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09: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智能手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未來物聯網將建立在什么硬件基礎上?國內最大眾籌平臺點名時間的CEO張佑認為,智能手環將是物聯網的入口。未來,手環就像身份證一樣,成為人們的ID識別設備。不戴手環,物聯網的其他設備就無法正常運行,物聯網的設備也無法自動化、智能化。為什么物聯網入口是手環,而不是人們現在已經習慣了的手機?張佑認為,手環比手機更貼近人,無感無負擔,可以24小時貼身佩戴。
假如智能手環必然成為物聯網必不可少的一環,誰還敢不戴手環?但“萬物聯網”不是一家公司或者一個創業團隊能夠辦得到的,迄今為止,缺少物聯網屬性的智能手環更像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玩具,只能維持用戶三分鐘的熱度。
由于手環具有貼身和無感的屬性,目前智能手環主要針對消費者的健康需求,但中國用戶對健康手環的需求到底有多強烈,還是一個未知數。無論市面上的健康手環外觀、質感、價格存在著多么大的差異,但功能都大同小異。例如監測卡路里消耗、監測睡眠質量、簡單的運動跟蹤功能……雖然每款手環都能提供一組組詳細的健康數據,卻沒有從根本上影響用戶的日常起居、生活規劃,切實幫助用戶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何況,由于產品不成熟,一些手環提供的數據并不太可信。
曾經獲得國內智能硬件項目最大一筆眾籌資金的麥開網創始人李曉亮表示,在國外,良好的運動環境和健身意識迫使人們需要一款能夠監測健康數據的硬件產品,而且歐美用戶對數據、圖表更為重視,所以智能手環更有實際意義。而在國內,消費者對健康的認知和對鍛煉的態度與歐美用戶大相徑庭,所以智能手環遇冷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需求不強烈,目前國內智能手環工業設計缺陷很多,體驗蹩腳,也是手環淪為雞肋的原因。
比如三星最近了智能手環Gear Fit,這個手環有心率傳感器,為用戶提供詳盡的健康報告;而安裝了軟件后,則具備時間、日程、電話、郵件、鬧鐘等功能,相當于半個智能手表。此外,這款智能手環外觀設計非常性感,腕帶方便拆卸,既可以把Gear Fit當作手環使用,也可以放在兜里或掛在脖子上。
就是這樣一款看上去盡善盡美的產品,工業設計的一兩個缺陷卻讓其注定只能是小眾產品。首先,Gear Fit通過藍牙4.0連接互聯網,這就意味著手環必須手動連接手機,才可以通過手機連接互聯網,將數據同步到網絡。也許一開始用戶還能興致勃勃地手動連接藍牙,同步傳送數據,但Gear Fit的定位是24小時不間斷記錄健康數據,用戶的新鮮感一過,就很難堅持每天手動同步傳送數據。無法連續不間斷地獲取、同步傳送數據,手環的健康監測功能還有什么意義?
另外,三星Gear Fit的續航時間僅為3–4天,讓它的市場地位更加尷尬。既然手環的任務是記錄健康數據,要求用戶24小時佩戴,就應該完全不影響消費者的生活行為,應該隱身、無感,甚至變成用戶身體的一部分,在用戶不知不覺的狀態中完成采集、上傳、分析數據的任務。智能手環每讓用戶增加一個多余的動作,都等于遠離用戶一步。三星Gear Fit每隔三天就要讓用戶取下來充電或者更換電池,顯然遠未達到“不知不覺”的要求。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目前智能健康手環的數據監測仍處于初級階段,對用戶的實際意義不大。這是因為目前智能手環只是簡單記錄使用者一天走了多少步、吃了什么、睡了幾個小時,很容易讓人產生厭倦心理。而真正滿足健康需求的智能產品,應該與云端的健康顧問相結合,甚至聯合專業的醫療機構,為消費者提供更有價值的健康報告和健康解決方案。
由此或許可以描繪出未來健康手環的圖景:它美觀、輕便、時時聯網、無知無覺、續航時間長,并且與千里之外的專家聯動,成為用戶貼身的健康顧問。而當人們身邊的智能設備越來越多、物聯網標準越來越統一的時候,它則將成為每一個人在物聯網時代的身份證和通行證。
智能手機被當做是用戶的控制中心,但智能手機也是有著它的界限的,比如對人體內部身體的挖掘,跑步、睡眠、心跳等數據的挖掘,手機是不可能貼身放置的,所以它無法檢測到這些信息。智能手環算是最早的智能手機硬件的衍生品,另一個衍生品是互聯網電視,作為衍生品,它一開始就“不走尋常路”,不和智能手機正面沖突,主打的功能是健康、睡眠、提醒等,當然對于智能手環廠商們來說,它們則對智能手環貼上了“貼身”、“貼心”、“伴侶”等標簽,一開始打的就是創新的牌子,它們是創新的產品。
可惜,從一開始智能手環就不被看好,至少BAT沒有將重心注入,其他的中小玩家們試圖以此為據點,玩出一個大市場的野心也逐漸消弭。最初的手環產品,被拓上了玩具的烙印,現在來看,即使一年后,它們陸續推出了二代甚至三代產品,依然逃不出玩具的“宿命”。
拉低了價格,拉不高價值
智能手環始于2013年,當時的價格基本上都在500元以上,79元的小米手環面世后,一舉拉低了整個智能手環產品的價格,范兒的智能手環產品被拉下“神壇”,bong的價格則由當初的599元,直接降低到99元,爾后,市場上的手環產品價格也是以小米的價格為模板。
不得不說的是(作者微信公眾號:郭靜的互聯網圈),雖然小米手環質量一如既往的“屌絲”,但低廉的價格,讓不少偽極客們都有機會一窺智能手環產品的契機,畢竟兩三千元的智能手環產品并不便宜,大部分二三線城市用戶所使用的智能手機價格也不過是這個價,再花高價去購買一個手環產品,太“奢侈”。
