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8: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張仲景的故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寒假期間,我看了《上下五千年》,其中張仲景的故事我非常感動。
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家鄉河南南陽發生了幾次大瘟疫,在短短十年間,原本二百多人的大家族,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死于傷寒,張仲景目睹這一幅幅家破人亡的悲慘景象,就痛下決心,一定要制服傷寒這個瘟神。從此,他埋頭鉆研各類古代醫學專著,同時博采眾方,廣泛搜集整理民間的各種方藥,采納各家醫術,并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檢驗摸索。其中“蜜煎方藥”的故事,讓人感觸很深。那是年少時隨同鄉張伯祖學醫,遇到了一位虛弱的病人,只見他唇干起泡、額頭滾燙,高熱不退、精神萎靡,老師張伯祖診斷后認為需要瀉藥幫助病人解出干結的大便,但強烈的瀉藥恐怕會使體質極其虛弱的病人受不了。正當老師沒有主見的時,窗外一群蜜蜂飛過,張仲景眼睛一亮,想到用蜂蜜煎藥的法子。將蜂蜜邊攪邊熬,等熬成粘稠的團塊,冷卻后涅成一頭尖的細條狀,塞入病人,過了一會兒病人就排除了大堆腥臭的類便。由于熱邪排盡,不久病人就康復了,這就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藥物灌腸法。經過數十年嘔心瀝血的研究,張仲景對中醫發展做出重大的貢獻,所以后人稱他為醫圣。
我覺得非常了不起,當他一已心要為老百姓解決傷寒這個瘟疫的一刻起,他就天天非常刻苦地研究醫學。他平時對周圍事物觀察非常仔細,做事非常認真,而且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熱心幫助別人,救死扶傷。讓我非常敬佩,我要學習他認真鉆研、仔細觀察、樂于助人的精神,并充分發揮在學習上,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心病還得心藥醫
文/張湖德
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但人體若受到突然、強烈而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正常所能耐受的限度,導致情志內傷,就會引起疾病。
中醫針對這類疾病,把情志與五臟聯系起來,除了采用藥物辨證施治外,還特別注重運用情志手段治療,即所謂“上醫者治神、治心也”。以激怒治郁病和以逗笑治郁病即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從前,青龍橋有位姓王的儒生,得了一種怪病――喜歡獨居暗室,不能接近燈光,更不能見陽光,偶爾走出暗室,病情更加嚴重,遍尋名醫,屢治無效。有一天,名醫李建昴經過青龍橋,家人忙請李醫生前來替病人看病診治。李醫生診畢,并未給病人處方開藥,卻向家人索取這位王儒生過去所寫的文章,接過文章后就朗讀起來,故意讀錯,而且讀的聲音很高,有意讓王儒生聽見。王儒生在暗室內聽到有人亂讀他的文章,便大聲斥責:“讀者何人?”李醫生的讀聲更高。王儒生氣憤至極,忘記了畏明的怪習慣,從暗室中跑出來,接過文章,就燈而坐,用手指著文章的字句,質問李建昴醫生:“你不解句讀,為何在此高聲嘶鬧?”王儒生經過這一激怒,郁悶得泄,怪病痊愈。
以逗笑治郁病的故事在民間也有流傳。據說,南陽有個名醫叫沈槐,已經70多歲了,膝下無子無女,一時間惆悵之情油然而生,慢慢地食不香、睡不好,漸漸憂慮成病。當地知情的醫生知道心病難治,不知情的醫生認為年逾古稀,斷難康復。沈老醫生的病日漸加重。名醫張仲景知道后,趕到沈老醫生家來,詳細察看病情后,沉思許久,提筆書方:“用五谷雜糧面各1斤,蒸熟揉成蛋大團子,外涂朱砂,一頓食用。”沈槐看了方子,覺得非常可笑。他吩咐家人照法將5斤面團做好,掛在房檐下,逢人就指著房檐下那些面團子,得意地把張仲景奚落一番:“你們看,這就是大名醫張仲景開給我吃的五谷雜糧面團,這5斤要一頓吃完!這真是笑話、滑稽、荒唐!哈哈,哈哈哈……”過了些日子,張仲景又來看望沈槐,見到老先生眉舒目展,又恢復了往日慈祥的容顏,內心高興地說:“恭賀老先生病祛體良,學生斗膽班門弄斧了。”沈老醫生恍然大悟,真是又佩服,又慚愧。原來張仲景是故意開個荒唐處方,讓沈老醫生見笑,忘卻無子之憂,取疏肝理氣之效。
