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觀念的水位

觀念的水位

時間:2023-05-30 09:57: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觀念的水位,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觀念的水位

第1篇

張齊華,1976年生,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數學教師,南京市數學學科帶頭人,全國小學數學專業委員會第七屆教學觀摩大賽一等獎獲得者。

上完課,回到辦公室,幾乎是習慣性的——打開網絡,找到收藏夾,點擊“愛思想”網站,于是,視線便漫無目的地在袁偉時、秦暉、劉瑜、蕭瀚、錢理群……之間游弋。之所以漫無目的,是因為每一天的廝守,我已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點開它們中的任意一個鏈接,都會有充滿力量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的思想值得我細細駐足品味。

昨日讀劉瑜,她的文章清新自然,雖有深奧的思想,卻又常借助淺顯的文字,讀來并不生澀。今日隨意一點,是《觀念的水位》一文。印象中,疑似在“一五一十部落”網站看過。再讀,仍舊感觸良多。引一段如下——

我心中理想的社會變革應是一個“水漲船高”的過程……水漲了,船自浮起來。所以我觀察社會變革的動力,不那么關注船上有沒有技藝高超的船夫,而更關注水位的變化。近些年我的觀察心得是:變革觀念的“水位”在升高。觀念水位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以前在人們眼中不是問題的問題,開始變成問題了。比如政府部門財政預算公開——政府財政預算向來含糊不清,人們長期對此氣定神閑,但最近幾年媒體上常常出現討論和批評;印象中城管在20年前追打小販比現在兇狠,現在卻屢遭熱議。這幾年民工孩子在城市上學其實比過去容易,但是現在要拆并一所民工學校,便會引起軒然大波。總之,公眾的視力突然變好了,過去睜只眼閉只眼的事情,今天卻開始“大驚小怪”。為什么?觀念不同了。

遇上有共鳴的文字,我常會停下鼠標,細細琢磨一番。尤其是,它對教育的啟示在哪里?

兩年多來,一直努力地和全校教師共同分享課堂變革的理念,但卻常糾結于我們的很多想法總是很難轉化為大家的共識。于是,焦急、彷徨、失望,甚至于放棄的念頭時有產生。然而,現實情況真是如此糟糕嗎?有沒有一些種子,已然在這樣的努力中悄悄地播下?有沒有一些綠芽,在磚石中無聲舒展?有沒有一些花朵,在不起眼的墻角靜靜綻放?教育觀念的轉變必然是緩慢的,因為一切觀念的轉變都慢。唯其慢,才顯得更有力量。如同平靜海面下洶涌的潛流,看似無聲無息,卻有一種緩慢而堅韌的力量;不易察覺,卻沿著某一方向堅定執著地變化。

想起昨天與一家長朋友閑聊時,他向我欣喜透露的消息——孩子所在班級,最近的語文作業和上學期相比已悄然改變:機械、重復的抄寫已變成大量的閱讀、積累和感悟。又想起,上午和學校某語文老師私下溝通時,她悄悄告訴我的那樣——別以為改革的理念大家會抵制,其實,想法大家都認同,有時只是礙于傳統的習慣性思維,有時只是受制于教育制度的約束,有時只是沒有找到更清晰的路徑。她還告訴我,不少老師已然在悄悄行動,只是因為不夠自信,希望能夠低調前行,通過小范圍的實驗確證自己的想法,為未來的前行增添動力。再想起,不久之前,有外地教育考察團來校考察,其中有一個環節是與學校教師面談。臨走前,考察者不斷向我們強調,座談過程中,學校老師對課堂、對兒童的理解和信念給了他們莫大的啟發和感動。我頗有些詫異,可再一想,考察者最直覺、最直接的感受怕要比我們帶著成見所看到的、想到的更接近真實吧。原來,在看似平靜、一成不變的學校里,課堂變革觀念的“水位”也在悄然升高呢!盡管,這是一個不易察覺的變化,但變化已經實實在在發生了。于是,在文字和思想的印證下,學校課堂變革的前景似乎不再那么灰暗了,信心重新被點燃。

當然,閱讀的過程也可以不那么功利。讀來的東西,能和實踐相互印證固然好,即便是“無用”的閱讀、無所求證的思想,同樣也有價值。常有師長、朋友勸我,作為數學老師,過于博雜無序的閱讀會分散自己的精力,阻塞自身專業素養提升的通道。我完全理解這善意的勸誡,及其背后蘊含的合理意義。但與此同時,我更相信這樣一種信念:教育的目的是人,而人是復雜的。認識人已然困難,要想認清人、認透人,并通過教育來改變、豐富、提升一個人,難度更可想而知。僅有學科的視野,再精深怕也無濟于事,因為僅憑它顯然無法完整把握人的內涵、意義和發展訴求。在這一意義上,廣博的閱讀便顯得尤為重要。

有時,我也會思考:這樣漫無邊際的閱讀,時而哲學、美學,時而又經濟學、歷史學、文化學;時而藝術,時而又政治……究竟能夠給自身帶來什么?然而,幾年的閱讀實踐,我已然能從自身思想、觀念、精神上日復一日的細微變化中,感受到這種看似無序積累的背后,個體自我精神重建的秩序。如今的我,更愿意相信這樣一個比方——閱讀如攝食,你不必過分在意每天所食究竟能夠轉化為機體的哪一部分,促進身體哪一機能的發展,但你完全可以相信,就這樣無目的、無方向、無規劃地不停攝取、消化、吸收,身體便在這一過程中自然而然地一天天強壯起來。身體如此,思想不也一樣嗎?

想了想,自覺有理。于是,讀完劉瑜《觀念的水位》,又順便來到她的《托克維爾的那場旅行》《惡之平庸》《詩的世界在每一個角落里等待》。然后,還可繼續讀讀同一平臺上的龍應臺、傅國涌、陳志武、野夫、賀衛方、張鳴、章詒和、崔衛平……有時,也會離開“愛思想”,再去“一五一十部落”“共識網”“中國金融家”等網站逛逛,當然,也可以直接找到他們的博客,關注他們的微博……

我只想說,網絡,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無限豐富而開闊的閱讀空間。我相信好文字的力量,便時時告誡自己,讀書不求精深、不求專一,要向每一個廣博的領域,向每一個優秀的人,向每一段優秀的思想和文字,找尋自我成長的力量。

【微話題】

@江蘇教育:你對數學是怎么理解的?

@張齊華:和其他學科一樣,數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文化。作為文化的數學,它能帶來人的改變。這種改變,首先是思維方式的改變,變得更有序、更清晰、更有結構;其次是觀念的改變,變得更加理性、更加邏輯,也更加理智;最后是精神氣質的改變,變得既嚴謹又開放,既冷靜又熱烈,既從容又充滿活力。只有把數學當作一種文化,數學教育才顯得更有深意。

@江蘇教育:新課改10年來你的數學教學方式與方法變化最大的是什么?

@張齊華:相信學生具有自我發展的無限可能和無窮潛力,從而不斷后退,逐步將教室、課堂、講臺、學習還給學生,實現由“精致的教”走向“粗放的學”的華麗轉身。

@江蘇教育:請寫一段話,送給自己。

@張齊華:每個人的目力都極有限,唯有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方能看得更深、想得更遠。教師的閱讀不應有邊界。唯有不分學科、領域、媒介,甚至是無目的的閱讀,方能讓我們在教育這片土地上讀懂自己、讀懂他人、讀懂教育、讀懂人生。

【他人說】

第2篇

關鍵詞:房屋建筑;重要性;深基坑工程

前言: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基坑工程是一項常見的分部分項工程,是屬于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深基坑工程是指當基坑開挖深度超過5m(含5m),或開挖深度雖未超過5m,但地質條件、周圍環境和地下管線復雜,或影響毗鄰建筑(構筑)物安全的基坑的土方開挖、支護、降水工程。

一、1.工程概況

某高層建筑的結構為框架剪力墻。該工程施工場地非常狹小,且緊鄰主要馬路。地下一層,地下室層高4.5m,地上21層,樁基承臺式基礎,抗震設防烈度為七度,建筑物基坑深度為5m,是自然地面到地下室底板素的混凝土墊層。

2.工程地質條件

在勘探深度范圍內擬建場地,地層由十三個亞層和礫砂混卵石、淤泥、粘土、淤泥質粘土、粉質粘土、硬殼層粘土、雜填土等九個工程地質層組成,關系到本工程開挖和基坑支護的土層為:①雜填土:由粘性土、磚瓦礫混砂土、碎塊石等組成,雜色,局部分布有生活垃圾,成分復雜,土性呈濕、稍密,均一性差,全場分布,0.29~5.30m為其層頂高程,0.4~4.1m 為層厚。②粘土:可軟塑,含少量腐植物和鐵錳質斑點,為灰黃、灰色,底部向淤泥過渡,局部分布,1.90~4.20m為其層頂高程,0.30~2.10m 為層厚。③-1淤泥:流塑,含零星腐植物、貝殼碎片,成青灰色,有不均勻粉細砂薄層夾雜,全場分布,局部含量較高。-0.46~3.07m為其層頂高程,11.60~15.10m為層厚。

3.基坑工程分析與評價

(1)有關基坑設計、施工巖土計算參數:①雜填土;②粘土;③-1淤泥為基坑圍護深度內的地層,在基坑深度范圍內這些土層的施工所需的巖土和基坑設計參數建議

(2)地下水。地下水屬潛水,在場地第四紀地層,它的水位受地表水、降雨等因素影響而有所變化,水位根據地區經驗變動幅度小,鉆孔的地下穩定水位經勘察測得埋深為0.1~2.2m。該場地風化基巖裂隙、礫砂混卵石、粘性土中的砂夾層、雜填土帶透水性強,通常粘性土層透水性微弱。對區域水質資料進行分析,地下水對混凝土以及建筑材料沒有侵蝕性,無環境污染。

4.土方開挖工程施工技術

土方開挖工程的施工為使送樁深度能夠減少,節約業主投資,進行基坑開挖時,建議用二次開挖措施,即打樁施工是在原自然地面挖土約1.5m之后再進行的,完成打樁第二次土方開挖才進行,以下為具體的施工技術措施:①土方開挖前,認真分析施工測量定位及基坑平面圖繪制坐標點和設計圖紙;②利用機械化施工進行土方開挖,用3部1.2-1.4m3反鏟挖掘機來完成;人工配合完成地梁基底土方修整、承臺及機械達不到部位的工作。③為基坑邊坡的安全有保障,基坑開挖采取循序漸進、先邊坡支護后基礎土方、先淺后深措施。④由10部自卸汽車來完成土方運輸,汽車司機在運輸過程中必須服從指揮,按指定地點卸土,必須嚴格按照所指定的施工通道行駛。⑤開挖深度在土方開挖時應嚴格控制,跟蹤測量并做好記錄,及時匯報開挖深度的情況,配合挖掘機挖土作業,是測量人員的責任。⑥碰撞水泥攪拌樁在土方開挖時要避免,在樁周圍500mm左右人工配合挖土

