都在10%左右。可見民辦博物館的信息傳遞或形象宣傳在多種渠道都是可以有效感知的,只是目前游客獲得民辦博物館的旅游信息顯得被動,博物館應重視自身的宣傳,擴大市場認知度。

3、參觀意愿。調查顯示83%的對象對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感興趣并愿意參觀,說明了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潛在游客的參觀意愿較強,市場空間較大。實際調查過程中對不愿意前去參觀的被調查者進行了問詢,原因集中在不了解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不感興趣和感覺博物館是高深的文化,擔心看不懂。由此可以看出民辦博物館不僅對自身宣傳不夠,而且在部分公眾心中形成了距離感,這與公眾的受教育程度和博物館意識有關。

4、參觀目的。在愿意去民辦博物館參觀的被調查者中,最主要的是出于增長知識的目的,占有70.3%的高比例,其次是占37.8%的滿足好奇心。隨組織或團隊安排只占據了2.7%的比例,與了解渠道中旅行社的低比例一起說明了旅行社在民辦博物館旅游中所起的作用較小。子女教育目的和使用博物館休閑功能設施目的都只占據了較低比例,分別是2.7%和5.4%,說明了目前成都市民辦博物館不僅沒有很好的發揮博物館傳統的教育功能,同時休閑功能也有待進一步完善提高,游客對博物館的休閑娛樂功能尚缺少認同。

(二)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旅游開發影響因素重要度及滿意度評價

對吸引力因素和中介因素的調查采取五分量表,5分代表最重要和最滿意。調查過程中,游客對各要素的重要度和滿意度分別打分評價。

1.民辦博物館旅游開發的吸引力因素評價

從調查結果來看,游客認為開展博物館旅游,陳列展覽和文化吸引力是最為重要的,而對價格也表示出了較大的關注度。而對于目前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旅游開展的吸引力因素滿意度評價方面,五項因素的得分均沒有達到相應的重要度水平,且存在較大的差距,并且大多屬于滿意度較低的范圍。(詳見圖1)

“文化吸引力”因素在重要度和滿意度評價里都取得了最高的分值,這與成都市民辦博物館發展現狀有關,成都市民辦博物館近年來建館速度不斷加快,主題各異且新穎有趣,說明了差異化和富含知識性的主題選擇這不僅是成都市民辦博物館吸引參觀者的重要亮點,也是目前該行業所發揮出來的優勢。而對于“參與性活動”的統計結果來看,其滿意度和重要度都較低,這與成都休閑城市的定位和發展有關,成都作為休閑城市,休閑場所和設施較多,互動的參與性活動很多,民辦博物館在這方面處于競爭的劣勢。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旅游服務設施”方面,說明目前的建設存在重大缺失。

2、民辦博物館旅游開發的中介系統因素評價

“媒體信息”和“個人信息”兩個因素在重要度和滿意度評價中差距最大,一方面說明成都市民辦博物館首先在形象宣傳上嚴重不足,造成了游客對民辦博物館認知的障礙,另一方面說明信息系統對于民辦博物館文化旅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應當在此方面加大力度完善和推進。

在調查中“社會組織”和“自我組織”這兩個部分被解釋為包含旅游主管部門對博物館旅游線路的規劃及宣傳、博物館與景區的合作以及博物館館際合作等方面。這兩個方面滿意度最弱的調查結果充分說明了博物館與旅游業的聯系尚不緊密。導致的原因可能是成都市與景區相結合的民辦博物館很少,獨立存在的民辦博物館占大多數,所以配套缺乏、接待能力不足、區域內景點數量難以形成完整的旅游線路。

(三)對民辦博物館從業人員的訪談結果分析

對從業人員的采訪內容主要涉及對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旅游目前開發狀況的評價以及對發展障礙的分析:

1、博物館旅游開發不均衡。目前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旅游的開發絕大部分僅處于初級開發階段,除建川博物館以外,絕大部分與旅游結合的程度和渠道非常局限。

2、經營壓力巨大,資金來源有限。目前成都市民辦博物館,無論是免費開放還是付費開放,博物館因為游客數量非常有限,都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免費開放的民辦博物館多由建館企業支撐日常運營成本,付費開放的民辦博物館門票收入遠遠不足支撐運營,雖有如川菜博物館開發品嘗項目并兼做餐飲,鹿野苑私立石刻藝術博物館成立會所、許燎原現代設計藝術博物館開設咖啡廳和餐廳等,但這些經營性項目基本也未達到盈利的程度。

3、市場冷淡,不成規模。總體來說目前的參觀人數非常有限或沒有達到預期,且多為企業客戶團隊、政府考察團隊、學校組織的學生團隊,散客量相對較少,且散客中多見受教育程度較高者和有特殊興趣者。參觀游客對民辦博物館館藏文物的評價較高,大多表示出興趣,但對其他設施設備和活動的評價存在不明確和偏低兩種態度。

5、建館目的多樣,角色定位模糊。企業興辦的民辦博物館目前大多作為企業的一個部門,管理制度都跟隨企業的管理制度,沒有獨立的發展規劃,缺乏一定的自主性,這也是為什么多數民辦博物館周末和節假日閉館的原因;個人興辦的民辦博物館和藝術館缺乏科學的管理和運營團隊,受建館者個人想法對博物館整體發展的影響很大。部分博物館表示受博物館成立者初衷的考慮,不會擴大宣傳和進行大眾市場的經營性項目的開發,這也是除少數民辦博物館全年開放或在非節假日短期閉館以外,大部分民辦博物館周末和節假日閉館的原因。

6、行業管理缺乏。成都民辦博物館文化旅游市場目前不規范,行業內缺乏交流合作,對博物館缺乏專業系統的科學管理,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和管理者的專業水平均有待提高。

三.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旅游開發現狀綜合評價

綜合以上調查結果,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旅游目前仍處于一種自主生存、自我完善的狀態中:民辦博物館“重建設、輕功能”,缺乏長遠的科學發展規劃,設施設備簡陋,展陳方式趨于老化,接待能力不足,缺乏經營性項目,服務不夠人性化,市場宣傳嚴重不足,潛在市場對成都市民辦博物館的認知模糊,對游覽者吸引力較弱。內部缺乏專業科學的管理,因為建館目的和主體的多樣性導致民辦博物館定位多元,功能單一,資金來源有限,運營狀況不佳。

總體來看,成都的民辦博物館文化旅游的開發和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基礎資源具備但市場開發滯后,沒有在實現民辦博物館綜合功能的基礎上達到“以客養館”的程度,所形成的也是簡單的旅游產品,博物館的旅游價值尚未得到充分的體現和釋放。

四.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旅游開發對策建議

(一)細分市場,擴大市場認知度

成都市民辦博物館類型多樣,特色分明,應根據自身的資源特色尋找各自的目標市場,并有針對性的進行宣傳,在達到控制宣傳成本的目的基礎上,有利于快速在目標市場獲得知名度。同時民辦博物館的宣傳應當重視多種方式,形成宣傳體系,除了利用傳統宣傳手段以外,還應當重視利用重要節事和進行社區服務擴大影響。

(二)多要素整合,創新開發模式

民辦博物館旅游的發展應該突破限制,進行創新開發:如博物館+古鎮、博物館+景區、博物館+公園、博物館+酒店等多種方式。將博物館與其他旅游要素進行整合之后,兩者可以在市場營銷、形象宣傳、旅游服務設施、交通運輸等多個方面形成共享,2010年安仁古鎮掛牌“中國博物館小鎮”就是建川博物聚落館與安仁古鎮結合的有力證明。

(三)強化服務理念,加強旅游服務

為參觀者提供良好的參觀環境、人性化的服務設施和熱情周到的服務應當成為民辦博物館對客服務的建設重點,如設置前臺導覽咨詢、小件寄存、多語講解、休息座椅飲水提供等,參觀線路沒有交叉重復且能保證參觀完整,展館高度和燈光、展品數量和分類讓游客感覺舒適得當,講解方式新穎且信息量不過分超出接受范圍,設計殘疾人及兒童專用設施等。從業人員應當轉變觀念,樹立服務意識,了解館藏文物的相關知識和專業的服務技能,為游客提供良好的游覽服務。

(四)重視旅游產品開發,擴展經營渠道,實現功能多元化

成都市民辦博物館主題新穎多樣,應當立足于自身特色,開發具有獨特價值的旅游產品體系。重視提供參與體驗式旅游產品,如川菜博物館的川菜制作和品嘗。重視提供文化休閑型旅游產品,如:創意旅游紀念品商店、咖啡廳、書吧、茶吧、會所、電影院等,還可以創辦特色沙龍,舉行專業講座,開辦培訓項目,為不同文化需求的人提供特別的交流平臺,延長游客在博物館的逗留時間。民辦博物館應當通過多元渠道,減輕經營壓力,實現綜合功能。

(五)政府引導建設,規范行業管理

政府應致力于進行行業規范,進一步出臺切實可行的幫扶性政策,在幫助民辦博物館自身建設的同時,加強民辦博物館與旅游業的結合。旅游管理部門應當重視博物館類旅游資源,運用行業平臺為其進行宣傳和納入旅游產品規劃。此外,政府還應積極推動和支持建立行業協會,引導行業自主管理,建設和提供行業交流學習的平臺,并且在人力資源培訓方面予以必要的支持,提高民辦博物館行業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 唐澤慧.美國博物館的公眾定位與籌資模式.美術館經營與管理,2006(10):113-117

[2] 趙飛,廖冬連,馮威娜.博物館旅游功能的實證研究[J].旅游市場,2010(3):83-85

[3] 竇引娣,李伯華.中國博物館旅游發展現狀與構想[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8 (5):106-109

[4] 章尚正,劉曉娟.我國博物館旅游的制約因素及突破思路[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131-137

第3篇

關鍵詞 成都博物館業 博物館業現狀與思考

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文經學院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利用暑期時間走訪了成都 21 家博物館,其中包括 17 家國有博物館、4 家民辦博物館。本文試在此次調研的基礎上,分析成都博物館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思考未來博物館業發展的前景。

一、成都博物館業概況及現狀

成都的博物館事業起源較早。從 1914 年的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 ( 四川大學博物館的前身) 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發展較為緩慢。到七八十年代,伴隨著杜甫草堂、武侯祠、永陵 ( 時稱 “王建墓”) 等幾家專題性紀念館的正式掛牌和成都市博物館的恢復,成都的博物館事業開始了新的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成都興建了一些企業辦的博物館和私人陳列館、藝術館,為成都博物館文化事業開辟了新的發展方向。

到目前為止,成都共有歷史考古、地質、名人紀念、民風民俗、酒文化、醫學、鐘表等專題門類博物館約 86 家,其中,國有博物館 50 家,民辦博物館 36 家。這 86 家基本涵蓋了目前成都所有面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收藏館、陳列館、藝術館。這些博物館的分布除了成都市區,也有在周邊的郫縣、新津、彭州、大邑等地。基本上形成了門類豐富、國有館與民辦館共同發展的博物館體系。

成都博物館業藏品豐富、種類齊全、且富有特色,如四川省博物館和成都市博物館是市區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 四川大學博物館是西南地區最早建立的博物館,也是全國高校中唯一的綜合性博物館; 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博物館是中國西部最大的地學類自然博物館; 成都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是西南第一家醫藥衛生專業博物館; 建川博物館是目前國內民間資金投入最多、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的民間博物館;

川菜博物館,是世界唯一以菜系文化為陳列內容的主題博物館等等。

成都博物館業的發展是喜憂參半,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1. 總體發展較快。博物館數量明顯增加,博物館藏品范圍不斷擴大,藏品量迅速提高,私人收藏家日漸崛起。2010 年安仁古鎮 “中國博物館小鎮”掛牌,更是為成都博物館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2. 各博物館發展不平衡。博物館之間的生存狀況存在很大的差異,知名度有著天壤之別。有些被人津津樂道,有些則根本不為人所知。如金沙遺址博物館參觀人數一年比一年多,武侯祠博物館盈利一年比一年高,建川博物館的經營狀況也是一年比一年好。而館藏豐富的高校博物館卻門庭冷落,鎖在深閨人未識; 李劼人故居的游客也是少之又少; 民辦博物館王安廷徽章紀念館更是獨處一隅。

3. 博物館自身普遍宣傳不夠。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很多博物館都還是采用舊的管理體制,經費靠撥款,展覽靠指示,顧客靠等待……長此以往,就漸變蕭條了。如李劼人故居,毗鄰高等學府四川師范大學,地理優勢非常明顯,但是附近的居民和學生卻很少有人知道還有這樣一個紀念館。

4. 民眾缺乏參觀博物館的意識。2010 年初,《成都商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四川博物院自 2009年 5 月免費開放以來,平均日接待觀眾 2400 人次,僅相當于其接待能力的一半多一點,四川博物院出現免費后叫好不叫座的現象。據調查,絕大多數的成都市民只對幾家大的博物館有印象,如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博物館等,表明公眾對博物館的參觀意識還非常薄弱。

5. 其它問題: 如資金、人才、可持續發展等。

博物館資金問題和人才問題是制約博物館發展的主要因素。很多博物館都面臨著資金的問題,國有博物館雖然有財政撥款,但相對于日益增長的藏品管理保護費用來說也只是杯水車薪。

二、成都博物館業發展的良好勢頭

近年來,成都博物館中發展比較好、發展模式比較有特色的主要是古蜀文明博物館。如金沙遺址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 傳統歷史文化博物館,如武侯祠博物館、杜甫草堂博物館; 民營博物館如建川博物館、川菜博物館; 藝術類博物館如許燎原設計藝術博物館。據 《成都商報》統計,2010 年國慶大假期間,成都市內各大博物院 ( 館)共迎來 26. 8 萬游客,四川博物院、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成為外地游客來蓉必去之處。

1. 古蜀文明博物館穩步發展

古蜀文明博物館中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博物館目前都發展得比較好。

金沙遺址博物館于 2007 年 4 月 16 日正式對外開放。開館兩年多來,已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 160 萬余人次。可以說,金沙遺址博物館是成都博物館的新標桿,現代高科技手段處處相隨,科學、通俗、生動而活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呈現出金沙古蜀王國豐盈的面貌。金沙遺址及大量精美文物在全新而獨到的展陳方式下盡態極妍,美不勝收。采用的原生態、場景式、戲劇化、空間化等展示手段,將二維 ( 平面) 與三維( 立面) 、靜態與動態、光與影、型與色等陳列技法與高科技技術有機結合,令觀眾在不知不覺中,對博物館的老印象被徹底刷新———原來老古董不是冷冰冰的、和我們有距離的,而是富有情趣的、讓人開心而養眼的。

