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46: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竊讀記教學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思維替代現象的成因分析
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本,重視過程性學習,但學生的思維常常被這樣那樣的環節替代了,這不得不引起廣大教師的重視。
1.教師思維替代學生思維
這是指本該由學生自己閱讀的課文卻被教師代讀了;一個本該由學生獨立思考的問題卻讓教師過早地給出了答案;一個本該由學生自己提出的難點卻被教師搶先提出了。教師的替代思維之所以會出現,重要的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表現不放心,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持懷疑態度等。
2.優生思維替代差生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時,常常喜歡讓優生回答。這樣,教師不僅能得到精彩的答案,還可以順利進入下一個環節,使自己的教學看上去如行云流水。在小組分組時,教師也是常常讓能干的學優生擔當組長,同時,活動操作及歸納總結也是以組長為主導,而學困生基本無法參與。這些都折射出教師在育人觀念、價值取向、角色定位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
3.具體形象思維替代感悟聯想思維
在教學中不難看到,文質兼美的課件已經逐漸代替了學生充滿好奇、天真、美好的想象。比如語言文字的魅力不再讓學生流連忘返,詞語和句子的畫面感也蕩然無存。
4.口頭表達思維代替書面表達思維
教師在課堂上滿足于學生的口頭回答,殊不知,很多學生都是應聲而答,既無理性思考,也無邏輯判斷,即使說得有板有眼,述之筆端時卻大相徑庭。
二、思維替代現象的對策與思考
為了解決以上思維替代問題,教師應多從新課標、自主學習、生本概念以及語言學科的特點方面做文章。
1.以課標為準繩,深度備課是前提
語文教學,其實知道“教什么”比“怎么教”更加迫切。教什么?教參可能會告訴我們一些內容,優秀的教案也可以讓我們享受拿來主義的。但無論如何,教師解湊課標,了解學科性質、特點、作用及核心價值這一關是不可省略的。比如年段目標的確立及把握,就是教師前行的導航儀。否則,方向錯了,教師就只能用正確的方法做錯誤的事了。
曾經,筆者教學《竊讀記》一文,自以為落腳點應放在“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上,可縱觀這―課,教材最精妙的地方,莫過于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復雜的心理活動描寫,如“我踮起腳尖,從大人的腋下擠過去”“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于是教學時,筆者通過多種讀的方式,讓學生去體悟作者“微妙”的寫法。當然,學習語言的本質在于運用,因此在學完課文后,教師還可以安排仿寫,真正做到在課中學法、課外用法,把知識內化為技能。這既加強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又相機進行了書面表達思維的訓練,一舉兩得。
2.采用“自主一合作一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關鍵
孟子云:“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而現實教學中,部分教師用低質量、多數量的問題,占用了學生太多寶貴的自主學習和讀書時間。若不給學生留下回味思考的余地,他們將很難進行透徹的思維,更咀嚼不到我讀我思的樂趣,創新也就成了無源之水。所以,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是很有其科學性的。教師一定要把自己定位于學生的合作者、鼓勵者、引導者的角色,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共同分享的過程,把講授時間縮短,把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放到最大限度。
筆者觀摩過一位低年級段教師教學生區別“看”和“著”的課例,她就設計得相當巧妙。她說:同學們都喜歡《西游記》里的孫悟空,每當他去探路時,就躍上云層,睜開火眼金睛,習慣性地用左手搭個“涼棚”放在額前,現在,你們模仿一下吧(學生紛紛模仿)。接著教師又問:他這個動作是干什么用的?學生齊答:看。教師又問:現在很多人照相時最喜歡做的一個動作是什么?學生答:剪刀手。教師說:對了,你們再觀察一下“看”和“著”兩個字的形狀和讀音,想一想,和前面講的兩個動作有什么相似之處?學生思考―會兒,紛紛舉手,有的說:手搭“涼棚”的那個字是“看”,剪刀手的那個字念“著”。
為了加深印象,教師還組織學生編故事說:唐僧師徒西行途中,遇一根怪藤從空中垂下,悟空一個筋斗翻上高空,睜開火眼金睛,手搭“涼棚”一“看”,原來是一妖怪所化,悟空伸出右手,迎風一晃,化成一把大剪刀,大喝一聲“著”,怪藤被剪成了兩段。
那一刻,教室成了歡樂的海洋。試想一下,這樣的教學怎能不讓學生終生難忘?
