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8:52: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我家鄉的端午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Legend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s Origin
At the end of the Zhou Dynasty, the area we now know as China had fallen into a state of fragmentation and conflict. While the Zhou dynasty had ruled for several centuries, several other states, originally feudal domains, tried to carve out their own kingdoms. The state of Qin would eventually emerge the victor and unify all of China under one rule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Qu Yuan served as minister to the Zhou Emperor. A wise and articulate man, he was loved by the common people. He did much to fight against the rampant corruption that plagued the court-- thereby earning the envy and fear of other officials. Therefore, when he urged the emperor to avoid conflict with the Qin Kingdom, the officials pressured the Emperor to have him removed from service. In exile, he traveled, taught and wrote for several years. Hearing that the Zhou had been defeated by the Qin, he fell into despair and threw himself into the Milou River. His last poem reads:
Many a heavy sigh I have in my despair,Grieving that I was born in such an unlucky time.I yoked a team of jade dragons to a phoenix chariot,And waited for the wind to come,to sour up on my journey
As he was so loved by the people, fishermen rushed out in long boats, beating drums to scare the fish away, and throwing zong zi into the water to feed braver fish so that they would not eat Qu Yuan”s body.
The Modern Dragon Boat Festival started from that time to this day, people commemorated Qu Yuan through Dragon Boat Races, eating zong zi, and several other activities, on the anniversary of his death: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Dragon Boat races are the most exciting part of the festival, drawing crowds of spectators. Dragon Boats are generally brightly painted and decorated canoes. Ranging anywhere from 40 to 100 feet in length, their heads are shaped like open-mouthed dragons, while the sterns end with a scaly tail. Depending on the length, up to 80 rowers can power the boat. A drummer and flag-catcher stand at the front of the boat. Before a dragon boat enters competition, it must be "brought to life" by painting the eyes in a sacred ceremony. Races can have any number of boats competing, with the winner being the first team to grab a flag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Annual races take place all over China, Hong Kong, Macao, Taiwan, and other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全世界有很多節日,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我的家鄉韶關也以其獨特的方式過著屬于我們的傳統節日。