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聲聲慢尋尋覓覓李清照

聲聲慢尋尋覓覓李清照

時間:2023-05-30 08:52: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聲聲慢尋尋覓覓李清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學寶庫中,有兩顆璀璨的明珠,那就是唐詩和宋詞。在研究宋詞時不能不研究著名女詞人李清照,而要研究李清照的詞就不能不研究那首著名的《聲慢慢》,而提到《聲慢慢》就不能不說詞中對疊詞的運用,堪稱文學中的經典。李清照是我國南宋時期享有盛譽的女詞人,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之一,對宋詞的歷史有著杰出的貢獻。她在強調詞的協律,崇尚典雅情致的基礎上,可以說是獨樹一幟,使自己的詞作獨樹一幟。在疊字疊句的用法上,她突破傳統格律詩詞的束縛,廣泛吸收民間及前人的疊字使用優點,使她的抒情詞達到很高的境界。這位頗具文學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眾多詞人中,可以說是獨樹一幟。《聲聲慢》是她晚年的作品,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節,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夏五月,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李清照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寫下了《聲聲慢》這首詞,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詩詞中,《聲聲慢》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詞。這首詞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通過對秋景、秋物的描繪,表現了李清照晚年孤苦無依、愁懷百結、度日如年的處境與心情,與之前書寫少女天真無愁之氣的詞有很大不同。“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下面就個人觀點,從以下幾方面來談疊詞的運用。

一、疊詞以抒情開篇,富有感彩

這首詞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尤其開頭三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以抒情開篇,連用七組疊字,巧妙、生動而又貼切,顯示出了李清照深厚的語言藝術功力。“尋尋覓覓”寫人的動作、神態,女主人公好像丟掉了什么珍愛的東西,在認真尋覓,這四字既包含了作者流亡以來的不幸之遇,又流露出了她對昔日歡樂生活的留戀,“尋、覓”二字重疊,傳神地表現出了國破、家散、夫亡,這些變故帶給她的劇痛、哀傷以及孤獨寂寞、茫然無措的情態。她環顧四周,想“尋覓”到一點什么東西來慰藉自己孤寂的心靈,可似乎什么東西都不在了,到處一片“冷冷清清”的景象,“冷冷清清”渲染出了環境的悲涼,主人公內心的無依無靠,也是對詞后面提到的乍暖還寒時節景象的真實寫照,這樣的心情,這樣的環境,怎能不讓人覺得“凄凄慘慘戚戚”,“凄凄慘慘戚戚”又進一步寫出了女主人公內心世界的巨大傷痛。十四個疊字既未寫悲愁,也未寫眼淚,卻蘊含著人生無窮無盡的酸甜苦辣,這些疊字由淺入深,一層一層遞進,豐富的感情內容深蘊不露,烘托出一種濃厚的悲涼氛圍,讀起來立即震撼讀者的心靈,有一種沉重的感覺,這種聲情緊密地配合了女主人公深悲大痛的文情。十四個疊字還細膩曲折地將女主人公難以言明的復雜感情、發展過程表現出來,又為全篇奠定了感情基調,使以后出現的“黃花”、“梧桐”、“細雨”這些景物都染上了濃重的感彩。在詞的下闕結尾處,又用到疊詞“點點滴滴”,與開頭照應,加重了詞的感彩。

二、疊詞運用創意出奇,層次分明

她的這首詞的詞風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李清照在她的晚年寫了一些流傳千古的佳作,也使她的藝術成就達到了最高峰。她的名作《聲聲慢》一詞就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一直被人們奉為杰作。李清照通過對殘秋景色的描寫,表現了她晚年時期國破家亡、丈夫病逝,飽經憂患離亂的愁苦生活和凄慘心情。李清照的《聲聲慢》,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和欣賞,特別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句,大膽聯用七對疊字。尤使詞人和詞評家們贊嘆不止,稱它“創意出奇”,“用字奇橫”,“句法奇創”。當然也有少數人持異議,理由是“不過奇筆耳,并非高調”。甚至有人持相反的意見,認為“此詞頗帶傖氣,而昔人極口稱之,殊不可解”。過去曾有人認為在詞里動用疊字是李清照的創舉,這種評價雖有微詞但也貼切。

這連下七組疊字,包含恍惚、寂寞、悲傷三層遞進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妙。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曾申說其婉妙:“中心無定,如有所失,故曰‘尋尋覓覓’。房櫳寂靜,空床無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六字,更深一層,寫孤獨之苦況,愈難為懷。”下闋又用“點點滴滴”兩組疊字,贏得歷代讀者無比贊嘆。有認為創意出奇者,有認為情景婉絕者。或以為工于鍛煉,出奇勝格;或以為造句新警,絕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為新,以俗為雅”;或以為“公孫大娘舞劍器手”,或以為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的論說,最能傳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疊字,一也,妙在有層次;二也,妙在曲盡思婦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尋尋’。尋尋之未見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覓覓’;覓者,尋而又細察之也。覓覓之終未有得,是良人真個去矣,閨闥之內,漸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內也。繼而‘清清’,清清,內也,非復外矣。又繼之以‘凄凄’,冷清漸蹙而凝于心。又繼之以‘慘慘’,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終之以‘戚戚’也,則腸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寫來,自疑而信,由淺入深,何等層次,幾多細膩!不然,將求疊字之巧,必貽堆砌之譏,一涉堆砌,則疊字不足云巧矣。故覓覓不可改在尋尋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兒能有之,此等筆墨,惟女兒能出之。”

三、疊詞運用感染力強,細膩而真摯

“疊字”又叫重文,從商種文體中都使用過疊字。比較而言,在韻文里運用得更多些。藝術感染力也更強烈一些。《詩經》、《古詩十九首》里疊字運用不乏其例,而在唐詩里可謂司空見慣。如自居易的“新詩三十軸,軸軸金石聲”。甚至有的詩人不憚其厭連用疊字,比如韓愈的《南山》詩:“延延離又屬,夫夫叛不遵,喝喝魚闖萍,落落月徑宿,間閻樹墻垣,蛾蛾駕車廄。參參削劍戟,煥煥衙玉繡。敷敷花披萼,啕閩屋摧雷,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超超出猶奔,蠢蠢駭不懋。”

疊字的運用,雖然不是李清照的獨創,但她也不是照貓畫虎,而是在前人的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這些疊字運用巧妙而又貼切,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古典詩詞中運用疊字的情況相當普遍。如漢代無名氏《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前六句連用六個疊字,不僅音節響亮,朗朗動聽,而且極富于變化。頭兩個寫景。“青青”寫草的顏色,“郁郁”寫柳的生態,展現出一幅生機盎然的艷陽景象:后四個細致描寫思婦的美貌,“盈盈”形容姿容美好,“皎皎”形容皮膚白皙潔凈,“娥娥”形容施脂粉后的嬌艷,“纖纖”形容手指細而柔長。

李清照的《聲聲慢》是公認的一首疊字使用極佳的名作:“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詞開頭十四個字,全是重疊使用,一向為人所稱道。“尋尋覓覓”從字面上看,似在尋找什么東西,“冷冷清清”則是“尋覓”的結果;“凄凄慘慘戚戚”則又是經過感受產生的深一層的愁苦情懷。這十四個字把一個生長于貴族之家、中經戰亂喪夫、如今過著飄零生活的女人的愁苦心境表露無遺。

李清照疊字運用恰到好處,而不在多。在元雜劇中,用疊字句最多的《貨郎擔》第三折:“我則見黯黯慘慘天涯云布,萬萬點點瀟湘夜西。正值得窄窄狹狹溝溝塹塹路崎黑黑暗暗彤云布,赤溜赤溜瀟瀟灑灑斷斷續續,出出律律忽忽魯魯陰云開處,霍霍閃閃電光星注,正值著颼颼捧摔風,淋淋淥淥雨,高高下下凹凹答上一水模糊。撲撲簌簌濕濕淥淥梳林人物,卻便似一幅慘慘瀟水墨圖。”這樣的疊字的運用,把一個雙疊和兩個雙疊交錯安排,形成音節繁促嘈雜,渲染出云密天暗,瘋狂雨驟之勢。但終覺疊字用得過多。我們知道,萬綠叢中一點紅是美,紅遍郊野也是一種美,但前者能夠給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元人喬夢符的《天凈沙》小令:“蔦蔦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這樣的疊字毫無真情實感可言,純粹是一種文字堆砌的游戲,都受到人們的諷刺;清代一位女詞人雙卿的《鳳凰臺上憶吹簫》疊字詞:“寸寸微云,絲絲殘照。有無明滅難消。正斷魂魂斷,閃閃搖搖。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隱隱迢迢。從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遙遙。問天不應,看小小雙卿,裊裊無聊。更見誰誰見,誰痛花嬌?誰望歡歡喜喜,偷素粉寫寫描描?誰還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全詞總共九十五字的詞篇,疊子多達五十八個,有名詞疊、動詞疊、形容詞疊、代詞疊,疊法靈活多變,毫無堆砌板滯的感覺,的確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全新創造。認真探究起來,這首詞運用疊字雖然報精到,在疊字的數量和用法的靈活上甚至超過了李清照的《聲聲慢》,但從總體上來說,卻仍不及李清照詞十四個疊字凝練、含蓄,所包蘊的情感內容也不及李清照詞豐富和深刻。由此我們認識到,藝術創作中技巧誠然是重要的,倘若它不能完美地為內容服務。技巧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和光彩。李清照《聲聲慢》中,起調十四個疊字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成功的經驗主要也就在于能真切而深刻地表達了女詞人國破,家亡,夫死這一細膩而豐富的心曲。

四、疊詞運用敢于創新、極富美感,影響深遠

李清照的詞敢于創新,不僅在疊字運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疊句和偶句運用上也獨見功力。疊句如“甚霎兒晴,要兒雨,霎兒風”《行香子》、“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聲調和美,節奏強烈,瑯瑯上口,從而使感情隨聲調的起伏變化而升華。對偶句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人悄悄,月依依”《訴衷情》等,都是極佳的對偶句,平仄協調,屬對工整,圓潤如珠,優美和諧。

李清照還非常擅于向前人、向民間文藝學習,常有口語熔煉其中。眾所周知,詞本來是民間的藝術,可是后來被士大夫壟斷,與人民群眾脫離了,因而也逐漸消蝕了它的生氣,詞搬用典故蔚然成風。但李清照獨具慧眼,沒有隨波逐流,注意從民間語言中汲取養料。她的《聲聲慢》就是一例,如“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的“將息”就并非文人們的書面語言,大約為庸宋時的方言。再如,“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幾句語言簡單樸素,卻十分寫實,表現了女主人與侍女的一段間斷應答,“卻”字生動地表現了李清照對侍女漫不經心的回答的失望與質疑。

隨著時代的發展,就文學體裁而言,詩詞、散文等也都有疊詞的運用!

