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青春期知識

青春期知識

時間:2023-06-07 09:10: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青春期知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青春期知識

第1篇

關鍵詞: 聾生 聾校語文課堂教學 青春期知識教育

青春期的聾生經歷著身心的巨變,面對著這樣的變化,他們充滿著驚奇和困惑。由于受所學文化知識的限制,加之聽力障礙、語言溝通困難等原因,聾生對青春期知識缺乏。因而對處于青春期的聾生及時地進行以性教育為主體的青春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聾校普遍重視聾學生文化知識的傳授、語言缺陷的補償,卻忽視了青春期的教育。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材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青春期知識教育,已成為聾校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青春期聾生的生理心理特點

青春期的聾生發育基本達到成熟,具備了生育能力,出現了性沖動,最明顯的變化是生殖系統的發育和變化。生殖器官的發育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現和接踵而至的男生首次遺精、女生月經初潮,引發了聾生青春期的心理變化。第二性征的出現,意味著性機能的逐漸成熟。這個時期的聾生會在內心對自己的性特征變化感到疑惑、害羞和焦慮不安,對異性的變化表現出好奇與關注等。但由于文化知識、語言理解較之健全學生嚴重滯后,加之閱歷經驗和意識的限制、性知識的缺乏等,他們產生性的困惑,如、性幻想等;身心健康受到壓抑,情緒難以控制,很容易產生一系列的心理矛盾和沖突,這對聾生青春期發育成長極為不利。

二、語文課堂教學應滲透青春期知識教育

(一)普及青春期生理知識

聾生由于性成熟而產生了對性知識探求的欲望和濃厚的興趣,這是他們心理發展的正常現象。如果他們不能從公開的正規渠道得到應得的知識,就會更加的好奇。

語文老師應該明確意識到自己在聾生身心發育關鍵期所能起的作用。可以適當介紹有關青春期的生理衛生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讓他們對自身青春期的變化能初步了解,不會感到好奇與恐懼。例如我所教班級的女生,有的因發育增大而覺得難為情,平時走路含胸駝背,甚至采取束胸的辦法;有的因青春期發育而導致身體發胖,采取勒腰節食的辦法。這些做法對身體健康極為不利。針對這一情況,我對她們普及了女生生理健康的知識,同時教育她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注意調節飲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成長。她們采納了我的建議,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開展預防艾滋病教育

目前,艾滋病的傳播與流行趨勢逐年加劇,使青少年的性觀念發生了較明顯的變化。聾生和健全學生一樣,普遍缺乏預防艾滋病的知識。語文教師在聾生中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聾生也非常信任語文老師。因此,在語文課堂上,通過各個教學環節滲透預防艾滋病的教育理念,在聾學生中開展預防艾滋病教育,不僅可以增強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抵御艾滋病侵襲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他們預防艾滋病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意義深遠。

此外,語文教師還可以引導聾生通過校內的各種宣傳渠道了解、掌握艾滋病的相關知識,對廣大聾運動生進行健康教育,增強他們自身的健康觀念、培養健康習慣和建立健康行為。

(三)開展愛情觀(性道德)教育

對聾生開展青春期教育,應包括性知識教育和性道德教育兩個方面。瓦西列夫在《情愛論》中說:“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如果失去控制,它就可能成為一種社會災難。”它給我一種啟示,應高度重視對聾生進行青春期的性道德教育,讓他們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異性、明確自身在愛情、婚姻、事業等問題上的責任。

聾生只是在聽力方面有障礙,生理的其他方面與健全人沒有區別,他們能做任何事情。因此,老師應讓他們了解性理論知識、性法制觀念和性防止企圖。讓他們知道哪些做法是合理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加強青春期的性道德教育對聾生今后的一生有著極大的影響。

此外,還應在課堂上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讓聾生輕松快樂地學習。并通過課堂上的活動體驗,教育聾生注意保護身體,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

(四)開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指導

聾生到了青春期,常常表現出獨立與依附的自相矛盾,情緒易激動,心情煩躁,愛發脾氣。老師和家長不能只看到聾學生獨立性的一面,而忽略依賴的一面,對聾生青春期的心理健康進行正確引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語文教師要經常深入學生中去,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掌握他們的內心動態,幫助他們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緒,教育他們要潔身自愛,保持清醒頭腦。通過課堂對他們進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引導他們在正常的情況下,自然地、友愛地相互交往。還要及時發現有早戀傾向的聾學生,對其進行個別談心、側面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第2篇

近年來媒體頻繁曝出被侵害事件,令人震驚。為了減少類似問題的發生,必須從源頭上進行預防,因此,了解中小學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的現狀、探尋學校教育在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中所發揮的作用十分必要而緊迫。本研究以上海部分中小學學生、家長、教師為對象,共對6847名學生、1333名教師、963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以期探索學校教育在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中所發揮的功能和途徑。

二、研究結果

1.學生對青春期自我保護知識的掌握狀況

大部分中小學生對基本的青春期自我保護知識有所了解,但是也有18%的學生不能分辨自己身體的隱私部位,約有77.9%的學生不太了解人工流產對身體的傷害程度;學生遭遇身體侵犯的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當遭遇身體侵犯后向成人求助的比例卻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下降;在公共場所遇到性騷擾后,50%的學生選擇逃避或者忍受;大部分學生選擇從網絡和影視中尋找青春期遇到的困惑,由于網絡和影視作品良莠不齊,給學生造成了認識上的偏差。實際調查中,學生表示更期待通過學校課程和家庭教育等正規、科學的途徑獲取青春期知識。

2.家庭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的現狀

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在家庭中開展情況并不樂觀,教育內容不全面,有26.3%的家庭沒有開展過性保護知識的教育;部分家長認為沒有必要進行青春期性教育,孩子長大了自然會知道;也有家長擔心青春期性教育會誘導過早的發生,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響學習;究其原因是:(1)家長自身對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知識的儲備不足,這與家長文化程度和教育觀念有關;(2)沒有提早思考相關問題,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3)家長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缺乏方法,不知道哪些該講,模棱兩可、含糊不清,甚至存在錯誤,反而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困惑,需要一定的指導,也渴望接受相關學習。

3.學校性安全教育的現狀

調查發現,約三分之一的學校未開設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相關的課程,有38.78%的人認為目前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令人擔憂;90.17%的老師覺得很有必要向學生進行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卻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儲備;大部分教師對青春期自我保護知識只是稍有了解,不能勝任相關的教育;同時還存在一些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的誤區,如,與家長一樣,大部分老師也認為只有進入青春期后,才需要進行性安全教育,忽略了青少年的性自我保護教育應從兒童階段就開始。另外,占60.92%的教師認為學生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中最大的困難是觀念的轉變,在觀念上沒有重視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部分學校重心還在圍繞考試,忽略了學生的成長需求,青春期教育內容過于簡化。

三、思考與建議

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具有專業性和連續性,調查中發現,學生更希望通過學校課程等正規、科學的途徑獲取青春期知識,家長也渴望在家庭青春期教育中得到相關指導,這都決定了學校教育是目前實施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的主要途徑。針對目前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的現狀,開設課程、培訓師資和家校合作是順利進行性安全教育的三大保障。

1.開設課程

教育部早在2007年3月的《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中,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都涉及了性安全教育的內容。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可以根據綱要內容,編寫系統的適合學生各年齡階段和發育特點的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教材或讀物,讓學生能學習正確處理青春期情感問題、學會拒絕他人的愛慕、了解與酒精對成長的危害、了解各種性病的傳播方式、辨別性騷擾、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學會自我保護并懂得如何尋求幫助;同時學校應該單獨開設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課程,集中教授性安全教育的基礎知識,還可以結合有關課程及各項活動,如,班隊會課、團體心理輔導課和拓展課等深入展開,成為學校中每一位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關注的日常工作。

