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56: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夏的詩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填空
1、寫詩題
(1)李白的詩有: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王維的詩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3)杜甫的詩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4)陸游的詩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5)蘇軾的詩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6)白居易詩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 作者及詩題
(1)送別詩有: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2)有季節特征的詩有:
春: _________ ________ 夏:_________ __________秋: _________ ________ 冬: _________ ________
(3)與月亮有關的詩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與流水有關的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與戰爭有關的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描寫某種植物的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思念家鄉及親人的詩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寫詩句
(1)描寫山水的有關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頌情誼的有關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映科學哲理的有關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映邊疆將士的有關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現愛國主義的有關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補充詩句
1、( ),后不見來者。
2、( ) 悠然見南山。
3、( ),燕山月似鉤。
4、( ),只是近黃昏。
5、( ),一覽眾山小。
6、 明月幾時有,( )。
7、 隨風潛入夜,( )。
8、 生當作人杰,( )。
9、 海內存知己,( )。
10、少壯不努力,( )。
11、本是同根生,( )。
12、誰知盤中餐,( )。
13、野火燒不盡,( )。
14、誰言寸草心,( )。
15、青山遮不住,( )。
16、欲窮千里目,( )。
17、但愿人長久,( )。
18、十指不沾泥,( )。
19、國破山河在,( )。
20、百川東到海,( )。
21、感時花濺淚,( )。
22、大江東去,( )。
23、人有悲歡離合,( )。
[關鍵詞] 紀錄片風格 抒情詩 抵觸 削減
賈樟柯的電影中,經常出現字幕,如《三峽好人》中作為標識性題目的“煙”、“酒”、“茶”、“糖”等文字。那么是否可以說:賈樟柯一直隱約感到了電影的局限和變現力,而企圖將文字與影像結合?在《二十四城記》之前的電影中,賈樟柯對“文字/字幕”的處理,可謂都是恰到好處。而這次,他在銀幕上打出的大量詩句,使得整部電影有了一種不堪負荷的感覺。本文認為《二十四城記》并不是一部成功的賈樟柯影片,電影中出現的幾首詩與其整體風格的不和諧性,正是《二十四城記》的一個瑕疵。
《二十四城記》中的引詩均以字幕的形式出現,所以,考察《二十四城記》中的引詩與影片整體風格的關系,從一定意義上說,也就是在思考文字與影像的關系。文字與影像之間一直就進行著不滅的戰爭。羅蘭•巴特、希勒斯•米勒等都認為文字與圖像之間存在著一種基本的對立。巴特認為“二者之間是不能有任何合作的,因為這兩種對立的結構和系統是不可調和的”。[1]希勒斯•米勒認為“一張圖片和一個句子是不可以相互‘翻譯’的。圖片的意義就是它本身,句子的意義也是它本身,這二者從來不可相遇。”[2]毫無疑問,賈樟柯試圖將“詩”與影像/畫面相結合,不是采取劇中人物誦讀或對話的方式,而是以字幕的形式,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冒險,他試圖和解文字與影像一直以來就有的沖突。
美國知名電影學者達德里•安德魯(Dudley Andrew)稱賈樟柯為電影詩人。如他所言,充滿詩意的賈樟柯,其實是Bazan的忠實跟隨者,是一位寫實主義者。他在《二十四城記》中,試圖將紀錄片的“真實”與詩歌的美麗和抽象相結合,這本身沒錯,因為法國電影史上也有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詩意現實主義。在《二十四城記》中,他的詩意體現在影片所引用的四首詩中:《玻璃工廠》歐陽江河,《隨時間而來的智慧》葉芝,《紅樓夢•葬花詞》曹雪芹,《本質》萬夏;其“寫實主義”則表現在該片所選擇的紀錄片風格。他試圖將詩意的文字(四首抒情短詩)與具有紀錄片風格的影像結合,將銀幕作為書頁,以字幕的形式直接打出詩句。這是一部真誠的影片。以字幕的形式所引用的詩句,句句美麗,用意用情都很真誠。但奧斯卡•王爾德曾說:“真誠的詩歌都不是好的詩歌。”賈樟柯在黑色的銀幕上所打出的這些的美麗而傷感詩句,與《二十四城記》的紀錄片的風格,有些錯位的感覺。影片無法承受,也無法吸收這些美麗、傷感的詩句。這些美麗的點綴,本來應該是全劇的精華與濃縮,但客觀上產生的藝術效果是一種不和諧的、混亂的感覺。