小米官方公布的數據是,手環產品銷量在600萬,而其他如bong、華為手環等銷量是要低于小米的。某電商網站上顯示智能手環的搜索結果達到1.5萬個,除去品牌重疊的,大約有2000多款產品,從整個市場總量來看,肯定不超過2000萬臺。
再來看看手環產品的功能和作用,其主要集中在記錄用戶的日步行數量、睡眠時間,電話提醒,鬧鐘提醒等功能上,當然,其他的也會有一兩個功能上的差異,但主要還是這幾個。去年我曾問過知名自媒體人郝志偉,為何他會佩戴手環產品,他就提到,是為了記錄運動記錄的(今年沒看到他再佩戴過)。
小米手環一代、bong一代、華為TalkBandB1產品,都是有著些許瑕疵的,這些瑕疵包括藍牙連接不穩定,數據記錄不準確等?,F在的幾大手環廠商,基本上都推出了二代產品,細節上做了諸多優化,功能上也做了細微的創新,但對于用戶來說,并沒有大的價值提升,無非是數據記錄方面準確性提升了,我這里說的價值提升指的是,突破性的創新功能并沒有出現。
用戶79元買來的手環產品,和玩具無異,對于一線城市的用戶來說,他人好奇的局面已經過去了,而對于用戶自身來說,僅僅記錄步行數據是不夠的,即使融入了社交元素,讓附近的人和親朋好友都能夠在這個數據池里相互比拼,但比拼的價值在哪里呢?用戶知道今天走了5000步,明天走了10000步,只有最基本的數據記錄,能提供多大的價值呢?用戶需要做哪些調整呢?或者說對于用戶的身體健康狀況來說,這些“死亡”的數據,不能擁有任何更改的機會,沒有任何提示。
低價格的背后是需要有高價值的鏈條連接的,否則僅僅只是低價買一個玩具,又有什么用呢?互聯網遵循的“用戶為王”定律,在手環產品上的體現是,有心無力,它們無力創造出能夠為用戶提供高價值的功能,所以,低價策略只能讓一批玩具流向市場,所謂的除手機外的移動終端,多像一個笑話。
“友商”的致命沖擊
手環也有“友商”嗎?是小米手環和華為手環?NO,現在來看,手環產品的“友商”是手機和智能手表。手環產品最重要的功能是記錄用戶的運動數據,而現在的情況是,不少智能手機產品都有這一功能,微信運用就能夠記錄用戶的日步行數據,其他也有不少第三方APP也提供記錄用戶運用數據的功能,手環最大的效用直接被PK。
另一個友商是“智能手表”。記得去年在某硬件廠商大會上,有不少廠商就推出了帶有屏幕功能的手環產品,從外觀上看,更像是手表產品。而蘋果等智能手表產品與手環產品的功能非常類似,蘋果的手表產品還和手機相互打通,已經有不少應用支持蘋果的手表產品。反觀國內的智能手環產品,太過于雞肋,至于手機來電功能提醒,更像是自己生生造出的偽需求,用戶完全可以通過手機來知道來電提醒,何必再通過手環來知道呢?也許用戶的手機不方便是么,恩,手環戴起來也不方便,因為所有的數據手機,都需要用戶24小時佩戴它,一旦用戶不使用它,那么所有的數據是無法被記錄的,一旦數據出現斷層,數據就是不完整的。
手環產品自身是依賴于手機的,諸多功能上,因為屏幕的限制,其必須能夠有一個手機終端,但既然是手機終端,手機也完全可以自己來做這些功能。來自手機的逆襲,是智能手環產品所想不到的,畢竟,要知道“虎毒不食子”,更何況手環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和手機進行競爭。
可以預見的是,一方面由于自身價值無法提升,另一方面智能手機功能的重疊,智能手表產品的不斷完善,手環產品好不容易打出的一點兒市場,將會被逐漸蠶食。
手環的價值
智能手環是否一無是處呢?明顯不是!2014年智能手機在國內的出貨量達到峰值,自2013年后,這種快速增長的趨勢就在逐漸下降,軟件層面,已經被BAT們大肆占領,而硬件層面,各大廠商還在激烈的競爭著,手環產品在國內已經推出,國內肯定是要“山寨”的,所以不少創業者瞄準了這塊市場,功能上則直接模仿國外的產品,同時也是最熱門的功能——健康。
手環的價值之一是,硬件方面最先為廣大用戶提供記錄的工具,同時普及用戶通過互聯網工具記錄數據的習慣。DT時代,很多看似無用的數據,是需要被記錄的,比如用戶的閱讀習慣,用戶的步行數據,心跳數據,體重、身高等,都有了被記錄的機會。手環產品算是第一個在硬件領域提供給用戶記錄的硬件,手環之后,不斷有產品開始記錄用戶自身的各項數據,如血壓計、體重秤等如雨后春筍般推出,功能上和手環如出一轍,只不過其提供的是垂直領域的數據記錄。而對于廣大用戶來說,雖然其得到的是玩具的體驗,但用戶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對自身身體狀況進行記錄,健康預防方面,也算是一大提升。
第二個價值在于過渡。手機和軟件之間的連接,并不是非常順暢,手機雖然能夠隨身攜帶,但無非貼肌膚而存在,也就是說它終究還是無法24小時伴隨著用戶的,單靠軟件是無法實現巨大價值的。手環產品則恰巧出現在了這中間,通過手機,讓用戶聯網,這就是它的過渡橋梁作用。即使未來被某產品替代,手環的過渡價值無可替代,畢竟用戶是不可能一下子就突然接受某新鮮事物的,手環產品反而替用戶增長了“智商”。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當筆者拿到愛都智能手環ID 111HR(以下簡稱ID 111HR)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很小巧輕便,整體造型簡單。從外觀上看,ID 111HR擁有0.49英寸OLED顯示屏。表殼采用IML工藝,可防止被刮花。表帶使用TPE材質,佩戴舒適,但是佩戴過久會有點點悶熱,需要時不時摘下讓腕部休息透氣。