現代詩人徐志摩的詩有很強的音樂美。如《再別康橋》第一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疊詞“輕輕”連用三次,給人一種飄逸之感。把全詩柔和、優雅的情調在開頭即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代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之所以感人至深,不僅在于使用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使本來抽象的鄉愁變得具體可感,而且與疊詞的運用大有關系,四節中運用了四個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使得全詩低回難抑,如怨如訴。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語言清麗樸素、形象生動、意境優美。尤其是疊詞的靈活運用更是他文章的一大閃光點,在他的《荷塘月色》等散文中用了多處的疊詞,豐滿了作品的藝術形象,令人愛不釋手:蓊蓊郁郁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樹,脈脈的流水,陰森森的小路,淡淡的月色等等,這些平實自然的疊詞,朗讀起來富有節奏感,情景交融,感染強烈,美在其中!

當代作家碧野的散文《天山景物記》“在那白皚皚的群峰的雪線以下,是蜿蜒無盡的翠綠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無數撐天的巨傘。重重疊疊的枝丫間,只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短短五句話使用了四個疊詞“白皚皚、密密、重重疊疊、斑斑點點”。極寫天山原始森林的廣闊和茂密。

綜上所述,疊詞作為語言的一種運用形式。廣泛存在于各種文學作品中,對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加強作品節奏和表現作者感情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之所以說在運用疊字方面,李清照獨占鰲頭,是因為她用得大膽而成功,是宋詞中絕無僅有的。其大膽之處在于:《聲聲慢》有平仄二體,她用的是仄體,而且在詞的開頭,連用十個難發的齒音:“尋尋”、“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樣多的齒音連用,是前人所沒有的。由于這些疊字和思想內容的表達有機地揉和在一起,顯得獨具匠心。這十四個疊字包含了三層意思,而這三層意思渾然成為一體:“尋尋覓覓”寫人的動作、神態,表達作者的心理感受,作者內心孤寂而空虛,想要尋覓她過去美好生活,結果是什么也尋找不到,這就更加深了她的沉寂索寞之感;“冷冷清清”則寫環境的悲涼,這樣的心情又恰逢乍暖還寒的季節,自然倍感清冷:“凄凄慘慘戚戚”,進一步書寫內心感受,內心世界的巨大傷痛。廖廖十四個疊字競融鑄了如此豐富的內容,只覺齒舌音來回反復吟唱,徘徊低迷,婉轉凄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已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彌漫開來,久久不散,余味無窮。這正是人們推崇李清照疊字運用的原因所在。經過上文對李清照詞作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李清照敢于創新,在疊字、疊句和偶句運用上獨見功力;李清照善于從民間語言里提煉出生動曉暢的口語。李清照以高超的語言運用技能,贏得了當時的文人以及后人的贊賞。因此,我們可以說李清照的詞在具有很高的藝術技巧的同時還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堪稱千古絕唱!

參考文獻:

[1]林健.李清照詩詞評釋.廣東人民出版社.

[2]吳惠娟.自是花中第一流.上海古籍出版社.

[3]陳祖美.李清照評傳.大連出版社.

[4]鶴林玉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33.

[5]詞律[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8.132.

[6]詞微[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37.

第2篇

【論文摘要】李清照是因為這首著名的《聲聲慢》被人們所記住的,尤其是開篇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簡直成了她的專有品牌而彪炳于文學史,李清照也因此而被當作了愁的化身。李清照憑借極高的藝術天賦,將滿天的愁緒抽絲剝繭,描愁繪愁,化愁為美,創作出這首千年來讓人品讀不盡的著作珍品,她和她的愁情之美也就永遠地高懸在歷史的星空。

李清照是因為這首著名的《聲聲慢》被人們所記住的,也因了這首詞,她被當作了愁的化身。那是一種凄冷的美,特別是那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簡直成了她個人的專有品牌而彪炳于文學史,空前絕后,沒有人敢于企及。鄭振鐸在《中國文學史》中評價說:「她是獨創一格的,她是獨立于一群詞人之中的……她是太高絕一時了,庸才的作家是絕不能追得上的。無數的詞人詩人,寫著無數的離情閨怨的詩詞……這一切的詩詞,在清照之前,直如糞土似的無可評價。李清照憑借著自己極高的藝術天賦將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抽絲剝繭,細細紡織,化愁為美,創造了讓我們永遠享受無窮的詞作珍品,她和她愁情之美也就永遠高懸在歷史的星空。今天就讓我們懷著敬仰的心情,再次品讀這首千古絕句,再次欣賞她絕妙的化愁為美藝術技巧。

一、迭字運用,創意出奇,造勢巧妙

在這首《聲聲慢》里,詞人開篇就運用了迭字,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形成多重藝術效果。

(一)迭字運用增強了表達效果。

“尋覓”、“冷清”、“凄慘”,原本也可以表達孤苦無依和惆悵寂寞的心情,但作者嫌力度不夠,無法完全表達自己激烈的情感,就大膽地將它們每一個詞都重疊起來,并在“凄凄慘慘”的后面綴上了“戚戚”的疊聲詞,這樣一來,不僅力度加強,效果倍增,而且如同詞人手上拿著十四根鋼針扎在我們的耳朵和十指一樣——聲聲洞透耳鼓,字字扎在心頭。

(二)迭字運用形成音韻之美。

迭字造成了音調上的平仄起伏變化,音節上的逐漸拉長,聲調上的越來越低,營造壓抑窒息的氛圍。

“尋尋覓覓”, 平平仄仄,聲音從低升高,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孤獨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動——她在追尋什么呢?

“冷冷清清”, 仄仄平平,聲音由高而下,展現的是一幅冷清凄涼的景象——到處冷冷清清,毫無生氣,她一無所獲。

“凄凄慘參戚戚。”平平仄仄平平,聲音又是一個從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轉換,尤其到最后,聲音越來越低,音節也越拉越長,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覺。再一次刻畫了作者悲慘凄涼、寂寞無助的心緒。

(三)迭字運用層次清楚。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從內容上步步寫來,由淺入深,形成了恍惚、寂寞、悲傷三層遞進的意境,層次清晰,非常細膩!迭字運用從音韻和內容上為全詞定下了一個感情基調,使全詞籠罩在一種凄慘愁苦的氛圍中。這就是大膽的藝術創舉造就的獨特藝術魅力。七組十四個疊字,猶如信手拈來,看似平平淡淡,實則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個字無一“愁”字,卻寫得字字含“愁”,聲聲是“愁”,開篇就籠罩了一種濃重而凄厲的哀愁氛圍,造成了一種如泣如訴的音韻效果。后人雖有很多模仿這首詞,大量使用疊聲詞在詩詞創作中的,但是終究無法達到本詞的藝術效果。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的論說,最能傳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層次;二也,妙在曲盡思婦之情;三也。”

二、敘寫愁情,層次分明,詳細具體

這首詞并沒有對愁緒不加辨別,讓其自發的鋪天蓋地而來,而是細致地分開層次,全方位的進行描寫。整闋詞,總共可分三節九個層次。

首先,「尋尋覓覓以下七組迭字是第一節,總言心情的悲傷。這一節可分三個層次:「尋尋覓覓,敘寫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這是第一個層次。「冷冷清清,敘寫外在環境的寂寞,為第二個層次。「凄凄慘慘戚戚,轉寫內在的心理狀態,是第三個層次。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將歷經喪亂、家破、夫亡之身世,飄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細致表出。

其次,自「乍暖還寒時候到「卻是舊時相識,是第二節。這一節承上申說可傷的情景,也分為三層:「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是第一層,寫氣候冷暖不定之可傷。「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為第二層,言淡酒不敵晚風之可傷。「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寫雁聲過耳之可傷,為第三層。

最后三句是第三節,仍分三層,渲染可傷的情事:「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寫懶摘黃花之可傷,為第一層。「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寫日長難熬之可傷,為第二層。「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寫雨滴梧桐的凄涼傷感,為第三層。全詞三節九層,從各種不同的層面,申說悲傷的原因,揮灑渲染漫天的愁緒,營造壓抑愁苦的氛圍。

三、藉景繪愁,心景交融,感物傷世

王國維《人間詞話》:“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中國美學一直強調情感是藝術的內在生命,“情者文之經,理者辭之緯。”情感由外物的刺激而起,而又藝術的以外物為對象,抒發出來。人傷心則風嗚咽,人憂愁則花濺淚,觸景則生情,睹物則思人,一切景語則皆為情語。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物我統一的境界。

