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光電效應

光電效應

時間:2023-05-30 10:46: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光電效應,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并識別光電效應現象。

能表述光電效應現象的規律。

了解光子的概念,會用光子說解釋光電效應現象的規律。

理解光電效應方程。

粗略了解光電效應研究史實。

2.過程與方法

觀察赫茲實驗中的放電現象,體驗發現的過程。

經歷“探究光電效應規律”的過程,獲得探究活動的體驗。

嘗試發現波動理論面對光電效應規律遇到的困難。

領略“觀察、實驗──提出假說──實驗驗證──新的假說……”的物理學研究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探究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

陶冶崇尚科學、仰慕科學家,欣賞物理學的奇妙與和諧的情愫。

學習科學家敢于堅持真理、勇于創新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培養判斷有關信息是否科學的意識。

【教學用具】

1.實驗裝置赫茲實驗裝置;光電效應現象演示裝置。

2.多媒體課件;資料文字;赫茲實驗裝置示意動畫;研究光電效應實驗示意動畫;光電效應的波動說描述與光子說描述動畫;密立根證實光電方程實驗示意動畫;普朗克、愛因斯坦、密立根資料圖片動畫;

【設計理念】本課教材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教學內容:在知識方面,本課作為后牛頓物理兩大支柱之一──量子理論的入門,涉及量子物理最基礎的內容,同時,還有著厚重的物理學科文化積淀,有物理學史、科學方法、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創新意識等人文精神教育的題材。教材在知識陳述上較為淺顯直接,而關于這些知識的“背景”,則是相當豐滿、承賦人文,為實施“科學的人文教育價值”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基于教材特點,本教案設計“以人為本”,突出從赫茲發現光電效應,勒納德研究光電效應規律,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說解釋光電效應規律,到密立根實驗驗證光電效應方程,物理學家們上下求索三十年的歷程,在讓學生學到量子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微觀思維方法的同時,獲得物理課程文化的浸潤與陶冶,體現物理教育在個性品質、好奇求知、質疑創新、科學美及責任心等方面的價值導向。

本課總體設計思想是:課堂教學以光電效應三十年精彩歷程為線索,通過充分展示圍繞“光電效應”所發生的發現現象、研究規律、提出假說、實驗驗證這樣一個科學發現過程,在科學過程展示中推出學科知識,滲透科學思想方法,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實驗裝置重現現象及教師解說,著力于撼動青年學生崇尚科學的情感,弘揚深厚的物理課程文化。

【教學過程】全課以下列四個標題作引導,按歷史的發展順序展開教學活動。

(動畫顯示課題后,教師引入主題)

引入本課要學習的光電效應,在量子理論的發展中有著特殊的意義。人類對光的本性的認識,到麥克斯韋提出光是一種電磁波,光的波動說似乎已完美無缺了。然而,就是在證實電磁波存在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了光具有粒子性的重大事實,這就是光電效應現象。光電效應及其規律的研究,使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觀念發生了變革:大自然在微觀層次上是不連續的,即“量子化”的,而不是牛頓物理假設的在一切層次上都是連續的!光電效應最先由赫茲發現,他的學生勒納德對光電效應的研究卓有成效并獲19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論從理論上成功解決了光電效應面臨的難題并因此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通過精確實驗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并獲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光電效應的科學之光經眾多物理學家前赴后繼,三十年努力求索,在物理學史上成為絢麗奪目的篇章。讓我們翻開這炫目的一頁,沐浴科學的陽光吧!

(屏幕切換顯示四個標題)

一、赫茲意外發現光電效應

介紹赫茲實驗動畫顯示赫茲實驗示意圖如圖1所示。1885年,赫茲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來證實電磁波的存在:電磁波發生器是在兩根銅棒上各焊接一個磨光的黃銅球,另一端各連接一塊正方形鋅板,它們共軸放置,兩球間留有一空隙,它們相當于一個電容器,與感應圈連接,構成了LC電路,感應圈使兩黃銅球聚集大量電荷,從而在空隙間產生電火花,形成高頻振蕩電流,輻射高頻電磁波。與這個回路相距一定距離有電磁波接收器,是用一根粗銅導線彎成一開口的圓環,開口端各焊一黃銅球,之間有可作微調的空隙,這個接收器實際上也是一個LC電路。調節間隙改變接收電路的固有頻率可與發射過來的電磁波產生共振,從而在接收器的空隙間觀察到電火花。

介紹赫茲的發現并演示利用電火花實驗裝置,赫茲測量了電磁波速、進行了研究電磁波的反射、聚焦、折射、衍射、干涉、偏振等各種波現象的實驗,大量反復地實驗不但證實了麥克斯韋電磁波理論,同時意外地發現了表明光具有粒子性的一個重要現象:當發射器間隙的火光被阻隔時,原來接收間隙的火花變暗(如圖3所示),而用其他任何火花的光照射到接收器銅球,也能促使間隙發生電火花,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一現象中直接起作用的是火光中的紫外線,當火花的光照到間隙的負極時,作用最強,這種情況下接收器間隙發生的電火花實際上是紫外線的照射使一極銅球上飛出電子到另一極銅球所形成,赫茲稱之為“紫外光對放電現象的效應”,也就是光電效應。

演示光電效應現象動畫顯示光電效應演示儀原理如圖4所示,課堂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在紫外線照射下,電流計指示電路中出現了電流。

歸納什么是光電效應

(文字顯示)

在光的照射下物體發射電子的現象,叫做光電效應,發射出來的電子叫做光電子。

二、勒納德研究光電效應現象的規律

引入赫茲的發現吸引了許多人去深入研究光電效應成因與規律,其中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的助手勒納德的研究卓有成效。對光電效應的研究方向就是弄清其發生的條件。

介紹勒納德實驗研究原理動畫顯示勒納德研究光電效應規律的實驗裝置如圖5所示。當入射光照射到光潔的金屬陰極K表面,就有光電子發射出來,若有光電子到達陽極A,電路中就有電流,所以可通過電流計了解用各種光照射陰極K以及對兩極加不同電壓時的光電流,從中摸索規律。

介紹勒納德實驗研究結果勒納德通過實驗總結出光電效應現象的重要規律:

(文字顯示)

1.對各種金屬都存在著極限頻率和極限波長,低于極限頻率的任何入射光強度再大、照射時間再長都不會發生光電效應。

2.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的強度無關,只隨入射光頻率的增大而增大。

3.只要入射光頻率高于金屬的極限頻率,照到金屬表面時光電子的發射幾乎是瞬時的,不超過10-9s。

4.發生光電效應時,光電流的強度與入射光的強度成正比。

光電效應規律性的演示用如圖4所示的光電效應演示儀演示(1)用紅光、藍光照射鋅板時,不會產生光電流;(2)用玻璃隔斷紫外線時,光電流消失;(3)光電流達到飽和后,改變電壓,光電流不變,改變入射光強度,光電流增大。

設問1.用光的電磁波理論如何解釋光電效應的發生?

2.波動理論可以解釋光電效應發生時的規律嗎?

討論與總結請全班同學議論,由學生嘗試定性解釋光電效應后,教師概括輔以如圖6所示動畫顯示:光到達金屬表面時,連續的電磁波能量分布在其表面,振動的電磁場不斷地“搖晃”金屬表面的電子,一些結合最松散的電子被搖下來。

由學生提出現有理論與觀察事實的矛盾后,教師整理為兩大困難,并以文字顯示。

矛盾波動理論解釋實驗事實

之一

之二到達金屬表面的光能量連續地分布,對某個電子只能吸收其中很少一部分,應有一段時間積累到足夠的能量方能從金屬表面掙脫。

光波的振幅表征光能量大小,強光對金屬作用足夠長時間,有足夠能量應該可以使電子從金屬表面掙脫。光電效應是否產生存在極限頻率(波長)而與光強無關,光電子最大初動能也只與入射光頻率成正相關。

若能發生光電效應,即使光很弱,也是瞬間發生的

三、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論圓滿解釋

引入觀察與理論的互動就是科學,觀察是科學進程的開端,觀察激發思考導致理論以解釋觀察結果,而理論又在新的觀察中受到檢驗、引發新的理論,對觀察結果進行解釋或統一。

原來的電磁波理論與光電效應的實驗事實不相符合,促使人們改變認識,構建新的思想框架來解釋觀察結果。1905年,愛因斯坦用突破性的量子化思想對光電效應做出了現在為科學界普遍接受的解釋。

介紹愛因斯坦光量子假說教師介紹普朗克對電磁波輻射所作的量子化假設:振動物體的能量只能取特定的一組允許值。這種思想在當時并沒有引起人們多少注意,但愛因斯坦敏銳地捕捉了這一思想閃光,并徹底貫穿到光的輻射與吸收問題中。

教師介紹光子說,并顯示文字內容:

在空間傳播的光(的能量)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個光量子,簡稱光子,一份光子的能量E=hv。

用光子說對光電效應規律作解釋用如圖7所示動畫輔助描述光子說下的光電效應:光子像下雨一樣落在金屬表面上,打出電子,就像機槍子彈從混凝土墻上打下混凝土塊一樣。

解釋極限頻率的存在;

解釋光電效應的瞬時性;

給出逸出功概念,用光電效應方程

(屏幕展示)解釋光電子最大初動能只與入射光頻率正相關;

解釋光電流的強度與入射光的強度成正比。

小結在愛因斯坦提出光子模型后,用來解釋光電效應變得出奇地簡單明了,今天,我們中學生運用光電方程計算光電效應已不是什么難題,但在上個世紀初,科學家對量子化的物理卻極不適應,愛因斯坦的獨創性、物理洞察力和對簡潔解釋的追求使他在忙碌的1905年發表了相對論,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建樹起近代物理學研究的兩座豐碑。