3.尋找語言與思維的“連接點”是保障
要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要建立語言與思維的聯系,使語言的學習與思維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把文字還原成畫面,把畫面轉化成文字。
如教學《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后,教師可先讓學生感受小村莊先前的“美”。教師通過朗讀指導學生:山上的森林怎么樣?(生:郁郁蔥蔥)……你還能想象有些什么嗎?(提示用上優美的形容詞)接著教師引導:中國的語言文字很有魅力,有的短語不僅能順著讀,還能反過來讀:山上有郁郁蔥蔥的森林,村前有……事實證明,經過“讀書―感悟―積累語言―遷移運用”,最后再展示“美麗的小村莊”課件,就可讓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得到同步發展,聯想和形象實現有機對接。
4.“讓教于學,還學于生”是境界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9-140-02
在新課改實施背景下,語文教學側重對學生的語文素養加以提升,主張通過開展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貫穿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以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實際需求,最大化地發揮小學語文作業的功效。
一、新課改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趣味性
在新課改標準中,針對語文教學活動,標準中明確指出了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群體,教學活動應緊密圍繞學生實施開展,通過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以激發,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一方面需要在教學活動中結合小學生群體的身心特征,尋找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點,以提高語文教學成效;另一方面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也應遵循小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設計緊密貼合小學生生活實際的語文作業,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單一,作業內容枯燥的弊端,以激發小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能力及語文綜合素養。
2、主體性
主體性是基于新課改背景下學生主體地位而形成的教學原則,與其他課程相比,小學語文教學在具體教學目標上不具備過強的指向性,側重通過小學語文教學,開發學生的自我認知,打開學生的知識視野,從而為其他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1]。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從始至終都需要學生群體的積極配合,也只有在學生群體主動參與中,才能使語文教學真正落到實處。相應地,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也需要緊緊圍繞學生主體性這一主線,以較為明確的設計目標為依托,通過難易適中的作業設計,使小學生能夠充分調動自身的思維能力,在對作業進行探究-分析-解決的過程中,一方面積淀語文基礎知識,另一方面提升其思想層次,從而真正使學生能夠從語文作業中有所感悟。
3、有效性
小學語文作業在進行設計時,教師應認識到作業是對教學效果的強化和延伸,具有較為明確的功用性,學生通過完成語文作業,應達到對課堂知識的溫習、鞏固及提升,最終反映到小學生語文素養及綜合素質的提高上。在新課改實施前,語文教學及語文作業充斥著眾多的灌輸方法和題海策略,既阻礙了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又使語文作業無的放矢,徒增學生學習壓力。因此,在遵循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趣味性,主體性的基礎上,教師還要著重強調小學語文作業的有效性,將語文課堂教學與語文作業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梳理總結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以此為指導,確定小學語文作業的方向和具體內容,使小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及課后作業的雙重輔助下,構建出完整的語文知識脈絡。
4、實踐性
小學語文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日常生活中語文學習及運用的素材,機會眾多,也只有將語文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才能有效促進語文學科及學生語文能力的深化發展,真正彰顯出語文學科的魅力和價值[2]。因此,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要注重以作業架起小學生語文知識與實際生活相連的橋梁,通過將小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內容融入到小學生語文作業中,從而使語文教學及作業設計突破傳統課堂的限制,使小學生在豐富語文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其文字及情感表達及感悟能力,在學以致用中養成用語文知識分析、解決及認知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新課改下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策略
1、提高小學語文作業的實效性和精煉性
新課改背景下,減負成為教學實施及作業布置的首要前提,結合相關調查可知,有近80%的學生在面對過多的作業量時會出現煩躁乃至抵觸心理,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更多地是敷衍了事,具體到小學生群體,有近55%的小學生反映,在數量較多的作業面前,其完成質量無法保障。因此,要做到小學語文作業的優化設計,應注重對作業的數量加以削減,主抓作業完成的實效性,在適度適量的作業中,鞏固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知識,同時也能夠提高小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使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增添其學習自信心,從而起到以作業促進教學效果更加持久深入的效果。
