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0:58: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癜風的臨床癥狀,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資料與方法
本組病例共107例,均為我科2000年1月~2005年6月住院患兒,符合《實用兒科學》過敏性紫癜診斷標準。男67例,女40例;年齡4~15歲;病程1~20天。所有病例均有皮膚紫癜,其他發(fā)熱21例,腹痛38例,嘔血27例,便血14例,血尿9例,蛋白尿7例,關節(jié)腫痛35例,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41例。隨機分為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組54例,單純西醫(yī)治療對照組53例,經(jīng)X2檢驗兩組患兒一般臨床情況差異無顯著性(X2=0.109,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兩組西醫(yī)治療方法相同,包括:①一般治療。急性期臥床休息,避免與可疑致敏原接觸。如有明顯感染,給予有效抗生素7~10天。并注意液量、營養(yǎng)及保持電解質(zhì)平衡。②對癥方法:有蕁麻疹或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時應用抗組胺類藥物和鈣劑,部分用H2受體阻滯劑西米替丁,有腹痛時用解痙藥物,消化道出血顯著者短期禁食,必要時輸血。③抗凝療法:如阿可匹林、潘生丁。④如有嚴重消化道病變或腎臟綜合征表現(xiàn)者,應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治療組加用中藥“抗敏消癜湯”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根據(jù)年齡大小調(diào)整藥物劑量。7天為1個療程。藥物組成(以12~16歲劑量):麻黃4.5g,蟬蛻12g,地龍15g,細辛3g,防風7.5g,荊介7.5g,羌活6g,獨活6g,丹參15g,紅花9g,川烏3g,草烏2.4g,牛膝7.5g,甘草6g。對并發(fā)腎炎伴有高血壓者,去麻黃加白茅根30g,澤瀉9g,車前子30g。
療效判斷標準:①治愈:皮膚紫癜消退,關節(jié)腫痛消失,腹痛、便血痊愈,尿常規(guī)與腎功能正常;②好轉(zhuǎn):臨床癥狀消失,小便尚有輕度異常;③未愈:皮膚紫癜反復出現(xiàn)或/和明顯腎臟損害。
結(jié)果
治療組治愈45例,好轉(zhuǎn)8例,未愈1例,總有效率為98.1%;對照組治愈30例,好轉(zhuǎn)15例,未愈8例,總有效率84.9%。兩組療效比較差別有顯著性意義(X2=6.09,P
平均住院時間比較:治療組平均住院10.14±5.15天,對照組平均住院14.23±6.26天。治療組比對照組短,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3.41,P
復發(fā)率比較:出院后3~6個月隨訪,治療組復發(fā)2例(3.7%);對照組復發(fā)9例(16.9%)。兩組比較差異顯著(X2=5.11,P
討論
過敏性紫癜是一種常見的血管變態(tài)反應性出血性疾病。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當某些致敏物質(zhì)導致機體發(fā)生變態(tài)反應時,全身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及脆性增加,以致造成出血癥狀。臨床以皮膚紫癜為主要表現(xiàn),常伴有關節(jié)腫痛、腹痛及腎損害。西醫(yī)治療一般采用抗組織胺類藥物、鈣劑、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等。中醫(yī)認為,本病系血熱伴有風邪引起。治以散風清熱,活血化瘀。抗敏消癜湯中麻黃抗過敏,地龍抗組織胺作用,以降低血管的通透性;蟬蛻祛風清熱;防風、荊介、羌活、獨活疏風活絡,散瘀止痛;川烏、草烏、細辛三藥相伍,鎮(zhèn)痛力強,對關節(jié)的消腫止痛收效迅速;丹參、紅花活血化瘀,有抗凝作用,可加速皮疹紫癜的吸收;牛膝引藥下行,能增強丹參、紅花活血化瘀的功效。本文應用抗敏消癜湯結(jié)合西醫(yī)療法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能縮短病程,改善癥狀,防止復發(fā),提高治愈率,且無任何不良反應,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 白癜風;中藥制劑;綜述
白癜風在中醫(yī)學中稱為“白癜”、“白駁風”、“白駁”等。目前,學術界對本病病因病機的闡述也不盡相同。有學者認為,因患者素體陰虛,肝氣郁結(jié),或感受六之邪,阻于皮膚,致氣血不和,血不養(yǎng)膚所致。另有學者認為,主要是因局部皮膚黑色素的缺乏,黑為腎之本色,黑色素缺乏正是腎虧之明證;色白主虛寒,虛為氣血虧虛,寒是陽虛寒凝,加之風邪相搏, 故令皮膚失榮,白變由生。還有學者認為,白癜風是由風邪侵犯皮膚,襲入毛孔,毛竅閉塞,血不榮膚;或七情內(nèi)傷,五志不遂,氣機紊亂,氣血違和,久病失養(yǎng),亡血失精,傷及肝腎,精虧不能化血,陰血虧虛,不能生精,營衛(wèi)無暢達之機;或郁怒傷肝而氣滯血瘀,脈絡阻滯不通,新血不生;久病因循失治,瘀阻脈絡,肌膚失養(yǎng)所致。由于對白癜風病因病機的闡述不同,所以,在指導臨床用藥上也各不相同,有主張用純中藥治療,也有主張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療法的。近年來,用純中藥治療白癜風的報道很多,療效也很確切。筆者現(xiàn)根據(jù)臨床用藥劑型不同,對治療白癜風的中藥制劑運用情況作一綜述。
1 單劑型
1.1 湯劑
周氏等[1]采用商氏消白方Ⅰ號配合商氏消白方Ⅱ號治療白癜風120例患者,結(jié)果痊愈22例,顯效46例,有效31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82.5%。治療時間最短3周,最長2年。屠氏等[2]用克白湯加減治療白癜風195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3個月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結(jié)果痊愈23例,顯效41例,有效81例,無效50例。痊愈率為11.79%,總有效率為74.36%。王氏等[3]辨證運用活血祛風湯治療白癜風52例,總有效率為98%,治愈率為73%。用藥時間最短20 d,最長為3個月。袁氏[4]辨證運用養(yǎng)陰活血湯治療白癜風,30 d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禁用維生素C,忌食西紅柿、草莓及辛燥之物。經(jīng)服上方6個療程,結(jié)果痊愈46例,顯效9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67%。王氏[5]應用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白癜風42例。1個月為1個療程,最長觀察6個療程。結(jié)果痊愈11例,顯效9例,有效1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0.2%。張氏等[6]用復方桃紅液治療82例患者,總有效率為86.83%。劉氏[7]介紹了其導師歐陽恒教授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選定7味中藥組成的消白合劑(黑芝麻30 g,黑大豆30個,核桃30個,紫背浮萍10個,路路通10個,紅花10個,大棗5枚),收到較好的療效。
薛氏[8]采用內(nèi)服自擬消白靈湯和外用自制消白液治療17例,結(jié)果痊愈5例,顯效5例,有效4例,無效3例,顯效率為58.8%,總有效率為82.4%。顧氏[9]用九味羌活湯治療泛發(fā)性白癜風5例,結(jié)果4例顯效(皮膚黑色素再生顯著, 皮損消退50%以上,暴露部位白斑基本消失),1例有效(皮膚黑色素再生明顯,皮損消退30%以上)。
1.2 搽劑與酊劑
史氏等[10]以補骨脂15 g、白芷10 g、紅花10 g、獨活10 g、丹參10 g、墨旱蓮10 g、梔子10 g用30%酒精浸泡2周,加壓過濾,取淡黃色藥液,制成復方補骨脂搽劑,每日外搽藥液2~3次,伴自然光照射10 min,對面部白癜風治療效果顯著。任氏等[11]以補骨脂60 g、紫草20 g加60度白酒至1000 mL浸泡2周,取上清液,壓榨殘渣,壓出液與上清液合并濾過,置密閉容器中備用。用時取儲備液100 mL置外用藥瓶中,涂于患處,每日3~5次,療程為3個月。治療32例,痊愈5例,顯效11例,有效10例,無效6例。石氏等[12]用復方驅(qū)蟲斑鳩菊擦劑治療白癜風39例,總有效率為95.2%。