從配置上看,ID 111HR內置Gensor kx022-1020三軸加速傳感器,并結合愛都獨特的濾波抗干擾處理,運動計步精準度可達90%以上。心率傳感器則采用美國德州的Silicon Labs,能辨別不同的膚色,心率監測比市面上大多數智能手環更加精準。此外,ID 111HR配備了60mAh聚合物鋰電池,續航時間可達5~10天。ID 111HR還提供了生活防水功能,可防汗和防濺水,但游泳或者淋浴就不能佩戴它了。
從功能上看,ID 111HR擁有運動計步、運動距離、卡路里燃燒、來電顯示、睡眠質量分析、時間日期顯示、鬧鐘提醒、拍照控制、手機手環雙向查找和抬腕顯示等基礎功能。可以自己設定目標,并查看目標達成度。比較人性化的是,當手機與ID 111HR距離過遠時,手環還可以通過震動來提醒用戶。此外,在藍牙有效范圍內,用戶還可以通過ID 111HR來查找手機的位置,對于記性不好的人來說可算是一大福音。
配套APP,玩法更多樣
雖然ID 111HR科技感十足,但筆者是個“土貨”,從未玩過智能手環。經過一番研究,筆者才知道這貨是要搭配APP使用。這款名為《全新Veryfit2.0心率版》的APP不僅能連接手環和手機,還能提供方便的數據管理功能。在應用商店里下載并安裝好《全新Veryfit2.0心率版》之后,打開手機藍牙,按照APP的提示信息綁定智能手環即可。在綁定成功之后就能接收到手機的來電、短信、QQ和《微信》等信息提醒。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接收,在設置里面取消提醒通知就行。運動之后,還能通過APP將運動數據分享到社交平臺上。
小編觀點
ID 111HR雖然談不上高端,但其功能的實用性都比較高,尤其是測試心率和睡眠質量分析給了小編不錯的印象。雖然《微信》和QQ信息提示會延后幾秒,但也無傷大雅。目前,該手環的市場售價為159元人民幣,親民的價格配上不錯的功能,使ID 111HR顯得誘惑力十足。
內外結合,表里如一
歐西尼X6智能手表主打商務和運動,原鋼色、黑色和玫瑰金三種配色為商務人士提供了多種選擇。和歐西尼的其他傳統手表類似,歐西尼X6的大表盤直徑達到41.5mm,很適合商務男士佩戴。不過,由于內置了電池以及傳感器,手表的厚度被犧牲了―12.5mm的厚度確實使手表顯得有些笨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佩戴的舒適感。
筆者到手的這款歐西尼X6搭配的是米蘭表帶,另外還有皮表帶可供搭配。表帶里還藏有一塊強力吸鐵,這樣一方面是為了方便進行佩戴,且松緊程度可以自由調控。另一方面也能有效的穩固住表帶,使之不會出現意外脫落的情況。
歐西尼X6主體為黑色,表盤除了有傳統手表常有的時分秒針之外,在中下方還有一個長方形的電子顯示屏,主要顯示智能功能的相關數據。將歐西尼X6翻過來,我們可以看到手表背面主要由底蓋與傳感器組成,另外手表的底蓋還帶有無線充電功能,電池容量55mAh,官方宣稱充電兩小時,可以待機一個月。實際測試下來,能正常使用兩周左右。雖然沒有達到官方的標稱時間,但和其他一些品牌的智能手表相比,卻也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每隔兩三天就要充電的麻煩。
由傳統手表向智能手表轉變,當然要從硬件設備開始抓起。歐西尼X6以一顆微處理器作為主芯片,再加上進口的石英機芯作為輔助,兼顧傳統計時和智能功能。此外,歐西尼X6內置的穩定三軸傳感器和心率血壓傳感器使得它的健康機能監測功能得到了保障。
如果擁有這樣一塊手表,你一定不會希望它被日常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弄得傷痕累累,歐西尼X6表盤上這塊硬度高達9H的藍寶石表蓋和不銹鋼表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現被磨花情況發生。
下面讓我們再來看看下歐西尼X6的其他細節,在它的表盤右邊有兩個按鍵(除了表冠之外)。分布在表冠上方的按鍵的主要是功能是選擇,而在表冠下方的按鍵的主要功能則是區間記步與翻頁。
上面筆者已經介紹過歐西尼X6智能手表采用了無線充電模式,充電的時候只要把手表平放在充電底座上即可。充電進行時,充電底座上會有一顆綠色的LED燈閃爍,而充滿電后LED燈會一直亮起。
健康監測,商務首選
歐西尼X6既可以通過手表上的顯示屏顯示監測數據,也可以通過APP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如果你是使用過智能手環的用戶,那么上手這款與歐西尼X6適配的APP―Wearfit就易如反掌。在我們的智能手機上下載并安裝好該APP之后,首先要做的是將其和手機通過藍牙進行配對。首次打開APP,我們需要先設定好性別、身高和體重等個人資料,以提高用歐西尼X6進行一系列監測的準確性。
現在市面上的很多智能手表都存在打著智能手表的旗號,卻僅有一兩個普通的智能功能的尷尬。歐西尼X6在這一點上做得還是不錯的,除了具備來電提醒、信息提醒、久坐提醒和鬧鐘等這些手環都具有的功能之外,Wearfit中還有一項功能比較人性化―這項功能名為雙向防丟。我們在開啟這一功能之后,當手表和手機之間的距離超過一定值的時候,手表就會通過震動來提醒用戶,同時手機也會開始響鈴提醒(手機響鈴僅限Android用戶,iOS用戶只會收到通知消息)。
