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園區規劃理念

園區規劃理念

時間:2023-06-06 08:59: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園區規劃理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園區規劃理念

第1篇

【關鍵詞】: 循環經濟理論; 生態工業園區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theory, meaning and the principles, focusing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theory in which the Eco-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Practice. The planning of the eco-industrial park, the layout, planning the countermeasures aimed at promoting eco-industrial park.Key words: The cycle of economic theory; Eco-Industrial Park

中圖分類號:F407.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前言

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給人們的思想觀念、經濟增長方式都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如何保持經濟與環境、資源之間的相互協調,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作為經濟發展理論重大突破,循環經濟理論克服了傳統經濟理論的許多弊端,要求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這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給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也為生態工業園區的規劃與建設提供了認識上的依據和方法論的指導。

1.循環經濟理念及產生的背景

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的開發能力達到了空前水平,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迫使人類重新審視發展歷程。

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于20世紀60年代,源于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波爾丁對傳統工業經濟“資源——產品——排放”的“開環”范式提出了批評。幾乎同時,美國生物學家卡遜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對“殺蟲劑”等化學農藥破壞食物鏈和生物鏈的惡果進行了。1972年羅馬俱樂部在《增長的極限》報告中倡導“零增長”。1992年聯合國世界首腦環發大會發表《里約宣言》和《21實際議程》,可持續發展觀深入人心。

在上述背景下,循環經濟理念應運而生。其理論基礎是工業生態學。生態工業是按生態規律和生態經濟原理組織的循環網絡型工業,既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又具有高效的經濟過程與和諧的生態功能。運用工業生態學規律指導經濟活動的循環經濟,是建立在物質、能源不斷循環使用基礎上與環境友好的新型范式。它融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生態設計和可持續發展于一體,把經濟活動重組為“資源利用——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封閉流程和“底開采、高利用、底排放”的循環模式,強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并非屬于經濟學范疇,而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包括大中小三個層面,即企業、區域和社會。

2.循環經濟的基本內涵和原則

2.1基本內涵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是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人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把清潔生產、資源及其廢物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循環經濟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護日益稀缺的環境資源、提高環境資源的配置率。

2.2基本原則

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其運行應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基本原則。

“減量化”原則是指在生產品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盡可能減少資源的消耗和廢物排放、污染物的產生,采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資源,以資源投入最小化為目標,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核心。生產者應通過減少產品原料投入和優化制造工藝來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消費群體應優先選擇包裝簡易、結實耐用的產品。

“再利用”原則是只產品多次使用后修復,翻新后繼續使用,以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防止產品過早成為垃圾,從而節約生產這些產品所需要的各種資源,要求消費群體改變產品使用方式,有效延長產品的壽命和產品的服務效能。

“再循環”原則是指使廢氣物最大限度地變成資源,變費為寶,化害為利。通過對產業鏈的輸出端——廢棄物的多次回收和再利用,促進廢物多級資源化和資源的閉合式良性循環,實現廢棄物的最小排放。

3。循環經濟理論在生態工業園區規劃中的應用

在工業園區規劃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從規劃內容、規劃布局到規劃方法,都要符合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求,立足于規劃和建設生態型工業園區。

3.1規劃內容要全面

生態工業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建立工業系統"食物鏈網",即工業鏈網。在工業園區采用廢物交換、清潔生產等手段把一個企業產生的副產品或廢物作為另一個企業的投人或原材料,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形成相互依存、類似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的工業生態系統,使園區內企業之間形成物質、能量、信息的共生關聯,從而提高物質、能量、信息的利用程度和生態效率,提高園區產業關聯度,形成產業間的橫向耦合、縱向閉合的共生關系。

3.1.1.生態工業鏈構建。主要包括:上游—中游—下游網絡體系;三產與消費鏈網;園區減量化、循環化、資源化雙向流程;企業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集成;企業工藝技術鏈、清潔生產鏈、產品鏈、經營管理鏈和時空發展鏈等流程構架。

3.1.2.工業結構生態化設計。主要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資源生產”、“加工生產”、“還原生產”等內容。

3.1.3.園區空間結構與總體設計。主要包括:資源再生園、產品再生園、廢物再生園、科技創業園和管理服務園等。

3.2規劃布局要合理

合理布局產業,促使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協調共進。

生態工業園區的規劃和建設,要注意產業在分布空間上的合理布局,適當聚集,以充分利用城市市政工程和各種公共基礎設施。產業的適當聚集必然要比在布局上相互隔離能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但產業的適當聚集也要遵循生態經濟的原則。如果聚集的產業結構不合理,會影響產業生態經濟效益的同步提高,甚至降低效益。

3.3規劃方法要科學

科學的規劃方法,在生態工業園區規劃和建設中有著致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作好“集成”的文章。

3.3.1、物質集成

物質集成主要是確定成員間上下游關系,同時還需要根據物質供需方的要求,運用過程集成技術,對物質流動的方向、數量和質量進行調整,完成工業生態網的構建。對資源盡可能考慮回收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物質資源的消耗。物質集成可從三個層次來體現生態工業的思想。

3.3.2、能源集成

有效的能源利用是削減費用和減輕環境負擔的主要戰略。因此,在生態工業園規劃和建設中,要求能源使用實現效率最大化和利用最優化。根據能量品位逐級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園區內根據不同行業、產品、工藝的質量需求,規劃和設計能源梯級利用流程,可使能源在產業鏈中得到充分利用。此外,根據園區的地理優勢,引進和使用清潔能源。

3.3.3 、技術集成

在園區的規劃和建設中,從產品設計開始,按照產品生命周期的原則,依據生態設計的理念,引進和改進現有企業的生產工藝、高新技術、園區內廢物使用和交換技術、信息技術、管理技術,以滿足生態工業的要求,建立最小化消耗資源,極少產生廢物和污染物的高新技術系統。

3.3.4、信息集成

生態工業園建設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園區內各成員之間有效的物質循環和能量集成,須以了解彼此供求信息為前提。同時生態工業園的建設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這些信息包括園區有害及無害廢物的組成、廢物的流向和廢物的去向信息,相關生態鏈上產業(包括其輻射產業)的生產信息、市場發展信息、技術信息、人才信息、相關工業生態其他領域的信息等。

4、結束語

生態工業園應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換平臺,以實現信息的收集、處理、共享和,這種信息的收集和共享以彼此的物質和資源循環為目的。

循環經濟理論,在生態工業園區的規劃和建設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隨著人們認知能力的提高,循環經濟理論將在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第2篇

一、園區規劃與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僅注重經濟效益,對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注重不夠。

電子商務產業園在發展并不是很長,但許多電子商務產業園僅追求的是單一的經濟目標,甚至經濟目標是他們的終極目標。而這種情況不僅不利于園區的健康發展,而且對園區的規劃與建設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首先,在規劃與建設過程中會更加注重節約成本,而過度的注重成本的問題必然會帶來一些質量問題。其次,經濟目標一旦化為終極目標,園區的規劃與建設的‘性質’就會發生很大的改變,對園區建設和運營來說其實是一種‘畸形發展’。

2.規劃設計不合理,建設進程不好把握。

電子商務園的規劃是建設的前提和基礎,而建設則是對規劃的完成過程,最終目的是成功招商,發揮電子商務園區的載體作用。規劃和建設作為園區建設的重要兩個環節,二者息息相關,但是同時它們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組成部分,規劃方面最大的問題是規劃不合理,主要體現規劃內部設計沒有充分考慮到現實情況的一些特殊型、規劃設計部門和相關審批部門理念比較落后等;而建設方面的問題則比較偏向于實踐方面,集中體現在進度方面,這與區域電子商務發展的速度,企業資金實力,平臺搭建是否完備,入園企業的積極程度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等都有關系。

3.各部門創新意識不夠,配合默契不高。

園的規劃與建設工作涉及到發改、規劃、建設、環保、住建、綠化、地震等多部門,也與政府、人民、城市發展方向等等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要想順快的完成園區的規劃與建設工作,必須盡最大努力協調好各個部門的相關工作。

二、對園區規劃與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建議

1.科學發展理念為指導,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電子商務園區是劃定一定范圍的土地,并先行予以規劃,以搭建交易、金融、信息、公共服務、研發、培訓等各類平臺為基礎,吸引各類生產和銷售企業通過這些平臺,借助互聯網,深化信息化在貿易領域的應用,促進電子商務與三次產業的融合,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同發展的地區。作為發展電子商務的一種手段,園區在前期建設基礎設施投資巨大,搭建各類平臺需要一定的區域經濟基礎和好的入駐園區的優惠政策,一旦建成,平臺搭建起來,實現共享交易平臺,減少交易環節,降低流通費用,使最終消費者得到價格實惠,可有效的促進第一、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協同發展,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刺激地區經濟發展,對經濟社會效益將做出巨大貢獻。因此,園區的規劃與建設必須改變過去單一的經濟目標,創造一種的融合發展的理念,將傳統生產、零售通過電子商務園的建設與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有機結合起來。

2.立足實際、著眼長遠,在園區規劃上下功夫。

相對于經濟效益,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同發展才應該是電子商務園的終極目標,但是想要完成這一目標需要達到的要求很多,首先應該是立足于實際情況,所建園區的選址,是否符合國家、區域和產業發展規劃,是否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當地是否具備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經濟產業基礎,所建園區的建筑結構是否能夠滿足各類平臺的建設,各類銷售企業對園區的規劃布局,建筑空間是否滿意,能否為入園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最終實現園區產業集聚效應,發揮園區的社會效應等都要深入調研論證。根據論證結果,做出明確、科學的規劃與建設。

3.齊心協作、通力配合,在共建合力上下功夫。

根據2015年5月4日,國務院的《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要求,電子商務園區建設的相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按意見要求推進電子商務園建設的各項工作。首先政府要建電子商務產業園的信息和決心。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區是件大事,也是一件難事,有一定的風險性。但是如果沒有電子商務園區建設,區域將長期處在傳統產業結構中,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將永遠只是遠景,將失去以互聯網為載體的電子商務千載難逢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只有政府下定必須干、必須干好的決心,才能增強企業建設一流園區的信心。其次,建設運營企業必須認真研判電子商務園區建設基礎,梳理產業園的產業鏈條,理清規劃理念,科學規劃園區布局,籌足資金,統籌建設進度,認真謀劃搭建各類電子商務平臺,成功招商,圓滿的實現園區的集聚效應。三是各部門要解放思想,創新理念,敢于擔當,為園區建設、招商和運營出謀劃策。園區建設的內容多,涉及的部門廣,需要各部門大力支持,形成共建合力,在思想上、體制上和區域上融合,共享資源環境,破解電子商務園規劃、建設、運營中的難題。