在這首詞里,就運用了這種人悲物亦傷的描法,表達了作者離亂的苦楚和憂患余生的悲哀。上闋「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是透過十月小陽春的冷暖無常,轉寫為憂愁傷神傷身。凸顯結果,而且曲折有味。「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是寫她藉酒澆愁,而又憂愁難遣。「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南來秋雁,增加了思鄉的惆悵。于是下片寫自家庭院。園中殘敗,將花自比,更添愁緒。「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是愁苦已極,度日如年的反映。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梧桐葉落,細雨黃昏,更添愁思。全詞除結句一語道破外,都沒有直接說愁,但詞人憔悴的心靈、點點的淚光、百轉的愁腸與這些自然景物的描寫又細若游絲地吻合在一起。 無論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氣,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風,天上的過雁,滿地的黃花,窗外的梧桐和黃昏的細雨,無一不表現孤寂、凄涼、悲傷、哀愁的心境,無一不是生愁、助愁、牽愁的,簡直是觸處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作者在這里通過刻畫冷清蕭索的

環境來烘托慘慘悲切的心境。

四、頻用反問,強調濃愁,韻味無窮

反問是無疑而問,表達肯定的意思,起到強調的作用。全詞共八句,其中有四句用了反問。“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強調淡酒難敵晚風之寒,難銷心底之愁。“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突出詞人將花自比、不勝憔悴、更添愁緒。“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表達日常難熬、孤苦寂寥、度日如年的愁楚。尤其是最后一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更是蹊徑獨辟之筆。詞人只說自己思緒紛茫復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于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淋漓盡致了。使人更深刻感受到易安之“愁”的沉重,壓抑與無以回避。回望她那少歷繁華、中經喪亂、晚景凄涼的起伏人生,這其中的滋味,豈是一個“愁”字所能包含得了、概括得盡的?易安之“愁”包含太多的情感凄涼,太多的憂傷惆悵,這一切,不是一個“愁”字所能包含得盡、概括得了的。那么這里面就更蘊含著詞人復雜,深沉的情感,是“悲”、是“怨”、是“憤”、是“恨”,也許還蘊含著更多悲鳴的情感在其中。“詩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用反問來表達肯定,強調濃愁,余韻無窮;既總結了全篇,又開出了新的意境。

五、以聲摹情,嚙齒叮嚀,樂章之美

詞調取名《聲聲慢》,聲調上也因此特別講究,用了不少雙聲疊韻字,如將息,傷心,黃花,憔悴,更兼,黃

昏,點滴,都是雙聲;冷清,暖還寒,盞淡,得黑,都是疊韻。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曾稱:「《聲聲慢》是李清照詞別講究聲調的一首名作。李清照作詞主張分辨五音。夏先生曾提出全詞多用齒聲字(齒音)及舌聲字(舌音):《聲聲慢》用舌聲的共十六字:淡、敵他、地、堆、獨、得、桐、到、點點滴滴、第、得。用齒聲的四十一字:尋尋、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時、最、將、息、三、盞、酒、怎、正、傷、心、是、時、相、識、積、憔悴損、誰、守、窗、自、怎生、細、這次、怎、愁、字。全調九十七字,而這兩聲卻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數以上;尤其是末了幾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齒兩聲交加重疊,這應是有意用嚙齒叮嚀的口吻,來表達自己憂郁苦悶的心情。同時,這幾對疊字還造成音律的回環往復,加強了詞作的音樂性。不但讀來明白如話,聽來也有明顯的聲調美,充分表現樂章的特色。這可見她藝術手法的高強,也可見她創作的大膽。宋人只驚奇她開頭敢用十四個重疊字,還不曾注意到它全首聲調的美妙。(夏承燾《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

另外,還以雙聲疊韻字的運用,來增強抒情效果。雙聲字如將息、傷心、黃花、憔悴、更兼、黃昏、點滴;疊韻字如冷清、暖還寒、盞淡、得黑。將詞之為音樂文學的特質,發揮無遺。

千古絕句、萬古愁心,詞人以通俗自然的語言、鋪敘的手法寫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較含蓄曲折,心中極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這一愁情作者卻始終不說破,只是極力烘托渲染,層層推進,營造出一種“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圍,給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間。全詞寫來盡管沒有一滴淚,然而給人們的感覺卻是“一字一淚,滿紙嗚咽”。這比直寫痛哭和淚水漣漣更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在我們欽佩李清照高超的繪愁技巧的同時,更使我們體會到了一份藝術上的愁情之美。

【參考文獻】

[1]《中國唐宋詩詞鑒賞辭典》。

[2]時峻靜《再議易安詞風格 》[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9,(4)。

[3]黃岳州《李清照迭詞藝術探勝》[J],《 修辭學習》,1993,(3)。

第3篇

關鍵詞:李清照 風格 變化

中圖分類號:I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0(c)-0216-01

1 生命心跡

現行人教版必修第四冊第三單元中選了李清照的兩首詞,一首是《醉花陰》;另一首是《聲聲慢》。細心研讀兩首詞作,我們發現,后期的李清照,無論思想、風格還是生活情趣等各個方面,她已不再是原來那個清純可愛,無邪爛漫的幸福女子,而處于各種矛盾的交織之中……。

李清照一生走過了漫漫73個年頭。她出身高貴,冰雪聰明,家庭教育非常良好,管束比較寬松。一生豐富多彩又歷經波折:少女時代的歡樂,愛情和婚姻的美滿幸福,政治風云的侵擾,炎涼世態的薄涼,以及國難當頭之后所遭遇的各種苦難,無不在敏感多情的李清照心跡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2 前期心鏡

《醉花陰》寫于前期,可以視之為李清照前期人生的一面鏡子。當時丈夫做官在外,李清照形影相吊,冷清獨處,沒了昔日談詩聊文品茶觀書的笑語喧嘩。白晝漫漫,詞人獨坐金獸爐旁,看裊裊煙霧。日值重陽,天氣漸漸變涼,到了夜里,紗櫥中、玉枕上,輾轉反側,難以成眠,心中更覺冷氣襲人!上片,作者從“永晝”的無聊和“半夜”的寒冷兩個角度寫自己的孤獨寂寞,來抒發自己對愛人的思念之情。她渲染了白天、黑夜的時間是那樣難捱,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對愛人思念之切、之深。下片依然交代時間:寫“永晝、半夜”之外的“黃昏后”。作者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發自己的空虛生活,在東籬旁賞菊飲酒。但看到在西風中瑟瑟搖曳的黃花,就如同自己消瘦的身影憔悴的容顏,想要借酒消愁,反倒增添了些許苦悶。詞人抓住“長日、半夜、黃昏”等時間的推移,來寫自己留在家中的空虛、無聊,以表達自己那種如一江春水般綿綿不盡的相思之情。

3 后期心態

《聲聲慢》作于后期,應當是詞人晚年心態的真實寫照。此時的她,經歷了國家敗亡,遠走他鄉,失去愛人的災禍,并且,在南方流亡中,丟失了愛不釋手的文物、古籍,還遭到了政治上的誣陷。與此同時,我們驚奇地發現,此時的李清照居然沒有子嗣。可見,她的處境何其凄慘,心境何其惡劣。在這首詞中,她藝術地表現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狀況和心境。詞用七組疊字來起筆。“尋尋覓覓”表達的是作者經歷過許多事件之后,所產生的一種飄忽不定,恍恍惚惚,精神無所依存,因若有所失而到處尋覓,又無所適存的狀態。“冷冷清清”說的是她流落他鄉、朋少親、很少交往的感受。“凄凄慘慘戚戚”則用一句話表達了自己人生命運的凄慘和心情的凄苦。這十四個字定了全詞感情基調,作者抽絲剝繭般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慘和心情的哀痛。天氣忽暖忽寒,淡酒難敵風寒,更別指望消除心中的憂愁了。正惆悵著,天上飛過一行大雁,竟是北方的舊相識。是啊,大雁能夠按時南來北返,而自己呢,不知何日是歸年。

4 風格變化

從兩首詞話里話外所傳達出的信息中我們似乎發現了一些或大或小或隱或顯的變化。從《醉花陰》可看出,當時的詞人,既非百無聊賴用濃裝麗服消磨時光的貴婦,又非依傍他人、沒有獨立生活的風塵女子,而是有品位,有情趣、有思想,個性鮮明的李清照。她的生活精致華美、高雅超俗,內心世界飽滿而充盈。而到了《聲聲慢》中,這種愁思已經變了,變得沉痛而銘心刻骨。李趙的感情不一般。從當時他們二人感情和洽、琴瑟和鳴再到她晚年的凄慘,讓人不禁覺得人生在世,真是世事難料,變幻無常,就如同一條江河,時而平緩,時而急促,時而把你拋向高空,時而把你陷入谷底,有事還會在原地打旋。這真是莫大的悲哀。國家命運的急轉直下使她后期詞作中“愁情”變得如此之深,之重,之刻骨銘心。而不再是《醉花陰》中那“濃的化不開”的甜蜜的憂愁。

《醉花陰》里體現的是李清照思念愛人的“閑愁”,也可發現李清照早年生活的閑適、愜意。她的生活是精美的,“玉枕、紗廚、瑞腦、金獸”,表明這個貴婦的生活狀態。她的用具精美細致,枕頭清涼如玉,可幫人消暑;睡具有紗網,既透風又遮蚊蟲。白日里,點了熏香,在熏香裊裊中細品黃花淡淡的清香,自斟自飲。

《聲聲慢》里,這些閑情逸致銷聲匿跡。她的冷清,她的凄慘使她沒有心思再玩那些小情調。梧桐無心觀賞,大雁飛過,只顧著想它是“舊時相識”。一個曾經那樣風華卓越,生活富足又雍容華貴的婦人,變得身心疲憊不堪。李清照是在“尋尋覓覓”那些逝去的美好年華,以及那富足恬靜,閑適自得的精致生活吧?