《二十四城記》影片的前半部分,并沒有出現引用的詩歌。從結構上,影片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以采訪郝大麗結束后,黑色銀幕上打出的詩句“整個造飛機的工廠是一個巨大的眼球,勞動是其中最黑的部分”為界限。這首詩引自歐陽江河的《玻璃工廠》,表達的是對工人勞動的贊美,是《二十四城記》所有引詩中最恰當的一首。而影片中對葉芝“時間的智慧”、萬夏“消逝”、曹雪芹“葬花詞”的引用,都出現在電影的后半部分。“時間的智慧”和“消逝”這兩首詩的引用,有悖于本片凝重的紀錄片風格,顯得過于多愁善感。
詩一:“時間的智慧”
宋衛東,1966年生,現城發集團的辦公室副主任。正向采訪他的賈樟柯回憶自己的過去:斗毆,戀愛,分手,放棄高考機會,頂替父親進420廠當工人。他回憶著420當年的輝煌:“420有自己的系統……他們覺得自己挺牛的。”
76年去世,78年自衛反擊戰,當時當工人待遇好,為了能當廠里的工人,甚至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他頂替父親,當了420廠的工人。他對著鏡頭,向采訪他的賈樟柯絮絮叨叨地講述自己的愛情故事。他和初戀情人的分手也許是因為二人后來社會地位的懸殊。因為一系列的改革政策,當工人已遠遠失去了當時的光環。他傷感地說,廠子要搬遷了,要成為五星級酒店。
車間,屏幕上出現字幕,說籃球場上高樓已起,三天后,這里拆機器。工人們在車間里留影。有一個工人好像在夜巡。
銀幕上打出了葉芝題為“時間的智慧”的一首抒情短詩:
“秋葉繁多,根只有一條。
在青春說謊的日子里,我在陽光下招搖;
現在,我萎縮成真理。”
“在青春說謊的日子里,我在陽光下招搖”這一句詩似乎在呼應宋衛東對中學戀人的回憶,特別是關于他們在球場上分手的回憶。若細讀,在這里以字母引用葉芝的這首詩,其實有些跑題。因為它至多也只是和宋衛東的某段青春記憶有關,“青春”、“說謊”、“陽光”、“招搖”、“秋葉”、“萎縮”等意象均與420廠無太大的聯系。
一部電影的傷感力很多時候和它的內斂力成正比。這首葉芝的詩,在這里以字幕的形式出現,起了散布傷感的作用,但喪失了“內斂”的凝重。
詩二:“消逝”
蘇娜站在陽臺上講敘她的故事,攝影機的鏡頭慢慢地搖向了成都市高樓林立的“市容”。敘述完她的故事,銀幕上打出了萬夏《本質》的這句詩:“成都,僅你消逝的一面,已經足以讓我榮耀一生”。
詩歌的是修辭的藝術。“你消逝的一面”讓讀者想到的是一女人的消逝的容顏,寫詩的人,似乎是這位容顏已逝的女人過去的情人,仍沉浸在對已經老去的情人昔日美麗容顏的回憶和傷感之中。然而,確切地說,這位“容顏已逝”的女人,不是成都,而是昔日輝煌一時享受著軍隊級待遇的420廠。盡管420廠仍然存在,但昔日的榮耀已經不復存在。由于一系列的經濟改革,這個軍工廠諸多的工人已經下崗,他們懷念420老廠過去的榮譽和所享受的特殊待遇,懷念過去那個一去不復返的時代。但如果把已經輝煌不再的420廠比作是一位容顏已逝的情人,似乎讓傷感懷舊的情緒過度地流淌和泛濫,與影片凝重寫實的風格太相抵觸。
銀幕上所打出的這兩句詩,實際上是編劇之一翟永明根據萬夏《本質》的兩句詩“僅我腐朽的一面,就夠你享用一生”改寫的。她將原詩中的“你”“我”二字對換,將“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逆轉,將一位老去的情人對仰慕者的吟詠改成了忠貞不變的仰慕者對老去的情人的哀嘆。“腐朽”改寫成了“消逝”,“夠你享用”重寫成了“足以讓我榮耀”。翟永明改寫后的詩句,比萬夏的原句更具有傷感力。
但翟永明女詩人的傷感和《二十四城記》所力求的紀錄片風格和寫實精神沒有達到和諧的結合,沒有創造出悲愴的力量,反而有著一種不和諧和別扭。
黑的底色
黑色是這部影片的底色,是挽歌的顏色。《二十四城記》是一首關于一個國營老廠的哀歌,而這些美麗的詩句,是飄落在420老廠廢墟上的歌。電影詩人賈樟柯總是唱著一首傷感的歌。這是一首以黑色為基調的哀歌,沉重肅穆的黑色之上出現多首詩歌,也多次出現被采訪者的簡歷,頗為眼花繚亂,讓人目不暇接。《二十四城記》承載了過多的文字,最終顯得過于沉重,并且過于混雜。事實上,也許這種“混雜感”正是《二十四城記》的硬傷,近十個被采訪者,有的是真人真事的采訪,有的是由演員扮演的有所根據的虛構人物,這種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混雜感”讓觀眾有一種無從適應的感覺。
賈樟柯沉默的黑色最終無法承載那些抒情短詩的美麗與浪漫,帶給觀眾一種混雜的、不知所措的感覺。在象征沉默、悲痛與死亡的黑色銀幕的襯托下,那些美麗而傷感的詩句,無法與《二十四城記》的影像達到有機的結合。《二十四城記》最初引用了兩首葉芝的詩,除去“時間的智慧”,還有一首“被潑濺了的牛奶”。安德魯在與“與賈樟柯對話”的采訪中,專門提到了葉芝的這首詩。但在《二十四城記》終極的DVD中,“被潑濺了的牛奶”已被刪除。這是否說明賈樟柯導演已經感覺到了本文所論述的問題:《二十四城記》承載了過多的傷感、浪漫而美麗的詩句,削減了其凝重的紀錄片風格。
注釋
[1](Roland Barthes, “The Photographic Message,” in Image-Music-Text, ed. and trans, Stephen Heath。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77. p. 205.)