金沙遺址博物館諸多的工作方法,很好地體現了創新的理念,是對目前國內博物館工作創新內容的借鑒和總結,它代表了博物館工作發展的一種趨勢,對博物館未來的發展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借鑒意義。所以說,以金沙為例談博物館工作的創新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從門票制度、場館設計、陳列藝術、文化品牌的打造等方面都體現了創新意識[1]。

2. 傳統歷史文化博物館突飛猛進傳統歷史文化博物館中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博物館在省內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他們創立的產業公司每年的盈利為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 223 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它是中國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1961 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 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館,2008 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 “三國圣地”之美譽。

武侯祠博物館現分文物區、園林區和錦里三部分,面積 230 畝 ( 15 萬平方米) 。根據武侯祠新的規劃內容,武侯祠將對這三個區域進行更加合理的功能區劃,分為三國歷史遺跡區、錦里民俗區、三國文化體驗區三大板塊。

2006 年,武侯祠正式向媒體公布了其面向社會征集的博物館標志。門票收入占武侯祠旅游收入的比例正在下降,也就是說,景區不再是依靠門票的單一收入,而是復合型收入。武侯祠將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初步確定為實施品牌化、特色化、市場化三大戰略。近年來,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積極探索文化產業發展之路,拓展發展空間,不斷推出新的旅游項目,促進了文博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明顯增長。

3. 民辦博物館異軍突起

民辦博物館中建川博物館和川菜博物館都各有特色,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

建川博物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聚落占地 500 畝,坐落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劉氏莊園所在地安仁古鎮。聚落內建設抗戰、民俗、紅色年代藝術品三大系列 20 余個分館。同時,在博物館周邊區域內,配套建設各種文化商業設施,形成一個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閑、收藏交流、藝術博覽、影視拍攝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博物館。建川博物館聚落是目前國內民間資本投入最多、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富的民間博物館之一。

在博物館聚落建設過程中,充分把博物館藏品、文化資源優勢、民營資本與當地資源相結合,并以此為依托,搞好安仁古鎮保護與開發,將發展文化產業與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新農村文化建設內在地協調起來,大力推進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開發和經濟建設,初步形成了弘揚歷史文化傳統,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熱點,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模式。

4. 藝術類博物館大放光彩

藝術類博物館中發展最具特色的要數許燎原設計藝術博物館了。該館位于成都市錦江區三圣街道辦事處紅砂社區,由設計藝術館、學術交流中心、藝術交流中心、高級研修班工作室及相關配套設施構成。博物館展品分為四類: 酒瓶及包裝藝術設計、不銹鋼鑄造藝術設計、紅木制品藝術設計、陶藝作品。

許燎原創意設計博物館作為全國首家設計類博物館及中國酒類包裝設計基地,是個人出資籌建的全民營博物館,是我國白酒包裝設計、產品規劃、形象策略、咨詢服務的著名機構,其豐碩的研究成果以科技與藝術的完美融合,是中國當代酒文化的典型代表。該館從建筑到景觀打造、從展品到基礎設施建設充分體現了創意設計的理念及價值,是中國創意設計的窗口。該館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國內外設計界大師作品展覽建立交流平臺。目前,已經在此成功舉辦了許多國內外創意界頗具影響力的展出,如: 國際著名大師杉浦康平先生的 《半個世紀設計展》、 《設計師攝影展》、《香港新生代 7080 作品展》、《形上形下許燎原墨象展》、 《荷蘭能量展》、 《隱藏的和諧》等項展出。

許燎原現代設計藝術博物館以自己的創意設計為基礎,發展創意產業,是典型的創意經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博物館的藏品基本來自自己設計,經濟上自負盈虧,博物館的經濟狀況在逐年好轉。

三、發展成都博物館業的一些思考

成都市的博物館數量在增加,藏品在增加,但是它們的職能卻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博物館該如何更好地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職能,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國家文物局于 1979 年頒布的 《省、市、自治區博物館工作條例》,對中國博物館的性質、任務作了明確規定: 博物館是 “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 “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搜集收藏文物、標本,進行科學研究,舉辦陳列展覽,傳播歷史和科學文化知識,對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目前,已有很多學者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國家的財政支持、社會資助、自身管理運營,群眾的積極參與,哪一樣才是博物館的生存之道? 傳統的文博觀念就是把博物館當成廟子來守,只要看好不被破壞就行了。但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文物資源如果不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適度開發和利用,就必然會影響文博事業的發展,反過來,文物資源的保護也就成為一句空話。

( 一) 博物館社會效益———博物館教育

博物館是社會公益性組織,它的社會效益應該始終放在第一位。

近年來,一些博物館先后被定名為國家級或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有的博物館成為大、中、小學素質教育基地。在此重任之下,博物館將長期成為學校教育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最佳場所[2]。但是效果如何,還有待研究。在美國,博物館都設有專門的教育部門,配合學校教育。該部門通過為學生在博物館設立專門的教室、實驗室,或者開辦專供兒童參觀的陳列室,提供有償借用的圖片、幻燈、標本、模型等方法,為來博物館參觀的青少年提供服務。一些大型博物館還專門編制了講座教材。如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有兩套為3 至9 年級學生準備的講座,內容是 《我們居住的世界》,每次講座大約一小時左右,另有一小時結合講座安排參觀,進行直觀教育。我們許多博物館的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簡單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實這項工作同樣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目前我國大多數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還沒有形成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的體系,還存在認識不夠全面、措施不夠得力的現象,因此其教育活動的內容有待完善、形式有待創新、效果有待提高。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特點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種終身教育,所面對的群體和對象具有極大的廣泛性,不同年齡段、不同社會閱歷的人參觀博物館收獲的東西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 二) 博物館經濟效益———博物館產業化

1. 挖掘自身優勢,重視博物館陳列、展覽,多舉辦一些有特色的展覽。如金沙遺址博物館在展陳中充分利用了多種展示手段,有原生態展示、場景化復原、實物、沙盤、模型、仿真雕塑、燈箱、聲音、光影、電子設備等,將虛景與實景、靜態與動態有機結合,強調了展覽的直觀性和通俗性,增強了觀賞性、趣味性,滿足了普通觀眾的心理需要。

2. 加強宣傳,注重品牌創建,使博物館更有吸引力。多做調查,知道觀眾的需求。建立自己的文化公司、產業公司。如武侯祠博物館創辦了自己的文化產業公司,專門負責博物館的宣傳策劃工作。金沙遺址博物館也有專門的商品銷售區,創辦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金沙音樂劇”。在展覽的宣傳方面應該多向西方國家博物館學習,重視展覽的宣傳。在美國,一個新的展覽正在布置當中,便可以在車站、地鐵、商場等公共場所,隨處可見有關該展覽的宣傳招貼畫,有關展覽的宣傳資料可以免費索取,電視上也不斷地播放著該展覽的廣告,甚至一切與展覽有關的文字往來材料都印上了精美的與展覽有關的文物圖案。利用博物館日、相關的節假日、特殊日子舉辦一些活動,吸引觀眾,擴大知名度。

3. 與其它機構展開合作。與其它博物館合作辦展覽,與旅游部門合作,與其它文化產業部門合作。博物館旅游作為文化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根據世界旅游組織對 17 種文化旅游項目發展潛力的調查研究表明,其中人文考古旅游占據榜首,為 75%左右,因此,博物館將成為 21 世紀游客關注的焦點[3]。

4. 動用社會力量,鼓勵社會人員參與。博物館作為公益性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從本質上說它既是為了服務社會公眾而辦,同時,它又必須依靠社會公眾來辦,必須依靠社會公眾的支持、贊助才能辦好[4]。這一點也可以學習國外的一些經驗。世界許多國家的博物館都有博物館之友、博物館會員、博物館志愿人員,這些組織的稱謂有所不同,但其性質都為了支持、幫助和贊助博物館而建立的熱心公益性事業的公眾性團體。在這些國家,博物館之友是博物館群眾的基礎,也是經費來源之一。金沙遺址博物館在這一點上已經走在了前面,2007 年開館之際就開始組織金沙遺址的博物館之友。

5. 拓展自身的功能,多一些體驗互動。如川菜博物館,模擬考古、討論會、組織夏令營、開通網上展覽等。開設一些茶吧、餐飲、娛樂設施等。如武侯祠博物館的成功之處在于體制創新和對文化底蘊的挖掘。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正是牢牢把握住 “三國文化”,積極探索文博單位產業發展道路,增強自身的 “造血”機能,形成保護和發展的良性循環,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為我國文博單位在新形勢下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提供了啟示,走出了一條將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資本的路子[5]。

6. 政策支持。博物館特別是民辦博物館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早在 2003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就指出,要加快建立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博物館體系,力爭在我省形成以 “四川博物館”為龍頭,市、州博物館為主體,其他形式博物館為補充的多層次、多門類的博物館體系。此外,成都根據國家 2009 年 《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制定了成都四川文化產業規劃,其中就包括文博旅游的發展目標和多項保障措施。

現代博物館是一個 “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向公眾提供豐富多彩的、高水平的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的主要服務手段,但并非是唯一的服務手段,博物館僅僅局限于向觀眾展示自己的收藏是遠遠不夠的。發揮博物館以豐富的實物資源為依托的特點和優勢,以多樣的服務手段,不斷拓寬為社會發展服務的門路,是充分實現博物館自身價值的關鍵所在,也是擺脫困境,謀求生存、發展、繁榮的必由之路[6]。

博物館從自身特點出發,運用多種手段,為社會服務,并大力強化自我形象的宣傳,爭取更多的人成為博物館的服務對象,成為博物館的朋友,使進入博物館的人們不僅僅是等來的觀眾,博物館的活動也不僅僅局限于博物館院墻之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旅游業的興起,博物館的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從事博物館事業的人也越來越多。成都博物館的發展有著非常有利的社會大環境,有些博物館抓住了歷史機遇,通過自身的改革和創新,走出了新的發展路子。有些博物館則固守陳規,漸漸被人們淡忘,經營狀況越來越差。博物館應從自身的特色出發,做好藏品的保護管理、陳列展覽、形象宣傳、社會教育、營銷策劃等工作,敢于借鑒其它館的發展經驗,勇于探索、銳意創新,充分發掘藏品內涵,發掘市場,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職能,這也是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的生存之道。

附: 成都博物館一覽表 ( 此次調研的博物館僅限前 21 家)參考文獻[1]詹挽強,史婷 . 淺談博物館工作的創新———以金沙遺址博物館為例[J]. 湘潮( 下半月) ,2008( 8) .

[2]陳媛媛 . 博物館應怎樣發揮特有的社會教育功能[J]. 劇影月報,2009( 3) .

[3]于萍 . 對發展蘇州博物館旅游的思考[J]. 旅游科學,2005( 5) .

[4]王宏鈞 . 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第4篇

關鍵詞:博物館管理;社會服務意識

中圖分類號:G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3)03-0031-09

Museum Management in the Age of Service

SHAN Jixiang

(Palace Museum, Beijing 10000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unprecedented progress in both the size and facilities of museums, providing a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museums to further develop. But the real development lies in the efforts of museum personnel. Only as long as today’s museums pay attention to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ublic visitors and influence and change the society with cultural influences, can their eternal significance and realistic value be recognized. As an excellent group engaged in Chinese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dissemination, the museums should take the upgrading of public service as their mission, gradually enhancing their ability to serve the public, and improving their social service quality.

Keywords: Museum Management; Public service consciousness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世紀之交,伴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越來越注重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也有學者認為從這時起,“中國博物館進入服務時代”[1]。今天,博物館成為公眾了解歷史、學習知識、陶冶情操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人們組織親友活動、開展子女教育、享受休閑時光的文化空間。文化媒體的熱衷宣傳,基本陳列的適時更新與臨時展覽的及時引進,也都成為吸引公眾走進博物館的重要原因。博物館不僅在地區文化旅游中發揮出特殊作用,而且為當地居民增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因此,人們相信博物館不僅承載著一個地區的歷史,而且支撐著一個地區的文化活力。

顧拜旦說:“奧運會的作用和使命,是穿越轉瞬即逝的時光隧道,將往昔與未來合而為一。”博物館的“作用和使命”,也應該是將“轉瞬即逝的時光隧道”“定格”下來,使人們感受到“往昔與未來合而為一”的快樂。城市中的每一座博物館都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因此,應當努力使每一位觀眾都能找到反映自己現實生活的內容,應當努力使每一位觀眾都能接觸到產生情感共鳴的信息。今天,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希望通過參觀博物館和參加博物館組織的社會教育活動,更全面地理解個人與周圍世界的聯系,了解自身的創造能力,從而增強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提高自己的生存質量。

近年來,博物館的規模和設施都有了空前的進步,為博物館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可能的條件,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展還有待于博物館自身的努力。今天,也經常令人遺憾地看到,個別博物館雖然地處城市優越地段,擁有較強的政策支持力度,但是卻未將精力和財力重點用于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上,造成博物館的社會服務措施不完善,社會服務水平得不到提高。一些博物館不重視主動吸引觀眾,沒有將想方設法使人們走進博物館、利用博物館作為長期堅持的重要目標放到應有位置。甚至有些博物館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忽略社會效益,使博物館內的文化氣息淡薄。

當代博物館只有真正關注和切實滿足公眾的需求,以文化的力量影響和改變社會,才能彰顯其存在的永恒意義與現實價值。然而一些博物館忽視服務社會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博物館文化活動存在形式雷同、未能貼近社區居民等弊端,博物館與學校、社區的聯系不夠廣泛和密切,未能形成長效性、規模性的活動機制,博物館輻射影響范圍相對較小,深入社會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的程度較低。人們在各類媒體上可以讀到的博物館活動信息量很少,或是僅以專家的權威性語言書寫的文章,這些讓不少潛在參觀者感到博物館難以接近,環境不夠愉悅。

英國哲學家邊沁指出:“當我們對任何一種行為予以贊成或不贊成的時候,我們是看該行為是增進還是減少當事人的幸福。”[2]陳列展覽過程中的“互動”,使參觀者能夠親身體驗和感受,成為陳列展覽中的活的元素。博物館應努力消除陳列展覽與觀眾的距離,使之更加具有親和力。人們參觀博物館時,往往最常見的就是“請勿拍照”、“請勿觸摸”等警示語言,一些文物展品、場景與觀眾隔得較遠,雖然這是出于安全和管理的考慮,但是,當一些博物館將部分“完全可以觸摸的展品”陳列于展柜之外,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就能使參觀、體驗、娛樂、學習交互滲透,為參觀者提供回味無窮的文化感受。