在《醉花陰》和《聲聲慢》中,有許多相同的意象,如“愁、寒、酒、黃花、黑、黃昏”,但意境已經不同了。以“酒”為例,《醉花陰》中的“酒”,是“東籬把酒黃昏后”,那是種豪邁的氣魄,酒是錦上添花,充滿了文人雅士的高潔情懷;而《聲聲慢》中,“酒”成了澆愁的工具。可仍抵不過刺骨的秋風,“黃花”在兩首詞中的意境也有差異。《醉花陰》中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傳遞出李清照富足得意的生活狀態。“唐肥宋瘦”,清瘦成為時尚,作為一個幸福的,李清照的“瘦”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少輕狂;而到了《聲聲慢》中,“黃花”已經“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年,已經成為風燭殘年的老者,一地堆積的落花,怎能不讓人心中生起暮年之悲。其它的“寒”,“黃昏”,如果細細品評,也會品出不同的味道,也會發現其中微妙的變化。

總之,我們發現,李清照前后期作品中風格的變化是比較明顯的:愁情由“蜜甜的憂愁”一變而為“銘心刻骨”之愁;生活情趣和心態昔非今比;意象雖然相同,意境已經變了。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疊詞;英漢疊詞異同;李清照詞《聲聲慢》;翻譯

一、緒論

語言都講究聲音美, 漢語為此, 英語亦然。其中的一種方法就是使用重疊詞和重疊詞組。詞語是聲音和意義的結合。詞語的聲音配合得和諧, 會有助于意義的表達。而漢語疊詞的代表作莫過于李清照所作的《聲聲慢》中的十四疊字了,該詞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疊詞絕唱。當時李清照正經歷祖國淪陷, 金石散盡, 丈夫故去等一連串打擊,故而全詞中彌漫的感傷絕望的氛圍。“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十四個字無一不帶有感傷的色彩,盡現詞人孤寂落寞、凄婉哀怨的心境。可是原詞愈深刻獨到, 翻譯難度愈大。因而, 本文主要通過分析該詞的三個英譯本,探討如何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音美,意美,形美。

二、英漢疊詞格式

1.漢語的疊詞格式

疊詞作為漢語的一種特殊的詞匯現象,使用非常廣泛。不管是在名詞數詞兩次形容詞副詞動詞都有重疊變化,漢語的重疊詞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完全重疊式,另一種是部分重疊詞。

(1)完全重疊式。①AA式:花花;綠綠;冷冷;清清。②AABB式:安安靜靜;抽抽搭搭;吞吞吐吐;郁郁蔥蔥。③ABAB式:學習學習;討論討論;復習復習。

(2)部分重疊式。①AAB式: 水汪汪;天蒼蒼;綠油油;涼絲絲。②BCAA 式: 波濤滾滾;白雪皚皚;得意洋洋;風塵仆仆。③AABC式: 斤斤計較;楚楚動人;心心相印;步步為營。④ABAC式: 一舉一動;尖聲尖氣;晃頭晃腦;成雙成對。

2.英語的疊詞格式

英語重疊詞利用不同方式的重疊構成,而音韻的重疊又各不相同。按現代詞匯學的觀點,英語重疊詞屬于次要擬聲詞,英語中的許多單詞是雙音節以上的詞,可分為頭韻詞、尾韻詞、雙韻詞、和同名疊詞。

(1)頭韻重疊詞。此類重疊詞是通過首字母相同的詞語構成語義相關、形式對等的復合表達。如: sea- saw , ship- shape , spick- span。

(2)尾韻重疊詞。此類重疊詞是通過詞語中輔音的更替和主要音節音韻的重疊構成,兩詞之間語義相關,這種類型中第一個輔音或輔音群被替換。如: bow- wow , helter- skelter, lovey- dovey , super- duper, willy- nilly等。

(3)雙韻重疊詞。在英語語匯中,通過元音變換或利用雙韻構成重疊詞,因其前輔音相同形成了雙聲,而其后輔音也相同,既押尾韻又押頭韻。如: chitchat , coca- cola , ding- dong , flimflam, ping- pong , tip- top , wishy- washy 等。

三、李清照詩詞中疊詞的英譯策略

《聲聲慢》是李清照運用疊詞營造凄婉意境,達到的藝術“絕唱”,尤其體現在歷來被人們高度稱頌的十四個疊字的完美運用上。本文綜合了三位翻譯大家對聲聲慢十四疊字的譯作分析,總結出三種漢語疊詞的英譯策略。

(1)化難為易。該翻譯策略主要以翻譯大家許淵沖先生的譯本為例。漢語傾向于使用疊詞以求文采,而英語則較簡潔易懂。因此在翻譯漢語疊詞時,許多翻譯大家都選擇只把握整體內涵,使用簡練的語言來翻譯原作。許淵沖在翻譯李清照的聲聲慢的時候,就選擇了這一種翻譯方法。其譯文如下: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bad, so drear;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許淵沖的譯文增添很多原詞沒有的內容,尋覓的是“what I miss”, 冷清的是 “I know not what it is”凄慘的是“without cheer”。這樣一來就把原詞沒有說明的內容顯性地表現出來,使得化難為易,避繁就簡。同樣,許淵沖先生也采用了英語疊詞中的頭韻和尾韻。如每句開頭都用I開頭,miss 和is,drear 和cheer相呼應,在強化語義的同時增強了譯文的音美及形美。

(2)化抽象為具體。漢語的很多疊詞都是抽象化的概念,為了追求音律美和節律美,所以會造成詞語的重復,所以,很多譯者在遇到這種情況下,都采用解釋的方法加以處理,使得抽象的概念化為具體的概念,更增加讀者對內涵的理解。如翻譯大家林語堂的譯文便如下:So dim, so dark;So dense, so dull;So damp, so dank, so dead!

林語堂的譯文摒棄了長句, 對原文疊詞的處理多用單詞或短句。以so 開頭的詞語對應原文的一組疊詞,刻畫了詞人由于尋而無果所產生的冷清凄涼之感, 可見譯者對原詞內容的把握十分地道。選擇以d開頭的幾個詞語dim, dark, dense, dull, damp, dead讀來倍感壓抑。且譯文的語義逐漸加深。并且成功了運用了英語疊詞的頭韻。使得抽象化為具體,使得譯文生動形象。

(3)得“義”忘“形”。漢語疊詞是集音、形、意、美為一身的特殊表現形式,不過要做到形意兼顧絕非易事。因此,很多譯者在準確,完整的傳達義的前提下,考慮譯文在形上與原文相呼應。如果兩者真的不可兼顧,譯者只能避形就義,得“義”忘“形”。而王紅公的譯文則較好的做到了這兩點,形意兼顧,其譯文如下:Search. Search. Seek. Seek;Cold. Cold. Clear. Clear;Sorrow. Sorrow. Pain. Pain;我個人認為王紅公的譯文是最好的譯文,因為他不光運用了英語的中的頭韻,而且用每一個詞都對應了原文中的一個詞,因此,“尋尋覓覓”就變成了“Search. Search. Seek. Seek.”,“冷冷清清”則是“Cold. Cold. Clear. Clear.”,凄凄慘慘戚戚,也使用了四個英文疊詞“Sorrow. Sorrow. Pain. Pain”,這樣一來,不僅傳達了原文的意義,而且較好的兼顧了原文的形式,這種形意兼顧的譯文真是不可多得。

四、結語

漢英兩種語言都以其自身的語言體系選擇了自己的重疊形式,創造了各自的疊詞形式。通過對李清照《聲聲慢》中十四疊詞的譯文分析,我們總結出三種翻譯疊詞的策略,這三種策略有利于我們把握詞義,并將之用于翻譯實踐中,使譯文更好的傳遞漢英語言的音美,義美,形美。

參考文獻:

[1] 陳麗.關于英譯詩歌中“美”的幾點思考――兼及英漢對比和發揮譯語優勢.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8.

[2] 驪青.李清照詞英譯對比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9.

[3] 王凌.古典詩詞中疊詞的英譯.南京理工大學學報, 2001.

[4] 于連江.漢英疊詞對比及翻譯研究.齊齊哈爾大學學報, 2004.

第5篇

(播放《月滿西樓》flas)

師:我們過去對李清照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李清照在你眼中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生:李清照在南渡前輕柔婉約、柔媚的有才情的女子。她曾一度指出蘇軾、晏幾道詞中的不足之處。十分犀利。我更喜歡她南渡后的詞風。她的第二任丈夫是貪圖她的錢財。她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背著坐兩年牢的痛苦,把丈夫告到官府。我覺得李清照十分固執,作為一個女子,告夫君,李清照很堅強。

師:說明她“固執”?

生:是執著。

師:一千個讀者之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讓我們走近李清照《聲聲慢》來感受李清照的情感。

文本解讀

師:老師先來讀一下課文,同學們在下面聽準字音和斷句。(讀略)

師:大家在下面放聲讀,要求讀準字音和斷句。

(學生齊讀)

師:課前同學們提出在解讀這篇文章時,有一些疑難。老師總結了一下,我們一起來討論。

師:問題一:“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生:環境凄涼冷清。

生:不僅表達環境還表達心里,有雙層含義。

師:這位同學回答的非常好,還有同學問“尋尋覓覓”,作者在尋覓什么?這個問題我們放在后面解決。

師:“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怎么理解?

生:兩層意思。一層是:凋落;一層是:表達自己的憔悴。

師:“如今有誰堪摘”怎么理解?

生:內心的孤獨,獨自一人。

師:“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怎么理解?

生:“怎生得黑”是怎么能熬到天黑。

師:作者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

生:守著窗兒,就好像盼望誰的歸來。充滿了亡國之痛,身世之悲。

師:為什么說“雁是舊時相識”?可以結合注釋想想。

生:李清照在這時想到了趙明誠。

生:雁在古代含相思之情,含懷舊悼亡之情。

師:解讀了文章的字詞障礙,我們進一步研讀品味文章內涵。

思考:本文寫了哪些意象,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怎一個愁字了得”中的“愁”字包含哪些內涵?(結合作者生平及背景資料思考)小組之間討論,推選代表回答。

生:“淡酒”、“秋風”、“秋雁”、“黃花”、“細雨”、“梧桐”

師:能不能分析“酒”這個意象

生:“酒”代表“愁”。

師:為什么是“淡酒”,不是“濃酒”?