2.培訓師資

充分的知識準備和充足的師資隊伍是科學而有效地實施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的關鍵。學校要想勝任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要有充分的知識儲備,并掌握較好的教育技能。在很多中小學,承擔青春期教育任務的主力是班主任、團隊干部或心理健康老師。所以,教育主管部門需要為這些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實施的教師隊伍搭建培訓平臺、提供教育資源,使他們能接受到專業的性安全教育培訓,學習到一些與性有關的醫學、社會學、法律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使他們成長為學校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的中堅力量,并輻射到學校,培訓其他的任課教師和家長。

3.家校合作

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的責任,家庭和學校教育都各有優勢和不足,需要共同合作。在本次的調查中,家長既支持在學校開展性健康和性保護知識教育,又渴望接受性安全教育相關的學習和指導,以便在家庭教育中進行。雖然學校是實施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的主陣地,但父母在性安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是無可替代的。家長必須先掌握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知識,才能在家庭中實施,在家庭如何配合學校進行青春期自我保護教育方面,學校也是責無旁貸的,可以開辦家長學校,通過舉行家長講座、沙龍、工作坊、論壇家長、發放家長刊物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協助家長學習較系統的性的自我保護知識和性安全教育方法,并及時溝通,把握時機和分寸,為教育孩子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洪嘉禾.性的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第3篇

關鍵詞:青春發育突增期;發育類型;性發育;性教育;干預

中圖分類號:G804.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07)07-0916-03

The Status Quo of Sex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and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Types of Students in Their Spurt of Adolescence

ZHANG Ying-qiu1, XU Gang1, ZHEN Zhi-ping2

(1.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 College of Sports Science and P.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X-ray pictures of bone age were taken for 457 boy students born from September, 1987 to August, 1988 from 5 middle schools in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nd for 450 girl students born from September,1989 to August,1990 from 3 primary schools in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nd we invited the experts to distinguish every picture of bone age on the basis of CHN standard, male or female early development group, normal development group, late development group were selected, and every group included 30 students, so there were 180 students as this research objects. 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 of students was tested and their sex knowledge and attitude was investigated, which le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in sex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attitude to sex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types of students in their spurt of adolescence, and a deeper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sex education nowaday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 basis for making a better sex education during adolescence.

Key words: spurt of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type; sex development; sex education; interference

1994年,開羅聯合國人口和發展大會認定“青少年生殖健康的需求一直被嚴重忽視。因此各國應該致力于去除有礙于對青少年提供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務的各種法律、條例以及社會障礙。必須為青少年提供適合其發育特點的、綜合性的性教育,以幫助青少年發展正確的價值觀、生活態度,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的成長。

因此有必要對青春發育突增期不同發育類型學生的第二性征發育狀況以及他們對青春期的知識和進行青春期教育的態度進行調查,以便能為他們提供適合其發育特點和需求的青春期健康教育,確保他們身心的健康。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1.1 受試者的基本情況 在北京市海淀區五所中學1987年9月1日至1988年8月31日出生的男生,在北京市海淀區三所小學1989年9月1日至1990年8月31日出生的女生中,選取城市居民戶口、未經過系統體育訓練、漢族、健康狀況良好、無家族遺傳病史、一年內不曾有手腕部骨折或患慢性病且自愿參加實驗的學生男457人、女450人拍攝手-腕骨X射線片,骨齡拍攝日期為2001年8月。

1.1.2 發育類型的確定

根據CHN法判讀受試者手-腕骨X射線片的結果,確定受試者的骨齡,并根據測試對象的骨齡與生活年齡的差值,確定發育類型。選取其中差值大于1年的為早發育組、差值小于1年的為晚發育組、差值上下不超過0.2年的為正常組,實驗時間為2001年10月。

1.1.3 統計樣本的確定

從實測樣本中剔除兩名早發育女生因月經來潮而未進行最大吸氧量測試的樣本,并采取隨機的方法,使每組樣本量相等,最后,統計樣本每組30人,共計180人。

1.2 指標

1.2.1 第二性征發育狀況的測試

采用Tanner所制定的五期法對實驗對象的性發育進行了判定,測試保證同性別之間由同一人完成。測試人員為北京體育大學本專業研究生,測試當天的復測檢驗達到統計學要求。

1.2.2 學生調查

對實驗對象本人在進行測試的當天,發放調查問卷,包括:性知識和對性發育及性教育的態度等。問卷由測試人員統一發放和回收,問卷在發放前進行的信度和效度檢驗均符合統計學標準。問卷發放201份,由于當場有測試人員檢查,所以問卷全部回收并有效,有效率為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三種發育類型學生性發育比較

從表2和表3可以看出,幾項性發育指標的均值均為早發育組>正常發育組>晚發育組,且各組間差異具有顯著意義,表明在同一年齡組的男女生中,發育程度明顯不同;在對女生的進一步調查中發現,早發育組有21人已有月經初潮,占早發育總人數的70%,正常發育組有4人,占13%,晚發育組均未發生月經初潮。從發育程度上看,早發育組中大部分學生已進入緩慢發育期,正常組大部分學生處于發育突增期,而晚發育組的大部分學生還未進入發育突增期。由于進入青春期后,在多種激素的共同作用下,生殖系統迅速發育,生殖器官迅速增大,生殖功能逐漸成熟,第二性征出現、發育、逐漸達成人水平,性征發育程度的明顯不同說明不同發育類型的學生性激素發育水平也明顯不同。張一民的研究成果(95)也證明了這一點。正是由于人體內激素水平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發育類型學生在青春發育突增期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同,而在兒童少年發育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丘腦-垂體-性腺軸的變化,主要受遺傳因素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要做到青春期教育的適時適量,就必須先明確學生的發育類型,再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育,從而為我們搞好青春期教育提出了前提條件。

2.2 青春期知識及態度調查 調查發現,11歲女生早發育組已有73%的學生發生月經初潮,其中30%左右的學生月經已較規律,說明開展性教育的時間應相應提前;雖然78%的男生、54%的女生選擇“曾接受過青春期知識的教育”,且70%的女生對月經、92%的男生對遺精有較正確的認識,但在填寫問卷過程中,女生晚發育組詢問什么是月經的人數超過50%,同時本調查設計了關于男生首次遺精時間的問題,目的是調查男生在13歲時發生首次遺精的比率,但由于一些未發育男生在調查中選擇了“已遺精”,因而影響了數據的準確性,將其剔除,說明目前我國的性教育流于形式的現象較為嚴重;我國是受封建思想影響較重的國家之一,任何一種在青春期前對學生進行性教育的建議,都會遭到老一輩人的強烈反對,他們害怕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會對孩子的發育起到刺激作用,從而使其的性活躍年齡更為提前,但對學生的調查卻發現89%的男生、84%的女生希望在青春期前了解有關方面的知識,但其中也有16%的男生、21%的女生希望盡早了解此方面的知識,說明要提高青春期教育的效果就必須把握好教育的時間,因此在進行青春期教育時一定要注意不同發育類型的問題,以盡可能地滿足各類學生的需要;由于50%左右的男生對自己的身體發育較關注,其中30%~50%的學生能正確地意識到自己的發育與同伴的不同、70%左右的女生對自己的身體發育較關注,其中40%~55%的學生能正確地意識到自己的發育與同伴的不同,特別是女生,她們天美,不僅對自己身體的變化十分關注,且將此變化與同伴比較,并互相評論彼此的外貌和身材,這些都會影響女生,使其產生焦慮、妒忌、自卑等心理問題,從而產生情緒變化,因此,必須在學生進入青春發育期前讓學生了解:每個人都要經歷青春期的變化,而青春發育突增期有不同的發育類型,每個個體青春發育突增期的開始時間、持續時間及結束時間均有差異,遺傳是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以緩解因為身體變化造成的心理壓力和困惑。同時還應讓學生了解加強營養和體育鍛煉能夠促進身體的發育,以提高其自覺鍛煉的積極性;目前學生獲得青春期知識的主要途徑男生主要是:老師、書本、家長,女生主要是:家長、老師、書本,而學生對這樣的傳播途徑也較習慣,并希望繼續從這些途徑上獲取青春期知識,說明進行青春期教育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在加強學校青春期教育的同時,把家長和同伴作為干預對象,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媒體的作用,把性生理、性知識、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制融為一體,以使下一代免受性的困惑,降低性疾病的發生率。

