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孟浩然的詩

孟浩然的詩

時間:2023-05-30 10:29: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孟浩然的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故人西辭黃鶴樓”的下一句是“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中的“故人”就是孟浩然,李白和孟浩然是好朋友,當時孟浩然要前往廣陵,于是李白約孟浩然在江夏相見,寫下這首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翻譯:老朋友在黃鶴樓向我辭別,在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前往揚州,孤帆的影子越來越來遠,慢慢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到長江水流滾滾好像自天邊而來。

在盛唐時期,李白和孟浩然都是著名的詩人,兩人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李白20多歲的時候,名聲還不顯,當時孟浩然已經40多歲了,并且在詩壇上有一定名氣,李白對孟浩然非常敬仰,特地前往鹿門山拜訪孟浩然,從此結下一段友情。李白寫過一些關于孟浩然的詩,其中著名的兩首就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贈孟浩然》。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一、孟浩然詩詞的結構藝術

語言結構的不同是一個作家獨特語言風格的重要表現,孟浩然詩歌的語言也有他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孟浩然的詩句中經常使用多個動詞構成句子,有時在一句五言詩中會同時使用三個動詞。如在他的《早發漁浦潭》中,“飲水畏驚猿”就使用了“飲”“畏”“驚”三個動詞,還將“飲水”前置,使用了倒裝句的方式。動詞在詩句中高密度地使用,充分而又準確地表現出了吟誦對象的靈動和幻化,可以更加細膩而生動地塑造事物形象。使用倒裝句也是孟浩然詩歌的一個特點。他的倒裝句豐富多樣、變化多端。他常常把句中的某些名詞前置,而改變成別的假性句式。例如,他在《姚開府山池》的“館是招賢辟”中將“館”和“樓因教舞開”中的“樓”字前置,形成了假性句式,讓詩句變得更有力量,更具變化性。而將賓語前置,用定語作為賓語的句式更是孟浩然詩句的一大特點。他在《自洛之越》中將“山水尋吳越”中的“山水”提到句首,而將原來的定語“吳越”用作賓語,形成了一個主謂賓完整的假性句式。他有時候會將一句話的某一部分前置,單獨成句,然后與剩下的部分形成一個完整的句子。如《送吳宣從事》中將用作賓語的“平生一匕首”前置,然后與剩下的部分“感激贈夫君”形成一個完整的詩句。而《醉后贈馬四》中的“四海重然諾”本來是定語,現在被放在句首,而將主語留下,又省略了系動詞和標語,形成了一個主謂賓完整的假性句式:“四海重然諾,吾嘗聞白眉”(意思是我聽說白眉也就是馬良是天下最講信用的人),這種句式在詩中也很少見到。當然,這是我們按照現代語言的語法方式來進行分析的,孟浩然在當初作詩之時未必是如此構思,我們只是為了把問題分析得更簡潔明了。然而,把要強調的部分前置,將其放在突出位置,用倒裝句的方式來加強語氣,也使詩句更有力量,變化更多。這種句式在孟浩然的詩作中運用得非常廣泛、精妙絕倫。

二、孟浩然詩詞的創作藝術

語言是思想的傳遞者,是用來表現內心世界的,孟浩然的詩句中運用到很多的語言技巧,充分地表達了他的思想和內心,也體現了語言的魅力。運用比興手法增強語言氣勢、增加語言的感染力,也是孟浩然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他在《秋登蘭山寄張五》中開頭就以“北山白云”起興,進而引發對隱者的描繪。暗用陶弘景“嶺上有白云”的意境,又寫到隱者的“只可自怡悅”,格調新穎,意境優美,是首難得的佳作。在《贈蕭少府》中這樣寫少府的清明廉潔:“欲知清與潔”,然后用明月比興:“明月在澄灣”,貼切新穎,歌頌之情流露其中。運用暗用比興的敘述方式,將正義與比興巧妙融合,堪稱絕妙。他的《臨洞庭上張丞相》中,前四句描繪了洞庭湖的美麗景色,用洞庭湖的浩瀚與洶涌表達了詩人的廣闊胸襟和博大情懷,比興之妙不言而喻。后面則使用兩個比喻句:“欲濟無舟楫”和“徒有羨魚情”,用無船渡河和無鉤釣魚表達了仕途坎坷,為官無門,空懷一身抱負卻不能施展,無法報效國家的惆悵與苦悶,也含有希望得到張說的舉薦,能入仕為官的意思。比興,讓詩句顯得婉約含蓄而寓意深遠,是一種巧妙的詩歌語言藝術。孟浩然在詩歌創作中還經常用夸張和想象,寓實于虛,使詩句更加真實,具有感染力。夸張和想象是詩歌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表達方式。夸張和想象一般都是言過其實、虛幻縹緲的,但是孟浩然卻將它們化虛為實。“云夢掌中小”是孟浩然在《登望楚山最高頂》中的名句,意思是站在望楚山的頂上,看到云夢澤只有手掌般大小,是為了襯托出望楚山之高。其實唐代時期云夢澤早已經不復存在,那孟浩然又是怎么看到它像手掌般大小的呢?這就是一種化虛為實的手法,用以襯托所描寫的對象,加強語氣。“鯤飛今始見”是他《曉入南山》中的句子,意思是在南山上終于看到了傳說中的鯤飛。而實際上,鯤只是傳說中的一種動物,現實中根本沒有,這其實是孟浩然運用化虛為實的方法把它描繪成親眼所見,來加強詩句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三、孟浩然詩詞的思想藝術

