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45: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醉翁亭記原文及翻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三美”論;典籍翻譯;《醉翁亭記》
引言
中國古典散文如同中國古詩詞,同樣具有意境深邃,語言凝練,結構優美的特點。《醉翁亭記》便是其中的佳作代表。《醉翁亭記》由唐宋家之一的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記錄了他雖被貶滁州做知州,卻安得自在的心境。文章在描寫醉翁亭的自然美景和太守與民宴游的畫面的同時,透露出了歐陽公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思想。因其文筆輕快流暢,旋律優美爽朗,巧妙地將寫景、敘事和抒情融為一體,無論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是美的,成為膾炙人口的傳世名篇。這篇如詩歌一般的散文,歷來受到了很多翻譯家的關注,英譯本頗多。本文將在許淵沖“三美論”框架內在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和Herbert A.Giles的兩個譯本里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譯例進行對比研究,從而得出結論:許淵沖“三美論”不僅適用于古詩詞翻譯,也同樣可運用于兼具意境美、語言美、結構美的典籍翻譯。
一、許淵沖“三美論”
“三美”說首先由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提出,他說,寫文章要“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后來,許淵沖先生基于自己的翻譯實踐,將其嫁接到譯詩領域,并加以發展,提出了詩詞翻譯的“三美”原則,即意美、音美、形美。三者相輔相成,層層遞進。三美之中,意美居首,因為意美是詩美的必要條件,是音美和形美的出發點和歸宿。音美次之,中國古詩格律嚴格,翻譯古詩必須考慮其音韻特點,在譯文中加以再現或曲達,以求留存其音律之美。再次是形美,要在傳達原文意美、音美的基礎上,盡力保存古詩言簡意賅的語言形式及其視覺上文字排列營造的形美,使譯詩三美俱備。許淵沖先生在譯詩語言表達上極其注重譯詩與原作在意境、音韻和形式上的一致,出產了很多令人贊嘆的美的作品,為國內外讀者所追讀和欣賞。
二、“三美論”視角下《醉翁亭記》三個英譯本對比研究
(一)意美再現的對比
所謂意美,是指譯文傳達出原作品的內容和意境,使其產生與原作同樣的感染力。許淵沖先生另一個翻譯說論“三似”中的“意似”是指表層結構,類似于嚴復“信、達、雅”中的“信”,即忠實于原文的意義;而“意美”尤甚于“信”,它指的是超越作品物質形式的深層結構,指其深層之意,亦或是言外之意。因此,在做內容飽滿意境豐盈的典籍翻譯時,要選擇最適合而又最有表現力的詞匯,以期達到最大程度的意美再現。
例1: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楊譯:The District of Chu is enclosed all around by hills, of which those in the southwest boast the most lovely forests and dales……
Giles譯:The district of Ch’u is entirely surrounded by hills, and the peaks to the south-west are clothed with a dense and beautiful growth of trees……
歐陽公寫醉翁亭,沒有徑直寫去,而是委婉道來,從環滁群山到西南諸峰到瑯琊山,再山行漸聞水聲至釀泉,最后在峰回路轉處引出了整個畫面里的聚焦點醉翁亭的所在。“環滁皆山也。”文章開篇,就可以領略到歐陽公惜墨如金,簡練不凡的文筆。寥寥五字,就描繪出了滁州被峰巒疊嶂的群山所環繞的綿延景象。“環”在此處應為動詞,“圍繞”“環繞”之意,對此,楊譯為“enclose”,Giles譯為“surround”,通過翻閱《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知道,“enclose”的解釋為“to build a wall, fence, etc. around something”。而“surround”為“to be all around something”。由此可知,“enclose”的詞義更局限于圍以墻等,使用范圍不如“surround”廣,所以楊譯“enclose”不符合原文的“環”的含義,此處滁州是被群山所環繞,而非為墻或者籬笆之類的籬障封住,故用“surround”更切合原文的意義。Giles譯本的另一出彩處是用“entirely”來修飾了“surround”,使得滁州被崇山峻嶺包圍之勢恰到好處地展現了出來。