四、密立根精確實驗證實光電效應方程

引入至此,研究光電效應的科學活動并未完成,愛因斯坦的光子假設與光電方程作為假說──一種有根據的猜測,一種嘗試性的未經確認的看法,要上升為理論,要為人們認同──當時對這一假說的懷疑超過了狹義相對論,甚至包括普朗克本人也持反對態度,還必須經受實驗的檢驗。許多物理學家都想方設法用實驗測量普朗克恒量h,驗證光電效應方程。

簡介密立根的工作一直對光子假設持有保留的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設計了高精確度的實驗裝置如圖8所示,經過十年的試驗,不斷解決一些技術難點,終于驗證了光電方程的直線性,并測出普朗克恒量h=6.56×10-34j·s,在事實面前,密立根服從真理,宣布愛因斯坦假說得到證實。科學就是嚴峻的懷疑態度和對新思想的開放態度的混合,科學常常會發生這種情況:科學家說:“那的確是個好論據,我錯了。”然后真的改變想法,揚棄舊觀點,科學就是這樣進步的。

全課總結本課學習,我們了解了光電效應現象,了解了進行科學活動的方法。光電效應把我們帶進了量子化的物理學,光電效應告訴我們理解微觀世界要有新的觀念,光電效應引領了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對哲學、文化和技術的影響深遠。讓我們懷著對量子理論先驅們的崇敬心情,從科學回到生活。

播放音樂與三位物理學家資料畫像,如圖9所示。

[課件簡介]本課件采用PowerPointXP-F1ashMX制作,充分發揮PowerPoint媒體展示功能與FIashMX的強大的動畫功能。其制作過程如下:

第2篇

當射光的頻率v大于金屬板的極限頻率時,金屬板上的電子就會逸出光電子,即發生光電效應(與光照時間無關)。入射光的頻率越大,電子的初動能越大,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式:ek-hv-w逸。光電效應與經典物理學有幾個區別,有自己的特點:

1、瞬時性:電子的逃逸是瞬時的。

2、是否逃逸與光的強度無關,只與頻率有關。

3、不同的金屬有不同的最大頻率和逸出功。電子有動能Ek=hv-W(h為普朗克常量,W為逸出功)。

4、如果有光電子逃逸,那么光強越大,光電流越大(不能說成正比)。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關鍵詞:裸眼3D顯示技術;光電效應;光電材料;激光;螢火蟲效應

前言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改善,對色彩和顯示技術特別是3D顯示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3D顯示技術中,總體分為了眼鏡式3D技術以及裸眼式3D技術兩大類,并以眼鏡式3D技術的偏振式3D技術為主流[1]。但眼鏡式3D技術具有嚴重的缺陷,就是光線經過偏振片過濾之后,亮度變暗,容易模糊不清;并且需要觀看者配戴眼鏡,這就給原本就佩戴了眼鏡(如近視眼鏡)的觀看者帶來了不便和十分糟糕的體驗,達不到預期的欣賞效果。此時裸眼3D顯示技術的探究就顯得格外重要。

從立體視覺原理來分析,每只眼睛看到的圖像會有細微的不同,根據人左右眼感光細胞的視差成像在視網膜上,大腦會將這些圖像處理成立體視覺效果,而不是真正在物理空間上呈現3D立體特征。目前主流裸眼3D顯示技術原理主要是這種基于雙目視差的深度暗示[2]。特提出一種基于光電效應的激光“螢火蟲效應”的裸眼3D顯示方法,從新的角度探索3D顯示技術。

1 理論分析

根據人眼細胞的感光頻率,光按照是否可見,分為可見光和不可見光。二者的頻率范圍不同。研究真正物理空間上呈現3D立體特征,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按照各個物體的結構顯示,那么就需要在具體的物體空間內有可見光進入人眼,而且要符合物體的基本結構。

由于光在介質材料中傳播,其頻率不變,不能將不可見光轉變為可見光,那么在顯示空間內外都是可見光,無法顯示空間物體的基本結構,所以不能直接使用可見光。但是如果采用不可見的激光,并在傳播中與介質材料發生光電效應現象[3]。發生電子躍遷,光子逸出,使光子在合適的可見光頻率范圍內,達到將不可見光轉變為可見光。再對可見光進行顯示控制,使其能夠在空間內顯示出物體,這種方法稱為“螢火蟲效應”。

“螢火蟲效應”是指假設空間內有無數按規則排列整齊的螢火蟲,根據物體的結構特征規則,按規則點亮該空間內的螢火蟲,而規則外的螢火蟲則不點亮;螢火蟲時亮時暗,利用人眼的視覺暫留,由此而顯示出物體結構特征。根據該效應,光電介質材料是空間內按照規則排列整齊的螢火蟲;激光的光電效應產生光子就是點亮螢火蟲,而顯示出物體結構特征就是按照規則發射出激光。因為光電效應的發生是不需要時間,發出激光則點亮,激光停止則瞬間熄滅,所以只要控制好激光發射的時間和位置就可以在空間內顯示物體。

為了提高顯示效果,像素的分辨率是一項重要指標[4]。那么在“螢火蟲效應”原理下,一只螢火蟲,或者說一個光電效應所逸出的光子,就對應一個像素點。以目前技術標準,達到高清1080P畫質,其分辨率為1920×1080PPI,每英寸的像素數為207萬。像素點大小約為3214百萬個/平方米,即激光點大小和出光口大小為3214百萬分之一m2,同時要求光電材料的敏感度為7.56萬分之一m,約為1.3×10-5m,達到了微米級別。具體空間內的像素點越小,則分辨率越高,顯示效果就越好,那么同時對激光點大小和光電材料的敏感度的要求也越高。

2 單、雙面激光源顯示模型對比

如圖1所示,對排列整齊的光電材料的位置關系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某個位置點的坐標為(x1,y1,z1),單面激光源中與該位置點對應的激光點坐標為(x1,y1,0)。

在單面激光源下,要點亮坐標(x1,y1,z1),發生光電效應,需要(x1,y1,0)點的激光源發出激光。但是若Z方向上的光電材料各點的激發特性一致,在(xi,yi,0)點的激光源發出激光后,OZ方向上所有

所以需要在Z方向上光電材料各點的激發特性不一致,其激發頻率隨Z的坐標呈現函數關系f=f(Zi),該函數關系最好是線性的,而且要求其分辨率達到微米級別。由此,(xi,yi,0)點的激光源發出激光的頻率也符合該函數關系f=f(Zi)。

矩陣向量Z=[Z1,Z2,Z3,……,Zn],該向量上的點亮規則矩陣G=[a1,a2,a3,……,an],其中a1,a2,a3,……,an的取值為0或1。所以矩陣向量Z上的點是否點亮取決于ZGT=[a1Z1,a2Z2,a3Z3,……,anZn],若ai取0,則aiZi=0,表示Zi不點亮;ai取1,則aiZi=Zi,表示Zi點亮。綜上,根據ZGT=[a1Z1,a2Z2,a3Z3,……,anZn]內的取值,激光發射頻率f為ZGT矩陣內各個元素對應頻率f(aiZi)的混合疊加。

同理,如圖2所示,光電材料的位置關系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某個位置的坐標(x2,y2,z2) ,而面激光源1中的坐標為(0,y1,z1),面激光源2中的坐標為(x2,y2,0)。

在雙面激光源下,要點亮坐標(x2i,y2i,z2i)發生光電效應,需要(0,y1i,z1i)、(x2i,y2i,0)兩點的激光源同時發出激光。因此即使光電材料激發特性的一致,也能點亮坐標(x2i,y2i,z2i)。但是,由單面激光源可知,因為光電材料的各點激發特性一致,激光頻率給定不變。一個

所以要求只有在(0,y1,z1)、(x2,y2,0)兩點的激光源同時發出激光才能點亮坐標(x2i,y2i,z2i),這就要求光電材料具有雙點激發性。

單、雙面光源優缺點比較:單面光源只需要一面激光源,其功率小,更加節能;但需要激光點發出的激光頻率符合函數f(Zi),并且需要同一激光點發出多個頻率的激光,即多個函數值;同時對光電材料也要求符合這一頻率函數的激發特性,這二者要求難以到達。雙面光源不需要變頻激光,其頻率為定值,容易實現;但兩面激光源,其消耗功率大,是同等條件下單面光源的兩倍;它要求兩點同時發出激光,而且要求光電材料只有在兩點光源的匯交點時,才會被激發。

由此可知,用面激光點點亮立體點,從二維平面點到三維立體點,終究會有一個方向上的信息,不足。只有補充這個方向上的信息才可以點亮特定點。這個信息可以依據光電材料的特性設定,例如上述的激發頻率、雙點激發性,甚至還可以是溫度。這就對激光技術研發和尋找光電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

3 結束語

文章從新的角度探索裸眼3D顯示技術,摒棄了目前主流的雙目視差的深度暗示,而是在物理空間上真實呈現3D立體特征。提出了一種基于光電效應的激光裸眼3D顯示方法和“螢火蟲效應”的概念。該方法提出了單、雙面光源“螢火蟲效應”的模型,并進行了點亮“螢火蟲”的規則研究。闡述了各自模型對激光和光電材料在微米級別的制造要求和特性要求,以及各自的優缺點。

參考文獻

[1]張興,鄭成武,李寧,等.液晶材料與3D顯示[J].液晶與顯示,2012(4):448-455.

[2]王瓊華.3D顯示技術與器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王慶有.光電技術(第2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4]王嘉輝.鄧玉桃.蘇劍邦,等.全高清裸眼3D顯示效果的評價與測量[J].液晶與顯示,2013(5):805-809.