思想和情感是語言的靈魂。孟浩然在詩作中千錘百煉出語言的新意,那個語言也就容易煉出新意。孟浩然的很多詩句看似語言平淡,但是往往又具有新意,處處透露出新思想的光芒,精練而明了。有時他用平淡而自然的語言,寫別人所未寫,述他人所未述,優雅而美妙。有時他還將新奇和自然的語言結合起來,拙中見巧,形成了他語言藝術的又一特色。拙,就是在別人認為要著重描繪的地方,他偏偏一筆不提,別人認為不該描寫的地方,他又妙筆重描。這種語言在別人看來貌似笨拙,但是他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表達內心的思想,似拙而實巧,他的名作《晚泊潯陽望廬山》就是這樣一個特例,一般人寫這個題目,都是描寫所見為主,所感次之,而孟浩然則完全相反,全文筆力著重描寫所感,描寫自己千里勞頓,聞鐘聲而不得,表達自己四處奔波卻不得志,殫精竭慮卻無所獲的苦悶心情,構思新穎,語言奇特。孟浩然善于運用長短句的配合和虛實詞的搭配和變化,使詩句隨著思想和內心世界的跌宕起伏而時急時緩,時而激烈時而平和,在他的佳作《萬山潭》中“垂釣坐盤石”用兩個謂語和賓語組成詩句,“水清心益閑”又是主謂句的形式,用形容詞作謂語。這兩句是寫萬山潭的清新幽靜和閑適怡悅的心情。而“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又是用主謂語加補語構成詩句,描繪了萬山潭的景物特點。“游女昔解佩,傳聞于此山”則是用倒裝句的方式描寫了神女的愛情傳說。“求之不可得”,這句又是散文句,表達出詩人欲求神女而未得的失落心情。“沿月棹歌還”則是用兩個動賓句作為狀語,起到對謂語的修飾作用,描寫劃著小船唱著歌緩緩歸去,詩的意境豁然開朗,由萬山潭過渡到漢江,更顯得意境深遠。語言不拘格調,完全是隨著意境在變化。就像是奔流的長江,蜿蜒曲折,變化無窮,卻又滔滔不絕,一脈相通。詩文并不長,但是作者卻將內容的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波瀾壯闊,顯示出孟浩然扎實的語言功底和非凡的文學才能。自然的語言是語言意識的最高境界,孟浩然就做到了這點。他運用各種藝術手法,對語言進行精練,從而形成了準確生動、簡潔明快而又清新自然的語言。這種語言藝術的自然并不是原始的自然,也不是口語的自然,而是經過千錘百煉創造的自然,是語言藝術的最高境界,達到了語言與思想的和諧統一。人們在讀孟浩然的詩句時,完全陶醉在精神的世界里,而忘卻了語言的存在,只覺得被作者的思想所感染,而忘記了對語言的思考,最終讓人得意忘言。

作者:任雅聰 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第3篇

1、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2、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后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

3、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后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并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來源:文章屋網 )

