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思鄉的詩歌

思鄉的詩歌

時間:2023-06-07 09:32: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思鄉的詩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思鄉的詩歌

第1篇

異域

席慕蓉

于是夜來了

敲打著我十一月的窗

從南國的馨香中醒來

從回家的夢里醒來

布魯塞爾的燈火輝煌

我孤獨地投身在人群中

人群投我以孤獨

細雨霏霏不是我的淚

窗外蕭蕭落木

(選自《席慕蓉詩集》)

【賞析】

席慕蓉除了愛情詩以外,有關鄉情、鄉思、鄉愁的詩歌也不少,而且這類詩歌她寫得更是情難自抑,更能使讀者產生共鳴。席慕蓉曾于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進修,入油畫高級班,《異域》這首詩就寫于那個時期。詩歌表達了她初到布魯塞爾時想念家鄉的真摯情懷。

詩句一開頭營造了一種溫馨的氣氛。夢中,“我”回到了家鄉,一切都那么美好,好似充滿了醉人心扉的香氣。然而,好夢難久,從思鄉的夢中醒過來,窗外的街市燈火輝煌,而窗內卻充滿著十一月的寒氣,“我”是那么的孤獨、失落!這一切都是因為“我”身在異鄉。

于是“我孤獨地投身在人群中”,雖然人潮洶涌,但周圍陌生的人也只能帶給自己孤獨。在這悲涼之時,窗外更是一片凄涼,昏昏暗暗的,只剩下“蕭蕭落木”,無人來問。窗外的蕭蕭落木、綿綿細雨、模糊的雙眼、雨水和淚水,共同描繪出一幅感人至深的畫面。在這樣冷清的異域他鄉,怎能不引發詩人的思鄉之情?

結尾的現實與開頭的夢境形成強烈的對比,更突出了夜幕降臨,心里浮影的故鄉、親人在詩人心中的沉重分量。那時那地,“馨香”“細雨”“淚水”……無一不宣泄著詩人對回家的渴望。

【總結】

席慕蓉的文學創作涉及詩歌、散文和小說,而她的詩歌最具特色,成就也最高。席慕蓉的詩自然流暢,完全是從心中緩緩流淌出來的,全然沒有雕琢的痕跡,渾然天成。

思鄉的情緒、對愛情的信仰以及對時光與生命的理解是席慕蓉詩歌的重點。她的鄉愁,不會因生活的變化而消失,也不會隨文明的發展、世事的喧亂而淹沒,那是一種憂郁的、緣于上古時代的渴望;對愛情的信仰則來自歷史與現實的彼岸,來自她心靈的深處,絕對的寬容,絕對的真摯,絕對的無怨和美麗,它生長在靈魂的家園,照亮的是她整個人生的長河;在她眼里,她認為時光和生命是沒有起始也沒有終結的。這三個內涵匯成了她的詩歌所獨有的情致與境地,濃縮成一個愛的世界,而那淡淡的感傷、空靈澄澈而又極富內涵的文字,又使她的詩歌具有美感。

第2篇

據唐代詩詞史料考證,峨眉山月為李白故鄉之月,自他23歲仗劍去國離開家鄉,便再也沒有回去,直到61歲在安徽死去,依然念念不忘那輪峨眉山月。他曾在晚年的詩作中寫道:“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p>

這首《峨眉山月歌》的構思令人叫絕,作者將鄉愁蘊蓄其中。如何讓學生理解這首詩所表達的鄉愁?我從詩中的地名展開探尋,讓學生尋找李白心中那一輪深情的峨眉山月。

一、疏言明意,知人論世

《峨眉山月歌》文字淺顯直白,理解字面意思并非難事。我在課堂引入環節,從李白的《靜夜思》談起:“這首詩是誰寫的?(李白)李白的思鄉之情是通過什么來表現的?(月亮)李白為何那么喜歡月亮?”李白的研究史料指出,李白的月亮情結與早期創作的詩歌《峨眉山月歌》有極深的淵源。

學生產生的疑問是對字詞和句子的理解:“半輪秋”是什么意思?“平羌江”是什么意思?“思君”的“君”是誰?為什么要思君?下渝州是到哪里?

古詩教學的第一步就是疏通詩歌語言,讓學生從字詞中大致把握詩歌的意思,能夠初步建立詩歌印象。我讓學生從手頭的資料查找答案:平羌江、渝州均為地名?!鞍胼啞?,指當時李白看到的是半個月亮從峨眉山升起來。當時的季節正是清冷的秋日,從詩中推斷,應是初七或初八的上弦月?!八季睆淖置嬉馑冀忉?,暗指李白思念某人。事實是否如此呢?這要從詩中的字里行間探尋。學生從詩中并未見情意,那么李白“思君”的情又何在呢?

學生的疑惑集中歸結為一個問題:這首詩到底要表達李白何種情感?如果說《靜夜思》是直抒胸臆,將自己對故鄉的思念盡情表達出來,那么《峨眉山月歌》同樣也是寫月,卻思君不見情,到底是思鄉還是思人?這就要從李白的人生際遇講起。學生簡單了解李白生平,得知李白出生于蜀地,峨眉山月正是他故鄉的一輪月亮。

二、地名探尋,走入詩境

《峨眉山月歌》只有寥寥28個字,卻有好幾個地名,如平羌江、峨眉山、清溪、渝州、三峽,在古今絕句中堪稱獨一無二的絕妙之作。這些地名夾雜在詩歌中,讀起來并不拗口,也沒有減損這首詩的意境,相反通過這些地名,讀者能夠感悟到李白一路舟行的思緒。

我讓學生從詩歌中探尋地名的奧秘,并出示路線圖:峨眉山月西出峨眉,倒映在哪里?(平羌江)為什么月隨江水流呢?李白是在哪里看到的月亮?(船上)他的行程是怎樣的?(從清溪驛站上船,經過渝州,而后到三峽。)在這一路上,什么與他相伴?(峨眉山月)他一人望著江中的月亮,內心會有什么感受?(思鄉、寂寥)

學生通過路線圖,體會到李白作為旅人的內心感受,從中感悟到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傳達的鄉情,以及明月相伴的寂寥。在李白的眼中,峨眉山月便是家鄉,便是與自己心心相印的人,始終朗照著他,陪伴他一路向前。

《峨眉山月歌》路線圖

三、字詞追問,想象月夜

古詩的意蘊,需要學生沉入字詞,涵泳文字,通過想象、把玩和吟誦感受?!抖朊忌皆赂琛肺淖趾唵?,只是描寫一段行旅,從夜晚登上清溪開始,再到下了渝州,直達三峽,但就在這樣的一個月夜,詩人卻情思紛紛,寫下了這千古絕句,讓人吟詠不止。那個月夜,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他的情思呢?無他,能讓他思緒綿綿的便是那輪峨眉山月。

我讓學生從古詩的字眼,感悟這輪明月帶給自己的感受:吟誦古詩,想象一下,哪個字讓你有感覺?學生立刻敏銳地捕捉到了一個字――“思”。在整首詩中,這個“思”點亮了詩歌的情感之路,將動態的詩境連接起來,化為引而不發的思鄉之情。李白在詩中的情感并不泛濫,而是淡淡地流瀉,猶如月色一般。他在一路舟行中,站在船頭,仰頭望那明月,是清冷的半個,再低頭卻見它倒影在江水中,船行人也走,人走月也行。在人月相依的夜里,他雖然孤寂,卻至少有一輪江月相伴,但遺憾的是,過了渝州后便無緣再見這輪峨眉山月,此情此景,怎不讓他感慨萬千?于是,心中的愁緒無處寄托,唯有用一個“思”字表達內心的情感。他的情感最終在句尾悄然流露。

根據《峨眉山月歌》的詩歌文路來看,李白從月亮升起之時,便一直相看,直到登船后佇立船頭,從未停止。學生想象那個月夜,沉默的詩人臉色凝重,默默地看著半輪秋月,水面波光粼粼,秋風送來寒意,情感從詩中噴涌,這正是“相看秋月默無聲,淚眼不語思君去”。