[2]J.Hillis Miller, Illustration .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 95.)
作者簡介
關鍵詞 古詩詞 詩境 誦讀 特色
古詩詞是中國文化領域里的一顆燦爛明珠,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古人說:“不讀詩,無以言。”誦讀經典古詩詞就是直抵孩子內心的歌唱,它可以雕琢孩子的心靈,感化孩子的性情,培養孩子的志趣,開闊孩子的胸襟,端正孩子的言行,塑造孩子的人格,陶冶孩子的情操。近年來,我在班級里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作了一些有意義的嘗試。
一、詩意環境:營造氛圍,潤物無聲
我在班級開展詩香班級建設,將墻壁、生物角、小書架處處都有古詩詞的影子,墻上的評比欄上冠以“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的標題,而“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欄目則粘貼著孩子們自制的讀書卡,讀書心得。桌子上擺放的小組組牌中亦見古詩,用“花之君子——蘭花”“花中清友——梅花”“花中之王——牡丹”“花中佳友——”等花中十友給小組命名,正面寫組名,背面寫相關的詩句,學生說他們班是在用和“花語詩情”相關的詩句來裝扮教室,以花之精神怡情養性,以花之品格感染激勵。“花中之王——牡丹”小組的同學在搜集研讀了眾多牡丹的詩句之后,竟然從資料中發現,洛陽牡丹原來是始于隋,成名于唐,甲天下于宋。教室的墻壁上的詩句,我們年級確定選用吟詠“黃河”的詩句,因為黃河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母親河,孕育了中華文明,而作為一名洛陽人,我們更是生在黃河邊,長在黃河邊,黃河水哺育著我們,黃河精神影響著我們,激勵著我們。這些詩句更能引起學生共鳴,領悟到濃濃的愛國、愛家鄉的情感。我和學生們一起精選了許多吟詠黃河的詩句,從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劉禹錫《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中看黃河的奔騰不息;從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中悟黃河的博大情懷。此外,我們班和本年級其他四個班的班級詩詞布置主題也各有特點,分別是“花語詩情”“日月星辰”“上善若水”“山川錦繡”,加上各班墻上粘貼的“黃河精神”詩句,歸納到一起,我們年級的詩詞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自然之道”。
這些,都是孩子們誦讀經典的一份份收獲;這些,不僅成了校園的一道風景,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學生去欣賞、誦讀,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詩詞的陶冶、影響。古詩詞就是在這樣點點滴滴、潤物無聲的環境中得到滋潤。
二、經典誦讀:情趣課堂,融合所長
經典誦讀與語文學科教學相結合。語文課堂是古詩詞誦讀的主陣地,為了使學生真正愛上古詩詞,加強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研討,課堂上,我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現代教育技術,來展示流傳千古的經典詩詞,和詩詞渾然一體的音樂、生動再現詩文意境的圖片,為學生理解古詩文搭建了橋梁,打通了時空的間隔。教師們通過吟、誦、唱、舞引導學生進入詩境,感受詩韻,浸潤詩情。古詩課堂精彩紛呈,各具特色,在《惠崇春江曉景》中尋春、探春、賞春,感受春之生機;在《卜算子詠梅》說梅、問梅、評梅、贊梅,感受梅花的高潔品質……在古詩詞的教學活動中,不禁令人感悟到:教育的本質是文化傳承,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精神信念在唐詩宋詞中得到了濃縮和提煉;唐詩宋詞凝聚了中國人的自然知識和人生智慧;唐詩宋詞寄托著中國人極其豐富的思想感情;唐詩宋詞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無窮的藝術想象力。