第4篇

金色的陽光照耀著黃鶴樓,滾滾的長江水發著金光。黃鶴樓之下綠樹成蔭,鶯歌燕舞,萬分迷人。

黃鶴樓里,坐著一對老朋友,李白和孟浩然。今天,孟浩然要前往揚州。李白高舉酒杯,鄭重的說道:“再見了,老朋友,我愿你今后的生活更加快樂,不用總念掛著我,我這里一切都好!”這一句話深深的打動了孟浩然,深深的印在了孟浩然心中。頓時,孟浩然萬分激動,萬分舍不得這位許久的朋友,眼眶中聚滿了淚水。李白見此,規勸到:“兄弟,不要傷心,我們還會見面的。”說著,李白從衣袖中掏出一張紙,深切的對他說:“兄弟,這是我為你寫的詩。想念我時,拿出來瞧瞧。”孟浩然用顫動的雙手接過這份珍貴的禮物,說道:“一定的,我一定會珍藏的,一定的。”李白忍不住了,用那寬大的衣袖當當自己的雙眼,可誰知道,他是在哭泣、流淚,因為他舍不得這位知心朋友啊!

轉眼間,孟浩然上船了。一對老朋友慢慢地向江邊靠去,他們多么希望時間能停止啊,做最后的辭別。

“再見了,老朋友!”李白揮手向孟浩然招去,李白站在岸邊,望著船越走越遠,消失在晴朗的天空,他再一次高喊:“老朋友,再見了!”

第5篇

1、故人西辭黃鶴樓出自《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全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這是一首送別詩。孟浩然從湖北到廣陵去,李白在黃鶴樓給他送行,作了這首詩時間應當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從27歲到35歲的將近十年之間,雖然也到處漫游,但卻比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陸境外,這時,他認識了當時著名的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歲,本是襄陽人,隱居鹿山門,常在吳、越、湘、閩等地漫游。這時他正想出游吳、越一帶,兩位大詩人在黃鶴樓分別,留下著名詩篇。詩題中“之廣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來源:文章屋網 )

第6篇

故人西辭黃鶴樓。出自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譯文: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賞析:這是一首送別詩。孟浩然從湖北到廣陵去,李白在黃鶴樓給他送行,作了這首詩時間應當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從27歲到35歲的將近十年之間,雖然也到處漫游,但卻比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陸境外,這時,他認識了當時著名的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歲,本是襄陽(今屬湖北省)人,隱居鹿山門,常在吳、越、湘、閩等地漫游。這時他正想出游吳、越一帶,兩位大詩人在黃鶴樓分別,留下著名詩篇。詩題中“之廣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來源:文章屋網 )

第7篇

關鍵字:孟浩然;垂釣意象;釣名;釣心;漁父形象

中圖分類號:I0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5-0015-02

孟浩然向來以隱士聞名,聞一多在《唐詩雜論?孟浩然》一文中認為:“隱居本是那時代普遍的傾向,但在旁人僅僅是一個期望,至多也只是點暫時的調劑,或過期的補償,在孟浩然卻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事實”,“孟浩然是為隱居而隱居,為著一個浪漫的理想,為著對古人的一個神圣的默契而隱居”。另在《聞一多論古典文學》中說:“唐代詩人都有登第狂,獨浩然超然物外。”顯然,聞一多認為孟浩然是一位地道的隱者。但現今也有一些學者更為關注孟浩然入仕思想的研究,一般認為孟浩然一生是有著強烈而執著入仕追求的。

終其孟浩然的一生我們知道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隱居中度過的,他作為一位漁父形象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也應看到孟浩然的一生是在充滿內心矛盾的隱居生活中度過,其漁父形象并不單純。

《全唐詩》中收錄孟浩然詩近三百首,其中有十四首詩中出現了“垂釣”意象,孟浩然詩中多用垂釣意象可見其用意并不尋同。

從孟浩然詩中垂釣意象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垂釣的漁父形象。

《全唐詩》中孟浩然詩歌中的垂釣意象列表

一、釣名的漁父形象――以隱求仕的出仕思想

釣,是漢字中頗具文化色彩意義的詞匯,最早寫成“”,其象形特征明顯,后來寫成“釣”。《說文》說:“釣,鉤魚也。從金、勺之聲。”段玉裁注謂:“釣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魚謂之釣。”亦有人以“釣”字從金,將其與釣利連在一起,于是有“釣利”、“釣名”、“釣奇”、“釣人”的說法。