在丹佛藝術博物館,觀眾可以坐在非洲廳內,邊看文物展品,邊聽播放器內傳出的由居住在丹佛的非洲音樂家演奏的音樂。在視頻站觀眾還可以錄下他們自己關于某一藝術展品的故事。該博物館首創的以對話口吻書寫的“關聯度”展牌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在許多展廳內都可以看見。丹佛藝術博物館的觀眾,普遍對該館在展廳內所做的努力持積極態度,但是2007年的調查結果也顯示,仍有個別觀眾認為舉辦的這些活動有些花哨,他們只想純粹地欣賞藝術[3]。

對于博物館事業發展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受益權,均是廣大民眾的民利。博物館要成為堅持文化民主、促進文化理解、鼓勵文化對話的積極力量。在加拿大,博物館界主張以觀眾意愿決定辦館辦展方向,旨在讓博物館真正成為民眾休閑、參與、思考的場所。因此,他們定期進行社會民眾關于博物館的宏觀和分類意見調查,全面及時地了解和掌握社會民眾對博物館的興趣、意愿和預期,并以此為依據完善博物館建設和舉辦陳列展覽。

觀眾調查是博物館不可或缺的工作,觀眾調查數據的積累是博物館發展的基礎。從國際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來看,觀眾調查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出現的新舉措,標志著博物館社會化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赫德森稱之為“市場調查時代的博物館”,“20世紀30年代,博物館界開始力圖擺脫‘古董收藏所’和被束之高閣的‘書齋’的桎梏,希望將自己轉變為一個社會教育場所。與之相伴隨,博物館開始了世界上最早的觀眾調查分析,大學心理學家和博物館專業人士聯手,將博物館陳列的人體工程學設計與觀眾參觀疲勞之間的關系納入了研究領域。”[4]

實施觀眾調查不僅能夠了解觀眾的需求與期望,而且能夠提升博物館管理水平。通過收集觀眾參觀的信息,統計分析參觀線路的選擇以及對陳列展覽、文物展品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定期、定時的隨機問卷和抽樣調查等方式,客觀地了解觀眾對博物館陳列展覽、社會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的評價,了解觀眾在展廳中如何分配他們的參觀時間、參觀線路和參觀行為以及收獲體會等,這些數據的收集,為促進博物館社會服務的規范化和博物館管理的標準化提供重要依據。

博物館觀眾調查的基本方法有問卷調查、訪談調查、跟蹤觀察調查等,現有博物館觀眾調查大多采用的是問卷調查方式。客觀地說,我國的博物館在觀眾調查方面還有很大的距離,開展觀眾調查的博物館還不多,許多博物館尚未組織過正式的觀眾調查,也有一些博物館雖然開展過觀眾調查,但是所使用的技術與方法并不完善,存在積累的數據有限、樣本偏少、持續性不夠等問題,采取人工方式難免出現投入工作量大、所需經費多等問題,這些都影響著博物館對觀眾的認識,尤其影響了博物館對觀眾實際受益情況的了解,不能全面、系統、持久地了解、分析與研究觀眾的需求,從而使博物館的工作質量判斷缺乏依據,也使博物館所做的努力缺乏針對性。

因此,博物館應將開展觀眾調查作為一種制度設置,完善觀眾調查的技術與方法,將提升品質的戰略目標建立在有效的觀眾調查基礎之上[5]。2002年以來,河北省博物館面向市區大中專院校、中小學生等不同類型社會公眾,采取口頭調查、座談會、赴館外調查等多種方式,組織了十余次大型觀眾調查。通過對目標觀眾群的調查研究,既與社會公眾和受訪單位拉近了距離,密切了聯系,又得到了大量客觀的調查數據和信息,為博物館有的放矢地開展社會教育活動奠定了基礎[6]。

博物館的觀眾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學生觀眾,二是一般觀眾,三是特殊的社會群體。如何做好這三類觀眾的服務,是博物館社會服務的關鍵。學生觀眾對于眾多博物館來說,占全年觀眾總量的比例較大,甚至占一些博物館觀眾的半數左右。學生觀眾不僅數量多,而且大部分是集體性參觀,目的性強,需要社會服務內容適合學生的心理,與學生們在校學習課程緊密聯系。一般觀眾在博物館觀眾中同樣占有較大比例,其構成也較為復雜,以零散觀眾為主。這些觀眾或為了求知,或為了欣賞,或為了休憩而走進博物館,在參觀過程中,往往不求系統,而是喜歡的就多看,一般的則觀其大略,甚至有的慕名而來,專門參觀某類展品。針對一般觀眾的參觀特點,社會服務內容應通過廣泛征求意見,不斷加以改進。博物館對于特殊觀眾群體的服務,更應該進行換位思考,努力為他們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7]。

在我國,一項關于“博物館的講解工作”的調查中,針對博物館的講解方式提出問題,約有51.8%的孩子選擇了“由講解員講解”;39.3%的孩子選擇了“機器講解”;另外還有8.9%的孩子選擇“不需要講解”。針對“博物館舉辦的下列活動中,你最希望參加哪一項”的問題,在設置的4個選項中,62%的孩子選擇了“參加模擬考古”,將近25%的孩子選擇了“參加文物鑒定,和專家進行交流”;而選擇“聽歷史與文物知識講座”和“參觀歷史文物展覽”的孩子則很少。受孩子們歡迎的前兩個選項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就是可參與性強[8]。

如何創造一個自由、隨和、親切和充滿鼓勵意味的“博物館氛圍”,如何讓觀眾真正融入其中,是博物館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為了真實了解觀眾心理和觀眾取向的變化,2008年9月初至10月初,蘇州博物館對觀眾做了約一千份隨機問卷調查。通過調查得知來館觀眾主體為年齡在44歲以下的中青年人,約占觀眾總量的82.7%;大專和本科及以上學歷水平者占75.8%;蘇州以外觀眾占69.9%。在觀眾綜合評價意見方面,觀眾對蘇州博物館總體滿意度為80.72%,其中對參觀環境滿意度較高,達到90.5%。這樣的觀眾問卷調查獲得了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參考數據,從而有利于檢驗和啟發博物館的工作目標與思路[9]。

今天,博物館應將服務觀眾擺在首位,不但要使觀眾滿意,并且要使觀眾愉悅。在“當代大學生眼中的博物館”的調研中,不少學生強調博物館的文物藏品的確極富吸引力,但是在參觀中又極易產生疲勞感,進而產生厭倦感。他們在參觀展覽結束之后,實際上基本沒有什么收獲可言。問及原因,大多數同學都認為,一是“博物館里的東西距離我們太遙遠了”,二是陳列展覽形式過于死板,無法融入其中,“感覺自己完全是一個無關的局外人”。有的同學說“為什么我們可以長時間坐在電影院中而感覺不到疲勞”,“我們拒絕平庸和死板,我們希望得到鼓勵”。

博物館是在校學生的第二課堂,不僅要考慮陳列展覽的學科體系,還要考慮學生觀眾獲取知識的方便途徑。因此,無論是博物館的講解服務、學術服務,還是安全服務,都要有很好的制度安排,使為學生觀眾服務制度化、規范化,無論是展品選擇、文字說明、導引講解、輔助陳列等,都應該給學生觀眾以正確的知識和理念,并能幫助他們釋疑解惑。同時,博物館應盡最大努力使學生觀眾了解博物館,不僅了解博物館的文物藏品和展品,而且包括博物館本身和博物館的社會使命。

日本北海道的中學生在校期間均要有組織地到東京國立博物館參觀。美國各地的學校也有類似的規定,要參觀華盛頓的博物館群。我國各地的中小學校也有計劃地組織在校學生參觀博物館,使學生們從小就生活在濃郁的歷史文化藝術氛圍里,接受人類文明成果的熏陶,造就高素質的未來公民。但是,由于社會治安和校園安全等因素,目前我國一些地區在校中小學生的課外文化活動有減少的趨勢,在“事故責任制”的壓力下,部分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校的教師擔心學生的人身安全,不愿意組織學生離開學校參加各類社會活動,包括到博物館參觀。甚至有的中小學校居然形成明文制度,規定一般不準搞課外集體活動,這一做法嚴重背離了應有的素質教育理念。

1989年,由美國蓋蒂博物館牽頭在11家藝術博物館內開展調查,證實在博物館觀眾中存在畏懼情緒,對于那些選擇不參觀藝術博物館的社會公眾尤其如此。調研結論寫道,觀眾的“主要的障礙包括:對博物館內容缺乏向導,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混亂的展品布局,令人卻步的物理環境,令人生畏的員工,以及未能傳達此次博物館參觀的益處”。另一份同時期的調查結果也顯示了類似結論,即博物館觀眾通常認為自己缺乏足夠的知識來享受參觀之旅,因此希望專家能就他們參觀的藝術品提供更好的闡釋。

底特律藝術館開展了迄今為止最廣泛的觀眾研究,重新定位博物館使命,力求更加以觀眾為中心。2002—2007年間,該館約九十個展廳在內容策劃方面得到改進,這項工作由4個跨學科團隊通力協作,其中策展人開展調研并起草展廳內容,簽約作家負責起草展牌,展牌的書寫需經嚴格的測試。各個展廳被重新組織安排,文物展品按照一定主題加以整合,從文物展品根植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中找尋主題性的故事,而任何沒有關聯的物品則被驅逐出展廳。新穎的互動裝置也在許多展廳得到應用,被放置在藝術品旁邊。例如將視頻投影投射在桌面上,來特寫18世紀宴會上菜的流程,與展覽中呈現的類似。經過重新策劃,底特律藝術館創作了近三千塊展牌,以及約三百五十份互動設備腳本,并讓觀眾小組進行審核[3]。

克利夫蘭藝術館的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通力合作,通過觀眾直接參與,最終測試了16種不同標準的展廳說明標牌。最后結果是在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展廳內建立了標準化的4階段展廳標牌體系,包括物品標牌、主題標牌、墻面文字以及闡釋性小冊子。該展廳標牌體系在各展廳得到連貫運用,其設計不僅在圖像上易于閱讀和理解,在語言上也遠離了業內行話,“有趣、直接和樸素”。該館開展的廣泛觀眾研究表明,對于繪畫、照片等藝術品,觀眾主要想了解更多與其主題相關的信息,對于文物展品則想要更多地了解它們的應用情況。研究同樣表明,成年觀眾喜歡創作一些有實際用途的東西,例如可以當場郵寄的明信片[3]。

同時,一個由館內教育工作者、策展人、作家、展覽設計師共同組成的團隊,應用一系列策略來吸引不同需求的觀眾。包括創設展廳內的主題性懸掛布置,設立導覽區,提供展廳地圖;開辟視頻和閱覽室,讓觀眾可坐下來休息、閱讀或是觀看關于藝術家的影片;創設一些簡單的游戲,供觀眾在展廳內嘗試;設計與藝術相關的“關聯度卡片”,可以讓觀眾帶回家,并在館外使用。于是,展廳內充滿了各種供觀眾發揮參與的機會,包括讓他們創作詩歌或是記錄想法、裝幀簡單的日志,開展觀眾與博物館員工之間的對話。這些在改變大部分博物館都奉行的“只許看,不許碰”的慣例上前進了一大步。

博物館的開放部門除了要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規范服務行為,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和工作程序,細化員工的崗位職責和服務標準外,更重要的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提供人性化、多元化的服務項目,及時解決、協調各個服務環節所產生的問題,從博物館的設施到員工的具體服務內容,都要體現這一服務理念。現代化的博物館必須設有咨詢處、休憩空間和設施、導視系統、盥洗空間、醫療站、各類教室、專業圖書館、閱覽室、餐飲和出售特色文化產品、旅游工藝品的博物館商店等配套服務設施,讓參觀者享受博物館的優質服務是必然趨勢。

博物館的開放區域內應實行人性化的服務措施,在館內設置飲水處、座椅、自動存包柜、輪椅、雨傘、童車等供參觀者免費使用。對扶梯、電梯、空調、展廳內照明、衛生間、安全出口、消防設備、應急指示燈等設備設施進行維護與更新,將“導覽圖”、“觀眾須知”、“安全警示”等標志設施進行更換,使其更為醒目,起到指示與警示作用,方便參觀者的進出,確保參觀秩序,維護參觀者的安全。此外,運用現代化的通訊設備,例如對講機、電話機、廣播等,保證緊急事件發生時能夠更加及時地妥善處理。為了更及時地與觀眾進行溝通,還需設置觀眾留言簿,以便針對觀眾所反饋的意見與建議及時做出相應調整。

上海博物館重視服務質量的提升,將為觀眾營造舒適、安逸和多角度、多層次的文化環境作為基本辦館理念。服務內容包括從宣傳博物館展覽的初始服務,到博物館為觀眾提供的區域服務和深入社會的延伸服務。在展廳內,增加用于觀眾休息的座椅;負責環境衛生的保潔人員不停地擦拭著地面、展柜;大廳內的服務臺擺放著免費為觀眾提供的輪椅車、嬰兒車;為觀眾設置了衛生室,備有急救設備和充足的免費應急藥品;隨處可見的時鐘、導游圖、示意圖、指示牌、語音導覽;多媒體屏幕除預告陳列展覽外,還播放展覽指南、文物知識、名詞解釋、知識有獎問答等內容;充裕的館外停車場,停放著不同類型的車輛;滾動電梯輸送著上下樓的參觀者;展區內設有快餐廳,出售的份飯葷素搭配,價格適中。

今天,應努力建立和健全與博物館相關的社會服務機構和體系,例如加強與博物館文化研究與傳播相關的行業協會、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和新聞媒體等機構的聯系,加強信息交流,開展跨學科的學術研究,促進資源整合,開展聯合行動;建立與博物館相關的保險、安全保衛、運輸、制作、財務、清潔等機構在內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與博物館相關的專業化中介、評估、咨詢機構等。這些組織機構作為對政府管理和服務的延伸和補充,將以更加客觀、公正、高效的社會服務標準來滿足博物館的需求,衡量博物館的價值,在博物館與博物館之間、博物館與政府部門之間、博物館與社會公眾之間起到橋梁作用。

服務觀眾是博物館的重要責任與使命。目前,我國大部分博物館的社會服務部門力量薄弱,缺乏理論與實踐經驗,即便有相應的一些社會教育活動,大多也只停留在接待講解的層面。與學校教育環境不同,博物館是一個可以自由選擇的學習環境,在這個環境中,觀眾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選擇自己適合的學習方式。博物館觀眾有著多樣化的來館動機、目的與訴求,或是為了興趣愛好,或是為了學習研究,或是為了放松心情,因此,觀眾參觀行為也是復雜的,具有相當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同時,進入博物館的觀眾都帶有前來參觀時就已經擁有的經驗、知識和態度,有屬于自己的觀念、經驗和故事。