三、結語

第3篇

一、必須堅定不移抓好園區開發建設

發展是第一要務。我縣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主題是“堅持科學發展,建設區域強縣”,區域強縣的突破點是工業,工業的主戰場在園區。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園區成為我縣招商引資的主載體,改革開放的主窗口,對外宣傳的活名片,就業致富的主平臺,并將逐漸成為財政收入的主渠道。園區建設與發展,重新樹立了__的內外形象,鼓舞了全縣人民的斗志,園區也由此成為振興__的希望所在。實踐證明,建設園區是符合我縣發展要求的正確選擇。成績的取得,更加堅定了我們加快發展的信心。然而,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雖然自我縱向比,我們確實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橫向比,無論是量的擴張還是質的提高,與先進地區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特別是這次縣委、縣政府組織到合肥有關開發區參觀學習后,感觸更深。為此,我們一定要克服小富即安、小富即滿的思想,我們沒有任何驕傲的資本,容不得半點松懈。在咄咄逼人的區域競爭中,小進即退、慢進則衰。我們要實現追趕并跨越,實現在皖西南地區率先崛起,絕不能僅僅滿足于小步慢跑,必須加大步子,加快步代,必須以超常規的手段,必須付出幾倍于人家的努力,奮起直追,實現跨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繼續堅定不移地抓好園區開發建設。

堅定不移地抓好園區開發建設,就必須要進一步加強對園區工作的領導。園區經濟既市場經濟,又是領導經濟。在一定意義上講,領導重視的程度直接決定著園區建設和發展的速度。當前,我縣園區建設和發展正處在實現“第二次飛躍”的平臺攻堅階段,面臨的困難很多,壓力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對園區工作的領導只能加強再加強,否則,要實現追趕跨越就將成為一句空話。

堅定不移地抓好園區開發建設,就必須進一步舉全縣之力,聚全縣之智。園區是實現振興__的希望,園區的事就是全縣的大事,是每個單位、每個部門、每個__人的職責和義務所在。脫離了全縣上下方方面面的支持,園區建設將無從談起。這就要求各級各部門始終堅持“發展高于一切,大局高于一切”的理念,不爭論,不扯皮,勇于負責,同心協力,真正把園區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共同推動園區快速發展。

堅定不移地抓好園區開發建設,就必須進一步優化我縣經濟發展環境。環境就是生產力,環境是一個地方開放水平和經濟發展的“晴雨表”。經濟發展環境有多優,發展的空間就會有多大。影響經濟發展的眾多因素中,資金、項目、人才、技術等都可以直接引進,唯有發展環境不能引進,只能靠自身努力來改善和優化。我縣經濟發展環境總體上是不斷向前邁進,但與先進地區相比,與實現追趕跨越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就要求縣委、縣政府必須下大力氣、動真格,再一次掀起解放思想、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熱潮,為我縣園區實現快速提供強有力的環境支撐。

二、必須扎實有效破解園區發展難題

園區建設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性的事業,園區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如何堅持在困境中求突破、在發展中解難題、在挑戰中抓機遇是實現園區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從解放思想入手,著力解決園區用地不足問題

“用地不足”是目前各開發區普遍存在的難題。但同樣的區域、同樣的條件的開發區,卻往往有著不同的發展結果。為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近期園區管委會組織了考察團,前往懷寧、安慶、貴池、南陵等開發區實地考察學習,在解決“用地”途徑方面感觸頗深,深受啟發,特別是貴池工業園,起步我我們遲,入園項目比我們少,但他們已經報批并已經完成“三通一平”的儲備用地近5平方公里,確實令人羨慕。究其經驗,、計劃報批、土地置換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他們的成功之處就在于解放思想,敢于打政策“球”,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和國有及集體未利用地,大膽實施。眾所周知,我縣園區同樣具備這樣的條件,我們同樣有那么多荒山荒地、同樣有國有及集體林場,同樣不是基本農田保護區,關鍵就在于我們能不能解放思想,敢不敢沿著“政策紅線”,再次打一記漂亮的“球”,否則,我縣園區要實現快速發展、實現追趕跨越就將成為空談。

(二)從經營園區入手,著力解決建設資金不足問題

目前,我縣園區已規模初具,人氣很旺,發展態勢看好,具備“以園養園”的基本條件,建議縣委、縣政府及時出臺相關政策,確定第三產業及社會公共事業進入園區的具體政策和規定,允許實行土地實行商業化運作,以地生財,以此作為建設期園區資金來源的主渠道,目前,明珠大市場600畝項目用地以及振興大道兩旁80米范圍內用地商業運作的時機基本成熟,建議縣委、縣政府適時啟動;積極籌建并有效運作園區投資公司,市場化融通園區建設資金,以此作為建設期園區資金來源的輔助渠道;同時,通過發展第三產業及社會事業,促進第二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不斷提高園區財政收入,增強園區長遠“造血”功能,最終實現園區自我經營、滾動開發的良性發展格局。

(三)從理順關系入手,著力解決征地拆遷難的問題

征地拆遷一直是制約我縣園區快速發展的另一大難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園區機構不健全、職能不完善,與所在地鎮村工作關系不順、職責不清,工作機制不固定,政策連貫性不強,等等這些,造成園區征地拆遷工作一直十分被動。為此,建議縣委、縣政府著眼長遠,根據《安徽省開發區條例》及市縣已經批準發文的我縣園區管委會職能權限,將規劃區范圍內的所有行政村、 社區劃入園區進行統一管理,充分發揮園區的“特區”優勢和園區社會事務局等有關部門的行政職能,實行職責合一,強力推進園區征地拆遷和有關社會事務工作。

(四)從完善職能入手,著力解決辦事效率不高問題

要實現我縣園區跨越式發展,必須切實解決園區管委會職能不全、辦事效率不高的問題,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軟環境”問題。園區建設多年,大部分行政職能仍不具備,管委會實質上還是一個過渡性的協調機構,為了為企業提供服務,園區管委會不得不在人手緊缺情況下,周旋于縣直各相關單位和部門,這樣,勢必會延誤時間,降低辦事效率,不時導致許多投資商的嚴重不滿,從而影響了整個__發展環境。為此,建議縣委、縣政府根據市、縣早已批準的關于園區機構和職能文件,盡快完善園區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制,切實落實園區管委會相關職能,真正做到簡政放權。組建“園區行政服務中心”,各單位設在園區的派出機構,受園區管委會和業務主管部門雙重領導,真正落實部門在園區的工作職能,形成良性互動的工作協調機制,真正做到“區內事情區內辦”,使我縣園區能真正成為理念先進、管理規范、環境優化的現代型經濟“特區”。

三、必須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園區建設

園區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要求我們在快速推進、努力實現追趕跨越的過程中,必須切實貫徹和落實好科學發展觀。針對我縣園區目前發展現狀,提出如下兩點建議性意見:

(一)高起點重新規劃園區,走園中園和完善配套服務功能的路子。“規劃設計是園區建設的靈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次參觀的園區在規劃上都是大手筆,充分體現了科學規劃的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僅規劃起點高、功能全、布局合理、創新意識強,更關鍵的是規劃執行得力,實施到位。這一點,對我縣園區建設具有相當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我縣園區建設初期,為了提升人氣,盡快形成聚集效應,規劃檔次較低,且未能嚴格按照產業規劃執行,導致環保等方面矛盾越來越突出。長期的“非工莫入”的招商理念,導致園區目前配套服務功能嚴重跛腿。

根據成功開發區經驗,沒有商貿、物流、金融、房地產業、信息咨詢等第三產業和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必將制約第二產業的發展,開發區也將很難做強做大,沒有產業規劃或不執行產業規劃的園區,必將自食其果。為此,我們應該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建設現代化園區作為我縣新城區未來發展的方向,把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全方位融入園區總體規劃和產業空間布局規劃當中,聘請高規格的規劃設計院,調整規劃,堅持科學性,突出前瞻性,注重開放性,強化協調性,體現兼顧性,切實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產業配套、設施完善的要求,高起點編制園區中長期產業發展及空間布局規劃,與縣城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進行有機的銜接。

提升產業規劃,完善配套功能,將園中園建設與配套服務業并肩發展。建議按照已經初具規模的紡織服裝、食品加工、機械電子、新型建材等四大主導產業重新規劃調整產業布局,形成“園中園”發展格局。改變“非工莫入”的單一產業規劃布局,根據“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的發展理念,科學合理地規劃園區第三產業、社會公共事業等其它功能區,建議盡快出臺園區關于第三產業及社會事務業的招商引資政策,逐步引進醫院、學校、賓館、超市等配套設施,讓園區企業老板可就近休閑、職工可就近就醫、子女可就近就學,形成以“工業為主、二三產業配套、社會事務功能齊全”的綜合性開發新區。

(二)嚴格招商入園項目論證,實現園區建設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我縣園區通過一定速度的量的積累,已經頗具人氣,隨著規劃檔次的提高和園區發展需要,我縣園區已經具備由量的積累向質的轉變的基本條件,為此,我們應該立足長遠,兼顧經濟效益與發展質量的平衡,注重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所以,入園項目不能再是“撿到籃子都是菜”,必須實現由“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

第4篇

為加快落實自治區、州委和市委發展本區域的戰略,努力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走在南疆乃至全疆前列,庫爾勒提出規劃建設上庫綜合產業園區,構筑園區的產業、空間發展的戰略性方案與指導性意見,為庫爾勒市今后一段時期的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項目建設儲備方向和工業發展空間載體。以達到協調產業區用地空間、公共服務、城市建設與環境管理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產業的合理布局和充分發展,促進庫爾勒市經濟持續、穩定、和諧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關鍵詞】:綜合產業園 節約用地 循環經濟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 A