對于“林壑尤美”這句的翻譯,兩個譯本選用的動詞也截然不同。楊譯用了一個“boast”,詞典里其釋意為“(通常不指人)有(值得驕傲的東西)”,如:The hotel also boasts two swimming pools and a golf course.楊譯選用“boast”說明“西南諸峰”有值得驕傲的尤美的林壑。而Giles用“be clothed with”則恰與詞典中例句“The valley was clothed in trees and shrubs.”有著同工之妙,運用了暗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了西南諸峰之上有尤美的林壑覆蓋著。筆者認為這比楊的選詞更高一籌。但Giles的翻譯也不無錯漏,似是因文化差異導致了理解上的偏差,而沒有翻譯出“壑(山谷之意)”。類似的誤譯在全文里面有幾處,“瑯琊”譯為“Shangtung”,“亭”譯為“kiosque”等,這些是譯文失色之處。但是總體看來,Giles憑借其母語的優勢,用詞更為文雅地道(如翻譯“漸聞水聲潺潺”借用習語“within earshot of” 等),信手拈來,把歐陽公筆下的醉翁亭周遭的人物風情傳達得形象到位。
(二)音美再現的對比
韻律之美之于中國古典文學是極其重要的,表現于諸如平仄、疊音、形聲、押韻等等形式。《醉翁亭記》節奏明快起伏,音韻和諧悅耳,要重現音美,著實需要下工夫。
例2: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這句描繪出了滁州人熙熙攘攘、扶老攜幼暢快游玩的場景。“負者”“行者”、“歌于途”“休于樹”“前者呼”、“前者”“后者”都押尾韻,“傴”與“僂”、“提”與“攜”韻母相同或近似,加上“……者……也”經典判斷句式的運用,使得行文流暢,讀來瑯瑯可誦,具有音樂和詩歌一般的韻律和節奏。
楊譯文中“infirm” “ infants”、“calling” “answering”簡單運用了頭韻和尾韻;而Giles譯文按照原文的斷句,在句與句之間的韻律再現方面做出了更大的努力,“Burden-carriers” “travellers”、“shouts” “responses”、“hobbling” “children in”、“along” “arms”、“backwards and forwards”皆運用了押尾韻或押頭韻的方式來彌補譯文在韻美和諧方面與原文的差距。Giles譯本還有一大特點:多用少音節詞(單音節、雙音節詞),讀來利落爽快。
Giles譯文整體在韻律節奏上有一股洋灑輕快、歡快愉悅的格調。但散文翻譯畢竟別于韻律感十足的詩歌翻譯,窮盡各大譯本,都沒有在音美方面做到極致的。這里不贅述。
(三)形美再現的對比
所謂形美,許先生認為,主要體現在詩句長短和對仗工整方面應該盡可能做到和原文相似。在翻譯中保持意美和音美已經實屬不易,再在兩者基礎上傳達出形美則更是加大了難度。歐陽公的《醉翁亭記》是詩句化的古典散文,里面包含有三、五、六、九字之駢,句式長短錯落有致,行文流利瀟灑,英譯過程中也必然也要考慮到形美再現的問題。
例2這句原文運用了五字駢、三字駢,句與句之間有凝練對稱的美感。按許氏“三美論”之說,原文的句子駢散結合,則相應的譯文也要采用富于靈活性變化性的句式。
楊的譯文讀來有一種白話文般清晰活潑之感,對于原文語序也有所調整,把“滁人游也”放在了段首,可能是出于英語行文習慣的考慮,起到總括這段的作用。譯文總體來說是原文內容及意境上的忠實再現,但句式較為冗長拖沓,有失原文形式上的美感。對于“前者呼,后者應”的對偶之句,楊譯干脆做一句話翻譯,變成了“前呼后應”。相比之下,Giles的譯文則保留了和原文一樣的結構。他臨摹漢語的流水句式,選擇不用連詞而用分號將句子意義分層,句式長短錯落有致,完全按照原文中的五字駢和三字駢相應地翻譯成對仗的長句和短句,使得譯文讀上去輕快暢達,看上去怡然舒緩,再現了原文的形式美。再者,對于“歌于途”的翻譯,Giles用的“sing their way”比楊譯的“sing as they go”要文雅地道。本例只是Giles譯本和原文形式美相呼應的一處代表。再如 “朝而往,暮而歸……”楊譯為“A man going there in the morning and returning in the evening”,Giles譯為“Morning is the time to go thither, returning with the shades off night”,“朝而往”和“暮而歸”是三字駢,形成對仗,楊譯也直接把這兩個分句縮減為一句“朝往暮歸”,如他在前文中對“前者呼,后者應”合二為一的做法如出一轍,不僅有損原文的音韻,更是對原文形式美的破壞;而Giles根據原文的對仗形式,仍以兩個分句處理,實現了原文的形式美再現。依此,Giles在駢句的翻譯上實現了與原文在句子長短和對仗工整方面的一致。
三、結語
通過以上譯例的對比研究我們發現,兩個譯本在三美再現方面各有千秋,也存在失彩之處。作為深諳中國文化的楊夫婦,其譯本基本做到了對原文意義的忠實再現,但是對音美和形美的傳達有所欠缺。而Giles重視再現這篇古典散文的審美信息,盡管因文化差異有幾處在意義的傳達上出現了誤譯,但無傷大雅,總體上給讀者帶來了更多美的視聽享受。總而言之,“三美論”框架下,Giles的譯文要略勝一籌,在更大程度上重現了這篇古典散文的意境美、語言美和結構美。
參考文獻:
[1]Herbert A. Giles. 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 [M].Shanghai. Belly and Malsy, Limited. 1922. P158.