生:酒和愁比較,愁更濃,所以酒就淡了。

生:“秋風”給人凄涼之感

師:環境蒼涼,表達愁苦之情。

生:“雁”代表對故國、丈夫的思念。

生:“黃花”在秋天生長,秋天凄涼,哀怨。

師:在秋天開放一定哀怨凄涼嗎?

當時所處環境是……?

生:詞人遭遇亡國、亡夫,用紀念他們。

生:用黃花自喻。

師:寫“黃花”的詩句還有沒有?

生:“人比黃花瘦”。

師:“黃花”是李清照筆下常用的意象。她為什么用“黃花”自喻。

生:“黃花”代表憔悴的容顏。

師:如果花開正盛還憔悴嗎?

生:不憔悴。

生:獨立寒秋,自比從盛開到凋謝,對情有獨鐘。

師:在花中的稱謂是?

生:花中君子。

師:開放的季節,在惡劣的環境下保持高潔,還自有一份孤獨。

師:李清照在生活中經歷太多磨難,感到凄涼、悲苦。

生:梧桐給人孤獨凄涼之感,想起往事很惆悵,寂寞孤獨。

師:寫梧桐的詩句有?

生:“寂寞梧桐深處鎖清秋。”表達凄涼、憂愁之感。、

生:亡國之痛。

師:秋色都被囚禁,作者李煜身為階下囚。梧桐葉落,庭院深深,自己也想梧桐一樣,充滿亡國之痛。

生:“細雨”愁之瑣碎。

生:凄涼、哀傷。

師:“雨打梧桐”是常用意象,以動襯靜,襯托主人公孤獨寂寞的心境。

師:所有意象都表達作者的“愁”。

師:李清照的愁中都包含哪些內涵?(結合作者生平背景想一想。)

生:國愁、家愁、情愁、孤獨之愁

生:加雜在兩宋政治之間,政治之愁。

師:他是不是任命了?

生:沒有。

師:她選擇了?

生:“尋尋覓覓。”

師:他要尋覓什么?

生:前期的生活。婚姻美滿、國家安定、生活幸福。

師:能否讀出情愁。試著讀一讀。小組推舉代表來讀。

(第一組一男生讀得很有感情,第二組一女生讀得感人至深,第三組男女生混合讀。女生在前面讀,男生復讀每句的最后一句話。)

師:說說為什么這么讀?

生:男生聲音低沉,更體現愁之深,愁字重,愁之濃。

拓展延伸

師:在遙遠的宋朝,李清照苦無之音,而在多年后的今天,世人為之癡,為之狂。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歷史的風塵與李清照進行一次深度對話。請以“李清照,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個不少于100字的片段。

生:你是林間清溪中的一只彩蝶,你是亂世烽火中的一匹戰馬。你是詩行詞賦間的一朵綻放了千年的奇葩……

絲竹淡淡,鼓瑟吹笙,人生最甜蜜的時光只有十年,十年,有什么感覺嗎?猜書、斗茶,談笑風生。最后卻只落得“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為什么你沒有一個完美的結局,為什么你只能“尋尋覓覓”?

你獨步走在臨安的街道上,秋雨綿綿,你孑然一身,回顧何嘗不是飽滿的,微笑的,亦或是落淚。嘴里呢喃著“才藻非女子所飾”,凄然地望著窗外的明月,默默地閉上了雙眼。易安啊,易安,你就想生長了千年的不朽之花。陰柔不失婉約,不失豪放。

師:對李清照寄予深情厚誼,如果當時李清照遇到了這位同學,也許就不會“怎一個愁字了得”。

第6篇

在我們的記憶中,有這樣一位女子,她把生命中的美麗和憂傷都化成了橫亙千年的詩句。

十六歲那年,她無憂無慮,秀口一抿,唱出了:“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初為人妻,愛情甜蜜,她幸福吟唱:“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國破家亡,山河破碎,她悲憤交加,慷慨激昂:“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背井離鄉,顛沛流離,她黯然悲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她眉頭一蹙,就是一個繁華大宋的愁緒;她輕聲一嘆就是一個末代王朝的哀鳴。

想必大家已猜到她是誰,她就是一代詞宗——李清照。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李清照的《聲聲慢》,去欣賞這位傳奇女子的別樣美麗!

授新課:

師:生命之美,在于欣賞;詩詞之美,在于誦讀。哪一位同學起來展示一下自讀的成果呢?

一生試讀。

師:《聲聲慢》是一首慢詞,我們在語速上可以試著再慢些,感情也許可以更飽滿一些。

教師范讀,學生找詞眼。

生共同回答:愁!

師:對,就是一個愁字!抓住了詞眼就抓住了本文的感情基調。那現在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再一次大聲朗讀這首詞,注意讀準字音和節奏。

一生試讀。

一生評價。

師:“詩詞貴悟,悟貴入境,我們只有將自己的心放入詞人的濃情中浸泡,才能達到如臨其境的效果。但我們要進一步傾聽作者的心聲,貼近作者的心靈,還要著眼于讀懂全文。

師:下面請同學們小組內互讀一下,把你們在預習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小組內交流一下,找出一個你們組最想解決的問題。

投影學生的問題:

李清照在尋覓什么?

為什么是淡酒?

為什么大雁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李清照愁什么?

師:同學們很善于發現問題,這說明我們開始深入到詞作本身了。下面我們試著來共同解決一下這些問題。我們試著來解決第一個問題。

李清照在尋找什么?

師:哪個同學能幫助解決一下這個問題?

一生回答:尋尋覓覓,可能尋覓往日的歡笑,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的愛情,遺失的金石古玩。

師:那這些東西她能找到嗎?

生齊答:不能!

師:那在文中,她找到只是什么呢?

一生回答:冷冷清清的環境,凄凄慘慘戚戚的心情。

師:理解的不錯。那我們應該怎樣去讀呢?

生:悲傷。

師:你能試著讀一下嗎?

生試讀。

教師提示:聲音有抑揚頓挫,有一種跳動的音樂美,但感情似乎還可以再濃一些。“尋尋覓覓”,作者似乎在找東西卻無從找起,此刻的心情是?

生:迷茫。

師:“冷冷清清”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點什么,卻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只是空虛,這才如夢初醒,感到“冷冷清清”。可以輕度降調。

凄凄慘慘戚戚:心情悲傷到了極點,讀的時候應該是一字一頓,字字泣血的感覺。

生再讀。

現在讀的很有感覺,進步很大。

師:再來看第二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什么叫做意象。現在請同學們獨立思考,看看作者選了哪六個意象來表現她的愁緒呢?

生答:淡酒、晚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

……

結論:梧桐細雨是悲涼、孤寂、凄苦的象征。

師:同學們可以結合著李清照的情感和經歷去理解意象本身的含義,也可以發揮一下想象,聯系我們學過的詩詞、修辭等手法進行分析。

討論結束,展示討論成果。

一組:酒

生: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結論:酒是“愁”的象征。酒,一種濃郁情義和相思的憂愁。酒,一種溢滿凄涼哀傷的落寞。之所以是淡酒,是因為詞人愁情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

二組:黃花

生:李清照《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黃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顏。用滿地凋零的來比喻李清照的人老珠黃,憔悴不堪。

師:還有哪組補充嗎?

三組:黃花

生:我們覺得是滿地的正在怒放,憔悴的是作者而不是,用怒放的來反襯作者的憔悴,更讓人感到悲苦。

師:兩個組講得都有一定道理,都注意到了修辭,不錯。一個組認為是比喻,一個組認為是反襯。同學們可以結合著作者的情感揣摩一下。李清照前期有首詠梅詞是這樣說的:“寒梅點綴瓊脂膩,香臉半開嬌旖旎。”而此時孤苦、飄零的作者,心情憂愁至極,這時所見之物更多的都是一些感傷之景。那落滿一地的是她凋零的心!所以我覺得此時的黃花是凋零的黃花更合適一些。

四組:雁

李清照與丈夫以前經常鴻雁傳情,而今物是人非,再看到大雁勾起了詞人對丈夫的懷念。所以是“舊時相識”。成群的歸雁和詞人的形單影只形成了對比,襯托出她的孤單。

師:還有選擇其他意象的嗎?

五組:列出有關“秋風”的詩句

結論:秋風渲染愁情。

六組:列出有關“細雨”的詩句

結論:雨是哀傷、愁絲的象征。

師:同學們能有這樣的體會讓我很驚訝也很受鼓舞。你們用智慧的分析,把詞人的愁更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來了。我們可以發現,詞人把秋風、黃花、大雁、細雨、梧桐這些我們尋常所見的意象組合在一起,描繪出一幅冷清蕭索的秋景。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投影“愁”字)

這種注入了作者心情的氛圍就被稱之為意境。所以,同學們在分析詩詞時,不僅要善于抓住意象,還要通過自己的想象把它們連綴意境,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詩歌情感。這是我們詩詞鑒賞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我想這個時候,我們第二到第四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結合剛才的分析,李清照的愁到底包含了那些內容呢?

生1:丈夫死了,國家淪喪,這種愁緒是對失去丈夫的悲痛和國破家亡的憤恨。

生2:從“守著窗而獨自怎生得黑”,我覺得還有自己獨居的苦悶。

師:同學們合在一起就很全面了。(板書:國破、家亡、夫死、人孤)

師:我想,或許我們用簡單的概括是難以慰藉詞人的悲苦的內心,但我們可用飽含深情地朗讀去應和一千多年前那個在風雨中尋尋覓覓的高貴靈魂。

學生縱情朗讀,展示成果。

師:千年風霜縱是無情,但你們的朗讀使詞人的情感在千年之后依然生動,熠熠閃光。現在沉淀一下我們的情感,用我們的理性回顧一下我們今天的所學,來總結一下我們今天鑒賞這首詩歌情感的時使用了哪些方法:

1.找詞眼,把握情感基調。

2.知人論世,結合作者的身世經歷,感受詩歌情感。

3.抓住意象,連綴意境,把握詩歌情感。

師:結合剛才我給同學們總結的方法,鑒賞一下這首《一剪梅》,當中也有一個“愁”字,結合本節課所學,分析這里的“愁”指的是什么?