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要達到實效性和精煉性的統一,應秉持“層次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在具體作業設計上,要圍繞課堂教學中涉及的難點和重點,結合教材、課外練習題及相關配套教材中提取具備一定層次性的作業內容[3]。例如,在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竊讀記》這一課的學習中,針對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教師可以把作業進行層次劃分,分為基礎知識題、知識拔高題及知識運用題,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及特點,循序漸進地予以布置。在基礎知識題中,可以細化出以下內容:“對標注處的漢字進行拼音標注”、“結合語境,拼寫詞語”、“結合標注詞語,進行造句”;拔高題可以細化為:“根據表述,寫出相應的詞語及近反義詞”、“摘抄重點語句及精彩段落”;知識運用題可以設計為:“結合語境,分析重點語句的內涵”、“課外閱讀練習及運用”。通過層次較為明確的作業布置,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穩步提升。
2、豐富小學語文作業類型,提高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質量
首先,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上,要力求更加多樣的形式類型,使作業帶有強烈的趣味性和誘導性,從而使小學生能夠主動投身于作業的完成過程中,促進其學習能力及思維能力的提高。要使小學語文作業帶有濃厚的趣味性,就需要響應小學語文新課標中關于語文課程及應用的相關要求,達到小學語文作業既根植于小學語文課程,又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的內容,從而促使小學語文作業實現由單一枯燥的讀、寫轉變為聽、讀、說、寫、畫、唱、演等多種形式,從而既做到了對學生基本語文知識的學習鞏固,又突出了教學中一切圍繞學生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在完成語文作業的同時,達到人生感悟、素養情操、素質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學習《荷花》(葉圣陶)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提供《荷塘月色》(朱自清)這篇延伸閱讀文章,讓小學生體會兩者的相似點及不同點;在學年級下冊《小鹿的玫瑰花》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提出假設:如果小鹿沒有跌傷腳,當它看到玫瑰花開放時,又會是怎樣的情境?然后教師可以讓小學生結合自己前期學習到的知識,對這篇文章進行改寫、續寫及仿寫,記錄小學生的閱讀心得和感悟,通過課堂朗誦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業完成情況,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在此過程中還可以開發及拓展小學生的思維及創新能力,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3、注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原創性和新穎性,培養學生創新思考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得到了普及應用,一方面給教學活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和氛圍,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學生在完成作業時過于依賴網絡,從而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新課程標準中,提倡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除了在課堂教學中要側重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之外,后置作業就成為開發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來說,由于語文課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極為緊密,因此,需要在進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時,融入具有一定啟發性、原創性的作業內容,讓學生無法直接從網絡中探尋答案,學生在調動其探究思維的同時,能夠迸發出創新思維火花[4]。
例如,在學習古詩時,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進性誦讀,在了解該詩的含義后,讓小學生通過編講故事的作文形式讓小學生概括詩句內容,從而使小學生能夠在鍛煉其語言表達的同時,達到語文學習學以致用的效果。
小學語文作業濃縮了小學語文教學的精華,是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深入實施的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在設計及布置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提高作業的趣味性、實效性,讓小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會到完成作業的成就和樂趣,最終達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素質能力發展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李明旭.淺談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8):107.
[2] 牛素芳.新課改下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探索與實踐[J].新課程?上旬,2015,(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