孫氏[13]采用白癜靈酊為主治療白癜風107例,結(jié)果痊愈26例,顯效31例,有效4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2.52%。陳氏[14]以烏梅30 g、當歸30 g浸泡于75%酒精150 mL中,2周后過濾去渣,即得當歸烏梅酊。用時以棉簽蘸藥液搽患處,每日3~4次,2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xù)用2~3個療程。31例患者中,治愈7例,顯效11例,有效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0.7%。鄭氏[15]將墨旱蓮、補骨脂各30 g,馬齒莧25 g,紫草20 g,紅花、生姜、白芷各15 g,粉碎放入容器,加入75%酒精500 mL、二苯亞砜100 mL,浸泡10 d。每日擦患處3次,日光照射,2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97例患者,總有效率為96.9%。楊氏[16]以補骨脂100 g、白芷20 g、紅花20 g、當歸20 g浸入50%的酒精500 mL內(nèi),密封1周后用。每日下午3-4時,在戶外朝太陽處擦患處。夏、秋季,兒童曬3~5 min,成人曬5~10 min;冬、春季,兒童曬5~10 min,成人曬10~15 min。10 d為1個療程。80例患者中痊愈22例,顯效23例,有效11例,無效24例,總有效率為70%。謝氏等[17]以補骨脂150 g、梔子75 g、烏梅75 g、菟絲子50 g、醋酸氫化可的松10 g、二甲基亞砜50 mL、氮酮20 mL、甘油100 g,用70%乙醇加至100 mL。每日將患處清洗后,于白斑區(qū)外涂2~3次。127例患者治愈顯效率55.9%。王氏[18]將補骨脂200 g、骨碎補100 g、黑芝麻50 g、石榴皮50 g、白芷50 g、菟絲草50 g碾碎,放入75%酒精1000 mL中浸泡7 d,去渣。使用時用消毒棉簽蘸上藥外搽皮損處,每日2~3次,外搽后在陽光下照射10~20 min,30 d為1個療程。經(jīng)治療1~2個療程,治愈15例;3個療程治愈25例;治療3個療程以上而無效者5例。總治愈率為88.89%。馮氏等[19]發(fā)現(xiàn)用復方卡力孜然酊治療白癜風具有良好的活血溫膚、清除沉著于局部的未成熟異常黏液質(zhì)作用,治療30例痊愈5例,顯效13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60%。李氏等[20]以赤芍10 g、川芎10 g、菟絲子10 g、刺蒺藜10 g、補骨脂10 g等,用75%乙醇100 mL室溫下密閉浸泡2周,并不時振蕩,濾過除渣,收集提取液,外用。治療白癜風28例,其中痊愈11例,顯效4例,有效7例,無效6例,痊愈率39.29%,總有效率78.57%。
1.3 丸劑與膠囊
鄒氏[21]以皂角刺80 g、墨旱蓮100 g、白蒺藜80g、白鮮皮80 g、桃仁80 g、紅花80 g、蒼術50 g、苦參40 g、檀香40 g、姜黃80 g、生熟地黃各120 g、何首烏100 g、黑芝麻100 g、赤藥80 g、補骨脂80 g、川芎80 g、桑螵蛸80 g、麻黃50 g、當歸80 g、桑椹子100 g共研細末,煉蜜為丸,作300丸,早晚各服2丸,服完1料為1個療程,可服1~2個療程。兒童劑量減半。治療白癜風113例,顯效率為58.3%。陶氏[22]以黃芪300 g、墨旱蓮150 g、補骨脂150 g、生地黃300 g、豨薟草150 g、川芎150 g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 g,每次1~2丸,每日3次,3個月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32例患者中治愈者8例,顯效9例,有效11例,無效4例,有效率為87.49%。孫氏[23]以白蒺藜、白鮮皮、制何首烏、黑芝麻各等量,共為細末,和蜜為丸,每丸重6 g,早晚各服1丸。3個月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結(jié)果40例患者中34例癥狀消失。楊氏等[24]用白癜丸治療45例患者(每次1丸,每日2次),結(jié)果治愈時間最短為1周,共4例,一般明顯療效出現(xiàn)在1個月內(nèi),以顏面部效果最佳。王氏[25]采用自擬中藥消白丸內(nèi)服配合液氮治療白癜風60例,消白丸每次5 g,每日2次,配合局部液氮冷凍,2~3 d治療1次,1個月為1個療程。結(jié)果治愈54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7%。王氏[26]觀察了青雪白癜風丸及抗白霜治療白癜風的療效,116例患者中治愈率為38.9%,總有效率為91.6%。張氏等[27]應用消白膠囊配合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患者32例,3個月后痊愈28例,顯效4例,有效率達100%,所有病例移植術后供皮區(qū)和受皮區(qū)均無瘢痕形成,未出現(xiàn)同形反應。
1.4 片劑與沖劑
胡氏等[28]采用自制的中成藥白蝕片與祛白Ⅰ、Ⅱ沖劑聯(lián)合自體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取得良好的療效。其中,祛白Ⅰ沖劑兼有活血祛風作用,適用早期或進展期患者;祛白Ⅱ沖劑側(cè)重疏肝解郁,適用于有精神神經(jīng)因素的患者;白蝕片兼有調(diào)補肝腎作用,常用于病程較長的患者。李氏[29]以丹參、當歸、六月雪、制何首烏、青木香、杭白芍、潼白蒺藜、補骨脂、十大功勞葉、黃芪、自然銅、大棗等按常規(guī)劑量配制成片劑,每日服3次,每次10片,兒童用量可減半。治療25例患者,痊愈4例,顯效21例,總有效率為69.4%。
1.5 霜劑
林氏等[30]用補骨脂、白芷、5%烏梅提取液、0.02%地塞米松等適量制成的霜劑治療31例白癜風患者,總有效率達67.7%,與8-甲氧補骨脂素(8-MOP)療效相仿,而不良反應較小。
2 多劑型
2.1 丸劑配合酊劑、搽劑
趙氏等[31]取補骨脂、黃芪、紅花、川芎、當歸、桃仁、烏梢蛇、紫草、丹參、膽草、地龍等各10 g,白蒺藜100 g,制成水丸。每日2次,每次9 g,12歲以下兒童酌減;同時患處外涂補骨脂酊,每日2次。治療89例患者,總有效率達79.8%。沈氏[32]以外用白癜酊和內(nèi)服烏須黑發(fā)丸治療68例患者,結(jié)果痊愈35例,好轉(zhuǎn)2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9.7%。吳氏等[33]自制復方消斑驅(qū)白丹,配合外搽消斑靈,每日2次。治療378例各類型白癜風,結(jié)果痊愈率為52.38%,總有效率為84.92%。
2.2 膠囊劑配合搽劑
楊氏等[34]以當歸15 g、白術15 g、太子參12 g、防風15 g、生薏苡仁20 g、白蒺藜20 g、紫草15 g、紅花20 g、生黃芪20 g、何首烏12 g、生甘草8 g自制成復容白癜風膠囊,口服,每次6粒(0.35 g),每日3次。并將上方水煎濃縮以外擦,每日3次。療程最短2個月,最長1年。經(jīng)觀察168例,顯效74例,有效68例,無效26例。
2.3 湯劑配合搽劑、酊劑
于氏[35]用內(nèi)服自擬方和外用復方補骨脂酊、烏梅酊或氮芥酊局部外擦治療90例,取得良好療效。劉氏[36]介紹了張作舟治療白癜風經(jīng)驗,基本方為羌活10 g,獨活10 g,防風10 g,白芷10 g,桃仁10 g,紅花10 g,骨碎補10 g,威靈仙10 g,川芎10 g,補骨脂15 g,女貞子15 g,墨旱蓮15 g,何首烏15 g,菟絲子15 g,雞血藤15 g。可根據(jù)患者病情加減:痰多者加陳皮9 g、法半夏9 g、白芷10 g、厚樸10g;氣虛乏力者加黃芪15 g、黨參15 g;瘀血明顯者加丹參15 g、三棱6 g、茜草10 g;頭暈耳鳴、腰膝疼痛明顯者加杜仲20 g、桑寄生15 g;惡風者加桂枝10 g、白芍15 g;瘙癢者加白鮮皮15 g、刺蒺藜10 g、浮萍10 g;冬季加重者加細辛3 g、制附片6 g。外治可用補骨脂30 g、菟絲子20 g、當歸10 g,以75%酒精150 mL,浸泡1周后取汁擦于色素脫失處;也可用丹參30 g、何首烏30 g、紫草10 g,以75%酒精浸泡1周后同前法外用;對于新發(fā)者還可以選用膚萬醑或新適確得涂擦于患處。龍氏等[37]以菟絲子20 g、生地黃20 g、丹參20 g、補骨脂15 g、何首烏15 g、白蒺藜15 g、當歸15 g、赤芍15 g、黑芝麻(杵)12 g、白芷7 g、川芎10 g、桃仁10 g、紅花10 g、莪術10 g、枇杷葉(包)10 g、桔梗8 g組成消白湯,每日1劑,水煎3次,前兩煎混合分2次服,后一煎外洗患處;另以補骨脂、骨碎補、菟絲子、何首烏、黑芝麻、白蒺藜、白芷各100 g研末混合,泡入75%酒精2000 mL,外搽患處,每日3次,2個月為1個療程。