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09:58: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私立學校的發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附表一: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1960—1992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以1992年美元計算)
國家 人均GDP 增長率
年代 1960 1970 1980 1992 1992/60
日本 4677 9290 18440 28190 6.02
韓國 647 1285 2551 6790 10.49
中國臺灣 1063 2150 4350 9750 9.17
孟加拉 119 136 178 220 1.85
中國 89 130 187 450 5.05
印度 163 187 215 310 1.90
泰國 365 580 914 1840 5.04
資料來源:世界發展報告(世界銀行 1994)
仔細探討他們經濟迅速發展的奧秘,除了需及時抓住機遇,實施一系列符合國家和地區實際情況的政策措 施,重視投資積累,強調激發私有經濟和一定限度的國家干預,注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等之外,還應注意 其不容忽視的教育背景。他們有共同的儒家文化傳統,重視教育投資,把培養人才作為一項重要國策。這些國 家和地區地幅狹窄,人口密度大,天然資源貧乏有限,因而應強調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合理利用人力資源。這些 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途徑、辦學方式等方面與中國有明顯的不同,有成功之經驗,也有不足之教 訓。不論其教育發展之得與失,都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研究。本文僅就日本、韓國和臺灣私立教育發展方面做 些微比較,希望從中得到某些啟示。
東亞這三個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學校絕大部分是公立和免費的,但家長需要支付購買教科書、校服的費用和為孩子支付上學的交通費。在高中以上教育階段,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都很重視發展 私立教育。
日本的新式私學最早始于明治維新時代。但私立高中和私立高等學校的迅猛發展還是始于60年代。據統計 ,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私立高中學生增加了1.38倍,私立高校學生增加了2.75倍。而同時期內,國立 、公立學校學生分別增加了1.28倍和1.76倍。私立學校教育的發展明顯快于國、公立學校教育的發展。時至今 日,公私立教育并舉已成為日本教育發展的基本格局。1994年日本共有大學553所,其中國立大學98所,公立大 學48所,私立大學407所,后者占四年制大學的73.6%。其中早稻田大學和慶應義塾大學是最有聲望的私立大學 。二、三年制的短期中私立學校也要占短期大學總數的84%以上。日本國立、公立大學的入學招生必須經過全國 性的統一考試,學部、學科變更要經過文部省的審批。而私立大學,可以自主招生,設立學科、專業,開設課 程。辦學靈活性大,適應市場需求,但辦學質量和聲譽較官辦大學差。日本私立學校經費的主要來源是學校法 人提供的資產和學生交納的學費。日本政府60年代極少給予私立學校補助,隨著入學人數的迅速增長,為了提 高私立教育的質量,降低國、公學校同私立學校在教育待遇、學費方面的差距,在1970年提出了對私立大學實 施經費補助的提案并成立了“私立學校振興財團”,1975年制定了《私立學校振興資助法》。由政府向私立學 校振興財團提供資金,再由其向開設私立學校的學校法人實施補助。補助金的分配采用傾斜方式,越是教育條 件好,經營穩定的學校,得到的補助可能越多。日本政府對高等私立學校的經費補助占學校總籌經費的比例, 由60年代的2%增加到80年代的平均20%以上。
韓國從二戰結束后,私立院校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在韓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私立院校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除了軍事院校和教育大學全部是國立的以外,各種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中私立都多于國立和公立,19 91年全部580所高校中,私立院校占了461所,尤其在118所2年制的初級學院中,國立院校只有14所,私立院校 竟占104所,高達88%。私立大學在數量上的膨脹,一方面大大拓寬了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徑,另一方面質與 量的抗爭成為韓國高教發展長期爭執的焦點。韓國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對私立院校進行控制和整頓。韓國 1963年6月通過《私立學校法》和《產業教育振興法》,明確規定由政府補助私立學校設備費,但在許多方面要 接受政府的統一指導。為了杜絕某些私立大學的營利企圖,曾由總統頒布“大學生定額令”,規定各類學校不 能在定員之外另招新生,也曾一度設立全國大學統一招考制度,考試合格才能申請入學。然而在教育民主化進 程中,隨著國民不斷增加的對高等教育的要求對大學的入學限制又不得不放寬,改變為從高等教育內部——包 括對課程、教學方法、考試辦法等進行改革,加強對學校的評估以及爭取中期淘汰等。《私立學校法》至今已 修訂了近20次,對私立高等院校的立法著眼點也逐步從“限制”轉變為“重視、扶持、監督”。政府頒布法律 免除私立學校所得稅和財產銷售稅并頒布了《私立學校教師退休實施法》,以鼓勵私立學校教師安心教育事業。
私立教育在臺灣島內初中后各級教育中占有較高的比例。臺灣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始于50年代。臺灣當局于1955年核準成立私立東海大學及私立中原理工學院,開創核準私立學院成立的先河。臺灣私立高校大規模發 展是在60年代,1961—1971年間,私立高校由15所猛增到65所,平均每3個月增加一所。但由于私立學校在60年 展過快,經費不足,師資短缺,相當一部分院校質量不高,與公立高等教育差距頗大,畢業生失業率遠遠 高于公立學校。臺灣當局曾不得不在1972年采取措施,凍結私立專科學校的籌設與申請,并從1974年起組織專 家對公私立學校的系所設置、經費、行政組織及畢業生出路與社會需要等進行評估,借以改進私立學校標準。 在對私立學校進行整頓的同時,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私立教育的健全發展。如頒發《公私立學校獎助辦法》 《補助私立專科以上學校充實重要儀器設備配給款要點》《私立學校施行法細則》、《各級各類私立學校設立 標準草案》等規章,逐年提高對私立大專院校的獎助,指導私立學校健全發展計劃,幫助私立院校改善師資、 充實設備、興建校舍。還在《私立學校法》中規定公私立中等學校教師待遇相同,私校教師退休制度與公立學 校相同。在其“教育部”1995年2月制訂的《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21世紀的教育遠景》中提出:獎助并 輔助私立高中健全發展,提升其教學品質;縮短公私立大學資源差距,提供私校合理發展空間。具體措施包括 :協助私立高中建立教師晉用、退休、撫恤、福利互助制度;獎勵私立高中提高合格專任教師比例;對私立大 學院校之獎助經費將逐年提高,使該項經費占學校經常性支出的比例,在公元2000年時能提高至20%;獎助的重 點將加強以學生為直接對象,包括提高學生獎助學金、就學貸款以工讀金;計劃逐年縮小公、私立大學院校學 費差距,預定從目前的1∶2.9縮小至2000年的1∶2。
反映了日本、韓國和臺灣1970年,1980年、1993年公私立學校招生比例、學費在學校支出中所占份額、私立教育經費占該部分教育支出比例。
可以看出,1990年——1993年高中階段教育日本公立學校在校生數增加了4個百分點,韓國和臺灣公 立學校在校生數分別減少了7個和11個百分點。高等教育階段日本公立院校在校生保持恒定,而韓國和臺灣公立 學校在校生數分別減少了6%和7%。這說明,韓國和臺灣的私立教育,無論是在高中階段還是在高等教育階段, 仍在繼續發展。從收費情況來看,日本、韓國、臺灣公私立高中收費在學校支出中所占份額逐步降低,而公立 高校日本收費有較大幅度增長,韓國、臺灣變化幅度不大。私立高校學費始終是這些國家和地區辦學經費的主 要來源。
根據教育成本分擔理論,學生受教育成本理應由政府、社會(捐贈)、個人(包括學生和家長)共同擔負 。日本、韓國、臺灣都屬于非義務教育階段(包括高中和高等教育),私立教育占相當大比例的市場機制型國 家和地區,成本分擔的形式及份額在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有鮮明的體現。在高中階段,公私立學校學生平均個人 交納費用約占全部支出比例的40—45%;在高等教育階段,公私立學校學生平均個人交納費約占全部支出比例的 47—64%。而入私立學校學生所交納的費用往往是入公立學校學生所交納費用的2—3倍。
教育成本分擔有助于人力資源生產與經濟領域需求緊密聯系,同樣也有助于提高學校的效率。私立高等學校通常有較高的生師比,教師將部分時間用于教學而很少從事科研,在教學設備、圖書等學術基礎設施方面投 資較小,私立學校管理靈活,通常私立高等學校的成本低于公立高等學校的成本,能夠提供較高的教育收益。
部分亞洲國家正規高等院校生均單位成本以及同一國家公立和私立院校生均單位成本的比例。生均單位成本指學生年生活費用與該同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人均GDP為1980年代末數字。
可以看出,私立正規高等學校生均單位成本僅為公立高等院校生均單位成本的不到一半。當然對公私立高校單位成本進行直接比較需要慎重,因為①兩類高校學習領域的分布有差別;②私立院校較公立院校開 展研究活動少。然而兩類院校單位生均成本的差別很大,因此可以肯定地得出私立高等學校生均單位成本要低 于公立高校的結論。
日本、韓國、臺灣非義務教育階段私立教育的發展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呢?
1.日本、韓國、臺灣的私立教育是從二戰后,尤其60年代迅猛發展起來的。它首先適應了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同時滿足了社會更多青年希望接受更高教育的需要。戰后經濟、科技高速發展,產業結構從勞動密 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進而高科技、高知識密集型一步步轉軌,就業結構發生變化,迫切需要越來越高層次 的人才。東亞這些國家和地區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視高學歷為出人頭地的主要途徑,隨著國民富裕程度的提高 ,要求接受更高層次的愿望也更加強烈。而國家財力有限,國、公立學校無法滿足多數人的入學要求,只能靠 發展私立學校吸納接受高中及高等教育者,因而造成了非義務教育階段私立教育的迅猛發展。私立教育的突出 貢獻就是緩解了國家的財政負擔,滿足了廣大青年入學深造的愿望。
2.東亞經濟發展越迅速的國家和地區,教育體系吸納了越多的私立資源,進而促進了國民整體素質和人力資源水平的提高。公、私立教育并舉是開拓教育資金來源多樣化最有力的渠道,公、私立教育共同面向巨大的 教育需求市場,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3.日本、韓國、臺灣私立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都占有很大比重。政府和當局對私立學校都采取積極支持和扶植態度。其共同做法:①通過頒發《私立教育法》和其他諸多條令法規來保障私立學校的合法權益。②通 過頒發各種優惠稅收、免稅政策激勵企業、社會團體和公民捐資私立學校。③對私立學校實行財政補助,或直 接資助私立學校資金、設備,或對私立學校學生提供獎助學金,使收入不高家庭子女也能進入私立學校。私立 學校發展本身就意味著國家教育負擔的減輕,國家拿出一定量資金鼓勵私立學校發展,可以說是事半功倍之舉。
4.日本、韓國、臺灣在其私立教育發展過程中都出現過盲目擴充,迅速膨脹時期以及部分學校營利傾向突出現象,因而帶來了教育發展失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尤其教育質量明顯下降等弊端。在這種情況下,政府 主動或被動地干預,調整結構,控制數量發展,采取各種措施改進教育質量。由于私立學校從招生到學生就業 不受國家控制,僅靠市場調節,出現各種問題是不可避免的。而當私立教育無序發展,出現質量危機時,政府 的宏觀調控和輔助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關鍵在于政府如何正確引導和扶植,使其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關鍵詞:美國;私立學校;分類管理;政策;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9.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12)01-0008-05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辦教育發展迅猛,民辦學校從非學歷、非正規教育發展到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并呈現出穩定增長的勢頭。當然,這種發展態勢也對民辦學校現行管理制度和政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民辦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因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積極探索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開展對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試點”。可以說,開展分類管理是民辦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美國的教育源于私立學校,并對私立學校進行分類管理,形成了一套既獨特又完善的私立學校管理體制。我們解讀美國私立學校分類管理的相關政策,對我國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一、美國私立學校分類管理的相關政策解讀
