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26: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水仙花的詩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英國浪漫主義詩歌
威廉?華茲華斯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領軍人物,是浪漫主義時期的焦點聲音。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在詩歌領域的理論。他認為“所有的好詩是自發的強大的感覺”,和詩歌源于“平靜中集聚的情感”。他詩歌的原則在他的民謠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這原則的主體,在我看來是從日常生活中去選擇故事和情景,來聯系或描述它們,自始至終,在選擇語言表達的時候盡可能的選擇人的口吻來表達,同時,給他們賦予一定色彩的想象,即普通的事情應該以不尋常的方式呈現給心靈,而且,此外,最重要的是,通過追蹤他們的痕跡使得這些事件和情景更有趣,當然并不是招搖過市,只是我們的天性使然。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華茲華斯詩歌寫作的設置原則有三個方面:素材上,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場景和事件;語言上,是普通人的話語和創作過程,將想象力融合于場景或事件中來描述與表達內在的心理狀態。這些原則有助于瓦解古典學派的英語詩歌的理論基礎,拒絕強調耗盡了詩歌寫作的強烈情感的形式主義和知識的方法,并激勵新一代的詩人。因此,序言抒情詩集被認為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運動的表現,而華茲華斯是英語現代詩歌之父。
華茲華斯在他的詩歌中渴望愛的自然表達,許多評論家稱他為“自然的崇拜者”。他的東西可以穿透心臟,給讀者自然的生命體驗?!拔沂且黄略啤笔谴笞匀坏慕茏髦?,它可以帶我們去他的詩意的信仰的核心。它也是英語文學中最佳選集詩之一。因此,在下面,我將通過引用華茲華斯的詩學原則詳細地分析這首詩。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這首詩的主題?!拔沂且黄略啤笔腔谌A茲華斯的妹妹多蘿西.威廉在1802年4月回憶Ullswater的場景。當時,多蘿西,威廉和他們的朋友一起去河邊散步。然后,他們看到了幾個靠近水邊的水仙,當他們繼續走有越來越多,最后,他們看到一長帶的水仙花,“他們看起來那么親密,直到永遠不改變。它們到處可見,有一些長的幾碼高;但他們從不打擾到簡單,團結和繁忙的公路”。他們都陶醉在這一幕。然后回家時,多蘿西在她的日記記錄了這一幕,而華茲華斯在寧靜中想起相同的場景,整整兩年之后這首詩完成。因此,很明顯,這首詩的原始物質僅僅是湖旁邊的一大片野生水仙,在寒冷的春風中飄搖,這是華茲華斯所感興趣的東西,在人類生活中一個非常平凡的場景,然后我們來到這首詩的語言。除了少數的文學或詩歌詞(“山谷”、“快活的”和“經?!保?,這首詩是來自于普通人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語言,從而使他的詩歌更容易理解。這也是他自己詩歌信仰的追求,讓他的語言接近人的真正的語言。但是有一點應該指出,華茲華斯說在詩歌寫作中說普通人的話而不是寫首詩逐字復制人們的話是什么意思。我認為,華茲華斯的聲明是在詞匯選擇上的觀點。
我們都知道,每種類型的詩,無論是一首十四行詩,或無韻詩,或頌歌都在形式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此外,一個好的詩歌屬性體現在很多高質量的語言方面,不僅包括詞匯的選擇,也是語音的選擇,使用修辭手法,選擇句子結構等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實際上,華茲華斯提出這一點在上面引文說“選擇真正人們所使用的語言”。換句話說,語言的選擇不僅從普通人的講話,也要適合信息的傳輸和韻律詩的安排,然后讓我們看看在這首詩中華茲華斯是如何滿足這一要求的。這首詩基本上是用抑揚格四音步的編寫,分為四節押韻方案:為每個節ababcc。更具體地說,在每個節,有三個押韻對聯:第一行和第三行,第二行和第四行,和最后兩行,從而使這首詩順暢,和諧,有節奏。換句話說,這首詩在韻律中獲得審美價值。除此之外,在語音層面上,這首詩還在其他特性上作出了卓越貢獻,例如韻腳的安排,和語音的選擇。
