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聲聲慢尋尋覓覓

聲聲慢尋尋覓覓

時間:2023-05-30 10:28: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聲聲慢尋尋覓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疊詞 詞匯意義 語法意義 語用意義

重疊式合成詞是由兩個語素重疊構成的合成詞。包括兩種情況:一種疊詞是由兩個相同語素重疊而成,如“媽媽”、“星星”等,這兩個語素可以分開單用,意義不變。另一種疊詞是由兩個不同的語素重疊構成,如“跌跌撞撞”、“密密麻麻”,其中不重疊的“跌撞”、“密麻”不是詞,[1]但如“干干凈凈”、“整整齊齊”等一類中,“干凈”、“整齊”等是成詞的。這與只有一個語素構成的疊音詞不同,如“姥姥”、“猩猩”等,這類詞是單純詞,即兩個音節構成一個語素,不能分開單用。筆者試圖從疊詞角度,對宋代詞人李清照的詞《聲聲慢》中的動詞重疊、形容詞重疊和量詞重疊的詞匯意義、語法意義、和語用意義進行淺顯地分析。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一.詞匯意義

關于詞匯意義,筆者主要從重疊詞的具體構成結構出發,簡要分析一下其重疊的功能和作用。

(一)動詞重疊

《聲聲慢》一詞中的重疊動詞為“尋尋覓覓”,“尋尋覓覓”由兩個語素“尋”、“覓”分別重疊構成。通常,兩個不同語素重疊構成“ABAB”式動詞較多,表示動量,附加“一下”或“反復多次”的意思,如“商量商量”、“思考思考”。[1]而“尋尋覓覓”是“AABB”式,其中,“尋”、“覓”同義,均為“尋找”義,重疊后相當于“尋找”義連說4次,加重了對要“尋”、“覓”事物的渴望。而且,這樣的重疊形式要比“尋”、“覓”單個的語素或“尋覓”一詞,更能表現詞人對所要尋覓事物的熱切追求和向往。

(二)形容詞重疊

該首詞中形容詞的重疊有兩處:“冷冷清清”和“凄凄慘慘戚戚”。

“冷冷清清”是形容詞重疊的“AABB”格式,這種格式通常是由雙音節詞“AB”如“冷清”轉換而來,重疊后強調度量,附加“很”或“相當”意思,[1]類似的重疊式合成詞還有“干干凈凈”、“漂漂亮亮”、“整整齊齊”等等。“冷冷清清”就表示“很”“冷清”、“相當”“冷清”,一方面,說明這個“乍暖還寒”季節的冷清、蕭條景象;另一方面,從詞人自身遭遇、國家命運來看,單用“冷清”一詞就不足以表達詞人的切身感受。因此,重疊詞“冷冷清清”用在此處加深了程度,并且還起到了一語雙關的作用。

“凄凄慘慘戚戚”是由“凄”、“慘”、“戚”三個語素各自重疊之后依次排列構成,與上述“冷冷清清”情況又稍有不同。表面看來,屬于形容詞的“AABBCC”式,這種格式的合成詞在當今口語、書面語中都是不常見的。事實上,仔細觀察分析,可知它是上述“AABB”結構的變形。其中“凄”既可和“慘”結合組成“凄凄慘慘”結構,也可和“戚”單獨組合為“凄戚”一詞,而“慘”和“戚”也可組成“戚慘”一詞。且“凄”、“慘”、“戚”三個語素意義相近,分別重疊之后排列達6個字,更能突出強調詞境的凄涼,烘托詞人的愁情。

(三)量詞重疊

該首詞中重疊量詞為“點點滴滴”,其中,“點”、“滴”都是量詞。單音量詞重疊后表示“每”,或者強調多。[1]“點”、“滴”重疊為“點點滴滴”就把細雨之小、之多、均勻灑下的情形勾勒出來,僅僅通過這個重疊詞,讀者就能聯想到詞人描寫的情景:這牛毛似的細雨此時此刻讓詞人絲毫感覺不到浪漫,只是徒增“愁”情而已。詞人用詞之精準、描寫之細膩,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語法意義

重疊詞的語法意義,筆者主要從語法形式——重疊式出發,分析疊詞的語法范疇等意義。

(一)動詞重疊

動詞重疊具有短暫、嘗試的語法意義,[2]如“看——看看”,“說——說說”,“想——想想”等。該首詞以動詞的重疊“尋尋覓覓”開頭,告知讀者詞人是在試圖、努力尋找什么,從下文“乍暖還寒時候……怎一個愁字了得”可推知,詞人正處于尋覓溫暖、快樂的探索過程中。從語法范疇上看,“尋尋覓覓”也體現出詞人寫詞時或寫詞前后一段時間內正在發生的動作行為或心理傾向。在形態變化不豐富的漢語中,重疊式合成詞“尋尋覓覓”就體現了動詞時、體的語法范疇意義。

(二)形容詞重疊

形容詞重疊具有程度高或適中的語法意義,[2]如“漂亮——漂漂亮亮”,“認真——認認真真”,“仔細——仔仔細細”等。該詞中“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就有“冷清”、“凄慘”程度高的涵義,表示“非常冷清”,“非常凄慘”,相當于形態變化豐富語言中形容詞的比較級、最高級情況,這兩組詞緊跟在“尋尋覓覓”之后,做結果狀語。“尋尋覓覓”本身就流露出詞人對美好憧憬的無限渴望,結果卻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追求理想生活之切與現實凄慘之極強烈碰撞,更能激發詞人的慨嘆。語言上的兩種極端情況相遇,勢必激起新的思想火花。

(三)量詞重疊

數量詞的重疊一般具有遍指的語法意義,[2]如“條——條條大路通羅馬”等。筆者認為,該詞中“點點滴滴”沒有強調雨滴的個體性,相反,它在這里表示細雨遍及多處,即具有整體性的語法意義,同時也體現了名詞的數的語法范疇。這種反常態的用法新穎別致,使讀者眼前一亮,經得起讀者的推敲和琢磨。

三.語用意義

語用,即語言的運用,注重語詞和具體語境的適應。語境,在古詩詞里即為詩境、詞境。因此,字詞使用恰當,在詩詞中顯得更為重要。下面就簡要探討一下《聲聲慢》中疊詞的語用意義。

(一)動詞重疊

“尋尋覓覓”,如上所述,表達作者追求溫暖、快樂的探索過程。這一過程本身就具有嘗試、不確定性,需要漫長的時間來顯現最終結果。而“尋尋覓覓”首先從詞的長度上比“尋覓”要長,新興的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具有象似性,即語言結構與人們所認識的現實世界的結構是對應的。因此,“尋尋覓覓”代表詞人探索時間之漫長,過程之艱辛,這與詞人要抒發的感情是吻合的。越是強調“尋覓”的不易,與后面的“愁”景“愁”情越發沖突,憂愁之情躍然紙上。其次,若用“尋覓”一詞,則稍顯平淡,不足以適應詞的詞境,表達效果自然不如“尋尋覓覓”好。

(二)形容詞重疊

“冷冷清清”這一重疊詞加深了“冷清”的程度,符合“乍暖還寒”、“獨自怎生得黑”的詞境,暗示了不僅環境冷清,更隱藏著詞人獨自一人孤單寂寞、愁緒無人傾訴的冷清心結。“凄凄慘慘戚戚”同樣道理,與下文“晚來風急”、“滿地黃花”、“憔悴損”的詞境遙相呼應,也體現詞人“正傷心”的感情。“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看似形容詞重疊這么簡單,從語用角度看,它們確實符合語境,用在整首詞里顯得很貼切。