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我國重要的區域政策之一,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家將繼續加大建設資金投入、財政轉移支付等政策扶持力度。庫爾勒市是新疆資源較好,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從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思路中,庫爾勒位于西隴海經濟帶的側翼,是西部大開發“西進、南下”的重要分支和橋頭堡,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本文通過對庫爾勒上庫綜合產業園區總體規劃的分析和研究,嘗試探索庫爾勒地區綜合產業園的規劃與發展途徑。

一、概況分析

庫爾勒上庫綜合產業園區所依托的庫爾勒市,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州)的首府城市,位于歐亞大陸和新疆腹心地帶,塔里木盆地東北邊緣,北倚天山支脈,南臨塔克拉瑪干沙漠,西與輪臺縣毗鄰,東和博湖縣相接。庫爾勒是南疆交通樞紐,南疆的門戶城市。目前是以重工業為主體、以資源型產業為核心,原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占絕對優勢的初級工業城市。庫爾勒上庫綜合產業園區位于庫爾勒市主城區西北側。

二、產業發展分析

(一)主導產業選擇思路

庫爾勒上庫綜合產業園區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本技術思路是進行產業適宜性評價,即通過產業和空間兩個方面的交互分析來明確產業園區最適宜的主導產業。具體來說,一方面,分析研究不同產業的布局需求條件,即其對用地、交通、人才、資金等各產業要素的需求狀況;另一方面分析對產業布局具有關鍵誘導作用的空間因子,分析這些因子對產業布局的要求和具體影響。通過兩個方面的分析,明確產業園區可以承接產業的基本屬性,按照這些屬性特征,結合庫爾勒市域產業布局現狀基礎以及產業之間環境的兼容性、產業鏈的關聯性等,對產業園區的產業譜系優選分類,確定其主導產業、兼容產業、禁止產業。

(二)主導產業選定

庫爾勒上庫綜合產業園區主導產業的選擇與確定以產業適宜性評價為基礎,綜合考慮產業園區用地與空間條件、交通與產業關聯性、產城互促、市域產業空間布局的協調優化以及產業環境影響等因素,最后確定出本產業園區的主導產業、兼容產業以及禁止產業,具體來說,庫爾勒上庫綜合產業園區的主導產業為新型加工產業、裝備制造業、現代商貿倉儲物流業。除此之外,還可以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健康產業等兼容產業。

三、規劃布局

(一)規劃理念

規劃尊重場地地形、地貌特點,充分利用區域內的現狀條件,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導入城市景觀設計的方法和手段,創造有特色的空間布局。通過整合產業空間分布,引導企業向相應類型的產業組團集中,提高產業布局的集聚度和集群化。

(二)布局原則

庫爾勒上庫綜合產業園區其規劃布局應尊重場地地形、地貌特點,充分利用區域內的現狀條件(包括高壓線走向、泄洪溝方位等),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堅持節約用地,合理確定企業用地布局模式。并合理配置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同時結合現有的城鎮布置工業組團,為工業組團提供配套設施,實現資源共建共享。整合產業空間分布,引導企業向相應類型的產業組團集中,提高產業布局的集聚度和集群化。將研發、生產、物流、營銷、服務等環節緊密聯系起來,構筑完整的產業鏈。同時,為提高園區土地利用效率,規劃建議將小型企業安排在規模較小、分布零散的小地塊或直接進入標準廠房,將大型企業安排在規模較大、比較完整的地塊。

(三)規劃布局

1、功能布局

規劃依據現狀用地、周邊基礎設施情況和產業定位,立足現有基礎,展望未來發展,規劃園區布局結構為“一區七園”, 各園之間由泄洪渠道、園區道路分隔;各園區之間既相對獨立,又有機聯系。構架以特色產業為支撐,水系為特色景觀,近、遠期結合的發展空間。

“一區”:指庫爾勒市上庫綜合產業園區。

“七園”:是指按照主體功能布置的七個園區,分別為小企業創業區、農機、農產品加工產業區、食品加工產業區、建材產業區、農業研發區、倉儲物流區、生活配套區。

2、交通分析

園區道路采用“方格網狀”格局,本次規劃只布置主、次干道。南北向道路強調園區內部貫通;東西向道路實現與庫爾勒市區、上庫鎮、鐵門關市的快速交通聯系。園區內道路分68米、55米、40米、30米、24米5種道路紅線寬度。

3、景觀分析

上庫綜合產業園區作為產城融合的產物,其規劃理念充分強調綠色生態環境內涵。園區的綠地環境應做到生態健全、景觀優美、環境舒適,既有充足的綠化數量,又有高標準的綠化質量,以達到生產生活舒適、健康、安全。規劃園區內綠地與廣場用地規劃以帶狀的公園綠地和防護綠地為主,形成縱橫交織的綠化廊道,實現了整個園區綠地系統的整體性,形成綠色網絡。規劃根據功能區劃設置了相應的防護綠地。

4、生態環境保護分析

規劃分析認為,產業園區各類工業廢氣經有效收集、處理后,可以實現達標排放。規劃實施期間,各主要污染物在各環境空氣敏感點的典型日日均濃度值均應滿足相應標準,最大落地濃度與相近監測點位環境背景值疊加后不應出現超標情況。同時,對衛生防護距離范圍內的環境空氣敏感目標提出設置防護間距,以降低和改善環境空氣影響。

5、循環經濟分析

本次規劃以“構建循環經濟圈,打造生態園區,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按照“節能減排、生態環保”的戰略要求,致力于發展循環經濟,打造獨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示范園區。通過充分研究各產業、各企業生產之間的關聯性,科學布局產業,優化資源配置,拉長產業鏈條,做到產業區布局合理,產業鏈銜接緊密,產業間互補互促、互惠互利,企業間有機結合、相輔相成,構建循環經濟圈,達到節能減排、生態環保的目標,促進可持續發展。

6、遠景發展構想

遠景規劃是總體規劃的延展。上庫綜合產業園區遠景在本期規劃的基礎上,延續本規劃確定的結構,重點向東、向北發展,完善安全設施、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到2050年前后,將庫爾勒上庫綜合產業園區放在庫爾勒市域大環境中考慮,規劃確定以吐和高速公路和218國道作為園區對外交通干線。以天山大道(天山西街西延)、山前大道、218國道、鐵門關西環路與規劃庫塔公路作為串聯庫爾勒上庫綜合產業園區與上庫綜合服務區、南疆綜合物流園區、鐵門關市、庫爾勒市的聯系通道,以孔雀河生態防護綠地為廊道。

四、綜述

建設庫爾勒上庫綜合產業園區,是調整、提升庫爾勒市產業結構、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城市競爭力,加快產業發展的必要策略,也是保持經濟增長的關鍵途徑。綜合產業園區總體規劃的編制就應充分協調產業區用地空間、公共服務、城市建設與環境管理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產業的合理布局和充分發展,促進庫爾勒市經濟持續、穩定、和諧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1、程達軍 循環經濟技術創新:特征比較與體系構建[J] 特區經濟 2006年07期

2、李浩東 低碳產業園區規劃理念探索 《2011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論文集》2011年

3、陳琳、李書全 產業園區低碳化轉型動力機制研究――以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例[J] 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 2013年03期

4、 金碚 資源與環境約束下的中國工業發展[J] 中國工業經濟 2005

第5篇

關鍵詞:生態樂園;規劃理念;和諧;當涂縣

Abstract:Eco-Eden is a kind of amusement park characterized by ecology. Eco-Eden is people yearning for beautiful to nature. A perfect, harmonious, ecological and steady ecological paradise, its external form should accord with the aesthstic law, inside structure and whole function should accord with the ecology principle. Dangtu Taibai Eco-Eden carries on rational planning and design with the ideas, such as harmony, ecology,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aesthetics, etc., have offered visitor a place, one the visitor harmony and blend with nature.

Key words:Eco-Eden; Idea of planning; harmony; Dangtu

中圖分類號:TU98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08)06-0105-03

城市日益繁華,而越繁華就越遠離自然的溫馨,生活在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的城市里,人仿佛是生活在半空中的動物,疲憊的身心日積月累,不再有能力敏銳,不再有能力回憶。積累了一定財富的人們,假期帶著家人遠離城市的繁華,回歸到大自然的寧靜,這是所有人向往。于是乎,以自然景觀為欣賞主體的生態型游樂園便應運而生。

1生態樂園

生態樂園并不是一種全新創造的類型,而是面對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環境問題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的知識,在不斷探索和解決問題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生態樂園是指以生態學理論和景觀生態學理論為基礎,遵循生態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所建立起來的、為本地居民及外來游客提供游覽、休閑、娛樂等體驗性和參與性活動為主體,以生態性為特色的游憩境域。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有機會回歸自然,融入自然,并在大自然中獲得靈感和發自內心的喜悅。生態樂園的最大特征就是在滿足公眾游覽、觀光、休憩等服務功能的基礎上,最大限度順應(或恢復)自然、保護自然、利用自然,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充分考慮和利用生物之間的空間需求、生存競爭、食物鏈等。此外,生態樂園還包括一些節能、環保、高效益、低維護等內容。因此,一個完美、和諧、生態穩定的生態樂園,外部形式應該符合美學規律,同時,其內部結構與整體功能更應符合生態學原理。

2當涂縣太白生態樂園概況

2.1 地理位置

太白生態樂園位于當涂縣太白鎮東北部,距鎮所在地2km,距當涂縣3km,距馬鞍山市15km,距蕪湖市15km,距南京50km。經鎮西部穿過的205國道和蕪寧鐵路與馬鞍山和蕪湖市相連,經鎮東部穿過的沿江高速公路出入口與太白生態樂園僅距1.5km,對外交通十分便利,區位條件優越,開發前景良好。(圖1)

2.2 自然概況

太白生態樂園東至沿江高速公路西側的機耕路,西至花山,南至新太路,北到姑溪河,總面積約224.72hm2。

太白生態樂園地屬長江下游水網地區,為姑溪河和青山河交匯處,西南有青山河和花山、北有姑溪河,東有青山森林公園。園區中部龍湖面積為54. 78hm2,水面開闊,蓮花成片,龍湖四周為呈梯田狀的耕地,層層疊疊,與呈南北走向的青山和花山相接,以充滿自然野趣的田園風光為園區的基本特征。