第3篇

作者:周彩群 單位: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

一音韻美

詩歌本來就是是一種具有音韻節奏的語言文字,我國的古代詩歌,也素來講究音韻之美。優秀的詩歌作品,讀起來抑揚頓挫,聽起來韻味無窮,就是因為它具備了音韻之美。構成音韻美的方法豐富多彩,如句式(節奏)、平仄、押韻、重疊等。自先秦至漢魏六朝,古詩的節奏句式有它的一般特點,如在四言詩中,一般是一句兩頓的二二句式,如初中課文曹操的《觀滄海》中的詩句:“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在五言詩中,一般是一句三頓的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如陶淵明《飲酒》中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等等,這種句式和節奏就形成了一種抑揚頓挫的音韻美[3]。而在近體詩中,由于漢字四聲的發現,平仄交錯產生了一種特別悅耳的音調效果,所以近體詩又稱格律詩。五言或七言格律詩的句式與古體詩節奏句式基本相同,最大的區別是詞語平仄交錯。如龔自珍《己亥雜詩》中“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這樣的平仄既要對仗,押韻也有嚴格的限制,形成一種獨特的音韻美。古代詩歌基本押韻,如漢樂府民歌《木蘭詩》,文中押韻之處極多,使得整首詩有一種回環往復的音韻美。除詩之外,詞作為詩歌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音韻美自然不在話下,李清照的《醉花陰》詞首“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就鮮明地體現了疊字形成的音韻美。

二意境美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對于意境的研究與探討一直以來都是眾說紛紜,童慶炳先生在《文藝理論教程》一書中對其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可見文學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的特點[4]。根據這些特點,在中學語文教材的古代詩歌中也能找到詩歌獨特的意境美。具有代表性的如高中語文教材中柳永的詞,柳永作為婉約派的代表作家,其詞風纏綿悱惻,哀婉凄美,已經達到意境創造的最高境界,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如《雨霖鈴》創造的纏綿悱惻,哀婉凄美的意境;陶淵明的田園詩《飲酒》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淡泊的意境;蘇軾《明月幾時有》“起舞弄清影”般婉轉優美的意境;李清照《醉花陰》中“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婉約凄清的意境;王維《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奇瑰麗的壯美意境等等。在這些詩歌的意境營造中,不能忽略詩歌的意象,意象是構成詩歌意境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詩歌中常用一種反復出現的意象來表達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例如,古代詩歌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詩中的月亮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詩人往往對月思親思友,借描述明月寄寓離愁別緒,思鄉之愁,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又如草木的意象,詩人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姜夔的《揚州慢》中有“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的詞句,便是用野草的繁盛反襯如今揚州的荒涼。因為詩人選取特定的意象,創設了恰如其分的意境,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詩歌的審美價值,因此給讀者以美的享受[5]。

三形象美

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是審美主體對客體的直觀感受。它主要是指人物形象,其次也包括社會的、自然的環境和景物。中學語文古代詩歌中的形象是豐富多彩的。詩歌中的形象美主要包括人物美和景物美。人物美主要表現在詩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這些形象既有詩人自指,也有詩人的想象創造。中學語文教材中常見的詩歌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如李白《蜀道難》中刻畫了一個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詩人自我形象;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展現出一個懷抱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陶淵明在《歸園田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中,刻畫了一個閑適悠然“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隱者形象;柳永的《雨霖鈴》寫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后相思的綿綿情意,塑造了一個愛恨情長的藝術形象;《孔雀東南飛》中塑造了勤勞善良、美麗聰明的劉蘭芝和癡情軟弱的焦仲卿;《詩經•氓》中可以看到一個堅強勇敢的女子形象;《離騷》中有不慕權貴、高潔傲岸、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等等。古代詩歌中的人物形象美主要體現在人物性格的完整和偉大。通過對這些人物形象的鑒賞,學生可以感受到不同人物形象的美,從而受到美的感染,有意識地發展美的思想和品德,形成美的個性。除了人物形象美,古代詩歌中所描寫的景與物也是美的。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描繪了一幅“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數萬樹梨花開”的壯美邊地雪景;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描繪了一幅早春的西湖勝景,透出清新氣息,生意盎然;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描繪的是寧靜美好的農村夏夜景色;曹操《觀滄?!分姓宫F的是“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的波濤浩淼的壯闊海景;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詩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這些景物美可以觸動學生的審美體驗,形成一種美感,獲得美的愉悅。中學語文古代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都蘊含著詩人們的情感,形象是情感的外衣,體會詩歌中的形象美能更好地把握詩歌中的情感美。

四情感美

“詩緣情”是我國古典美學關于詩歌審美本質的一種理論概括,強調詩是作者感情的抒發,古代詩歌的情感是詩歌的靈魂,情感美是詩美的內容本質。在優秀的古代詩歌中,積極、蓬勃、昂揚的情感和感情基調,激勵著學生永遠追求真、善、美,培養完整的、高尚的人格。

通過學習中學語文中的古代詩歌,學生可以體會各種各樣詩人的思想和情感,領略作品中所表現的情感之美,黍離之情如姜夔的《揚州慢》,“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的詞句中表達的是對物是人非的無限惋惜及悲痛之情;思鄉之情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寫出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濃重的懷念與惜別之情,言有盡而情無窮;懷古之情如杜牧的《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對赤壁之戰的理性思索;諷喻之情如《詩經•采薇》中“靡室靡家,玁狁之故”的階級剝削、杜甫《石壕吏》中反映的民生疾苦;愛國之情如杜甫《秋興八首》(其一),“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的深沉,范仲淹《漁家傲》中“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的豪邁,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渴望,《木蘭詩》中木蘭替父從軍、抵抗異族入侵的勇敢,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寧愿犧牲自己也要庇護天下寒士的精神;以及《孔雀東南飛》、《雨霖鈴》中堅貞不渝、忠誠不二的愛情。這些作品都表現了人間最純真、最美好的感情,通過學習這些作品,能提高學生的生活素養,培養他們尚友、重情、愛鄉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可以加深對那個社會的了解和認識,懂得古代勞動人民的不幸和斗爭,從而加深對新生活的熱愛。#p#分頁標題#e#

中學語文古代詩歌中所蘊含的審美因素是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古代詩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古代詩歌中蘊含的審美因素,體會和鑒賞古代詩歌獨特的美,并創造詩歌之外的美,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第4篇

一、考點梳理

鑒賞詩歌中的景物(事物)形象,要分清兩個概念,一個是意象,一個是意境。

“一切景語皆情語”,古代抒情詩往往是借助客觀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現人的主觀情感??陀^事物形象,不僅是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詩人在詩歌中描寫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和物。意象是具體的。

“意境”中“意”指作者的主觀感情,“境”指作者創設的生活圖景,主要是由景物構成?!耙饩场本褪菍⒆髡叩乃枷敫星楹蜕顖D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意境是空靈的。

捕捉意象、揣摩意象是分析意境的基礎。

在意境的創設上,畫面或雄渾壯麗,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或幽清明凈,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和諧靜謐,如“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或開闊蒼涼,如“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或高遠遼闊,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或沉郁孤愁,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

二、答題方法

1.此類題目常見的提問方式有: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2.分析意境型答題步驟:(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是要忠實于原詩,二是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體化。比如只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如:

絕句二首(其一)

杜 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為: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三、常見意象

月――思鄉之情。菊――隱逸的風度、堅強的品格、清高的氣質。梅――高潔的品格。蓮――超凡脫俗。蘭――高潔的情操,隱士的象征。松――傲霜斗雪,堅貞不屈。梧桐――凄涼悲傷。杜鵑――凄涼、哀傷的象征,也以此表達幽深的鄉思。鷓鴣――象征著旅途的艱險和離愁別緒。寒蟬――悲涼的象征,既引發思鄉之情,又觸動離愁別緒。鴻雁――游子的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柳――送別,思念。燕――表現春光之美;愛情的象征以及對情人的思念;表現世道滄桑,抒發昔盛今衰、國破家亡的感慨和悲憤;以燕傳書,相訴離情;寄托著漂泊流浪、羈旅情愁。孤燈――羈旅凄涼,思鄉懷人。船――漂泊。夕陽――蒼茫,衰暮,對時光流逝、世事滄桑的悲嘆。猿――孤寂、愁苦的象征。闌(欄)干――思念、寂寞、離愁。

