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09:08: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滿節氣的天氣特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間視太陽到達黃經60°時為小滿。小滿后,天氣漸漸由暖變熱,并且降水也會逐漸增多,民諺有“小滿大滿江河滿”的說法。小滿,標志著炎夏登場。物至于此,小得盈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飽滿但未成熟,故稱小滿。
3、對于北方地區而言,小滿往往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日照時間最長的,“給點兒陽光就燦爛”,加上空氣干燥,北方一些地方的氣溫很容易超越南方。小滿有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小滿時節,小春作物即將收獲,中稻全面栽插,農事繁忙,晴天搶收,雨天搶栽。
4、祭車神是一些農村地區古老的小滿習俗。小滿節氣是根據農耕社會特點形成,過去民間有吃野菜、苦菜的習俗。有時還會用白面蒸一些麥糕、麥餅食用,意在提醒人們夏天多吃主食。在關中地區,每年麥子快要成熟的時候,出嫁的女兒都要到娘家去探望,問候夏收的準備情況。這一風俗叫做“看麥梢黃”,還要攜帶黃杏等禮品,頗有趣味。
5、小滿后,中國大多數地方平均氣溫高于22℃,雨水漸多,注意祛濕,多喝水,多吃蔬果。
(來源:文章屋網 )
立春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區仍會有霜凍出現,少數年份還會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于金色軟于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水節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雨水之后氣溫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可是在氣候溫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時節,降雨也不罕見。我省盆地這段時間候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櫻桃花開,確以進入氣候上的春天。除了個別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終止。嫁接果木,植樹造林,正是時候。盆地繼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別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貴如油”。農業上要注意保墑,及時澆灌,以滿足小麥拔節孕穗、油菜抽苔開花需水關鍵期的水分供應。川西高原山地仍處于干季,空氣溫度小,風速大,容易發生森林火災。另外,寒潮入侵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所有這些,都要特別注意預防。光陰易逝,季節催人,“一年之計在于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備耕都應抓緊進行,爭取今年勝過往年。
驚蟄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我省盆地東部和涼山州南部,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盆地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省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我省盆地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盆地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勢期間氣溫穩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種,其余地區則常有連續3 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12℃ 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于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后要勤于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驚蟄時節,春光明媚,萬象更新。通過細致觀察,積累物候知識,對于因地制宜地安排農事活動是會有幫助的。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我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于各季的中間。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春分后,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我省各地氣溫則繼續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這段時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氣溫盆地北部多為13℃至15℃,盆地南部多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區已經雪融冰消,旬平均氣溫約5℃至10℃。我省西南部金沙江、安寧河等河谷地區氣溫最高,平均已達18℃至20℃左右。盆地除了邊緣山區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種,植樹造林也非常適宜。但是,春分前后盆地常常有一次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氣溫顯著下降,最低氣溫可低至5℃以下。有時還有小股冷空氣接踵而至,形成持續數天低溫陰雨,對農業生產不利。根據這個特點,應充分利用天氣預報,抓住冷尾暖頭適時播種。
清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時至清明,盆地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于12℃, 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川西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后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扒迕鲿r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但是就四川而言,情況并非如此。特別是盆地西部,常處于春旱時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僅10 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帶的一半;盆地東部雖然春雨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過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農業生產之需還須靠年前蓄水補充。此外,4 月是涼山州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應當加強對雹災的防御。
谷雨
俗話說:“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夠茁壯生長。谷雨節氣就有這樣的涵義。谷雨時節的四川盆地,“楊花落盡子規啼”,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自然景物告示人們:時至暮春了。這時,盆地的氣溫升高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氣溫,除了盆地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外,已達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盆地東部常會有一、二天出現30以上的高溫,使人開始有炎熱之感。 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帶業以進入夏季。盆地春季氣溫較高的氣候特點,有利于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適宜紅苕栽插的溫度為18℃至22℃,這時已能滿足。盆地老旱區的經驗證明,紅苕在谷雨后早栽,能夠在伏旱前使藤葉封廂,增強抗旱能力,獲得高產穩產。我省盆地東部這時雨水較豐,常年4月下旬雨量約30至50毫米,每年第一場大雨一般出現在這段時間,對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長有利。但是盆地其余地區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采取灌溉措施,減輕干旱影響。川西高原山地,仍處于干季,降水量一般僅5至20毫米。盆地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因為“巴山夜雨”以4、5月份出現機會最多?!笆裉斐R褂?,江檻已朝清”,這種夜雨晝晴天氣,對大春作物生長和小春作物收獲是頗為適宜的。
立夏
顧名思義,立夏是指夏季開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時間實際上并不一致。按氣候學上以五天平均氣溫高于22℃為夏季的標準,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剛跨進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區氣溫為20℃左右,還處于“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時節;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則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熱, 立夏時氣溫已達24℃以上,可謂夏日炎炎了?!兑拙暋酚辛⑾摹半娨姟敝f。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于4月上、中旬,“電見”無須等到立夏。立夏以后,正是盆地中稻大面積栽插的需水關鍵期,大雨來臨的早遲和雨量的多少,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此時如不下較大的雨,那些無水灌溉的農田就無法梨耙栽秧。據氣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大雨開始期,盆地東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盆地東南部為100至200毫米, 西北部為75至100米。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開始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頭。這段時間,正當盆地收獲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別要注意多變天氣的影響。晴天要及時搶收,雨天應抓緊栽插,連陰雨天氣須提防小春收獲物生芽、霉爛,還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溫對早稻的危害。
小滿
二十四節氣大多可以顧名思義,但是小滿卻有些令人費解。原來,小滿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四川盆地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干斷思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里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因為“立夏小滿正栽秧”,“秧奔小滿谷奔秋”,小滿正是適宜水稻栽插的季節。盆地的夏旱嚴重與否,和水稻栽插面積的多少,有直接的關系;而栽插的遲早,又與水稻單產的高低密切相關。盆地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來臨又較遲,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姍姍而來,最晚甚至可遲至7月。加之常年小滿節氣雨量不多,平均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滿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盆地中部夏旱更為嚴重。俗話說:“蓄水如蓄糧”,“保水如保糧”。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進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樹造林外,特別需要注意抓好頭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現的連續陰雨天氣,對小春作物收曬的影響。川西高原山地區,這時多已進入雨季,作物生長旺盛,欣欣向榮。
芒種
芒種是表征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時至芒種,四川盆地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中稻、紅苕移栽接近尾聲。大部地區中稻進入返青階段,秧苗嫩綠,一派生機?!皷|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詩句,生動的描繪了這時田野的秀麗景色。到了芒種時節,盆地內尚未移栽的中稻,應該抓緊栽插;如果再推遲,因氣溫提高,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高。紅苕移栽至遲也要趕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過遲,不但干旱的影響會加重,而且待到秋來時溫度下降,不利于薯塊膨大,產量亦將明顯降低。農諺“芒種忙忙栽”的道理就在這里。
夏至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四川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雖然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熱的的時候。因為,近地層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之時。過了夏至,我省盆地農業生產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這時,盆地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使入春以來盆地雨量東多西少的分布形勢,逐漸轉變為西多東少。如有夏旱,一般這時可望解除。近三十年來,盆地西部6 月下旬出現大范圍洪澇的次數雖不多,但程度卻比較嚴重。因此,要特別注意作好防洪準備。夏至節氣是盆地東部全年雨量最多的節氣,往后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出現伏旱。為了增強抗旱能力,奪取農業豐收,在這些地區,搶蓄伏前雨水是一項重要措施。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為“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小暑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于30℃、日最高氣溫高于35 ℃的集中時段,這對雜交水稻抽穗揚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應該充分考慮這個因素外,已經栽插的要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于盆地初春時節景象。小暑前后,盆地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盆地東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我省盆地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系很大,必須及早分別采取抗旱、防洪措施,盡量減輕危害。小暑前后,我省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注意預防。
大暑