美國私立學校的管理是通過兩種途徑來實現的:一是在全聯邦設立私立學校協會;另一途徑是靠立法管理。但是,關于私立學校的營利性與非營利性的分類管理,政府并沒有頒布特定的法律,僅僅是依據法律對營利機構和非營利機構的明確劃分,并遵循“禁止分配限制”的法律原則來對私立學校進行分類的,即“不把扣除成本之后凈收入分給機構成員的為非營利機構,不受這一限制的是營利性機構”。對私立學校的分類管理政策的制定上遵循市場和教育兩者的內在規律性。
(一)學校設立政策
美國私立學校的設立是各州政府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的,也就是說,私立學校設置權基本在州政府的手里。許多州在私立學校的設立上有較嚴格的審批標準,如馬里蘭州對其兩年制學院和四年制學院分別制定了建校的最低標準。沒有嚴格審批標準的州,私立學校的設置,也必須到州政府教育部門注冊。關于兩種類型私立學校的注冊上有著不同的規定:在申請辦理非營利性私立學校手續時,承辦者必須向該州政府有關部門提交董事會成員名單、學校章程、經費來源、辦學條件、校長人選、課程設置、師資情況、入學要求、學校管理、收費標準等文件;同時,學校建筑設施的安全條件和衛生、消防設施,需經州建設、衛生以及消防部門檢查批準后,方可開辦、運行;營利性私立學校的設立基本上遵循公司的設立程序,當然,也必須達到政府所規定的安全、衛生和消防標準。
從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兩類私立學校設立的相關規定可以看出,美國州政府對兩類學校的設立標準是依據他們自身的屬性和教育發展的規律性而做出的。非營利性私立學校的設立標準相對比較嚴格,使非營利性私立學校能夠從一開始就比較規范。而對營利性私立學校的設立各州政府沒有太多的規定性限制,只要達到相關安全、衛生等規定就可以申請辦理注冊。
(二)辦學經費政策
美國各州政府對營利性與非營利性私立學校經費來源有不同的規定。非營利性私立學校經費來源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政府資助;二是學校自籌。學校自籌資金的途經主要也是兩個:學費和社會捐助。營利性私立學校的教育經費來源的構成與非營利性私立學校的有很大的差異,幾乎沒有來自政府的資金支持,學費是其主要的收入來源。可見,營利性私立學校的經費來源比較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校的持續穩定發展。
(三)學校產權政策
兩類私立學校的性質決定了不同的產權歸屬和財產處置政策。對于非營利性私立學校,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組織,在財力物力上對學校都給予了支持,所以學校的產權歸屬于私立學校本身。而對于營利性私立學校來說,前期投資都來源于私人資本,它是私人或私人團體用于投資并取得相應利益回報的商業行為,其產權歸投資者所有。
由于產權歸屬的不同,所以在私立學校解散時,財產的處置也不同。關于非營利性私立學校在解散時,有些州規定按“力求近似”的原則,將盈余資產捐送給從事相近工作的機構,比如其他的非營利性私立學校或公益性事業。而營利性私立學校的資產不受政府的支配,無論盈虧都與投資者直接相關。
(四)政府資助政策
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都設立了負責私立教育事務的專門機構。這種機構與私立學校的關系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而是起著指導與服務的作用。政府對私立學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資助政策。
1.稅收政策。
學校的性質決定了稅收政策的取向。美國聯邦政府根據私立學校的營利性與非營利性采取了不同的稅收政策。美國《國內稅收法》第501條規定:專門以宗教、慈善、科學或教育等活動為目的的組織免交聯邦所得稅,其條件是:“其純收入的任何部分都不能用于增加任何股票持有者和個人的利益。”根據《美國慈善法》的規定,一個組織要想獲得免稅資格必須滿足以下幾方面的要求:其成立完全出于非營利目的;其經營主要為達到規定的非營利目的;不得為個人謀取利益。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非營利性私立學校享受政府的這一免稅待遇。營利性私立學校不享受免稅政策,它們必須接受工商部門的管理,并根據公司法、商法及稅法的有關規定照章納稅。《美國標準公司法》第132條規定“營利性高等教育機構不享受免稅的待遇”,必須向州繳納相關的特種稅。
2.學生資助政策。
美國1958年、1963年的《國防教育法》中都規定了向非營利性教育機構提供補助金和貸款的具體條件,但營利性教育機構始終被排斥在外。直至1972年的美國《高等教育法案》修訂中,規定有幾種類型的營利性教育機構的學生可以有資格接受聯邦政府的財政資助,其中最為突出、影響最大的是“基本教育機會助學金”(BadcEduceaionM Opportunity Grant),又稱為派爾助學金(Pell Grant)的設立,該獎學金面向所有類型學校的學生,只要符合“第四款”條件的規定,都可以加入“第四款”資助計劃。
3.公立學校為私立學校提供服務政策。
在美國,很多州都將一定數量的教育經費劃撥到公立中小學,指定用于為某些私立中小學提供服務,比如課程開設、實驗室、圖書館或其他教學設施的使用等。州教育部門會對這些服務進行檢查,如公立學校未按規定完成任務,則會被抽回所劃撥的教育經費。政府這一政策主要適用于非營利性私立學校,而對營利性私立學校沒有相關的規定。
(五)教師管理政策
1.在美國,私立中小學大多數屬于非營利性學校,各州都對其教師實行資格證書制度,但各州標準不盡相同,也不相互承認。
2.在非營利性和營利性私立學校中,教師都實行聘任制,一般公開招聘。但非營利性高等私立學校教師被聘用5~7年后,有較好教學效果,即可得到終身教授職位。
3.非營利性私立學校一般均為聘任教師提供醫療和養老金保險,保險費由學校和教師共同承擔,并且學校是主要承擔者。而在營利性私立學校中,由于大多數是兼職教師(學術或技術水平較高的專業人員),學校一般按課程或課時支付報酬,并不提供各種福利。
美國各州政府對營利性與非營利性私立學校師資政策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對教師社會保障的政策支持上。當然,從這些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中可以看出,非營利性學校的教師在一定程度上享受著與公立學校教師相同的保障,而營利性私立學校教師的保障沒有相關的規定,只有一定的報酬作為勞動回報。
從上述政策解讀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對私立學校的管理有間接與直接之分,有宏觀與微觀之分。但總體上來說,對非營利性私立學校的管理比較的嚴格,各種限制性政策較多,同時各種辦學優惠政策也遠超過營利性私立學校。對于營利性私立學校的管理,政府只是在宏觀層面和間接方面進行某些約束,優惠和激勵政策相對較少。可以說,營利性私立學校基本上不受政府的直接管理,它實行的是企業制度管理方式。
二、美國私立學校分類管理政策對我國民辦學校分類管理的啟示
我國民辦學校分類管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都不夠充分。尚無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導致在實踐中鼓勵和規范的政策常常產生矛盾,法律規定的民辦學校優惠政策得不到落實。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民辦學校分類管理體系。
(一)民辦學校的設立
我國目前民辦學校的設立是按“民辦非企業”來定性的,這種模糊的定性造成了管理上的許多混亂和困惑。借鑒美國的經驗,我國民辦學校的設立首先必須按照營利性與非營利性進行分類管理。立足我國民辦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參照現行營利性與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界定來明確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即符合以下幾個方面要求:首先,學校法人產權獨立完整;其次,舉辦者不享有辦學結余資產的所有權;再次,終止時,從辦學結余中歸還舉辦者投入后的剩余資產必須用于發展教育,不得進行分配。按照上述的標準,民辦學校在設立時采取申報制,由民辦學校舉辦者自主選擇學校的性質,并向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主管部門依照營利性與非營利性的標準進行審核、登記、管理。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屬于社團法人,建立監事制度并適用于非營利性組織財務會計制度;營利性民辦學校屬于公司法人,建立董事會,并設立獨立董事,適用于公司財務會計制度。
(二)學校產權政策
美國私立學校產權關系處理是按照其設立時的性質不同,采用不同的產權政策。同樣,我們也可以根據兩類民辦學校的不同性質,建立不同的民辦學校產權政策。如果不接受政府財政資助的非營利性民辦院校和營利性民辦院校擁有完全的學校法人財產權。營利性民辦院校財產可以繼承、轉讓、抵押,甚至可以上市,擁有可以申請破產保護的權利。接受政府資助的非營利性民辦院校的產權則沒有以上的權利,產權只能是單位或集體所有,民辦學校終止辦學時,學校財產不得據為已有,或挪為他用,必須交由政府統一用于其他公益事業或其他非營利性民辦院校。
(三)學校運行政策
我們知道,美國私立學校擁有充分的自主辦學權,尤其是營利性私立學校。在我國,由于幅員遼闊,各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和辦學條件都有很大的不同,學校的運行政策應該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而定。當然,我們從美國私立學校分類管理政策解讀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1.招生自。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招生應納入當地政府招生計劃,享受與公辦學校同等的招生待遇,同時又有較大的招生自;營利性民辦院校招生由學校自行決定和自主進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對其加強指導與監督。
2.收費自。非營利性民辦院校的收費標準由當地物價部門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協調,依照同級同類公辦學校生均經費和民辦院校的辦學成本來確定;營利性民辦院校應依據辦學成本和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自主確定收費標準,并報物價局備案,接受監督。
3.教學自。非營利性民辦院校的相對自主的教學權利指的是它必須在當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制定適合學校特點的課程安排和教材選擇;營利性民辦院校的教學工作在遵循國家規定的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具有完全的自。
(四)政府資助政策
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私立學校的稅收、財政等方面的經驗,制定我國民辦學校分類管理的政府資助政策。
1.稅收政策。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應該享有與公辦學校同等的稅收優惠,比如出資人將房產設備投入到民辦學校,免征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土地增值稅、契稅;個人和社會組織通過具有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公益性組織向民辦學校捐贈時,準予在稅前按一定比例據實扣除(如社會組織未超過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50%的部分)。營利性民辦學校免征營業稅,企業所得稅減半,或享受當地高新企業的優惠政策等。
2.財政政策。各省、市、縣政府分別設立民辦教育專項基金,以差額補助、定額補助、項目補助等形式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提供資助。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學生享有同公辦類學校學生一樣的政府資助。而對于營利性民辦學校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予以資助,其學校學生享有一定的政府財政資助。
同時,我們還應該借鑒美國的“公立學校為私立學校提供服務”政策。在我國,由于國家的財政政策傾斜,公辦學校教育資源比較豐富。在實行分類管理后,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可以共享一些公辦學校的教育資源,如圖書館、實驗室等等。而營利性學校在設定嚴格的限制條件后,可以給予一定的資源共享權利。
(五)教師待遇政策
關鍵詞:法國政府;私立學校;購買學校教育服務;協作合同;簡單合同
在法國,公共服務可由公共部門提供,也可由個體、私企或其他私立性質的機構在公共部門的資助和監督下提供。公共服務包括三類: 一是政府性公共服務,如司法、外交、國防等;二是非商業性公共服務,如教育、文化、衛生等;三是商業性公共服務,如能源、交通等。教育屬于非商業性公共服務,通常是免費(或低收費)的。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是稅收或強制性分攤金。2010年,法國教育經費總額為1348億歐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 其中,初等教育(小學、幼兒園)經費占27.0%, 中等教育(初、高中)經費占41.2%, 高等教育經費占21.2%,繼續教育(培訓)及其他校外活動經費占10.6%。在這些經費中,中央政府經費占56.8%,地方政府經費占25.0%,家庭經費占11.1%,企業經費占6.5%,其他公共部門經費占0.6%。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經費合計超過80%。
法國政府規定,適齡青少年(6~16歲)必須到校或在家庭(少數)接受義務教育。法國的中小學校分為公立和私立兩類,絕大多數學生(83%)就讀于公立學校,其他學生(17%)就讀于私立學校。政府對公立學校的投入包括教師工資、運行經費和其他投資經費(如校舍建設等)。公立學校嚴格按照政府制定的教學大綱實施教學活動,其教師享受國家公務員待遇。私立學校分兩類,即簽約私立學校和非簽約私立學校。簽約私立學校是指那些與政府簽署協作合同的私立學校(中學或小學)或簡單合同的私立學校(僅限于小學)。與政府簽署協作合同的私立學校的教師工資和運行經費均由政府撥款支付,其他投資(如校舍建設、維護等)通常由學校自行負責。而與政府簽署簡單合同的私立學校,政府僅支付其教師工資。私立學校中98%的學生在簽約私立學校就讀。這些學校的部分教師屬于國家公務員,其余則是僅與學校簽約的合同教師。簽約私立學校按照政府制定的教學大綱實施教學活動。但是,與政府簽署簡單合同的私立學校則擁有較大的自,可自行安排教學內容。非簽約私立學校是指那些沒有與政府簽約的私立學校(只占極少部分)。政府不對這類學校進行經費投入,學校自行解決全部費用,教師聘用及教學計劃也由學校自行決定。