還有一些物類也具有相對明確的意象,比如:

禾黍,黍離之悲,象征著國家的今衰昔盛。竹,象征不屈的品格。沙鷗,象征飄零傷感。西風,象征落寞惆悵,游子思歸。霜,象征惡劣的社會環境,人生的坎坷。露,象征人生苦短,生命易逝。云,象征游子漂泊。玉,象征高潔脫俗。珍珠,象征美麗無瑕。梅子,以其成熟比喻少女懷春。鴛鴦,象征恩愛夫妻。丁香,象征愁思或愛戀。紅豆,象征相思。紅葉,象征傳情之物。孤雁,象征思親,思鄉,孤獨。

【同步突擊】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吳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葉正飄。

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

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開頭兩句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答: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野 菊

楊萬里

未與騷人當糗糧①,況隨流俗作重陽。

政②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

花應冷笑東籬族,猶向陶翁覓寵光。

[注]①糗糧:干糧。首句典出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頷聯描繪了怎樣的野菊形象?

答:

三、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木芙蓉

呂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紅。

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

更憑青女①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

[注]①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

四、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一鷺圖

劉 羽

芳草垂楊蔭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無人識,獨向斜陽嘆白頭。

詩人筆下的白鷺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請簡要作答。

答:

五、閱讀下面這首詞,按要求回答問題。

賣花聲 雨花臺①

朱彝尊②

衰柳白門灣,潮打城還。小長干接大長干。歌板酒旗零落盡,剩有漁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壇。更無人處一憑闌。燕子斜陽來又去,如此江山!

[注]①雨花臺,即今南京雨花臺。②朱彝尊(1629-1709),清初詞人。

第5篇

一、 溫故知新,總結規律

在復習一個新的詩歌專題之前,不妨采用溫故知新的方式進行。通過復習課本中的思鄉懷遠詩,讓學生卸下心中的包袱。

李清照的《一剪梅》、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李煜的《虞美人》以及周邦彥的《蘇幕遮》,這五首是學生熟識的思鄉懷遠詩。學生可通過回憶這五首詩,分析它們的思想內容及藝術手法,根據對這五首詩的理解,嘗試歸納思鄉懷遠詩的主題類型和表現手法。

上課時給學生五分鐘左右的時間,稍加討論,就可以得出答案:《一剪梅》主要表達的是作者獨居的寂寞和思夫之情,運用的手法是借景抒情;《春江花月夜》表達的是游子思婦的離情閨怨,手法是借景抒情和比喻;《長相思》表達的是軍旅思鄉和羈旅之愁,手法還是借景抒情;《虞美人》表達的是作者的亡國之愁和古國之思,手法有觸情生情、想象、比喻和虛實結合;《蘇幕遮》表達的是思鄉和羈旅之愁,運用的手法除了借景抒情外還有對寫和擬人。

通過表格,將學生的答案展示出來,總結五首詩的情感,大致有四類:羈旅愁思,思念親友,閨中懷人,征人思鄉。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觸景生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虛實結合、襯托、對寫及修辭(比喻、擬人、夸張等)。

由學過的知識導入,不但可以降低學習的難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二、小試身手,學以致用

分析情感、分析手法和煉字題是考查思鄉懷遠詩的三類主流題型,借景抒情是命題的核心點,思想感情是命題的熱點。

學生掌握了綱領性的知識,還需要讓學生多實踐,通過具體題目的分析,鞏固所學,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宋之問的《題大庾嶺北驛》: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思考:頸聯兩句中最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這首詩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表達作者的情感,請簡要分析。

這個題目涵蓋了思想懷遠詩的三種題型,學生將這三個問題解決,就可以對這種詩歌類型牢記心中,下次再遇到相同類型的題目也就不會產生恐懼心理了。

第6篇

關鍵詞:古詩賞析 信息維度 內涵維度 想像維度

我國自古就有重視詩教的傳統,古人說:“不學詩,無以言?!币皇缀玫脑姼枘茉鲞M人的見識,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凈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養。中學語文對詩歌教學的要求是:能夠閱讀、鑒賞詩歌、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閱讀和鑒賞詩歌,已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詩詞教學的現狀又如何呢?關于古詩鑒賞,學生的困難往往是集中在:拿到一首古詩不知道怎樣讀,面對的字每一個都認識,組合在一起便完全摸不著頭腦了。古詩鑒賞是高考的必考題型,只有理解考題所給的古詩,才談得上鑒賞評價其中的形象、語言、思想內容及表現手法,才能夠評價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因此,教會學生如何去讀懂古詩,是詩歌教學首要任務。

如何快速并有效地讀懂一首古詩?需要我們突破古典詩詞鑒賞的三個維度 ,即信息維度、內涵維度和想像維度。

一、于信息維度投入關注

古詩的信息維度常常表現在題目、作者、注釋等外在內容方面,這就需要我們看題目、知作者、明注釋。

一般情況下,標題是一首詩的眼睛,它常常起到點明話題,交代主要內容,揭示一首詩中心的作用,而且往往就是這首詩的要點。如高啟的《春暮西園》(2011年湖南省高考題),從詩題可以看出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的是晚春時景;陳與義的《懷天經、智老,因訪之》(2011年四川省高考題),我們可知作者懷念友人,于是便去探訪;上文提到的戚繼光的《曉征》,單看文面也可以推測出是講黎明破曉時戚家軍出征的事情。

有的詩歌題目下面有對作者的簡介,但比較著名的詩人便沒有了,那么我們就要多了解作者,通過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思想風格,言為心聲,我們就可“知人論世”,這種方法也是我們解讀古典詩詞的一條重要原則。如陶淵明、王維、孟浩然,他們的詩多表現遠離濁世、向往樸素的田園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抒發質樸、清新、恬淡、閑適、物我兩忘的感情。王昌齡、王之渙、岑參、高適等,他們的詩多描寫戍邊將士殺敵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軀赴國難的悲壯,同時也有望月思鄉的蒼涼和長年征戰的悲苦之情。杜甫、白居易、李紳等人的詩多關心民生疾苦,感情深沉,憂慮沉郁,充滿了關心、同情、高尚的情感。

詩歌下面的注釋我們也不能小看。一般來說,命題者所提供的注釋,對理解該詩是很有幫助的,它不是無緣無故地放在那兒的。它一方面解釋詩歌當中難以理解的詞語,另一方面也向考生傳遞詩歌當中隱含的內容和信息,以降低考生理解詩歌的難度。如米芾的《望海樓》(2003年上海夏季高考題),詩下有三個注釋,我們結合注釋可知詩中“鐵甕”就是望海樓所在地鎮江的古稱,該詩題目是《望海樓》,可以知道作者是自遠處仰視高樓。

二、于內涵維度深入品味

古詩內涵集中表現在意象、意境中,抓意象、品意境是鑒賞詩意的最重要過程。

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

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這里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作者的主觀之意和客觀之象融為一體的藝術形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載體。詩人的聰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創造一個或一群新奇的“意象”,來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因此,讀者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

如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前兩句十四個字,運用六種意象,我們可以從“月落”后夜色的濃重、烏鴉凄厲的啼鳴、“霜滿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楓”的黯淡和“漁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鄉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圍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要想準確理解古詩,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學習中注意認識并積累傳統意象。例如:鴻雁——思鄉,信使;杜鵑——薄命佳人,憂國志士,哀惋,至誠;鷓鴣——思鄉,凄情:東籬——山塵脫俗之境;——高潔品質;楊柳——離別懷思之情;等等。 如2002年全國考題中的《春夜洛城聞笛》有“此夜曲中聞折柳”句,且考題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如果我們了解傳統意象“楊柳”經常用來表達離別思念之情的話,則此題應刃而解。