(三)量詞重疊

詞人在詞首用過重疊詞后并沒有“善罷甘休”,下闋用“點點滴滴”描繪“細雨”,顯出細雨之小之密,同時也象征了詞人“剪不斷,理還亂”的愁情,本來心情就不平靜,黃昏時點點滴滴的細雨只徒增憂傷而已,與詞尾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中的“愁”字融為一體,可謂是“寓詞于景”、“寓詞于情”。

四.小結

綜上所述,無論從詞匯意義、語法意義還是語用意義來分析,李清照《聲聲慢》詞中的重疊式合成詞都運用得恰到好處。另外,從詞的字數排列上看,運用疊詞,整首詞也顯得很協調。最難能可貴的是,疊詞的運用自然且切合詞境詞情,看不出有刻意雕琢的痕跡。張端義曾在《貴耳集》中評價:“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后疊又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俱無斧鑿痕。”再如元人喬吉[天凈沙]云:“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全篇都用疊詞,有刻意運用的嫌疑。陸以湉《冷廬雜識》就指出:“不若李之自然妥帖。”

總之,從語言學疊詞運用的角度看,這首詞有著獨特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邢福義,汪國勝.現代漢語[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第2篇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學寶庫中,有兩顆璀璨的明珠,那就是唐詩和宋詞。在研究宋詞時不能不研究著名女詞人李清照,而要研究李清照的詞就不能不研究那首著名的《聲慢慢》,而提到《聲慢慢》就不能不說詞中對疊詞的運用,堪稱文學中的經典。李清照是我國南宋時期享有盛譽的女詞人,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之一,對宋詞的歷史有著杰出的貢獻。她在強調詞的協律,崇尚典雅情致的基礎上,可以說是獨樹一幟,使自己的詞作獨樹一幟。在疊字疊句的用法上,她突破傳統格律詩詞的束縛,廣泛吸收民間及前人的疊字使用優點,使她的抒情詞達到很高的境界。這位頗具文學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眾多詞人中,可以說是獨樹一幟。《聲聲慢》是她晚年的作品,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節,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夏五月,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李清照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寫下了《聲聲慢》這首詞,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詩詞中,《聲聲慢》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詞。這首詞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通過對秋景、秋物的描繪,表現了李清照晚年孤苦無依、愁懷百結、度日如年的處境與心情,與之前書寫少女天真無愁之氣的詞有很大不同。“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下面就個人觀點,從以下幾方面來談疊詞的運用。

一、疊詞以抒情開篇,富有感彩

這首詞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尤其開頭三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以抒情開篇,連用七組疊字,巧妙、生動而又貼切,顯示出了李清照深厚的語言藝術功力。“尋尋覓覓”寫人的動作、神態,女主人公好像丟掉了什么珍愛的東西,在認真尋覓,這四字既包含了作者流亡以來的不幸之遇,又流露出了她對昔日歡樂生活的留戀,“尋、覓”二字重疊,傳神地表現出了國破、家散、夫亡,這些變故帶給她的劇痛、哀傷以及孤獨寂寞、茫然無措的情態。她環顧四周,想“尋覓”到一點什么東西來慰藉自己孤寂的心靈,可似乎什么東西都不在了,到處一片“冷冷清清”的景象,“冷冷清清”渲染出了環境的悲涼,主人公內心的無依無靠,也是對詞后面提到的乍暖還寒時節景象的真實寫照,這樣的心情,這樣的環境,怎能不讓人覺得“凄凄慘慘戚戚”,“凄凄慘慘戚戚”又進一步寫出了女主人公內心世界的巨大傷痛。十四個疊字既未寫悲愁,也未寫眼淚,卻蘊含著人生無窮無盡的酸甜苦辣,這些疊字由淺入深,一層一層遞進,豐富的感情內容深蘊不露,烘托出一種濃厚的悲涼氛圍,讀起來立即震撼讀者的心靈,有一種沉重的感覺,這種聲情緊密地配合了女主人公深悲大痛的文情。十四個疊字還細膩曲折地將女主人公難以言明的復雜感情、發展過程表現出來,又為全篇奠定了感情基調,使以后出現的“黃花”、“梧桐”、“細雨”這些景物都染上了濃重的感彩。在詞的下闕結尾處,又用到疊詞“點點滴滴”,與開頭照應,加重了詞的感彩。

二、疊詞運用創意出奇,層次分明

她的這首詞的詞風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李清照在她的晚年寫了一些流傳千古的佳作,也使她的藝術成就達到了最高峰。她的名作《聲聲慢》一詞就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一直被人們奉為杰作。李清照通過對殘秋景色的描寫,表現了她晚年時期國破家亡、丈夫病逝,飽經憂患離亂的愁苦生活和凄慘心情。李清照的《聲聲慢》,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和欣賞,特別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句,大膽聯用七對疊字。尤使詞人和詞評家們贊嘆不止,稱它“創意出奇”,“用字奇橫”,“句法奇創”。當然也有少數人持異議,理由是“不過奇筆耳,并非高調”。甚至有人持相反的意見,認為“此詞頗帶傖氣,而昔人極口稱之,殊不可解”。過去曾有人認為在詞里動用疊字是李清照的創舉,這種評價雖有微詞但也貼切。

這連下七組疊字,包含恍惚、寂寞、悲傷三層遞進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妙。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曾申說其婉妙:“中心無定,如有所失,故曰‘尋尋覓覓’。房櫳寂靜,空床無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六字,更深一層,寫孤獨之苦況,愈難為懷。”下闋又用“點點滴滴”兩組疊字,贏得歷代讀者無比贊嘆。有認為創意出奇者,有認為情景婉絕者。或以為工于鍛煉,出奇勝格;或以為造句新警,絕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為新,以俗為雅”;或以為“公孫大娘舞劍器手”,或以為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的論說,最能傳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疊字,一也,妙在有層次;二也,妙在曲盡思婦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尋尋’。尋尋之未見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覓覓’;覓者,尋而又細察之也。覓覓之終未有得,是良人真個去矣,閨闥之內,漸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內也。繼而‘清清’,清清,內也,非復外矣。又繼之以‘凄凄’,冷清漸蹙而凝于心。又繼之以‘慘慘’,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終之以‘戚戚’也,則腸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寫來,自疑而信,由淺入深,何等層次,幾多細膩!不然,將求疊字之巧,必貽堆砌之譏,一涉堆砌,則疊字不足云巧矣。故覓覓不可改在尋尋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兒能有之,此等筆墨,惟女兒能出之。”

三、疊詞運用感染力強,細膩而真摯

“疊字”又叫重文,從商種文體中都使用過疊字。比較而言,在韻文里運用得更多些。藝術感染力也更強烈一些。《詩經》、《古詩十九首》里疊字運用不乏其例,而在唐詩里可謂司空見慣。如自居易的“新詩三十軸,軸軸金石聲”。甚至有的詩人不憚其厭連用疊字,比如韓愈的《南山》詩:“延延離又屬,夫夫叛不遵,喝喝魚闖萍,落落月徑宿,間閻樹墻垣,蛾蛾駕車廄。參參削劍戟,煥煥衙玉繡。敷敷花披萼,啕閩屋摧雷,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超超出猶奔,蠢蠢駭不懋。”