作者簡介:楊超(1992-),男,湖北黃梅,學士學位,本科,機械電子工程專業。

第4篇

【關鍵詞】光的散射 康普頓效應 光電效應 愛因斯坦光子說 狹義相對論 遵循相對論能量——動量守恒定律

1.康普頓效應

光在介質中與物質微粒相互作用,因而傳播方向發生改變,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散射(scattering of light)。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研究石墨對X射線的散射時,發現在散射的X射線中,除了與入射波長λ0相同的成分外,還有波長大于λ0的成分,這個現象稱為康普頓效應(Compton effect)。在原子物理學中,康普頓散射,或稱康普頓效應,是指當X射線或伽馬射線的光子跟物質相互作用,因失去能量而導致波長變長的現象。相應的還存在逆康普頓效應——光子獲得能量引起波長變短,這一波長變化的幅度被稱為康普頓偏移。

康普頓效應通常只指物質電子云與光子的相互作用,但還有物質原子核與光子的相互作用——核康普頓效應存在。

康普頓效應首先在1923年由美國華盛頓大學物理學家康普頓觀察到,并在隨后的幾年間由他的研究生吳有訓(1897-1977)進一步證實。康普頓因發現此效應而獲得192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光電效應:照射到金屬表面的光,能使金屬中的電子從表面逸出,這個現象稱為光電效應(photoelectric effect)。

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效應深入地揭示了光的粒子性的一面,前者表明光子具有能量,后者表明光子除了具有之外還有動量。

在引入光子概念之后,康普頓散射可以得到如下解釋:電子與光子發生彈性碰撞,電子獲得光子的一部分能量而反彈,失去部分能量的光子則從另一方向飛出,整個過程中總動量守恒。

康普頓散射可以在任何物質中發生.當光子從光子源發出,射入散射物質(一般指金屬)時,主要是與電子發生作用。如果光子的能量相當低(與電子束縛能同數量級),則主要產生光電效應,原子吸收光子而產生電離.如果光子的能量相當大(遠超過電子的束縛能)時,則我們可以認為光子對自由電子發生散射,而產生康普頓效應。如果光子能量極其大(>1.022兆電子伏特)則足以轟擊原子核而生成一對粒子:電子和正電子,這個現象被稱為成對產生。

2.康普頓頻移公式

康普頓本人引用愛因斯坦光子說和狹義相對論來解釋這一現象,并依據能量守恒定律和動量守恒定律推導得出散射光波長的變化值λ 的公式(康普頓頻移公式):

λ=λ-λ0=hmc(1-cosθ)=2hmcsin2θ2

其中λ為散射光波長的變換值,λ0為碰撞前光子波長,λ為碰撞后光子波長,h為普朗克常數, m為電子質量,c為光速,θ為光子散射角(碰撞前后的路徑夾角)。

推導如下:電子與光子發生彈性碰撞,電子獲得光子的一部分能量而反彈,失去部分能量的光子則從另一方向飛出(如圖所示),整個過程中總能量守恒、總動量守恒。

這就是康普頓頻移公式。

3.光電效應與康普頓效應區別

光電效應與康普頓效應的物理本質是相同的,都是個別光子與個別電子的相互用,但二者有明顯差別。其一,入射光的波長不同。入射光若為可見光或紫外光,表現為光電效應;若入射光是X光,則表現為康普頓效應。其二,光子和電子相互作用的微觀機制不同。在光電效應中,電子吸收光了的全部能量,從金屬中射出,在這個過程中只滿足能量守恒定律;而康普頓散射是光子與電子作彈性碰撞,遵循相對論能量——動量守恒定律。

一般說來,當光子的能量與電子的束縛能同數量級時,主要表現為光電效應;當光子能量遠大于電子的束縛能量,主要表現為康普頓效應。用不同波長的光入射,光子與電子作用的微觀機制不同正體現了事物的多樣性,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量變到質變”的哲學思想。

參考文獻

第5篇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7分,共70分。每小題至少一個答案正確,選不全得3分)

1.(2012·上海高考)根據愛因斯坦的“光子說”可知 ()

A.“光子說”本質就是牛頓的“微粒說”

B.光的波長越大,光子的能量越小

C.一束單色光的能量可以連續變化

D.只有光子數很多時,光才具有粒子性

2.(2013·長沙模擬)光電效應實驗中,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光照時間越長光電流越大

B.入射光足夠強就可以有光電流

C.遏止電壓與入射光的頻率有關

D.入射光頻率大于極限頻率才能產生光電子

3.(2013·銀川模擬)在光電效應實驗中,某同學用同一實驗裝置在甲、乙、丙三種光的照射下得到了三條電流表與電壓表讀數之間的關系曲線,則 ()

A.乙光的頻率大于甲光的頻率

B.甲光的波長大于丙光的波長

C.丙光的光子能量大于甲光的光子能量

D.乙光對應的光電子初動能小于丙光對應的光電子初動能

4.如圖所示,弧光燈發出的光經一狹縫后,在鋅板上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與鋅板相連的驗電器的鋁箔張角增大,則此實驗可以說明 ()

A.光能發生衍射

B.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C.驗電器的鋁箔原來帶負電

D.從鋅板上逸出帶電粒子

5.對α粒子散射實驗,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時都會明顯改變運動方向

B.少數α粒子穿過金箔時會被反向彈回

C.散射角度大的α粒子受原子核的作用力也大

D.無論散射角度大小,α粒子的機械能總是守恒的

6.當用具有1.87eV能量的光子照射n=3激發態的氫原子時 ()

A.氫原子不會吸收這個光子

B.氫原子吸收該光子后被電離,電離后電子的動能為0.36 eV

C.氫原子吸收該光子后被電離,電離后電子的動能為零

D.氫原子吸收該光子后不會被電離

7.(2013·北碚模擬)對于原子光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原子光譜是不連續的

B.由于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所以各種原子的光譜是相同的

C.各種元素原子的結構不同,所以各種原子的光譜也是不同的

D.分析物質發出的光譜,可以鑒別物質中含哪種元素

8.如圖所示,大量氫原子處于能級n=4的激發態,當它們向各較低能級躍遷時,對于多種可能的躍遷,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最多只能放出4種不同頻率的光子

B.從n=4能級躍遷到n=1能級放出的光子頻率

C.從n=4能級躍遷到n=1能級放出的光子頻率最小

D.從n=4能級躍遷到n=3能級放出的光子頻率等于從n=2能級躍遷到n=1能級放出的光子頻率

9.(2013·大慶模擬)關于原子結構和原子核,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利用α粒子散射實驗可以估算原子核的半徑

B.利用α粒子散射實驗可以估算核外電子的運動半徑

C.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很好地解釋了氫原子光譜的實驗

D.處于激發態的氫原子放出光子后,核外電子運動的動能將增大

10.(2013·長沙模擬)如圖所示為氫原子的能級圖。若在氣體放電管中,處于基態的氫原子受到能量為12.8eV的高速電子轟擊而躍遷到激發態,在這些氫原子從激發態向低能級躍遷的過程中 ()

A.最多能輻射出10種不同頻率的光子

B.最多能輻射出6種不同頻率的光子

C.能輻射出的波長最長的光子是從n=5躍遷到n=4能級時放出的

D.能輻射出的波長最長的光子是從n=4躍遷到n=3能級時放出的

二、計算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30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說明和解題步驟,有數值計算的要注明單位)

11.(15分)真空中金屬板M、N相距為d,當用波長為λ的光照射N板時,電路中的電流為I,設電子的電荷量為e,質量為m,真空中光速為c。

(1)求每秒到達M板的電子數。

(2)當垂直于紙面再加一勻強磁場,且磁感應強度為B時,電路中的電流恰好為零,求從N板逸出的光電子的初動能和N板的逸出功。

12.(能力挑戰題)(15分)已知氫原子在n=1時的能量E1=-13.6eV,電子的軌道半徑r1=0.53×10-10m,求:

(1)電子在第三條軌道即n=3時的動能和勢能各是多少?

(2)原子從n=3躍遷到n=1時輻射出光子的頻率多大?波長是多大?

答案解析

1.【解析】選B。“光子說”并不否認光的波動性,從本質上有別于“粒子說”,A錯;由光子的能量E=hν可知,光的波長越大,頻率越小,故光子的能量越小,B對;根據光子說,光的能量是不連續的,C錯;光子數越多,光的波動性越明顯,光的粒子性越不明顯,D錯。

2.【解析】選C、D。由光電效應規律可知,在能夠發生光電效應的情況下,光電流大小與入射光的強度有關,故A、B均錯。入射光的頻率決定入射光能量的大小,只有入射光的頻率大于極限頻率才能產生光電子,遏止電壓與入射光的頻率有關,故C、D均正確。

【變式備選】(2013·信陽模擬)關于光電效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某種頻率的光照射金屬發生光電效應,若增加入射光的強度,則單位時間內發射的光電子數增加

B.光電子的動能只與入射光的頻率有關,與入射光的強弱無關

C.當入射光的頻率低于截止頻率時不發生光電效應

D.一般需要用光照射金屬幾分鐘到幾十分鐘才能產生光電效應

【解析】選A、B、C。某種頻率的光會發生光電效應,若增加入射光的強度,即增加入射光的光子數,則發生光電效應時單位時間內產生的光電子數將增加,故A正確。由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Ek=hν-W可知,光電子的動能只與入射光的頻率有關,與入射光的強弱無關,故B正確。任何一種金屬都有截止頻率存在,低于截止頻率的光照射對應金屬,不能發生光電效應,故C正確。發生光電效應時,一個電子只能吸收一個光子的能量,不需要能量的積累過程,故D錯。

3.【解析】選A、B、C。由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方程和遏止電壓可得關系式:eU=

hν-W,結合題目圖像可知,乙光和丙光的頻率相等,大于甲光的頻率,故A正確。由E=hν知,丙光的光子能量大于甲光的光子能量,故C正確。由于甲光頻率小于丙光頻率,則甲光波長大于丙光波長,故B正確。由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Ek=

hν-W可知,由于乙光的頻率等于丙光的頻率,所以乙光光電子的初動能等于丙光光電子的初動能,因此D錯。

4.【解析】選A、B、D。使鋅板發生光電效應說明光具有粒子性,在鋅板上發生衍射說明光具有波動性,故A、B、D正確。發生光電效應使鋅板帶正電,驗電器的鋁箔張角變大,說明鋅板原來帶正電,故C錯。

