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戰(zhàn)國策齊策

戰(zhàn)國策齊策

時間:2023-06-05 09:54: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戰(zhàn)國策齊策,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戰(zhàn)國策》主要記述戰(zhàn)國時代謀臣策士游說各國或互相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反映當時各諸侯、各階級、階層之間尖銳復(fù)雜的矛盾和斗爭,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資料。它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而且是一部非常好的傳記文學(xué),是歷史與文學(xué)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本文僅從傳記文學(xué)角度談?wù)勊w現(xiàn)的傳記文學(xué)藝術(shù)風格。一是敘事生動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戲劇性的故事,所寫的人物生平經(jīng)歷具有相當?shù)耐暾裕黠@有別于只寫人物一事數(shù)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報告文學(xué)人物特寫等;二是文筆多彩,刻畫人物栩栩如生,寫出較鮮明的人物形象較生動的情節(jié)和語言具有極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明顯有別于普通的人物傳。三是說理論辯,言辭犀利、精辟,明顯有別于普通政論文。四是善用豐富多彩的修辭手段和寓言故事,增強人物傳記的表達效果,對后世傳記文學(xué)的發(fā)展影響深遠。

一、敘事生動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戲劇性的故事。

《戰(zhàn)國策》擺脫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敘事生動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戲劇性的故事,人物生平經(jīng)歷具有相當?shù)耐暾裕恼赂挥谏鷻C和趣味。

如《戰(zhàn)國策》卷3(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章,是一則寫縱橫家發(fā)奮圖強、銳意進取的好故事。這一章里說蘇秦起初以連橫術(shù)游說秦王未果,窮困潦倒,受辱于妻嫂,后來努力揣摩縱橫之術(shù),以合縱術(shù)游說趙國成功,功成名就,不可一世。又如《齊策?鄒忌諷齊王納諫》,從家庭說到朝政,從“群臣進諫,門庭若市”寫到“雖欲言,無可進者”,闡明了納諫除弊的道理,遣詞用語生動而又耐人尋味。又如《燕策?荊軻刺秦王》中“易水送別”一段,描寫了“白衣素冠”的人物形象,并用“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的歌聲,渲染悲壯氣氛,讀來令人極受感動。還有《齊策?馮諼客孟嘗君》、《趙策?魯仲連義不帝秦》、《魏策?唐且不辱使命》等名篇,敘事生動具體,將諸般情節(jié)細細寫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相互穿插,便構(gòu)成了驚心動魄的故事。這種模式代表了《戰(zhàn)國策》的最高敘事水平,都受到了歷代讀者的贊賞。

二、文筆多彩,刻畫人物栩栩如生。

《戰(zhàn)國策》文筆多采,刻畫人物栩栩如生,有鮮明的個性,有幾種是特別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是寫智謀出眾的縱橫家。縱橫家為了出人頭地,免不了互相傾軋。戰(zhàn)國時代的縱橫家,是憑借非凡智慧,以身家性命為賭注,博取功名的。他們常常要只身出行不可測的敵國,進行謀略活動,稍有不慎,便會招來殺身之禍。比如蘇秦,顯赫一時,但最終難逃殺身之禍。一種是寫有膽有識的縱橫家,如唐且。《戰(zhàn)國策》卷25(魏策四)“秦王使人謂安陵君”章,寫唐且為安陵君使于秦,與秦王論天子之怒與布衣之怒,威脅秦王以命相搏,使得秦王不得不屈服謝罪。一種是寫大義凜然、不畏生死的俠客。“荊軻刺秦王”,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刺客故事。荊軻自身未必是縱橫家,但他是縱橫謀略的一顆棋子。燕太子丹派荊軻到秦國,目的是生擒秦王,逼他歸還六國土地,或者殺了秦王,給秦國陷入內(nèi)亂,是大謀略。荊軻以樊將軍頭和燕國督亢地區(qū)圖,騙取秦王信任,得以面見秦王,亦是謀略。太子丹為求荊軻出手,對他尊重有加,事事奉承,亦可見戰(zhàn)國時代統(tǒng)治者重士、貴士的風氣。聶政的勇猛、剛毅,和荊軻一樣富有傳奇色彩。一種是寫“知遇之恩”和報恩之“義”的義士。《戰(zhàn)國策》卷18(趙策一)“晉畢陽之孫豫讓”章,更是直接說出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至理名言。豫讓遠不及荊軻、聶政神勇,但他刺殺趙襄子的決心,卻足以令天地動容。豫讓的行為,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戰(zhàn)國游士極重知遇之恩。豫讓先后在范氏、中行氏和智伯手下做官。智伯滅了范氏和中行氏,豫讓并不為他們向智伯尋仇。趙襄子質(zhì)問豫讓何以只為智伯尋仇,而不為范氏、中行氏尋仇,豫讓說范氏、中行氏對自己與眾人全無分別,智伯卻是以國士之禮待自己,自己一定要報知遇之恩。戰(zhàn)國策士,時常于險惡政治環(huán)境中行非常之事,因此主上的信任對他們尤其重要,甚至高過于身家性命。在許多篇章里,還成功描述了君王、后妃、謀臣、義士等不同類型人物,把他們的性格特征、身份、處境都刻畫得入木三分。這些手法對后世傳記文學(xué)的寫作很有影響。

