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09:35: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教小孩認識數字的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無論是國外的大學,還是中國的名校,都越來越看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是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而學習的主動性需要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培養。這是因為,對幼兒來說,每個行為都是學習的一部分,他的一舉一動,都是與生俱來、由內而外的主動探索。家長只有了解幼兒成長規律,捕捉并把握幼兒的各種學習敏感期,才能培養出勤學好問、勇于創新的孩子。
在生活中培養孩子學數學的主動性
(齊先生,34歲,中學物理教師)
生活中,時時處處都離不開數學知識,因此,我一直比較重視培養我兒子衛衛的“數學細胞”。
衛衛還是嬰兒的時候,我不會唱兒歌,就經常抱著他一邊走一邊數數。我買了許多經典的數學玩具,比如串珠、分數模型、有凸凹感數字的積木等。玩這些玩具長大的衛衛,在3歲的時候忽然對撲克牌產生了濃厚興趣。
他尋找不同花色的“7”,用小手指著牌面上的紅桃或方塊圖案數著個數。我趁機啟發他:“這是7,數數看,1、2、3、4、5、6、7!”衛衛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高聲叫:“7!我找到了7!”
接下來的幾周,他樂此不疲地重復這個游戲。奶奶報出一個數字,他找出相應的四張牌;去小區遛彎,他指著車牌號碼朗讀。
后來,他又對門牌號產生了興趣,認為“101室和102室”的上面應該是“103室和104室”。當他跑到二樓發現門牌上寫著“201室和202室”的時候,就很好奇。我告訴他:“第一個數字表示樓層,到幾樓就是幾零一、幾零二。”他搖頭表示不懂。接連一周他一直琢磨這個問題,并用他的“邏輯推理”進行思考。妻子認為這是孩子邏輯思維發展的表現,借此啟發他:“你觀察一下,我們樓每層有幾戶人家呢?”兒子說:“兩戶。”
妻子說:“假如有三戶的話,就是101、102、103……假如有四戶的話,就是101、102、103、104……”
兒子一下子懂了,說:“我明白了,假如有五戶的話,就是101、102、103、104、105……”
妻子的方法更加科學,她讓我意識到孩子有自己看待數字的邏輯。當孩子反復詢問一個數學問題,而大人總解釋不清楚時,不妨詢問、學習并套用孩子的邏輯,教他“以此類推”的辦法。
比如,我家住在12樓,兒子洗澡的時候常問:“水流到哪里去了?”我籠統地說:“陰溝、地下、底樓。”他不能理解,不斷追問。我思索一陣,套用他的邏輯說:“水流到11樓,11樓到10樓,10樓到9樓……1樓到地下車庫,車庫管道到地下河。”兒子滿意這個答案,跟家人復述幾遍之后又講給小朋友們聽。
這個“對數字排列特別敏感”的時期,持續了大半年。到幼兒園中班時,衛衛了解并掌握了數的序列,能自己進行數學推理。加減法的學習對他來說毫不費力。在乘、除法的學習上,我使用“實物教學”的方法,穩扎穩打,幫助兒子把數學的邏輯關系搞得清清楚楚。
我刻意在游戲中讓衛衛進行“數學操作”,培養他更高級的數學觀念。比如,衛衛清點玩具數目或歸類收納時,我要他分組,問他:“每一組玩具數目一樣嗎?”“能不能做到平均分?”衛衛經常給家人分桔瓣、分零食,做不到平均分時我就趁機教他“除法”和“余數”的概念。
上幼兒園大班后,衛衛對生活中的乘除法越來越上癮,“自創”了許多游戲。比如,他知道自己走20步是10米,便根據自己走多少步來推算家門口離物業辦公室的距離,以及幼兒園離家的距離等。老師在幼兒園發餅干,他會主動計算每個人得幾塊、最終余幾塊……