園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季風明顯、無霜期長等氣候特點。全年主導風向為東風,年平均氣溫15.7℃,無霜期233天,年平均降水量1087.6mm,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118.4KJ/m2。冬、夏季長,園區地處沖擊平原,土壤肥沃,是較好的農業生產用地,為生態樂園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基礎。

園區東連省級青山森林公園,西接花山,南臨青山河、北臨姑溪河,地處“山”“水”之間,既有山之偉岸,又有江南水鄉之風韻。“秀麗中顯壯觀,淡雅中含懸殊”,一副“兩山夾一湖”的優美山水畫卷。中部為龍湖,水域開闊,水體由淺至深,層次分明,并由堤埂分割,淺水區生長著各類水生植物,特別是大面積的荷塘,為生態樂園的開發建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景觀資源。

2.3 功能定位

太白生態樂園根據目前“生態旅游”的興起以及太白鎮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把園區的功能定位于以自然山水為依托,以“走龍路、游龍湖、賽龍舟、吃龍蝦、住農舍”為特色,集觀光、度假、娛樂、科普教育,新農村建設和生態保護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園區。

2.4 功能布局

根據太白生態樂園資源條件,功能定位,將該樂園分為6個功能區,即商務服務區、水上休閑觀光區、農耕園、花卉盆景園、生態果園農家樂景區、新農村示范小區。(圖2)

3規劃理念解讀

太白生態樂園在充分挖掘當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的基礎上,運用和諧、生態、人居環境、景觀美學等理念,在設計中體現“以水為脈、以綠為衣、以人為本”,營造了一個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游樂境域。

3.1 和諧理念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辭海》:“和,即和睦,協調。如和衷共濟。”《現代漢語大詞典》:“和諧:如氣氛和諧,色彩和諧,旋律和諧等等,表示配合適當之意。‘和諧’,強調彼此融洽不矛盾,互無不利影響;‘協調’強調彼此相稱,一致而有利于共同的發展,行動或存在。”和諧就是系統與系統之間及系統內部各元素的相互協調。首先在太白生態樂園的規劃設計中,始終遵循“天人合一”的和諧觀,在岸線的處理上,景區景觀的規劃上使人與自然相互交融,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次,園區的規劃設計在保持原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基礎上充分挖掘當地的民俗風情和歷史文化資源,實現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和諧。再次,園區的建設就是為了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促進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但是,良好的環境是園區獲得經濟效益的支撐基礎之一。因此,在園區的規劃過程中,始終把園區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目標之一,努力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區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此外,與毗鄰的青山森林公園、李白文化園、謝公祠、園藝挑花園緊密相連,充分協調,共同形成環大青山旅游鏈,實現園區外部之間的和諧。

3.2 生態理念

生態旅游(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態旅游是一種集觀賞、感受、研究、洞悉大自然于一體,又不破壞大自然的旅游形式,一種以普及生態知識、維護生態平衡為目的的旅游產品,一種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方式。當時就生態旅游給出了兩個要點,其一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態旅游的對象不應受到損害[1]。因此,在規劃中根據園區內地形地貌,盡可能多地保留原有的水體、樹木、草、農用地和湖泊岸線等自然資源。在區域的功能布局上也充分體現了尊崇自然、塑造高品位觀光休閑環境的規劃理念。規劃做足生態文章,充分發揮園區內的自然特色。

水上觀光休閑區將湖泊作為自然的交通載體,讓城市居民忽視已久的船成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從而再現新的江南水鄉生活面貌。農耕園的規劃保留基地東部和北部耕地,發展生態農業,種植優質、高產農作物,保持其現有的田園風光。讓游人參與趕牛犁地、播種栽苗、澆水施肥、松土除草等農事作業。滿足游人向往農村、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生態果園以種植桃樹為主,種植枇杷、葡萄、柿樹、石榴、草莓等適地果樹為主的多品種果園,在種植方法上充分利用現代先進技術,利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綜合技術措施,實現生態平衡,使果品成為真正源于自然,富營養、高品質的環保型安全食品。農家樂休閑度假村是充分利用太白生態樂園內豐富的綠色農產品和優美的自然風光,開展展示鄉土風情、體驗農家生活的新型鄉村旅游項目。在花卉盆景園,主要進行盆景制作、室內盆景展覽以及異地(包括國外)名花名果引種、花卉生產,創建一個既供觀賞又進行生產的園區。在商務服務區和新農村示范小區的建設上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住宅建筑、服務設施、景觀小品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在具體細節上注重生態化的設計,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

同時,在旅游活動中通過景觀小品等途徑向廣大游客傳播生態旅游的知識,宣傳生態保護的意義,使游客通過對生態景區的觀光旅游后,獲得生態保護的知識,增強生態保護的意識。這樣,才能使旅游的增長轉化成生態環境的保護,使生態旅游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

3.3人居環境理念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更注重的是自己的生活品質,在滿足各項物質條件過后,將會更需要良好的人居環境。城市居民在深深厭倦了水泥叢林的擁擠和居住環境的惡化后,空前地渴望與來自大自然的諸多元素進行親密接觸,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境界。因此,在太白生態樂園的賓館和新農村示范小區的規劃與設計始終貫徹“自然、生態、自由、健康”的休閑式生活準則,體現環境對人的關懷,追求心情的釋放與自然屬性的回歸,使住區環境、建筑形態、建筑群輪廓線等與自然環境充分融合,精心塑造生動和諧的空間形象,深化和升華人居生活文化。在景觀規劃設計中遵循“人、建筑與自然的共存與融合”這一基本主旨,重點突出生活區內空間環境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原始生態水域、注重利用周邊豐富的山水資源;利用地形組合成的高低錯落,變化有致的住區景觀效果,營造居住區內部與外部景觀體系,形成步移景異的視覺空間效果,創造生活區特色鮮明的居住品質和良好的水域概念農村生態住宅形象。在使游人與住戶充分享受到綠地、山水、空氣、陽光的同時,細致設置景觀小品、鋪地、游泳池、灌木、草坪等,豐富人們交流場所的藝術性。

3.4景觀美學理念

景觀美是太白生態樂園的生存基礎。因此,太白生態樂園的規劃設計,充分利用了景觀美學的相關理論,進行園區內的各個景區景觀規劃與設計。在景點和景區的布置上采用我國古典園林“園中有園,景中有景”的手法,在風景視線的設計上采用“隱”、“顯”和“半隱半顯、忽隱忽顯”的手法,在導游線的規劃上,采用三段式(序景―起景―發展―轉折――轉折―收縮―尾景)的處理方式以及采用曲直結合的游覽路線形態,使各個景點景區有機串連起來,形成獨特的景觀意境空間。使久居嘈雜都市的人們,在心理上靠近大自然的單純、安詳、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給予其以心靈的關懷。

4結語

生態樂園的形成,是社會經濟條件發展的產物。它的出現,充分體現了人們向往自然、尊重自然、享受自然的“生態”思維觀。是人類在遭到自然報復后,開始從“人定勝天”觀念中覺醒,從人居于自然之上到看成自然的一員,再到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形成“天人共生”自然觀的發展過程。我們期待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

(感謝項目負責張峰所長及設計人員趙紅琳、陶豐收、周迪、鄧文奎等提供的相關資料和圖片。)

參考文獻:

[1] 張廷毅,黃觀志. 生態旅游及其可持續發展對策. 經濟地理[J]. 1997.17(2):108-112.

[2] 蕪湖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當涂縣太白生態樂園總體規劃.2007.9.

[3] 周玉明,徐明編著. 景觀規劃設計[M].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2006.12.

[4] 朱向紅主編.景觀設計[M].廣東:南美術出版社.2006.12.

[5] 鐘林生等著.生態旅游規劃原理與方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4.

第6篇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集約經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近幾年,廊坊市從戰略高度抓園區建設,對各類園區進行高標準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能管理,園區對廊坊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已經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巨大引擎。

廊坊市市長王愛民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廊坊13個園區占用全市的土地面積僅為1%,可就這1%的土地卻產出了廊坊一半以上的經濟財富。2008年,廊坊13個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2.4億元,占全市總量的50%,全市80%以上的新引進項目落戶園區。可以說,園區經濟支撐起廊坊半壁江山。廊坊堅持“集約發展靠園區”理念,按照“一個縣、一園區、一產業、一新城”的思路,狠抓“規劃、機制、人才”三要素,把人力、物力、資源向園區傾斜,集中力量辦大事,避免隨意擺放項目,因此避免了經濟粗放式發展。

科學規劃引領園區實現科學發展

王愛民市長認為,科學規劃,準確定位,合理布局,是園區健康快速發展的前提。廊坊市在園區發展規劃上,始終堅持科學發展的理念。廊坊各開發園區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按照建成河北省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要求,邀請國內外具有豐富經驗和相當實力的咨詢機構,開始了新一輪的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掀起“二次創業”新。燕郊開發區聘請國家權威機構對園區建設進行全方位規劃定位,采取“一區多園”的形式,規劃建設了華隆工業園、京東文化科技產業園等專業化“區中園”14個,促進了產業集群的生成,優化了區內產業布局。固安、龍河園區聘請德國羅蘭貝格、新加坡裕朗公司等國際權威專業機構做園區規劃,永清工業區聘請清華大學、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霸州開發區委托德國SPK公司進行規劃設計,有效提升了園區建設檔次。

創新運作機制增強園區競爭力

為了提高核心競爭力,廊坊各個園區都建立了集行政審批、企業建設、政策咨詢、事務、生活服務為一體的全程一站式投資服務體系,最大限度地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燕郊開發區為客商建立了“綠色通道”,對人區企業實行規范的封閉式管理,提供“九通一平”工業配套標準。龍河工業園為富士康項目建設搞好全方位服務。富士康項目從洽談到正式簽約,只用了不到100天的時間,被富士康集團總裁郭臺銘稱贊為創造了富士康集團發展史上的“三個最”:速度最快、投資規模最大、最受地方政府重視。園區成為產業聚集平臺