因此,博物館在接待咨詢、參觀引導、提供資料以及安排講解等方面實行規范化服務的基礎上,還應為觀眾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有條件的博物館還應設立公眾教育部或教育服務部,設立學生展室和互動空間,既為培養未來合格公民做出貢獻,也為培養博物館的忠實觀眾做出努力。故宮博物院整合、推行形象規范(VIS)以及對一線員工進行禮儀和英語培訓,對院內餐廳、商店等公共服務設施進行重新規劃、改造,增設郵局、電話亭、咨詢處、醫療點等服務點,希望能為來院觀眾提供更加舒適、合理、周到、便捷的服務,使故宮博物院的公共服務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在一些社會公眾的印象中,博物館就是一排排冷冰冰的展柜和一件件沒有生命氣息的展品,再加上“請勿動手”、“嚴禁入內”的警告。正是這樣一副冰冷的面孔,使得博物館本身及其陳列展覽內容變得不可親近,使博物館與參觀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信息傳播障礙。而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改革博物館的文化傳播方式。在陳列展覽中應體現出對于每一件文物展品的尊重和理解,而每一件文物展品又應體現出對于觀眾的尊重和理解,處處為人們能夠更好地學習創造親切平等的氛圍。這樣觀眾的收獲就不再是淺顯的,而是深刻的;不再是短暫的,而是長久的。

在我國,作為外國觀眾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平臺,博物館應盡可能提供不同語種的講解服務。故宮博物院針對外國觀眾數量多的特點,提供包括英語、日語、韓語、俄語等四十多個語種的語音導覽服務,機隨人行,每當觀眾駐足于文物建筑或文物展品前,自動開啟講解,很受國外觀眾的歡迎。南京博物院除進行日常的中文講解服務外,也開辟了英、日和手語的服務。目前,有半數以上的講解人員能夠使用流利的手語為殘疾觀眾服務。湖南省博物館在“走向盛唐展”歸國匯報展展出期間,展覽簡介及所有的指示牌,都采用了中、英、韓三國文字,使參觀者更好地了解豐富的展覽內容,受到外國觀眾的普遍好評[6]。

目前,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采用觸摸屏導覽系統,為觀眾提供參觀路線、通訊、購物、研究資料等多種服務。觀眾喜愛的觸摸屏導覽系統應達到屏幕畫面的構圖、色調、音樂、配音、動畫及歷史知識的介紹高度統一,使觀眾在動手觸摸操作中增加參與興趣,滿足求知的需要。因此,觸摸屏導覽系統設計既要考慮觀眾構成的多層次性,又要考慮觀眾求知的多元性,使觀眾能夠在觸摸屏導覽系統上獲得希望了解的內容,并能靈活掌握所需的時間和內容。有了這些滿足探索欲望和得到滿意服務的條件,觀眾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吸引而來。

近年來,國際上一些大型博物館紛紛進行改擴建工程,所增加的部分基本上都是社會服務設施和公共空間,提升博物館的原有參觀質量。大英博物館將原本沉悶的中庭圖書館區改建成為一個開放舒適的公共空間,設置有餐廳、咖啡廳、閱覽室、紀念品銷售部、衛生間等服務設施,教育中心可容納1500名觀眾,另外,地下的考古室、2個視聽中心、5間講堂以及一個開放式活動空間,為舉辦會議、講座等公共服務提供足夠的空間,深受觀眾歡迎。

2007年10月,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更新改建的教育中心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先進的教育理念、豐富的教育資源、多樣的教育活動、全面的數據統計,構建了一個全面而完善的大都會教育體系。在這樣的教育體系下,大都會博物館的教育工作更加有效地發揮社會教育功能。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教育部的人員規模在五十至七十人左右。其所屬人員涉及咨詢、導覽講解、電化教育及網頁制作與編輯、成人教育、學生教育、學術項目、溝通協調等多方面。此外,龐大的志愿者隊伍,也是教育部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在教育部的不同職能團隊中,都有獨立管理的志愿者隊伍承擔相應的工作任務[10]。

改擴建后的法國盧浮宮博物館,完善了服務設施,包括視聽室、會議室、大型書店以及集商店街、餐廳、咖啡廳和停車場于一體的現代購物中心,寬敞、便利、舒適、周到的服務設施延長了觀眾在博物館內的逗留時間。人性化服務體現于細微之處,而不是一種時髦和擺設。英國泰特美術館為觀眾準備的輕便精美可攜帶的座椅,使觀眾可以隨處坐下休息[11]。我國目前進入博物館建設,不少城市的博物館正在實施改擴建工程。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博物館越來越成為理想的公共服務場所,具有影響力的博物館服務項目和文化活動也會逐漸增多,因此應為未來發展留有余地。

世紀之交,我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與發達國家中產階級占多數的情況不同,我們的社會處于轉型期,基層民眾仍然占社會總人口的多數。他們經濟基礎薄弱,受教育程度不高,話語權不多,在很大程度上處于弱勢地位。關注基層民眾的權益,關注弱勢群體的命運和發展,是政府的職責,是社會的良心。博物館免費開放,許許多多從未光顧博物館的民眾欣喜地走進博物館,這正是他們獲得文化權益的快樂。只有從這個高度看待博物館免費開放,才能觸及到本質意義。

一個城市的健康發展,不僅需要外在的良好形象,也需要豐富的文化內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數億農村人口進入各大城市打工謀生。背井離鄉的“農民工”對于新居住的城市,不可避免地會感到陌生和冷漠,他們會感覺城市的繁華離他們很遠,甚至時常產生這里是別人的城市的感覺。在這種精神狀態下,人們不可能發揮出最大潛能和創造力。能否使每一位暫居者在城市中都能獲得“家”的感覺,能否使他們像熱愛自己的家鄉一樣熱愛新居住的城市,這些關系到社會安定與可持續發展,作為公共文化設施的博物館,應該為破解這些問題做出貢獻。經過調查就會發現,絕大多數“農民工”每天的業余時間都在聊天、打牌和看電視的娛樂節目中度過,他們渴望城市文化生活。

2011年7月,北京市東城區啟動關愛農民工志愿服務活動,轄區內的三十余座博物館設立“農民工開放日”,讓農民工走進文化場所,豐富業余精神生活的同時,感受北京的文化底蘊[12]。同樣,免費開放以前,人們發現在現代大學生眼中,參觀博物館與不菲的博物館門票,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魚與熊掌”的關系。尤其是一些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門票的價格常常令他們對博物館望而生畏。因此,問及他們對博物館免費開放的看法時,他們都選擇了十分贊同,并且表示以后會增加參觀博物館次數[13]。

博物館相當于一個大眾信息傳播中心,應該使所有觀眾,包括有聽、讀等方面障礙的觀眾更好地享受博物館。無障礙博物館不僅包括建筑無障礙的建設,“還包括為視力、聽力和學習等有障礙的人設計相宜的展覽和教育項目”。目前,我國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多是文物展品加標簽式,只適合正常視覺的人們欣賞,講解服務也基本上是針對有正常聽力的觀眾,這會使聽力、視力有障礙的人士得不到相應的服務。實際上,無障礙博物館包括更加全面的內容。例如作為公共活動場所,要求建筑無障礙;作為文化傳播機構,要求信息和交流無障礙;作為公眾性文化機構,要求文化無障礙;作為文明宣傳教育機構,要求心理無障礙[14]。

在建筑無障礙方面,需要在博物館中專門準備殘疾人輪椅和兒童車,設置專門的殘障人電梯,可以把行動不便的觀眾安全送到各個展廳,設置特殊人群專用的觸摸屏和電話,使殘疾人感受查詢及交流的便利。在信息無障礙方面,需要為視、聽障礙者提供特殊的聲音或畫面服務,印制盲文博物館介紹、展覽簡介,使用盲文說明牌,盲人出版物,在展廳內準備放大鏡,以幫助視力低的觀眾,使用嗅覺盒、凸凹版等,增加有聲出版物的類型,選擇一定特殊展品,讓視力障礙者觸摸,或者復制一些幫助他們感知體驗的模型,對聽力障礙者提供手語講解。

在文化無障礙方面,法國是先導國家之一,20世紀70年代就發起了“障礙與文化”運動,幫助多方面有障礙的人群享受博物館的文化與藝術,例如對智力障礙者選擇特定展品,提供特殊講解服務。雅典光明之屋博物館的負責人認為,盲人一樣有權利欣賞偉大的藝術品,博物館幫助盲人欣賞藝術,提升生活,讓他們有機會用心代替眼睛感受藝術的精髓,是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舉措。伊利諾大學博物館還將博物館本身作為身心障礙者的訓練場所,為他們提供在博物館內工作、學習的機會,并對他們進行訓練和評價。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平等權也成為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當前,博物館還應努力實現心理無障礙,就是要尊重所有前來參觀博物館的觀眾,讓所有的觀眾都感覺受到熱情的服務,誠心為需要幫助的觀眾提供幫助。對弱勢人群的服務,要體現博物館對他們的關切,更重要的要體現對其尊嚴和個性的尊重。博物館全部工作的核心和目的是“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因此必須依靠社會公眾的積極支持和廣泛參與才能生存和發展。在我國,一些邊遠地區的貧困人口,因為居住地域的影響、經濟或者社會原因,而失去接受正常教育的機會,形成龐大的文化弱勢群體,但是他們也有享受文化、欣賞藝術的權利。

博物館是為公眾服務的公益性社會機構,關心所有社會成員是每一座博物館應有的使命,其中當然包括格外需要照顧的弱勢群體。法國格拉斯國際香水博物館員工發現,有近10%的成人或孩子由于客觀原因從來不到博物館參觀。例如長期生病的兒童,他們客觀上無法來到博物館。為了使他們能夠和同齡人一樣,接受同樣的教育,享受學習的快樂,博物館為他們專門設計了教學用箱,所傳播的專業知識并不多,主要使他們可以親自動手或者親眼看一看香水的制作過程,親身感受香水文化,而不僅僅是羨慕那些在心理上和生理上正常的人們。

開展無障礙設施建設,體現出博物館對社會弱勢群體的理解、尊重、關心和幫助,為他們平等地參與社會文化生活提供了機會和條件,體現出博物館以人為本的文明理念。泰特藝術館于1976年舉辦了英國第一個重要的可觸摸式展覽,向視覺有障礙的觀眾介紹西歐現代雕塑。后來舉辦有“感覺的述說”、“超越表象”、“手的沉迷”等展覽。1990年,大英博物館舉辦的關于古羅馬城生活的展覽“走向古羅馬廣場”,利用大量可觸摸的雕像、陶器、銅器、壁畫和音樂導游為殘疾人營造一個生動的古羅馬世界。

臺灣博物館主辦的“臺灣博物館建筑之美——視障體驗特區”,邀請15歲以上的視力障礙者參觀,通過講解及親手觸摸,讓他們認識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建筑之美,并讓他們用黏土捏塑自己認識的博物館。雅典有一家名為“光明之星”的觸覺博物館,主要展出世界著名雕塑作品的仿制品以及希臘著名歷史建筑的泥質模型。每件展品都有用希臘盲文撰寫的說明牌,盲人在參觀時可以觸摸展品,用雙手來欣賞這些藝術品,使盲人也有機會欣賞到精美的藝術品。美國奧克蘭博物館還對員工進行手語培訓,以備不時之需,為聽力障礙者提供服務。

無障礙博物館是世界范圍內現代化博物館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建設無障礙社會環境的一部分。所謂無障礙環境是指為保障殘疾人、老年人、孕婦、兒童等弱勢群體的安全通行、便利使用、順利交流而設立的各種設施和服務,其中包括交通無障礙、建筑無障礙、信息無障礙和文化無障礙等。無障礙環境是人道主義和良好社會風尚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針對殘障觀眾舉辦的教育活動,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教育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讓所有人都可以接觸到博物館文物展品的理念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除了在殘障觀眾通道方面提供最佳保障和操作之外,他們還提供殘障觀眾參觀服務和專為殘障觀眾舉辦的活動。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殘障觀眾多種服務內容,一是核心公共活動區有為殘障觀眾提供必要的準備,例如助聽設備、講座的實時字幕、手語翻譯、大字體標注等;二是針對視力障礙人士舉辦語言影像參觀、觸摸參觀、錄音參觀、研討和藝術活動等,此外博物館專門設置很多可以觸摸的展品,在博物館外提供印刷和盲文材料等;三是對聽覺受損或聾啞人定期安排活動,包括參觀接待和討論會,聾啞講解人員給公眾提供美式手語講解,同時配有有聲翻譯為不同觀眾服務;四是博物館內參觀、博物館外活動和遠程會議活動也盡可能滿足特殊教育班級和殘障團體的需求[10]。

在遭受卡特里娜颶風襲擊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兒童博物館主動承擔起兒童心理導師的職責,受到兒童家長的歡迎和好評。為了回報博物館的工作,不少兒童家長慷慨解囊捐贈博物館事業,至今已募集到數百萬美元。美國博物館協會將此作為一個成功的案例在金融危機發生后廣為傳播,啟示博物館界同仁在困難時刻,積極轉變角色,拓寬社會服務渠道。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使博物館得到的捐款、政府資助和投資回報大幅縮水,博物館的會員和觀眾開始流失。美國博物館界人士認為,應將經濟的衰退看作完善自身、塑造文化和服務社區的契機,在經濟困難時期,博物館更要強化社區服務與教育的功能,以撫慰心靈,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需求[15]。

博物館所開展的特色教育活動,緊跟時展,滿足公眾需求,往往發揮出常規博物館陳列展覽難以實現的特殊作用。自2005年4月起,江戶東京博物館開始利用博物館資源,創辦以增進老年人身心健康和減少癡呆癥風險為目的的活動,體現人文關懷。例如建立“地圖制作活動”,由老年人和專業職員等工作人員組成小組,根據博物館收藏的地圖,陳述過去的生活,將聽取的內容寫進地圖,然后作為“記憶的地圖”進行展示和發表,參加者在活動期間內安裝計步器,對步數和日常生活進行記錄,目的是減輕老年癡呆癥風險的因素。兩年的時間內“地圖制作活動”項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參加者由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負責評價,結果顯示老年人感情變得更加活躍,良性的感情明顯提高[16]。