每月一個主題吟誦古詩,讓學生在不同的時節積累、吟誦不同的詩詞。三月我們以“春天”為主題,四月以“牡丹”為主題,五月以“夏天”為主題,六月以“勵志”為主題。讓學生在經典誦讀中春游芳草地,夏觀綠荷池;讓學生在經典誦讀中感受文化、品味生活。一路走來,瑯瑯童音,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三、特色活動:品味詩韻,體驗成功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對教師來說,在古詩文的世界里,無論李杜,無論韓柳、無論蘇黃,隨便哪一位,都是古今中外絕世無雙的奇才。教讀經典詩文,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誦讀經典詩詞,更是一種永遠的傳承。
中國古典詩歌浩如煙海、博大精深,這深厚而輝煌的民族文章是炎黃子孫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我們背誦積累優秀的詩篇,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古詩文之所以能夠經過歷史長河的洗滌,流傳下來,且經久而不衰,是因為它們無論在思想上,內容上都堪稱典范,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熏陶,從而奠定內涵豐厚的文化底蘊。閱讀,是對有限的人生經驗和情感體驗的重要補充和擴展。優秀作品的閱讀量越大,人的視野越開闊,精神境界越高。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培養人文精神。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引導學生多背,實現“量”的積累呢?筆者在教學中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他們在背誦古詩文時加上適當的語氣和動作,邊背誦邊表演,會增進理解,與古詩文的情感產生共鳴。如背誦《望廬山瀑布》時,當背到“生紫煙”、“掛前川”、“三千尺”、“落九天”這些詞語時,除了規范背誦語氣外,還要引導學生用動作表現出瀑布的美麗壯觀和從高空落下的動態。得當的語氣和體態語加快了學生的記憶與理解。
據意背是根據詩的內容進行分類背誦的一種形式。如寫景詩、敘事詩、抒情詩……如含有“美麗芬芳”意思的,學生會背起有關“花”的詩來,一時間桃花、杏花、荷花、、石榴、海棠、梅花五彩繽紛,爭芳斗艷,有《惠崇春江晚景》、《題》、《海棠》等;含有“播種理想、放飛希望”意思的,學生會背起“言志”的詩:《石灰吟》、《無題》等……引導學生據意背能促使他們分類清,背得多。
根據時令進行分類背誦能促使學生從時間的角度把握古詩文的脈搏,從而達到記憶深刻。如學生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從《江南春》、《春江花月夜》、《春夜喜雨》到《夏日》、《小池》、《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從《秋浦歌》、《秋思》、《楓橋夜泊》到《冬景》、《江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學生們背過了燦爛的春,繽紛的夏,金色的秋,絢麗的冬。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背誦的興趣,為大量地背奠定了基礎。
在學生背誦時,要充分利用各種手段,為他們創設背誦的氛圍,引導他們入情入境。譬如,背誦立意歡快的詩文時,配上一曲輕松活潑的音樂;背誦反映離愁別緒的詩文時,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誦描述風光無限的詩文,配以優美的大自然畫面等。創設情
轉貼于
境背誦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它能創構詩境,形成特有的心理氛圍,從而促進背誦。
白日頹林中,翩翩零路側。
蟋蟀吟戶牖③,蟪蛄鳴荊棘④。
蜉蝣玩三朝⑤,采采修羽翼。
衣裳為誰施?俯仰自收拭。
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
注釋
①阮籍(210~263),三國時期魏詩人,字嗣宗。陳留(今屬河南)尉氏人。
②木槿:又稱“日夕花”,其花朝生夕隕。
③蟋蟀:初秋生,遇寒則鳴,生命短促。
④蟪蛄:春生者夏死,夏生者秋死。
⑤蜉蝣:存活時間不過三日的一種生物。
簡析
這首詩實在是一個傳奇性人物的獨特的心理自白。
好,先說“傳奇”吧!這位處在魏晉易代動蕩不安時期的詩人,應該是很難接受篡奪到皇位的西晉之帝的。所以,他一度將自己的心浸泡在酒精之中,以60日的大醉換得不與帝室聯姻的清高;他曾率意出行,直到道路不通,然后痛哭而返;他曾施看不慣的世俗之士以白眼,而施性情之士以青眼,“白眼”“青眼”兩詞的沿用應該跟他直接相關……看起來,他是一個多么不合禮法且不具儒家進取精神的率性之士啊!