王愛民市長說,廊坊在產業發展路徑上堅持把園區作為主戰場,作為項目集中、資源集聚、產業集群、經濟集約發展的平臺。廊坊開發區主要指標連年保持45%以上增速,連續12年在全省開發區綜合評比中名列前茅,擁有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兩大主導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已有40多家骨干企業,形成了以手機制造及相關產品為主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燕郊開發區匯聚了漢王制造、中興集團、中電集團45所、53所等電子信息產業,以神威藥業、量子制藥、福爾制藥等項目為代表的新醫藥產業,以富土星光PS版、盟多地板、華電億力等項目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其中光伏新材料產業已在全國格局中成為重要節點,未來五年產值可達500億元。固安開發區吸引了世界500強英特邁汽車零部件、福建正興車輪等企業的先后落戶。文安工業園區膠合板日產量占全國的1/6。

目前,廊坊各園區已為廊坊經濟發展攢足了后勁,夯實了基礎,成為廊坊產業聚變的平臺、區域經濟的引擎和財富增長的源泉,并正引領著廊坊經濟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

第7篇

農村城鎮化發展水平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標志。加快小城鎮建設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農民這“三農”問題,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的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格局的現實的有效途徑。如何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本人結合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把“經營”理念融會貫穿于城鎮規劃編制和實施的全過程,是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的重要一環 (一)要樹立規劃編制中的“經營意識”,強化規劃的經濟效益。目前各地規劃編制一般請相應的規劃院實施,從平時工作接觸中感觸最深的是,那些規劃專家們在編制規劃時對各項城鎮功能的技術規范要求較為注重,而對今后實施中的經濟承受力往往比較忽略;對各項功能外形的協調美觀及社會效益較注重,而對各功能間能發揮的經濟效益往往很少提及。這樣就很容易出現規劃實施時間不長就要修改的情況,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規劃“剛性”不強。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其中有一個問題目前往往容易被忽視,即在規劃編制結束后,缺乏對規劃實施的經濟可行性評估,規劃的“剛性”往往敵不過經濟效益這塊跳板。所以編制規劃不但需要專業性的技術水平,同時更需要對它進行經濟測算,即在“技術規劃”結束后,要對它的實施算一筆大帳,就像我們研究設計一件產品,如果不計算它的生產成本和消費承受力,其設計結果注定是要失敗的道理一樣簡單。所以,我們改進規劃工作,就必須注重強化規劃的經濟性,無論是整規還是詳規都要時刻繃緊效益這根弦,力求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使各種資源要素得到最優配置,城鎮的整體效能得到充分發揮。 (二)樹立規劃實施的過程即是“經營”過程的思想,強化規劃的財富功能。城鎮建設,規劃先行,規劃是建設的龍頭,一個經算過“大帳”而編制成功的規劃,已對建設用地的即期價格和遠期開發價值作了預先的預測,在規劃中明確了城鎮大的基礎設施和產業布局等區塊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對屬經營性建設項目的地級的預期增值和土地資本效益的最大化的追求,是每個規劃實施主體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政府部門通過牢牢抓住規劃的龍頭,適當超前投資配置一些公建項目,為那些經營性的項目造好勢,叫人能看得到增值的潛力,然后在適當的機會推出,對最大限度地籌集城鎮建設資金,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其效果將會大相徑庭。所以說,規劃不僅僅是對城鎮的空間、功能和審美形態的合理界定,更為重要的是使各種資源合理的聚合和重現,以期得到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所以必須強化規劃的財富功能,用規劃創造財富,能有效地解決城鎮建設資金不足的突出問題。 二、以“經營”理念,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是推進農村城鎮化的重要支撐 (一)工業園區籌建是否需要“經營”?當前,大力發展工業園區和加快工業向園區集聚,作為提升我市綜合經濟實力和推進城市化的主要抓手,已成為各級、各部門的共識和工作重點。在新一輪的“園區熱”中,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大投入如何得到大產出?人、財、物的投入量怎樣配置才能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即投入是否能達到預期的回報目標?資金投入的速度和規模控制的合理性即有限資金投入的側重點和方向等等問題。要正確圓滿地回答這些問題,僅靠行政管理的思路顯然是無法解決的,只有借助于經濟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對每個問題進行科學的評估和測算,才能避免投資決策的盲目性,使園區建設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所以園區籌建的決策過程其中包含了“經營決策”的過程,園區籌建既需要“行政決策”,也需要“經營決策”,兩者互為前提,互相依存。 (二)如何“經營”好工業園區?我認為主要是這樣幾

方面:一是要有一個靈活的經營主體和一幫有經濟頭腦的經營者。主體問題容易解決,成立一個“園區有限公司”就能展開,關鍵是園區的籌建者必須要使用那種有經濟頭腦、又善于經營的人,把園區籌建同其他行政性籌建的用人標準區別開來。要注重加大人才尤其是資本運作方面人才的引進、使用力度,以人力資本激活和放大園區經營資本,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最優的效益。二是要確立“軟環境”也是“經營資本”的思想。當前,園區招商引資的競爭可以說是到了“白熱化”的程度。現在,蘇南地區的招商引資走在全國前列,有很多成功的經驗,他們先進的招商理念即是其中之一。表面上看,各地招商引資打的都是基礎設施的“硬件”招牌,其實關鍵還是軟環境之間的競爭,軟環境不好,硬件建設最好也沒有用。目前,一些國家級的開發區提出的幾通幾乎都是軟環境方面的“通”和“平”建設,對本地投資環境向外界作出較多承諾,而把硬件設施建設作為最基本的要素。因此軟環境也是園區建設中的經營資本,而且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經營資本。三是要注重園區的特色經營。由于各地的產業基礎、地理位置和經濟實力不同,我認為鎮級工業園區建設的主攻方向應該是建成為區域特色工業集聚,實行專業化生產,具有一定產銷規模的特色工業園區,有特色的園區才是成功的園區。園區建設一定要以整合提升當地特色產業為目標,就象改革開放初期我市發展塊狀經濟時的“一鎮一品”一樣,每個園區都要立足當地產業基礎,強化個性,形成自身特色,以特取勝,切忌盲目攀比,相互仿效,搞成農村工業的簡單遷徙和拼湊。四是要關心和培植工業經濟中的“弱勢群體”。我市工業經濟較為發達,但尚有很大一部分小企業和家庭作坊式的企業存在,這其中不乏有優秀的企業和經營者,小企業中的一部分很有可能成長為今后的中企業或大企業。目前我市用地緊張,對這些中小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構成了很大制約,而城鎮化過程中又需要引導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因此,園區建設中應有關心和培植這些“弱勢群體”的政策和措施,而這些政策和措施正是工業園區經營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園區建設既要吸引規模企業進入,為其營造良好的發展平臺,又要為中小企業創造條件,有步驟地建設一批標準廠房,把分散的、不成規模的、個體作坊式的企業引導到園區經營,為規模企業協作配套,縮短產業半徑,延長產業鏈,真正成為本地優勢特色產業的集聚高地。 三、以“經營”理念,加快中心村的建設和集聚,是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的手段和措施 (一)中心村建設也需要有一個市場化運作的主體。在現有的條件下,單憑政府的支持和村級有限經濟的投入是不太可能推進中心村的集聚和建設速度的,只有思路和政策適當超前,才能加快中心村的建設速度。確立中心村建設的主體,同時還可避免兩種現象:一是把中心村建設等同于一般房地產的開發;二是把中心村建設等同于農民個人建房的簡單組合。現實表明,推進中心村建設,政府的行政促動僅僅是外在的推動力,確立市場運作主體,才能為中心村建設真正營造內在的、自發的源動力,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心村建設也需要市場化運作。一是中心村的一些服務經營性項目可以實行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實施市場化操作;二是中心村的一些基礎設施和優美環境的創建也可以先期投入、合理分攤、市場化運作;三是對一些沒有條件進入中心村的村民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會議等形式確定一些事項,按市場化運作的方法收取一定數量的公用設施建設補償金等,以加快中心村的集聚。 (三)中心村建設經營的前提是加強農村宅基地的管理。要切實改變居民農民建房“二元化”的現象,使中心村的建設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我們必須認真貫徹實施有關規定,用

足、用活、用好現有政策,加快中心村建設步伐。 四、以“經營”理念,利用土地資源籌集建設資金,是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后盾和保障 利用城鎮土地資源來籌集城鎮建設資金的政策和方法已日趨成熟,這里不再過多闡述。 總之,農村城鎮化進程中最主要的環節是搞好城鎮規劃、工業園區建設和中心村的集聚,而利用土地資源融集建設資金是其中的一項重要抓手。如果我們在平時工作中能多一份“經營”意識和理念,多一份“經營”手段和措施,我們的城鎮化進程一定會走得更快更好!

