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論證方法的作用

論證方法的作用

時間:2023-06-06 08:58: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論證方法的作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證方法的作用

第1篇

1、道理論證的作用:常見論證方法作用:舉例論證:通過舉具體的事例加以論證,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2、答題格式:使用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舉(概括事例)證明了(如果有分論點,則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從而使論證更具體理會有說服力。

3、道理論證: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證明論點,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4、答題格式:使用了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論證了了觀點,從而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注: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下讀。

5、答題格式:使用了引用論證的論證方法,通過引用……證明……的觀點,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6、對比論證。作用就是突出強調。

7、答題格式:使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將和加以比較,突出強調的觀點。

8、比喻論證:可把道理講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論證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更利于讀者明白。

9、答題格式:使用了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將……比作,證明了的觀點,從而把抽象深奧的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的說理性文章,通過剖析事物來闡明事理、發表觀點。《語文課程標準》對議論文閱讀的要求是:“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別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近年來,議論文逐漸成為中考現代文閱讀的重頭戲。從內容上看,選文以熱點話題為主,大都是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對學生進行人格、思想、品質、心理等方面教育;從題型上看,以主觀題為主,增加了開放性試題的比例。平時,考生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基本常識】

1.論點

論點是作者對議論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論點是文章的靈魂,起統率的作用。有的文章標題就是論點,有的文章在開頭提出論點,也有的在結尾加以總結。閱讀時,考生要注意留心,明確論點的位置,盡快地把握作者的觀點和立場,或者通過分析論據來提煉。

2.論據

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事實和理論,由此分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事實論據就是有代表性的事例、統計數字和可靠的史實。所舉事例可以是概括的,也可以是具體的。道理論據包括自然科學的原理、定義、規律、法則等,還有名人名言、詩歌、警句等,從理論上去強調某種觀點。二者比較好區分,比如文中引用的格言一般是道理論據,但格言包含在事例之中的,則不能單獨提出,而應將其作為事實論據的一部分。明確了論據的種類,就要分析它的作用了。無論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都是用來證明某種觀點的。這個觀點可能是全文的中心論點,也可能是一個分論點。

3.論證

論證是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常見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這幾種論證方法在考題中頻頻出現,應作為復習的重點。考生先明確該語段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再將文章的相關內容和論點帶入其中,來說明它的作用。比如,舉例論證是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來證明論點的。事實勝于雄辯,所舉事例越充分越典型,就越能證明論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道理論證一般引用名言、警句等,一方面使論點更有權威性,另一方面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比喻論證就是我們常說的打比方,用具體的、生動的事物作為喻體,將復雜的、抽象的事物簡單化。這種論證方法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淺顯化,便于讀者理解。對比論證是將一個事物正反兩面進行對照分析來證明論點,使文章褒貶分明。

【解題技巧】

1.提取論點

這種題型比較常見,也比較簡單,一般要求考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的觀點。常見的題型有:“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閱讀上文,作者闡明了一個什么觀點?”論點經常出現的位置是:標題、開頭和結尾。如果這三個地方未找到,這就要說明給定文本所包含的觀點并不明顯,需要考生歸納和提煉。歸納時,一般按照“歸納段意―歸納層意―概括論點”三個步驟進行。從“段”到“層”,從“層”到“面”,論點自然就浮現在眼前了。也有的文章比較直接,題論就是論點,語言變通一下就是正確答案了。

2.分析論據及其作用

這類題通常就某一個論點,要求考生找到事實論據,并用簡潔的話概括出來。概括時,必須包含“人物”和“事件”兩個要素,有的還需交待時間、地點、環境等特定要素。常見的題型有:“上文某段中使用了什么論據?有何作用?”“劃線部分屬于什么論據?它論證了什么觀點?”

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所以,論據要和論點一致,真實、可靠、典型。分析論據的作用時,要和論點聯系在一起。無論是事實論據還是理論論據,其目的都是為了證明作者的觀點,只不過,有的是直接證明的,有的是間接證明的。答題時,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證明的那個觀點,間接的可作輔的說明。

3.補寫論據

考試中常見的題型:“根據上文,給某段補寫一個恰當的論據?!毕日J真讀原文,明確文段的論點是什么,再看題干要求,是補充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如果是事實論據,就要使用概述的方式,將筆墨集中在能證明觀點的主要情節上。如果是道理論據,應具有針對性和權威性,能有力地論證論點,語言表達要簡明通順。當然了,補充的論據要和所選題材保持一致性,還要注意與上下文的銜接。

4.論證方法及作用

考試中常見的題型:“指出下列語段運用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答題時,考生先要明確上文提到的幾種論證方法。事實論證是擺事實,道理論證是講道理,對比論證就是作比較,比喻論證就是打比方。一般的答題模式:該段(該句)運用了……論證方法,論證了……(論點),顯得……(好處)。談作用時,先從內容上入手,再從論證角度考慮。比如:“作者通過引用某人的話,充分有力證明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薄白髡甙袮比作B,證明C觀點,將深奧的道理具體化,淺顯易懂?!薄巴ㄟ^A與B對比,鮮明地證明C觀點,使論證更有說服力,增強文章的趣味性。”

5.理清論證結構

議論文的論證結構包括總分、并列、層進、對照等關系,在試題中也時常出現。這類題型涉及到確定詞語、句子,甚至段落在文中的次序。因為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所以只要抓住關鍵詞,結構也就理清了。比如“其一、其二、其三……”“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有的文章沒有標致性的詞語,需要考生認真讀原文,領會行文思路。有的前后對照,有的層層遞進,有的先總后分,有的先分后總,結構關系也就清晰了。

常設題型有:“本文的結構怎樣?作者是怎樣展開論述的?”“前后兩段的位置能否調換?為什么?”針對第二問,考生先看段落之間有沒有照應關系,如果沒有,再看這兩段之間有沒有先后關系,比如時間上的和邏輯上的,分析后即可作答。如:“不能。這兩句是遞進關系,只有先論證A,才能論證B?!薄安荒?。因為這幾段存在邏輯順序或時間上的先后關系。”

6.語言的特色

(1)詞語的意思

議論文的語言要求準確、嚴密、生動、鮮明等,中考時一般考查:“請解釋詞語的意思?!薄跋铝屑狱c的詞語在文中指代什么內容?”“文中加點的詞語能否刪除?為什么?”……解釋詞語時,要先明確它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基本意思,再結合具體語境,聯系上下文加以延伸和拓展??忌粌H要回答詞語的本義,還要答出比喻義和引申義。關于詞語的指代問題,先在原文中找到這個詞語,然后聯系上下文尋找所指代的內容。這類題基本都在這個詞語的前面或不遠處出現?;卮饡r一般可以直接摘抄原文,也需針對題干進行概括、刪改等加工。關于“刪除”題,一般的回答是“不能”,然后寫出原因。先解釋這個詞在文中的意思,再說刪除后的意思是什么,對比一下,闡明這樣表達不嚴謹,使論證缺少說服力,所以不能刪除。

(2)理解句子

每篇文章中都有重點句,這是考查的重點。試卷中經常會出現:“如何闡釋抽象語句的含義?”“如何理解過渡句的作用?”“你對這句引言有何認識?”“下面句子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題時,先要明確重點句的位置,其次要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從內容和結構兩個方面去分析語句的作用。如果在開頭,其作用是引出論點或論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如果是過渡段或過渡句,一般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文章的結構更嚴謹;如果在結尾,其作用是點明題旨,重申論點,總結全文。如果是事實論據,主要是用例子來證明論點,有的還引用名人趣事、典故、寓言等提出論點,增強讀者閱讀興趣。

7.綜合評價

常設題型:“結合生活閱歷評價作者觀點,或談一談自己的感悟。”“結合結尾,評述一下作者的立場?”這樣的題目屬于開放式,有一定的難度,考題一般緊扣中心論點或分論點。所以,只要結合中心論點或分論點展開就不會跑題,再結合自身或社會現實,做到語言簡明、連貫、得體。

【真題回放】2013年成都卷

經營好你的人生

①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如何經營好你的人生,即確立什么樣的人生目標,對于實現自身價值至關重要。

②貝爾納是法國的著名作家,在法國影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次,法國一家報紙進行有獎智力競賽,有道題是:“如果盧浮宮發生火災,情況緊急,只允許搶救出一幅畫,你會搶救哪一幅?”結果在成千上萬份答案中,貝爾納以最佳答案獲得了該題的獎金。他的回答是:“我搶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p>

③不難看出,這個最佳答案的確精妙。有的同志喜歡把人生目標定得過高過大,因為不切實際,非但實現不了,反而帶來不少副作用。明明自己只能挑八十斤的擔子,卻偏要挑兩百斤,結果可想而知。殊不知,成功的最佳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