如上述,這首詩基本上是用抑揚格四音步的。然而,如果作者在這首詩上一直使用這種模式,這可能使這首詩聽起來枯燥和嚴肅,因此不符合作者描述水仙花的快步舞的意圖。出于這個原因,作者在某些地方做了一些調整。例如,在第一節最后一行(“在微風中翩翩起舞”),只強調三個音節:/ /,/ si /和/ bri:/等。調整的壓力巧妙地傳達了詩人的心境的變化:當詩人獨自一人的躺在床上,云中的水仙花走進他的觀點,讓他活躍和興奮。另一個例子來自最后一行第二節(“活潑的舞蹈拋頭”),在這里,第一腳轉揚抑格這表達的變化增強了運動動詞,“扔”,生動地描繪了水仙花在微風中歡快地抬起了頭的場景,從而使整個句子更富有表現力,同時,傳達作者的不受控制的激情。此外,在這首詩中,作者在語言的選擇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例如,在強調音節中,在第一節,有很多長元音和雙元音,從而使這首詩的節奏慢下來,而在第二節,短元音在元音的分布假設主導地位,從而加快的步伐詩。這一變化,顯然,是依照這首詩的基調變化的。在第一節,詩人作為一片孤云、山谷和丘陵,遇到突然的水仙花,所以動作是緩慢和漫無目的的,這個節的基本基調是無心的,甚至是懶撒的。因此,節奏應該慢。然而,在第二節,詩人描述活潑的水仙花在風中跳舞,基本色調是活潑和狂喜,現在節奏應該加快。因此,很明顯,這兩個指標安排和語言的選擇在表達作者的個人情感上是重要的。
實際上,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在信息傳達詩歌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即句法結構。例如,第二行節一開始出現“一次性”的時候,一個很長的句子的狀語從句在四行上運行。通過這種方式,這種轉變作者很明顯的表達出來,同時,以下描述的水仙花是緊湊的,因此可以給讀者強烈的印象。在第二節的狀語(“連續發光,閃爍的星星在銀河”)的主要詞語“它們被抓住”也放在了開頭。這里的目的只是為了突出水仙花的豐富和美麗,這是此節的中心任務。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整首詩的韻律模式也可能影響詩人的句子結構的選擇。
然后,我們來到這首詩的標點符號。他們也為這首詩的成功作出貢獻。下面是一個例子。在第五行第三節(“我盯著―盯著―但有小小思緒”),兩個破折號在這方面自然放慢節奏。面對這些美麗的水仙花,詩人陶醉,以致無法移開眼睛,同時,他似乎陷入了沉思,思考這些水仙花的真正含義。這兩個動作,目光和思考,持續和耗時,所以這里的節奏應該慢,所以破折號正是達到這種效果的正確方法。
最后,修辭手段的使用也增加了這首詩的美,尤其是頭韻的使用。頭韻在詩歌寫作中是一種常用的手法,而且它可以使這首詩更富有表現力和音樂感,這首詩在幾個地方都使用了這種手法。例如,在第四節線,“旁邊”和“下”的形式頭韻,加強兩個地方之間的連接,而且使得整個行重復更緊湊。此外,第二節第一行的“星星”和“閃耀”,最后一行的“舞蹈”和“水仙花”也形成了頭韻。
上述分析表明,在這首詩上華茲華斯真正重視并付出巨大努力的不僅是在語言層面,還是在語法的水平上,他充分顯示了他在這首詩上自由使用語言的特殊技能。他不斷審議他所選擇的語言,遵循原則,在腦海中形成樸實的語言畫面,并最終使他的詩歌形成語言簡單而優雅的風格。
詠物詩所反映的物,除了一部分虛擬動物(如龍、鳳、麟)外,都是實際存在于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之中的。不論是草木蟲魚、飛禽走獸還是人為之物,都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歷代詩人用詩的形式把它們描寫出來,不但能使我們知道這些“物”的存在,而且還可以借此認識它們對于人類社會有什么樣的價值,以及帶給人們的審美感受。