在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節。原因不是因為屈原,不是因為什么。就因為我是在端午節那天出生的。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粽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不過好像因為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于自家包的,對于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太習慣的。比如說我就不習慣,因為餡料不一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粽子。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劃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劃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眾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群眾頂著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為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后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
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連肚子也是想家的,心里裝著親戚們,肚子用來想家里的美食。這不,肚子又呱呱叫了。
英國有風靡于世的下午茶。相比而言,我家鄉閩南和臺灣端午節的午時水可比英國下午茶更加有益有趣,有情有味。
每年端午節這天中午,人們就像北方人趕廟會似的紛紛涌向村中的古井。提桶的,挑擔的,大家圍繞一個共同的目的一一等候提取午時的井水。午時水尤重一個“正”字,家家戶戶唯恐過時不正,排出的長龍陣也算蔚為壯觀了。記得我少年時,每到端午節中午放學回到家。剛卸下書包,祖母就焦急地催促我說:“孩子,快,快去挑井水!不要超過12點啊!”這時,村里的兩口古井旁邊早已圍滿了等候汲水的人。顯然,我已經遲到了。原來,村民們為了搶先得到午時水,早已在此恭候多時了。遇到這種情況,無論如何我是無法達到汲取“正點”井水的要求了。情急之下,有幾次。我看了看井邊哪幾個人排在隊伍的前列,當中哪個年紀比較大,體力比較弱的,我便主動上前幫助打水并幫助他挑水到家,然后從中分到一些正點的午時水,圖個皆大歡喜。
端午節的午時水雖非圣水瓊液,但是,我家鄉人俗信對時對刻的午時水好做藥。家家戶戶用午時水加入事先買來的白酒和少許雄黃粉(中藥,外用為宜),用以噴灑房間庭院,大人小孩用午時水擦身、洗臉、泡腳。老輩人很當一回事地說,照這樣做入夏不會生痱子,外出不會被蟲咬,還有避邪禳瘟之效。
家鄉人還習慣在端午節這天用午時水泡午時茶,午時茶是一種具有濃郁鄉土風味的保健藥茶,因習慣在端午日正午泡飲,故名。午時茶的中藥配伍中最大量的是茶葉,有防治疾病作用。舊時,財力充裕的積善人家每到端午節,專門熬煮午時茶施舍過路行人,有的藥店還向有交往的顧客免費贈送,以招攬顧客,贏取聲譽。
每到端午節,家鄉人習慣泡飲一種用柚子和茶葉加工的獨特的“午時茶”(也叫柚茶)。制法說難不難。首先。用水果刀環繞柚子的四分之一處切開一個蓋,然后用力壓進烏龍茶約125克,再用比較粗的針線縫合好,像掛燈籠似的一個個掛在雨淋不到的屋檐下通風處,讓其自然風干,便成柚茶。待到來年端午節中午取柚茶沖泡。具有健胃、消食、解油膩、祛葷腥等作用。有一年端午節,有個海外親戚回鄉探親時。吃多了海鮮,肚子不好受。后來品嘗了柚茶后,感覺甚好,他嘖嘖贊美,千叮萬囑其他禮品可以不送,惟獨指名要柚茶。原先,我對柚茶的作用知道的并不多,最近我從《茶話》一書中獲知,柚茶適用于治療胃病、消化不良、慢性咳嗽、痰多氣喘等癥。當年“國姓爺”鄭成功對這種午時茶也有偏愛。據載,民族英雄鄭成功年輕時積累了許多茶藥用的驗方。后來他率軍,目睹臺灣貧苦百姓遭受瘟疫折磨,便忙將貯備的陳年柚茶分送給缺醫少藥的臺灣同胞,輔治好了所患時疫。臺灣同胞感懷這位關心百姓疾苦的將官,便將這種午時茶稱作“成功藥茶”。
如今,家鄉多數家庭早有自來水,也不用為缺醫少藥的問題大傷腦筋。但是,鄉親們仍然很看重端午節的午時水,就像中秋節要買月餅賞月一樣,他們秉承古老的遺風,每到正午時分提個桶或挑個擔,到村中的老井汲來“午時水”。然后,擺開古樸雅致的功夫茶具,泡沏獨具鄉土風味且有保健作用的午時茶,佐以節日主食“薄餅”(春卷)吃喝起來。縷縷茶香伴隨著遠處賽龍舟的歌聲、鑼鼓聲、喝彩聲,在鄉間飄蕩,飄蕩……
英國有風靡于世的下午茶,而我家鄉閩南和臺灣端午節的午時水,卻比英國下午茶更加有益有趣、有情有味。每年端午節,沐浴午時水、泡飲午時茶,蔚為一幅淳樸、迷人的動態風情畫。
沐浴午時水、泡飲午時茶―一幅淳樸、迷人的節日風情畫。
顧名思義,午時乃中午11點至13點,而正午便是12點。家鄉人尤其看重端午節正午的井水和正午的茶,午時水尤重一個“正”字。每年端午節這天中午,人們像北方人趕廟會似的,紛紛涌向村中的古井。提桶的、挑擔的,大家圍繞一個共同的目的―等候提取午時的井水。家家戶戶惟恐過時不正,排成的長龍陣蔚為大觀。此時此刻,在鄉村的古井中,不知有多少只吊桶七上八下。此情此景,比起爭購時新商品還熱鬧幾分。