④確立好人生目標之后,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就值得我們思考了。

⑤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正像生意場上有的人總想“空手套白狼”一樣,對待人生也想不勞而獲,也許還曾僥幸得逞過,但是在長長的一生中,若是抱定這樣一種人生態度,是必然要吃苦頭的。“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的經濟學原則也是我們實現人生目標所必須堅持的。人生猶如一座天平,你可以把你想要的任何東西放在天平的一端,但是在另一端,必須放上相等的重量。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談到“成功秘訣”時說:“我沒什么才氣……我寫小說基本上是個力氣活,不信你試試,一天寫上十幾個小時,一寫二十年,怎么著也得弄點東西出來?!碑斢腥藛栄兄瞥鍪澜缡讋撜粕袭a品的中山名人電腦公司總經理佘德發是哪個院校畢業的,他笑著說:是社會大學畢業的,學的是苦難系拼命專業,課本就是汽車大王艾柯卡的名言“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⑥在當今社會,不勞而獲無異于癡人說夢,守株待兔只會遭人恥笑,踏實努力才能獲得成功。試想連魯迅都要“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何況我等這樣的普通人!所以,如果你還沒有獲得你所期望的收益,那么就試著讓天平另一端的砝碼變得更重吧。

⑦人世間,很多資源是可以再生的,但唯有生命屬于每個人的只有一次。因此,多一點經濟頭腦,多一點經營意識,使你的人生趨利避害,良好經營,贏得豐厚的收益,我想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的一門經濟學課程。(有刪改)

1.從全文來看,圍繞“經營好你的人生”這個觀點,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進行論述的?(2分)

2.第②段中舉法國著名作家貝爾納的例子是為了論證什么道理?(2分)

3.第⑤段作者在提出“‘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的經濟學原則也是我們實現人生目標所必須堅持的”這一觀點后,是怎樣展開論證的?請簡要分析。(4分)

4.除了文中所講的“踏實努力”這一“砝碼”外,你認為還有什么可以充當人生天平另一端的“砝碼”呢?請聯系生活,試舉一例談談你的看法。(4分)

【試題解析】

1.本題考查的是提取信息的能力。抓住文中的關鍵句,第①段:“確立什么樣的人生目標,對于實現自身價值至關重要?!钡冖芏危骸按_立好人生目標之后,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就值得我們思考了。”從這兩句話就可以總結出來。而且,文章標題就是中心論點。參考答案:①確立適合自己的人生目標;②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2.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第①段至第③段為第一部分,使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來強調“確立什么樣的目標”這一觀點。參考答案:成功的最佳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

3.本題考查的是論證方法,先答出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要證明什么觀點,再回答它的作用。本題涉及到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兩種,前者能使論證更具體,后者使論證更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吸引讀者讀下去。參考答案:①運用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舉作家二月河和電腦公司總經理佘德發的例子證明了這一觀點,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具有說服力;②運用了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通過引用魯迅的名言證明這一觀點,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

第3篇

議論文閱讀是中考語文的重要內容。上海、蘇州、益陽等考區連續出現議論文閱讀考查,所選議論文以立論文為主,個別考區出現駁論與立論相結合的選文。

議論文閱讀的材料以人生修養、成長思考、傳統文化、待人處事、時政熱點等為主,所選文章多來自新近出版的報刊時文。選文切合中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引導學生對自身成長過程進行思考,對社會熱點現象進行初步分析,目的是要學生關注生活,留心時事,提高明辨是非、甄別真假、識別美丑的能力。議論文閱讀的分值大多在6~12分之間。

【考點概說】

中考議論文閱讀主要有以下考點:論點的辨析、提取和歸納;論據的類型、作用及補寫;論證方法的辨識和理解;論證結構的分析和論證思路的理解;論證方式的運用及對文章思想內容的分析概括;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及作用,鑒賞議論文的語言風格;聯系自身實際對選文觀點進行評價、感悟或拓展。

議論文閱讀常涉及的文體知識有:

1. 論點,指作者論述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論點在形式上是一個肯定性陳述句,具有判斷性,能夠明確表明作者的觀點、態度。

2. 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是論點賴以成立的基礎。主要有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兩種。幾個論據共同論證一個論點時,要注意其順序:或時間,或空間,或主次,或數據的大小。

3. 論證,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

(1)論證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關系紐帶。論點解決需要證明什么,論據解決用什么來證明,論證解決怎樣證明。

(2)論證方法的類型:舉例論證、比喻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是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闡明某個道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比喻論證,是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某個論點,淺顯易懂,增強說服力,同時又能使文章生動形象。道理論證,可分兩種,一是直接講述一些支撐論點的基本道理,揭示事情的本來面目,令人信服;二是引用名言警句格言諺語公理,闡明某個道理,增強論點的權威性,使文章極具說服力。名言警句影響力大,格言諺語公理為大家公認,道理不言自明。對比論證,是將論據中截然相反的兩種情況進行比較,形成鮮明對照,互為襯托,特別能突出某一方面的性質,具有很強的論證力量。

4. 議論文的結構一般由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三個部分構成。

5. 議論文的語言特點是準確、嚴密。

【中考題例】(2012年婁底市中考題)

讓學雷鋒成為一種習慣

侯 磊

①記得小時候,老師說飯前要洗手,我們嫌麻煩,總是借口托詞,甚至想出歪招來對付。后來,養成了講衛生的習慣,飯前不洗把手,就感到心里別扭。讀書那會,總愛睡懶覺。畢業到了部隊,作息變得規律了,每天早晨一到6點,生物鐘就條件反射似的準時敲響,偶爾賴在床上也難睡著??磥恚彩鲁闪肆晳T也就變得自然了。

②習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自覺。曾有人問“當代雷鋒”郭明義:“你自己家里也不富裕,為什么還拿出那么多錢幫助周圍的人,而且能堅持這么長時間?”他的回答很簡單:“其實也沒什么,就是習慣成自然。”從典型身上,我們看到了習慣的力量??茖W研究表明,人每天高達90%的行為源自習慣的支配。古羅馬詩人奧維德也說:“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真正領導者?!比绻麑W雷鋒也能成為我們每個人的一種習慣,“雷鋒”豈不天天在身邊?

③習慣的養成要靠日常的點滴積累。紀念日要學雷鋒,但紀念日僅是“加油站”?!吧婆c美蘊藏在生活點滴中”,雷鋒做好事就表現在每時每刻,落實在日常點滴。出差乘車,他幫乘務員掃地;戰友歸來,他幫助補補課;路遇困難,他幫忙搭把手。正是一件件小事,凝聚了雷鋒精神的光輝。“勿以善小而不為”,說的是“積善”。積少才能成多,積累本身就是一種養成。

④本職崗位是養成習慣的基本平臺。雷鋒是一個實干家,他總是把實現崇高理想落實到本職崗位上,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叭绻闶且活w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釘子精神”是雷鋒愛崗敬業的生動寫照。誰能說干好本職工作,用實際行動帶動周圍的人,不是學雷鋒呢?如果你是一名學生, ,這是在學雷鋒;如果你是一名農民,能種出讓人民群眾放心吃的糧食和蔬菜,這是在學雷鋒;如果你是一名人大代表,能經常到基層走訪,履職盡責反映群眾心聲,這也是學雷鋒。導演陳國星在拍攝電影《郭明義》中體會到,善待周圍的人,在工作崗位上做有益的事,就是學雷鋒的體現。作為一名軍人,當雷鋒精神扎根于內心,愛崗敬業成為我們學習、訓練、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時,那豈不是天天都在學雷鋒?

⑤“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崇高的道德觀念,能不能產生現實的力量,關鍵在于能否長時期的堅持?!熬┏腔罾卒h”孫茂芳執著50年做好事,除了因為崇高的道德追求,還在于他的毅力和堅持,在于他把學雷鋒化為實實在在、持之以恒的自覺行動。習慣帶來的持續自覺,也許只是凡人小事、舉手之勞,但只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就能成就偉大。當學雷鋒成為一種習慣后,我們必將迎來更為精彩的人生!

中考原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2分)

2.選文第②段舉郭明義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3.結合上下文,將選文第④段中畫橫線的句子補充出來。(2分)

4.你如何理解第⑤段中“當學雷鋒成為一種習慣后,我們必將迎來更為精彩的人生”這句話的意思?(3分)

最新擬題

5.請你根據第②段所論述的觀點,為其補充一個事實論據。

6.選文第④段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7.有人說21世紀是一個講求競爭與效率的時代,學雷鋒早已過時。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簡述理由。

一、如何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中心論點,并進行準確提取或概括?