唐代以前人們較為看重蘭花。蘭花被譽為“香祖”、“天下第一香”,歷來受人們推崇。蘭花生于幽谷,清香雅潔,有“生深林不以無人而自芳”的內在品質,故有“君子”之謂。劉勰《文心雕龍》云:“蓋聞蘭為國香,服媚彌芬。”在唐代以前的眾多詩人中,最看重蘭花的非愛國詩人屈原莫屬。他的詩歌中有許多詠蘭之句,并且以蘭花自喻,象征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德。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禮魂》)“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山鬼》)“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保ā断娣蛉恕罚凹x秋蘭兮以為佩。”(《離騷》)在唐代以前的詩篇中,蘭花還是“佳人”的化身,為眾多文人所題詠。如張衡《怨篇》自謂“詠蘭,詠佳人也”,漢武帝也有“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的詩句。
在唐代以前,牡丹并不為人們看重,題詠者也不多。到了唐代,牡丹以其嬌艷富貴,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喜愛,也成了文人題詠的主要對象,由此產生了大量的詠牡丹詩。《開元遺事》載,唐明皇問侍臣曰:“牡丹詩誰為好?”李正封詩曰:“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边@“國色天香”就是對牡丹花的最高稱譽。大詩人李白也曾奉詔為唐玄宗和楊貴妃觀賞牡丹作了三首《清平調》詩,其中一首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在詩中,李白把牡丹和楊貴妃交互在一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面花光融為一體,言在此而意在彼,為唐玄宗所賞識。
在唐代,觀賞牡丹成為了一種習俗。據李肇《國史補》記載:“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碧迫嗽娋湟部蔀樽C,如白居易的“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中皆若狂”,徐凝的“三條九陌花時節,萬馬千車看牡丹”,徐夤的“能狂綺陌千金子,也惑朱門萬戶侯”,劉禹錫的“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由此可知,牡丹堪稱唐代的國花,而其嬌艷富貴之姿,正反映了當時的盛世風貌和唐人追求華貴的愛美心理。
到了宋代,國勢遠不及唐,加上外患頻仍,盛唐那種繁榮景象已很難看到,士大夫的心理也起了很大的變化,詩風也由唐代的豐腴而變成宋代的清癯。這時的人們更多的是喜愛梅花,宋人也因此創作了大量的詠梅花詩。像蘇軾有40多首,劉克莊有130多首,陸游有160多首,而張道洽有300多首,其他如王安石、林逋、辛棄疾、盧梅坡等人都有詠梅佳作。就宋代梅花詩的格調來說,大多突出其寒瘦、清疏、幽香的特征,這和宋詩“情思深微”、“氣力收斂”的特點有很大關系。如“凌厲冰霜節愈堅,人間乃有此癯仙”(陸游)、“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王淇)、“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都塑造了枝瘦香幽、韻遠格高的梅花形象。范成大《梅譜》云:“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斜疏影與老枝奇怪者為貴。”蘇軾也在詩中提到:“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這種對梅花風韻的贊賞,正是當時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和愛美心理的真實寫照。