“垂釣”作為漁父形象的重要意象特征,被賦予特殊的意義。《莊子》中關于垂釣、釣魚的描寫有《秋水》中“莊子釣于濮水”, 《田子方》中“臧丈人釣魚”等。《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魚釣奸周西伯。……于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史記》卷七十九《范雎列傳》:“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于渭濱耳。”說呂尚為了引起當權者的注意,絞盡腦汁,天天在渭水邊上垂釣等待周文王。為了引起注意,他以直釣、無餌、魚鉤離水面三尺垂釣的三大奇怪之舉,使當時人大為不解,他還時常大叫“快上鉤呀!愿者快上鉤啊!”旁觀者都把他看成瘋子。然而,正是這種怪異的行為引起了周文王的好奇之心,并在與之交談中發現了呂尚的奇材謀略。文王得呂尚嘆道:“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圣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耶!吾太公望子久矣!”呂尚成為文王的軍師后,輔助文王內修外結,使周部落擁有天下三分之二,拜丞相,后輔佐周武文滅殷,建立周朝。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作臨洞庭)】:“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詩中“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可見孟浩然求仕的心情是相當迫切的,他企求得到別人的援引,苦于“欲濟無舟揖”,于是發出了“徒有羨魚情”的心聲。

【與杭州薛司戶登樟亭樓作】“今日觀溟漲,垂綸學釣鰲。”《列子?湯問篇》載:古代渤海東面有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五座大山。山無根柢,常隨潮波上下往還。大帝怕仙山漂流到西極,“乃命于禺疆(古傳說中北方神人)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于是岱輿、員嶠二山流于北極,沈于大海,仙圣之播遷者巨億計。”在這首詩里孟浩然是借釣鰲來比喻自己的遠大抱負,渴望有朝一日可展自才。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孟浩然在其大部分的隱居的生活中較多地進行垂釣活動,詩作中也多運用其意象,可見孟漁翁在釣,釣的卻是希望。

二、釣心的漁父形象――淡泊清靜的隱逸思想

垂釣和其他捕魚方式不同,有著相當的偶然性和未知性,有時一天也難以釣上一條魚,所以說“釣”就需要平靜和耐心。也正是“釣”的不可預測的神秘性,蘊涵著有無相生的道理,才有令真正的“釣”者“斜風細雨不須歸”的無窮魅力。如此虛靜平和的心態,非超凡脫俗之隱逸者莫能為之。因此進行垂釣活動必須要有淡泊、清靜之心,垂釣也即釣心。

讀孟浩然的詩你會覺得身心得到放松,心是平靜的,清淡的。 明代陸時雍《詩境總論》曾說:“孟詩誦之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孟詩中空靈淡雅的意境映射出詩人恬淡閑適的心境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調。

寄情山水,于青山秀水中徜徉,去感受自然的親切,他喜歡這樣借著山水的靈性而貯住了心靈的那份清秀。

詩人與自然的親近、渴求過清幽的隱居生活,源于他內心深處的那份自適與靜謐。《重訂唐詩別裁集?凡例》中說“孟山人”學陶“得其閑遠”,孟浩然自己在詩中也寫道:“常讀高士傳,最嘉陶征君。”(《仲夏歸南園寄京邑舊游》)可見其對陶淵明的仰慕。

像盛唐時代的許多士子一樣,孟浩然也有濟世報國的宏圖,也渴望在那個盛世年代的政治舞臺上一顯身手,但他卻不醉心于仕途。孟浩然于開元十二、三年間游歷洛陽,他想趁此時廣交賢達,博取令譽,然后通過援引走上青云之路,然而當時卻少人援引,所以孟浩然于開元十六年赴長安應進士舉,這一年他已經年近四十了。但是,與盛唐時代汲汲功名的許多人不同,孟浩然一試不第后,再也沒有做“登龍門”的嘗試,而旋即縱情山水,過著優游的隱士生活。孟浩然這樣的選擇皆源于內心深處的那份向往淡泊,清靜的理想。

由孟浩然自求仕而轉向歸隱的思想過程,自然也不難理解他對待韓朝宗的舉薦的態度。他最初同意與韓一同赴京,“約日引謁”,后來喝酒喝得高興,卻又“畢席不赴”,表面上前后行為矛盾,其實都是出于“求真”、“放性”的考慮,是其淡泊,清靜之心的歸醒。