介紹了2例典型病例,用藥后白斑均消退。尹氏[38]用炒柴胡15 g,白芍15 g,香附15 g,川芎20 g,當歸15 g,刺蒺藜45 g,黃芪30 g,自然銅30 g,紅花10 g,補骨脂10 g,防風15 g,炙何首烏30 g,蒼耳草15 g。辨證加減:發(fā)于頭面部加升麻10 g、白芷10 g;胸腹部加瓜蔞皮10 g、郁金10 g;下肢加牛膝10 g;肝腎陰虛加女貞子15 g、墨旱蓮15 g、黑芝麻30 g;血瘀明顯者加水蛭15 g、丹參30 g。上方冷水浸泡1 h,煎沸5 min,取汁內(nèi)服,留少許藥汁用紗布浸藥汁外擦。共治療56例,痊愈14例,顯效20例,有效15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8.00%。一般服藥20~60劑,多數(shù)服藥1~2月出現(xiàn)效果。龔氏等[39]以黃芪30 g、當歸12 g、補骨脂12 g、郁金12 g、煅自然銅30 g、羌活6 g、防風9 g、蒼耳子9 g、豨薟草20 g、丹參12 g、木姜子12 g、甘草6 g組成白癜湯。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 mL,早晚分服,兒童減半量。另配合外用消白酊(補骨脂150 g、烏梅100 g、紅花15 g加70%乙醇100 mL浸泡1周,濾出液加甘油20 mL和乙醇至足量),每日清洗患處后,外涂白斑區(qū),每日3次。以4個月為1個療程,用藥期間停用其他藥物。治療白癜風取得了滿意療效。
3 結(jié)語
盡管國內(nèi)報道用中藥治療白癜風的案例很多,也確有一定療效,但一些藥物和制劑的長期療效仍然有待進一步考察確定,對中藥的作用機制應逐步深入,中醫(yī)治療白癜風的理論也還需要完善。當然,現(xiàn)代醫(yī)學對白癜風發(fā)病機制研究的突破,也會有助于指導中藥治療白癜風的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建平,商建軍,胡玉玲.商氏消白方Ⅰ號治療120例白癜風的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1996,15(3):42.
[2] 屠福漢,朱金土.克白湯治療白癜風[J].山東中醫(yī)雜志,1998,17(11):499.
[3] 王國輝.活血祛風湯治療白癜風52例臨床報告[J].中醫(yī)藥學報,1998,(2):34.
[4] 袁紹文.“養(yǎng)陰活血湯”治療白癜風60例[J].江蘇中醫(yī),2001,22(6):27.
[5] 王 黎.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白癜風42例[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02, 19(2):133-134.
[6] 張興圍,喬立新,薛純盛,等.復方桃紅液的制備及臨床應用[J].2002,11(8):52-53.
[7] .以色治色法治療白癜風的臨床與試驗研究[D].湖南中醫(yī)學院學位論文,2002.50.
[8] 薛文輝.中藥消白靈湯對黑素細胞影響的實驗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位論文,2004.60.
[9] 顧仲明.九味羌活湯治療白癜風[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2,(7):311.
[10] 史月君,孫 艷.復方補骨脂搽劑治療白癜風[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00,16(2):128.
[11] 任素蘭,張美麗.復方黑故紙酒劑治療白癜風32例臨床療效觀察[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31(5):414.
[12] 石得仁,普雄明,沈大為,等.復方斑鳩菊擦劑治療白癱風的療效觀察[J].新疆醫(yī)學,2005,35(1):49-50.
[13] 孫步云.白癜靈酊為主治療白癜風107 例療效觀察[J].江蘇中醫(yī), 1996,17(9):19-20.
[14] 陳建宗,陳海生.當歸烏梅酊治療白癜風31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 1998,7(3):31.
[15] 鄭繼達.祛白酊治療白癜風97例[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18(4):38-39.
[16] 楊可心.脂芷酊外搽治療白癜風80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1,10(4):10.
[17] 謝 勇,盛國榮,曹素珍,等.祛白酊治療白癜風127例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1,17(6):22-23.
[18] 王 馳.復方補骨脂酊治療白癜風45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2,11(1):24.
[19] 馮 捷,牛新武,劉 超.復方卡力孜然酊治療白癜風臨床療效觀察[J].國際中醫(yī)中藥雜志,2006,28(1):62.
[20] 李洪武,朱文元,夏明玉,等.中藥赤菟酊治療白癜風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6,21(2):62-63.
[21] 鄒世光.皂角刺在骨刺、白癜風、瘢痕疙瘩中的應用[J].江西中醫(yī)藥,1998,29(1):62.
[22] 陶艷紅.消斑凈膚丸治療白癜風32例[J].河南中醫(yī),2002,22(2):44.
[23] 孫慧君.自擬二白烏麻丸治療白癜風40例[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 2002,9(6):56-57.
[24] 楊永斌,劉華祥.中藥內(nèi)服配合自體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2,18(1):16.
[25] 王曉麗,楊小平.綜合療法治療白癜風60例[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1,8(8):59-60.
[26] 王慧榮.116例白癜風的治療[J].醫(yī)藥論壇雜志,2003,24(11):45.
[27] 張書軍,孫 雁,趙國志.消白膠囊配合自體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32例[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4,31(7):576.
[28] 胡 捷,孫 越,周萍英,等.口服中藥聯(lián)合自體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療效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1,15(1):18-19.
[29] 李海鷗.血制白片及涂劑治療白癜風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yī)學雜志,2001,25(4):203.
[30] 林品東,吳建誠.白靈霜治療白癜風31例療效觀察[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5,27(6):160.
[31] 趙桂華,丁淑娟,徐 峰,等.藜脂白癜風丸與補骨脂酊治療白癜風89 例[J].基層中藥雜志,2002,16(3):61-62.
[32] 沈同生.白癜酊合烏須黑發(fā)丸治療白癜風總結(jié)[J].湖南中醫(yī)雜志,1999,15(6):15.
[33] 吳文盾,吳麗香.復方消斑驅(qū)白丹配合消斑靈治療白癜風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03,25(9):672-673.
[34] 楊文喜,李秀梅,鄭彩英.復容白癜風膠囊治療168例白癜風[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02,(6):10-11.
[35] 于曉梅.白癜風從肝腎論治90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2002,21(6):345-346.
[36] 劉麗濤.張作舟治療白癱風經(jīng)驗介紹[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2):142.
[37] 龍家俊,張 崎,陳 新,等.自擬消白湯和消白搽劑治療白癜風[J].四川中醫(yī),1997,15(8):43.