三、說理論辯,言辭犀利、精辟。

《戰(zhàn)國策》中說理論辯,言辭犀利、精辟。戰(zhàn)國時代,七雄并峙,此時外交之重要,甚至超過戰(zhàn)爭。書中主要記謀臣策士的說辭,他們?yōu)槭孤犝呓邮茏约旱恼沃鲝垼M量把話講得嚴密雄辯,無懈可擊,并努力抓住對方最關(guān)心的點,一語破的。如《趙策》記述觸龍的說辭,他順著趙太后的心思,從談家常入手,然后引古論今,層層深入分析“位尊而無功,俸厚而無勞”的危害,終于使之心悅誠服地接受勸告,讓她的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去當人質(zhì)。又如《戰(zhàn)國策》卷18(趙策一)“知伯帥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氏”章,有一段趙國謀臣張孟談?wù)撝鞘恐玫难哉摠D―“國家將要滅亡,而不能去保護它;國家有了危險,而不能去安定它,那何必敬重有才智的人呢?”這句話非常好。該章記張孟談力主趙襄子駐防晉陽抵抗智伯,又在危難之際,與韓、魏之君達成協(xié)議,結(jié)成聯(lián)盟,最終聯(lián)手消滅了知伯。張孟談充分發(fā)揮非凡的見識和智慧,使得相對弱小的趙國戰(zhàn)勝了強大的智伯,為自己贏得了不朽名聲。蘇秦與張儀是戰(zhàn)國時代最偉大的縱橫家,也是說理論辯中言辭最犀利、最精辟的代表人物。蘇秦為合縱山東六國而奔走,最終促使山東六國結(jié)成抗秦聯(lián)盟。張儀極力破壞合縱聯(lián)盟,游說各國與秦之間的連橫。蘇秦、張儀合縱、連橫所進行的謀劃和游說諸侯國君的說辭,占據(jù)了《戰(zhàn)國策》相當?shù)钠赞o犀利、精辟的說理論辯始終貫穿其中。

四、善用豐富多彩修辭手段和寓言故事,增強人物傳記的表達效果。

《戰(zhàn)國策》中善用豐富多彩修辭手段和寓言故事,增強人物傳記的表達效果。如《楚策四》記莊辛說楚襄王,層層設(shè)喻,說明居安不思危之害。《楚策四》通過伯樂識驥的故事,說明有千里馬在,尚待伯樂去發(fā)現(xiàn)。這類寓言和比喻,寫得饒有風趣,常隱喻著深刻的道理,耐人尋味,很多后來成了有名的典故,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驚弓之鳥、南轅北轍、鷸蚌相爭等。此外,《戰(zhàn)國策》還多用工整的對偶和排比句法,使文章具有抑揚頓挫、氣勢貫通的特色。

總之,《戰(zhàn)國策》在寫人、敘事、說理、修辭四個方面都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藝術(shù)風格。寫人方面,為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的成立開創(chuàng)了先例。敘事方面,不滿足于平鋪直敘,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驚人。說理方面,從春秋時從容不迫的行人辭令,演化為議論縱橫的游說之辭。多樣的修辭,大量寓言故事、逸聞?wù)乒实挠行н\用,對后世傳記文學(xué)的發(fā)展影響深遠。本文來自《傳奇.傳記文學(xué)選刊》雜志

第2篇

[關(guān)鍵詞]改革 發(fā)展 競爭 統(tǒng)一

[中圖分類號]K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6-0080-02

公元前770年,西周在幽王昏庸無道的統(tǒng)治之下走向滅亡,平王姬宜臼將都城東遷洛邑。從此,王室勢力一落千丈,中國歷史進入了戰(zhàn)禍紛飛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歷史上,將平王東遷后的周稱為東周。東遷后,各諸侯國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紛紛實行各種改革措施,發(fā)展經(jīng)濟。同時,他們相互攻伐,掠奪土地和人民,使戰(zhàn)禍波及各個諸侯國,甚至連周天子的土地也被掠奪。到春秋后期,王畿之地不足千里。在這個時期,先后出現(xiàn)了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宋襄公、楚莊王幾個霸主,他們以“勤王”為名,稱霸中原,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

公元前481年,繼魯、晉兩國之后,新型地主階級在齊國取得政權(quán),標志著中原地區(qū)普遍進入封建社會,我國歷史從此進入戰(zhàn)國時期。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我國歷史從奴隸制到封建制大轉(zhuǎn)變時期,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而戰(zhàn)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就這個大的轉(zhuǎn)變對于各諸侯國來說發(fā)展是很不平衡的,不僅變革的時間有先后的順序,而且變革的程度也有深淺的不同,因此用一個絕對的年代作為兩個時代的分界線是不容易的。在每一個國家的社會變革中,代表新舊剝削制度的統(tǒng)治權(quán)力的交替,新舊兩個階級的政權(quán)易手應(yīng)該是劃分兩種社會制度的重要標志。新型的地主階級取得政權(quán)后進而進行一系列的封建性的變革,這就使政權(quán)的性質(zhì)由奴隸制轉(zhuǎn)變?yōu)榉饨ㄖ啤V劣趹?zhàn)國開始的具體時間界定,就不能用確切的時間去表述了。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并且在這前后各諸侯國為了爭城奪地展開頻繁的兼并戰(zhàn)爭及制度變革。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亡東方六國,建立統(tǒng)一的封建帝國,我國歷史才結(jié)束了長達幾百年的割據(jù)混戰(zhàn)的戰(zhàn)國時代。然而,在這一段時間里秦國為什么能夠兼并六國完成統(tǒng)一,同樣的其他六強為什么沒能夠完成統(tǒng)一偉業(yè)?本文就是從這個原因出發(fā),簡要地敘述在戰(zhàn)國時代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強國之間的各種力量對比,至于其他如魯、衛(wèi)、宋、中山等小國暫不做敘述。

一、經(jīng)濟上的對比

經(jīng)濟的發(fā)展決定一個國家各種力量的強弱。(1)秦國。秦國之所以能夠統(tǒng)一中國,根本就在于其強大的經(jīng)濟力量。在長平大戰(zhàn)前,趙豹認為趙國不能戰(zhàn)勝秦國,理由之一是“秦以牛田,水通糧”(《戰(zhàn)國策·趙策一》)。再則,秦國占據(jù)富饒的關(guān)中平原,糧食產(chǎn)量較高,能夠支持持久戰(zhàn)爭。而且,秦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參加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早在秦惠王時,“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史記·李斯列傳》),占據(jù)富饒的成都平原,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足夠的物質(zhì)資源支持戰(zhàn)爭,這也是秦統(tǒng)一六國的重要因素。(2)楚國。楚國土地雖廣,資源也較為豐富,然而楚國地處南方,遠離中原,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較為落后。這就使得楚國的經(jīng)濟力量稍遜秦國,但不可小視,有“橫則為秦,縱則為楚”之說,這就說明楚國在七國中的力量之大。(3)齊國。齊國東居魚鹽之利,也很富有,雖沒有像秦國的關(guān)中平原那樣的土地,但齊國霸據(jù)東方,以其便利的水力資源和魚鹽之利,與其余六國相交換,其國家的富有程度絲毫不遜于秦楚。至于中原的三晉與北方的燕國,雖然土地較少,然而位居中原,其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條件便利,更兼擁有先進的農(nóng)業(yè)技術(shù),其經(jīng)濟發(fā)展不容小視。三晉雖強,然單獨與其他各國相比,則力量就顯得單薄了。況且燕趙位居北方,與匈奴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接壤,經(jīng)常受到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襲擾,其農(nóng)業(yè)發(fā)展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總體來講,七國經(jīng)濟力量的順序在我看來應(yīng)是秦齊楚魏趙韓燕。其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是受地利、水利、氣候等多種自然或人文因素共同左右的。