清代有一個八府巡按,患了抑郁癥,成天悶悶不樂,終日愁眉苦臉,請了很多名醫診治,吃了不少的藥,而病情始終沒有好轉。有一天,一個無名老中醫路經此地,家人請他為八府巡按治病。這位老中醫進入官府,按脈良久,沉吟不語。好一會兒才恍然大悟地對病人說:“噢,你得的是月經不調癥嘛!”這位八府巡按一聽,禁不住捧腹大笑,并且一邊笑一邊說:“我堂堂男子漢,身為八府巡按,怎么會得月經不調癥呢?!”以后,每當提及此事,這位八府巡按總是大笑不止。就在這一次一次的開懷大笑中,他的病不吃藥而自愈。
“遺忘”也是一種養生
文/施永連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記憶力,能把少而壯、壯而老所經歷的一切事情全部記住,而沒有誰愿意遺忘,因為遺忘使人對已獲得的見聞、學習過的知識和實踐經驗都回憶不起來。乍看起來,遺忘是有害無益的事,但細加分析,適度遺忘不但有利于正常記憶,而且在養生保健中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列子》一書中記載著一個與遺忘有關的有趣故事:宋國有一個名叫華子的中年人患健忘癥,朝取而夕忘,夕取而朝忘;在途則忘行,在室則忘坐;今不識先,后不識今。求神問卜,均不見好。后來被魯國的儒生給治好了,他不但不感激,反而勃然大怒,“操戈逐儒生”。問其故,他說:“我健忘時蕩蕩然不知天地之有無,現在記憶恢復了,過去數十年中的存亡、哀樂、好惡,攪得我心煩意亂;我怕將來的存亡、得失、哀樂、好惡更亂我心,使我更不得安寧!我若能再回到遺忘中去,那該多好呀!”這雖是一個寓言,但說明適度的遺忘可以使大腦得到靜息,防止神經細胞的耗損,對于患病的人有著重要的保護作用。
今天不上課了,老師說要領我們包餃子,放松一下,聽到這個消息,我們樂壞了,可以說是高興得手舞足蹈,大呼小叫。家里雖然總包餃子,但因為我們包得不好,家長總是不讓我們參與,這次老師給我們表現的機會,我們各個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大顯身手。哎!摸摸自己的心臟,激動得都心跳加速了!
老師先把餃子餡端了上來,怕一節課的時間不夠,老師頭天晚上已經和好了餃子餡,我們好奇地探頭觀看,是豬肉芹菜餡的。新鮮的豬肉加上碧綠的芹菜,從顏色上看就讓人很有食欲,再加上一股濃濃的香味飄逸出來,立刻就勾出了我肚子里的小饞蟲,我忍不住偷偷地吞咽了一下口水,可別讓人看出我的饞相噢!
老師先給我們演示和面。在面盆里倒入少量的水,然后用筷子輕輕地按著一個方向攪動,不一會,面粉就變得絲絲縷縷的,然后老師才伸手進去揉面。老師說這個過程水不能倒多了,多了,面和稀了,就包不成餃子了,但誰也不能少,少了面和的硬,包出的餃子不好吃。面和的軟硬適度才能包出好吃的餃子。老師說,面和好,需要醒一會兒,這樣面才柔軟勁道。這時老師給我們講了餃子的來歷。
餃子是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圣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 張仲景看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里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故事講完了,老師看看面說面醒好了,我們就正式開始包餃子。這時,老師命令我們說:把你們的小臟手洗干凈吧,不然就包出黑餃子來了。于是,我們到衛生間打上很多香皂,拼命地搓洗,把兩只手洗得特別干凈才回到桌子前。
包餃子的第一個程序是搟面皮,老師先把面揉一會兒,揉得很柔軟很光滑然后拉成細細的條,然后又用刀切成一個一個小面劑子。我們在邊上幫助把這些面劑子用手掌壓成一個扁圓的面餅。下一個項目就是搟面皮。搟面皮是包餃子過程中最難的一個活。因為要把一小塊面餅搟成厚薄適中,形狀圓圓的餃子皮的確不容易。老師說,這是一項技術活,技術含量非常高。她先給我們做示范,然后讓我們操作。只見老師一手拿著搟面杖不停地滾動,一手捏著面劑子配合著轉動,不一會,一個圓圓的餃子皮就出來了,就像用圓規畫出來一樣圓,這時,我們覺得好像也不難,就躍躍欲試,想一展身手。結果,一個同學拿過搟面杖搟了半天,出來了一個餃子皮,卻是歪歪扭扭的,一邊薄一邊厚,還很小,一點也不好看。那位同學不好意思地扔下搟面杖笑了,我們大家也跟著哄笑起來。看著搟面皮是很簡單的事情,沒想到做起來還挺難,看來真是看花容易繡花難啊!