這類題考查方式有三種: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②概括文章的主要觀點;③對文章中心論點的表述最準確的一項是 。

把握議論文的中心論點,是閱讀議論文的關鍵。首先,通讀全文,弄清文章對何事發表議論,作者的觀點是什么;然后,看文章中是否有適合直接做中心論點的句子。論點應該是一個明確的判斷,是作者觀點的完整陳述,是一個概括力很強的句子。它可能在文章的開頭,也可能在文章的末尾或中間。許多時候,文章的標題就是中心論點,如上面婁底卷第1題,“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題目“讓學雷鋒成為一種習慣”統率全文,正是全文的中心論點。如果文章當中沒有一個適合做中心論點的句子,那么,就要由自己來概括了。概括中心論點時,一定要注意:語言要簡潔,要顧及全文,表達要準確完整。

二、怎樣辨別論據的類型并正確理解論據的作用?

這類題目的考查方式有:

1. 文中運用了哪些論據,并指明其類型。

論據類型主要有兩種: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事實論據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確鑿事例或史實。道理論據指經過人們實踐檢驗的、為社會所公認的正確理論,包括社會科學理論,如哲學理論;也包括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以及廣為流傳的諺語、名言、警句等。

2.概括文中所用的事實論據。

解答這類題目時,概括論據必須包含兩個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時間(季節、年代)、地點、環境如果有特定意義,也應概括在內。字數控制在50字左右。

3. 分析論據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論據的作用當然要和論點聯系起來。無論是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作用都是證明作者的觀點,只是我們在閱讀時,要分析直接或間接證明作者的哪個觀點。答題時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證明的那個觀點。如婁底卷第2題,“選文第②段舉郭明義的事例,有什么作用?”其答案為“作為事實論據,證明習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自覺”。

4. 根據論點補寫論據。

補寫的論據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說服力強。補充事實論據,必須使用概述的方法,將筆墨集中在能夠證明觀點的主要情節上。其表述形式為:人物(誰)+故事梗概(怎么做+結果怎么樣)。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來寫。補充理論論據,則多引用名言警句。如婁底卷最新擬題5,要求為第②段論述的觀點補充一個事實論據,可舉“板凳媽媽”許月華,靠兩條小板凳代替雙腿走路,照顧福利院的孩子,堅持30年不放棄。

三、怎樣辨別論證方法并分析論證方法的作用?

這類題目考查方式有:

1. 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常見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例證法或擺事實)、道理論證(講道理)、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卮疬@類問題,首先要明確常見的幾種論證方法的概念,然后對照概念進行分析。找論證方法時,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事實論證——道理論證的順序進行,一般不會出錯。如婁底卷最新擬題6,“選文第④段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第④段列舉學生、農民、人大代表做好本職工作即是學雷鋒的事例,是舉例論證,即事實論證。

2. 分析論證方法的作用。

答題時,先說某種論證方法的一般作用,即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強的說服力,再結合具體內容進行解說。分析其作用要和論點聯系起來。答題方式為:這一段(一句)運用了××論證方法,論證了××(論點),顯得××(好處);答論證方法的作用時,應先從內容上考慮,再從論證角度考慮,“有力論證論點”一句必不可少。如婁底卷最新擬題6,作用是雄辯地證明了本職崗位是養成習慣的基本平臺這一觀點。

四、怎樣分析論證的層次,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

議論文的基本寫作思路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了“引論——本論——結論”的基本結構。而按照思維形式,又可以有以下幾種結構形式:①由一般到特殊的“總論——分論”式;②由特殊到一般的“分論——總論”式;③“總論——分論——總論”式。答題形式為:“作者為了證明××觀點,首先使用了××論據,然后對××論據進行分析,從而證明了××觀點”;或“在該段中,作者首先提出××觀點,然后使用××論據,再次運用××論據,最后得出××結論”。

五、怎樣感悟議論文的語言特點,把握字里行間體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類題目的形式有:(1)句中加點的詞能否去掉,為什么?(2)分析畫線句的意義和作用;(3)簡要分析某段語言的特色和表達效果。

上述幾種題型都圍繞議論文的語言特點來命題,解題時要聯系議論文語言的準確性、概括性、生動性等特點進行分析,同時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關鍵性詞語。議論文的語言往往概括性強,利用比較抽象的詞語表現豐富的內容。

閱讀議論文,同樣涉及語音、詞語、句意的理解等基礎知識,這就要在平時做一個有心人,隨時積累詞語,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領悟。考題上出現此類內容,要從文章內容上,尤其是從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如婁底卷第4題,理解“當學雷鋒成為一種習慣后,我們必將迎來更為精彩的人生”一句話的意思時,一要分析該句在段中的含義,二要聯系現實生活,特別是考生的生活體驗。答案可以這樣表述:“如果我們每個人自覺地把學雷鋒做好事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人生就更有價值,整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六、怎樣評價文章的觀點,并能結合實際來認識和理解?

這是近年來出現頻率很高的創新性試題。常見形式有:①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請你談談對××現象的看法。②結合你的感悟,說說你對××觀點的理解。③讀了這篇文章后,請談一談你對××問題的思考或建議。解答時,應先擺明自己的觀點,然后再陳述理由(最好能運用相關的論據,以增強說服力),理由最好有二至三條,最后得出結論。陳述理由時建議從主客觀兩方面入手,以理服人,增強說服力。如婁底卷的最新擬題7,這是一種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學雷鋒是不會過時的。因為雷鋒精神的內涵是無私奉獻,是對他人的關愛,對社會的付出,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雷鋒精神也被賦予更多的時代內涵,從每年評出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中,從千千萬萬的志愿者身上,我們都能強烈地感受到雷鋒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讓我們的時代變得更詩意。所以,學雷鋒永遠不會過時。

名師提醒

議論文閱讀是中考必備考題,其內容貼近時代脈搏,因而具有時效性。由于中考命題考查立足于簡單的議論文,閱讀材料時一般遵循“通讀材料,提取論點——再讀材料,篩選論據——明晰論證,理清結構——品讀語句,體會語言”的流程,只要在答題時循序漸進,一般都能準確應對議論文閱讀題。在答題時要特別注意:

1.分析論據的作用時,同學們最喜歡寫的一句話是“證明中心論點”。這看似正確,其實大錯。因為分析某一個論據的作用時,必須聯系論據所在的段落,一般情況下,論據證明的觀點常常在論據之前或之后,并不一定是用來證明中心論點的。

2.分析論證的層次或論證思路。這類分析題考查對論證過程的理解,答題時一定要出現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如“首先”、“其次”、“再次”等,這樣表述,才能將論證過程清晰地呈現出來。

3.評價觀點題,這類試題多為開放性試題??隙ā⒎穸ǘ伎桑P鍵在于觀點必須明確,論據必須具體,闡述理由時一般要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最后再次重申論點。

不對生活發脾氣

蔣忠平

①林語堂云:“人類的快樂是感覺上的。”人生亦如草木,須經歷春夏秋冬,這是大自然賦予的節奏和韻律。而人到底是萬物的靈長,足以令萬物仰視的人,能更加清楚地解讀自己。這“解讀”就是“感覺”,就是“品”。

②不論是圣賢還是草民,不論是英雄還是小丑,都是一列疾行的列車,遵循著同一軌跡,即從始發至終點。然而,究其細微,人與人竟是千差萬別。正如面對黃葉有人會想到考察氣象,有人會想到人的暮年,有人會想到掃起來生火。我們不便評頭品足,一切都順理成章,這是人對自身命運的品嘗方式。

③戰爭已經離我們遠去了。和平時期再難把人嚴格地區分為“好”與“壞”,許多界線都變得模糊不清。尤為嚴重的是,時代更加看重效率和改進,這導致人人都把自己忙成一團,失去了彼此照看和監視的機會。人生變作一杯酒,擺在每個黎明或黃昏,等他自斟自酌。其中的況味除了自己還有天知地知。品味人生,是另一種意義的自覺查考,簡單地說便是:看你自己的了。

④人們似乎都有一個怪癖:易于銘記壞的遺忘好的,所以很輕易就做出了“世風日下”的結論。的確有一些人被花花綠綠的物欲擊沉了,的確有時正義跌入血泊而邪惡站在一邊獰笑,可是絕大多數的人仍在潔身自好。一些人會迎著兇險前行,另一些人留在原地一臉苦色、心中不安,還有一些人當了逃兵,為余生留下數不清的羞愧。人們終究找到了一面屬于自己的鏡子。淡品人生,“淡”,不僅是超然風度,而且是人們留給自己的冷靜。所有人品味人生的結果都是一致的:我們欠世界太多,誰也沒有理由沾沾自喜。

⑤人們不可避免地演著自己的戲,悲哀的或是歡樂的。明末清初大批評家金圣嘆曾說過“不亦快哉”三十三則。歷史潮漲潮落,一切都留在昨日。人們在一種迥然不同的環境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約而同地尋覓著“不亦快哉”。有人找到了,有人沒找到。這就是人生,這就是那段艱難的航程。

⑥人生還似一支針劑,在進入社會的脈管之后,會程度不同地影響著它,有的驅除了病變,有的帶來毒副作用,有的什么也沒帶來。倘若我們的人生是后兩者,那么,我們只有在那一張一次性消費的履歷表上記上這樣四個字:無效生命。還是那杯擺在晨昏的酒,我們以亢奮的抑或沉郁的眼光端詳之后,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人生的滋味就在你的眼角眉梢了。

⑦最后讓我們一道心平氣和地淡品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并一道暗暗給自己一個決定:不再對生活和世界發脾氣。

(摘自《思維與智慧》2012年第22期)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選文第①段引述林語堂的話有何目的?