二、軍事上的對比

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在頻繁的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不惜花費很大的氣力發(fā)展軍事。隨著戰(zhàn)爭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參戰(zhàn)的人數(shù)也不斷增加,其戰(zhàn)爭的殘酷性也隨之增加,各國的帶甲之士多則百萬,少則數(shù)十萬。僅長平之戰(zhàn),秦趙雙方便投入了一百多萬軍隊,結(jié)果趙國臨陣易將,終至兵敗,四十萬軍隊被秦坑殺,可見其戰(zhàn)爭的殘酷性。各大國的兵額和參戰(zhàn)人數(shù)也達到了其歷史最高,據(jù)楊寬《戰(zhàn)國史》載,各國的兵力如下:(1)秦國:有帶甲(或作奮擊)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戰(zhàn)國策·秦策一》策士所造蘇秦語)。(2)魏國:有帶甲三十萬或三十六萬,防守邊疆和輜重部隊十萬,他最強大時,據(jù)說有武力二十萬,蒼頭十萬,奮擊二十二萬,廝徒(奴隸)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戰(zhàn)國策·魏策一》策士所造蘇秦語)。(3)趙國:有帶甲數(shù)十萬,車千乘,騎萬匹(《戰(zhàn)國策·趙策一》策士所造蘇秦語)。(4)韓國:兵卒不過三十萬,包括廝徒在內(nèi)除了防守邊疆關(guān)塞以外,見卒不過二十萬(《戰(zhàn)國策·韓策一》策士所造張儀語,《韓策一》蘇秦說有帶甲數(shù)十萬)。(5)齊國:有帶甲數(shù)十萬(《戰(zhàn)國策·齊策一》策士所造蘇秦語)。(6)楚國:有帶甲(或作持戟)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戰(zhàn)國策·楚策一》策士所造蘇秦語)。(7)燕國:有帶甲數(shù)十萬,車七百乘,騎六千匹(《戰(zhàn)國策·燕策一》策士所造蘇秦語)。這時,各國軍隊人數(shù)的增多,固然由于人口的增多,更主要的是由于各國已普遍實行郡縣征兵制度,作戰(zhàn)時所有及年齡的農(nóng)民都有可能被強迫編入軍隊。

三、各國的改革

歷史證明,凡是實行改革的國家,其綜合國力就強,凡是改革較晚或是改革不徹底的國家,其實力就落后于他國,改革的成敗,深刻影響著國家將來的實力與地位。

在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改革中,應(yīng)首推秦國的商鞅變法。公元前361年,孝公即位,商鞅入秦,得見孝公,陳說變法圖強的道理。經(jīng)過三年的準備,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實行第一次變法,秦國由于變法初步成功,在對外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公元前350年,商鞅進行第二次變法,這次變法是進一步從經(jīng)濟上和政治上進行改革,目的在于進一步追求富國強兵。公元前340年,衛(wèi)鞅設(shè)計生擒魏將公子昂,大破魏軍,迫使魏國交還過去奪取的河西地,商鞅由于這個大功,受封于商十五個邑,號為商君。秦國通過這兩次變法,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成為強國,為秦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魏國在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后,已建成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國家,李悝被魏文候任命為相國,主持變法。經(jīng)濟上,李悝主張“盡地力之教”,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從而鞏固地主政治的經(jīng)濟基礎(chǔ),李悝在經(jīng)濟上的另一個重要的措施是實行“平糴法”,目的在于“使民無傷而農(nóng)益動”,主張采用“取有余而補不足”的方法,使“民適足,價平而止”,做到“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漢書·食貨志》),從而達到鞏固地主經(jīng)濟,富國強兵的目的。政治方面,李悝“撰次諸國法”,編成了一部法經(jīng),李悝“以為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故其律始于盜賊”(《晉書·刑法志》)。魏國經(jīng)過李悝變法,首先成為強國,在后來的一段時間內(nèi)與中原各國的較量中顯得游刃有余。

趙國在建立封建政權(quán)的過程中,原來比韓魏兩國進展得快,但在封建政權(quán)建立后,改革比較遲緩。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承認魏趙韓三國列為諸侯,就在這年,趙相國公仲連進行了改革。公仲連將牛畜、荀欣、徐越三人推薦給了趙烈侯,牛畜建議“以仁義,約以王道”,荀欣建議“選練舉賢,任官使能”,徐越建議“節(jié)財儉用,察度功德”,趙烈侯因此起用牛畜為“師”,荀欣為“中尉”,徐越為“內(nèi)史”(《史記·趙世家》),進行具體的改革。

公元前402年,楚國發(fā)生“盜殺聲王”的事件(《史記·楚世家》),接著“國人立其子悼王”,以楚悼王為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取得政權(quán),起用法家吳起進行變法,變法的措施在不斷的反對聲中展開,并且堅定地實行,初步取得成效。楚國經(jīng)過初步變法也強盛起來,吳起曾“南收揚越,北并陳蔡”(《戰(zhàn)國策·楚策三》蔡澤語),“卻三晉,西伐秦”(《史記·吳起列傳》),使楚國的力量更加強大了。