二、深基坑的一般性施工方法和要求

1.基坑排水和降水的方法

在土方開挖過程中,當基坑的底面高度低于地下水位時,地下水會不斷地滲入基坑內。基坑內地下水的存在,會導致1)土方開挖難度加大,費工且費時。2)邊坡易出現塌方。3)地基土的擾動,使竣工后的建筑物出現不均勻沉降現象。因此,在基坑的開挖過程中,應根據工程地質和地下水文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地下水位,使基坑內呈現出無水的狀態,以保證工程的質量。集水坑排水法的特點就是通過設置集水坑和排水溝進行排水。可以根據工程的不同特點,選用適當的方法,比如:利用工程設施排水、明溝與集水井排水、暗溝排水、分層明溝排水、深層明溝排水。當排除基坑內的水時,除了基坑內涌水量很少可人工排水情況外,一般都是采用動力水泵抽排,并且要根據工程的不同特點,選擇適當的動力水泵。

井點降水法的種類主要有:單層輕型井點、小沉井井點、無砂混凝土管井點、多層輕型井點、深井井點、噴射井點、管井井點及電滲井點。

2.保證邊坡穩定的方法

在開挖基坑時,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采取放坡開挖的方式。在多數情況下,放坡開挖是比較經濟實惠的,但是當選用放坡開挖的方式時,就要求能夠正確的確定土方邊坡。對于深度在5米內的基坑,可以從相關規范和文獻上查出土方邊坡的具體數值。而對于深基坑的土方邊坡數值,就需要通過邊坡的穩定驗算來確定,一旦處理不當,就可能引發安全事故。

3.基坑土方的開挖

當開挖高層建筑物的基坑時,除了要解決地下水和邊坡穩定的問題外,還要詳細考慮土方如何開挖的問題,如選用什么方法,選用什么機械以及如何組織施工的問題。基坑開挖前要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對工程現場進行勘察,摸清工程的實地情況;2)按照設計及施工的要求標高、整平場地。3)做好工程防洪排洪的準備工作。4)設置測量控制網。5)設置一些基坑施工時用的臨時設施。而在基坑土方開挖的過程中,要探清地下管線的具置、埋藏深度等情況,對于那些可能遭受破壞的部位提前做好保護措施。

4.深基坑的支護體系

為了保證深基坑開挖的穩定性,一般采用擋墻和支撐兩種支護體系。其中擋墻的作用是擋土,而支撐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證結構體系的穩定。一般情況下,當擋墻的結構足夠強,并且能夠滿足開挖施工對穩定性的要求時,支護體系中就可以不設支撐了,否則的話,就要在擋墻的基礎上再設支撐構件。在支護體系中,任何一部分的選型不當或遭受破壞,都可能會導致整個支護體系的失敗。

結束語:總之,中國的建筑一定要在繼承當中創新,并且需要向現代化的形式發展,從而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這類型的發展,并不是割斷歷史的移植,我們需要站在當今社會文化的角度,去審視傳統,從而使傳統中的精華發揚光大。同時,還需要借鑒域外的建筑的經驗,在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的互相聯系當中開辟出一條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想要完善的發展,就必須要完成建筑的文化觀念、歷史意識、哲學意識和價值觀念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實現建筑文化的創新。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大壩安全監測;時空;運行管理;網絡?

眾所周知,大壩是一種特殊建筑物,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如下3個方面:①投資及效益的巨大和失事后造成災難的嚴重性;②結構、邊界條件及運行環境的復雜性;③設計、施工、運行維護的經驗性、不確定性和涉及內容的廣泛性。以上特殊性說明了要準確了解大壩工作性態,只能通過大壩安全監測來實現,同時也說明了大壩安全監測的重要性。事實上,大壩安全監測已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我國已先后頒布了差阻式儀器標準及監測儀器系列型譜、《水電站大壩安全檢查實施細則》、《混凝大壩安全監測技術規范》、《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土石壩安全監測技術規范》等,同時,國際大壩會議也多次討論過大壩安全問題[1]。

大壩安全監測是人們了解大壩運行性態和安全狀況的有效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及人們觀念的轉變,大壩安全監測的內涵也進一步加深。為此,筆者從分析影響大壩安全的因素入手,對大壩安全監測的若干問題進行探討。

1影響大壩安全的因素

影響大壩安全的因素很多,據國際大壩會議“關于水壩和水庫惡化”小組委員會記錄的1 100座大壩失事實例,從1950年至1975年大壩失事的概率和成因分析中得出大壩失事的頻率和成因分別為:30%是由于設計洪水位偏低和泄洪設備失靈引起洪水漫頂而失事;27%是由于地質條件復雜,基礎失穩和意外結構事故;20%是由于地下滲漏引起揚壓力過高、滲流量增大、滲透坡降過大引起;11%是由于大壩老化、建筑材料變質(開裂、侵蝕和風化)以及施工質量等原因;12%是不同的特有原因所致。

通過上面的數值可以作如下分析:大壩失事的原因很多、涉及范圍也很廣,但大致可以分成3類。第一類是由設計、施工和自然因素引起,它沒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是一旦大壩建成就已確定了的,如設計洪水位偏低、混凝土標號過低、未考慮地震荷載等;第二類是在運行、管理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如沖刷、浸蝕、混凝土的老化、金屬結構的銹蝕等;第三類是上述兩種混合情況,即設計、施工中的不完善在運行中得不到改正,或者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運行管理的不力使設計、施工中的隱患發展為破壞。就目前而言,大壩安全監測主要是針對后兩種情況。下面將從設計、施工、運行維護3個階段來討論,著重強調目前大壩安全監測容易忽視的一些方面。

1.1設計階段

眾所周知,在設計階段,壩址的確定決定了地形、地質、地震發生頻率及水文條件等;樞紐的總體布置、壩型及結構、材料選擇和分區、水文資料的收集及洪水演算、地質勘探等都將影響大壩的安全。1980年6月19日,烏江渡水庫泄洪水霧引起開關站出線相間短路跳閘、引出線燒斷、工地停電,類似情況1980年6月23日在黃龍灘、1986年9月3日在白山等也曾發生。以上事故的發生引起工地停電和泄洪閘門不能開啟的嚴重后果,均是由于整體布置不合理,對泄洪水霧飄移危害認識不夠所致。喀什一級大壩位于高地震烈度區,粘土斜墻壩的抗震性能差,而設計又將防滲膜放在斜墻下游側,形成潛在的最薄弱滑裂面,因而在1985年大地震時,迎水面滑落庫中,其原因是壩體結構設計不合理。綜上所述,大壩的許多安全隱患是由設計階段留下的,特別是水文計算及地質勘探和處理兩個方面,如紀村壩基紅層問題,前期勘探工作不夠是重要原因之一[2]。

1.2施工階段

施工階段能否貫徹設計意圖、確保施工質量,特別是有效解決施工中發現的新問題是確保大壩安全的關鍵因素之一,如混凝土壩的溫控措施、土石壩的碾壓及防滲排水結構的施工、有關泄洪建筑物的機電安裝等都將直接影響大壩的安全。喀什一級大壩在1982年施工中,其壩體及防滲墻都未進行碾壓,致使密實度降低,在強震時容易液化和沉陷,這也是1985年地震時引起大壩整體破壞原因之一。

1.3運行管理

運行管理涉及水庫調度、大壩及附屬機電設施檢查、監測手段及資料分析方法、大壩安全狀況評價等,其中每一環節都事關大壩的安全。。佛子嶺大壩1969年發生的漫頂事故,其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盲目追求灌溉效益,汛期不適當地抬高運行水位所致;陳村大壩出現的105 m高程水平裂縫與大壩長期遭遇高溫低水位運行工況有關[3];佛子嶺、磨子潭和溝后水庫等在泄洪閘門開啟的關鍵時刻都出現了電源中斷這一嚴重問題,說明了備用電源及汛前檢查有關泄洪設備(施)的重要性,更不用說對大壩進行全面的巡視檢查、儀器監測和及時的資料分析了。這里還要強調的一點就是聯合調度問題,在梯級水庫調度中這一點顯得特別重要,如石漫灘水庫潰壩與上游的元門水庫潰壩是密不可分的。

2大壩安全監測的目的和意義

眾所周知,大壩安全監測有校核設計、改進施工和評價大壩安全狀況的作用,且重在評價大壩安全。筆者認為,大壩安全監測的淺層意義是為了人們準確掌握大壩性態;深層意義則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工程效益、節約工程投資。大壩安全監測不僅是為了被監測壩的安全評估,還要有利于其他大壩包括待建壩的安全評估。

3大壩安全監測的新內涵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影響大壩安全的因素很多(壩址選擇、樞紐布置、壩體結構、材料特性、水庫調度等)、時間跨度大(從設計施工到運行管理);大壩安全監測的目的是為了在確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發揮工程效益。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變化,實現大壩安全監測的手段和目的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變化,筆者認為可從如下幾方面進行理解。

3.1監測范圍和內容

規范[4][5]規定“大壩安全監測范圍,包括壩體、壩基、壩肩,以及對大壩安全有重大影響的近壩區岸坡和其它與大壩安全有直接關系的建筑物和設備”。眾所周知,瓦依昂(Vajont)拱壩就是由于庫區發生大滑坡引起了潰壩;1961年3月6日,我國柘溪水電廠首次蓄水時,在大壩上游右岸1.55 km處也曾發生大滑坡;佐齊爾拱壩1978年12月份發現拱冠向上游移動的原因就是因為離壩1.5 km的地方在比壩低320 m處開挖了一條排放地下水的隧洞所致。可見,關系大壩安全的因素存在的范圍大,包括的內容多,如泄洪設備及電源的可靠性、梯級水庫的運行及大壩安全狀況、下游沖刷及上游淤積、周邊范圍內大的施工特別是地下施工爆破等。

大壩安全監測的范圍應根據壩址、樞紐布置、壩高、庫容、投資及失事后果等進行確定,根據具體情況由壩體、壩基推廣到庫區及梯級水庫大壩,大壩安全監測的時間應從設計時開始直至運行管理,大壩安全監測的內容不僅是壩體結構及地質狀況,還應包括輔助機電設備及泄洪消能建筑物等。

3.2大壩安全監測的針對性

大壩安全監測是針對具體大壩的具體時期作出的,一定要有鮮明的針對性。

(1)時間上的針對性。

由于大壩施工期、初次蓄水期和大壩老化期是大壩安全容易出現問題的時期,因此在前一個階段監測的重點應是設計參數的復核和施工質量的檢驗,而后者則應是針對材料老化[7]和設計復核進