3.第②段畫線句是什么論據?其具體作用是什么?

4.第⑥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請分析其作用。

5.聯系語境,說說你對第③段中加點詞的理解。

參考答案:

1. 不對生活發脾氣。

2. 引述林語堂的話是為了論述人類能更加清楚地解讀自己、認識自己,增加文章的說服力。

3. 第②段中的畫線句是事實論據,面對黃葉,不同的人產生迥異的聯想,有力證明了“人與人竟是千差萬別”這一觀點。

第4篇

常見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引用論證。

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

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

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

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此外,在駁論中,往往還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駁方法和“歸謬法”。在多數議論文中往往是綜合運用的。

引用論證:引用論證比較復雜,這與具體的引用材料有關,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名人佚事、笑話趣聞等各種情況,其作用要具體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下讀。

(來源:文章屋網 )

第5篇

論文摘要:不少學生不會讀思想政治課教材,看不懂問題的現象很是普遍。教材的內容,它也具有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思想政治課中的“觀點” 也是議論文中的“論點是編者意思的完整表達。思想政治課中的材料,也是論據,包括事實論據、道理論據。它與觀點的邏輯關系十分密切,材料與觀點是通過論證組織起來的。

論文關鍵詞:找準觀點,分析論據,把握方法

隨著新課改力度的加大,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難度也加大,不少學生不會讀教材,看不懂問題的現象很是普遍。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很難學好思想品德課,事實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想政治課教材的內容,它也具有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一般也是提出問題(是什么)、分析問題(為什么)、解決問題(怎么辦),那老師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運用議論文閱讀法呢?

一、幫助學生找準教材觀點

思想政治課中的“觀點”也是議論文中的“論點”(是什么),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是編者意思的完整表達。比如“生活處處有合作”,就是九年級《思想品德》中的一個框題的論點。一段教材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框題以下的標題,一般就是文章的分論點。在授課中,老師只有讓學生準確把握教材的觀點,才能了解教材提出的見解和所要解決的問題。為加深他們對框題、標題的理解和把握,老師可以通過劃分句子成份、朗讀等方法幫助教學。

二、幫助學生分析材料論據

思想政治課中的材料,也是論據(為什么),包括事實論據、道理論據。它與觀點的邏輯關系十分密切,材料的論據作用是十分明顯的,由于它與論證過程聯系得十分緊密而不容易辨認。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首先要幫助學生熟悉所述材料,幫助學生學會分析材料。然后,幫助他們概括出材料本身所隱含的道理。再由他們聯系社會生活中相應的事實,檢驗這一道理和文章的觀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檢驗這些道理是不是能夠證明論點。

三、幫助學生把握論證方法

思想政治課中的材料與觀點是通過論證組織起來的(怎么辦)。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論證一般采用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教材一般在舉出事例之后,便對事例進行分析,由此把教材的觀點和事例有機地結合起來,完成論證的任務。由于思想政治課中的論證方法一般比較固定,學生對于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教學的側重點應是幫助學生如何找出觀點和材料的連接點,這一“點”恰恰是教學的難點、重點。

總之,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很多,用議論文閱讀法幫助教學,從觀點、材料、論證等方面入手,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教學效果要好些。

第6篇

首先,要寓思想教育于作文教學各個環節之中。

作文教學不能只傳授寫作知識,寫作技巧,還要教人,只讓學生懂得“怎么寫”是不夠的,還必須讓學生懂得“為什么寫”和“寫什么”才行。因此,教師必須注意加以指導。

一、命題要注意思想性。學生年紀輕,思想單純,可塑性大,作為教師,應該起引路人的作用。學生觀察生活、思考問題、美丑好惡的辨別有一個立場的觀點和思想方法的問題。為此,我們就要通過作文命題予以引導。比如,《談生命的價值》,就要使學生懂得應該做什么人,走什么路,讓自己的生命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奔小康的道路上放出燦爛的光彩。

二、作文前要注意正面引導。作文前指導得法能幫助學生開拓思路,激發寫作興趣,解決作文的觀點,材料和寫作方法等問題,使學生在下筆之前,就弄清楚寫什么和怎么寫。

高中起始年級,對命題作文,新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等,從內容到形式都要給學生提出具體的要求,根據每次作文的不同要求,在如何觀察事物,分析事物,如何審題和開拓思想,如何立意選材,布局謀篇方面有重點地指導學生,特別要重視對立意的指導。

三、批改講評中發揮指導作用。作文批改既要注意作文的觀點是否正確,內容是否健康,又要注意審題、謀篇布局、遣詞造句以及標點符合的使用等是否恰當。批改中還要注意把寫作與做人緊密結合起來。如發現有思想不健康,立意消極的作文,教師要及時對學生加以引導。比如,《假如記憶可以移植》作文,有的學生這樣寫道:“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從現在起就不讀書了,待我三十歲時,我把科學家的記憶移入大腦,我不就成了科學家了嗎?我何必現在受苦受累去苦鉆苦學呢?”這就反映出學生懶惰的思想。對這種思想的學生,教師就要加引導,使其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其次,在作文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在高中階段的議論文寫作教學中,應始終貫穿著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思維品質通常是指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五個方面。

一、思維的敏捷性。(1)對作文題或所給材料能迅速分析、選擇、判斷。(2)能根據作文題目要求,快速提取頭腦中的知識儲備及有關信息進行加工,使之變成寫作素材。(3)能根據寫作要求,迅速構思,布局謀篇,能在45分鐘內完成800字以上的作文。

二、思維的靈活性。(1)善于多角度、多方面來分析材料,選擇材料,組織結構。(2)靈活運用多種論證方法。(3)根據寫作要求,變通知識結構為寫作服務。

三、思維的深刻性。(1)能夠運用邏輯常識及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深入地剖析、論證、揭示事物的本質。(2)要用事理說話,擺事實講道理,材料與觀點要統一,論證、分析的層次清楚,逐層深入,環環相扣。(3)在闡述論點及論證過程中,語言的表述準確,嚴密。

四、思維的獨創性。(1)在論點正確的前提下,力求論點新穎。(2)分析問題時有獨到的見解。(3)使用的論據較新穎。(4)在語言運用方面有個性、能吸引讀者。

五、思維的批判性。(1)能獨立修改自己作文。(2)能判斷出別人作文的優劣,取其長處,豐富自己。(3)能針對自己寫作方面的弱項,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并有所改進。

再次,針對目標有的放矢進行思維品質的培養與訓練。

一、給材料或給話題作文訓練。(1)提供一個材料,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提煉論點,從而進行多角度思維訓練,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2)提供若干論點與論據,從中選擇最佳的論點與論據的搭配。這樣訓練更深入,不僅鍛煉學生多角度思維,而且引導學生的思維向集中思維轉化,向縱深發展,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具有深刻性。(3)可給一個論點,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運用多種論證方法進行論證,從而達到訓練思維敏捷性和獨創性的目的。

二、在理論指導中,滲透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及邏輯常識教育,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審題、構思、可加強議論的力度。比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這兩個題目,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從幾個方面找出論證思路。在議論文寫作中,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深入思維,寫出的文章就不那么膚淺了。

第7篇

所有的議論文都提出觀點,然后運用不同根據,通過不同方法,對觀點進行證明,這就是論證。論證,是議論文的基本表現形式。

議論文都提出要證明的觀點,這就是通常說的論題。從形式邏輯學來看,論題,是被證明的判斷,也叫論斷、論點。從總體來看,多數議論文的論題都出現在文章開頭部分,出現方式,多種多樣。