3 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干預策略

3.1 干預的策略

較準確地了解每個學生的突增期開始時間,以更好的對他們進行青春期教育。本次調查顯示早發育的女孩在剛升入小學四年級、男孩子剛升入六年級,就已進入此期,但晚發育的女孩在升入小學六年級、男孩升入初中二年級還未進入青春發育突增期,因此在進行青春期教育時一定要遵循區別對待的原則。提倡在秋季開學時為小學四年女生、六年級男生家長開設如何進行青春期教育講座,讓家長知道進行青春期教育的目的意義、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法,并請家長及時發現自己的孩子進入青春發育期的跡象(女孩為開始發育,男孩為開始發育)并報告校醫。由校醫、家長組成的服務保障體系,對這些學生進行追蹤檢查(每隔三個月一次),并通過講座課和個別談話等方式對其進行青春期教育。從小學五年級或初中一年級開始分別對女生或男生開設青春期健康教育課。上課時教師的態度應自然,要讓學生明白性并不神秘,青春期知識如同數理化等知識一樣,是一門認識人自身和兩性關系的綜合性知識,必須用嚴肅科學的態度循序漸進地學好青春期知識。同時,還要讓學生了解進行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因為青春期教育是我們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想達到目的,就必須把知識、態度、行為統一起來。依據學生發育的特點,首先應進行青春期生長發育和衛生保健常識的教育,讓學生了解進入青春發育期后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并與營養和體育鍛煉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了解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遺傳潛力。講解的內容主要包括:

1) 讓學生了解青春期性發育的知識及處理辦法。如女孩子為什么會來月經?男孩子為什么會遺精等青春期特有的問題及怎樣處理和對待這些問題,才能使自己的身體健康地成長。

2) 青春期心理發展、心理衛生和心理的自我調節知識。如青春期心理發展有哪些特點?性心理有什么變化?什么是性渴望、性萌動、性夢幻?怎樣對待這些變化?怎樣避免走入性心理誤區?怎樣進行性心理的調節等問題,并與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教育結合起來,使之學會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并采取積極的方法安全地渡過青春期,成為心理健康的有用之才。

3) 性道德觀念和規范的教育。從近些年來中學生懷孕現象時有發生,且最近還爆出少女賣處女和案件、艾滋病在全球蔓延等事實說明在青少年時代養成良好性道德的重要性。

4) 讓學生掌握性法制知識,用《未成年人保護法》來保護自己抵制性騷擾和犯,防止性犯罪。

5) 了解性病對人體的危害以及其傳播途徑,使青少年從小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2 不同發育類型學生的干預重點

13歲男生和11歲女生早發育型:大部分性發育已趨于成熟,第二性征明顯。70%的女生已發生月經初潮。因此,干預的重點應該是:青春期心理發展、心理衛生和心理的自我調節知識;性道德觀念和規范的教育;性法制知識,學會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了解性病對人體的危害以及其傳播途徑。

13歲男生和11歲女生正常發育型:大部分學生處于第二性征的發育期。女生中只有13%的學生發生月經初潮。因此,干預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了解青春期性發育的知識及處理辦法。

13歲男生和11歲女生晚發育型:大部分學生剛剛開始第二性征的發育。因此,干預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了解青春發育突增期有不同的發育類型,每個人或早或晚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及兩性的普通常識。

因此,在進行青春期教育是最好打破原來的上課班級,對學生進行重新編班,首先必須明確女生的青春期教育應在小學五年級進行,男生應在初中一年級進行,對于個別發育早的學生應讓他們參加高一年級的青春期教育課。其次,分班標準應是學生的發育類型,教育的內容應按照學生目前的發育狀況,根據本研究的不同發育類型的干預重點分級進行。此外,由于目前各種媒體中個別的不健康內容,特別是黃色網站對發育期學生的不健康影響,所以,在他們中間進行適時適量的性教育就顯得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重要,因此,開展青春期性教育必須得到全社會的支持和參與,使我們的下一代能夠順利地渡過青春期這一花團錦簇的沼澤地,成為對社會有用的、身心健康的社會人。

4 結論與建議

1) 青春發育突增期同年齡組的學生由于其發育類型不同在第二性征的發育上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因此要做到青春期教育的適時適量,就必須先明確學生的發育類型,再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育,從而為我們搞好青春期教育提出了前提條件。

2) 目前我國的青春期教育流于形式,使學生產生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和困惑,不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但學生對自身的發育很關注,且獲取此類知識的要求較迫切,因此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把性生理、性知識、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制融為一體,讓青春期的學生掌握關于性的科學知識和社會規范、加深對于性的自我意識、培養高尚的情操和責任感,以解決好性教育這個綜合性很強的社會問題,使學生成為情感豐富、人格健康的社會人。

參考文獻:

[1] R.V.Short.青春期性教育[J].生殖醫學雜志,1999,8(4):203.

[2] 楊育林,等.青春期性發育年齡變化與性教育[J].中國公共衛生學報,1999,18(5):304.

[3] 劉戈力,等.正常青少年青春期性征發育調查[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1999,5(1):8.

[4] SIECUS. Guidelines for 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Kindergarten-12th Grade,1991.[5] 陳晶琦,葉廣俊.青春期性教育現狀及展望[J].性學,1996,5(2):30-34.

[6] 陳晶琦,等.中學生性知識、性態度及調查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1996,17(6):402-403.

第4篇

【關鍵詞】青春期 性教育 建議

青春期的青少年,特別是高中學生,隨著性生理的發育和性心理的覺醒,開始進入“情竇初開”的階段,他們對愛情充滿幻想,渴望了解異性,渴望獲得性知識。但是由于受我國傳統思想的影響,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對“性”話題諱如莫深,即使有所涉及也遮遮掩掩、一筆帶過,這與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形成強烈的反差。由此可見,我國青春期性教育仍然是任重而道遠。結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以及目前高中教育的現狀,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開展仍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大量的工作。

一、走出青春期性教育的思想誤區

之所以長期以來性教育不力,與性教育領域根深蒂固的思想誤區有關。如果不轉變這些錯誤的觀念,將對開展性教育工作形成巨大的阻力。因此,當務之急是通過多種途徑,使學校、教師、家長乃至全社會走出性教育的思想誤區,轉變錯誤觀念,實行教育得到全社會廣泛的承認。只有這樣,才能使性教育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二、豐富青春期性教育的內容

目前,青春期性教育大部分是性生理知識的傳授。但是,青春期性的發展卻是生理、心理、倫理等諸多因素的集成。因此,我們的青春期性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性知識的傳播,還要包括性心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

(一)性生理知識教育

性生理教育主要是青少年傳授人體性生理結構及性生理、心理現象。通過性知識傳授,一方面使得青少年懂得必要的性知識,正確對待青春期出現的一些性生理心理現象,注意保護身體健康。另一方面,讓青少年通過公開、健康、科學的方式和途徑獲取有關性的知識,以滿足他們對性知識渴求的心理,有效地避免他們通過不良途徑探索性的奧秘。

(二)性心理教育

青春期的孩子們不僅需要性生理方面的知識,更需要性心理方面的知識指導他們思考人生、走向心理成熟。性心理教育應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性意識發展過程教育。青少年性意識的發展,是一個曲折的逐漸成熟的發展過程。因此,有必要讓青少年了解自己心理發展的歷程。當青少年對其性心理發展有了一定了解之后,青少年們就會對自己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來的行為,如對性知識的渴求、對異性的好感、性沖動和欲望等有認同感,從而有效地減少性心理問題的發生。