【萬山潭作】“垂釣坐盤石,水清心亦閑。”此詩寫萬山潭清幽之景通過寫垂釣之樂寫出詩人閑適的心境和自身隱逸情趣,意象本身就非常清幽雅致,與此時詩人虛靜的心態結合,便形成一種清雅的境界,成全了詩人隱逸往屬。

【題李十四莊,兼贈綦毋校書】“抱琴來取醉,垂釣坐乘閑。”青山秀水可以幫人洗滌機心,脫凡超俗,詩人愿意在山水間抱琴歌唱,喝酒縱樂,垂釣乘舟游玩,以一種富于生機的恬靜而自樂,以此來本真地活著自己,在這里,詩人的情感是興奮、驚喜、歡快的,不僅詩人的心在干凈而清秀的隱逸中得到凈化,同時他也自享了隱逸的愉悅。

垂釣成全了孟浩然的本真追求,一份淡泊清靜的心,一份安適自樂的情趣,也成全了其隱逸的心情。

“垂釣”的耐心和等待之情境,恰好映射孟浩然徘徊于出仕和隱逸之間的狀態。然而孟浩然追求的絕非是“桃花流水撅魚肥”,而是“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的境界。

參考文獻:

[1]聞一多.唐詩雜論[M].北京:中華書局, 2003.

[2]陸時雍.詩境總論[M].北京:中華書局, 1981.

第8篇

【關鍵詞】 孟浩然 田園詩 白描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6(b)-0189-02

東晉末年,陶淵明以其樸素自然的語言和悠閑恬靜的情調寫了不少描繪田園生活的詩篇,從此開了田園詩的先河,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田園詩的開山鼻祖。繼陶淵明之后也有繼承者,但卻很少有發展。直到盛唐時期,孟浩然的出現,才使田園詩走向了一個強盛時期。他繼承并發揚了陶淵明的田園詩,成為了田園詩的又一代表人物。

孟浩然繼承和發揚陶淵明的田園詩風,首先是因為他對陶淵明人格的推崇。“我愛陶家趣,園林無俗情”(《李氏園》),“嘗讀《高士傳》,最愛陶征君,目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游》)。因此孟浩然也追隨陶淵明把筆觸伸向恬靜安謐的田園,去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其次與孟浩然的生活經歷有著很重要的關聯。他早年隱居鹿門山,四十歲才入京舉進士,不第而歸。又由于性格剛直耿介,不愿委屈自己去巴結權貴,最終只能回歸田園,以布衣終其一生。簡單的生活經歷,使孟浩然的詩歌題材比較單純,田園詩就是他隱居生活的一個側面反映。他的田園詩,在對陶淵明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形成了自身的特點。

1 沉醉田園,享受美好而愉快的田園生活

孟浩然對陶淵明的人格是敬仰的,在生活方式上,他也追隨著陶淵明的腳步,求仕未成,回歸田園,在恬淡悠然的田園生活中來尋找自己精神的棲息地。沉醉田園,盡情去享受美好而愉快的田園生活。

《過故人莊》這樣寫道:“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這是怎樣一幅充滿生機,毫無負擔的農家生活圖景呀!老朋友殺雞做飯,邀請我去做客。田家沒有山珍海味,一盤肥雞就是待客的佳肴,何其親切。一路進莊,蔥蘢茂密的綠樹環繞村莊,清幽寧靜;遠處連綿的青山給田園筑起一道天然的屏障。到了老朋友家,臨窗把盞,看著窗外的打谷場和翠綠的菜園,家長里短,細細碎碎,說的都是有關農家收成、年景的輕松話題。不覺時間溜走,該告辭了。臨走時,率真地向主人表示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還要來觀賞。在這里,一盤家常的菜肴,一碗自家釀的美酒,清幽寧靜的村莊,遠處的青山,再輔以家常話的絮叨,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親切、美好。身在這樣的田園中,如何不叫人心情愉快呢。

再來看《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農家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年過四十的詩人不做官,但卻擔憂農事,于是就和那些在田野里耕種的農夫嘮嘮家常,扛著鋤頭隨著調皮的牧童去田里勞作。田間地頭,大家坐在一起,說到今年的年成氣候,都說一定是個好年景。荷鋤耕作,期盼好的年景,說到是豐年時,我們都可以感受得到詩人是的快樂。農家的生活雖苦累,但卻沒有紛爭,沒有精神枷鎖,是輕松的,隨性的,這不正是詩人想要擁有的生活嗎?