包餃子的第二個程序就是包餡。老師拿起一個餃子皮給我們做示范。把餃子皮平攤在手掌里,用筷子夾起一小團餡,放在中間,餡既不能放多也不能放少。多了皮包不住就會漏,煮的時候就會“掙了”,就是皮和餡分家成片湯了。餡太少,全是皮就會沒有滋味不好吃。所以這也是個技術活。不過,因為我們第一次包餃子,技術不過硬,所以可以適當少放一些,這樣,包出來的餃子雖然餡少但比較安全。
餃子包得好看不好看,全在捏邊。有的同學捏出的花邊勻稱整齊像麥穗,有的同學捏的花邊里出外進,歪歪扭扭很難看。有的同學包出的餃子形狀周正,穩穩當當地站在那,像元寶,像小耳朵;有的同學包出的餃子像懶洋洋的小豬,根本就站不起來,扁扁地躺在那,很好玩。我們在自己包的餃子上做了記號,因為老師說,一會煮好了,自己吃自己包出來的餃子。
餃子包完后。老師開始煮餃子,這個程序也有技術含量呢,水燒開了,水花翻滾,老師把餃子倒進鍋里,輕輕地用勺子翻動,老師說,這樣做是不讓餃子粘在鍋底糊了。煮了一小會兒,餃子皮有點硬實了,老師就把鍋蓋蓋上了,老師說,這叫開鍋煮皮,蓋鍋煮餡,這樣煮餃子不愿意“掙”。過了一會,我們看到鍋里冒出很多水蒸氣,老師趕緊把鍋蓋打開,往鍋里倒上一碗水,然后又蓋上鍋開始煮,如此兩次,打開鍋蓋時,我們看到餃子全漂了上來,圓鼓鼓的顯得很飽滿,像吃飽肚子的小豬。老師說,這樣的餃子就是熟了。老師用笊籬撈上來,給我們每人分幾個。我們這些小饞貓不等涼透就沖上去咬了一口,有的同學燙得直伸舌頭。咬開餃子皮,啊!一股肉和蔬菜混合的清香立刻飄逸出來,真是香透肺腑啊!我們狼吞虎咽地吃起來,不一會就把自己分到的幾個餃子吃完了。直覺得這是吃過的最香的餃子,因為它是我們自己動手包出來的。
看著空空的盤子,回味著餃子的香味,覺得這節課上得真是有趣開心極了!
關鍵詞:初中;歷史;實踐
一、活學歷史,培養學生的歷史情感
作為歷史教師,要善于發現,善于尋找歷史與現實的內在聯系。例如,我們在講解宋代文化史的時候,可以將歷史和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由于在兩宋時期北方人大量南遷,經濟重心由黃河流域逐步向長江流域轉移。因此,北方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俗也影響著南方人。在兩宋之前,南方人的飲食習慣主要以稻米為主,由于北方人的大量南遷,一些南方人也開始輔以面食為主食,人口的遷移不僅會帶動經濟的發展,也會影響生活習慣。現如今,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遷移也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身邊所發生的變化足以證明這一點,各地小吃琳瑯滿目,我們的飲食習慣是否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使學生了解到歷史的發展與現實社會發展的必然聯系,了解一些生活習慣也是歷史的傳承,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感悟到歷史發展有許多的相似性,以此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升華學生的智慧。
二、趣味引導,創設問題情境
1.趣味引導,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我們在講解新課時,要重視課程的導入環節,這是教學的關鍵,趣味引導,才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例如,我們在學習《人類的起源》一課時,可以采用趣味引導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關于人類的起源,有許多神話故事,教師可以先從神話故事講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將中西文化中的神話故事進行對比,以此來引導學生的疑問。通過趣味引導,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當中來,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率。
2.講述歷史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講述歷史故事,要在故事中畫龍點睛、點到為止,目的是吸引學生的視線,關注教學重點和主要教學內容。例如,我們在講述秦漢文化時,提到醫圣和《傷寒雜病論》的時候,一些學生就會想到扁鵲或者華佗。由于三國演義等一些文學典故的影響,神醫華佗和扁鵲在學生思想中的印象非常深刻。為了讓學生記住醫圣張仲景,我在課堂中引入了醫圣張仲景與餃子的故事,由于餃子是生活中大家比較熟悉的主食,學生都想知道餃子的由來,這樣主動學習意識被調動了起來。這種故事引導記憶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了學生的記憶。
3.運用《百家講壇》節目內容,創設問題情境
我們在講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時候,可以借助《百家講壇》中易中天《品三國》的一些內容,來分析三國時期的曹操、劉備和孫權等歷史人物,通過人物分析加深對歷史事件的認識,還可以通過電視劇《三國》來增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認識以及對歷史事件的了解,通過這些我們來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分析兩場戰役的歷史意義。教師還可以運用杜牧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來掀起討論的,歷史故事與歷史事件有機地整合,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質量
多媒體教學,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利用圖像、聲音、視頻等形式傳遞歷史信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多媒體具有靈活多變、信息量大的優勢,生動的畫面使書本中的歷史人物更加形象化、趣味化,復雜的歷史事件通過畫面的展示,能夠讓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記憶更加深刻。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多媒體強大的信息量,便于在講解過程中進行大幅度的時間跨越,便于更好地歸納和總結。運用多媒體進行歷史教學,能夠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動”起來,能夠更好地挖掘教材內容,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初中歷史教學,要提高知識性和趣味性,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情感,讓學生真正走進歷史,了解歷史,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提高教學質量,使初中歷史課堂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很多人不太清楚,其實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于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幾千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而這項政治活動后來竟然成為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就是今天的冬至。