疊字的運用,雖然不是李清照的獨創,但她也不是照貓畫虎,而是在前人的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這些疊字運用巧妙而又貼切,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古典詩詞中運用疊字的情況相當普遍。如漢代無名氏《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前六句連用六個疊字,不僅音節響亮,朗朗動聽,而且極富于變化。頭兩個寫景。“青青”寫草的顏色,“郁郁”寫柳的生態,展現出一幅生機盎然的艷陽景象:后四個細致描寫思婦的美貌,“盈盈”形容姿容美好,“皎皎”形容皮膚白皙潔凈,“娥娥”形容施脂粉后的嬌艷,“纖纖”形容手指細而柔長。

李清照的《聲聲慢》是公認的一首疊字使用極佳的名作:“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詞開頭十四個字,全是重疊使用,一向為人所稱道。“尋尋覓覓”從字面上看,似在尋找什么東西,“冷冷清清”則是“尋覓”的結果;“凄凄慘慘戚戚”則又是經過感受產生的深一層的愁苦情懷。這十四個字把一個生長于貴族之家、中經戰亂喪夫、如今過著飄零生活的女人的愁苦心境表露無遺。

李清照疊字運用恰到好處,而不在多。在元雜劇中,用疊字句最多的《貨郎擔》第三折:“我則見黯黯慘慘天涯云布,萬萬點點瀟湘夜西。正值得窄窄狹狹溝溝塹塹路崎黑黑暗暗彤云布,赤溜赤溜瀟瀟灑灑斷斷續續,出出律律忽忽魯魯陰云開處,霍霍閃閃電光星注,正值著颼颼捧摔風,淋淋淥淥雨,高高下下凹凹答上一水模糊。撲撲簌簌濕濕淥淥梳林人物,卻便似一幅慘慘瀟水墨圖。”這樣的疊字的運用,把一個雙疊和兩個雙疊交錯安排,形成音節繁促嘈雜,渲染出云密天暗,瘋狂雨驟之勢。但終覺疊字用得過多。我們知道,萬綠叢中一點紅是美,紅遍郊野也是一種美,但前者能夠給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元人喬夢符的《天凈沙》小令:“蔦蔦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這樣的疊字毫無真情實感可言,純粹是一種文字堆砌的游戲,都受到人們的諷刺;清代一位女詞人雙卿的《鳳凰臺上憶吹簫》疊字詞:“寸寸微云,絲絲殘照。有無明滅難消。正斷魂魂斷,閃閃搖搖。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隱隱迢迢。從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遙遙。問天不應,看小小雙卿,裊裊無聊。更見誰誰見,誰痛花嬌?誰望歡歡喜喜,偷素粉寫寫描描?誰還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全詞總共九十五字的詞篇,疊子多達五十八個,有名詞疊、動詞疊、形容詞疊、代詞疊,疊法靈活多變,毫無堆砌板滯的感覺,的確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全新創造。認真探究起來,這首詞運用疊字雖然報精到,在疊字的數量和用法的靈活上甚至超過了李清照的《聲聲慢》,但從總體上來說,卻仍不及李清照詞十四個疊字凝練、含蓄,所包蘊的情感內容也不及李清照詞豐富和深刻。由此我們認識到,藝術創作中技巧誠然是重要的,倘若它不能完美地為內容服務。技巧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和光彩。李清照《聲聲慢》中,起調十四個疊字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成功的經驗主要也就在于能真切而深刻地表達了女詞人國破,家亡,夫死這一細膩而豐富的心曲。

四、疊詞運用敢于創新、極富美感,影響深遠

李清照的詞敢于創新,不僅在疊字運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疊句和偶句運用上也獨見功力。疊句如“甚霎兒晴,要兒雨,霎兒風”《行香子》、“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聲調和美,節奏強烈,瑯瑯上口,從而使感情隨聲調的起伏變化而升華。對偶句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人悄悄,月依依”《訴衷情》等,都是極佳的對偶句,平仄協調,屬對工整,圓潤如珠,優美和諧。

李清照還非常擅于向前人、向民間文藝學習,常有口語熔煉其中。眾所周知,詞本來是民間的藝術,可是后來被士大夫壟斷,與人民群眾脫離了,因而也逐漸消蝕了它的生氣,詞搬用典故蔚然成風。但李清照獨具慧眼,沒有隨波逐流,注意從民間語言中汲取養料。她的《聲聲慢》就是一例,如“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的“將息”就并非文人們的書面語言,大約為庸宋時的方言。再如,“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幾句語言簡單樸素,卻十分寫實,表現了女主人與侍女的一段間斷應答,“卻”字生動地表現了李清照對侍女漫不經心的回答的失望與質疑。

隨著時代的發展,就文學體裁而言,詩詞、散文等也都有疊詞的運用!

現代詩人徐志摩的詩有很強的音樂美。如《再別康橋》第一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疊詞“輕輕”連用三次,給人一種飄逸之感。把全詩柔和、優雅的情調在開頭即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代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之所以感人至深,不僅在于使用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使本來抽象的鄉愁變得具體可感,而且與疊詞的運用大有關系,四節中運用了四個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使得全詩低回難抑,如怨如訴。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語言清麗樸素、形象生動、意境優美。尤其是疊詞的靈活運用更是他文章的一大閃光點,在他的《荷塘月色》等散文中用了多處的疊詞,豐滿了作品的藝術形象,令人愛不釋手:蓊蓊郁郁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樹,脈脈的流水,陰森森的小路,淡淡的月色等等,這些平實自然的疊詞,朗讀起來富有節奏感,情景交融,感染強烈,美在其中!

當代作家碧野的散文《天山景物記》“在那白皚皚的群峰的雪線以下,是蜿蜒無盡的翠綠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無數撐天的巨傘。重重疊疊的枝丫間,只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短短五句話使用了四個疊詞“白皚皚、密密、重重疊疊、斑斑點點”。極寫天山原始森林的廣闊和茂密。

綜上所述,疊詞作為語言的一種運用形式。廣泛存在于各種文學作品中,對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加強作品節奏和表現作者感情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之所以說在運用疊字方面,李清照獨占鰲頭,是因為她用得大膽而成功,是宋詞中絕無僅有的。其大膽之處在于:《聲聲慢》有平仄二體,她用的是仄體,而且在詞的開頭,連用十個難發的齒音:“尋尋”、“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樣多的齒音連用,是前人所沒有的。由于這些疊字和思想內容的表達有機地揉和在一起,顯得獨具匠心。這十四個疊字包含了三層意思,而這三層意思渾然成為一體:“尋尋覓覓”寫人的動作、神態,表達作者的心理感受,作者內心孤寂而空虛,想要尋覓她過去美好生活,結果是什么也尋找不到,這就更加深了她的沉寂索寞之感;“冷冷清清”則寫環境的悲涼,這樣的心情又恰逢乍暖還寒的季節,自然倍感清冷:“凄凄慘慘戚戚”,進一步書寫內心感受,內心世界的巨大傷痛。廖廖十四個疊字競融鑄了如此豐富的內容,只覺齒舌音來回反復吟唱,徘徊低迷,婉轉凄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已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彌漫開來,久久不散,余味無窮。這正是人們推崇李清照疊字運用的原因所在。經過上文對李清照詞作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李清照敢于創新,在疊字、疊句和偶句運用上獨見功力;李清照善于從民間語言里提煉出生動曉暢的口語。李清照以高超的語言運用技能,贏得了當時的文人以及后人的贊賞。因此,我們可以說李清照的詞在具有很高的藝術技巧的同時還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堪稱千古絕唱!