端午節的午時水雖非圣水瓊液,但家鄉人俗信對時對刻的午時水效用最好。家家家戶戶用午時水加入事先買來的白酒和少許雄黃粉(中藥,外用為宜),用以噴灑房間庭院;大人小孩用午時水擦身、洗臉、泡腳。老輩人說,照這樣做,入夏不會生痱子,外出不會被蟲咬,還有避邪禳瘟之效。
用午時水煎草藥效果最佳。上世紀60年代,有一年我的兩個臂膀患毛囊炎,久治不好。到了端午節,祖母叮囑我,用午時水泡入事先買來的白酒和五分錢的雄黃粉,用干凈紗布反復擦洗患處,很快就會好了。不知是不是午時水所起的作用,過不幾天,我的疾病居然消失了。可以肯定的是,雄黃粉加白酒外用,具有消毒殺毒作用。在缺醫少藥的年代,家鄉人借助端午節進行防疫保健,不乏積極因素,稱得上是一場愛國衛生大行動。
家鄉人習慣在端午節這天,用午時水泡午時茶。午時茶是一種具有濃郁鄉土風味的保健藥茶,因習慣在端午日正午泡飲,故名。午時茶的中藥配伍中,最大量的是茶葉,有防治疾病的作用。據我祖母說,舊時,財力充裕的積善人家每到端午節,專門熬煮午時茶施舍過路行人;有的藥店還向有交往的顧客免費贈送,以招攬顧客,贏取醫家聲譽。
一種用柚子和茶葉加工的獨特的“午時茶”(也叫柚茶),也是家鄉人在端午這天的喜飲之茶。青年時代,我親手制作過這種柚茶。柚子選用閩南特產的大顆粒“文旦蜜柚”,先用水果刀環繞柚子的四分之一處切開一個蓋,然后用力壓進約125g烏龍茶,再用比較粗的針線縫合好,像掛燈籠似的一個個掛在雨淋不到的屋檐下通風處,讓其自然風干便成。待到來年端午節中午,取柚茶沖泡,具有健胃、消食、解油膩、祛葷腥等作用。有一年端午節,我新加坡的親戚回鄉探親時,因吃多了海鮮,肚子不好受,在品嘗了我制作的柚茶后,感覺甚好,嘖嘖贊美。《茶話》一書中寫到:柚茶適用于治療胃病、消化不良、慢性咳嗽、痰多氣喘等癥。當年“國姓爺”鄭成功對這種午時茶也頗有偏愛。據載,民族英雄鄭成功年輕時,積累了許多茶藥用的驗方。后來他率軍,目睹遭受瘟疫折磨的臺灣貧苦百姓,忙將貯備的陳年柚茶分送給缺醫少藥的臺灣同胞,輔治好了他們所患的時疫。臺灣同胞感懷這位關心百姓疾苦的將官,便將這種午時茶稱作“成功藥茶”。
如今在家鄉,大多數家庭早有自來水,也不用為缺醫少藥的問題大傷腦筋。但是,鄉親們仍然很看重端午節的午時水,他們秉承古老的遺風,每到正午時分提個桶或挑個擔,到村中的老井汲來“午時水”,擺開古樸雅致的功夫茶具,泡沏獨具鄉土風味且有保健作用的午時茶,再佐以節日主食“薄餅”(春卷)吃喝起來。縷縷茶香伴隨著遠處賽龍舟的歌聲、鑼鼓聲、喝彩聲,在鄉間久久飄蕩。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600字范文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一個節日,而在這一天,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會吃上一個大大的裹蒸粽,而在我的家鄉,最興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粽了。
一個清晨,霧還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朧的。而符里的人們已經開始忙活了,每一戶人家都抬出一個差不多一個大人身高的大鐵鍋,而我們這些小孩子,望著這么個大鐵鍋,都張大著嘴,發出“哇”的一聲,而過了幾年這樣的端午節,我們也就不驚奇了。
大人們在屋里忙里忙外的,廚房的灶放著幾個大圓盆,都是一些紅豆和糯米之類的。開始包裹蒸粽了,大人們把些冬也先洗得干干凈凈,然后把紅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間再放一塊甘香可口的豬肉,表面再鋪多一層糯米就已經完成了一半,而最后呢,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那就是包扎這些可愛的金字塔壯的裹蒸粽了,如果扎得不好,那么在煮的時候,裹蒸粽就會散掉,走失了里面的精華,那就不好吃了,大人們拿出一條草繩,緊緊地捆綁著裹蒸粽,在最后,也要再緊緊地打上一個死結。
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接下來就是煮裹蒸粽了,大家都提著一桶桶的水,往剛剛的大鐵鍋倒,而我們這些小孩,也都來幫忙,提著小一點的桶,很快,大鐵鍋就已經裝了一半水了,開始往里面剛裹蒸粽,每個人都從屋里拿出一張小木凳,在大鐵鍋面前,這一刻,是最為溫馨的,這一蒸,即使十多小時,而且不時要往鍋里倒水,以免干水,大家在鐵鍋前有說有笑的,火光中滿是大家歡樂的笑聲,等待著這些裹蒸粽的我們,或許享受的即使這一刻,這一個過程,而不時成果。
裹蒸粽蒸好了,一拉開大鐵鍋的蓋,那種香味真是無法言語,從村頭飄到村尾,整條村都是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著自己的勞動成果,這種美味是外面買來的裹蒸粽吃不到的。
已經好幾年沒回家過端午節了,真懷念啊!真想再過一次。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600字范文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制品和絲線繡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600字范文三有關這傳統的節日,有很多種說法。在此我只想說我家鄉的端午節。
自從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跑開始到離家工作幾乎每個端午節都是在村子西北的最高的沙丘上過的。
有很多年,我爺爺都黎明前就挑過來無根水,又上山采回艾蒿草放在窗臺上,夾在門把后,還夾在我們姐弟幾個的耳朵上。這過節的氣氛就是在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彌漫開來。無需任何華麗的語言,滿是對兒孫健康,幸福的祝福。
