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10: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趙奢說平原君,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京劇中有一個著名的傳統(tǒng)劇目《將相和》,這里的“將”就是廉頗,這里的“相”自然就是藺相如了,于是,許多人就以為歷史上藺相如的官職就是宰相,其實,藺相如從來就沒有做過相。
戰(zhàn)國時代,趙國最高的官職稱為“相邦”,西漢司馬遷寫《史記》時,因為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改“邦”為“國”,從此“相邦”稱為“相國”,簡稱為“相”。《荀子?王霸》中說,相國是“百官之長”。在當時,相是整個官僚機構(gòu)的首腦,是國王的輔弼,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茼相如原來是趙國宦者令繆賢的舍人,出身低微。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他因完璧歸趙,被趙王拜為上大夫。澠池會上,藺相如力挫強秦,為趙國保住了尊嚴,趙惠丈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這是《史記》對藺相如的最后記載,可能不久他就痛故了。從藺相如嶄露頭角到“病篤”,這期間并沒有過為相的記載,只知道他位在上卿,與趙奢、廉頗同列。
那么,藺相如活動于趙國政治舞臺這一段時間里,趙國的相是誰呢?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載“平原君相趙惠丈王及孝戍王,三去相,三復位”。可見,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趙勝才是趙國的相。平原君為趙相在藺相如當了上大夫之前,卒于孝成王十四年(公元前252年)一說十五年(公元前251年),在藺相如病篤之后。平原君“三去相,三復位”的“三”應該是實數(shù)。在趙勝“三去相”的時間內(nèi),又是誰做趙國的相呢?
《史記?趙世家》記,趙惠文王“十四年,相國樂毅將趙、秦、韓、魏、燕攻齊,取靈丘”。《樂毅列傳》也說“以相國印授樂毅”。《史記?趙世家》又記,趙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魏冉來相趙”。又說“齊安平君田單將趙師而攻燕中陽,拔之。又攻韓注入,拔之。二年,惠文后卒。田單為相”。樂毅、魏冉、田單這三人全是“外國人”,授之相印都是一種臨時的政治手段,他們?yōu)橼w相的時間都很短,實權(quán)仍在平原君趙勝的手中。以上所述證明,藺相如活動的時代內(nèi),平原君是趙國的相。即使在平原君“三去相”的時間內(nèi),為相的也不是藺相如。
有趣的是,廉頗倒是當過相的。《史記?趙世家》載,趙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以尉文封相國廉頗為信平君”。《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也說“趙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相國”。假,意為,暫時的。廉頗做的是之相,這時平原君剛死不久,由廉頗暫理國政。
“亳百涅”大型銳角布,通長71 毫米,肩寬42 毫米,重17 克;體大厚重,品相銹色甚佳,早年出土于河南新鄭一帶。戰(zhàn)國時期韓鑄幣,屬大型銳角布,俗稱異形布、有耳布。
其面文“亳”,古地名,地望有南、北、西三處。南亳在今河南商丘東南,北亳在今河南商丘北,西亳在今河南偃師西。根據(jù)銳角布多為韓鑄幣來判斷,此乃戰(zhàn)國時屬韓地的西亳所鑄。
據(jù)史料載:韓在戰(zhàn)國七雄中是個弱小的國家,其疆域甚為狹小,且夾在秦、魏、楚三大強國之間。韓哀侯三年(前375 年),韓滅鄭后將國都由陽翟(今河南禹縣)遷于鄭(今河南新鄭)。韓昭侯八年(前351 年)任用鄭國人申不害為相,“修術(shù)行道,國內(nèi)以治”(《史記?韓世家》)。申不害采取一系列改革,使韓內(nèi)修政教,外應諸侯,政局安定,國勢大增,商品經(jīng)濟亦隨之得到發(fā)展。
前337 年,申不害卒。同年秦惠文王初立,六國中只有楚、韓、趙派使臣去朝賀;次年,“天子賀。行錢”(《史記?六國年表》);兩年后,秦惠文王年滿二十,行冠禮,遂發(fā)兵拔韓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北),打開通往中原門戶。韓昭侯死后,形勢發(fā)生變化;其子宣惠王立,沒過幾年,始改稱君號為王,但韓國勢日衰,每況愈下。前319 年,秦又來攻取韓地鄢(今河南鄢陵西北)。韓無力單獨抗衡強秦,遂于次年聯(lián)合趙、魏、燕、齊及匈奴共同伐秦;結(jié)果在修魚(今河南獲嘉東南)一戰(zhàn),秦虜韓將申差,打敗韓太子、趙公子渴率領的軍隊,斬首八萬余眾,五國聯(lián)軍大敗而歸。
前293 年,韓王使公孫喜會同西周、魏兵馬一道攻秦,秦名將白起在伊闕(今河南洛陽東南)大敗聯(lián)軍,斬首二十余萬,俘虜主帥公孫喜,連拔五城。此后,韓元氣大傷,沒兩年又相繼失去宛(今河南南陽)城等重地。韓桓惠王十一年(前262 年),秦白起攻韓,取野王(今河南沁陽),韓迫于無奈,獻上黨郡求和。從此以后一發(fā)不可收拾,連年不斷丟城失地。
