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7: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海棠蘇軾,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海棠是我國的傳統名花,其花色明媚俏麗,嬌嫩紅艷,有“國艷”之美譽,與國花牡丹、國香蘭花、國魂梅花并稱中國春花四絕。
綽約多姿的海棠花有著超凡脫俗的氣質,唐代宰相賈元靖稱其為“花中神仙”,歷代詠海棠的詩篇數不勝數,但遺憾的是詩圣杜甫一首詠海棠的詩也沒有,這是因為杜甫的生母名叫海棠,古人講究“避尊者諱”,一代詩圣自然不能用自己母親的名字作詩。
在海棠詩中傳頌最廣的是北宋坡的“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079年,蘇軾因寫詩諷刺新法被彈劾下獄,后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東坡志林》載:“黃州定惠院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開時,必為置酒。”后來蘇軾還為其寫了一首長詩,這就是他海棠詩的代表作之一的《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詩曰:“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林深霧暗曉光遲,日暖風輕春睡足。雨中有淚亦凄愴,月下無人更清淑。先生食飽無一事,散步逍遙自捫腹。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息無言揩病目。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銜子飛來定鴻鵠。天崖流落俱可念,為飲一尊歌此曲。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1084年,蘇軾從黃州改貶汝州,途中到陽羨(今江蘇宜興)探望其弟子邵民瞻,隨身攜帶著海棠樹苗,并親手栽植于邵家的天遠堂前。之后,蘇軾常在信中記掛詢問:“海棠無恙乎?”邵回信時也必奉一句:“海棠無恙。”由此可見蘇軾愛海棠情之真切。由于蘇軾對海棠的喜愛,在當時引起了一股海棠熱,甚至影響到整個宋代?!疤K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對海棠也十分垂愛,他曾醉臥在黃州著名的海棠橋上賞海棠,醒來曾題詞于橋上“喚起一聲人悄,衾冷夢寒窗曉。瘴苦過,海棠開,春色又添多少?社甕釀成微笑,半缺癭瓢共舀。覺傾到,急投床,醉鄉廣大人間小。此外,宋代的文人歐陽修、范成大、楊萬里、王十朋等都寫過有關海棠的詩詞。特別是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如夢令》更是清新別致,詞曰:“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p>
學巨匠陸游對海棠也情有獨鐘,且看他在84歲時寫的一首《海棠》長詩:“我初入蜀鬢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當時己謂目未睹,豈知更有碧雞坊。碧雞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蜀姬艷妝肯讓人,花前頓覺無顏色。扁舟東下八千里,桃李真成奴仆文兒。若使海棠根可移,揚州芍藥應羞死。風雨春殘杜鵑哭,夜夜寒衾夢還蜀。何處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為足?!奔毤毱纷x此詩,能感受到詩人夢中見海棠花時的心潮澎湃,要知道,陸游寫該詩時距他在蜀中觀賞碧雞坊海棠已有40多年,記憶中的海棠如同昨日新開,對海棠花的喜愛由此可見一斑。此外,陸游還有“衰翁不減少年狂,走馬直與飛蝶競”、“為看名花抵死狂,只愁風日損紅芳。綠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陰護海棠”、“貪看不辭持夜燭,倚狂直欲擅春風”等詠頌海棠的佳句。
觀賞海棠的最佳時期是霏霏的細雨之中,點點水珠間,從花枝中抽出片片嫩綠的新葉,綠葉掩映之下,露出無數猩紅的花蕾,嬌艷的花朵時隱時現,惹人倍加喜愛。唐代詩人鄭谷詩曰:“春風得意勻顏色,銷得攜觴與賦詩。艷麗最宜新著雨,嬌嬈全在欲開時。莫愁粉黛臨窗懶,須信丹青點筆遲。朝詠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而明代書畫大家唐伯虎的《妒花歌》寫來不假雕琢,自然風趣,獨具一格,其詩云:“昨看海棠初著雨,數朵輕盈嬌欲語。佳人曉起出蘭房,折來對鏡比紅妝。問郎花好奴顏好,郎道不如花窈窕。佳人見語發,不信死花勝活人。將花揉碎擲郎前,請郎今夜伴花眠?!?/p>
我國古典小說《紅樓夢》也多次描寫海棠花,大觀園的姊妹還成立了一個海棠詩社,首次詠吟便是以白海棠為題,其中薛寶釵的“詠白海棠”含蓄渾厚,被評為第一,詩中寫道:“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而林黛玉的詩風流別致,名列第二:“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兩首詩寫出了薛寶釵和林黛玉的不同個性特點與風格,并隱約透露出二人未來各自的歸宿,堪稱詩與小說人物結合的典范。
宋書尚意。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人書法追求的是文人、文學和書法的結合,是以文章、才學為根基的個體心性的自然流露,將心靈、性情、文化素養推到至高無上的位置,傳達其胸中郁結與率性真情,這就是不同于古人的“尚意”書法。