唐代以前,所詠花草禽魚,大多是自然界中存在之物,而唐代以后,由于社會生活的發展和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在詠物詩中出現了經過人們培植的大量的觀賞花木。如花草中的水仙、海棠、杜鵑、月季等名花,唐代以前很少詠及,唐代以后常作為詩人題詠的對象。或贊水仙花的冰清玉潔,如宋代黃庭堅的“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為骨玉為肌”;或贊杜鵑花的猩紅如血,如唐代李紳的“惟有此花隨越鳥,一聲啼處滿山紅”;或贊海棠花的明媚俏麗,如唐代何希堯的“著雨胭脂點點消,半開時節最妖嬈”;或贊月季花的四季可人,如宋代楊萬里的“只道花無十日紅,此花無日不春風”。
以上詠花詩中物理物情的描寫,對我們認識古時社會風貌和古人的愛美心理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是值得一讀的。
摘要 意象是詩歌的靈魂,是表達詩歌主旨最活躍的因素。而動物意象作為一種具體意象在狄金森詩歌中反復出現,是詩人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本文重在分析動物意象在狄金森詩歌中的表現及其功能,探索動物意象與狄金森詩歌主旨表達的關系。進而說明,狄金森主要運用動物意象詮釋她對自然的感知,表述她對自我的認知。
關鍵詞:動物意象 狄金森詩歌 重要載體 功能 中圖分類號:I106.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意象對于詩歌創作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詩歌藝術構造的形象元件,是構成詩歌整體意境的基本單位。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擅用具體、凝練、奇特的意象,被譽為意象派先驅。作為一個極少遠行的維多利亞時期的隱居詩人,狄金森所能直接觀察的僅限于草地、森林、山、花朵,和極小范圍的一些動物,也因此她所用的意象是非常有限的,但是這些意象卻非常適合表現她個人的思想和內心沖突。她以鮮明、準確、含蓄和高度凝煉的意象,生動及形象地展現事物,并將其瞬息間的思想感情融入在詩行中。
動物意象作為一種具體意象在狄金森詩歌中反復出現,含義豐富,是其詩歌中自然意象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使狄金森的詩歌時而靈動,時而瑰麗,時而神秘。本文將嘗試分析動物意象在狄金森詩歌中的表現及其功能,探索動物意象與狄金森詩歌主旨表達的關系。
一 動物意象與狄金森對自然的認知
在狄金森的一生中,特別是在她三十多歲選擇歸隱生活時,父親的花園成為了她休憩的領域,大自然成為她僅有的親密朋友。自然不僅如母親一樣安撫著狄金森,還召喚了小生物來陪伴她,帶給她歡娛或慰藉。在第348首詩里,詩人自詡“苦難國的女王”(The Queen of Calvary),正是蜜蜂、知更鳥、水仙花這些自然的造物陪伴并慰藉著孤傲、苦難中的作者。由此,狄金林的詩歌里有大量的植物和動物的意象就不足為奇了。狄金森認為自然中的任何事物都能作為自然本身的一個象征。詩人用人們熟悉的事物定義自然,而動物意象則成了詮釋狄金森詩歌自然主題不可或缺的元素,生動傳遞著詩人對自然的認知。
1 美麗生物,理想自然
首先,動物意象勾勒了狄金森精神世界中理想的自然景象。根據本文作者統計,狄金森詩歌中出現頻次較高的動物詞匯是鳥(Bird-260次,Robin-40次)、蜂(Bee-109次,Bumble bee-14次)和蝴蝶(Butterfly-28)。這些詞匯出現遠高于其它動物詞匯。由此,我們不難判斷,狄金森偏愛可愛的、自由的、體型小的、會飛的動物。狄金森曾在詩中直接將朋友比作小鳥和蜜蜂,因為它們“會飛翔”和“有羽翅”。這些小巧喜人的動物配以花草,加上狄金森的奇思妙想,構建著和諧自在、妙趣橫生的自然畫卷。在狄金森看來,“造就一片大草原需要一朵紅花草和一只蜜蜂”,她熟識蜜蜂與蝴蝶,“叢林中美麗的居民”待她都十分親切。狄金森詩歌中有較多的蜂蝶嬉戲的歡樂景象。如“草兒要做的事兒不多/只有一方純綠的天地/僅讓蝶兒流連/專供蜂兒嬉戲”。詩中不乏作者與蜂蝶同樂的場景:“‘店主’把酩酊的蜜蜂/驅趕出毛地黃花的門庭/蝴蝶/也不再淺酌慢飲/我卻要喝得更多更兇!”;“告訴我蜜蜂品啜多少杯/縱飲花露長酩酊”。與蜂蝶相伴,使作者得以逍遙自得,忘懷得失。
