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21: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文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近日,一套匯集了《世界文學》雜志57年來具有代表性作品的文學叢書由譯林出版社推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和譯林出版社為該書舉辦了首發式和研討會。社科院外文所所長陳眾議,譯林出版社總編輯劉鋒,外國文學翻譯界專家學者李文俊、童道明、羅新璋、趙振江、郭宏安、葉廷芳、吳岳添、陳喜儒、董曉陽、吳曉都、高興等,作家、評論家吉狄馬加、閻連科、止庵、黃集偉等出席首發式和研討會。
該套精選文叢在《世界文學》創刊50年散文精選和詩歌精選的基礎上增補了小說卷,收錄較以往篇目更為全面。選取的譯本多出自冰心、蕭乾、文潔若、徐遲、葉渭渠、王永年等翻譯大家妙筆,意在重塑經典之魅,重現作家、翻譯家和雜志的“美好時光”。全套書分為《小說中的小說》(歐洲卷和亞非美洲卷共兩冊)《散文中的散文》《詩歌中的詩歌》四本。其中,散文卷收錄了近年來備受國內文學愛好者推崇的翁貝托?埃科和約翰?厄普代克等作家難得一見的散文名篇;詩歌卷集結了莎士比亞、波德萊爾、里爾克、米沃什等作家經久不衰的作品;小說卷則收錄了從《世界文學》已發表的三千多篇作品中精選的89篇佳作,值得一提的是,該書收錄了作家王蒙迄今惟一翻譯過的小說――美國作家約翰?契佛的小說《自我矯治》。
在研討會上,與會者共同為文學翻譯把脈。翻譯家們認為文學翻譯是中國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可能在人才方面出現一些問題,但希望翻譯隊伍能不斷壯大。關于翻譯語言,有學者認為,大部分譯者有寫作經驗,從某種程度上講,他要動用文字表達,而且要使表達盡量的生動、豐富和富有感染力,文學翻譯也是對母語作貢獻。從評價標準上說,文學翻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吉狄馬加、閻連科等都談到,自己走上文學道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受外國文學的影響。對我國文化策略和文化戰略發展而言,如何給人類提供更多美好的精神食糧,這需要翻譯家、作家、詩人,甚至全社會進行共建。止庵、黃集偉等文化界人士更關注翻譯語言的問題,認為一般讀者對于優秀翻譯作品的期待,仍然是最古老也是被談到最多的“信、達、雅”。
關鍵詞:世界文化;世界文學;比較文學觀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民族文化正在向世界文化發展,各個民族在交流與碰撞的過程中發生融合,形成了具有統一性的世界文化。隨著世界文化的發展,世界文學也逐漸從民族主義文學的壁壘中走出,形成了更加廣闊的文學意識,而比較文學也應運而生。世界文化與世界文學的發展促進了比較文學觀的建立,并成為了比較文學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文學觀的建立,為世界文化與世界文學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與手段,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意義。
一、世界文化發展的主要特征
1、文化形態呈多元化并存融合狀態
隨著世界各國交流越來越頻繁,使世界文化形態出現多元化融合并存的特征。從目前世界文化現狀可以看出,現代東方文化已經與傳統東方文化發生了很多變化,融合了西方文化中的諸多元素;而現代西方文化與古典西方文化也大有不同,其中滲透了大量的東方文化元素。西方現代工業文明受古代東方技術的啟發而發展,同時東方國家現代化發展又反過來借鑒了西方的先進文明。西方現代詩從我國湯匙中得到啟發,改變了英式詩歌的句法與詩法,開創了西方意象派詩篇,而我國的現代詩歌又受西方影響。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世界文化一直處于多元化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
2、民族文化意識加強并建立起全球文化意識
20世紀以來,世界文化逐漸從歐洲中心逐漸向世界多中心發展,建立起了全球文化意識,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各國各民族逐漸融為一體。經濟、政治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世界各國的思想、文化、理論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影響。
3、文化研究與歷史研究相結合
世界文化的多元并存特點以及全球化意識的建立,使得東西方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交流與碰撞,使世界文化向著新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下,文化研究逐漸與歷史研究相結合,人類的歷史文化研究開始向著宏觀總和的方向發展。
二、當今世界文學的發展趨勢
世界文學的發展表現在從民族文學主義的狹隘觀念逐漸轉向了更加廣闊、宏觀的世界文學觀念。當今世界文學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特點:
1、民族文學向世界文學發展
當前世界文學的發展正處于民族文學向世界文學轉型的一個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中,文學交流活動逐漸向世界性發展,國際性文學組織、團體陸續出現,對于文學創作的視野擴大與思想激發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次,民族文學在世界文學的交流與滲透中不斷發展,各國對外來文化、文學的接收使得民族文學的圈子得到了擴展。
2、現代文學批評的發展興盛與世界詩學的產生
現代文學批評的興盛是世界文學發展的另一特點。西方文學批評的發展經歷了古典主義―人文主義批評、歷史主義―實證主義批評以及文學―美學批評三個階段,批評的對象逐漸從作品向讀者發生了轉變,開始探討讀者對作品的理解以及讀者的反應對于文學創作的影響。文學批評的三個發展階段分別促進了比較文學“影響研究”以及“平行研究”以及“接收研究”的發展,對比較文學的發展有巨大的貢獻,同時還促進了世界詩學的產生。世界詩學的萌生以及現代文學批評的發展對比較文學觀的建立有促進作用。
3、世界文化與文學聯系加深
文學的產生受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從20世紀以來,世界文化中的各個學科與文學相互影響滲透,使得文學在內容以及形式上都出現了變化,并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三、世界文化與世界文學的比較文學觀建立
1、世界意識與民族意識相結合
比較文學研究者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并用世界性的眼光對各種文學現象進行研究,要樹立起世界意識,并具有全球性文學觀念,倡導比較文學中的世界精神,使民族文學向世界文學方向發展。在建立世界意識的同時,要加強民族意識,進行比較文學研究時首先要立足于民族文學,以民族文學的發展促進世界文學的發展,同時民族文學吸收外來文學中的精華,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只有世界意識與民族意識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比較文學觀。
2、文化意識與文學意識相結合
從比較文學的命名可以看出,其研究對象是文學。所以,比較文學觀的建立應該以文學為基礎,以文學分析作為主要研究方法。而文學與文化的關系日益緊密,使得文學的研究與其他文化學科之間的融合越來越多。因此比較文學的研究要求文學意識與文化意識相結合,以文學意識為主,以文化意識為輔,突出文學性。
3、比較意識與詩學意識相結合
比較文學并不是簡單的比較,因此有比較并不一定可以稱為比較文學。比較文學以多種多樣的比較方法對文學進行研究,比較文學觀的建立需要建立在比較意識之上,而比較文學中的比較僅僅作為手段,而非目的,因此同時需要具備詩學意識,總結分析文學發展的規律,更好地建立起比較文學觀。在比較文學觀眾,比較意識是基礎,而詩學意識則是主導思想。
總之,在如今世界文化與世界文學不斷向全球性發展的背景下,比較文學觀的建立需要世界意識與民族意識、文學意識與文化意識、比較意識與詩學意識之間相結合,才能建立起適應世界文化與世界文學發展的比較文學觀。
參考文獻:
[1] 張德明.世界文化與世界文學―論一種比較文學觀的建立[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1990(4):110-120.
《紅高粱家族》是莫言的成名之作,創作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作品通過第一人稱“我”的敘述,藝術地再現了高密東北鄉上演的一幕幕轟轟烈烈、英勇悲壯的故事,塑造了以爺爺、奶奶、父親等為代表的人物。他們敢恨敢愛,個性張揚,既勇于奮起抗擊殘暴的日本侵略者,又演繹著令后代子孫們相形見絀的愛情傳奇,是一群獨特的,集正義與邪惡于一身的,特屬于那片紅高粱地的英雄。書中洋溢著獨特、豐富而飽滿的想象力和令人嘆服的感覺描寫,以恣肆之筆彰顯出中華民族堅韌旺盛的生命力,堪稱當代文學中劃時代的史詩性作品,曾被譯成20余種文字在全世界發行。《紐約時報》書評則稱:“通過這部作品,作者把他的‘高密東北鄉’安放在了世界文學的版圖上。”根據這部作品改編而成的影片《紅高粱》,由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曾獲得1988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莫言,原名管謨業,出生于1955年,山東高密人。12歲讀五年級時即輟學務農,1976年入伍,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其一系列鄉土作品充滿“懷鄉“”怨鄉”的復雜情感,因而被稱為“尋根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酒國》《生死疲勞》《檀香刑》《蛙》等。其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之影響,通過天馬行空般的敘述、陌生化的處理,構筑了一個個獨特而神秘超驗的、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的感覺世界。其寫作風格素以大膽新奇著稱,作品激情澎湃、想象奇詭、語言恣肆。鑒于其作品“用魔幻般的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瑞典文學院決定將2012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莫言。莫言是一位懷著強烈的“故鄉情結”步入文壇的作家,高密“東北鄉”賦予了他早期的文學涵育。正是憑借他的作品“,東北鄉”逐步從一個地理概念變成了一個文學概念,成了莫言賴以言說的“精神家園”。在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莫言對記者坦言“:我當年在這個地方是的社員,天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勞動的時候,厭煩透了。這個地方這么貧困、落后,就夢想著有一天逃離,到外邊去看看世界,到外邊去過更好的生活。但當真出去以后,過了幾年,就開始懷念這個地方。尤其是當拿起筆來寫作的時候,更感覺到這個地方跟自己是血脈相連的。“”在我早期的作品里邊,故事、人物,有的是自己的親身經歷,有的是鄰居的、親戚朋友的經歷,有的是聽老人們講過的故事,這是一批最原始、最寶貴的素材。這批素材成就了我早期的小說。”