第5篇

【關鍵詞】旅游;博物館;感知

博物館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與人類的社會文明緊密聯系在一起,因而博物館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占據了至高的位置,成為社會教育的重要基地和人文旅游的熱點場所[1]。近年來,隨著城市旅游的日漸興起,博物館的旅游功能日益突出,逐漸成為展示城市獨特歷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的重要載體。與此同時,博物館旅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2]。當代博物館的工作重心不再停留在對藏品的保存和研究上,而是以人為本,突出為公眾和社會發展服務。因此,建立一個鮮明、獨特而富有吸引力的形象,對于博物館建立自身優勢,提高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以及積極引導潛在游客的行為決策來說,都具有推動作用。新時期博物館旅游的研究既可以豐富我國旅游產品的類型,提升我國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又可以對轉型時期文博業的可持續發展作有益探索,因此博物館旅游有巨大的開發前景和研究價值[3]。

一、理論研究與文獻綜述

(一)博物館的功能

隨著博物館的不斷發展,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從過去的以收藏為主導轉化為以社會教育為主,收藏、教育、研究、娛樂并重,今天的博物館可以是一收藏中心、研究機構,也可以是一個傳播知識的學校,或是一個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如常德詩墻)。我國的一些學者認為博物館具有收藏、研究、教育的基本功能。歐美比較通行的是博物館的“3E”功能,即“教育國民、提供娛樂、充實人生”(Education、Entertain和Enrich)。在最近的幾十年中,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得到空前的發展,特別是在知識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博物館成為進行成人繼續教育的好場所,同時也成為輔導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生動的校外課堂。博物館的教育工作是博物館與觀眾交往的一種重要形式。從廣義教育的角度看,單純的娛樂幾乎是不存在的。而單純的教育,由于其枯燥乏味和帶有強制性的特點也不受人們歡迎。“融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于一體已成為眾多教育設施和娛樂設施共同擁有的口號與追求的目標。“寓教育于娛樂之中”已成為眾多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共識。許多觀眾來博物館是希望憑借賞心悅目的游覽消除疲勞、陶冶性情、煥發精神,以獲得文化生活享受的滿足[4]。

(二)博物館的旅游相關研究綜述

博物館作為一類旅游吸引物很早就引起了國外旅游學者的注意,上世紀20年代末就有學者對博物館游客信息收集行為展開研究。早期對博物館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博物館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博物館游客的行為和心理傾向以及博物館與旅游的關系上。如Gilman(1916)博物館經營的不足進行了探討[5];Robinson(1928)研究了博物館游客行為以及博物館經營存在的思想問題[6];Melton(1933) 對博物館的內在環境、陳列的布局以及游客的行為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7]。Prince et al(1985)認為潛在游客對博物館的形象感知是影響其前去參觀的重要原因 ;Richard Prentice(1998)對游客參觀博物館后的回憶進行了研究;Roger Vaughan(2001)對游客感知的博物館形象進行探討[8]。

國內真正意義上對博物館旅游的關注始于20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學者們開始探討博物館應與旅游業融合能獲得更好的效益,張廣瑞最早提出博物館與旅游業攜手,以求得更好的發展,之后博物館旅游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者關注。陸建松(1997)認為博物館作為都市旅游設施有著獨特價值和魅力,應從都市旅游的角度來發展博物館事業[9];海(2000)認為文博事業與旅游業應該通過克服行業隔閡、建立協調機制以及合理分配旅游收益等途徑實現兩者相互促進、優勢互補[10];楊麗(2003)就我國博物館特色旅游開發進行了分析,提出博物館作為一種高品位的特色旅游資源,應加強人員培訓,擴大宣傳與促銷,大力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和各類娛樂參與式旅游項目[11];周瑋、沙潤(2006)依據遺產經濟學原理,通過分析國內民俗博物館旅游開發現狀,提出我國民俗博物館旅游開發的原則和建議[12];李偉(2009)則通過研究博物館免費開放后出現的新形勢、新問題,結合河南省博物館資源的實際情況,探索建立博物館旅游開發與管理的長效機制[13]。陳桂洪等(2010)對國內博物館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14];沈艷(2011)提出事業型博物館要向服務型轉變[15];甘露,盧天玲(2012)研究了博物館解說系統的游客期望、評價和使用 [16]。縱觀國內外,發現關于游客對博物館形象感知的研究鮮見,使得本文研究更具有實際意義。

二、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是本文的關鍵,中文文獻主要來源于中知網、萬方數據庫、百度、谷歌學術搜索等,外文文獻主要來源于EBSCO數據庫。其次是文卷調查,問卷調查分兩步進行:預調研與正式調研,預調研用于檢驗問卷設計的信度與效度。正式調研通過現場發放方式進行。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其中有效問卷300份,有效率100%。

關于調查的說明:第一,調查時段為2012年9~11月和2013年1~2月,這兩個時段是基于如下考慮,首先所抽取的樣本要實現大黃金周、雙休日和工作日之間的平衡,其次所抽取的樣本要盡可能涵蓋廣泛的群體。第二,調查方法的選擇。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方法,對進入游客中心的游客進行全面調查。為進一步提高抽樣代表性,家庭或集體出游只作為一個樣本。在每份問卷發放前都向被調查者說明了意圖并完全征得了被調查者的同意,保證問卷的質量。第三,調查對象的選擇。常德博物館的外國和港澳臺游客占了一定的比例,特別是日、韓等國及港澳臺地區。但限于現有條件,這次研究采樣的對象為中國大陸及臺灣游客。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樣本基本情況分析

1.游客性別。調查發現男性、女性游客比重分別為47.7%和 52.3%,女性比重略高于男性比重,但這種差異并不顯著。

2.客源結構。常德博物館以省內其他城市游客為主,其次是本地游客和省外游客。這似乎有悖常理,但卻有其原因,其主要是在常德上大學的省內學生,或者是大學剛畢業來常德工作的這一部分人群,構成了省內其他城市游客的主力軍。而省外游客主要是旅游團,且以臺灣游客居多,兼有少部分韓國游客。

3.游客年齡。常德博物館游客以16-25歲、26-35歲兩個年齡段居多,分別占32.6%和20.9%,可見,中青年游客是博物館的主要客源。其次就是老年客源市場。

4.游客學歷水平。常德博物館游客的學歷水平相對較高,大專及其以上學歷的游客基本上占一半,其次是高中學歷以上達到37.2%。這一現象說明博物館深厚的歷史文化特性需要游客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或對文化感興趣。

5.職業結構。游客的職業結構以學生(32.6%)、企業員工(22.1%)和事業單位職工(16.3%)為主。據筆者了解,常德博物館經常舉辦小型展覽,活動期間來參觀的中小學生較多,但本人在調查期間并未遇到。因此在職業結構上可能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差距。

(二)游客獲取信息的渠道

調查發現選擇“別人推薦”、“旅行社”的游客比例分別為61.6%和30.2%。表明口碑傳播是游客獲取博物館信息的重要渠道,由別人推薦而來的這一部分游客顯然是受到了積極的口碑影響,這種積極的口碑宣傳是其他任何媒體所不能代替的,是旅游景點擁有的最寶貴的核心競爭力。但“別人推薦”是個很寬泛的選項,并未說明是自己去了解還是別人主動推薦。旅游團的游客基本上都是選擇“旅行社”這一途經。有24個游客選擇了“其他”,這些游客基本上都是本地人,自身對當地的旅游景點有一定的熟悉度。而“電視或廣播”、“報紙雜志”和“網絡”這三個選項無人選,詳見表1,說明博物館未利用好大眾媒體進行廣泛宣傳。

(三)旅游動機描述

本研究將游客的參觀動機分為9類,游客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多項選擇,調查結果如下,見表2。從參游動機來看,游客更傾向于“增長見識,提高修養”比例達到66.3%,其次是“欣賞珍品” 為55.8%,選擇“了解歷史文化及文物”的為54.7%,選擇“打發無聊時間”、“滿足好奇心”的游客相對較少,說明有部分游客是在打發無聊時間或者滿足好奇心的同時,借機來博物館參觀游覽增長見識,在主要動機下有次要動機。需要說明的是“學校組織”選項的百分比為零,是因為在筆者調查期間沒有遇到由學校組織的參觀活動。“陪同親友參觀”的比重為23.3%,說明有部分游客主要是陪同親友去參觀,自己并無參觀動機或曾經參觀過。

(四)游客感知描述

根據李克特五尺度量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五個等級,分別計為1、2、3、4、5分)分析游客對博物館的感知,均值得分4分以上表示游客感知好,低于3分表示游客感知較差。結果如表3所示,游客對“博物館的環境干凈整潔”、“博物館的展品布置優雅”、“清晰的展現了歷史文化和文物”、“博物館的展覽很有教育價值”項的評價較高,說明游客認為常德博物館能夠很好地反應歷史和文化,并且認同博物館的教育價值和環境;游客對“工作人員的服務熱情友好"、“博物館內的藏品十分豐富”、“博物館的建筑很有吸引力”的評價較低,說明常德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服務還存在很多不足,并且藏品及建筑外形趕不上其他大博物館。對于“展品解說、標示清晰明了”、“參觀博物館的游客素質較高”、“展品很有吸引力”這幾項,游客的態度居中。總體上,游客對“此次參觀收獲很大”的評價均值為4.10,說明游覽博物館能給游客帶來一定的收獲,進一步體現了博物館的教育價值。

(五)總體滿意度及重游意愿

統計結果顯示:游客對常德博物館的總體滿意度均值為4.05,說明游客感知到的博物館總體形象較好;重游意愿均值為2.97,說明游客對常德博物館的重游意愿不強,出現這種怪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博物館提供的產品內容單一,難以給游客帶來新鮮的旅游體驗。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首先根據調查可知,前往常德博物館參觀的省內游客占了很大比重為74.4%,且以16-35歲的中青年游客為主體,說明常德市博物館游客以省內16-35歲中青年為主。

其次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常德市博物館的營銷手段過于單一。游客獲取博物館信息的渠道局限于別人推薦和旅行社,至于如今使用普遍的大眾傳媒如報紙、電視和互聯網等根本未發揮營銷功能,究其原因可能是博物館一直以來都是事業單位性質,員工的工資與業績無關,游客多或少并未對其工資產生任何影響,導致他們在經營過程中不能像企業一樣采取種種辦法主動營銷,進而影響游客的旅游體驗質量和滿意度。

再者主要問題就是展示方式過于靜態。無論是歷史文物、民俗名人等均用實物加圖版的形式面向觀眾,形成的是一種單向型和填鴨式的單向展示方式,展示內容枯燥、展示形式平淡,缺乏能給游客帶來視覺沖擊效果的高科技手段的應用。

最后是游客低重游意愿低。雖然游客滿意度均值為4.05,而重游意愿均值卻只有2.97。究其原因可能與營銷手段單一、產品內容固定化、服務主動性不強和展示手段落后等綜合因素有關。

基于以上對問題的分析,為促進該博物館旅游的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1.綜合運用各種營銷手段,尤其注意運用現代大眾傳媒。博物館應盡早建立自己的網站,及時各種營銷信息。

2.多媒體交互展示。游客的游覽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時間內僅靠閱讀文字、看圖片很難給予游客“感官、娛樂、社交和學習”全方位的體驗,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大大增強游客的參與性和交互性,將觸摸屏、投影和計算機問答游戲等豐富的媒介手段應用到現代博物館的展示中,沖擊游客的感官,從而影響游客的心理反應,激發游客的幻想力和好奇心。

3. 硬件與軟件提升雙管齊下。低質的服務會讓游客產生反感,優質的服務可以吸引留住更多的游客,加強對講解員等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培訓,培養他們提供優質服務的意識和水平。同時在硬件設施上進行必要的投入,使游客能同時感受到優質的服務和高科技帶來的震撼。

參考文獻:

[1]司莉娜.基于游客感知的博物館形象研究――以首都博物館為例[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8(5):12-17.

[2]唐凱.博物館國內游客特征探究――以武漢博物館為例[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8(4):40-44.

[3]李燕妮.我國博物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7(11):89-90.

[4]劉芳,盛海濤.博物館功能與觀眾[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 2006(2):31-34

[5]Gilman, B. I. Museum fatigue [J].Science Monthly, 1916(12):62-74.

[6]Robinson, E. S. The behavior of the museum visitor [J].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Monograph, 1928.

[7]Melton.Som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museum visitors [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33 (30):720-721.

[8]高杰,楊翊愷等.西安旅游市場游客需求滿意度調查――以博物館為例[J].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學報,2007(6):35-39.

[9]陸建松.博物館與都市旅游業[J].探索與爭鳴,1997(11):37-38.

[10]海.文博與旅游關系的演進及發展對策[J].中國博物館,2000(4):15-19.

[11]楊麗.我國博物館特色旅游開發謅議[J].經濟地理,2003,23(1):121-125.

[12]周瑋,沙潤.中國民俗博物館旅游開發的遺產經濟學研究[J].特區經濟,2006(10):240-241.

[13]李偉.免費開放后河南博物館旅游面臨的挑戰與發展對策[J].經濟論壇,2009(22):95-97.

[14]陳桂洪,黃遠水,張雅菲.國內博物館旅游研究進展與啟示[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12):74-79.