在歐西尼X6的自我介紹中,有一條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其大致意思是:由于該智能手表首次亮相是在京東眾籌上,首期目標用戶群也僅是針對國內用戶,所以它還專門針對亞洲人的w色和體毛進行了改進,可以比較精確的測量血壓、心率等健康數據。事實是否真的如此,我們目前尚不能知,但是筆者在后面的使用過程中發現,歐西尼X6對于這些健康數據的測量準確性還是比較高的。單拿心率測試來講,誤差基本上不會超過±2次/分鐘。此外,我們還可以在APP中按照日、周和月的分類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及時制定相關的應對方案。
雖然歐西尼X6支持時下流行的抬腕亮屏和每小時數據監測功能,但是要想盡可能的提高手表的續航能力,筆者還是建議關閉這兩項功能。經筆者實測,在開啟抬腕亮屏和每小時測量的功能下,手表每天約消耗10%的電量。但就算如此,歐西尼X6的續航時間也遠遠超過了大多數智能手表。
作為一款介于傳統手表和智能手環之間產品,歐西尼X6在外觀上更加的穩重大氣,適合在商務等正式場合佩戴。心率、血壓和血氧監測功能也非常實用,尤其是對現在生活節奏快,沒時間鍛煉身體的商務人士而言,歐西尼X6使他們能隨時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態。
1、下載智能手環對應的應用,安裝后打開.還未進行連接的時候,會提示,開啟藍牙,此處點擊允許。
2、在打開的智能手環應用中,此時可以看到藍牙的連接是已斷開。
3、在智能手環應用的主界面,點擊左上角的菜單按鈕進入繼續。
4、在出現的智能手環應用菜單中,點擊設備綁定,進行操作,解除綁定也是通過這里進行的。
5、此時會出現設備連接的界面,點亮智能手環的屏幕,點擊智能手環應用的搜索。
6、很快智能手環的設備連接中就會出現相應的智能手環型號,并顯示為未連接。
7、點擊該 未連接的設備,會出現正在與xxx綁定的提示,連接成功后,會在列表中顯示已連接。智能手環綁定手機是一次性的,綁定后,斷開會自動連接的。
8、返回到智能手環應用的主界面,當原來藍牙圖標變成同步圖標時,說明智能手環跟手機的綁定連接已經完成。
(來源:文章屋網 )
多條腿走路,有朝一日“橫”著走
今年1月,小米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劉德宣布,2015年小米手環銷售量超過1 200萬只,華米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可穿戴設備公司。本以為“全球第二大”是小米的自我吹噓,可市場研究公司IDC在8月的最新研究報告中指出,小米手環讓華米在今年第二季度成為了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上排名第二位的廠商,僅次于市場龍頭Fitbit。在國內,《智能手環2016年6月電商平臺大數據銷售及服務分析報告》顯示,小米手環的市場份額接近30%,也可謂獨占鰲頭。
基于在手環上的成功,華米坐不住了,畢竟張愛玲曾說過“出名要趁早”,這話換到互聯網來說則是―掙錢要起早。于是華米站了起來并推出了AMAZFIT運動手表。
除了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是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另一大細分市場。華米之前推出的智能跑鞋,聲量太小,銷量和小米手環一比更是相形失色,差距不止一星半點。然而在互聯網市場萬萬不能一條腿走路,比如很多手機廠商都在觸角四伸,做這樣做那樣,忙得不亦樂乎,以求多條腿走路,期望有朝一日能如螃蟹一樣“橫”著走。華米也深諳此理,但目前它只有小米手環能拿得出手,于是豐富自己的產品線,就成了當務之急。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小米手環取得了如此驕人的成績,華米完全可以借著這股東風,一鼓作氣再干幾票大的??勺屓藷o法理解的是,此次華米推出的智能手表名不叫小米手表,而叫AMAZFIT運動手表。糟糠之妻尚不可棄,讓小米手環大獲成功的“小米”品牌,為什么就被華米“拋棄”了呢?
有“江湖傳聞”說,華米欲上市,所以要減少對小米的依賴,以求品牌獨立。仔細想想,倒有幾分道理―8月底華米CEO兼創始人黃汪曾表示華米上市的時間是3~5年,而2014年1月成立的華米,距離成立3年的時間也并不遠了。
此外,小米手環成功之后,華米在可穿戴設備市場也積累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口碑,理論上具備獨當一面,獨立操作一款產品的能力。那么為何不將華米打造成一個獨立的可穿戴設備品牌呢?這樣也能創造出更多的品牌價值,如同當年步步高獨立出OPPO和vivo兩家公司。
而從小米角度來看,去年開始小米一直在努力撕掉身上的“潘俊北昵,就連紅米手機都賣到1 999元人民幣的高價,799元人民幣的AMAZFIT運動手表自然和小米的最新定位不符。并且智能手表不同于智能手環,能靠低價快速打開市場,存在著不小的風險。比如作為全球手機和科技領域的翹楚,蘋果依然在智能手表市場“掙扎”,Apple Watch的銷量也持續下跌。所以,此次AMAZFIT運動手表沒用小米冠名,也不排除小米害怕一款不成熟的智能手表砸了自家招牌的可能性。但如果運氣好,AMAZFIT運動手表成功了,那未來小米可能就會以此為基礎,推出一款“小米手表”。
有備而來,就能萬無一失?
不管什么原因,深謀遠慮也好,沖動而行也罷,AMAZFIT運動手表不叫小米手表已是既定事實。然而不叫小米手表,似乎也沒有太大影響―據華米官方消息報道,AMAZFIT運動手表開賣后,第一周在天貓、京東和亞馬遜全平臺智能手表品類中銷量均位居第一!不過誰能保證這不是須臾之勢呢?