[2] 羅經國.古文觀止精選漢英對照[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 聶影影.古代散文英譯的啟示[J].英語教師,2014(12).
[4] 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一、 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一種重要的動力,是學生學習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古人“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等等眾多生動的例子也正說明興趣所產生的熱情和積極性。
在文言文教學中,應多開展一些活動,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氣氛中接受知識,掌握知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如我們在教《桃花源記》這一課時,在熟讀疏通文意之后,就讓學生到講臺前表演,把武陵人的奇遇再現出來,學生積極參與,情感相當投入,特別是扮演武陵人的方言許,他先是模仿武陵人劃船的動作,接著通過自己的創造想象,再現了武陵人發現桃花林時的心理活動,并把講桌當成桃花源的洞口鉆進去••••••。此時學生已置身于世外桃源,沉醉在陶潛所勾畫的理想世界中了。同樣,《黔之驢》《出師表》《愚公移山》等都可以作為課本劇題材讓學生盡情的發揮。學生在編排、表演課本劇時可以打破常規限制,增加一些時尚元素以達到增加趣味性的目的,這樣,枯燥難懂的文言文,通過編、演、看、評就會趣味無窮。
此外,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幽默故事,詩歌、傳說、名人軼事等,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如在講諸葛亮的《出師表》時,可從學生們熟知的桃園三結義、白帝城托孤等故事引入;林嗣環的《口技》可以播放一些生動的現代口技表演,學生們都躍躍欲試,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在教《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時候,我們可以從比干勸諫紂王善待民眾卻遭挖心而死,伍子胥進諫卻被殺,韓愈因勸諫皇帝迎佛骨一事而遭貶等歷史故事引入,讓學生認識到鄒忌的責任心和愛國精神,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的了解課文內容。不過,使用這些方法切不可漫無邊際,點到為止即可。
二、 強化閱讀能力
強化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必須先打好學生閱讀的基礎,文言文與現代文不同,例如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比較多,而現代文的詞一般都是兩個以上的,文言文中許多句子的結構也與現代文有許多差別等。
閱讀文言文首先要把握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及用法,主要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及詞類的活用,其中詞類活用有名詞活用、動詞活用、形容詞活用、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虛詞需要著重掌握以下幾個:而、以、于、之、其、則、乃、也、者、然、何等,其中最重要的五個是:之、其、而、以、于。
另外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書名等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在這個句子中“慶歷”是年號、“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均不用翻譯,這句話就可以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做適當的調整。例如:“微斯人,吾誰與歸?”(介賓倒裝)可以翻譯為“沒有這樣的人,我歸心與誰呢?”;劉禹錫《陋室銘》中“何陋之有?”是謂賓倒裝,“有何陋之”可翻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呢?”,“何”疑問代詞,“之”是助詞,無實在意義,是賓語前置的標志。不管是何種特殊句式,都不能違反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那就是信(準確、忠實于原文、不歪曲、不遺漏、不隨意增減意思。)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雅(簡明、優美)。
最后要學會思考作者蘊含在文字里的寫作意圖。有的作者是將主旨蘊藏在整個敘事過程中,有的是在結尾直抒胸臆,發表議論。如范仲淹的《醉翁亭記》,作者將自己的寫作意圖蘊藏在寫景、抒情中,全文極其生動的描寫醉翁亭的秀麗風光及滁州人民怡然自樂的生活,從側面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政治清明的氛圍,作者的醉與樂更是畫龍點睛,勾出了文章的主旨,那就是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學生掌握了文言文的一些常用詞句及寫作特點后,還要多讀,多練,閱讀能力才會逐漸提高。
三、 熟讀背誦提高寫作能力