第6篇

(天津博物館,天津 300000)

摘 要:如何才能吸引社會公眾前往博物館觀賞各種展覽,以實現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使得作為知識傳播者的博物館展覽與觀眾作為受教育者的個體性和多樣性之間的良性互動,這是博物館的核心議題。本文嘗試從“受眾中心論”這一全新的視角,了解觀眾的學習行為機制,以便有針對性地設計展覽模式和參觀情境,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功能。

關鍵詞 :受眾;博物館;展覽

中圖分類號:G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4-0112-02

如何更加深入地開發教育功能、拓展博物館教育的領域,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效益,是擺在每一個博物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博物館的社會價值的一個主要方面,需在為觀眾服務的效果中體現。陳列展覽是博物館進行社會宣傳、教育、服務觀眾的一種最基本的形式。本文立足國內,嘗試從“受眾中心論”這一全新的視角,考察觀眾的知識學習行為機制,以及如何有針對性地設計展覽模式和參觀情境,以便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功能。

一、受眾中心論理論綜述

(一)受眾中心論的概念

1981年,英國傳播學家丹尼斯·麥奎爾(Denis MoQuail)和瑞典學者斯文·溫德爾(Sven Windahl)合著的《大眾傳播模式論》一書中提出了“受眾中心模式”。在當時,受眾中心模式沒有引起國內學者的足夠重視,近些年隨著傳播事業的發展,它才得到較多的關注和認同。然而在我國博物館研究領域,人們對受眾中心模式的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尚缺乏深入的理論專著,專門的理論探討很少。受眾中心論是指在傳播系統的諸要素(包括傳者、傳播內容、受眾、反饋、效果、環境)中,媒介的一切傳播活動均以受眾為中心,受眾是傳播系統的主體,傳播系統的其它要素均圍繞受眾展開。國內有些學者提出,受眾中心論的實質就是傳播活動要以滿足受眾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傳播受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和信息,反映他們的呼聲、愿望和要求。從傳者中心向受眾中心轉變是當前傳媒發展的重要趨勢。

(二)受眾中心論產生的理論基礎

受眾中心論最主要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理論。瑞士的皮亞杰及其日內瓦學派最早提出建構主義理論。皮亞杰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角度來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提出兒童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并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建構主義認為世界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人們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的意義卻是自己決定的。它更加關注如何以人們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構建知識,強調學習的主觀性、社會性和情境性。

當我們從博物館教育的視角看建構主義時,其中的許多內容值得我們借鑒。作為學習主體的人,并非知識的“填充器”,而是積極主動地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在頭腦中建構“知識”。參觀者進入博物館參觀,并不指望習得陳列展覽試圖介紹給人們的所有東西,也不一定會嚴格按照陳列展覽的主題結構所確定的順序或者設計人員安排組織內容的方式來進行學習,重要的是他們要面對新的經驗,根據新經驗與頭腦中原有知識相互聯系來進行“知識建構”。因此,博物館展覽要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參觀者身上,運用多種供參觀者自主選擇的學習方式,而不預先設定各種固定的參觀訪問的程序,使參觀者能夠將展覽展品與原有知識傳統和知識結構進行比較、聯系,產生新的知識概念。

二、受眾中心論對建構博物館展覽模式的現實意義

(一)受眾中心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本位者,應是人類思維和行為最本源的起始點、出發點和著眼點。對博物館展覽來說,以人為本就是以博物館觀眾為本,就是指博物館教育活動中,應以最大限度地維護觀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以滿足觀眾獲取多方面信息需要為己任,以提高觀眾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堅持以觀眾為本,是博物館教育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博物館教育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的必然要求,是博物館教育實現自身發展的根本途徑。

(二)受眾中心論是順應世界博物館展覽發展趨勢的

作為“人類終身受教課堂”的博物館,博物館展覽活動應秉持“以觀眾為本”的理念。事實上,衡量一個博物館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首先應該是它陳列展覽的水平和對公眾開放的情況。為了讓更多的人走進這扇文化之門,達到傳承文明、弘揚先進文化的目的,它的展覽內容、形式、服務等都應是精心設計的。在一些發達國家,參觀博物館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對此樂此不疲。如何迎合大眾需求是博物館服務的方向。《當代西方博物館發展態勢研究》提出,如何建成為公眾和社會服務的開發型現代化博物館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地博物館建設的共識。正是基于這一理念,一些以觀眾為中心的博物館也開始產生。

(三)受眾中心論是科技信息時代對博物館的必然要求

隨著現代科技媒體發展,現代博物館的陳列展覽要充分運用數碼視頻技術、計算機程控技術、多媒體網絡技術以及虛擬現實技術(VR)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來傳達展覽的主題與內容。展示最新科技形象,能加強受眾的參與性,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融入其中的深刻體驗。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正從信息時代走向后信息時代,后信息時代的根本特征是“個人化”,信息將為個人而制作,為個人而傳輸。傳統媒體與信息技術結合而催生的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整個社會處于一種“全社會在觀看”的狀態。因此,倡導受眾中心論是科技信息時代博物館展覽技術發展的一種必然邏輯和要求。

三、受眾中心論與博物館展覽模式建構

(一)轉變陳列觀念,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精神

隨著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人們的認知水平在逐步提高,對博物館的作用也有了新的認識,這對博物館陳列藝術提出新要求。因此,博物館要打破傳統的陳設理念,落實以人為本理念。在展覽的定位上,擺脫博物館“曲高和寡”的所謂高雅殿堂思想,以適應廣大普通觀眾的知識水平和欣賞水平的變化,把博物館建成一個休閑文化場所,讓廣大觀眾從聽覺到視覺進行全方位的立體式的接觸和體驗。現博物館陳列展覽要以人為本,秉持為社會公眾的服務精神。如,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內,不僅在各個樓層均設有洗手間、飲水處、商店,而且還在展廳中也設置了舒適的座椅,專供觀眾休息,處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首先,在設計展覽之前,對觀眾和展覽主題進行準確定位。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要求對社會有所了解,對觀眾的觀賞行為、觀賞心理進行深入細致研究,把握好觀眾的觀賞需求,這對展覽的定位很重要,是展覽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在陳列設計中,主題的確定,選擇什么樣的展品,運用哪些材料,采取怎樣的展示方式等等,也同樣需要進行科學的調查研究。主題的確定,既與我們對博物館性質、任務、認識有關,也與我們對社會、對觀眾的服務態度相關。當然,對展覽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內容,在選擇內容的過程中,要有明確的主題思想和范圍。鮮明的主題能準確地引導觀眾,它既能反映本館藏品的真實信息,又具有時代特征,做到陳列與環境、內容與形式、設計與制作的和諧統一。

其次,通過科學的主題內容、生動的陳列形式向觀眾傳達文物所藴含的信息,使人們在參觀的過程中有如身臨其境,對文物和歷史有直接感受。使觀眾在參觀的同時,獲得豐富的文化知識,誘發觀眾對歷史文物的興趣,拉近觀眾與文物的距離,加深他們對博物館的印象,使博物館真正達到宣傳教育和傳播知識的目的。

再次,陳列的文字說明要簡明扼要。觀眾在博物館參觀的時間是很短的,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使觀眾快速掌握博物館的展覽信息,是陳列展覽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說明牌在展覽中有著重要作用,據調查,觀眾最喜歡的展覽說明牌以形式色彩對比強烈、語言通俗易懂、內容簡潔明瞭為主。因此,文字說明不要太專業化,盡可能通俗易懂;同時,提高文字的表達能力,用準確、適宜的文字說明,增加陳列展覽的效果。

(二)陳列展覽內容要考慮不同觀眾的需求

在展覽活動中,要重視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新穎性和情趣性,根據不同觀眾的需求及時更新博物館陳列展覽的表現形式,使之保持新鮮感和感染力,以吸引觀眾對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注意。當今的觀眾對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文化需求已經不僅僅是希望獲得知識和信息,還有更高層次的審美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在陳列的內容、形式上要不斷創新,盡量將深奧的專業知識轉化成通俗易懂、觀眾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展覽做到形象生動、簡潔明瞭,具有娛樂性和藝術性,既能反映時代精神,又有趣味性,以適應觀眾追求新、奇、樂的審美心理。

(三)講解員要當好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橋梁

講解是博物館輔助觀眾參觀的重要手段。文物本身不會講話,無法表達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講解員就是文物的代言人,即使有文字說明、語音導覽也代替不了講解員有針對性的解說。講解工作還具有橋梁的作用,觀眾到博物館的目的、興趣、要求并不完全一樣。對觀眾的不同需求,須及時調查了解,采取相應措施,及時改進博物館的展覽和服務,提高博物館的社會效益。因此,博物館要重視講解工作,重視講解員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講解員的素質。

參考文獻:

〔1〕Communication models :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s / Denis McQuail and Sven Windahl. McQuail, Denis. London : Longman, 1981.

〔2〕馬池珠,徐福蔭,魏擁軍.基于受眾中心論的電視傳播[J].中國電化教育,2007,(3).

〔3〕吳廷俊,章曉芳.傳者本位與受眾本位[J].新聞愛好者,2002,(9).

〔4〕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二)[J].學科教育,1998,(3).

第7篇

蘇州博物館調查報告:

一、 調查時間、地點

時間:

地點:蘇州博物館

二、 調查指導教師 ***************

三、 實習內容及要求

1、了解建筑空間環境組成: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

2、了解空間功能構成:功能關系、流線組織;

3、體驗空間:空間屬性、空間限定、空間組合方式、空間的穿插與貫通;

4、體驗建筑:建筑的基本形體、構成關系; 5、了解建筑技術:建筑的結構、設備、材料等。

四、調查目的

通過參觀城市建筑,讓學生在建筑空間中體會和深入理解建筑設計和城市設計的基本原理;了解專業發展的新動向。通過建筑實習對城市及其建筑的發展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理解城市的建筑文脈,體會建筑發展的歷史環境,分析其空間形式組合特點,借鑒、吸收其中的成功經驗,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素養得到一定的充實和提高。

五、 調查報告內容

8月21日一早抵達蘇州后,我們先參觀了拙政園,然后就去了蘇州博物館。在這里著重介紹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簡介

蘇州博物館成立于1960年元旦,是一座蘇州地方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館藏文物3萬余件,其中一級文物236件,二級文物1146件,三級文物13657件,珍貴文物數量占到文物收藏總數的一半以上。此外還收藏有古籍善本720種3121冊,普本28501種91754冊,為全國首批古籍保護工作試點單位之一。館藏文物以歷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書畫、工藝品見長,是蘇州地區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的中心。館址忠王府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組歷史建筑物。1999年蘇州市委、市政府邀請享譽世界的華人建筑師貝聿銘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2006年10月6日,蘇州博物館新館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 近半個世紀來,蘇州博物館多次被評為省、市文明單位和市文明服務示范窗口,各項業務基礎工作規范有序,學術研究碩果累累。借助新館建設契機,蘇州博物館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2008年對公眾免費開放后,蘇州博物館年接待海內外觀眾達百萬人次,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建筑空間環境組成

蘇州博物館衛星圖

蘇州博物館主入口

蘇州博物館位于蘇州市東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館,設計者為著名的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館址為忠王李秀成王府遺址。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東、西、中3路,中路立體建筑為殿堂型式,梁坊滿飾蘇式彩繪,入口處側門,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內部東側有古典舞臺等。

建筑室內空間

建筑室外環境

博物館的設計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筑風格,把博物館置于院落之間,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博物館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園建筑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

博物館空間功能分析

A東北街大門

B主入口庭院 C中央大廳 D蓮花池 E塔放瑞光 F晨光熹微 G爭伯春秋 H錦繡江南 I都會流韻 J寶藏虎丘 K書齋長物 L陶冶之珍 M攻玉巧技 N文芳雅事 O錦繡浮生 P草堂墨戲 Q庭院竹子 R主庭院 S現代藝術廳 T紫藤茶室 U二層走廊 V吳門書畫 W吳門書畫 X臨展廳

蘇州博物館平面圖

該建筑群坐北朝南,主要分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處、大廳和博物館花園;西部為展區;東部為現代美術畫廊、教育設施、茶水服務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地下室設有新石器時代和吳文化文物的展廳,影視廳、多功能廳、衛生間,藏品儲藏庫等。

體驗建筑空間組合方式與基本形體

為充分尊重所在街區的歷史風貌,博物館新館采用地下一層,地面一層為主,主體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內;中央大廳和西部展廳安排了局部二層,高度16米,未超出周邊古建筑的最高點。新館正門對面的 步行街南側,為河畔小廣場,楊柳依依, 蘇州博物館側視。桃花燦燦。小廣場兩側按修舊如舊原則修復的一組沿街古建筑, 古色古香,成為集書畫、工藝、茶樓、小吃等于一體的公眾服務配套區。簡潔的幾何體、現代的建筑工藝,卻有著古樸的建筑外形,未入大門,抬頭所見的建筑體,粉墻黛瓦,灰色線條與白色墻面,以及用菱形幾何體組成的屋頂,用鋼結構為支撐的大門,感覺有些新意,但是總覺得有點另類。用混凝土澆注的屋頂,直接澆注出瓦片形狀,省去了中式的瓦片,遠看像黛瓦結構,近看確是幾何體的組成,在功能上確保了博物館的安防問題,也減少了滲雨漏水現象對展品的破壞。幾何體的簡潔形成的現代感,讓每一個準備來參觀歷史的人,在尚未踏入大門就感到了我們是從歷史中走來的,是帶著現代的心,去回顧歷史。

建筑屋頂設計,加入了江南民居及江南園林的元素,很好的傳承了當地的文脈。

屋頂

在走廊邊上設一個六邊形的框子,采用框景的手法,把;是框景的真實寫照;當進入蘇州博物館的時候,頓時覺得涼爽宜人;百葉窗;我們都知道人們的身高一般在1.9米之內;出風口;把外圍空間與內部空間之間安裝一個空調出風口,空調;阻熱墻;眾所周知,我們古代的建筑多為木結構,因此,椽隼結;觀略差;構,讓簡練變得繁,讓他們共同形成了新的現代藝術的;色調,無一不體現出屋頂;錯落

在走廊邊上設一個六邊形的框子,采用框景的手法,把遠處的小亭子及綠化樹木包含在內,使人的視線高度集中在遠處的小亭子上,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顯得更加美好。恰似一幅鑲嵌于鏡框中的圖畫,增加了景色的深度,產生了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就像杜 甫的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就是框景的真實寫照。 走廊窗子 建筑的結構、設備、材料。當進入蘇州博物館的時候,頓時覺得涼爽宜人。習慣性的向上張望希望看到空調出風口。可是,我轉了一圈也沒有看見一個空調出風口。而屋頂的百葉窗卻讓屋內異常透亮。而為外面35度高溫飄灑熱度的太陽,卻沒有隨著光線進入屋內,毫不令人拍案叫絕。

百葉窗

我們都知道人們的身高一般在1.9米之內。也就是說地上2米是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而屋頂的部分我們是不用考慮降溫的。雖然冷空氣重量較大。會下沉到地面。但是在上面冷卻的溫度卻浪費了能源。于是,讓本身就有空氣動力的冷空氣直接在人類活動范圍循環,會降低能耗。簡單的道理,卻常被忽略,而這里卻沒有。