中圖分類號:R274.3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0)11-0027-01
老年性腰腿痛病史長、病程遷延;癥狀不劇烈,時輕時重;X線片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退行性變;明確診斷相對困難;多科室治療效果不佳。臨床主要癥狀是腰、臀及下肢疼痛,無明確壓痛點;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無力、麻木。本科通過運用益氣養(yǎng)血,清熱除濕,活血通絡類中藥酒精浸出液治療老年性腰腿痛獲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6月~2010年3月在本科住院的老年性腰腿痛患者128例,其中男66例,女62例;年齡65~90歲,平均年齡72歲;腰腿痛時間10~20a。隨機分為治療組78例,對照組50例。所有病例均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及骨質(zhì)疏松癥。2組病例性別,年齡,病情程度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藥物制作方法 藥物根據(jù)中醫(yī)經(jīng)驗組方,主要成分有:黃芪、白芍、桂枝、大棗、甘草、紅花、羌活、黃柏等,以1:5的75%酒精浸泡1周。
2.2 操作方法 用溫水清潔患者的治療部位,待皮膚干燥后取浸泡液適量,用棉球蘸取少許,涂搽雙下肢或腰部,以不流下為度,反復2~3次,再用TDP烤燈照射20min,每日1次,連續(xù)4周。
2.3 治療方法 對照組50例,給予活血通絡,營養(yǎng)骨質(zhì)類的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組78例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按以上藥物制作方法及操作方法進行中藥涂搽,連續(xù)4周,統(tǒng)計療效。在操作過程中,如發(fā)現(xiàn)患者對酒精過敏停止使用,并注意觀察中藥涂搽過程中的變化。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jié)果
3.1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顯效:腰腿痛癥狀和體征消失,直腿抬高60度以上,能恢復一般性工作i有效:腰腿痛癥狀和體征部分減輕,直腿抬高60度左右,生活能自理;無效:腰腿痛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
3.2 治療結(jié)果 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4 討論
中藥涂搽是中醫(yī)外治的一種療法,可使藥物經(jīng)皮膚由表人里,激發(fā)經(jīng)絡之氣,循經(jīng)絡傳至臟腑,發(fā)揮藥物作用。中醫(yī)外治法對于一些慢性疼痛性疾病及非外治法難以起效的病例療效顯著。本科采用的中藥方劑具有益氣養(yǎng)血,調(diào)和營衛(wèi),活血通絡,清熱除濕,祛風止癢的作用,從而調(diào)節(jié)臟腑的氣血陰陽,并通過TDP烤燈的照射,使藥物療效能更好地滲透更快地發(fā)揮作用,能有效改善老年性腰腿痛癥狀。該中藥涂搽制劑中的主要成份黃芪具有補氣升陽,利水消腫,托毒排膿,行滯通痹的作用。用于氣血虛弱,痹痛麻木癥,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nèi)熱消渴,半身不遂癥。白芍具有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柔肝止痛的作用。用于血虛,自汗,盜汗,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癥。桂枝具有發(fā)汗解肌,溫通經(jīng)脈,平?jīng)_降氣的作用。用于風寒痹阻,肌膚冷痛,關節(jié)痹痛癥。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的作用。用于脾虛食少,乏力便溏癥。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的作用。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四肢攣急疼痛癥。尚能緩解藥物毒性、烈性。紅花具有活血通經(jīng),散瘀止痛的作用。用于癜瘕痞塊,胸痹心痛,瘀滯腹痛,胸脅刺痛,跌撲損傷癥。羌活具有解表散寒,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用于風寒痹阻,頭痛項強,風濕痹痛,肩背酸痛癥。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的作用。用于濕熱流注,腳氣痿痹,骨蒸勞熱,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癥。諸藥配伍,能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起到益氣養(yǎng)血,調(diào)和營衛(wèi),活血通絡,清熱除濕,祛風止癢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通過觀察,采用中藥涂搽治療2~4周后,能明顯減輕老年人的腰腿痛癥狀,同時患者雙下肢麻木癥狀基本消失,可自行活動,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中藥涂搽療法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特色,外用安全性高,無全身不良反應,是一種簡單有效,可操作性強,值得推廣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梁勇才,外治方藥速查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
[2]劉亞波,中藥涌泉穴貼敷治療老年患者失眠癥[J],中華護理雜志,2010,43~44
【關鍵詞】白癜風;自擬消白湯;窄譜中波紫外線(NB–UVB)
【中圖分類號】R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1-0321-01
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后天性原發(fā)性黑素脫失性皮膚病,膚色深的人群比膚色淺的人群發(fā)病率高,我國人群患病率約0.1%–2.7%[1]。以局部或泛發(fā)性白色斑片、形態(tài)不一、并無痛癢為臨床特征,是一種常見的損美性疾病。病理學上主要影響毛囊間表皮的黑素細胞,毛球內(nèi)黑素細胞亦有一定程度的受累,表現(xiàn)為表皮、黏膜或其他組織的內(nèi)黑素細胞的減少或消失。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我科運用自擬消白湯聯(lián)合NB–UVB治療氣滯血瘀型白癜風30例,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兩組共計60例,均來自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湖南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瀏陽醫(yī)院皮膚科門診尋常型白癜風患者,中醫(yī)辨證屬氣滯血瘀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20–63歲,平均40.8±10.4歲,其中局限性13例,散在性5例,泛發(fā)性7例,肢端性5例。對照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23-55歲,平均40.1±9.1歲,局限性11例,散在性6例,泛發(fā)性5例,肢端性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2003年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yè)委員會色素病學組白癜風臨床分型及療效標準[2]確診并分型,均屬尋常型。中醫(yī)診斷參照《中西醫(yī)結(jié)合皮膚性病學》教材2005年版制定[3],辨證屬氣滯血瘀型。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煎服自擬消白湯,由當歸15g、生地15g、川芎8g、赤芍10g、桃仁8g、紅花8g、補骨脂30g、菟絲子30g、紫河車6g、烏梢蛇10g、蛇蛻6g、蒺藜10g、蒼耳子10g、丹參10g、紫草10g、白芷10g、荊芥10g、甘草6g組成。由湖南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瀏陽醫(yī)院制劑室制成。每日1劑,分2次溫服,每次200ml。2個月為1個療程。外用NB–UVB照射,德國Waldmann公司生產(chǎn)的UVl00L型紫外光治療儀,波長310–315nm,峰值311nm,起始劑量0.2J/cm2,以后每次遞增0.1J/cm2,每周2次,2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過程中患者佩戴防護眼鏡,全身照射者穿著固定尺寸內(nèi)褲。如皮膚出現(xiàn)紅斑、水皰,自覺瘙癢、頭暈等不良反應時停止照射,癥狀恢復后劑量減少10%繼續(xù)照射。
2.2 對照組只應用NB–UVB照射治療,方法、療程及注意事項同治療組。
3 療效標準與結(jié)果
3.1 療效標準 依據(jù)2003年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yè)委員會色素病學組《白癜風臨床分型及療效標準》[2]制定。痊愈:白斑全部消退,恢復正常膚色;顯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占皮損面積≥50%;好轉(zhuǎn):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無效:白斑無色素再生或范圍擴大。
3.2 結(jié)果 治療2個月后,治療組痊愈6例,顯效15例,好轉(zhuǎn)8例,無效1例,有效率70.0%;對照組痊愈5例,顯效9例,好轉(zhuǎn)11例,無效5例,有效率46.6%。
3.3 不良反應 在服用中藥過程中,兩組病例中均有2例(占6.7%)患者在服用1個療程后出現(xiàn)惡心癥狀,予養(yǎng)胃止嘔中藥加服后癥狀減輕,未影響治療。在NB–UVB照射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xiàn)頭暈等不適,治療組30例患者中有4例(占13.3%)出現(xiàn)不同程度紅斑、瘙癢,其中1例(占3.3%)伴有小水皰;對照組30例患者有3例(占10.0%)出現(xiàn)紅斑、瘙癢,予自制硅油膏外用后,2-3天后癥狀自行消退,故均未影響治療。
4 討論
白癜風亦稱“白癜”、“白駁風”,祖國醫(yī)學認為,其病因病機可概括為七情內(nèi)傷,肝郁腎虛,風邪搏于肌膚,氣血失和,瘀血閉阻腠理而發(fā)病。黎華明老師根據(jù)白癜風的發(fā)病特點及病因病機分析,確立以桃紅四物湯為本病基礎方。桃紅四物湯出自《醫(y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具養(yǎng)血活血祛瘀之功,被歷代醫(yī)家推崇為調(diào)經(jīng)要方,主治由氣滯血瘀所造成的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及痛經(jīng)。黎華明老師利用兩病“氣滯血瘀”病機相同之處,活用古方桃紅四物湯治療白癜風,實乃異病同治之體現(xiàn)。方中烏梢蛇《本草逢源》稱其“主腎之風”,《本草求原》更稱其“入血散風”。蛇蛻《本草綱目》載“性咸,甘平無毒,入肝脾二經(jīng),有辟惡祛風、殺蟲之功效”。二者共奏祛風行氣之效。丹參善活血祛瘀,能祛瘀生新而不傷正;紫草活血涼血;白芷祛風行氣,活血止血,可破宿血,助新血生成;荊芥辛香以散風,苦溫以清血,為血中風藥,此四味藥共行活血散瘀之功,使瘀血去而新血生,血脈通暢,肌膚得以滋養(yǎng),則白斑可消。補骨脂、菟絲子、紫河車均為補腎益精、助陽益氣之物,可補益肝腎,益精填血,助腎氣化瘀血,從而濡養(yǎng)肌膚。蒺藜瀉肺氣、散肝氣,蒼耳子祛風通竅,二者增添行氣活血散瘀之功,使諸藥補而不滯。甘草溫中和胃,調(diào)和諸藥。諸藥配伍,通補兼施,共奏活血化瘀,祛風通絡之功。
NB–UVB由于生物學效應好,不良反應小,是目前治療白癜風一種安全而有效的方法[4]。從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看,自擬消白湯聯(lián)合NB–UVB治療比單純運用NB–UVB治療效果更為理想。可見中醫(yī)中藥聯(lián)合現(xiàn)代科技手段治療白癜風可使療效大大增強。兩組病例中肢端性患者的病情改善不明顯,與以往臨床報道[5]提示的肢端性白癜風患者屬于難治類型相符合。因此,如何發(fā)揮中醫(yī)藥特色,運用辨證論治思想,提高難治類型如肢端性白癜風患者的臨床療效,是我們今后白癜風研究的重點。
有研究表明[6],白癜風患者外周血CD3+、CD4+、 CD4+/CD8+顯著低于正常健康體檢者,提示白癜風患者免疫功能呈抑制狀態(tài)。治療組使用中藥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CD3+、CD4+、CD4+/CD8+比值增高,CD8+則明顯降低(P<0.05),并且治療組治療后CD4+/CD8+比值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這表明,自擬消白湯對于氣滯血瘀型白癜風的治療作用可能是從提高機體免疫力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俠生,廖康煌,楊國亮.皮膚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650.
