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李白的詩句

李白的詩句

時間:2023-05-30 09:36: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李白的詩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李白的詩句

第1篇

"從古至今,論風華才氣,沒有任何一個人能與這個人媲美,他無與倫比的想象力,瀟灑脫俗的風采,奔放自由的思想,浪漫無比的言語,毫無拘束,雄奇飄逸,無不讓人為之贊嘆,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正是繼屈原之后中國第二位浪漫主義詩人——詩仙李白。

李白的詩歌在中華歷史中成就最高,正是他的性格所致。他筆下的文字放浪不羈,毫無拘束,隨心所欲的任他而行,變幻莫測又萬變不離其宗,而他又熱愛祖國的壯麗山河,痛斥黑暗的權貴和殘酷的社會,擺脫桎梏,追求心的自由。同時他又樂觀向上,坐船蕩漾,喝酒吟詩,不同于杜甫晚年的茍延殘喘,李白的死也是干凈利索,喝醉酒的他不慎墜河,連生命消散也是如此痛快,可見他是怎樣一個人。

細品他的文字,像是蜀道難中的“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劍閣中融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笨鋸埵址ǎ瑧{借李白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就將蜀道之難的險峻高大描繪的淋漓盡致。李白與大自然有著理不清的聯系,他充滿對大自然的熱愛,加上他瀟灑的性格,使他筆下的山水超凡脫俗,即使是蘇軾對大自然的描寫“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似乎也無法相比于李白,詩仙就是這樣先聲奪人,因為自由,所以他不受拘束,隨心所欲的游蕩時間,造就他奔放樂觀的精神,他的詩句,怎樣一個雄奇了得。

李白一生的經歷坎坷,他也有過報效國家的理想,但卻因為權華富貴的黑暗而漂游江中,游歷各地,李白自愛喝酒,一生嗜酒如命,甚至說過“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喝酒的人瀟灑,沒有雜念,飲酒時酣暢淋漓,下筆如神,縱使再多坎坷曲折,他樂觀向上的性格,永遠伴隨他,選擇自由。

李白的內在永遠有一顆高尚自由的心,更多的剖析無法體現出他的偉大,只有仔細品味他的詩句,才能理解他的精神。用一個字了來展現李白,就是“奇”。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這正是遠揚中外的詩仙李白。"

第2篇

一、比較時代經歷

李白比杜甫早l1年,在李白身上帶有大唐盛世前期培育起來的富于幻想和樂觀的特點;杜甫則在“安史之亂”中更多地看到庸王朝的江河口一f干戈離亂。即使是表達悲愁,李白也仿佛是巨人似的哀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苦悶寫得也豪邁;杜甫是家國之思郁積滿腔,鑄成的詩句自然沉郁:“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李白25歲仗劍去國走出蜀地,“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人名山游”;杜甫近5o歲輾轉顛沛流落蜀地,后又“漂泊西南天地間”。李白半生游歷,杜甫半生漂泊,二者看似相似。133229.cOm從外在形態上看都是沒有根基的離鄉在外。而內涵卻大不相同,心境有天壤之別,游歷往往注目天地山川壯觀奇景,詩句當然飄逸;漂泊常常飽嘗人間苦難黎民憂患,詩句自然凝重。

二、比較個性特點

李白個性率直自信、狂放不羈;柱甫性情敦厚、憂國傷時。李白被召人長安時寫詩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篷蘺人!”狂喜自信溢于言表。當他受權貴們排擠被皇帝賜金放還時,不只是憤然,而且毅然決然,同時也很悠然飄然的離開長安。杜甫曾在長安困守l0年,動亂中被叛軍俘虜逃出后,又忍辱負重麻衣敝履去見唐肅宗。