2、冬至這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間最長。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3、在冬至這一天,北方素有不吃餃子凍掉耳朵的說法。其實這是源自于一個故事,醫圣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后辭官返鄉。返鄉之時正是冬至,看到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很多人耳朵都凍爛了。他便在周邊搭起醫棚,在冬至那天研制了“祛寒嬌耳湯”,人們吃了這個,身子發暖,兩耳發熱,不久,凍爛的耳朵就治好了。后來人們就模仿“嬌耳”的樣子制作了一種食物,在冬至這天食用,這種食物便是餃子,也叫扁食。于是北方就有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來源:文章屋網 )
可是,你知道春節的來歷嗎?不知道?不用著急,讓我慢慢告訴你:傳說,在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
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后來,人們為了驅趕年獸,在
年獸來到的那一天,便在門前貼上紅紙,張燈結彩,后來就漸漸地形
成了現在的春節!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在過春節時,我們的爸爸媽媽會在門前貼上一對紅色的紙,紅紙上面寫滿了字,那叫什么呢?那叫春聯! 華夏族的首領黃帝,很重視神荼、郁壘捉鬼的故事,便制定了一個節目的儀式:每當除夕時,各家各戶在自家門口立下兩個桃木神像,在門相上懸掛葦子編的繩索,在內門上畫老虎,以此來鎮邪,求得來年的幸福。 這個習俗在漢代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漢代以后,門旁的桃木神像逐漸演變、簡化為桃木板,這就是“桃符”。到五代十國時,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時,叫人在兩塊桃木板上刻了兩句詩:“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對聯。由于桃木是紅色的,以后便被用紙寫的字代替,一般對聯都用紅色的紙寫成。由此以后,逐漸演變成今日的形式。
過春節時,大人們會買來很多花生瓜子這類零食招待前
來拜訪的好友,并買來火紅的燈籠掛在陽臺上。而我們
小孩子就伸手要壓歲錢或者跑到大街上和好朋友手牽
手去看花燈。在家鄉的大街上,到處都是花燈:有正
在飛騰的龍,有在拜年的小孩!人們也高興極了,喜
氣洋洋地觀賞美麗的花燈。大街上,所有的店鋪都掛
上了大紅燈籠,所有的人都在互相說著吉利的話:“恭
喜發財,萬事如意!”廣場上,父母和他們的孩子在
放煙花,各種各樣的煙花映紅了半邊天,有“螢火蟲”,
“小星星”……小孩子們可高興了,穿著父母為他的買
的新衣服,繞著廣場跑來跑去,卻不知道自己的小臉兒都紅了!
與此同時,家家戶戶都開始包餃子了。先拿出一片餃子皮,往里面放一點已拌好的餃子陷,再蘸一點水,往旁邊涂一圈,一捏,一個精美的餃子就做好啦!做好一堆餃子后,就把這些餃子倒進煮沸騰的水里。隨著一聲:“開飯啦!開飯啦!”全家男女老少都聚集到餐桌上,品味著美味的餃子。
說起餃子,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 相傳東漢末年,“醫圣”
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后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
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只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后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后人就模仿制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面餃”。以后漸漸形成習俗,逢年過節沒有餃子吃是萬萬不行的。1400多年的歷史讓餃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餃子漸漸成為中國飲食的代言詞。
過去,春節只是中國人自己的節日,跟外國根本扯不上什么
關系;可如今,外國人也過上了中國節,可見,這幾十年來,中
國在世界的地位是節節高!
南陽人杰地靈:“有富饒的土地,靈秀的山川。”哺育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才,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是每一位南陽人感到自豪和驕傲。
從小就常聽大人們給我講:“南陽的名勝和四圣的故事”并且還編成一首首民謠來頌揚圣人的文化思想。
如:智圣諸葛亮,南陽曾躬耕,淡泊為求志,致遠以寧靜。勤奮做學問,智慧、裝滿胸,仰觀姚天文,俯察知變通。盡興漢室,百化頌英名。科圣叫張衡,中外知其名。醫圣張仲景,愛心獻民眾。商圣陶范蠡是本名。他們是舉世罕見的圣人。我們一代一代的歌頌著他們。
古老神奇的南陽,真是物華天寶,地上是間名的糧棉基地,地下蘊含著八十余種礦藏,是一個美麗富饒的盆地。
“于顯藥都,即麗而康。”南召猿人遺址的發現,證明了人類曾在這里起源。已發掘的磚雕石刻,凝聚成了中國最大的漢化館,兩祠兩館,警示天下。
南陽有保存完好的府衙、縣衙,南陽有明清五里長街荊紫關,有可蘇州古建筑媲美的山下會館,南陽有水簾、丹霞、菩提、香嚴四大寺院,有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老界嶺、寶天曼,有一個國家級和四個省級森林公園,有亞洲最大的人工湖——丹江口水庫,有文明世界的地質公園、恐龍蛋。昆侖山在在南陽北駐足,準河水自南陽東起源,有一百多條河流思譯長江,南水北調工程從這里開端。
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襯托著富饒美麗的南陽!南陽!您真是太美麗了!