三、于想像維度中再創作

古詩是簡練的留白藝術,需要閱讀者善想像、懂聯想,進行閱讀審美的再創作,進而突破古詩鑒賞的想像維度。

詩歌的創作,是詩人以自己的思想感情為主題依靠想象和聯想來完成的。我們在閱讀詩歌的時候,其實就是要把詩人由繁雜的生活現象加以高度概括的東西還原到它原先的狀態中去,還要善于尋找并最后判斷詩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蘊含的情思,尋求詩句之外包含的不盡的韻昧。這決定了,閱讀詩歌必備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有合理的想象聯想的能力,借此來復原詩人創作時的情景狀態,深切的體會詩的意境主旨,從而體會詩的內容,形成對詩的形象、手法、感情、語言的正確把握,也才能為讀懂詩歌創造必備條件。

第7篇

在完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詩歌單元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一:課前準備,對所帶班級學生進行分組,并推選一名組長。在教材中選取一部分理解難度不大的詩歌,主要以選修教材中的推薦作品為主,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從中選擇。在選定詩歌后分工合作,搜集、整合與詩歌相關的知識。

步驟二:自主賞析,學生選擇合適準確的角度和切入點,深入挖掘詩歌的內涵和思想感情,走進作品,感受和體味詩歌的意蘊。讓學生把自己賞析的心得和感受以講解的方式呈現給其他同學。

步驟三:教師根據學生講解的具體情況進行拓展、歸納和點評,并作適當補充和說明。

步驟四:針對學生進行有效的作業設計,展示自主賞析成果,教師對作業進行點評。

下面以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韋莊的《菩薩蠻》、納蘭性德的《長相思》為例,展示引導學生自主賞析詩歌的具體過程。

【課前準備】

每組同學除準備好相關詩詞的講解內容外,還準備了與教材相關的豐富的語文素材。如:

主講王維《積雨輞川莊作》的學生小組,課前準備了許多山水風景圖片和水墨畫圖冊投影,用于課前簡介和補充說明。另將王維隱居終南山時創作的經典詩作制成卡片分發給其他小組同學,以便課后拓展閱讀。

主講韋莊《菩薩蠻》的學生小組,課前主要搜集和整理了許多相關江南風物人情和民俗文化的寫作素材,以便將這些素材和作品有效地利用到寫作中去。

主講納蘭性德《長相思》的學生小組,課前準備了有關邊塞詩的相關文化常識和著名邊塞詩人的代表作品,主要搜集和整理了詞人納蘭性德這一人物素材,通過作者介紹讓同學們明確詩詞鑒賞過程中“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方法,通過了解作者生平經歷走進作品,體會詞人獨特的人生情懷和藝術風格。

【教學實錄】

一、《積雨輞川莊作》教學

1.自主賞析

小組選派主講人負責講解,引領同學疏通詩歌大意,以抓住詩中寫景和抒情的巧妙結合方式入手,分析詩中景物描摹的色彩對比,突出詩歌寫景的藝術手法和特點,從而細致入微地表現詩人隱居輞川與大自然和諧相融的悠然情懷。主講人認為:“這首詩中的所有景物描寫,是詩人頗具禪心的靜觀所得,而不是單純物象的客觀描摹,極有詩人的主觀色彩。山中平靜的生活對一般人來說太過寂寞,但詩人卻過得大有興味。”詩歌中引用典故所表露的情懷、山間隱居生活的描摹、民俗文化風情的展示,在主講人的講解下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2.教師點評

在詩歌分析講解的過程中能夠抓住詩歌深層次的思想內涵和情感意蘊,突出了詩歌中濃厚的禪味。

二、《菩薩蠻》教學

1.自主賞析

以輕音樂開始,伴隨著悠揚輕盈的曲調,主講學生將詩詞的深意娓娓道來。以詩詞中“似直而曲,似達而郁”的情感特點入手。以抓住詞中關鍵字“莫”來詮釋詞中包蘊的情感要素,和韋莊有家不能歸、流寓江南的憂傷和無奈。主講人認為:“‘人人盡說’的背后是作者不能回鄉的隱憂,所有江南風物的描摹都是作者心中哽咽難言的哀愁?!敝髦v人還以整首詞中所表現的“思鄉”之情,聯系分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對“思鄉”的不同解釋,讓詩詞的情感得到升華。尤其是主講人本身對詩詞情感和主旨的個性化解讀也受到其他同學的一致認可。他認為詞人以借寫他鄉之美來表現自己心中思鄉的無奈與憂傷,這不僅是詞人的個體情懷和感受,更是中華民族共同的一種心理特征,是一種鏤刻在骨子里的愛與牽絆。

2.教師點評

個性化的解讀和層層深入的分析,讓詩詞的內涵和情感充分地體現了出來。

三、《長相思》教學

1.自主賞析

主講人從作者納蘭性德的身世入手,以“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方法解讀詩詞,從“詩人、景物、意象、開頭、變化、妙處、典故、主旨、類別、技法”幾個方面來解讀品析,提出要圍繞文本內容仔細閱讀,但也要“展開想象”的方法。層層深入、抽絲剝繭,最后歸納和梳理納蘭性德這一人物素材,突出詩詞“文如其人”的特點,以備寫作時應用。

2.教師點評

詩詞鑒賞方法很重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將自己的主觀情感融入其中,品讀詩歌的過程也是與作者情感交融的過程。

四、布置作業

根據自主賞析的三首詩詞寫一段文字,可以是對詩歌個性化的解讀、可以是自己的學習心得和感受,也可以自己寫一首相同題材的詩詞。

【成果展示】

作業示例1:賞析感悟

憶江南

李郁文

人人都說江南是一個美好的地方,令人憧憬,令人懷念,每一個在那里停駐的人都對那里有一種眷戀,有一種渴望。我沒有去過江南水鄉,但卻夢見過那樣幽靜的小路,那下過雨的石橋,那橋下的船夫撐著船游蕩在河面上。這讓我想起了邊城,人們樸實地在過著自己的生活。在這種恬靜的地方或許你有許多憂傷,但你也會把它埋起,忘記哀愁,不想用那樣的心情來迎接這美好的鄉土。

韋莊也想盡力地去掩藏自己心中的苦悶,忘記那些斷腸的往事。來到江南的他,也許是最落寞的他,不能釋懷自己對家鄉的思念,卻被這江南水鄉的詩意所深深吸引。我沒有離開過自己的故鄉,也不明白那遠在他鄉漂泊的游子的心境,但我能感受到他的心境,他的那顆赤子之心。

當北國的秋來臨之時,北方已沉浸在落葉的海洋中,惟有江南依然長春,保留著每個人依然長存的思念。

教師點評:帶著對詩詞的體悟與摯愛,望穿了作者對故鄉的不舍與眷戀,一種另類的思鄉之情,民族情感深處的愛與牽絆。

作業示例2:原創詩詞

蝶戀花

王世樂楠

正是今歲霜風寒。落木千山,嚴雪盡峰巒。獨登百尺攬冰蟾,只見星河不見月。

欲訴琴心亂撫弦。北風滿滿,綠水面喃喃。青山無情本無念,流光映雪卻白頭。

教師點評:填詞需要緊扣詞牌韻律。以“落木”“冰蟾”“星河”等經典意象寫景抒情,生動形象,真摯感人。

【課后反思】

在詩歌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讓學生不受時代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去理解詩歌,如何學會欣賞和品味詩歌,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和心靈滋養,促進他們產生對民族優秀文化的熱愛,值得我們深思。

自主賞析,學生不僅真正將詩歌理解得更加深入和透徹,而且對詩歌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分組討論研究,集中展示成果,有利于學生互相借鑒,更進一步理解和領悟詩詞的要旨,掌握屬于自己的詩詞鑒賞方法和技巧。在學生講解的過程中隨機添加一些感悟,也使很多詩歌在賞析的過程中產生了個性化的認識和解讀。這種自主賞析的教學方法,也體現了必修教材與選修教材在教學實際過程中的不同處理方式,適應課程標準對不同教材教學的要求。