5.【解析】選C。α粒子散射實驗的現象: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少數α粒子發生了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偏轉角超過了90°,有的甚至被彈回,偏轉角幾乎達到180°,因電場力做了功,α粒子的機械能不守恒,故A、B、D錯,C正確。

6.【解析】選B。氫原子在n=3具有的能量為-1.51 eV,它只要獲得1.51 eV的能量就能電離,現用1.87eV能量的光子照射,它電離后多余的能量轉化為動能,即動能為1.87 eV-1.51 eV=0.36 eV,故A、C、D錯,B正確。

7.【解析】選A、C、D。原子光譜是由一些不連續的亮線組成的,故A正確。由于每種元素的原子內部的電子運動情況不同,它們發出的光譜就不同,故B錯。各種元素原子的原子結構不同,每種元素的原子只能發出具有本身特征的光,故C、D正確。

8.【解析】選B。根據玻爾原子理論的躍遷假設有ΔE=hν,則ν=,由此式知,能級差越大,放出的光子的頻率越大,故C錯,B正確。大量處于能級n=4的氫原子向低能級躍遷時發出光子的頻率數為=6種,故A錯。由于從n=4躍遷到n=3

的能級差不等于從n=2躍遷到n=1的能級差,根據ν=可知,D錯。

9.【解析】選A、D。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可估算出原子核的直徑約為10-15~10-14m,但核外電子的運動半徑不確定,故A對B錯。玻爾理論能很好地解釋氫原子光譜的實驗,故C錯。處于激發態的氫原子放出光子后向低能級躍遷,核外電子運動半徑減小,由F向=m=k可分析出電子動能增大,故D正確。

10.【解析】選B、D。氫原子從基態躍遷到n=4的能級需要吸收ΔE=-0.85eV-

(-13.6 eV)=12.75 eV的能量,氫原子從與電子碰撞中吸收12.8eV的能量,把其中的12.75 eV的能量用以從基態躍遷到n=4的狀態,把剩余的0.05eV能量作為氫原子的動能,處于n=4的一群氫原子向低能級躍遷時發出=6種頻率的光子,故A錯,B正確。由前面分析可知,氫原子不能躍遷到n=5的能級,故C錯。由

ΔE=hν=h,得λ=,從此式可知,從n=4躍遷到n=3的能量差ΔE最小,輻射出光的波長最長,故D正確。

11.【解析】(1)設每秒到達M板的電子數為n,由電流的定義有:I=ne

則:n=  (2分)

(2)由光電效應原理可知,從N板逸出的光電子的動能和速度方向各不相同,加上磁場后,只要平行于N板且動能的電子不能到達M板,則在其他方向上無論動能多大的電子均不能到達M板,此時,電路中的電流恰好為0,設具有初動能的電子速率為v,則:

軌道半徑為r=  (2分)

由牛頓第二定律有:evB=m  (2分)

解得:v=  (2分)

故電子的初動能Ekm=mv2=  (2分)

根據光電效應方程,設N板的逸出功為W,則有:

h=W+Ekm  (2分)

解得:W=h-Ekm=h-  (3分)

答案:(1) (2) h-

12.【解析】(1)由rn=n2r1  (1分)

得:r3=32r1=4.77×10-10m (1分)

又由En=

得:E3=-eV

=-1.51eV

=-2.416×10-19J (2分)

核外電子繞核做勻速圓周運動所需要的向心力由原子對電子的庫侖力提供,即

k=m  (2分)

由此得電子在n=3軌道上的動能

Ek3=mv2==2.415×10-19J (2分)

則電子在n=3軌道上時的勢能為

Ep3=E3-Ek3=-4.831×10-19J (1分)

(2)由hν=E3-E1  (2分)

變形得:

ν=

=2.91×1015Hz (2分)

則λ==1.03×10-7m (2分)

答案:(1)2.415×10-19J -4.831×10-19J

(2)2.91×1015Hz 1.03×10-7m

【總結提升】玻爾原子模型中遵循的經典物理規律

第6篇

【關鍵詞】光電科技 通信 能源 光電跟蹤測量 系統

由光的作用產生的電叫光電,是以光電子學為基礎,綜合利用光學、精密機械、電子學和計算機技術解決各種工程應用課題的技術學科。其信息載體正在由電磁波段擴展到光波段,從而使光電科學與光機電一體化技術的運用擴展至光信息獲取、傳輸、處理、記錄、存儲、顯示和傳感等的光電信息產業方向。

目前,關于光電領域的技術應用主要集中在精密檢測與光學成像方面。以光子計算機為理想代表的光波應用是光電最吸引人的地方,但是要達到這一目標,還需時日。

一、光電涉及的范圍

光電行業在近展的涉及面也逐漸擴大,其中,在光通訊、激光、光電顯示、光學、太陽能光伏、電子工程、物流網等領域發展的比較明顯,并逐漸向更廣的空間滲透。

二、光電效應

光照射到某些物質上,引起物質的電性質發生變化,這類光致電變的現象被人們統稱為光電效應。一般來說,金屬表面在光輻照作用下發射電子的效應,發射出來的電子叫做光電子。光波長小于某一臨界值時方能發射電子,即極限波長,對應的光的頻率叫做極限頻率。臨界值取決于金屬材料,而發射電子的能量取決于光的波長,與光強度無關。事實是,只要光的頻率高于金屬的極限頻率,光的亮度無論強弱,光子的產生都幾乎都是瞬時的,不超過十的負九次方秒。因此,光是由與波長有關的嚴格規定的能量單位(即光子或光量子)所組成。光電效應由德國物理學家赫茲于1887年發現,對發展量子理論起了根本性作用,在光的照射下,使物體中的電子脫出的現象叫做光電效應(Photoelectric effect)。

光電效應分為光電子發射、光電導效應和光生伏打效應。前一種現象發生在物體表面,又稱外光電效應。后兩種現象發生在物體內部,稱為內光電效應。

光電效應里,電子的射出方向不是完全定向的,只是大部分都垂直于金屬表面射出,與光照方向無關,光是電磁波,但是光是高頻震蕩的正交電磁場,振幅很小,不會對電子射出方向產生影響。

三、光電跟蹤測量

光電科技是結合光學、電子與電機的尖端科技,近十年來技術突破發展迅速,隨著產品不斷的推陳出新,其應用層面擴展至通訊、信息、生化、醫療、能源、民生等工業,光電產業已成為眾所矚目的明星產業,未來隨著光電在通訊、網絡、多媒體等扮演核心技術角色,可以預見21世紀將是光電的世紀。

光電測量系統是采用光學原理采集飛行目標信息,經處理得到所需的彈道參數與目標特性參數,并獲取飛行實況圖像資料的專用測量系統,是導彈測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光電跟蹤測量系統主要包括兩大部分:跟蹤系統和光電測量系統。但是由于對系統的作用和功能要求不同,不同種類的光電跟蹤測量系統,其組成不同,即使是同一種類的光電跟蹤測量系統,由于用途不同,要完成的測量任務的差別,其組成也會有所差異。

四、光電跟蹤系統的發展

光電跟蹤測量系統,在導彈和航天器的試驗中,已成為有多種功能和高精度的跟蹤測量手段,國外的導彈航天靶場很重視靶場光電跟蹤測量系統的建設和發展,其設備的型號品種多、數量多、測量精度高、更新換代快,使用的光波波段有紫外、可見光、紅外;測量平臺除了陸基光電跟蹤測量設備外,還有艦載的、機載的、星載的;作用距離有近程幾百米、幾千米的,遠程幾百千米到上千千米,還有幾萬千米光電深空監視系統等。

據20世紀70年代初統計,美國太平洋導彈靶場的光電跟蹤測量設備有近100臺(其中電影經緯儀23臺、電影望遠鏡3臺、機動光學跟蹤架11臺、高速攝影機及其他類型光電跟蹤測量設備60多臺)。大西洋導彈靶場的光電跟蹤測量設備也不少,僅次于太平洋導彈靶場。白沙導彈靶場是世界上光電跟蹤測量設備配置最好的靶場之一,光電跟蹤站達110多個。

在跟蹤運動目標能力方面,國外靶場光電跟蹤測量系統的提法上與國內有所不同,一般只有跟蹤角逮度、角加速度和跟蹤精度;而不區分工作角速度、工作角加速度與最大角速度、最大角加速度。

我國早期的靶場光測儀器是KT-50電影經緯儀(蘇聯造),以及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自行研制生產的第一臺光電經緯儀,電影經緯儀,目前它們在靶場光測儀器中已被淘汰。最近幾年來,根據導彈航天飛行試驗的需求,我國研制了多種系列的光電跟蹤測量設備,并對早期研制的光電跟蹤測量設備進行了更新改造和完善提高,可基本滿足飛行試驗任務的需要。我國自行研制的靶場光電跟蹤測量設備,其總體性能和主要技術指標與國外同類產品相當,并具有一定的特色。但在精密跟蹤、自適應技術應用、激光雷達、遠距離目標探測、目標物理特性測量技術及其自動化程度等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今后需要加強這方面的預先研究和試驗,加速新技術和新測量體制在光電跟蹤測量設備中的應用,研制更好、更先進的靶場光電跟蹤測量設備。

綜上所述,今后光電跟蹤測量系統應向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高測量精度、高可靠性、遠距離實時測量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文耀,等,光電圖像處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2]余明,陀螺穩定光電跟蹤平臺伺服控制系統研究[D].計算機技術與運用;2011.

[3]嚴潔.光電跟蹤系統信息處理技術研究[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6..

[4]李楷,姚紅萍,光電跟蹤儀目標捕獲過程控制技術研究[J].激光與紅外,2009.

