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10: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寄生蟲影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立足校本教研,增強研究實效性
校本教研作為推進課改進程的首選策略,其重要性將隨著課改的深入日顯突出。為此, 我們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操作,第一理論學習、方案設計階段。在自學與集中培訓相結合的理論學習基礎上,逐漸完善校本教研的制度、方案,確定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計劃,結合實際確定課題,完善理論學習制度、對話交流制度、課題研究制度等,教師寫下了大量的學習體會。第二階段,問題式研究。著重研究教學實際中存在的問題,本著發現問題——團隊學習——總體設計——行動研究——反思提高的教研模式,我采取上示范課、跟蹤聽課、參與活動、挖掘教師潛在因素、提煉個性特色的方式,形成了形態課、實驗課、生態課等課型模式。
二、開發校本教材,拓寬學生學習渠道
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依據國家教育方針、國家或地方課程計劃、學校教育哲學、學生需求評估以及學校課程資源,強調以學校為主體,充分尊重和滿足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特別是使學生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難以滿足的那部分發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滿足。本著上述原則,我們編寫了校本教材——《校園的生物》和《魚趣》,共計6萬余字,144幅彩圖,分為四篇——健康篇、植物篇、動物篇、操作篇。本教材的編寫主要針對新教材涉及內容比較廣,側重學生能力訓練的特點;又因學生學習時間緊,無暇收集查閱資料的現狀,以解決學生身邊的生物學知識。其中,有學校的、社區的動植物知識詳細介紹,如生物體的屬名、學名、別名、形態特征、生長習性、產地分布、栽培要點等;有實驗材料如草履蟲、蚯蚓、鼠婦、金魚的培養;有實驗操作的具體指導;有青春期心理健康輔導等,它是學生學習的補充材料,為課堂教學提供了鮮活的實例。
三、建設實驗基地,增強學生動手實驗能力
為了給學生參與生物學科的活動提供場所,為學生展示個性、交流成果搭設平臺,我們建立了實驗基地。開展了生物百項活動成果競賽、開展了繪圖比賽、生物學小報比賽、調查報告評比、觀察日記評比、生物攝影評比等,學生寫出了《順城區周邊環境的調查》、《本地區常見寄生蟲的調查》、《撫順市民愛鳥護鳥的調查》、《中學生近視率的調查》、《禽流感的認識》等調查報告,學生走進了社區、走進了醫院,拍攝大量圖片、羅列了大量的數據,使學生多種能力得到鍛煉。
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15中學開辟了實驗田,嘗試種植了向日葵、南瓜、多彩西紅柿等十余種常見蔬菜。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學生見證了植物生長發育的全過程;59中學開展了采集和移栽蘑菇和蕨類植物的活動,學生體驗了生活,鍛煉了動手實踐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社會責任感。
四、以課題牽動,促進整體提高
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驗能力。從2001年起我區就嘗試對生物實驗課教學改革的專題研究,全區生物實驗教學從講授實驗走向操作實驗、從演示實驗走向分組實驗、從驗證性實驗走向探究性實驗;學生從觀察、探究、調查三類各選一項活動作為考核內容。到目前為止全區由過去實驗課完成率30%上升為90%,同時開展了全區學生實驗技能大賽,極大地調動了師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實驗能力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