關于作詩,李白說自己是“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蒼洲”,自信又高傲;杜甫說自己是“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刻苦又執著。李白的詩就是他胸襟抱負、個性氣質、心理特征的自我寫照,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和表現意識:“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杜甫旅食京華的辛酸屈辱。顛沛之中的饑寒凄苦,是唐代許多詩人不曾體驗過的人生,“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憂患意識雖說是時代、遭遇使然,但詩人自己說“物性固難移”,與自身的個性特點是分不開的?!秹粲翁炖岩髁魟e》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分別有兩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前者可見李白蔑視權貴的傲骨,后者看出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甚至我們從二人互贈的詩中也能見出不同的性格特點。李白縱情喝酒,杜甫勸他:“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懇切關心;杜甫苦于作詩,李白笑他:“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親切隨意。李白自言“青蓮居±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杜甫曾寫“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從“青蓮居士”和“少陵野老”的自號中,也能感受到二人不同的性格特點。

三、比較思想意識

雖然李杜二人都是從小就有濟世報國的雄心抱負,但李白的思想更復雜一些。儒家和道家學說對李白思想的影響都很大。當他想建功立業的時候,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占主導地位;當他覺得“人生在世不稱意”的時候,就想“明朝散發弄扁舟”,道家的思想又占了上風。儒家的思想經他自身的變形走樣,就帶有明顯的個性色彩了,所以在他的詩里,有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也有執著:“欲濟蒼生應未晚”,而這些和“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放縱,“古來萬事東流水”的消極,“鐘鼓饌玉不足貴”的激憤,常常是矛盾地出現。

與李白不同,杜甫的世界觀中儒家的思想始終占主導地位?!叭收邜廴恕?、“民為邦本”使杜甫一生都把關心人民的苦難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即使終身不被用,還是“一飯未嘗忘君”,忠君思想雖然很重,但對儒家的教條準則他又有所突破。儒家有“窮則獨善其身”、“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之說,杜甫卻始終關心時事,憂國憂民,直到最后“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境地,登上岳陽樓,想到“戎馬關山北”時,他仍舊是“憑軒涕泗流”。

四、比較文學主張

第3篇

[關鍵詞]形容詞;動詞;擬人;喻體;和歌

[作者簡介]曾潔,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山東濟南250100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13)02―0llO―03

韓國學者李御寧先生在研究日本人的意識時提出這樣一種新奇的觀點:“土壤分析不總能解釋花的美麗……與其說深刻分析、探索文化的形成原因,注重因果評論,不如從更深的角度去探討它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一系列現象?!睍呵曳畔聦v史文化以及潛意識的研究,而只是將現存的種種文化現象連綴起來,應該有助于我們對某種文化形成一個宏觀的認識。同樣,這也不失為一個品味詩歌的好方法。如果我們暫且放下作者的人生經歷、所屬派別等等巨細的背景知識,而單從詩歌本身著手,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因此,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嘗試用這種方法來賞析中國的部分唐詩,以期獲得新的感悟。

從文學藝術的角度看,薩特的“存在主義”是最合理又不失藝術創造者之感性特征的。他說,人首先存在,然后創造自己的本質心。換言之,你可以決定自己之為何人。同樣,你也可以決定自己所見之物為何樣。這雖然是唯心的觀點,卻適用于解釋文學藝術領域的氣象。比如有“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也有“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陰晴雨雪、四季輪轉本是自然規律,詩人卻讓其與人間情感建立聯系,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月”在詩歌中屬意象?!吨芤?系詞》有云:“圣人立象以盡意?!蔽覈宕恼摷胰~燮說:“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詩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詩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會意象之表,而理與事無不燦然與前者也?!笨梢?,文學藝術追求的是那種最能體現作家審美理想的高級意象。單個的意象很難表達作者的情感,月只有配以“幽篁”(王維《竹里館》)、“江波”(王昌齡《烏棲曲》)、“子規”(李白《蜀道難》)、“金樽”(李白《將進酒》)、“碧海”(李白《哭晁卿衡》)、流云(韓愈《謁衡遂宿》)才能營造出一種意境。詩人在選取月為意象的同時又配以哪些意象,就取決于作者的心境了。這便體現了薩特的存在主義。