2.性情感的培養。青春期性意識的覺醒必然帶來性情感的萌動。青春期學生的性情感是一個由幼稚向成熟、由波動向穩定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是青少年性情感走向成熟的關鍵。因此要教育青少年正確認識自己情感的變化,做情感的主人,不斷加強道德意志的訓練,豐富和完善自己情感的發展。

3.性適應的調適。性適應是指青少年在成長中能愉快地接納自身的性征變化,以及自覺地按著社會道德規范的要求,約束和調整自己的望和。青少年的性適應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自身性征變化的適應,二是與異性相處的適應,三是與社會規范要求相協調統一的適應。在性教育的過程中,要引導青少年學會正當的與異往,學會自我調控,將這種情感升華為學業及其他各方面進步的動力,順利渡過青春期危機。

(三)性道德教育

性教育首先是性的文明、道德、倫理教育,而性的生理教育則是第二位的。在面對性問題時,只有人格健全的人才會自覺抵制各種不良刺激,克制自己的欲望,通過合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外界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的要求,能夠以負責的態度來面對“性”這件事。所以,性教育要結合健全人格的培養,對其進行社會價值觀、個人意志品質、心理調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培養和教育。

三、多途徑開展青春期性教育

(一)家庭是性教育的基本場所

家庭是孩子最初接觸到的外部環境,家長是孩子最早的老師,所以家庭是性教育的基本場所。家庭性教育,就是從孩子出生起,就努力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按照孩子身體發育不同階段的需求,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性意識,培養健全的性心理,獲得科學的性知識。

(二)學校是性教育的主要陣地

學校在青春期性教育方面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起培養性教育的師資體系。只有具備了一定素養、足夠數量的師資隊伍,才能為性教育全面深入進行提供前提和保障。二是編制系統的性教育材料和參考書。在我國,雖然也涌現出了大批青春期性教育讀物,但是還沒有系統的青春期性教育教材和課程體系。所以應結合中國的國情和文化,編寫適合學生的年齡階段和發育特點的性教育教材。三是完善科學的性教育途徑和方法。把啟發式、參與式和游戲式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引入我們的性教育課堂。

第5篇

關鍵詞:小學生 青春期教育 生命教育 家庭教育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社會環境,迫在眉梢

1994年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研究結果表明:青少年自我形象的確立、健康人格的養成、身心正常發育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都與青春期性教育密切相關。青春期性教育對青少年兒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家庭觀、社會觀等有深遠影響。

近年相對認知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都趨于弱勢的小學生成為社會事件、校園事件的目標群體。據全國婦聯統計:1997年下半年全國各地投訴個案135件,2000年上升到3081件。2009年僅媒體公開報道就有175人。事后調查其歸因多為家長對孩子性教育意識淡薄,對性教育的內容模糊甚至空白,孩子沒有建立自我保護意識,不清楚遇到此類危險時自我保護的方法。

2.教育環境,資源緊缺

教育部1999年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和2002年印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關于青春期教育的內容甚少, 2012年修訂后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僅限于小學高年級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以及中段的異往和建立異性同伴關系。我國尚未制定有關性教育指導綱要,針對小學生青春期教育的教材和書籍資源相對不足、有限。

相對大中專,教育機制對小學生的青春期教育課程重視不夠,設置缺乏穩定性。教師多兼任,一般由班主任在學生生活中遇事提及。另外調查顯示:受傳統觀念影響,青春期教育課程中9.6%的教師能全部講解此內容,36.3%有選擇地講解,其余 54.1%的教師則會一帶而過或干脆不講[1]。教師缺乏相關內容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的培訓學習,而這恰恰是教育實施中的重要環節。培養具備相應的醫學、生理學、心理學等知識的師資隊伍勢在必行。

3.重塑觀念 修復漏洞

性教育領域中我國普遍存在著(重女輕男)的傾向。家庭、學校和社會往往更加關注對女孩的性教育,而過于忽視男孩的性教育,對男孩的約束和道德責任感教育意識薄弱。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男性更易引起性沖動,和女性相比對網絡及信息的吸入量和需求量更廣、更多。全球青少年青春期年齡較上世紀普遍有所提前。全國婦聯研究所1995年和1999年兩項青春期教育需求評估調查顯示,隨著青春期普遍提前,青少年“非常希望了解生理發育知識”的占被調查總數的69.9%[2]。因此現階段我國青春期教育著力點和方向標應向小學生偏移。青少年青春期知識迫切的需求與正規渠道獲得伶仃的性知識形成反差和矛盾。加上社會媒體信息渠道的多樣性、廣泛性,網絡漏洞和監管的不完善性,這對控制力和辨別力不強的青少年來說是巨大的危險和誘惑。畸形的渠道獲得不良的性知識是導致青少年性方面產生不良的理念與行為的重要原因。

4.家庭教育 流于疏忽

我國近些年開始重視家庭教育。但做到規模和普及任道重遠。尤其是性教育方面,首先因為傳統思想影響下的家長沒有接受過科學、系統、正規的性教育培訓和學習,對性教育存在錯誤認知,認為此類知識無需教育,隨年齡增長自然知道。還有些家長認為過早性教育會導致兒童青少年早熟。另外一部分家長認為不告知性知識是純潔的保險箱[3]。在不知如何教,怎么教的情況下,采取回避態度。家長在性教育方面的空缺,自然把責任推給學校。在上述背景下,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沒有得到充分自我認知的情況下,在激素水平作用下對自我出現的正常生理心理反應產生強烈的好奇感和疑惑感,這種性知識的正常需求和被壓抑產生了一組矛盾。無形中將獲得性知識的來源推向旁門左道。

二、相關概念

“青春期”是指由童年期逐漸向青年期過渡時期。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青春期的年齡界定為10-19歲。是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從不成熟發展到成熟的重要階段,對畢生發展有重要意義和價值。近年來青春期年齡界限有2-3年的提前。

“性教育”是一種性知識、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制的教育[3]。其中包括生活教育、衛生教育、道德教育、責任教育和人格教育,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教育。大量研究表明,性教育與青少年的社會化、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的發展以及今后戀愛、擇偶和婚姻家庭中的親密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密切相關。由此可見,性教育更應該是生命的教育,“終生”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而按照現代觀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也可以聘請專門從事家庭教育的教師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4]。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以品德教育為主,對人類的發展影響意義重大。

三、國內外研究綜述及現狀

1.國外研究綜述

瑞典是全球第一個引領青春期性教育的國家,由政府支持系統化展開,教育部將其列為必修課,教育范圍包括幼兒到準父母。有效的減少了青少年性病、性犯罪等不良事件的發生。20世紀60年代美國提出“性解放、性自由”對美國青少年產生了錯誤導向,導致少女懷孕逐年增加,性病、艾滋病驟然劇增,給人類的生存發展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和慘重代價。隨后美英澳等國的“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以及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倡導的“ABC性教育活動”(A 代表避免婚前,B 代表對配偶或一個保持忠貞、不搞性亂,C 代表正確使用安全套)為代表的成功模式已被國際上普遍采用為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5]。許多發達國家逐步意識到性教育對個體和社會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隨之也先后開始探索研究實施青春期性教育。

2.國內研究歷史與現狀

2.1起源甚早,歷史擱淺

公元前500年孔子的《詩經》中提及有關性道德的教學內容,是我國最早有關性教育的記錄。公元79年,班固編輯《白虎通德論》, 提出學習技藝外,學生應接受性教育,是中國最早的學校性教育。北宋后至封建社會,性教育被禁錮了很長時期,乃至我國性教育的發展受到阻斷。