《紅高粱家族》是獻給有著關于“我爺爺”“我奶奶“”我爸爸”這一輩記憶的青年人閱讀的東西,是一首對我們這個民族深入骨髓的,千百年來一直被壓抑的豪情與血性的頌歌。其跋云:謹以此書召喚那些游蕩在我的故鄉無邊無際的通紅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們的不肖子孫,我愿扒出我的被醬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個碗里,擺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饗!尚饗!這段跋語為我們揭示了作家的創作意圖,對這一創作意圖,作者在第一章就有過具體和明確的宣示:高密東北鄉無疑是地球上最美麗最丑陋、最超脫最世俗、最圣潔最齷齪、最英雄好漢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愛的地方。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我的父老鄉親們,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種植。八月深秋,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洸洋的血海。……一隊隊暗紅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網,幾十年如一日。他們殺人越貨,精忠報國,他們演出過一幕幕英勇悲壯的舞劇,使我們這些活著的不肖子孫相形見絀,在進步的同時,我真切感到種的退化。作者屢屢提到“不肖子孫”一詞,其中包含著復雜的情感因素:有對流淌在前輩血液里的豪情和血性的由衷贊美,有對作為后代子孫“種的退化”的羞慚,以及因這種羞慚的難以擺脫而引發的深沉思索和憂慮。
這種創作意圖是通過一系列精心編織過的有興味的故事體現出來的,這些故事令我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在結構、語言、修辭、感彩等方面都展示出了作家的獨特才能和鮮明的創作個性。在作品的結構方面,莫言既立足傳統又能突破傳統的鉗制。從敘事學的角度來看,其小說的敘事模式依然是我們所熟悉的傳統的講故事的形式。他的那些以高密東北鄉為背景的作品常常通過兒童視角來敘述故事,對此莫言說道“:采用兒童視角講述故事原來是我的一種潛意識。……少年歲月吃的苦,生活環境的寂寞荒涼,無人理睬卻又耽于幻想,所有這些都使我從小就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觀望和想入非非。而在這種情況下,兒童視角就成為我講述故事的首選。”在他的小說里,活躍著一群稚嫩的、精靈一般的孩子,如《紅高粱家族》中的“我爸爸”、《檀香刑》中的趙小甲、《豐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夢境與雜種》中的柳樹根與柳樹葉等,他們是天真、美麗、聰明和智慧的化身。莫言揚棄了傳統的、講求故事的曲折委婉的線性敘事方式,轉而采用一種打破了時空界限,將過去與現在、幻想與現實融為一體的立體結構模式。如伴隨著去伏擊日本人的汽車隊這一故事的講述,我與爺爺、奶奶、父親都被納入了同一個藝術空間,把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一切人物、事件融為一體,千頭萬緒彼此貫穿,場面渾闊,氣度恢宏,喚醒著人們潛意識里那種遙遠而蒼涼的激情和思緒,看似天馬行空,不受任何羈絆,卻更合于藝術創作的軌范和規律。莫言能如有神助般自如地驅使和駕馭它,誠如他在《天馬行空》中所說的:“創作者要有天馬行空的狂氣和雄風。無論在創作思想上,還是在藝術風格上,都必須有點邪勁兒。”例如《紅高粱家族》第一章正在進行歷史敘事的過程中,他卻出人意料地插入了一筆來寫小男孩兒,全然不去顧及故事本身的連貫和順暢:父親就這樣奔向了聳立在故鄉通紅的高粱地里屬于他的那塊無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墳頭上已經枯草瑟瑟,曾經有一個光屁股的男孩牽著一只雪白的山羊來到這里,山羊不緊不忙地啃著墳頭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氣沖沖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聲高唱。
莫言在小說敘事方面就是這樣地隨心所欲,不肯受傳統的所謂“典型”“集中”之類創作規范的束縛。他要給人講述一個有情趣、耐尋味、惹情思,令人過目不忘的故事,盡力避免敘述上的單調和呆板,常常在環顧左右時橫生妙趣,在閑情逸致中一顯神來之筆。奇詭而豐富的想象力和深湛的藝術描寫功力的融合構成了莫言小說鮮明的審美特征。想象力是衡量一位作家的天才和靈氣的最重要表征。勃蘭兌斯把想象力視為作家心靈中的顯微鏡,莫言正是借助這樣一只顯微鏡,深刻地觀察和透視著古往今來的大千世界。因而他往往可以在一點上無限深入地開掘下去,把作品寫得根脈俱現、聲色并茂、情采飛揚。例如經過他的點化,那本來普普通通、司空見慣的高粱竟也變得如此充滿靈性和詩意:高粱高密輝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愛情激蕩。秋風蒼涼,陽光很旺,瓦藍的天上游蕩著一朵朵豐滿的白云,高粱上滑動著一朵朵豐滿的白云的紫紅色影子。
從路兩邊高粱地里飄來的幽淡的薄荷氣息和成熟高粱苦澀微甘的氣味,我父親早已聞慣,不新不奇。在這次霧中行軍里,我父親聞到了那種新奇的、黃紅相間的腥甜氣息。那味道從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隱隱約約地透過來。憑借這種訴諸于視覺和嗅覺的深層次的細節描寫功力,高粱的情態和氣息被賦予了生命的靈動。其實在整部作品里,紅高粱就是一個具有濃厚象征意味的意象和背景,有著巨大的闡釋空間:它既是家鄉人賴以生存的物質食糧,又是他們繁衍生息的現實空間。它內蘊著熱烈、強悍、茁壯、頑強的生命力,又象征著剛毅不屈、堅韌執著的復仇精神。高粱地里的野合、伏擊,演繹出的是一幕幕英雄壯舉,紅高粱則象征著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血性、膽魄和靈魂。通感,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恰當地運用通感,可以令人全方位地接收天地萬物之間的一切色彩、線條、音響和氣息,使種種最難以言傳的復雜而細微的感受得到最形象生動的表達。莫言無疑是運用通感來描寫事物的圣手,例如“:她的叫聲很響,具有一股臭豆腐的魅力”,是將聽覺變為嗅覺;“槐花的悶香像海水一樣彌漫著……風吹來,把香氣吹成帶狀”,是將嗅覺變為視覺;“醒來聽到太陽正嘎吱吱地響著,像一條老牛車在爬著上坡路”,是視覺、聽覺的相互轉換。至于那“冰一樣澄澈的天空”式的景物描寫又是何等奇警“,奶奶鮮嫩茂盛,水分充足”式的人物描寫就更加出人意表、秀意可觀了。
正是超凡的想象天賦成全了莫言,無論是在取材煉意還是細部描寫方面,他都如魚得水,達到了點石成金的藝術境界。讀莫言的小說,首先令你心悅誠服的恰恰是語言。那一個個字像是具有活脫脫的生命,在不停地跳脫著、歡娛地上前來拉拽著你,使你身不由己地跟隨著它們躍入了那一片情采斑斕的波浪,進而癡迷地遨游起來。它們傳神寫意而飄逸玲瓏,氣勢灌注而瀟灑蓬松,靈動活潑而變化莫測,讀之不禁令人喟然嘆服。莫言始終踐行著“必須站在人的立場上”寫作這一準則。因童年時曾告發別人而愧疚至今,后悔因年少無知向鄰村農民和他小腳的妻子扔石塊……這一幕幕回憶不停地敲打著人們的心靈,在感染自己的同時也觸動著讀者柔軟的內心世界。在瑞典文學院的演講中,莫言用大段篇幅談自己母親的善良、堅毅和寬容。其實,這些中國傳統婦女身上的優良品質也見諸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婦女身上。由最初將小說《豐乳肥臀》“獻給母親在天之靈”到“獻給天下母親”,由小小的“高密東北鄉”擴展到中國乃至世界,莫言的作品不但見證了大愛無疆的人文關懷,而且也見識了引起世人共鳴的人文精神的回歸。莫言說“:我覺得嚴肅的文學作品,它不可能是熱鬧的,如果它特別熱鬧,它就不是特別正常。”他的作品將崇高與滑稽、歡快與沉重、忠誠與愚昧、甘甜與苦澀融匯在一起,使人產生一種閱讀之時啼笑皆非,咀嚼之后肅然沉重的審美感受。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佩爾•韋斯特伯格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說:“你讀莫言之前必須做好心理準備,他的作品中除了有精彩的關于愛、自然和善良的描寫外,還有極其暴力、殘酷、血腥的描寫,比如反映20世紀中國被日本占領時期的作品。莫言的創作視野寬闊,幾乎涵蓋所有領域。盡管他的作品中描寫的是自己故鄉的小村莊,但讓讀者感受到的卻是人類共有的情感體驗。……他充滿想象力的描寫令我印象深刻。目前仍在世的作家中,莫言不僅是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莫言的作品正是憑借著其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造詣,為世界文學的殿堂增添了一串溫潤璀璨的靈蛇之珠,從而“把他的‘高密東北鄉’安放在了世界文學的版圖上”。
作者:丁萬武 李進學 單位:軍械工程學院基礎部
論文摘要:比較文學是一門研究跨越國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學思潮、流派、運動、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學發展有關的各種現象的學科。縱觀世界比較文學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累進式發展的三大階段,即影響研究的歐洲階段(法國)、平行研究的北美洲階段(美國)和跨文化研究的亞洲階段(中國)。
在當今世界學術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無疑是最引人矚目的學科之一。自它在中華大地上復興以來,發展迅猛,至今仍然方興未艾。
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概念
比較文學法國學派的代表人物卡雷在他的《比較文學》藝術中對比較文學進行了定義:“比較文學是文學史的一支;它研究國際間的精神關系,研究拜倫與普希金、歌德與卡萊爾、司各特與維涅之間的事實聯系,研究各國文學的作品之間、靈感來源之間與作家生平之間的事實聯系。比較文學主要不考慮作品的獨創價值,而特別關懷每個國家、每位作家對其所取材料的演變。”
美國學派代表人物雷馬克對比較文學進行定義:“比較文學是超越一國范圍之外的文學研究,并且研究文學和其他知識領域及信仰領域之間的關系,包括藝術(如繪畫、雕刻、建筑、音樂)、哲學、歷史、社會科學(如政治、經濟、社會學)、自然科學、宗教等等,簡言之,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領域的比較。”
我國學者季羨林先生對比較文學曾下定義:“顧名思義,比較文學就是把不同國家的文學拿出來比較,這可以說是狹義的比較文學。廣義的比較文學是把文學同其他學科來比較,包括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錢鐘書先生的說法是:“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專門學科,則專指跨越國界和語言界限的文學比較。更具體的說,就是把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文學現象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研究它們在文藝理論、文學思潮,具體作家、作品之間的互相影響。”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比較文學定義為:比較文學是以世界眼光和胸懷來從事不同國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學科之間的跨越式文學比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種跨越中文學的同源性、類同性、異質性和互補性,以影響研究、平行研究、跨學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為基本方法論,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來總結文學規律和文學特性,加強世界文學的相互了解與整合,推動世界文學的發展。
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
比較文學作為一種專門的學科,是沒有什么疑問的,但是,中西比較文學是否也能成為一種專門的學科,猶如“紅學”之于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魯迅學”之于現代中國文學研究?我們認為,把中西比較文學從比較文學中獨立出來,進行專門的、深入的研究,有著特殊而重大的意義。固然,對于中外文化交流,取異域文學之長,補我國文學之短,中國文學與朝鮮、日本、越南文學的比較,以中國文學為主體的東亞文學與以印度文學為主體的南亞文學的比較,乃至中國文學與中東文學、拉美文學、非洲文學的比較等等,也都是有待深入開發的研究領域。但是,對于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來說,從來沒有任何一種文學像西方文學那樣,對我們民族的文學沖擊那么大,發生過那么無孔不入的影響。直到現在,世界各國的文學傳統仍在受歐美文學傳統的沖擊。我們現在的文學教科書,甚至包括中國古代文學在內的教科書,都在使用著歐美文學的概念。我國當代的作家,仍在自覺或者不自覺、直接或者間接的接受著西方文學的影響,我國一般大學的外國文學課實際講授的是歐美文學課。因此,作為專門學科的中西比較文學的建立已迫在眉睫!