近兩年智能手表市場發展迅猛,多家品牌瞄準該領域發力,除蘋果、三星、聯想、華為和魅族之外,豪雅、MK和卡西歐等傳統手表品牌也紛紛入局。市場很熱鬧,可智能手表依然處在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據IDC報告指出,今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表銷量同比萎縮了32%,僅為350萬只。2016年全球智能手表的出貨量預計為2 010萬只,僅比去年增加3.9%??傊?,入局者越來越多,可市場卻沒有得到相應增長。
操作方法:打開小米運動APP,點擊“我的”,找到實驗室功能,打開門卡模擬,回到“我的頁面”,點擊小米手環,選擇門卡模擬,之后按照系統提示進行操作即可。小米手環使用技巧:1、如果電池損壞,可以聯系售后更換新電池,另外不要私自拆開設備安裝新電池,如果損壞無法享受保修服務。
2、除了運動監測功能,手環一般具有語音助手、發短信、運動監測、睡眠監測、心率監測等功能。
資料拓展:智能手環是一種穿戴式智能設備。通過手環,用戶可以記錄日常生活中的鍛煉、睡眠等實時數據,并將這些數據與手機、平板、ipodtouch同步,智能手環主體一般采用醫用橡膠材質或者記憶橡膠材質。智能手環內置了相關組件,可以通過振動喚醒睡眠中的你。
(來源:文章屋網 )
1、點亮小米手環4的屏幕后,從主屏幕向右側滑動。
2、滑動后,頁面會提示綁定后可以使用付款碼支付,點擊下方的確認。確認后,頁面會提示可以在智能手環頁面查看協議,再次點擊確定的選項。
3、確認后,頁面會提示可以在智能手環頁面查看協議,再次點擊確定的選項。點擊后,頁面會展示綁定的二維碼,打開手機支付寶應用。進入支付寶主界面,點擊掃一掃,然后掃描手環的二維碼。掃描后,點擊同意協議并綁定的選項。
4、點擊后,頁面會顯示正在綁定,等待綁定完成。綁定后,可以對智能手環重命名,然后點擊下一步。點擊后,在存入零花錢界面,可以存入零錢或設置其他支付方式。設置完畢后,小米手環4就會出現支付寶的付款碼,就可以使用該二維碼或者條碼來支付。
(來源:文章屋網 )
從一月份CES上展示的Pebble Steel智能手表、英特爾、Garmin、Razer的智能手環,到三星Gear 2、Gear 2 Neo和Gear Fit、谷歌眼鏡、三星Gear VR虛擬現實頭盔、復古時尚的Withings Activité、Cogito、Jawbone UP3、微軟的Microsoft Band、索尼SmartWatch 3和電子紙智能手表FES Watch。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使用Android Wear操作系統的Moto 360和LG G Watch。
Moto 360的出現,掀起了一股圓形智能手表風潮,果殼和inwatch競相推出搶占眼球的產品。雖然后兩者價格較高或功能較少,相對于搭載Android Wear系統的Moto 360來說各方面還是遠遠不足。在Apple Watch還未正式發售之前,Android Wear的確是目前最吸引人的系統,但是谷歌這個不懂中國市場的少年除非后續開放Android Wear第三方語言服務,否則國內銷售量還是不盡人意的。
各行家都在猜測,Apple Watch很有可能在銷售數字上一騎絕塵。
Moto 360
這一年來無論是展會還是電商平臺上滿滿都是可穿戴設備,健身和運動、醫療和健康兩個細分領域的可穿戴中國市場被寄予厚望。言及智能產品,可穿戴設備已成為時尚尖端的象征。但是,國內市場現狀真的如大家所盼望的一樣樂觀嗎?
在剛過去的雙十一購物節,京東官方披露銷售排行,智能硬件前三名為三星(Samaung)、麥開(Mecare)、Fitbit。
當前大多市場機構統計的基本上是企業的出貨量,而非面向消費者的銷量,在此安珀網總結了京東國內幾個熱銷品牌硬件。銷售量前幾名分別為ibody手環、360兒童衛士2智能手表、華為榮耀手環、小米手環。
相比國外較為成熟的市場,國內可穿戴設備處在培育市場階段。國內廠商在工業設計、生產代工環節欠火候,相同商業模式下,做的產品還是不盡如人意。另外,可穿戴設備的銷售渠道和分發渠道一部分是電商銷售,如京東、淘寶、亞馬遜等,一部分是自有渠道,例如與公立或私人醫院等機構合作,或是B2B與企業合作打包銷售;一部分是實體店銷售,還有一部分是點名時間等網站的先期預定或分發。另外與之相對應的是軟件和應用的捆綁銷售,一個產品對應一個App,軟件同質化嚴重,用戶粘性差,商業模式尚不成熟。
在智能硬件的生態系統中,有三類主要的角色:在硬件商方面,主要依托對供應鏈的控制力,如美的、海爾、坎坤等;在渠道商方面,主要依托對渠道的控制力,如京東、點名時間、眾籌網等;而在服務商方面,主要依托對云服務的控制力,既包括云平臺服務商,如百度、阿里云等,也包括直接面向個人用戶的C端服務商,如墨跡天氣、友樂活等。
官網/官方授權時最主要購買渠道,占57%,實體專賣店占16%,C2C購物網站占16%,電器商場4%,展覽會占3%,連鎖超市占3%,眾籌平臺或其他占1%。智能手表手環市場主要領跑者是三星、小米。三星智能手表品牌占有率51%,小米智能手環品牌占有率34%。而科技網站是主要的認知渠道,占30%。
數據顯示,在對可穿戴設備有所了解的用戶中,有68.9%的受訪者表示會考慮購買可穿戴設備,只有31.1%表示不會購買可穿戴設備。在愿意購買的消費者中,35.6%可以接受的可穿戴設備的單價在300元以內,300-500元之間的占28.6%,500-1000元之間的16.7%,有19.1%表示可以接受1000元以上的可穿戴設備。