暑是炎熱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一般說來,大暑節氣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也是盆地東部35℃以上高溫出現最頻繁的時期。大暑前后氣溫高本是氣候正常的表現,因為較高的氣溫有利于大春作物揚花灌漿,但是氣溫過高,農作物生長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結實率明顯下降。盆地西部入伏后,光、熱、水都處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為促進,形成對大春作物生長的良好氣候條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澇。盆地東部這時高溫長照卻往往與少雨相伴出現,不僅會限制光熱優勢的發揮,還會加劇伏旱對大春作物的不利影響,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還應該根據盆地東部的氣候特點,改進作物栽培措施,立足于“早”,以趨利避害。燠熱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開的季節,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氣愈熱香愈濃郁,給人潔凈芬芳的享受。高潔的荷花,不畏烈日驟雨,晨開暮斂,詩人贊美它“映日荷花別樣紅”,生機勃勃的盛夏,正孕育著豐收。
立秋
“立秋之日涼風至”明確地把立秋與天涼聯系起來。可見,立秋就是涼爽的秋季開始了。由于各地緯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秋季的。按照氣候學上以候(5天)平均氣溫在10℃至22℃之間為春、 秋的標準,在我國除了那些緯度偏北和海拔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時多未入秋,仍然處于炎夏之中,即使在東北的大部分地區,這時也還看不到涼風陣陣、黃葉飄飄的秋天景色。對于地處中亞熱帶的四川盆地來說,常年8月暑氣猶重。氣候資料統計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后進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長無夏、春秋相連的高原和高山地區,說不上秋季什么時間開始。立秋以后,我省盆地晚稻拔節孕穗,棉花裂鈴吐絮,絲毫不可放松田間管理;中稻、夏玉米進入灌漿成熟階段,要提防冰雹、大風、暴雨的危害。盆地東部和西部,應該分別繼續做好抗旱、防洪工作。立秋后的盆地,時令雖仍屬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黃”一個金色“秋天”就要到來了。
處暑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我省盆地處平均氣溫一般較立秋降低1.5℃左右,個別年份8月下旬盆地西部可能出現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23℃以下的低溫,影響雜交水稻開花。但是,由于盆地處暑時仍基本上受夏季風控制,所以還常有盆地西部最高氣溫高于30℃、盆地東部高于35℃的天氣出現。特別是長江沿岸低海拔地區,在伏旱延續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川西高原進入處暑秋意正濃,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漸萎,霜雪日增。處暑是我省盆地雨量分布由西多東少向東多西少轉換的前期。這時盆地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點,比大暑或白露時為多。因此,為了保證冬春農田用水,必須認真抓好這段時間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區處暑至秋分會出現連續陰雨水天氣,地農牧業生產不利。我省盆地這時也正是收獲中稻的大忙時節。一般年辰處暑節氣內,盆地日照仍然比較充足,除了盆地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曬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數年份也有如杜詩所說“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的景況,秋綿雨會提前到來。所以要特別注意天氣預報,做好充分準備,抓住每個晴好天氣,不失時機地搞好搶收搶曬。
白露
露是由于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征天氣已經轉涼。我省盆地二十四節氣的氣候中,白露有著氣溫迅速下降、綿雨開始、日照驟減的明顯特點,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節轉換。盆地常年白露期間的平均氣溫比處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區候(5天)平均氣溫先后降至22℃以下。按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時序開始進入秋季。盆地秋雨多出現于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區最多,盆地中部相對較少。“濫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農諺,雖然不能以白露這一天是否有雨水來作天氣預報,但是,一般白露節前后確實常有一段連陰雨天氣;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強度小、雨日多、常連綿的特點了。與此相應,盆地白露期間日照較處暑驟減一半左右,遞減趨勢一直持續到冬季。白露時節的上述氣候特點,對晚稻抽穗揚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響中稻的收割和翻曬,所以農諺有“白露天氣晴,谷米白如銀”的說法。充分認識白露氣候特點,并且采取相應的農技措施,才能減輕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緊蓄水,特別是盆地東部的白露是繼小滿、夏至后又一個雨量較多的節氣,更不要錯過良好時機。
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這天,太陽位于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這時,四川盆地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耙粓銮镉暌粓龊?。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一次次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已經可見到漫天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壯麗雪景。秋分以后,我省雨量明顯減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現;不過,降雨日數卻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陰雨連綿,夜雨率也較高。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名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氣候特色。我省盆地和涼山州秋多綿雨,濕害嚴重,對秋收、秋耕和秋種影響頗大。要搶晴收曬,理墑防漬,抓好“三秋”生產的質量和進度。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秋季陰雨寡照、土土壤墑情較好的氣象條件,不失時機地大搞植樹造林,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寒露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征。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這時,我省各地氣溫繼續下降。盆地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水銀柱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川西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于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盆地秋色迥然不同。常年寒露期間,盆地雨量亦日趨減少。盆地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東部一般為30至40毫米左右。綿雨甚頻,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響“三秋”生產,成為我省盆地的一種災害性天氣。伴隨著綿雨的氣候特征是:濕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陰天多,霧日亦自此顯著增加。但是,秋綿雨嚴重與否,直接影響“三秋”的進度與質量。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氣預報,搶晴天收獲和播種;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溝高廂等各種有效的耕作措施,減輕濕害,提高播種質量。在高原地區,寒露前后是雪害最嚴重的季節之一,積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業生產,應該注意預防。
霜降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緯度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氣溫多在16℃左右,離初霜日期還有三個節氣。在盆地南部河谷地帶,則要到隆冬時節,才能見霜。當然,即使在緯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貼地層空氣的溫度和濕度有差異,初霜期和霜日數也就不一樣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露結為霜”的說法是不準確的。露滴凍結而成的凍露,是堅硬的小冰珠。而霜凍是指由于溫度劇降而引起的作物凍害現象,其致害溫度因作物、品種和生育期的不同而異;而形成霜,則必須地面或地物的溫度降到0 ℃以下,并且貼地層中空氣中的水氣含量要達到一定程度。因此,發生霜凍時不一定出現霜,出現霜時也不一定就有霜凍發生。但是,因為見霜時的溫度已經比較低,要是繼續冷卻,便很容易導致霜凍的發生。霜降過后,我省盆地開始大量收挖紅苕。若收挖過早,苕塊尚未充分膨大,就會影響產量;但收挖過遲,有可能遭受早霜凍危害,苕塊受凍變質,不耐貯藏,故適時挖苕很重要。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曰:“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彼拇ㄅ璧貧夂驕睾?,霜降期間,田疇青蔥,橙黃桔綠,秋菊競放,一樹樹芙蓉盛開,把富饒的“天府”打扮得更加艷麗。
立冬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傲⒍眨急?,地始凍”。現在,人們常以凜冽北風,寒冷的霜雪,作為冬天的象征。我省盆地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氣候學上,不固定以“立冬”這天作為各地冬季的開始,而是以氣溫來劃分季節,即候(5天)平均氣溫低于10℃為冬季,這樣就比較節合當時的物候景觀。立冬時節的我省盆地,仍處于“三秋”繁忙時期,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5℃。綿雨業已結束。氣候條件適宜于油菜移栽。生長期較短而春性較強的小麥也要抓播種,因為立冬后期多有強冷空氣侵襲,氣溫常有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后氣溫低,出苗緩慢,分孽不足,就會影響產量。紅苕在日平均氣溫低于15℃時,生長已漸趨停止,應該及時收獲。盆地西北部個別年份立冬曾出現過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凍害。高原地區這時已是干季,濕度迅減,風速漸增,對森林火險必須高度警惕。
小雪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小雪節氣,四川盆地北部開始進入冬季?!昂杀M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因為北面有秦嶺、大巴山屏障,阻擋冷空氣入侵,剎減了寒潮的嚴威,致使盆地“冬暖”顯著。全年降雪日數多在5天以下,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機會極少,即使隆冬時節,也難得觀賞到“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迷人景色。由于盆地冬季近地面層氣溫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積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爾雖見天空“紛紛揚揚”,卻不見地上“碎瓊亂玉”。然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開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數可達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區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小雪期間,盆地西北部一般可見初霜,要預防霜凍對農作物的危害。甘、阿兩州北部,最低氣溫多在零下15℃左右,應該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大雪
“大雪”表明這時降雪開始大起來了。四川盆地冬季氣候溫和而少雨雪,平均氣溫較長江中下游地區約高2℃至4℃,雨量僅占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大多出現在1、2月份;地面積雪三、五年難見到一次。如果能夠目睹大地白雪皚塏,綠樹披銀飾玉,常是終身難忘的趣事?!叭鹧┱棕S年”,是我國廣為流傳的農諺。在北方,一層厚厚而疏松的積雪,象給小麥蓋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多4倍,積雪慢慢融化后滲入土中,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易被農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溫度低,能凍死地表層越冬的害蟲,也給農業生產帶來好處。但是,在南方,雪后如逢晴夜,地面熱量散失較多,則會出現凍害,使豌、胡豆等作物受到一定損失。我省盆地平均氣溫尚多在8℃至9℃,小麥油菜仍可緩慢生長,需要加強田間管理,預防凍害。大雪期間,盆地降水多在15毫米以下,盆地西部更不足5 毫米,已是“冬干”時期。這時,盆地氣候還有多霧的特點,一般12月是霧日最多的月份。霧通常出現在夜間無云或少云的清晨,氣象學稱之為輻射霧。俗話:“十霧九晴”。霧多在午前消散,午后的陽光會顯得格外溫暖。
冬至
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于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我省各地日出到日沒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后,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運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冬至日雖基太陽高工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少,但是地面過去長期積累的熱量,還在繼續散失,近地層氣溫尚未降至最低,所以這時還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過了冬至,雖然晝漸長,夜漸短,但是在短期內仍然是晝短夜長,地面每天吸收的熱量,還是比散失的熱量少,所以氣溫并沒有立即回升之勢。群眾中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川西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四川盆地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小寒