不同的詩境中,月以不同的模樣出現,如“素月”(王昌齡《烏棲曲》)、“孤月”(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明月”(王維《竹里館》)、“清月”(韓愈《山石》)等。有的詩中,月還被賦予人的情懷,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有:“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有的詩人也以月喻人,如盧照鄰的《長安古意》中說:“長安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云”;再如李白的《哭晁卿衡》中有“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秋色滿梧桐”,等等。這里,筆者從五個方面來品味唐詩中的“月”。

一、與“月”有關的形容詞

前面提到過一些形容月的詞,如“素”、“明”、“清”、“冰(bing)”、“霜”這些表色彩和光澤的詞;也有富于感彩的“孤”、“徘徊”這類詞;有時,詩人會直接用其他景物來與月相互襯托,如“孤城月”、“江月”“夜月”等。

其中,“明月”是出現次數最多的?!懊鳌笔且粋€有光澤又略顯清冷的形容詞,因此常與孤獨的意境相關。沈儉期的《獨不見》中有:“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這是一首表達思念之情的詩,想念之人遲遲不歸,唯有窗之月光關照著主人公。試想,如果這里不用“明月”,而用“素月”或“缺月”會有什么不同的意味呢?

“素月”在李白的《烏棲曲》中出現過:“起看素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曉何!”延綿的江波配以“素月”,將清晨來臨時的景色細致地描寫出來了。在這里,我們可以感覺到,“素月“應該是一個遠景,而且缺乏光澤。《獨不見》中,已有一個不歸之人,我們暫且把他作為“遠景”,如果將月亮也置于主人公不可及的位置,筆者認為就不符合遠近相生那種和諧之美了。同時,富于光澤的“明月”,使得分隔兩地的人兒那種思念之情更彰顯于沉沉黑夜,在色覺上產生一種明麗的悲傷之美。

再來看“缺月”。蘇軾的《卜算子》中有詩云:“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住來?縹緲孤鴻影?!边@也是一首含有孤獨之意的詞?!笆柰迸c“缺月”構成了絕妙的意境,但如果這里用“明月”呢?其實,在我來看,這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只是那樣的話,首聯營造的氣氛就不一樣了,“明月”的孤高清冷之感將代替“缺月”的哀戚深幽之感。如果再將“更教明月照流黃”替換成為“更教缺月照流黃”,就更差強人意了,因為“缺月”并不符合“照”這個動作。同時我們可以發現,沈儉期這首《獨不見》很有色彩美,其提到地名,也選用有顏色的詞,如“白狼”、“丹鳳城”以及最后一句的“流黃”,這些詞都會給讀者不自覺地在潛意識里繪制一幅富有色彩美的圖畫,我覺得正是“明月”給這些顏色增加了光澤,這是“缺月”不能代替的重要原因。

二、擬人化的“月”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出現了很多“月”。其中有一句是“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我覺得,這個“待”字用得極好,與日本俳人松尾芭蕉的那句“日月是百代之過客”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待”字,將月亮描繪成含情脈脈的少女,又體現了時間的流逝。王維的《竹里館》有“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個“相”字,也將月擬人化了,顯出一種殷勤乖巧的模樣。李白的很多詩中都有“月”,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一個“送”字,使得天人之間的距離拉近,這里的月仿佛是一位女神,助凡人一臂之力。

韓愈的《八月十五夜》則將月與人情置于對立的關系:“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边@與李白那種“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自娛之情形成鮮明對照,充滿憤懣之感。

三、與“月”相關的動詞

在收集與意象“月”相關的唐詩歌時,筆者對這一部分最感興趣。人與月、山與月、江與月、鳥兒與月、碧海與月皆因巧妙的動詞的使用而充滿了和諧之美。現在,試舉幾例:

首推李白的詩。《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有詩云:“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宣州謝眺餞別》有云:“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薄堵勍醪g左遷龍標》中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應是少有的幾個將月作為“友人”的詩人。月可以送他前往剡溪;月可以為他所攬,與他相擁;月也可以做他的信差,想好友傳遞愁情;月也可以與他舉杯對飲。在李白心里,月應當是人格化的仙子。那種天人和諧之美在李白的詩中有很多。他還曾將逝去的好友比作明月,在《哭晁卿衡》中有詩云:“日本晁卿辭,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梧桐?!标撕獗闶亲鳛榍蔡剖箒碇袊牧魧W僧阿倍仲麻呂。他幾次因遇海難歸國不得,這一次又再次遭遇災難,但是后來流落于他方輾轉回到中國,最終終老于斯。李白當時聽到他遇險的消息,以為他已經遇難,痛不欲生,故作此詩悼念之。

其次應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惫P者覺得,這首詩有日本“物哀”的意味,沒有什么更深刻的不安或孤憤,只是隨著景物而發生的關于思念和歲月流逝的感慨,因此顯得純凈又優美。江月待人,斜月藏于海霧,人兒乘月歸來,這種種與月相關的描寫皆因這幾個動詞“待“、“藏”、“乘”使月亮活了起來,顯得綽綽約約,含情脈脈。

最后,有一些比較相似的詩句。王維的《鳥鳴澗》有云:“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李白的《烏棲曲》有云:“起看素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曉何!”還有《將進酒》云:“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表n愈的《山石》有云:“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卑拙右椎摹杜眯小氛f:“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這幾處的共同之處是,詩中有包括月在內的兩個意象相互結合來構成美麗的意境。月與山鳥,素月與江波,金樽與明月,清月與山嶺,江水與夜月,這兩兩一對的意象都因恰到好處的動詞實現了完美組合。其中,筆者最欣賞白居易用的這個“浸”字――“別時茫茫江浸月”,讀來有一種濕漉漉的悲戚之感。

四、作為喻體的“月”

前面提到過,李白將歸國途中遇難的日本遣唐使晁卿衡比作“明月”,相同的將“月”作為喻體的例子還有一些。比如,盧照鄰的《長安古意》中有句詩云:“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云?!边@是描寫家門前來客云集的詩句。這里用“月”來形容妓的美貌。我覺得“月”與“云”相呼應,還隱隱暗示著男女之歡。

張籍的《節婦吟》中也有詩句說:“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边@是拒絕他人招納之詩,但是以女子拒絕男子求愛的口吻寫就的,比較有情趣。詩中將男子的心地比作太陽和明月,讀起來可知道這位堅貞的女子原來內心里也是充滿矛盾和無奈的,更讓讀者頓生愛憐之心。

五、唐詩與和歌中的“月”之比較

日本曾經師從漢學,以會作漢詩為身份高貴的象征,《和漢朗詠集》便是以漢詩某句為題,擬作和歌的集子。但是,日本人喜歡的漢詩詩句多以吟詠風物的為多,比如杜荀鶴的“琴臨秋水彈明月,酒就東山酌白云”,金立之的“山人見月寧思寢,更掬寒泉滿手霜”,白居易的“不明不安朦朧月,不暖非寒慢慢風”。這些是收在日本人編的《文華秀麗集》中的漢詩詩句。可見,不同的環境孕育著不同的文化觀念。這里僅從“月”的意象稍作比較。

日本的和歌中也時常出現“月”這一意象。以松尾芭蕉的散文和歌集為例,里面的和歌俳句中,有21句提到了“月”。有的詩句中,“月”的角色與唐詩中的相似,如“雪中賣豆腐,歸途月相映”,再如“馬上驚殘夢,月遠茶煙升”,又如“月圓酒杯滿,一飲共三名”,等等。后面這一句,其實是受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啟發。在平安時代,自居易的閑適詩和感傷詩在扶桑很受歡迎,到了幕府統治的鐮倉、室町時代,李白、杜甫之詩流行起來。

也有一部分詩句體現了他們對月亮不一樣的情懷。如“紅月屬誰有,孩童競相爭”,“盜賊進我家,惟剩窗之月”??梢?,他們將月亮當成了自己袖中的寶物,爭搶她、憐惜她。松尾芭蕉也有詩云:“開鎖引月入,光映浮御堂。”他們降低了月在空間上的高度,試想,這與小國意識有關吧。