私立學校大多屬于教會學校,部分私立學校是根據社會的某些特殊需要而創辦的。例如,學生在認知或學業上遇到較大困難時,家長不希望孩子進入公立學校,就會去尋找對孩子照顧比較周全的私立學校。義務教育是政府的職責,私立學校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政府辦學的壓力,為學生入學提供更多的選擇。政府與私立學校簽約并給予資助被視為政府購買學校教育服務的主要形式。在2010年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私立學校教育經費中,政府(包括中央、地方)經費投入比例占77.5%。
一、服務范圍
政府向私立學校購買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服務通常包括12項內容: 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和技術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中后教育、入學特殊設施、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社會活動、學校運行管理、教師初始教育和繼續教育、教師補缺、課外輔導。
二、服務主體
符合與政府簽約條件的私立學校是政府購買學校教育服務的承接主體。私立學校的法律屬性可以是協會(Association Loi 1901,通稱為符合1901年法律的協會),也可以是企業(如有限責任公司、個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等)。確定學校的法律屬性對辦學很重要,因為它關系到收費、納稅、人員聘用制度等諸多事宜。
三、購買程序
私立學校與政府簽約、獲得政府經費的過程,就是政府購買學校教育服務的過程。一般程序為: 創辦學校-提出申請-獲準簽約-執行合同。如果私立學校希望與政府簽約,就必須具備一定的辦學條件: 第一,學校創建時間達5年以上(在郊區新區創建的學校須1年以上);第二,教師的學歷學位、身體狀況、品行記錄,以及校長的資歷等都要符合要求;第三,校舍安全、衛生狀況達標。符合條件的學校可以于每年1月31日前向政府提出申請,獲準后簽約。簽約的一方是代表校方的校長和校舍管理機構負責人,另一方是政府代表(一般是省長)。合同一般在當年9月份生效,學校獲得政府相應的經費支持。
四、資金管理
私立學校的經費并非全部由政府提供。政府對簽約的私立學校只提供教師工資及一些補助資金,用于學校的正常運轉。學校可以向學生家庭收取一定的學費作為補充。不同學校、不同年級的學費各有不同。學校作為非營利性機構,須依法辦學,遵循非營利原則,經費使用遵守財務制度,學校財務受國家監督。
五、績效管理
學校與政府簽約后,須嚴格按照合同要求辦學,如遵循政府制定的教學大綱和規章制度,執行與公立學校類似的課時安排和作息時間,不使用政府禁止的教材等。簡單合同至少為期3年,無上限;協作合同的期限沒有硬性的規定。兩種合同期滿后,只要符合相關條件就可以續簽。達到要求的與政府簽署簡單合同的私立學校,可以申請轉為協作合同私立學校或申請并入公立學校。與政府簽約的私立學校辦學受政府督導,如果出現違反法律法規辦學或嚴重不遵循合同的現象,經專門委員會審核確認后,由省長宣布解除合同。
六、工作機制
第一,法國允許自由創辦學校。在法國,符合條件的個人或機構均可創辦學校。法國中小學公立與私立學校并存,且以公立為主,私立為輔。私立學校的存在是政府購買學校教育服務的前提。
第二,政府通過簽約購買學校教育服務。政府通過與私立學校簽約的方式直接向校方購買學校教育服務。
第三,政府投入與監管并重。政府對簽約的私立學校投入較多的經費,對其教學管理和督導也比較嚴格,尤其是對簽署協作合同的私立學校。但是,簽約的私立學校在辦學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政府經費介入程度不同的兩種合同,使政府購買學校教育服務的方式變得更為靈活。
從定義上來講,民營化一“化”一其所指的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狀態。它是一個不斷地減少和降低學校 的公共所有權、公共財政投入和/或公共控制,進而提高私人對學校的所有權、財政投入和/或私有控制的過 程。盡管這一概念指出了所要變化的方向,但卻沒有指明變化的起點。筆者認為,民營化的起點有兩個,一是 已經十分民營化的教育體系的進一步民營化,二是大部分或全部是公立教育體系的民營化。由于上述及其它方 面相關的原因致使民營化問題十分復雜。表一列出了部分國家中公立和私立教育機構的一些數據。
表一:教育中私立部分的相對規模
(附圖 {圖})
注:表內數據是指學校的注冊生數而不是學校數。數字主要來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關于公立和私 立的定義每個國家并不十分一致。
民營化的目標
一般而言,民營化之倡導是基于如下所述的其中一個或幾個原因。
·減輕政府財政支出的負擔,
·提高學校經營管理的效率,
·增加教育供給方式的多樣化和選擇性,
·提高學校對其消費者的責任感。
有些國家會比另外一些國家更為強調其中某些特別的目標。即使在民營化呼聲極高的情況下,由于每個社 會的差異性和教育體制的選擇必需基于某些優先發展的目標這一特性,因此并沒有一個普適性的民營化模式。 不過,一個國家的決策者總是會從其它國家的經驗中學到許多有益的東西。
學校類型和政策背景
對教育政策進行分析的一個主要困難是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類型的復雜性。大多數學校有共同的主流課程 ,但有些學校有不同的、針對特定的宗教、文化、政治和其它要求的課程。而且在每一類課程體系中都有精英 學校(elite),普通學校(standard)、替補學校(second-chance)和補習學校(supplementary)。筆者將 其歸納如表二。
表二:學校類型
學校性質
精英學校 普通學校 替補學校 補習學校
主流課程 公立學校 課程 私立學校 性質 更新課程 公立學校
私立學校
理解學校類型的多樣性有助于決策者認識到私立學校不一定在質量上勝過公立學校。的確,在許多國家尤 其是非洲和亞洲,大部分私立學校質量都不高。尤其是在替補學校中這種現象更為突出。這些學校主要接受那 些不能進入公立學校的學生,而且通常缺乏設備,教師水平也低。
另外,私立學校類型的多樣性還體現在對待私營機構的重視程度上:與不發達國家相比,工業化國家對私 營機構更為重視。私立替補學校在不發達國家是最為常見的,由于在這些國家政府資源特別缺乏,因此影響到 公立學校的數量也十分有限,私立替補學校就大量出現。相反在發達國家中,私立教育的主要類型為精英和/ 或非傳統課程的學校。由于這一私立學校結構上的差異,所以對發達國家的研究政策建議應與對不發達國家的 有本質的不同。
民營化的策略
上述論點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由此我們得出在不同的國家中存在有四種民營化策略。它們是:
·公立學校所有權的轉移
·在不對現有制度重新設計的前提下調整公私立學校間的平衡,
·增加政府對私立學校的財政等方面的支持,
·增加私人對公立學校財政等方面的支持。
但是,還要認識到大多數的民營化行為并非是周密計劃的結果。實際上在有的國家民營化之發生并不是出 于政府之意愿。這種情況在對中等和/或高等教育有較高需求時尤為普遍,但在部分人強烈要求設立有關針對 特定宗教、文化或其它考慮的課程時也會發生。在許多國家為公立學校的學生提供額外輔導的補習性私立學校 或許是最為典型的非政府計劃型教育形式。
民營化的結果
民營化導致5種主要的結果,即效率、責任、多元化、機會和公平。
效率 有些研究表明私立學校的效率比公立學校的高(如Lockheed & Jimenes,1994;Kingdon,1994)。這 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私立學校的管理者有更強的效率意識。另外,私立學校通常雇傭兼職教師和工資較低的教 師。但是,上述觀點并非必然地意味著將整個教育系統民營化會實現當整個教育系統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私立的 情況下所具有的效率。在就任何關于私立學校在何種情況下、在何種程度上具有比公立學校更高的效率作出確 定的結論之前,一定要進行大量的研究(Riddell,1993)。
責任 盡管許多研究者認為私立學校會對家長和社區更為負責任,但這一問題仍是十分復雜的。教會和社 區組織附屬的學校會給家長更多的機會表達他們的意見,私立學校的所有者認為聽取家長和社區的意見對維持 對私立學校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話,他們會樂于傾聽家長和社區的意見。但是,放長線并非總是能釣到大魚。
多元化 相反,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卻是不言而喻的。多元化當然也存在于公立學校體系中,但私立教育體 系以其精英的或非傳統性課程更易于促進多元化。不過替補學校由于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追隨公立學校的,因而 其對多元化的促進作用并不大。
機會 在私立教育幾乎不可能代替公立教育的地方,至少在宏觀的意義上并不能說私立學校擴大了入學機 會。但一般而言私立學校的確擴大了總入學數。尤其是替補學校更是如此。問題是此類學校的質量往往很低, 機會擴大這一收益亦就成為一個疑問。
公平 機會問題與公平問題緊密相連(Anderson,1994)。民營化會造成并擴大不平等這一事實是政府審慎 對待民營化問題的最重要的原因。對現存公立學校進行民營化會降低來自貧窮家庭孩子的入學機會。而且私立 學校總是有一個都市化的基礎,這意味著農村人口會處于相對的不利境地。有性別方面,民營化會給男性更多 的機會。所以對這個問題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同時,討論私立學校的不公平問題不應忘記公立學校同樣存在著不平等現象。
政策建議
啟動決策所必需的初始工作包括對現有學校進行認真的分類、定義有關概念,并制定相應的目標。只有具 備了這些前提條件,才有望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針對特定目標的政策。
在完成這些初步工作后,決策者即可考慮我們提出的各種不同的策略。每個政府和社會所處的環境是千差 萬別的;但仍有可能分辨出每種策略所應考慮主要的問題。
就將現存學校民營化而言,政府必需考慮學校自己是否會決定改變它們的現存地位,或者,關于哪些學校 要實行民營化的決策是否應由中央政府作出。政府還要考慮那些不能或不愿到新民營化學校讀書的兒童的受教 育機會。即使在已經實行了全國性的對學校權力下放的情況下,這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為了平行地發展私立學校,政府可以給予沒有經驗的學校以資助、貸款和技術幫助。有些政府采用了教育 券制度取得了部分成功(比如參見:Espinola,1994;Hakim et al.1994)。另外,政府還可以通過向潛在的消 費者[①b]提供學校的地址和特點等方面信息的方式幫助這些私立學校。有關對私立學校的管理和規章制度 也是很重要的。當規章制度看似限制自由產業精神時,在有些時候就會提高公眾對私立學校的信心而使私立學 校受益。
就公立學校內部的民營化而言,有幾個工業化國家在八十年代進行了重要的實驗(參見:Lingard et al. 1993;Pring,1998)。這些案例中,學校得到了更多的自主權并被要求相互之間要競爭學生和經費。這些新的措 施引發了激烈的爭論,部分是由于市場的需求模糊了教育和社會的目標。不過,這些實驗給其它國家的決策者 則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經驗教訓。
結論
無論是在經濟方面還是在教育方面,民營化無疑已成為一個全球性趨勢。變革并不只有一個方向,但總體 而言其路是向對學校更多的私人所有、私人財政和私人控制的方向發展。
但是民營化并不是一副靈丹妙藥。政府必需在許多因素之間保持平衡,而且有的目標經由在公立學校內進 行改革就能夠實現,不一定要進行大范圍的民營化。進一步講,有些情況下會需要對學校更多的公共財政支持 和管理控制,而不是削減這些支持。
由于民營化問題的復雜性、大部分民營化的嘗試只是近年來的事,目前尚缺乏對這些嘗試的評估性研究, 因而政府在大多數情況下要明智地審慎行動。無論如何,通過比較研究我們可以學到許多。通過這些探討,決 策者能夠了解陷阱在哪里以及什么樣的政策最有可能成功。對決策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發展出適合他們所處環 境的策略。這就要求要認真辨明整體目標并衡量實現這些目標的新的辦法。
參考資料:
ANDERSON,D.S(1994):'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Sociolgical Perspectives',in HUSEN,Torsten & POSTLTHWAITE,T.Neville(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Oxford:Pergamon Press,P P.4824-31.
ESPINOLA,Viola(1994):'The Decccntraliz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Chile(1980-1994)'.San tiago:Centro de Investigacionry Desarrollo de la Education.
HAKIM,Simon,SEIDENSTAT,Paul &BOWMAN,Gary W.(edS.)(1994):Privatizing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al Choice:Concepts,Plans and Experiences.NewYork:Praeger.
KINGDON,Geets Gandhi(1994):'An Economic Evaluation of School Mangement-Types in Urban India: A Case Study of Uttar Pradesh',PH.D.thesis,University of Oxford.
LOCKHEED,Marline E.&.JIMENEZ,Emmanuel(1994):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in Developing Countr ies.HRO Working Paper No.43,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
LINGARD,B.,KNIGHT,J.&.PORTER.P.(eds.)(1993):Schooling Reform in Hard Times,London:Falmer Pr ess.