[2] 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yè)委員會色素病學組.白癜風臨床分型及療效標準(2003年修訂稿)[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7):440.
[3] 陳德宇.中西醫(yī)結(jié)合皮膚性病學[M],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5:341.
[4] 佟春光,張秀英,何焱玲,等.窄譜中波紫外線治療白癜風的療效觀察[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5,34(5):328.
2007年4月,馮小剛在宣傳電影《夜宴》時,左手的白癜風癥狀被記者發(fā)現(xiàn),第二天,華誼公司公開表示馮小剛已患有白癜風多年。最近幾年,馮小剛的白癜風病情一直被民眾和媒體所關心。
日前,馮小剛首次在微博回應其對白癜風病情的看法,幽默大度的他在感謝群眾送上祖?zhèn)髅胤街?還不忘自我解嘲稱“小小報應添堵遠比身患重疾要了小命強。”此微博一出不到半小時引來400次評論和轉(zhuǎn)發(fā),絕大多數(shù)網(wǎng)友都被他的真誠和幽默打動,并勸馮導多多注意身體。
馮小剛的微博全文為:“常遇熱心人苦口婆心勸我治療臉上白癜風且免費獻出祖?zhèn)髅胤?在此一并叩謝。這病在下就惠存了。不是不識好歹,皆因諸事順遂,僅此小小報應添堵遠比身患重疾要了小命強。這是平衡。也讓厭惡我的人有的放矢出口惡氣。再者既便治愈,我也變不成呂布黃曉明,頂多就一不用打底色的杜月笙。”豁達坦誠的見地中富含哲理。
容易診斷難治療
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表皮色素脫失性皮膚病,中醫(yī)稱為“白癜”或“白駁風”,在皮膚上可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白斑,邊界清晰,邊緣色素較深。近代研究表明,白癜風除皮膚外,還會累及眼、耳等,該病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性別和人種,一般人的發(fā)病率約占 1~2% ,近年來有逐年上升,甚至年輕化的趨勢。白癜風好發(fā)于皺褶及暴露部位,易診斷難治療,目前最大的問題在于嚴重影響了美觀。但是目前,國內(nèi)外均缺乏較為滿意的療法。
白癜風知名專家北京華山醫(yī)院皮膚科王淑珍主任提醒讀者,目前白癜風的治療存在以下三大誤區(qū):
1、植皮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
很多醫(yī)院都會把植皮等外科治療法當成治療白癜風的主要手段來宣傳,很多患者不明其中的道理,盲目追究快捷的方式,往往就會上當了。中醫(yī)認為:白癜風雖長在外表、根卻在臟腑。系因于情志不舒、氣血不和、脈絡阻滯不通、毛孔閉塞、肌膚失養(yǎng)所致。
所以,白癜風是由內(nèi)因而引起的一種外發(fā)性疾病,單純植皮等外科治療法不能保證完全能治療好白癜風,只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復發(fā)的可能性很大。王主任還介紹說,目前,我國中醫(yī)對白癜風從病因、病理到臨床治療形成了獨特有效的方法,其治療效果顯著,愈后不易復發(fā)。采用中藥治療白癜風,能在激活酪氨酸酶性黑色素產(chǎn)生的同時,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皮膚抗病功能,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2、千萬不要濫用激素
目前,西醫(yī)治療白癜風主要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初期有一定的療效,這是因為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可以緩解自身免疫的進展。但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白癜風的病因,反而可能會因免疫系統(tǒng)受到干擾而“越治越亂”。經(jīng)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都知道,服用上述藥物,一旦停藥,用不了多長時間,病情不僅會重新出現(xiàn),而且可能還會“報復性”加重,老百姓形象地把此種現(xiàn)象稱之為“反彈”,并且,激素和免疫抑制劑還容易引起多種嚴重的副作用,因此,千萬要謹慎使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劑治療白癜風。
關鍵詞:鼻內(nèi)鏡手術 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 預后
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是較為多見的良性腫瘤疾病,但其存在比較高的惡化風險性,容易出現(xiàn)復況[1]。當今,針對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患者多需實施手術治療干預,緩解其病癥情況[2]。本文對2017年2月-2019年8月64例實施鼻內(nèi)鏡手術治療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患者的臨床效果及預后狀況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2017年2月-2019年8月收治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患者64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2例。參照組患者平均年齡(39.68±2.46)歲;平均病程(2.08±0.33)年。試驗組患者平均年齡(39.37±2.65)歲;平均病程(2.05±0.2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1)診斷存在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2)一側(cè)患病;(3)存在鼻腔堵塞癥狀,流出膿稠鼻涕,存在間斷鼻腔流血現(xiàn)象,鼻涕內(nèi)有血液,存在嗅覺功能減低,具有頭部較昏癥狀,存在頭部較痛感覺等;(4)存在手術指征;(5)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病理診斷存在惡性腫瘤疾病;(2)存在凝血功能異常;(3)存在認知方面異常。
方法:(1)參照組采取鼻側(cè)切開手術治療:實施全麻操作,將鼻側(cè)位置割開,于眉弓至內(nèi)鼻側(cè)行割口,除去腫瘤病變。(2)試驗組采取鼻內(nèi)鏡手術治療:開展全麻干預,將鼻內(nèi)鏡送入,采取負壓切割器和皮膚相距5 mm實施除去腫瘤病變操作,針對Ⅰ級病變患者,完全祛除腫瘤病變,切割范圍需比腫瘤體稍大一點;針對Ⅱ級病變患者,將鉤突和瘤體割掉,對上頜竇口予以擴大,如果頜竇內(nèi)壁受損,則割掉頜竇內(nèi)壁,和鼻腔維持相通;針對Ⅲ級病變患者,將鉤突除去,對篩竇予以開放,將附近竇黏膜和腫瘤體割掉;針對Ⅳ級病變患者,將蝶竇實行開放,將腫瘤病變割掉。手術之后兩組患者均在鼻腔中塞入凡士林紗布條,在48 h之后拿出紗布條,生理鹽水清潔創(chuàng)面,2次/d。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12個月復發(fā)率及手術前后疼痛程度評分。
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應用spss 23.0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jié)果兩組患者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兩組手術操作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兩組手術前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疼痛程度評分低于術前,且試驗組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12個月復發(fā)率比較:參照組術后12個月,鼻竇位置病變復發(fā)3例,上頜竇位置病變復發(fā)2例,單純鼻腔位置病變復發(fā)1例,復發(fā)率為18.75%;試驗組術后12個月,鼻竇位置病變復發(fā)1例,復發(fā)率為3.13%。試驗組術后12個月復發(fā)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10,P=0.045)。
討論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為常見腫瘤疾病,此類疾病患者鼻腔中存在腫塊,出現(xiàn)嗅覺方面不正常情況,存在流鼻涕表現(xiàn)等,干擾對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患者日常生活質(zhì)量[3]。考慮到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患者容易出現(xiàn)惡變現(xiàn)象,故針對此類疾病患者實施早期干預具有必要之處[4]。針對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患者多建議實施手術切除治療干預,割掉存在的腫瘤病灶,促進患者病癥獲得緩解[5]。往常多為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患者實施常規(guī)鼻側(cè)切開手術治療干預,于鼻側(cè)割開進至鼻腔,參考腫瘤實際狀況割掉腫瘤病灶組織,可促進其病情得以好轉(zhuǎn)[6-7]。然而,常規(guī)鼻側(cè)切開手術治療干預手段執(zhí)行于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患者中存在比較多的流血情況,具有比較大的手術損害,干擾患者手術之后機體康復速率,并具有比較高的復況,影響其手術之后預后情況和生存質(zhì)量[8]。而且,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患者實行鼻側(cè)切開手術治療之后會遺留手術癜痕,影響其臉部美觀性,患者對這種手術治療的接受度不高。
鼻內(nèi)鏡手術治療干預手段存在微創(chuàng)特點,在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患者手術治療中逐漸被使用。高云海等[9]相關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患者采取單純鼻內(nèi)鏡手術治療方法與采取鼻內(nèi)鏡下淚前隱窩進路手術治療方法的手術時間方面差別不大、并發(fā)癥方面均較少;但與采取單純鼻內(nèi)鏡手術治療方法對比,采取鼻內(nèi)鏡下淚前隱窩進路手術治療方法在術中失血較少、住院時間縮短、手術療效更好、術后1年內(nèi)復況減少,提示針對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患者實行鼻內(nèi)鏡下淚前隱窩進路治療干預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降低術中出血狀況,并發(fā)癥較少,術后復況較少。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針對鼻內(nèi)鏡手術治療干預手段、鼻側(cè)切開手術治療干預手段實施相互比較,兩者在手術操作總共用時方面差距不大,但前者在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住院接受治療時間方面均得以減少,術后疼痛程度評分降低,術后12個月復發(fā)率下降。鼻內(nèi)鏡能夠較為清楚明確腫瘤病灶狀況和部位等,將腫瘤病灶予以切除,并對無異常組織予以保留,降低相關手術損害,有助于患者手術之后機體獲得早期恢復,對于患者顏面外觀帶來的干擾也不大[10]。
綜上所述,為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患者采取鼻內(nèi)鏡手術治療的效果較佳,在不明顯增加手術操作時長的同時,可減少手術中出血情況,并緩解術后疼痛狀況,促使患者病情好轉(zhuǎn)、盡早出院,且有助于降低術后復發(fā)率,將其預后狀況予以改善。
參考文獻
[1]張俊星,張永杰,劉波.鼻內(nèi)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治療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的效果[J].河南醫(yī)學研究,2020,29(17)3160-3162.