第7篇

1.電子

1897年,湯姆生(J.J.Thomsoni)用測量荷質比e/m的辦法發現了電子,被稱為電子之父。

2.自由電子

電子一般根據它的運動特征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在金屬內受原子核束縛的電子,這種電子是最不自由的,一般不稱為自由電子;一種是在金屬內不受原子核的束縛,但受到金屬導體的束縛,出不了導體,這類電子我們常稱之為自由電子,但是這類電子并不是真正自由的電子,仍需在金屬導體內;還有一種電子是在真空中的電子,這種電子才是真正的自由電子。

3.光電子

光電子就是金屬中的自由電子接受光子的能量從金屬中飛出到真空中的真正自由電子。光電子帶負電。

4.能量子

1900年,物理學家普朗克研究關于輻射問題的觀點:振動著的帶電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ε的整數倍,1ε或2ε、3ε、4ε、…。當帶電微粒輻射或吸收能量時,也是以這個最小能量值為單位一份一份地輻射或吸收的。這個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energy quantum)。物理學后來的發展表明,普朗克在1900年把能量子引人物理學,正確地破除了“能量連續變化”的傳統觀念,成為新物理學思想的基石之一。因此,這一年不僅是日歷上一個新世紀的開始,而且是物理學一個新紀元的開始。能量子被稱為超越牛頓的發現。18年之后,普朗克為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5.光子

最早認識到能量子意義的是年輕的愛因斯坦,他在1905年發表廠《關于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一文。他表示,普朗克關于輻射問題的嶄新觀點還不夠徹底,僅僅認為電磁波在吸收和輻射時才顯示出不連續性,這還不夠,實際上電磁輻射本身就是不連續的,也就是說,光不僅在發射和吸收時能量是一份一份的,而且光本身就是由一個個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組成的,頻率為v的光的能量子為hv,h為普朗克常量。這些能量子稱為光子。也正是這一年,愛因斯坦創立了狹義相對論。愛因斯坦也由于發現了光電效應的規律而獲得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6.γ光子

γ射線是波長很短的光子,能量很高。每個光子均以同樣的速度c(光速)運動。實驗發現,當原子處于激發態時,即使沒有外來的光波照射,原子也能自發地躍遷到較低能級,同時輻射出一個光子,這種過程稱為自發躍遷或自發輻射。事實上,在幾千攝氏度的溫度下,原子發光主要來自自發輻射,而原子核的自發躍遷則產生γ射線。從原子內部能夠射出這樣高能的粒子,這也使科學家們意識到原子核是一個能量的寶庫。

7.光電效應

光和其他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時,基元過程通常表現為光子―電子作用或光子―原子作用,某些金屬受到光的照射后,能夠發射出電子,形成電流,這就是光電效應。

(1)光電效應中出來的電子獲得了光子的能量,不計獲得動量。因為在光電效應中一般照射的光子的能量是幾個電子伏特,而金屬的逸出功的能量也是幾個電子伏特,兩者能量在同一數量級,所以在作用時光子的動量就給了金屬本身宏觀物體,不考慮給電子的動量。而金屬本身是宏觀物體,對于光子給金屬本身的動量后的宏觀體現就不計了。

(2)康普頓效應一般是用x波段做實驗的,因為光子的能量比逸出功要大3―4個數量級,所以逸出功對于光子的能量可以忽略不計,那么光子的動量就全給了電子等實物粒子,并且電子的動量可以用動量守恒計算出來。

(3)分析光電效應實驗中,光電流隨兩極間電壓的變化關系,要向學生說明并非所有的光電子都具有由公式:mv=hv-W所確定的同一初動能,實驗證明絕大部分光電子的初動能都小于這個值。為什么即使是相同頻率的光于也會產生初動能不同的光電子呢?從光電子發射機理上講,在光照射下固體向真空發射的電子,既可以是自由電子,又可以是束縛電子。這些電子既可以來自距固體和真空界面只有幾個原子的范圍內,又可以來自比這厚得多的范圍,只要電子具有足以從固體逸出的能量。這樣,由于光子不僅從固體表面,而且從不同深處激發出電子,這些電子從不同深處向表面遷移的過程中,其運動的方向和路程又各不相同,因而它們消耗的能量也各不相同。同時,固體的能量理論也指出:固體中的大量電子均處在不同的能態之中,就是自由電子,其占有某一能級的機率也由費米分布函數所確定。根據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一般情況下光電子的初動能應為:=hv+E-A。式中E正為電子受激前具有的能量,A為光電子從受激處運動到表面并逸出表面總共消耗的能量。正因為各電子的E和A有差別,它們吸收同樣的光子也會有各不相同的初動能。只有那些具有最高能量Eo(對金屬可認為就是費米能量)、逸出過程中消耗了最少能量Ao(就在表面且垂直飛出)的就是逸出功,電子才具有最大初動能,此時,Eo-Ao=W。對那些在費米能量以下(E<Eo),離表面較深處(A>Ao)的電子來說,吸收ν=νo的光子就難以逸出了。這時,如果吸收,ν>νo的光子后,仍不能逸出,或能逸出的較少,或逸出時的初動能較小,那么,吸收大于ν的光子后將可能逸出或能逸出的較多或逸出時的初動能較大些。毫無疑問,入射光頻率的提高將使電子受激后的總能量變大。這不僅使光電子逸出時的初動能普遍較大,其效果還增大了原來距表面較深處電子的逸出幾率。可見,入射光的頻率對光電子數的影響非常顯著,因而量子效率隨入射光頻率的提高將大大增加。得出這一結論,正是尊重并剖析“相同頻率的光子也會產生初動能不同的光電子”這一實驗事實的必然結果。

8.原子躍遷

玻爾的頻率條件告訴我們,在通常情況下,原子處于基態,基態是最穩定的。在原子中,當原子吸收外界能量后處于激發態,而激發態的原子是不穩定的。實驗發現,當原子處于激發態時,即使沒有外來的光波照射,原子也能自發地躍遷到較低能級,同時輻射出一個光子。光子以速度c(光速)運動。這種過程稱為自發躍遷或自發輻射。事實上,原子發光主要來自自發輻射,并且光子的能量等于躍遷軌道之間的能級差。當大量原子處于不同激發態向基態躍遷時,可能發射的光的頻率也是不同的。

9.光電效應與原子躍遷區別

(1)光電效應有三條實驗規律:存在著飽和電流,存在著遏止電壓和截止頻率,光電效應具有瞬時性。原子躍遷也有三條基本假設:軌道量子化,定態假設,躍遷假設。

(2)光電效應的照射光頻率與原子躍遷輻射出光的頻率產生機理都是原子外層電子受激發產生的。

(3)光電效應表現為光子―電子作用,光照射金屬轟擊出電子。而原子躍遷是電子從一個穩定狀態躍遷到另一個能量較低的穩定狀態,則在此狀態躍遷過程中,電子將發光(輻射出光子)。這兩個物理過程似乎相反,但不是可逆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加以區分。

10.原子躍遷與原子核的躍遷區別

當原子處于激發態時,即使沒有外來的光波照射,原子也能自發地躍遷到較低能級,同時輻射出一個光子。這種過程稱為自發躍遷或自發輻射。事實上,在幾千攝氏度的溫度下,原子發光主要來自自發輻射。原子躍遷產生最大頻率是倫琴射線。原子核的自發躍遷是原子核的衰變,原子核的自發躍遷能產生α射線(α-yay)、β射線(β-yay)、γ射線(γ-yay)。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用嚴謹的科學言語傳授于學生,讓學生有好的科學素養和嚴謹習慣。不僅要全面地考慮問題,而且要考慮較深層次的問題,否則就會誤導學生。只有學生準確全面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后,才能辨析似是而非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錢伯初.量子力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8篇

【關鍵詞】光電傳感器;信息檢測;光電效應

現代信息科學是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而產生的新興學科,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各種工業生產的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系統集成的復雜性不斷增加,需要獲取的信息量越來越多,傳感器技術作為信息檢測的重要基礎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已滲透到工業生產、日常生活、醫學診斷、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

光電傳感器是利用光敏器件的光電效應實現光電信號轉換,從而達到有效信號獲取的一種信息檢測元件;通常由光源、接收通道、光敏器件、電路處理部件四部分組成。光電傳感器通過監測光強、光照度、輻射測溫等光量特征來實現對零件外形尺寸、表面粗糙度、運動特性等信息的檢測,具有感應靈敏、分辨率高、反應速度快等優點。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微型電路板及芯片集成的不斷應用,使得光電傳感器的電路處理部分日趨成熟,體積小、功耗低且可靠性高,因而廣泛應用于信息自動檢測領域。

1.光電傳感器的原理

光電效應是指光照射到物體上后,光子能量被電子吸收導致其狀態發生變化而產生電效應的現象,一般有外光電效應、光導效應、光生伏特效應。若電子因吸收光子能量而克服束縛脫離物體表面而進入外界空間,從而改變材料的導電性,這種現象稱為外光電效應。基于外光電效應的傳感器是一種小型的電子設備,能夠檢測出接受到的光強的變化。在早期的應用中,光電傳感器可以用來檢測物體的存在,通過將光聚焦,通過接收通道入射到真空管放大器上,通過簡單的電路信號處理、閾值判別實現信息的檢測,這就是光電傳感器的早期原型。原理圖如圖1所示。

圖1 光電傳感器原理圖

由此可見,光電傳感器是借助光源將被測量的變化轉換或等效為光信號的變化,光信號經接收通道匯聚到光敏元件上,經光電效應變換為電信號,通過對電信號的處理實現有效信息的檢測。

2.光電信息自動檢測技術的特點及應用現狀

2.1 特點

分辨率高。光電傳感器的光學接收通道可通過高度集成設計使入射光束高效匯聚或通過特殊的光學材料設計靈敏的光學系統,實現高分辨率。從而可實現微小細節的檢測和高靈敏運動特性的捕捉、跟蹤。

可實現非接觸檢測。因光電傳感器利用光源為輸入信號和媒介進行信息的采集和檢測,可實現無機械接觸檢測,不會對被檢目標和傳感器本身造成損傷。

信息容量大。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產品設計的高度集成,光電傳感器可通過光源數據融合和頻譜細分實現對待檢測目標的多方位信息檢測。