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節氣內。但這只是一般規律,少數年份大寒也可能比小寒冷。而人們記憶猶新的1975年冬,氣溫最低的節氣竟是大雪哩!我省盆地冬暖顯著,隆冬1月,三峽以東霜雪交侵,常有冰凍, 最低氣溫在零下10℃左右。而盆地北部最低氣溫卻很少低于零下5℃,盆地南部0℃以下的低溫更不多見。我省隆冬最冷的地區是川北高原北部,最低氣溫在可達零下30℃左右,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帶,則是我省隆冬最暖的地方,1月平均氣溫在12℃左右,只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現0℃以下的低溫。加之逆溫效應十分顯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熱帶水果能夠良好生長。盆地冬季最低氣溫不低,有利于不春生產,也適宜發展多種經營?!笆苊贿w,生南國兮”的柑桔,生長一般要求最低氣溫不低于零下5℃、年溫高于15℃,盆地內絕大多數地區都能滿足,副熱帶植物也幾乎應有盡有。四川號稱“天府之國”,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應當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大寒
同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征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近代氣象觀測幾記錄雖然表明,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數地方,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大寒時節,我省盆地平均氣溫多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一團”的諺話,說明大寒節氣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時期。所以,繼續做好農作物防寒工作,特別應注意保護牲畜安全過冬。
對于某些作物來說,在一定生育期內需要有適當的低溫。冬性較強的小麥、油菜,通過春化階段就要求較低的溫度,否則不能正常生長發育。我省盆地常年冬暖,過早播種的小麥、油菜,往往長勢太旺,提前拔節、抽苔,抗寒能力大大減弱,容易遭受低溫霜凍的危害。可見,因地制宜選擇作物品種,適時播栽,并采取有效的促進和控制措施,乃是奪取高產的重要一環。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時段。常年大寒節氣,我省雨量僅較前期略有增加,盆地大部分地區為5至10毫米,川西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省境東、西兩部雨量雖然差異不大,但是東部云密霧重,西部陽光燦爛,天氣迥然不同。盆地冬干,越冬作的這段時間耗水量較小,農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突出。不過,“苦寒勿怨天雨雪,雪來遺到明年麥。”在雨雪稀少的情況下,不同地區按照不同的耕作習慣和條件,適時澆灌,對小春作物生長無疑是大有好處的。
[編輯本段]
二十四節氣和文化
我國民諺
由于節氣反映了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過程,是每年季節變更的重要標志,因此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要。中國農民為了更方便地根據節氣來安排農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些有關的民諺。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令歌
打春陽氣轉 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 春分瀝皮干
清明忙種麥 谷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 小滿雀來全
芒種五月節 夏至不納棉
小暑不算熱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 處暑動刀鐮
白露煙上架 秋分無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嚴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進臘月 大寒又一年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中國的生活哲學博大精深,對人,對自然。對社會倫理,對人際關系等種種均有討論。儒家是為中國之第一大家,討論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諸多,在儒家的存在序列之中,自然既為人的生命提供了養分,更為人提供了生活方式的靈感。人類雖然歷經水旱風暴等自然災害,飽嘗生活艱辛,儒家卻依然認為自然仍是人類適宜生存的良好環境,認為人享有“天時地利”和“風水”這一切于健康有益的條件,因而感到幸運,從而敬畏自然。并以自然為家園,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終極意義,也發展出一種重視規范、均衡與和諧的生活形態。
道家位居中國哲學之另一大家,全盤思想更是依托在人與自然、宇宙的關系中。人存在于自然中,與一棵草、一只山羊沒有區別。人就是這自然中的一棵草、一滴水而已。道家的隱者,離棄世俗,隱居山林,與自然為伍,修身養性,以無為于世界作為對這世界最好的整治,也就是常說的“無為之治”。
近年來所謂“樂活”,也無非與此相似,中國的傳統哲學其實就是對生活的思考與反省,有許多的經驗與智慧的凝結。傳統的國學有著值得我們一再觀顧和求索的地方,無論以學術的態度或是帶著生活的疑問。中國醫學以這些思考為體系,發展出對人身體的詳盡研究,在千百年中從中國人的生活習慣里探索出一套醫學理論。中醫有“治未病”的說法,其實便是現代通行的“養生”。相信人體是與自然息息相關,因應外界變化而不斷需要調整狀態來應對,在身體缺漏尚未成病時。進行調理,使身體重新獲得平衡,這就是養生了。
而這不也正像一個學習的過程,從懵懂的不知不覺,漸漸學會感知外界變化,又到探索這些變化與身體內在的牽連,然后開始領悟人與自然的關系,慢慢知道敬畏自然界,以謙卑的心態將自然作為家園,關愛、保護,也享受它。
所以“解夏”不只是教你消暑而已。
立夏5月5~7 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
立夏時,“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為立夏也”。
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之始。習慣上,人們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生長旺季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之后,是早稻大面積栽插的關鍵時期,這時期雨水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少,與日后收成有著極密切的關系。在這時節,青蛙開始聒噪起來,蚯蚓也開始在泥土中活動,鄉間田埂的野菜爭相出土日日攀長。
立夏、小滿在農歷四月前后。稱之為孟夏(夏之初),天氣漸熱,植物繁盛,此季節有利于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在與節氣相交之時應順之。
Tips:
中醫有“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于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的說法。夏天屬火,火氣通于心,人的心神易受擾動而不寧,心不寧則心跳加速,心跳快會增加心臟負擔,所以夏天是心臟最累的季節,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因此在立夏之季,宜開懷,安閑自樂,忌暴喜傷心。
可在清晨食少許蔥頭,晚飯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
涉滿5月20~22日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漸見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小滿節氣正值五月下旬,氣溫明顯增高,這一節氣里要特別注意“未病先防”。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外界環境也是息息相關的,人類必須掌握自然規律,順應自然界的變化,保持體內外環境的協調。同時中醫也認為疾病的發生,關系到正氣與邪氣兩個方面的因素。邪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而人體的正氣不足則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據。所謂“治未病之病”,其實指從日常的生活調養中獲得身體的平衡狀態。
Tips:
小滿,是一個表示物候變化的節氣。
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按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這種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因此,他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的標志,如植物的萌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葉落,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繁育、遷徙等,都是受氣候變化制約的,人們把這些現象叫做物候。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物候學的國家,《詩經》記載:“四月秀羅、五月鳴蜩、八月剝棗、十月獲稻”。西漢初期即有物候專著《夏小正》,按一年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及重要的政事、農事活動,如農耕、養蠶、養馬等。此后,《呂氏春秋》、《禮記》中都記載了有關物候的內容,并逐漸發展成一年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氣。
芒種6月5~7日螳螂生,候鵬始鳴,反舌無聲
芒種節氣最適合播種有芒的谷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芒種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由于天氣炎熱,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農事種作都以這一時節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
芒種節氣,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天氣異常濕熱,各種衣物器具極易發霉,所以,長江中下游地區把天氣叫做“黃梅天”。端午節多在芒種目的前后,民間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說法,亦即、端午節沒過,御寒的衣服不要脫去,以免受寒。
芒種過后,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為避免中暑,要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松,“陽熱”易于發泄。
Tips:
在民間,有端午節“草藥浴”的習俗,屈原的“浴蘭湯兮沐芳華”曾在民間十分盛行。端午傳績的“草藥浴”大致是用香草、鮮艾草、菖蒲、銀花藤、野、麻柳樹葉、九節楓、蕁麻、柳樹枝、野薄荷、桑葉等煎水沐浴。
其實我國自周朝便有用香湯浴潔身的記載,宋朝年問,香湯浴傳入民間,便出現了專供人們洗芳香浴的“香水行”,后來逐漸形成“草藥浴”習俗。人們擇日選用不同的藥浴潔身、防病,夏季常用五枝湯洗浴,是為疏風氣、驅瘴毒、滋血脈。至清朝,藥浴不僅作為健身益壽的方法,而且廣泛用于治療和康復疾病。
夏至6月21~22日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
6月21日為夏至日,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自晝最長的一天。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
夏至日也是我國最早的節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這一時節可以開始割鹿角,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
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起居調養,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
變化,晚睡早起,不要抱怨白晝太長,不要惱怒或激動,而要使自己的情緒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樣充沛旺盛。
Tips:
“夏”與“長夏”。
眾所周知,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然而中醫學卻將一年分為五季。原來,中醫理論的基礎是以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為基礎,按照陰陽學說的理論,春夏屬于陽,以養陽為主,秋冬屬于陰,則以養陰為主。按五行學說,春季屬于“木”與人體的肝相應,夏季屬于“火”與心相應,秋季屬于“金”與肺相應,冬季屬于“水”與腎相應。但還有個“土”卻沒有相應的季節。于是古代醫學家就將夏季分為“夏”與“長夏”兩季,夏屬于“火”與,時目應,而長夏屬于“土”則與脾相應,這樣五行配五季,五季配五臟就完全符合五行學說理論了。
所以,陰歷的四月和五月定為“夏”,而陰歷的六月為“長夏”。夏和長夏在季節的特點上是不相同的,“夏”的特點是以“炎熱”為主,而“長夏”的特點則是以“濕熱”為主。因為陰歷六月除了炎熱外,還會出現多雨或陰雨綿綿的情況,其氣候的表現特點是以潮濕悶熱為主。因此長夏時要特別注意“暑濕”。
小暑7月6~8日溫風至,蟋蟀居辟,鷹乃學習
七月七日小暑天,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螢火蟲開始活躍,蘆葦下、草叢中,只要有綠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見到那忽明忽暗的點點白光。
到了小暑,已是初伏前后,到處綠樹濃陰,很多地區平均氣溫已近30度,熱浪襲人,暴雨時常光顧。有農諺:“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說,更有“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經驗總結。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暑時必定無雨,就是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決圩堤。小暑節氣,也是臺風來臨之際,《臺灣府志》記載“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臺……臺則常連日夜,或數日而止。……五、六、七、八月發者為臺。”
Tips:
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應特別注意顧護心陽,平心靜氣,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
夏季運動時應適當地減少運動量,特別是在炎熱的中午不要運動,以免中暑。鍛煉的時間應選擇在早晚氣溫涼爽時進行,地點應選擇在有花有草,有水有樹,視野開闊,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濕潤清爽的公園內。運動時戴遮陽帽,穿淺色、寬敞和透氣性良好的運動服,每鍛煉1小時,應休息5~10分鐘,注意補充水分和營養。
夏季運動后注意:
1、運動后不要立即喝冷飲。因為運動時體內血液運行于四胺和體表,而運行于消化系統的血液較少,冷飲會對胃腸產生刺激,使胃腸的血管收縮而造成胃痛或胃腸道不適。
2、運動后不宜飲水過多。因運動會消耗人體的很多能量,飲水過多會加重胃腸道及心臟負擔,特別是心臟功能不好的人尤其要注意。
3、運動后不宜立即洗冷水澡。因運動時體表的毛細血管擴張,皮膚表面的毛孔張開,如果皮膚突然受到冷水刺激,會造成體表毛細血管的驟然收縮,毛孔關閉,體內熱量無法發散,從而導致體溫調節功能失調,而出現熱傷風的癥狀。腐草為螢,土潤。
大暑7月22~24日溽暑,大雨時行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是喜溫作物生長最快速的時期,也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有些地區古有茶余飯后斗蟋蟀為樂的風俗。同時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后,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里,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
Tips:
這一節氣里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于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癥等陽虛癥,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根據記載,我國在商周時代就已經知道太陽歷的周期。周代的“尚書”明確地指出太陽歷是一年三百六十六天。但由于我國古代是采用陰歷記載年月的,而陰歷和季節、氣象沒有嚴格固定的關系,用來掌握農時安排生產活動很不方便,所以古代人民就用測量日影長短和黃昏時北斗星的位置而定出節氣來。根據記載,大約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個節氣。在案朝呂不章編的“呂氏春秋”一書中已記載有八個節氣,以后逐漸補充,到二千一百年前的秦、漢時代就完備起來,西漢劉安編的“淮南子”一書貝就有了和現在同樣的二十四節氣了。二十四節氣用以反映季節氣候的變化,并把它和陰歷配合超來,就形成了為農民所喜用的農歷。由于二十四節氣在過去長時期和陰歷配合應用的結果,許多人習慣地把二十四節氣韶為是陰歷系統的東西,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我們知道,二十四節氣是由于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即一年)的軌道位置,以及地球自轉一周(即一天)的地球自轉軸和公轉軌道斜變成的角度而形成的。二十四節氣就是表示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如圖)。由于一年內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不同,就有不同的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從而引起太陽輻射的季節變化。譬如拿“二分”“二至”四個節氣來說:“春分”就是春季的日夜平分的意思。在“春分”這一天,太陽直照在地球赤道的上空,全球各地晝夜都各十二小時。“春分”以后太陽直照的位置逐漸北移,北半球白天漸長,夜漸縮短,到六月二十一日左右,太陽直照在北緯二十三度半的北回歸線上,這個節氣叫做“夏至”。北半球在這一天白天最長,所以“夏至”在古代也叫“長日至”?!跋闹痢币院?,太陽直照位置又逐漸南移,北半球白日漸短,夜漸加長,到九月二十三日左右,重又回到赤道上,這個節氣就是“秋分”。在這一天圣球各地晝夜相等,所以是秋季的日夜平分?!扒锓帧币院螅栔闭盏奈恢美^續南移,北半球的白晝繼續縮短,黑夜繼續加長,到十二月二十三白左右,太陽直照在南回歸線上,這個節氣就是“冬至”。在這一天,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所以“冬至”在古代也叫“短日至”?!岸痢币院螅栔闭盏谋恢糜窒虮币苿?,北半球白天漸長,黑夜漸短,及至太陽直照在赤道上,就又回到晝夜平分的“春分”節氣。在這“二至”、“二分”四個節氣中間,分別排列著“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這“四立”是表示春、夏、秋、冬的開始。在這“二至”、“二分”和“四立”八個節氣中間又各加兩個節氣,這樣就合成為二十四節氣。所以二十四節氣是和陽歷的計算原理相符合的,是很科學的。
但二十四節氣和陰歷配合時,由于在陰歷上交節的日期每年變動很大,不能固定,使用上很不方展。只有和陽歷配合后,每月的節氣和交節日期(即前一節氣的終結和后一節氣的開始)才固定超來。如每月有兩個節氣,上半年每月的六日和二十一日左右是交節日期;下半年每月的八日和二十三日左右是交節日期,前后相差只一兩天。這就成為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統一而便于應用的太陽歷體系。為便于記住,人們還編寫了一個二十四節氣和交節日期的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
(圖見原版面)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甘三。
人人熟讀節氣歌,按時播種過豐年。
我國地處溫帶,在世界上是四季氣候變化比較顯著的國家。二十四節氣是適應我國的氣候條件而形成的,它的次序是按照我國的氣候變化排列的,是我國獨特的劇造。由于它能反映農事季節,使用超來很方便,所以還傳播到日本等亞洲國家。它在農業生產上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二十四節氣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是表示四季變化的;“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霜降”等八個節氣是反映氣溫的升降過程和程度的;“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是反映降水的時期和程度的;而“驚蟹”、“清明”、“小滿”、“芒種”四個季節,前兩個是關于季節的自然現象;后兩個是有關作物生長發育現象的。我們將它們聯系起來看,就能明顯地看出一年中間寒、暖、雨、雪的動態和四季中氣溫的變化,就能看出它們和農業生產緊密結合的特點。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這一天的到來,表示著萬物復蘇的春天又開始了,天氣將逐漸回暖,廣闊的大地將呈現出一片富有生機的欣欣向榮的景象,也標明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傲⒋骸币院蟮摹坝晁焙汀绑@蟄”表示降雨開始增多,開始雷嗚,冬眠的昆蟲開始蘇醒。“春分”以后的“清明”和“谷雨”則表示氣溫轉暖,草木萌動,春天朗景象清徹明朗,雨量漸增,適于谷物生長。“谷雨前后,種瓜點豆”,“春天多掘兩鋤頭,秋后多收一擲頭”等農諺,就反映了春季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傲⑾摹北硎撅L和日麗的春天已逝,炎暑將臨,已進入夏季農事繁忙季節。“立夏”以后的?小滿”和“芒種”表示農作物生長豐滿旺盛,已到收獲麥類等作物和播種大秋作物的時期?!跋闹痢币院蟮摹靶∈睢焙汀按笫睢眲t表示到了最熱的季節,也是夏收夏種等農事活動繁忙緊張的季節,所以說:“夏日田,早一宿,高一拳”,“進入夏至六月天,黃金季節要搶先”,“到了夏至節,鋤頭不能歇”。“立秋”表示炎暑巳過,天高氣爽的秋季開始。“立秋”以后是“處暑”和“白露”,表示暑熱消退,露華漸濃,天氣轉涼?!扒锓帧币院蟮摹昂丁焙汀八怠眲t進一步表示天氣變泠,寒霜將臨,是大秋作物收獲和題冬作物播種的緊張繁忙季節。農村常兢的“三秋”,就是指秋收、秋種和秋耕。所以說:“搶秋搶秋,不收就丟”,“秋天劃破皮,頂住春天犁幾犁”,“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傲⒍笔嵌镜拈_始,預示寒冷的氣候將逐漸加驟,農事活動已進入一年之末尾?!傲⒍币院蟮摹靶⊙焙汀按笱保硎鹃_始降雪。冬至以后的“小塞”和“大寒”則表示已進入一年中最寒的季節。所謂“立冬不收菜,一定受霜害?!睆倪@里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系。有些地方如湖南省還根據二十四節氣結合安排農事活動而編寫了二十四節氣歌:
一月小寒接大塞,施肥完了心里安。
立春雨水二月到,小麥地里草除完。
三月驚蟄又春分,整理秧田播種勤。(指早稻)
清明谷雨四月過,整理本田早栽禾。(指早稻)
五月立夏小滿來,中稻插秧薯棉栽。
芒種夏至六月終,玉米晚稻耍下種。
七月小暑大暑到,又排叉灌雙搶忙。
立秋處暑天漸涼,玉米中稻都收完。
十月塞露霜降至,齊收晚稻又挖薯。
立冬小雪天漸冷,拔除禾蔸搞三光。
春季養生
春季是指從立春到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六個節氣。春季多風,而風邪是春季疾病外感因素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可能引發各種傳染性、流行性疾病,如感冒、白喉、猩紅熱、麻疹、流腦、水痘、扁桃體炎、肺炎等,所以春季要謹防流行病。
春氣內應肝,陽氣升發,肝氣、肝火易隨春氣上升,而肝陽旺盛,易導致高血壓、眩暈、肝炎等疾病。肝氣旺盛也使得人的精神情緒隨之高昂亢奮,使原有抑郁癥、躁狂癥、強迫癥等疾患的人易因天氣的變化而出現激憤、騷動、暴怒、吵鬧等狀態。
春季氣候變暖,氣血活動也隨之加強,人體新陳代謝活躍起來。對此變化,健康的人能夠很快適應,體弱多病者以及老人和孩子則易產生不適應癥,使舊病復發或病情加重,因此春季在疾病的防治上要早做準備。
夏季養生
夏季,是指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足,萬物茂盛,陽極陰生,萬物成實?!端貑?四氣調神大論》中描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饵S帝內經》中要求人們做到“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指出夏季作息,應晚些入睡,以順應天地引起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順應自然陽氣的充盛。
夏季氣溫高,濕度大,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穩定,往往令人反應略顯遲緩,胃納也多不佳,精神欠振,容易煩躁,容易失眠,嚴重者可出現中暑昏迷。因此,夏季起居要注意防暑降溫,充足睡眠,顧護脾胃。但也應注意不可貪涼太過,否則,容易賊風入中而得陰暑之證,年長之人又易致風痹不仁、關節酸痛等癥。
秋季養生
秋季,是指從立秋開始到立冬前一天為止,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端貑?四氣調神大論》中描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秋令時分,天地陽氣漸漸收斂,陰氣逐漸增長,氣候由熱轉涼,是氣候由陽轉陰的初始時期。萬物成熟,果實碩累,是收獲的季節,人體的陰陽也隨之而由“長”至“收”,氣血陰陽代謝也開始向陽消陰長過度。因此,秋季養生當以養“收”為原則。
秋季,氣溫始降,雨量趨少,氣候偏于干燥。秋氣應肺,而秋燥的氣候極易傷損肺陰,從而產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膚干燥、大便偏干等癥狀,重者還會咳中帶血,所以秋季養生要養肺潤燥。
經夏季過多的發泄之后,人體各組織系統均處于水分相對貧乏的狀態,如果這時再受風著涼,極易引發頭痛、鼻塞、胃痛、關節痛等一系列癥狀,甚至使舊病復發或誘發新病。老年人和體質較弱者,對這種變化適應性和耐受力較差,更應注意防涼。
秋季,在精神調養上也應順應季節特點,以“收”為要,做到“心境寧靜”,簡單地說,就是要“清心寡欲”。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會破壞神氣的清靜。
冬季養生
冬季是指從立冬開始,經過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前一天為止,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端貑?四氣調神大論》中描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訴,無擾乎陽”?!饵S帝內經》中要求人們“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夏季養生重點:調養心脾
“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沛,陽氣充盛,陰氣內斂,而人則處在天地之氣交匯之中?!睂<冶硎荆瑥霓r歷來看,夏季是指從立夏到立秋前的這三個月時間,中間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季節。
“這個季節,人的各項生理功能,即‘陽氣’,都處于最旺盛的狀態。因此中醫認為,夏季應以養護陽氣為主。”從中醫五行學說和臟象學說的角度來看,“夏天屬火,與心相應,而心主血脈,又主神志”;同時,“長夏又屬濕,濕易傷脾”,因此,夏季養生的重點便在于“調養心脾”。
養心:氣郁體質,應防“情緒中暑”
專家說,“暑氣入心”,天氣炎熱時,人的心情也容易煩躁?!爸欣夏耆藢Ω邷靥鞖獾倪m應能力本來就比較差,因此夏季應以寧心安神為要務。具體而言,就是盡量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避免過喜、過怒、過于驚恐、過于悲傷、過于思慮等情志的刺激。”
此外,氣郁體質的中老年人,在夏季還要特別注意預防“情緒中暑”。專家指出,有些老人在天氣炎熱時會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比如煩躁易怒、愛嘮叨、容易興奮和激動、低熱口渴、夜睡不寧,或表情呆滯、抑郁悲觀、沉默懶言、不思飲食等,這些情緒和行為的異常表現都可能是“情緒中暑”導致的。
“面色蒼暗、多愁善感、情緒低落、胸悶不舒、經常嘆息,這些都是氣郁體質者常見的表現。”專家表示,此類體質者多屬“肝郁氣滯”,盛夏時癥狀尤其明顯,應以理氣解郁、祛暑化濕的方法調理?!瓣惼び惺韪谓庥?、芳香化濕、行氣健胃的特點,因此氣郁體質者在夏季除保持愉悅樂觀、平和寧靜的心情外,還可用陳皮、冬瓜煲鴨肉或雞肉、豬肉食用,也可吃些淡水魚類,酌加姜、蔥、陳皮、豆豉、蒜蓉等芳香調料清蒸或燜炒四大家魚?!?/p>
中暑分三類“陰暑”也要提防
中暑也是夏季容易發生的疾病。專家表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中暑可分為三類:“中陽暑”、“中陰暑”及上文提及的“情緒中暑”。一般人通常所說的中暑其實指的是“陽暑”,這種中暑多是因在烈日下待的時間過長,出汗過多引起的,主要癥狀有發熱無汗、精神萎靡、胸悶頭昏、四肢乏力,甚至抽搐、不省人事等。
“中陰暑”則多由感受暑濕之邪后,加上納涼不當引起。比如在天氣酷熱、頻降大雨的夏季,長時間在空曠的露天、過道及風猛之處納涼,致風寒郁于表、暑濕困于內而出現頭昏腦漲、時寒時熱、吐瀉無汗等。
中老年人在夏季要盡量避免曝曬、雨淋,或待在氣溫過高、空氣不流通的地方,雨后也不宜坐臥濕地。同時,還要避免久穿濕衣或穿剛曬過的衣服,防止暑濕之氣侵襲機體。
夏季養生四大關鍵詞
關鍵詞1:作息
晚睡早起、午睡很重要
專家表示,夏天夜晚炎熱,天亮時間較早,中老年人可適當晚些入睡,早些起床。另外,在夏天的午后最好能安排午睡片刻,對消除疲勞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2:補水
少量多飲、別等口渴才喝水
中老年人夏季早晨起床后,最好先喝一些水,以補充夜晚消耗的水分。專家表示,中老年人夏季除正常三餐飲食外,每天的飲水量應保持在1500至2000毫升左右,“以少量多飲為主,不能等到口渴才想起飲水?!?/p>
關鍵詞3:運動
適度鍛煉、間隔半小時再洗澡
中老年人夏季運動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較涼爽的時間進行,場地可選擇公園、湖邊或樹下陰涼的地方?!吧⒉?、慢跑、打太極拳或八段錦都可以,適度活動四肢關節保持氣血運行的暢通。”
關鍵詞4:飲食
(公歷5月5-7日)
螻蟈鳴 蚯蚓出 王瓜生
[宜]保持良好情緒,養心入靜
[忌]心火過旺,飲食沒有節制
我國自古習慣以立夏作為夏季開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人們也習慣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而實際上,真正進入夏季,氣溫在22℃以上的,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
我國古代將立夏也分為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币馑季褪钦f,這個節氣首先可以在田間聽到蛙聲,接著大地上可以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抖Y記?月令》篇也有關于立夏的解釋:“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笨梢?,立夏時節,萬物繁茂。
春夏之交,要重點關注心臟?!笆钜讉麣狻?,“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時節,人們要重視精神的調養,為安度酷暑做好準備,使身體各臟腑功能正常,以達到“正氣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夏季心火旺,養心敗火最安全
立夏之后,由于氣溫逐漸升高,不少人會出現口干舌燥、口腔潰瘍、小便赤黃、大便干結,甚至心慌胸悶、睡眠不佳等癥狀。并且在夏天您會發現,平時哪怕溫文儒雅的人,一旦到了這個季節,也容易變得煩躁不安,好發脾氣、急躁。這多是由于氣溫逐漸升高,加劇人們的緊張心理,導致心火過旺所造成的。
夏天為什么會心火過旺呢?在中醫看來,夏季主氣為暑,《素問?五運行大論》中這樣論述暑氣:“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通過這段論述我們不難發現,暑氣其實是一種極熱之氣,極熱之氣體現在人體上叫“壯火食氣”,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就是說火太壯就會吃掉我們的氣。比如我們高燒叫壯火,高燒后很沒勁,就是高燒把我們的氣力消耗了,能量消耗了,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天熱人易出汗,而中醫向來視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自然易消耗心臟陰液,導致心陽更加旺盛,從而出現了口干舌燥、尿黃、尿少、尿急、尿痛等上火癥狀。
因此,在夏季這種暑氣當道的氣候條件下,需要時時關注心火對人體的傷害,一旦出現了上火癥狀,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治療措施。我們究竟如何祛除這種“心火”呢?