有的議論文,開門見山亮出論題。馮驥才的《警惕自我糟蹋文化》(2010年9月14日《人民日報》),在文章開頭,干凈利落地擺出了論題:一種文化上的自我糟蹋的現象不能不使人憂慮。這種方式出現論題,明快、醒目。

有的議論文,通過名言警句引出論題。高深的《對探路者適當寬容》(2012年7月14日《人民日報》),文章開頭部分引用了晏子的話語:“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從中自然引出了文章論題:對探路者要適當寬容。這種方式出現論題,其根基,有哲理,有文采。

有的議論文,通過事實導出論題。路勇的《出書應有底線》(2010年6月29日《人民日報》),通過客觀事實自然導出論題。文章寫道:“今天,出版市場是空前繁榮了,出書是空前的方便了,但是能夠留之后世的‘大書’卻少了,感情蒼白,面目可憎,無思想無洞見的垃圾作品越來越多?!睆纳鲜鍪聦崳恼伦匀粚С稣擃}:出書也是該有底線的。這種方式出現論題,有事實根據,有現實依托。

論題提出之后,要進行證明,要證明,必須有根據,證明論題的根據,叫論據。為了證明論題,常常要擺事實,說理由,打比方,這樣一來,就有了習慣上所說的事實論據、理由論據和比喻論據。

通過擺事實證明論題,其論證的根據,習慣上叫事實論據。艾斐的《文化有什么“用”》(2012年6月1日《人民日報》),為了證明文化之用用于有重大作用的精神建構的論題,用、大慶創業、航天人對飛天夢的不斷追索、汶川人在地震后的堅韌重生無不是精神力量在起重要作用的事實予以論證。其論據,習慣上叫事實論據。

通過講理由證明論題,其論證的根據,習慣上叫理由論據。高深的《對探路者適當寬容》的論題是對探路者要適當寬容。為了證明這一論題,文章寫道:“既然‘人無完人’,那么用人,就少不了寬容這一條?!蔽恼掠蒙鲜隼碛烧撟C了對探路者要適當寬容的論題,其論據,習慣上叫理由論據。

通過打比方證明論題,其論證的根據,習慣上叫比喻論據。周奉真的《接地氣才有生氣》(2012年6月18日《人民日報》),為了論證“干部要深入群眾”這一論題用了比喻論據“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其論據,習慣上叫比喻論據。

有了證明論題的根據――論據,還要自覺地理解論據與論題的邏輯聯系方式,即用什么推理方法來證明論題。由于用了不同的推理方法,因而有了不同的論證方法。常運用的論證方法有歸納論證、演繹論證、類比論證等。

列舉一個個事實,然后進行歸納,概括出一般道理,用這種推理方法證明論題,叫歸納論證。柳斌杰的《災難也是大學?!罚?008年6月5日《人民日報》),通篇是歸納論證。論題是災難也是大學校。論題提出后,列舉出“5?12”大地震后的一個個具體事實:黨學會了臨危不懼,快速決策;政府學會了科學應急,果斷指揮;軍隊學會了非戰爭使命的快速反應;人民學會了關愛他人,熱愛生命……最后得出歸納推理結論:災難變成了大學校。以此論證了論題。

從一般道理推出個別事實,用這種推理方法證明論題,叫演繹論證。高深的《對探路者適當寬容》為了論證論題對探路者要適當寬容,不少地方用了演繹論證,如用了“人至察則無徒”的古訓。其演繹推理式可以書寫為:“人至察則無徒(人過分挑剔別人,要成為孤家寡人)”;不要“無徒”,因此,不要“人至察”。其推理結論與論題相一致,因此,論題獲得論證。

從事物的相同、相似之處推出它們在別的地方也有相同、相似之處,用這種推理方法論證論題,叫類比論證。隋星的《接好“地氣”才能更有“底氣”》(2011年3月8日《人民日報》)引用了同志用種子比做黨員干部的比喻。其類比思路是:黨員干部與種子有相似之處,種子依靠土地,黨員干部依靠群眾,依靠基層,于是推出新的認識:種子遇到土地就扎根、開花,黨員干部也會像種子那樣,在人民群眾中扎根、開花,即留得住,創建事業。以此,論證了要論證的論題:黨員干部下基層要留得住。

由此可見,論證,就要提出論證的觀點――論題,然后用論證的根據――論據,通過不同的論證方法,對論題進行證明。這就是論證,議論文的基本表現形式。

議論文的基本表現形式是論證,論證什么?論證道理,就是用各種推理獲得的新判斷證明要證明的判斷,也就是用各種推理獲得的已知道理證明要證明的道理。這就是議論文表現的基本內容。

那么什么是道理呢?道理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什么是本質?本質是事物的基本屬性,或事物的主要性質。如人有種種性質,人能說話,能思維,能用生產工具從事勞動活動,能團結互助,能尊老愛幼,等等,其中人能說話,能思維,能用生產工具從事勞動活動,為人的基本屬性,或人的主要性質。由此,構成了人的本質。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抓住事物的本質與他人進行交流。如,李明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是好學生。

什么是規律?規律是現象間的必然聯系。必然聯系,同類事物普遍具有的聯系,即現象間的普遍聯系。列寧說:“必然性=‘存在的一般性’(存在中的普遍性)。”(《列寧全集》第38卷,291頁)如,摩擦生熱。摩擦是一個現象,生熱又是一個現象,兩者存在著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必然聯系。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揭示事物的規律。如,勤奮學習,推動學習成績提高。

所有的議論文都提出論題,有的議論文沒有直接提出論題,但在論證過程中可以看出論題,否則,就成為無的放矢的濫議論了。論題,通常都具有本質性意義或規律性意義,因此,具有道理意義。論題提出之后,要進行證明,其實是通過不同推理方法來證明論題,而推理本身都具有本質性意義或規律性意義,因而具有道理意義。

朱曉馳的《細節為何決定成敗》(2012年7月25日《人民日報》)的論題是:細節決定事業成敗。這一論題本身揭示了是否注重細節與決定事業成敗的內在聯系,這具有規律性意義,因而具有道理意義。接著文章運用各種推理對這一道理進行論證。文章運用了歸納推理:日本汽車企業把精細化理念貫徹到生產經營中去,取得巨大成功。我國的海爾公司大力倡導“抓細節,無缺陷”的生產經營理念,成為家電制造巨頭??梢娮⒅丶毠?,是形成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文章運用了演繹推理:引用了老子的話語:“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其演繹推理式可以書寫如下:必須從細小的事情做起,才能成就大事業;要成就大事業,因此,必須從細小的事情做起。這是一個必要條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式,演繹推理的一種。文章運用了類比推理:引用了荀子的話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事物的細節,與小步、細流是不同的,但有相似之處:都是細小的東西;它們還應有相似之處:既然小步能至千里,細流能成江河,因此,重視細節也就應該成就大事業。這些推理的結論與論題相一致,因此,論題獲得證明。這些推理本身都具有規律性意義,因而具有道理意義。