然而身為一個杰出的書論家,蘇軾自然知道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乃是“無意”?!盁o意”不是沒有任何意識,而是我們所說的潛意識。書法作為一門抒情達意的藝術,是書家心靈的外化,而人的情感總是自發的、自由的,是不受任何力量制約的,只有在無意識的狀態下,人的性情才能得到最真實最充分的表達,也只有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書家才能“窮變態于毫端,合情調于紙上”而人書合一。蘇軾認為好的書法藝術完全應該是一種天真爛漫之意的自然流露,是一種無意識的沖動。他曾多次在酒后作書,便是在尋求這種“無意”,他在《與上言上人書》中說:“雪齋清境,發于夢想,此間有荒山大江,修竹枯木,每飲村酒,醉后曳杖放腳,不知遠近,亦曠然天真?!碧K軾的書學理論來源于他的哲學思想,他的哲學思想以佛道思想為主,其中又以莊子、禪宗思想為重,而莊、禪之核心乃“無”、“空”,蘇軾書法的最高境界所達到的也是一種莊、禪的精神境界,即“無意”。《寒食帖》無疑是最杰出的代表。
《黃州寒食帖》為墨跡素箋本,橫118厘米,縱33.5厘米,共17行,129字,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無款及年月。現藏博物院。作品為兩首五言古風,詩句蒼勁沉郁,低回長嘆;而書法則以手卷形式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于點畫線條的變化之中,作品渾然天成,在技巧、情感、意境上都無可挑剔,詩、書俱出自然。無怪乎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為之折腰,在帖后題跋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鄙焦却搜钥芍^入木三分。
然而胸中無盤郁糾結,何能寄寓又何所外化?盤郁糾結者為何?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受到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的排斥,因北宋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團練副使,閑職長達四年。時蘇軾四十有七,政治上幾乎看不到什么希望,濟世壯志難酬,痛苦不堪;在經濟上陷入困窘。精神落寂,心境抑郁,窮困潦倒。惡劣的生活環境,郁悶、憤慨的情緒使蘇軾奮起呼喊,郁積于內而不得不發之于外,使這一時期成為其藝術創作的高峰,《黃州寒食帖》正為此時的代表之作。
要透徹理解《黃州寒食帖》內蘊,“寒食”二字也許正是我們洞悉其深層文化心理與思維方式的關鍵。公元1082年,坡公適寒食節卻心境低落。政治與生活雙雙陷于失意、困頓,而“寒食”的清冷之境恰如一根導火索,使貶謫以來長期郁積在心中的痛苦感受不可抑制地爆發?!敖衲暧挚嘤?,兩月秋蕭瑟”,更加病后初愈,心境不好,凄涼頓生。《黃州寒食詩帖》誠其此時心境寫照也年年欲惜春去矣,黃金年華付水流。此詩帖一氣呵成,一改他往日嚴謹端莊的面貌,充滿了不可遏制的激情,渾然天成。“臥聞海棠花”,蘇軾以物寓人,以海棠之貴、幽谷佳人感嘆自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命運狀態?!跋Т骸?、“惜花”實是自惜?!鞍抵型地撊?,夜半真有力”典出莊子《大宗師》第二節:“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眲t說海棠花被造物主暗中負去,實謂花謝;海棠花開花落乃自然之規律,是人力所不能干預的,人的榮辱沉浮也是由命運主宰,非人力所能及,既如此,不如隨遇而安、樂天知命而“與大化同流”。但居住的小屋已不能抵御雨長時間的侵襲。“小屋如漁舟,魎云里”。面對這“空庖寒菜”,“破灶濕葦”,他不由自主地懷念往日的舒適生活,“浮華豪習盡去,非昔日子瞻也”?!熬T深九重,墳墓在萬里”道出內心痛苦的真正根源,向君王盡忠無門,向祖先墳墓祭掃盡孝又不能,深藏在心底的儒家價值觀始終揮之不去,使蘇軾對人生的意義感到迷惘??粗鵀貘f啄著墓地上的冥紙,心情比窮途而哭的阮籍更加絕望,已經是“死灰吹不起”了。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是人們所熟悉的飄飄然的“坡仙”,而是在出仕與入仕間痛苦掙扎的蘇軾游乎物外,只不過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憧憬而已。被貶謫的現實與美好的政治理想之間存在著怎樣劇烈的矛盾沖突??!居江湖之遠方憂其君?。∪欢熬T深九重”,“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這樣進退兩難的困境促使他質疑和追尋生命的價值、自己的理想,而與此同時,生命的痛苦、憤懣、郁結和意趣,卻正通過藝術的渠道于有意無意間宣泄與釋放出來。
《寒食帖》的書法語言運用得爐火純青。其筆畫以濃墨大筆為主,一反宋以前書家大多以瘦勁為主的風格。我們從蘇軾一生的書跡來判斷,他早年追摹晉人,筆畫也細致流暢,中年遍參唐人筆法,執筆甚為有力,用墨也較豐,點畫肥厚。而《寒食帖》正是蘇軾中年所書,故點畫豐滿肥厚。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于點畫線條的變化之中,用筆轉換多變,順手斷連,渾然天成。觀其結字,取勢側,這與他獨特的執筆方法密不可分,正如他的好友陳師道所說:“蘇黃兩公皆善書,皆不能懸手。逸少非好鵝,效其宛頸爾,正謂懸手轉腕。而東坡以手抵案,使腕不動為法,此其異也?!贝朔N執筆方法與今人執鋼筆之法頗為相似,很難真正中鋒用筆,以側為主。一般來說,偃臥用筆易出現敗筆,而蘇軾卻能揚長避短,形成獨特的風格:其一,手貼桌面,下筆堅實有力,按的動作多,點畫較豐厚。其二,腕不動而指運,易于橫向運動而不利于豎向運動,則字呈扁狀,而運指的習慣方向是偏右上角,故字呈側之勢。而《寒食帖》正是有此種執筆方法之長而無其短,突破了“石壓蛤蟆”的扁字體,字體恣肆奇崛,變化萬千,一任筆力所至,清雄豪放,沉著痛快,自然成妍,具有超逸的韻味。觀其章法,動勢彰顯,洋溢著起伏的情緒。前七行書家的情緒還較平和,乃蘇軾勸慰自己安順立命,與大化同流,是以書寫中規中矩,結字以扁平為主。隨著情感逐漸向激越過渡,字形出現正斜交替變化,用筆無拘無束,率意奔放。生活的困頓,政治的失意,人生價值的迷惘,千頭萬緒一起涌上心頭,蘇軾已不能也不愿再約束自己的情感,而任其宣泄,是以書到后面越發恣肆揮灑,“哭途窮”這三字真正道出了他此時充滿矛盾的心境,真情所露,是以字形猛然放大,使我們可以直視他的心靈。隨著“死灰吹不起”,全文戛然而止,在手稿的結尾,蘇軾僅寫下了“右黃州寒食二首”便結束了,這在蘇軾的傳世作品中絕無僅有。恰如一首悲愴的樂章,意盡曲終,戛然而止,卻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正如蘇軾所說:“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p>