[2]張鑫,白江草,任何賢.內(nèi)鏡下淚前隱窩入路在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10)1670-1671.
[3]劉洋,劉碩,楊曉斌.三種不同方案治療老年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的臨床分析[J]老年醫(yī)學與保健,2020,26(3):410-412.
[4]閆欣榮.淚前隱窩入路鼻內(nèi)鏡手術治療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20,18(10):63-65.
[5]陳永興,熊國平,張卓成,等.鼻內(nèi)鏡手術與鼻內(nèi)鏡下淚前隱窩入路手術治療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的效果對比[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20,17(8):44-47.
[6]鄭華.鼻內(nèi)鏡手術治療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9,23(1):118-119.
[7]鮑竟一.鼻內(nèi)鏡手術治療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療器械信息,2019,25(9):106-107.
[8]朱清,王勇,劉玉娟.鼻內(nèi)鏡下手術聯(lián)合柯路氏進路治療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狀瘤的效果研究[J].實用癌癥雜志,2019,34(6)926-928.
【關鍵詞】白癜風;中波(UVB)高能紫外線
【中圖分類號】R758.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8231(2011)11-1922-01
白癜風是一種常見而難治的后天性的色素脫色性皮膚病。凡影響黑色素形成因素均可能誘發(fā)病癥,一般認為與免疫異常、遺傳、皮膚黑色素細胞自毀等有關,由于病因的不確定性,治療比較困難且缺乏滿意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內(nèi)服、外用藥物、光療等。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用中波(UVB)高能紫外線治療自癜風42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及注意事項
1.1 一般資料
來自我科門診診斷為白癜風的患者42例,要求色素減退的面積占全身皮膚面積的≤10%。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15~73歲;病程4個月~16年;皮損部位分別局限在胸腹部和背部、面頸部、手足部和掌跖部;皮損呈近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2一6cm。
1.2 光療儀器
采用美國Dualight,UVA/UVBl20高能紫外線治療儀,其輸出雙峰值為335nm和365nm的UVA光、雙峰值為302nm和311nm(加權(quán)波長304nm)UVB光的高能紫外光。
2 治療
2.1 治療方法
選擇UVB模式,開機后,預熱機器2分鐘;校正設備的光強度,以保證輸入數(shù)值與輸出能量一致;選擇2倍的MED值作為治療劑量。每周治療1―2次。照射前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服用過光敏劑(如碘劑等)[1];根據(jù)皮損的部位選擇合適的,充分暴露皮損.戴好UV防護眼鏡;皮損較大較多者,治療前將治療光頭壓在皮損上,記號筆劃線,以避免皮損重復照射。導致照光過度;皮損較小,用曲板保護正常皮膚;治療時保持治療手柄與皮損部位垂直,保證治療光頭稍超出皮損并與之完全接觸;這樣可以使色素脫失區(qū)周邊皮膚色素加深,使病情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而且有利于刺激正常皮膚的黑素細胞,促使其分化、增殖、移行進入色素脫失區(qū);樹枝狀突起更延伸、黑色素合成更多.以加快愈合。
2.2 注意事項
注意機體不同部位對紫外線敏感性的差異性[2],對于皮損分布在不同部位的同一患者,不同處的皮損治療劑量應相應調(diào)整,以確保治療安全有效。嚴密觀察病情及個體反應,每一次照射治療前,應詢同患者上一次治療后皮膚反應情況,詢問患者有無瘙癢等不適,仔細觀察皮損的面積、顏色、局部皮膚情況,注意有無紅斑、水皰等。并告訴患者治療后要適當戶外鍛煉,適度接受日光浴,但應避免日光曝曬。指導患者吃高維生素、易消化、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和新鮮蔬菜、水果。但不能食富含維生索C的食品。如鮮棗、獼猴桃、柚子、山楂、草莓等。治療期間不要服用易引起皮膚光敏反應的食物(如芹菜、香菜、萵苣、泥螺、雪菜、無花果等)和藥物(如磺胺類、多慮平、苯海拉明、多西環(huán)素、氯內(nèi)嗪、速尿等)。
2.3 心理療法
白癜風患者多數(shù)具有焦慮緊張等不良心理,為此,多與患者交流溝通,了解分析其心理狀況,采用開導、勸慰、分散轉(zhuǎn)移及心理談話、暗示療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治療及光療的作用及治療時的注意事項,幫助其從科學的角度認識并接收光化學療法。
2.4 療效評價
2.4.1 痊愈 皮損完全消退,恢復正常膚色,顯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占皮損面積≥50%;有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占皮損面積≥10%;無效:白斑無變化或縮小,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占皮損面積
3 結(jié)果
3.1 臨床療效
42例患者經(jīng)過8周UVB高能紫外光治療,痊愈11例(26%),顯效17例(41%),有效8例(19%),無效6例(14%),總有效率86%。本組患者經(jīng)治療后,胸腹部和背部、面頸部、手足部和掌跖部皮損的總有效率為89%、75%、39%、20%,顯示對紫外線高的部位,皮損療效較好。
3.2 副作用
42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部分患者在照射區(qū)出現(xiàn)紅斑、瘙癢的癥狀.1例表現(xiàn)為紅斑基礎上的小水皰,對癥處理后消退。
4 討論
中波(UVB)高能紫外線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但不適用12歲以下兒童)。我院采中波(UVB)高能紫外線光療儀治療局限型白癜風,操作方便,該燈管特殊的排列和額外的輻射頭可以產(chǎn)生非常均勻的輻射磁場并發(fā)出一致強烈的輻射光波,對膝部、肘部、生殖與會陰,褶皺處皮損輻射均勻,強度高,色素生長快,療效確切。紫外線光療能使皮膚黑素細胞體積增大,樹突延長,酷氨酸酶的活性增加,黑素細胞合成黑素的能力加強,同時其表皮的免疫抑制作用也是治療白癱風的一個作用途徑[3]。UVB高能紫外光可顯著縮短治療時間及周期、顯效快。
由于病情頑固,難以治愈,擔心本病影響美觀,心理壓力大,精神負擔重,普遍存在著恐懼、焦慮、悲觀、失望的情緒。針對病人的這些負性心理,要理解和同情患者并對其心理影響采取積極的措施。給患者正確地心理疏導,使患者認識到疾病與心理因素的關系,了解心理狀態(tài)可導致皮損的發(fā)展。消除患者不良心理,使更多的患者堅持治療,從而提高治療的順應性。
總之,白癜風病因雖然復雜,到目前為止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UVB照射治療,療效肯定,操作方便,起效快,副作用少,無痛苦。易被患者接受種可靠、有效治療白癜風的措施。
參考文獻
[1] 楊素蓮,謝淑霞,謝小元.中波(UVB)高能紫外線治療白癜風患者的護理[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09,2(11):95.