2.2不斷發展,逐步深入

解放前周建人、魯迅、張競生等人曾倡導解放人性,普及教育,尤其是性教育。1963年總理對《生理衛生》教材做出批示, “一定要把性衛生知識交給男女青少年,讓他們能有科學的知識來保護自己的健康,促進正常發育”。1986年姚佩寬[6]等人出版了第一部青春期性教育的教學參考書《青春期教育》。國家教委和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于1988 年頒布了《關于在中學開展和加強中學生青春期教育的通知》。1991年國家教委決定在初中全面開展青春期教育。此后,一系列的探索研究與實踐活動相繼開展,有關青春期性教育的教本、科普讀物、咨詢手冊,為青少年提供知識、信息與咨詢服務的網站等呈現出多渠道發展的良好態勢。將青春期性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科教學滲透、健康講座、心理輔導等各種途徑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變化,消除困惑。

2.3認識現狀,與時俱進

(1)社會環境中害事件的不斷出現鄭重提醒我們對家長與孩子開展系統性、科學性、規范性的青春期教育的迫切性。(2)隨著青春期的提前,小學開展青春期教育契機更好。6-12歲之間,即是弱勢群體,最需要保護的時期,他們的性好奇和性探究不帶有任何滿足性生理需要的目的,他們把性當作知識來學習,就象他們認識汽車、植物一樣。(3)由于觀念的尚未轉變,現代青春期教育多以中學、大學為重點,疏忽了小學教育。小學生現有的青春期教育教材鳳毛菱角,也大多是蜻蜓點水、星星點點。內容上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和規范性。(4)傳統觀念下,社會、家庭、學校等大小環境更注重對女童的青春期教育,而忽視男童的教育。這與人體生理心理發育特點及社會現象有沖突。應更重視男童的道德教育與高尚的情操教育。(5)教育對象在力度和范圍上應該由原來的以學生為對象向家長、教師為對象傾斜,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我國性教育學家阮芳賦教授所說:“就像普通教育有德、智、體、美幾個方面一樣,性教育也可以分為德、智、體、美幾個方面。”

2.4未來展望、發展方向

根據年齡段的生理心理特點,教學內容傾向生命教育(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道德教育(尤其注重男童的道德教育)、尊重人性和認知情緒等方面。教學內容要做到知識清晰、程度適度、有趣游戲、聯系大自然生物變化和活動為主。家庭教育也要一起學習參與其中,以理論為基礎,生活實例為導向,講座與研討、親子活動等多種形式開展。培養家長學會科學的、系統的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方法,因材施教,尤其加強男童的道德教育。此外對青春期教育的教師進行培訓,采用標準化學習,間接的提高了教師性教育的專業能力也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顧美皎.婦女保健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年.

[2]潘綏銘.中國性現狀【M】.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年,Pl~2

[3]彭曉輝主編.性科學概論【M】.科學出版社,2002年.

[4]蔣凌燕 當代美國青少年性教育的兩大模式探析比較教育研究[J].(2009),7

第6篇

關注青春期女童教育的公益活動,讓護舒寶品牌贏得了更多潛在消費者的信賴和喜愛,培育了眾多新興消費群,增強了護舒寶的品牌力量。

社會效益:

護舒寶將青春期健康教育和關愛傳遞到女童和她們的家庭,護舒寶一直參與其中的“心系女童”活動,已累計向10~18歲青春期女童及家庭免費發放宣教資料700多萬份,組織流動課堂5萬余場,發放粉紅禮包1萬份,建立教育實踐基地156家,累計已使1200萬戶女童家庭直接受益,有利于青春期女童成長為更加自信的女性。 即將步入青春期的女童在“女生第一課”玫瑰課堂宣讀《致青春》。 女童家庭代表將“ 我的青想” 、“ 青春寄語” 、“ 我的18歲女兒” 等信件通過時光機郵寄給18歲的自己。

青春期是男孩、女孩人生很關鍵的一個時期,無論心理和生理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相較男孩,女孩發育較早,青春期的到來讓她們興奮、惶恐和煩惱。這個階段的生理教育和心理教育到底應該誰來做?

據了解,60%的青春期女孩的健康教育是通過媽媽來了解的。但當女孩向媽媽求解身體變化的疑問時,不少媽媽不知是否該回答或是怎樣回答,有些甚至認為不需要對孩子進行青春期教育,孩子會慢慢“無師自通”。而學校進行的相關教育,大部分停留在青春期生理衛生知識上,而這遠遠不能涵蓋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全部內容。

“女孩青春期教育,家庭、學校、企業和社會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廣州寶潔有限公司大中華區傳播與公關部副總監郭琬蘋在今年5月“放飛中國夢綻放女兒美”――“女生第一課”玫瑰課堂活動上對《商業價值》記者表示:“寶潔公司護舒寶品牌自誕生之日起,就堅持不懈地為女性提供最貼心的關懷。幫助青春期女童健康快樂地度過人生的關鍵成長期,是護舒寶近年來在中國的關注重點。護舒寶希望通過青春期女童家庭教育活動,使這一特殊時期的女童得到健康科學的引導,從容應對身體和身心的轉換。并通過護舒寶品牌服務和社會責任的力量,將護舒寶關愛、呵護、自信健康的生活態度傳遞給每個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少女。” 關注青春期女童,CSR領域走入細分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國內外CSR實踐越來越成熟和細分,企業所資助開展的CSR項目也拓展至更廣闊的領域,如關注青春期女童、培育體育人才、關注弱視兒童、關心兒童安全出行等更細致和更專業的領域。

青春期是女性人生歷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時期,在此期間女童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都發生極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如獨立性增強、情緒波動較大等。當她們遇到不開心的事,并不能妥善的進行自我情緒管理。有調研數據顯示:48%的初一女生在遇到問題時會選擇向父母傾訴;初二,這個比例下降到20%,而初三女生愿意向父母傾訴的比例下降至8%;另有部分學生選擇藏在心里、發脾氣和摔東西等方式釋放不良情緒。

所以,在女童青春期開展適度的教育是必要的,對女童自身的引導,有利于其更好地適應身心轉折的變化,更好地處理自己下一個階段的生活;對其家庭成員開展教育,指導他們應給予女童適當的關懷,幫助她們平穩地度過這個時期,建立和諧的家庭親子關系。如若處理不好,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及女童對未來人生規劃都會受到負面影響。

關愛青春期女童家庭教育,除了依托學校和政府的力量之外,還迫切需要企業及社會力量的支持參與。護舒寶選擇從關注青春期女童入手,是一項與企業使命和價值觀相一致的CSR實踐,是一項與其產品和服務協同配合的公益事業。所以開展青春期女童家庭教育活動,成為護舒寶CSR實踐的自然之選。女孩及家長會放下顧慮,學校和政府會大力支持,而護舒寶公司里的專家及員工,也更愿意分享他們專業的知識,更有熱情去做志愿者。

研究表明,同伴教育是學校青春期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它是由具有相同年齡、性別、生活環境和經歷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或行為技巧的教育形式。青少年常常感到同伴教育者比成年教育者更可信,而且也更愿意參與由同伴教育者主持的相關課程和活動。“我們扮演的角色就像是女孩們的一個大姐姐, 她們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都比較方便的開口提問。” 郭琬蘋說。“另外,我們還會聘請有經驗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為女孩們提供講解和咨詢。” 合作搭建關愛女童資源平臺

護舒寶在開展關愛青春期女童家庭教育工作時,充分借助了政府和NGO的力量。護舒寶自2009年項目伊始,便以活動協辦方的身份,攜手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啟動“心系女童”青春期家庭教育活動。