戰(zhàn)國初期,韓國就進行政治改革,但是由于改革不徹底,政治上造成了一系列混亂,“晉之故,去未息,而韓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韓非子·定法篇》)。公元前355,韓昭侯起用申不害為相,進行進一步的改革,實行中央集權(quán)的君主專制體制,講究統(tǒng)治之術(shù)。但是以這種“術(shù)”來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治,成效是比較差的,韓國因此在七強中是比較弱的,最后先為秦所滅。

公元前357年,齊威王即位,不久,鄒忌以鼓琴見威王,向威王提出“治國家而弭人民”的道理,受到威王的賞識,三月后便授以相印,鄒忌推行法家政策,主張從國君行事,選擇“君子”擔任官吏,防止“混雜”,主張修訂法律,監(jiān)督清除奸吏,并重視推薦人才,“謹澤君子”。經(jīng)過一系列改革,齊國在政治、經(jīng)濟上都有了新氣象。

公元前318年燕王噲把王位禪讓給他所信任的執(zhí)政大臣子之,子之的改革措施遭到了舊貴族的反對,招致燕國內(nèi)憂外患,太子平死于內(nèi)亂,燕王噲與子之為齊所殺。趙武靈王于燕國內(nèi)亂時迎公子職于韓,并護送歸燕,即燕王位,即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決心復(fù)興燕國,報齊入侵之仇,他修筑黃金臺,思賢若渴,“愿得天下賢士與共國”,采納郭隗的建議,虛心事他,于是天下賢士“多趨燕”,中有著名的樂毅,加上他關(guān)心百姓痛癢,能與百姓同其甘苦,終于收到復(fù)國和報齊的預(yù)期效果。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開篇就講到: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王嬴政親政以后,抓住有利戰(zhàn)機,及時組織力量展開了統(tǒng)一天下的強大攻勢,至公元前221年,秦滅掉齊國,完成統(tǒng)一,結(jié)束了中國歷史長達幾百年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中國從此進入了統(tǒng)一的封建帝國時代,開啟了中國歷史新的一頁。

本文對各諸侯國的力量對比,并不是同一時期的力量對比,而是選擇其在發(fā)展過程中最鼎盛的時期加以論述,粗略地敘述諸侯國在最強盛時期的力量態(tài)勢。之所以進行這樣的比較,就是為了進一步證明:改革的成敗是國家強盛的根本,誰能改革更徹底,誰就能更快更好更有效率地發(fā)展經(jīng)濟,進而能夠在各種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乃至一統(tǒng)天下。

【參考文獻】

[1]楊寬.戰(zhàn)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第3篇

對第一種意見,有人撰文。

楊寶生在《〈觸龍說趙太后〉疑難詞語淺釋》(《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2000.10)一文中認為:

“故愿望見太后”句中的“愿望”,亦為同義復(fù)用,“愿”與“望”皆為“希望”之義,故應(yīng)理解為“希望”。整句話的意思是:“所以希望拜見太后。”作動詞的“愿望”古文中凡見,如《韓非子?初見秦》:“臣昧死,愿望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從。”

鞠黨生在《析“故愿望見太后”》(“鞠黨生之BLOG”,“咬文嚼字”欄目,2007/04/08 14:06| by admin,http://judangsheng.省略)一文中認為:

《觸龍說趙太后》中“故愿望見太后”一句,課本沒有注解。查閱有關(guān)資料,有的譯為“想(親自來)看望看望”(《初中文言文評點譯釋》),有的譯為“要求當面看看”(《文言文的普通話翻譯》),有的譯成“很想看望”(《古文觀止》)。其實,以上譯法皆不準確。

“愿”當解為“希望”。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愿大王毋愛財物。”例中的“愿”就是“希望”的意思。“愿望”之“望”不是“看望”的意思,也是“希望”之意。如曹操《收田租令》:“欲望百姓親附。”《史記?黥布列傳》:“布又大喜過望。”《荀子?天論》:“望時而待之,孰與應(yīng)時而使之。”其“望”皆為“希望”的意思。成語“望子成龍”的“望”也是“希望”的意思。所以“愿望”其實是同義復(fù)詞,意為“希望”。“故愿望見太后”即希望來看看您。將“愿望”解為“希望”,其句子的讀法也就不同了:當讀作“故/愿望/見/太后”,而不是“故/愿/望見/太后”。

“愿望見”三字的句中停頓問題,關(guān)系到文章的理解,值得探討,且這三字在古漢語中連用是常見的。如:

臣昧死,愿望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從。(《韓非子?初見秦》)尹夫人與邢夫人同時并幸,有詔不得相見。尹夫人自請武帝:“愿望見邢夫人。”(《史記?外戚世家》)聞秦繆公之賢而愿望見,行而無資,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史記?商君列傳》)

這三字如何停頓,對“愿”字的理解不存在多大問題。愿的基本義是:思,愿意,希望。對它無論怎樣停頓,都不影響句義理解。“故愿望見太后”一句如何停頓,關(guān)鍵問題是分析“望”字的意義和作用,看它與誰組合更合文義。

筆者持第二種意見,認為該句應(yīng)讀為“故/愿/望見/太后”。

(1)望的本字為。“,月滿也。今則望專行而廢矣。與日相望。以疊韻為訓(xùn)。原象曰:日兆月而月乃有光。人自地視之。惟于得見其光之盈。朔則日之兆月,其光日下。民不可得見。余以側(cè)見而闕。從月從臣從王。合三字會意,不入月部者,古文以從臣王見尊君之義,故著之。王,朝廷也,說此王為廷之假借字,與王本義別。”“望,出亡在外,望其還也。還者復(fù)也,本義,引申之為令聞令望之望。從亡省聲。按望以為聲,以望為義,其為二字,較然也,而今多亂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從上可知,望()字本義中含有仰望、遠望、瞻視、景仰之義,以示尊君。引申義除“希望”外,還有“看望,探望”等。

(2)前文中有“左師觸龍愿見太后”一句,而觸龍“自謝”辭中為“故愿望見太后”,根據(jù)上下文分析可知,“望”在這里的作用是觸龍為了突出自己對太后的“恭敬”,只是遠望、仰望、瞻視一下太后,而不是來勸諫的;“見”是“望”的結(jié)果,表示客觀事物反映到人的視覺范圍中,為“看到”、“看見”之義。“見,視也。析言之有視而不見者,渾言之則視與見一也。從目兒,用目之人也,會意。”(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而觸龍在此并非強調(diào)“希望”,因為太后正“盛氣”呢!