然而,聽聽這首詩中獨特的心理自白吧!你會看到一個跟史傳所載之阮籍不同的阮籍。
在這首《詠懷》中,詩人先將收入他心靈視野的一種植物和三種昆蟲放在了我們眼前:
那在墳墓之上燦爛盛開的木槿花,花色多么鮮艷美麗!可是當光芒四射的太陽逐漸西斜至林中之時,那一朵朵嬌美的花兒便凋零于路邊。花開原來就一天呀!聽,蟋蟀在人家的門窗附近長吟,蟪蛄在荒野的荊棘叢中鳴叫。它們的生命不過一季呀!據說蜉蝣在世間也不過三天的時間,這三天也是蜉蝣玩樂的時間,你看它好像在裝飾自己的羽翼;它這么打扮自己是讓誰看呢?它好像不管不顧,低頭抬頭都是那么用心地讓自己的衣裳保持鮮明漂亮之狀。
阮籍為什么會關注到這開不長的花兒,活不久的昆蟲呢?在詩的最后兩句,詩人感慨:人的生命又有多長呢?還是像那些珍愛生命的花呀、蟲呀一般,意氣風發地努力吧!
讀到這里,你有沒有發現,這個傳奇般的看似不遵禮法的詩人心里,原來存有這般積極上進的情懷!這種情懷里沒有被酒精麻醉過的迷離,沒有孤獨凄涼的放聲悲哭,沒有對世俗之士表示不屑的白眼,有的只是對有限生命的無盡珍愛!
名句欣賞
(1)指出“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句中最富表現力的兩個詞,并簡要回答其精妙所在。
(2)“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有怎樣的意蘊?跟其他詩句有什么聯系?
文清風明月
立起高高的腳手架
我與月亮近距離對話
人在都市
心卻走不出那道籬笆
在谷雨在鄉下
我把希望揮灑
把一頁封面簡單勾畫
然后讓一行行詩句
在她的心里孕育萌發
在谷雨在天涯
一座座廣廈
在我的汗水里生根發芽
在春夏的詩篇里長大
在秋的詩集里密密麻麻
又是中秋
思念在夢里
夢里全是孩子媽媽
孩子和可愛的小花花
又是中秋
歡笑在夢里
一朵雪的影子
如蝶舞動 緩慢
再輕緩飛過
驀然回首
恰好看到
一場凄美的凋零
染落一脈雪泥
/
靜靜的 一個人
撿起 點點滴滴
夾進薄薄的詩集
曾經 一路花語
香了 一季的時光
那甜 曇花般短暫
卻濃香馥郁溢滿詩行
/
拾一枚清詞
粘帖由幻覺拼湊的海市蜃樓
裝扮詩集的封面
輸入夏的記憶
倘佯于那一抹嫣紅
一派春光和煦的暖
盈滿心房
/
細如草語的聲音
若即若離地涂抹詩集的封面
一些秋色濺起的水湄
停落 詩句飄零
夢醒時分
端午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因此在每年的端午節,都有很多的詩詞作賦留下,因為詩句是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那么你都知道哪些端午節的詩句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五月初五端午節的古詩句大全”,歡迎閱讀與借鑒!
五月初五端午節的古詩句11.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
——宋·《澡蘭香·淮安重午》
2.舊俗傳荊楚。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許及之《賀新郎》
3.文字間金釵,消盡晚天微暑。
無雨。無雨。不比尋常端午。——陳三聘《如夢令》
4.梅夏暗絲雨,春秋扇浪風。
香蘆結黍趁天中。五日凄涼千古、與誰同?——宋·萬俟詠《南歌子·端午》
5.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來自于蘇軾《六幺令》
6.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色彩沮。——劉禹錫《競渡曲》
7.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京都元夕》
8.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鬣。
佳人相見一千年。——宋·蘇軾《浣溪沙·端午》下闋
9.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殷堯藩《同州端午》
10.有意莊嚴端午,不應忘卻重陽。
菖蒲九葉,金英滿把,同泛瑤觴。——來自于朱翌《朝中措》
11.斗輕橈,斗輕橈,雪中花卷棹聲搖。
天與玻璃三萬頃,盡叫看得幾吳舫。——來自于黃公紹《瀟湘神》
12.誰言騷魂千載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宋·劉克莊《賀新郎·端午》
13.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陸游《乙卯重五詩》
14.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張耒《和端午》
15.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陳與義《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五月初五端午節的古詩句21.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2.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3.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4.靈均死波后,是節常浴蘭。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5.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章施文勝質,列匹美于姬。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6.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7.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8.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揚枹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9.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10.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11.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
12.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13.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14.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15.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鬣。
佳人相見一千年。
16.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五月初五端午節的古詩句31.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2.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3.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
——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4.此意憑誰向說。
紛兩岸,游人強生區別。勝負既分,些個悲歡,過眼盡歸休歇。到頭都是強陽氣,初不悟、本無生滅。見破底,何須更求指訣。
5.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
6.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我欲于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宋·趙蕃,《端午三首》其二
7.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
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8.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9.小雨濕黃昏。
重午佳辰獨掩門。——李之儀《南鄉子·端午》