第8篇

一、開展的主要工作

確立和完善了“五個一體化”的開發理念。上海化工區在開發建設過程中,通過科學論證和研究分析,吸取借鑒國際跨國公司和國際化工集中區域開發建設經驗,結合中國上海發展石油化工的具體條件和需求,提出了產品項目一體化、公用輔助一體化、物流運輸一體化、環境保護一體化、管理服務一體化的“五個一體化”的開發理念。

高起點做好項目引進和技術篩選。在產業集聚過程中,強調產業政策、園區規劃、節能降耗、環境保護、節約用地、用水、安全控制、產品鏈關聯和技術先進性,把好項目準入關,確保工業園區的經濟發展符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在具體的招商引資過程中,化工區注重產品鏈的關系,對產業鏈節點項目和技術先進項目全力推進,形成相互關聯和支撐的產業集聚整體優勢。如重點開展乙烯和氯化工產業鏈的相關項目引進等;對不符合化工區產業布局、產品鏈和土地利用等要求的項目堅決不引進。開發建設以來,化工區否決了投資規模近7億美元的高能耗無關聯的鈦白粉、多晶硅項目和硫磺制酸等多個項目。

逐漸完備園區循環經濟體系的建設。一方面通過加大招商力度,化工區全力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形成企業間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生態產業網絡,確立產業的循環經濟發展體系。目前上海化工區已投產的企業中已經形成了以乙烯為主的乙烯產品鏈和以氯氣為核心的氯化工產業鏈,106.63億美元的總投資中,約有81億美元的投資項目具有上下游關系,產品之間的關聯度已接近80%。另一方面通過創新合作、大膽實驗,實施余熱利用、新能源研究、水資源循環利用等項目,形成資源的循環經濟利用體系。

引導入區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按照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的要求,開展了園區企業的污染源普查;開展了園區的能耗統計;開展了重點用能單位能源審計工作;以創建節水型園區為抓手,組織開展了各項節水工作;建立園區清凈雨水收集系統,用于園區的綠化澆灌和道路保潔和推進工業廢水的回收利用。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循環經濟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納入管理、融入發展。2005年上海化工區獲得了由中國石油化工協會授予的“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園區特殊貢獻獎”,由上海市授予的“先進制造業十大品牌”,2006年取得了園區IS014000的認證,2008年獲得了上海市第一家“上海市節水型工業園區”的稱號。

形成了經濟增長、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與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經過幾年來在循環經濟方面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上海化工區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能源、土地、水資源產出率逐年提高,單位總產值能耗和取水量不斷下降,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89.19%)和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97%)處于較高水平,而二氧化硫(478.39噸/年)和化學需氧量(420.3噸/年)的排放量處于較低水平的良性循環。循環經濟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循環經濟發展特色日趨顯現。率先提出了“五個一體化”的開發理念,構建了上海化工園區循環經濟的基本框架;率先形成了產品的共生組合關系,形成從以石腦油為原料,生產乙烯、丙烯、丁二烯、苯類、再生產二氯乙烷、苯酚丙酮、丁苯橡膠、ABS等,到生產雙酚A繼而生產聚碳酸酯等4-5級梯次的乙烯產品鏈;率先建立了資源共享、綜合利用體系,形成了以氯化工為核心的氯元素參與多家企業的異氰酸酯、二氯乙烷、聚氯乙烯和環氧樹脂等的多次重復利用的產業鏈。率先建設了一批循環經濟的示范項目,余熱利用、生態實驗濕地、路燈節能等項目已投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項目已開展項目前期準備。

三、幾點體會及發展思路

確立理念是前提。上海化工區在開發之初即將提升、整合上海化工產業的水平、改善城市環境、實現工業向園區集中作為開發建設的指導思想,通過對發展格局、發展模式、發展目標、發展途徑的思考,確立了五個一體化的發展模式,為上海化工區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前提條件。

科學規劃是保障。根據合理的區域規劃、產業布局規劃和區域環境規劃,確保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效控制污染,保護環境。在科學規劃好發展宏觀目標的前提下,制訂各類詳細的形態和配套專業規劃,避免了發展的盲目性和資源的浪費,使得開發建設更集約。

先進技術是支撐。從企業層面,先進技術可以提高效能,節約成本。從園區層面,先進技術可以解決資源充分利用、產業無縫鏈接。

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任重道遠。上海化工區將在以下三個方面努力推進園區的循環經濟工作:

一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化循環經濟理念。上海化工區將在已經構建的循環經濟體系框架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和豐富循環經濟的內涵和外延,通過大膽實踐、努力創新,提高科學發展的自覺性。

第9篇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2014年12月,在江蘇調研時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重大問題。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發展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近年來,蘇州緊緊抓住城鄉發展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點的重大機遇,堅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實踐,初步形成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共同繁榮的喜人局面,走出了一條具有蘇州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路。但從全局來看,在推進“兩個率先”進程中,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相對滯后,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仍然較大,農村改革發展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在更高起點上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作為蘇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領區、先行區,蘇州工業園區(以下簡稱“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重要合作項目,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中外合作的成功典范,是中國發展速度最快、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開發區之一。開發建設22年來,園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園區開發建設所走過的歷程,是我國推進改革開放和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成功縮影,也是蘇州新型城鎮化的成功探索。園區的城鎮化發展既體現了蘇州全市關于優化布局、集約集聚、富民惠民、生態建設、固本強基的共性要求,又統籌兼顧了區域所處的階段、發展的形態以及賦予的內涵,分析園區城鎮化發展的成就、經驗、困難及對策,對蘇州乃至全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1.園區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歷程和主要成就

自1994年開發建設以來,園區堅持把城鄉統籌發展作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手段,堅持新型工業化、經濟國際化、城市現代化互動并進的發展路徑,實現了農村形態向城市形態、工業化初期向后工業化階段的巨大跨越。尤其是近年來,園區緊緊抓住蘇州城鄉一體化改革試點的重大機遇,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順利完成撤鎮建街道并大力推進相關改革,城鎮化發展邁入新階段。回顧園區城鎮化發展所取得的成就,集中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1.1實現了全域規劃和功能一體化

園區在高水平推進中新合作區開發建設的同時,確立了“^鎮一體”的發展理念,打破區鎮、鎮域的局限,將鄉鎮(街道)規劃放在整個行政區域的大背景下,將周邊鄉鎮(街道)規劃定位為中新合作區的副中心,實行區與鄉鎮(街道)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等方面無縫對接。在規劃之初,園區就引進了新加坡等國際先進的城市規劃設計理念,結合區域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描繪出國際化、現代化和園林化的新城區框架。

一方面,精心編制了區域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科學布局工業、商貿、居住等各項城市功能;另一方面,陸續制定和完善專業規劃300多項,如地下空間利用規劃、城市形態風貌規劃、商業空間利用規劃、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社區發展規劃等,都做到了區內區外的一個標準;并形成了“執法從嚴”的規劃管理制度。目前,園區街道基礎設施與中新合作區實現全面對接,規劃編制、建筑形態、空間布局、市政設施等實現區域一體,水、電、氣、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實現區鎮共享,鎮區商業中心、工業區、住宅區等各項功能布局科學,城市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布局合理,縱橫交錯、區鎮環通的主次干道網順暢,兼具現代化、國際化、特色化的優美城市形態已經形成,動遷社區在建筑形態、立面色彩、空間布局、區內環境等方面達到城市社區標準。

1.2實現了農民與市民福利均等化

園區的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突出體現動遷農民的收入快速增長更為突出,農民與市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實現了動遷農民的市民化。其次,就業創業、教育、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文體娛樂等公共服務均等可及,覆蓋面和質量持續提升,形成了優質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分享機制,實現了公共服務成果共享的局面。第三,農民與市民社會保障全面并軌。

1.3實現了產業和人才結構高端化

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綜合實力雄厚,產業結構優化,主導產業日趨高端。第二,科技投入充足,創新載體豐富,高新產業表現搶眼。園區積極構筑宜居宜業生活圈,持續提升城市功能內涵。金融商貿區、科教創新區、國際商務區、旅游度假區等重點板塊加快建設,人氣商氣加速集聚,城市發展的宜居性舒適性不斷提高。

1.4實現了城市發展生態化

園區從開發伊始就確立了“集約節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致力于追求“綠色GDP”,發展循環經濟,狠抓節能減排,加強環境保護,爭創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示范區,在營造更加優良的生態環境的同時,努力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發展的和諧統一。

1.5實現了土地利用高效化

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是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個難題。園區較好地處理了這一問題,在確保城市功能不斷完善的情況下,實現了土地的集約化利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土地利用規劃結構不斷優化。二是土地投入強度和產出效益顯著提高。

1.6實現了社會管理精細化

按照蘇州市推進城鄉一體化關于“三集中”“三置換”的要求和部署,園區著力推進農民居住地轉移和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在2010年底園區農戶一次拆遷基本完成,農民全部轉化為城鎮居民。居民動遷結束以后,園區已經形成了全域的社區治理形態。

2.園區城鄉一體化發展面臨的壓力和挑戰

經過22年的探索實踐,園區的城鎮化發展進入了嶄新的階段。對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提出的“以人為本、公平共享、統籌城鄉、優化布局、集約高效、生態文明、綠色低碳、傳承文化、彰顯特色、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的新要求,以及區域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新形勢和居民群眾的新期待,園區的城鎮化發展還面臨著一些需要著力破除的制約因素與挑戰。

2.1產業轉型的壓力

園區各街道土地資源的瓶頸制約不斷加劇,目前已經基本沒有可供連片開發的工業用地,以工業為主導的產業形態難以為繼,特別是在近年來宏觀經濟環境持續嚴峻、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以工業為支撐的產業結構面臨著增速放緩、后勁不足等困境。

2.2居民增收的壓力

目前,園區各街道富民載體的產出效益和富民組織總體還不能滿足動遷居民持續增收的需求,雖然富民載體總量體量不小,但受經濟大環境、運營水平等因素影響,載體收益率增長有限,有的載體收益率甚至呈逐年遞減的趨勢,動遷居民財產性收益持續增收難度較大。

2.3社會管理的壓力

當前,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深刻變化,行政權力下放、治理重心下移、利益訴求多樣,公平誠信理念、民主參與意識日益增強。隨著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加速發展,以及戶籍制度改革、計劃生育政策調整,園區常住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受諸多因素疊加影響而引發的社會養老、“救急難”、社區服務管理等深層次問題,將會更突出、更復雜,解決難度更大。

2.4公共服務的壓力

近年來,園區各街道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雖不斷提高,但與中新合作區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5資金投入的壓力

為了加快區域一體化發展步伐,園區結合當前各街道城鎮化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出了“八個一體化”的戰略舉措。根據園區有關部門的測算,2015~2019年,落實這一戰略約需資金近300億元。在地方融資政策不斷收緊的情況下,資金壓力著實不小。

3.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必須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提升質量為關鍵,從區域實際出發,努力探索具有時代特點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理念:

3.1以人為本,民生優先

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和主要任務,不斷優化城市人口結構和提高人口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使全體居民共享城鎮化和現代化建設成果。

3.2 城鄉一體,協調發展

要遵循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本規律,更加科學地編制鎮村布局規劃,更加注重城鄉協調發展,通過產城融合把城鎮建設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能級提升,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充分釋放發展活力。

3.3市場主導,政府引導

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加尊重市場規律,使市鱸謐試磁渲彌釁鵓齠ㄐ宰饔煤透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切實履行政府制定規劃政策、提供公共服務和營造制度環境的重要職責,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形成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強大合力。