第8篇

關鍵詞:鄉愁 情境教學 語文教學

情境教學是在語文教學中通過運用各種有效的直觀手段結合教學內容本身來創設情境,激發并調動學生情感,形成最佳情緒狀態,在強化學生主體意識的同時,完成課堂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依據教育教學目標,針對學生實際,運用多種直觀有效的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刺激學生感官,感染學生情緒,當學生進入情境時,便會激起強烈的情緒,形成無意識的心理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這樣就使學生在一種強烈的內驅動力推動下,樂而求知,興奮探索。因此說通過創設情境,誘發學生主動性是完成預期教學目標的前提條件。下面,我結合所授的《鄉愁》這篇文章具體闡釋這一教學模式的運用。

《鄉愁》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眾多以鄉愁為主題詩作中一曲情深意長的戀歌,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詩人,他的《鄉愁》以獨特的視角,選取了四種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滿含深情地概括了詩人的生活經歷和對祖國的綿綿思念之情。

俗話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在設計教學時我充分重視朗讀訓練,規范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的語氣、語調和節奏,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教學環節采用誦讀感知、賞析品味、聯想想象的賞析方法,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意象,體會詩歌內涵,達到提高詩歌朗讀技巧和詩歌欣賞水平的目的,在賞析中陶冶性情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一、用音樂創設情境

在構思教學環節時,我用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就是引導學生進入文學作品所描繪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繪的畫面、人物情調或氣氛,做到與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融合。將課文的此情此境化為學生的我情我境。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言:“作者胸有意,入境始與真”。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入境尋真是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

音樂是無聲的語言,為了讓學生很快地進入情境,融入對詩歌的理解體會,課前教室里回蕩著感情深沉,震撼人心的思鄉歌曲,將聽課者帶入思鄉情境之中。指導朗讀時,深沉幽婉的《思鄉曲》貫穿在朗讀的始終,不論是教師的范讀還是學生的朗讀都配以樂曲,誘發了學生內心的情感,學生的朗讀深情投入,為體會詩中深刻的內涵作好了情感上的鋪墊。另外,在設計多媒體背景時特意選擇與詩歌意境相符的畫面,共同營造一種思鄉念國的氛圍。在講課即將結束時我又播放佟鐵鑫演唱的《鄉愁》來結束整堂課的教學讓學生有回味無窮之感。

二、用朗讀感知情境

就語文學科而言,強調要進行情感教育,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在教學中我也極為重視感情投入,使聽課者與作品,與講課老師產生心靈的共鳴。特級教師于漪講課的一大特色就是聲情并茂,她上課猶如演員進入角色那樣動情,以自己獨特的情感方式駕御課堂,感染學生。在教學中,我也極為注重感情投入,充分利用課堂上的導語、過渡語等以情導情,使他們與文章內容所表現的情感產生共鳴。在導課時我這樣導入:由《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引出鄉愁,然后說“故土難忘,游子思鄉,古人如此,現代人也一樣。由于政治原因,臺灣海峽將臺灣與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臺灣人民對大陸的思念與日俱增,對兩岸和平統一的渴望日趨強烈……我的語調飽含深情,自己首先披文入境,入境動情,這樣才能更好的帶動學生入境。

我講課時深情投入,無論是詩歌導入,還是指導朗讀,教學語言都恰到好處。在導入課文時,我特意朗讀了余光中的兩段思鄉的名句,其中一句是“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白發蓋著黑土,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土。”這樣的朗讀可以說是以情導情,使學生與文章內容所表現的情感產生共鳴。人們常說:“讀的好,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蔽恼虏皇菬o情物,有感情的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詞語的感知能力,對語境的領悟能力,以及對語言的審美能力。我范讀時飽含深情,整首詩需要用深沉的語調,舒緩的語速、深摯的感情來朗讀,我在范讀時自己先進入情境,盡量讀出作品的原味,盡量與作者的心靈貼近,把學生引入所描述的境界,比如在朗讀每一小節末尾兩句時,雖然所寫內容相同,但表達的感情不同,我就用不同的語氣語調來朗讀,很好地把握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喪母之痛、戀國之思,特別是讀到喪母之痛時,我就用泣聲來朗讀“外頭”“里頭”把詩人喪母之痛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我的朗讀博得了學生的陣陣掌聲。這樣學生在老師的感染下,也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作者的感情。真情的流露使所有的人與詩歌產生了共鳴,受到了心靈上的感染與熏陶。

三、用講解深入情境

在賞析詩歌時,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講解何為意象即一種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融合成的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的東西。接著講解何為創設意象即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達的寫作手法。引導學生明確作者借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表現鄉愁,學生通過討論理解了四個意象分別表現了怎樣的鄉愁。接著通過想象四幅畫面感知詩歌圖畫美,進一步理解詩歌內涵,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理解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識別真、善、美、假、惡、丑,提高審美鑒賞力,有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在這首飽含深情的詩中作者寫出了一灣海峽雖是淺淺,又怎能割斷炎黃子孫對故土的綿綿思念。讓學生在理解詩歌內涵基礎上也更深的理解了詩人濃濃的愛國思鄉之情。

第9篇

關鍵詞:圖式理論;古典詩歌教學;“悲秋”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3-0096-02

一、“圖式”理論及其內涵

古希臘的哲學著作中最先提出圖式二字,只不過其含義與今日大不相同。深化圖式理論的第一人是康德,而將之運用到心理學領域是英國的巴特利特。瑞士的皮亞杰將圖式理論用于認知心理學中,美國的魯美哈特創造性地把圖式理論與人工智能的發展聯系起來。美國心理學家維特羅克是該理論的佼佼者,他把圖式理論當成是人類學習的生成模式的一種方式。他認為學習的生成過程就是學習者對外界信息主動選擇加工的過程,如果大腦中已有的知識與外界的信息建立起積極的聯系,那么學習便會取得良好的效果。[1]毫無疑問,閱讀、寫作均存在一定的圖式模式。有研究者認為:“閱讀過程是一個隨當前閱讀的內容不斷主動地激活讀者背景知識,將當前的信息與先前的信息進行整合,形成文章的情境模型的過程[2]。按照圖式理論,如果一個閱讀者在閱讀某個材料時,無法將大腦中的圖式與材料信息建立相應的關系,則其信息的解讀是無效的。據此而論,當閱讀者無法解讀材料時,如果幫助其建立閱讀圖式與外界信息的聯系,或者激活其閱讀圖式,閱讀者便能朝著更加正確的方向解讀文本。而且如果圖式能從不同角度引導閱讀者對信息的理解、破譯,能產生舉一反三,為創造性閱讀與個性化閱讀提供條件。