首先是要保持良好的情緒?!饵S帝內經》特別強調:夏季“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端貑?四氣調神大論》中也提到“使志無怒”,就是要人注意不要因為心情煩躁而濫發脾氣?!笆箽獾眯?,若所受在外”,要氣之宣泄平和、暢達,如其所受在外―樣舒暢。
無門慧開禪師有首詩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可見,淡薄寧靜的心境很重要。因此不管天氣如何炎熱,我們都需要保持心態平和、情緒穩定,唯有如此,才可取得“心靜自然涼”的效果。
其次,飲食也是祛除心火的重要法寶。中醫認為,四季、五味與人體內臟都是一一對應的。所謂“夏季食苦,苦味入心,可瀉心火”,就是說夏季易引起心火過盛,可通過吃苦瓜、芥藍、蕎麥、奶油生菜等來進行防治。吃苦去火,首推蓮子心,它味苦,可以發散心火,雖然有寒性,但不會損傷人體的陽氣,所以一向被認為是最好的化解心體熱毒的食物。其實不僅僅是蓮子心,蓮藕全身也是夏季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健康美食,荷花具有解暑功效,蓮子心能清心鎮靜,而蓮須(荷花的干燥花蕊)有固腎澀精的作用,就連蓮房(蓮子的果殼)也同樣具有清暑解毒的功效。
有史料記載,乾隆皇帝每到避暑山莊總要用荷葉露珠炮制蓮子心茶,以養心益智,調整元氣,清心火與解毒?!侗静菥V目》記載蓮子心“清心去熱”,搭配生甘草還能增強蓮子心的瀉心火除煩之功。如李杲所論:“甘草,陽不足者補之以甘,甘溫能除大熱,故生用則氣平,補脾胃不足,而大瀉心火。”《本草化義》也指出:“甘草,生用涼而瀉火?!眱伤幒嫌茫睘a心火,則煩躁可除,睡眠得安。您可以準備蓮子心2克,生甘草3克。將這兩味以開水沖泡,代茶飲,每日數次。也可以每天5-6粒直接開水沖泡或者加粳米同煮成粥即可。
談到煮粥,糧食中的開國元老――高粱不得不提?!包S粱一夢”里的黃粱也就是指黃高粱米。高粱米性微涼,做父母的可以經常用高粱米煮粥或者蒸成米飯給孩子吃。夏季一到,很多小孩子經常會出現鼻子干、面如火燒、口渴、煩悶等癥狀,尤其是對付心火引起的熱癥,它作為輔助的治療,效果往往出奇制勝。
除上述兩種措施外,按摩穴位也不失清心火的好辦法。頭部的神庭、百會和太陽穴,手上的合谷穴(平常大家所說的虎口)以及腳背上的太沖穴,均有調整肝經氣血運行、降心氣的作用,特別適合工作忙碌―天后用來放松身心。
除了以上穴位,多拍打拍打身體各處的“窩”,也可幫助解熱去火。
腋窩:俗稱“胳肢窩”,這里的穴位叫極泉,此穴位于腋窩頂點有脈搏的地方。拍打的具體方法是:左手上舉,手掌向上,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提右手,用左手這樣拍打,每次拍打30-50次,5遍。
窩:位于膝關節的后方,屈膝時呈菱形。如果有中暑跡象,拍打窩,取坐位或俯臥位,自己或請家人用兩手虛掌著力,連續不斷地拍打兩側腿彎部(即窩處),反復拍打100-200次。此外,人們還可以拍打肘窩、肚臍、腰骶窩等。
中醫養生里,舉手投足間都講究個“心平氣和”,入夏之后無論干什么,堅持養“心”為上,養“心”為先,強調平時坐臥睡覺之間也要動作不急不緩,呼吸均勻有序,氣自然就和。氣順轉化成能量,身心舒展,自然能入靜,夏天養心入靜也等于入了佳境。
三豆苡仁粥防疰夏,會吃保養精神足
夏天天氣炎熱,不想吃飯,整天無精打采,可能老人會說,您這是疰夏了。什么是疰夏?簡單點理解,就是暑期綜合征的意思。在南方,很多人因為天氣炎熱,吃不好、睡不好、消瘦,人們稱之為疰夏。在北方,也有“苦夏”、“枯夏”之說。
那為什么會疰夏呢?中醫認為,到了這個季節,氣候炎熱,人體的氣血由臟腑輸送到體表,這時臟腑的氣血會顯得相對虧虛,臟腑失去了氣血的濡養,機能也隨之減弱,從而出現了疰夏的癥狀。有些人,夏天之所以不想吃東西、厭食,正是因為脾胃少了氣血的滋養,消化功能變弱的直接后果。腸道功能變弱,寒涼食物的刺激,還可能伴隨出現腹瀉的現象。
這個時候,肥胖的女性若把“疰夏”當成一種自然的減肥方法的話,那么這種想法絕對是錯誤的。發生疰夏,一是季節的原因,另外,主要是多發生在平時體質就較弱的人身上,脾胃消化能力不強,吃進的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再加上高溫刺激,消耗能量,身體的營養很容易入不敷出,嚴重損害身體健康。并且,疰夏也是中暑的先兆,防范不及時的話,可導致中暑。
說到吃,每逢立夏,古人有各式各樣的預防風俗?!兜劬q時紀勝》上說:“立夏取平日曝晾之米粉春芽,并用粉面煎作各式果壘,往來饋送?!弊鲞@種食物,一般在清明節就開始準備,主要是把蒸熟的面點用清明的嫩柳串上,然后陰干。等到了立夏時再用油煎給孩子們吃。
蘇州人立夏時要吃烏米飯或烏米糕。杭州人立夏時則吃“三燒”(燒餅、燒雞、燒酒)或“九時新”,即櫻桃、梅子、蠶豆、筍豆、鍘魚、玫瑰花、葛芭、菇菜和烏米飯。上海人立夏要吃茶葉蛋。而胡樸安在《儀征歲時記》中也記載:“夏至節,人家研豌豆粉,攔蔗霜為糕,饋送親戚,雜以桃杏花紅各果品,謂食之不疰夏”。這些食物在預防疰夏上究竟有多少醫學價值,現在還缺乏科學論據,不好做出肯定結論。不過,有種叫“三豆苡仁粥”的藥膳,在防治疰夏上功效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如果能經常服用自制的“三豆苡仁粥”,對每位度過苦夏的人們來說,都是大有裨益的。
什么是“三豆苡仁粥”呢?說來很簡單:“三豆”即綠豆、赤豆和黑大豆,外加苡仁米,用它們加上少許粳米一起煮成粥,即為“三豆苡仁粥”。其具體做法是:將以上各味(每味10克為宜)置于鍋中,加入清水600毫升左右,用文火熬成200毫升上下,待它冷卻,即可連豆帶湯一起服用。此粥身兼兩職,既可當夏令食物,又可作消暑良藥。適合小孩、婦女、成年人等一切人群,尤其適合于體弱多病者及老年人服用。屬于消暑、解渴、滋補、養人之上品。
“三豆”(包括苡仁米)各有所長。綠豆性味甘寒,功效為清熱解暑、除煩解渴。而赤豆性味甘酸,功效為清熱利水、散血消腫,可治腹部脹滿、腳部浮腫、小便不利等,對夏天皮膚常發的瘡瘍腫癤等有較強的排毒消腫作用。黑大豆性味甘寒、微苦,功效為解毒、散熱、除煩,也是夏令消暑清熱之佳品。黑大豆還可治傷風感冒、發熱惡寒、夏季頭痛、鼻塞不通等癥。苡仁米性味甘淡、微寒,功能是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肺除痹,消炎排毒。它性微寒而不傷胃,益脾而不滋膩,藥性緩和,是一味清補利濕的夏令良藥。家人有疰夏的癥狀,來一鍋豆子“大雜燴”,效果明顯。
藿香正氣水對預防和治療疰夏都有很好的療效。清朝的御藥房,每年夏季都會為皇帝和妃嬪采購儲備、加工、配制丸散膏丹和煎煮湯藥。而清涼祛暑藥里,藿香正氣丸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味。疰夏可以在立夏之后開始預防,而芒種、夏至是高發期,這個時候可以每隔15天喝一瓶藿香正氣水(10毫升),一直持續到秋涼,年老體弱的人和兒童酌情減量服用。對于已經發生疰夏的人,可以每天喝1瓶,連用5天為1個療程,也會有明顯效果。
另外,夏季來臨之際,配合穴位按摩,可以預防疰夏的發生。常灸或者按摩足三里、中脘、天樞、脾俞、三陰交、關元等穴位,每次取2-3穴,每穴灸或按摩10分鐘左右即可。
夏季又長又熱,很多人發愁如何安然度夏。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加強身體鍛煉,從飲食調節開始,也是保障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
“螞蟻窩”癢上手,立夏注意濕熱
夏天氣溫高,不僅身上容易出汗,而且手也容易出汗,很多人的手掌動不動就“濕漉漉”的,影響美觀不說,而且還經常長水皰,瘙癢鉆心,嚴重者會繼發感染,而出現手腫脹、疼痛的癥狀。過去人們認為,手掌、腳掌上長出一群群小水泡,就是因為多汗、排汗不良造成的,所以才會給起名字叫“汗皰疹”,其實,乏汗癥者也有這方面的困擾。
其實,中醫對本病早就有歷史了,在明代稱它為“螞蟻窩”。清代《瘍醫大全?螞蟻窩》中記載:“螞蟻窩多生手足,形似蟻窩,儼如針眼,奇癢入心,破流脂水?!彼话愣喟l于手掌側面或者手指間,把這些水皰擠破會發現,里面液體清澈,很少有渾濁的,并且待干涸后會脫皮,露出發紅的新皮,但是也容易皴裂,會很疼。生活中,常??梢钥吹接行┤耸种干踔聊_趾發紅、脫皮就有這個原因。它好發于春末夏初,夏天病情加重,此起彼伏地發作,一般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在我國南方,立夏一過,很快就進入了陰濕的梅雨季節。這個時候的濕熱天氣,最容易造成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等,“螞蟻窩”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
飲食不節,夏天攝入太多寒涼食物,或者過食肥甘厚味,像燒烤、油膩食物等,而使得濕熱內蘊,損傷脾胃;另外,天氣炎熱,心情煩悶、暴躁或者思慮過度,也會勞傷心脾?!秲冉洝吩啤岸栔“l心脾”,可見,脾失健運,運化失常,氣機升降失制,而使得濕熱內聚,同時又受到暑濕的侵擾,內外合邪,不能疏泄于外,就只能熏蒸肌膚,它循經絡流竄至手掌時,就表現出人們所看到的“螞蟻窩”了。
那要如何調理才能祛濕熱止癢呢?給大家介紹有這方面功效的穴位,不妨試一試。按摩勞宮穴,用左手大拇指指端頂住右手掌心的勞宮穴,垂直向下按壓,其余的手指則按壓在手背上,力度由輕到重,一壓一松,持續1-2分鐘即可。