田家的生活是平淡的,但其中也充滿了情趣。這首《戲題》(又作《戲贈主人》):“主人客醉眠未起,主人呼解酲。已言雞黍熟,復道甕頭清。”這是一組“客”與“主”的對話,詩人喝醉了還沒醒過來,熱情的主人又來了。“飯做好了,雞也燉好了,快起來喝好酒吧”。“呼”、“已言”、“復道”,把主人的熱情好客形象表現了出來,又反襯出了“客”與“主”之間的熟稔,“客”已融入到了這地地道道的農家生活,妙趣橫生。

在孟浩然的筆下,農家熱情,農人勤勞善良,田園靜謐安詳。身在這樣的氛圍里,心情自然快樂充實。

2 簡單勾勒,白描平淡樸素的田園風光。

第9篇

過 故 人 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

【作者】

孟浩然,唐代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他與王維并稱“王孟”,是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后世有“王孟詩派”之稱。

孟浩然的詩多寫隱居的閑適和旅途的景色,他的詩似即興而發,信手拈來,卻韻致深厚,妙趣無窮。寫景歷歷如畫,筆調優美;寫田園風光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現存詩二百余首,其中大量的山水詩在當時很負盛名。

【意譯】

老朋友準備了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的田莊去。一到莊外,只見樹木濃密,在村子的外邊連成一片,一抹青山斜立在城外。到了他家,擺起酒席,面對著窗外的打谷場和菜園,我們舉杯對飲,談論農作物生長的情形。告別時我告訴他:等到重陽節那天,我還要再來欣賞。

【賞析】

這首詩之所以能具有這樣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因為全詩清新如話,既不用典,也不生澀,讀起來讓人感到自然而又真摯,一種古道熱腸的友情躍然紙上。

詩人以喜悅的感情,寫出了農村平和的生活、美麗恬靜的景色。既無名山勝水,也無異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場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樸感情的農家朋友,令人感到輕松愜意。

第10篇

昨日還是晴空萬里烈日炎炎,今日已是秋風送爽。昨日的我還在品嘗雪糕,今日的我早已換上了夾克。大雁南飛,秋天歸來。

我發現了爬山虎。它不像玫瑰一樣高貴,也不像一樣美麗,它只是一棵爬山虎。它沿著墻壁攀登,不知經過了多少春、夏、秋、冬,風風雨雨,可它仍然堅強地生長。春天,它換了一身綠色的衣服,春風吹在它又細又長的莖上,顯得生機勃勃,非常有活力。夏天,它和兄弟姐妹牽起了手,長得蔥蔥蘢蘢。墻上、樹干上布滿了深綠色,把它們打扮上了美麗的顏色。秋天,它的葉子變成了紫紅色,上面的葉莖顯得很明顯。到了深秋,葉子變成了深紅色,冬天,雖然它的葉子掉光了,可是它還有生命,它正在暗暗的使勁,為明年春天的生長做著準備。

秋天就像一位美麗的小姑娘在大地灑下秋天的詩句,這使我想起了孟浩然的詩初秋。

《初秋》【唐】孟浩然

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凄涼。

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

第11篇

陶淵明的詩作主要以田園生活為主題,代表作有《歸園田居》五首、《飲酒》、《歸去來兮辭》等,其中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的田園詩佳句。

謝靈運代表作有《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登池上樓》、《初去郡》等。

2、唐朝時期的山水田園派詩人眾多,有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常建等。

王維,唐代詩人,被稱為“詩佛”,宋代蘇軾評價王維的田園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詩歌主要描寫田園隱逸生活和自然風光,代表作有《鳥鳴澗》、《積雨輞川莊作》、《山居秋暝》、《鹿柴》等。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田園詩的詩人。他的詩歌以山水詩居多,如《宿建德江》、《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江上思歸》等。他的田園詩主要是寫隱居生活的高雅情懷和閑情逸致。如《過故人莊》、《游精思觀回王白云在后》等。

柳宗元的山水田園詩,善于表現孤峭高潔的境界,寄托精神上深刻的痛苦,在藝術上很有特色,如《溪居》《江雪》。

常建,詩作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風格接近王、孟一派,代表作有《題破山寺后禪院》,著名詩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3、兩宋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派詩人主要是楊萬里和范成大。

楊萬里對自然景物有著特別的敏感,獨具眼光和心胸,觀察細致,領會深刻,描寫別有生趣,蘊含哲理。代表作有《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暮行田間》等。