10.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11.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
12.仙宮長命縷,端午降殊私。
——竇叔向《端午日恩賜百索》
13.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
——蘇軾《浣溪沙》
14.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
——宋祁《屈原祠》
15.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五月初五端午節的古詩句41.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2.主人恩義重。
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3.楚湘舊俗,記包黍沈流,緬懷忠節。
誰挽汨羅千丈雪,一洗些魂離別。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誰念詞客風流,菖蒲桃柳,憶閨門鋪設。嚼徵含商陶雅興,爭似年時娛悅。青杏園林,一樽煮酒,當為澆凄切。南薰應解,把君愁袂吹裂。
4.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5.五月巴陵值積陰,送君千里客于郴。
6.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7.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
8.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9.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
10.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11.競渡岸傍人掛錦,采芳城上女遺簪。
12.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13.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14.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在,只留《離騷》在世間。——宋·張耒《和端午》
15.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16.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17.舊俗傳荊楚。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門艾釵符關何事,付與癡兒呆女。耳不聽、湖邊鼉鼓。獨炷爐香熏衣潤,對瀟瀟、翠竹都忘暑。時展卷,誦騷語。
18.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五月初五端午節的古詩句51.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李隆基《端午》
2.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蘇軾《浣溪沙·端午》
3.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陸游《乙卯重五詩》
4.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殷堯藩《端午日》
5.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邊貢《午日觀競渡》
6.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
——蘇軾《浣溪沙·端午》
7.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貝瓊《已酉端午》
8.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文天祥《端午即事》
9.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杜甫《端午日賜衣》
10.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
——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11.碧艾香蒲處處忙。
——舒頔《小重山·端午》
12.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趙蕃《端午三首》
13.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
——權德輿《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
14.菖蒲酒美清尊共。
——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15.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
——《澡蘭香·林鐘羽淮安重午》
16.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褚朝陽《五絲》
17.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舒頔《小重山·端午》
18.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陳與義《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19.五色新絲纏角粽。
——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20.正是浴蘭時節動。
——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21.細纏五色臂絲長。
——舒頔《小重山·端午》
22.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舒頔《小重山·端午》
23.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殷堯藩《同州端午》
24.榴花三日迎端午,蕉葉千春紀誕辰。
——范成大《鷓鴣天》
25.仙宮長命縷,端午降殊私。
——竇叔向《端午日恩賜百索》
26.重午佳辰獨掩門。
——李之儀《南鄉子·端午》
27.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
——趙蕃《端午三首》
28.幽尋未云畢,墟落生晚煙。
——蘇軾《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
29.明詔始端午,初筵當履霜。
——儲光羲《大酺得長字韻時任安宜尉》
30.裁縫云霧成御衣,拜跪題封向端午。
提示著春天的腳步,
又在緩緩的走近;
秋意敘述著昨天的春夏,
把金色的果實奉獻給了,
純潔的冬季;
也把生命的種,
火熱的情,
交給了下一個春季...
風韻無限寒澈馨,墨菊雅致百花間。
竹籬若夢闌珊處,絲雨紛飛落田園。
那雨下的小雨傘,
默默敘述著纏綿的絲雨;
點滴如歌,
輕唱昔日的甜蜜...
一切珍藏在歲月的記憶,
五味同涌,
個中滋味誰能抵...
年輪疊加,
暮色已然成蔭;
季節的變遷,
誰能把鉛華留駐?!
在回憶中嘆息,
也在回憶中珍惜,
人生的長河還會潺潺不息!
笑容是那么的甜,宛若銀鈴,
一串串明珠般的閃亮笑語,迸出天真,
仿佛清泉底在浮動,泛流到水面的涌花...
笑得若花開一朵,那么輕盈,
細香無意中,隨著清風飄逸,
拂向天涯,絲絲的掛在夕陽那邊...
笑語迭起,引來鳥雀盤旋,
笑的流韻牽動著萬千風鈴,
鈴語繞亭,余音掛寄在窗前...
(2)冬色的靈感
冬色世界傳達出沖破區域限制的概念,漂移的寒流凍結和染白整個曠野;只有在河流的線域上能看到劃出分裂的板塊。自然浮雕的杰作展示了一個純潔、端莊的美景;帶給冬季一種長眠般的沉睡…
冬季似乎停止了一切幻想,只留下單純的直覺。憑著這感性的直覺,或許能理性地品味、理順、調整自己的生活;靜心去感悟一派冰封北國的韻律。這是一個不需要修飾與裝扮的簡單世界,冷靜、雅致、嚴肅的單一風格點綴了一個冬色的魅力…
也許她在等待,等待著那富有刺激性的春色;那綠色暢想會喚醒這久違的長眠,以純粹去感受一個新世界的快樂…
“Becauty appears, disappears,
reappears, is lost again,
Once again appears and then dissolves.