前面提到過的阿倍仲麻呂在中國也曾寄思鄉之情與明月:“翹望東天月,神馳奈良三笠山,皎月一樣圓。”作者凝望著大唐的月亮,慰藉自己家鄉的月亮也如此這般。

[參考文獻]

[1]李御寧,日本人的縮小意識[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2]趙毅衡,傅其林,張怡,現代西方批評理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3]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第4篇

那么什么是藝術風格?藝術風格就是一個作家或者藝術家詩人在創作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和個性。這種特色和個性的形成,往往與個人的身世與人生際遇有關系。所以,了解一個詩人的藝術風格的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能夠知曉一點有關這個作者的知識,比如他所生活的時代,他一生有哪些重要的作品,這些作品有無因時代或者生活變故而發生風格上的改變?貫穿此人一生的有那些重要的人生理想或者抱負,這些都是了解一個作者一首詩歌的一些必要前提。

再者,藝術風格分多方面的內容,比如表現手法,比如修辭手法,比如其他的表達技巧等等。

在這里以李白的詩歌為例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盛唐詩歌的氣,情,神在李白的詩歌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的詩歌創作,充滿了發興無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實浩瀚的壯觀奇景,又有標舉風神情韻而自然天成的明麗意境,美不勝收。可以說:“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的詩富于自我表現的主觀抒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边@樣一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

極度的夸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在《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望天門山》是李白七絕佳作中的一首。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在大自然懷抱和日常生活中獲得的審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屬興到神會,一揮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那剎那的感覺,無窮的韻味,所表現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極富生活情趣,有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

當然,僅僅憑借一首《望天門山》是不足以說明李白的七絕之妙的。李白的七絕,以山水詩歌和送別詩為多。在這些詩歌中,有一種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的氣質,以其天真純樸的童心,與山水冥合。無論寫景言情,都有種一氣流貫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山中問答》。

李白不僅七絕的成就卓越,而且樂府和歌行體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績。如樂府詩《蜀道難》,《行路難》等運用大膽的夸張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觀感受,以縱橫恣肆的文筆形成了磅礴的氣勢。李白將自己的浪漫氣質帶入樂府,使古題樂府詩歌獲得新的生命,把樂府詩歌創作推向無與倫比的高峰。而李白的歌行創作成就比樂府高。如《夢游天姥吟留別》等作品,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變,達到了隨心所欲而變化莫測,搖曳多姿的境界。充分體現了盛唐詩歌氣來,情來而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具有壯大奇偉的陽剛之美。

綜觀李白詩歌的作品,我們不難看出:李白是個藝術個性非常鮮明的一位;在中國詩歌史上,他的作品藝術個性也是獨一無二的。

同時,我們對他的創作風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詩歌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做細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鮮明的特點是,它往往是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與噴發感情表達方式相結合,他的詩歌想象變幻莫測,往往發想無端,奇之又奇。詩歌中的意象多為:大鵬,巨魚,長鯨,大江大河,滄海雪山等壯美雄奇之物。這為其提供了更多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詩歌語言風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點,明麗爽朗是其詞語的基本色調。他那些脫口而出,不加修飾的詩,常呈現出透明純凈而又絢麗奪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茍同與世俗的高潔人格。

為什么李白的創作風格是如此的浪漫飄逸又奔放奇逸?這就使我們要看看李白的身世遭遇:李白出身于一個富有的,有文化教養的家庭。使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他的少年時代生長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氣氛濃郁的地方,環境對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響甚大。道教影響,幾乎伴隨他的一生。大約18歲左右,他學習縱橫術。我認為,就是因為他青少年時代受到這些東西的影響,使他具有了狂傲飄逸灑脫的氣質。開元十二年(724),李白開始游歷生活,并多次希求薦用,屢遭失敗。使他對朝廷充滿不滿與失望的情緒,但又關心國家大事,希望建功立業的心情并無減退。直到李光弼出征東南,他半道病還,病逝為止。