二、在古典詩歌教學中運用圖式理論教學的重要性

古典詩歌教學歷來是教學的難點。首先,古典詩歌的語言系統與今日迥異,今人與古人處于不同的語言背景與文化背景中,語言與文化的隔閡增加了閱讀的難度。其次,古典詩歌,特別是近體詩講究聲律、平仄、對偶,語言高度凝練,具有多義性,而中學生的閱讀素養不夠扎實,尚難把握詩歌之美。最后,古典詩歌的意境十分抽象,最難破解。這些都在無形中增加了教學的障礙。特別是中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十分有限,不經巧妙點撥,難以體會個中奧妙。而傳統的教學法不盡如人意,采用新的教學法也就十分必要了。當然,難點也有突破點。如近體詩的平仄是固定的,押韻的地方也是固定的,教師便可總結其中相類似的詩句。又如古典詩歌的一些意象具有固定含義。如“東籬”、“黃花”、“柳絲”等諸多意象在詩歌中意義大體是不變的。又比如,一些詩歌中的句子,組合形式具有特殊性,如有些詩句全部由名詞組成,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這些由純名詞意象組合而成的詩句,意象密集,畫面感強,頗似幾幅山水畫的集合,其風格不盡相同,但其所描繪的景物均有一種蒼茫之感。如果我們再仔細閱讀,便會發現這些詩詞作者有相近的感情傾向。有了這些共同點,教師便可總結這種句式的圖式,引導學生加深印象。上述所論的共同點較難以掌握,緣于其尚未形成結構化的知識。結構化的信息以基本規律、基本概念與主題思想為理論依據,體系簡易、中心突出,易為學習者所心領神會的,它可以使得記憶變得明晰化,加深印象[3]。從這個角度說,如果能通過圖式理論促進詮釋詩歌知識點的結構化,便能極大促進對詩歌內涵的準確把握。那么,如何促進呢?首先,應從詩歌中尋找共同的規律,從中尋找出一種共同的“范式”。所謂的范式就是詩歌表現出的一種共同的知識組織形式。例如歌頌春天的詩句,可以從三方面歸納其圖式范式。第一,畫面的色彩。第二,表現詩人喜悅之情的詞語。第三,描寫春天景色的意象。其次,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建構詮釋詩歌的知識點的圖式范式。而且,當舊的圖式范式的內容不斷發展與深化,便會遞進為高一級,新的圖式范式。以傷春為主題的詩句為例,如傷春詩原因生成圖式為(思征人、報國無門、貶謫外地、仕途偃蹇、韶華消逝、人生感傷、愛情失落……);情感表現圖式為(憤憤不平、哀而不傷、郁郁寡歡、郁結于胸、抑塞磊落、黯然神傷……)這幾個詮釋傷春詩歌的范式便可成為建構傷春詩歌的圖式。這種圖式有助于學生對詩歌的聯想。最后,探索圖式下面的低層圖式有助于實現詩歌知識點的結構化[4]。從學科教學的角度來說,不斷建立圖式有助于對古典詩歌進行深入解讀。比如在熟悉傷春詩的圖式范式后,還應讓其了解低層的圖式,如創作背景、詩人生平經歷等。

三、圖式理論在幾首“悲秋”詞曲教學中的運用

在古典詩歌里,“悲秋”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而且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傳統。這類詩歌中,意象的選擇,作者情感的特征,詩歌的審美特征等方面呈現出一種范式。為了研究方便,這里放寬了“悲秋”的概念,我們將中學語文課本中,李煜《相見歡》、柳永《雨霖鈴》、馬致遠《秋思》、范仲淹《漁家傲》《蘇幕遮》、王實甫《長亭送別》、李清照《聲聲慢》等歸為悲秋作品。首先,從上述作品中,我們可以抽繹出主要的景物意象。西樓、弦月、梧桐、東流水(《相見歡》);煙波、暮靄、酒、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秋思》);大雁、落日、孤城、濁酒、霜(《漁家傲》);碧云、黃葉、寒煙、斜陽、明月、酒(《蘇幕遮》);碧云、黃花、西風、北雁(《長亭送別》);淡酒、(秋)風、大雁、黃花、梧桐、細雨(《聲聲慢》)。我們不妨從這些詩詞中,歸納出幾個頻率較高的意象,分別為(秋)西風、(殘)月、(濁)酒、大雁。通過對“悲秋”的詞曲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以某一相近內容作為吟詠對象,其往往會形成某種相似的范式。如“悲秋”詞在意象的選擇上,首先偏向于選擇色彩暗淡、質地凄清的詞語。其次,其所選擇的高頻意象西風、殘月、濁酒、大雁,說明了“悲秋”情感的表現有一種普遍性,這種普遍性緣于詞中抒發了某種相同的思鄉之感。這種思鄉之感,教師可根據思鄉的特征幫助學生建立起圖式范式。馬致遠《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對故鄉的思念,表達了羈旅行役者的悲涼感受。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表現了戍守邊疆的將士對故鄉的深刻思念,表達了建功立業與思鄉之苦的矛盾心態。范仲淹《蘇幕遮》:“黯鄉魂,追旅思”表達了詞人縈繞不去的思鄉之情,是對故鄉昔日人事的追憶,難以釋懷,不禁潸然淚下。杜甫《月夜憶從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抒發了杜甫戰亂中兄弟離散,無家可歸的悲慘境地,通過描寫故鄉的月亮,倍增對家鄉和弟弟的想念。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描寫了詩人漂泊他鄉孤寂凄清之感,表現了眷念故鄉之情,但淡淡的鄉愁含而不露。思鄉是古詩永恒的主題,但詩人的情感因為處境、身份等因素流露出不同的感受,在講述“悲秋”詞中,教師當舉一反三,總結歸納,授人以漁。其次,我們還應抓住反映詞句情感特征的關鍵詞句?!断嘁姎g》為“寂寞”、“許多愁”;《雨霖鈴》為“無緒”、“無語凝噎”、“傷離別”;《秋思》為“斷腸人在天涯”;《漁家傲》為“歸無計”、“人不寐”、“征夫淚”;《蘇幕遮》為“黯鄉魂”、“愁腸”、“相思淚”;《長亭送別》為“總是離人淚”;《聲聲慢》為“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怎一個愁字”?!氨铩庇胁煌?,詞人或者傷離別,或者思故鄉,或者憶往昔,或者嘆如無根浮萍,其情感傾向十分鮮明,可歸結為“悲”與“愁”。教師可進一步延伸,對其他類型詩歌作品進行總結。如“詠懷詩”、“閨怨詩”的情感傾向。最后為作品均顯示出傷感的審美風格,這種對“悲”的表達使得作品的節奏舒緩而徘徊,難以消散。當然,除了《聲聲慢》開頭的句子,其他詞的節奏均為舒緩的。因而在朗讀時,要引領學生體會句尾押韻之處的凄清、悲傷之感。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莫雷.閱讀與學習心理的認知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第10篇

一、做好平時練習中詩歌鑒賞題的收集

進入高三后,學生們要做很多的練習,我要求他們做好錯題集,就是把每次練習出現的詩歌鑒賞題中比較好的摘抄或粘貼單獨的本子上,在旁邊注上詩歌類別、題目類型和答題思路。比如練習中出現這樣的題: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長安夜雨

薛 逢

滯雨通宵又徹明,百憂如草雨中生。

心關桂玉天難曉,運落風波夢亦驚。

壓樹早鴉飛不散,到窗寒鼓濕無聲。

當年志氣俱消盡,白發新添四五莖。

1.作者的憂愁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2.作者在首聯中運用哪些手法來表現自己的百憂纏心?

3.頸聯從哪些角度對景物進行描寫?所描寫景物有什么特點?

學生在整理第一小題時,在筆記旁邊注上:概括類題。答題思路:從詩歌題目開始到注解逐一審視,找出能表現“憂愁”的具體內容再概括成需要的答案。

第二小題,注上:表達技巧類。思路:點明技巧結合詩句闡釋此技巧點出效果,析情感。

第三小題,注上:景物描寫類。思路:景物描寫角度有感官、高低、遠近和心理感受等,如果問如何描寫景物,還要加上寫景手法。

這樣的整理看似費時,其實把這工作分在每次的練習之后,做起來并不難。這是零散的積累過程,沒有完整的系統,只是為后階段的整理做準備。

二、對前階段做的積累做系統的整理

根據第一階段做的積累,這個階段的整理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

1.從詩歌分類角度去整理。古典詩歌的內容紛繁復雜,很難完全分類,為了講解和訓練的方便,也為了讓學生對詩歌內容有個大綱式的認識,大致把古典詩歌分為邊塞詩、送別詩、思鄉懷人詩、懷古詩、山水田園詩、詠物詩和即景感懷詩七大類。按照這幾類把前面積累的詩歌鑒賞題分為幾塊,從中找出同類詩歌在內容和手法方面的共同特點。例如:

滿江紅 登黃鶴樓有感

岳 飛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注]萬歲山、蓬壺殿:指宋徽宗時構筑的土山苑囿、亭臺宮殿。