“望”與“見”的關(guān)系可由下例證明:“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之取于文者,非徒取其文也,取其禮也;非徒取其禮也,取其道之四達而交通也。昔者文王望道而未之見,文王之所望,望此也。望而未見,則未達也。夫武王、周公,內(nèi)得志于其家,外得志于天下。此固孔子之所愿望見而不得者。故吾從周云者,斯以寄其意焉爾。”(《禮記集說》卷一百二十九)

(3)“愿”字在古漢語中作“希望”解時,多單用。如:

①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

②寡人愿安承教。(《孟子?梁惠王上》)

③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戰(zhàn)國策?燕策》)

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史記?荊軻刺秦王》)

④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以衛(wèi)王宮。昧死以聞。”(《戰(zhàn)國策?趙策四》)

⑤愿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戰(zhàn)國策?秦策一》)

⑥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jié)友”,以此知之。

(4)“望”、“見”二字卻常連用,有時“愿”字也同時出現(xiàn)(此時,愿為希望之意,例子見上文)。如:

①非若是也,則臣之志,愿少賜游觀之間,望見足下而入之。(《戰(zhàn)國策?秦策三》)

②臣昧死望見大王,言所以舉破天下之從,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鄰諸侯之道,大王試聽其說。(《戰(zhàn)國策?秦策一》)

③孔子望見顏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shù)》)

④高三十丈,望見長安城。(《漢書?舊儀》)

(5)“愿望”若為“同義復(fù)詞”的話,二者構(gòu)成的詞,理解為名詞比動詞更容易讓人接受,意思為“希望將來能達到某種目的的想法”。

(6)讀為“望見”的停頓,有權(quán)威證明:

①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六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版)第1286頁,“望見”條――望見:謁見。舉例即為“故愿望見太后”。

②郭錫良、唐作藩、何九盈、田瑞娟編著《古代漢語》(上)(修訂本)(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版)第174頁,對該句的注釋為:“望見:這是一種謙恭的說法,表示不敢走近對方面前,只敢遠遠地望望。”

第4篇

符合題意的成語為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準備好幾個藏身的窩。比喻隱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出處:《戰(zhàn)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戰(zhàn)國時,馮諼對孟嘗君說:狡兔有三窟才能免于一死。于是他出謀劃策,為孟嘗君辦了三件大事,鞏固了孟嘗君的地位。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嘗思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何況人乎。

近義詞:移花接木、掩人耳目。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5篇

默然靜逸意思是寧靜安詳,沉默不語。

”默然“出自《戰(zhàn)國策·齊策四》:“宣王默然不說。”默然“表示沉默不語的樣子,是一種狀態(tài)。多表示無言以對或者對別人的言論心存不滿沒有表現(xiàn)出來。

”靜逸“出自《在江邊小坐》,表示寧靜安閑。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6篇

拼音:sì fēn wǔ liè。

釋義: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團結(jié);不統(tǒng)一。

出處: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魏策一》:“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于韓,是韓攻其西;不親于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用法:聯(lián)合式;作謂語、補語;用于政治等。

近義詞:支離破碎、一盤散沙、同床異夢。

歇后語: 一個西瓜切九半;一個碟子摔九塊。

造句:

1、一個四分五裂的單位,就如同一盤散沙,什么事也干不成。

2、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jù),天下四分五裂。

3、 不同派系的權(quán)力之爭,使這個集團四分五裂,分崩離析。

4、舊中國軍伐混戰(zhàn),整個國家四分五裂,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

第7篇

門庭若市

解釋:門,家門;庭,庭院;若,好像;市,集市,市場。門口和庭院里熱鬧得像市場一樣,形容交際來往的人很多。

出處: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齊策一》的:“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

近義詞:車水馬龍、車馬盈門、人山人海、比肩接踵。

反義詞:門可羅雀、門庭冷落。

示例:老舍《四世同堂》:“粉妝樓有許多朋友,一天到晚門庭若市。”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8篇

[關(guān)鍵詞]曹劌曹沫曹翔曹未曹子幾個人兩個人一個人

一、問題的提出

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一個鏡頭里面同時出現(xiàn)了曹劌和曹沫兩個人,把真實的歷史人物曹劌一個人變成了曹劌和曹沫兩個人,大錯特錯了:電視劇沿襲了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的錯誤,而《東周列國志》中的“曹沫”則是沿用了《史記》、《戰(zhàn)國策》洧的版本的寫法,曹劌和曹沫真的是同時存在的兩個人嗎?其實曹劌和曹沫是一個人,因劌和沫二字上古音都屬月部,所以可以說是由于讀音相近而產(chǎn)生的不同寫法。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不包括戲說類的電視劇,因為戲說類的電視劇嚴格說起來不屬于歷史劇,純粹是拿歷史開玩笑,借歷史的幌子胡編亂造而已。)都有歷史知識豐富的專家學(xué)者出任歷史顧問,不知該劇的歷史顧問為什么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明顯的錯誤,以至于使該劇傳播了錯誤的歷史知識,出現(xiàn)了不應(yīng)有的失誤。如果不糾正這個錯誤,就會使很多人誤以為我國這段歷史上真的同時存在曹劌和曹沫這樣的兩個人,繼續(xù)以訛傳訛下去,所以很有必要澄清并解決這個問題。