由此可見,議論文寫作,就是用各種推理獲得的已知道理證明要證明的道理。這就是議論文寫作的基本表現內容:呈現道理。

第8篇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都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那就是不管我們有著多么美好的愿望,無論我們的知識有多么豐富,45分鐘的語文課堂承載空間都是有限的,我們不應該在一節課中賦予很多很多的目標,與其預設五個目標,處處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孩子只能達到其中兩個,甚至一個,我們當教師的還不如少設幾個,讓孩子盡可能地完全掌握一個,一課一得,扎實落實。對于一節語文課而言,我們決不可以把所有的教學目標都放入其中,那樣只會導致語文課堂舉步維艱,老師上課總覺患得患失的后果。對于一個單元的一類文章,我們不能一成不變地肢解課文。我們所要做的是,確定每篇文章的重點,確定這篇文章應交給學生什么知識,什么方法,就這點內容可以通過課外練習進行強化,反復訓練幾個點,使學生得以鞏固和消化。要把冗繁的教學內容變得簡約,讓雜亂的教學手段變得簡易,使啰嗦的教學語言變得簡明,追求一種簡約的課堂,讓學生能在一堂語文課上提升一種能力,這樣由一到十,由十變百,由百而千,由千而萬。學生的各種能力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實。這樣的細水長流,這樣的日積月累,還愁孩子的能力不夠嗎?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在一個動態過程中追求學生的和諧發展,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我在教九年級上冊小說單元時,我考慮到如果教學中再走“介紹背景、理清層次、逐層分析、概括主題”的老路子,那就違背了新課改教材將此類美文作為范例學習的用意。倘若每篇小說都從人物、情節、環境三個要素去分析,孩子們會覺得語文課堂的單調。所以我借《故鄉》一文主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因為閱讀能力是在掌握其方法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首先要教學生理清思路。在平時的閱讀中要對閱讀材料中的內容、感情、思路等主要方面有一個整體感知。魯迅的《故鄉》一文篇幅長,內容涉及面較廣,令初讀者無所適從,但只要我們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文章的內容和結構就容易理解得多了?!白儭笔恰豆枢l》的精髓,也是作者思想的立足點。記憶中的故鄉是一幅“神奇的圖畫”,現實中的故鄉則變得蕭索,沒有一點生氣;記憶中的閏土活潑、能干,是位“小英雄”的形象,現實中的閏土麻木、遲鈍,像個木偶人;記憶中的楊二嫂,人稱“豆腐西施”,安分守己,現實中的楊二嫂形似“圓規”,自私刻薄。作品通過運用對比手法,把一個“變”字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進而有力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表達了作者的感情。在學習《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時,我先讓孩子們溫故而知新,鞏固《故鄉》的學法,把握三個方面:寫了什么,為什么要寫,怎樣寫。在此基礎上,主要教給孩子們抓住景物特點,多層次寫景的方法。先讓孩子們朗讀品味,然后總結寫法:文章描寫烈日,不僅從正面描寫烈日之烈,還從側面去烘托烈日的毒惡;不僅從視覺、聽覺角度去寫,還從觸覺、嗅覺角度反復渲染,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如觸其物,如聞其嗅,使我們讀者也能深感烈日的威脅。最后師生共同得出結論:寫景、要靠觀察,而觀察,不僅僅是靠眼睛,靠視覺,要五官齊放,調動各種感覺器官,才能寫出精彩的文字。在讓同學們以同樣的方法感受暴雨之暴后,運用本堂課所學知識描繪夏日的夜晚在宿舍因為天氣的炎熱難以入眠的情景。

當然,我們的語文課也可以功利一些,實用一些。就是緊扣考試要求,抓住考點進行教學。在教九上議論文單元時,我總結了議論文的一般考點有:尋找中心論點,搞清楚論點與論題的區別;辨識理解論證方法;品析揣摩關鍵詞語、重點句子含義及其表達作用;體會議論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特點;為觀點尋找或補充論據等等。所以在教《成功》一文時,我重點教會學生如何找論點,它必須是個明確的判斷,比較簡潔?!俺晒Α敝皇钦擃},“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勤奮最重要”才是論點。同時總結常在位置,開頭、中間或結尾,也有部分文章需要自己總結。而《學問和智慧》一文就著重讓學生找論證方法,并教會學生如何分析作用。如:使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列舉……(概括事例)證明了……,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使用了引用論證的方法,通過引用……證明……的觀點,使論證更有說服力;使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將……和……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的觀點;使用了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將……比較……,證明了……觀點,從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事實證明,一節課教給了學生答題的方法技巧,學生獲得了閱讀解答的能力,能以不變應萬變,足矣。

魯迅先生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我,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要說:“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學生能一課一得足矣。如果一堂語文課能徹底解決一兩個學生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真正給學生留下點實實在在的東西,教會學生應有的知識和技能,那么,肯定比浮光掠影、蜻蜓點水的教學要有效得多?!?/p>

傅云云,教師,現居江蘇如東。

第9篇

高中思想政治課具有鮮明的思想教育性,教材中許多內容是直接對學生進行訓導的,如果教師扮演真理的化身,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往往會產生逆反心理,教學效果不好。論辯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的運用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整堂課的論辯;一種是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問題的課中論辯。將這種論辯邏輯的方式和其他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容易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1、論題提出與思想政治教學

論辯的論題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提出時應遵循的原則是:論題理論性不強,但思想很強,這樣才能對學生有吸引力,使大多數學生感興趣。每個論題的在選擇時,都可以運用邏輯對論題進行分析,看論題和反論題之間是否具有反對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論題實質,弄清論題本來面目例如:人民幣有沒有價值?國家能不能規定人民幣的購買力?等等,這些可以提出反對關系命題,作為學生論辯的論題,我們通過分析易于形成論辯,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誘導學生不自覺地投入進去,可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2、論據收集和整理與思想政治教學

論題確定后,就要讓學生在開展論辯之前對與論題有關的論據進行收集和整理,讓學生掌握第一手資料。由于每個學生所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這樣才能在論辯中易碰撞出火花,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論據收集后,根據邏輯的方法對論據進行篩選、分析、歸類、整理。根據邏輯中論證的規則進行整理和分類,例如: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什么要允許和鼓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讓學生事先對現實生活中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進行調查,搜集材料,并找出與論題同一的論據進行整理,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論辯中有的放矢,對非公有制經濟有一個正確認識。

3、論證和反駁的方法與思想政治教學

論辯過程中可以采取很多邏輯中的方法對論題進行論證,如論辯過程中進攻可采用類比、比喻、比較、反證等方法。采取這些方法可使論辯步步深入,老師可以通過設問,反證等方法引導學生,啟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講理想和現實的關系時,一方可以用比較理想和現實方法來回避對方在論辯過程中的意見,也可以運用反證方法,先承認對方論題,然后運用邏輯中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來證明對方論題為假,最后,根據排中律對對方論題假證明我方論題為真。在反駁過程中,我們運用的是與反證法相反的歸謬法來證明的。同時在論辯過程中學生在論辯過程中可能會離題,教師要將論辯引向主題,及時糾偏;論辯面過寬時,教師要向學生指出討論的重點。

4、論辯評價與思想政治教學

對于論辯的評價,主要是對論辯者的評價。成功的論辯者具備的條件:論證完整、嚴密,有很強的論證性和說服力;頭腦靈活思維敏捷,言辭流暢,富于雄辯等等。不成功的論辯者的表現為:論證中存在錯誤、漏洞,無論證性和說服力;采用不正當的論辯手法等等。論辯結束后,教師根據論辯者表現對其進行評價,特別是在論辯中表現突出的學生要進行表揚和肯定,同時還要概括總結,指出共識,明確主題。

二、論辯中邏輯特性

論辯是對某一問題持不同見解的雙方彼此間為確立自己的見解所進行的論證與反駁的說理過程。由定義可知,論辯遵循的邏輯性質就是論證和反駁的邏輯規則。

論題是論辯者對所談論問題持有的看法與主張。從形式上,是一個命題。反論題是論證中與原論題有反對關系的論題。例如,思想政治課中貨幣一章對金錢是萬能的看法,如果把“金錢是萬能的”作為原命題,那么“金錢不是萬能”便是與原命題具有反對關系的反命題。

論據是被引來作為論題真實性根據的一組判斷,是論辯者用來闡述論點的材料。從內容上看,它們可以是科學已經證明了的原理、定律及已被確認的事實。根據邏輯充足理由律,論辯中使用的論據必須典型、真實、充分的。

論證是用若干真實判斷確定另一判斷為真的思維過程。在邏輯學中,論證又稱證明,由論題、論據、論證方式組成。在邏輯學中要使論據有論證性,必須遵守以下規則:①論題應當清楚、確切,不應含糊其詞,不應有歧義。對于關鍵概念,應加以解釋、說明。②論題保持同一。③論據應當是真實判斷。④論據的真實性應不依賴于論題的真實性。⑤論據必須是論題的充足理由。

反證法是通過證明與自己的論題相矛盾的反論題是錯誤的,然后根據邏輯中排中律,從而確定自己論題正確的一種論證方法。反論題與自己的論題必須是矛盾關系,而不能是反對關系,因為具有反對關系的兩個判斷可以同時是虛假的。從形式上看,反證法就是運用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反駁是指出某一論斷的證明不能成立的一種邏輯方法。反駁論點就是針對對方的論點進行反駁。反駁論據就是設法證明對方的論據是虛假的,不能成立的,以此否定由這論據所支持論點。反駁論證方式就是反駁過程中,指出對方的論據和論題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或從對方的論據推不出對方的論題。

論證邏輯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論辯方面,這種論辯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通過自學、思考、質疑問難、論證肯定,從而達到掌握知識、活躍思想,深化認識,鍛煉能力,使學生在“動”態中學習,克服在“靜”態中的死記硬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吳堅:論證邏輯芻議.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增刊43.

[2]王立華:思想教育與邏輯.漢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1997年2期.

[3]韓登池:思想政治教育與邏輯規律.高等函授學報.2001年6月3期.