勞宮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俞穴,同時又是榮穴。傳統中醫認為,勞宮穴有“清心火,除濕熱,涼血息風,理氣和胃,鎮靜安神之功”。經常按摩勞宮穴,可以強壯心臟功能。傳說古代有一個人,經常要下山去趕集,但是每次上山回家,沒走幾步,就氣喘吁吁。但是隔壁年紀一大把的老先生,擔著柴上山,卻非常輕松。這個人于是詢問他養生的方法,那個老人就說,他的方法沒別的,就是經常按摩勞宮穴。
其實,同樣的道理,現代人很多心臟功能差,爬樓梯吃力,心跳較快,必須走一會兒停一會兒。而常按摩這個穴位,體質不僅可以得到改善,還能用來治療胸悶、心痛、中暑等夏天常見癥狀。
另外,搭配合谷穴和魚際穴,共同作用下,則可以清熱利濕、活血護膚、止癢等。合谷穴是手陽明之原穴,它可以疏通其所在局部氣血的運行。同時,因為陽明經多氣多血,故合谷穴還具有活血理氣、清熱利濕的作用。魚際穴是肺的榮穴,肺胃水之上源,因此,魚際穴也可以清濕熱。
很多人會問:“螞蟻窩”會不會傳染?它不具傳染性,但是不容易根治,一到夏天很容易復發。因此,手和腳一定要保持透氣通風干爽,洗衣服時戴上膠手套,少直接接觸強堿性肥皂和洗衣粉等化學制劑、清潔劑。如果真患上“汗皰疹”,也不要自行亂涂成藥,否則很可能并發其他皮膚病變,致使病情更難控制。
在我國廣東一帶,夏天天氣悶熱,很多人喜歡直接赤足穿運動鞋。其實,這樣腳很容易出汗,汗液浸漬皮膚會讓皮膚的防護功能下降,一旦真菌感染就容易引發汗皰疹和濕疹。所以,夏天穿運動鞋時,應該穿上吸汗、柔軟的棉襪,及時讓腳透透氣,以免感染。
平日里,還可利用具有祛濕作用的中藥食材來預防,例如苡仁、綠豆、陳皮、茯苓、甘草、黨參等。如果吃這些東西有消化不良的癥狀,則表示還需要加強健脾胃的藥,脾氣虛弱時就會出現水濕不運。
立夏起居養生,湯水先行防“上火”
人們夏天活動出汗會口渴,這其實就是輕度的“上火”。體內津液缺少,喝些水則可以補充過來的。所以,對付上火,古代養生家們想了一個飲食良方,即“朝朝鹽水,晚晚蜜湯”。之所以是這個定律,為的就是,怕白天喝白開水容易流失,如果在白開水中加少量的食鹽,結果就不同了,水也沒那么容易流失了。愛好美容的女性朋友肯定也知道,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喝點蜂蜜水,可以補充人體水分。現在上醫院,給病人用的“生理鹽水”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上“火”了呢?看看以下癥狀:如面部潮紅、煩躁不安、口渴喜歡吃冷飲、大便干燥、小便色黃、牙齦腫痛等,這些表現其實都是上火的癥伏。當人體受到外界熱邪的侵襲或者體內有多余的體熱就會出現“上火”。
為什么夏季更容易上火呢?因為,立夏之初,風多雨少,氣候干燥,人體的水分容易通過呼吸、出汗而大量丟失,加上氣候多變,使得“火勢”更迅猛。同時,中醫理論里,夏季主“火”,它是陽氣最旺的季節,稍加不注意,就容易出現各種上火癥狀。火又對應心臟,這個季節要想敗火,依然需要注意養心。
“火”還分為實火和虛火。例如,到了夏季會出現食欲不振,嘴巴沒味道的感覺,這時候,四川重慶的麻辣火鍋就格外受青睞,但是吃完之后,容易出現腹脹、便秘、口臭,而且嘴唇和臉上容易長東西。這一般就是胃腸積熱,太過油膩、刺激的飲食加重了腸胃的負擔,而導致消化不良出現的實火。而有些人也會因思慮過度、睡眠不足,陰氣耗損而導致虛火上升。典型癥狀就是煩熱、心悸不寧、手足心熱等。
這個季節,敗火最主要的還是得從日常飲食開始調養。
在我國北方,酸梅湯一直是消暑的清涼飲料,它可以去燥,降火,并且酸甜爽口。并且,在很早以前,就有關于“酸梅湯”的詩詞記載,清朝郝懿行寫的《都門竹枝詞》里,就描繪了早期賣酸梅湯的場景,“銅碗聲聲街里喚,一甌冰水和梅湯”。其實,現在我們喝的酸梅湯,基本上都是源自清朝宮廷。當時,乾隆帝就特別喜愛喝酸梅湯。但剛開始時,酸梅湯糖分高,容易增加體重,于是乾隆便下令調整了飲食結構。所以,在后來,無論是從史料記載里,還是宮廷畫像中,看到的乾隆皇帝并沒有像別的皇帝一樣大腹便便,反而是一副清瘦的樣子,這與改良后的酸梅湯解油膩也分不開。《紅樓夢》第三十四回中也寫到寶玉挨打后,請求賈母,“只嚷干渴,要吃酸梅湯”??梢?,出身貴族的曹雪芹對酸梅湯的養生保健也是了如指掌的。
制作酸梅湯的方法也很簡單。準備烏梅干250克,山楂干250克,然后甘草、桂花少許。先將干貨加水泡開,然后連同桂花、甘草一起用紗布包好,放在注滿水的大鍋里,用大火燒開。煮開之后,加入少量冰糖或者紅糖都可以,再改用小火熬煮6-7個小時,鍋里的水如果還剩一半,那酸梅湯也就做成了。需注意的是,剛煮好的酸梅湯味道并不好喝。您可以將其晾涼或放在冰箱里冰鎮一下,這樣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喝不完的酸梅湯也不容易變質。
《本草綱目》記載:“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熏之為烏梅?!边@烏梅不僅能夠除熱送涼,安心止痛,還可以治咳嗽、霍亂、痢疾,小說《白蛇傳》就寫了烏梅辟疫的故事。《本草再新》里說山楂,治脾虛濕熱,消食磨積,利大小便。可見,喝酸梅湯對夏天腸胃也是好的。
說完湯,該說茶水了。這茶大家都喝過――茶。夏天喝上一杯水或者茶,能止渴生津,令人心曠神怡。相傳,在一個大旱之年,許多人都害了頭痛、紅眼等病,這時候有人用鮮泡茶喝,降火功效十分明顯,于是每家每戶就開始大量種植了。這個地方也由于盛產而出名。清光緒年間,恰逢紫禁城也開始流傳紅眼病,皇帝下旨,遍訪名醫名藥。于是,當地知府趕緊把獻到京城,治愈了人們的眼疾,從此,名揚京城。
一般人泡茶不講究,功效也大打折扣。跟喝酒一樣,不同的酒搭配不同的杯子,茶要選擇透明的玻璃杯。一家人飲用茶水較多時,可選用透明的茶壺,每次放入一小把,然后倒入開水,大約2-3分鐘即可。飲用時,根據個人口味,可放入少許冰糖,這樣味道會更加甘甜可口。如果只自己喝,每次放上4-5粒,用沸水直接沖泡即可。每次喝時,不要一次喝完,留1/3杯茶,再添新茶水,泡上片刻再喝。茶對口干、火旺、目澀,或由風、寒、濕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的疾病均有一定的療效,可以“清凈五臟,排毒健身”,還能達到延壽美容的作用。把喝完的曬干,制作成枕芯,夏天用來當枕頭,可以清涼降火,明目醒腦。
夏季注意飲食起居,好的“滅火器”就是得從小細節入手,這樣方能做到“藥到火熄”。不然,花再大力氣滅火,又無意“火上澆油”。
小滿濕熱重,當心風疹找上門
小滿一般為五月下旬,此時田地里的麥類植物已初步成熟,溫度進一步升高,雨量也開始增加。農諺有“小滿小滿,江滿河滿”之語,意思是說過了小滿,降水增多,江河湖泊的水量多起來,悶熱潮濕的天氣來臨。此時也是風疹病的高發期。
什么是風疹呢?風疹又稱“風痧”、“隱疹”。由于風疹來得快去得也快,就像一陣風,所以被稱為“風疹”。而且這種病一般持續三天便消退,所以又被稱為“三日麻疹”。為什么風疹會在這個季節多發呢?《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篇》中說:“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這里講得就是風疹的形成原因。小滿雨水較多,空氣中濕邪較重,濕邪郁積于人體肌膚,如果再復感風熱、風寒,與濕相搏,就會郁于肌膚皮毛腠理而發病。還有一種情況是腸胃積熱,若不小心感受風邪,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也會郁于皮毛腠理而得病。
大家都知道,風疹有很強的傳染性,不過這種現象一般見于感染初期?;颊咴诟腥撅L疹病毒后會有一到兩周的潛伏期。之后會出現發熱、頭痛、咳嗽、流涕等前驅癥狀,這時風疹是會傳染的。前驅癥狀出現后的1-4天后出現淡紅色細點,這就是皮疹。出了皮疹后,傳染性―般就會消失了。而且皮紅點在兩三天后也會逐漸消褪,不會留下痕跡。所以對于一般患者而言,風疹的危害并不大。但是如果是孕婦,危害就會很大了。特別是懷孕3個月以內的人,一定要盡量避免與風疹患者接觸,以免造成感染。因為風疹病毒往往會影響到胎兒。1940年澳大利亞曾經大規模流行風疹。次年,該國新生兒中患白內障者明顯增多。1964年美國也曾暴發風疹大規模流行的狀況,在此后的兩年中畸形兒的數量也大規模增加。所以,對于懷孕的婦女來講,一定要避免接觸風疹患者。
患過風疹的朋友應該知道,得了此病后皮膚除了會出現大小不等的皮疹外,還會奇癢難忍。很多人在用手抓癢時經常會傷到皮膚。在這里,我教給您一個有效止癢的辦法:取一勺白酒,然后再加入兩勺食醋攪拌在一起。之后用藥棉適量蘸取擦洗患處,幾分鐘后癢就能止住了。當然,這個辦法只治標不治本,解一時之癢。如果想要徹底治愈,還需要一定的藥物調理。那么如何用藥呢?取細熟地黃、炒丹皮、赤白芍、地膚子、海桐皮、白鮮皮、稀薟草各10克,苡仁15克,茅根12克,浮萍、荊芥各6克,加適量水煎,待涼后分多次頻服之。這個方子對于風疹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
風疹為風、熱、濕三者所引起的,但邪氣只有在血中才會致病。所以想要治療風疹,就必須先清除血中的邪氣。風分虛實兩種,實風多為火熱過甚或過亢而化風,所以治療時需清熱祛風。本方中的熟地黃、丹皮、芍藥等皆為涼血藥物,可以起到清熱祛風的效果。另外,血瘀內阻,脈絡不暢也可產生風癥。治療時應先疏通瘀血,正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海桐皮、赤芍都有此功效。濕熱也會致癢,所以除了祛風更要除濕。地膚子、茯苓、苡仁等都為清利之品。又因風疹是邪氣入血所致,因此本方加入熟地、黃丹皮等血分藥,將疏風清利諸藥引入血分,以達到除邪止癢的效果。
除此之外,再給大家介紹一款具有祛風止癢效果的粥,我給它取名叫“五寶粥”,因為此粥一共有五味食材:生地20克,竹葉卷心6克,金銀花10克,水牛角6克,粳米100克。將以上四味藥材洗凈,然后加入適量的水煎汁。再將粳米洗凈,與煎取的藥汁同煮粥,熟后即可食用。每日兩次服食。