二、為什么說曹剛和曹沫是一個人

我們今天知道的曹劌的主要事跡是《左傳?莊公十年》所記載的齊魯長勺之戰(zhàn)事。因為此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并被所寫的《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文提到,并被選入中學(xué)語文課本(名為《曹劌論戰(zhàn)》),使曹劌有了極高的知名度。但曹沫是誰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因為他的事跡比起曹劌論戰(zhàn)來知道的人少得多。曹沫的主要事跡是《公羊傳》等所記載的魯莊公十三年在齊魯會盟于柯時,以匕首劫持齊桓公迫其歸還侵占的魯國失地事。此事有人認為不可信,是出于好事者的杜撰,不能作為信史來看,如清人何焯《義門讀書記》、清人梁玉繩玉《史記質(zhì)疑》和今人韓兆琦《史記選注集說》等都持這種看法,但都語焉不詳。而多數(shù)人還是認為實有其事的,因為這件事在多種古籍上均有所記載。這兩件事情的主人公的名字,在各書的記載上寫法很不一致。魯莊公十年長勺之戰(zhàn)事,《左傳》、《東周列國志》寫做曹劌:魯莊公十三年劫持齊桓公事,《公羊傳》、《淮南子》寫作曹子,《谷梁傳》寫作曹劌,《戰(zhàn)國策》寫作曹未(未字有hu i和mei兩音,這里應(yīng)讀為mei,原因詳后。也有的版本寫作沫)和曹子,《史記》因版本不同寫作曹沫曹未的都有,《東周列國志》寫作曹沫,《呂氏春秋》寫作曹(音hui。另外《四部備要》本清?洪亮吉《春秋左傳詁》中說《呂覽》又作劌,總之是很混亂的,所以才給后人帶來了很多的麻煩。

這個問題前人也不是沒有注意到,清人趙翼在《陔余叢考》卷二“曹即曹未”條從《呂氏春秋》與《史記》所記莊公十三年同一件事,但人名一為曹翔一為曹未,所以得出結(jié)論:曹翔即曹未。結(jié)論正確但還不全面不完整,因為這二者之外還有幾種不同寫法也同為一人,趙翼卻沒有涉及到。而異寫的原因引用了唐人司馬貞《史記索隱》的說法即由于翔和未二字讀音相近。翔,據(jù)《廣韻》中古音為呼會切,去聲,泰韻,曉母。上古音為月部。未,音mei,據(jù)《廣韻》中古音為莫貝切又作無沸切,去聲,泰韻,明母。上古音為月部。翔未二字的上古音部屬月部。可知翔未二字中古音相近,上古音也相近,所以趙翼這里所引唐人司馬貞的說法說翔未二字讀音相近是正確的。但趙翼說《左傳》長勺之戰(zhàn)有曹翔,則說得不對,因為我們知道《左傳》作曹劌而不是曹翔,不知趙翼根據(jù)的是《左傳》的哪個版本。趙翼還說《史記》作曹未,是趙翼采用了《史記》某些版本的寫法,因為《史記》的版本甚多,寫作曹未的曹沫的都有,并不是只有曹未一種寫法。

《史記?刺客列傳>>第一句“曹沫者魯人也”下夾注:“《(史記)索隱》(沫)音亡葛反,《左氏》《谷梁》并作曹劌。然則沫宜音劌,沫劌聲近而字異耳。”這里明確指出劌與沫是因為讀音相近而產(chǎn)生的不同寫法,即音近異寫。劌,《廣韻》作居衛(wèi)切,音gui,去聲,祭韻,見母,上古音屬月部。沫,《廣韻》作莫撥切,入聲,末韻,明母。上古音也屬月部。司馬貞《史記索隱》作亡葛反,此“亡”讀音應(yīng)通“盟”。《呂氏春秋?慎行》“弒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陳其猷《呂氏春秋校釋》:“古亡明聲通,故亡可假為盟也。”《左傳?昭公四年》此句作“以盟其大夫。”亡葛反的“葛”據(jù)《廣韻》為古達切,入聲,曷韻,見母,上古音為月部。《漢語大字典?上古音字表》無沫宇。劌沫二字中古音近古音聲韻調(diào)都不同,但上古音同屬月部,所以可說是讀音相近。

《春秋》及《左傳》《谷梁傳》《公羊傳》春秋三傳其中只有《谷粱傳》明確說是曹劌,而《公羊傳》則只說曹子,未寫其名。《戰(zhàn)國策?齊策六》說是曹未和曹子。《呂氏春秋?貴信》說是曹。《史記?刺客列傳》《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魯莊公十三年》(此據(jù)《史記》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版本甚多,原文及注文往往各本大有出入。中華書局標點本的底本用的是清朝同治年間金陵書局刊行的《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合刻本》,簡稱金陵局本,這是一個比較完善的本子),但上海古籍出版社據(jù)清代武英殿本影印的《二十五史》中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魯莊公十三年》則作曹未。可能是由于沫和未形體相近,所以《史記》的不同版本有的用沫有的用未。中華書局標點本采用的是曹沫的寫法。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莊公十年》注中說沫、劌二字讀音相近,但并沒有展開說二字為什么是讀音相近。《莊公十三年》注則很好地解決了莊公十三年曹沫以匕首劫持齊桓公的真?zhèn)螁栴},認為此事不可信,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非常有說服力,完全可以作為定論,是我所見到的關(guān)于這個問題最好的解釋和說明。楊先生在這里只提到曹劌和曹沫兩種寫法,沒有涉幾到其他的幾種寫法,不完整。沈玉成《左傳選譯?曹劌論戰(zhàn)》篇前說明和該篇“曹劌”條注解也明確指出曹劌和曹沫是一個人,但也沒說為何是一個人,也沒有提到其他的幾種寫法。