南陽市第六小學四年級:劉藝卓
餃子的起源
餃子的起源,有多種版本。一說源于“嬌耳”,發明者乃漢代名醫張仲景。東漢末年,災害頻仍,社會動蕩,百姓顛沛流離,很多人身染疾病。南陽有神醫名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采眾長,所配藥方,有藥到病除、妙手回春之效。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且醫德高尚,無論貧富,一視同仁,皆認真施治,深得四方百姓愛戴。
相傳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某年,當地瘟疫盛行,蔓延擴展,幾不可擋。仲景便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活人無數。后仲景告老還鄉,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多有耳朵被凍爛化膿者。于是便仿照在長沙時所用之法,命弟子在南陽東關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之日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所配之藥,名“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花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撈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給嬌耳兩只,湯一碗。患者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后,病人爛耳便可治愈。
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為慶祝新年,同時慶祝爛耳康復,于是仿嬌耳形狀,做過年食物,并在初一早上舉家而食。人們也稱這種食物為“餃耳”或“餃子”,在冬至和大年初一食之,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仲景生存時代距今已近1800年,其配制“祛寒嬌耳湯”以救百姓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餃子,以緬懷張仲景救助之恩情。因無文獻可征,此說僅僅屬于民間傳聞,權且一聽,亦不必深究也。
另一說,餃子起源于“餛飩”。此說有確切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至今已有不下1400年的歷史。北齊顏之推曾云:“今餛飩,菜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這就表明當時已有一種名“餛飩”的偃月形食品流行于國中,因與當今的餃子形狀十分類似,或可視為餃子的雛形。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考古者發現隨葬的木碗里遺有小麥面制作的半月形餃子,長約5厘米,與當今餃子的大小及形狀十分類似。由此可證明在唐代時,吃餃子的習俗已傳至西域。
賀年美食寓團圓
由于餃子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且因歷史、地理、習俗和方言等諸多方面的差異,餃子的名稱也在不斷演變,有“餛飩”、“扁食”、“角子”、“餑餑”等不同稱謂。如今,南方一些地區仍有稱餃子為餛飩者,屬于古代稱謂之遺存,并可作為二者同源的旁證。而就大多數地區而言,經過長期的演進,餃子和餛飩已分別發展成為兩種不同的面食制品。
宋、元時代,餃子被稱為“角子”或“角兒”。據《東京夢華錄》載:汴京市食有“水晶角子”、“煎角子”和官府食用的“雙下駝峰角子”等等。另據《武林舊事》記載,臨安市食中有諸色角兒。元代忽思慧所撰《飲膳正要》中,有撇列角兒、蒔蘿角兒等名目。而上述“角子”、“角兒”皆屬當今餃子的前身。明清時期,北方居民據其形狀,有稱餃子為“扁食”者。在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中,就有“燒賣、扁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之語,其中“扁食”一詞即指餃子。目前在山東濟南等地,餃子仍沿用“扁食”之稱,“濟南扁食”遠近聞名。
明清時期,“元旦子時,食扁食,名角子,取更歲交子之意”。餃子已由一般食品上升為節日食品。人們吃餃子已寓有辭舊迎新、富貴吉祥之意。尤其在北方,餃子作為賀年食品,歷來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和喜愛,相沿成俗,一直流行于北國,經久不衰,象征著團圓、喜慶。自古至今,民間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吃餃子的習俗,如除夕吃餃子、初一吃餃子、破五吃餃子、入伏吃餃子、冬至吃餃子等等。
民國以降,餃子的品種花樣更是與日俱增,現已遍布于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據初步估算,約有600多個品種。其加工熱制技法已有煮、蒸、煎、炸等多種。餡料繁多,更是難以詳述。
中華美食代代傳
如今,代代相傳的餃子大放異彩,以“天津百餃園”為例,其品種之多,已打破世界紀錄,榮獲“世界水餃品種之最”獎牌。據悉,天津所創世界吉尼斯紀錄為數很多,但以餐飲美食而打破世界吉尼斯紀錄者,尚屬首例。百餃園共有水餃229種,分為十大系列,有素餡類、水產類、野菜類、保健類、海鮮類等,其中有酸辣鴨血、蝦仁芹菜、素三鮮、玉米面、山楂銀耳等品種,個個薄皮大餡,統統現包現煮。其中有一種玲瓏剔透、如小指肚大小的餃子格外突出,它形如珍珠,餡鮮味美,取名為“太后火鍋餃子”,也稱“珍珠餃子”。