第5篇

我們細讀李白詩歌,就會發現他的許多名句的確不同凡響,豪邁曠達,傲睨萬物,恣肆,咄咄逼人,字里行間透射出一種從天而降的霸氣。給人的感覺是氣盛辭放,瀟灑出塵,有一種舍我其誰的壟斷之勢,傾筆一吐,一氣呵成,不等你們帆檣如林,我這里就“直掛云帆濟滄?!?、“輕舟已過萬重山”了。

我們必須彎腰。在李白詩歌的城闕中,詩仙的作品幾近于金口玉言,真的是“飛步凌絕頂,極目無纖煙”,沒有給別人留下發揮和延伸的空間,叫人讀后凈是理屈詞窮,凈是跪拜,凈是雌伏,凈是惶恐和唯唯諾諾。從此創意不敢抬頭,突破不敢抬頭,探索不敢抬頭。

自古以來,許多人把李白詩歌中這種“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宏大的氣勢視為詩人浪漫氣質的一種超拔,為他的“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的詩風所稱頌不已。

但這恰恰應了哲人所言:真理向前邁進半步就淪入謬誤。李白詩歌之短其實就隱于其絕對長處之中。他在一味酣暢淋漓地傾瀉才華之際,忽視了三個方面的把握。

一、有生命的詩歌需要呼吸吐納

“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州”,用李白詩句解讀李白實在是有一種西望長安到日邊的透徹。讀李白的詩有一種噴發而出、一吐為快的酣暢感,可以把人引入 “回山轉海不作難,傾情倒意無所惜”的境地。

李白的詩歌是氣血噴涌的,像高濃度的伏特加烈酒,是文學藝術園地里裂帛的秦腔,出天外之音,可聲震寰宇。有大秦帝國兵馬俑的陣勢,是從靈魂的丹田里吼出來的文化底蘊,但它太注重“長風萬里送秋雁”的直抒胸臆,把每首詩寫得大氣磅礴,壯哉偉哉,于作品就帶有幾近相同的模式,一氣呵成,一吐為快,一竿子插到底,一語定乾坤,丟失了詩歌極為珍貴的含蓄和朦朧。就像而今一些學術講座,把里里外外都講了,交代得明明白白,好像自己最周全,別人不需再思、再想、再作任何揣度。默默無語、頂禮膜拜成了讀者惟一的反饋模式。

看來只顧主觀痛快地一味傾吐,忽視了別人喘息的權利,使應該有呼有吸的詩歌藝術丟失了吸入功能。不知不覺把吸收的任務全部轉嫁給客觀對象,扼殺了彼此的交流。

我們只把唐初著名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和李白的《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放在一起對比一下,就可以看出一呼一吸于詩歌與讀者的交流有多重要。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

我們看陳子昂多高明,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把歷史和未來拉到一個切面,然后發一聲慨嘆,再描繪出自己愁狀情態,就此戛然收住,把一切想象和連綴權利交給了讀者,成為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的共同思考和共同慨嘆。

而李白則不同,他盡顯自己更高明,一副我為真圣賢,別再無圣賢的詩壇霸主氣概。把自己復雜的心緒反復書寫之后,就蹦上了一個絕高的臺階,著眼宏觀發一番感嘆,又折回來,極言現實境況之艱難,然后用兩句高級牢騷煞尾,可謂前后呼應,精密周到,把該出現的句子全部寫成了絕句,讓你就此不再生發異想,不再構思出奇,惟一要做的,是借用詩人名句,當成品牌味精添加到自己的文章里,以求錦上添花、增光加彩。

我們看,只呼不吸,多么殘酷,剝奪了詩人和讀者交流的權利,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絕對不會想到:“太有才了”恰恰是他的詩歌長處中的短處。

二、海潮應在一進一退間回腸蕩氣

李白自詡為楚狂人,是名副其實的,這種狂放生于他的傲骨,并支撐他的人生理念,使他的品格和靈魂具有一種不容侵犯的高尚和貴重。但這種狂放如果一味地放縱開來,進入了詩歌創作本體,就可能是一種破壞力,會踐踏詩歌的含蓄、婉約和唯美。