行。 大壩的破壞機理研究至今還是一個薄弱環節,關鍵是原型破壞試驗作不了,因此,加強對潰壩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就要求大壩安全監測系統在關鍵時候能發揮作用,能得到關鍵數據;

(2)空間結構上的針對性。

針對具體的壩址、壩型和結構有針對性地加強監測,如針對面板堆石壩面板與趾板之間的防滲、碾壓混凝土壩的層間結構、高強震地區均質土壩的液化、薄拱壩壩肩的穩定、破碎地基及深覆蓋層上筑壩的基礎處理及防滲、多泥沙河流的泥沙淤積、庫岸高邊坡的穩定等。由于總體布置不合理,泄洪水霧有可能引起跳閘等問題,應注意對霧化的監測和汛期對備用電源的檢查等。再者,大壩監測應和大壩設計、施工和運行管理互相補充,特別是在設計中運用新結構、新方法、新材料,施工時發現新的地質構造和地質條件。運行遇到不利工況時,大壩安全監測理應成為檢驗設計、施工及運行效果的必要手段,從而為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以確保大壩安全創造條件。

3.3監測手段和方法

大壩安全監測包括巡視檢查和儀器監測[4],筆者認為巡視檢查和儀器監測是分不開的。前者也要盡可能的利用當今的先進儀器和技術對大壩特別是隱患進行檢查,以便作到早發現早處理,如土石壩的洞穴、暗縫、軟弱夾層等很難通過簡單的人工檢查發現,因此,必須借用高密度電阻率法、中間梯度法、瞬態面波法等進行檢查[6],從而完成對其定位及嚴重程度的判定。人工巡查和儀器監測分不開的另一條原因是由于大壩的特殊性和目前儀器監測的水平所決定的。大壩邊界條件和工作環境較為復雜,同時,由于材料的非線性(特別是土石壩),從而使監測的難度增大;另一方面,目前儀器監測還只能作到“點(小范圍)監測”,如測縫計只能發現通過測點的裂(接)縫開度的變化,而不能發現測點以外裂(接)縫開度的變化;變形(滲流)測點監測到的是壩體(基)綜合反應,因而難以進行具體情況的原因分析。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監測手段和方法必須多樣化,即將各種監測手段和方法[4][5]結合起來,將定性和定量監測結合起來,如將傳統的變形、滲流、應力應變及溫度監測同面波法、彩色電視、超聲波、CT、水質分析等結合起來。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一種真正的“分布式測量系統”——光纖測量系統即將面世,水科院、國電公司成都院等單位已對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也曾在三峽作過試驗。該系統將光纖既作為傳感部件,又作為信號傳輸部件埋設于壩體中,使每一根光纖成為大壩的神經,感受大壩性態的變化并具體定位,從而使監測走向立體和全方位。

目前,自動化系統還存在費用高、可靠性難以保證、監測項目不全、安裝調試困難、實時化程度低等問題,筆者認為一種費用低、安裝調試簡單、易維護、可以進行大范圍監測、實時性高的系統才是發展方向。同時,監測方法、監測量的變化(如由標量到矢量、由數值分析到圖象分析)必將導致分析方法的變化。

3.4大壩安全監測的網絡化、智能化、效益化

在過去的許多年中,人們總是將觀測資料交由專職單位去分析,這樣做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不利于及時有效地掌握大壩性態和進行最優的運行調度。同時,一般單位的資料分析總是在建立數學模型(特別是統計模型)的基礎上,缺乏與具體大壩的聯系及與設計標準(穩定、強度)的比較,也不利于監測技術的提高。近期,一些單位在專家系統、人工智能及決策支持系統開發中,直接將監測資料(如庫水位、溫度、應力、揚壓力等)與設計標準(穩定、強度)對照起來用于壩體強度及穩定校核是一種很好的思路。但是,目前的大壩安全監測自動化水平多數還停留在部分監測項目數據的自動采集上,難以滿足實際需要。事實上單憑監控指標來判別大壩安全是不完善的,因為目前的監控指標主要依靠經驗和理論計算確定。前者人為因素大,后者由于計算理論、數學模型和邊界條件的假定,誤差也較大,實際應用也值得商榷。如對于土石壩,當上游庫水位驟降時測壓管水位不會超過監控指標,但此時上游壩體有可能失穩。我國自1987年開始的水電站大壩安全定期檢查(鑒定),是對大壩結構性態和安全狀況的全面檢查和評價,已得到廣大科技人員認可,實踐證明是有效的。它就是根據設計復核、壩基隱患、壩體穩定、泄洪消能、庫區淤積及近壩庫岸滑坡等方面對大壩安全進行評價。因此,大壩安全評估軟件應與大壩安全定檢內容相適應,應用專家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將大壩安全定檢的成功經驗和監測資料分析的有效方法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實現與大壩監測數據采集系統、閘門監控系統、水庫自動調度系統、水雨情測報系統的有機結合,將大壩安全作為約束條件,效益的最大化作為目標函數才能適應用戶和時代的需要。

? 最近,國家防總在建立全國防汛決策支持系統中將大壩安全監測(工情監測)作為整個系統的一個部分,從而突出水庫運行以效益為中心,大壩安全是約束條件的觀點。另一方面,在大壩失事或事故中,洪水漫頂占了相當大的比例。試想:如果大壩某些性態異常或閘門起閉機損壞,而又不知近期洪水情況,如何在洪水到來時確保大壩安全?同時,運行也會影響大壩安全,如陳村大壩105 m高程裂縫的出現及發展與不正確的運行方式有關;碧口大壩1995年也因泥沙淤積在較短的時間內將排沙洞口淤堵,威脅了電站安全。故為充分發揮水庫效益,確保大壩安全,必須盡可能將流域水情、梯級水庫調度情況及洪水預報、大壩安全監測和本水庫運行調度結合起來。

另一方面,目前自動監測系統的數據采集軟件均有巡測和選測功能,為適應“無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設置自動進行巡測、在線診斷、自動報警是對系統的必然要求。由于許多測值超差均由于自動化系統本身引起,故筆者建議在數據采集軟件中應增如下功能:即當某測值或其變化速率超過正常范圍時,系統應立即對該測點進行多次重復測量或自動加密測次,以方便系統維護和資料分析。

/!/隨著信息化的推廣,大壩安全監測應主動適應時代要求,走向網絡化、智能化,采用網絡數據庫、INTERNET/INTRANET技術,建立全國的大壩安全監測信息網是時代的要求。

4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大壩安全監測實際上是一種管理,包括信息采集、處理、結論的得出、措施的制定、信息的反饋,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工程效益。綜合起來可以得出如下幾點:

(1)大壩安全監測范圍空間上應包括梯級水庫;時間上應從設計開始。大壩安全監測內容應包括與大壩安全有關的泄洪及機電設備;

(2)大壩安全監測應與氣象、水情、洪水預報及水庫調度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水庫運行調度決策支持系統的一部分,真正為工程效益的最大化服務;

(3)大壩安全監測應將大壩安全評估與設計標準、設計參數(如安全系數,可靠度指標)等指標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大壩安全定檢的成功經驗和方法,從而易于理解、掌握和應用;

第4篇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從中收獲與反思都頗深,這為我今后的教學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相信我能以此為契機更好地開展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教學反思,望大家喜歡。

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教學反思范文一通過上完這一節課,獲取信息的關鍵在于讓學生理解什么呢?信息來源的方式、信息來源的多樣性、信息獲取的適當方法與途徑。這要比簡單的介紹從網絡上搜索資料更重要。也就是說我們教信息技術課程的老師不僅僅讓學生能夠從網絡上更好地找到信息,更關鍵的是要培養人他們的信息意識、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這也是信息課程所要達到的目標,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從而使他們明白在不同的場合,會選擇適當的、高效的、方便快捷的信息獲取方法來獲得有用的信息。

其實,獲取信息的關鍵上讓學生能夠有開闊的思維和更自覺的意識去面對信息,這一點在課本上也體現出來了。因為這一節是純粹的理論課,要在課堂中擺脫“說教”的方式,能夠讓學生親身體驗和經歷信息獲取的過程,能夠讓學生在信息獲取方式對比中產生強烈的沖擊,這才能夠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信息獲取的意義所在。所以我在課堂上,除了講解劉蕾獲取天氣情況的過程外,還讓他們了解去電腦實體店去了解購買一臺電腦的情況,讓他們了解如何去獲取信息。局限在課堂上就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誤解,信息獲取的途徑雖然是多樣的,但是網絡還是最方便的一種。學生往往認為獲取信息就是通過網絡,這樣的教學無論如何也難以跳出一個怪圈,擺脫凡是不知就“百度”這樣的一種情況,網絡是唯一的信息獲取的途徑。

在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列舉現實生活中身邊的實例,為學生獲取信息提供一些對比,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明白,從網絡中獲取的信息是有限的,從網絡中能夠找到的信息資源也難以保證其準確性的有效性。因為不同的網絡編輯有其主觀的看法,也不能代表信息原本的含義,培養他們的這種意識。

本人認識到真正實現有效教學,關鍵的是教師觀念的變革,要讓學生整整的動起來,必需對教師提出更高得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楊叔子院士打豬草”的例子煽情還不夠,小組之間的互評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從中收獲與反思都頗深,這為我今后的教學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相信我能以此為契機更好地開展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得。

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教學反思范文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列舉出現實生活中獲取信息的實例。因為在特殊情況在教室上課,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降低。但是,學生討論的依然很激烈,并且對預期的內容都能自己總結出來,說明學生的角色有所改變,能夠自己在過程中體會知識、形成知識。學生在信息獲取這一方面,從理論上能很好地說出了信息獲取的各個環節,但通過計算機來獲取信息可能不是很熟練。

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教學反思范文三本節課把“誘思探究教學思想”落實在了教學過程中,真正把“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學”,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性高,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實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變誘為教,以誘達思,成功實現了啟發式教學。

本節課剛開始引入的“楊叔子院士”打豬草的例子讓學生“身臨其境”,直接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學生在熱烈討論的過程中自己感悟,主動探究,通過“如何獲取天氣預報”的例子,自己總結出了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真正實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在剖析信息獲取的各個環節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獲取08年奧運會金牌信息來源和獲取百脈泉水位信息的例子,不但讓學生自主探究,而且以情激情,滲透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教育;讓學生暢想100年后家庭生活的一天,激發了學生創造性的火花。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主體性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展。

本人認識到真正實現誘思探究教學,關鍵的是教師觀念的變革,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必須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楊叔子院士打豬草”的例子煽情還不夠,小組之間的互評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第5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數形結合 符號感

小學數學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數學興趣的關鍵時期。“數”與“形”是數學學科中兩種同等重要的概念,而數形結合也就是指數據與圖形之間的相互轉化,將抽象的數量關系變得更為具體,使抽象的復雜問題變得簡單化,從而使小學生更好、更快地解決問題,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