PRING,Richard(1998):'Privatisation'.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VOl.16,No.pp.8 5-96.(譯者系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
[①a] 對原文中的“Privatisation”這一概念,有不同的譯法。如私營化、民營化、民有化等。中文 教育文獻中與之相關的概念有“私立教育、民辦教育”等。在介紹英國將國有公司出賣給私人經營時也曾使用 過“民營化”這一概念。故此處譯者認為將之譯為“民營化”較為妥貼。
關于民辦職業教育的舉辦,在我國職教法中已作出了明確規定:“國家鼓勵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舉辦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可以說我國民辦職業教育的發展,在社會需要基礎上已經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所存在的問題在于缺乏理論上的研究與實踐基礎的驗證。關于我國民辦職業教育的發展同樣也存在著諸如能否營利、對民辦職業學校管理薄弱諸類問題,在此我們不作太多的議論,僅就民辦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幾個問題進行研究。
一、民辦職業教育的性質與任務
在探討此問題前,首先應明確民辦教育的概念及應用領域。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以辦學主體是否具有政府權能為標準而將學校劃分為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公立學校指由政府直接舉辦的學校,私立學校指由非政府機構舉辦的學校,包括不具有政府權能的社會力量。在此我們也認為,民辦學校即私立學校,所有社會力量舉辦的教育都可稱民辦教育。按照國際習慣一般將民辦教育稱為私立教育較為合適,在中國則以民辦教育較符合國情與教育發展形勢。故在一般描述國外民辦教育時冠之以私立教育,而在研究中國情況時則以民辦教育統稱之。
國際私立教育發展與成熟的歷史研究表明,教育的民主化與法制化;教育的自主性與公共性,二者是保證私立教育存在與發展的最基本條件。教育的民主化將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作為廣泛的民辦教育發展的最基本條件;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則促進和保證了私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而教育的自主性和公共性,則為私立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發展的基礎。這些屬性,保證了私立教育在歐美等國延續了幾個世紀的發展,與公立教育相比日益顯示出其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如美國私立教育已逐漸從昔日的宗教教育為主發展為與公立教育同等教育目的與內容、在教學及管理上獨具一格的學校。日本私立教育的產生及內容更多地受西方教育民主思想的影響,通過法制化手段保證及促進了私立教育的發展,使教育從貴族階層的特權普及入一般民眾社會,實現了教育的大眾化。但是無論何種原因,可以說,私立教育的產生與發展是基于一定的社會政治背景基礎上,社會的需求最終促成了它的存在與發展,補充公立或國辦教育之不足,提供公民接受各種教育的機會與權利,其性質與任務也是緊緊圍繞社會需求而定的。所不同在于,如果說以往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私立教育以進行知識傳授及普及教育,滿足不同社會階層的教育需求為主,而現代社會的私立教育則更多地傾向于滿足個體需要,追求社會多樣化發展的內容與要求。這也反映出現代社會對教育系統的價值與內容的重新認識與定位。可以說,私立教育的性質與任務是隨著不同的社會發展與需求而進行變革,以保證其存在的價值與合理性。
二、私立職業教育在職業教育體系中的層次與規模
從世界教育發展歷史來看,公、私立并舉的教育體制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它是人類社會傳遞文化遺產的一種工具,僅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發展時期發揮的作用不同而已,世界各國的教育體制中各級各類學校都是由國立、公立、私立三類學校構成。從教育類型來看,各類教育中都存有私立學校,但相對而言,屬于普通教育內容的私立教育比私立職業教育易得到發展,因此,世界各國教育體制中屬普通和高等教育之私立教育較為發達;從各類學校發揮的作用來看,傳播宗教知識內容一直作為私立普通教育機構的主要教育教學內容,這也就限制了以傳授技能與技術為主的私立職業教育的發展。由于職業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對私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一些現實要求,如教學內容與手段的限制。何種類型與層次的私立職業教育發展最為合適,或那一層次的教育最適合私立職業教育的發展,認真學習發達國家私立職業教育發展的經驗,發現在大多數國家的中等層次的職業教育由國家承擔,而中學后或培訓性質的職業教育則大多數為私立的職業教育,如美國,由于其教育體制中完全的或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職業中學相對較少,因此所有中等層次的職業教育均是在公立中學實施,這類公立中學設有一定數量的職業課程。而屬高中后非學術性、非學歷教育的職業培訓學校則大多為私立性質,據統計在美國這類學校目前已達7071所,其中私立6514所,占有92.8%;同時由于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絕大多數的中學畢業生都將在畢業后繼續接受教育,因此在美國除為繼續進行學位課程的公立性的社區學院外,大量的是屬于私立性質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據統計這二類機構的比例為1比6,也就是說在美國屬于中學后教育階段的職業教育大多數為私立的。日本的情況也是如此,據有關統計資料,到1992年底,在日本屬于高中后教育階段的職業教育中最為發達的是私立高等專科學校和專門學校,共有2494所,占總數的86.7%,另有私立短期大學499所,占84.4%。總結美日二發達國家私立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與經驗,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私立職業教育或培訓在非學歷教育和中等層次之上發展較為合理并能獲得較大的價值;在高等職業教育層次或在屬于職業技術培訓內容方面更易獲得發展。美日二國私立職業教育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私立高中后職業教育與培訓是職業教育的內容主要承擔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補充。
三、民辦職業教育與企業辦職業培訓的關系
關于此問題,主要的模糊認識在于①企業教育是否也是民辦教育,特別是在企業經營機制轉換后,企業的辦學行為與辦學主體與企業的所有制間的關系問題;②如果企業辦學屬于民辦職業教育范疇,但現實的反映表明它又不等同于純粹意義上的民辦職業教育,其與民辦職業教育的不同點在何處;③如果企業教育隨著企業經營機制轉換作相應的改革,企業作為民辦教育如何發展;④我國企業教育與國外企業教育的不同,也就是企業教育不能成為企業內的獨立存在體,還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與義務的前提下,其民辦意義體現在何處。
對此類問題,本人認為,①企業職業教育屬于民辦職業教育,這是由企業的所有制性質決定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公開,管理科學”,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企業正在逐步成為市場主體和自主經營的經濟實體,經營權與所有權的變化,決定了其所從事的職業教育的性質,私營企業、個體企業、合資企業所進行的教育與培訓活動當然屬于民辦職業教育或私立職業教育,必須明確的是,企業教育尤其是企業開展的培訓,是以企業發展為本,企業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人才,以滿足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需要。企業教育成為企業發展行為,企業教育與企業生產與經營納入同步發展軌道,這樣企業教育行為也屬于企業的一種經營行為。但是企業辦學由于企業性質的復雜性,使得辦學主體及性質也呈現出多種特性。在企業教育類型上,從國外情況來看,有企業與企業聯辦,企業與社會聯辦,企業委托其他企業、行業、社會辦等,企業給予經費資助或提供教學實習場所。
②企業職業培訓屬于民辦職業教育,而且隨著職業教育多樣化的發展,企業開展的職業教育將成為今后民辦職業教育的一個最重要組成部分。理由在于國家對于民辦教育的鼓勵與支持政策和企業職業培訓發展為民辦職業教育的社會必然性。1997年頒布的《社會力量辦學條例》,其中明確指出社會力量是指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這樣企業所承擔的教育形式在法律上已成為社會力量辦學的組成部分。另從我國國情來看,能夠承擔一定的社會教育任務及職業培訓的機構,大多數是一些企業或由行業組織的培訓機構,可以說,企業辦學一直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大特色,但企業的改革沖擊最大的也是企業辦學這一領域,如何在企業所有制形式轉變過程中,使企業的辦學適應企業轉變需要并及時作相應的改革,是企業教育繼續存在與發展的關鍵。目前企業教育向民辦教育體制轉變,并與其它培訓機構進行多種形式的聯合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路。
四、民辦職業教育與政府的資助
目前,世界上大多國家的私立學校大多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接受政府資助,政府在經費上的資助,使私立學校具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這也是維持和發展私立學校的必要條件,同時政府通過對私立學校的資助,有效地實現對私立學校發展的控制,保證私立學校成為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并發揮作用。可以說,政府的扶持政策與財政資助,是私立教育發展的保障條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私立學校的教學條件和教學質量。國外政府對私立學校的資助包括低息貸款、稅收優惠、政府資助,在日本最為著名的為1970年的《私學振興財團法》和1975年的《私立學校振興援助法》,自此,政府對私立學校的經常費用補助金,最高達學校經常費用的50%。另有一種形式是通過對民辦學校學習者進行資助的方式來實現的,例如美國聯邦政府主要以學生貸款、獎學金、專項補貼等方式進行資助,這種資助保證了有才華、但受經濟困擾的學生能夠接受平等的、較好的教育機會與權利,學校則通過穩定生源、質量提高而間接受益。
但是必須明確的是,國家對私立教育的資助,是私立教育獲得與公立教育發展的同等條件,承擔相同的任務,且政府有足夠的財力與物力來扶持私立教育發展,并通過資金資助作為重要的管理手段。如果在不具備這種條件的情況下,政府如何發揮在私立教育中的管理職責,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問題。
五、民辦職業教育發展的途徑與形式
私立教育在實行自由經濟的資本主義國家獲得了很快的發展,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和經濟驅動,東西方經濟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我國如果實行真正意義上的純私立教育只能是少數,民辦教育的發展還是應該立足于中國國情與現實需要。對于民辦職業教育的發展,可能還是以通過對現有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以形成辦學主體多樣化的形式而實現,諸如國有民辦、民辦公助、政企聯辦、依托名牌學校來辦、中外合資辦學等多種類型。在這方面,我們也進行了一些試驗與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經驗與成績,如浙江省開展的公辦職業學校改制試點,實行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與促進社會力量辦學,加強企校聯合,推行“國有民辦”相結合。寧波在職業學校推行的“國有民營”改革試點,在辦學質量較高,效益較好的國有學校實行民辦運行機制,逐漸減少政府投入,增強學校活力。溫州市所屬甌海區301所社會力量辦學單位中,屬于國有民辦的3所,民辦公助的138所,企業家合作辦學的18所,部門、社會團體辦學的11所、私人辦學的131所。而江西省則探索出了一條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民辦職業教育的發展出路,如新余市職業教育實行的“一校兩制,校中設校”的模式。可以說,目前我國民辦職業教育在改革原有單一辦學模式的過程中,已經探索出一些發展的途徑與模式,民辦職業教育已成為當地發展職業教育的生力軍。民辦職業教育發展實現了與辦學體制改革的緊密結合。
同時,發展民辦職業教育也存在著巨大的潛力與社會需求,現有公辦職業學校在辦學上存在著諸如教育投入不足,學校數量不夠,專業設置單一,畢業生分配困難,管理體制上的不暢等問題,而目前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需求仍很大,據統計,全國每年大約有1450萬初中畢業生,其中約有350萬初中畢業生進入普通高中,仍然有近1100萬初中畢業生需要接受職業教育,目前中等職業學校每年招生數大約在420萬人,這樣還有近700萬初中畢業生沒有機會接受職業教育。今后中國民辦職業教育將隨著教育體制,特別是職業教育辦學體制的改革而成為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成為今后教育加快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因此,研究探索中國民辦職業教育的特色與發展方向,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任務。
參考資料:
邵金榮張文《美國私立教育:歷史、現狀與啟示》教育研究1994.6
董明傳王志強《日本私立教育概況及啟示》中國成人教育1994.2
民辦不是私立,但是民辦包含私立。民辦學校是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依法舉辦的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
民辦和私立的區別民辦學校
1、舉辦人不是國家機構;
2、資金來源于非國家財政性經費;
3、面向社會舉辦學校,也就是面向社會招收學生和學員,服務于不特定的群體和公民個人,而不是只招收某個團體、企業、行業、系統和特定群體的人為學生或學員。
私立學校
1、私立學校是指由私人或私立機構投資,由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批準,教育和政府的結合,解決更多側重于教育公平問題的學校。