“心忘于手,手忘于書,心手達情,書不忘想”,《黃州寒食帖》正是這樣的無意佳品。我們可以揣測蘇軾當時的心境,暮春之初,陰雨連綿,外面到處是一片泥濘,蕭瑟如秋,書家病后初愈,面對這空灶濕柴,冷清至極,遙望家鄉,云路隔斷,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此情此景,蘇軾必是滿腔憂憤之情如洪水決堤,勢不可擋,他不得不提筆作書,為這決堤之洪水尋一宣泄之道,恰如李商隱在《無題》之中所說,“書被催成墨未濃”,他必不能再去思慮書之工拙,而是滿腔憂憤順管而下,不知書法為何物也,正如蘇軾自己所說:“口必至于忘聲而后能言,手必至于忘筆而后能書?!贝苏菬o意之境界。
倚窗放目海棠花,玉護瓷盆現艷葩。葉翠枝瓊浮早露,花香瓣俏伴晨霞。
曾聞西府花枝俏,更見垂絲卉色遐?!爸豢忠股罨ㄋ?,”東坡絕句戀情嘉。
芍藥
煙花三月下揚州,芍藥爭春滿苑柔。梢遜洛陽丹卉俏,能爭渝地五蓉羞。
紅花綻放赤如火,素蕾顏開潔似琉。芍藥曾經仙女助,民間傳說越千秋。
芙蓉
蓉花競放蜀渝地,粵嶺湘江展艷芳。裊娜芙蓉壓百卉,孤芳荷艷釋榮光。
從來多少瞻花客,此去從容看卉薔。蘇軾詩詞詠絕句,澤東歌賦誦佳章。
玫瑰
產自非洲舉世芳,繽紛靚麗繡球妝。紅橙黃綠青藍紫,愛敬馨溫別吻殤。
帥子柔妞為贈卉,情男戀女做床香。食之藥用美容俏,美保英盧飾國薔。
梨花
細雨微霏籠嶺斜,千珠百滴潤梨花。白葩瀝水玉人泣,椏杈逢淋壯漢瑕。
孟月雪飛落裸樹,初春飄玉掛枝芽。岑參賦雪擬梨卉,蘇軾詩梨比絮葩。
桃花
穹蒼潤雨撒天郊,壟上桃花份外嬌?;芾俪蹰_含雨露,凝珠瑩透附瓊瑤。
博陵崔護游春日,碧玉柔媛似艷桃。嚴蕊應酬會仲友,白紅桃賦陷監牢。
文竹
冠擬浮云枝似珊,扎根鐘乳襯高巒。云騰翠嶺松迎客,水映樓臺池見讕。
卉本原形呈倩雅,園師巧塑亮迷端。溫馨窗幾置盆景,恰似宏松移玉欄。
月桂
月桂婆娑映玉穹,嫦娥舞袖斂香風。人間后羿不憐婦,玉界孤嬋戀桂蔥。
孟月花開飄馥氣,中秋拾桂伴鐘嗡。寒山賞月吟詞賦,郡枕觀潮思桂瓏。
扶桑
葉似甜椹不屬桑,花如洛牡非丹薔。葩分五色斗嬌艷,地布三州遍世芳。
異國吊燈顏斐濟,邊陲朱槿靚南方。風流徐渭填詞賦,藥祖時珍載草綱。
罌粟
古典詩詞,化作一只彩蝶,在我身邊飛舞;古典詩詞,變成一朵小花,在我桌前飄香;古典詩詞,更如一簾幽夢,讓我沉醉其中……
古典詩詞,如幽夢,夾雜著濃郁的花香,向我襲來。這里有“任是無情也動人”的牡丹,這里有“莫怨東風當自嗟”的芙蓉,這里有“絲垂翠縷,葩吐丹砂”的海棠,這里有“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梅花……白花的嬌媚,在古典詩詞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花謝花非花滿天”花雨紛飛,馨香的空氣中夾著黛玉的絲絲哀傷;“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花無語,陪著人一起傷感;“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落紅一地,與憑窗眺望的人一樣凄苦……在古典詩詞中,我感受到了花的美麗,花的高貴,花的凄婉……
古典詩詞如幽夢,攜著皎皎月輝,向我走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月是豁達的,他知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他用開闊的胸襟,容納了他的月亮,發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若說蘇軾的月亮是一輪圓圓的滿月,大氣,那么柳永的月亮就是一彎細細的娥眉月,嬌美。在“暮藹沉沉”時,詞人朦朧的身影出現在江邊,他“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然后,詞人發出了“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感慨。一彎殘缺的細月靜懸空中,散出了孤獨凄冷的光。
摘 要:本文就近幾年高考題對詩歌常用的傳情技巧做簡要介紹,以期提高考生在詩歌類題目的得分率。
關鍵詞 :高考試題 古典詩詞 傳情技巧
走進古典詩詞,也就走進豐盈多姿的情感世界,作者情緒的傳達觸動著讀者的心弦。詩人們正是捕捉住易使讀者產生共鳴的情感,并借助巧妙高超的傳情技巧,才使自己的詩歌具有永恒的魅力。正因為此,高考詩歌鑒賞設題屢次聚焦傳情技巧。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古詩最常見的表達技巧。詩人常常借助幾個意象,描摹出一幅畫面,在其中融入情感。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就借助“枯藤、老樹、昏鴉”這三個意象描摹出蕭瑟、凄冷的秋景圖,景中飽含作者漂泊天涯的思鄉斷腸之苦。2007年江蘇卷辛棄疾《遮鴣天·送人》第一問設為:“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蘊含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很明顯,這是針對借景抒情技巧進行考查。
需要提出的是,作者在運用這一技巧時,有時是描繪一幅與自己的心境相和諧的畫面,這時景就對情感起到一種烘托、渲染的作用;有時作者故意描摹一幅與感情基調相反的畫面,這時的景就對情起到一種反襯、使情更切的作用。例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作者描摹出一幅春江碧湛、白鳥翱翔、青山翠綠、花朵紅艷的春景圖,畫面清新怡人而又綺靡燦爛,而這美景卻反襯出作者思鄉情之深厚濃郁。