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為了更好地關愛青春期女童,關注青春期女童家庭教育,促進女童健康成長,自2009年啟動了“心系女童”活動,確立了5年規劃及教育框架,成立專家委員會,并在全國重點城市建立青春期家庭教育基地,為學校、家庭和社會搭建了一個關愛女童家庭教育的社會資源平臺。5年來,組委會堅持面向廣大女童及家庭,免費發放《青春期女童家庭教育》知識手冊,推出女生悄悄話卡和關愛卡,建立青春角,贈送“粉紅禮包”,開展全國“美女孩”知識大賽等系列活動,既是對青春期家庭教育的促進,又為企業及社會各界支持青春期教育活動搭建了平臺。

在合作中,護舒寶為青春期女童提供相關的產品資源和教育服務等內容。他們知道女童需要什么,通過什么樣的方法跟女童做有效的溝通,并可以在情感關懷方面對女童進行心理教育的輔導。

第7篇

【關鍵詞】青春期,健康教育,自我保護

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健康下的定義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態,而不僅僅是指沒生病或體質健壯。健康教育就是有計劃地將有關健康和疾病的防治知識傳播給人們,使他們轉變舊的觀念和態度,改變不利健康的行為,采納、堅持和鞏固有利于健康的行為,以提高自身的健康素質和生命質量。下面從青春期身心發展要求和生物教學新課程要求的角度分析青春期身心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緊迫性。

一、青春期身體和心理發展的要求

青春期身心健康教育是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提高民族素質的重要措施。初中生正處于這一時期。青春期突如其來的生理變化,使他們的心理承受力與生理上的發育產生嚴重失衡。由于心理發育遠遠趕不上生理發育的速度,許多孩子對所發生的生理現象產生害羞、憂郁、焦慮、煩惱等消極情緒,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極為不利。因此,正處在告別童年、開始步入青春期的中學生,怎樣順利度過青春期而健康成長,這是青少年本人、父母和學校教師都必需認真對待的問題,生物老師更是責無旁貸。

二、生物新課程的要求

新的教育課程體系強調基礎教育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新的生物課程標準構建“人與生物圈”課程體系,“健康地生活”為其十大主題之一,旨在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初中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共四冊,33章,85節。在整個初中生物中含有健康教育的內容有43節,占51%,這些健康教育各章節所含有的健康教育內容和需要增加的健康教育內容都可以在生物學科課授課中開展進行。可見,在生物教學中進行健康教育內容的滲透,既不影響生物的正常教學,又幫助學生了解健康的知識、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習慣。

我在平時教學中從更新觀念以人為本、靈活駕馭教材 、引導異往、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做學生的知心朋友等方面試行了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開展青春期身心健康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教育者要更新觀念,以人為本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發展,促進人的發展”,這是呼喚人性的教育。它以“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學科本位的觀念,真正把學生作為一個大寫的“人”確立起來!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要善于揚長補短,開闊自己的眼光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生物教師不但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基礎,而且必須不懈地更新觀念,充實完善自我,才能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在“傳道”、“授業”的過程中實現理想的育人效果。同時使學生和家長體會到老師在孩子與家長之間所起的橋梁作用。使孩子們愿意交流、傾訴;家長誠意表達、反饋。充分體現了教師是社會、家庭、學校三者合力為了孩子教育的實施者。

2.靈活駕馭教材,營造科學、寬松的課堂氛圍

青春期身心健康是其它各科順利學習的重要保證。我在教學中為了豐富學生對青春期這一階段的體驗,讓學生能敞開心胸,以人教版教材中“人的生殖”、“青春期”兩節為主要平臺,引入了清晰明了的《青春期的身體變化和衛生》視頻資料、歡快進取的歌曲《奔跑》、寓意深刻的短文《迎向風雨》、有些爭議的故事《如此早戀》、親切自然的詩歌《走好自己的路》等內容。使學生在課堂上輕松愉快、能有感而發、有理可論、有情體驗。我設計了視頻回顧、焦點關注、同齡交往、青春旋律等環節,整堂課與學生融為一體,從而達到本節課的教育目的。讓學生認識到人的生殖系統和其他幾個系統一樣,也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從而使中學生對兩性生殖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有科學的認識,進而正確認識和接受對待生理上出現的變化。

3.正確引導異往,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學會與異往也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社會目標之一,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正常需要,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條重要途徑。青春期的男女生相互之間的感覺由平常到好奇,隨之產生好感、會害羞,這是幾乎任何一個青春期學生都有過的心理,這是非常正常的。但必須使學生們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必須現在學好文化知識,為自己將來成才打好文化基礎的道理,而且成年以后的世界會更精彩。所以要在男女同學相處時,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做到相互幫助、勉勵,共同進步,建立真誠的友誼。

青春期自我保護以提高自身素質、抵制外部消極影響為基點,結合性傳播疾病問題、等問題,使學生能夠自覺抵制社會環境中的各種不良現象,不健康書籍,音像制品等的潛在威脅,潔身自愛。

參考文獻:

[1]胡瑩、李東明.《青春期教育》.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2]陳一筠.青春期教育是人生教育.中國性學會第五屆年會學術論文集.2003

[3] 田俊英.應同時加強青春期性知識性道德教育.中國性科學.2010(5)

第8篇

《人口文化》雜志是集學術性與時政性、文學性于一身的綜合性期刊,注重人口、衛生、計生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學術性與可讀性的統一,強調研究深度,關注學術前沿,鼓勵學術爭鳴。

《青春期健康》雜志是面向青少年及其家長,承擔青春期教育的教師、衛生、計生、心理等工作者發行的一本譜寫青春故事、傳播青春知識、解決青春問題、激發青春熱情的雜志。也是一家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的以探討和指導孩子青春期健康成長為主旨的品牌媒體。

《人口文化》雜志主要欄目及內容設置如下:

特別人物:報道社會上有影響、有突出成就的政治、經濟、文化人物。

民俗文化:弘揚中國人口文化,介紹民間藝術、地方風俗和喪葬文化,倡導婚育新風,旨在推動社會文明與進步。

婚育文化:講述發生在兩性之間的愛恨情仇、生活故事。

理論探討:主要發表衛生計生專家的理論文章。

《青春期健康》雜志主要欄目及內容設置如下:

青春視點:刊登青少年發生的重大事件及社會關注的青春期典型話題、熱點話題。

青春人物:人物版塊,主要選取積極向上的人物,以促使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激發青春的斗志,給青少年樹立良好的榜樣。

青春心聞:心理版塊,主要從青春期典型心理問題案例、心靈故事、心理咨詢、個案分析幾個方面來解決各種青春期心理問題。

青春痕跡:生理版塊,主要從青春期典型生理案例、飲食、運動、青春期生理問題貼士幾個方面來解析各種青春期生理現象。

咨詢港灣:倫理版塊,主要從國學知識、倫理道德、人際關系問題、情感故事、關注話題幾個方面來引導和宣揚青春好風尚。

歡迎衛生計生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校園學生和廣大熱心讀者踴躍投稿,積極訂閱!雜志每本定價10元,全年120元!