在狄金森的詩中,動物意象演繹著季節輪回。季節輪回在狄金森詩歌中占有一定比例。詩人描繪著四季的不同色彩、景物以及一些標志季節更替的典型動物。在狄金森的詩卷中,我們看見早春三月沾著泥漿的小狗和冬日里孤獨的小鳥,我們得知當夏日即將結束,“鳥兒活躍過后”,蟋蟀“在草叢里悲聲迸發”,大黃蜂“飛過太陽的那一邊”。詩人以一只蒼蠅的身份用輕松幽默的筆調寫信給蜜蜂,勾畫出了和諧的大自然在春天里的生機與活力。可怕的蒼蠅與美麗的蜜蜂共同分享著春天到來的喜悅。這封“信”中也提及了其它一些典型的動物意象――青蛙,鳥兒。狄金森打破傳統人類文化中“蒼蠅”貪婪、邪惡、骯臟的象征,賦予蒼蠅一種新的含義,它代表了和諧與生命力。可見,即便是一個人見人恨的微小生靈在詩人的詩歌中亦獲得一席之地,在狄金森眼中,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有靈魂的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蜜蜂對于狄金森來說,是詩意自然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描寫夏日景象不可或缺的意象。除前面提到的第1775首,第19首也強烈突出了自然畫卷中蜜蜂這一動物意象。作者自比玫瑰,配以蜜蜂、清風與其他植物,構建了一幅動態的、清新美好的、夏日清晨的畫面。而蜜蜂的衰老理所當然地象征夏日的逝去。
我們可以用狄金森的“自然是我們所見”一詩總結詩人和諧自然這一主題:
“自然”,是我們所見
山巒――午后的風光――
松鼠――日月食――野蜂
不――自然就是天堂――
“自然”,是我們所聞――
食米鳥――海洋――
蟋蟀――雷霆
不,自然就是和聲(Harmony,又可譯為和諧)――
‘自然’,是我們所知――
我們卻無法說明――
要道出她的單純――
我們的智慧無能――”。(668)
詩中運用了一些典型的動物意象,即松鼠,野蜂,食米鳥和蟋蟀。這些動物意象在《狄金森全集》中出現頻次較高,分別為15,14,9和8。這首動物意象和其他自然景象構筑的自然詩卷,闡述了大自然的一切事物與人類之間關系融洽、和平共處這一主題,也言明了大自然的神秘和不可知。
2 神秘生物,敬畏自然
狄金森的自然詩歌色調多變,對待自然的態度是因時、因地、因心情而變化的,是前后矛盾、互相對立的。在日常觀察中,她發現人與自然之間有一種不可逾越的疏遠感:人們可以感受自然、崇敬自然,但不能揭示自然的奧秘,也不能完全融入自然。
自然對人類及其它生物的漠視態度令詩人感到既神秘又敬畏。在她的名篇“一只小鳥沿小徑走來”中(328),詩人不僅刻畫了自然界生物間的弱肉強食,而且強調了自然界對一切生命的生死漠不關心并泰然處之。更重要的是,詩人指出人與自然完全契合的境界永遠無法達到。如“蜜蜂的喃喃聲”一詩中,詩人將蜜蜂的喃喃聲比喻作巫術,揭示了自然的神秘性以及人類對自然的敬畏。
狄金森的視角不僅僅停留在美麗的自然事物上,她還刻畫了那些易被人忽視的、外表可怕的生物,如老鼠、蒼蠅、蛇、蜘蛛、蝙蝠等,用以揭示自然的神秘、冷漠、危險。在“一個瘦長的家伙在草地”中,詩人提到了與蛇的相遇,試圖與之親近卻受拒絕?!拔摇迸c“蛇”的相遇象征和暗示著人與自然的一種原始的沖突關系。自然獨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對人根本漠不關心。兩者之間的疏離感永遠無法打破。詩人對蛇的情感正表露了詩人內心深處面對“自然之謎”時一種錯綜復雜的情感:恐懼、崇敬以及困惑。在詩人的筆下,這些丑陋的生靈也深深打上詩人的情感烙印,成為具象征性且包涵有豐富心理文化內涵的典型意象。
狄金森運用動物意象詮釋著她對自然的復雜甚至矛盾的感情。在退隱之后,自然幾乎成了她的最為親近的朋友,但詩人眼中的自然卻呈現著兩張不同的面孔,或是溫柔可愛美麗善良,或是暴戾善變冷酷無情。狄金森心中既有對和諧自然的詩意歌頌,也有對自然的冷漠和不可知的質疑和敬畏。也許狄金森這種矛盾情結不可避免,因為美與丑交織,弱與強共存才是完整和諧的自然。
二 動物意象與抽象復雜的概念和關系
在詩歌中,意象是具體有形地傳達抽象的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狄金森曾表示,“要說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說”。所以詩人常用比喻性和描述性的意象,表現哲理或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其中不乏動物意象的運用。
1 動物意象與抽象概念