一、以“形”助“數”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經常會出現復雜的數量關系以及抽象的數學概念,不利于小學生的消化理解,這時教師通常可以借助圖形將其變得直觀化、簡單化,將復雜的數學語言轉換為直觀的圖形,使小學生易于理解。

(一)圖形的直觀依據

小學生想要實現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展,離不開直觀作為基礎依據。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認數是從具體的物體開始的,數學知識也是從具體的形象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這時的邏輯思維也是初步的,且具有一定的具體形象性。例如,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認數,到中年級學習分數,等等,都是講具體的圖形或者事物作為學習依據,在小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開展學習。

(二)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通常是由直接感知表象,最終形成科學概念。在幾何初步認知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對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進行“體積”概念的教學時,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對比一塊橡皮、一塊黑板擦的大小,讓學生對物體大小有一個初步的直接認識,繼而將一塊石頭放到盛有半杯水的容器中,讓學生觀察,隨著石頭的沉入,容器中的水位為什么會上升?繼而從中了解物體占據空間的認知;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到“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體積”這一概念,從而使學生能夠在直觀表象之后發展空間觀念,掌握體積的基本概念。

二、以“數”解“形”

圖形中一般都潛在著數量關系,尤其是較為復雜的幾何形體,可以通過簡單的數量關系表示出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通過代數的運算,將幾何圖形的問題由難化簡,將其以算式等數量關系表示出來,實現“數形結合”“以數解形”。

例如,在《長方體的認識》這一課程中,教師先向學生出示3個數字“6、8、12”,讓學生通過對這3個數字的討論,找到長方體的頂點、棱長以及面的特征;通過討論之后,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確定長方體的特征包括6個面、12條棱以及8個頂點。繼而可以對長方體表面積的學習奠定基礎,如在求柱子、抽屜等物體的表面積時,先確定長方體有幾個面,再計算幾個面的面積。

三、數形結合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數形結合,可進一步簡化數量之間存在的練習,并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有效解決問題。在引導學生分析數學問題時,注意“數”與“形”的結合,將圖形問題轉換為數量關系的問題,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探索問題,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思維能力。

(一)學生符號感的發展

新課程標準中,小學數學教學強調對學生符號感的發展,旨在能夠從具體的情境中找出數量關系,并使用符號表示出來;能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數量關系,并解決相關問題。也就是說,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可以用符號表示問題,選擇相應算法,進行符號運算。

例如,對學生提出問題,如果一個三角形代表3,將兩個三角形拼成正方形,再將兩個正方形拼成長方形,最后是代表幾?引導小學生通過符號進行計算,兩個三角形拼成正方形是3+3=6;兩個正方形拼成長方形為6+6=12;在此過程中通過符號計算,使學生可以感受到“數”與“形”之間的關系,又能明白數學就是符號化的語言,數學可以通過符號表示出來,繼而發展學生的符號感。

(二)深化教學目標

小學數學的根本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的實現也需要以形象、直觀的事物作為根本,從教學實踐著手,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可操作性。將“數形結合”落實到小學數學中,不僅能將抽象的數量關系具體化,而且有利于學生更有效的學習數學,激發學生潛能,為其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四、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將“數形結合”思想有目的、有計劃地滲透到教學中,使學生形成“數形結合”的思想,更有效率地進行數學學習,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勇.巧用“數形結合”,妙解小學問題――談“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J].數學大世界,2012,23(7):43.

[2]李玉媛.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滲透[J].考試周刊,2013,12(58):12-13.

[3]張靜.數形結合:給數學學習造就一片綠色森林――數形結合在低段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4,11(86):66.

[4]陳祥彬.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0,(07).

第6篇

關鍵詞:鐵路建設;路基工程;技術管理;方法策略

1工程概況

龍煙鐵路站前I標段DK0+000-DK29+976段內路基線路總長22.1km,地跨龍口市龍港街道、北馬鎮、蘆頭鎮、東江鎮、高新區、東萊街道、蘭高鎮、諸由觀鎮八個鎮街區,該段地區地勢平坦,宏觀地貌單元為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地面標高37-39m。該段線路全部以填方形式通過,填方總量為420萬方。路基基床厚度為2.5m,表層0.6m,底層1.9m。本段路基地下水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地下水水位埋深3.8m,地下水位標高為34.2m。該處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土壤凍結深度0.45m。

2我國鐵路建設發展現狀

由于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改變了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以及原有的消費方式,人們出行的次數也越來越多,給我國鐵路建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我國鐵路建設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現階段,我國鐵路建設首先要解決兩個問題,其中一個是鐵路建設的施工技術,另一種就是鐵路建設路基工程技術管理的質量。在鐵路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建設設備落后、技術管理專業人才不足以及建設方案單一等問題,約束著鐵路建設的發展,必須要利用合理的解決措施來保障鐵路建設的發展。任何事都具有兩面性,鐵路建設也不例外,鐵路繁榮發展的同時,定會給其他運輸行業帶來負擔,提高運輸業競爭力的同時,又會促進整個運輸業的進步。鐵路建設如果增加自身競爭力,就先要找到自身的不足,然后找到解決措施,提升鐵路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并吸收高素質人才,提升鐵路工作的服務質量。

3目前鐵路建設中路基工程技術管理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鐵路建設過程中,經歷了很多磨難,雖然解決了各式各樣的技術問題,達到了世界先進技術水平,但是在鐵路建設中路基工程技術管理中,仍然存在不足,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設計管理投入不足,咨詢制度不完善。就拿鐵路路基工程技術管理來說,只有進行設計之后,才能進行鐵路工程建設,設計方案促進指導著鐵路建設的順利進行,而且為鐵路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萬一在設計階段出現問題,那么會直接關系著鐵路日后的運行安全。現階段,我國在鐵路設計管理方面存在嚴重的缺陷,沒有一個完整的工程設計監管系統,從而造成了工作人員在設計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問題。地質勘探是鐵路路基工程的首要步驟,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工作人員缺乏責任意識,勘探工作只是敷衍了事,這嚴重影響了鐵路的路基工程質量。在此,鐵路工程設計過程中缺乏完善的咨詢制度,導致工程進行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出現無人問、無人解答的現象。

(2)技術管理觀念落后,缺乏創新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出現了更加先進的鐵路路基施工技術,但是鐵路路基技術管理觀念卻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技術管理觀念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由于技術管理觀念一直沿襲舊規,導致了技術管理觀念缺乏創新力。我國幅員遼闊,地質情況相當復雜,在復雜地區進行作業時,更加突顯了我國在技術管理觀念方面的落后,技術管理觀念的落后定會阻礙我國鐵路建設的發展。

4完善我國鐵路建設路基工程技術管理的方法策略

(1)創新鐵路路基工程技術管理的觀念。綜上所述,了解到在我國鐵路建設過程中,鐵路路基工程技術管理觀念比較落后,成為了我國鐵路路基工程技術進步的絆腳石,所以必須要對落后的路基工程技術管理觀念進行革新,充分利用先進的管理方式。創新作為各行各業前進發展的動力,對于鐵路路基工程技術管理也是一樣,因此,必須要創新鐵路路基工程技術管理的觀念,才能促進鐵路行業的發展。

(2)提高鐵路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服務態度。現如今,若某個行業發展繁榮,只是單單依靠技術使不能做到的,每個行業都存在工作人員,而對工作人員服務態度的評價是影響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鐵路行業中,要提高鐵路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與服務態度,加強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除此之外,還要對工作人員的職責進行明確分工,從而保障鐵路路基工程技術管理的質量。

(3)建立相應的風險預警機制。通過建立相應的風險預警機制手段,對鐵路路基工程技術管理產生的風險進行評估,從而有力控制鐵路建設的風險度,不僅保障鐵路路基工程的順利運行,而且減少了鐵路運行過程中的安全問題。

(4)質量保證措施。開工前做好施工調查,認真復核設計文件、施工圖紙;按要求精度完成復測和測設;對可能設計到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認真研究吸收消化,并對有關人員進行崗前培訓。根據本工程特點和質量目標要求,配備責任心強、工作經驗豐富、技術熟練的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并在施工期間保持相對穩定。選擇質量意識強、專業化程度較高、作風過硬的專業施工工班伍負責本工程的施工。機械設備按先進實用的原則配備。原材料嚴把采購、進場、檢驗、使用關,確保原材料質量,確保工程質量。加強現場施工過程中的質量管理工作,嚴格按設計和規范控制每道工序,實行工序三檢制、復核簽認制,做到層層把關,層層檢查,使各項工序始終處于受控狀態。加強工地試驗、檢測工作,嚴格技術標準,消滅無檢測的施工行為。加強關鍵工序、關鍵部位、關鍵階段的測量檢查復核,堅決杜絕因測量原因造成的工程質量事故。

5結語

根據以上內容,我們了解到我國鐵路建設的發展前景還是很廣闊,提升空間還是很大,要想將鐵路建設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就要先建立相應的制度,并吸納專業素質較高的人才,完善鐵路建設路基工程技術管理方法,同時,還要加強鐵路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以及服務態度,還有就是做好相應的后備措施,加強風險預警工作,保證鐵路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能夠及時處理,保障我國鐵路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林仕明.論滇西地區鐵路建設路基工程技術管理方法[D].西南交通大學,2013.

[2]黎界平.鐵路建設工程項目質量管理方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

[3]石剛強.嚴寒地區高速鐵路路基凍脹和工程對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4.

[4]陳福.關于鐵路建設路基工程風險管理的探討[J].鐵道建筑技術,2014,02:64-69.

[5]楊昉,肖朝乾.淺談鐵路路基工程海外項目技術管理[J].高速鐵路技術,2014,02:87-90+94.

第7篇

【摘 要】隨著城市的發展,一些穿城而過的河流附屬帶狀綠地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重視,本文結合沂河濱河綠地改造項目,運用低碳技術,從綠地性質、與城市的關系、尊重場地、文化的引入等方面提出該類型綠地的景觀設計方法。同時分析沂河在保護與開發啟動區塊規劃在尊重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上,通過研究分析沂河的風景資源、變遷歷史和地域特征,從資源保護、低碳生態設計出發,充分汲取規劃地域內的積極信息,創作出屬于沂河駁岸的生態長廊,營造美的、實用而富有環境倫理的“綠色景觀”。

【關鍵詞】低碳景觀;城市水景;沂河;景觀恢復再生;生態駁岸

About low carbon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urban water-front exploration

――YiHe in linyi landscape restoration of design as an example

Li Wei,Li N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Qingdao Shandong 266033)

【Abstract】Along with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e urban management starts to take attation to rivers attached belt-shaped green space in the city. This article unified the Yihe River Bin River green space innovation project, use low-carbon technology, from the aspect of green space nature, the urban relations, respected location, cultural aspects and so on, which introduce to propose this type green space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Simultaneously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of Yihe Riv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art sub-area plan in history and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foundation, analyzes the Yihe River's scenery resources, the vicissitude history and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 through the research, derives fully plans from the resources conservation, the low-carbon ecology design embarks in the region positive information, creates ecology corridor which belongs to the Yihe River waterfront construction and create beautiful and practic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green landscape".