郵局匯款:

單位名稱:《青春期健康》雜志社

單位地址:北京市豐臺區菜戶營天倫北里7號樓

收 款 人 :盧艷雪 郵 編:100054

銀行匯款:

戶 名 :北京青春藍海文化發展中心

開戶行: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青年湖支行

賬 號 :0200214009024598119

聯系方式:

第9篇

關鍵詞:智障孩子;青春期;不良行為;矯正

筆者擔任培智班班主任多年,在工作實踐中,最令筆者頭痛的莫過于智障孩子青春期的不良行為問題――他們對的無知和原始性的性沖動。如何對他們的這些不良行為進行干預和矯正,筆者一時找不到適合的教育對策,只能簡單地批評教育。直到2012年3月,筆者所帶的培智三班(七年級)來了一個叫小化的孩子,徹底打破了以往沉寂許久的“寧靜”。他近乎“另類”的行為問題,讓筆者意識到智障孩子青春期教育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本文運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對一名青春期智障學生在一年半的時間內持續研究調查,分析他在青春期所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心理和行為方面對他加以輔導,及時防范或消除出現的不良行為,使其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一、成長背景及家庭背景

姓名:小化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97年7月

智障程度:中度

就讀年級:培智七年級

學習情況:有一定的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較好,語文成績在班上屬中等水平,字寫得工整、漂亮,組詞、造句做得很好,但數學成績不是很理想,數字感特別差,20以內的加減法還未掌握。

二、問題行為的分析與策略

(一)問題行為分析

1.個案自身的因素

個案已經15、16歲了,語言發展和身體發育都較好,由于早年生病治療時所吃的藥物含有大量激素,他的青春期來得特別早,12歲以后就已經開始出現了明顯的第二性特征,喜歡異性,尤其是喜歡成年的異性,已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個案缺乏基本的青春期相關知識,對自身身體變化產生好奇和不理解,缺乏自控和約束能力。

2.家庭環境因素

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會有很強的依賴心理,他們怕失去唯一的親人,所以會有戀母或戀父情結。個案從小在單親家庭生活,缺少家庭溫暖,尤其是母愛的缺失,強烈的不安全感使得他對女性教師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也造成了他對年長女性的過分依賴和渴望,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戀母情結”。個案從小到大都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受女性角色影響較多,一直感受到的是奶奶女性細膩溫柔的愛護,加上父親平時生意忙,無暇顧及孩子,很少和他在一起待很長時間,更談不上用自己的男性形象為孩子做榜樣。對母愛的渴望和依賴使得小化更容易體現女性氣息,這就是個案缺乏陽剛個性的原因之一。

3.教育環境因素

在我校,由于沒有針對智障學生青春期教育的系統教材,也缺乏這方面的專業教師,對智障孩子進行青春期教育的內容、方式、尺度的把握等方面也還存在疑惑。在教學中,也很少涉及有關青春期的知識,特別是性教育。甚至有些教師認為,對于智障學生沒必要進行青春期教育,講多了他們也不理解,有時還會起反作用。所以,對個案表現出來的一些異常行為,之前也只是以簡單的批評教育為主或干脆避而遠之。可以說,學校對智障學生青春期教育非常薄弱,甚至可以說是一片空白。

(二)教育策略

1.從心理健康教育入手,積極開展適合的青春期教育。

2.鼓勵個案參加對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

3.在轉移注意力的同時,強化其性別意識。

三、對問題行為糾正的效果和思考

通過一段時間的疏導,雖然個案還沒有完全度過青春期,但是不良行為已經逐漸減少。學校的教師和同學也越來越喜歡他,而他也意識到了這些轉變帶來的快樂。對個案這些不良行為的矯正,及時地消除他因此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使他樹立了正確的性道德意識和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當然,對個案這樣的智障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矯正不良的行為問題,筆者覺得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加強情感交流

對于個案這樣一個從小就缺失家庭溫暖的青春期智障孩子,他的不良行為的表現就反映出對母愛的強烈渴望及對父愛榜樣力量的需求。作為教師,只有走進他的心靈深處,才能洞悉他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的行為表現;只有通過與之進行有效的溝通,才能真正解決他所面臨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付出更多的愛心、關心、耐心、細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智障孩子的內心世界。

2.強化正面引導

由于智障孩子對問題的理解不靈活,不善于從反面事例中吸取教訓,還容易跟壞樣子學,所以對他們應作正面的啟發,積極引導。對智障孩子青春期所表現出來的異常行為,及時指出,幫助他糾正。首先,教師應該了解其問題行為背后的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如“你為什么喜歡女老師?”“你為什么要抱她、想親她?”然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對智障學生給予正面引導,告訴他“你知道嗎,這是很不好的行為,老師會很不高興的。”“愛老師就應該好好學習,但不可亂抱老師,也不可亂親老師,這是一種違法行為。”切忌采取簡單粗暴的批評教育或采用“防、堵、禁”的教育方法。

3.增強法制觀念

智障孩子青春期所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教育,很有可能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轉化為違法行為,那后果將不堪設想。現實中,智障學生思維能力的缺陷、辨別是非能力的不足以及現階段智障教育中法律知識教育的不到位,很多智障孩子還沒有意識到什么行為是違法行為,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嚴重的要受到法律制裁。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當前聾啞和培智學校最主要、最基本的德育內容。所以對智障孩子的不良行為,教師除了作正面的啟發,積極引導,還可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討論分析,明辨是非,還可通過有獎問答和游戲互動等方式,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習法律知識,從而知法、守法,遠離違法犯罪。

參考文獻:

[1]姚佩寬.青春期常識讀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

[2]銀春銘.弱智兒童的心理與教育.華夏出版社出版,1993-06.

[3]呂榮侃.青春期教育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12.

第10篇

摘 要:智障學生由于自身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青春期的他們更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更需要教師的格外關心和幫助,使他們可以順利地度過青春期。

關鍵詞:智障學生;青春期;心理特點

由于智障學生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在社會中可能會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他們的內心是自卑和孤僻的,他們不主動與人溝通也害怕與人溝通,所以,他們經常通過自己的觀察猜測別人對他們的看法,比較敏感多疑。而自卑和多疑又會導致他們固執于自己的揣測,不能接受別人善意的言論,形成十分倔強的性格。智障學生的這些性格特點決定著老師在智障學生的青春期當中需要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幫助。幫助智障學生平穩度過青春期的有效途徑如下:

一、為智障學生講解青春期基本知識

處于青春期的智障學生身體發育逐漸成熟,會自然地產生性的沖動和欲望,會做出喜歡與異性近距離接觸或觸碰異性或自己的隱私部位,甚至在公共場合身體等不雅的行為,這是由于智障學生智力和認知發展方面比較落后,對青春期自己身體的變化很好奇,可沒有基本的性常識,又沒有自控能力所導致的。所以作為教師,需要針對智障學生的特點,向他們普及基本的生理衛生知識。每個學生的發育程度不一樣,教師可以進行個別化的教育,比如,對男生講解他們長喉結、長胡須以及開始變聲的原因,為女生講解她們來月經的原因以及注意事項等等。

二、改變環境,開展豐富的業余活動

教師要想法設法地變化環境,就必須為智障學生提供豐富有意義的刺激。開展各種各樣的業余活動,例如,集體拔河比賽、打籃球、跳方格等,讓智障學生多轉移注意力,增進與其他同學的交往,在活動中教會智障學生社會交往規則尤其是異往的行為規則。及時糾正他們不正當的動作行為,促進男女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

三、家校聯合,共同努力

家長要重視智障孩子青春期的教育,配合學校老師的工作,主動與學校老師保持聯系,相互分享孩子的情況以及教育心得和體會。面對孩子犯的錯誤不要過分指責孩子,要尊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使智障孩子不僅在學校可以得到良好教育,在家里同樣可以得到關愛和幫助,只有這樣才能讓智障學生平穩順利地度過青春期。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而脆弱的,這時候的孩子需要家長和老師的關切和引導。而智障學生由于自身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不能像正常人一樣交流溝通,常處在封閉狀態,青春期的他們更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更需要老師的格外關心和幫助,從而使他們順利地度過青春期。

第11篇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8.2 G 479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2-0143-01

【關鍵詞】 青春期;健康教育;因特網;學生保健服務

青春期健康教育是學校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性觀念,采取科學、健康的行為。目前,學校青春期健康教育正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荊州市中心醫院是一所地市級三級甲等醫院,自2005年起與荊州市實驗中學聯合開辦健康教育課堂,取得較好的實踐效果[1],但在青春期健康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在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識、心理健康知識的授課中,學生的參與及互動少;家長對學校健康教育課堂參與意識不強,導致青春期健康教育的效果不佳。因此必須延伸健康教育課的時空界限,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外咨詢、輔導的有機結合,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2]。