有時我爺一給我夾上我就能醒過來,而有時卻是聞到那艾蒿的陣陣清香后慢慢才從睡夢里醒來。不管咋醒這天早晨沒喝無根水以前是不能說話的。平時嘰嘰喳喳鬧個不停的我們幾個這天都很乖的,喝完無根水,象征性的用無根水洗洗臉,下一個程序該分雞蛋了。雞蛋是我媽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時雞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爺爺奶奶總分給他s十個,而我們姐妹幾個能分到六道八個。每每這時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給我一兩個,還不忘在我后腦勺上輕輕拍一下。
我們揣好分得的雞蛋,叫上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發。必須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頂端,然后回頭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鄉已綠成一片,每家每戶的孩子,還有鄰村的都從四面八方往這趕。
男孩們領著小狗,吹著口哨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看誰能第一個爬到最高呢。往上爬時不穿鞋的,網上褲腿就上,有時還倒滾回去。每爬上一個小山丘拿出雞蛋相互磕一下誰的現碎現吃她的雞蛋,所以分雞蛋時都挑紅皮兒的小一些的。
端午節的好詞:
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 午日節、女兒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雄黃酒、賽龍舟、人聲鼎沸 包粽子、登山、采艾蒿屈志從俗、闔家團圓、歡歌笑語、粽葉飄香、香嫩糯米、鮮美夾心
端午節的好句: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就是這樣一個詩人,憂國憂民。"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就是這樣一個史官,信念堅強。"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這樣一個勇士,斗志昂揚。"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不畏。
2、岳陽汨羅市屈子祠鎮屈子祠秭歸縣是屈原的誕生地,也是中國端午節文化最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國很多地方只過一個端午節,而秭歸卻有三個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頭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為末端午。
3、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粽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不過好像因為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于自家包的,對于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太習慣的。比如說我就不習慣,因為餡料不一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粽子。
4、端午節那天,媽媽都會用根根細繩細致地編成筐,按以往的習俗,編8個層,奶奶煮好蛋后就拿出3個最光滑的。底層放一個,接著是桃子。每種都是3個,用了6層。第2層就是一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的。最后掛在門口,按照長輩說的,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個盒子里,與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團聚。
5、端午是個美好的節日,在這并不美好的現實中可以寄寓一些幽思,讓凡塵蒙蔽的心,在青色的古意間得到片刻的回歸,認取生命中的真意,可以讓生命更加真實一些。
6、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頭別有一番滋味。
7、我瞪著兩只眼睛茫然地看著奶奶,奶奶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悠悠地給我講述有關端午節的一些知識: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是開端的意思。每個月有三個五日,即初五、十五、二十五。所謂"端午"就是頭一個五的意思。
8、不管歷史如何嬗變,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自從屈原投入汩羅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國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靈魂將得到洗練和超度,割之不斷、揮之不去,進而升華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精神。
9、我們邊吃邊聽老師給我們介紹端午節的由來,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我還知道端午節有包粽子、做香袋、插菖蒲、賽龍舟等習俗呢!