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智能設備市場走向垂直細分化,360推出兒童手表,小米、墨跡、獵豹打起PM2.5的主意。而在小米等的刺激下,硬件市場正朝著零利潤方向發展,這是未來的趨勢,智能軟硬件商只能通過內置的各種增值服務區建立起互聯網化的商業模式。
對于國內的智能穿戴設備廠商而言,市場現狀不容樂觀,有些問題已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范圍。有人感嘆,好時候還沒有到來。
1.不完備的硬件產業鏈
產品設計完成后,卻發現整個上游供應鏈都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零部件―這是目前不少智能穿戴設備創業團隊都面臨的尷尬。一些創業團隊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其實有一些很好的想法,但是現在還沒有辦法完成技術實現。”事實上,雖然發展了幾年時間,整個產業鏈沒有完成高度整合,也沒有較好的現成方案。
單是一個智能手環,就需要很多的配件。而現如今,弧形電池和顯示屏等產量都不高,良品率也上不去。專為穿戴設備定制的低功耗芯片等,也沒有太多可供選擇。果殼電子CEO顧曉斌也坦陳:“目前的瓶頸主要涉及客制件供貨周期及高性能材料的選擇上,相關元器件的研發和量產離我們的需求還有一段距離,比如續航能力更強的電池和能耗更低的處理器?!?/p>
由于產業鏈不完備,加之創業團隊研發能力薄弱,缺乏革命性產品的國內穿戴設備的市場,也并未真正形成。有跡象表明,國內熱錢與概念堆砌而來的智能穿戴設備虛火,正顯現退燒跡象。
前不久,咕咚網宣布完成6 000萬元B輪融資。但咕咚網同時表示,未來會專注軟件及數據服務,努力構建大數據平臺。言下之意,這家智能穿戴設備起家的創業公司,已經開始準備轉型。
2.各自為戰的軟件和服務
目前,國內的智能手表基本都采用深度定制的Android系統,而智能手環也多是采用藍牙和手機APP搭配的工作方式。除了硬件操作體驗非常無力,產品所收集到的數據也并未深度處理,進而無法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健身手環記錄了我每天的運動數據,但只是記錄數據,并未給我帶來實質性的幫助?!币晃恢悄苁汁h用戶這樣告訴記者。他的抱怨不無道理,這樣的產品真正的功能其實不在于采集,而在于獲得服務。對于目前市場上的可穿戴設備,我們很難確定地說它解決了什么剛需。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認為,可穿戴設備必須要和云、大數據連接在一起。業內分析師孫昌旭則表示:“這需要突破的技術是傳感器技術和后臺的各種應用數據分析,而這兩個目前還處于比較初期或者資源十分短缺階段?!?/p>
智能手表也存在類似問題。顧曉斌直言:“有很多宣稱智能手表的產品,其實是偽智能手表。”為了迎合市場,一些創業團隊在宣傳上為產品套上各種流行元素,什么火就做什么!然而,這些產品上市之后,卻并沒有與之對應的APP可供選擇,高貴冷艷的智能手表成了廉價粗糙的功能手表。
其實,這是由于硬件廠家各自為戰,無法形成統一的平臺和標準所導致的。主流觀點認為,在Android Wear系統套件之后,這一情況將得到好轉。不過,Android Wear雖然帶來了較為完善的軟件設計方案,但如何將產品所監測得到的數據,轉化成可靠的服務反饋給用戶,仍是各位廠商需要思考的問題。
兩種全新的發展思路
除了問題,機會也同樣存在。當整個領域都難有突破之時,兩個新的思路或許值得參考。
1.非技術公司帶來的機會
與Android Wear同時到來的,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的消息,美國時尚配件品牌Fossil(曾推出腕式設備Wrist PDA,基于Palm OS)也宣布將成為這個生態系統中的一員,投身智能穿戴設備的設計和生產。可以預見,時尚品牌、運動品牌和健康設備等廠商,在智能穿戴設備新聞中曝光的次數將會不斷攀升。
這些非技術公司的到來,可以從很大程度上解決智能穿戴設備目前所存在的“逼格”低、功能LOW和實用價值缺失等一系列問題。
自智能手表推出以來,主要手表品牌沒有跟進,部分原因是他們缺少相關儲備。但他們有資金支持、設計儲備和品牌效力,Android Wear的出現,讓他們看到了轉型的可能性。如果智能穿戴設備廠商能夠和這些非技術公司實現跨界合作,想必會有不錯的想象空間。此前耐克和蘋果的合作,就是很好的范例。
2.來自愚人節的新思路
成立16年多,它號稱為智能手環鼻祖級公司,曾經是可穿戴之王。2015年初,憑借8億多美元的總融資額估值30億美元,大概是200億人民幣。
1年后的今天,剛剛融完1.65億美元Jawbone,總融資額已超過10億美元,估值卻縮水到15億美元,相當于2011年時的水平。
融資、縮水的同時,還有4%的裁員,和加入Jawbone只有8個月的公司董事長Sameer Samat的離職。
更慘的消息是,據美國財富網站引述消息人士稱, Jawbone計劃對外轉讓無線音箱業務,并且可能會退出運動手環領域。Up系列手環已經全面停產,現有庫存全部出售給了第三方經銷商。
一個估值高達200億人民幣公司,為何在一年時間就上演大潰敗?