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也是古詩常用的傳情技巧。杜牧《贈別二首》(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詩題為“贈別”,當然抒寫自己對情人惜別之情,但后兩句卻撇開自己,寫告別宴上的蠟燭,借物抒情。通過把蠟燭擬人化、“替人垂淚”把自己的留戀之情委婉細致地表達出來。
有時,作者整首詩只塑造一個物的形象,作者通過將物擬人化、象征化,使物具有某種人的品質,在對物的評價中,傳達出自己的見解主張。例如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塑造了一個飲啜清露、居高而聲音遠傳的蟬的形象。其中,寄寓了作者對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憑借,自能聲名遠揚。
三、利用修辭
2007年重慶卷考查蘇軾《海棠》和白居易《惜牡丹花》的比較鑒賞,第一題設置為:“蘇軾《海棠》(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后兩句抒寫感情時使用了什么手法?”很明顯,作者運用擬人手法,把海棠當作紅妝美人來寫,表達了自己對海棠的無比喜愛之情。
四、運用“對寫法”
運用“對寫法”,轉換抒情角度,從虛處入筆,從對方入手,寫自己的情感。如高適《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雙鬢明朝又一年。)不說自己思念故鄉,卻言“故鄉今夜思千里”,這里詩人巧妙運用“對寫法”,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委婉含蓄。
2005年全國卷Ⅱ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第二問設為: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在這里,詩人通過想象的畫面,從對方及家人入筆寫自己的思鄉:冬至深夜,家人圍坐燈前,談論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作者通過這種手法,既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又使自己的感情真摯動人。
五、運用細節描寫
詩人為了抒發自己的情感,常常抓住動作、語言、微妙而復雜的心理等細節進行描寫。
2004年全國卷1張藉《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設題為:王安石評價張藉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痹囄鰪埥宕嗽妼懥松钪心膫€“尋?!钡募毠潱勘磉_了他什么樣的情感?這首詩張藉抓住了“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而又開封”這一細節,真切細膩地表達了羈旅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六、化無形為有形
情感是抽象無形的,可是高明的詩人將自己的情感形象化,化無形為有形。
2006年安徽卷《柳梢青·送盧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第二問設為: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在這里,作者就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上片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喻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逐舟行”喻相思之切。
《儒林外史》中,蕭金鉉等人到雨花臺游玩,見到“夷十族處”,也就是永樂帝朱棣誅殺方孝孺十族的地方。所謂“十族”,就是除了九族之外,又加上了“門生”這一沒有血緣關系的族群。但是同行的杜慎卿說,“夷十族”之說很不恰當,歷史上漢朝法律最重,也不過是“夷三族”,即父黨、母黨、妻黨。而方孝孺家被誅殺的,不過高、曾、祖、考、子、孫、曾、玄等,只是一族,母黨、妻黨還不曾及,哪里誅得到門生頭上?
聽他這意思,好像有點惋惜朱棣下手太輕,不夠狠。士人心思之凌亂可見一斑。
不過,我們可就此探討一下關于九族的問題。什么是九族?《三字經》的說法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焙唵蔚卣f,就是從自己開始,上溯四代,下及四代。另一種說法認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侄子)、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以上兩種解釋,“九族”都是建立在血緣關系上的。統治者誅殺反對者九族,一為防患未然,一為斬草除根。有血緣關系的人,知根底,來往多,消息靈通。株連政策可以讓每個人都提高警惕,下意識地監督親人。一旦發現問題,為了自保,就會舉報親人,此謂“防患未然”。血緣聯系下的親情,常常遮蔽當事人的判斷,寧可向情,也不向理,因為親人遭受了對方的迫害,不管對錯,一旦自己力所能及,往往起而報復,統治者干脆先下手為強,此謂“斬草除根”。
這樣看來,關于九族的第二種解釋更貼近現實,誰家也不可能從高祖到玄孫九代同堂。人都死了,株連意義就不大了,最多也就是把當事人的祖宗尸骨從墳塋里扒出來侮辱一番,加重當事人名譽上的損失。因此株連也是株連活人。而株連門生就更有可能,師生之間,價值觀常常一脈相承,為信念故,起而抗爭,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統治者疏忽了一件事:血緣,并非保證復仇的充要條件。恰恰相反,有血緣關系的人,因為離得太近,糾葛最多,對其弱點了解也多,不屑之、不服氣,于是成為最堅定的反對派。歷史上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例子并不少見。所以,只要自認為正確,充分宣揚自己的理念就是了,在敵對陣營中培養同盟,才是真正的誅其九族。(丁嵐)