3.4生態宜居,和諧發展

要把生態宜居的理念全面融入到綜合試點進程,促進城市高效集約發展,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行綠色發展、低碳發展,走集約、生態、宜居、高效的城鄉可持續發展道路。

蘇州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要把握五個重點:

第一,科學規劃,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推進產城融合,建設江南特色美麗鎮村

根據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根據江蘇省新型城鎮化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總體框架和未來發展趨勢,加快推進城鄉規劃的有機融合,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昆山、太倉、常熟、張家港4個副中心城市和一批小城鎮為增長極,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鄉空間布局。

第二,轉型升級,優化城鄉產業結構,集聚創新要素

蘇州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要以市場化導向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積極培育科技和產業創新集群,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業產業發展的現代化水平,建立具有戰略競爭優勢的產業體系。

第三,推進人的城鎮化,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提高城鄉居民素質

城鎮化的關鍵核心在于人的城鎮化。推進人的城鎮化的基本任務是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和按常住人口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蘇州不僅要推動本市戶籍居民的社會融合,而且要推動非戶籍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

第四,創新城鄉社會治理,推進城鄉法治建設

法治、民主是衡量城鎮化發展水平的重要維度。要積極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需要,在提升規劃層次、推進產城融合的同時,創新社會治理方式,為城鄉社會和諧進步奠定基礎。

第五,堅持綠色發展,優化生態空間保護

根據蘇州生態環境現狀,高標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嚴格保護生態空間,形成科學合理的國土開發格局;有效節約能源與資源,切實改善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牢固樹立“大生態”理念,系統修復山、水、林、田、湖等各要素;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廣泛調動全社會積極性,解決環保領域新問題,把蘇州打造成為宜業、宜商、宜居、宜游、怡人的“人間天堂”。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鎮化發展要體現新的水平、新的要求。要從大規模的土地擴張的土地城鎮化真正向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轉變,要更加注重城鄉協調發展,要堅持從尊重歷史、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尊重群眾意愿出發,以深化改革創新為動力,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努力開創城鄉協調、城鄉融合、城鄉共生、城鄉文明的良好格局,讓廣大城鄉居民更公平地共享優質的公共服務、良好的自然生態和舒適的宜居環境,切實增強獲得感、滿意度。

參考文獻:

第10篇

基本思路:按照“兩型園區”標準,用工業的理念抓農業、科學的理念抓規劃、現代的理念抓建設,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為目標,以土地流轉、招商引資和項目推動為抓手,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使現代農業示范園成為全區農業主導產業集聚的示范區、先進科技應用的核心區、生態循環的樣板區、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區,引領全區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目標任務:全區集中力量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在曹庵鎮合、蚌高速兩側,依托王郢米廠、興楊公司、益農公司、宋莊林場等龍頭企業,拓展提升農產品加工、工廠化育苗、設施栽培、標準化養殖、農業觀光等產業,建設2萬畝精品特色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在史院鄉全鄉規劃、全鄉建園,以聯合湖萬畝高產攻關田為起步區,逐步建設高水平優質糧食基地、蔬菜草莓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畜禽水產基地、農業旅游基地。

按照“一年拉出框架、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要求,到2016年底,基本完成示范園建設。

具體要求:園區建設要達到“五化”標準:一是布局科學化。合理確定園區內的布局,充分展示園區生產、生活、生態、文化功能,努力使觀光、休閑、科普、體驗、購物于一體。二是園區生態化。實現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和多次增值,建立起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展現舒適優美的田園風光,建設一流的農業休閑旅游基地。三是經營規模化。以農業企業和大戶經營為主體,形成集聚規模效應,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力和市場競爭力。四是生產標準化。制定生產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土壤、水、氣等環境要素達到安全農產品生產標準。五是農民知識化。對園區內農民和服務組織人員進行多層次、經常性的文化、科技、管理知識培訓,培育造就新一代知識型農民。

二、工作重點

1、突出抓好規劃布局,科學引導園區發展。堅持“四個結合”,即與村鎮規劃和基本農田保護相結合,根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功能科學劃定農田保護區;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統籌土地整理和農民集中居住;與產業規劃相結合,做到農業種植養殖與加工、流通有機融合;與農業水利工程建設相結合,提高農田基本建設的整體水平,增強農業的綜合效益。立足高起點、高標準,體現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產業化等現代農業特征。把握“三個集中”,即土地向大戶集中,發展規模、特色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實現居住、服務配套。規劃設計經科學論證,報區政府同意后送經市城鄉規劃局審查、規委會審批。區現代農業示范園規劃于2012年5月底前完成。

2、突出抓好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采取多種形式加快流轉。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園區內農民以合并轉向、企業租賃、反租倒包、自愿互換、入股合作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園區內要以村為單位建立土地流轉合作社,與農戶簽訂流轉委托協議,做好流轉的基礎工作,同時統一對外發包;對不愿意流轉的農戶要采取積極委托的措施將其土地進行置換,不能影響園區發展大局。采取GPS定位測量、建立農村土地信息庫等先進手段,對園區內的土地進行確權登記,明確權屬,讓農民放心流轉。建立區、鄉鎮土地流轉中心,為土地流轉提供信息、中介委托、雙方洽談、合同簽訂、簽證備案、價格指導等服務。切實規范土地流轉程序。通過健全制度、嚴格程序,積極協調由土地流轉形成的多方利益關系,穩妥化解矛盾和問題,做到職責明確、手續完備、合同規范。村級建立土地流轉組織,負責與農民簽訂土地流轉協議;鄉鎮建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負責土地流轉見證與檔案管理;區成立由法制、農業、國土、司法、等部門共同組成的土地承包仲裁機構,加強對土地流轉的監督。

3、突出抓好招商引資,培育園區經營主體。以工業園區的理念和形式來運作園區,堅持政府主導,切實做好園區內耕地保護和林地保護,推進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達到道路、供電、供水、供氣、排灌、排污、電信、電視管線和土地平整“八通一平”,為對外招商提供良好的硬環境;以產業項目為載體,區、鄉鎮根據園區建設的總體規劃,積極引進各類項目,著力引進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加工、流通項目,以項目實施促進園區建設,以項目建設提升園區檔次;以優良服務為手段,推行投資綠色通道和行政審批代辦制,不斷提高辦事效率,為園區建設提供良好的軟環境。

4、突出抓好產業化經營,增強園區市場競爭力。大力推廣市場引領下的“公司+農戶”、“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實行二次返利,與農民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重點發展種養大戶、加工企業、營銷組織等共同組建的產銷協會。根據園區的多功能性,大力發展“園中園”,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園區和物流園區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園區以外的松散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園區內集中,到2015年底,全區農產品加工業集中度達到90%。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實行農產品產地準出管理,推行農產品質量認證,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通過“三品”認證率達到100%,其中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率達30%以上。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在穩步提升農業生產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園區產業優勢,整合農業旅游資源,積極引導和鼓勵發展草莓采摘游、休閑垂釣、開心農場等鄉村旅游,把休閑農業發展作為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拓展農業的生活、生態和文化傳承等功能。

5、突出抓好集中居住區建設,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統籌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和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抓住農房建設和改造的政策機遇,大力開展園區內農民集中搬遷安置。統籌考慮農民生產、生活、子女上學、就醫等因素,認真做好農民集中居住區的規劃;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由區和所在地的鄉鎮政府負責;堅持自愿的原則,采取統建、自建等不同方式,加快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在強化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的同時,積極探索制定以宅基地換住房、以承包地換社保的“雙置換”政策,鼓勵園區內長期在外務工、收入較為穩定的農民向城市、中心鎮轉移。

6、突出抓好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做好產供銷服務。加快農產品市場網絡建設,在園區所在鄉鎮規劃建設產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資供應網點,鼓勵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有機、綠色、無公害“三品”農產品專營市場,建立物流、連鎖、配送等新型農產品市場經營模式。加快農產品信息網絡建設,完善市場信息服務設施,建立覆蓋全區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營大戶的農村市場信息服務網絡,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引進物聯網技術,推行農業生產各種要素全程監控,實現對農產品質量可追溯信息化管理。

三、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全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分管負責同志任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成立園區管理委員會,由所在鄉鎮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園區管委會主任,負責園區規劃建設的具體實施工作。由區農林水利局牽頭成立綜合指導組,由區城鄉建設委牽頭成立規劃建設指導組,由區發改委牽頭成立招商引資指導組,由區科技局牽頭成立專家技術服務組,由區考核辦牽頭成立園區工作考核組。有關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為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2、明確工作責任。鄉鎮政府負責園區規劃建設的具體實施工作;區發改委負責將園區創建列入“十二五”重點項目建設規劃;財政部門負責提供園區建設資金保障;城鄉建設部門負責園區規劃的指導、審查,協調園區水、電、路、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園區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的支持政策;農林水利部門負責指導土地流轉,加強水利灌溉設施的配套建設、園區內林網和村莊綠化,優先扶持園區內中低產田改造等工作;國土資源部門負責落實園區建設及配套服務設施的農業用地政策;科技部門負責支持園區建設的科技開發。

3、加強政策扶持。進一步提高對園區集中連片土地流轉的獎補標準,凡是入駐示范園的經營主體,集中流轉面積500畝以上、流轉期限5年以上,在市財政按每畝400元一次性補助的基礎上,區財政按1:1配套補助。區財政出資建立園區所在鄉鎮、村兩級土地流轉信息庫、配備GPS等測量工具。園區鄉鎮、村完成當年土地流轉指標的,區財政分別補助5萬元、2萬元工作經費。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經驗收合格后,區財政對鄉鎮實行以獎代補。同時,根據《國土資源部、農業部關于完善設施農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155號)精神,允許流轉企業按照流轉土地面積的一定比例建設必要的生產管理設施,其占地不視為建設用地。園區內通過村莊集中搬遷、土地整理增加的土地指標主要用于發展園區內農產品加工業。鼓勵園區經營主體按照國家農業政策導向編制申報扶持政策,爭取省級以上財政資金支持。加強現代農業人才隊伍建設,為園區管委會和農業主管部門引進一批農業高端人才,對園區產學研合作項目、聘請高級人才給予支持。