“亳”又有釋“皋”者,皋即成皋,古邑名,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zhèn)西。春秋時為鄭國之虎牢,戰(zhàn)國時屬韓地,其地形險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前249 年,秦派大將蒙驁伐韓奪其地。前230 年,秦虜韓王安,盡并其地,設穎川郡;韓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
戰(zhàn)國時期,韓鑄行貨幣的城邑較多,其貨幣形態(tài)主要表現(xiàn)在平首方足布方面,從幣文地名上看,許多重要的城邑都有鑄造,如宜陽、屯留、陽城、尹陽、宅陽等。除此外,韓鑄幣中尚有平首銳角布存在;其共同點亦為平首、平肩、方足,只是布首兩端各有一突出銳角,故名。銳角布又分為大小兩種,形制上也存有小差異,小型布為尖襠,常見者有公、垂兩種;近有學者認為此是魏、衛(wèi)鑄幣。其“公”字布正背兩側(cè)有從首至足的豎線,幣文“公”字上部兩條豎折猶如豎線至首,背面中間有一條豎線至襠。“垂”字布正面兩側(cè)無豎線,背面中間無豎線,惟兩側(cè)有從首至足的豎線。大型布為平襠,品種則有百涅、盧氏百涅、洮百涅以及近年來新發(fā)現(xiàn)的亳百涅;除“亳百涅”外,其正面均有一條從首及襠的豎線,背面兩側(cè)和中間各有豎線至足襠。韓鑄幣形態(tài)的多樣化體現(xiàn),說明當時的商品經(jīng)濟還是比較繁榮。
方足布中有同文“涅”字存在,此為古地名,涅水經(jīng)此,地望在今山西武鄉(xiāng),戰(zhàn)國時先韓后趙。“百涅”舊釋“涅金”,或為“金涅”。對于“金”字,有學者根據(jù)幣文意義與出土器物及古璽印文字改釋為“百”字,與魏鑄幣“梁新百當”、“梁正幣百當”中的“百”字義同;“涅”字在此不作地名,作轉(zhuǎn)化之義解。
今又有學者釋其為“百”者,讀為“百盈”,《集韻》:“,通流也”。其布文用之,取貨幣流通之義。
戰(zhàn)國時期趙“三孔布”
戰(zhàn)國時期趙鑄幣,三孔布是由圓首圓肩圓足布發(fā)展演化而來,因其首部與兩足各有一圓形穿孔,故名之為“三孔布”,是現(xiàn)今錢幣界公認的古泉名珍之一。對于三孔布的鑄造國別,學術(shù)界歷來爭議頗多,主要有趙鑄、中山鑄、秦鑄三說;根據(jù)其出土區(qū)域、地名、形制等因素考證,目前泉界大多傾向于趙鑄說較確。
三孔布是先秦貨幣中最為珍貴的品種,除存世罕見外,主要是采用“朱(銖)兩制”紀重。三孔布分大小二等幣值,大者一兩,小者十二朱(銖)。據(jù)出土報道資料載:1983 年,在山西朔縣北旺莊露天煤礦工地八號墓葬中,曾出土了一枚“宋子”小型三孔布,其背文“十二朱”,首部有數(shù)字“一”;通長55 毫米,重6.8 克。宋子:古邑名,戰(zhàn)國時為趙地,在今河北趙縣東北。從現(xiàn)存文獻資料上看,這枚宋子三孔布,是目前唯一有準確考古出土記載的實物,其意義重大,彌足珍貴。
留存至今的出土“三孔布”中,有一枚“武陽”三孔布,通長74 毫米,腰寬35 毫米,重15.5 克。屬于大型布,為老生坑傳世品,早年出土于河北石家莊地區(qū)。其文字清晰,銅質(zhì)微紅;面、背周沿有邊廓,圓形穿孔不太規(guī)范;澆口在首部,合范較為準確,稍有溢銅存在,鑄造尚屬精美。其通體留有硬綠老銹,局部有少許白堿銹,剔后可見結(jié)晶紅斑。面文“武陽”兩字上下書寫,“陽”字左右兩邊分距較大,與“武”字呈三足鼎立之勢;背首穿孔上鑄有數(shù)字“十五”,背文“一兩”字體稍傾斜。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三孔布自清季始入譜錄以來,目前發(fā)現(xiàn)的大概有三十余種;實物除博物館藏品外,大多流散海外,現(xiàn)今每有新出土或新品種面世,定會引起轟動。2001 年由國家郵政局發(fā)行的中國郵政明信片《金泉錢幣博物館藏珍》一套10 枚,“武陽”大型三孔布編號為2001 秦yzp0118(10-1),曾受到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和眾多泉家關注。
據(jù)史料載,趙惠文王在位時,國力尚強,與各國諸侯時而結(jié)盟,時而爭戰(zhàn),稱雄一時。前265 年,趙惠文王卒,傳位于太子丹,是為趙孝成王,以平原君趙勝為相。是時,秦因五年前與韓相攻時,趙派大將趙奢擊秦,敗秦軍于閼與(今山西和順縣)。秦見趙王新立,太后主事,遂伐趙,拔三城。趙求救于齊國,齊必以長安君為人質(zhì),方肯出兵。龍(觸)說趙太后之典故,講的就是此時故事。
前262 年,秦攻取韓戰(zhàn)略要地野王(今河南沁陽),韓納上黨郡于秦,郡守馮亭不愿降秦,欲將十七座城邑歸趙。時平陽君趙豹分析利弊后,認為受之不妥;趙孝成王聽信平原君趙勝等人“此大利,不可失也”(《史記?趙世家》)之說,發(fā)兵取上黨;后來導致“長平之戰(zhàn)”發(fā)生,秦坑殺趙降卒四十余萬。隨后,秦進兵圍趙都邯鄲,平原君攜毛遂至楚請救;及魏公子無忌使如姬盜兵符、殺晉鄙奪兵權(quán),乃解邯鄲之圍。至此,趙國力大衰,每況愈下。前248 年,秦遣大將蒙驁攻趙,連拔榆次(今山西榆次北)等三十七城,初置太原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