1 酪氨酸酶基因家族、酪氨酸酶及黑素的生成
1.1酪氨酸酶基因家族與酪氨酸酶:酪氨酸酶基因家族成員包括酪氨酸酶基因(TYR基因)、酪氨酸酶相關蛋白1基因(TYRP1基因)和酪氨酸酶相關蛋白2基因(TYRP2基因)等。它們的序列具有高度一致性,共同作用于黑素細胞,調(diào)節(jié)黑素生成的種類和數(shù)量。
核心成員TYR 基因在人類定位于11q14-q21,長度超過65kb,包括5個外顯子和4個內(nèi)含子,是眼皮膚白化病Ⅰ型(OCA1)的致病基因。其第一外顯子最長,幾乎占了全部編碼序列的一半。基因上游存在著TATA、CAAT盒等調(diào)控序列。在11p11至著絲粒區(qū)域,存在著一個TYR基因的相關序列,是第四和第五外顯子的同源序列,同源性高達97%[2]。其編碼的酪氨酸酶是由529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黑素小體跨膜酶蛋白,分子量為55KD,糖基化后分子量為65~75KD。包括CuA和CuB這兩個銅原子結(jié)合位點、由18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信號肽及C末端疏水的跨膜區(qū)[3]。
TYRP1基因在人類定位于9p23,是眼皮膚白化病Ⅲ型(OCA3)的致病基因。該病患者的黑素并不會完全缺失,但在數(shù)量和類型上發(fā)生了改變。其編碼的酪氨酸酶相關蛋白-1(TYRP1)是由537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Ⅰ型跨膜糖蛋白,作用與酪氨酸酶相似但活性較弱[4]。酪氨酸酶相關蛋白-2(TYRP2)與TYRP1在一級結(jié)構(gòu)上非常相似,折疊后亦形成相似的三級結(jié)構(gòu)。
1.2 黑素的生成:黑素的生成是一個復雜的生化過程, 酪氨酸酶在其中發(fā)揮酪氨酸羥化酶、多巴氧化酶和5,6二羥基吲哚氧化酶的作用。首先,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催化下生成多巴(DOPA),該反應即為黑素合成過程中限速步驟。依舊在酪氨酸酶的催化下,多巴氧化為多巴醌(DQ),后者經(jīng)過多聚化反應生成無色多巴色素。無色多巴色素極不穩(wěn)定,可被另一分子多巴醌迅速氧化成多巴色素。而后多巴色素在TYRP2的作用下可以羥化為5,6二羥基吲哚羧酸(DHICA),也可以脫羧為5,6二羥基吲哚(DHI)。5,6二羥基吲哚經(jīng)由酪氨酸酶催化氧化為5,6-吲哚醌,為真黑素形成的前體。由5,6二羥基吲哚轉(zhuǎn)化來的真黑素為黑色的,由5,6二羥基吲哚羧酸轉(zhuǎn)化而來的真黑素為棕色,TYRP1活性增強有利于黑色真黑素的生成。真黑素與褐黑素的生成比率則主要與酪氨酸酶活性水平相關, 酶活性增高促使真黑素生成增加[3]。
1.3酪氨酸酶對于黑素合成的影響:酪氨酸酶靠跨膜肽段固定于黑素小體膜上,影響其在黑素小體膜上的定位及黑素小體腔內(nèi)pH改變等,均可致黑素合成障礙。酪氨酸酶氨基末端的信號序列對于其正確定位至關重要,突變可能導致的信號肽消失引起酪氨酸酶的錯誤折疊并迅速降解。同時,銅原子和酶蛋白的結(jié)合對于酶發(fā)揮催化功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銅原子與酶的結(jié)合有助于酶與另一個銅原子的結(jié)合。據(jù)對眼皮膚白化病的致病突變研究顯示,致病的無義突變和移碼突變相對隨機地分布于酪氨酸酶基因的編碼區(qū),而錯義突變的分布則明顯呈現(xiàn)出5個簇集區(qū)。除CuA、CuB結(jié)合區(qū)外,其他3個分別位于CuA與氨基末端之間、CuA與CuB之間、CuB與TM區(qū)域之間[5]。據(jù)此推測致病的錯義突變或者影響了酶與Cu原子的結(jié)合,或干擾酶與底物的結(jié)合,從而影響酪氨酸酶活性。有些突變還可能引起酶蛋白生成過程的分選異常,致使蛋白多肽提前降解,黑素小體內(nèi)的酪氨酸酶活性大幅度降低甚至消失[3]。在非黑素細胞,通過增加胞內(nèi)細胞器的pH值,酪氨酸酶從內(nèi)質(zhì)網(wǎng)到達高爾基體進行糖化加工,然后由運轉(zhuǎn)囊泡攜帶至Ⅱ期黑素體[6]。將正常的和突變的TYR基因在COS-7細胞中表達,發(fā)現(xiàn)突變后的基因產(chǎn)物并不能象野生型那樣通過內(nèi)質(zhì)網(wǎng)移行入黑素小體,而是滯留在內(nèi)質(zhì)網(wǎng)。而內(nèi)質(zhì)網(wǎng)內(nèi)的監(jiān)控機制對蛋白質(zhì)的微小異常高度敏感,酪氨酸酶微小的改變都可能導致降解,使酶活性大幅度的降低甚至消失,致黑素的生成障礙[7]。研究表明,至少部分TYR基因的錯義突變通過引起酪氨酸酶的成熟異常使黑素的合成發(fā)生障礙,進而引起眼皮膚白化病。還有研究顯示突變的酪氨酸酶在內(nèi)質(zhì)網(wǎng)中與分子伴侶結(jié)合延遲,不能正常折疊因而無法輸出[8]。
TYRP1對黑素合成初期的酪氨酸酶發(fā)揮羥化酶和多巴氧化酶活性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是決定不同人種黑素生成及分布的重要因素。TYRP2則具有加速黑素生成作用。同時,酪氨酸酶活性在TYRP1和 TYRP2存在時更加穩(wěn)定,表明兩者對維持酪氨酸酶在黑素小體膜上的穩(wěn)定具有重要作用。
2 黑素與疾病及美膚
各種因素都可能通過改變酪氨酸酶活性影響黑素的合成。探究這些影響因素與皮膚等處色素沉著之間的關系,對于闡明某些色素障礙性疾病的發(fā)病機制,預防其發(fā)生或開展有效的臨床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2.1黑素生成過多:在我國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女性開始密切關注自身皮膚的美白狀況,而皮膚的色素沉著等亞健康狀態(tài)卻始終是困擾著人們的一個難題。黃褐斑是多發(fā)生于顴頰部的一種色素沉著性疾病,亞洲人發(fā)病率很高,為基底層黑素顆粒增多所致。黑素細胞痣即日常所說的痣、雀斑、老年斑、甚至黑色素細胞瘤等也都是人體黑素生成過多的臨床表現(xiàn)。過量使用激素或長期接觸重金屬離子可刺激皮膚角質(zhì)形成細胞產(chǎn)生一系列炎癥細胞因子,諸如前列腺素、干細胞因子、一氧化氮等都可加重皮膚色素沉著[9-11]。此外,勞累、緊張焦慮及睡眠不足時,垂體分泌大量促黑細胞激素,增加黑素合成。女性經(jīng)期、妊娠期及某些卵巢性疾病致雌激素分泌增多,酪氨酸酶催化作用增強,也可導致黑素形成增加[12]。
色素沉著的過程十分復雜,黑素的合成與轉(zhuǎn)運是最為重要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單位體表面積的黑素細胞呈對稱分布,頸部最多,上肢、后背次之,下肢、胸部最少,這一分布特點恰與身體各部位接受紫外線數(shù)量的梯度一致。表明紫外線照射,尤其是中波紫外線(UVB)可以促進釋放多種刺激因子,誘導黑素細胞分裂增殖,增加黑素生成,并增強黑素小體的轉(zhuǎn)運。但當UVB照射劑量到達某個臨界點后,黑素細胞又隨著照射劑量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同時光照可致酪氨酸酶基因表達增加,促成黑素的生成。另一方面,酪氨酸酶的活性亦隨著UVB照射劑量的增加而增強,直達到某一最大照射劑量。此最大照射劑量基本與之前所述的黑素細胞達最大數(shù)量時的UVB照射劑量平行。此后,酶活性將保持高水平但不再增長。另據(jù)研究表明,對體外黑素細胞進行熱處理可增加黑素細胞及酪氨酸酶活性,促進黑素合成。證實了日光中的紅外線及激光治療等產(chǎn)生的熱效應對皮膚亦有類似紫外線的作用[13]。
2.2黑素生成不足或缺如:酪氨酸酶基因突變所致的OCA1是最常見和表型嚴重的眼皮膚白化病類型。患者毛發(fā)呈白色或淺黃色,皮膚呈白色且對紫外線格外敏感易被灼傷,患皮膚癌的可能性較正常人增高。眼黑素缺乏導致嚴重視力低下,伴屈光不正、畏光和眼球震顫等表現(xiàn)。可分OCA1A和OCA1B兩個亞型,是同一基因不同突變導致酶蛋白功能異常程度不同的結(jié)果。前者酪氨酸酶完全沒有活性或根本沒有酶產(chǎn)生,患者皮膚和毛發(fā)終生呈白色,眼部癥狀也非常嚴重。后者的基因還能編碼生成有殘存活性的酪氨酸酶,患者毛發(fā)顏色呈淺黃色或黃棕色。皮膚暴露于日光中亦可刺激黑素生成,視力癥狀也可因眼部色素的增加而略有改善[14]。
致病機制復雜的白癜風臨床研究頗為廣泛,多認為是具有遺傳素質(zhì)的個體在各種內(nèi)外因素的作用下,免疫、精神及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等方面的功能紊亂所致。患者酪氨酸酶系統(tǒng)被抑制或黑素細胞遭到破壞,黑素生成障礙引發(fā)皮膚色素脫失。
3 酪氨酸酶抑制劑與激活劑的應用研究
作為黑素合成過程中的限速酶,激活或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即可有效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黑素的生成數(shù)量,達到相應的醫(yī)學及美容用途。