2、私立學校是教育和市場的結合,更多解決的是教育的效率問題。
3、為了適應區域人才來源短缺的問題、區域經濟發展,人才總是趨于短缺狀態,需要教育和培訓,私立學校應運而生。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專業化;中學教育;發展
作者簡介:杜曉超(1976-),女,滿族,河北保定人,三峽大學理學院,講師;熊偉(1977-),男,湖北荊州人,三峽大學理學院,講師。
(湖北宜昌443002)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1-0109-02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對教師的要求從“數量”轉向了“質量”,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對教師專業化發展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教師專業化運動有了實質性的進展。[1]
2007年6月7日教育部的《2006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顯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繼續提高。[2]其中全國初中專任教師347.5萬人,初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6.34%,生師比為17.15∶1。普通高中專任教師138.72萬人,生師比為18.13∶1,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86.46%。我們還要看到局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偏遠地區,依然存在缺乏資歷、沒有經過正規教師職業培訓的代課教師。在未經過高等教育的前提下,其自身專業知識不足、理論體系不完善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直接制約著我國中小學教育發展水平。特別是當前私立學校發展水平層次不齊,普遍存在教師專業化規范不完善的現象。在我國教育改革的進程中,教師的專業化要求是教師自我發展和國家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專業化
專業是指從事一種需要專門技能的職業,這種職業具有高深而獨特的知識及高深的技術,需要從業者必須通過高等院校相應專業的系統學習或進修才能獲得。專業化是指一個普通的職業群體在一定的時期內,逐漸符合專業標準、成為專門的職業并獲得相應的專業地位的過程。而教師專業化是職業專業化的一種類型,是指教師個人成為教學專業的成員并且在教學中具有越來越成熟的作用這樣一個轉變過程。[2]
為促進教師的專業化合理有序發展,除教育部直屬的包括北京師范大學等在內的六所師范院校,還有其他師范類院校、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等,作為教師的專業培訓機構。另外1995年12月12日國務院令第188號《教師資格條例》,即教師資格制度的法律法規、政策依據。至此明確了中國公民在各級各類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中專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必須依法取得教師資格的制度。
二、教師專業化的現狀
2007年5月,國務院決定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這一重大舉措,進一步增強了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讓教育成為全社會最受尊重的事業。但是當今的教師不僅僅限于師范院校畢業生,其他非師范院校相關專業畢業生通過修學規定科目并通過考試達到要求的也可取得教師資格證。
1.教師的準入制
我國的教師準入制是教師資格證書制,1994年1月1日以后進入教師隊伍的人員和符合教師資格認定條件的中國公民將可以根據法定的教師資格認定程序取得教師資格。[3]從目前來看,教師資格證的發放有兩個途徑,師范類教育的統一發放;非師范類的畢業生要通過專門的考試才能獲得。
非師范教育類專業畢業的人員需參加教育學、心理學補修、測試和教育教學能力測評,成績合格,方能取得教師從業資格。從現實情況來看,從業者進入教育行業只有資格考試這一關還是遠遠不夠的,就師范生完整的培養路徑來看,教育技能的培養、教育知識的完善和教育道德的培養,還有教育見習和實習過程,這都是踏入教師崗位所必需的。
非師范類畢業生進入教師崗位的門檻太低造成部分教師的能力參差不齊,但這又是不可避免的。從目前的整體情況來看,師范類的畢業生數目上并不能滿足需求,特別是在西部地區和鄉鎮,如果準入制度過嚴,就會使得局部師資不夠,這對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不利。但是教師的準入制度卻又是提高教師專業化進程的關鍵,完善了準入制度,就能提高教育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對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有很大的幫助。這樣就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因此,提高教師的準入制度要從多方面入手,完善教師培養制度和增加教育投入,才能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進入教育行業,才能有效地提高整體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2.教師的職前教育
師范類畢業生和非師范類畢業生的差別在職前教育的培養上,師范生的培養在專門的師范院校或者綜合類大學的教育學院類進行,而非師范生在職前基本沒有經過專門的培養。但非師范生進入教師職業需要教師資格證,在考取資格證時要經過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筆試、面試及試講,這很大程度上要靠自學,由于沒有實際工作經驗很難短時間通過,所以有些地區的非師范類從教者直接上崗,也就是在沒有取得教師資格證時會先上崗,后取得教師資格證。
在培養過程中,由于師資力量、設備條件、實習基地等因素,使得非師范院校的教學內容與實際教學情況脫節,同時過于重視師范類的技巧性學習而忽視了大學人文和通識類的學習,而且在師范類課程的學習中忽視與實際的結合,往往紙上談兵浮與形式,實踐的實習時間也較短(約兩個月),造成師范類和非師范類畢業生的差別較為明顯。
3.教師的職后教育
由于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教師的職后教育也是教師培養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教育工作是一個終生學習的職業,隨著社會進步、時代變遷,教師的知識和教學能力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教師良好的教學能力是在不斷地實踐中培養出來的,一個好的職后培養是成為一個優秀教師的必要條件。
職后教育非常重要,因為職前教育大部分停留在書本上,完成不了一個合格教師應有的教育流程,職后教育可以提升教師專業知識結構,增進教學實踐過程,做到教學相長,是教師成長的沃土。特別是新課程改革后,先后提出了校本研修,校本教研,提出教師要成為研究者,要全方位的提高教師的素質。“十一五”又提出教師教育放在基層學校,提出自主學習、同伴互助、專業引領三結合的方式,從教師的需要出發,解決教師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就當前的教師職后培養情況來看,公辦學校普遍要好于私立學校,但是也存在著許多問題:
(1)培訓學科與教學實踐脫節。原來的師范院校,通常是中師培養小學教師,專科學校培養初中教師,本科師范院校培養高中教師。由于歷史遺留問題,較早時期的職后教育主要是學歷教育。造成部分教師單純認為職后教育就是教師的晉升培訓機構,教師學習的動機不是提高自身素質、學習教學技巧和教學理論,而是獲得證書的通道。有些培訓的內容也與實際教學聯系不緊密,為了培訓而培訓,教師的實際能力并不能得到實質性提高,教師參與的熱情也不高。不得不承認,現在為數不少的職后教育正在以這種模式存在。
(2)培養的機會少且分配不合理。由于教師的職后教育不受重視使得培訓的機會往往不多,在這本來就不多的機會面前,公辦學校的教師參加培訓的機會往往大于私立學校的教師,高端的私立學校可以自己設置配需課程和組織培訓,而且由于教師素質高、能力強在各種學科組織中都有一定的發言權因此也能得到培訓的機會,在低端的私立學校基本上得不到任何的培訓,甚至于某些從教數十年的教師從來沒接受過任何的培訓或進修。
(3)培訓的時間安排不合理。培訓的時間設置也是一個問題,各種培訓和學習會議基本都是占據了平時的教學時間,少量的占據了周末和其他假期,這樣使得教師參加培訓的熱情不高。參考國外的經驗,教師在每隔幾年都應有一個帶薪的脫產學期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專門進行教師的培訓和自我學習。
三、私立學校的教師發展
目前全國各地都出現了大量的私立學校,負擔了部分教育任務并得到教育部門的認可,但是,從這些年的發展來看,私立學校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私立學校的辦學兩極化明顯。一部分高端化私立學校擁有強大的師資和雄厚的辦學條件,能夠吸引大量優秀的學生入學,這些學校會收取較高的學費進而在硬件和軟件上超出公辦學校,從而在對教師發展的要求和人才的培養上都要強于公辦學校教師;另外一些低端化私立學校,其師資明顯弱于當地的公辦學校,招收那些由于戶口問題或者所謂的“問題學生”,這類學校由于收費較低,在東部沿海地區、南方大部分地區是很有生存空間的。
私立學校的教師發展問題突出,高端化學校的教師在高回報、強競爭環境里自主研習,不斷追求提高;低端化學校由于經費的緊張造成辦學條件弱、教師的流動性大,使得學校對教師的培養幾乎為零,教師的任教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制約,對提高整個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非常不利。
因此,私立學校的教師專業化是教師專業化進程中的重點,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對私立低端化中學的投入就成了關鍵。有專家提出過這樣的建議:給每個學生發放教育,不論公辦還是私立學校都能夠平等的得到教育資源。當然公辦學校還能得到一定數目的資金支持以保證其服務性定位,這是國外私立學校發展中的成功經驗,但是目前從整個教育投入比例來看,中央和地方均有投入,教育出資人和受益者并不統一故改革難度較大。或許以后教育投入的增加和新生人口的減少,公辦中學完全能負擔起低端化私立學校的教育任務,那時私立學校的教師專業化問題也不再是問題,但是在這期間低端私立中學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這部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也是我們要考慮的。
四、教師的待遇
教師是一個服務性行業,財政投入的高低決定了行業的社會地位,政府的投入和重視是行業地位的關鍵,這也造成了不同國家的同種行業地位不同。在發達國家,醫生、教師、律師等職業的收入和社會地位較高,但在我國卻有所不同,從高考的擇業分數線來看,這類專業的分數線幾乎是最低的,而電力、電信、石化等行業卻恰恰相反,這類在其他國家收入普通的職業在我國成了名副其實的金飯碗和香饃饃。可見政府的投入和資源的分配成了行業待遇和社會地位的重要影響因素。
加快教師專業化進程,教師的待遇問題是關鍵。教師的待遇決定了該行業從業者的素質層次。在當前教師待遇依靠財政投入的情況下,財政對教育投入的多寡就成了教育發展的關鍵,國家對教育投入數目逐年增加,但是也存在以下兩個問題,一是教育投入占整個GDP和財政收入比例略低,二是教育投入在不同地域分配不均衡。東西部、城鄉之間的教育投入不均衡造成教師的待遇差距很大。
首先,教育投入較低使得教師的待遇不高,在選擇工作時,教師總是最后的選擇,師范類院校淪落為“二等院校”,師范類的優秀畢業生在擇業時也會優先選擇其他行業,這樣一來,在師范類教師的培養上遇到的壓力可想而知。教師數量上的不足需要非師范專業人員補充,導致教師的專業素質得不到保證,教師專業化的提高變得困難。
其次,當前教育資源的分配也不合理,東西部的教育投入差距過大而且有加劇的趨勢。除此之外,城鄉間的教育投入差距也很大,造成鄉鎮的教師素質低且很難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從而導致從業者整體素質不高,給教師的專業化進程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若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增加教育投入,增加教育投入占GDP和財政收入的比例;其次要完善分配制度,加大對鄉鎮,特別是西部地區的教育投入。
五、結束語
教育乃百年大計,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完善教育體制出發,不僅要關注教師的業務水平、專業素質,而且要關注教師的政治待遇和精神、心理上的需要,努力建立一種健康的激勵機制,為教師的發展成長提供一個寬松的平臺,幫助教師更快地成長、更好地發展。
總的來說教師的專業化正在有序進行,教師這支專業隊伍正在一條教師素質穩步提高、教育水平不斷上升、教師專業化進程逐步推進的大道上闊步走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和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城鎮化是一個既宏大又切近的話題,一頭連著現代化進程,一頭系著個體情思。春節假期剛過,千千萬萬個游子在城市與家鄉之間“折返跑”。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家鄉,那些既親密又疏離的親友,給行進中的人們帶來哪些新感受?又折射出怎樣的時代變遷,引發城鎮化哪些新思考?
通往故鄉的路總是那么悠長而惆悵。村口的那棵老皂角樹已經枯黃,像一位久經滄桑的老者,倔強地守望在那里,見證著故鄉人的來來往往,似乎成為連接遠方和家鄉的結點,一頭是魂牽夢縈的故鄉,另一頭是通往遠方曲折蜿蜒的山路,盤旋在這洛水之旁高高低低的丘陵上。
從我記事起,父母就在外打拼,村里小學承載著我最初的記憶。這次回家,我仍然跟從前一樣,到小學里散步、回憶。與20年前相比,學校的變化是如此之小,石板堆砌的乒乓球臺、用來打鈴的鐵塊、斑駁的墻壁,依舊是曾經的模樣。顯然,與村里出現的一座座大房子、逐漸多起來的轎車相比,小學似乎有點落寞。家人不無傷感地說,“村里的小學生都快走完了”。
學生都去哪兒了?原來,村里學校從硬件到師資都比較差,村里很多適齡學生去了私立學校。從市場的角度來講,私立學校的發展無可厚非,在盈利目標的驅動下,更能利用區位優勢,集中整合教師、資金等各方面資源,以提高教學質量等手段吸引更多關注;另一方面,它也在逐漸地掏空公辦學校,使公辦學校處于被動的地位。
就這樣,圍繞著農村的小學教育形成了怪圈:一方面是私立學校吸引生源、師資等,自身不斷發展壯大;另一方面是公立學校流失生源和優秀教師,在撤點并校過程中又不斷萎縮。私立學校花費高,增加了農民的教育負擔,更何況一些私立學校盲目擴大招生規模,教育質量大打折扣。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上述問題更加突出。教育部、21世紀教育研究院等機構的數據顯示,2000~2010年,我國農村的中小學數量銳減一半,農村小學竟減少了22.94萬所,10年間平均每天減少63所。這其中除了撤點并校的影響,還有多少是因為公立學校的凋敝?