第10篇

摘要:法律論證是一種過程的論證,對這種過程的論證合理性評價是多層次的系統工程。邏輯層、論辯層、程序層的多層次構造為全面的、行之有效的對法律論證的合理性評價提供了支持。

關鍵詞:法律論證的合理性;邏輯層;論辯層;程序層;

在法學研究中,現實主義法學將法律時常表現出來的蒼白無力推到了極致,法律的嚴謹之于鮮活的司法實踐,從條文到判決的過程不具有邏輯真值的屬性。為使人們信服這個并不唯一真的過程和結論,而非恣意擅斷:法律論證理論應運而生。

法律論證具有合理性。它是人們在對法律認識理性化的過程中,引發的關于法律的確定性、正當性和可預期性的問題。法律活動從法律規范出發來商談和論辯各自行為的理由,有著共同的前提和基礎,使得論辯各方更容易理解和接納對方的主張;論證中法律主體依據邏輯規則和法律規則進行的說理及證明,具有邏輯上的說服力和法律上的正當性;法律論證的基本形式推理,排除了主觀臆斷及猜測的成份,使法律論證的結果具有較高的預期性。

法律論證是一種作為過程的論證,對這種過程的論證合理性評價是多層次的。根據普拉肯等法律論證學者的觀點,這種多層次構造可以分為:邏輯層、論辯層、程序層。

一、邏輯層

葛洪義認為法律論證主要涉及的是如何通過合乎邏輯、事實或理性的方式來證明立法意見、司法決定、法律陳述等有關法律主張的正確性和正當性?!?】一個法律論證總是以邏輯論證為基礎的,合乎邏輯是法律論證的基礎,也就是說,基于論證的論述可以被重構為一個邏輯有效的論述。“只有通過有效論述,裁決(結論) 才能從法律規則和事實(前提) 中導出。因而邏輯有效性是法律論證可接受性或合理性的必要條件?!薄?】這可使論證立足于一個堅實的基石。

“我們在對案件的探討中離不開三段論,但不能把它絕對化。其他方法在解釋法律的時候發揮重要的作用,但不能代替三段論的基礎作用。這是我們對法律邏輯的基本態度?!薄?】很多學者也都認識到了法律推理的過程并不是那種純粹形式邏輯意義上的嚴格證明,而是內含價值判斷的過程。比如麥考密克就認為,像司法三段論這種“演繹證明并不做詳細闡釋,它只是一個由各種價值構成的框架中的作用,正是這些價值,使得演繹證明作為終局性方式有了堅實根據"?!?】

二、論辯層

法律論證在司法判斷的過程中尤為重要。適用法律的過程,就是各種法律關系的主體的交互對話和商談的過程。對法官來說,法律論證使其所做的司法裁判不僅具有了法律上的根據,而且也獲得了正當性和合法性的保障,從而能夠為當事人雙方和社會大眾所普遍接受;對訴訟當事人而言,在相互論辯的過程中,他們得以通過法律論證這一過程為自己的主張、為自己的訴訟請求提供足夠充分的證明,以說服法官或者反駁對方當事人,即使沒能達到最初目的,因為法律論證過程已經給雙方提供了平等的機會,當事人一般也會服從法官最終的裁判。

麥考密克在分析合理性的限度時曾論及:“一項合理的法律程序要求旨在支配一群人的行為的規范,從給這種行為提供嚴格的評價標準的意義上是規范。為了保證把這些規范經常和持久的適用于個別的情況,就必須在有關的社會內任命一些人擔任司法職務?!薄?】同質性較高的法律職業群體,特別是法官群體,在司法過程中日漸形成了一套自己職業群體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并趨于統一?!霸谶@個共同體內,存在著一些公認的、約定俗成的標準(雖然這些標準是隨時間和社會變遷而移動的),這些標準告訴共同體的成員,哪種法律論據是有說服力的,哪種論據處理的方式是可以接受的,哪種思維方法是可以在同僚中取得共鳴的。而律師和法官便在這些專業性、社會性的規范中進行他們的工作――一種修辭學的、以在這個解釋性共同體內發揮說服力和贏取支持為目標的論辯性、對話性的實踐。"【6】

三、程序層

在法律論證中,適用法律者闡述自己的觀點、主張或者關于法律同題的判斷,都必須從現行有效法規范為出發點,而不能運用法律以外的任何理由。阿列克西所說,“法律論證的合理性在其為制定法所確定這個程度上,總是與立法的合理性相關聯。司法判決的絕對合理性似乎也將以立法的合理性為前提條件?!薄?】

司法過程中的法律論證自始至終是根據法律進行的論證,都是在現行的有效法秩序內進行的,現行有效的法為司法過程中的法律論證提供了一個大致的場域。在法律論證中,論證者論述自己觀點、主張或者關于法律問題的判斷時,不能運用法律以外的任何理由,政治的或者道德的根據在法律的論辯當中對于法律規范正當性的說明不符合法治基本精神,只能以現行法律為根據,尋找恰當的法律規范作為論證的出發點。既要求能對客觀事實的審查要滿足法律事實的構成要件,也要求法律的適用符合現行法律的規范主張。

在司法過程中,法律論證是對法律解釋、漏洞補充所確認的作為法律推理大前提的法律的正當性、合理性所作的說明?!坝捎跉v史因素、文化因素、個體因素和法律自身的因素等的存在,法律論證只能實現相對的合理性而不能實現絕對的合理性。”【8】法律論證的相對合理性最終得到的結果是許多人所共識的看法,即在法律問題上沒有正確答案,更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有的是一個可以為法律職業群體所接受的答案,而且這種答案必須經得起法律職業群體的反復追問。所以法律論證的合理性是司法裁判正確性形成的理性緣由。

參考文獻:

[1] 葛洪義.試論法律論證的源流與旨趣[J].法律科學,2004 (5) .

[2][荷]菲特麗絲.法律論證原理――司法裁決之證立理論概覽[M].張其山,焦寶乾等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5.

[3] 陳金釗:探究法治實現的理論――法律方法論的學科群建構.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總第121期).

[4][英]麥考密克:《法律推理與法律理論》,姜峰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頁.

[5][英]麥考密克、魏因貝格爾《制度法論》,周葉謙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243頁.

[6] 陳弘毅:《當代西方法律解釋學初探》,載于梁治平編:《法律解釋問題》,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6頁.

[7] [德]羅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論證理論[M].舒國瀅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第352頁.

第11篇

儲備必要的文體知識

必要的文體知識,也就是現代文閱讀分析的常用術語。學生掌握了必要的文體知識,就好像找到了解答現代文閱讀試題的方向。必要的文體知識具體如下:

1.常用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

2.常用修辭方法及作用: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復、借代、

反問、設問、引用、對比、反語等。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設問:引起讀者對……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

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主旨起強化作用等;強調了……。

3.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象征、對比、襯托、渲染烘托、先抑后揚、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設置懸念、前后照應、開門見山、動態與靜態描寫等。

4.語句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

文首:開篇點題;照應題目;總領全文;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為下鋪墊。

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呼應前文。

文末:點明中心;升華感情,深化主題;照應開頭,結構嚴謹;卒章顯志;畫龍點睛;言有盡,而意無窮。

5.語句在表情達意發面的作用。

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性格)、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思想感情上:善惡、好惡、褒貶

6.文體知識

說明類

說明文分類: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程序說明文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方法及作用:

舉例子:運用具體事例真切地說明事物特征。

分類別:能使文章內容清晰明白,條理分明地說明事物特征。

作比較:能使被說明對象的特征更加突出,更加清楚明白。

打比方:能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的特征。

下定義:能簡明扼要的說明事物的特有屬性,能增強科學性、嚴密性。

做詮釋:對事物進行解釋說明,更詳盡充分地說明事物的特征。

列數字:運用數據說明事物,使事物特征更具體確鑿。

摹狀貌:對事物進行多角度的描摹,具體形象的說明事物的特征。

說明文語言特征:生動(趣味性)、準確(科學性)

兩大說明方式:平實說明與生動說明(在準確的前提下)

⑵.記敘類:

.記敘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記敘的線索:具體的事物、事件的發展、人物活動、地點轉換、時間推移、感情變化

.記敘的人稱及作用:

第一人稱:使記敘的類容顯得親切、真實。

第二人稱:便于感情交流,直接抒情,有時還能起到擬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稱:不受“我”耳聞目睹的范圍限制,不受時空限制,顯得較自由,顯得客觀冷靜,便于敘事和議論。

④、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⑤.小說的結構:開端、發展、、結局

描寫的方法:

概括介紹與具體描寫。

肖像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

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鋪墊蓄勢,引出下文,推動情節發展

⑶、議論類

議論文分類:立論、駁論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議論文的結構:引論(提出問題)----本論(分析問題)----結論(解決問題)