相傳清光緒年間,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慌忙出逃時曾路過天津楊村并作小憩。當天晚上,太后正在悶悶不樂觀賞京戲,突然感到腹中饑餓,太監馬上心領神會,開始張羅點膳。為了討太后歡喜,太監命御廚做一種太后從未吃過且可邊吃邊做的御膳。于是御廚們挖空心思,用太后平時最愛吃的童子雞胸脯肉,加上作料調餡,做成餃子端了上來。只見那一粒粒杏核般大小的餃子像顆顆散落的珍珠,星羅棋布,美不勝收。太監在太后面前的條案上支起單風紫銅火鍋,小心翼翼地倒進提前熬好的雞鴨高湯,點燃下面的木炭。在夜幕下,燃燒的火焰不斷跳動,恰似盛開的朵朵,因此又稱“火鍋”。太后目睹此景頗為興奮,連連贊好,“太后火鍋餃子”由此而得名。其實,慈禧太后西逃路線是出德勝門到昌平,經山西至西安,而未經過楊村。此說站不住腳,權且一聽可也。
盡管餃子吃法有多種,舉其大要,應屬煮與蒸兩途,而煮餃即水餃又屬餃子正宗。但無論蒸煮,其制作工序卻是萬變不離其宗。大體是:將面粉加水,反復用手攪拌、揉壓至不硬不軟為止,然后把面團劑子放在面板上用手擠揉成長圓條狀,切記在面板上灑上些干面粉,再將長圓條狀的濕面用手或刀撕、切成小小面劑,放在手中揉成扁平,用搟面杖搟成一個個的小薄餅。搟小薄餅是一項技術活,既要搟得快,還得要厚薄均勻,不能殘破。各地搟面杖大小粗細多有不同。如在沂源,搟皮用長30厘米左右,直徑2~3厘米的圓柱形小搟杖;而魯西南地區,搟杖卻是兩頭尖尖。搟皮時,一手持皮一手握杖,搟皮速度很快。制作水餃,做好餡也十分重要。餃子餡可分素葷兩種,不管是何種原料都要剁細,放上作料(作料主要有油、鹽、醬油、蔥花、姜、茴香面等),然后拌勻。包餃子時把餡用筷子或小勺適量夾起一部分放到已搟好的水餃皮上,用兩手將水餃皮對好捏住兩個邊角,從兩邊向中間邊搟邊擠捏成重疊的花狀餃皮,要把水餃皮捏緊,以防煮水餃時皮破餡露。
年夜飯的食材和菜式多寓意吉祥,如廣東取諧音“發財”“好市”的發菜和蠔豉,江淮地區的人們常會吃象征圓滿、團圓的圓子,北方人則吃象征元寶的餃子。日本則會吃象征長壽、稱為年越蕎麥的蕎麥面。
按照民間的傳統習慣,中國各地的年夜飯食俗各不相同。
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全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
據中國民俗專家曹保明所說,年夜飯的特點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筷,表示全家團聚。滿桌的酒菜中要有魚,表示新的一年有余錢、余糧,一切都很寬裕。還要有一碗紅燒丸子,表示闔家團圓。根據宗懔《荊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認為,餃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圍繞餃子的起源,民間產生過不同的傳說和故事,人們一直崇尚春節的第一頓餃子在除夕夜子時(零點)吃,此風俗遍布東北三省城鄉,并世代相傳。
少數名族土家族人為了準備好年夜飯,某些不可少的傳統主菜需要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才行。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后,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個月,除夕一到,油炸即可上桌。
同時,春節也是朝鮮族的傳統重要節日。朝鮮族的年夜飯有著自己的傳統特色。
民俗專家曹保明表示,朝鮮族的年夜飯非常豐盛,大大小小的盤子七八十個。其中占特殊位置的是“歲酒”和“德固”兩種。
“歲酒”通常是在春節前幾個月釀造,是一種藥酒。用于春節期間自飲和待客,朝鮮族人認為飲用此酒可以避邪、長壽。“德固”是一種湯餅,味美可口。
與漢族不同的是,朝鮮族人在年夜飯會上要載歌載舞,伴著朝鮮族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迎接新年的到來。
1.“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經會使用天然火”。請你判斷他屬于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原始人
2.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人是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頂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俗話說:“洪水無情”,在我國遠古時代,曾經發生了很大的水患,造成了巨大災難。此時,有一位英雄人物,花了十三年的時間,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消除了水患,造福人民。他是
A.黃帝B.堯C.舜D.禹
4.海外華人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是因為
A.華人是黃皮膚的黃色人B.從中國大陸出去的華人
C.中華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炎黃兩部分部落聯盟發展而來
D.炎帝黃帝戰勝了蚩尤
5.下列文學作品以“武王伐紂”為歷史背景的是
A.《三國演義》B.《封神演義》C.《隋唐演義》D.《西游記》
6.“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說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7.采用“尊王攘夷”策略,成為春秋霸主的是
A.晉文公B.齊桓公C.楚莊王D.秦穆公
8.下列事件,成為我國春秋時期農業發展一次革命性標志的是
A.用磨制的石鐮收割莊稼B.帶木柄的耒耜在農業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D.鐵制農具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
9.下列古錢幣中屬于秦統一后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的是