參考文獻:

[1]林健.李清照詩詞評釋.廣東人民出版社.

[2]吳惠娟.自是花中第一流.上海古籍出版社.

[3]陳祖美.李清照評傳.大連出版社.

[4]鶴林玉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33.

[5]詞律[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8.132.

[6]詞微[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37.

第3篇

下面從《聲聲慢》來解讀李清照的“詞里人生”。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最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的創作時間,向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李清照中年抒發被丈夫趙明誠疏離冷落及膝下無嗣的愁苦情懷之作;一種說法是追隨皇帝南度之后,歷經國家動蕩,顛沛流離,夫死再嫁,孤苦無依之后所作。筆者以為后一種說法比較準確。

曾經的李清照是流水照花的美神,才情絕,愛情美,胸有塊壘,大筆如虹,而今竟然“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有恍恍惚惚、失魂落魄之感。這千百年被涵詠咀嚼過無數次的句子里,究竟包含了怎樣的人生際遇?

是的。

曾經的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如夢令?常記西亭日暮》),有過最無憂無慮的年輕時光。

而今,國破流離,醉不成歡,歸家無路。

曾經的李清照,“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夫婦相得,夫唱婦隨,猜書賭茶,樂之如斯,她所擁有的,是尋常卻唯美的愛情生活。

納蘭容若的“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到是尋常”(《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用的正是是李清照夫婦的典故。

而今,丈夫趙明誠病逝;后自己為辯通敵之冤,奔波于越州、臺州、黃巖、溫州之間;后來寄居會稽,又逢盜賊,重病纏身,幾欲喪命;再后來嫁張汝州,又遇人不淑,不足百日便訴訟離婚。

曾經的李清照居青州十年,與一幫情投意合的好姐妹,喝酒行令,踏青斗草,撲蝶尋花,蕩舟采蓮,惹得市民爭睹。她是那樣的倜儻瀟灑,有男兒之風,有名士之度。

而今“日晚倦梳頭”,人生已然了無生趣。

曾經的李清照說:“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死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

“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愿相將過淮水!”(《打馬賦》)

曾經的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研究金石,且引以為傲。而今,丈夫去世,大批金石遺落被奪……

國破、家亡、夫死、流離、再婚、離婚、孀居、無子、年老,這是《聲聲慢》中李清照當時的處境。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所尋覓的正是她所失落的。曾經的青春無忌,曾經的琴瑟和鳴……只這一句,就把她由于敵人的侵略、政權的崩潰、流離的經歷、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擔承的、感受的、經過長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顯示出來了。

那些應該成為親切懷念的東西如今成了無法言說的沉痛、哀愁、悲戚,十四個字里,豈止是如傅庚生先生所說的三層深意――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層次;二也,妙在曲盡思婦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這是作者一生所有酸甜苦辣的融合摻雜,而今嘗盡愁滋味已不知其味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那么多沉重的愁,作者不說有多少、有多沉痛,只是說“天氣變幻難將息,淡酒不敵晚來風急,來雁又是舊相識,滿地黃花無心摘取,黃昏梧桐雨點點滴滴”……

但這些意象在她其他詩詞里也有,可是沒有這么沉重,反而可能是優美甚至優雅的。

同是黃花,《醉花陰》中的黃花“有暗香盈袖”,有孤芳自賞的情調。而《聲聲慢》里“滿地堆積的黃花”任其零落,不去憐惜,其實是作者晚年孤苦飄零的處境,又隱含著對生命將逝的悲哀。花插在瓶里明艷不了枯竭的心,花簪在頭上無法取悅逝去的人,那么,摘花何用?

你看曾經的李清照:“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減字木蘭花》)

那時,敢拿來比拼的是青春活力、眼眸里的明艷、骨子里的自信。而今,花已頹,人已老,心已冷。

再看《蝶戀花》:“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

那曾經屬于人生適意的灑脫、肆意、率性,而今有心如死灰的枯寂。

一樣的飲酒,“東籬把酒黃昏后”(《醉花陰》)中的酒是相思的載體,借酒澆愁,愁里有可以等待的甜蜜,是甜蜜的憂愁。

《聲聲慢》中的酒,是人世滄桑里的慰藉。嫌酒淡薄其實是乃愁太濃厚。

同樣是尋常的風,《醉花陰》里“簾卷西風”,《聲聲慢》是“晚來風急”。

西風卷簾,閨中人獨自神傷,這風懂人心、知人意,有著詩情畫意之美。

而“晚來風急”直抒胸臆,急風帶來涼意,急風吹走記憶,急風似人漂泊無依,急風使人難理愁緒,急風讓人無法將息……其實,此情真不關“風”與“月”,只緣愁太深。

文人們幾乎都寫過的黃昏,李清照也是。

《醉花陰》里“東籬把酒黃昏后”,黃昏是憂愁的背景,朦朧而迷離,這里尚存一絲想象的浪漫和甜蜜。于是相思也憂傷而唯美。《聲聲慢》里“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雨是主旋律,是人生凄苦里的“雪上加霜”,點點滴滴,落在梧桐葉上,更是點點滴滴落在心上。而黃昏是冰冷的延續,是天幕四合里掙不脫解不了的深深絕望。

第4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正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選自李清照《聲聲慢》

人須要記憶,但記憶總會沉睡,依稀的記憶便需要提醒。

李清照,宋代詞人,婉約派代表人。一開始認識李清照,并不怎么喜歡她的詞,總是體現出女子本擁有的柔美。比如《一剪梅》和《如夢令》,這兩首詞是李清照的早期詞。

她的早期詞是應有的甜蜜和柔美。當時的女子有如此偉大的地位,付出的努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常年在外,所以她的很多詞都是思念丈夫的。

很喜歡這首《聲聲慢》,帶給人一種依稀凄涼的感覺。而我,卻是如此的喜歡這種凄涼。這首詞作于趙明誠死后,李清照的這中思緒是常人無法琢磨的。

李清照喜歡出游,她的詞中便多了許多美好的景詞。“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會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此詞是最典型的景詞。暮色濃了,路朦朧了,她才看著一段風景回家了。

依稀的,永遠依稀的。

第5篇

——題記

我獨見,那幽簾,香殘剪秋,恨不知所起。

記也不是,忘也不是,笑也不是,淚也不是,問天,天不語。

故園不再,伊人不再,華箋不再,舊夢不再,但問,深情何在?