中國古代避諱的故事
五代時有一個人叫馮道,做過六個皇帝的宰相,學生遍布天下。這些學生因避老師的名諱,每次讀《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時,都念成“不敢說,不敢說,非常不敢說”。
北宋詩人徐積,由于其父名“石”,便一生不用石器,走路時遇到石頭也要避開,腳絕不能踩到石頭上。萬一遇到石橋避不開時,也要讓人背他過橋,自己的腳絕不親自踩石橋。
南宋有個人叫錢良臣,其子喜愛讀書,每讀經史,見有“良臣”兩字時,因避諱便改讀為“爹爹”。一次讀《孟子》“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兩句,也按習慣改口道:“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一時傳為笑談。
宋代的劉溫叟,其父名“岳”,他一生不聽音樂(因“樂”與“岳”同音),也不去高大的山(因為高大的山就是“岳”)。
關鍵詞:蘇軾;黃州心態;歸于平淡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四川眉山人,我國宋代杰出的文學家、書畫家,自幼博貫內外群典,年輕時就“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二十二歲進士及第入仕途之時,正值北宋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國家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為了富國強兵,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但新法因損害了一部分人的權益,遭到強烈反對,朝野之中,分為兩派: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蘇軾既不支持保守派的守舊,又不支持變法派的激進,處在嚴酷的政治夾縫之中,總是備受打擊,一貶再貶。1078年,更是因“烏臺詩案”這一突如其來的文字獄,九死一生,歷經磨難,終于在四個多月后被營救出獄,貶至黃州,無人問津,閑置四年。
至此,蘇軾的人生迎來了重大的轉折:仕途上,開始顛沛流離;文學上,迎來大豐收,詩文都綻放出無窮魅力;性格上,吸收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形成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的曠達性格。蘇軾被貶黃州時期的心態研究,對研究蘇軾一生都是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的。
一、小地方來了大文豪
黃州,位于湖北省東部,長江中游北岸,大別山南麓,在中國地圖上它并不起眼,但在中國文人的心中它卻有著重要的地位,只因為“烏臺詩案”將我們的大文豪蘇軾和黃州撮合到了一起。
蘇軾這一路行來并不風光,是被御史臺差人轉押前去的。同時他所領的黃州團練副使僅是虛授之職,并無實權,且不能隨便離開黃州,甚至難以自給,蘇軾便給自己實行了計劃經濟,在給秦觀的信中,蘇軾說:“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梁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p>
蘇軾墾地辟田,并把他的這塊城東的地取名“東坡”,并自號東坡居士,從此,名震天下的大才子“坡”才真正誕生了。
二、嗟老嘆卑的苦悶
被貶黃州之時,蘇軾四十有三,雖然不在壯年,可也未到言老的歲月。我們不難從他這一時期的詩文中體味到此時蘇軾的孤獨與凄涼,這才是他嘆老嗟卑的根源之所在。
這段時間蘇軾的詩文中數百次之多的提到自己“老”,須發皆白,如在給徐君猷的詞《浣溪沙》中他說自己“濕薪如桂米如珠,凍吟誰伴捻髭須”“樽前呵手鑷霜須”,寄給朱康叔的《江城子》中他又說自己“孤坐凍吟誰伴我,揩病目,捻衰髯”,甚至看到定惠院外盛開的海棠,他都會嘆息自己“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息無言揩病目?!?/p>
蘇軾的容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他甚至擔心前來探望的堂侄認不出自己了,在《侄安節遠來夜坐》中他說:“心衰面改瘦崢嶸,相見惟應識舊聲。永夜思家在何處,殘年知汝遠來情。畏人默坐成癡鈍,問舊驚呼半死生。夢斷酒醒山雨絕,笑看饑鼠上燈檠。”蘇軾之“老”,當然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面改”,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心衰”。
三、功業無成的愁緒
蘇軾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他渴望建立功業,在早年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中他就毫不掩飾地說要“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希望實現報國立功的愿望。
可是到了黃州,蘇軾不僅無法報國,連參與政事的權利都沒有了,他在黃州也只能寄情于山水與酒水之中。黃州赤壁是他常去的地方,在那里他緬懷三國時代的那些英雄豪杰,更是在1082年留下了流傳千古的“赤壁三篇”,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作者緬懷周瑜,自然將自己和周郎對照。我們來比較一下《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兩人:
■