10.秦末農民戰爭中,對*秦朝統治起決定性作用的戰役是
A.長平之戰B.巨鹿之戰C.城濮之戰D.馬陵之戰
11.漢武帝為了加強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A.重視人才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C.設立太學D.削弱封國勢力
12.衛青、霍去病沉重打擊匈奴的地點是
A.漠北地區B.蒙古草原C.河西走廊D.河套地區
13.“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體現了
A.商鞅變法的精神和原則B.商鞅變法的具體辦法
C.商鞅向奴隸主貴族發出的挑戰D.商鞅向秦國國君立下的保證
14.如果讓你扮演華佗,你應該具有的醫學特長是
①針灸②外科手術③創制“麻沸散”④創制“五禽戲”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5.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杰出代表作品是
A.馬王堆漢墓帛畫B.秦始皇陵兵馬俑
C.長信宮燈D.四羊方尊
16.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是
①南方的工具比北方先進②北方農民南遷,帶來先進生產技術
③南方戰亂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④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17.下列戰役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官渡之戰②巨鹿之戰③淝水之戰④赤壁之戰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
18.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到
A.長安B.洛陽C.開封D.鄴城
19.下列關于我國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確的是
A.張仲景——《傷寒雜病論》B.酈道元——《水經注》
C.賈思勰——《齊民要術》D.祖沖之——造紙術
20.“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是后人對哪位書法家作品的稱贊
A.王羲之B.顧愷之C.張擇端D.趙孟頫
二、識圖題(8分)
閱讀“絲綢之路”圖:
請回答:
(1)請你根據地圖說出其主要路線。(4分)
(2)對開通這條路線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是誰?(2分)
(3)絲綢之路的開通有何意義?(2分)
三、判斷題(對的在括號里打“√”,錯的在括號里打“×”,5分)
⑴秦朝是我國歷第一個國家()
⑵秦朝在地方上建立以血緣紐帶為基礎的分封制。()
⑶秦始皇規定以大篆作為標準文字,頒行天下。()
⑷秦始皇“焚書坑儒”,加強思想統治,促進文化的發展。()
⑸秦朝疆域廣大,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南達南海。()
四、連線題(8分)
秦末農民戰爭期間產生了許多成語故事,請你將下面的人物或事件用線段相連。
成語故事人物或事件
A.指鹿為馬①陳勝.吳廣
B.揭竿而起②趙高
C.約法三章③劉邦
D.項莊舞劍,意在沛公④項羽
E.四面楚歌⑤鴻門宴
F.破釜沉舟⑥巨鹿之戰
G.楚河漢界⑦楚漢之爭
H.霸王別姬
五、材料分析題(39分)
1.閱讀材料“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請回答:
(1)上述內容出自哪一作品?(2分)
(2)這一作品是誰創作的?他生活在什么時期?(4分)
(3)這兩句詩反映了作者什么情懷?(2分)
(4)我國哪個傳統節日和這位詩人有關?這位詩人得到了世界怎樣的認可和評價?(4分)
2.讀右圖,回答問題。
(1)右圖青銅器的名稱和制造朝代各是什么?(4分)
(2)它在青銅鑄造有什么地位?(2分)
(3)請你想一想,它是用來做什么用的?(2分)
3.秦漢時期,匈奴族一直是活躍于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
(1)秦朝時,哪一項重大建筑工程與匈奴有關?修建的目的是什么?
(4分)
(2)匈奴的首領稱為什么?(1分)
說出你所知道的兩位匈奴
首領的名字。(4分)
(3)漢武帝時,派兩位大將出擊匈奴,使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抗衡。你能說出這兩位英雄的名字嗎?(4分)
(4)右圖描述的故事家喻戶曉,你能為圖畫命個名嗎?(2分)
圖中描述的事件發生在哪一位皇帝統治時期?(2分)
圖中的主人公的歷史貢獻是什么?(2分)
歷史答案
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
12345678910
BDDCBABCDB
11121314151617181920
BAADBCCBDA
三、判斷題
⑴×⑵×⑶×⑷√⑸√
四、連線題
A②B①C③D⑤E④F⑥G⑦H④
五、材料分析題
1.⑴屈原。《離騷》
⑵戰國末期楚國人。“楚辭”
如何賣高價?答案其實很簡單:做價值。但是做價值,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
散裝雞蛋賣4毛,德青源賣到1.2元。為什么這么貴的雞蛋很多消費者會爭相購買?同樣北京烤鴨,全聚德賣到188元/只,而其他卻只能賣到68元/只。這到底是為什么,秘密在哪里?
價值有時是搶來的。
一個行業一個品類,如果是有歷史的有傳統的,那么我們要將歷史和傳統“搶”過來,據為己有。