第12篇

一.誦讀激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學習詩歌亦然。教師要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首先要從誦讀詩歌開始。當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詩歌的閱讀當中時,詩歌所具有的韻律美、和諧美、意境美、情感美與藝術美等都能夠被學生體會出來,學習詩歌的樂趣也就油然而生了,也就能更加專注地學習詩歌了。在充滿感染力的誦讀過程中,學生也能對詩歌的思想內容有著更深的體會,與其中所蘊含的強烈的真摯情感發生共鳴。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作者通過描寫泰山雄壯之勢所表達的內心慷慨之意會在學生的誦讀過程中得到顯現。同時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注意詩歌的節奏,這樣讀起來才能瑯瑯上口。四言詩以“二二”節奏為主,五言則是“二二一”或者“二一二”的節奏,現代詩歌往往有標點隔開,所以不需要特別在意節奏的問題,只有一些如《秋天》“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這樣的詩句需要教師在領讀的過程中注意斷句。

二.知人論詩

白居易詩歌理論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說明詩歌的產生一般都有著特定的時代和人文背景。因此在詩歌內容的學習開始之前,教師要安排一個介紹作者身世背景以及本詩創作背景的環節。這個環節的內容可以由教師引導學生完成,也可以由學生課前完成然后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只有對詩歌創作時作者的情感、個人際遇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詩歌內容。如在學習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時,我們首先知道的是這是孟浩然在西游長安之時寫給張九齡的詩歌,目的是希望得到張九齡的引薦。這是一首不著痕跡的干謁詩,而孟浩然又有著才子學人的傲骨,努力掩藏著其中的干謁痕跡,所以才有了“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經典名句。理解了上述背景,孟浩然在詩中流露的入仕的急切心情也能被學生清楚地理解了。

三.緊扣詩眼

詩歌講究“練字”,即便是以白話寫就的現代詩歌在語詞的選擇上也有著一定的選擇性。無論是“吟成一個字,捻斷數根須”,還是“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都說明了練字在作詩中的重要性。同樣,品讀詩句的時候,也要對這些經過精心錘煉的詩句進行品讀才足以深刻體會詩歌的美。注重品味詩句、賞析詩句,才能對詩歌有著整體的把握。如學習崔顥的《黃鶴樓》,把握每一句詩的用詞,如“昔人”、“空余”、“不復返”、“空悠悠”等,才能對作者的憑古思鄉之情有更加充分的理解。

品味詩歌的語詞最關鍵之處在于品味其詩眼,詩眼就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如杜甫《春望》一詩的詩眼就在于一個“望”字,有對破碎山河的凝望、有對家書的期望、有對關河寧靜的盼望。又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生動地寫出了江南兩岸綠意盈盈、春風和煦的情境。學生對這樣的詞多加琢磨體會,也能積累字詞,有利于語言的學習和寫作的提高。

四.體會意境

在對學生進行詩意的講解時,不能脫離詩歌的意象與意境。意象是組成詩歌的零件,而意境則構成詩歌的生命。意象在有些詩歌中比較朦朧,而在有些詩歌中卻很清晰,作者的感情全部由意象來表達,如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全由意象組合而成,而作者的羈旅之情也在這些蕭然的意象中得到表達,思親盼歸之情也在夕陽西下的環境下顯得尤為強烈。

意境是詩人的思想情感與現實或虛擬圖景的高度融合,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與想象,以音樂、視頻、畫面等形式讓學生走進詩歌的意象之中并加以組合,形成詩歌所表達的意境,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或者其他方式演繹意境。這樣學生對詩歌意境的理解也許會更加通透。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意境是作者歸隱田園后淡然心境的真實寫照,能充分表達出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所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州县| 西峡县| 英山县| 余干县| 仪征市| 灵宝市| 湘潭县| 绿春县| 九江县| 湄潭县| 曲松县| 当雄县| 乐至县| 河间市| 潜山县| 吕梁市| 顺义区| 麦盖提县| 宿松县| 霸州市| 荃湾区| 和静县| 乌什县| 雷山县| 阳春市| 夏津县| 永定县| 西乌珠穆沁旗| 楚雄市| 东乡| 张掖市| 九寨沟县| 三亚市| 邹城市| 海安县| 隆尧县| 腾冲县| 凤城市| 三原县| 万年县| 普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