究竟什么樣的教育才是我們想要的教育,什么樣的教育才能保障這些孩子健康全面地成長?農村大學生越來越少,在高考改革之外,農村的基礎教育同樣不能忽視。誰說泥土里就沒有未來,誰說野地里就長不出芬芳?小學是我夢想啟程的地方,我期盼它能變得更好,呵護更多孩子的童年和夢想。
摘自《人民日報》2014年2月18日
關鍵詞: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中國
高等教育大眾化是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的必然趨勢,2010年國務院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中國高等教育在二十一世紀也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而同為亞洲鄰國的日本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基本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其不僅是世界上最早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國家之一,而且發展之迅速亦很罕見,因此其大眾化進程在推動日本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將從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之路入手,結合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現狀,分析其對中國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1.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歷史沿革
1963年,日本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15.4%[1],根據馬丁?特羅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論述,日本高等教育至此告別精英階段,開始進入大眾化階段。從高等教育就學率來看,日本的高等教育大眾化被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擴張期,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在經濟高速增長、教育投資理論盛行、教育需求猛增等因素的影響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60年的9.45%一躍至1975年的24.69%,增幅接近三倍,順利完成了從精英階段到大眾化教育階段的過渡[2]。大學結構從原來單一的四年制大學變成多層次結構,短期大學、高等專門學校得以建立,豐富了高等教育的結構。
平穩期,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國家出臺《私立學校振興援助法》和《私立學校振興援助法實施令》從經費投入上鼓勵私立學校發展,使得私立學校長期以來承擔了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要任務,支撐了日本高等教育的穩步發展,七十年代中期日本私立大學數和在校生數均占到大學總數和在校生總數的80%左右。私立大學與國立大學的二元結構也正是日本高等教育不同于世界各國的獨特發展結構。
過渡期,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日本高等教育從大眾化到普及化的過渡期,此階段通過修改《大學設置標準》,倡導高等教育向社會開放,創辦廣播電視大學,實行函授教育,放寬短期大學和高等專修學校學生轉入四年制大學限制,推行以在職人員為對象的教育,在已經形成的二元多層高等教育結構的基礎上建立了以高等教育為主的終身教育體系,打破了傳統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對人的限制。
2.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經驗
日本高等教育之所以發展如此迅猛,并通過高等教育的發展推動了社會各方面進步,有以下幾點經驗值得借鑒。
(1)法制化。依法治教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色,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改革以來,日本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把高等教育納入法制化軌道。其內容詳盡,涉及大學的管理體制、設立基準、專業課程設置、教員資格、校園與校舍的面積、圖書館的藏書量和座位數等教育領域的方方面面;其立法順應時勢,極富靈活性,隨社會發展和需要不斷調整修改以得到完善。
(2) 獨特的二元多層次教育結構。二元即國立與私立兩種辦學主體,多層次即大學、短期大學、高等專門學校、專修學校構建的多層結構,這一結構是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之路得以迅猛發展的根基。這一獨特的教學系統結構借鑒了德國的模式,教育發展以國立大學為主,同時私立大學并行發展,培養研究型人才和精英人才主要依賴國立大學,私立大學擔負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平民化的作用。而短期大學、高等專修學校等新型大學的設立更是將高等教育機會擴大化了,降低了入學標準,豐富了專業選擇,滿足了不同人群對于高等教育的需求,為日本各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專業人才。
(3)私立學校為主體。日本的私立學校是支撐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柱石,國家重視私人辦學,在私立學校上投入大量經費和精力以保證私立學校的發展。1955年進入私立大學讀書的學生占總數的六成,1965年增至七成,1999至今私立短期大學的學校數和學生數比重均在八成以上[3],可見私立大學是日本實現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重要力量。其具備平民性和敏感性特點,平民性即指其在政府資金支持下,更多的面向大眾招生,敏感性即其專業設置通常與社會需求、生產需要緊密結合,能為社會輸送大批急需的實用型人才。
3.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之路存在的問題
日本教育在大眾化進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在社會上引起了一些負面影響,其教訓也值得我們深思。
(1)高等教育質量的下降。高等教育規模在數量上直線上升的同時也伴隨著教學質量的近乎全面下降。這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最難調和的矛盾之一,特別是體現在私立學校上。私立學校在吸收了大量學生進行高等教育的同時,由于辦學標準的降低、經費設備及師資力量的緊張,教學質量也大為縮水,雖然為高等教育大眾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在質量上遠不及國立大學。這也最終導致了“大學紛爭”的出現。質量的下降具體表現為師資力量不足導致大課堂教學多,師生交流溝通較少,教學質量自然得不到保證。此外還有經費不足導致學生可使用的教學資源少,這更導致了學生學習質量的下降。學習興趣的缺失成了大學生活的主要面貌,以致與精英教育的學生相比,大眾化時代的學生在基礎性知識、專業知識、職業能力等方面都較為缺失,造成社會對大學生評價較低,進而導致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2)學歷社會嚴重化。大眾化時期高學歷學生大批出現,且質量較精英教育階段有所下降。高學歷人群規模地擴大并未使日本原有的重視學歷的社會風氣有所緩解,反倒愈演愈烈。正是由于擁有高學歷的人才越來越多,高學歷貶值,人們才更激烈的追求名校學歷。擁有名校學歷,而不僅僅是擁有大學學歷,成為進入一流企業、一流學校的重要條件。對于學歷的過分看重導致教育基本價值的動搖,注重學歷的獲得使得教育內容變得不再重要。表面看來,大眾化使得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更多更均衡,但實際上由于學歷社會的嚴重化和競爭的激烈化,教育機會均等的問題并未得到根本的解決。
(3)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主要是文科類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比較顯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的日本存在重文法輕理工的現象,使得高等教育學科結構失衡。文法類學科在高校專業設置中占據了絕對優勢,使得理工類畢業生供不應求,文法類畢業生就業困難。如1970年畢業生統計數據表明,文學、法律和經濟學科畢業生約有29萬名,教育學科畢業生3.3萬名,農學科2.8萬名,家政學科6.8萬名,遠遠超出需要,而另一方面工科卻存在將近17萬人的缺口,自然科學缺少0.39萬人,醫學缺少5.1萬。雖然日本政府采取了擴充理工科系,新建工科大學,開設高等專門學校等一系列措施,但由于建立文法類專業所需辦學條件較理工類低,大量出現的私立學校都偏重于文法類學科,因此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并未從根本上解決日本教育界早就存在的結構失衡問題,且造成文科類規模過度膨脹,大量文科類畢業生出現就業難問題。
4.思考及啟示
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有其特殊性,但也符合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一般規律,對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認識和分析,對我國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政策的制定和高校自身明確發展方向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1)高等教育結構的多樣化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根據馬丁?特羅提出的理論,隨著高等教育從經營階段向大眾化階段和普及化階段的遞進,高等教育的功能也隨之發生變化。精英教育階段,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養社會的精英,而在大眾化教育階段,高等學校從培養少數精英轉向滿足更廣泛的社會和公民個人的需求。日本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高等教育功能多樣化帶來結構的多樣化,傳統大學承擔著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的功能,短期大學培養了人文、社會科學類人才,高等專門學校培養理工類學生,專門學校承擔了職業教育任務。
近些年應用型本科教育是國家一直大力引導的高等教育發展方向之一,是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層次化多樣化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打破原來的單一型培養理論型人才的模式,成為多元化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應對這一變革有抵觸情緒,應該積極的適應多樣化趨勢,在院校培養人才定位和專業設置上做到多元化開放化,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最終目標。
(2)加強高等教育法制化建設。日本教育的全面法制化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保障,我國這一點上尚有差距。自1980年以來我國已先后制定了七部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已經基本形成了內容較為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但在高等教育方面還需要針對民間辦學發展、高校經費投入、明確高校辦學資金籌措等各方面需要進一步健全現行法律法規。特別是高校經費方面的立法需求非常迫切。近些年高校負債問題一直是公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僅吉林大學一所高校負債就達30億,每年償還的利息就高達1億,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負債,總規模更高達千億[4]。在教育經費的來源、使用、管理、監督方面亟須法律條例的制定以保證政府在高校資金投入上占據主導作用,亟須通過強化執法力度來強化監督職能,同時促進高等教育法制化建設進程。
(3)政府宏觀與高校自主選擇雙向調控。政府的宏觀調控主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方向,但高校也應當保留一定的自。政府在政策導向上推動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努力辦成,高校自身在實踐層面上將政府主導思想落實到具體步驟。特別是在應用型本科教育這一新的改革動向上,政府可以從數量和結構上總體推進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但如何與地方發展、社會需要結合,如何更有效地培養應用型人才、結合實際需要選擇哪些專業轉型為應用型本科教育可以由高校自主調控。與地方發展和社會需要緊密結合,立足于在本地學情分析與學生訴求基礎上的高校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眾化階段的就業難與學生學習動機不足等問題。就業問題得以解決就達到了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最終目標,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意愿的培養才能做到真正的終身教育,進一步為高等教育的終身化、普及化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日)小林哲也.日本的教育[M]. 徐錫齡,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日)天野郁夫.高等教育大眾化 日本的經驗與教訓[J]. 陳武元譯.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3]周 誼.1955~2002年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發展統計研究[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
[關鍵詞] 教育投資辦學;經費分擔機制;歷史演繹;模式
通過分析研究國際上教育投資辦學和經費分擔機制的歷史演繹、模式和變革趨勢,對我國教育投資辦學和經費分擔機制改革會有新的啟示。
一、國際教育投資辦學和經費分擔機制的歷史演繹
國際上,教育投資辦學和經費分擔機制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一)18世紀以前,教育主要由私人投資辦學,經費主要由受教育者承擔,政府管理上放任自流。18世紀以前,雖然也存在政府投資辦學和主要承擔教育經費的現象,如古希臘時期,斯巴達為7歲至18歲的男子設立兵營式的教練所,為18歲以上的男子設立青年“士官團”(即“埃弗比”),借軍事編制行尚武教育。但主流卻是私人辦學,受教育者自費承擔教育經費,就學任選,政府不求整齊劃一。如古雅典由私人設置了包括體操學校、音樂學校、文法學校、修辭學校、哲學家學校等多種類型的學校;早期東方的中國、日本等國則主要實行私塾教育;早期歐洲的教會和其它宗教團體舉辦的學校教育也很有名。
(二)19世紀開始,政府開始對公民教育負責,實現了教育由私人投資辦學體制到國家控制下的多元化辦學體制的轉變,國家在教育中的地位凸顯。早在1763年,德國(普魯士)就率先開始實施義務教育政策。十九世紀開始,政府應該對公民教育負責的觀點在歐美被廣泛接受,美國(馬薩諸塞州)于19世紀50年代、英國日本于19世紀70年代也分別開始實行義務教育。19世紀的德國更進一步將初等學校、中學和大學教育逐漸改由國家管理,并于1872年的德意志帝國的教育規章中,明確將6至14歲的八年初等教育定為強迫義務教育階段。二次大戰后,許多發達國家大力推行福利國家政策,各級政府不僅實施年限更長的免費義務教育,而且實施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政策,為數量龐大的大學生提供幾乎免費的教育,從而使教育成了許多國家財政開支最大的部門。
(三)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方面各國發展多元辦學體制,下放辦學自主權,積極發展私立學校和實行學校私營政策,另一方面,政府教育經費撥款減少,學校教育經費多渠道籌措。美國一方面大力推進特許學校政策,重新改造現行公立中小學體制,實行自主管理,吸引財團或企業合作辦學,另一方面試行教育券制度,支持中小學生在公私立學校之間選擇就學。英國撒切爾夫人的“援助計劃”和學校自我管理的政策,則在財政和管理權方面給私立學校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空間。
二、國際教育投資辦學和經費分擔機制的三種模式
教育投資辦學公私立并舉,教育經費由財政、社會、個人分擔既是世界各國的現狀,也順應時展的潮流。但各國教育投資辦學和經費分擔機制,由于歷史條件、人文環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人口因素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大體可以歸并為三種模式:
(一)高福利模式,重政府集權、輕市場競爭,國家在教育經費上投入較多。典型國家包括德國、法國、瑞典、蘇聯及中國。以德國高等教育為例,在德國聯邦制架構中,大學主要由州財政資助。聯邦和州兩個層次的高等教育撥款都依法行事,并受5年期的規劃指導。1969年之后,聯邦政府通過頒布《高等院校基本建設促進法》和《高等教育總法》等教育政策方面重要法律,確定了政府與大學的關系,成立了高等院校建設規劃委員會,強調對特別項目進行支持,一般負責大學建設的一半資金(用于基本建設和配備大型設備),另一半則由州政府負擔。聯邦政府還通過諸多的科研資助方案對大學給予科研撥款。此外,聯邦政府還向德國研究協會、馬普協會、弗勞恩霍夫協會等機構提供科研資金,而這些資金的相當一部分撥付給了大學。與此同時,聯邦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還通過德國學術交流中心、洪堡基金會等機構向高等學校提供資助。
(二)第二種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國、日本,政府主要負責提供義務教育,而高等教育的市場化程度是比較高的,且無論公立或是私立學校都能獲得國家的資助,并且以法律形式規定下來。以美國為例,美國奉行的“公私立并舉”的國家教育方針,使得美國的高等教育形成投資辦學主體多元化的特點。美國聯邦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撥款是以國會立法的形式確定的,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實現教育機會均等,教育大眾化以及民主化并使一些重要學科的教育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私立大學經費來源主要是接受捐贈和收取學費,還可以通過科學研究、經營及其它服務獲取一定收入。美國鼓勵大企業家興辦教育,美國稅法規定捐給教育或其它公益事業的錢可以抵稅。
(三)第三種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韓國等,這些國家和地區特別重視教育對科技和經濟的促進作用,一方面政府對教育的投入較高,另一方面特別重視私人力量和資金對教育的投入。以韓國為例,2001年韓國對教育的總投入占到GDP的8.2%,在經合組織成員國中排名第一位。其中,政府公共資金對教育的投入為4.8%,私人教育投入則占GDP的3.4%。韓國教育市場化程度很高,國家主要投資于義務教育階段,市場化則只是解決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需求多樣性的補充形式;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教育部分,韓國市場化程度較高,私立中等教育約占一半;高等教育(初級學院和高級學院)部分,政府主要負責舉辦一些精英大學,75%--80%高校屬于私立韓國教育的市場化參與程度是很高的,大部分的學生都就讀于私立大學,而且從趨勢上來看,高等教育的市場化參與程度也是逐年加強的。
三、教育投資辦學和經費分擔機制的國際趨勢分析
縱觀國際上教育投資辦學和經費分擔機制的歷史演繹,橫向比較三種不同的教育投資辦學和經費分擔模式,可以得出結論,較高市場化的教育投資辦學和經費分擔模式是大勢所趨:
(一)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積極支持私立學校(尤其是中高等學校),鼓勵公私立學校平等競爭。除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能夠獲得必要的國家投資保證外,各國廣泛吸引和利用各類社會資源投資辦學,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資辦學體制。公私立并舉的多元化投資辦學體制減小了各級政府的財政壓力,也有利于形成滿足人們不同需求、充滿生機活力的中高等教育體系。
(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正逐漸減少對公共經費的依賴,增加非政府的資金來源,經費來源多樣化。各國教育經費的來源,隨各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教育制度的不同而異,但從整體上看,各國教育經費的來源主要包括幾個方面:①國家
從不同教育層次看,發達國家義務教育階段的經費,基本上由各級政府,特別是州(省)和地方政府提供;而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后階段,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經費,大多經多種渠道籌集。從教育經費結構變動趨勢看,學費比例、捐贈收入比例逐年增長,政府撥款比例逐年下降;銷售和服務收入呈不規則變化,但變動幅度不大。從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對比看,私立學校的學費比例、捐贈收入比例明顯高于公立學校,而政府撥款比例明顯低于公立學校。
關鍵詞:高等教育;美國;供給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1-0219-04
美國的教育非常發達。美國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接受最好的教育,以發展個人的天賦與能力。美國的繁榮與強大,事實上是得益于教育的普及。美國的教育體系在建國時就初具規模,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今天的局面。美國的高等教育水準非常高,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在世界排名前500位的大學中,美國占據1/3;在前20名中,美國占13所。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康奈爾大學等等都是享譽世界的名校。
雖然我國與美國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但是通過研究美國的高等教育供給和籌資方式,可以吸取先進的經驗,有利于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美國的教育體制
1979年美國成立了聯邦教育部,是美國最高的教育行政機構,主要負責教育的宏觀調控,包括全美教育發展策略、規劃等法規的頒布,特殊教育計劃的實施,等等。美國教育的主要責任不在聯邦政府,而在州政府。各州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教育法規、學制、招生數量、人事任免、經費投入、教師工資,等等。
二、美國高等教育的供給狀況
根據出資方的不同,美國的高等院校分為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美國的私立學校教育非常發達,共有私立大學2 484所,占美國大學總數的59.4%;私立大學的人數為348萬余人,占美國大學生總數的23.5%。美國的私立學校有很多是由教會開辦的,私立大學中教會開辦的占75%。私立大學中有很多一流的大學,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美國的私立大學分為營利性私立大學和非營利性私立大學。公立大學的經費主要來自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撥款,以及學生的學雜費。私立大學的經費主要來自學生的學雜費,同時也從聯邦政府獲得一定撥款。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錄取標準也不相同。公立大學具有一定普及性質,而私立大學的錄取標準通常較高。
按照學制的不同,美國的大學通常分為兩年制學院、四年制學院和綜合性大學。
兩年制學院又稱初級學院或技術學院,多為社區舉辦的公立大學,因此也稱作社區學院。社區學院提供兩類課程:一類課程相當于四年制大學的前兩年,學習之后可以轉入四年制大學;另一類為職業技術課程,學生畢業之后就可以就業。社區學院入學條件簡單,無須通過入學考試,不限制學生的年齡,學習時間靈活,因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四年制學院分為文理學院、文科學院和獨立的專科學院。主要課程包括: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領域。獨立的專科學院主要提供專科職業教育,有機械學院、建筑學院、工程學院、音樂學院,等等。
綜合性大學一般設有各類文理學院,除了開設文理課程之外,還有工程與技術、商科、教育、農業新聞等專業。大多數綜合性大學注重科研,擁有先進的科研設備,也設有研究生院,為大學和社會輸送研究型人才。因此,綜合性大學又被稱做研究性大學。綜合性大學還設有法學院、醫學院、管理學院等專業學院。綜合性大學頒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在美國,高等教育的成本由學校、學生、政府、社會等多方共同承擔,一方面通過多渠道籌資擴充學校的經費能夠增加高等教育的供給,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方法對學生提供資助,實際上降低了一部分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是對高等教育供給價格的調整。
三、美國高等教育的經費來源
美國高等教育機構的經費來源根據學校是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而有所區別,但總體來說,美國高等教育的經費來源較廣,主要有:政府撥款、學生的學費、產品銷售與服務收入、捐贈收入,等等。通過這些渠道,美國的高等教育擁有較為充足的經費。根據經合組織2003年的教育發展報告顯示,在工業化國家中,美國對各級教育的投入按人均來算是最多的。如果將公共教育經費和私人教育投資都計算在內,美國2000年的生均教育經費(從小學教育到高等教育)是1.024萬美元,而被調查各國平均每年的生均教育經費為6 361美元。
1.政府
美國高等教育中的政府投入來自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公立高等學校的經費來源大約有一半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私立高等學校也從政府獲得一定撥款。
2.學費
學費是美國高等教育的重要來源。根據1996―2000年的數據,公立高等學校的經費中有大約18.5%~19%來自學雜費,私立高等學校的經費中有42.4%~43%來自學雜費。例如,1995年,美國的綜合性大學平均學費為3 032美元,州立大學平均學費為2 402美元,社區大學為1 314美元,私立大學為11 709美元。
3.產品銷售與服務收入
產品銷售與服務收入包括教育活動收入、輔助企業收入和醫院收入。高等學校具有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優勢,能夠將科技成果轉化成新產品和服務,并通過提品和服務獲得一定收入,作為教育經費,用于高等學校的自身建設。一些科研力量強、設施好的高等學校獲得的經費非常可觀。產品銷售和服務收入現在已成為高等教育的一個經費重要來源。根據美國教育部、國家教育統計中心2002年統計摘要,產品銷售和服務收入在1999~2000年度占美國公立高等教育機構經費來源的21.6%。
4.捐贈收入
在西方國家,教育捐贈具有悠久歷史。早在中世紀,教會的牧師和有識之士就通過捐贈財物的方式辦學助學。那時的教育捐贈出于個人的自覺自愿。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教育捐贈成為籌集教育經費的重要手段,政府開始把教育捐贈上升到制度建設的層面,鼓勵社會各界人士和企業組織對教育事業捐款捐物,教育捐贈快速發展起來。美國的喬治匹巴教育基金曾經捐贈200萬美元用于美國南方各州發展教育;著名的卡耐基基金會對高等教育的資助力度有時甚至超過政府,洛克菲勒也捐出60萬美元成立芝加哥大學;史洛恩基金會捐贈6 400萬美元給麻省理工學院。目前美國有4 500個基金會正在從事教育捐贈活動。美國高等學校捐贈多種多樣,根據捐贈的內容,包括:現金捐贈、證券捐贈、不動產捐贈、有形資產捐贈等等。現金捐贈是指捐贈人將現金作為捐贈內容捐贈給學校,這種方式最受學校的歡迎。證券捐贈是指捐贈人將有價證券作為捐贈內容捐贈給學校,由于證券可能會增值,因此捐贈者捐出的金額可能高出其付出的金額。不動產捐贈是指捐贈人將房屋的所有權捐贈給學校,但保留房屋的終生使用權。在捐贈者去世之后,學校可以將房屋出售或者按照捐贈者指定的用途使用。有形資產捐贈包括捐贈圖書、教學設備、儀器,等等,都對學校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5.校企聯合
校企聯合是指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采用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實踐工作有機結合的方式提供教育。校企聯合是開展繼續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它既能充分有效地利用高等學校的教育資源,又能為企業做好職工的繼續教育工作,為企業獲得更大的發展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高校還可以通過面向企業來探索繼續教育的其他途徑和模式,獲得第一手的資料,同時也解決了辦學經費不足和實習實驗基地缺乏等問題。
四、美國高等教育的學生資助
除了多渠道獲得高等教育經費,增加高等教育的供給之外,美國政府還采取多種措施為學生提供資助,間接地降低高等教育的供給價格,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美國對高等教育的學生資助包括:獎學金、大學學費預付計劃、助學金、學生貸款、半工半讀,等等。
1.獎學金
獎學金是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或個人對才能突出、成績優異的學生的一種貨幣獎勵。獎學金通常直接支付給學生本人,是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或個人為發展教育事業而作出的資金投入,因而是教育供給的一種方式。獎學金只發給才能突出、成績優異的學生,從而使這部分學生的學費實際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減免,是一種價格歧視。價格歧視是指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購買者提供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時,在購買者之間實行不同的銷售價格或收費標準。獎學金能夠鼓勵優秀人才以更低的成本繼續求學深造,有利于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美國的聯邦政府、州政府都有不同的獎學金項目。佩爾獎學金(PellGrants)是目前美國聯邦政府提供數量最大的獎學金,每年有400多萬學生獲得這項獎學金。1996年起,聯邦政府的佩爾獎學金增加25%,將每生每年獲得該項獎學金的最高限額提升到3 000美元。
各州也有大學獎學金項目。例如,佐治亞州政府建立了“幫助優秀學生受教育”獎學金項目,獎學金的經費來自州內的彩票公司。凡在高中學習成績均在“B”以上的學生,在大學期間仍能保持這一成績,就可以獲得免費在州公立大學學習四年的機會。馬里蘭州在1996年也對本州學生提供獎學金,發放對象是家庭年收入在6萬元以下,在大學期間的成績在“B”以上的學生。
2.大學學費預付計劃
1996年10月,弗吉尼亞州州議會批準實行大學學費預付計劃,并成立了弗吉尼亞高等教育學費信托基金,參加計劃的家庭可以提前一次性或分期預付子女的學費,這些預付款存入基金,以后孩子上大學將由該基金全額負擔。目前美國至少有12個州建立了類似的大學學費預付計劃項目。
3.助學金
助學金是政府或學校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發放的用以保障生活和學習費用的一種資助。助學金是對學生所實施的一項福利待遇。和獎學金不同,它并不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發放,而是主要適用于生活上有經濟困難的學生,并根據具體情況發放,以解決這些學生的部分或全部生活費用、學習費用。和獎學金一樣,助學金實際上也是一種價格歧視,相當于對接受同類同質教育的學生收取不同的學費。助學金有助于擴大接受教育的人群,使一些原本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無法繼續求學的學生有機會接受教育。此外,助學金還能夠幫助大學,以免大學因自身經濟原因滿足不了學生資助的需求。
美國聯邦政府設立了以資助貧困學生為主的助學金制度,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每年都要在預算中列出助學金項目,并從法律上對助學金給予保障。對助學金的競爭通常非常激烈,大約只有1/3的申請者可以獲得助學資助。
4.學生貸款
學生貸款是指由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或個人提供資金,向學生提供在校學習期間所需的學費、住宿費及生活費的貸款。在美國,大學生貸款主要有三個來源:政府基金、政府擔保由私人銀行出資的貸款、大學設立的貸款基金。不同的貸款,面向的學生群不一樣,貸款的利率、還款方式也各不相同。
帕金斯貸學金是由學校向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發放的貸款。這項貸款全部由政府出資,由學校操作。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利息由政府支付,學生從畢業或離校后9個月開始還款,還款期限通常為10年。一名本科生一共可以借1.5萬美元,研究生可以借3萬美元。
斯坦福貸款由聯邦政府提供擔保,由商業銀行出資借貸。斯坦福貸款是美國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學生資助項目,占美國聯邦擔保學生貸款總額的4/5。貸款主要貸給“有經濟資助需要的學生”。家庭困難的學生還可以通過申請斯坦福貸款的“政府貼息貸款”,得到政府的利息補貼,自己不用支付大學期間的貸款利息。一個本科生最多可以貸款4.6萬美元,一個研究生可貸款13.85萬美元。中產階級家庭學生則可以申請“無貼息貸款”,政府不為學生支付他們在校期間的貸款利息。
聯邦直接貸款由聯邦教育部發放。參加這個貸款項目的高等院校可以從美國教育部直接獲得貸款資金,并向符合借款條件的學生發放貸款。
中產階級由于收入較高,無法申請其他貸款。中產階級家庭可以為子女申請學生家長貸款。學生家長貸款在發放的時候,既不考慮學生家庭的資產和收入情況,也不需要擔保人,只需貸款人擁有良好的信用記錄即可。貸款的額度也很高,可以幫助學生完成整個學業,其利率上限為9%。
為了鼓勵學生在畢業后按期償還貸款,一些貸款機構會對按期還貸的學生提供優惠政策。例如,如果貸款學生在還款的頭24個月,都能做到準時償還貸款,一些機構會免除一部分費用,作為按時還款的“獎勵”。如果貸款學生持續48個月按期償還貸款的話,獲得的優惠就更多了,部分貸款機構將把學生尚未償清的貸款利率降低2%。另一方面,為了防止一些學生拖欠貸款,銀行和其他貸款機構會將拖欠者的賬戶轉給專門的追款機構,并將助學貸款違約記錄輸入美國的個人資信系統中。拖欠者將一輩子帶著這種污點,為其以后的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5.半工半讀
半工半讀是指大學生在就學期間,利用課余時間參加由學校或其他機構提供的工作,通過賺取工資保證其完成學業的經費來源。美國的半工半讀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合作教育計劃;另一種是工讀計劃。
合作教育計劃主要為二年級以上的大學生提供資助。參加這一計劃的大學生需要在學校全天學習一段時間,然后到參加該計劃的企業或公司全天工作一段時間。學生通過交替方式,一邊學習,一邊工作。通過工作,學生可以獲得足夠的經濟來源,用于在校期間的各種費用開支。
另一種半工半讀的方式是工讀計劃。工讀計劃主要由聯邦政府基金資助,安排學生在校內工作,獲得一定收入,但是對每周工作時間有著明確的規定。
五、美國的高等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通過研究可以發現,中國和美國在高等教育中的私立學校教育方面有很大差別。美國高等教育中的私立學校教育比較發達,私立學校的數量在美國的高等教育學校中約占一半,而且很多名校都是私立學校。相比之下,中國的私立大學起步較晚,名校也較少。中國的私立學校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2003年全國民辦高等學校175所,在校生81萬人。在中國,私立學校的發展還不夠完善,力量也比較薄弱,中國的高等教育仍然以公立大學為主,私立大學還沒有發展到與公立大學相同的地位。公立大學的經費主要來自政府撥款;而私立大學的經費則有很大部分來自學費。中國的高等教育經費不充足,除了應大力發展依靠政府撥款的公立大學之外,還應該大力發展依靠學費的私立大學。這一方面能夠解決我國高等教育經費不充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能夠為有需求的學生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和公立大學相比,私立大學有其自身的優勢,比如在學科設置上更加靈活,更加貼近社會的需求,能夠及時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改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但另一方面,由于經費有限,私立大學的設備往往不如公立大學新,設備質量不如公立大學高,設備種類也不如公立大學全面。
我國的私立大學應當向美國的私立大學學習經驗,拓寬教育經費的籌集渠道。比如,廣泛征集社會各界人士捐贈;將學校研發的科研成果轉化成為新產品或新服務,通過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獲得教育經費,或者申請專利;同企業聯合辦學,一方面根據企業對人才的具體要求向企業輸送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利用企業的環境和設備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的機會。同時,政府也應加大對私立大學的經費支持,并鼓勵社會各界人士捐款捐物支持高等教育,為捐資助教的個人和組織提供稅收減免等優惠措施。捐贈的內容可以是貨幣,也可以是有價證券、教學設備、不動產,等等。
在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在美國無論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都依靠多種渠道籌集教育經費,即使是公立大學也有大約一半的教育經費來自非政府渠道。對于現階段教育經費并不充足的我國高等教育來說,這無疑是一條很好的經驗。我國的大學,無論是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都應該不單單依靠政府的撥款,而是努力開發多種經費籌集渠道,依靠自身的力量,利用學校的設施、知識,為學校籌集更多的經費。
在對學生的資助方面,美國采取多種方式減低了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并使不同的學生可以利用不同的籌款方式支付學費。雖然由于高等教育能夠給個人帶來很大的效用,家境較富裕的學生愿意支付較高的學費,但是高昂的學費對普通家庭來說仍然是較重的負擔。一般家庭可以參加大學學費預付計劃減少學費帶來的壓力,學生也可以申請各種貸款,或通過半工半讀增加收入。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可以申請獎學金。家庭較貧困的學生還可以申請助學金。美國用比較完善的高等教育資助體系幫助各種需求的家庭和學生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對學生及其家庭的資助還不夠完善,應當借鑒美國在這方面的經驗,完善高等教育的學生資助機制,幫助各種家庭背景的學生接受高等教育。
參考文獻:
[1] 陳華亭.中國教育籌資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 沈有祿.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與公平杠桿――教育券[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7,(1).