應用范圍廣。基于光電的信息檢測技術因其成熟的技術和高可靠性、低功耗的光電元件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工業控制、環境、醫療、軍用及民用等各個領域都有成熟的產品。

2.2 現狀

近年來,隨著光電傳感器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其特點和優點也在不斷的充分展現,其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拓展。在民用上,光電傳感器已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傳真機、復印機、掃描儀等;在軍事應用上,則主要包括水下探測、航空監測、空間測量等。在國外,西方國家研究應用較為成熟,其中邦納公司擁有當今世界上最完善的光電傳感器產品流水線;而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電氣等15家公司也研發出了多款民用的光電傳感器。國內光電傳感器在民用領域起步也相對較早,截止到目前,已經形成了研究、生產和應用體系,產品和研發成果在各個領域得到應用,在石油高溫、高壓等非接觸類傳感檢測系統等應用中已涌現出與國際接軌的先進研究成果;相比發達國家而言,國內的技術水平和工程化能力仍存在較大差距,這主要體現在成熟的貨架產品和產業化生產上,傳統傳感器更新換代較慢、微型化發展不足,在集成化、智能化方面與國外差距較大。

3.應用實例

基于光電傳感器的信息自動檢測技術的將光學技術和現代電子技術相結合,擴展了人類的視覺能力,使被感知的波長由可見光擴展到了整個常用波段,在工業自動化生產過程在線檢測、日常生活的公共設施、醫療用溫度計液壓計及各種檢測儀等方面都得到了較為成熟的應用。

3.1 光電探緯儀

光電探緯儀又稱光電式緯線探測器是一種廣泛應用于噴氣織機上的光電傳感器,主要用于在噴氣織機正常工作過程中自動對緯線是否斷線進行實時檢測。其原理為:在織機正常工作時,探測器的紅外射線管主動發出紅外光,當緯線前進時在噴氣的影響下,紅外光經過緯線反射,很容易被光電池迅速感應。如果光電池沒有感應信號,這表明緯線已經斷裂。

由于緯線非常細,又是通過擺動前進,易形成光的漫反射和背景雜散光,對光電池接收回波的處理及有效信號的提取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探緯儀一般要求有較高的分別率及探測靈敏度。

3.2 條形碼掃描筆

掃描條形碼時,掃描筆主動發射紅光,當筆頭在條形碼上移動時,如果遇到黑色的線條則發光二極管的光線會被黑色線條所吸收,此時光敏三極管不會接收到反射光,從而呈現出高阻抗,處于截止狀態;如果遇到白色間隔時,則發光二極管發出的光線能夠被三極管接收,因產生光電效應而導通;黑白相間的條紋產生典型的脈沖信號,在整個條形碼掃描完成后形成獨特的脈沖序列,脈沖序列經過計算機的處理及庫存信息匹配可以迅速給出所需信息。

條形碼掃描技術已在超市購物、真偽驗證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如圖2所示。

圖2 條形碼掃描

3.3 光電測速儀

用調制盤與待測轉軸一起聯動,將轉速變化等效為光通量的變化,再經光電傳感器轉換為電信號,通過檢測電信號的規律變化即可實現對轉速的實時監控。如圖3所示。被測轉軸上裝有調制盤,調制盤的一側設置發光光源,另一側設置光電器件。調制盤隨轉軸轉動,當光線通過小孔或齒縫時,光電器件就產生一個電脈沖。轉軸連續轉動,光電傳感器就產生一列與轉速及調制盤上的孔數正成正比的脈沖序列,在孔數一定時,脈沖數就和轉速整正比,脈沖經放大整形電路處理送數字頻率計顯示。

圖3 光電測速儀

4.光電信息自動檢測技術的發展趨勢

4.1 傳感器的發展方向

微電子技術和芯片集成設計技術的成熟和工程化應用能力的提升給傳感器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光電傳感器因其結構簡單、可靠性高、功耗低等優勢,逐漸向小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及智能化方向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開發新型傳感器:隨著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和科技化程度的提高,對光電傳感器新的使用需求劇增,加強新型傳感器的原理研究、實驗驗證,不斷推陳出新已成大勢所趨。(2)開發新材料:傳感器功能性能指標的提升需求,也推動的材料方面的發展,從單材料到復合材料、原子(分子)型材料人工合成、智能材料的應用等成為提升傳感器本身性能的必由之路,也成為今后的發展方向之一。(3)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科技的變革推動了技術、工藝的創新,對傳統的傳感器設計、加工制造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只有不斷加強對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和工程化應用,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4.2 信息檢測技術的發展趨勢

隨著光電傳感器的不斷發展,基于光電傳感器的信息檢測技術也在向著高精度、微型化、綜合化及職能化的方向發展,簡要闡述如下:(1)高精度:隨著產品功能性能指標的不斷提升,相應的檢測精度要求向高精度方向發展,納米、單光子等高精度光電測量技術是今后的發展熱點;(2)微型化:隨著核心的電子元器件、電路向高集成化發展,基于微型光電傳感器的信息檢測也朝著小型、快速的微型光、機、電一體化方向發展;(3)綜合化:產品的復雜性及高度集成性要求檢測功能向綜合性、多參數、多維測量等多元方向發展;(4)智能化:智能化發展已成為當今科技的發展潮流,光電跟蹤、掃描等智能技術也在不斷的成熟、完善。

5.總結

光電傳感器在各行業已得到廣泛應用,隨著現代信息科學的不斷發展,光電相關的新材料、新技術也在不斷的涌現,還有很多等待著我們去發展、探究。基于光電傳感器的信息自動檢測技術的應用已經給我們工作、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同時也促進了社會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光電傳感器及其相關的信息檢測技術不斷創新、發展必將為當今信息時代的科技進步帶來嶄新的活力與動力。

參考文獻

[1]耿楠.光電傳感器在變電站通信控制系統中的應用[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3(8):25-26.

[2]任海萍.光電傳感器的應用與發展[J].科技風,2011(1):197-198.

[3]胡天驕.淺議光電傳感器的應用與發展[J].中國電子商務,2012(2):135-136.

[4]徐偉.光電傳感器的研究與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0(12).

[5]謝忠志,胡慧之.光電傳感器的應用[J].裝備制造,2009(09).

[6]陳津.傳感器技術應用綜述及發展趨勢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08(10).

[7]張燕,曾光宇.光電式傳感器的應用與發展[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3).

[8]顏曉河,董玲嬌,蘇紹興.光電傳感器的發展及其應用[J].電子工業專用設備,2006(01).

[9]張國才.光電傳感器的應用與發展趨勢[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32).

第9篇

【關鍵詞】普朗克常數;光電效應;origin軟件

1.引言

物理實驗是理工科院校學生進行科學實驗訓練的一門基礎課程,通過物理實驗課程可以提高學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的科學實驗能力,掌握物理量的測量方法,加深對物理學原理的理解。普朗克常數約為h=6.626×10-34 J?s,它的存在劃分了經典物理與量子物理,并在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之間架起了橋梁[1],因此測定普朗克常數是近代物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實驗內容。通過普朗克常數測定實驗,可以了解光電效應的規律,加深對光的量子性的理解。它的實驗數據一般采用坐標紙手工作圖求直線斜率來處理,也可以利用最小二乘法來處理。

隨著科技的發展,大量的實驗數據和圖像都可以通過計算機應用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Origin就是一款應用廣泛的數據分析和圖像繪制工具軟件,它由OriginLab公司所研發,簡單易學、操作靈活、功能強大,既可以滿足一般用戶的制圖要求,也可以滿足高級用戶數據分析、函數擬合的需求[2,3]。利用Origin軟件輔助處理物理實驗數據,可以減輕學生復雜計算和作圖的負擔,提高實驗教學效果,而且為學生后續數據處理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本文以“普朗克常數測定”實驗為例,介紹Origin軟件在物理實驗數據處理中的基本應用,使用Origin軟件能夠快速、精準地處理與分析實驗數據。

2.普朗克常數測定實驗

2.1 實驗原理

入射光照射到光電管陰極K上,金屬中的電子能夠吸收整個光子的能量從而克服金屬表面的吸引力逸出金屬表面,剩余的能量就成為電子離開金屬表面后的動能。根據能量守恒原理,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電效應方程:,其中A為金屬的逸出功,為光電子獲得的初始動能。金屬產生的光電子在電場的作用下向陽極A遷移構成光電流,通過改變外加電壓,可以測出光電流的大小。由于逸出的光電子具有一定的動能,即使陽極電位低于陰極電位,仍會有光電流產生。當陽極的負電位增大到某一值時,使動能最大的光電子剛好不能克服減速電場到達陽極,光電流降為零,此時滿足關系式,其中稱為截止電壓。結合光電效應方程,可以得到。它表明截止電壓是頻率的線性函數,直線斜率。只要通過實驗測得不同入射光頻率所對應的截止電壓,求出直線斜率,就可算出普朗克常數。

2.2 實驗過程

實驗采用ZKY-GD-4智能光電效應實驗儀,首先將汞燈預熱20分鐘,調整光電管與汞燈的距離為40 cm,“電流量程”開關處于10-13A檔,“伏安特性/截止電壓測試”狀態鍵為截止電壓測試狀態。在測試前需要調零,然后進行調零確認。將直徑4 mm的光闌及365.0 nm的濾色片裝在光電管暗箱光輸入口上,打開汞燈遮光蓋采用“手動”模式進行測量,記錄電流為零時對應的UAK的絕對值即截止電壓。依次換上404.7 nm,435.8 nm,546.1 nm和577.0 nm的濾色片重復測量。