面對古賢,想起他們能有所作為,而自己空有一腔熱情,卻只能混跡于漁樵之間,溫飽都成問題,又如何能建功立業?
蘇軾想為百姓國家做點事,可是在黃州,他欲有為,卻又不能有為,“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在自己的詩詞中蘇軾難掩心中的苦悶,蘇軾欲學莊子,擺脫人世困擾,可是他畢竟是傳統士大夫,蘇軾常自問“何時忘卻營營”,蘇軾始終期待能回到朝廷,“五畝漸成終老計,九重新掃舊巢痕”“長與東風約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詩人曾供職朝廷史館,王安石變法后被廢棄,此處在詩中借花重開寓得到朝廷重新起用之意。
即使無法參與政事,當蘇軾見到當地有溺死女嬰的惡習之后,“聞之辛酸,為食不下”,他寫信給朱康叔,又親自組織救嬰,在自己經濟拮據的情況下還捐錢,他以為“如果一年能救一百個嬰兒,該是心頭一大喜事”,盡管此時的他只是一介薪俸微薄、自耕東坡的囚犯。
四、歸于平淡的曠達
初到黃州,蘇軾便在定惠院住上了一段時間,安心研究佛老之學,黃州的幾年,是蘇軾思想劇烈激蕩的幾年,“烏臺詩案”對他的影響甚深,在這里,他深化了對佛道儒三家思想的融合吸收,儒家面對現實、道家心靈自由和佛家超然物外的思想合而為一,他
找到了清靜的歸宿,成為我們熟知的曠達的蘇軾。
元豐五年的一首《定風波》最能體現蘇軾的這種心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讀這首詞,常有令人心情振奮,心境豁然,心靈凈化之感,出游的蘇軾從偶遇的風雨中體會到了人生的哲理,看破人生、宦海中的風雨沉浮,達到了淡泊從容、曠達超脫的境界。
同一年所作的《前赤壁賦》中,作者通過主客問答,辯證分析了明月的盈虧、江水的消長,并借此抒發他的人生感慨,他再也不必“哀吾生、羨長江”了。如果說以前的蘇軾看重的是一己得失的話,那此時的蘇軾已經能將自己放入整個歷史長河中,用歷史辯證的眼光重新審視自我了。
蘇軾的心清靜下來了,他重新審視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以往的種種對他而言已不僅是“人生如夢”,更是“也無風雨也無晴”了。和許多歷史名家一樣,在一場大災難之后,蘇軾成熟了,時年四十出頭的他對人生重新燃起了勇氣,《浣溪沙》中寫道: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這正顯現出蘇軾人老志不老,對生活、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也是蘇軾曠達性格的具體體現。
五、走過黃州
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在《別黃州》中悲傷地寫道“投老江湖終不失,來時莫遣故人非”,他希望以后能夠來到黃州歸隱再見故人,不過遺憾的是,此一去蘇軾就再也沒有踏足黃州這片土地。
蘇軾落魄而來,落魄而去,可他走的時候身上卻已多了一種曠達超脫、安貧樂道的個性特質,乃至后來他又先后被貶惠州、儋州、瓊州等地,蘇軾總是能從逆境中解脫出來,再也沒有能阻擋住蘇軾的困厄與坎坷。
總之,黃州的蘇軾是創作上豐收的蘇軾,是思想上走向成熟、尋到真我的蘇軾,他的詩詞,敲擊著我們內心的最深處;他卓立不群的人格之美,對于我們來說,更是極豐盈甘腴有無窮至味的精神榜樣。
參考文獻:
北京西城區新街口南大街路西,有一條很不起眼的胡同,幾步便可踏入,徑直走入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那位主人公居住的“小羊圈”胡同(現名小楊家胡同)。胡同靜靜的,幾只麻雀跳躍著在柳枝啼叫。沿著狹窄彎曲的胡同向里走,逐漸來到護國寺街巷之中的“百花深處”。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我常與小朋友相約,在這條胡同里玩耍。護國寺雖有火爆的廟會、壯觀的喇嘛廟、色味俱佳的京味兒小吃、喧嚷不已的蛐蛐賣場,但我始終想看到“深處”的百花,遺憾的是未能如愿。近年,我從《北京瑣記》里,總算見到“百花深處”的出處:明萬歷年間,有張姓夫婦在此購買空地,疊石為山、挖掘水池,不僅建造草閣茅亭,還在園中廣植牡丹、芍藥等花卉,深宅池中栽蓮藕、種浮萍,引得城里許多士大夫駕扁舟游湖尋花,因此被稱之為“百花深處”。
雖名花不見,幸好周邊有幾株古木尚存。百花深處胡同的西口,一座四合院前的兩株古槐至今依然遒勁繁茂。數百年的老槐外皮若甲、枝干遒勁、葉如傘蓋、花蕾深藏,像兩名忠實的衛兵在那座飽受風雨剝蝕、早已暗淡無光的門樓前默默值守。門樓里面,便是“拔劍南天起”、打響討袁第一槍的蔡鍔將軍在京居住之所?,F今的蔡鍔故居,早已變為外地打工者和京城住戶雜居的院落。一位婦女端著一盆臟水走出門樓,剛要潑向古槐,見我正在認真地拍攝,只好轉過身去,把水潑向了路面。
古槐當然不會忘記,當年蔡將軍曾在綠蔭下品茶乘涼,時而透過濃密的枝葉向南天凝望,企盼縱馬揚劍、帝制的吶喊能早日從心底呼出。近百年來,古槐一直癡癡地守護著身后早已面目全非的名人故居,它們自然有夢想,得意之時是當五月槐花香之時,這里會成為十分風光的景點。
這倒讓我想起,生長在北京臺灣飯店前那一株古槐,據說是清末軍機大臣左宗棠府邸前的拴馬樹,它比這兩株古槐幸運得多。20世紀80年代開發商在建造飯店時,為了保護它,把大堂位置退后10余米建造,成為一段佳話留存。我堅信,當雪白的槐花舒展嬌瓣清香四溢時,前來追懷將軍的人,會想到蔡鍔與小鳳仙的情誼,那情那意,像槐花般高潔芬芳。
京城古木與名人故居,往往被人們相提并論且引為美談,特別是京城文化發祥地――詩人、學者曾雅集的宣南一帶。遙想當年,在宣武門以南的一小片街巷中的古槐深處、紫藤架下、海棠花前,文人騷客品飲茶酒、低吟淺唱,清麗超脫的詩詞依次脫口而出、繼而語驚四座,何等風流儒雅!我輩今日游走于斯,真的不該忘記從那些四合院里走出,詩文驚四座,如今漸行漸遠的身影:李漁、王漁洋、孔尚任、查初白、紀昀、趙翼、林則徐、龔自珍、魏源、林琴南、劉鶚、康有為、譚嗣同、章炳麟、梁啟超、林白水、秋瑾、魯迅、邵飄萍、張恨水……曾讓王漁洋陶醉的“古藤書屋”;曾讓查初白愛戀不已的“槐”;曾讓紀昀魂牽夢縈的海棠;曾讓龔自珍雨中癡望的丁香……一一見證了時代的風云變幻,伴隨一代代才華橫溢、仰首問天的飽學之士!