生回答。

第7篇

李煜和李清照,一為詞中之帝,一為婉約之宗,在中國詞史中可謂是造詣極深,成就極大的兩位詞人。由于人生經歷、生存狀態以及審美情趣的接近,他們二人的作品有著很多相似之處;然而時代、身份、性別及才情的不同又使得他們的作品同中有異。粵教版必修三中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聲聲慢》同時出現,作者試圖通過詩歌比較教學,從語言、手法、情感及篇幅四方面進行探討,達到使學生更透徹地了解詞人,把握情感內容和寫作手法的目的。

1.語言上的異同

同是婉約大家,清麗委婉,真摯直白是李煜和李清照語言的共同點。這兩首詞都沒有難解之語、高深之語,連典故也幾乎不用,甚至還出現一些口語化的傾向,卻能表難表之意,達難言之情,這與兩者的性格特征和審美情趣有著很大關系。王國維說:"后主之詞神秀也",李清照的詞亦是如此。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九字一氣直下,格調極高,氣勢極大。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七對疊詞構成四重境界,妙絕千古。

2.寫作手法上的異同

由于帝王的身份,李煜在詞中所選意象多富麗堂皇,《虞美人》也不例外。春花、秋月、東風、明月、雕欄、朱顏,唯美的意象表達的卻是最深重的悲哀,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

李清照晚年生活寄居他鄉、漂泊孤苦,所選取的意象如:淡酒、急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等,無不哀怨動人,是所謂以哀景寫哀情。同是以景襯情的手法,二者一正襯,一反襯。

同是寫愁名句,李煜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利用比擬,將愁比作春江之水,化抽象難狀之愁為具體,盡言愁之綿長深遠,情感沉郁蒼涼。李清照則把所有的未盡之言化為一句感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直抒胸臆,婉約深微。

3.情感上的異同

因為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這兩首詞在情感上有著許多相似之處。李煜是亡國之君,《虞美人》又是他的絕命詞,對往昔歲月的追憶,對故國家園的留戀,對身份地位的巨大落差讓他心中蘊藏了難以承受的痛苦、羞辱和絕望,以至于開端劈頭問道"春花秋月何時了",觸目驚心。"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的愁深而闊。

而李清照在《聲聲慢》中表現得情感則更為復雜,國破家亡的悲憤,金石字畫的流失,孤零漂泊的煎熬,孤獨無依的生活交織在一起,無可傾訴,只能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她的愁細而多。

李煜與李清照,一失其國,一失其家,失國者總憶"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失國有如失家,讓人怒其不爭。而失家者總憶"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失家有如失國,可謂女中丈夫,讓人敬佩。

4.謀篇布局的異同

從篇幅上來說,李煜的《虞美人》屬于小令,大開大合,不做細節描摹,短短的篇幅中蘊含著無數曲折,無數欲語還休。上片一句"往事知多少"剛剛問出,卻又筆鋒一轉去描寫小樓東風。他心中的"往事"也不知是"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的故國,還是"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做煙蘿"的故宮,抑或是"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的故人。無論是什么,那往事自然是不能想、不敢想,更不忍想的了。

而下片"只是朱顏改",一句輕輕的感嘆,不僅蘊藏著時光流逝,物是人非惆悵,更有國破家亡后的悔恨愧疚,字字泣血。

與李煜不同,李清照在《聲聲慢》中更傾向于選取生活中的瑣屑細節,如淡酒、黃花、窗兒、梧桐、細雨等意象,用較長篇幅來細膩地展現詞人自我內心世界,比起李煜的境界闊大深遠,李清照更加婉曲細密。

在《聲聲慢》中,李清照利用時間的慢慢推移、空間的不斷轉化和景物的不同變化來展現人物心理細微的變化,使情感的抒發更豐富,更具有層次感,更加淋漓盡致。

第8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來得!——李清照

不知何時起,我已戀上了傷感的詩詞,心境宛如一座傷感的城,環繞在心,久久不能躍出"傷感"這詞,好像中了蠱,深陷其中,無法自拔。閑暇時光,喜歡將李清照的《聲聲慢》捧在手上誦讀,揣摩詞的意境,臨摹詞中畫面,理會辭藻所蘊含的情感。這首詞寫滿了她所有心境,憂愁、感傷....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著邊際的深淵里,一種可怕的孤獨向她襲來,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吟出這首濃縮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聲聲慢》。

庭院深深,冷冷清清,別語愁難聽,我揮弦,我問情,且彈且望,還是聽不到你歸來的馬蹄聲。淚雨過后盡是離別,每到黃昏,如風飄零,弦音碎風,碎碎落落,莫負了癡情人。兩盞余燈,消瘦了落花芬芳,誰在燈影處畫地為牢?且長歌,盼明月,庭院深深,相思傷我心,何處是盡頭.千帆過盡無音信,天涯海角身何處 眼角瑟了一點苦淚,為何一直等不到你的歸期?我獨自留戀,你卻身在天邊。

落日橋頭,我撐著一把素傘,向橋的那頭望去,回眸的那一眼,依然茫茫兩空,等待成云煙。沒有人還記得,那一段過往,漫長消磨了哀傷,橋旁的彼岸花溢滿了悲傷,散盡了所有眷戀,煙雨琉璃,何時等到你歸來的馬蹄聲。零落的相思,輾轉思念入畫,絲絲畫里繞,輕似夢,落筆寫下了“等待你歸來的周期。”我又為你,在斷橋處等了一宿,素傘沾滿了露珠,恰似婆娑的淚珠,瀼瀼嬉戲著。

青燈處,倚靠小窗旁,戀涼涼微風,枝輕搖,葉葉翩翩起舞,霓裳淺淺拂過,勾勒一點相思。每到薔薇花開時,你吹笛漫院里,我撫琴寄情意,共同譜曲《相思引》,這個場景多少年里,半夜醒來后尋覓,忘了身在哪里,又要走到哪里尋覓你。又是薔薇花開時,風吹雨落在窗欞,我輕輕地哼起,從前你吹的曲,雨聲融入這支舊笛,有音律參差不齊,再也無人勸我添衣,陪我看一夜薔薇。

心若靈犀知天意,但放我夢中微醒,一睜眼,就可見到你的一襲青衫,你溫暖的雙手撫摸著我臉龐,你對著我輕輕呵護。我曾將你描入夢里,入了你的栩栩容顏,夢醒月落你都還不回來,我會去找你的,因為我曾將說過,你是我的家,我想回家。今生,我注定逃不出有你的陰晴圓缺,你執筆畫下的牢,生生世世囚住,等待一場,那地老天荒。陌上花開,靜等你歸來,生死不離散,白頭偕老。

西窗夜涼雨霽。嘆幽歡未足,何事輕棄。問后約、空指薔薇,算如此溪山,甚時重至。水驛燈昏,又見在、曲屏近底。念唯有夜來皓月,照伊自睡。——《解連環》

第9篇

1、東風不解愁,偷展湘裙衩。——納蘭性德

2、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3、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4、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

5、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6、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7、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

8、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

9、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

10、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11、人到愁來無處會,不關情處總傷心。——黃庭堅《和陳君儀讀太真外傳》

12、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黃仲則《癸已除夕偶成》

13、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14、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

15、愁無限,消瘦盡,有誰知?——納蘭性德

16、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

17、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18、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19、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秦韜玉《貧女》

20、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鳳凰臺上憶吹簫》

21、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22、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

23、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4、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一剪梅》

25、愁腸若牽繩。——韓愈

26、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27、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白居易《琵琶行》

28、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29、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眺樓做官別校書叔云》

30、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31、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32、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

33、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

34、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35、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36、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秦觀

37、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

38、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

39、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

40、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

41、一水牽愁萬里長。——李白

4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43、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

44、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杜牧《遣懷》

45、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翻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46、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李清照《醉花陰》

47、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

48、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白居易《琵琶行》

49、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50、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溫庭筠《夢江南》

51、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

5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53、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雨,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第10篇

【關鍵詞】意義三分法;聲聲慢;可譯性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5-168-01

傳統語言意義觀“語言分類命名集”這一保守觀點,伴隨著人們對語言意義的確定性和客觀性的重新審視,己無法立足。根據意義非客觀性及非唯一性的特點,不同語言學家對意義分類進行了不同的分類。莫里斯將意義分為指稱意義、言內意義及語用意義,即意義的三分法。

一、指稱意義

“指稱意義指語言符號和它所描繪或敘述的主觀世界或客觀世界的實體和事件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語言符號和它的所指物的關系”。語言符號是對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事件等的一種表現,即符號的所指事物,而符號與其所指事物間的關系,就是語言的指稱意義。

這一點在詩歌文體的翻譯中,還是比較好傳達的。中文詩歌講究朦朧美,而英文講究直白和準確。雖然在意境上直白和準確恐會破壞中國詩歌的朦朧美,但在中文詩歌中出現的具體事物,利用英文直白準確的優勢,卻可以一語道出。

比如: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許淵沖先生將其譯為:

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可以看出,梧桐、細雨、黃昏這幾個詞,英文翻譯為了pla-ne,raln,和tWilight,中文中的能值和英文中的能值共同指向了現實中的所指。即語言的指稱意義得到了實現。從指稱意義這一層而來看,《聲聲慢》是可譯的。

二、言內意義

“言內意義是作者利用語言白身的特點,通過創造特殊的表達效果而獲得的意義”。即言內意義是作者利用語言自身音系、語法、詞匯的特點,以達到某種修辭效果。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便是言內意義中利用韻律而起到的特殊表達方式。

比如: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這二句連用七個疊詞,充分利用了漢語的優勢,創造了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說的凄苦之情。