綜觀近幾年的文言文閱讀考查題,所選取的文言文閱讀材料,課內外兼而有之。即便是比較閱讀,也是課內課外兼顧的比較閱讀,其考查內容涉及到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斷句、特殊句式、文言翻譯、原文填空、文章內容理解。文言實詞包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含開放性試題,主要由客觀向主觀表述題發展,近年來一些展示個性的開放性創新題應運而生。要想在短短的中考總復習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復習備考策略尤為重要,下面簡要談幾點復習備考策略。
【方法導航】
一、立足教材,歸納梳理,夯實基礎
無論閱讀材料來自于課內還是課外,讀懂一段文言文所需的知識都跟課內的積累是分不開的,因此復習時要立足于教材,以課內知識的掌握為基礎,熟記注釋并積累文中關鍵詞語,在此基礎上系統地梳理歸納,積累文言知識,形成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文言實詞的積累
從全國各地的中考試題來看,對文言實詞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幾個考點上面,其中考題中要求解釋的實詞多數又是書下的注釋,因此應熟記書下注釋并積累文中關鍵詞語。
1.一詞多義。這是文言文學習和考試的重點內容之一,大家應對七~九年級的一詞多義現象進行歸納和整理,并結合語境去判斷它的含義。一詞多義的現象很突出。如《桃花源記》中的“舍”“志”“尋”,《捕蛇者說》中的“毒”“悲”“已”等。
2.詞類活用。詞類活用就是類詞臨時具備了另一類詞的語法特點,并且臨時作為另一類詞來使用的一種語法現象。詞類活用現象不僅是文言文學習和考試的重點內容之一,更是初中文言文學習中的難點。根據語境推斷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最為有效的一把鑰匙。常見的活用情況:(1)名詞活用為動詞,如:衣素衣而出(穿著)(《楊布打狗》);(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親賢臣,遠小人(親,親近;遠,疏遠)(《出師表》);(3)動詞活用為名詞,如: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奔馳的馬)(《三峽》);(4)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如:此皆良實(善良誠實的人)(《出師表》);(5)名詞作狀語,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箕畚……)(《愚公移山》);(6)使動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苦,使……受苦;勞,使……勞累)(《孟子?告天下》);(7)意動用法,如: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少,覺得少;輕,覺得輕)(《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3.古今異義。文言文中有許多詞語與現代漢語差別比較大,不僅是理解和翻譯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考試命題者的關注點。如:(1)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出師表》);(2)將軍宜枉駕顧之(拜訪)(《隆中對》)。
4.通假字。初中三年的文言文中通假字有幾十個,應當熟記,并且要掌握通假字讀音規律。如甲字通乙字,則讀乙音。比如“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的“見”通“現”,讀作“xiàn”,并且還要有根據上下文相互制約的關系,推斷出該詞是否是通假字的能力。
(二)文言虛詞的積累
初中階段,應該掌握的重點虛詞有:之、而、以、于、則、乎、雖、焉、因、其、然、且、為、者等等。如:(1)吾于天下亦不輕矣(“于”在這里是一個連詞,可以解釋為“對,對…來說”)(《說苑?敬慎》);(2)往矣,子勿,以魯國驕土(因為……就……)(《韓詩外傳》);(3)夫君子之行(主謂之間的“之”,不譯,取消句子獨立性)(《誡子書》);(4)險躁則不能冶性(就)(《誡子書》)。
此外,“而”字在古文中出現幾率很高,也是應重點掌握的虛詞。(1)表并列。如: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2)表轉折。如:而鄉鄰之生日(《捕蛇者說》)。(3)表承接。如:然得而臘之以為餌(《捕蛇者說》)。(4)表修飾(連接狀語和中心詞時,表示偏正關系)。如:則弛然而臥(《捕蛇者說》)。(5)表因果。如: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記》)。(6)表遞進。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三)文言句式
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它們和現代漢語差別比較大,掌握文言句式的特點,有助于全面準確理解文章,提高閱讀的速度和質量,要著重復習。
1.判斷句。文言判斷句的基本形式為“……者……也”,有的在主謂之用“即”“乃”“則”等詞表示判斷。如:吟鞭東指即天涯(《己亥雜詩》)。
2.被動句。古漢語多用“為……所……”,“于”“被”等表示,如:“帝感其誠”(《愚公移山》)。