In the end you only hear the beating of a well,
關鍵詞: 宋代畫院 徽宗朝 畫院試題 詩境
詩畫結合是中國古代文人畫的一個重要特征,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就有“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樣的著名詩畫評論,[1]古人也早有“詩畫同源”的說法。但我覺得,這種思想在宋代的畫院中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
一
宋代繪畫的發達人所共知。宋太祖篡周后即建翰林圖畫院。不僅宋太祖,宋代的許多皇帝也均有較深的繪畫藝術修養,他們對繪畫的發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到徽宗朝,畫院的繁榮更是到了頂點。畫院不僅僅是供養畫家的地方,還建制設學,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家美術學院。據《宋史?選舉志》記載,當時這所學院有一套課程計劃和教學方法,還有一定的招生制度、考試制度,以及寄宿安排。
這首先是因為徽宗本人重視藝術,他本人即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徽宗皇帝天縱,將圣藝極于神”。他自稱:“萬機余暇,別無他好,惟好畫耳。”他本人也極丹青之妙,“筆墨天成,妙體眾形,兼備六法”。其作品很多,“至累千冊”,這些作品“冠絕古今之美”。[2]其次是因為徽宗親自策問考試畫院學生,并多以古詩為題,以提高繪畫生的文化修養。
畫院試題很有意思,常以古人詩句命題。“政和中,徽宗立畫博士院,每召名公必摘唐人詩句試之。嘗以‘竹鎖橋邊賣酒家’為題,眾皆向酒家上著工夫,惟李唐但于橋頭竹外掛一酒簾,上喜其得‘鎖’字意。又試‘踏花歸去馬蹄香’,眾皆畫馬畫花,有一人但畫數蝴蝶飛逐馬后,上亦喜之。又一日試‘萬綠叢中一點紅’,眾有畫楊柳樓臺一美人者,有畫桑園一女者,有畫萬松一鶴者,獨劉松年畫萬派海水,而海中一輪紅日,上見之,大喜。喜其規模闊大,立意超絕也。凡喜者,皆中魁選”。[3]
從“竹鎖橋邊賣酒家”這個題目可以看出,“鎖”字是最關鍵的一個詞,既要體現酒家,又不能讓它直接出現在畫面中,李唐之畫用一面酒簾來體現酒家,正是巧妙地詮釋了“鎖”字。從“踏花歸去馬蹄香”這個題目看,“香”字最難以表達,因為看不見摸不著,所以畫家必須通過巧妙的構思來加以表達,中魁者用蝴蝶繞著馬蹄飛舞來表達香氣,確屬高明。“萬綠叢中一點紅”這個題目容易讓人想到的就是桃紅柳綠、紅男綠女之類的意象,而劉松年卻能以萬頃碧波中的一輪紅日來表現,不但不落俗套,而且意境開闊。
另外,徽宗“所試之題如‘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側,或拳鷺于舷間,或棲鴉于篷背,獨魁則不然,畫一舟人臥于舟尾,橫一孤笛,其意以為非無舟人,止無行人耳,且以見舟子之甚閑也。又如‘亂山藏古寺’,魁則畫荒山滿幅,上出醺停以見藏意,余人乃露塔尖或鴟吻,往往有見殿堂者,則無復‘藏’意矣”。[4]
“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這個題目包含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該句出自寇準的《春日登樓懷歸》,從韋應物《滁州西澗》“野渡無人舟自橫”一句化出,詩句主要表達的是四野空曠無人,不見渡者。所以如果畫上一只空舟,只能說明船上沒有船夫,并不能很好地表現沒有人過渡,也就不足以表現出此地的空曠荒涼。而中魁者畫出船夫臥于舟尾,橫一孤笛,足見因為長久無人渡河,所以船夫甚為空閑。
這種方式以古詩名句來考試畫師,不僅直接以詩句作為畫題,而且讓畫師畫出詩句的意境。這種考試方法集中地表現了中國畫的詩畫合一的審美意趣,成為宋代畫院的一種主流美學思想。
二
詩歌講究含蓄,不直接道出主旨,而是讓它們蘊含在藝術形象里,“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
繪畫是造型藝術,通過視覺獲得審美享受,本應“露”,而畫家為了調動讀畫人的豐富想象,便采用“藏”的手法,以追求畫境的含蓄美。畫家往往將人物深細的、抽象的內心活動和情感,在具體可感的細節描寫中流露出來,努力實現畫面具象含蓄蘊藉的詩境。因此,繪畫藝術也講究含蓄,辯證處理“藏與露”的關系,含意于形,追求含蓄蘊藉的藝術美。
由此我們可以想到唐詩人祖詠的那首著名的試貼詩《鐘南望余雪》:“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當時規定,這樣的試貼詩應該寫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為什么只有四句,他說:“意盡。”
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馀雪的情景。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日暮天寒。”一場雪后,只有終南陰嶺尚馀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馀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更深層的意思也表達了景色雖好,不知又有多少寒士受凍。做望終南馀雪的題目,寫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的確可以說是語言簡練而意思豐富。
再來看李白那首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只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而且隱隱地把山間煙云冉冉上升、裊裊浮游的景象表現出來了。“掛”字和“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畫出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