【Key words】The low-carbon landscape;The urban water scene;Yihe River;Regeneration of the landscape;The ecology waterfront construction

1. 前言

我們都知道,在幾千年的人類文明進化史中,河流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一些濱河而居的村落隨著商業的發展而逐漸形成了一個個龐大的城市。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經不再僅僅扮演資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而是漸漸成為城市中自然生態的一個重要因素。

城市濱河綠地是城市開發中的重要資源,在提高城市環境質量、豐富地域風貌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由于處于水陸的邊際,濱河地區的景觀信息量最為豐富,往往是一個城市景色最優美的地區,是形成城市景觀特色最重要的地段。同時,濱河綠地以其優越的親水性和舒適性滿足著現代人的生活、娛樂、休閑等需要,這是城市其它環境所無法比擬的特性。城市建設,規劃先行。而對城市濱水綠地的規劃設計,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的設計模式上,應該從更深、更廣的層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別是要從景觀生態的角度、低碳生態的角度、從人與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剖析,將濱河綠地的建設納入城市生態系統保護規劃中去,挖掘城市濱河地區大的生態功能和游憩功能。

2. 低碳景觀的提出

低碳發展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發展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發展模式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目前,城市水環境問題正逐步成為多學科共同關注的焦點,城市水環境生態修復離不開河道的整治和重建。隨著“低碳理念”在城市規劃中的引導作用越來越大,城市濱河的恢復與再生也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低碳景觀”的概念應運而生,低碳景觀已逐漸成為國際景觀界的主流趨勢。對應與低碳建筑,“低碳景觀”是指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達到最小的景觀。低碳景觀作為一個新興的說法,其基本實質是對應了可持續發展的景觀這一個既有概念。可持續的景觀是指生態上健康、經濟上節約、有益于人類的文化體驗和人類自身發展的景觀。

3. 低碳景觀設計的原則

景觀的生態設計反映了人類的一個新的夢想,一種新的美學觀和價值觀:人與自然的真正的合作與友愛的關系。濱河的低碳設計要遵循以下幾點:

3.1 自然生態性與經濟性原則。岸線布置應力求平順,盡量沿現狀河槽布置,保持現有河道的自然彎曲和寬窄交替,以充分體現自然流線美和減少挖填投資。采取路堤相結合的原則,在堤頂沿堤線修筑濱河路,堤線布置應與河道現狀河勢流向相適應,并盡可能利用現有堤防和有利地形,以節約土地資源,并充分保留現狀的自然性,減少占遷投資,各堤段應結合城市道路設計,力求平順連接,滿足路口盡量垂直相交和行車道轉彎半徑的要求。景觀攔河閘壩址應綜合考慮地質條件較好,河道順直,水流條件較好,河槽窄、灘地高,便于施工布置,且節約投資和利于防洪等條件。

3.2 景觀親水性原則。護岸應設計親水臺階、親水平臺、親水棧道等親水景觀小品,便于游人親水游樂。景觀攔河閘的設計,應確保上級壩下水位與下級壩正常蓄水位相銜接,以形成大水面,并滿足游覽船通航水位要求,體現其親水性。

3.3 整體性原則。沿河堤路、護岸、攔河閘壩、綠化等應與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防洪規劃的發展布局、目標、建設要求相一致。充分考慮水系沿岸現狀,堅持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河道整治與水生態保護并舉,水安全、水環境、水景觀、水文化、水經濟建設并重。使治理后的小涑河沿岸成為臨沂市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4 獨特性原則。河流綜合治理的整體目標應與城市發展相協調,然而其河道景區內的各功能分區、景觀節點、建筑小品、河道護岸風格等應各具特色。根據沿河區域歷史文化、經濟和生態環境特點,將整個城區段劃分為古城商業區、現代商業區、生態休閑區,各功能區內的經典設計應根據所在功能區的特點而具有獨特的風格。

4. 項目概況

4.1 場地分析沂河是淮河流域泗沂沭水系中的較大河流。位于山東省南部與江蘇省北部,為古淮河支流泗水的支流。源出山東省沂源縣田莊水庫上源東支牛角山北麓(另傳統稱源出魯山),北流過沂源縣城后折向南,全長500余公里,流域面積1.16萬平方公里。本文重點關注的景觀規劃范圍為北環路至沂河北大橋的沂河段,西岸與柳青河及南方新區為鄰,東岸接河東區。該段水域為沂河流入市區的上游區段,水質清澈,河面寬廣。

濱河大道一期景觀工程沂河西岸雙嶺路至沂河南大橋已竣工,并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為此臨沂市將繼續實施二期、三期工程建設。濱河大道二期景觀工程位于臨沂城中部向南北延伸,北起北外環南至劉家道口橋,貫穿南坊新區、蘭山區、河東區、羅莊區、經濟開發區。這也是臨沂市政府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低碳生態建設、提高城市品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

4.2 規劃分析。沂河兩岸的景觀設計遵循生態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經濟并存的發展模式,結合“低碳”理念,盡量保持河流兩岸的原有自然面貌,以最少的人工改動,打造最自然的沂河濱河景觀風情帶,使之成為一條生態型,親水型,休閑型的景觀河道。沂河景觀規劃特點如下:

4.2.1 駁岸以植物造景為主,在位置適宜的地區設置釣魚垂釣設施,并引入小溪及河灣,穿插與林間棧道,為游人提供了較為私密的空間環境。

4.2.2 同時為了突出河流的自然性,該設計利用現有岸線,用過引水渠的方式開辟出一個小島,在較為獨立的小島上利用其現狀良好的沙地,處理出獨特的河沙沙灘岸線,為市民假日休閑提供良好的場所。

4.2.3 為了更加突出此河段河流的自然特性,將采用自然栽植的手法。河岸采用“多自然工法”的河岸處理技術,對局部河岸的斷面形式進行親水性處理。為更多的水生物提供了棲息、生存、繁殖的空間。對局部河岸斷面型式進行親水處理,設置親水平臺和臺階,使得游人更能接近河岸,甚至與河流互相交融,成為一體,使河流更加自然化而更少人工斧痕。生態型護岸主要采用下列幾種型式:

4.2.3.1 干砌塊料加草皮護坡下半部分別采用坡度為1∶2的干砌石或混凝土預制塊斜坡,灘地頂至正常水位以下0.5m內采用3~5m寬平坡或緩坡灘地綠化帶。干砌塊料護坡自上而下依次為25cm厚干砌塊料、10cm厚的碎石墊層、反濾土工布。

4.2.3.2 純生態沙丘護岸。沙丘垂直水流向寬度控制在5~10m,迎水坡設1∶6斜坡至河底,沙丘與河岸連接采用14~18m寬淺灘,兩邊邊坡為1∶8。沙丘上覆不小于0.5m厚的粘土,以便沙丘植被綠化,粘土層高程高于正常擋水位0.1~0.3m。

4.2.3.3 土工隔柵固岸插杞柳。岸坡整為1∶2斜坡,鋪粘土0.4m厚,順斜坡鋪土工隔柵網,兩端分別埋入灘地深1m。垂直斜坡埋入100柳木樁,木樁長1.5m,以固定土工隔柵網,粘土中插入杞柳。我們知道傳統控制洪水的工程手段主要是對曲流裁彎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磚、石等材料加固岸堤、筑壩、筑堰等。這些措施產生了許多消極后果,大規模的防洪工程設施的修筑直接破壞了河岸植被賴以生存的基礎,缺乏滲透性的水泥護堤隔斷了護堤土體與其上部空間的水氣交換和循環。采用生態規劃設計的手法應該彌補這些缺點,推廣使用生態駁岸。生態駁岸是指恢復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的人工駁岸,它可以充分保證河岸與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功能,同時具有一定的抗洪強度。本設計采用坡面岸堤,上次種植草皮,下層覆蓋白色卵石,使得綠地更加接近河岸,并運用生態學原理,在局部段落砌筑岸邊短堤,以期利用河流的自然積淀來形成岸邊綠洲,為河流的整治該修后生態的恢復創造條件,從而使得這條河流更加自然化而更少人工的斧痕。

4.2.4 該景區的河灘寬闊,根據這一現狀,在河灘內開辟河道,塑造更加宜人的,易于接近的水體空間尺度,與沂河寬闊的主河道形成對比。小河道兩側的河灘利用水上棧道急各式小橋相連,使其分而不斷,長條狀的島嶼兩側臨水,既豐富了景觀層次,又到達了“步移景異”,咫尺之內可以體驗兩種迥然不同的水景有趣效果。

4.2.5 沂河堤岸的河灘境況很懸殊,它們或寬或窄,或有或無,并不能連續。根據國外河灘設計的經驗,應盡可能保留和擴大河灘面積,以豐富河川的岸線形態。規劃設計的岸堤多以自然駁岸為主,駁岸的生態設計是運用自然本身的能力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時用自然的結構和形式來順應自然的進程。如此可以將水岸與河道在生態上聯系起來,實現物質、養分、能量的交流;為生物提供棲息地;駁岸上植物根系可固著土壤從而起到保護堤岸、增加堤岸結構的穩定性、凈化水質、涵養水源的作用,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作用會不斷加強;以自然的外貌出現,容易與環境取得協調,造價較低,也不需要長期的維護管理,很好的遵循了我們所說的低碳循環的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一來和規則式堤岸相比它的防洪保護能力就會下降很多,同時如果建造初期沒有得到很好維護的話,后期功能將很難得到發揮。因此本設計注意近期與遠期利益相結合,種植多種水生植物,是沂河水域具有較高生產力、能夠自我維護,只需適當的人工管理即可,具有較高的環境、社會和美學效益,同時在耗能、資源和人力上又具有較高的經濟性。

5. 小結

探究原始森林中野生植物之所以保存完好的原因,無非得益于合理的生態鏈。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相互依存”關系。如此看來傳統的“鋼筋水泥”式的駁岸,則必然會阻礙河灘濕地與岸上植物的相互聯系,不利于野生植物生長,因此,好的駁岸設計必須結合所在具體環境的藝術風格、地形地貌、地質條件、材料特性、種植特色以及施工方法、技術經濟要求來選其建筑結構形式,在實用、經濟的前提下注意外形的美觀,使其與周圍景色相協調。由于生態駁岸除去護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還必須具備對河流水文過程、生物過程中補枯、調節水位的功能,所以其材料就需要采用自然的,以便形成一種可滲透的界面,豐水期,緩解洪災;枯水期,地下水通過堤岸反滲入河。另外,駁岸上種植大量植被也是必備條件如此就可以大量涵蓄水分。做到真正的河道兩側“植物――泥土――自然岸線――水體”模式下的“綠色生態長廊”。

低碳景觀設計的啟示:相當多的城市河道同時肩負著景觀;河道與水運通道的雙重功能。貨運裝卸和生產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對水質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既有污染物對水質的直接破壞,又有水質富營養化帶來的某些生物過量繁殖。為此我們鼓勵采用自然式河岸代替混凝土和石砌擋土墻的硬質河岸,推廣生態駁岸,生態種植,生態河濱。一方面可以充分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強度。生態駁岸除具有護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對于改善濱水區景觀、恢復生態平衡也有重要作用。

河道的生態設計還會有其他不同的類型,本文總結出的一些設計方法肯定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有些基本原則應該適用于全部類型的河道設計,那就是生態第一性原則與親水性原則,拋棄這兩項原則的設計一定會留下遺憾。

參考文獻

[1] 《生命的景觀-景觀規劃的生態學途徑》,(美)斯坦納著;周年興等譯.-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 林焰.城市濱水開放空間景觀的建設與保護[J].中國園林, 2003(12): 30~32.