10、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會末期。
11、端午節我們是要吃粽子的,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12、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
13、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粽葉,用水少泡著,洗干凈碼好。粽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后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后,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著蒸籠轉,等待粽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14、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15、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屈原。這種說法流傳的最廣。楚王在寵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屢勸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聽到秦國連敗楚國,國家命運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現在的端午節。
16、每到端午節,秭歸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紀念屈原,端午詩會吟屈原、賽龍舟紀念屈原、舉行儀式公祭屈原,此外還有掛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飲雄黃酒等。
17、杯酒過汨羅這個耐人尋味的已然離我們遠去,可以探尋的足跡唯有盤中微微泛黃的粽葉,婉轉西流的汨羅江和江邊那一縷亙古不變的。
18、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源于古時候,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去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19、當我們面對別人的災難,日漸麻木時;當我們遇到挫折,憤世嫉俗時,不要讓敵意遮住了雙眼。去相信世界還有愛。也許曾經被傷害,曾經被欺騙,可是為什么要寧可相信讓人痛苦的東西,而拒絕去接受美好呢。
20、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里藏著紅紅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粽子。端午時節,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為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粽子。
21、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22、今天過得真快,讓我明白了很多知識,也知道了許多民間風俗,讓我感到很開心很快樂地過完這個端午節。
23、賽龍舟比賽真是有趣極了。端午節這個傳統的節日,因為有了這些活動而顯得更加有意義了。
24、端午節早晨,起床后,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后一直帶著,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里,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25、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DD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時,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26、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于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27、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有許多的活動,如包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熏蒼術、喝雄黃酒……據說是為了辟邪。至今,端午節在中國人民心中仍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賽龍舟。
28、端午是傳統節日,在莆田就有這么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初一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29、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30、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我的家鄉在安鋪鎮,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家鄉的人們都舉行賽龍舟和吃粽子的活動。
有一年的端午節,爸爸媽媽和我到九洲江邊觀看人們賽龍舟。到那里觀看賽龍舟的人很多,一路上到處都是人,真是人山人海,車水馬龍呀!江上大橋上的人也有很多,但一座舊橋上的人卻很少,而且有警察守著。這是因為舊橋比較小,而且有些欄桿也不見了,還有些橋墩也斷了。因為人比較多,我和爸爸媽媽花了很長時間才擠到前面去。
賽龍舟開始了,有黃隊和藍隊還有紅隊,龍舟是長長的,可以坐很多人。隨著一聲哨響,運動員一起劃槳,隆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向終點飛去。這時,兩岸的觀眾大叫起來“加油!加油”。這時鼓聲越來越大,運動員越劃越起勁,各支隊伍你不讓我,我不讓你,互相追趕。在人們的歡呼聲中比賽終于結束了,結果是紅隊第一,藍隊第二,黃隊第三。
我們隨著人流離開了江邊。這時街燈已亮了,我越想越覺得龍舟比賽很好看。
我愛我家鄉的龍舟比賽,更愛我的家鄉。
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線纏成小粽子,里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坎上。貼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節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符送來了,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朱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么?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放黃煙子。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藥,而是雄黃。點著后不響,只是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把點著的黃煙子丟在櫥柜下面。說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點了黃煙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板壁上寫虎字。寫黃煙虎字筆畫不能斷,所以我們那里的孩子都會寫草書的“一筆虎”。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萊。十二紅里我只記得有炒紅莧菜、油爆蝦、成鴨蛋,其余的都記不清,說不出了。也許十二紅只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是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在我的家鄉,都不貴,多數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成鴨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里出成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成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成蛋”。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元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后,里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成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成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有“腌蛋”一條。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并不會做菜。但是《腌蛋》這一條我看后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
腌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郵咸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成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成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成鴨蛋呢!端午節,我們那里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弦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了,裝在絡子里,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么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里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腌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成味,白嘴吃也可以。
約定俗成的民俗——端午節包粽子吃,隨著時間前進,端午節到了,今年的端午節還真是隨了農人的心愿,早十天就把麥子涼山儲存了,正趕上倒出地來種上了玉米需要水,老天爺就又下了及時雨,農人們省時又省力,于是,包粽子的心情就占了傷風了。
你看吧,我家東屋的院子里,一家四口在干嘛呢?原來是,奶奶早把包粽子用的大黃米和白糯米用涼水泡上了,大黃米五斤,白糯米10斤,四斤多干粽葉也已經泡透了,奶奶爺爺 ,孫子孫女圍著粽葉洗粽葉呢!孫子是個急性子,急匆匆用手掌拖著粽葉相互摩擦,粽葉上的水就摔在妹妹身上和臉上,妹妹也不責備哥哥,而是用胳膊上的衣袖擦一擦臉,繼續用兩手摩擦手中的粽葉,奶奶則幫著擺放爺爺和孫子孫女洗好的粽葉。
四個人洗了兩個小時的,兩盆洗好的粽葉碼在盆里備用了,奶奶用手攆了攆泡的米,再用牙嚼一嚼,說,晚上包!