“繁華落,是非空,這離愁,似一首憂傷的琵琶曲,彈盡千年的孤寂,獨自嘆息。”

尋尋覓覓,尋一位故人,我還記著,記著他的臉,確認過眼神,他是對的人。覓幾許蒼怨,我還記著,他的音容笑顏。畫筆凌亂,總是腦海中一次次浮現,手中執筆卻畫不出相識的那眼。一眼忘川,情慕彼岸,是你,我憔悴了容顏。

凄凄慘慘戚戚。彼岸花,花開開彼岸,花葉永不相見。舊城腳下,老槐樹遮蔽了天,像記憶般蔓延。紅塵似海,前塵隔夢,半夢半醒間,流光依然。我還依稀聽見,馬蹄聲漸行漸遠,只留下黃沙漫天。窮盡心間愛,緣分卻猶如夏花般媲美不了一眼萬年的悠遠。

花前。月下。一壇飲恨。雙目氤氳著霧氣,連星星都模糊了眼睛。一步一步,走不出,是你圈下的牢;一眼一眼,看不穿是你我前世的恩怨。我舉杯,對月吟,風吹,鬢紛飛。纖云弄巧,飛星傳恨,你的話在耳邊碎落,海誓山盟轉眼便煙云成空,要我如何淡然。

愛像斷線紙鳶,怨逃不出藍天,只怪情深緣淺。一人飄搖的孤單,沒有人為我分擔,誰又能懂我的怨言。手捧落花,斷不了牽掛,心里全是你的話,房里全是你的畫,園里全是你的花。輪回幾載,才換回一世姻緣,許是為了完成一個夙愿,便棄了那些流年。但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我們的紀念,全都遺失在那天。

輕撫瑤琴,朱弦斷。生生漫,日堪年。

第6篇

1、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高蟾《金陵晚望》釋義:這世上有無數的丹青圣手,可都畫不出內心的傷感。

2、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釋義:窗外,花兒自由自在地輕輕飛舞,恰似夢境,雨淅淅瀝瀝的下著,漫無邊際地飄灑著,就像愁緒飛揚。

3、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釋義:夜雨一點點淋在梧桐樹葉上,秋聲難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斷。半夜時分夢里回到了故鄉。

4、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晏殊《采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釋義:人從出生到逝去,都要經歷人世間的這段時光。可歲月悠悠,人生易老。時光就那樣,它只懂得催人老,不相信世間有多情的人。常常在長亭短亭的離別后而傷感,離別后每次酒后我就因思念而淚濕春衫呢。

5、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 陪侍御叔華登樓歌》釋義:抽刀切斷水流,水波奔流更暢;舉杯想要銷愁,愁思更加濃烈。

6、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釋義: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7、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釋義:晚上忽然在隱約的夢境中回到了家鄉,只見妻子正在小窗前對鏡梳妝。兩人互相望著,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有相對無言淚落千行。

8、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釋義:景物依舊,人事已變,一切事情都已經完結。想要傾訴自己的感慨,還未開口,眼淚先流下來。

9、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懷舊》釋義: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化作相思的眼淚。

10、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釋義:苦苦地尋尋覓覓,卻只見冷冷清清,怎不讓人凄慘悲戚。

(來源:文章屋網 )

第7篇

初次和先生相見。是在一個有淡淡春光的寒食天。我踱進花園,園中奇花異草,爭奇斗艷。就在花叢中的秋千架上,她正坐在那里,紗衣被香汗浸透,眸子中卻全是少女的青澀天真。

先生,我輕輕喚了她一聲。

她看著我,眼中閃過一絲迷茫。你是誰,為什么要叫我先生?

您不用管我是誰。我只是久慕先生大名而來。先生才動京華,而我只是一個粗通文理的人。今日冒昧來訪,還請先生不要見怪。

才動京華?她微笑。我是寫過幾首詩詞,但也只是家父給友人看的游戲之作。我有何能耐,敢妄想才動京華?

我輕輕搖頭,然后轉身離去。

等等。她叫住我。你是哪家的閨秀,為何我從未見過你?

先生,有緣,自會相會的。晨霧微涼,淡淡朦朧的煙氣讓她美麗得如同黃花的面容更是美不勝收。她歪著頭,迷茫但掩不住溫柔的笑。

遠遠的,我聽見身后吟詞的聲音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霧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人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點絳唇》。我淡然一笑,隨即沅去。

再度去拜訪她,已經是九九重陽了。那一天,京都的黃花開的特別茂盛,舞風傲月,煞是好看。可我不去觀花,不去廟會,不去登高望遠,而是來到了她的空房中。

先生。

是你。她原本呆呆地坐在軒窗下的書桌旁,現在回過身來看著我。你怎么來了?

我只是來看望先生的,聽說先生已經嫁人了。我微笑著走上前去,看見書桌上有一疊被鎮紙壓住的稿箋。先生在寫詞?

對,才寫好。

可否容我拜讀?她點點頭,將其中一張遞給我。我接過展開一看,竟是那闋《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夜半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吞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讀畢,默還其詞,然后道,先生,告辭了。

小友不多坐一會兒么?她似乎有些遺憾。

不了。我看著她成熟但依舊幸福的面容,心中泛起一絲淡淡的傷感。先生,您可知幸福長不了啊!來日再見時,您是依舊幸福,抑或愁絕了千古?

不忍去看她一人在驚濤駭浪中苦苦掙扎。于是,我直接來到了那個連黃花都不勝寒的肅殺秋天。漫天枯葉在小院中,被風卷起又隨風飄落。院內那所破舊小屋的門前,一個已然發如雪鬢如霜,氣骨卻不減當年“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老嫗倚在那里。我的心一陣刺痛,但還是走上前去。

先生。我斂目行禮。

她看著我,凄然一笑。載記得我年輕時,也有一個和你一樣的女孩要固執地叫我先生。

那就是我啊,我想要說,可又張不開口。她是怎能夠相信,她已然頹敗,而年輕時相遇的小友卻從未受到風霜的侵襲呢?于是我不語,只是靜靜蹲下,用金釵在青石小道上刻下一個“愁”字。

先生,這是我在您有生之年,送給您最后的禮物了。當您尋尋覓覓的身影在黃花叢中猛然頓住,然后您回望天上的雁陣,永恒一笑之后,當您嶺出了此生最后的那首《聲聲慢》的時候。您將永遠閉上眼睛,然后如黃花般歸于塵土。我只能在您的墓前叩一個重響,然后希冀有人能夠在您的墓碑后刻上一個大大的“愁”字。我在心中默念。

先生,請您作首詞罷。沒有人來傾聽您,那么讓我來做您惟一的忠實聽眾。

她微笑,不語,然后臉上稔熟憂傷的神情幻化成一生所有的記憶:國愁,家愁,天下愁。她抬眼望著蕭瑟秋風,望著滿院黃花。望著庭中青石桌上的那一壺薄酒,望著天上南歸的雁陣,一字一頓地念出了那首傾倒千古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第8篇

關鍵詞 李清照 詞風 清麗明快 凄麗沉郁

中圖分類號:I207.23 文獻標識碼:A

Differences between pre and post Term of Li Qingzhao

ZOU Jingli

(Tieling Normal College, Tieling, Liaoning 112000)

Abstract Song poetess Li Qingzhao, in literary history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 "graceful faction" authentic. Her words made to the delicate twists known, can some very fine things or feelings, to be reproduced by sublime artistic, not only to catch poet known for bold, graceful as is generally the experts were also dwarfs. Some praised her "beautiful", " Green manure red thin ", it was also appreciated her "curtain westerly, thinner than yellow." These of course are inspiring sentences, standard lift out, something that can not see her skill. But Qingzhao able Han Yong EMI, shine through the ages, with a monumental artistic charm, because she has created his own unique artistic style.