[3] 俞孔堅,李迪華.城鄉與區域規劃的景觀生態模式[M].國外城市規劃, 1997(3): 18.

第8篇

在傳統的觀念中城市是鋼筋水泥的叢林,不需要重視城市生態的系統性建設,只需要對城市的景觀和建筑進行必要的點綴和綠化,就可以實現對城市發展的維護。這樣的觀念導致城市發展中遇到了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流域污染、垃圾圍城等實際問題,既不能為市民提供友好的生態與環境,又會導致整個城市淪入惡性循環的狀態,西方的底特律、里昂、巴塞羅那等城市就在上世紀末遇到這一城市病,制約了城市的發展與進步。新時期,應該將城市作為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通過以水土保持為中心的生態建設和環境建設,使城市走向文明、環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城市的作用,實現對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的支撐作用。

2、城市水土保持的基本內容

2.1城市水土保持的概念

城市水土保持是維護城市自然和生態系統和諧與平衡的基礎性工作,是對城市建設和市民活動導致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是避免自然因素造成水利資源和城市設施破壞的基本手段,當前城市水土保持已經成為確保資源質量、維護城市生態、促進城市平衡發展的重要舉措。當前,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包含如下幾方面內容:一方面,預防工作,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可以規范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樣可以避免因開發、建設、施工等各項工程中對環境的破壞,進而實現降低城市地面裸露面積,降低泥沙淤積,迅速排洪排澇等目標。另一方面,改善工作,城市水土保持可以改善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通過城市水土保持可以為市民提供各類休閑和娛樂的場所,使市民生活得到改善,并達到對城市形象的美化與提升作用。此外,建設工作,城市水土保持可以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新的機遇與基礎,這給城市整體發展創造出有利的條件。

2.2生態文明城市的概念

生態文明城市是一個嶄新的概念,倡導經濟、社會、生態的全方位發展和高度的和諧,是利用高新科技和有效管理等手段,將城市的生態與經濟做到進一步地協調,在控制城市污染和提高能源效率的基礎上,達到環境保護和生態重構的目標。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需要自然、技術、觀念的充分融合與溝通,通過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建立起優美、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空間與環境,進而在提高城市的綜合進步的基礎上,實現城市的長遠發展。

3、水土保持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城市水土保持與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是一枚硬幣的兩個方面,城市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重要手段,只有控制好城市水土流失,加強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保護,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才有了扎實的基礎。生態文明城市需要水土保持作為支撐,只有有效的水土保持才能為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打下基礎,實現對城市人居、生態和環境的改善、提高與美化作用,進而達到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4、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水土保持存在的問題

4.1城市水土保持規劃指導性差

規劃是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礎,當前一些城市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沒有科學而全面地規劃,這使得水土保持和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停留在低水平,甚至出現水土保持工作沒有規范和指導的局面。

4.2城市水土保持缺乏專項資

很多城市對于水土保持的專項資金落實不到位,無法適應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局面,特別在西部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總量和層次上的問題,導致沒有專項資金作為水土保持工作的支撐。

4.3城市降雨利用率低

當前城市對于雨水資源沒有一個開發、存儲和利用的系統,很多城市都將雨水作為污水處理,這樣會浪費雨水資源,并且會帶來城市水資源的持續惡化。

4.4城市植被覆蓋率低

植被是水土保持的基礎,而一些城市存在森林面積和植被覆蓋的不足,這不但不能有效地起

到涵養水源,而且也不會起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導致城市水土流失加劇。

5、做好城市水土保持促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措施

5.1制定城市水土保持的科學規劃

應用清潔技術、物質循環技術、生態技術,提高排放物的回收利用率。要提高綠化率,建設綠色通道。把綠色通道建設納入生態環境建設規劃、造林綠化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

5.2加大城市水土保持的投資力度

政府要加大對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態城市建設的投資力度,努力協調好城建、環保、林業、水保等等各部門之間的關系,把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擺在一個基礎而又非常重要的地位,全面推進生態城市的建設。

5.3開發城市雨水資源

充分利用集流、下滲、貯存等雨水資源化工程,貯留城市降水,減少地面徑流,以緩解城市水危機,同時結合城市的生態建設補充地下水,控制地下水位下降的局面,實現城市水資源平衡。

5.4加強城市植被建設

全面整合林地、林網、散生木等多種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數量,以各種林帶、林網為生態脈絡,實現在整體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體化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6、結語

城市是資源、資金、人員高度集中的區域,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更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如果出現各類影響因素制約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這樣就會造成城市大范圍的水資源和生態災難,進而影響城市對經濟、文化的中心作用。當前,應該從資金、規劃等技術性工作入手,通過植被工程建設和雨水資源開發等具體工作強化,來實現對城市水土保護的目標,在提高城市發展質量和潛力的同時,將城市建設成生態優良、環境友好的區域,達到對整個社會進步的生態、環境、工程的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震.努力探索城市水土保持的成功經驗[J].中國水土保持,2000(01).

第9篇

龍虎山的確很美,碧水丹崖,宛若仙境。明鏡秀美、婀娜多姿的蘆溪河似一條玉帶,將99峰、24巖、108處自然人文景觀巧妙地串聯起來。登高遠眺,只見山立水邊,水繞山轉,山水交融,相互映襯,恰似美輪美奐的水墨畫,令人拍案叫絕。古代達官名流王安石、坡、曾鞏、趙孟煩、徐霞客、文天祥、陸九淵等來到此地,都禁不住提筆賦詩或寫游記、題刻,稱頌美景,寄托情懷。

古人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我們在觀賞美景的同時,還應當對龍虎山特殊的地質地貌、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和難解的懸棺之謎有所了解。 世界丹霞地貌景觀的典范 “億載造化成絕跡,龍虎丹霞驚天下”。2007年n月,從馬來西亞蘭卡威傳出喜訊:“中國江西的龍虎山被評定為世界地質公園”。這是江西省繼廬山之后第二個獲得世界地質公園這一稱號的景區。

成為世界地質公園最基本的條件是必須具有獨特而稀有的地質地貌和珍奇秀麗的美學觀賞價值。龍虎山獨特而稀有之處在于:紅色的石頭,紅色的山,遠遠望去,似赤城層層、云霞片片。古人取其“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之意,將之稱為丹霞。20世紀20年代,我國地質學家陳同達先生在對廣東丹霞山以及華南地區紅層山地作了深入研究之后,將這一類地貌命名為“丹霞地貌”。1992年,地質學家黃進等人,又將丹霞地貌的定義簡化為“由紅色砂礫巖形成的丹霞赤壁及其有關地貌”。

據科學考證,丹霞地貌屬于紅層地貌,它是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也就是從1.95億年前直至今天逐漸演變形成的。紅層是一種偏紅色的陸相碎屑堆積。華南很多地區都是紅層地帶,這是丹霞地貌發育的物質基礎。紅層形成在炎熱干燥的環境下,主要由高價鐵相對富集而成,一般發生在熱帶和亞熱帶盆地中。紅層物質組成的差距巨大,有洪積泥礫、短促河床礫石層、河床相砂礫、以泥質為主的湖盆相粉或淤泥質沉積等等。基于此差異性及成巖過程中物理化學變化和隆起后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其顏色也會發生變化。在同一套紅色巖系中上下的顏色會有較大的差別,有時會有含有多層的非紅色夾層。但只要總體色調呈現偏紅色,即可認為是紅層地區。

龍虎山在遠古時代是一片紅層沉積的內陸盆地,后來盆地抬升,在抬升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今天這種樣子。創造這種地貌的最主要的“工程師”是流水,其次是風和重力。流水通過下切和側蝕作用,蝕去坡面上的風化物質,還在坡腳掏出水平洞穴,使上層履巖地懸空,為重力崩塌提供了可能。風對暴露的紅層坡面進行經常性的破壞,尤其在陡崖坡上,風的作用比流水的作用還要大。在這3種相互不斷的因素作用下,丹霞地貌總體上呈現出“頂平、身陡、麓緩”的特點。

從丹霞地貌成因類型的角度來說,龍虎山地貌可以歸納為5類:1、水流沖刷型,其景觀代表是一線天、陡崖、嶂谷等;2、崩塌殘余型,以象鼻山、仙桃石為典型代表;3、崩塌堆積型,以蓮花石、玉梳石為典型代表;4、溶蝕風化型,以丹勺巖、仙女巖、仙人足跡為典型代表;5、溶蝕風化崩塌型,以仙姑庵最為典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龍虎山裝點得千姿百態,風情萬種。中國道教正一(天師)道的發祥地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龍虎山有名,主要原因在于世代不絕的道家傳承和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

中國古代名著《水滸傳》開篇講的就是龍虎山的事:奉北宋天子仁宗之命,太尉洪信于仁宗嘉祜三年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嗣漢天師張真人星夜來朝祈禳瘟疫。他在山上先是受到猛虎和大蛇的驚嚇,后來一個牧童告訴他天師已知事由并已經乘鶴駕云去也。這個牧童正是張天師。次日游山時,洪太尉在上清宮的“伏魔之殿”中,命人放倒鑿有“遇洪而開”的大字石碑,掀開大青石板,放出了壓在里面的36員天罡星和72座地煞星,從而釀就了禍胎。

這個故事當然是藝術的想象與虛構,但是,書中說的龍虎山正是此山,張天師也確有其人。他是何許人也?略知道教的人也許會這樣回答:他是漢朝五斗米道的創立者張道陵。不錯,張道陵是個張天師,還是龍虎山的“祖天師”,但他不是《水滸傳》里說的那個張天師。