到了晚上,這四個人換成了另外四個人,都是年輕的媳婦們,她們白天打工,晚上相約來到東屋院子里包粽子了。
她們倆人一組,各人一手伸張著準備拖著粽葉,另一只手拿著粽葉擺放在伸張的手掌中,粽葉傘在手掌心中交疊,粽葉把兒在手腕處相交,在手指處相交,這樣四個粽葉鋪成一塊葉布,她們再用那只手從盆里撈出泡著呢放在這鋪好的粽布上,然后收攏起來,成為一片粽子,另一個人也同樣做著,她的那一片也做成了,于是倆人的作品合在一起就是一捆粽子了,她們倆,一個用手捏著,一個用線繩或草繩困幫著,一捆粽子就這樣包好了。這個兩組,四個人,包了兩個小時,這么多米和粽葉都用完了,一大鍋粽子就包好了。
接下來是煮粽子,吃粽子了。
就這么一個活兒,還真不容易,她不僅有多數人的勞動,更有多種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更有多種美好的呈現。它承載這老少幾代人的心愿,連接同齡人的思想感情,寄托著農人們濃濃的情意。那些吃到粽子的人們,只要一見到這長方形的兩片合一的粽子模樣,就想起了他們的童年,想起了他們的親人,想起了他們的家鄉的景象。這包粽子的活兒呀,還真是牽動著吃棕人的心呀!
家鄉的小吃
溫嶺市澤國小學
四六班
盧佳菀
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小吃,小吃剛好代表了這里的特色。吃小吃就能吃出這個地方的風味。
嵌糕就是家鄉小吃的一種。太陽剛升起來,街上就有人開始擺攤。一張桌子上,放著各種各樣的餡料,旁邊堆著一大段糕,用塑料布遮得嚴嚴實實的。不一會兒,就有人來買了。只見賣主打開塑料布,迅速切下一小段糕,把塑料布再蓋回來。再用手把糕放在桌子上搓成長條狀,用手按壓,壓成一個糕包,尾部粘起來,再根據客人的要求放上餡,接著把旁邊都粘起來,只剩下一個口子,澆上湯,就很好吃了。又香又韌又柔,回到家鄉一定要吃一個,才有回家的感覺。
炊圓也是家鄉的小吃。但只在有喜事的時候才能吃的。炊圓做工精細,先是把糯米粉摻上水,和成一大團,再使勁的揉幾下,直到已經有點韌性時就可以了。再取出一小塊,揉成圓形,用大拇指在中間按壓一個窩。接著在窩里放已經炒好的餡料,再把窩口封住就好了。然后放進籠里蒸。這可大有講究,如果不按指定時間蒸好,汁就會溢出來。
食餅筒原是端午節的時候吃的,現在慢慢演變成家鄉的小吃了。做食餅筒可簡可繁,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卷食物的面皮。面皮既要薄又要韌,如果韌性不夠很容易破掉如果太厚,吃起來口味就差多了。做面皮先是要把麥粉加上水和在一起,調成面糊后,用手取一團,在加熱的熬盤上涂成餅,過一會兒再翻個面,就烙成了薄薄的面皮,呈圓形。把烙好的面皮平攤在桌面上,把炒好的菜一樣一樣地夾來放在面皮上,菜品越多,口味就越好,然后在卷起來,卷到一半把尾部疊起來,吃的時候就不會漏出來了。
假如你來到我家鄉,我會讓你吃到家鄉的所有小吃,讓你流連忘返。
每到端午節時,我就會纏著媽媽要吃粽子。每當這時家人就會叫我肇慶妹。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的老家在肇慶而肇慶的特產就是粽子。我們肇慶的粽子個兒大,有分量。就像肇慶人很實在一個粽子可定兩碗飯,每次我都會吃撐。