王伯粼史記選?刺客列傳》注釋更是明確說曹沫和曹劌曹曹未是同一人,但也沒說為何是一個人而只是給這段話中的四個宇用直音法標注了讀音。蹶有jue和gui兩音,王伯祥先生沒有指出應(yīng)讀哪個音,這 里顯然應(yīng)讀為gui,《廣韻》作居衛(wèi)切,去聲,祭韻,見母,上古音為月部,與劌同音。而字據(jù)《漢語大字典》只有hui一個讀音,《廣韻》作呼會切,去聲,泰韻,曉母,上古音為月部。王伯祥先生說翔音快,不知何據(jù)。未字據(jù)《漢語大字典池有兩音:一音mei,莫貝切(一作無沸切),去聲,泰韻,明母,上古音為月部:一音hui,呼內(nèi)切,去聲,隊韻,曉母,上古音為微部。這里顯然應(yīng)讀為mei,因為只有讀為mei才能與沫劌翔三字的上古音同為月部,也才能夠說得上是讀音相近。未也可以讀hui,因為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即沫與未不是由于讀音相近異寫,而是由于字形相近所造成的異寫。另外王先生在這里說因為太史公寫《刺客列傳》時采用的是《戰(zhàn)國策?齊策》的寫法,所以也寫為曹沫。但文淵閣《四庫全書》中的《戰(zhàn)國策?齊策》作未不作沫,可則《戰(zhàn)國策》的不同版本在這個名字上的寫法也是不同的,不知王伯祥先生此說根據(jù)的是《戰(zhàn)國策》的哪個版本。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提到齊國與魯國盟于柯事。《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xué)》“左傳”條中提到曹劌。臺灣《中文大辭典》有“曹沫”(按:沫應(yīng)為未,因為下文都寫作未)條,《辭源》(修訂本)“曹沫”條只提到曹沫又寫作曹劌和曹翔,而沒有提到曹劌在其他古籍上還有曹未、曹子的寫法。另外《呂氏春秋?博志篇》無曹,《辭源》(修訂本)這里說錯了。《辭海》(1979年版)“曹未”條提到挾持齊桓公訂立盟約,收回失地事,用了“相傳”二字,對此事的真實性未置可否,信不信由你,比較客觀。不足之處也是沒有指出曹未、曹劌、曹翔為什么是同一個人,再就是沒有指出除了這三種說法之外還有曹未和曹子的寫法,不全面。《辭海》(1979年版)“曹劌”條說“即曹未。”看來《辭海》認為這個人物的名字的正確寫法應(yīng)為曹未,所以把曹未作為主條,把曹劌作為副條,與《辭源》修訂本只立“曹沫”一條的處理方法不同,也與一般人認為既然兩條并立則應(yīng)把大多數(shù)人熟知的“曹劌”作為主條不同。不足之處是只提到曹未和曹劌兩種寫法,也沒有提到在別的古籍上還有曹沫、曹翔、曹子的寫法,不完整,另外也沒有指出曹劌為什么即曹未。《中國歷史大辭典》“曹劌”條缺點同《辭源》(修訂本),漏說了曹未和曹子。另外也沒有說明曹劌、曹翔、曹沫為什么是同一個人。《中國人名大辭典》“曹沫”條的不足也是只提到曹沫和曹劌兩種說法,而并沒有說明曹沫和曹劌為什么是同一個人。并認為魯莊公十三年事真實可信,以訛傳訛。

第9篇

側(cè)目而視的主人公是:蘇秦的妻子,【出處】《戰(zhàn)國策·秦策一》:妻側(cè)目而視,傾耳而聽。

戰(zhàn)國時代,蘇秦到秦國游說,勸秦惠王實行連橫的策略。蘇秦的意見沒被秦王采納,做不了官,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到洛陽老家。當他走進家門的時候,家里的人都瞧不起他。妻子坐在織布機上不理睬他。嫂嫂不給他做飯,就連他的父母也不愿同他講話。

過了一年,蘇秦又到趙國去見趙王,獻合縱之策。蘇秦主張趙國聯(lián)合齊、楚、燕、韓、魏等國共同對付日益強大的秦國。趙王認為他這個策略很好,便封他為武安君,拜他做相國。

蘇秦做了大官之后,路過洛陽,他父母得到消息,到城外三十里的地方去迎接他。他的妻子嚇得恭恭敬敬地站在一邊,斜著眼看蘇秦,側(cè)著耳朵聽蘇秦講話,不敢正視蘇秦。他的嫂嫂則跪拜在地,十分謙恭地迎接蘇秦。蘇秦見嫂嫂這樣謙恭,就笑著說:“嫂嫂為什么以前那樣怠慢我,今天卻對我如此恭敬呢?”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10篇

襤褸、麗都

襤褸 lánlǚ[tattered; ragged; shabby] 衣服破爛以布而無緣,敝而?之,謂之襤褸。——《方言》一個個面黃肌瘦,衣裳襤褸。——《儒林外史》

麗都 lìdū[beautiful;resplendent] 華麗;華美妻子衣服麗都。——《戰(zhàn)國策·齊策》

近義詞:

樸實、儉樸、質(zhì)樸、樸素

樸實 pǔshí(1) [honest]∶淳樸誠實;質(zhì)樸篤實樸實無罪過。——《北史》(2) [simple]∶樸素他穿得很樸實

儉樸 jiǎnpǔ[be thrifty and simple] 儉省樸實既儉樸又大方

質(zhì)樸 zhìpǔ(1) [unpretentious;plain;unaffected,be simple and unadorned]∶樸素一個質(zhì)樸的家庭醫(yī)生,沒有專家那種話語不多的高傲態(tài)度(2) [rustic]∶淳樸要是教育沒有干預(yù)她質(zhì)樸的天性有多好

樸素 pǔsù(1) [simple and unadorned]∶質(zhì)樸;無文彩衣著樸素(2) [thrifty and simple;economical]∶儉仆,不奢侈生活樸素

樸質(zhì)詞典解釋

詞語拼音:

pǔ zhì

詞語解釋:

第11篇

提起“客”,自然就會想起“客人”,它與“主人”相對,如“家里來客人了”。《說文》釋義為“寄也,從宀各聲,苦格切”。《說文解字注》亦釋為“客,寄也,字從各,各異詞也,故自此托彼曰客。引申之曰賓客,賓所敬也。客,敬也……其孤卿謂之大客……諸公之臣侯伯子男之臣相為客是也。從,所托也,各聲。”從古至今,“客”的衍變以不同的意義出現(xiàn)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里。現(xiàn)就“客”反璞歸真,喧賓奪主一番,做一“說客”。

一、客是與“主”相對的人或物體。陸游《游山西村》“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中的“客”就是相對于“主人”而言,顯出農(nóng)家酒味雖薄,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的“客”均屬此義。