摘要:近百年來,美國經濟發展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科技發明也走在世界前列,21世紀諾貝爾獎得主中有三分之一為美國人。這些驚人成就的取得,除了美國富有創造性的人文精神外,應該歸功于美國的高等教育。而對這些發明貢獻最大則是美國私立的大學院校,美國的名校中90%都是私立大學。反觀中國的高等教育,在公立大學不斷發展變強的同時,私立大學卻未能有公立大學的規模和教學水平。文章通過分析現今中國私立高等教育的現狀,并借鑒國內外私立大學的成功經驗,為未來中國私立大學的發展和經營管理提供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私立大學;經營與管理
一、中國高等教育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一)中國現今的高等教育
現在中國大學主要有公立大學、獨立學院、民辦高校三類高校,其中公立大學和獨立學院都屬于公辦教育范圍,民辦高校則是民辦教育。在法律上,國家規定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同等對待,但在實際的國家財政支持上,公辦教育每年都會得到資金支持,而民辦教育則無法得到這方面的支持。這樣的結果是,在法律上,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平起平坐,但實際上卻是差距甚遠,實際的操作與法律上的不一致也是導致中國民辦教育無法較快發展的原因之一。
高等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決定一個國家整體的競爭力。廣度指的是大學的數量;深度則是大學的質量。在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高等教育被提到很高的地位,這些發達國家除了發展公立教育之外,也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私立教育,而且私立學院的教學質量又普遍高于私立院校。就算是在2008年金融風暴,美國依然向外國留學生發放獎學金,這個是國家和教育形成的共識,在美國每一個人都能享受教育機會,而且美國為世界提供了總學生人數的80%,這些學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學成后就留在美國,為美國做貢獻。對中國來說,中國的大學越多,創新性人才就會更多,會更好地決定中國整體競爭力。國家也意識到這一點,這就導致中國高校擴招和建設校園。大學擴招的同時,有一點并沒有做好,就是中國大學生在人數增加的同時,素質反而下降了,課堂學生容量在不斷擴大,而師資力量比沒有同比例的增加,學生整體素質就不能很好提高。所以,只有公辦大學好,而沒有民辦大學并不能很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還需要民辦大學來跟公立大學一起競爭,同時也是在填補公立大學教育的空白。如果只有公辦大學,那就變成純粹的精英教育了,
(二)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應該由公立教學體系和民辦教學體系組成,民辦教學體系形成以后會跟公立教育形成一個競爭的問題。就像國有企業一樣,屬于壟斷狀態,服務、價格都沒有保證,當教育形成壟斷之后,學校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教授隊伍多好,都無所謂,國家給學校名額后學校就可以招生,形成這樣一個局面以后,公立大學競爭的積極性不高,整體的教學質量就很難提高到更高的層次。
參照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學校構成。據1993年數據,美國的私立小學占學校總數的24.4%;日本的私立小學占10.1%。1990年,私立小學和中學的學生占學生總數的百分比,歐洲的法國為15%和21%;英國為5%和9%;西班牙為35%和32%;亞洲的韓國為1%和41%;菲律賓為7%和36%;印度尼西亞為17%和50%;南美的阿根廷為19%和29%。中小學階段如此,高等教育階段更是比例巨大。在美國的高校中,屬于私立性質的高校的比例為55.3%;在日本,這個比例則高達84.6%。
從上面的數據看出,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不論是歐洲、亞洲還是南美洲,私立學校都是各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階段,私立學校更是成為學校教育的主體。
回顧中國私立學校的發展史,中國第一家私立大學是1919年由張伯苓創辦的南開大學,它是在1904年嚴氏家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之后中國的私立大學就進入發展期,到1927年前,中國大陸出現了廈門大學、復旦大學等一批私立大學。從結構上看,20世紀上半葉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形成了公立大學、私立大學、教會大學共存的局面。根據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統計數據,1922年,中國高等院校的主要分布情況是:公立(含國立、省立)大學7所,私立大學13所,教會大學17所;1935年,公立(含國立、省立)大學53所,私立大學與教會大學51所;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公立大學的數字為39所,私立大學與教會大學27所。可見,這是一個三足鼎立的高等教育格局,公立大學、私立大學與教會大學平分秋色,攜手并進,共同推進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20世紀中葉以后,私立大學被迫停辦,原有的大學或不在了或被轉為公立大學,之后私立大學經歷了30年的真空期之后,在80年代才出現民辦大學,這中間30年的斷層至今仍為彌補上來。
從國外私立教育和中國自身私立教育體系的歷史看,中國現在的教育體系缺乏私立教育體系來補足,未來私立教育的發展將是推動中國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國內外私立大學幾種模式的分析
私立教育原則上可以分為兩類:模式一是盈利的私立教育;模式二是非營利性的私立教育。
模式一中,資金主要來源是資本家投入,是想要取得合理回報的,私立學校屬于資本家的個人資產。這種模式下,是以投資者為主體組成的學校董事會是學校最高決策機構,校長則是董事會聘用的最高行政首腦。另外,學校為個人資產,其運營性質屬于營利性的。學校在為社會提供“服務”、滿足社會的需求的同時,也是要通過學校賺錢,使其投入的資金獲得盡可能多的回報。如像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將教育看成是一個企業來運營,最終做成上市公司,為投資者帶來應有的收益,而美國又是全方位的,包括大學、中學、小學、培訓,還有教育圖書、教育技術等等有眾多上市公司。
模式二中,私立大學是完全慈善性質的私立教育,一般都是由個人捐款、校友捐款、企業捐款,此種模式,雖然學校資金也來源于社會,但是學校本身是全社會共有的。但是學校仍可以用這些捐款去外面賺取利潤,同時還需要靠其他的來源使資金增長,類似于哈佛、耶魯這樣的學校就是這種模式。這種模式下,其運營性質只能是公益的、非營利性的,學校就不能以賺錢營利為目的。它的存在是為推進科學與文化事業,為高等教育培養人才。
以上兩種模式就像是慈善基金和非慈善基金,慈善基金就不需要向國家交稅收,而非慈善基金,要靠基金賺錢,需要向國家繳納稅收。慈善基金的要求要多于非慈善基金,慈善基金的資金來源于社會,屬于共有性質,是公共財產;但非慈善基金就像是一個企業一樣,基金自己要做好企業管理。
三、從財經眼光看未來中國私立大學經營管理
結合現在中國的現實,模式一更適合現在的中國,即營利性的私立大學,具有一定的回報更容易吸引資金進入斯理論教育這個領域。但從長遠來看,非營利性的私立大學更加能代表中國私立大學的發展方向。
下面從經濟學和金融學的眼光來設想中國非盈利性大學的運營和管理。
首先,學校的運營不需要國家的資助,完全由私立大學設立的基金承擔。學校的一切收入都納入這個基金,而且一切開支也都由這個基金負擔。這個基金相當于整個私立大學的心臟,為整個大學提供血液。基金的主要收入來源可以包括校友的捐助,其次是企業的資助和學費收入;支出部分主要是學校的硬件建設,運營費用,以及科研經費和獎學金。這和國內現在大多數的高等院校不同,維持現在國內大學的費用來源主要是學費和政府資助,還有一部分的銀行貸款和校友捐助,但這只占很小的一部分。這種模式下,學校要取得研究經費或是頒發獎學金都是不獨立的。而獨立的基金運營可以保持學校的獨立性,同時可以自由控制收支。除此之外,學校基金管理者的另一個任務是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管理。
其次,學校的經營管理也有一定的依據。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私立大學本質上是“公共產品”,學校的日常經營管理,以及發展策略都是圍繞這個核心價值來展開的。公共產品即具有消費或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對私立大學來說,學校所要創造的是一種不可替代的價值,讓相關人員能夠從學校的這種不可替代價值中受益。具體來說,就是學校在社會上的聲譽,只要能不斷地擴大學校的影響力,并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以保持教學質量,長期下來,學校所擁有的“公共產品”的價值便會不斷增加。此外,學校的影響力越大,校友們就會擁有一種自豪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能夠為校友們帶來更多的社會地位、社會關系網;這種歸屬感也能更好地維持學校的傳統,又保持了其核心價值。 轉貼于
最后,學校為維護核心價值,還要通過日常的管理上實現。一是對學校教師和研究人員的待遇問題,學校通過重金聘請好的教師和研究人員提高學校的學術研究,或是聘請國際知名學者來學校做講座,而這些優秀的教師又會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這些優秀的學生正是學校核心價值的基礎。現在國內的一些私立大學則是熱衷于招收要一些“富家子弟”,這不僅破壞了學校的學術成就和社會聲譽,也會破壞學校的核心價值,這對于學校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二是保持學校核心價值和校友之間的互動。由于學校基金收入主要來源于校友的捐贈,為維持學校的運營,學校必須通過這個核心價值來吸引更多的捐款。如學校的各類建筑上,各種樹木,包括桌椅板凳等等都可以刻上捐助者的名字,這些捐款能夠增加學校的核心價值,同是也提供更多的價值給校友。
總體來說,此種設想下,未來中國私立大學的經營哲學應是認清自己的核心價值,即“公共產品”的屬性,并通過日常的運營管理來增加這種核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