中西比較文學,包括兩個相互聯系的大的研究領域。一是現代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的比較;二是中國古代文學與西方文學的比較。前者應側重于法國學派正統意義上的比較文學,即影響研究,后者應側重于美國學派提出的平行研究。中國新文學的歷史不長,而古代又有著悠久的文學傳統和豐富的文學遺產,這個傳統總在有形無形地對中國新文學發生影響。因此,隨著中西比較文學研究的深入,應該把研究的重點從現代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的比較移道中國古代文學與西方文學的比較上來。
三、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歷史與發展
曹順慶在《比較文學史》中談到“整個比較文學發展的一個基本特征和實施,就是研究范圍的不斷擴大,一個個‘人為圈子’的不斷被沖破,一堵堵圍墻的不斷被跨越,從而構成整個比較文學發展的基本線索和走向。”[1]縱觀全世界比較文學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一條較為清晰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發展的學術之鏈。這條學術之鏈歷經影響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三大階段,呈累進式的發展態勢。
第一階段,在比較文學歷史上,法國學派是最早出現的一個學派,從19世紀末開始至20世紀20年代已具雛形。法國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巴爾登斯貝格、梵第根、伽列及基亞等人。法國學派所進行的影響研究可以概括為:其一,在研究方向上,注重國與國之間文學的事實聯系和實際的影響關系,在有些學者那里,對這種聯系和影響的研究甚至被嚴格的限定在兩國之間,如梵第根就持有這種觀點。所以法國學派學者嚴厲,比較文學一詞是一門系統而科學的學科沒有起好的名字。其二,在研究方法上,強調實證主義。認為要使學科建立在堅實的科學性上,只有對文學關系的事實聯系進行細致的、慎重的考察求證,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們主張把比較文學看成為文學史的一個分支。
法國學派對比較文學的貢獻是巨大的。它在比較文學形成之初就為學科發展開辟了一條科學、嚴謹的研究道路,為學科理論和研究范式奠定了最初的基礎。雖然法國學派在學科定位、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偏狹的觀點,但影響研究至今,認識比較文學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而且也是一個始終充滿生命活力的研究領域。
第二階段,1958年9月在國際比較文學協會第二次大會上,耶魯大學教授韋勒克做了題為《比較文學的危機》的發言,向法國學派的理論觀點提出了直截了當的挑戰。這個發言被認為是美國學派的宣言書,此后不僅打破了法國學派的一統天下,也確立了美國學派在世界比較文學領域中的地位。
美國學派對文學進行的平行研究在與法國學派爭論中確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其理論重點和對學科發展的貢獻可小結如下:第一,擴大了研究的領域,把不同學科引入到文學研究中來;第二,把比較文學研究的目光轉向了文學的內部,更加關注作品的結構、語言、層次等方面的問題;第三,開拓了多元的研究方法,主張針對不同作品、不同問題運用不同方法,或綜合運用多種方法。
在第三階段,學科自我發展的又一次機遇是東西比較文學研究的崛起。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臺港及大陸比較文學研究的迅速崛起,為開拓比較文學的領域,尤其是東西方文學的跨文明比較做出了實績。這種跨越東西方異質文明的比較文學研究,將全世界比較文學引向了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為比較文學拓展了更加寬廣的視界,將比較文學導向了又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中國學術界正在探索甚至正在建構跨越東西方異質文明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新體系。臺港學者對于東西方文化“模子”的比較文學研究和對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探索,已邁開了比較文學新的學科理論建設的步伐。而近年來中國大陸學者對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基本理論特征——“跨文明”的提出及其方法論體系輪廓的初步勾勒,更進一步奠定了學科理論建設的堅實基礎。可以說,全世界比較文學正面臨著一個重大的戰略性轉變,新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正如旭日般冉冉升起,這是一個更加廣闊的視界,是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新階段。
中國比較文學乃至世界比較文學今后邁向何方?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跨文明研究”,或者說著眼于在中西文明沖突、對話與交流的跨越東西方文明的比較文學研究,將是中國比較文學乃至世界比較文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曹順慶.比較文學論[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2.
[2]陳惇,孫景堯,謝天振.比較文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真實的世界文豪: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序
楊開顯
新華出版社出版的《真實的世界文豪: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是一本關于世界文豪絢麗多姿而又光怪陸離的人生的寫真集。這本書以未曾修飾的筆觸將幾十位世界文豪的本來面目完全真實地描繪在讀者面前。
以前對世界文豪的介紹,往往顯得比較平面化,大多是正面描寫,有時也有側面剪影,但很少有背面印象。尤其是在教材和針對青少年的讀物中,這些世界文豪或者世界文學大師大多根據需要而進行了“美容”:他們一般都具有先進的思想、高雅的情趣、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品行,其作品自然也具有進步意義。
其實,這些世界文學大師是與凡人沒有兩樣的普通人。他們大多既有光彩照人的一面,也有色彩平淡的一面,還有色澤陰暗的一面。本書就從各個角度,自正面或側面或背面分別把歷史上的世界文學大師真實地再現出來。但這本書不是綜合描寫世界文學大師的一生和全貌的傳記作品,也不是全面介紹他們的文學和社會等各方面活動的紀實作品,而是攝取這些世界文學大師一生中的華彩樂段或精彩特寫,采擷他們一生中的逸聞趣事或奇特遭遇。本書不為尊者諱:不會因為有些世界文學大師享譽全球的美名而掩飾他們的庸俗或劣行,也不會因為有的國家當時的意識形態而隱匿它們的一些世界文學大師的不幸或悲劇。
本書信息豐富,資料新穎,其中不少是國外最近幾年或10余年來新發掘出來的或解密后披露出來的。因此,讀者朋友們可以讀到一些遭封殺而不太熟悉的世界文學大師的悲慘而可怕的命運,也可以讀到一些十分熟悉的世界文學大師的經歷中一些鮮為人知的新奇故事,還可以讀到一些世界文學大師功成名就后受人追捧的背面的一些隱私或病態。再者,一些世界文學大師的中國情結和他們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向往和熱愛,以及他們對中國人民反抗侵略戰爭的支持,則是特別令我們中國人深為感動和欣慰的。
需要提及的是,一些世界文學大師風流放蕩或庸俗卑下的灰暗的一面,并不能遮掩他們表現真、善、美,啟蒙人性意識,呼喚人本理念,弘揚人文精神,伸張社會正義,為苦難人民請命,為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獨立自由的光輝的一面。而這,正是本書在給讀者朋友們一個個真實的世界文豪時所要強調的。
最后,還要說明的是,信息資料獲取的難易和多寡不同,更因為描繪各位世界文豪的角度不同,而且在他們為人們所熟悉的方面無意多費筆墨,所以本書中的世界文豪的篇幅多少不一,而篇幅的多少與各位世界文豪的重要性沒有任何關系。此外,各位世界文豪是以年代排序的,這也與他們的重要性沒有任何關系。
日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人民文學雜志社,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清華大學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中國作家雜志社,文藝報社,中國現代文學館合作共同舉辦了“當代漢語寫作的世界性意義國際研討會”,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及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等地區的近百位學者、批評家、著名作家出席了此次研討會,探究了如何推進當代漢語文學與世界文學界的對話,拓展闡釋當代中國文學的學術視野,打開闡釋中國當代文學的話語空間,從而推動中國當代文學在世界的影響力。
當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的時候,作為中國當代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中國當代文學也承擔了重要的使命。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之林中處于怎樣的位置?當代漢語寫作有著怎樣的世界性意義?這些成為擺在作家、學者、評論家以及讀者面前的重要問題。
鐵凝(中國作家協會主席):當今世界上,我們如何看待和估價中國當代文學,中國人如何在世界背景中認識自己文學的價值,作家如何在世界背景中認識我們寫作的意義,確實是一個重要問題。隨著中國國際影響的擴大,中國文學也在逐步走向世界。世界渴望了解中國,中國的作家們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世界各地的讀者面前。在今天,一個優秀的中國作家,他的讀者不僅在我們這片遼闊的國土之上,通過翻譯,他的讀者還可能在紐約,在歐洲的某個村莊,在亞洲和非洲的某個城市。我本人是一個寫作者,我相信,這樣一種情景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作家的寫作。在寫作時你會感到,除了你熟悉的人們,你還可能面對著陌生的人們,面對著文化背景、文學傳統、價值理念和生活經驗差異極為懸殊的讀者,你在面對這樣一個廣大的和有著巨大差異的世界書寫,這時,你就會思考這個問題:當代漢語寫作的世界性意義。這個問題擺在作家們面前,同時擺在學者和評論家們面前,甚至擺在中國的和世界各地的讀者面前。我們的文學究竟應該怎樣站立在世界文學之林,我們又應該如何在這個千差萬別的世界中看待自己的文學,這關系到中國文學如何發展,如何塑造和伸張自己的特性。
李敬澤(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取得的成就讓世界關注,中國如何在文化上為當今世界提供更多的精神資源,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尤其是當代中國文化如何構成當今世界文化中最有活力的部分,當代漢語文學的藝術價值如何評價,漢語文學放在世界文學體系中如何定位,漢語文學是否始終在世界文學體系當中,它的世界面向如何展開?所有這些問題,都成為21世紀初中國文學家必須面臨的問題,以及我們必須承擔和開始的事業。
張頤武(北京大學教授):如果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還急于由世界邊緣走向世界中心與歐美并肩,那么現在,中國文學可以說已經成為世界文學的構成部分,并且在內部形成了“‘走向世界’的想象”。我們可以從最近中國最熱門的兩部電影中看到這種變化,一部是《唐山大地震》,一部是《山楂樹之戀》,這兩部電影都改編自小說,且都以“”這個最為封閉的時期為背景。但與人們的想象不同的是,兩個主人公的出國并不是故事的終結,相反,他們出國后選擇再次回歸,審視自己的國家,使故事得以公開。據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當代文學會作為一個全球性文學的跨語言和跨文化閱讀的必要構成,給世界文化提供更多的資源。
王寧(清華大學比較文學中心主任):1827年,歌德在接受艾克曼訪談之后提到,“民族文學已經成為過去,世界文學的時代已經到來。”這是文學的世界性概念的首次提出。如果說這在當時還是一個烏托邦的話,在今天無疑已經成為一種現實。我們在使用世界文學這個術語時,實際上已經賦予它以下三種含義。首先,世界文學是東西方各國優秀文學的經典之匯總。第二,世界文學是我們的文學研究、評價和批評所依據的全球性和跨文化視角和比較的視野。也就是說,我們只有把民族文學放在廣闊的世界文學的語境下來研究和考察,我們才能得出客觀的國際性的理論標準。第三,世界文學是通過不同語言的文學的生產、流通、翻譯以及批評性選擇的一種文學歷史的演化。在這種意義下,在今天,當中國成為一個經濟和政治大國的時候,我們應重塑中國文化和文學大國的形象,促使中國文學有效走向世界。
中國文學正逐步走向世界,這種意識正影響著作家的寫作,作家必須要考慮對寫作資源的重新占有和最為獨特、個性地對寫作資源的文學利用。不過,在很多作家看來,無論屬于哪個民族哪個國家,立足于“個人性”、“本土性”是首要的。