出風口

把外圍空間與內部空間之間安裝一個空調出風口,空調的自然風,在這里形成了一道空氣墻,通過這個隱形墻割斷了外界空間和內部空間的溫度關系,確保留了人們的視覺需要。

阻熱墻

第8篇

博物館的優勢在于實物展示所營造的現場感,能通過展覽將一件件文物的實物展現在觀眾面前,令觀眾能夠具象化地了解過去的歷史,讓人們的印象更為深刻。博物館具有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社會職能,而其教育資源豐富,適當的運用,能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從博物館的教育對象而言,能夠接受到博物館教育的人群具有廣泛性,幾乎涵蓋了所有社會成員,而大部分的社會成員都是通過在各種院校中的學習獲取知識,但學校的教育畢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年齡限制,而人的一生應該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因而需要社會教育。社會教育,除正規的學校教育外,還包括家庭教育、文化教育、旅游文化教育、各種成人教育及博物館教育,而博物館教育職能的發揮在社會教育以及人們終身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教育途徑。因此,博物館是一個社會教育機構,它的教育對象包括各個階層,從兒童到老人,從一般群眾到殘疾人,從國內游客到國際友人,大家在博物館中,通過觀賞館內的文物或者參與各種教育活動來汲取文化知識。為此,把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充分的發揮,不僅是博物館事業發展需要,也是社會教育發展的需要。

二、博物館的教育資源未能充分發揮的原因

(一)博物館的宣傳力度不夠,大眾對博物館教育職能的認識不足

博物館過往給人的印象大多數都是有錢人的寶庫,封閉而又神秘,一般人都不會想到要去博物館參觀,更不用說會把博物館館作為一個學習的場所。在一項對以中小學生為主做的問卷調查中,關于了解博物館或者博物館中新展覽的途徑,53.1%的學生選擇了“學校里的老師介紹”;32.7%選擇“朋友/家人介紹”;8%學生選擇了“博物館自身的名氣”;0.2%選擇“互聯網上”,6%選擇“電視宣傳”和“報刊雜志”。從這項調查中可以看出,博物館的宣傳主要依靠人傳人這種古老低效的手法,對于博物館的宣傳和文化的傳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眾對博物館的印象停留在館藏文物的陳列展覽上,但其實隨著近年來博物館行業的發展,博物館不斷完善其他社會職能,其運用自身獨有的教育資源,開展各種類型的公眾教育活動,目的就是使更廣大的群眾可以享用博物館的教育資源。但據調查表明,仍有42.4%的觀眾從未了解過博物館開展的各類公眾教育活動,其中70%的觀眾了解后表示愿意參加。這說明博物館公眾教育活動的開展力度和社會知名度不足,公眾對博物館教育職能的認識程度仍有待提高。

(二)館校合作力度不足

這一觀點主要體現為雙方重視度的不足,學校固有的教學理念就是單一的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輸,大多數的院校還是以應試教學為主,并不重視實踐教育,致使學生缺少社會學習的機會;另外,博物館自身主要著重于館內的陳列展覽,較少為在校生設計專門的展覽或者把展覽帶進學校,造成影響力不足的問題。博物館教學有別于學校的傳統課堂教學,是由博物館利用館內資源舉辦相關活動而開展的,通過廣大學生的實地考察和親自操作,才能獲取相關的文博知識。近年來,社會一直在鼓勵倡導館校合作,讓博物館教學成為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但其實,館校合作的體制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因而館校合作的力度不足,博物館的教育資源未能被充分地發揮。

三、更好地利用博物館的教育資源的方法

(一)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博物館的宣傳教育職能的通識度

時至今天,我國13億的人口當中,就有過半數的是網民,互聯網信息傳遞的速度及影響力是前所未料的。如果能在互聯網上建立博物館網站和網上博物館,令更多的人能看到博物館的文物,了解博物館的文化,使更廣大的人群分享到博物館的教育資源,以此使館內資源社會化,以擴大這些資源的利用率。同時,博物館應該“走出去”,在原有的陳列展覽的基礎上,通過充分利用館內的教育資源,在一些企業、機關單位等舉辦臨時展覽。除了展覽以外,還可以在博物館內或到學校舉辦相關主題的講座;舉辦陶藝、文物鑒賞培訓班、文博夏令營等等。通過這些活動,能使博物館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總之既要把觀眾“帶進來”,自身也要“走出去”,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使博物館的教育資源充分地利用到為觀眾教育服務中。

(二)加強館校共建,讓博物館成為在校生的良師益友

館校共建是文化發展的新趨勢,博物館與學校聯手合作,建立思想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等,培養他們道德情操,同時增強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另外,博物館還可以舉行針對在校學生的文化活動,如以博物館為題材的現場繪畫比賽、文博主題的夏令營活動等等,通過互動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體驗、繼承傳統文化,培養高尚情操和增強審美能力。將博物館的教育資源與學校教育內容充分結合,讓博物館成為在校生的良師益友,是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的有益嘗試。

四、結語

第9篇

關鍵詞:成都博物館;新媒體;觀眾研究;展陳

成都博物館屬于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地方博物館最大的特征是收藏、展示陳列和文化信息傳播的“地方性”。然而在當今我們所處的傳媒時代,全球化進程使信息、知識、貨幣、影像、人的流動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各種各樣的傳媒技術作用下,地方被整合進一個更大的區域、國家和國際的網絡當中,使得不同的地方文化更為接近,甚至出現同質化的趨勢。那么,地方博物館作為一個“區域性的信息傳播”機構,如何最大限度的發揮地方歷史文化信息傳播、文化傳承的功能,如何在傳媒時代,運用先進的傳媒手段,開發藏品及展覽信息資源,對文化信息進行“大眾傳播”,成為目前博物館研究的新趨勢與新問題。[1]

1 體驗時代的來臨

美國體驗經濟學家 B?約瑟夫?派恩認為:“體驗事實上是當一個人達到情緒、體力、智力甚至精神的某一水平時,他意識中所產生的美好感覺。結果是沒有哪兩個人能夠得到完全相同的體驗經歷,因為任何一種體驗其實是某個人心智狀態與那些籌劃事件之間互動作用的結果。”而在我國社會急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對博物館產業有了新的文化追求,人們到博物館不僅僅滿足于獲得展品本身所反映的信息,更渴望得到獨一無二的互動體驗。[2]

進入21世紀后,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重塑著人們的思維模式和交流方式。意大利作家艾爾弗雷多(AlfredoM.Ronchi)在《E文化:數字時代的文化信息》一書中指出:“在信息時代,數字媒體信息已經成為最受觀眾青睞的文化藝術傳播方式,相對傳統方法而言,多媒體信息更容易被公眾接受。”在這一背景下,博物館與新媒體技術的深度結合已成為一種趨勢。這一點,也得到了博物館觀眾研究數據的支持。[3]

2 互動設計在成都博物館展陳中的應用分析

2.1 以多媒體創新為主的互動設計應用

成都博物館中多媒體互動設計的一大特色,就是將多媒體設備與展示元素相結合,并統一化,模塊化,基本形式是將設備運用融入到展項之中,讓觀眾不能一眼看見的地方,使整個展示效果更具完整性。展廳的每個小展區都不是單一地運用一種展示元素,而是將內容形式、多媒體、與人的互動結合起來一起設計。比如成都曾家包東漢墓中出土的弋射收獲畫像磚部分,整個畫面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為弋射圖,下為收獲圖。在展區內不僅融入了觀眾互動的互動多媒體屏幕,還有展示弋射和農耕的多媒體投影的光影踴和音樂,生動再現了蜀地收獲季節的繁忙景象,讓觀眾如身臨其境,并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2.2 以實踐操作為主的互動設計應用

針對年齡層較小的觀眾,以實踐操作為主的互動設計更能吸引他們的興趣,在皮影廳中設計了許多不同形式的實踐互動展項。例如對“找茬”,即找出不是馬的皮影;“你動我也動”,即通過觀眾的動作來通過投影操作皮影等。在木偶廳中還設置了提線木偶和鐵質木偶供觀眾玩樂。這些通過高科技的手段讓觀眾在游戲娛樂的同時深刻的感受到皮影和木偶的獨特魅力。

2.3 以展品為中心的互動設計應用

在皮影廳,木偶廳,民俗廳等展區中,會穿插一些小型互動展具,主要是作為展覽信息的補充說明。例如民俗館中的“七十二行”,通過觸摸屏,觀眾可以從動態的情景中了解民國時期的百業百態相關的知識。在展板文字說明上也融合了很多元素,將文字說明、圖片、模型和多媒體有機結合,適應不同觀眾的參觀興趣點,將信息傳播效能大大的提高了。

2.4 以模擬場景為核心的互動設計應用

以民俗館的“壩壩宴”展區為例,這一展區作為民俗館的一大特色,以四川當地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壩壩宴為場景,主要以觀眾的視覺感受為核心,而其中先進的展示手段是為了從不同的角度介紹了壩壩宴的的相關民俗,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場景的布置也經過精心設計,為典型的農村婚俗為背景,使展品的故事情節更連貫,并且有很好的延展性。所有人物和菜品都將按真實生態姿態制作,形態真實。這樣的展品陳列關系,使展示中的互動關系不僅僅局限于人與物之間,而是將展覽場景與展品,展品與展品之間的互動關系也進行了深入,使人、物、景之間都能產生出多層次不同的互動效果。

3 成都博物館的互動設計對觀眾的影響

新媒體技術使得展品、觀眾、博物館以及社會之間的互動變得緊密而頻繁,博物館的建設不再限于博物館本身,而是包括觀眾和社會共同參與建設。這種合力對傳播博物館文化,加強博物館知識傳播的力度,為廣大觀眾提供更為人性化的服務有著積極的作用。重新認識新媒體技術環境下的博物館觀眾,重視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所帶來的新元素力量,有助于調整傳統的觀眾調查方法,推動新的理念指導博物館發展。[4]

首先,多媒體手段的介入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和調和不同觀眾群體對于展覽信息的多樣化需求。與此同時,觀眾自身的認知體系主導著他們的博物館之旅,觀眾在博物館中的行為有著很強的自主性。這一行為特征要求博物館陳列兼顧系統性和自主性,既需要向觀眾提示展覽結構和主要的參觀流線,又要盡可能給予更多的自由選擇。而多媒體設備本身的多樣性及其信息承載的豐富性,在迎合現代觀眾的個性化需求上占有明顯的優勢。

第二,觀眾研究的相關數據表明,多媒體導覽設施能夠有效地增強觀眾對展覽內容的認知度。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分析了觀眾對多媒體導覽系統的態度。該博物館的展品原本只配有簡單的說明牌,內容僅包括名稱、作者、創作時間等。引入語音導覽系統后,研究人員對181位免費使用多媒體導覽設施的觀眾進行了調查,以了解觀眾對媒體導覽的看法。大部分觀眾在使用語音導覽設施之后更享受博物館之旅,并表達了再次使用的意愿。多媒體導覽設施讓觀眾在展覽中停留的時間更長,獲取了更豐富的信息。

第三,新媒體技術是創造成功博物館體驗的有效手段。誠然,藏品本身的吸引力構成了博物館在現代社會中的核心競爭力。然而,對于大部分觀眾而言,學習知識、受到教育并不是他們參觀博物館的主要目的,而在博物館特殊環境下的有趣的經歷或與家人度過的愉快時光,卻能夠成為他們對博物館永久性的記憶。 綜上所述,新媒體所孕育的新的藝術形式和信息傳遞方式,迎合了現代博物館觀眾的行為模式,它在最大限度地滿足和調和不同觀眾群體對于博物館展覽信息多樣化需求、增強觀眾對展信息認知度的同時,也提供了包括娛樂、審美、教育等一系列極其豐富的博物館體驗,從而開啟了現代博物館展示的新境界。[3]

參考文獻

[1]呂睿. 傳媒時代博物館的信息傳播研究[D]. 重慶大學, 2010.

[2]湯善雯. 互動設計在博物館展示中的應用[D]. 南京藝術學院, 2012.

第10篇

1.我園幼兒博物館的整體架構

在創建幼兒博物館之前,我園的教育特色為水墨文化,以此為切入點,我園整體文化氛圍有濃郁的人文氣息,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與我們以往的經驗,大部分幼兒對人文風格的展覽興趣不如科學展覽,而且,科學展覽更便于互動,適合幼兒以直接經驗為主的學習特點。因此,我園擬定幼兒博物館以踐行科學精神為主,以期在未來與水墨文化相得益彰,發展成“水墨潤養心靈、博物啟迪智慧”的園所文化。

基于上述思考,參考中國地質博物館高源老師的建議,我園規劃幼兒博物館三年有一次大的循環,即三年設置六個大主題(物理、化學、天文、地質、動物、植物),每學期更換一次主題,兩個相同的大主題可以在細節上與小主題的選擇上有所區分。這樣的設置有兩方面的用意,一方面,我們要用不變的大主題把園所文化傳遞下去,用“不變”形成鮮明的特色;第二方面,我們這六大主題來自于科學發展的金字塔(數理化天地生,數不適宜幼兒,幼兒對生物興趣很大,劃分為動物與植物),具有全面性,可以讓每一個幼兒的三年生活能全面、廣泛地對科學發展有一定認知。

在空間布局上,依據我園現有的場地資源,我們建立了“一個室內主館、三個室外配館、一條博物文化長廊”的幼兒博物館,如今,這一架構已然形成。

2.幼兒博物館采取幼兒園、家庭與專業博物館共建的方式

在每一主題的幼兒博物館中,我們采取幼兒園、家庭、專業博物館共建的方式,堅持以幼兒為主體、不斷建構的原則。在具體實踐中,借助專業博物館的優勢資源,引導幼兒參與選題與創設、鼓勵家長積極共建,構建集幼兒博物館與班級活動、公共環境、家長志愿者、社會資源為一體的多元互動課程模式,給幼兒科學探索以啟蒙,提高幼兒五大領域的綜合能力。

“水生生物”是我園幼兒博物館的第一個主題,這個主題也是在建構過程中不斷變化,不斷豐富,下面以記述本主題為線索,淺談幼兒博物館的建構思路。

1. 專家引領博物館的內容框架

在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基礎上,我們邀請了自然博物館的劉菁老師、地質博物館的高源老師來園與教師、家長志愿者召開了“海洋生物”主題的幼兒博物館的策劃會。在這次策劃會上,兩位專家對于幼兒博物館承擔的功能(博物精神的熏陶與科學探索的啟蒙)給我們進行了細致地闡述,并就海洋生物的博物館與動物園的海底世界的異同進行了詳細區分,博物館更應該注重博,即某個體系展品的分類全面,對于海洋生物而言,我們要對海洋生物進行系統的分類,要保證每一類都有對應的展品,就展品的形式而言,也要全面而不是只有活體,還應該有標本、毛絨玩具、動畫片、繪本等,展品的來源也要體現其豐富性。