我們看看李白幾例極具代表性的句子:

“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毕胂罅涂鋸埩Υ_實超人,但是太過直露,喪失了詩歌視之為靈魂的唯美。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用于彰顯李白不畏權貴的傲岸人格確是恰到好處的,但作為詩句,則太過直白,完全是與人爭辯時脫口而出的口語,顯得劍拔弩張,少了委婉含蓄。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完全是酒后的信口言說,話的確一針見血,但三句之間毫無邏輯關系,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給人一種突兀而至、無頭無腦的感覺,有點兒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我們應該欽佩李白浩大澎湃的浪漫主義氣勢,他的詩句總是豪情充沛,少有晦澀,單刀直入,咄咄逼人。李白詩歌的軟肋恰恰也藏于他詩歌的最長處,就像海潮如果只有進沒有退,這叫一鼓作氣,結果人們看到的只是一波接一波地覆蓋和淹沒,少了一輪又一輪的潮起潮落,對詩歌而言,就少了隱藏于委婉含蓄中的蕩氣回腸。

詩有多種風格,但唯美是必不可少的共性。豪邁奔放可以呈現剛陽至上的唯美,但如果走極端路線,徹底丟失了委婉含蓄的陰柔之美,就是詩性唯美的自殺。就像海浪,只有漲潮的奔涌,沒了退潮時的回環,就失去了一波三折的綿長和回味。

三、直抒胸臆和直奔主題

作為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思維力和想象力精騖八極,心游萬仞,以特有的豪放直抒胸臆,使詩歌從楚辭的奇崛詭異和譎怪晦澀中躍離出來。李白的許多作品是以一根直腸和直言的口語入詩的,如“雖有數斗玉,不如一盤粟”,“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要表達的心跡一語道破,不留情面,不考慮被責對象的心理承受能力,沒有“香屏空掩,人面知何處”的懸念和包袱讓你去抖。

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人生漂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詩人當時的情感借助一定的夸張和比喻,明明白白地說出來,絕不搞那種“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的欲言又止。

就李白這種直抒胸臆、無所顧忌的詩歌秉性看,他堪稱詩歌狂人,而且接近了詩歌“瘋子”的邊緣。許多常人、凡人不能說、不肯說、不敢說,天天壓抑著、委屈著、埋伏著的話,他借了一樽酒培養的詩膽,一偏脖子就吐了出來。

我們如果認真地去唐詩宋詞的珠玉鋪里撿拾一下,留下絕美佳句最多的詩人,非李白莫屬。

但任何事物都是辯證的,這種不會拐彎的直抒胸臆,如果信馬由韁,廢棄門窗地直奔主題,那么就可能把詩歌的意境情態、語言技巧和字義后面的畫面破壞掉了。

如李白在《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一詩開頭就是直奔主題寫的?!拔冶境袢?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比绻环中?這完全是散文的開篇,這種寫法太直白,太直趨而入,這種自大的口吻,對讀者欣賞性來說是一種蔑視。

其實讀者在進入詩歌審美消費之后也是一頭牛,他有自己強大的消化功能,他希望反芻,你的直奔主題于你來說是痛快極了,但對讀者來說,他就喪失了那種讀著、讀著,心猛地睜開一雙眼睛,有一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發現感。

早期象征主義大師馬拉美曾說過一句很絕對的話:“詩只能暗示,如直呼其名,詩的享受便減去四分之三?!崩畎滓恍┰姼璧拿【驮谶@里,缺乏隱喻,太過直露。如果不是詩人在作品中頻頻有讓人拍案驚奇的佳句和絕句出現,那么李白的詩歌是會被歷史大打折扣的。

為了驗證我的觀點,在這里舉一個例子,《漢樂府集》里有一首《陌上桑》,有描寫羅敷之美的句子:“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睆木渥觼砜?作者在寫羅敷之美,但沒有一筆直接寫羅敷。一切都是隱喻和借喻,但在讀者的想象中,每一筆都勾畫了羅敷的美,美到什么程度,一萬個人可以有一萬個想象。