莫言(著名作家):關于作品的世界性,包括多個層面。一是知識層面,外國人讀中國作家的作品,可以了解他所不了解的經驗,他可以了解到他所不了解的中國一些獨特的知識;另外,人性層面更為重要,如果是成為世界性的作品,進入世界文學之林,必定具有一種普遍性,這種普遍性就是人的共同性的反應,托爾斯泰的作品為什么讓中國的讀者落淚,中國的《紅樓夢》也能夠感動外國的讀者,這都是因為它們傳達了一種共性。中國文學的當下性,應該強調個性化寫作,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性,則還是應該強調作家重在挖掘人的普遍性,當然也不要放棄語言、結構以及其他方面的藝術技術的探索。
劉震云(著名作家): 作為一個作者,意大利傳教士和中國殺豬匠是我的榜樣,我如果能把思想傳給我的讀者和我喜歡的人,我覺得就很有意義。
閻連科(著名作家):世界文學也好,中國文學也好,對我都不重要。不論時代如何變化,這一代作家必須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來自鄉村的作家,家人和土地是我們幾代作家最根本的寫作資源。然而今天居住和生活在都市,離早已變化的鄉村和農人越來越遠,越來越難以真正了解土地和那些血肉相連的農人。而失去他們,就意味著我們――尤其是我,對寫作資源的徹底失去。寫作到今天,作家必須要考慮對寫作資源的重新占有和最為獨特、個性的對寫作資源的文學利用。
鐵凝:文學的根本精神是讓人們的心靈能夠相通,我們要敞開胸懷與世界各國人民對話,我們要吸收和借鑒世界上一切優秀的、富于創造性的文化成果,我們要在與世界各國的作家和學者的交流中豐富對文學的認識。但同時作為一個作家,我也經常地意識到,我的寫作牢牢地扎根于“吾土吾民”。當我坐在書桌前時,我的書寫首先是也根本上是面對著那些和我分享著共同的語言、歷史和經驗的同胞們。如果我的感受、想象和思考首先能夠在他們那里得到呼應,那么,我愿意相信自己就能夠自信地面對世界其他地方的讀者;如果我們能夠經受住來自我們的語言、歷史和經驗的文學傳統和文學標準的考驗,那么,我們就能夠坦然地帶著我們的作品加入到世界文學的行列。
王家新(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文學創作,無論是哪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作家,都必得首先立足于“個人性”,即從一個作家個人的獨特、具體的存在開始。在我看來,寫作無非是進入個人自身存在的一種努力。脫離了這種“個人性”,脫離了個人經驗的具體血肉,任何對“本土性”的張揚都是可疑的。現在有人大談“中國經驗”,作為寫作者,我們誰也不能代表。我們無非只是一些被代表者。真正有價值的文學,就是這張“個人的牌”。文學從來就是個人的,把一個作家和詩人簡單地視為某個民族或文化的化身,這其實是對文學的簡化和取消。
漢語文學寫作無疑是中國當代文化中富有活力的部分,然而在一段時期內,漢語寫作一直未能在國際上獲得充分重視,一直被區隔于當代世界文學視野之外。相比較西方文學在中國的重大影響,當代中國文學在世界上的影響相當有限,而且因為信息的不對稱,遭致不恰當的評價。當代中國文學向全球文化中心挺進中有著怎樣的短板,如何更好地讓漢語寫作走向世界是不少學者關注的話題。
杜博妮(悉尼大學教授):翻譯應當是中國當代文學傳播于世界的最重要的手段,但中國目前的文學翻譯工作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學者的關注度上都遠無法與其重要性相稱,這或許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短板。
劉康(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中國的現代化與世界的全球化有很大的時間錯位,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經出現過思想、藝術、審美等方面的先鋒思潮。而隨著九十年代思想先鋒的告終,中國意識形態與寫作的關系形成“多重幻象”。
施戰軍(魯迅文學院副院長):對新海外華人作品的評價需要一點謹慎和客觀。因為第一,這些作家大部分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出國,他們作品依托的場景、情境、氣氛大多都是限于“”前后的一些時空,在歷史和人性方面,確實展現出了一種有所積淀的省思和有所把握的想象。第二,他們對于周圍的認知基本上局限于當時的印象,對中國現代的印象,沒有融入,在語言技法方面也沒有新意。第三,他們的有些作品與我們期待中的世界認知無關,我們國內可以同步和國外的文學狀況產生交流,但海外作家則在懸隔地帶。
艾克拜爾?米吉提(《中國作家》主編):從現今的世界來看,我們擁有最佳發展機遇期,那種固執的冷戰及后冷戰思維已經漸行漸遠,發達國家受眾的眼光與欣賞品味也在發生新的變化,他們更想看到的是今天的中國,今天中國人真實的心境和生活。而這一點,對中文寫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可回避的是,在以往的作品中,我們廣泛深入挖掘了民族劣根性,展示了我們民族群體的人性之惡,以期追求和抵達主題的某種深刻。但是,缺乏展示我們民族群體中的人性美的力作。我們高興地看到,現在有一部分作家開始關注這一點,正在試圖用自己的創作實踐去體現。我們期待著更多這樣的精美之作問世。
陸建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回顧歷史,我們需要檢視。一百年前一些激進知識分子懷疑中國文字存在的合理性,甚至提出漢字應該廢除并以世界語取而代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這種呼聲甚至來自文化界和出版界的核心。語言是一個民族世界觀、價值觀的體現,對語言的否定就是對文化的否定。我們要注重漢語寫作的重要性。另外當今漢語寫作得到了認可,但我們不可僅把它作為社會記載來讀,而應充分意識到其文學價值。
南帆(福建社會科學院院長):當代文學的經驗不在于恢復古老的民族傳統文化,而在于具有當下性的“本土”。 我們現在的民族是世界視野中的民族,當代文學應該放在世界文學的坐標中進行衡量。
無意中在網上看到畫家陳丹青的老師木心先生于2011年12月21日去世的一些報道,深為陳丹青對老師的尊重所感動。看到陳丹青說:“我寫書,我出書,就是妄想建立一點可疑的知名度,借此勾引大家有朝一日來讀木心先生的書”,要用一生來宣傳、推廣他的老師的文字時,覺得真是太古人心腸了!我想他的老師木心先生肯定是一個大作家。
但我問一個寫作的朋友對木心的文章怎么看時,他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很差,腐朽得要命”。我問為什么?他的回答徹底讓我懵了:“你想想,陳丹青的文章這么爛,文學水平這么差,頭腦也糊涂,他推崇的人能好得了嗎?”我的神啊,真是震死人不償命呀!他給我講了一通理由,總結起來,大概就是下面的幾點:
首次,陳丹青說九十年代在紐約聽木心講了五年的世界文學史。那時候他出國都十年以上了,十年中他隨便找幾本英文的世界文學介紹看看,就用不著再聽什么世界文學史了。因為這種文學史都是入門的介紹。再說上五年的世界文學史,每周四課時,真的是開世界玩笑。因為文學史稍稍講講就行了,好學的成年人知道某個作家,馬上找來那個作家的書看就行了。而陳丹青能聽五年,卻不自己找書看,真的是笨死或差死了!因為文學必須讀作品,而不是聽人講作品。
其次陳丹青總是說五四,1949年,1966年,如何如何中斷了中國的文脈,覺得他的老師在那一片空白中是如何突出。他老師的厲害只不過是由于他自己的水平太差,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教育水平。他不知道在那之后好幾代人都成長起來了:1966年出生的現在已經46歲了, 70后,80后都成長起來了。1977年到現在,35年了,三代人成長了。之類的包袱他們根本沒有。他們只要有學習欲望的,幾乎不受什么限制。他們的文學閱讀視野,比陳丹青好太多了。陳丹青的問題是:他只知道五六十年代的荒蕪,卻理解不了比他年輕得多的人早就不是他那個水平了。
最后,作為一個畫家,陳丹青水平如何不好說,作為一個對文學的鑒賞者,他的水平太差,根本就不了解當今文學的精華,不了解現在詩人作家對世界文學的了解程度。而不了解當代文學的人是無法對一個作家在今天的價值做出準確評價的。
朋友堅持陳丹青是個非常好的人,就沖他對老師的真誠,就是文學水平太差了,說的話不靠譜。
(王笑,教師,現居北京)
一、融入比較文學意識,培養國際視野
從中國與東亞各國來說,中國古代文學居于向外輻射的中心地位,中國文學對日本古代文學(神話、和歌、物語文學)有從內容到形式的全方位的影響,對朝鮮、越南等國也是如此;中國與印度之間,則憑借佛教這一有力的媒介,達到了在精神層面的深度交流,中國文學也從語言、內容到文學形式受到佛教的激發,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面貌;中國與西方之間,在16世紀曾經存在著“東學西漸”的趨勢,西方很多國家曾發生過“中國熱”,中國古代文學在這個熱潮中也被介紹到西方,影響到一些重要作家的創作和思想。比如,法國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受到孔子道德思想的影響;德國的大文學家歌德提出“世界文學”概念,也與其對中國作品的閱讀分不開。如果把這種廣泛的民族文學之間的聯系貫穿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就能夠打破封閉的民族文學視野,讓古代文學課程擁有國際的視角,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學與異域文學的廣泛聯系及其穿越時空的魅力。
如講到古代戲劇,就可以將中國古代戲劇與異域文學的聯系考慮進來,開闊學生的視野。元代李行道的雜劇《包待制智堪灰闌記》,是最早傳到歐洲的中國戲劇之一,也是對歐洲戲劇小說產生了直接影響的中國戲劇。劇本寫妻、妾爭奪一兒,各執一詞,官司鬧到包公面前。包公劃一灰闌,讓兩位母親用力爭奪孩子,勝者將擁有孩子。生母張海棠因為不想讓孩子忍受撕扯之痛而放棄。但包公最終認定輸掉比賽的人正是生母。劇中“二母爭子”的故事,與《舊約全書•列王紀》、佛教《本生經》中的《大隧道本生》、《賢愚經》卷十一中的相關故事極為相似,已成為世界文學著名的母題。《包待制智堪灰闌記》與佛教故事的淵源已有學者進行詳細的考證,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完全可以借鑒已有成果,對古代文學與佛教的關系作深入分析。“灰闌記”的故事不僅僅是在古代世界有過小范圍的旅行,在現代世界,這一故事跨越了亞洲和歐洲的界限,并在德國著名戲劇家布萊希特的筆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布萊希特于1945年改編創作了《高加索灰闌記》。布萊希特在戲劇的楔子里寫道:“一個非常古老的傳說。它叫《灰闌記》,從中國來的”,交代了其創作與中國戲劇的關系。“二母爭子”由印度故事到中國雜劇,再到歐洲戲劇,讓我們看到了文學跨越國界的旅行,以及民族之間智慧的溝通。
在中西戲劇間進行移植的還有元代紀君祥的《趙氏孤兒》。意、法、德等國著名作家都曾改編上演過此劇,其中最有名的是伏爾泰改編的《中國孤兒》。《中國孤兒》將故事時間由春秋時期移至成吉思汗時代,將動作時間由二十多年縮短為一晝夜,地點局限于距離康巴魯(即今天的北京)王宮不遠的大臣宅邸,情節集中于成吉思汗搜孤、尚德夫婦救孤的沖突,并引入了愛情主題,刪除了孤兒復仇的情節。這樣的改動,從思想上說,是將原作的歌頌忠義與復仇精神變為對理性和仁愛的禮贊。在伏爾泰看來,大宋王朝及其遺民代表的是人類的成熟文明,而成吉思汗的元朝代表的則是落后的野蠻文化。于是,宋元之間的沖突,實際上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文明與愚昧、正義與邪惡、理性與偏執的沖突。而劇作真正的主角由忠臣程嬰變為母親伊美達,也表現出劇作重心由倫理向人性、由男性向女性的轉移,表現出東西方不同的文化的差異。從藝術上說,這種改動則是嚴格遵守了西方古典主義戲劇“三一律”原則。在講授上述兩劇時如能引入西方可資比較的作品,就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使作品在中西文化的大背景下,收到互相闡釋、互相說明的效果。依此類推,其他古代文學經典作品的闡釋,也可以置于世界文學的參照系中進行。
二、借鑒比較文學成果更新文學史觀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在文學史與文本分析的模式中,存在教學內容更新緩慢的特點。傳統的文學史在看待作家時,更多是在民族文學范圍內,考察作家的創作在思想和藝術上的價值,因此,文學史的內容在很長時間內不會有大的變化。這種唯一的標準或許評出了民族文學的經典,但是卻忽略了在異域文化中,本民族文學的樣貌,在培養學生豐富的審美經驗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內容的更新必須有新觀念新方法的介入和啟發,在這方面,比較文學已經取得的豐碩成果可以為古代文學教學提供很多啟示。比較文學研究的是具有跨文化關系的文學現象,因此,在比較文學學科建立之初,研究者就注意到傳統文學史研究不太留意的作家作品。在法國學派的代表梵•第根的《比較文學論》中,就提出了二流,甚至三流作家或許比一流作家更具有比較文學研究的意義。從文學交流的角度來看,有時候,往往不是一流作家,而是二流甚至三流作家贏得國外讀者的關注。如唐代詩人寒山,在古代文學的課程中幾乎沒有地位,課上幾乎不講,但是寒山的詩卻在日本、美國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美國“垮掉的一代”甚至把他視為精神導師。小說《好逑傳》、戲劇《趙氏孤兒》也有類似的命運。如果我們把這些在國外產生重要影響的作家都排除在古代文學課程之外,那無疑是一個缺憾。從《中國比較文學論文索引(1980—2000)》及其他比較文學研究的工具書來看,涉及中國古代文學與外國文學關系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有的是具有事實聯系的文學交流的梳理,有的是尋找溝通對話的平行比較。《中日古代文學交流史》《中國古典文學在國外》等研究都為古代文學課程內容的更新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古代文學借鑒比較文學的研究成果,把在國外具有崇高聲譽的作家也納入講授的視野。一方面,更新了內容,增加了古代文學與世界文學的聯系;另一方面,也培養學生逐步樹立多層面多角度理解文學的意識,擺脫唯一的文學價值觀。
三、打通古今中外,比較中總結特色