為解決以上難題,筆者從2008年9月起,嘗試通過校內互聯網空間的拓展來開展青春期健康教育[3],實施1學年來,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實施方法

1.1 組織結構 由主管校長負責,學生處具體組織實施,其他人員發揮各自專長,積極參與。

1.2 網絡健康教育形式

1.2.1 校內局域網 由信息科專業人員負責網頁的設計、制作,界面友好、純凈,構建了一個讓家長放心的綠色網絡環境。開辟“家長學校”欄目,定期青少年身心健康知識,上傳健康教育課堂視頻,便于家長和學生在瀏覽網頁時學習;開設校長信箱,隨時接受家長的建議和意見,暢通溝通渠道。

1.2.2 班級QQ群 各班班主任為群主,邀請家長聯合會成員擔任管理員,將群號碼在班上公布,鼓勵同學們以虛擬身份加入群。群內定期或不定期健康常識、衛生習慣,或展開對青春期成長困惑的探討,或進行在線答疑。由于身份的隱匿性,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大膽提問,講出自己平時羞于啟齒的心里話,而不用擔心教師和同學的眼光,為青少年開辟了一個學習知識、交流感受、減輕心理壓力的平臺。

1.2.3 班主任博客 學校鼓勵班主任老師創建工作博客,將平時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所做工作的點滴、心得、感受記錄下來,把對學生、家長的期望表達出來,供家長、學生瀏覽,學生和家長都可以在博客中發帖留言,暢談意見和看法,促進雙方的聯系、理解和溝通。

1.2.4 醫生信箱 醫院工作人員組成的家長聯合會申請一個公共郵箱,為家長和學生提供身心健康咨詢和心理生活指導。

2 效果

拓展網絡空間開展青春期健康教育以來,學生和家長主動參與意識增強,網頁瀏覽次數增多,QQ交流活躍,青春期健康教育知識60余次;班主任博客點擊率、留言逐月上升,醫生信箱接受咨詢90余次,其中1名父母離異后跟隨父親和繼母生活的14歲女生,性格內向,自己發現腋下包塊,以為患了癌癥,不敢告訴同學,不敢獨自去看醫生,又不想讓父母知道,后來鼓足勇氣通過郵件咨詢,醫生開導她到醫院檢查,發現是副乳腺(屬于先天發育異常,多見于青春期女性,無繼發疾病和臨床癥狀時,可觀察不需治療),卸下了她沉重的心理包袱,家長知道后也非常感激,并意識到自己在孩子身心發育方面還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網絡交流形式適應家長、青少年的多層次、個性化需求,受到普遍歡迎。

3 討論

借助校園網絡空間開展青春期健康教育,適合現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形式新穎,經濟可行,方便快捷,信息真實、廣泛、實用,針對性強,為廣大家長、青少年所樂于接受,促進家長、學生、教師的溝通和交流,為學校、家庭、醫院在學校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合作搭建了廣闊的平臺,值得推廣應用。

4 參考文獻

[1] 王平,倪磊. 學校與醫院聯合開辦健康教育課堂的探索.中國健康教育,2005,21(4):295.

[2] 郭順清.中學生青春期健康教育實踐.中國學校衛生,2005, 26(10):846.

第12篇

關鍵詞:青春期功血;健康指導

現實生活中多數家長認為,孩子來初潮時,月經都是不規律的,有時多有時少,有時提前,有時延后,總之有些不太“規律正常”。這種說法有它一定的道理,女孩子進入青春期前,卵巢是無排卵功能的,等到進入青春期以后,下丘腦-垂體-卵巢這一系統才開始發揮作用,卵巢生理功能逐漸建立起來,在卵巢激素的相互作用下,出現每個月來一次月經。但是處在青春期的少女,由于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尚未發育成熟和完善,遇到精神緊張、學習壓力過大,營養不良、內分泌代謝紊亂、肥胖等因素的干擾,都可導致多個環節受到影響,這時候就會造成卵巢不排卵,于是就會出現月經不規律,出血量過多或過少,經期延長。月經量過多時可導致貧血、泌尿系感染等,青春期功血大多發生在月經初潮的1~2年內,主要是因為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導致子宮異常不規律出血。一般來說,青春期月經失調很多都是由于青春期自身生理性的原因所造成的。對于青春期少女來說,如果僅是出現輕微的月經不調時,可以不必過于著急地去處理,切記不可亂用藥,注意經期的生理衛生,根據我十多年中在婦科工作中的心得體會,對青春期宮血可給于健康的心理指導、健康的生理衛生指導、健康的家庭指導及健康的飲食指導,幫助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1 青春期宮血健康的心理指導

青春期功血大多數為發育期少女,往往出血多或持續時間長,患者因不了解疾病,認為是不穩定的月經而耽誤病情,使疾病加重。有的怕缺課影響學習而延誤了治療時機,導致病情惡化。故在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需配合必要的健康宣教及心理護理,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響。在治療期間多于患者交談,針對不同的情況耐心開導,增加患者的信賴感,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根據其不同的文化層次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功血的發展原因、過程、治療方法、預后及隨診的重要性。

2 健康的生理衛生指導

青春期下丘腦發育不成熟,各種因素影響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正常建立,其誘因如精神過度緊張、學習壓力過大、環境和氣候的改變、過度疲勞、營養不良或代謝紊亂等,通過大腦皮層的神經介質,干擾生理軸的互相調節和制約,使得不健全的軸更加紊亂,導致青春期的孩子月經量過多,經期過長。這期間應給與孩子健康的生理指導,讓青春期的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在月經期要做好學習和運動勞逸結合,盡量避免情緒緊張和過度勞累,做好自我衛生護理。指導青春期的孩子在月經期間注意生理衛生,注意外清潔,內褲要勤洗勤換,預防感染。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保持精神愉快,不要讓孩子參加劇烈的體育活動,以散步等活動為宜。

3 健康的家庭生活指導

指導家長正確認識青春期功血對孩子生活的影響,了解青春期功血的性質,重視孩子經期的異常變化,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溝通。告訴家長在月經初潮前期讓孩子了解生理性月經知識及月經周期,一旦出現異常月經,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切勿延誤病情,使家長和孩子了解青春期功血的治療方法和注意事項,做到堅持隨診,徹底治愈。因青春期功血主要為無排卵型功血,排卵功能的恢復并非出現一次排卵即可每月排卵,常常是偶爾出現一次排卵,所以隨診對青春期宮血非常重要。

4 健康的飲食指導

青春期功血患者出血時間長、經期月經量過多,患者多伴有貧血,嚴重者將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青春期功血貧血是嚴重的癥狀,糾正貧血相當重要。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加強飲食營養,飲食治療起著關鍵的作用。以優質蛋白為主,多食動物性食品和豆制品;增加熱量,熱卡的供給來自每天從食物中攝取的糖、蛋白質和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保證充足的新鮮水果和蔬菜的攝入,以保證生長發育中的需要以及緊張的腦力和體力活動消耗的補充;青春期宮血導致的貧血主要為缺鐵性貧血,注意多食動物內臟就能補充鐵的需求。服用鐵劑藥物時,需飯后服用,切忌與茶同時飲用[1-2]。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达县| 长海县| 鄂尔多斯市| 梅河口市| 本溪| 巩义市| 福安市| 阿城市| 遂川县| 益阳市| 海南省| 都匀市| 两当县| 博湖县| 博乐市| 乳源| 车致| 铜川市| 象州县| 嘉祥县| 鄱阳县| 宁蒗| 贺兰县| 普格县| 崇明县| 交城县| 西贡区| 长寿区| 定南县| 锡林浩特市| 高清| 双桥区| 黄梅县| 鲜城| 恭城| 莱芜市| 磴口县| 府谷县| 上栗县| 伊宁市| 赤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