曾經一夜爆紅,又跌入谷底
Jawbone主推3種消費類電子產品:藍牙耳機、無線揚聲器(Jambox)和智能手環。這三類產品起初都讓Jawbone的名聲一時無兩,但可惜的是最終都被淹沒在茫茫大海里。
Jawbone的創始人兼CEO拉赫曼(Hosain Rahman)是一個很能干的人。
Jawbone曾經做藍牙耳機的時候一夜爆紅,不用拿著手機就能接電話讓Jawbone的藍牙耳機在美國市場爆紅。從沒有投資人愿意投錢,到眾多資本搶著來投,拉赫曼也迅速成為硅谷的領軍型人物。
隨著汽車制造商把藍牙功能加裝在汽車上,以及金融危機的爆發,2009年,Jawbone藍牙耳機銷量萎縮,Jawbone也脫離了上市路線。
Jawbone隨之調轉方向,研究新產品。2010年,成功推出無線揚聲器Jambox,創出一個全新的消費品類。
無線揚聲器,Jawbone給整個行業帶來的是驚喜,但在這個過程中去也把揚聲器行業的巨頭喚醒了,Bose選擇花巨資保衛自己的疆土,Jawbone無法以小博大。
死在一個點上:顏值太差
2011年,Jawbone才推出第一個UP系列手環,同樣好評如潮,其健康人體健康與睡眠質量的功能引起了公眾的注意,“健康”也逐漸成為了Jawbone公司產品的主要方向。
Jawbone的可穿戴設備堅持3點:優雅的設計,硬件與軟件的功能完美匹配,數據分析改變人們的生活。
其UP系列手環定位的人群是這樣的:酷、自信和健康。
一切都那么美好,外觀也很有設計感,很時尚,更像是一種飾品。
但是,隨著Fitbit、Misfit、三星、蘋果、小米等公司強力殺入手環行業,Jawbone在一個最關鍵的點上落后了。
金錯刀認為,這個最關鍵的點就是顏值。
這個顏值有兩個關鍵點:
第一是好看。當對手用太空鋁、視網膜屏等材料技術進行更新時,Jawbone還是那個土土的手環。
第二是用戶體驗。
第一款UP手環很快開始出故障,Jawbone公司為所有要求退貨的人退了錢,包括那些手環沒有問題來渾水摸魚的人。2012年,Jawbone基本上退出了健康追蹤設備市場,對生產線進行了升級,并融了更多錢繼續推進手環的技術研發與生產。
雖然Jawbone后來恢復了生產并重新進入市場,但是其產品仍然飽受詬病。原因之一在于其略顯華而不實的設計,盡管外觀很有設計感,但將所有線路貫穿整個橡膠環,反復的彎折會造成電路的磨損。
最主要的是,表面上Jawbone花時間去打磨產品,實際上市場在這期間已經嚴重流失,很快被后輩Fitbit占據。
這就是Jawbone與Fitbit不同,Jawbone總是想等到技術都完全成熟了之后再大舉進行市場布局。
結果,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環出貨量達到1970萬,年比增長了67%。排名靠前的有Fitbit、小米、蘋果、Garmin以及三星,想當年稱霸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的Jawbone早已從榜單中消失,而小米手環成功超過了高逼格、高價格的蘋果手表,小米成了全球第二大智能手環生產商。
它們的銷量和市場份額都遠遠高于Jawbone。市場老大Fitbit的市場份額為25.9%,小米為15.4%、蘋果為14.9%。在顏值的基礎上,Fitbit勝在實用功能強,小米勝在價格上,蘋果贏在品牌和技術上。
在后續開發新的UP系列手環的過程中,Jawbone出現過推遲上市時間的情況,原因就是不斷試圖調整產品所導致的。持續的變化令Jawbone無法制定長期的營銷計劃或者為新的設備尋找零售合作方。
沒有人能搞清楚Jawbone想要干什么。Jawbone內部有人說,在產品開發過程中,想把有關新功能的想法傳遞給管理者,太難。
轉型很難: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最近這一兩年,Jawbone也在轉型。Jawbone開始聘用大量的設計師和數據科學家,就為了讓Jawbone的手機應用功能更強大。拉赫曼說UP系列手環是一個可以24小時與用戶進行互動的設備。
去年年底進行裁員時,拉赫曼說裁員是為了精簡公司,Jawbone要打造一個平臺做內容。在為用戶提供健康信息的同時,Jawbone也收集到了大量的用戶健康數據。許多食品公司和護理用品制造商會花錢購買這些數據。
這些數據確實,非常值錢。
問題在于,想通過Jawbone的硬件利用內容賺錢,是一個典型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因為現在,Jawbone的蛋,也就是硬件并不賺錢,能賺錢的部分,也就是雞還沒有生出來。
智能手環、智能腕表、智能耳套、智能虹膜、智能腰帶、智能鞋……各種具備檢測體征、睡眠、坐姿、腦電波等功能的智能可穿戴醫療設備在市場上掀起熱潮。在媒體熱捧和強大的營銷攻勢下,很多樂于“嘗鮮”的消費者趨之若鶩;享受著可穿戴設備帶來的美妙體驗與保健功能。然而,也有越來越多的用戶與行業專家發現,可穿戴醫療設備的產業鏈尚未完善,產品的功能仍然存在不少局限。而對于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而言,可穿戴醫療的發展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呢?