2.3 實驗數據

本實驗原始數據來源于教師的備課,如表1所示。

3. Origin軟件處理實驗數據

打開Origin8.0,點擊菜單欄中的File命令,選擇Newworkbook,程序會新建一個Book1,把波長和截止電壓數據分別輸入到A(X)和B(Y)列中。為了作出截止電壓隨入射光頻率變化的關系曲線,需要把波長值轉化成頻率數值。根據,選中A(X)列并點擊右鍵,在下拉菜單中選擇Set Column Values,此時會彈出一個對話框,輸入Col(A)=3e8/Col(A),然后點擊OK,A(X)列的光波長值就轉化成了對應的光頻率數值。全部選中這兩列數據,單擊右鍵選擇PlotSymbolScatter,就出現了如圖1所示的數據點,它只是簡單的把實驗原始數據用點表示出來,可見這些點并不完全在一條直線上。選擇菜單命令AnalysisFittingFit Linear,打開線性擬合對話框,點擊OK,即可完成對散點的線性擬合[2],圖2中的直線即為線性擬合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只有最初的兩個數據點與線性擬合直線稍有偏離,其它數據點與擬合直線符合很好。

Origin軟件也會直接將擬合參數顯示出來,如表2所示。從表中可見,擬合直線的斜率 J?s/C,由此可求得普朗克常數J?s。與普朗克常數的標準值相比,相對誤差

測量的相對誤差較小,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測量結果比較理想。

4.結論

本文以普朗克常數測定實驗為例,介紹了如何利用Origin軟件作圖與分析處理實驗數據。Origin軟件的功能非常強大,所介紹的只是Origin最簡單最普遍的應用。圖線繪制和擬合的功能能夠提高學生處理實驗數據的興趣,使學生從繁雜的數據計算過程中解脫出來同時避免了手工作圖及計算造成的誤差,將精力集中在對物理原理的理解上,達到了快速、準確地處理實驗數據的目的。Origin軟件的優勢尤其體現在大量實驗數據的處理上,因此非常有必要推廣它在物理實驗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張郡亮. 普朗克常數及其物理意義[J]. 大學時代,2006,(10):87-88.

[2]謝祖芳. 用Origin處理溶液表面張力實驗數據[J].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7,(3):50-51.

[3]丁雨薇,沙樂樂,張潤等. Origin軟件在物理實驗數據處理中的應用[J]. 實驗室科學,2011,14(1):95-96.

[4]方安平,葉衛平. Origin8.0實用指南[M].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第10篇

關鍵詞:測井 巖性 密度

前言

核測井技術是當前測井技術中極其重要的一種,其主要通過放射性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所體現出來的差異進行各種不同地質的巖性和密度的判定,并根據所得到的測量數據分析巖石的成份及其含量。巖性密度測井方法主要采用的就是核測井技術,是當前公認的可以快速分析地質巖性和密度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巖性密度測井物理原理

巖性密度測井應用的主要原理是康普頓效應以及光電效應,其中巖性根據光電效應進行測量,密度根據康普頓效應進行測量。巖性密度測井主要是利用放射性射線與巖石層以及空隙流體物質的相互作用,使放射性射線的強度以及能量發生變化,以此來判定和分析地質參數。

1.巖性的測量――光電效應

對于一個原子來說,當有一個光子與其相撞時,光子會把其能量交給原子的一個核外電子,使電子脫離原子核的束縛而自由運動,所形成的粒子稱為光電子。假設入射的光子為光子,則當光子的能量大于原子中電子的結合能時,相應電子層的電子在吸收了光子的能量后會脫離原子核的作用力為飛出、根據李氏經驗公式,在射入原子的光子的能量大于原子核外電子結合能時,發生光電效應的概率

上式中,表示線性光電吸收系數,表征當光電子穿過1cm物質時,發生光電效應的概率大小。其中表示的是入射光子的波長;表示的是指數常數,其值視元素種類而定,當元素為N、C、O時,指數常數為3.05,當元素為鈉、鎂、鋁到鐵等元素時,指數常數為2.85。

一個原子的光電吸收截面與原子序數Z的關系如下:

在進行巖性密度測井的過程中,一般選用源,系數K基本保持不變。若用表示巖石的光電吸收截面指數,因每個原子擁有的電子數為Z個,則有

因為巖石中含有多種不同的化合物,因此其光電吸收截面應該表示的是組成分子的不同原子的光電吸收截面的和,若用表示巖石的光電吸收截面,即有:

其中表示第i中原子,表示該原子的原子序數。若N表示1立方厘米巖石中所含有的分子數,那么根據前文定義,可得出:

根據上式,即可根據巖石的光電吸收截面指數得出巖石的巖性。

1.2 密度的測量――康普頓效應

當一個光子與運行在原子核外的電子發生碰撞時,會將自身的一部分能量傳遞給電子,致使電子射出,而光子自身由于損失了能量將向另外一個方向散射,這就是康普頓效應。一般情況下用表示康普頓減弱系數,其與吸收射線的物質的原子序數以及原子數存在著較大關系,具體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每個電子的康普頓散射截面,為阿伏伽德羅常數,為體積密度,為克原子量。若用表示單位體積電數,則有

在巖性密度測井中,定義為電子密度指數,則

在底層巖石中,一般情況下,故,即可根據儀器所測出的視密度推算出巖石的密度,雖然存在誤差,但在該測量環境及條件下并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往往可以得到較為滿意的結果。

2 巖性密度測井方法及其應用

隨著核物理技術的發展以及測量技術的不斷成熟,巖性密度測井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根據上文分析,可知是一個只與原子序數Z有關的參數,是一個表征原子性質的物理量,因為不同巖性的存在較大差距,在一定范圍內可以根據其大小單一確定巖性。

在利用巖性密度測井時,空隙中所存在的流體種類的不同并不會對造成較大影響,因此,用巖性密度測井可以較好地辨別巖石性質和組成成分,并不會因為存在空隙流體而對測量結果造成影響,是一種比較實用的測量方法。

2.1 巖石成份及其含量的直觀確定

對于一個新地層,在不知其巖性時,通過曲線進行巖性的確定。在知道巖性和曲線的情況下,可根據曲線對該底層的巖石成份以及含量進行確定。

以任邱霧迷山為例,該山的巖性主要為白云巖,并含硅質,其它巖性含量少影響低,又由于該地區的孔隙度低,且不對結果造成大影響,直接忽略不計。在實際計算時,僅計算只含白云巖和硅質的值,則有:

在進行巖石成份及含量確定之前,先改變白云巖和硅質各自的體積含量,以對巖石進行分類,分類結果按下表1所示:

表1 不同白云巖和硅質含量情況下巖性的分類

白云巖含量(%)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硅質含量(%)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3.12 3.03 2.88 2.75 2.62 2.49 2.36 2.22 2.08 1.94 1.80

巖性 白云巖 硅質白云巖 白云質硅質巖 硅質巖

根據巖石成份分類,在實際測量中,根據所得的值的大小即可以對應地找到相應的巖性,并對巖石的成份以及含量進行確定。

2.2 巖石成份及其含量的定量確定

在需要定量確定巖石成份及其含量時,除了知道外,還應知道以及的參數值。首先利用對環境參數進行校正,并通過交會圖得到,再通過圖2-1所示的圖表對應的得到的值,最終通過

即可確定巖石成份的百分含量。

圖2-1 雙礦物求視骨架體積截面關系

2.3 巖性密度處理方法

假設土地層中巖石主體的密度為,孔隙中的流體的密度為,則在該層中巖石的密度:

在利用儀器進行測量時,源距的大小會對儀器的計數結果帶來影響,當源距越大時,儀器的計數量越小,當源距越大時,儀器的計數量越大,當源距增加到某一個臨界值時,儀器的計數量將不再受電子密度影響,這一源距臨界值被定義為零源距。因此,在測量時,儀器的源距越大,儀器的分辨靈敏度也會越高,從定量的角度上,靈敏度M由下式決定:

在開展測量的過程中,需要首先對巖性密度進行刻度,并調整測量儀器的相關參數,比如LLD以及PHA參數,以達到取得穩定譜圖的目的,最終通過軟件計算獲得實際測井中所需要的相關刻度。

在實際測量過程中,首先獲取原始數據及資料,經過刻度之后進入核心算法環節,在核心算法中,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消減和濾波,在經過相關算法處理以獲得密度以及巖性相關的曲線。

3 巖性密度測井所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如果巖石中重晶石的含量較高,會嚴重地影響曲線的測量準確度,在這種情況下曲線很難真實地反映巖性特征。比如在大港油田井中,由于在其中使用了大量的重泥漿,使得曲線難以描述原有巖性特征。

2)雖然孔隙流體對于測量結果的影響不大,但是在井徑較大時,或者井壁上存在大裂縫時,的值仍會受到較大影響,并代表的是孔隙流體的值,是曲線失去其真實性及實用性。

3)巖性密度測井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在對成份簡單、孔隙度低的巖石的巖性和密度的判斷上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然而當前在國內對該測井技術的利用尚未完善,建議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加強去該測量方法的應用和研究,最終使其可以適用于更多巖性。

四、結論

巖性密度測井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核測量技術,通過利用光電效應以及康普頓效應,根據不同的反應結果對地質的巖性和密度進行分析,并可以快速地獲取該地質的主要成份以及各成份的含量大小。由于巖性密度測井方法具有使用方便,技術容易實現,分析計算簡單等優點而被廣泛應用于測井領域中。

參考文獻:

[1]劉易,方方,陳寶,岳愛忠. 巖性密度測井γ能譜低能段穩譜方法研究[J]. 中國測試,2014,01:5-8.