民族文學的特性是一種客觀存在,文學系的教學就是指導學生去逐步認識這一特性。有學者提出了“宏觀比較文學”的概念,強調在世界文學范圍內的比較中總結民族文學的特點:“尤其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國別文學的研究,都必然需要給該國文學加以定性與定位———就是要在世界文學的參照下,對該國文學的特色和特性、對該國文學在世界文學總格局中的地位作出判斷。而要概括某國文學的特性時,如果沒有外來參照與外來比較則完全不可想象,也沒有任何意義。”
中國古代文學包括了中國文學的精華,在文學形式與思想方面都代表著中國文學的最高成就。在古代文學課程之中,我們除了給學生介紹具體的作家作品,還需要在世界文學的坐標系中,給學生一個宏觀的總結。那就是中國文學的特點是什么?讓學生在學完一個個作家之后,能夠有一個較為明晰的古代文學的總體印象,比如,中國詩歌的特點是什么,中國小說的特點是什么。而要總結這些特點,沒有比較的視野是無法完成的。比較文學的研究目的:一是認識世界文學的發展規律,二是深入認識民族文學的特色。在比較中方能見出不同民族文學的特色。如上文提到的關于中西戲劇移植的例證,我們在課堂上可以做進一步的理論提升,總結出中西戲劇的不同,那樣諸如中國戲曲與政治、倫理的密切關系,中國戲曲的中和含蓄之美、空靈的舞臺設置、開放式結構等問題都會在比較中得到更深刻的說明,進而幫學生樹立起關于世界戲劇的總體觀念。在《宏觀比較文學講演錄》一書中,作者在世界文學的視野中,以其他民族文學為參照,總結了中國文學的特征:“一、官吏作家化與作家官吏化;二、現世主義態度;三、非個性主義傾向。”這一總結或許并不能完全客觀地總結中國文學的特點,但對于我們認識和研究中國文學的特性具有很強的啟發意義。
綜上所述,以比較文學意識滲透古代文學教學,把比較文學成果融入教學內容,打通古今,給學生一個宏觀的視野,這對于古代文學教學內容、觀念的更新,對于古代文學的時代性、國際性的追求,都是有很大裨益的。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這種打通并非要在古典文學課上大量講授外國文學內容,喧賓奪主,而是要給學生提供一種視野,點到為止。
本文作者:王春景、時俊靜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關鍵詞】移動閱讀;數字出版;比較文學
移動閱讀即人們通過各種移動終端,隨時隨地閱讀互聯網上海量數字出版物的現象。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式閱讀終端的發展、普及,移動閱讀現象在現代社會變得愈加普遍,讀者的閱讀習慣也發生了改變,移動閱讀已經成為出版物未來發展方向。經濟的全球化促進了國際間的頻繁交流,加之互聯網技術日益進步和普及,國際間文學的交流在此背景下變得更具規模與深度。具有跨語言、跨民族、跨學科特點的比較文學,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且正在經歷著以日趨形成的中國學派學科理論為核心的理論發展新階段。那么,比較文學出版物的發展現狀如何,移動閱讀時代比較文學出版物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以及未來的發展之路何在成為筆者探討的重點。
一、比較文學出版物的發展困境
“比較文學”一詞最早出現在1872年維爾曼在巴黎大學講學的內容中,法國學派的代表人物梵•第根認為“真正的比較文學的特質,是把盡可能多的來源不同的事實采納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個事實加以解釋;是擴大認識的基礎,以便找到盡可能多的種種結果的原因。”①在我國學者曹順慶看來,所謂“比較文學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懷從事不同國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學科之間的跨越式文學比較研究。”②“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來總結文學規律和文學審美特性,加強世界文學的相互了解與整合,推動世界文學的發展。”③因此,比較文學在某種意義上充當了世界文化間的“翻譯”,能夠幫助普通讀者增長見聞、了解多元文化、拓展國際文化視野。但是,在移動閱讀時代,比較文學出版物的發展正面臨著如下困境:
1、內容專業化與出版全民化的矛盾
比較文學出版物一般涉及比較文學理論研究、比較文學史、比較文學實踐等方面的專業化內容,帶有學科特性和精英色彩。內容的專業化使得一部優秀的比較文學作品的誕生,需要耗費作者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并且從作品到出版物還要經過市場調研、策劃論證、編輯加工、校對、印刷等流程。可是,在這個追逐快節奏的時代,比起需要經過“一番寒徹骨”的比較文學出版物,耗時少、內容淺顯的段子、漫畫或是小說等休閑類讀物,更能符合移動閱讀時代人們的閱讀胃口。雖然比較文學出版物在國家為平衡人文學科發展與文化交流的政策背景的支撐下依舊能夠在出版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市場畢竟是需求與供給的產物,在這樣的環境下,比較文學出版物的生存空間、市場占有率勢必被進一步壓縮,除了部分受國家資助的作品可以被少量出版外,比較文學出版物面臨著“曲高和寡”的尷尬境地。
2、精細閱讀要求與碎片化閱讀方式的矛盾
比較文學屬于文學研究,它的“學院派”色彩和“貴族化”氣息,阻隔了與多數人的聯系。④其作品內容晦澀拗口,深奧艱深的特性需要讀者精讀、慢讀。而在移動閱讀時代,閱讀方式呈現碎片化特性,短、平、快是其基本特征,這與比較文學作品需要潛心鉆研、精細化閱讀的要求產生了嚴重矛盾。目前以圖書、雜志等印刷品為主的比較文學出版物,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不能很好的滿足當前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以及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對其提出的要求。這也使得消費者的體驗感較差、觀賞意愿降低。
3、作品版權問題與盈利模式缺失制約移動閱讀發展
移動閱讀市場產業鏈涉及內容創造者(作者)、出版商、電信、技術開發商、版權貿易等領域。當前移動出版物的銷售模式分別以內容提供商、電信運營商及移動終端制造商為核心進行,具體的發行模式有手機閱讀、專用終端閱讀。但目前移動閱讀存在版權不明、技術標準不統一等問題,使得內容創造者往往處于產業鏈的弱勢地位。如何在新形勢下協調產業鏈上游和下游之間的關系,建立合理的商業模式,實現多方合作共贏是整個移動閱讀產業需要面臨的共同問題。比較文學出版物想要在移動閱讀時代提升市場競爭力,對這一問題同樣無法回避。另一方面,網絡中的比較文學作品和其它出版物同樣是作為他人智力勞動成果而受著作權法的保護。書籍在網絡中的版權問題因其涉及整個出版行業的根基而尤為引人注目,如若無法妥善處理將會嚴重制約包括比較文學出版物在內的整個移動閱讀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移動閱讀時代比較文學出版物的發展新機遇
1、無線互聯網為“世界文學”理想實現提供技術支撐
無線互聯網絡為移動閱讀、全民出版創造了條件,也為比較文學作品實現“跨語言、跨民族的文學研究”的目標提供技術支撐,其擁有的海量信息與全球互動的特性為比較文學作品的繼續創作提供了廣闊的條件與空間。世界文學交流傳播多元、繁復,立體化、多維度的“世界文學場”在移動閱讀時代得以形成。不同民族文學間的封閉狀態被打破,他們通過互聯網技術,在彼此溝通,相互借鑒的過程中充分發展、互動,無論是寫作、傳播還是閱讀行為的跨民族、跨文化性特征將會進一步加強,文學寫作的世界文學語境逐步形成,閱讀亦隨之成為對全世界文學、文化的認知與發現行為。另一方面,“網絡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表達自我的機會,使每一個才子都不會被埋沒,今后的偉大作家就將出現在這其中。”⑤作為一種新的信息通訊技術,移動閱讀的普及對于推進文學翻譯發展,拓展文學傳播、閱讀的多元渠道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數字化互動平臺促進溝通移動閱讀所依托的數字化互動平臺
令作者與讀者之間實現了無障礙的互動交流,“大眾傳媒要贏得受眾,就要加強被傳播的內容本身和受眾現實之間的聯系”。⑥要適應移動閱讀時代讀者閱讀方式的碎片化現狀,改善比較文學出版物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尷尬境遇,就必須實現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流。依托數字化互動平臺實現上述功能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書籍評分、長短書評、佳作推送等功能進一步的擴散作品,闡釋作品,進而實現出版物的營銷互動。面對數字化平臺帶來的機遇比較文學出版物通過培養具有特殊興趣的讀者群體,并在讀者和從業人員之間、讀者與讀者之間創造新的聯系,通過數字平臺進行讀者意見調查、分析讀者或潛在讀者群數據,進而鎖定讀者群,營造比較文學作品閱讀氛圍,實現此類出版物的可持續發展。
3、多媒體技術為比較文學作品提供多元表達方式
移動閱讀不僅是一種閱讀方式,其終端還是無線通信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綜合載體,它能夠突破傳統印刷文本靜態、單一的文字表現,將文字、圖像和音樂等超文本形式通過數字編碼、解碼呈現出多元的動態組合。例如,美國詩人E.E.卡明斯張揚、獨立的個性賦予其詩歌作品獨特風格。如何能夠將其極具個性的詩歌文本向中國讀者介紹,這給研究者、翻譯者和出版者都帶來了技術上的難題。今天,在多媒體技術與網絡工具的幫助下,我們能相對妥帖地處理其詩歌的表現形式,將原本晦澀、艱難的比較文學作品通過多媒體技術改造成為多維、立體的綜合藝術,將其以更加接近原貌的、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給讀者。
三、比較文學出版物的發展策略
1、彰顯比較文學特色,提升出版物質量
彰顯比較文學出版物的文化特色,提升作品創作人的比較文學學科素養是關鍵。作為跨語言、跨民族的文學研究領域,比較文學研究具有極強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全球化語境下的比較文學需要培養從廣泛的跨文化聯系中考察和審視文學的研究意識。”⑦比較文學學者須具備世界性和開放性的眼光,“把自己的民族文學放在一個廣闊的世界文學大背景下進行檢驗和評價。”⑧只有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產品才能受到全世界的矚目和了解。同時,比較文學出版物作為提升讀者文化素養、拓展民眾國際視野的工具應當充分利用移動閱讀工具的多媒體功能,在保證其比較特色的基礎上,利用多種表達形式,實現專業學術作品的通俗化與普及。另一方面,對于當前盛行的全民出版,編輯人員也應堅守自己的職業操守,自覺抵制,努力使得提供給讀者的出版物真正能夠發揮陶冶情操、開拓視野、增長知識的作用。
2、增強用戶體驗,提升市場占有率
移動閱讀背景下比較文學出版物發行中除了要求提升比較文學出版物內容質量,還要在此基礎上加強移動閱讀終端使用者對比較文學出版物的用戶體驗。這要求比較文學發行商在前期宣傳和推廣時明確業務定位,再細分用戶群,將潛在用戶區分為瀏覽者、關注者、獵奇者、響應者、傳播者、關鍵人物等不同類型,以此作為向不同類型用戶提供區別化的用戶體驗的依據,并階段性的跟蹤客戶持續使用意愿,以提高粘性,進而使比較文學出版物閱讀成為用戶的持續使用行為。另一方面,挖掘用戶需求,選擇適合移動閱讀條件的比較文學作品進行呈現。為此,這就需要有專業的隊伍對于比較文學出版物進行內容資源的重建,盡量使比較文學出版物呈現的形式簡潔,從而更好的滿足目標讀者娛樂或者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需求,通過增強讀者的閱讀體驗感受提升市場占有率。
3、整合產業鏈,構建比較文學出版物
多方共贏的商業模式就整個移動閱讀產業來說,探尋適合的商業模式勢在必行,作為較為小眾的比較文學出版物更需要在發展中尋找出適合自身特點的盈利模式與產業鏈結構。比較文學出版物在移動閱讀時代,從紙質媒介傳播向多元媒介傳播的轉變,只有通過電信運營商、內容供應商與終端制造商的緊密協作,建立資源整合、競爭力要素整合、利益合理分配、核心競爭力超強的戰略聯盟,在合作中應立足于讀者的需要,提供自身所擁有的資源或技術,通過利潤分成的方式實現共贏,才能將比較文學出版產業發展帶入高速發展的健康軌道。
參考文獻
①梵•第根著,戴望舒譯:《比較文學論》[M].商務書館,1937
②③曹順慶主編:《比較文學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5
④高旭東主編:《多元文化互動中的文學對話》[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92
⑤王朔:《網絡之星叢書》[M].花城出版社,2000
⑥陳衛星:《傳播的觀念》[M].人民出版社,2004:287
讀《一千零一夜》有感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一千 零一夜》是一本充滿智慧和美好的書,這部名著內容豐富,故事情節曲折離奇,表現了人間善、惡、丑、美的特點。它不僅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更是一部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民族特點的好書。它講述了阿拉伯世界一個個美麗曲折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是由阿拉伯民族智慧、才華凝聚成的,書中的很多故事已經家喻戶曉,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阿拉丁和神燈》、《辛巴達航海記》等。一千零一夜是一本很古老的書。里面講述了許許多多的故事。相傳,有一個很古怪的國王,他下了個命令:每天娶一個女子,第二天就殺掉。宰相的女兒想要阻止他的做法,于是嫁給了國王。他給國王講故事,每次要殺她的時候剛好講到精彩部分,國王只好不殺她。她講了一千零一夜,是國王回心轉意。