乾隆時期,詩名與袁枚、蔣士銓難分伯仲的趙翼,認為康熙年間查初白的詩才可與唐時李、杜和宋時蘇、陸不相上下。有些遺憾的是,我依據史載,在宣南上斜街游走半日,還是沒見到查初白當年進進出出的“槐”,倒是從琉璃廠舊書店里珍藏的《槐集》中,看到老先生珍愛古槐的一段趣事:1709年早春2月,受康熙帝寵愛、入南書房成為文學侍從的查初白,想在京城尋一處寓所。那日清晨,他走到宣武門西半里許,看到陋室10余間,房之前,有茂盛老槐兩棵,于是租下房屋,取名“槐”。每當詩情洋溢時,他便沐浴著春光,寫下“久客身何著,今來愿始偕。買鄰無百笏,僦舍為雙槐?!毕娜眨跇涫a下品茶,又得一詩,題名《槐蔭露坐》:“我愛雙槐好,婆娑滿院遮……未落三秋葉,將數六月花。”一年后,初白先生移居宣南魏染胡同之后,見西鄰有一株數十年的棗樹果實累累,喜不自勝,遂把自己的新居叫做“棗東書屋”,并迎著縷縷棗香再次歌詠:“一卷新篇百首詩,老夫昨日別槐。兒童上樹鳥烏樂,正是鄰墻棗熟時。”先生既為性情中人,新愛雖好、舊情也能不忘。為此,他又抖筆續寫懷念“槐”的詩句:“斜街一榻槐花雨,已是浮生過去緣?!?/p>
想到古人對名花古木的深情,自然不能忽略四庫全書的總編纂、被后人稱為風流才子的紀昀。那日,我從菜市口大街一直向東,過虎坊橋不遠,便來到紀曉嵐在北京的寓所――閱微草堂。這里早已與晉陽飯莊連為一體,成為既能一飽眼福也能一飽口福的文化景觀。
邁進草堂門檻,我沿著長長的彩廊走向庭院深處,古木名花依次入眼。前院的紫藤和在中院的海棠很值得人們去細細追懷?,F今的園主人見我望著古藤出神,翻著史書說起古藤的由來。一日,紀大學士發現京城給孤寺有一架古藤“其蔭覆院、其蔓旁引、紫云垂地、香氣襲人”便喜不自勝,于是從另一處移來一棵紫藤種在前院,數年后,紀大學士便在“十畝藤花落古香”之間品茗讀書了。
我在草堂中院,見到一株古海棠已初發新綠。這里原本有紀大學士親手種植的兩株海棠,“”中被殘忍地砍斷一株,余下的一株海棠顯得有些形單影只。
古海棠翠葉上垂著晶瑩的水珠,是昨夜春雨后的余瀝,還是“她”孤寂無助的淚水?我猜不透。“她”在晨風里晃動著枝葉,似在陳述著那段令人聞之傷感的往事……
紀昀在少年時,家叔有一名婢女名叫文鸞,聰明且美麗。紀昀常與她在海棠樹下相依相戀。當他把海棠花插到文鸞頭上正式向她求婚時,文鸞告訴他:“功名成就再成家”。在紀昀第一次落榜時,文鸞又鼓勵他:“沒什么可慚愧的,大不了再等3年!”于是,紀昀又苦讀3年,直到中了解元后,向文鸞家人提親,囊中羞澀的他,又遭文鸞的哥哥索要高額聘禮而導致好事難成。不久,文鸞憂思成疾、竟然香消玉殞,與紀昀沒能見上最后一面……后來,紀才子在草堂種植兩株海棠,以此寄托情思。他曾無數次在海棠樹下默默佇立,輕撫海棠枝杈思憶舊事,并寫下《題秋海棠》:“憔悴幽花劇可憐,斜陽院落晚秋天。詞人老大風情減,猶對殘花一悵然。”
坡才華出眾,加上長得玉樹臨風、風度翩翩,因此擁有大批的粉絲。雖然坡“星途坎坷”,但這些忠實的粉絲卻一直追隨,對他不離不棄。
坡任杭州通判時,喜歡到西湖游玩。有一天,坡游覽西湖時,忽然著到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駕船追了上來。坡不知其來意,一時愕然。女子激動萬分地說,她自小就仰慕坡,但一直無緣相見,現已嫁為民妻,今日親眼看見自己的偶像,也了卻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絲給坡彈奏了一曲古箏,便駕船翩然而去。坡無比感慨,為此,他寫下一首《江神子》。
坡謫居黃州時,有一個叫李琪的粉絲,非常想要坡的簽名墨寶,但一直沒有機會。多年過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簽名墨寶,眼看坡就要調離黃州,她心急如焚。離開當日,黃州官員設宴為坡餞行,宴席就設在李琪所服務的酒店。真是天賜良機,李琪決定豁出去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坡酒興正酣??吹綍r機成熟,李琪便捧著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隨即拿出自己的隨身汗巾,求坡簽名墨寶。坡倒也爽快,讓李琪取來筆墨,揮手便在汗巾上寫道:“東坡七載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到此,即擲筆袖手,復與賓客談笑。只寫兩句?這可把李琪急壞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坡再續。坡大笑,接著寫了兩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留詩。”書畢,在座賓客無不擊節贊嘆,李琪也了卻多年心愿,激動得流下眼淚。
坡59歲時被貶至惠州,當時,他的鄰居溫氏有個女兒叫溫超超,年方16歲,貌美如花。在當時,16歲已經是談婚論嫁的年齡了,但溫超超的眼光極高,任提親的踏破門檻,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坡被貶謫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興地對人說:“嫁人只嫁坡!”于是,每天晚上,溫超超不顧其淑女形象,愣是翻過高墻,來到坡窗前聽他吟詩誦讀。一個晚上,窗外的溫超超被坡發現了,慌亂之中,溫超超馬上就翻墻跑回家中。蘇軾跟蹤尋到溫家,問其緣故。溫父無奈地告訴了坡實情。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應溫父,要給溫超超找到一個好歸宿。但天有不測風云,不久,坡就又被貶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坡遇赦放還,途經惠州時,溫超超已經抑郁而終。
在京城的皇宮里,坡的粉絲也不在少數。當時,皇宮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宮女都是坡的超級粉絲。她們對坡的一貶再貶非常憤慨,但始終無能為力。北宋元豐年間,“烏臺詩案”案發,蘇軾被逮捕下獄。宋神宗當時也是坡的忠實粉絲,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獄,神宗為此悶悶不樂。后來,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訴,搬出了當年宋仁宗“吾為子孫得兩宰相”的祖訓,為坡說情。最終,宋神宗決定對坡從輕處理。所謂的“吾為子孫得兩宰相”,其實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對坡愛戴有加的一個體現。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坡的粉絲。有一回,坡的弟弟蘇轍出使遼國,在遼國,蘇轍驚奇地發現,遼國人常常向他打聽坡的情況。后來,蘇轍在給坡的信中寫道:“誰將家譜到燕都,識底人人問大蘇。”由此可見,坡在遼國也有極大的影響力。當時高麗國有兩個兄弟,也是坡的忠實粉絲,他們分別取名為金富軾、金富轍。軾和轍,正是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見,坡被外國人崇拜的程度。
選自《小品?美文》
1、竹外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2、竹引花滿街,疏籬茅舍月光篩。(宋·劉?《鷓鴣天》)
3、西塞山前白鷺飛,流水鱖魚肥。(唐·張志和《漁歌子》)
4、驛寄,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宋·秦觀《踏莎行》)
5、光風吹香洗游塵,隱芳蕕笑人。(元·王冕《幽蘭詠》)
6、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別樣紅。(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
7、興盡晚回舟,誤入深處。(宋·李清照《如夢令》)
8、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村。(唐·杜牧《清明》)