第11篇

關鍵詞:光電傳感器;應用;發展;光電效應

引言

光電傳感器的研究與應用是當前科技時代最為重要的一項技術,光電式傳感器是基于光電效應,在受到可見光波的照射后,感應光波,然后將這種光波信號轉換成電流信號傳輸出去。光電傳感器在眾多技術設備中都有應用,應用范圍十分廣泛,能夠滿足信息的傳遞、收發、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多種需求。傳感器通過不同的感應原理可以分為多種感應裝置,光電傳感器是感應傳感器中的一種。光電傳感器具有感應精度高、傳輸速度快、非接觸等眾多優點,因此光電傳感器是感應傳感器中應用最為廣泛、應用最多的一種感應裝置。

1 光電傳感器概述

光電傳感器又稱為光傳感器,光電檢測方法具有精度高、反應快、非接觸等優點,光電傳感器的可測數據眾多,而且組裝結構也較為簡單,形式靈活多樣,因此,光電式傳感器在眾多設備中應用非常廣泛。光電傳感器是各種光電檢測系統中實現光電轉換的關鍵元件,它是把可見光波信號轉變成為電信號的器件。光電式傳感器是以光電器件作為轉換元件的傳感器。它可用于檢測直接引起光量變化的非電量,如光強、光照度、輻射測溫、氣體成分分析等;也可用來檢測能轉換成光量變化的其他非電量,如零件直徑、表面粗糙度、應變、位移、振動、速度、加速度,以及物體的形狀、工作狀態的識別等。光電式傳感器具有非接觸、響應快、性能可靠等特點,因此在工業自動化裝置和機器人中獲得廣泛應用。新的光電器件不斷涌現,尤其是CCD圖像傳感器的誕生,為光電傳感器的進一步應用開創了新的一頁光電感應器是通過可見光波照射到我提的表面,引起物體發生電性質變化,從而傳輸信號的,其實是自然界的一種能量轉換,把光能量轉換成電能量的轉換過程,這類轉換效應被統稱為光電效應。

2 光電傳感器的應用

光電傳感器作為感應傳感器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感應裝置,因此被眾多設備使用,光電傳感器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種。

2.1 煙塵濁度監測儀

煙塵濁度檢測儀是檢測工業煙塵污染的重要工具,能夠防止工業煙塵對于大氣的污染。煙塵濁度檢測儀能夠針對煙塵源進行檢測,自動顯示和自動超標報警。工業煙塵排放通道每時段的光傳輸大小變化都不一樣,因此,煙塵濁度檢測儀就是通過這種光的傳輸變化來感知工業煙塵排放。如果煙道濁度增加,光源發出的光被煙塵顆粒的吸收和折射增加,到達光檢測器的光減少,因而光檢測器輸出信號的強弱便可反映煙道濁度的變化。

2.2 條形碼掃描筆

條形碼掃描儀在超市或商場中應用最多,主要是通過掃描筆頭在條形碼上移動時,通過對條形碼上黑白線條的顏色吸收來來傳輸信號,條形碼上的黑白線條會對發光二極管呈現不同的發射光,二極管把這種發射光在發射到發光三極管中,發光三極管會產生電流,從而形成電流信號,在經過計算機識別來完成對信息的識別。

2.3 產品計數器

產品在傳送帶上運行時,不斷地遮擋光源到光電傳感器的光路,使光電脈沖電路產生一個個電脈沖信號。產品每遮光一次,光電傳感器電路便產生一個脈沖信號,因此輸出的脈沖數即代表產品的數目,該脈沖經計數電路計數并由顯示電路顯示出來。

2.4 光電式煙霧報警器

沒有煙霧時,發光二極管發出的光線直線傳播,光電三極管沒有接收信號,沒有輸出。有煙霧時,發光二極管發出的光線被煙霧顆粒折射,使三極管接受到光線,有信號輸出,發出報警。

2.5 測量轉速

在電動機的旋轉軸上涂上黑白兩種顏色,轉動時,反射光與不反射光交替出現,光電傳感器相應地間斷接收光的反射信號,并輸出間斷的電信號,再經放大器及整形電路放大整形輸出方波信號,最后由電子數字顯示器輸出電機的轉速。

3 光電傳感器的發展

光電傳感器在當前應用十分廣泛,但其實它也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美國一家咨詢公司的報告顯示,2007年全球的光電傳感器市場值為500億美元,到2001年它的價值達到了近610億美元,這種發展的速度是十分迅速的。其中美國、中國、日本和加拿大是需求最多的地區,中國是光電傳感器市場增長最快的地區。據統計,光電傳感器在汽車上的應用增長速度最快,其次是遠程控制設備。近幾年來,光電傳感的技術發展最為迅速,人們對其需求也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高。光電傳感器已經由最初的笨重型,遲緩型向著小型化、智能化和系統化法相發展。在我國,由于國家的支持,政府的鼓勵,光電傳感器已經形成了自我研發,自我生產和自我應用為一體的統一流程,我們已經做到了自給自足,不需要再引進國外的光電傳感技術,我們的光電傳感器在世界也得到了基本認可,但是我們還需要不斷努力,不斷改進我國光電傳感器的技術,完善光管傳感器在設備中的應用,因為雖然我們能夠自行研制光電傳感器,但是不可否認我國的光電傳感器還與國外的有一定差距,所以還需要不斷進行改善,爭取早日超越國外的先進光電傳感器技術。

4 結束語

光電傳感器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感裝置,在眾多設備中都有應用。光電傳感器具有檢測距離長、對檢測物體的限制少、響應時間短、分辨率高、可實現非接觸的檢測、可實現顏色判別、便于調整等眾多優點,因此我們可以預見其在未來傳感裝置中有著良好的市場。因此我們必須加緊研究完善這種光電傳感器技術,為我國的核心競爭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謝望.光電傳感器技術的新發展及應用[D].天津工業大學機電學院,2013.

[2]陳照章,朱湘臨.光電測速傳感器及其信號調理電路[J].傳感器技術,2012(8):53-55.

[3]賈雯杰.光電式傳感器在自動控制窗上的應用[J].科技傳播,2011.

[4]鄧建云.光電傳感器在自動控制中的應用[J].電子世界,2012.

[5]郁有文,常健,程繼紅.傳感器原理及工程應用[M].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第12篇

常說“人養玉,玉養人”,所謂“人養玉”,是指通過佩戴和把玩使玉變得更加瑩潤美麗。至于“玉養人”,古人認為玉石是陰陽二氣之精華,對人有著神奇的養生作用。因而古人佩玉以驅邪、服食玉粉以健身,去世后還要口中含玉或穿玉衣以保遺體不腐,并手中握玉以祈來世富貴等。

從現代科學角度來看,許多寶玉石含有豐富而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鉻、鐵等,佩戴使用玉器,能使這些有益的元素通過皮膚進入人體,保持人體內各種元素的平衡,從而調節氣血平衡,促進身體健康。

礦物醫學研究證明,有些寶玉石會產生高強度的光電效應,與人體發生諧振作用,能刺激經絡,疏通臟腑,便有了奇特療效。如水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水晶“辛寒無毒”,主治“驚悸心熱、安心明目、去赤眼、提神、利便、補臟、降血壓、溫肺腎、熨熱腫、摩翳障”,還可“肺痛吐膿、咳逆上氣、悅顏色”。現代科學則認為:水晶含有對人體有益的鐵、鎂、銅、錳、鈦、鋅、鎳、鈷等微量元素;它產生的電磁場可穩定人的情緒。其他寶玉石,如金剛石被認為能“避惡驅毒氣”,現代科技的解釋是:金剛石能吸收太陽光的短波波段,儲存紫外光,故對人體有消毒滅菌之功能。藍寶石能緩解呼吸道系統的疾病;橄欖石能治氣喘和高燒引起的干渴或眩暈;綠松石、青金石能解毒。

中國古人最重視的是玉,玉的功效包括以下諸方面:

療疾、健身、長生

中國古人以玉人藥,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玄真者,玉之別名也。服之令人身飛輕舉,故日:服玄真(玉石),其命不極。”又載:“玉屑是以玉石為屑。氣味甘平無毒。主治除胃中熱,喘息煩滿,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輕身長年。引別錄:潤心肺,助聲喉,滋毛發。面身瘢痕,可用真玉日日磨之,久之則自滅。”并附方劑:“小兒驚啼圣惠方、痃癖鬼氣圣惠方,而身瘢痕圣濟方。”

《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上百種玉石用于內服外敷的治病方法。民間則早有孕婦分娩時用雙手握白玉以鎮痛助產的習俗,或許是精神上的安慰作用。古人為了長生不老或飛升成仙,還將玉石磨成粉后當仙藥吃掉。此食玉以成仙、長生之法顯然迷信,而以玉石在內的礦物入藥療疾,在中醫、藏醫中至今仍是常用之法,必須遵醫生處方服用。

美容養顏

和田玉是最堅韌溫潤的玉種,除了可人藥之外,還被用來美容;因為古人認為它是最能蓄“氣”之物。據科技測試發現,和田玉石的特殊光電效應,在摩擦過程中可以積蓄能量,形成一個電磁場,相當于電腦諧振器,從而使人體產生諧振,從而能安定情緒、平衡生理機能。慈禧太后的美容大法之一,就是每日用白玉尺在面部搓、擦、滾。白玉尺是用珍貴的特種白玉石制成的一根短短的圓柱形玉輥子。唐代歌女龐三娘,善于化妝美容,傳說她的秘密武器也是白玉。

《神農本草經》載,殷紂王時曾將北方燕地所產的一種紅蘭制成“燕支”輔以白凈的天然礦物(特種玉石)作為粉和黛。春秋戰國時,美容化妝品已達20余種,《劉渭子思遺方》收錄之復方對白玉、琥珀、朱砂等礦物原料的美容作用已有明確記載。

驅邪避兇

在古人心中,玉具有神秘而神圣的力量。相傳死后,他的呼吸變成風和云,他的肌肉化成土地,而骨髓就變成玉石和珍珠,因此玉具有驅邪避兇之力。

優秀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凉山| 新干县| 永新县| 新平| 灵石县| 惠州市| 南涧| 来宾市| 金坛市| 莲花县| 盐城市| 新乐市| 历史| 文安县| 阜平县| 临汾市| 郴州市| 富宁县| 卓尼县| 玉门市| 延川县| 旺苍县| 青冈县| 九龙城区| 阿瓦提县| 敦煌市| 安远县| 洪洞县| 南澳县| 牡丹江市| 米脂县| 怀集县| 崇明县| 岚皋县| 土默特右旗| 灵川县| 阜城县| 漯河市| 阳城县| 德昌县| 鸡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