伴隨著對數字的興趣,衛衛又瞄上了貨幣和理財。他曾拿著一張10元紙幣和一張5元紙幣,篤定地告訴我:“我手里有兩塊錢!”我猜衛衛只對“同質量的數量”有概念,對紙幣的抽象概念沒有認識。于是,我去銀行兌換新鈔,讓衛衛“抓握、觸摸、感覺”人民幣各種面額紙幣上的隱形數字,告訴他“這不是普通的紙片,而是具有不同意義的紙幣”。買東西時,我們讓衛衛算賬找錢。這樣,他不但能熟練地操作加減法,也對紙幣所代表的數字漸漸有了感覺。
到五六歲時,衛衛像大多數同齡孩子一樣對“無限”產生了興趣。他常問:“9999是不是最大?”“比999萬更大的數字還有嗎?”……這些問題表明他在進行“1―10―100―1000―無限大”的推理與比較。我趁機告訴他有關序列和極限的概念……
上小學后,衛衛的數學成績非常好,老師說他能自發地從學過的知識推演出未知的知識,在計算方法上搞“創新”。比如,一年級剛開學時,小朋友們在學“3+7=10”的時候,衛衛自己就琢磨出了“30+70=100”。他得意地說:“3個1加上7個1等于10,3個10加上7個10就等于10個10。10、20、30……100。”他扳著手指頭,將10個10等于100算了出來。后來,他經常主動挑戰練習冊和試卷上的“聰明題”,樂此不疲。小學五年級時,他被老師選進“奧數隊”,在希望杯奧數賽上獲得銅獎。
當然,我們不希望衛衛偏科,而是要在文科理科、數學語文之間架起橋梁。我們看重“實用”數學――與奉獻社會、造福人類相聯系。
比如,兒子上小學五年級時,我在“某生化”股票10元左右的時候以衛衛的名義買了100股。看K線圖時,讓衛衛算算自己持股的市值是多少、賠了還是賺了、利潤應如何投資。我告訴他,科技類股票的資金可以幫助企業投入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發展環保健康的高端技術。通過學校開展的實踐和家庭的投資活動,我們在衛衛的心田早早埋下了“價值投資、回報社會、造福人類”的種子。
培養孩子學習主動性關鍵在父母
(周女士,33歲,早教機構管理者)
婆婆退休前是小學特級教師,迫不及待地想把肚子里的“墨水”倒給孫子。我是一家教育機構在本市的業務主管,對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很反感。我將兒子送入注重生活教育的私立幼兒園,告訴婆婆孩子在幼兒期間應該學習跟小朋友相處、在游戲里發展興趣。
婆婆抱怨說:“小孩不學認字和識數,天天瘋玩,將來跟不上怎么辦?好的私立小學的招生試題,都是一年級的卷子啊,你這不是害孩子嗎?”
婆婆給孫子偷偷報了5個興趣班。每天放學之后去學一節課才回家。我下班很晚,經常加班,遲遲沒有發覺。直到有一天,我和兒子過馬路時看到一個紅白相間的防撞欄。兒子三步一回頭地說:“這個防撞欄是圓錐形的。圓錐,下面是一個圓,上面是尖尖的。”我這才知道他在興趣班里學了幾何形狀。回到家,我和婆婆辯論了一番,引用某外國家長因為孩子過早認識字母而狀告幼兒園的新聞,向婆婆表明立場。婆婆很反對,說我好高騖遠,不合國情。
看到我們教育意見不統一,我老公出面協調。他一針見血地說:“上何種幼兒園、上不上興趣班、要不要學小學知識,這都是表面;問題的癥結是咱要看哪一種教育形式能夠激發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讓他愛上學習、自發學習并且快快樂樂地去探索!”
老公親自出馬,陪兒子參加了一周的“興趣班”。據他判斷,有些興趣班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有些則是機械地灌輸,是填鴨式的教育。最終他幫兒子退掉了3個班,并建議我花更多的時間陪兒子學習。他說:“你總批判爸媽的教育方式。你干嗎不示范一下,如何調動兒子的學習主動性呢?”