三大潛力和投資新寵
可穿戴電子設備是當下前沿科技的熱點,醫療產業則是近年中國改革的核心。當可穿戴設備應用于醫療保健領域,勢必引發各方的高度關注??纱┐麽t療設備是將可穿戴技術應用于體征檢測、運動數據統計及健康狀況改善的設備統稱,具備監測生理指標、記錄數據、動態觀察等三大作用。
據美國消費電子協會(CEA)報告顯示,未來5年內,可穿戴設備的整體市值將超過80億美元(約合480億人民幣),主要受益于醫療保健類產品的推動。而根據全球移動通訊系統(GSM)對移動醫療行業的測算標準,預計到2017年,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市場銷售規模將接近50億元人民幣??纱┐麽t療設備為何會引爆中國市場?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可穿戴醫療在中國發展的三大潛力:
第一,數字醫療勢不可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保健消費支出的比重穩步上升,這與中國當前整體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較低和供給不足形成矛盾。在中國,醫療服務的規模大約是2~3萬億人民幣,占GDP的5%~6%;而在美國,這一數值是2~3萬億美元,占到GDP的17%左右。醫療服務的數字化可以緩解我國醫療供給不足,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
數字醫療結合了大數據、可穿戴科技、移動終端應用、社交網絡、認知計算、3D打印等前沿科技。變被動的疾病治療為主動的健康管理,維護健康的同時,節省了普通醫療檢測的支出。目前,可穿戴設備已經被應用到慢性病管理、疾病預防、健康保健、居家養老等方面,如全球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可穿戴產品,就是美國可穿戴技術及音頻設備開發商Jawbone公司推出的UP智能手環,它能監測并管理日?;顒印⑺咔闆r和飲食習慣等數據。
第二,人口老齡化帶來特殊醫療服務需求。中國正邁入老齡化社會,多數家庭的結構呈現4-2-1的倒金字塔形態,即一對年輕夫婦同時要贍養四位老人,并撫育一個孩子,其中任何一個人的健康出現問題都將可能帶來難以承受的金錢、時間及精力方面的壓力。因此,與健康管理相關的產品和服務正越來越受到重視。類別繁多的可穿戴醫療設備應運而生,方便、舒適,可實時監控老人和孩子的體征,為繁忙的上班族提供了關懷家人的更好途徑。
第三,可穿戴設備綜合硬件和軟件的優勢。一方面,硬件技術不斷發展,計算機終端的外形越來越小巧,從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到可隨身佩戴的小物件;另一方面,無線網絡、云計算和社交媒體等能為可穿戴設備的用戶提供更多的附加價值,形成豐富多元的商業生態系統。
在這些客觀因素的驅動下,百度、三星、谷歌、盛大、九安醫療等IT硬件、軟件、服務提供商和醫療器械公司紛紛加入可穿戴醫療設備的競爭中。如九安醫療與蘋果公司合作,設計生產可便攜式醫療設備、手環等,檢測血壓、血氧、體重等基本體征,并通過APP應用進行數據記錄、分析和慢性病跟蹤、管理。2013年創業板“九安醫療”的股價尚在10元左右徘徊,而2014年2月一舉上漲到25元以上,反映了投資者對可穿戴醫療產業前景的樂觀態度。
五大瓶頸需要突破
當智能眼鏡、頭罩、手表、手環、腳環、睡衣、鞋子、襪子漸漸“攻占”人體的各個部分,形成人體信號的體域網(Body Area Network),人們是否會質疑可穿戴設備果真如此神奇、潛力無限?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面臨哪些市場挑戰?
首先,可穿戴設備應回歸用戶需求和價值定位。大數據、粉絲經濟等新概念層出不窮??纱┐髟O備外觀炫酷,的確能夠在短時間吸引一部分消費者購買。但是沖動引導的購買行為,無法產生持續的購買力;已經購買的用戶,也不會持續、長期地佩戴。并且,可穿戴設備背后的社交媒體、大數據和云計算,由于缺乏足夠的用戶群和數據積累,無法體現進一步的價值。
當下,不少智能硬件為了智能而智能、為了聯網而聯網、為了開發應用而開發應用,未能真正抓住用戶“痛點”,迷失商業模式本質的三大要素——客戶價值的獨特性、關鍵資源的不可模仿性和盈利途徑可持續性。比如,基于百度云開發的可穿戴設備“咕咚手環”,主打“運動狀況提醒”、“睡眠監測”、“智能無聲喚醒”三大功能。但手環其實只能起到提示的作用,無法糾正用戶的不良生活習慣。如何鼓勵用戶長期佩戴,培養用戶黏性,為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值得深思。
其次,可穿戴設備須擺脫“智能手機附屬品”的窘境。目前,可穿戴設備大多非必需品,比起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并不具有顛覆性。眾多智能手環可以記錄睡眠時間和行走路徑,而智能手機很容易就能實現這些功能。如盛大旗下果殼電子的一款智能便攜設備GEAK Watch,可引入WiFi模塊、搭配藍牙4.0技術連接智能手機,接收信息提示、查看郵件標題等,但它僅僅還是智能手機的一種附屬品。目前少量可獨立使用的可穿戴產品已經問世,值得進一步探究。
第三,需要擊破硬件開發的技術壁壘??纱┐髟O備是人與世界溝通的新工具,開啟了物聯網2.0時代的大門;但與軟件相比,在硬件方面,可穿戴設備面臨更大的技術壁壘。如MEMS(微機電系統)承擔了可穿戴設備傳感器和執行器的重任,但中國MEMS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初創企業聚集于長三角,其技術遠落后于國際巨頭。此外,可穿戴設備還存在電磁輻射、電池續航能力差、依賴智能手機、用戶界面和用戶體驗有待改善等問題。
第四,需要提升監測數據的可靠性。在美國,可穿戴設備上市必須經過FDA認證,而中國尚未出臺相關的監管法律或法規。可穿戴醫療設備的檢測結果能否被醫院認可,對可能發生的醫療事故如何處理,尚無定論。另外,即使可穿戴醫療設備準確捕捉了使用者的各種體征,它是否能妥善分析這些醫療“大數據”,得出靠譜的結果,來指導人們的睡眠、飲食、工作、運動,仍然需要臨床測試來進行驗證和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