登臨懷古詩多是登臨地之景所誘發而抒發感慨,內容上多描寫登臨地的景象或描述登臨地曾有過的著名人物、史實。思想上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心系國家:有的借古傷今,表達國運衰微、國家昔盛今衰的憂患意識;有的借古諷今,諷刺統治者荒無度并告誡統治者以前車之覆為鑒。二是抒發個人情懷:有的抒發個人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苦悶;有的針對歷史人物、事件表達不同流俗的見地。從表達技巧上講,這類題材的詩多借用典故或者多進行古時與今時、古人與自我的對比來陳說見地、抒發感慨。

以上只是舉了一個例子,其他類別的詩可以仿照此例去整理。

2.從題型角度去整理。根據題目類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答題方法。詩歌鑒賞的題型很多,近年常見??嫉闹饕}型有煉字型、分析意境型(意境=意象+情感)、分析句意型、分析語言特色、分析主旨型、分析技巧型、一詞領全詩型、分析情感形象型還有對比閱讀型。我們以一詞領全詩型為例,說說整理的方法。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此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查學生對全詩的把握能力。如:

春夜洛城聞笛

李 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問:“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步驟(1)“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步驟(2)詩歌的主旨是思鄉之情;步驟(3)這種思鄉之情是由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梢姟罢哿笔侨姷年P鍵。學生由此得出答題步驟:①該詞在詩中的寓意;②指出突出了什么主旨;③構思上考慮。也就是詩人是怎樣把該詞與主旨聯系起來的。其他題型也可以根據這個方法整理。很多時候老師會為學生整理很多題型及答題模式,然后讓學生去記去背,企圖讓他們照葫蘆畫瓢,其實這遠沒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整理實踐更有效。他們整理了思考了,然后有所發現,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上面說的是學生在復習詩歌鑒賞題時要做的事,老師能做什么呢?當然也不能任由學生盲目去做。在學生的積累達到一定量時,就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分類整理??梢韵冗x個點做示范,利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引導他們去總結去思考。平時上課時有意識地按類別去復習,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第11篇

關鍵詞:笛;唐詩;意象;美學意義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詩歌和音樂是密不可分的。除了和樂演唱的傳統外,還不乏專門寫樂器的詩文。傳聞宋玉曾作《笛賦》,賦中寫道:“宋意將送荊卿於易水之上,得其雌焉,於是乃使王爾、公輸之徒,合妙意,角較手,遂以為笛?!㈤L頸,奮玉手,摛朱唇,曜皓齒,赪顏臻,玉貌起,吟清商,追流徵,歌《伐檀》……激叫入青云,慷慨切窮士?!庇玫炎哟底唷对娊洝分蟹磩兿鞣磯浩茸钣写硇缘脑娖?,強烈傳達出一種怨恨之情,聲之慷慨悲愴,令人愴然涕下。透過宋玉描寫的笛聲,我們大致可以推測出,這種樂器應該是現在所說的“簫”。在唐代以前,詩歌中出現的樂器以琴瑟為主,如《詩經·關雎》中即為“窈窕淑女,琴瑟有之”,《詩·小雅·常棣》中寫道“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嵇康的《琴賦》,通篇細致生動地描述了古琴,使人贊嘆。相比于琴瑟這一類傳統的中國樂器,笛作為意象出現在詩文中則相對罕見。當然,這與笛子自身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從原始時期的舞陽賈湖骨笛到浙江河姆渡的骨哨、從戰國時期的“篪”到漢魏時期的“橫吹”,中國笛子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演變,到了隋唐時期達到了鼎盛時期。劉長卿的《聽彈琴》這樣寫道:“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這首詩的背景正是唐朝當時發生的音樂變革。漢魏六朝南方清樂尚用琴瑟。而到唐代,“燕樂”成為一代新聲。白居易《廢琴》:“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也說明了這一點。除了琵琶外,笛子也在社會中廣為流傳。中國笛子的形制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得到進一步的改革,其音色有了進一步的改進,笛子演奏已經遍及社會上各個階層?!半絿鴿撔许n國隨,宜春深院映花枝。金輿遠幸無人見,偷把邠王小管吹?!?張祜的這首《邠王小管》寫的就是他曾目睹的一段逸事: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由于偷吹邠王玉笛而被逐出宮,可見笛子在唐朝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現在看來,笛子一般是橫吹的,且聲音清脆響亮。其實不然。“笛”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過三種不同的含義。我國還沒有橫笛的時候, 簫的前身名笛、篴。直到簫的名字確定后, 笛才成為橫笛的專名,其實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張騫通西域后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從唐代起,笛子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在橫吹之笛中,又可以分為是否貼了笛膜。豎吹之笛聲音低沉,其悲惻程度最甚。橫吹之笛又可以根據是否加了笛膜進行區別,加了笛膜的橫吹之笛一般聲音高亢響亮,樂調也顯得較高。 故笛子的形制直接影響到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唐代的詩歌中,最常見的笛應該就是羌笛了。它常常吟響在在塞北邊疆,高適《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戌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戰士在傍晚趕著牧馬而回,開篇即渲染了一種和平寧謐的氛圍。蒼茫又澄凈的夜色里,不知是哪座城樓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類似的風傳笛曲,也在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中出現過,“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境界非常動人,“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毕嗤ǖ氖悄且环莨蕡@情,然而這種思鄉的情緒并不低沉,透過那嘹亮的笛聲,傳來的是信心與希冀。羌笛在這里成為了戰角,鼓舞著健兒們勇奪功名。雖然唐代已經將橫吹之笛和豎吹之簫分開,但是在文人圈中的情形大不一樣,在文學著作中,他們常常喜歡用羌笛一詞,以表示他們對充滿異國情調的這一外來樂器的認可 。還有一些直接提到橫吹之笛的詩句,如李白在《司馬將軍歌》中寫道:“羌笛橫吹阿亸回,向月樓中吹落梅。” 自“羌笛橫吹”以下六句為第三段,寫勝利歸來,歌舞慶賀,天子表彰,名垂后世。王昌齡《江上聞笛》“橫笛怨江月,扁舟何處尋。聲長楚山外,曲繞明關深。” 一個“怨”字包含了無盡的蒼涼,游子思鄉之情趁著笛聲躍然紙上。唐朝中期, 詩歌中對“笛” 已開始注意區別,方法之一是運用限制詞。橫吹的笛也常用“橫笛” 來表示。張巡在詩中寫的橫笛音,寄托著對家鄉的思念,但作為平定“安史之亂”的重要將領,他在悲嘆的同時又要鼓足自己的勇氣,橫笛蒼涼悲壯的聲音恰好可以作為他的寄托。

其實一些唐代文人筆下的笛,有時指的就是簫。杜甫的《秋笛》:“清商欲盡奏,奏苦血沾衣?!?詩中典故出于宋玉的《笛賦》:“吹清商,追流徵?!?清徵和清商都是中國古代悲凄的調子,非常低沉,這樣的效果只有豎吹之笛才能奏出。孟郊的《楚竹吟酬盧虔端公見和湘弦怨》寫道:“握中有新聲,楚竹人未聞。識音者謂誰,清夜吹贈君?!晦潇`均淚,千年湘水文?!痹娙藢ξ绰劦某曌鞒隽肆芾毂M致的描繪,在詩的最后,他不禁留下了眼淚。明代的朱載堉經過仔細考察,斷言這就是古笛的遺存。簫笛被詩人利用,寄寓一些思歸的情感,在夜晚聽到悠悠的笛聲,或者晚上獨自一人前往江邊吹笛的詩境常常出現,毫無疑問,這樣的感覺是凄清落寞的。杜牧在《寄揚州韓綽判官》對洞簫有深刻地描述: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遷客騷人,無不聽簫笛聲而落淚失眠。借笛子那清脆嘹亮的聲音表現輕松歡快的情緒在唐詩中也出現較多,例如牧童在山野之中吹奏的牧笛,“臥牛吹短笛, 耕卻傍溪田”,小牧童穿著蓑衣戴著斗笠,碰到生人顯得神氣傲慢。放牧時躺在牛背吹短笛,耕地時他等在水田旁邊。簡單而且快樂,詩境較為清新。