狄金森常用動物隱喻闡述抽象或是復雜的概念。詩人將“一點小名聲”比喻成“一場刺痛甜蜜的短暫斗爭”,暗示對名聲的追逐猶如追逐蜜蜂,可能享受甜蜜的戰利品(蜂蜜喻指名聲),但必須忍受刺痛的苦難。在第319首中有一個類似的比喻,“我們追求的天堂,像六月的蜜蜂”。詩人指出世人追逐的世俗快樂可能不過如夏日的蜜蜂一樣喧鬧和短暫。在第254首詩中,狄金森把希望比作“長羽毛的東西”,借“那溫暖可愛的小鳥”在兇猛的風雨中被打得發愣,表明希望的美好和脆弱。
狄金森也運用動物意象探討死亡、宗教。詩人厲聲譴責上帝的不公和世事的荒唐,因為上帝對信仰虔誠的“我”和只知索取的“小鳥”持同一態度?!拔摇辈粌H虔誠地祈禱,還有“雅致”的風度和儀表,時刻關注著上帝是否在意;相比之下,小鳥卻顯得浮躁而缺乏教養,它不僅急躁地“頓足”,而且還高叫“給我”,迫不及待地要求得到上帝的“仁慈”。在狄金森死亡詩歌的精品之一“我聽見蒼蠅嗡嗡叫――當我奄奄一息――”中,蒼蠅這一意象讓讀者難忘。卑微的蒼蠅出現在敘事者彌留之際、上帝應該出現的莊嚴時刻。上帝不垂顧彌留之際的受難者,而一向為人不齒的蒼蠅在這一刻表現出勃勃生機,諷刺了上帝的冷漠。蒼蠅也暗示了詩人對永生的懷疑。
2 動物意象與復雜的人類關系
詩人以大自然為背景,借助動物意象淋漓盡致地展現復雜的人類關系。狄金森常用動物意象比喻男女情愛。蜂與花演繹的情人模式是比較穩定的意象組合模式。蜜蜂常以變化無常的情人形象出現。蜜蜂與花時而為甜蜜的戀人,關系融洽:“蜜蜂向花求愛,鮮花接受了他”;時而又輕率地背叛愛情,頻頻離婚。在第565首中,一群兇猛的雄狗追逐一頭無助的母鹿,最終“排滿女主角兩側”的雄狗蜂擁撲向母鹿,對其施行輪番侵害。詩人用簡潔含蓄的語言,借助雄狗和母鹿的形象描述了一個令人發指的畫面,影射了人類社會殘忍的行為(劉守蘭,2006)。除了狗,狄金森還借用其它獸性動物意象展現施虐者的形象。其中描寫出色的則是蜜蜂、蜘蛛和蛇。如蜜蜂殘忍地摧殘“盛開的紅玫瑰”,并把它一口吞到肚里(1154);而純潔的玫瑰不僅因此喪失性命,而且還遭到名譽的詆毀。狄金森生動地表現出受害者為此做出的反抗,她們用如“天鵝絨般的”柔弱的身體筑起圍墻,抵御侵犯。
三 動物意象與詩人的自我認知
有些動物意象承載著一個重要的象征意義,即象征詩人本身。狄金森運用一些動物意象直接表述自己的主觀感知,使讀者在想象世界里直觀感受作者形象。狄金森將自己與一些會飛的生物作比,如蜂、鳥甚至蚊子。她曾聲稱“只當一只蜜蜂”,“在空氣的筏子上暢游/整天里在烏有鄉劃行/”。詩人自比筑窩的麻雀(84),表明她的心易守著家。詩人把生性溫良的知更鳥看作自己的化身(劉守蘭,2006),坦言“知更鳥是我的標準調”。雖然她夢想能夠如蜂和鳥一樣自由飛翔,可殘酷現實讓她沮喪,詩人禁不住感嘆她連卑微的蚊子都不如:“活得像我一樣寒酸,就是蚊子也會餓死”,“我也不像蚊子享有特權飛舞”(王冰,2010)。狄金森自比作斷翼的詩歌精靈,只能孤獨、無助地孑孓在現實和詩歌世界之間。
結語
狄金森創造意象的技巧嫻熟,其動物意象的意義之豐富恐怕難以一文盡述。來自日常生活的動物意象在狄金森的詩歌中超越了它們的世俗的形象,準確生動地傳遞了狄金森的詩情、詩意。本文認為狄金森的動物意象是其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詮釋了詩人對自然的復雜甚至矛盾的認知,清晰闡述了詩中抽象概念和復雜關系,巧妙傳遞了詩人的自我認知,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義。艾米莉?狄金森,這位“苦難國的女王”,借詩歌的翅膀,與形形的動物朋友相伴,得以翱翔想象的天空,盡情演繹悲喜詩情。
參考文獻:
[1] 畢鳳珊:《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視角》,《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2] 常耀信:《美國文學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 劉守蘭:《狄金森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 蒲隆:《狄金森詩選》,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
[5] 王冰:《折翼的詩歌精靈――艾米莉?狄金森詩歌中的矛盾情結》,《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