搶產地。一方水土產一方名品。許多產品品類以產地聞名,離開了這個地方就不值錢。白洋淀的鴨蛋、陽澄湖大閘蟹、龍口粉絲、西湖龍井茶等等,這是歷史給消費者慣性認知,這個認知具有極大的營銷價值,必須搶占。龍口粉絲具有300多年的悠久歷史,但是龍口粉絲領導品牌。龍大發現大好良機,搶先發聲,在中央電視臺一句“龍口粉絲,龍大造”,一舉成就了龍大粉絲代表龍口粉絲的優勢地位,成為正宗。許多不知情的消費者還以為龍大集團在龍口呢。
搶歷史文化。地域文化、飲食文化是稀缺資源,每一種特色產品都是有故事的,誰搶占了歷史文化誰就等于占據了這個品類的制高點。山西沁州有中國最好的小米,但是它怎么好憑什么讓人相信呢?有一家企業在福來的幫助下,大打文化牌,將歷史上康熙皇帝喜愛并親賜“沁州黃”事件進行放大傳播。有歷史文化作證,有康熙皇帝“代言”,“沁州黃”從此脫穎而出。
價值有時是挖掘出來的。
沒有現成的價值怎么辦,一是要設法去發現,去挖掘。
烤鴨屬于全聚德,雨潤烤鴨怎么辦?福來幫助雨潤挖掘歷史。永樂一九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將御膳烤鴨帶至京城,這個發現極有價值,于是我們將雨潤烤鴨命名為“永樂一九”北京烤鴨。同時,將全聚德從不示人的烤鴨工藝挖掘出來,提煉為“五道御法”,從此,“雨潤”讓烤熟的鴨子飛了起來。
烏江榨菜率先扛起品類代表的大旗,將傳統涪陵榨菜工藝進行挖掘提煉,“三清三洗”、“三腌三榨”的“新”工藝使烏江榨菜超越傳統,成為涪陵最好的榨菜。
二是樹標桿,做標準,讓企業和產品成為行業翹楚,價值當然不同。
張仲景大廚房利用西峽特產香菇,推出新品類香菇醬。資源無法壟斷,工藝也尋常,品類開創者如何享用藍海市場,打造抵御模仿跟進者的防火墻?福來的辦法是做標準。
經研究發現,仲景香菇醬每瓶含有300粒以上香菇和不下30種營養,于是,帶著“標準”的價值訴求浮出水面:300粒香菇,21種營養,跟隨者望而生嘆。這個標準像“樂百氏二十七層”凈化一樣經典,后來者即便說“二十八層凈化”也無濟于事。
價值有時是從外部賦予的。
價值有內在的,也有外在的。就像一個人有內涵,還要有氣質,從里到外讓人喜愛才行。這就是包裝、終端陣列和廣告等,他們是從外部賦予品牌價值的。
消費者是從外向里感知品牌的,包裝等要素要與產品價值的高度一致,要與目標對象的價值取向一致,還要彰顯品類區隔,要么代表品類,要么與競品差異。
糖尿病是一個古老的疾病。公元前400年,我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素問》及《靈樞》中就記載過“消渴證”這一病名。漢代名醫張仲景《金匱要略》的消渴篇對“三多”癥狀已有記載。唐朝初年,我國著名醫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證患者的小便是甜的。其實,大約在公元前1550年之前,埃及人就曾經記錄了這一種病,指出這種病的病人有多尿的現象,這個記載應該說是目前發現有關糖尿病最早的記錄。
世界上最早診治糖尿病并記錄病案的醫生是中國唐代名醫王燾
王燾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父王是唐初杰出的宰相之一。王燾的父親李敬直(皇帝賜姓李)是南平公主的駙馬。有一次,王燾外出行醫,走后不久,他的父親病了,不僅口渴多飲,而且食量大增,身上長癤瘡,久治無效,病情越來越重。家人把王燾找回來給他父親治病,通過認真觀察病情,查閱醫書,發現甄立言《古今條驗》一書中指出:“消渴病者小便似麩片甜”。于是王燾親口嘗其父小便,果然是甜的。故針對其父的消渴病制定了治療方案,輔以調整飲食。由于治療及時、準確,他父親的病終于治好了。于是,王燾便把這些經驗寫在了《外臺秘要》(公元752年)一書中,比10世紀阿拉伯醫生阿維森納的《醫典》(約于公元1011-1013)中關于糖尿病診斷和治療的記載早了200多年。
西方醫生最早以“多尿”來命名糖尿病
大約在公元2世紀,希臘人亞里士多德首先使用Diabetes來描述患者有多尿的現象。Diabetes為拉丁文,乃是多尿的意思,完全跟“甜”沾不上關系,而且以“多尿”為主征的疾病還有尿崩癥。
據西方的記載稱,古印度人早就注意到糖尿病患者的尿是甜的。多年之后,有位瑞士的醫生發現糖尿病患者的小便干了之后會有結晶,他把結晶拿去分析化驗,發現原來這種結晶是糖。公元1675年,英國醫生托馬斯?威廉也發現糖尿病患者的尿“其味如糖似蜜”,于是他在Diabetes的后面加上 mellitus,于是糖尿病的全名為Diabetes mellitus。“mellitus”是拉丁文,譯成英文乃“honey”,意思是“蜂蜜”;因此,Diabetesmellitus既含多尿,又有“甜尿”的意思。然而,直至今日Diabetes這一詞匯雖然是指“多尿癥”,但往往仍然指的是糖尿病。
糖尿病還有別名――長卿病
在我國,糖尿病還有別名――長卿病。這是沒有病案記載的早期病例。所謂“長卿”乃取自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的字(司馬長卿)。
關于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在此按下不表,單說說“相如消渴,卓文君嘗尿”的軼聞。
司馬相如40歲時(約在公元前219年)曾得過一場病,這病來得蹊蹺,飲食非但未減反而增多,同時還伴有多飲、多尿、身體倦怠無力,且日漸消瘦。卓文君十分著急。卓文君勸丈夫請醫生診治,但司馬相如不以為然。一日,卓文君給司馬相如洗內衣褲,偶然發現丈夫內褲上的尿漬處聚集了不少螞蟻。螞蟻喜食甜味,怎會喜歡腥尿味呢?慧心過人的卓文君覺得其中必有緣故,可能與相如多食、多飲、多尿和身體倦怠等異常現象有關。于是,她決定親自嘗一嘗丈夫的尿液。一嘗,果然發現丈夫的尿液竟有甜味。讀過醫書的卓文君,結合丈夫的癥狀和尿甘而不臊的特點,判定丈夫患了消渴病,隨即請來當地名醫診斷,果然診斷為消渴病。經過兩年的治療和她的精心照顧,多方調理,司馬相如的病基本穩定。
司馬相如是古代文壇的“大腕”,他名滿天下,擁有眾多“粉絲”,因此,他得的病也出了名。文人墨客只要患了“消渴證”,往往就說是患了“長卿病”。此外,古代糖尿病又稱為“臨邛渴”,那是因為卓文君私奔到司馬相如的老家四川臨邛(今邛崍市),并跟司馬相如在臨邛開了個小酒店“當壚賣酒”,故又有人把消渴證稱做“臨邛渴”。例如,詩人李商隱也曾患有糖尿病,他在詩中就有“嗟子久抱臨邛渴,便欲因君問釣磯”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