《一千零一夜》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故事,有的發揚勇敢冒險精神,有的機智、善良、敢于和惡勢力作斗爭的下層社會人民給予贊揚。《一千零一夜》不愧為阿拉伯古典文學中的瑰寶,不愧是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鮮艷的珍品。
JaneEyreisapieceofautobiographicalfiction.ItisCharlotte.Bronte’sfirstnovelpublishedin1849.Thenovelcreatesafemaleimagewhoisagainstsocialpressurewithrebellionandindependence.Itisfilledwithlove,passionandreason,andmaintainsitsuniqueartisticcharm.Thisthesisanalyzessomemajorcharactersinthenovelandtakesalotofexamplestoshowtheauthor’smeaningandreflectthetheme.Thiskindofdescriptionmakesthefigurearealpersonwithbloodandflesh.Italsoreflectstheauthor’sresistantspirit.TheHeroineofJaneEyre,aplainandlittlegirl,livesundertraditionalpressuretopursueforindependenceandloveloyalty.Thisthesisanalyzesherpersonality.Underheradamancyandself-respect,sheliterallyhasgotafieryheartforherlove.Furthermore,thethesistellsustheHeroine’slovestandpointthattheloveshouldrelyontheindependenteconomyandshouldbeequalintheirspiritforboththelovers.
KeyWords
Love;self-respect;rebellion;womenconsciousness
摘要
《簡.愛》是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自敘手法,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反抗社會壓力,充滿反叛和獨立精神的女性形象。小說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展示其充滿愛、激情與理性的深刻內涵。本文分析了文本的主要藝術形象,通過一系列例證揭示了作者的意圖和文本反映的主題。這種描述使文本人物形象豐滿,有血有肉,同時揭示了作者隱含在文本中的反叛思想。樸實的女主人公簡.愛,在傳統的社會壓力下,追求著自己的獨立和忠實的愛情。本文透過女主人公堅強自尊的性格特點,探秘在其內心深處的熾熱愛情,揭示女主人公追求經濟的獨立,精神上男女平等的愛情觀。
關鍵詞
愛情;自尊;反叛;女性意識
Introduction
CharlotteBrontewasborninaPriest’sfamilyinYorkShirein1816.Hermotherdiedwhenshewasfiveyearsold,butherfatherwasanintellect,heoftentaughthischildrentoreadbooksandmagazinesandtoldstoriestothem.Charlottewasinterestinliterature,sowhenshewasveryyoung,shewassenttoaboardingschoolandwhenshewas15,shewenttoanotherschooltostudy.Inordertosupportherfamily,shebecameateacher.In1847,shepublishedhernovelJaneEyre,thenovelwasagreatshockatthattimeandmadehersuccessful.Shediedin1885.
JaneEyreisagreatnovelthatitisanimportantpositioninthehistoryofBritishliterature.Andithasbeentranslatedintovariouslanguagesandadaptedformovie,readersallthroughtheworld.TheperiodwhenJanelivedcorrespondswiththetimeofQueenVictoria’sruling.VictoriawhoruledovertheBritishEmpireformorethan60yearswasawellknownqueeninEnglishhistory.TheperiodhasbeengeneralsregardedasoneofthemostgloriousintheEnglishhistory.
JaneEyrehasthedeepromanticscolorandhasalsodepictedtheactuallifenovel.ThenovelbeginswithJaneintheuncle’shousepassherchildhood,sheispackedofftoacharitableboardingschoolandJanesetsherselftolearn.Shebecomesateacher;sheisemployedasgovernessoftheFrenchdaughterofRochesterinhiscountrymansion,Thornfield.Intheplaceshehasherownlove.Whentheycometoamarriage,JanehasdiscoveredthatRochesterhasamadwifewhoishiddeninthathouse.Janedoesn’twanttobeRochester’smistressandleavesThornfield.SheisrescuedbytheRiversfamily.WhenJaneproposesmarriagebyJohnRiver,JaneknowsJohnRiversinordertoundertakemissionarywork,soJanerefusesJohnRiver’scourting.ThenJanegainsalargeamountofinheritancefromherunclewhoshehasneverknown.ShereturnstoThornfield,butthehousehasbeendestroyedbyafirestartedbythemadwife.ShefindsRochester,blindandalone.Thentheymarryandfindhappinesstogether.
I.JaneEyre’sPersonality
A.JaneEyre’sAdamancy
1.JaneEyre’sLifeatHerAunt’sHome
Orphanedasaninfant,JaneEyreliveswithatGateshedwithheraunt.SarahReed.Whensheistenyearsold.Hercousins,GeorgianaandElizadonotloveher.Theirbrother,John,ismoreblatantlyhostiletoJane,remindingherthatsheisapoordependentofhismother.OnedayheisangeredtofindJanereadingoneofhisbooks,sohetakesthebookawayandthrowsitather.Findingthistreatmentintolerable,Janefightsback.Sheisblamedfortheconflagrationandsenttothered-room,theplacewhereherkindUncleReeddied.Inthisfrighteningroom,JanethinkssheseesherUncle’sghostandbegstobesetfree.HerauntReedrefuses,andremainsJaneinherprisonuntilshelearnscompletesubmissiveness.Whenthedoortothered-roomislockedonceagain,Janepassesout.Shewalksbackinherownroom,withthekindphysician,Mr.Lloyd,standingoverherbed.HeadvisesAuntReedtosendJaneawaytoschool,becausesheisobviouslyunhappyatGateshed.
Herauntagreesit.Allthingsareverysmooth,butMrs.ReedtellsMr.BrocklehurstthatJaneisalyingchild.ThesethingsdonotstrikeJanedown,sheisveryfirm,sheknowsthereissomebodytoloveher.Theauthorshowsherrebelliousspiritthroughherwordsanddeeds.
2.JaneEyre’sSchoolLife
JaneissenttoLowoodSchool,acharityinstitutionfororphangirls,runbyMr.Brocklehurst.Astingyandmean-heartedminister,Brocklehurstprovidesthegirlswithstarvationlevelsoffood,freezingrooms,andpoorlymadeclothingandshoes.HejustifieshispoortreatmentofthembysayingthattheyneedtolearnhumilityandbycomparingthemtoChristianmartyrs,whoalsoenduredgreathardships.DespitethedifficultconditionsatLowood,JaneprefersschooltolifewiththeReeds.FromMissTemple,Janelearnsproperladylikebehaviorandcompassion,fromHelenshegainsamorespiritualfocus.Theschool’sdampcondition,combinedwiththegirls’near-starvationdiet,producesatyphusepidemic,inwhichnearlyhalfthestudentsdie,includingHelen,whodiesinJane’sarms.Followingthistragedy,BrocklehurstisdeposedfromhispositionasmanagerofLowood,andconditionsbecomemoreacceptable.Janequicklybecomesastarstudent.Andaftersixyearsofhardwork,shebecomesaneffectiveteacher.FollowingtwoyearsofteachingatLowood,Janeisreadyfornewchallenges.
AtLowoodschoolisfullwithfreshandcurious,atthesametimesheworriesitverymuch.InhereJanehasabestfriendthatsheisHelen.WhenHelenispunishedtostandupinpeople’scentreinroom,JanefeelsthethingmakesHelenloseface,butHelensays“yetitwouldbeyourdutytobearit,ifyoucouldnotavoidit,itisweakandsillytoberequiredtobear.”①ButJaneisnotunderstoodandendured,Helenthinks“loveyourenemies;blessthemthatcurseyou;dogoodtothemthathateyouranddespitefullyuseyou.”②ThethingexplainsHelen’sweakness,shedoesnotdarecomposeouttoselfunfairthingresisting,isabletogotoendure.
Jane’sworryingthatithasfinallyappeared,Mr.Brocklehurstcomestoschool,thathesaysJaneisalyingchild,sheispunishedtostandonthestoolatthehead,donotallowanybodyspeaktoher.Janeiscrying,butshedoesnotgiveup,shebelievesthatsomebodybelievesthatsheisinnocent.Shewinsultimatelyeverybody’srespectandlove.
Atschool,Jane’spersonalityismorepronouncedresistance,andcontrasttoherfriend’spatientcompliance.Asthenovelprogresses,shegrowsinstrength.ShedistinguishesherselfatLowoodSchoolbecauseofherhardworkandstrongintellectualabilities.LifeinLowoodOrphanagemaybemuchmorecourageanddeterminationtostruggleforherright.