中唐詩人徐凝也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詩云:“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平心而論,徐凝的詩場景也不算小,但總給人一種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轉來轉去都是瀑布,顯得很實、很板,比起李白那種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靈,差別就比較明顯了。難怪蘇軾專門寫了一首詩來評價:“帝遺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阮惡詩。”(《戲徐凝瀑布詩》)
根據上文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出,宋代畫院繪畫推崇詩畫結合,引導詩畫合一的審美旨趣,就像詩歌一樣,講究意蘊的含蓄而豐富。這就對畫家提出了比較高的文學修養的要求。所以宋代畫院在課程的設計上,也頗有講究,通常分專業課和公共課兩類。“畫學之業,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鳥獸、曰花竹、曰屋木。以《說文》、《爾雅》、《方言》、《釋名》教授,《說文》則令書篆字、著音訓,余書皆設問答,以所解藝觀其能通畫意與否”。[5]也就是說專業課包括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六門,公共課為《說文》、《爾雅》、《方言》、《釋名》,比較注意培養學生的全面素養。這種課程設置思想與現代美術教育也很有相似之處。
三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種指導思想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比如說它限制了藝術家創造性的發揮,特別是對生活感受深層次的表現。由“主題先行”的創作方法鼓勵畫家去賣弄一時的巧智,也容易帶來空洞抽象的畫風。但是不可否認,它對于拓展繪畫的表現力,提高繪畫的文學藝術內涵還是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對后世的影響也是很深遠的。最有意思的就是光宗朝被稱為“馬一角”畫家馬遠,其山水師法的就是徽宗朝畫院的畫家李唐,他繼承并發展了李唐的畫風,特別善于在章法大膽取舍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給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而人稱“夏半邊”的寧宗朝畫家夏圭,山水畫風格與馬遠相近,也喜歡在構圖上大膽剪裁,突破全景而僅畫半邊之景。這種影響一直延及后代,例如元四家中的倪瓚的畫中幾乎無人,黃公望與吳鎮畫中人物的簡筆畫面之空寂,也分明承襲李唐以至馬遠、夏圭的含蓄簡練的遺風。
參考文獻:
[1]胡仔.漁隱叢話(卷15).王摩詰.
[2]鄧椿.畫繼(卷一).圣藝?徽宗皇帝.
[3]唐志契.繪事微言(卷下).名人畫圖語錄.
翻開詩集,我在里面尋找秋的影子,尋找那張熟悉的面孔……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在夕陽夕下的時候,落日的余輝照射在山坡上,世界是那么的寧靜,張開雙臂,吸一口秋天的氣息,涼涼的,很舒暢,使人忘卻了夏的炎熱。坐在樹下,任憑秋風吹拂過臉頰,我仿佛看到秋天的銀杏樹,葉子就象一把把小玉扇,扇哪扇哪,扇走夏天的炎熱,帶來秋天的涼爽。眨一下眼睛,秋天的楓樹便在眼前,葉子像似熊熊烈火,慢慢地從樹上飄落下來,就像一枚枚郵票,一枚枚給大家送來秋的信息的郵票。
刷刷——刷,秋風吹著枯黃枯黃的樹葉,把葉子吹得滿天飛舞,它們落到地面上,埋進土里,漂浮在水面,落到屋頂上……看到這,不禁想起了“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秋天的風也蠻調皮的嘛!
抬起頭望著被秋風刷洗過的藍天,一只只張翅飛翔的秋雁鳴叫著飛往南方,一句“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的詩句便浮現在腦海中,秋天的風多么善良,她告訴秋雁“秋天到了——秋天到了!”還親自送它飛向南方,讓它在殘酷的嚴冬前逃過冬的扼殺。
秋,一個金黃的季節,但我卻把“秋”認為是她的名字,“秋”她是一個小孩,一個淘氣而又善良的小孩,她驅走夏,讓人們脫離夏的煎熬;她埋葬落葉,讓土地肥沃,讓生命得到滋潤;她送走雁,讓它逃離冬的魔掌。
端午節手抄報資料1:端午節詩句(短詩)端午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北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明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感興 宋 文天祥
流棹西來恨未銷,魚龍寂寞暗風潮。
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宋 黃庭堅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4張)端午節手抄報圖片1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2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3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4
端午節手抄報資料2:端午節詩句(長詩)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連 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積陰,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風吹雨黃梅落,西日過湖青草深。
競渡岸傍人掛錦,采芳城上女遺簪。
九嶷云闊蒼梧暗,與說重華舊德音。
端午日唐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五日(選一) 唐 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云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