Key words Li Qingzhao; style; elegant and bright; desolate melancholy

1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與《聲聲慢·尋尋覓覓》的比較

首先,以描寫少女樂事的詞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與后期敘述詞人凄苦心境的《聲聲慢》(尋尋覓覓)為例,略加分析。

《如夢令》捕捉了一次蕩舟活動的生動場面,它的風格是明快、清新、活潑;而《聲聲慢》是抒發詞人處于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境遇之中,內心極度凄苦的強烈感情,呈現出凄清沉郁的風格特色。這種不同的藝術風格是運用不同藝術手法加以再現的。

《如夢令》運用白描手法,詞中沒有一個描繪色彩的字,但整個畫面卻色彩鮮明:藕花紅,鷗鳥白,荷葉綠,湖水藍……,畫面上不僅色彩明麗斑斕,而且動靜交織,情景交融。整個藝術境界中充滿著熱情爽朗的朝氣,躍動著青春的活力。再加之以清新流暢的語言,優美動人的韻律,激悅歡快的基調,就構成了這首小令清新明快的詞風。

《聲聲慢》是通過意境創作來表現風格的。

這首詞發端突兀,先聲奪人,從高點起步。詞的一開頭連用七組疊字,聲調鏗鏘地渲染了悲涼的意境,使全詞蒙上一層深沉的感傷色彩,一下子就把抒情主人公的愁情送上高峰,為全詞抒情定下了不可更移的、沉郁悲傷的、緩慢的基調。接著又用鋪敘的手法,選取了一連串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景物——秋風蕭瑟,北雁南飛,黃花憔悴,桐葉飄零,細雨淅瀝,構成一幅陰沉、凄慘、昏暗的畫面,使主人公的感情和客觀景物的描繪達到了和諧一致、水融的程度,從而極力渲染出愁之悲切。又以精美、通俗的語言,遒勁的筆力,逼真的境界,再加之急促、低沉的節拍,傳達出詞人晚年凄苦若絕的心情,使全詞呈現出凄清沉郁的風格特色。

由此觀之,從《如夢令》的清麗明快到《聲聲慢》的凄麗沉郁,我們不難看出詞人的藝術風格又向前發展了,所以出現了明顯的差異。

2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與《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的比較

當然,這種差異不僅僅限于描寫少女樂事和敘述凄苦晚境這兩種截然有別的題材上,即使同是抒發愁情的作品,前后期詞這種藝術風格上的差異也是顯然的。以《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和《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為例試加以說明。

《醉花陰》這是一首前期書寫離愁別苦的名作。它在風格上表現為清麗、明快、含蓄,而且是通過前后照應的方法,畫龍點睛之筆加以體現的。

《武陵春》是詞人避難金華期間所作,詞中抒發了思夫、念鄉、憂國等多種愁緒,它在風格上呈現出凄麗沉郁的特色,是在景物的渲染中,巧妙的構思里滲透出來的。

《醉花陰》的一開頭,就用頓挫之筆振起全文,直言點出“愁”字,最后用“人比黃花瘦”的“瘦”字與前面的“愁”字相呼應。“瘦”字既能傳達出的風韻,又能把人物的精神面貌凸現出來,它凝聚全詞的精神,使感情與景物融成一體,真可謂神來之筆。至此,一個因思夫而憔悴得如一般清瘦的的風采秀姿便躍然紙上。全詞從清麗中滲出淡淡凄艷,疏朗而略兼薄薄的愁苦。再配之以流轉如珠、余韻悠然的語言,舒緩頓挫的聲調,再現出前期詞那種清麗明快,深婉的(下轉第189頁)(上接第146頁)詞風。

《武陵春》的一開頭,詞人就以如椽巨筆描繪了暮春景色:狂風吹花,落英繽紛,一片凄清,成功的渲染了憂傷的氣氛,引起了傷春之情。接著將詞意宕開,虛擬了一個想去泛舟的愿望,似乎“愁”字漸解;可是在結尾處又以“舟小愁多”的反襯手法,將文意又一轉折結在“愁”字上,一宕一收,錯落有致,將詞人的凄楚的心情、深沉的仇恨,含蓄巧妙,又搖曳生姿地表達出來了,真是絲絲入扣。再襯以沉郁急促的聲調,決然頓挫的語言,回腸蕩氣的韻律,構成動魂攝魄的藝術境界,顯示出凄麗沉郁的風格特色。

3 《念奴嬌·蕭條庭院》與《永遇樂·落日熔金》的比較

所以,同是抒寫愁情之作,但前后期風格是迥然有別的。那么在體裁上,是否也存在這種風格差異呢?我們不妨就前期的詞《念奴嬌》(蕭條庭院)與后期詞《永遇樂》(落日熔金)加以比較。

《念奴嬌》是一首晚春閨怨相思詞,抒寫詞人與丈夫別后心情由抑郁愁苦到逐漸開朗的過程。寫得清爽含蓄、多姿多彩。

在這首詞中,詞人把感情的發展與時間的推移、事物的變化結合起來進行描寫。起處寫雨,結處寫晴。上片說,在惱人的天氣中寂寞無聊、心事重重;下片寫,由于天氣轉晴,春光明媚,不知有多少游春意。這種寓情于景,情隨景異的表現手法,使全詞顯得豐滿,自然生動,字里行間跳躍著抒情主人公的青春活力,她完全是一個極有素養的、對精神生活有所追求的。而且全詞在聲調韻律上,輕柔舒緩,遣詞造句上,新麗而無綺靡之病,精煉而又無斧鑿之痕。所以在這首詞中,呈現出前期詞清麗、明快而又深婉的風格特色。

在《永遇樂》詞中,作者寫的并不是詞人的不幸遭遇,而是述說在元宵佳節,她不愿與來邀的朋友到外面游玩,而寧肯呆在家里聽聽人家笑語這樣一件小事。而且,在藝術上詞人也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一番,幾乎是尋常語,但籠罩全詞的基調是深沉、凝重,這是因為詞人巧妙的運用對比的手法所收到的最佳藝術效果。

詞人開頭“落日熔金,慕云合璧”兩句,是兩種不同景象的對比。在色調上一個熱烈而艷麗,另一個則較為凝重、灰暗,為下文所表達的盛衰之愁,在無形中起了一個襯托作用。接著又用往日的繁榮歡快與今日的凄苦寂寞,他人的笑語與自己的獨愁對比,從而深化了主題。同時情景交融,跌宕有秩,意境深遠。在詞中雖然沒有采用直接抒情的句子,主要是用了較為平緩的語調進行敘述。然而,表現出了后期凄麗沉郁的風格特色。所以,就是同一體裁的詞作,前后期詞風也是各異的。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早年的歡樂,中年的暗淡,晚年的凄苦,形成了詞人的富有特色的創作風格。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既有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這類清麗明快的詞章,也不乏飽蘸著血淚寫就的深沉、悲戚的力作。而這清麗明快與深沉凄麗的藝術特色,正代表李清照前后期詞的不同的藝術風格。

參考文獻

[1] 李清照.漱玉詞.

[2]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評注.濟南出版社,1990.

第9篇

《醉花陰》

——題記

模糊的聽見那首《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⑴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我輕輕?菀豢諳丬??剩骸澳閔貿な欏⒒??ㄏ?鶚???矣染??省D惚懷莆?侵泄?難?飛獻釵按蟮囊晃慌?嗜恕保?小扒Ч諾諞徊排?敝?烙?H叢趺錘齔罘ǎ俊

她放下書卷,道:“你有所不知,金兵入據中原后,流落南方,我的丈夫趙明誠又病死,我的境遇孤苦得很吶,我怎能不愁呢?”