3.JaneEyreLookingforaJobintheTown
JaneleavesThornfieldHall.ShehasbeenrescuedbySt.John.Shespeaks:“Iwillbeadressmaker;Iwillbeaplain-workman;Iwillbeaservant,anurse-girl,ifIcanbenobetter,”Mr.St.Johnsays:“Right,ifsuchisyourspirit,Ipromisetoaidyou,inmyowntimeandway.”③St.JohnoffersJaneahumblejobastheschoolmistressforthepoorgirlsinhisparishatMorton.Janeworksinthisveryjoyfulplaceandshelikesthere.
“IfeltIbecameafavouriteintheneighbourhood.WheneverIwentout,Iheardonallsidescordialsalutations,andwaswelcomedwithfriendlysmiles.Toliveamidstgeneralregard,thoughtitbebuttheregardofworkingpeople,islikesittinginsunshine,calmandsweet,sereneinwardfeelingsbudandbloomundertheray.Atthisperiodofmylife,myheartfaroftenerswelledwiththankfulnessthansankwithdejection.”④AllthisthingsshowJane’spersonality,self-improvement.
B.JaneEyre’sSelf-respect
1.JaneEyreMeetingwithMr.Rochester
AtThornfield,acomfortablethree-storycountryestate,Janeiswarmlywelcomed.Shelikesbothhernewpupil,AdèleVarens,andMrs.Fairfax,thehousekeeperatThornfield,butissoonrestless.OneJanuaryafternoon,whilewalkingtoMillcotetomailaletter,Janehelpsahorsemanwhosehorsehasslippedonapatchoficeandfallen.ReturningtoThornfield,JanediscoversthatthismanisEdwardFairfaxRochester,theownerofThornfieldandheremployer.Heisadark-haired,moodymaninhislatethirties.Althoughheisoftentaciturn,Janegrowsfondofhismysterious,passionatenature.
Fromthefirstmeetingwithhim,wecanseeJane’spositionasahelperinMr.Rochester’smind.Whenoneafternoonsheisonherwaytothepostoffice,JanemeetswithMr.Rochesterunexpectedly.Andafter,sheoffershimhelpseveraltimessincehefallsfromhishorse,Mr.Rochesterstill‘hadhardlyturnedhiseyesinJane’sdirectionbefore’.FromthissentencewecanseethatMr.Rochesterisveryhaughty,heisnotamanwhoisamiableandeasytoapproach.Inmyopinion,asanordinaryperson,weshouldexpressourgoodmannerstoastrangerifothersoffersushelp,butMr.Rochestershowshisideasquitedifferent.Fromtheirfirstmeetingunexpectedly,Mr.RochesterknowsthegirlwhohelpshimoutofthetroubleonhiswaytohishomeThornfieldishisgoverness.However,let’sseehowourhero-Rochester’sattitudetoJaneathisownhomeasamaster.OneeveningwhensheistoldatlastbyMrs.FairfaxtohaveteawithMr.Rochesterinthedrawing-room,Janeregardshisfirstinvitationasaceremonyandpreparesitstately.
Fromthesestatementsabove,it’snotdifficulttoseeMr.Rochesterisahaughtyandindifferentmaneithertohisservantortoapersonhedoesnotknowmuchperhapsasfarasheisconcerned,hehasnothingtosaytohisemployeesexceptgivingthemordersbecausehedoesnotthinkhisemployeeshavethesamelanguagestotalkwith.Asweknow,heisabachelorandhehastraveledmanynationsoftheworld.Notonlytheknowledgebutalsotheexperiencescanmakehimsuperiortothem.Soheseemstolookdownuponanypersonsinhishome.
Takeonemeetingasanexample.TheytalkaboutgiftandJane’sansweristhat:“sir,youhavenowgivenmemy‘cadeau’;Iamobligedtoyou‘itisthemeedteachersmostcovet-praiseoftheirpupils’progress.”⑤HereshowsJane’sself-respect.
2.JaneEyreFallinginLovewithMr.Rochester
Mr.RochesterandJanefallinloveconcernsandhaverevealedalotofproblemofUnitedKingdomsocietyandtelltoreader:Whatistheamatorybasis?Howgainhappymarriage?Whatpositionshouldthewomanhaveinthefamily?
Loveisthemostbeautifulcharacteristicofhumanbeings’lifeandlovecannotbemeasuredbyone’sstatus,powerorproperty.Inmostindividuals’life,peopleliketoseekameaningful,romanticrelationshipresultinginlove,commitment,companionshipandhappiness.Inmyopinion,itismostimportantthatamanandawomanhaveheartandfeelingsthatfindaperfectresponse,andalsohavemutualaffinity.Shakespearesays:“thecourseoftrueloveneverrunssmooth.”JaneandRochestergettrueloveafteralotofsufferings.JanelovesRochesterdeeplyalways-fromthebeginningtotheend.Thereshouldbenodistinctionofproperty,rankorageintruelove.JanefallsinlovewithMr.Rochester.Hewhohasrichexperienceandwisdomissofthearted,wealthyandinhighrankaswellashavingprideandrudeness.Janeloveshim,butnotforhiswealthandhighrank,becausehetreatsherequallyandinafriendlymanner,althoughsheispoorandinlowposition.Sheissuchanexcellentgirl,good,intelligent,consideratethatRochesterisattractedbyher.ItisJanebutnotsomeoneelsewhoRochesterloves.
Inordertoleadalifeofindependence,JaneworksasagovernessatThornfieldHall.Sheislookeddownuponbytherichladiesofthefashionablesociety,butsheneverdespisesherself,sheneverfeelsherselfinferior.Sheissatisfiedwith,andevenproudofherhonest,independencework.Rochesterisattractedtoherqualificationofmind,courage,independence,andstrongpersonality,andfallsinlovewithher.ButitisJaneEyrewhodeclaresherlovetoRochesterbeforehemakeshissentimentcleartoher,“Doyouthink,becauseIampoor,obscure,plain,andlittle,Iamsoullessandheartless?”shecries,“Youthinkwrong!-Ihaveasmuchsoulasyou,-andfullasmuchheart!Andifgodhadgiftedmewithsomebeauty,andmuchwealth,Ishouldhavemadeitashardforyoutoleaveme,asitisnowformetoleaveyou.Iamnottalkingtoyouthroughthemediumofcustom,conversation,norevenofmortalflesh;-itismyspiritthataddressesyourspirit;justasifbothhadpassedthoughthegrave,andwestoodatGod’sfeet,equal,-asweare!”⑥Here,“equal”istheword,shelovesRochesterjustbecauseheregardsherasahumanbeing,ormoreimportantly,asanequalperson.Equalityiswhatshestrivesfor,andinhimshefindswhatshestrivesfor.ItshowsthatJaneisnotverymatureinmind.WithoutRochester,hermateriallifecan’tbeaffected,butshecan’tpartfromRochesterinspiritandemotion.RochesterwinsJane’sheart,becauseshefeelstheyarekindredspirits,andbecauseheisthefirstpersoninthenoveltoofferJanelastingloveandarealhome.
Janeishonest,noble,pure,intelligentnottoacceptcontaminatingofcommoncustomssociety,shehasacceptedhislovejustnow,andhasagreedtogetmarriedwithRochester.
3.JaneEyreDeviatingfromMr.Rochester
Finally,theycangetmarried,butitisnotsmooth.AtthistimeMasonappearstowedding,hespeaksMr.RochesterhasawifeandshelivesintheThornfieldHall,(thiswomenisthatthecrazywomanfrequentlyappearstolooklikeghost).WhenJaneknowsallthings,shefeelsembarrassedverymuch,butshedecidestoleavethere.
Ifsheleaves,shecanretainherself-respect;ifshestays,shewillbecomeRochester’smistress.Finally,shedecidestoleaveThornfieldHall.BecauselivingwithRochesterashismistressmeansthelossofherdignity.
Rochester’soppressiondoesnotcomefromthefactthatRochesterwantstomarryJanewithouttellingherhismadwife’sstory.HerethepointisthatRochester’sloveoppressesJaneandjeopardizesherindependence.Janeknows,facingRochester,sheisnolongerasindependentasbefore.Jane’sheartisalwaysinastateofintensestruggle.HerwillingdevotesherselftoRochester,butshestilltriestograspherownsoul.Whenthesecretisdiscovered,RochesterhopesthatJanecangowithherinthenameoflove.Janeisnearlyshaken.Afterall,shekeepsherindividualsoul.
WhydoesJaneleave?Inmyopinion,whenhemeetsJane,Rochesterisplanningtochangehislifestyle.Givinguphiswild,dissipatedlifeonthecontinent,he’ssearchingforfreshnessandfreedom.Rochester’sgoalisself-transformation,areformationtobeenactedthroughhisrelationshipswithwomen.Longingforinnocenceandpurity,hewantsJanetobethegoodangelinhislife,creatingnewharmony.Despitethesedesiresforanewlife,Rochesterisstillcaughtinawebofliesandimmorality:HeattemptsbigamyandthentriestoconvinceJanetobehismistress.HealsotriestoobjectifyJanebyclothingherinexpensivesatinsandlaces,leavingherfeelinglikea“performingape.”AlthoughRochesterhascritiquedBlancheIngramandCélineVarensfortheirmaterialismandsuperficiality,hereheseemstobemimickingthem.Rochester’spassionsandmaterialismneedtobedisciplinedbeforehecanbetheproperhusbandforJane.
4.JaneEyreRefusingMr.St.JohnRiver’sCourting
St.JohnRiversiscold,hard-hearted,andrepressed.Hishandsomeappearanceindicatesmoralandintellectualsuperiority-hehas“astraight,classicnose;quiteanAthenianmouthandchin”-andcontrastswithRochester’smoreruggedfeatures.AlthoughSt.Johninitiallyappearsperfect,Janesoondetectsarestlessnessor
hardnessunderhisseeminglyplacidfeatures.Heis“nolongerflesh,butmarble”andhisheartseemsmadeof“stoneormetal.”Hisreserveandbroodingsuggestatroublednature,andhiszealousChristianityoffershimneitherserenitynorsolace.St.John’sfeelingsaboutChristianityarerevealedinhissermons,whichhavea“strictlyrestrainedzeal”thatshowshisbitternessandhardness.WhileRochesterventshispassions,St.Johnrepresseshis.TheicinessofSt.John’scharacterismostpronouncedinhisrelationshipwithRosamondOliver.Althoughhe“flushes”and“kindles”atthesightofher,St.Johnwouldratherturnhimselfinto“anautomaton”thansuccumbtoRosamond’sbeautyorfortune.HisambitioncutsSt.Johnofffromalldeephumanemotions.St.Johnwouldliketohavebeenapolitician,apoet,oranythingthatcouldhaveofferedhimglory,fame,andpower.Hissolutionistobecomeamissionary,apositionthatwillrequirealloftheseskills.
InJane’spointofview,Johnisselfishandcold-blooded.JohndecidestotraveltoIndiaasamissionaryandheasksJanetogowithhimashiswife.JaneagreestogotoIndiabutrefusestomarryhercousinbecauseshedoesnotlovehim.OrwecouldsaySt.JohnplanstobecomeamissionaryinIndia.HetriestoconvinceJanetoaccompanyhim,ashiswife.RealizingthatSt.Johndoesn’tloveherbutjustwantstousehertoaccomplishhisgoals,Janerefuseshisrequest,butsuggestsacompromisebyagreeingtofollowhimtoIndiaasacomrade,butnotasawife.ShehasfinallyrefusedSt.John.River’scourting.