張道陵是漢朝名臣張良之后,他未繼承祖業出官任仕,卻于漢朝末年來到云錦山精思修道,煉九天神丹。丹成“有青龍白虎馴繞其上”,龍虎山故有現名。張道陵在龍虎山先后獲“黃帝九鼎丹書”和“太清丹經”,撰《老子想爾注》,創立了正一(天師)道(因后來規定凡入道者須交五斗米,遂被人稱作“五斗米道”),為該道第一代天師。其后,他在四川青城山建立了正規的教團組織,在唐僖宗時被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

正一(天師)道第四代天師張盛在張道陵煉丹處建起祠廟(即后來的正一觀),又在附近建了傳篆壇,尊張道陵為掌教“正一天師”,并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遇三元日(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登壇傳篆,以授四方學道之士,開創了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很大的正一(天師)道龍虎宗。從此,正一(天師)道龍虎宗在龍虎山扎下根來,代代相傳。 筆者查錄宋史和道家資料,認為《水滸傳》中說的那個張天師最有可能是龍虎山第26代天師張嗣宗。《漢天師世家》中記:“至和二年(1055年)已末,宋仁宗召闕”,并授張嗣宗“虛白先生”的封號。這正是宋仁宗在位的年代。宋仁宗是宋朝的一位有為皇帝,他在位41年間(1023~1063年),曾召見過龍虎山的3位天師,他們是第25代張乾曜、26代張嗣宗、27代張象中。《水滸傳》說的宋“仁宗嘉祜三年”是1058年,與“至和二年(1055年)”只差3年。3年中,宋仁宗召見張嗣宗1~2次,都是可能的。

龍虎山正一(天師)道自漢朝末年第四代天師張盛始,到民國時期第63代天師張恩溥止,奕世沿守1800余年,代代天師均得到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有的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余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龍虎山因千年積淀的豐厚的道教文化遺產和它在中國道教史上顯赫的祖庭地位,成為名揚海外的道教名山。

中國南方古人懸棺葬式的代表地

凡到龍虎山旅游的人一定會看到驚險刺激的懸棺表演。

懸棺葬在我國南方川、黔、滇、湘、桂、粵、浙、贛、閩、皖

等省均有發現,龍虎山懸棺數量之多、位置之險、造型之奇特為舉世罕見。在離地20米以上臨江面水的懸崖絕壁的天然洞穴中,安放著202座懸棺墓,里面隨葬品豐富,科學研究價值巨大。這些棺木幾乎都是由一根根木頭制成的,把一根大木掏空,像獨木舟一樣。人們從瀘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可隱約望見藏棺洞口或半個棺木,或釘木樁,或封木板,神秘的感覺油然而生。

考古學家考證,這是距今26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巖墓懸棺群,且是流行于中國長江以南許多省區以及臺灣和一些太平洋島嶼的懸葬的起源。那么,在百米懸崖絕壁之上;古人是用什么辦法將棺木放進洞穴中的昵?

最早解釋這個問題的大概是南朝人顧野王。他稱擱置懸棺的崖洞為“地仙之宅”,意思是神仙的墓葬之處。神仙能夠騰云駕霧,懸空置棺當然不難。但神仙只是幻想中的產物,并且長生不老,怎么需要棺材呢?

唐代張籬《朝野僉載》中記有古人在臨江高山半山腰間開鑿石穴安葬死者的情形,辦法是從山頂上放繩索把棺木吊下來。采用“自山上懸索下樞”的方法不是不可能,但這種方法必須要有掌握傳統技藝的人先攀援到后山頂,而有些后山,至今人們也無法攀上去。2600年前的古人怎么可能擁有足以吊起數百千克重量的繩索呢?

清代許瓚曾《東還紀程》記載了一種與從山頂上吊下棺木正好相反的辦法:即利用水位抬高,以船載棺而將之運進預先看好的天然洞穴或人工鑿成的崖竇里,等水位降低后,便有了石壁懸棺下臨絕壑的奇特景觀。我們從龍虎山地貌變化的角度,可以看出其可能性。龍虎山就是盆地抬升流水切割等作用的結果,數百上千年前沒準蘆溪河的水位要比現在高出20米以上。然而,現在不可能找到2600年前蘆溪河水位的數據。

也有人參照菲律賓巴拉望島古代居民安葬甕棺的辦法,提出另一種設想:依靠繩索、長梯之類的攀緣工具,將包裹尸骸的麻袋及板材、殉葬物品和必要的制棺工具等,一一借單個人力運送到事先選定的洞穴中,然后現場制棺成殮并予安葬。然而這又與事實不符,龍虎山懸棺棺具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又多為沉重的楠木,不是破開的板材。

對于古越人為何要將先人安放在洞穴之中的問題,也是議論紛紛、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懸棺葬與史前原始民族巖居有關,是人們洞處穴居生活的反映,人們生時既然住在巖洞里,死后當葬回原處。有人認為古越人及其后裔大多生活于高山僻壤中,他們把高山險峰作為神靈居所或通天之路,懸棺葬是他們頂禮膜拜的表達方式。有人認為懸棺葬是原始宗教中祖先崇拜觀念的反映,那些習慣水上生活并善于造船的民族篤信祖先死后,魂靈仍將與自己家人及后代長相廝守,并保佑他們繁榮興旺。

第10篇

25萬噸級深水航道,吃水-19米以上深水泊位對于今天的天津港而言幾常,然而在二十世紀末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回溯1999年,國企改革正步入攻堅階段,各種深層次矛盾凸現,多種思想理念激蕩,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那是一個考驗與抉擇并存的年代。而當時的天津港也不容回避地面對著同樣的挑戰,天津港是在淤泥質淺灘上建設的人工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受“深水深用、淺水淺用”觀念的影響,天津港的航道等級一直在5萬噸級徘徊,泊位平均水深-10米左右,靠泊能力10萬噸以下,10萬噸級以上船舶到港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搶水,船舶需乘潮入港后,在一個潮期內搶卸達到安全水位。相對傳統的接卸工藝已經無法滿足世界航運業深吃水大噸位加速前行的需要。跟上世界航運發展步伐,加快深水泊位建設是擺在當時天津港決策層面前的頭等大事,是循序漸進還是跨越發展?兩者之間,天津港的決策者毅然選擇了后者,由此拉開天津港躋身世界一流大港行列的序幕,吹響天津港跨越式發展的號角。自此10萬噸、25萬級深水航道、好望角級超大型散貨專業化碼頭……相繼登上港口科學的發展舞臺。

搶抓意識――催動思想大解放

如果說集團公司決策是一個舞臺,那么港五無疑是這個舞臺上最引人注目的亮點。1999年,經歷了積累、調整和磨礪的港五,緊緊抓住了天津港泊位深水化改造的機遇。“負債經營”一個當時還不為國人接受的理念,卻寫進了港五的議事日程,把接受理念、轉變觀念與付諸實施壓縮在同一個過程中。他們深知相比于深水泊位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10月1日當深水泊位改造的汽錘聲轟然響起時,港五人早已成功地籌到了七千萬元的貸款,全力以赴投入到配套機械的采購中。引入競爭機制,采取招標方式,向全國幾家大型機械設備制造廠征購40噸門機;加快工程進度,采用激勵方法,向承包方提出“每提前一天完工,可得獎金1萬元”,港五著實讓市場競爭機制為自己服務了一把。2000年9月,深水泊改造工程順利竣工,經市建委主持驗收合格,正式投入使用,比原計劃整整提前了40天。40天,40萬元被承建單位拿走了,可40天,40萬元卻為港五贏得了充足的時間。40天里,港五完成了5臺大型門機的上岸、安裝和調試,實現吞吐量29.5萬噸,收益780萬元。并首次成功地用39小時完成了“深藍”輪13.5萬噸原煤接卸任務,結束了天津港無深水泊位的歷史,成為天津港邁向國際港水大港的標志。在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大背景下,港五靠思想的解放,行動的超前,贏得了市場主動權。

深水效應――帶來管理大創新

2001年,深水泊位正式投產的第一年,港五吞吐量一步跨到1263萬噸,跨越千萬噸的夢想在那一刻成為現實,其中深水泊位539萬噸,占總量59%。2004年,僅僅在三年之后,港五又跨上兩千萬噸臺階。年吞吐量達2157萬噸,其中深水泊位1520萬噸,占總量70%。2007年,港五年吞吐量再增三百萬,達到2436萬噸,其中深水泊位1545,占總量63%。一個個鮮活的數字,就是一個個堅實的足跡,就是一個個激昂嘹亮的音符,深水泊位為港五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成為公司實現經濟大發展的一張響當當的“王牌”,與深水泊位巨大效應一起寫入港五發展史的當然還有企業管理的大改革與大創新。

建立績效考核機制,突出績效考核分值比例可以說是港五管理改革的第一大看點。把責任心、勤勉性、綜合協調能力等柔性指標納入到績效考核體系中,加大知識技能和創新能力的比重,讓績效考核分值在總分值中占有30%的份額,其后,再將這一分值比例從30%提高到60%,使員工個人獎金由60%的績效獎金和40%系數獎金兩部分購成,同工種同崩位員工將因勤勉程度和創新能力不同拉開收入檔次,讓員工個人表現成為獎金收入的決定性因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突出管理崗位的責任,建立公司領導、中基層管理者推行責任獎罰機制,把管理者的責任與企業生產進行有效鏈接。另外,下放考核權利,完善《員工評價管理辦法》《評價反饋管理辦法》,把上級評價、同級同事評價、自我鑒定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動態評估和反饋系統。經過數年的磨合,一套以績效考核為主兼融了企業成本考核在內的考核體系在港五日臻成熟,改革成功地推動著港五駛上加快發展的快車道。

率先發展――科技興港唱主角

對于港五而言與深水泊位的巨大效益始終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還有科教興港和科技創新。輕型抓斗――一個讓港五人倍感自豪的名詞,濃縮了港五人追求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精華。裝卸效率提高19.5%,10萬噸級礦石作業在港停時縮短了8.48小時。在即不增加資金投入,又不增添人機力量的前提下,7部40噸門機一年的抓取量相當于新增1.36臺門機。此外,運用現代化手段,實現資源共享,推出庫場網絡化管理、生產現場視頻監視系統;突出主動意識,推行清潔性設備管理等重點、難點確立創新課題,開展科技攻關,有效掌握了數字化交換平臺等關鍵性技術。

“科教興港”作為企業戰略被寫入港五長遠規劃中,更寫進員工心中,成為港五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巨大引擎。統計數據顯示:“十五”期間港五科技投入從525萬元增至2000余萬元,其中迎合十萬噸級深水泊位需求,引進40噸門座式起重機、45噸半掛自卸車、980G型裝載機等世界一流的大型設備,有力地推動了企業生產建設。五年間,港五共申報專利22項,獲國家授權專利16項,完成集團公司級以上科技創新項目15個,公司級技改技革項目703個,直接創造經濟效益4050萬元。