我點點頭說:“的確,但你的早期的生活不是很幸福嗎?你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你的父親李格非藏書甚富,你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你的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的搜集整理,共同從事學術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滿。這樣的生活,愁從何而來?”

她回憶往事,笑對我說:“正因如此,我前期的詩詞多寫我的悠閑生活,描寫愛情生活和自然景物,韻調十分優美。例如《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它是在我與丈夫趙明誠離別之后,我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它反映出我的純潔心靈。”

我情不自禁的念了出來:“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我讀完后,又微微嘆了口氣,又道:“你的詞雖好,讀起來余香滿口,但,怎么讀都是一番愁味在心頭啊!”

她道:“我目睹了國破家亡 “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 我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可是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了我強烈的愛國情感,我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我的希望成為幻影。”

我望著她,說:“這也難怪,國破家亡,希望你能振作起來。”

第10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是易安的《聲聲慢》,我第一次開始了解易安,就是從這首詞開始的。我看到了一個,柔弱的婦人,在窗前久久地出神,從早到晚地,眼里流出愁。

后來的人喜歡分析開頭的那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贊言此句極佳,我也道是絕妙的句子,那憂愁慘淡的風一下就吹到臉上,讓人悲得喘不過氣來。后面的句子就更不用說了,讀罷此詞,感同身受者恐怕早已肝腸寸斷。

我喜歡才華橫溢的女子,尤其是古時的。蔡文姬那樣蕩氣回腸的,卓文君那樣高明的,薛濤那樣聰慧的,魚玄機那樣明艷的,我都喜歡。在文字中,我看著她們在人生的畫卷上,翩翩起舞,足尖劃過的地方,便是一抹上好的顏色,最終繪成了一幅完整的畫卷,則是心滿意足了。而我對李清照的喜歡,則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嘆惜與贊賞,因為易安的人生,真是那樣的曲折,大起大落。

少時的她,仿佛是浸在蜜里的,那樣的幸福;而后與趙明誠的結合,更是一次完美的旅程。然而,真像是老天安排好的,杰出的人物總要經歷些什么,北宋的都城破了,北方居民開始遷徙到南邊去,明誠也離開了。這時的李清照,只得用“載不動、許多愁”來形容了。

我是21世紀的人類,自然不會經歷南北宋更替,可那份痛苦,我也是想的到的。好似吃完蜜餞吃黃連,感受到的苦便加倍了。可就是這樣的她,卻仍一心想要國家改變現在的樣子,她不愿意看到國家破碎,她的一片愛國心,不比男子差。她看著祖國成了這樣,心中滿是愁啊!好似風雨,侵襲了精致的玲瓏亭子,風似要毀滅了那亭子,雨似要淹了那亭子,可是,那亭子仍堅強地在風雨中屹立。漆落了,檐角掉了,精美的雕刻不在了,往日的風光去了,然而那亭子,仍是木未朽,梁未塌啊!易安的后來,沒有往日的安逸舒適,沒有往日的奢華,可那對國家、對文學的熱愛還在!那是一種高尚的情操,那是一種氣節,那是一個人骨子里的孤高與不凡。皇帝落荒逃難,一切都不顧地逃的時候,易安仍帶著她與明誠心愛的文物,帶著未出版的《金石錄》漂泊。

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豈是說得清的?就像李清照走過的一生,國破家亡的悲劇,誰能說得清原因與如何抵抗?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充滿了憂愁,沒有了以前的愜意與慵散。在“風雨”來臨時,她沒有脆弱到輕生,只是把滿腹愁思寄于紙上,這是一種小女子的堅強。作為古代女子,她不能像岳飛、辛棄疾那樣上戰場保家衛國,已是不快,當一孫姓女孩說出“才藻非女子事也”的時候,心中更是苦澀與無奈。而她,一首《永遇樂》表達對國家的憂慮,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人生路上的風雨,李清照,這個中華史上的傳奇女子,為我們做出最好說明:面對風雨,堅定心中的信念,不被打垮。

第11篇

關鍵詞: 李清照 南渡 后期詞

李清照詞以靖康之難為界,分前后期:前期詞悠閑風雅,后期詞凄婉悲愴。金兵南下,南宋朝廷無能,可謂山河破碎風飄絮,從此她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后客居臨安,晚景很是凄涼。南渡后李清照的詞中幾乎沒有陽春艷調,多寫殘春深秋,思鄉之苦,身世之恨。在這些作品中,她創造的藝術美與其他婉約詞人不同:“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她的詞雖偏重陰柔,但剛柔相濟,柔中有剛。

一、書寫蒼涼人生,感發家國之痛,是李清照后期詞的主要內容。

從題材和內容看,可將李清照后期詞分為歷時賦愁、思鄉懷人、詠物寓意幾類。歷時賦愁之作在李清照后期詞中占有很大比重,《武陵春》、《永遇樂》、《聲聲慢》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寫暮春時節,物色撩人,本能催喚人們的愉悅情感,但這卻勾起詞人的愁情。

《永遇樂?落日熔金》寫詞人元宵傷時,通過“中州盛日”與“如今憔悴”的對比,寄托黍離之悲。

最引人注目的是《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它是悲秋賦愁之作。與《武陵春》的“反色對比”有所不同,《聲聲慢》以“同色疊加”的筆法,以秋天的灰色調加重愁情。詞人通過對秋日黃昏景色的感受,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感情,悱惻動人的筆觸,概括她在南渡以后的生活特征和精神面貌,抒發她歷盡滄桑,飽經憂患的無限哀愁。這種“愁”遠非李清照前期詞中那種淡淡的春愁、離愁可比。它融合亡國之痛與淪落之苦,而格外顯得深廣與厚重。“尋尋覓覓”,包括尋思失墜的記憶,追念如煙的往事。這樣的尋覓,只能使她感到現實景況的孤苦,此是內心主觀感受的總寫,接著詞人抒寫在外界特有的客觀條件下的獨特心理反映。冷冷清清的環境,凄凄慘慘的氣氛,忽暖忽寒的氣候,讓詞人無法撫平心靈的創傷,只好飲酒御寒,借酒消愁。然水酒過淡,敵不過凄厲的寒風,澆不滅心頭的痛苦哀愁反而越來越烈。大雁從北國飛來,詞人想到淪陷區人民的痛苦生活,想起客死他鄉的丈夫,心情更沉重。

上述三首詞,按創作先后排列,應是《武陵春》、《聲聲慢》、《永遇樂》。如把這些看做是人之將亡的反常表現,那么,說《永遇樂》是李清照的絕筆詞也不無道理。《武陵春》、《聲聲慢》、《永遇樂》如三座里程碑,標明了李清照后半生由悲情難耐到痛不欲生,再到“枯井不生波”的生命軌跡。

思鄉懷夫之作是李清照后期詞的組成部分。《鶴鴿天?枝上流鶯和淚聞》、《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是兩首懷夫詞。《鷓鴣天》說“枝上流鶯和淚聞,新啼痕間舊啼痕”,道出詞人對丈夫無限的思念,勾勒出一個終日以淚洗面的形象。

詠物離意之作在李清照后期詞中占有不少篇什。《瑞鶴鴿?風韻雍容未甚都》詠嘆銀杏,詞中有句:“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詞人將感情全部傾注在銀杏身上,自比銀杏,表達決心在逆境中堅貞不屈、潔身自好的志向。