Womenarenotactingarolethatsocietyappointtothem,womenshouldthrowtheirownendeavor,pursuetoequalintheeconomy,marriage,characterandsocietyposition.
II.JaneEyre’sLoveandItsReflection
A.JaneEyre’sLove
TheoppressorJanehasisMr.Rochester,mostwritersagreethatthethemeofJaneEyreisthesearchforlove.Lawerencehassaid,”Thenovelisrevolutionaryinitstreatmentoflove.”
TrueloveisveryimportanttoJane.JaneimmediatelyleavesMoorHousetosearchforhertruelove,Rochester.ShediscoversThornfieldaburnedwreck,justaspredictedinherdreams.Fromalocalinnkeeper,shelearnsthatBerthaMasonburnedthehousedownonenightandthatRochesterlostaneyeandahandwhiletryingtosaveherandtheservants.HenowlivesinseclusionatFerndean.JaneimmediatelydrivestoFerndean.Thereshediscoversapowerless,unhappyRochester.Janecarriesatraytohimandrevealsheridentity.Thetwoloversarejoyfullyreunitedandsoonmarry.
Inmyopinion,thefollowingwordsshowherinnermind:“DoyoubelieveIamoneautomationmachine?Doesnotonehavetheaffectionmachine?Canletmymouthapieceofbreadcomplywithme;splashawayinthecupletmydropofwatercomplywithme?YouthinkbecauseofIampoor,lowandunbeautiful,Idonothavesoul?Youhavemistake!---Mysoulandyouarethesame;myheartcompletenessalsowithyouisthesame!IfGodgivemealittlebeautifulandwealth,Iwillletyoufeelbeingdifficulttoleaveme,youaresameaslikeIamdifficulttoleave.Iamreallynottopassconvention,evennotbythehumanbodyofordinarypersonwithtalkaboutyou---butmyspiritisspeakinginthespiritwithyou;liketwopeoplegothroughgravethatwestandisequalbeforeGod''''sfoot,becauseofweareequal!”⑦
Hereisadialogue:“Ah!Jane,butIwantawife”“Doyou,sir“Yes;isitnewstoyou?”“Ofcourse:yousaidnothingaboutitbefore”“Isitunwelcomenews?”“Thatdependsoncircumstances,sir-onyourchoice.”“Whichyoushallmakeforme,Jane.Iwillabidebyyourdecision.”“Choosethen,sir-herwholovesyoubest.”Iwillatleastchoose–herIlovebest.Jane,willyoumarryme?”“Yes,sir.”“Apoorblindman,whomyouwillhavetoleadaboutbythehand?”“Yes,sir.”“Acrippledman,twentyyearsolderthanyou,whomyouwillhavetowaiton?”“Yes,sir.”“Truly,Jane?”“Mosttruly,sir.”“Oh!Mydarling!Godblessyouandrewardyou!”⑧Hereshowstheirloveishappiness.
B.JaneEyre’sRebellion
Janeissuchaself-respecting,impendenceanddecisivewoman.AlthoughartisticandeducationalpursuitsareessentialelementsofJane’spersonality,shealsofeelsaneedtoassertheridentitythroughrebellion.Intheopeningchaptersofthenovel,Janereferstoherselfasa“rebellingslave,”andthroughoutthestorysheopposestheforcesthatpreventherfromfindinghappiness:Mrs.Reed’sunfairaccusations,Rochester’sattempttomakeherhismistress,andSt.John’sdesiretotransformherintoamissionarywife.ByfallinginlovewithRochester,sheimplicitlymutiniesagainstthedictatesofclassboundariesthatrelegateher,asagoverness,toalowerstatusthanher“master.”Besidesrejectingtraditionalviewsofclass,shealsodenigratessociety’sattemptstorestrictwomen’sactivities.Women,sheargues,needactivepursuitsandintellectualstimulation,justasmendo.MostofJane’srebellionstargettheinequitiesofsociety,butmuchofherpersonalityisfairlyconventional.Infact,sheoftenseemstoprovideamodelofproperEnglishwomanhood:frank,sincere,andlackinginpersonalvanity.
Jane’spersonalitybalancessocialawarenesswithspiritualpower.Throughoutthenovel,Janeisreferredtoasanimp,afairy,arelativeofthe“meningreen.”Asfairy,Janeidentifiesherselfasaspecial,magicalcreature.ConnectingherselfwiththemythicalbeingsinBessie’sstories,Janeisaffiliatedwiththerealmsofimagination,withthefantastic.Jane’spsychicalabilitiesaren’tmerelyimaginary:herdreamsandvisionshavearealimpactonherlife.Forexample,supernaturalexperiences,heraldsofvisions“fromanotherworld,”foreshadowdrasticchangesinJane’slife,suchashermovefromGatesheadtoLowood,orherrediscoveryofRochesteraftertheirtimeapart.Thus,Jane’sspiritualityisn’tapureChristianone—infact,sherejectsmanyoftheChristiancharactersinthenovel,suchasSt.JohnRivers,ElizaReed,andMr.Brocklehurst—butamixtureofChristianandpaganideas.Likenature,Jane’sGodisfilledwithbounty,compassion,andforgiveness—qualitieslackinginmanyofthespiritualleadersshecriticizesinthenovel.
C.JaneEyre’sWomenConsciousness
JaneEyre’swomenconsciousnessisfarbeyondVictoriantimes.In19thcentury,womendidnothaveanystatus.Theywerediscriminatedagainstandconceivedofasapeopleinferiortomen.ThatwaswhyJaneEyrewascriticizedbysomepeople.LionelStevensonsaid,“JaneEyrewasanintolerablerenegadefromallthestandardsofbehaviorexpectedofrespectablegirls.”
InJane’slife,sheneverstopsstrugglingagainstmiserablelifeandmisfortune.Shehasnotnobleposition,anillustriousbackground,wealthorabeautifulappearance.Theonlyproudthingforherisherself-respectwhichissupportedbyherself-confidenceandherstaunchindependence.SheneverexpectsthatRochestercanloveherbecauseshethinksthereisabiggapbetweenthemforever.Whentheyfallinlove,Janehastokeepherself-respectandimpendenceincaseoflosingherself.WhatshecangivetoRochesterisonlyherlove,herinfatuation,herspiritualsupportandnothingelse.However,whatRochestergivesherismorethanhers.HecanalsoimproveJaneEyre’ssocialstatusandincreaseherwealth.Thissituationmakesherfeelthattheyarenotquiteequalandherindependenceisalsothreatened.
Jane’swomenconsciousnessandherstrugglingexperiencesetabrilliantexampleforthefemaleworldwide.Herspiritencourageswomentofightforliberation.JaneEyretellsnotonlywhatanindependentwomanislikebutalsowhatasuccessfulwomanshoulddo.
Conclusion
JaneEyreisapowerfulnarrativewithprofoundthemesconcerninggenders,family,passion,andidentity.ItisunambiguouslyoneofthemostcelebratednovelsinBritishliterature.Thenoveliswritteninthefirstperson,andthusmagnifiesthecentralcharacterthereaderenterstheworldofJaneEyre.Thismakestheworkmeaningful,especiallysinceweknowthatCharlottesBronte’sownlifeandexperiencesweresocloselyinterwovenwiththeheroine’s.
JaneEyreispoorbutaspiring,smallinbodybuthugeinsoul,obscurebutself-respectinggirl.Afterweclosethecoversofthebook,afterhavingalongjourneyofthespirit,JaneEyre,amarvelousfigure,hasleftussomuchtorecallandtothink:Werememberherstrivingforlife,hertoughnessandherconfidence…Whenwethinkofthisgirl,whatshegivesusisnotaprettyfaceoratranscendenttemperamentthatmakeusadmiredeeply,butahugecharmofherpersonality.Thestorycanbeinterpretedasasymboloftheindependentspirit.AswerefertothenovelJaneEyre,itisnotsurprisingtofindsomedifferencesbecauseofitsbeingfilmizedandretoldinanewway,butthespiritofthenovelremainstobeanindependentperson,physicallyandmentally.
Notes
①.Bronte,Charlotte.JaneEyre.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p51.
②.Bronte,Charlotte.JaneEyre.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p53.
③.Bronte,Charlotte.JaneEyre.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p345.
④.Bronte,Charlotte.JaneEyre.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p362.
⑤.Bronte,Charlotte.JaneEyre.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p117.
⑥.Bronte,Charlotte.JaneEyre.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pp249-250.
⑦.Bronte,Charlotte.JaneEyre.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pp249-250.
⑧.Bronte,Charlotte.JaneEyre.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p441.
Bibliography
[1]Blom,Margaret.CharlotteBronte.Boston:TwaynePublishers,1977.
[2]Bronte,Charlotte.JaneEyre.1847.NewYork:BantamBooks,1981.
[3]Bronte,Charlotte.JaneEyre.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
[4]Eagleton,Terry.“JaneEyre:AMarxistStudy."ModernCriticalInterpretations:CharlotteBronte''''sJaneEyre.Ed.HaroldBloom.Philadelphia:ChelseaHousePublishers,1987:29-46.
[5]Harris,LaurieLanzen.“JaneEyre"Nineteenth-CenturyLiteraryCriticism.Vol.3.Detroit:GaleResearchCompany,1982:42-3.
[6]McFadden,Margaret."CriticalEvaluation"Masterplots.Rev.2ndedition.Vol.6.Ed.FrankN.Magill.EnglewoodCliffs:SalemPress,1996:3290-4.
[7]Mitchell,Sally."JaneEyre"CriticalSurveyofLongFiction.Vol.3.Ed.FrankN.Magill.EnglewoodCliffs:SalemPress,1983:297-302.
[8]Oates,JoyceCarol.Introduction.JaneEyre.ByCharlotteBronte.NewYork:BantamBooks,1987:5-14.
[9]WilliamsM.WomenintheEnglishNovel,MacmillanPressLtd,1984.
[10]陳圓圓.論《簡.愛》中的女性意識[J].湖北經濟學院學校報,2007,(1).
[11]蔡雪嵐鄭英玲.淺析簡.愛形象的時代意義[J].雞西大學學報,2006,(6).
[12]陳翠娟.《簡.愛》愛情故事中的真善美[J].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2006,(1).
[13]杜榮芳.從《簡.愛》中的愛情與婚姻看兩性關系中女性的屈從地位[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10).
[14]方洲.世界文學名著速讀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15]候維瑞.英國文學通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6]簡同.百部世界文學名著賞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7]劉念茲,王化學,曾繁亭.外國作家作品專題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18]劉心武.世界文學名著.名家導讀版[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19]梁坤.外國文學名著選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0]李宗.《簡.愛》和《覺醒》中的女性主義[J].科技信息,2006(1).
[21]梅子涵.經典女孩:世界名著中的少女故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2]田兆耀.西方文學鑒賞[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23]陶德臻.世界文學名著選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4]王守仁.英國文學選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5]王婷婷.談《簡.愛》的文學淵源[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
[26]夏洛蒂.勃朗特.簡.愛,黃源深譯[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27]楊正和.外國文學名作欣賞[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28]張翠萍.《簡.愛》的圣經情結看其女性注意觀[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1).
塞萬提斯,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在馬德里逝世。
他被譽為是西班牙文學世界里最偉大的作家。評論家們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同時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