9、沾衣欲濕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宋·志南《絕句》)
10、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秋瑟瑟。(唐·白居易《琵琶行》)
11、五月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宋·朱熹《題榴花》)
1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3、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4、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向日晴。(宋·司馬光《客中初夏》)
15、試問卷簾人,卻道依舊。(宋·李清照《如夢令》)
16、萬里關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唐·李商隱《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
17、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愁殺人。(唐·李益《汴河曲》)
18、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宋·楊萬里《初夏睡起》)
19、待到重陽日,還來就。(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20、人閑落,夜靜春山空。(唐·王維《鳥鳴澗》)
21、白鳥一雙臨水立,見人驚起入。(宋·戴復古《江村晚眺》)
22、有情含春淚,無力臥曉枝。(宋·秦觀《春日》)
23、簌簌衣巾落,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宋·蘇軾《浣溪沙》)
24、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宋·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25、西風惡,夕陽吹角,一陣落。(清·納蘭性德《點絳唇》)
26、孔雀行穿鸚鵡樹,錦鶯飛啄花。(明·楊慎《滇海曲》)
27、新槽酒聲苦無力,南湖一頃白。(唐·李賀《江樓曲》)
28、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花如雪。(唐·白居易《村夜》)
29、背人不語向何處?下階自折花。(唐·李賀《美人梳頭歌》)
30、花開仙子容,滿城歌館延秋風。(元·王冕《芙蓉山雉圖》)
曉風殘月,寄托千年的綺夢,小橋流水,述說萬事流傳之佳話。華夏文化之中,多少紛雜事,盡然在詩詞歌賦間。那是一種美好的寄托,是一種情感的升華,是清明的思念、是朝氣的抒情、是生命的呼喚,是詩人直抒胸臆的情感,也是我中華民族的璀璨瑰寶。
有人說,不讀詩書,不足以知上下五千年文化,有人說,不讀詩詞,不通曉華夏文化之精粹。古今多少事,付諸詩詞間。還在幼稚園牙牙學語的時候,我們已經能磕磕絆絆的讀著“鵝鵝鵝,曲項向天歌”,步入小學時,我們已經能夠口齒清晰的背誦“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也能夠理解詩人李白思念故鄉的情感。當我們逐漸成長,我們也已經懂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學習真理。
詩詞,是情感的凝聚,是寄托我們美好愿望的一種抒發方式。唐有李白、杜甫、杜牧之輩,他們的詩歌傳頌千古,尤其是詩仙李白的詩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讓人沉迷其中。我最喜歡便是他寫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倍嗝春肋~的情懷,讓人向往。宋朝有李清照、柳永、蘇軾、辛棄疾等詞人,我最喜歡的還是李才女的詞,辭藻華麗、用語經典,字里行間盡是情感的流露,正如“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崩钋逭湛赡軟]想到千年后的現代人會用她的詞作曲,以此命名電視劇。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詩詞是中國文化中最豐富的,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讓中國這般擁有多如繁星的詩人、詞人,他們為人類文明的進程貢獻了很大的心力。雖然現在詩詞文化不再如從前那般盛行,但是我相信這種文化終會被人們再拾起。
就古代而言,隨便拈出幾個詩詞句便可得到印證。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杜牧的“霜葉紅于二月花”,蘇軾的“花褪殘紅青杏小”,辛棄疾的“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姜夔的“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等。這些詞句中的“紅”就是指紅色這種基本色彩,都用作形容詞。
在現代漢語中更是如此。一提到“紅”字,人們自然會想到紅旗、云霞、紅領巾、春節張貼的對聯等物象。在一些節日、會議、慶祝活動中,常用來營造熱烈、燦爛、歡快的氣氛。另外,它還象征著喜慶、革命與成功。
傳統的這種認識,最近在執教《唐詩宋詞選讀》中的五代、北宋時期的詠春詞時被改變。發現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即同樣一個“紅”字,在這些詞作中,常常是作為名詞、作為一種意象來出現,被賦予的情感色彩和古代其他時期、題材的作品以及當今生活都大相徑庭。
我們先來看部分有代表性的詠春詞作:
李煜的《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p>
張先的《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蘇軾的《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M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p>
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p>
以上這些詞作拋卻一點個別的地方,比如李煜亡國之君的身份,比如張先創作此詞時的年齡稍大等,除去個別藝術手法不講,深入研究之余,很容易發現這些詞作的共性。
一是這些詞作或者直接用一個“紅”字,或者在此之前用“春”“亂”“落”等作修飾,已活用作名詞,并且這些位置上的“紅”實際就是“花”的意思。那么,為什么本該用“花”卻不用,而選取了“紅”字呢?筆者以為可能是“花”不如“紅”字直觀、形象、生動。還有,紅色比其他花色更加鮮艷奪目,紅花零落、衰敗可能更加令觀者觸目驚心,更易引發一些思考。這大概是這些詞作運用“紅”字的妙處吧。
二是“紅”字作為一個意象、營造出的一種景色,還指向一種共同的情感表達,即傷春、惜春?!傲只ㄖx了春紅”“亂紅飛過秋千去”也好,“明日落紅應滿徑”“落紅難綴”“應是綠肥紅瘦”也罷,實際表達的意思都是花飛、花落?!盎洹币馕吨捍簳r節,春色將盡,自然會讓喜愛春色、多愁善感的文人們惆悵多情,“多情卻被無情惱”。
三是“紅”字作為一種觸媒,又將詞人們的傷春、惜春導向青春易老、容顏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嘆。春花掛在枝頭,不過幾日光景。美好事物的消逝,由暮春而初夏的季節更替,讓詞人們由對自然外物的觀賞轉向對自身命運的審視、內省。鬢角出現白發,額頭現出皺紋,眼睛有點昏花,精力有點不濟,凡此種種,再加上命途多舛,時運不濟,酒入愁腸,未嘗不發出人生無常的感喟。于是,由惜而傷,由傷而悲,由悲而淚,泣下沾襟,“此事古難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