說來慚愧,我的確有點兒光說不練、不接地氣。于是,我調整工作時間,每周抽出兩個晚上和一個全天來陪兒子。一家人約定,以我為主導,公婆在旁邊觀摩學習,不插手、不多嘴。
我讓兒子列出他最想做、最好奇的事情,然后根據這些興趣來設計“生活課程”。比如,兒子想體驗交警“開罰單”。我們陪他帶著相機去給小區外路上違規停放的車輛拍照。之后,我教兒子用電腦制作罰單的模板。打印出來后,他將抄下的車牌號碼一個個填上去。當我們帶著“自制罰單”去貼時,很多車都開走了。不過,兒子自始至終忙得不亦樂乎,認數字基本沒有問題,而且操作電腦的能力也不知不覺提高了,后來甚至整天吵著要玩Excel(一種制作表格的軟件)。
再比如,大都市里的孩子對季節越來越不敏感。兒子說:“要春游了,我感到春天來了;吃螃蟹的時候我知道秋天到了;商場里擺了圣誕樹,表示冬天來了……”于是我帶兒子去“尋找季節”――我給他朗讀有關季節的繪本和散文,帶他在散步的時候搜集植物標本,做成“四季書”,配上手寫的小詩。我周六開車帶家人去郊外玩,讓兒子嗅到春天泥土的味道、聽揮扇乘涼的老人講故事、看秋天紅葉的美麗、享受冬日和煦的暖陽……這個過程,孩子樂在其中,產生了對自然、生物的興趣,也提高了對語文之美的感悟,并不知不覺中認識了許多漢字。
看到我的“示范”取得成效,婆婆也開竅了。她不再拘泥于“幼升小”的大綱,開始注重教育的趣味性、發散性與實用性。我不在家的時候,她不再填鴨式地灌輸,或強迫孩子死記硬背,而是使用網絡上的一些優質資源,比如BBC的紀錄片等,來啟發孫子對各種知識的興趣。
公公退休后,在郊外開墾了一小片荒地。老兩口種植、澆灌的時候,經常會帶上孫子,讓他拍照做“生物書”,然后帶他百度搜索相關知識,給照片配上說明性文字……這種教育方式越來越接近于我的教育理念:寓教于樂,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不知不覺中,兒子對寫字產生了興趣,對自然和氣候變化更為敏感,對美的事物也有了欣賞的能力。
現在,我們婆媳的教育理念趨于統一。我更能體會婆婆對“幼升小”的未雨綢繆,婆婆也能理解我對“拔苗助長”的擔憂之心。
像我家這種以爺爺奶奶為帶娃主力軍的家庭,一定不在少數。老一代人特別重視“學知識”,對孫輩進行填鴨式教育。這就需要年輕的父母來做家庭教育的“主心骨”,給老人灌輸科學的理念,并向老人“示范”如何寓教于樂,培養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總之,把孩子的學習丟給興趣班或老人,都是極為不妥的。作為父母,無論工作多忙,都應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示范并引領孩子主動學習。
“如何學”比“學了什么”更加重要
(孫園長,幼兒園特級教師)
教育部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幼兒學習能力的整合提升”是一個重要部分。唯有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避免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才能讓孩子在進入小學之后持續抱有對學習的主動性。
對廣大家長來說,應該從關注“孩子學到什么”轉變為“幼兒如何學”,從關注“眼見的結果”轉變為“學習的過程”。具體實踐,可從以下幾方面來操作。
首先,發掘天賦的敏感期,讓學習的本能得到充分發展。
所謂敏感期,是孩子在某一階段內,專心地吸收環境中某類事物的特質,并且不斷重復進行實踐。家長不難發現孩子在某方面的強烈學習欲望,代表著與生俱來的天賦。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作者孫瑞雪寫道:“我相信人類所有智行的活動,一定儲存在人的集體遺傳基因里,在人成長的過程中,在合適的時間,它們會一部分一部分地展現出來,成為孩子對自己的發現和興趣。這種來自生命內在的動力,比外在的強制要有效和有趣得多。強制實在是愚蠢的辦法。”
案例中的齊先生,趁著兒子的數學敏感期,較系統地啟發孩子對數字的理解與運算,并且將數學與實際生活、回報社會聯系起來。這種做法值得借鑒。案例中的周女士,用“親身示范”的方式來消除兩代人教育理念的差異,也值得廣大隔代教養家庭借鑒。一般來說,父母總比祖輩更能捕捉孩子的學習敏感期,更能想出創造性的學習方法,所以父母才是營造家庭學習氣氛的帶頭人,是家庭教育的主心骨。
其次,善于解讀、善于提問,創造探究性的環境來滿足孩子的求知需求。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發呆、異想天開、盯著一件小事追問不停”等經歷。孩子看到小蜈蚣、西瓜蟲、毛毛蟲、小螞蟻的時候,很容易被這些事物吸引,熱烈地進行討論。家長應肯定孩子的求知欲,盡量為孩子創造求知的條件。若不知道答案或細節,可帶孩子通過查閱書籍或上網等方式來解決。案例中的周女士,帶孩子做“四季書”“生物書”,帶孩子做“小報”“詩集”“畫冊”等,都能啟發孩子對自然與文字的興趣,讓孩子增長知識并提高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