每次回老家,我的親戚們就會做好多的粽子讓我帶回深圳吃。小時候在親戚家住時我會盯著窗臺上的粽子,當粽子的“守護神”。每當要出去走親訪友時我總會問媽媽“拿不拿粽子啊!”這是大人們會笑著說:“拿吧拿吧!”我會嘟起嘴巴不高興的說:“不要都拿完啊!給我留點。”大家都笑了。當要回深圳時我就會四處找粽子,大人們還以為我忘拿了啥。這時我會鄭重的問媽媽:“粽子拿了嗎?大家又哈哈的笑起來了。直到現在每當我們要回深圳時,我都會給在大人后面盯緊我的粽子,。
我為什么喜歡吃粽子呢?最大的原因在于它好吃。這也得到了表姐的認同。每次到奶奶家奶奶問我們吃什么?我們會異口同聲的說:“吃粽子。“一般我們吃的都是蒸粽子可是奶奶”發明“了個蛋煎粽子。聽這名怪可很好吃。粽子一下鍋我和姐姐的口水就都要流出來了。順著香味“飄”到了廚房,我們使勁的想把香味全部吸進肚子里。粽子一上桌,我們迫不及待的把粽子喂進嘴里,粽子的火候正好,外香里嫩。我們口中含著粽子,含含糊糊的叫:“好吃!好吃!”
這就是我和粽子的一段“姻緣”我喜歡粽子,因為它飄香著我家鄉的味道,因為我是肇慶妹!
我們國家有著許許多多的節日,比如:重陽節,清明節,端午節,春節……這些節日在每個地方都有著不同的風俗。
春節,在我們這里的習俗可有著一大筐!大年三十的時候,我們家的親朋好友都會紛紛來到我們家吃上一頓上好的年夜飯。吃完了年夜飯以后,我們小孩子便會拿著鞭炮自由自在的玩,大人冷著在家聊天,大牌,或者看電視節目,愛做什么就做什么,直到很晚我們才睡覺,臨走時還依依不舍的告別呢!
大年初一,我們一家人早早的便起了床,然后便喝上一碗我最喜歡的雞蛋棗子湯,再搭配一碗香噴噴的水蒸蛋,一個早餐就這樣被我們吃光了,在一聲聲的爆竹聲中,新的一年便隨之開始了。我和爸爸就去親戚家拜年了,拜年是我最喜歡的一件事,因為可以收到大人們的壓歲錢,用來買我最喜歡的東西,這也是我最喜歡的環節,你想知道為什么嗎?因為我的腰包也會隨時變得鼓鼓囊囊的,哈哈,相信你已經猜到了。因為大人們都給我壓歲錢,每人給200元,腰包就鼓鼓的吧!到了傍晚時分,夕陽隨著天空中那一朵朵五彩繽紛的煙花,慢慢的下垂下落,那一刻真是太美麗,太開心了!
我們家一般是臘月二十四開始打掃屋子,然后給灶王爺上好香,保佑我們一家人一年平平安安的,被上香的時候,要非常的嚴肅,要誠心誠意,這樣灶爺就會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保佑我們家平平安安。25開始做臘肉,奶奶做的可香了,我們狼吞虎咽地吃,才5分鐘,一排5斤的臘肉就被我們吃光了,我們戰斗力可是很驚人的!臘月二十七28開始貼對聯,媽媽說貼福字要倒著貼,這樣就代表福到家了。大年初一下午,一人托個盤子,盤子上再放一個“平安”——蘋果,寓意著平平安安。大年初一走一走最親的家人家里,初二開始走親戚家,一直走到元宵節才能結束。
這就是我家鄉過春節的風俗,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