公認翻譯版本較好的許淵沖版本如下:

I look for whatI miss;I know not what it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譯文雖將原文的意思翻譯過來,達到了指稱意義,且第一句結尾壓尾韻/s/,第二句壓尾韻/iθ/,但是相比原文,譯文其一顯得沒有原文精煉,其二英文尾韻的效果不如中文平仄的效果好。所以在言內意義上看,《聲聲慢》看似又是不可譯的。要把一種文字所獨有的,且根據其文字規律創造出來的音韻特點,在另一種文字中完全展現出來,想來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同語言畢竟屬不同文字系統,不會做到音、形、意完全吻合。

三、語用意義

“語用意義是語言符號與符號使用者,包括收迅人和發迅人,之間的關系。語用意義又包括表征意義、表達意義、社交意義、祈使意義和聯想意義,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這一層而的意義強調文本與參與者,即讀者之間的關系。

中國古詩詞講究的是一種意境,二言兩語之間,一幅完整的畫而,畫而中的人,這些人發生了什么事,便躍然而出。所以說,語用意義,詳細劃分,即表征意義及聯想意義,是在中國古代詩詞中使用最多的。

比如: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許淵沖先生將其譯為: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ofold。

雁在中國人心中有兩層含義:其一,象征至死不渝的愛情和相思;其二,大雁冬季南飛,給人一種秋風到來,瑟瑟荒涼之意。

結合李清照具體情況來看,靖康之變后,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于人事。思念夫婿,惋惜國難,所以有此凄苦纏綿之情。原文中的“雁”,很好的傳達了作者的思緒。反觀其英文翻譯,將“雁”譯為“wild geese”,做到了一一對仗。然而在英文中“goose”一詞有“傻瓜、笨蛋”之意,無法傳達中文中雁所代表的離別、相思及蕭瑟之情,所以從語用意義看,《聲聲慢》也是不可譯的。

四、總結

從以上分析看,《聲聲慢》的翻譯,從指稱意義上說,是完全可行的,然而從其言內意義和語用意義上看,卻又很難將中文中語言的意蘊和意境表達出來。從整體角度考量,詩歌的可譯性還是比較低的。即使比較好的英文譯本創造出來的藝術效果,比起原作來看,還是差強人意。朱光潛甚至斷言:“稍有些翻譯經驗的人都知道這是極難的事,有些文學作品根本不可翻譯,尤其是詩”。然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詩歌究竟是否具有可譯性,還值得我們繼續探究。

參考文獻:

[1]許鈞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88-89.

第11篇

——題記

[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少女時代的你活潑而天真,常常幻想著自己的未來是怎樣。你也曾想過自己的夫君會是何等模樣,然后偷偷的羞紅了香腮。那時的你該是多幸福啊!對未來充滿期盼,四處游山玩水,肆意揮灑筆墨。可是你沒想到,后來的你會家破人亡,面臨國家將毀,丈夫戰死的局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我想這首《聲聲慢》就是你當時心情的寫照吧。那么一個秋風蕭瑟的黃昏,獨自在小院中醒來,尋尋覓覓,卻找不到夢中所念之人,該是怎樣的失望啊!冷冷清清的院子,讓你一時思緒萬千。正值大好時光的你,又為何要遭遇如此不公的待遇。這就是命啊!你如此感嘆,卻又不愿相信。凄凄慘慘,催人淚下。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

這世上最令人傷心地莫過于生離死別和物是人非了。曾經以為的一切,在后來全都被顛覆,這叫你如何高興,如何欣喜,怕只能流著淚微笑了吧。你不是脆弱的女子,可是這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擊卻幾乎將你壓跨。于是你將情感全都寄托在詩詞中,以此抒發自己的哀怨。

[莫道不消(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你本是貌美如花的妙齡女子,卻因為家破人亡而日漸消瘦。那一朵朵黃花,即將凋謝,憔悴不堪,而你竟是比那黃花還要瘦弱幾分,你是遭了多大的孽啊!西風吹起你的三千青絲,飄飄揚揚,更襯得你臉色蒼白。你是那么令人心疼的女子,雖然慘遭變故,卻不曾輕生。你勇敢的活了下來,用手中的筆書寫動人的篇章!

第12篇

生:李清照,老相識,老朋友了!

師:哦?這位同學看來很了解李清照,很好啊!那請你幫助大家一起回憶一下李清照的生平,可以嗎?

(生介紹略。)

師:哦!這位同學自稱是李清照的老朋友,還真不是自夸!……是啊!她的前半生基本上算是幸運的,但她的后半生既遇國家破亡之難,又遭親人早逝之痛。一個女子,在那樣的社會里,無依無靠,風風雨雨,顛沛流離,嘗盡人間之苦。這樣的遭遇,必然反映到她的創作中。正像剛才那位同學所說,她的詞風有了很大的變化。是怎樣的變化呢?

生:她早期的作品,生動活潑……

師:“生動活潑”,這個概括有點兒意思。能舉個例子嗎?

生(背誦,眾和):“嘗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師:這應該是她抒寫少女時代生活片斷的一首詞。除了同學說的“生動活潑”,這首詞在語言、風格上的特點可以怎么概括?

生:不用典故,有一種自然的情趣,沒有閱讀障礙,像白話詩。

師:說的真到位啊!明白如話,自然天成,這正是李清照詞的風格特點。李清照的詞被稱為“易安體”,特點就在于此。好啊!這是說的她早期的詞。不是說詞風變化嗎?后期呢?晚期呢?誰來給大家說說?

生:后來,語言風格沒有變化,是內容、情調發生了變化。經歷了國家之難、家庭之難,她晚期的詞,總有一種凄涼寂寞的味道……

師:凄涼寂寞——悲哀痛苦——能舉例嗎?

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師(笑):這位同學說自己是李清照的老朋友,再一次得到證明!……看來不止一個人讀過這首《聲聲慢》。那好,我們就來研讀一下這首詞——這可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啊,讀過了,不一定都讀通了。還是請大家先參考注解,自讀一遍。有疑問處一會兒提出來討論。

(眾自讀后,一生朗讀。)

師:讀音有不準確的地方嗎?沒有。好,讀得字字準確。大家又讀過了一遍,假如要找這首詞中最重要的兩句話,是哪兩句呢?

生(眾):“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師:為什么是這兩句?

生(眾):概括句……卒章顯志……畫龍點睛……

師:好好好,找得不錯,解釋得也不錯。不是一個“愁”字能概括得了的,就是說還有更復雜、更深沉的情感在,都有哪些情感呢?我們不妨從頭讀來。先讀前三句。

(生齊讀)

師:連下14個疊字,這三句歷來為人所稱贊和欣賞。它好在哪里呢?

生:教材后面附了唐圭璋先生的分析,說得很到位。我來念念吧?

師:好啊!自告奮勇。請大家注意聽,不要辜負了這位同學的勞動,更不要辜負了唐先生的高明見解。(生讀后)讀得不錯啊!請問,詞人在尋覓什么呀?

生:根據她的生平遭遇,這首詞該是她丈夫去世之后寫的,尋覓的該是自己的親人、丈夫。

生:據我所知,李清照在逃難時帶著大量的文物,包括書籍,她丈夫是著名的金石家。在顛沛流離的過程中,有大量的文物被盜和遺失,所以她尋覓的對象也應包括心愛的文物。

師:補充得好。知人論世,根據作者的遭遇理解她的作品,思路好。可以這樣解讀吧?尋人人不在,尋物物已失,心中無定,如有所失;房櫳寂靜,空床無人;孤獨苦況,愈難為懷:總言心情之悲傷!請大家再細細品讀一下,要感覺其中的節奏、韻律,及節奏韻律中的情感。

(生自讀,師范讀。)

師:我問一句:這“尋尋覓覓”的行為,發生在一天的什么時候?早晨剛剛起來的時候,還是一天過去到晚上的時候?

生:沒想過這樣的問題。不過,詞的后面說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應該是晚上吧。

師:他根據文本本身的信息做出判斷,是一種注意上下文聯系的思路,這種思路應該說非常正確,值得發揚。不過,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不同的版本,比如這本(展示葉嘉瑩主編的《李清照詞新釋集評》),就是“曉來風急”。

生:這樣看,還是“曉來”更合情理。都過了一天了,到晚上了,什么地方都早已找過看過了,找不到也該認了,接受了,還尋覓什么呀?

師:又是一種理解。

生:詞的后面還說“到黃昏,點點滴滴”,看來還是“曉”字更合理。如果一開始就是“晚”,還怎么能說“到黃昏”呢?

師:這位同學也是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好。我也傾向于用“曉”字。梁啟超先生曾有過一段批語(屏幕顯示):“這首詞寫從早到晚一天的實感。那種煢獨凄惶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

生:那教材為什么用“晚”字?

生(眾):本本不同,傳抄錯誤……

師:這位同學的質問不是沒有道理,教材就那么寫的,那是一大幫專家搞的,難道還會錯嗎?不過,專家確實也會犯錯誤。應該是傳抄錯誤吧。據說是明代一個叫楊慎——慎重的慎——造成的。看來還是不夠慎重啊。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再去探究。我們再往下讀這首詞。請同學讀下面五句,并說說自己的理解。

生:“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猶豫)風急。”

師:就讀成“曉”好了。如果說前三句是總寫心情的悲苦,那么接下來這五句就是具體的展開了。前三句我們不妨概括為“尋覓無果,凄慘憂傷”(板書)。這五句可以怎么概括——也用八個字吧。大家研究一下,再起來發表意見。

生:“乍暖還寒,淡酒無用。”

生:“淡酒無用”不夠意思,改為“淡酒風急”。

生:“乍暖還寒,風急酒淡。”(板書)

師:把“淡酒風急”改為“風急酒淡”,好啊!好在哪里?