第11篇

然而,從無到有再到優,榮譽的背后凝結了蘇、宿兩市人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不拘一格求發展的集體智慧與汗水,以及兩市領導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創新聯動開發、打造南北合作新典范的勇氣和魄力。

“兩極”合作 共建促平衡

2006年11月,江蘇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全省達小康,關鍵在蘇北,重點在宿遷”。會上,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指出,“蘇州和宿遷代表著江蘇的兩個極,要重點幫助宿遷實現更大突破”。

當時,江蘇作為全國先進省份發展迅速,但南北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差距越來越明顯,南北合作和產業調整升級十分必要。為推進兩極合作,實現區域共同發展,蘇、宿兩市領導大膽創新思維,提出“共建蘇州宿遷工業園區”的構想。這一構想,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迅速得以實施。

隨即,兩市正式簽訂合作開發協議。12月11日,來自蘇州工業園區的首批管理團隊10人進駐宿遷,蘇宿工業園區開發正式啟動。

圍繞建設“蘇北一流工業園區”的總體目標,規劃面積13.6平方公里、人口12.2萬,東到為民河、西到九支渠、北到皂河灌溉總渠、南到古城路、西湖西路的園區框架全面拉開,并計劃三年完成啟動區開發,十年內完成整個區域建設。

經驗打包 “拷貝”不走樣

共建中的蘇宿工業園區,獲得了蘇州工業園區將“軟件”整體“打包”輸出的有力支持,人們輕車熟路地拷貝著蘇州工業園區的各種成功經驗與做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復制蘇州工業園區管理模式,蘇宿工業園區建立了聯合協調理事會和雙邊工作委員會、園區黨工委和管委會、園區開發有限公司等三個層次的管理機構和開發主體,且職能權限方面實行“封閉運作、充分授權”。

借鑒蘇州工業園區與新加坡合作規劃的成功經驗和先進理念,蘇宿工業園區在總體布局、公共活動中心體系、道路系統、綠地系統以及具有園區鮮明特色的建筑上都充分體現出規劃理念。2007年3月,蘇宿工業園區初步規劃形成以通湖大道為界,以東3.8平方公里為商住區、以西9.8平方公里為工業區的現代城市格局,并逐步編制完成了具備園區特色的總體規劃和16個專項規劃,形成集園區工業、居住、商業服務于一體的科學全面的城市規劃管理體系。同時,蘇宿工業園區將“親商、親民、親環境”作為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充分體現了人的需要以及自然的和諧,既注重公共環境設計,又盡量做到節約用地,努力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此外,蘇宿工業園區還拷貝蘇州工業園區的社會管理經驗,在園區公舍建立宿遷乃至蘇北首個民眾聯絡所,為園區居民和企業員工提供“一站式”社區服務。

活力“飛地”區域經濟共贏

八年來,蘇宿工業園區大力推進開發建設、招商引資、社會管理等各項工作,城市框架全面拉開,功能配套日益完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而“飛地經濟”模式下項目、資金、人才的流動,更給兩地發展帶來了持續不竭的活力與互利共贏。

園區充分發揮蘇州、宿遷兩地優勢,推進產業梯度轉移,一方面為園區招引項目、人才,創造稅收和就業機會,推動其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為蘇州工業園區轉型發展提供了產業梯度轉移新基地,解決了土地、成本、環境等發展瓶頸難題。

一批批國資企業“飛來落地”,成為園區在全省共建園區中的特色品牌。到目前為止,由蘇州工業園區向蘇州宿遷工業園區派駐的中新宿遷、建屋置業、中新市政、鄰里中心、測繪中心、人力資源等6家國資國企,總投資達55.7億元,已完成投資近40億元;落戶園區的各類企業共有101家,總投資252億元,工業外資項目占比超過50%,引進了總投資9億美元的全市最大臺資項目可成科技、最大日資項目尼吉康電子以及畝均投資強度最高的國家級高新技術項目長電科技(1196萬元/畝)等一大批重點項目,獲批“江蘇省電子信息特色產業基地”。園區基本形成電子電氣、精密機械、新材料和新能源等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較高產業層次。

兩地人才流動也十分頻繁。由蘇州派往園區管理干部和技術人才27名;由園區組織赴新加坡、蘇州培訓人員上千人次。兩地人才融通,形成緊密協作的團隊,以開放的心態、專業的精神、親商的意識和蘇宿工業園區一起成長。

引領示范30多項“第一”成果矚目

目前,園區已累計建成11縱5橫通車路網48公里,完成了全區93%范圍“八通一平”投資環境的開發,已建、在建各類項目的總建筑面積達210萬平米。2013年底,累計實現業務總收入160.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3億元,工業銷售收入95.6億元。在全省南北共建園區年度考核中保持第一,實現“五連冠”。不僅如此,八年來,園區共創造宿遷乃至蘇北范圍內30多項“第一”、“唯一”,引領示范作用明顯。

2015年是蘇宿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的第九個年頭,也是園區大招商、大開發、大發展“新三年提升計劃”中的關鍵一年,是園區加速提檔升級的重要階段。園區將重點圍繞招商引資、城市建設、社會管理創新,繼續推動園區創新機制、提檔升級、健康有序地發展,爭取2016年底成為投資環境優越、人居環境優美、經濟發展優質、社會管理優異的“蘇北一流工業園區”。

第12篇

    編者按:從“詩意的棲居”到“詩意地工作”。一直倡導作品精品化和國際化的邁思(亞洲)顧問有限公司,再次將一個全新的建筑產品形態——商務別墅帶到了我們眼前。

    “人充滿勞績,依然詩意地生存在這片土地上”。這句話哲理地反映了人類基本的社會活動——工作的重要性。尤其在現代意義上,辦公是人類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活動。

    從全球范圍來看,多樣性及推陳出新是新型辦公建筑理念的主題趨勢。建筑師從不同的創作背景、設計思潮及實施技法上,在近年來的實踐中,身體力行多種獨具創造魅力的現代辦公建筑設計使新型的辦公環境及辦公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九鼎商務別墅就是這個理念的實踐者。

    在“九鼎”項目的設計中,建筑師以思辯的方式引入“office park”的設計理念,對多種主導世界辦公建筑設計的思潮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吸取其精華而又不拘泥于其形式,玩了一把“洋的中國”。

    1、生態理念深入人心對環境及生態的前所未有的關注,令設計中生態理念的占有權重急劇上升。生態理念的主旨在于環境與資源的保護。“九鼎”提出的“office park”規劃理念著重于園區的共建,對園區的環境要求既能滿足商務活動的共享主題空間,也能提供使用者回歸自然的寧靜休憩恢復空間及逃避的私人空間。布局上體現理想主義特色,客觀認知地形與條件,并作出最合適的流線組織,反映其山地的地貌特點以及對原有環境充分尊重。

    2、審美情趣的中國情結新型的辦公建筑,從全球角度看,高技主義、新現代主義乃至極端個性化的作品正大行其道。倫敦“夢幻頻道”高舉著色彩鮮艷的設備與管道向世人炫耀,新現代主義推崇的純粹幾何圖形,東京鬧市區名為“碎片”的廢墟辦公樓令人費解卻名震遐邇……“九鼎”辦公園區在打破常見的中國房地產同質化、軍營式排布的同時,對辦公園區的設計審美情趣方面卻未簡單復制,而是堅定不移地響應使用者的心理需求,選取了既代表世界潮流卻又不違背國人價值取向的途徑。

    3、既是民族的,又是國際的全球范圍內,“民族的便是世界的”占據主導地位。但在“office park”中,建筑師強調更多的卻是國際化。“office park”脫胎于英國、德國的辦公園區,與一度是城市辦公建筑主體的集合性摩天大廈比較,其遠離鬧市污染及資源供應相對寬松的優勢令其備受歡迎。在中國,由于城市集中了大量的資源以及交通上的相對閉塞,使得辦公全面郊區化尚不可行。但“九鼎”位于城市規劃及發展中的CBD中心,享城市的便利,卻又可獲郊區的寬松環境,更有配套的公共商務、休閑空間,正是揚長避短,“既是民族的,又是國際的”。

    4、郵票上舞蹈:個性的張揚與形象認識個性的表達是新型獨立辦公建筑的最重要特征。在歐美的辦公園區中,獨立的辦公建筑往往是個體設計。度身定制的本身決定其形象與企業認識的一體性。在中國多數的地產中,這一最可珍貴的特性卻被無情的抹殺。“九鼎”嘗試用新的方式演繹個性的張揚。盡管這樣的空間自不足以與歐洲的工業園區比較尺度,但與辦公大廈比較,卻又不折不扣是城市中的綠洲。

    5、詩意的棲居到詩意的工作——人性的光輝建筑師對人性的尊重,除了常談的話題外,更包括對辦公文化形態的研究以及對建筑精神意念的塑造。“九鼎”獨立商務樓的院落、內庭,常有的鄰水長廊、會議室促進同事之間以及人與自然的交流,并可充分展示企業文化。

    6、市場與經濟要素:左右建筑師看不見的大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是中國當代建筑師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市場可以載舟,也能覆舟,這一點也貫穿“九鼎”規劃設計的全過程:如何全面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在保證設計理念及產品品質的同時,提升其性價比。因此,建成后的“九鼎”商務辦公園區,可以平靜、開闊、寬容、自信,錯落有致地,隨歲月的雕蝕更顯其美麗。正如我們常說的,“一諾九鼎、百年傳承”。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舟曲县| 龙游县| 隆化县| 隆昌县| 铜鼓县| 通江县| 社会| 临清市| 静安区| 阳山县| 白银市| 泊头市| 阿拉善左旗| 尉氏县| 罗甸县| 洛浦县| 宝坻区| 原平市| 阿拉善左旗| 荆门市| 聊城市| 九台市| 武义县| 新绛县| 南开区| 陵水| 托里县| 高陵县| 吴旗县| 都安| 潞西市| 德钦县| 樟树市| 天镇县| 庆城县| 会东县| 宜昌市| 通化市| 茌平县| 两当县| 石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