針對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的研究,在防紫外線輻射及美白化妝品的研發(fā)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過去幾十年間,大量具有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相繼被發(fā)現(xiàn),但只有極少部分的化合物或提取物被成功地應用于國民產(chǎn)業(yè)。其中的大部分由于來源受限、安全性差或抑制活性弱等原因,并無實際的應用價值。目前市場上美白化妝品所采用的增白添加劑,諸如維生素類化合物、苯甲醛類化合物以及植物提取物,無論是天然提取還是化學合成的,均為通過抑制該酶的活性而發(fā)揮作用。傳統(tǒng)的抑制劑因其所固有毒副作用,目前已逐漸被植物提取物所取代,雖然植物提取物有不穩(wěn)定、易失活、不易組合配方及純度不高等缺點。有文獻歸納一些多酚類物質(zhì),特別是具有2,4-二羥基取代單元的黃酮類和二苯乙烯類化合物具備成為較好的酪氨酸酶抑制劑的條件[15]。部分桑科和豆科類植物體內(nèi)這類物質(zhì)含量豐富,如何從這些植物中提取低毒、高效的美白活性成分已成為國內(nèi)外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重要方向。
同理,酪氨酸酶激活劑能促進黑素的合成。相關研究不僅能為闡明黑素缺失性疾病的發(fā)病機制提供理論支持,也可為尋找相關疾病的治療藥物奠定基礎。國外曾見十二烷基磺酸鈉、苯甲醇和絲氨酸蛋白酶對酪氨酸酶有激活作用的報道。國內(nèi)的研究已證實從中藥補骨脂中提取得到補骨脂素對酪氨酸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16]。中醫(yī)治療白癜風的有效方劑滋補肝腎方含藥血清對黑素細胞酪氨酸酶活性有正向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并可促進TYRP1 mRNA,TYR mRNA及蛋白的表達,這可能是滋補肝腎方臨床治療白癜風的機理之一[17]。王建華等[18]發(fā)現(xiàn)丹參、何首烏等10種中藥對酪氨酸酶有著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也已將這一研究結(jié)果應用于白癜風患者的臨床治療。楊慧蘭等[19]用桃仁、紅花、赤芍、丹參、丹皮等成分合成的復方中藥“白癜沖劑”, 能提高酪氨酸酶mRNA的表達,增加黑素合成,臨床治療白癜風療效明顯。最新報道,有學者[20]從中醫(yī)治療白癜風的方劑中篩選其中的45味進行相關的酪氨酸酶活性影響實驗,顯示有21種對酪氨酸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其中以女貞子的作用最明顯。
酪氨酸酶抑制劑和激活劑作為皮膚美白產(chǎn)品及黑素缺失性疾病的臨床用藥,將是相關領域的重點研究對象,天然來源的中藥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后續(xù)的研究有必要進一步對其中有效成分進行分離純化,驗證其中有效化學成分,著重將增效減毒作為重點研發(fā)方向,明確其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惠坤,簡強,薛柯,等.乙酰水楊酸在UVB誘導黑素細胞樹突形態(tài)相關分子Rac1和RhoA表達中的作用[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2,21(4):587-589.
[2]Giebel LB,Strunk KM,Spritz RA. Organization and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human tyrosinase gene and a truncated tyrosinase-related segment[J].Genomics,1991,9(3):435-445.
[3]鄭輝,聞人慶,洪學軍,等.眼皮膚白化病Ⅰ型與黑色素形成的研究進展[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9,17(4):4-5.
[4]聞人慶,鄭輝,李洪義.眼皮膚白化病Ⅲ型研究進展[J].國際遺傳學雜志,2007,30(5):355-358.
[5]Kunal Ray,Moumita C,Mainak S.Tyrosinase and ocular diseases: Some novel thoughts on the molecular basis of oculocutaneous albinism type Ⅰ[J].Progress in Retinal Eye Re,2007,26(4):323-358.
[6]Raposo G,Tenza D,Murphy DM,et al.Distinct protein sorting and localization to premelanosomes, melanosomes,and lysosomes in pigmented melanocytic cells[J].J Cell Biol,2001,152:809-824.
[7]Toyofuku K,Wada I,Spritz RA,et al.The molecular basis of oculocutaneous albinismtype 1 (OCA): sorting failure and degradation of mutant tyrosinases results in a lack of pigmentation[J].Biochem J, 2001,355 (Pt2):259-269.
[8]吳維青,李洪義,鄭輝.眼白化病Ⅰ型的分子病理生理基礎[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4,20(2):278-282,285.
[9]Gledhill K,Rhodes LE,Brownrigg M,et al. Prostaglandin-E2 is produced byhuman epidermal melanocytes in response to UVB in a melanogenesis-independent manner[J]. 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2010,23(3):394-403.
[10]Starner RJ,McClelland L,Abdel-Malek Z,et al.PGE(2) is a UVR-inducible autocrine factor for human melanocytes that stimulates tyrosinase activation[J].Exp Dermatol,2010,19(7):682-684.
[11]Shin J,Kim JH,Kim EK.Repeated exposure of human fibroblasts to UVR induces secretion of stem cell factor and senescence[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12,26(12):1577-1580.
[12]王銀娟,何黎,顧華.黑素合成機制及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華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27(3):306-308.
[13]牛建榮,楊慶琪,孟如松,等.熱處理對體外培養(yǎng)正常人黑素細胞活性的影響[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1,44(2):114-116.
[14]苗春越,聞人慶,鄭輝,等.眼皮膚白化病Ⅰ型基因突變研究在產(chǎn)前診斷中的應用及一種致病性TYR基因新突變[J].暨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32(6):624-628.
[15]鄭宗平,蘭山,秦川,等.天然酪氨酸酶抑制劑研究進展:種類及其構(gòu)效關系[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4,35(8):374-378,382.
[16]柴麗娟,張晗,王少峽,等.中藥補骨脂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海峽藥學,2013,25(7):12-14.
[17]趙京霞,張蕾,李萍,等.滋補肝腎方含藥血清對小鼠黑素瘤細胞酪氨酸酶活性及表達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中國中藥雜志,2011,56(18):2567-2570.
[18]王建華,雷帆,胡波,等.10種中藥對酪氨酸酶激活作用的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0,7(4):40.
[19]楊慧蘭,陳波,梁潔,等.復方中藥對小鼠B16黑素瘤細胞酪氨酸酶與MITF mRNA表達的調(diào)節(jié)[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9,18(10):1477-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