金銀花性甘寒,既可清熱又不傷脾胃,自古被譽為清熱解毒的良藥。竹葉卷心又叫竹心,是采初生之竹卷而未舒的葉片加工而成?!侗静菰傩隆氛J為,竹葉卷心可“清心瀉火,解毒除煩,消暑利濕,止渴生津”,對于祛除體內濕熱有很好的效果。生地可清熱涼血。水牛角能清熱、涼血。以上四者與粳米同煮,對風疹患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對于已經感染風疹的患者而言,要及時對其進行隔離。因為風疹主要是通過飛沫傳播的,所以接觸風疹患者時一定要記得戴上口罩,不要用他們用過的毛巾等物。另外被傳染的患者也最好做到不出門或少出門,以免使疫情擴大。
夏季人體多內熱,千金難買六月瀉
夏天烈日炎炎,經常讓人叫苦不迭。其實不僅外面天氣熱,我們人體的內熱也較重,所以夏日養生一定要注意祛除內熱。
許多人對內熱這個概念或許還不熟悉。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么叫內熱。所謂的“熱”并不是說您的體內真的有熱,溫度升高了,而是說您體內的陰陽失衡了。我們平常經常喊“上火了”,其實這火就是由熱引起的。
當然,如果單純地認為火就是熱也是不對的。中醫認為熱到極者為火。這就比如您拿著一張紙去火上烤,這張紙不會立刻燃燒起來,它得達到一定的燃燒點才能著起來,這時才是火。因為火性炎上,所以上火的人總會出現頭暈、眼花、耳鳴等頭面疾病。
中醫認為,人體是由陰陽二氣構成的。陰陽二氣平衡,人體就會處于最佳狀態。如果陽過了,就是內熱了。熱又可分為實熱和虛熱兩種,那么兩者怎么分呢?咱們打個比方,一個天平的兩頭一邊裝著水一邊裝著火,正常狀態下水與火是平衡的。如果水不變但火增加了,那么這個狀態就是實熱;反之,火不變水少了,這就是虛熱了。對于實熱患者而言,最主要的是要把多余的火給清出去;對于虛熱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把水給補回來。其實無論是實熱還是虛熱,都是陰少了。正如《黃帝內經?素問》所言:“陰虛則內熱。”夏天氣溫高,人體出汗本就較多。汗為“心之液”,多出汗自然會耗損心臟的陰液。再加上人們貪涼爽喜歡吹空調,毛孔受冷一下就閉住了,熱邪向外發散不出去,也會形成內熱。
內熱會導致許多疾病,比如說呼吸道疾病。我們知道人在感冒之后經常會咳嗽,其實這就是內熱造成的?,F代人營養一般偏盛,按照中醫的說法,就是在體內形成了一種“淤熱伏氣”?!胺本褪菨摲囊馑?,也就是說平時我們的體內是有淤熱的。當天氣突然變冷,或是偶爾遭受雨淋時,毛孔就會閉住,這時熱就散不出去了。因為肺與皮毛相通,熱散不出去,首先就會犯肺,人在感冒時會咳嗽就是這個原因。
除了呼吸道疾病外,陰虛內熱還極易導致便秘。中醫有個說法叫“無水停舟”,這句話很好理解,水可載舟,如果沒有了水,船自然就不能走。津液屬陰,在這里也就代表水。陰虛說明水不夠了,舟就指體內的糟粕。津液不能濡潤腸道,糟粕就會停于腸內從而造成便秘。對于這種病人如何治療呢?民間有“千金難買六月瀉”的說法。許多人可能會理所當然地將“瀉”理解為“拉肚子”,其實這里的“瀉”是舒通的意思,這在中醫里叫“下法”。如何下呢?可用番瀉葉6克泡茶喝。
番瀉葉是一種常用的瀉下藥,原產地在印度和非洲,后來才傳入中國,所以作為中藥使用的時間并不是很長。中醫認為番瀉葉入大腸,有瀉熱行滯、通便利水的效果。一般用番瀉葉泡茶后很快就會有便意。雖然此藥瀉下的作用明顯,但卻不宜長期使用。因為番瀉葉的副作用也很明顯,一般用量為3-6克,過量使用可能會導致嘔吐、惡心及食欲不振等癥狀。而且此藥只能治標,若需治本,還需飲食調理,如平時可以多吃一些西瓜、梨、橙子、香蕉等寒性食物。
此外,夏天多喝一些大麥粥,也可以起到清除內熱的效果。許多人對于大麥茶肯定熟悉了。大麥茶是用烘炒過的大麥泡制而成的,不僅香氣誘人,還有去油、解膩、助消化的效果。那么大麥粥是怎么回事呢?大麥粥是用大麥粉煮成的粥。大麥粉也就是用大麥磨成的粉了。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大麥粥的評價是“味甘、性平,可消積進食、平胃止渴、消暑除熱、益顏色、實五臟、化谷食之功”。大麥味甘、性涼,既可清除大汗淋漓等外熱,也可以消除口干、胃脘不適等內熱。大麥粥做法很簡單。先取一碗清水,然后加入兩勺大麥粉攪拌均勻。再在鍋內放入適量大米,加適量清水煮沸。等到米開花后,再把剛才調好的面糊緩緩注入,一邊注一邊用勺不停地攪動。粥熟后再加入少許食用堿提香,等粥色微微泛黃時就可以食用了。如果吃的時候再配上一小碟清爽的咸菜,味道何止―個“香”字了得!
需要提醒的是,大麥粥不是隨便喝幾次就能解決問題的,您得長期堅持。每周至少喝上3次,一個夏日下來,保持可以清除內熱,而且對身體不會有任何副作用。
大麥粥曾是江蘇丹陽的一個特產。相傳當初乾隆皇帝途經此地,當地官員便獻上此粥供奉。乾隆一嘗此粥,果然龍顏大悅。只是在這個速食年代,人們似乎越來越難在熬粥上下工夫了,大麥粥也就成為一種歷史了。不過如果您有時間的話,建議您自己煮上這么一鍋。在嘗夠了大魚大肉的同時,或許會帶給您―種難得的清新之感,不信您就試試!
紅豆薏米粥,除濕好幫手
“小滿”到來后,雨水漸漸增多。民間素有“大落大滿,小落小滿”的諺語。“落”就是下雨的意思。這句諺語是說,如果小滿前后雨水豐沛,今年的收成―定就好;反之莊稼很可能就會歉收。雖然說高溫多雨始終貫穿于夏季,但真正的“濕”是從小滿開始的。小滿一過,濕邪過盛,所以此時一定要注意防濕。
小滿氣候潮濕,濕邪最易傷的就是人體的脾胃。大家可能有過這種感覺,就是一到夏天總感覺不想吃東西,其實就是因為脾為濕邪所困而致。什么是濕邪呢?濕有外濕和內濕之分。我們平常所說的涉水淋雨、家居潮濕等都屬于外濕。這些是天地間的濕氣,侵入人體就會致病。與外濕相對,還有內濕。那么內濕又是怎樣產生的呢?內濕其實是一種病理產物。中醫認為,濕有痰濕、寒濕、濕熱。究其原因,這些都是由于人體津液代謝失常而導致的。也就是說該運出去的沒有運出去。為什么運不出去呢?很可能是脾出毛病了,因為脾的功能就是“運化水濕”。如果脾出問題了,水濕之氣就沒辦法代謝,從而積聚在體內并產生疾病。
我們這里所說的脾是中醫上的概念,與西醫中的脾不同。西醫中的脾指的就是脾臟,而中醫中的脾指的是一種功能,凡是和瀉相關的都屬于中醫“脾”的范疇。
您可別小看濕邪,它對人體的危害很大,因為通常情況下它都不是單獨作戰,而是與其他邪氣“狼狽為奸”。濕與熱相合則成濕熱,濕與寒相合則成寒濕,濕與風相合則成風濕,等等。總之,對于濕邪需當“除之而后快”。
對于外濕而言,是很好預防的。只要做到平時不淋雨、不涉水,及時更換被汗水浸濕的衣服就可以了。但是想要預防內濕,首先要做到飲食有節。
為什么這么說呢?咱們打個比方,有一家物流公司,它每天只能給您運送一車貨物。您的貨物如果每次都控制在一車以內,是可以充分運走的。但如果某一天您突然進了大量的貨物,這一車顯然是裝不走的,余下的只能剩下了。如果您還是不加以控制大量進貨,這些貨物就會越聚越多。其實這和脾的工作原理是一樣的。我們小時候,父母或老師就耳提面命地告訴我們吃飯要有規律,其實就是這個原因?,F代人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酒肉不離席,從而使脾胃的負擔加重。如果再暴飲暴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濕內?!?。所以,預防濕邪首先就得管好自己的嘴巴。
飲食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生活中一些食物就有很好的祛濕效果,比如說辣椒、姜等辛類食物。關于吃辣,在中國有句順口溜:“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蹦赡苡X得這是一種習俗,其實還真不是。這些地方的人之所以吃辣是與當地氣候相關的。如四川省是個大盆地,氣流不易疏散,因此濕氣很重。過去四川曾經流行著一句話,“四川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四川的天氣由此也就可見一斑了。在這種情況下,濕氣很容易侵入人體。而我們吃辣椒時總會辣得滿頭大汗,這是因為辣椒有發散的作用,從而把人體內的濕氣逼出來,使人體保持健康。因此,川蜀地區才形成了自己的飲食習慣。一提到川菜,那就一個字――辣。所以對于體內濕氣較重的朋友來說,可以適當吃些辣。
當然,這種情況只限于體內濕氣較重的朋友。但對于一般人來說,怎樣才能判斷自己體內的濕氣是不是重呢?這里我教您一個辦法:每次排完便后看一看馬桶,如果尚有一些糞便沾在馬桶上沒有沖下去,這就證明您體內濕氣重,需要祛濕了。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吃辣去濕并非適合所有的人。由于體質的不同,有些人不適宜多吃辣的,比如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胃病患者、腎病患者以及產婦等,這些人過量吃辣很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這里給您介紹一款紅豆薏米粥。紅豆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赤小豆”,中醫認為它有利水、消腫的效果。另外紅色入心,所以吃紅小豆對于夏季補心也是很有好處的。將紅豆洗凈,然后與薏米―起放在鍋里煮粥,粥熟時再加入適量白糖調味,這樣一碗香噴噴的紅豆薏米粥就煮好了。薏米又叫薏苡仁,它既可健脾益胃,又能利水祛濕,與紅豆搭配效果最好。如果您早上上班沒有時間,可以在前一晚上把紅豆與薏米一起放入暖瓶中,然后沖入沸水,這樣早上再稍微一煮就可以了,味道也很好。
養生貴在自然。大自然是神奇的,幾味食材一組合,轉眼間就能變成治病的良藥了。當然,會不會用還得看您自己的本事。生活處處皆學問,養生也不例外,就看您是否能成為―個有心人了!