3.倒裝句。(1)主謂倒裝。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定語后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3)賓語前置。如:何陋之有(《v室銘》)。(4)介賓短語后置。如: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
4.省略句。文言文省略比較多,例如:(蛇)觸草木,(草和樹)盡死;以嚙人,無(能夠)御之者。(《捕蛇者說》)。
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的成分要補充出來。
(四)文言文名句的積累
積累文言名句不僅是完成默寫類試題的需要,也是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的關鍵,更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方法,對于教材中那些要求背誦的篇目、重點語句,不僅要能夠熟練地背誦,還要能夠準確無誤地默寫,盡量不在這上面丟分。
(五)文化常識
這些內容不一定直接考查,但是在文言文閱讀中會以不同形式出現,比如古代禮俗名目、人物典故、名號稱謂、歷法時節、歷史地理、官職科舉等,因此復習時需注意積累。
二、強化積累,重視翻譯,掌握規律
文言文的考查,基本源自課內,所以要緊扣課本,夯實基礎。從字詞句到文學常識、思想感情等,找出要點,總結規律,要逐篇過關,并形成運用能力。
1.文言句子的翻譯。文言語句翻譯是中考的必考內容,也是大部分考生失分多的地方。如2015年廣東省廣州市中考題,把“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翻譯成現代漢語。
在評分說明中有:如“躬、于、聞、達、于”以及賓語前置等詞語,句式,落實不夠,酌情扣分。這說明中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評分要求很嚴格,不僅僅要求準確、通順,盡量做到語句優美,符合原文風格,達到“信、達、雅”的標準,還特別強調落實到一些重點的文言實詞、虛詞以及特殊句式上,可以說是所有文言知識的綜合運用。
文言文翻譯可以采取“留”“換”“補”“增”“刪”“調”“擴”等方法,把握“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準確把握詞語和句子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
另外對三類特殊句子要重點強化記憶:(1)課文注釋里整句翻譯的句子。這類句子很容易成為命題的內容,復習時應該注意。(2)本身有特點的句子。如: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表明作者的觀點、態度、情感變化的句子;文中的名言警句;含有特殊實詞(如: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的句子;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3)特殊句式的句子。如: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
2.妙用誦讀,培養理解和感悟能力。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有效方法之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的功夫到位了,默寫、斷句、解釋、翻譯、理解和運用等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理解和感悟能力自然也會提高。因此,在平時學習和復習過程中應養成反復誦讀課文的習慣。
三、遵循規律,拓展遷移,提升能力
《考試大綱》規定,要有計劃地閱讀課外讀物。因此同學們在復習時要注意遵循我們自身的認知規律,如從感性到理性,先事例后歸納等。積累一定的基礎知識,提高翻譯能力,培養理解和感悟能力之后,還要有針對性地挑選一些短小、淺顯的課外文言文進行拓展閱讀,以求靈活運用,實現知識的遷移。
對于課外文言文應該按照課內文言文的閱讀要求進行模擬訓練。在訓練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詞語的解釋;句子的翻譯;內容的理解;開放性試題。對課外選文中的意蘊比較豐富的句子,要能用自己的話進行表達,或是用現代漢語進行翻譯。對課外文言文的內容,要能按要求進行分析,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課外文言文閱讀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認真積累,反復訓練,持之以恒。總之,課外文言文閱讀能力是從課內積累、延伸、遷移、反復訓練中得來的。
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文言文閱讀,我們都應當學會通過文中的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窺探人物的思想品質,學會通過作者對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貶好惡,去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至于文言文比較閱讀,對同學們來講有一定難度,建議同學們解答此類試題要抓住四個關鍵點:一是正確解讀材料,尤其是相關的課外材料(一定要借助注釋讀懂);二是認真審題,按題干要求逐一比較作答;三是要確定兩文的內在聯系,明確兩文的異同點;四是積累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