議論文的論據:事實論據(現實材料、歷史事實、確鑿的統計數據等)和道理論據(自然科學的原理、定義、公式、規律、法則,引用社會科學的經典論述、格言、警句等)

常見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歸謬法(駁論文)

掌握閱讀解題的五步驟

通讀全文,把握文意

(1)、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方法是抓關鍵詞(表時間推移、地點轉化的詞),抓關鍵語句(表過渡性句子,總領性句子等)

(2)、簡要歸結主要事件,整體把握文意,初步探究文章主旨(或看文章哪些語句跟文章的主旨有關)

2、細讀題干,劃區尋點。就是依據題意要求或題干指令,從原文中勾畫尋找出讀解的相關區間(如相關的章節、文段),再從中尋找出聯系最密切的關鍵點(如中心句、重要詞語等)

3、篩選提要。就是將前面找出的眾多信息反復篩選,提取要點精華。一般常用比較的方法來分清主次,辨析異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準確地篩選提取出符合題意的關鍵點和主要信息。

4、調整組合。就是對前面提取的文中要點或信息進行提煉、加工或轉換。依據題干的不同要求,或稍加調整,組成簡明連貫的文字答案;或重新提煉加工,轉化為讀者自己的話來回答。

第12篇

1.考查學生對選文的整體感知能力,以及對文章主要內容、主要觀點的理解把握。

2.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結構層次的分析能力及議論文的閱讀寫作技法的掌握(文章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論證的特點是什么,某一段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3.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積累,給選文補充道理或事實論據,或根據對文章的整體感知理解補寫相關內容。

[真題再現]

閱讀下面議論文,回答問題。

讀書與思考

①讀書,顧名思義,就是同書本打交道。也許有人會問,這也需要方法嗎?當然需要。假如一個同學天天讀書,投入的精力很多,讀什么記什么,這是不是最好的閱讀之道呢?這樣讀書,也是一種讀書法,古人叫做“記誦之學”,他這樣用功地讀書,絕對比不讀書、不記誦要好。但這種讀書,不能成為一種學問,不算是上乘的讀書。因為他得來的學問是死的。讀書多是好事,但還要用種種科學知識來幫助理解書本的內容。如果要使書本上的知識“活”起來,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讀書的過程中,要給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時,學進來的東西,如果沒有同你原有的知識碰頭,就只能擺在那里,不發生“化學作用”,無法變成你自己的養料。人的胃能夠處理各種食物,自動地把它們劃分為營養和廢料,再根據人體的需要,分別輸送給不同的器官。讀書者需要動腦思考,吸收書本上的知識,為增長學問所用,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樣的。讀書而能消化,書本知識就能與原有的知識融合在一起,產生化學變化,然后把需要補進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學問,把不需要的東西排除掉,當作垃圾處理。

③改革開放以來,國外的思想、學說涌進了國門,一時令人應接不暇。青年人對新事物敏感,這當然是好現象。但也有些青年學生對外來的理論沒有經過認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結果讓自己的頭腦成了外國理論的跑馬場。里面即使有好東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說分辨良莠了。這種情況,應當引起警惕。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青年人,對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幾近“不思”、“不學”,那就不可避免地要面臨“罔”和“殆”的危機。我看是不能這樣繼續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識,要在讀書上多用腦。讀外國書如此,讀中國書也如此。因此,在讀書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營養;_________________。

④總而言之,在讀書中,思考特別重要。

(2007年四川廣安中考語文試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回答:第③段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再選擇其中的一種,說說作者是怎樣運用這種論證方法進行論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語境,在文章第③段結尾的橫線上補寫一個句子,與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用名言警句論述了讀書時思考的作用。請根據你平時的積累,另寫兩條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結合文章,填充下面讀書卡片(其中“內容摘要”一項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題目: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

內容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及參考答案]

第1題考查對文章中心論點的掌握,這是議論文閱讀??嫉囊粋€考點。一般而言,作者的觀點常出現在文章開頭,但這篇短文的觀點在文章的結尾。參考答案:在讀書中,思考特別重要。

第2題考查對文章的論證方法的掌握,這也是議論文閱讀中??嫉囊粋€考點。閱讀第③段,不難看出,作者為了證明觀點,舉了有些青年學生對外來的理論沒有經過認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結果讓自己的頭腦成了外國理論的跑馬場的事例;同時又引用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古訓。兩種論證方法都是為了論證思考的重要性。參考答案:事例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道理論證)例如:作者把改革開放以來,一些青年人盲目追逐國外思想、學說作為事例,來論證思考的重要性。

第3題補寫的句子要與前面的句子能構成排比句,內容上必須是說明思考的重要性,同時句式也必須與前文一致。參考答案:思考,才能啟迪智慧。

第4題考查的是學生的積累,切合了新課標的精神,把考查的視野投射到考場以外,降低了試題的難度。學生寫出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問題就解決了。參考答案:①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②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第5題考查的是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要正確作答,必須讀懂原文。參考答案:讀書與思考鐘敬文本文論述了讀書方面的問題,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論證了在讀書中思考特別重要的觀點。

[考點精練]

閱讀下面議論文,回答問題。

無心之善

中國語言的分寸感極強,譬如朋友的喬遷之喜,你送給他一件禮品,別人可以用“錦上添花”來形容,這時,若用“雪中送炭”,就不合時宜了。譬如你正渴求知識,苦讀考研,有人正好給了你最急需的復習資料,這就是“雪中送炭”,這時要說“錦上添花”,就文不對題了。

作家是以語言為工具的,我也常常琢磨,同樣意思的兩句成語,難道就永遠水火不容么?實際是不應當如此的,漢語言的偉大,就在于她的彈性,我一直在尋覓這兩句成語的默契點。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找到了。說來你也許不信,能將這兩句成語組合在一起的,就是現在街頭常見的福利彩票。

彩票募捐來的資金,其中有一大部分,按其宗旨,是要直接送到那些處于困苦境地中的傷殘孤寡、貧病老弱、下崗職工、輟學兒童手中,對他們而言,這點幫助,就是“雪中送炭”了。同樣,那些以愛心和善心、關懷和同情購買彩票的人,如果幸運之神向他展開了笑臉,中了獎,我想,這時候,用“錦上添花”來形容,也許是最合適的了。一邊是“雪中送炭”,一邊是“錦上添花”,不大的彩票,卻把漢語言中兩個不能等同使用的成語,聯結在一起。那些購買彩票的人,不大可能想到他其實是在做一件善事,所以,無心之善,真善。

匈牙利作家莫里茲的著名短篇小說《七個銅板》中,那位靠洗衣謀生養活小孩的婦女,窮到連買肥皂的七個銅板也掏不出來,孩子們幫著媽媽滿屋子找尋,終于,一個、兩個、三個地湊到了五個,還缺兩個,幸好從抽屜縫里發現了一個。可是,差一個是買不來肥皂的,一家人為此愁腸百結,無以為計地坐等著。這時,一個過路人,知道他們為缺一個銅板而苦惱,這個與他們同樣貧窮的善心人,就把自己身上僅有的一個銅板,塞進這家孩子的手里。于是,這間小屋里有了笑聲。

我時常在想,買彩票的朋友,肯定不會知道他從口袋里掏出的錢,將會給那間小屋里帶來了笑聲。但是,無意中賦予那張彩票中的善心,才是可貴的。當無數善心匯集起來,那就給需要溫暖的人,帶來了陽光普照的春天。

1.本文的主要觀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文中畫線句子“將會給那間小屋里帶來了笑聲”,該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所提到的福利彩票中獎的情況,對你有什么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用兩個事例來證明觀點,你認為這兩個事例在本質上是否相同?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無心之善真善,無心之善可貴。

2.“將會給那間小屋里帶來了笑聲”的意思是,不求回報的無心之善將給那些處于困苦境地中的傷殘孤寡、貧病老弱、下崗職工、輟學兒童等帶來笑聲,帶來溫暖,帶來陽光。

3.行無心之善,能提升自己,會給自己帶來好處:或是物質利益,或是好的精神品質,或是好的心情……(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京山县| 奉化市| 蛟河市| 塔城市| 诏安县| 泊头市| 巴林左旗| 枝江市| 聂拉木县| 东宁县| 襄樊市| 龙口市| 徐闻县| 贺州市| 曲阳县| 青龙| 永年县| 孝义市| 辽源市| 龙井市| 新河县| 兴隆县| 富蕴县| 南华县| 合山市| 兴化市| 图们市| 久治县| 自贡市| 濮阳县| 东阳市| 河津市| 哈尔滨市| 望谟县| 开江县| 上蔡县| 莆田市| 宣化县| 监利县| 马边| 怀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