2.集多方資源積極布展

策劃會后,我們集多方資源積極布展,首先,根據海洋生物的專業分類我們對幼兒感興趣的海洋生物進行了問卷調查,在保證分類科學合理的基礎上,展出幼兒最感興趣的展品。在調查問卷中我們發現,99%的幼兒選擇了企鵝,為滿足幼兒的興趣,我們特此向自然博物館借了企鵝標本(同時還借了海豹、海龜、斑海雀等珍貴標本),供幼兒觀察學習。其次,我們向幼兒及家集了可以來園展覽的相關展品,很多幼兒從家帶來了各種貝殼,還有的幼兒帶來了浸制標本,在他們參觀的時候,常常會十分驕傲地向其他小伙伴或者來賓介紹自己帶來的展品。在此,園所購買了海洋生物的毛絨玩具、螺類貝類、活體動物(魚、蝦、蟹等)、各種海洋生物的繪本,等等。

3.開展活動培養幼兒的博物意識

在初步布展的情況下,我園有針對地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動,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向幼兒滲透博物意識。

(1)為幼兒園的植物制作標簽

為體現博物文化中“從有限到無限”的精神,我們在幼兒博物館外同樣為幼兒滲透博物意識,我們請博物館的專家幫我們鑒定,對園所內的花卉、樹木、竹子等進行了鑒定,并為他們制作了標簽,與幼兒一起給他們掛好標簽,對于成長狀態不佳的植物,還進行了現場咨詢,與幼兒一起學習了一些植物養護的方式方法。

(2)做博物館的小主人

根據幼兒發展的年齡特點,我們選擇大班幼兒與我們一起參與幼兒博物館的建設,在此過程中,他們開展了“我與博物館共成長”的一系列活動,如我設計的博物館門票、競選小小講解員、我最喜歡的標本海選、我去過的博物館留影展等等,這樣的活動激發了幼兒對博物館的興趣,并讓他們對于博物館的運行有了初步的認識,這對其以后參觀社會上的各種博物館有很大的意義。

(3)記錄博物館的成長過程

第11篇

本文借鑒傳播學理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博物館展示設計的目的實為展示信息的高效傳播。在此基礎上,將博物館展示信息傳播看成一個由展品信息、展示設計、受眾組成的系統過程,分別從博物館展示主題、博物館觀眾和展示設計本身三個角度對河南地方博物館的展示設計特征進行了系統的剖析,使博物館的展示設計真正融入到博物館中。

關鍵詞:

河南地方博物館;展示設計;傳播自博物館存在以來,博物館的展示設計追求的就是展品能夠真實無誤地陳列出來,而隨著近年來博物館事業的迅速發展,博物館展品已不再滿足于簡單的陳列了,如何讓觀眾在有限的參觀時間內,獲得最有效的展示信息,成為了一個新的關注點。河南地區五千年的厚重歷史留給了后人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本著承載本土文化、形成標志性地域特色的目的,河南地方博物館也開始越來越注重歷史信息與價值的傳遞。如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策劃展覽時,博物館有意識地將展品、展示設計和觀眾看作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全面考察展示主題、觀眾和展示設計三方面,推動博物館展覽的順利進行。

一、展示主題

展品是展覽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展覽中,展品可謂是整個展覽的靈魂。作為獨立存在的對象,不同展品之間的背景信息和學術信息相對來說也具有一定的孤立性,那么,在策展時,展示設計師就應該在彼此孤立且瑣碎的歷史信息中,截獲一個適合的切入點,定位展覽主題,進而收集展覽所需信息,建立展覽框架。定位展覽主題在博物館展示設計工作中占據著首當其沖的位置。在進行真正的展示設計工作之前,博物館展示策劃人員應該先從展覽的展品和展示內容出發,進行展前的展品信息收集和研究,把握好不同展覽的特點,為展覽擬定深刻并具有辨識度的展覽主題。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的虢國博物館,是建立在西周虢國墓地遺址基礎上的一家社會歷史類博物館,在經歷了前后兩次大型挖掘后,虢國博物館共探明了以虢國國君墓葬遺址群及虢國夫人的墓葬遺址群為主的墓葬共252座,虢國地下車馬坑10座,隨墓葬出土各類文物約3萬件。虢國博物館是依托墓葬遺址建立的,墓葬和車馬坑便是展示內容本身,因此在展品的位置陳列設計上十分具有局限性。那么,如何為博物館劃分展示區域,如何為各區域進行主題定位,成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根據墓葬遺址的發掘內容,虢國博物館的展示策劃人員在虢國國君墓葬遺址群及虢國夫人的墓葬遺址群的原址上設置了兩個展區,作為該博物館的主要展示內容,并對應將主題定為“國君覓蹤”和“梁姬風韻”;車馬坑也作原址保留,定為“車轔馬蕭”展區;同時將隨墓葬出土的近3萬件文物進行轉移和二次展示設計,設置了“虢寶擷英”展區。在以上四個展示主題的基礎上,博物館方面又設置了一個總述性的展廳——“虢國春秋”,在該展廳中設計了圖片說明、文案說明、壁畫演示等展示方式,用以向參觀者介紹虢國的歷史背景、地理位置及發掘現狀。虢國博物館就是在展示設計工作前,根據展示內容,進行了全局性的思考,對展示主廳進行了巧妙定位,使觀眾對展示內容一目了然。在為展示主題進行了準確定位之后,展覽策劃人員就要以展示主題為統領,為整個展覽建立一個展覽框架。展覽框架,就是博物館準備以怎樣的方式將展品的故事講述給觀眾。在梳理展覽的故事框架之前,策展人員會收集到大量與展品相關的展示信息,然而在展覽中,又不可能將所有的展示信息面面俱到地展示出來,如此,策展人員就要在建立展覽框架時,區分出展覽所需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以便給觀眾帶來一個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張弛有度的展覽。

二、博物館觀眾

展示策劃人員在進行展示設計規劃時,不僅要從展品的角度出發,找到與之相適應的展示設計形式,也要考慮到博物館觀眾參觀展品的意愿和理解展示信息的能力,使博物館的展示設計真正做到為參觀者服務。根據實地調查發現,河南地區的大部分博物館都有意識地考慮到了參觀者的需求,采取了參觀者更易接受的展示設計方式,來傳遞展示信息。如今,許多博物館采用“情境設計”的展示設計方式來加深觀眾的參觀體驗。情境設計是將信息寄予情景之中,使觀眾真正參與到展示中,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結合統一。在博物館中進行情境類的展示設計,需要展示策劃人員把握住展示信息中的精彩點,這就像進行一場電影導演活動,展示策劃人員正如電影導演的角色,需要控制好展示情節中的,以激發觀眾的興趣,帶動觀眾參與到展覽中。洛陽民俗博物館是一座展示傳統河洛文化、洛陽本地民俗風貌的博物館,按照展示信息,博物館設置了壽俗、信俗、婚俗、民間工藝四個主要展廳。其中,婚俗展廳使用了場景復原的展示方式,利用蠟像展示和真實婚俗用具展示,將整個展廳還原成河洛地區傳統婚禮的現場,如此引人入勝的場景仿佛能開口說話一般,將觀眾帶入展覽的氛圍之中,仿佛使其置身于當時的歷史情境(圖1)。

三、展示設計

1參觀動線要探討博物館的展示設計方式,就不可不探討博物館的參觀動線。博物館的參觀動線大體可以分為三種形式(圖2)。一是放射式,這種參觀動線的特點是讓觀眾以同一個向心性的公共區域為中心,進行放射式參觀。位于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是典型的放射式參觀動線(圖3)。該博物館放射的核心,是博物館入口處正對的博物館序廳。序廳的四面墻下,是通向四個不同展廳的入口,觀眾在每個展廳參觀完畢后,都要先回到序廳空間稍作調整,再進入下一個展廳(圖4)。放射式的參觀動線,給了觀眾參觀和休憩相結合的體驗,更有助于觀眾有效地接收展示信息,避免了博物館疲勞的發生。二是線性式,這種參觀動線是通過設置博物館空間,引導觀眾走一條特定的參觀路徑。安陽殷墟博物館的參觀動線是典型的線性式(圖5)。博物館的入口位于整個博物館空間的正中央,進入博物館,有一座以殷墟文化為主題的水院景觀,圍繞著露天的水院景觀,博物館設置了六個線性相連的展廳。從進入第一個展廳開始,每前一個展廳的出口都與后一個展廳的入口空間共用,并且博物館在每個展廳的出入口處都設置了一定的過渡空間,以引導觀眾調整休息,進入下一階段的參觀。線性式的參觀動線,將展示空間本身也作為參觀的一部分,給觀眾一氣呵成的參觀體驗。三是散點式,這種參觀動線是對整個展示空間進行二次展示設計,自由分割展廳,機動布置展品位置。如博物館采用了散點式的參觀動線,前來的觀眾將會獲得最自由的參觀體驗。正如河南博物院的東周展廳(圖6)和西漢展廳(圖7),展廳內的展品位置陳列的緊湊且靈活,觀眾進入展廳后,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自由參觀。

2展示材質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注重展示材質的挑選,是為了能夠帶給觀眾視覺及觸覺上的全新體驗。如使用不同的展示材質進行空間布置,即使在相同的展示場地進行相同展品的展示設計,也會獲得完全不同的展示效果。一走進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紅旗飄飄”展廳,就被其莊嚴磅礴的氣氛感染了。該展廳使用了大量石材雕塑來還原歷史場景,石材效果將緬懷革命先輩的莊重歷史氛圍成功帶給了參觀者(圖8)。

3展示色彩人的視覺對色彩有著極高的感知度,展示設計中的色彩往往最能引起觀眾的注意,在展覽中合理發揮色彩的作用,能更大程度地突出展品,有利于展示主題和展示設計的有效融合。河南鎮平縣彭雪楓紀念館,展出了彭雪楓將軍的平生事跡,一走進展廳,就能感受到濃烈的“崢嶸歲月”般的情感氛圍。在這里,展示策劃人員先根據博物館的展示內容和展覽主題,規劃了整體的展示設計方式,展廳使用了紅色為主要基調,引導觀眾體驗博物館營造出的昔日光輝的革命歲月氛圍(圖9)(圖10)。

4多媒體如果說早前的博物館多是處于靜態的展示,是讓觀眾通過“看”的感官形式完成參觀,那么如今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將影像、聲音、觸摸等新形式融入到展示中,使觀眾的視覺、聽覺、觸覺得到全方位的調動,從之前被動地接受展示信息,到開始主動參與到參觀探索活動中去。殷墟博物館有一件“陶制人頭像”藏品,該陶像保存完好,造型生動,展現了古代安陽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圖11)。據分析,這件生動的陶制人頭像可能是普通人在日常勞作間隙而作,這樣簡單的一件展品,也同時代表著該地區古代普通勞動人民辛勤樂觀的生活狀態。然而,這件陶像實物體積較小,進行普通展示并不能很有效地引起觀眾的注意。鑒于此,殷墟博物館的展覽策劃人員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頭像等比例放大,為它還原制作了一個動畫形象。這個動畫形象被定位為該藏品出土時期的人物,動畫形象在多媒體投影上開口說話,向觀眾們介紹自己日常的生活勞作情況(圖12)。較為成熟的多媒體展示手段是以與觀眾進行有效交流為出發點的,殷墟博物館說話的陶制人頭像動畫形象,快速拉近了展品與觀眾的距離,使觀眾原本被動的視覺接受,轉變為主動的互動參與。與人頭像動畫形象的“對話”,使觀眾在得到互動樂趣的同時,也接收到了傳遞出的展品信息。

四、小結

第12篇

一、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法》的宣傳工作

黨的十七大精神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關鍵時期的綱領性文件,是我們行動的指南,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特別是文化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的精神,加強對文物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切實做好文物保護工作。

進一步加大文物保護的宣傳力度,認真開展“5·18國際博物館日”、和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的中國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普及文物保護知識,大力營造人人保護文物、人人支持文物保護事業的社會氛圍。

進一步學習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其《實施條例》、《省文物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努力提高全市文博工作者的執法水平,創造全市文物保護工作的良好環境,促進文博事業的蓬勃發展。

二、切實抓好文物保護基礎工作

1、完成“十二五”文物保護規劃工作,為今后五年的文物保護工作打下基礎。

2、穩步推進全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辦好文物普查培訓班,抓好普查工作簡報、月報工作。在全省的三普實地文物調查階段省級驗收工作中,我市三普工作截止月日,我市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724處,其中新發現1966處,目前居全省9個地(州、市)第一位。

3、抓好文物安全工作,認真開展文物安全檢查,落實文物安全責任制,加強安全防范,盡力排除隱患,切實保證文物安全。

4、開展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組織市文物收藏協會和市文物收藏協會開展互動,普及文物保護法律法規。

三、努力做好文物保護修繕工作

1、做好大學舊址保護規劃的論證、報批工作。爭取實施墓、四渡赤水戰役舊址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

2、繼續抓好飛虎關、市坪申佑祠、石筍峰寺、道真萬天宮、周西成祠、古建筑群和羅峰書院等文物建筑的保護維修掃尾工作。

3、縣山盆李梓鐵索橋、市太極樓的修繕工程即將完工,等待省市文物行政部門組織專家進行驗收。

4、加強文物維修工程的管理工作,對文物工程項目經費使用、地方配套資金落實、執行法律法規和工程質量等情況進行檢查。

5、認真做好文物建筑受災和損壞的情況調查,做好搶救維修方案,積極抓好抗災救災工作。

四、加強博物館工作

各博物館、紀念館要把廣大公眾的文化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牢牢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準確把握社會文化生活的新特點和人民群眾的要求,在內容設計、形式設計上積極探索和大膽創新,盡力辦出陳列展覽精品,使博物館、紀念館成為文化教育和傳播中心,成為公眾流連忘返的文化園地。

認真貫徹、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精神,積極采取有力措施,制定管理制度,強化內部管理,完善服務設施,改善服務條件,加強安全措施,建立聯動機制,做好已經免費開放的工作,逐步實現文物系統歸口管理的博物館紀念館的全面免費開放。紀念館、市博物館、婁山關戰斗遺址陳列室、習水四渡赤水紀念館、黎庶昌故居陳列室、市博物館獲得中央免費開放經費,已經面向公眾免費開放。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江县| 灌南县| 集安市| 江口县| 兰坪| 广南县| 台东市| 宁晋县| 扶余县| 连平县| 探索| 吉木萨尔县| 陆良县| 海晏县| 广河县| 湘潭县| 凤凰县| 化州市| 阳高县| 沧源| 梓潼县| 溆浦县| 巩义市| 威海市| 绩溪县| 临海市| 临汾市| 前郭尔| 隆德县| 永登县| 鄂托克前旗| 安福县| 洛川县| 京山县| 安宁市| 四平市| 岳阳市| 喀喇| 班戈县| 尼勒克县| 和林格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