二、由“客”本身引申為門客、食客。戰(zhàn)國時貴族或官僚家里常養(yǎng)著一些食客,即寄食于貴族豪門并為他們服務(wù)的人。《戰(zhàn)國策·齊策四》“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史記·信陵君竊符救趙》“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客”就是門客、食客的意思,相似于湖南長沙話的“堂客”,一指妻子,一指未婚女子,前一義似有此義。

三、對某些奔走各地從事某項活動的人的稱呼。如說客,用話勸說使人聽從自己意見的人。此外還有政客,從事政治投機玩弄權(quán)術(shù),謀取私利的人。俠客,指有武藝,講義氣,肯舍己助人的人。

四、從客的本身可以引申為寄居或遷居在外地的人。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中的“客”就是指政治舞臺上傾軋變幻,世態(tài)人情薄得像半透明的紗,何必出來做官,過這客居寂寞與無聊的生活呢?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寫亡國之君回憶夢中的片刻歡樂,遙望故國,撫今追昔,暫時忘卻了心中的無限凄涼。這里的“客”是委婉說法,意思是自己已成了俘虜,亡國奴。

五、客亦有“朋友”義。《史記·信陵君竊符救趙》“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車騎過之。……故久立與其客語”,此中二客均指朱亥——侯贏的朋友。

六、還可引申為禮貌,謙讓,如客氣、客套等。另外書面語“客歲”作“去年”解,“客家”古指四世紀初(西晉末年)和十二世紀初(北宋末年)從黃河流域逐漸遷徙到南方的漢人,現(xiàn)在分布在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臺灣等省區(qū)。“客死”指死在他鄉(xiāng)或外國,如“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唐五代傳·伶官傳序》)。至于“客囊羞澀”指旅途中缺乏財物,有如現(xiàn)代的“旅客”之“客”。

此外在方言中,“客”可作量詞,用于論份兒出售的食品、飲料,如“一客客飯”、“三客冰激凌”。

第12篇

一天,一個門客來到守門人那里,請求拜見田嬰。他說:“請轉(zhuǎn)告靖郭君,我見了他只說三個字,要是多說一個字,愿受烹(pēnɡ)刑。”守門人轉(zhuǎn)告之后,田嬰非常好奇,就接見了這個門客。

門客快步走到田嬰面前,說:“海大魚。”然后轉(zhuǎn)身就走。田嬰更加好奇,趕忙說:“先生請留步。”門客停下來,但是一言不發(fā)。田嬰問:“‘海大魚’是什么意思呢?”門客說:“我可不敢拿性命當兒戲。”田嬰笑道:“我恕你無罪,先生請講!”客人這才回答道:“您沒有聽說過海里的大魚嗎?當它在海里的時候,魚網(wǎng)捕不住它、釣鉤牽不動它。可一旦它得意忘形離開了大海,被沖到沙灘上,那么就連螻蛄(lóu ɡū)和螞蟻都可以很輕易地拿它當一頓美餐。現(xiàn)在,齊國就是您的大海呀,如果您能夠一直得到齊國的庇護,還需要在乎薛邑有沒有城墻的保護嗎?如果失去了齊國這個‘大海’,即便把薛邑的城墻修得跟天一樣高,又有什么用呢?”

田嬰聽了這 “三字諫”大受啟發(fā),連聲道:“說得好!”立即下令停止修筑城墻。

博聞館

唐太宗納諫

我國歷史上最善于納諫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他經(jīng)常采納大臣們的正確勸諫。以“犯顏直諫”著稱的大臣魏征,常常與唐太宗當面爭執(zhí),使唐太宗感到難堪。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時候,又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聽不下去,想要發(fā)作,又怕在大臣面前影響形象,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之后,他氣沖沖地回到內(nèi)宮,對他的妻子長孫皇后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xiāng)巴佬!”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fā)那么大的火,問他:“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征!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叫我下不來臺,我實在受不了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內(nèi)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說:“我聽說有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xiàn)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了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太宗的滿腔怒火一下子消失了,他不但不記恨魏征,反而更加重用他,先后接受了魏征二百多次批評規(guī)勸。由于唐太宗重用人才,能采納大臣的直諫,政治比較開明,而且注意減輕百姓的勞役,采取了一些發(fā)展生產(chǎn)的措施,唐朝初期經(jīng)濟呈現(xiàn)出繁榮景象,社會秩序也比較安定,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

(選自《戰(zhàn)國策故事》,劉世潔編著,中華書局)

擴展閱讀

齊人諫靖郭君城薛

靖郭君將城薛①,客多以諫②。靖郭君謂謁者無為客通③。齊人有請者曰:“臣請三言而已矣④,益一言,臣請烹!”靖郭君因見之。客趨而進曰:“海大魚。”因反走⑤。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為戲。”君曰:“亡⑥, 更言之。”對曰:“君不聞〔海〕大魚乎?網(wǎng)不能止⑦,鉤不能牽⑧,蕩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陰⑨,奚以薛為!(夫)〔失〕齊,雖隆薛之城到于天,猶之無益也。”君曰:“善。”乃輟城薛⑩。

(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一》,中華書局)

注釋:

①靖郭君:齊國大臣田嬰,靖郭君是他的封號。 薛:靖郭君的封邑,在今山東滕州南。

②諫:規(guī)勸尊長,使改正錯誤。

③謁者:靖郭君手下管傳達的小吏。

④三言:三個字。

⑤反:通“返”。

⑥亡:通“無”。

⑦止:阻攔。

⑧牽:鉤住。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芬河市| 延安市| 濉溪县| 合水县| 中江县| 克山县| 日照市| 七台河市| 淮阳县| 乐业县| 顺义区| 玉树县| 育儿| 满城县| 张家口市| 乌拉特后旗| 昌邑市| 鱼台县| 旺苍县| 得荣县| 连州市| 松滋市| 龙游县| 锦州市| 景东| 精河县| 晋宁县| 德保县| 宁海县| 曲沃县| 通渭县| 汝阳县| 巢湖市| 奈曼旗| 万州区| 菏泽市| 鞍山市| 江达县| 金乡县| 奇台县| 中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