有些詩歌雖然不直接出現笛、簫這些字眼,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知道詩中出現了笛的意象,那就是用一些有名的笛曲來指代。許渾在《聽吹鷓鴣》中說:“金谷歌傳第一流,鷓鴣清怨碧云愁。夜來省得曾聞處,萬里月明湘水流?!庇煤嵈底嗟摹耳p鴣飛》,回環曲折,幽深低沉,襯托了詩人在月明之夜惆悵傷感的意境。“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梅花落》是漢樂府中二十八橫吹曲之一,它和《折楊柳》一起成為笛曲的代表。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笛曲寄托的情感也有變化。但多數情況下,笛曲抒發的是征戍之人、游子的思鄉情感?!八翘厥且粋€新形式, 新事物, 而且正是一個新感情。它出現的時候, 往往也便是詩意出現的時候, 它與詩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它所以正是詩的一個原質。笛成為了‘詩的一個原質’?!睆牧指壬恼撌鰜砜?,笛在唐詩中已經根本上拓展了唐詩的表現能力, 并帶給唐詩以嶄新的活力。這種新的活力因素對后世的詩歌有較大的影響,在宋元時期的詩歌中出現了簫笛這個意象。如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者,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一氣呵成,酣暢淋漓。此外,范仲淹、柳永等人也曾在詩中描寫過簫笛,以寄托自己的情感。

由此可見,笛這件樂器在唐詩中確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成為一個特定的意象發揮著重要作用,使其具有特殊的文學意味。笛子獨特的形制、音色、曲調等被利用,拓寬了唐代詩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也為后世詩文的發展增添了一份新的色彩。

參考文獻

[1]高文.全唐詩簡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蕭滌非.唐詩鑒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3]林克仁. 中國簫笛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第12篇

【關鍵詞】新課標 現代詩歌 教學

在課改的形勢下,根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根據中學語文新教材的訓練要求,中學語文現代詩歌的教學內容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1.高質量的完成教材所規定的詩歌作品的教學,并適當的進行詩歌聯讀與擴讀。

2.注重審美體驗,培養學生的讀詩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心態,豐富學生情感。

3.指導學生認識詩歌的基本特點和類型,指導學生了解、積累有關作家作品知識。

4.進行誦讀涵泳訓練,提高朗讀能力,背誦優秀詩作,豐富語言積累。

5.在誦讀中指導學生整體的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體味作品的藝術魅力,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內涵。

6.行詩歌鑒賞的訓練,培養積極的鑒賞態度,激發鑒賞興趣,提高詩歌的文學鑒賞能力。

7.在誦讀、理解、品析與賞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

透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在新課標背景下,我們教師要善于從不同的層面來理解教材中詩作的教育教學意義,激發學生學習新詩的興趣,從課文教學來看,應做到既突出課文教學重點,又體現可實際操作的有創意的教學方法。

第一,注重詩歌的朗讀訓練

文學的驕子是詩歌,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之一。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孔子的“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說法闡明了詩的作用。中國古代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說法,可見讀詩的重要性。我在教學《有的人》這首詩時,首先教讀——體味詩的音樂美,即讀出詩的節奏來。節奏,詩句中根據音節或意義進行有規律的短暫的停頓叫做節奏。教師示范第一段后,全班同學輕讀課文,感受節奏停頓。其次,詩是抒情味最濃的一種文學體裁,必須讀的抑揚頓挫。為了表達思想感情,有些詞語的“音”要讀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讀出來。師先范讀后,學生自由朗讀全文。最后還要把詩的韻腳讀好。詩是講究壓韻的,詩句中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結尾,就是壓韻。本詩隔行壓韻,每節換韻。請同學齊讀第四節,感受詩的韻腳。通過這一步,學生既感受到詩歌的音樂美,又初步體味到詩中的不同的人生態度。

第二,創設有新舊知遷移的教學思路

詩歌語言精練、含蓄,有豐富的意境、強烈的思想感情。但一般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不高,因此詩歌的教學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在教學余光中的《鄉愁》時,我讓學生先回憶以前所學過的思鄉的古詩,學生馬上回憶起了李白的《靜夜思》、崔顥的《黃鶴樓》,然后體會每首詩中的思鄉之情。接著在學生熟讀詩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感悟詩的思想感情。再比較本首詩和前邊的詩的不同之處,它還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渴望臺灣早日回歸祖國的愿望。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抒情,在詩歌教學一開始,就讓學生進入情感體驗中。

第三,捕捉詩歌中的意象,欣賞意境

一首詩歌,最易感知的東西是什么?是詩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傳達的呢?那就是詩歌的意象。意象是飽含詩人感情,染有詩人主觀色彩的物象。詩人在從事詩歌創作時,總要從自然界,從生活中選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流水”這一物象本來表達一種客觀事物。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語后,逐漸為詩人所采用,固定的表現時光易逝,人生苦短這一思想情緒,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保ɡ铎稀队菝廊恕罚┑?,成為帶有固定思想情感和審美情趣的意象。在教學席慕容的,《鄉愁》讓學生捕捉詩歌中的意象:“笛”、“月亮”、“揮手”、“沒有年輪的樹”?!暗选薄ⅰ霸铝痢?、“揮手”分別表現了詩人濃濃的思想之情,“沒有年輪的樹”則形象的抒發了詩人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割舍不斷,無法用時間計算的思念。學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領到了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抒發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藝術境界,即意境。意境的基本構成就是情景交融。意境不在具體的物象之內,而超出物象所涉及的內容之外,即透過物象表面,表達作者深邃悠遠的思想情感,達到含蓄蘊藉的藝術效果。詩歌的教學重點是領悟感情。品味語言,捕捉意象,體會意境就能體會詩的思想感情。

第四,從仿句練習入手,鼓勵學生能寫出自己的詩作

新詩語言新穎、凝練,又不拘泥與通用的語法規范,在現代詩歌教學中,伴以仿句訓練,既能使學生充分感悟新詩語言的奧妙,又能提高其遣詞造句的能力,進而與詩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學《雨說》一課時,讓學生仿造句:“小溪見了我,笑出了聲;種子見了我,笑出了芽;石榴花兒見了我,笑紅了臉……”同學們一個接一個地站起來把自己對春天的感受、喜愛完全融入詩中,寫出了不同仿寫句子。對學生的審美、理解、聯想和想象能力的培養,真是水到渠成。再細心的把學生仿寫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變成了一首贊美春天的組詩。此后再把以前學過的余光中的《鄉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也試著讓學生仿寫,學生也都興趣盎然,寫出了激情滿懷、真摯動人的詩句。新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在教學中,抓住新詩這一特點,給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進行仿句練習,既培養了學生感悟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第五,設計相關的實踐活動

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詩歌的音樂美、結構美和意境美,還要設計豐富多姿的詩歌朗誦、欣賞新詩、研討等活動。

1.詩歌朗誦、積累活動

在賽詩會上,除了朗誦學生喜歡的名詩作,還指導學生積累一些優美詩句。如:《色彩》、《螢火蟲》,中國古今不少詩人也寫到同樣的詩題,課外搜集幾首這樣的詩,說說他們所表達的內涵是什么。

2.欣賞新詩

給學生欣賞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舒婷的《致橡樹》,戴望舒的《雨巷》等,讓學生抓住詩歌的意象、意境來欣賞、點評,并摘抄背誦自己喜歡的優美詩句。

3.研討活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犹县| 双城市| 调兵山市| 瑞金市| 景宁| 连云港市| 宜兰县| 额尔古纳市| 甘洛县| 财经| 大石桥市| 新乡市| 东乡县| 兖州市| 黎平县| 昭觉县| 虞城县| 莱芜市| 天门市| 哈密市| 曲水县| 光山县| 马鞍山市| 漳州市| 肇州县| 平湖市| 丰镇市| 牙克石市| 沧州市| 怀仁县| 佛冈县| 宜城市| 新余市| 抚松县| 克拉玛依市| 镇远县| 龙岩市| 兴隆县| 琼结县| 庆云县| 高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