情緒中暑的防治:心病還需心藥醫
《黃帝內經》在談到夏日養生時說道:“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之氣應,養長之道也?!毕募咎斓亻g的陽氣有一個特點,就是正處于生長階段。夏天的樹木告別了春天的羞澀,枝葉由嫩黃轉為墨綠,莖條也變得粗壯了。這就是“長”的一個態勢。人體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養生時也應順應這一點。
我們提到養生,談得最多的就是飲食和起居。當然了,吃喝睡是人的自然本性,與我們的健康關系也最為密切。但除了飲食與起居外,情緒養生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夏天養生時除了要“夜臥早起”外,還要做到“使志無怒”。
生活中大家往往都有這種感覺,一到夏天脾氣總是特別大,哪怕遇到一點小事也要動怒。其實這并不奇怪。中醫認為“夏季屬火,易陰虛陽亢,陽亢火氣就大”。我們生活在北半球,進入夏季后整個氣候是以熱為主的。熱和火是同氣相求的,熱到了極點才會化火。中醫認為心五行屬火,而外面的夏氣又通于火,兩火相加就是“炎”了。在自然界表現為天氣炎熱,在人體表現為心火大,愛發脾氣?,F代醫學把這稱為“情緒中暑”。在夏季,當氣溫超過35℃、日照時間超過12小時、濕度高于80%時,“情緒中暑”的比例會大幅增加。人中暑后經常會產生眩暈、頭痛、四肢無力等癥狀,那么情緒中暑會有什么表現呢?中醫認為:“怒氣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碧貏e是對于年老體弱的患者來說,情緒波動較大常會引發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高血壓等癥,有時還會導致猝死。另一個危險的人群就是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學家在研究中發現,每當有暖流入侵時,病人躁動不安、自虐、自殺的概率會大大上升,所以對于情緒中暑不得不妨。
身體病了可以吃藥,情緒病了卻又如何治療呢?中國有句古話叫“心病還需心藥醫”。對于情緒中暑患者而言,給心靈下劑猛藥才是上上選。
嵇康在《養生論》中曾經談到過夏日如何養生。他認為,炎炎夏日“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亦”。這里說的其實就是“心靜自然涼”的道理。古人既沒有空調,又沒有電扇,只能借助調心來達到消暑的目的。但是人有七情六欲,如何才能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呢?咱們可以借助“調息”來實現。
所謂的“調息”,顧名思義,也就是調節我們的呼吸。這聽起來似乎很深奧,其實我一說您就會做了。我們都知道,不管佛家還是道家,在修煉時都喜歡“打坐”。他們為什么打坐呢?其實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靜心的效果。
一說打坐,大家往往都會把精力集中于一個“坐”字上。其實,打坐的關鍵不是在于坐,而是在于調息。中醫有“心息相依”的說法,即以心調息,以息攝心。如果您只是坐的姿勢準確,而心卻靜不下來,那么坐也就失去了意義;反之,心靜下來,打坐也就成為一種形式,姿勢反而成為次要的了。
具體怎么坐呢?先把雙腿盤起來,然后閉上眼睛,在心里默數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間是一息。一般以十息或百息為單位。這樣慢慢數著,您的心漸漸也就靜下來了。
關于調息,大文學家坡曾有過一段精彩的論述。他認為,練靜功的關鍵在于身體不動。然后兩眼看著自己的鼻尖,默數自己的呼吸。數到幾百次時心基本上就靜下來了。這時可以隨著身體的自然本能而呼吸,呼氣時心隨之出去了,吸氣時心隨之回來了,這個過程就叫做“隨”。練到這種境界,想不靜下心來都難了。
除此之外,多聆聽天籟之音也可以起到靜心的效果。天籟出自《莊子?齊物論》,籟是從洞孔中發出的聲音。與人籟、地籟相比,天籟是音樂的最高境界。所謂人籟,是指人氣吹物發出的聲音;所謂地籟,是地氣(這里指風)吹物發出的聲音;而天籟則是物自己吹自己,自然而然發出的聲音,比如流水聲、雨聲、落花聲、蟲鳴、鳥鳴等。閑暇之余,捧一杯清茗,靜聽風吹竹葉的“沙沙聲”,或是雨打湖面的“叮咚”脆響,那種空靈的聲音是任何人類的聲音都無法比擬的。靜聽天籟之音可以讓我們的心靈皈依自然,從而達到物我兩忘、消煩除塵的境界。
心病還需心藥醫,這心藥,就要我們從自然中去借力。當您學會與自然融為―體時,健康離您還會遠嗎?
小滿除濕正當時
(公歷5月20-22日)
苦菜秀 靡草死 麥秋至
[宜]除內熱、除邪
[忌]情緒波動過大
小滿這個節氣的名字和麥子的成長有關。《通緯?孝經援神契》認為:“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于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币馑际钦f從這個節氣開始,麥類等夏收作物顆粒已經飽滿,但并未成熟,因此取名叫“小滿”。
夏季,是指我國農歷四月至六月,即從立夏到大暑的這段時間,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6個節氣。夏季是火熱旺盛季節,“火氣主于夏”?!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篇》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逆之則傷心……”《靈樞·本神》曰:“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庇纱丝梢姟W怨湃祟惥妥⒅叵募攫B生。本文就夏季的養生保健簡述如下:
一、夏季與心的關系
在五行中,心屬火,與夏暑相應。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血脈(主管人體的血液循環)、主神志(主管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在五臟中起著主宰作用,稱“君主之官”,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液為汗,開竅于舌。
夏季的氣候除了炎熱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濕”。天暑下迫,地濕蒸騰,所以夏季為暑與濕當令。夏應心氣,暑性炎熱、升散,易于耗氣傷津,損傷心陽。故夏季攝生主要應護心降火,同時也應避暑防濕。
二、夏季氣候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人體感覺最適宜的環境溫度為18℃~28℃。氣溫達到或超過36℃時,易導致體內神經組織和內分泌組織的調節功能異常。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為適應炎熱的氣候,人體皮膚毛孔張開排泄汗液以調節體溫。但是汗液為心之液,汗液過度排泄,易導致人體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從而中暑。特別是大量出汗和氣溫增高易造成人體脫水,使血液濃度提高,容易使老年人或體弱者脆弱的血管發生阻塞,引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病、低血壓病、冠心病、心肌梗塞、腦梗塞、腦血栓、高脂血癥等的發生。
三、夏季的養生保健
1.首要護心。夏主火,內應心,心的陽氣是推動人體血液循環的動力,以維持生命活動,使之生機不息。炎熱夏季,人體內血流加快。心臟負荷加大,心神易受擾動,出現心神不寧、心情煩躁?!饵S帝內經》曰:“暑氣通心”“暑氣入心”。所以夏季應注意對心臟的養護,不可有過激之舉。我們應保持愉快的情緒,安閑自樂,切忌暴喜暴憂。心靜自然涼。靜則陽平陰和,陰陽協調。這樣才能保養心臟。我們應按時令作息。有道是“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夏季太陽升得早,早晨空氣清新,氣溫又相對較低,早點起床到室外、操場、公園、河邊或田間小路走一走,活動身體,調養精神,對增強體質大有好處。當然,夏季晝長夜短,睡眠時間相對較少,再加上天氣悶熱,人很容易感到疲乏,因此我們應適當安排午睡時間,以利于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保持精力充沛。
2.注意補充水分。夏季氣候悶熱,易造成人體內大量水分通過汗液外泄,而一些有益的無機鹽也隨之丟失。所以我們應當主動補水。汗液中含有0.1%-0.5%的無機鹽,因此在出汗較多的情況下我們應喝含0.3%的淡鹽水。不感口渴時我們也要喝水,特別是要在清晨起床后、上午10點左右、下午三四點、晚上就寢前這4個最佳飲水時段飲水,并逐漸養成定時飲水的好習慣。
3.飲食合理搭配?!饵S帝內經》提出了“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膳食配伍原則。這說明五谷、水果、蔬菜對人體都是必不可少的。怎樣吃更有利于健康,這就需要合理配餐。我們須注意以下幾點:①葷素搭配營養全。夏季天熱而食欲欠佳,人們愛吃清淡可口的素菜,這符合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但如過分強調素食、素菜,人體會缺乏必需的蛋白質攝入。所以夏天我們也要適當吃些葷菜,如瘦肉、蛋、奶、魚及豆制品等。烹調時多用清蒸、涼拌等方法,切記不要過于油膩。②多吃一些“苦味”蔬菜,如苦瓜、葉、馬蘭頭等。夏食苦瓜能調和脾胃、清除疲勞、醒腦提神。研究表明,苦瓜含有多種有益成分,能夠調節人機體的免疫功能,對糖尿病有很好的輔助療效,并可抑制癌癥的發展。葉味微苦而香,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毒、清肝明目作用。對口舌生瘡、口干口臭、目赤多眵、心煩易怒等療效甚佳。馬蘭頭也是一味藥食同源的蔬菜,有瀉火之功,夏季以醬油、醋、麻油涼拌佐餐,口味獨特,辛香誘人,食之既能清火。又能防暑。夏季蔬菜和水果的種類很多,如番茄、黃瓜、冬瓜、青菜、蘆筍等蔬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營養;西瓜、桃子、葡萄、蘋果等水果中也含有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及蛋白質,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因此夏季是人體補充維生素及多種營養物質的好季節。我們可根據身體狀況,多吃一些水果、蔬菜。③適當選擇夏季的滋補品。祖國醫學也有“補在三伏”之說。夏季滋補品的選用應以清淡、滋陰之品為主,應重視以健脾養胃、清暑解毒、生津止渴、益氣養陰為主,避免黏膩、難以消化的食品。因此,鴨瘦肉、瓜果、蓮子、薏米、芡實、綠豆、蜂蜜等是夏季的清補佳品。藥物宜用西洋參、太子參、黃芪、茯苓、石斛、黃精、淮山等。此外,我們還可適時進行粥補、湯補。如桃仁粥、山楂粥(適合心血淤阻、冠心病、高血壓患者);桂圓紅棗湯或粥(適合心血淤虛者),還有百合粥、綠豆粥(或湯)、蓮子湯等等。④夏季養生茶。夏季氣候炎熱,人體內津液消耗大,宜多喝茶水。常飲綠茶既有消暑解熱、解毒之功,又有增補營養之效。我們還可自制一些清暑涼茶,如龍井茶、“三花茶”(、銀花、茉莉花)、烏梅茶、“清暑茶”(夏枯草、銀花、鮮荷葉)等等。
責編/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