第11篇

近現代學者在此問題的研究上大體分為兩類,一類致力于給息壤尋找實物性的定位,另一類則專注于深掘息壤所可能蘊藏的文化心理意義。

首先談第一種研究。早在1957年,顧頡剛的論文《息壤考》已開此種科學研究之端。顧先生認為在黃土地區發現的土層因地下水的作用而隆起的現象,是息壤傳說的現實依據,“原來在渭河峽谷里黃土層間……地下水位入冬膨脹,春后消融,地下水流又不斷地施壓力于上部較薄的地層,使得土地突然隆起”。他引用礦物學家張幼丞先生的分析說,有的息壤或息石,“當是局部的地殼上升的現象”。顧先生力求用科學方法對遠古傳說做出今人能夠理解的說明。

其后,遵此思路而研究者叢起。

羅漫在其論文《息壤與膨潤土:一個文化之謎的科技考察》(1995年發表)中認為息壤即現代工業中的膨潤土。膨潤土的最大特點是遇水膨脹,膨脹系數一般為十幾到四五十倍,這與治水的息壤會“長息”的特點極似。因此,該說也頗有說服力。由于膨潤土脹幅甚大,若息壤確為實物,則膨潤土庶幾近之。倉林忠在其論文《“鯀盜息壤”淺酌》(2002年發表)中認為息壤、息石是指“投放到水中以阻遏洪水,盛滿石塊、泥包、沙袋的竹、木籠和借之建成的防護堤”。這一論斷臆想成分過重,而其最突出的弱點就是此種不斷由人為加固加高的防護堤,不符合息壤“自生長無限”的特點。王子今在《息壤神話與早期夏史》(2003年發表)一文中則認為息壤實為夯土。“夯土技術以最普通的材料,用最簡便的方式,筑土防洪,水漲堤高,可能正是‘土自長息無限,故可以塞洪水’神話的由來。”筆者認為其弱點與倉先生相同,夯土亦不符合息壤“自生長無限”的特點。宋小克在其論文《息壤出自岷山考》(2010年發表)中認為,息壤即岷山地區的紫色土。“紫色土,是在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下形成,母巖疏松,易于崩解。”“暴露在外的松軟土層被沖刷后,巖石又不斷風化,形成新的土層。疏松巖層不斷產生新的土壤,雨水沖刷到低洼之地,土層不斷堆積加厚。紫色土的這個特點,也許正是息壤神話產生的現實基礎。”該觀點說服力相對更弱,且不說母巖轉化為紫色土的速度太慢,其脹幅亦相當有限。

以上諸說存在一個共同的邏輯問題,研究者都在現實中尋找盡量符合文獻中息壤特征之物,但即便是符合息壤特征的實物,我們又如何敢論定它一定就是文獻記載中的那種息壤?這種單方面的對應造成了此種研究所不可避免的猜測性質。當然,這一缺陷實亦由文獻記載的模糊性所致。若拋開這種邏輯上的缺陷不談,單從哪種物質更符合息壤的特征這一點上說,則以羅漫的膨潤土說最具說服力。

其次談第二種研究。此種研究成果豐碩,這里略舉其代表性觀點。

葉舒憲在其著作《中國神話哲學》中認為,息壤的命名保存了一個極古老的觀念,即人(或其他靈物)的生命(靈魂)是通過氣息被神吹進身體的,神不停地向人的身體里吹氣,人才獲得了靈魂、生命及生長能力。他指出,“息壤之所以能自行生長是因為它具有生命,它之所以有生命,是因為神曾用吹氣的方式將生命之息――靈魂注入其中”。葉先生的這一獨到見解無疑富有啟發意義。周延良在其論文《鯀禹治水與息壤的原始文化基型》(1998年發表)中則指出,息壤即是活土之義,有生命而可生長的土壤。土生萬物,也包括生人。從活土觀念的擴大意義這個基點上認識,在原始人看來,土可育生萬物即萬物賴土以生,土自然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土的這種生命力又是以自身的增殖繁衍為條件。息壤正是這一擴大意義的具象。周先生的觀點很有新意。

至于在這方面研究中影響最大者,則是把息壤放到“動物潛水取土造地(或撈泥造陸)”型神話視域下進行研究的一派。

日本的大林太良在《神話學入門》(1966年初版)中首先提出,在創始神話諸類型中,有一種“動物潛水取土造地(或撈泥造陸)”型故事廣泛流傳于歐洲、亞洲直到美洲的北半球大部分地區。其說振聾發聵,依此研究息壤的中國學者魚貫而出,經蕭兵、葉舒憲、李道和等人的實踐而蔚成一派。該神話模型的主要內容是,一個前人類的動物神,遵照或違背上帝的意旨,潛入原始大水撈出一塊泥沙,拋到水面后不斷膨脹而形成人類居住的大地。在中國古典神話中,神用以創世的這塊原始質料即是息壤,而息壤形成的大地則被稱為昆侖(昆侖讀音與鯀同,緩讀則昆侖,急讀則鯀),因此傳說中的昆侖山被描述為袖珍式的宇宙模型,且被認作中國人種和文化的發源地。1999年胡萬川發表的《撈泥造陸――鯀禹神話新探》一文是迄今為止從“動物潛水取土造地”類型角度探討鯀禹神話最深入的成果之一。該文發表后影響較大。呂威在其《息壤研究》一文中采信了這一研究模型,并進一步認為,將息壤理解為神的排泄物,才能合理地解釋其所具有的膨脹或生長能力,這能力是神自己生育與創造能力的體現。

然而此種研究的前提――“動物潛水取土造地(或撈泥造陸)”說遭到部分學者質疑。如張開焱在其論文《鯀禹創世神話研究述評》(2014年發表)中質疑道:

“作為創世神話,肯定不止有大地創造一個環節,大地、天空、日月星辰、動物植物等的創造、人類的由來,以及宇宙劫難和宇宙再造等,都應該是一個創世神話的必然構成部分,僅僅根據造陸一個環節就將夏人創世神話確認為陸地潛水神話,是十分片面的。”

第12篇

【關鍵詞】新課改;物理教師;素養

國家教育部在本世紀初頒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全國開始進行課程改革。物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為“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注意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構建新的評價體系”,“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對物理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傳統的教學觀、教師觀提出了挑戰,新課標迫切呼喚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再定位。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做新課程改革的領跑人呢?新課標下物理教師提出了哪些新的素養要求呢?

一、轉變觀念,更新角色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師“為素質而教”。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正確關系,樹立“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的教育觀念,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這是各學科教師今后發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全新觀念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一的,而應是綜合的、多元化的。

新課標下的教師角色主要有:

(1)促進者。傳統的學校教育是“教師中心”:教師作為知識的化身進行單向的知識灌輸,習慣于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獨立自主地處理自己的教學事務,在師生關系上習慣于控制與管理,缺少對話,溝通與彼此的尊重。新課程要求教師不要高高在上的擁有知識的權威,而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2)指導者。教師按照自己的活動方案主動向學生提供一些信息,或者是學生在對一定的問題情境進行探索的時候可能會碰到一些問題,出現信息缺乏的情況,這時候學生主動向教師尋求信息。

(3)開發者。教師不再僅僅作為課程的消極接受者,而是要作為積極的課程開發者,這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也是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4)研究者。教師要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評價,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進方案;教師要從事一些與自己教學有關的科學研究,從理論上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二、不斷學習,優化知識結構

物理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自然學科,它要求物理教師具有豐富的物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在專業素養方面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新課程對物理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著科技的發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涌現,并不斷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師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課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張通過物理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的培養。但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物理教師在人文素養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師要學習人類社會豐富的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新課程對物理教師還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信息技術與教材的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等能力。

在新形勢下,教師第一次處于被學生選擇的地位,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將終身學習內化為自學行為,時刻保持學習、研究、反思、發現、探究、創新及總結的態度,力求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現代化信息素質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學生為主體,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法

威廉A.沃德(William Arthur Ward)曾說“平庸的老師傳達知識,水平一般的老師解釋知識,好的老師演示知識,偉大的老師激勵學生去學習知識。”老師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要想讓學生學到東西,學生得自己渴望學習而不是老師逼著學。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方法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擔任主角,學生必須愿意學而且努力學才行。長期以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個性化因素及心理發展規律,導致學生獨立人格喪失、思維收斂、想象力及創造潛力受壓抑等不良后果,高分低能現象屢見不鮮。新課程重視以人為本,關注對學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對思想品德的培養,強調學生應具有健全、良好心理素質,注重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這一切只有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才能實現。

四、依靠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手段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化是實現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新課程改革是應時代之需而提出來的,重視實驗教學及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積極開發和制作相應的教學輔助軟件和直觀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實施。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投影儀、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為教學現代化創造了良好的硬件條件,它改變了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把抽象知識轉化為形象的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記憶。比如過去認為抽象難懂的物理微觀世界的東西,通過計算機的模擬演示,變得直觀、形象,有助于學生理解。網絡的發展使物理網絡教學成為可能,從而有利于豐富學生知識,完成探究性學習任務。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而教師素質的高低是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五、注重實踐,培養能力

物理是又一門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學科。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新課標的理念是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在教學過程中圍繞著基礎知識和基本規律,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用身邊的物品去演示、實驗,探究其內在的本質的物理規律,理解社會生活中的科學技術。如“通過認識抽水機、過山車,太陽能熱水器等使學生理解大氣壓的應用,能的轉化知識等知識引導學生課外生制作水果電池,水流星,單擺,土電話,自動水位計”等,向學生介紹“磁懸浮列車”“電磁爐”“微波爐”“宇宙航行”“納米材料”“聲納導”“超聲波清洗”等,體現物理的學科特點。并指導學生積極開展社會調查,如生活用電常識,實際照明電路安裝,電路安全隱患等使學生在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中成長。這樣既促進了學生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新課程的改革作為一種新的理念,其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因教育對象、教學內容、目的等的不同而變得千姿百態。教育的功能不僅是傳承文明,還應讓學生的能力、心理、人格諸方面得到健康的發展。在實施教學中,要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多鼓勵,慎批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同他人協作、交流的能力和習慣,以及銳意創新、不懈追求、敢于展示自己的精神風貌。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 波密县| 侯马市| 南溪县| 海南省| 杨浦区| 化德县| 出国| 大英县| 西青区| 乌审旗| 巴中市| 连江县| 旅游| 蓝山县| 崇阳县| 应用必备| 崇文区| 龙口市| 青海省| 哈密市| 商丘市| 海淀区| 嘉荫县| 南部县| 南投县| 长岭县| 榕江县| 张家港市| 五家渠市| 黎平县| 辽宁省| 行唐县| 尖扎县| 西畴县| 安阳县| 定襄县| 绥滨县| 彭泽县| 商洛市| 大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