生(眾):對稱了……

生:把“淡酒”改為“酒淡”,是主謂結構,正好與“風急”相對;先說“風急”,再說“酒淡”,轉折的意思強烈。風急,就冷啊,得喝點高度酒才暖和;可是喝的是淡酒,不能抵御風寒。外面冷,也正是心里冷。

師:分析得太到位啦!誰說學習語法沒用?主謂結構啊,轉折關系啊,不都是語法嗎?好,這是經驗,值得大家記取。他最后的一句分析也好:外面冷,也正是心里冷!

生:那為什么只喝淡酒,不喝烈性酒?

師:(在生沉默片刻后)問得好!這位同學發現了很有價值的問題。這里有一點常識需要介紹一下:古人常常晚上喝酒至于沉醉——李清照大概也如此借酒消愁吧——早晨起來喝一點淡酒,起“解醒”的作用,就是現在說的“解酒”,所以不能再喝烈性酒了。淡酒難以抵御急風,心里冷,連體膚之苦都無法解除。再往下讀。

生:“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正傷心的時候,又有鴻雁飛過,就更傷心了。

師:“就更傷心了”,說得不錯。為什么呢?

生:鴻雁傳書啊!這次沒有書信傳來,自己有信也無處投送了,所以傷心。

生:過去傳過書信嗎?我覺得這是說,又到秋天了,一年又快過去了,感嘆年華流逝。

師:有道理。南宋詞人朱敦儒說:“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生:詞人特別強調是“舊時相識”,有今昔對比的意思:鴻雁歸來的日子和舊時一樣,自由地南來北往,自己卻失去故國,失去親人,有人不如雁的感慨。

師:精彩,分析得太精彩了!還有什么見解?鴻雁是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大家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讀,集思廣益,理解得更深入。我們也用八個字概括這句的內容。(“窗前聞雁,驚心失落。”板書,過程略。)上片結束,解讀下片。請讀前三句。

生:“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師:“損”,是個副詞,表示程度的嚴重,要注意。那么這“憔悴”的是人還是花?

生:是花吧?花都枯萎了,沒什么可摘的了。

師:看來底氣不足啊。請好好想想,大膽說出自己的意見。

生:我也認為是說花,滿地堆積了,花都枯萎成一堆了。

師:根據“堆積”的說法,判斷是花的憔悴。思路有道理。不過,堆積,不一定是枯萎。形容花草樹木的茂盛蔥蘢,也可以說“堆積”。杜牧《過華清宮》詩:“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第次開。”范仲淹《蘇幕遮》詞:“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仲殊《定風波》:“南徐好,溪上百花堆。”……不要受“堆積”一詞的束縛。

生:那就是指人吧。

師:要說出根據。想想這花是什么花?這種花什么時候凋謝枯萎?

生:我知道了。這里說的是黃花,就是。耐寒,這時候還沒到凋謝的時候。

生:乍暖還寒,是剛入秋的時節。

生:后面有一個有力的證據,說“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梧桐葉子還沒凋落呢,是不會枯萎的。

師:很聰明啊!那就是說,這“憔悴”的是人,是詞人自己。那這一句用白話表達該怎么說呢?

生:滿地的黃花開得正繁盛,可是我已經憔悴不堪,哪有什么心情去摘花呀?

生:女為悅己者容,丈夫不在了,就沒心情打扮了。

師:應該是這樣。堪,可以,能夠。誰還能夠去摘花呢?連摘花簪戴的心情都沒有了,懶得動彈了,人憔悴了,也自甘憔悴了。形容一下這樣的心情?

……

(北京十二中高中部 100071)

診斷意見

在這節課上,執教者很好地運用了“評價”這一手段,達到了“疏導”與“激勵”的目的。“疏導”與“激勵”,在評價的話語中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不過,為了目標集中,我們還是分別加以分析。

疏導的作用,不僅僅是保障課堂順利進行,更重要的是要把學習者引導到科學的思路上去,讓他們認識文本的規律,并符合規律地進行閱讀思考。比如:在“晚來風急”還是“早來風急”教學環節,學生認定“尋尋覓覓”是發生在“晚上”的行為并以詞中“晚來風急”為根據后,教師雖然不贊成其結論,但仍然肯定地說:“他根據文本本身的信息做出判斷,是一種注意上下文聯系的思路,這種思路應該說非常正確,值得發揚。”在學生根據“到黃昏”句得出用“曉”字更為合理的結論后,教師又立即肯定:“這位同學也是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好。”這樣的評價,都重在思路的引導,其價值超越了對具體問題的研討,具有普適的意義。再如:

師:……前三句我們不妨概括為“尋覓無果,凄慘憂傷”(板書)。這五句可以怎么概括——也用八個字吧。大家研究一下,再起來發表意見。

生:乍暖還寒,淡酒無用。

生:“淡酒無用”不夠意思,改為“淡酒風急”。

生:“乍暖還寒,風急酒淡。”(板書)

師:把“淡酒風急”改為“風急酒淡”,好啊!好在哪里?

生(眾):對稱了……

生:把“淡酒”改為“酒淡”,是主謂結構,正好與“風急”相對;先說“風急”,再說“酒淡”,轉折的意思強烈。風急,就冷啊,得喝點高度酒才暖和;可是喝的是淡酒,不能抵御風寒。外面冷,也正是心里冷。

師:分析得太到位啦!誰說學習語法沒用?主謂結構啊,轉折關系啊,不都是語法嗎?好,這是經驗,值得大家記取。

這一個片段是訓練規范表達,教師先以上句為例給出“尋覓無果,凄慘憂傷”八個字,這實際是在“做樣子”,下面就要學生“仿做”了。在學生最終探究出“乍暖還寒,風急酒淡”八個字并說出其好處之后,教師因勢利導,強調語言分析的方法,強調學習語法的作用,說“這是經驗,值得大家記取”。

至于“激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評價都在掛金牌掛銀牌。在學生發言正確、精彩時,教師自然是不吝表揚:“這位同學自稱是李清照的老朋友,還真不是自夸!”“這位同學說自己是李清照的老朋友,再一次得到證明!”“分析得太到位啦!”“精彩,分析得太精彩了!”在學生的發言不那么準確、不那么正確時,甚至在有的學生“較勁”時,教師也不完全加以否定,更不以“權威”之勢壓制,而是肯定其中的合理部分,并啟發、引導其繼續思考。在討論“晚”與“曉”的問題時,有一個學生不服氣,追問“那教材為什么用‘晚’字”。看來教師是有所準備的,他先肯定“這位同學的質問不是沒有道理”,還給這位同學把道理講出來(為他辯護啊),“教材就那么寫的,那是一大幫專家搞的,難道還會錯嗎?”然后再一轉,進行疏導,“不過,專家確實也會犯錯誤”。這就較好地保護了質疑者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專家處方

課堂評價,是教學的科學,也是教學的藝術,是科學與藝術的統一,是每一位忠于職守的教師不可或缺的基本功。這種基本功的要求是:

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我們上一節課,總要想清楚其價值何在;而具體價值的確受制于一個人的總價值觀。語文教學最根本的價值是讓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葉圣陶語),也就是讓學生形成理解與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獲得“語文智慧”。明乎此,則在評價中如何疏導,如何激勵,就有了正確的方向。當學生在《背影》中“發現”“父親違背交通規則”、讀《孔乙己》而“嫌棄主人公不講衛生”時,也就不會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驚喜”并予以贊嘆了。

二、保持真誠的心態

評價,我們強調以肯定、激勵為主;而這種肯定、激勵必須是真誠的,由衷的,而不是勉強的,做作的。這跟教師的學生觀有關。學生就是學生,是“孩子”,他們走進課堂就是來學習的,如果他們都“會了”,還到學校干嗎?所以,學生提出任何問題都是正當合理的,都是應該肯定的,就是所謂課堂上“沒有愚蠢的問題”;另一方面,學生在進入探究、思考的學習過程之后,總會有自己的“發現”,哪怕是細微的發現也是極有價值而應該予以肯定的。不能希望學生都絕項聰明,都一通百通,期望過高必然失望。如果在你的眼里學生“太笨”“太懶”,甚至存心“搗蛋”,你還肯于表揚他嗎?還能由衷地表揚他嗎?如果把學生對“教材為什么用‘晚’字”的追問看作是有意“搗蛋”,教師很可能“火冒三丈”,就不會有執教者那樣誠意的肯定與耐心的疏導。

三、把握好“金牌”的分量

肯定,表揚,要有分寸,失去分寸很可能變味兒,變成諷刺。有一次聽課,教師問學生:“這是什么修辭手法?”一個學生大聲地回答:“比喻!”教師表揚道:“真了不起!一眼就能看出是比喻!”結果引出了一片笑聲,答問的學生的臉也漲得通紅。表揚過度,太廉價,難免事與愿違。《聲聲慢》的執教者在“分寸”的把握上就很有功夫。

在學生說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生動活潑”時,教師的評價是“這個概括有點兒意思”,這是在肯定中有所保留。在學生朗讀作品后,教師說的是“好,讀得字字準確”,只肯定字音準確,對其他方面不予涉及,也是有所保留的。而當學生表現出某種思維的科學性、表達的準確性時,教師的表揚就升級了:“太到位了!”“太精彩了!”。這些話語,都不是隨便用的,斤斤兩兩,是要掂量好的。

四、評價要及時而具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孜县| 蛟河市| 福建省| 大新县| 汽车| 望奎县| 郓城县| 泸溪县| 丹寨县| 永善县| 江城| 晋中市| 中阳县| 洞头县| 杨浦区| 常山县| 林州市| 南召县| 凤山县| 肇庆市| 庆云县| 呼和浩特市| 新巴尔虎右旗| 抚州市| 天镇县| 枣强县| 吴堡县| 平武县| 绥宁县| 团风县| 连江县| 福贡县| 清新县| 玉山县| 类乌齐县| 开鲁县| 盐源县| 宜黄县| 屏山县| 余姚市| 金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