二、從創作格調上看,李清照后期詞的消極面占了更大比例。

南宋統治者偏居東南,茍且偷生,朝內主戰派苦諫不已,各種武裝斗爭風起云涌。在這種現實下,熔鑄成愛國詞人的憂國憂民之情、憤亂恨降之慨。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張孝祥的《六州歌頭?長淮望斷》、陸游的《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等,與此時南宋詞壇昂揚積極的時代精神相比,李清照的后期詞顯示出明顯的局限性,詞反映的范圍狹窄,情調格外消沉,她讓我們看到的僅僅是一個貴夫人的不堪愁苦的形象,即便是被公認的風格豪放的《漁家傲?記夢》,在情調上也是低沉和消極的。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語,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上闋寫她的夢境,在一個云霧騰騰的拂曉,她夢到自己乘著帆船,渡過天河,到了天宮,遇到天帝,天帝殷勤地詢問她還要到哪里去。下闋寫她的回答:我悲嘆自己空有一腔驚人的詩才,卻毫無用處,太陽快下山了,路途卻如此漫長。接著作者運用了逍遙游中的大鵬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的傳說,夢到自己也將借助大風乘著蓬舟到神山仙島上去。從歸何處、嗟日暮的詞句和全詞的感情可以看出,這是她的后期作品。百無聊賴、孤寂清苦、整日以淚洗面的她,嘗盡了離亂的辛酸苦辣,在人間沒有歡樂,沒有出路。所以,借著夢境,她來到天宮,受到天帝的問候,這不正是反襯了人間的孤寂嗎?她向天帝哀嘆自己的苦悶,歲晚年暮了,但人生的征途卻是如此的艱險難行。只有到虛無縹緲的神山仙島去,才能擺脫精神上的苦惱,這才是自己的歸宿。雖然此詞看上去輕松豪放,上天入地,馳騁宇宙,與聲聲慢不同,變婉約為豪放,但詞語的豪放,并不能代表豪放的抱負。這首詞的情調與《聲聲慢》等一樣低沉,甚至可以說是愁苦精神世界的一種更深刻的表現。李清照后期詞的這種消極因素和低沉情調與她的身份和地位很有關系。落難之前,她是貴族夫人,而之后,則一無所有,四處逃亡,再加上身為一介女子,生活范圍狹窄。沒有像辛棄疾、陸游等愛國詞人所經歷過的金戈鐵馬的戰斗生涯,又囿于詞抒發個人身世之感的偏見,當然無法創作出昂揚健舉的愛國詩篇。對此,我們不能苛求于她。同樣是懷念故鄉,我們可以將辛詞與李清照的菩薩蠻拿來做一比較: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鵠。

――辛棄疾《菩薩蠻》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沈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李清照《菩薩蠻》

辛詞滿紙憂國憂民之情,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表現了收復失地的百折不回的決心與壯志。李詞卻彌漫著煙香酒氣,表現出貴夫人失落之后借酒澆愁的生活和懶散怠惰的情緒。她之所以懷念故土,只是因為永夜懨懨歡意少的個人不幸遭遇,與辛詞中的愛國豪情怎可同日而語?

李清照的后期詞在格調上是消沉的,過高地給予李清照愛國主義詞人的頭銜顯然是不確切的。李清照是愛國主義詞人,但她的愛國情懷不過是她流落他鄉后,由一連串的個人不幸而引起的失國痛和思鄉情。因此,雖然她的后期詞有比較深刻的認識社會的價值,同時也有明顯的消極因素,過于拔高李詞的思想性顯然是不合理的。

三、移情入景,借景言情,藝術手法得到升華。

移情入景,借景言情,從來都是李清照表現其凄涼冷寞心理的重要方面。而在晚年創作的《永遇樂》中由于她切身受到惡劣環境的摧殘,這種筆法更增強了它內涵的蘊藏性和豐富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首詞通過南渡前后過元宵節兩種情景的對比,抒寫離亂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懷。上片從眼前景物抒寫心境,下片從今昔對比中抒發國破家亡的感慨,表達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詞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鮮明對比。感情深沉、真摯。語言于樸素中見清新,平淡中見工致。

縱觀全詞從寫景開始處處寫景而句句言情。詞中的景物無一不牽動詞人的心緒和情懷,而心緒的波動和情懷的激發又不斷促成景物的變換。景物推動情感情感涂染景色二者交互影響,迭相推移在不斷交錯發展中將情感層層推向,待到最后,景物本身也就是情感本身了,“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這結語似景也似情,可謂情景結合,水融,難以分辨。其結果,仿佛有一位者昔日喜愛熱鬧說笑,而今日卻孤苦凄涼,抑欲飲悲的形象,活脫脫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仿佛使我們聽到她載載孑立在窗前傾聽別人歡笑而暗自悲痛飲泣的聲音。詞人一方面擔心面對元宵勝景會觸動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內心的痛苦,另一方面懷戀往昔的元宵盛況,想觀賞今夕的繁華中重溫舊夢,給沉重的心靈一點慰藉。這種矛盾心理,看來似乎透露出她對生活還有所追戀的向往,但骨子里卻蘊含無限的孤寂悲涼。面對現實的繁華熱鬧,她只能隔簾笑語聲中聊溫舊夢。這是何等的悲涼。

李清照的藝術創造,正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指出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其效果,正如王灼在《碧雞漫志》中所闡明的“易安居士作長短句,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這些贊詞并不十分夸張。

參考文獻:

第12篇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李清照

仍然是花落滿地,仍然是冷雨凄凄,仍然是寒窗獨倚,仍然,是淚眼迷離。

零落

是花的悲歌?亦或是人的悲情?

獨守窗兒,滿眼蕭瑟。數不盡的殘顏凌亂的散了一地,如心中凌亂的情緒,怎么看,都是遍地的哀愁。曾經的容顏已逝,還有誰會來采擷這些憔悴的花朵?終于明白,再多的美好終將消散,如同這些再嬌美的都終于葬身濕冷的泥水,不禁潸然……

而回憶如病毒般蔓延開來,一發不可收拾……

多少次與他吟詩作對,把酒共飲,一幕幕的歡樂如在昨日。仿佛又聞到了那撩人的潑茶香,看到他小心翼翼,為自的云鬢插上那朵美麗的秋菊……

晚風襲來,花落如雨

為什么每一次枝頭的顫動,都會有心痛的感覺?

那在凄凄苦雨中獨自飄零的僅僅是消散了容顏的嗎?

花已殘,人不歸

昔日花好之時,自己也曾采擷了最美的一朵,細細地別上云鬢。熱鬧的嬌美,這時更顯得孤寂。一個人的落寞,誰能了解?

梧桐樹下,雨水嘀嗒,若泣若訴。似乎每一顆冰冷的水珠,都承受了太多的愁,從高處,筆直墜落。在人的心底濺出深深的疼。

晚風急,花滿地,雨漣漣,梧桐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汶川县| 中山市| 临清市| 娄烦县| 车险| 罗源县| 荣成市| 虹口区| 霍州市| 同江市| 凉山| 沙田区| 洞口县| 桂东县| 新乐市| 丰镇市| 辉县市| 积石山| 浑源县| 外汇| 屏东市| 竹北市| 鄂尔多斯市| 昔阳县| 利辛县| 定襄县| 富民县| 监利县| 龙州县| 安岳县| 诸城市| 金华市| 五家渠市| 财经| 鹿泉市| 茂名市| 土默特左旗| 堆龙德庆县| 定安县| 项城市| 通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