實事求是地說,這首詩的作者沒有李白那種冠蓋天宇、氣勢奪人的才華。他和李白不在一個重量級,但他此詩里的這種零度情感表達和讓局外人的行為舉止說話的描述方式,卻是李白應該學習的。當然我在這里說了也白說,李白已經作古,無緣與他相會、商榷。

寫到這里,我對李白詩歌短處的挑剔就一籠統倒出來了。挑刺者不疼,被挑者已無感覺。但很多旁觀者可能會心里不舒服,認為這樣評價,超越了詩人所處的特定歷史時段,是不近情理的苛刻,是用今天的藝術標準給1300年前的古詩人打分。其實我就盼望有人打這樣的抱不平,如此我心里才踏實。它可讓我斷定,我的挑刺行為不會讓李白的藝術形象毫發受損。但李白如果轉世再來一次,按照我的論點去修正自己的詩歌,那么李白就不是李白了,李白的詩歌也就無以成千古不朽之作,唐朝會倒塌一座豐碑。

第6篇

《杜甫詩選評》編輯完畢,我與資深編輯蓋國梁先生有過一次長談――

楊:李白與杜甫,您更喜歡哪一位?

蓋:李白。讀李白的詩感覺很輕松,讀杜甫的詩則感覺到很沉重。李白詩中除了醇酒美人就是游山玩水,很酷,也很有現代生活氣息;杜甫詩中都有些啥?不是國破家亡就是生老病死,讀著不開心。

楊:您的話部分有理。李白的詩確實是盛世文章的模范,全國人民都愛看,但不是說杜甫就沒有盛世文章。杜甫早年寫的詩如《望岳》、《贈李白》、《飲中八仙歌》等都透露著勢不可擋的盛世豪情,想想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何等的氣概!直到老年,杜甫對這一段美好生活還念念不忘。只可惜杜甫比李白晚生十年,生活在盛世的時間不如李白長,反而在亂世中浸泡得最久,動筆就不由得不苦水漣漣……

蓋:文藝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杜甫難道不可寫寫生活的積極面,鼓舞士氣?

楊:這不但關系到作家的社會責任感的問題,更與作家個人的獨特經歷有關。李白出生于富商之家,玩的都是雄厚家底;杜甫出身于破落小官僚家庭,除了值得炫耀的那句“我祖上比你闊多啦”以外,說話辦事并沒有現實力量作支撐,所以難免帶有自卑感,對生活中的苦難就格外的敏感,特別是在京城十年跑官要官不得其門,備受冷落與嘲笑,怎能叫他在文章里高興得起來?

蓋:所以啊,我覺得杜詩已不適合當今讀者的口味。你大概還記得“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這句話吧?對,現代讀者的口味就是要“輕”,輕松、愉快、休閑,一句話:“閑并快樂著”。你看看杜詩,《哀江頭》、《悲陳陶》、《北征》、《無家別》、《垂老別》,一派苦大仇深的樣子,更不要說其中“國破山河在”、“牽衣頓足攔道哭”之類的詩句了。小康社會的葛格、美眉們哪能承受得了?

楊:先苦后甜,自然之道。沒有過去的苦,哪有今天的甜?越是小康,越要讀點杜詩,明白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從而更加熱愛當今時代,更加珍惜目前安定團結的美好局面。再說,能像杜甫那樣寫出“無愧于時代的作品”的偉大作家,現在已不多見了。杜甫也不是不知道休閑,更不是不要休閑,相反,杜甫還是“休閑文學”的先驅,杜詩中如《江村》、《江畔獨步尋花》七首、《贈花卿》、《解悶》十二首等等,都寫得神閑氣定,其中詩句“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自去自來堂中燕,相親相近水中鷗”等,歷來膾炙人口,老幼皆知。

蓋:可我總覺得杜甫短于言情。

楊:凡是偉大作家,沒有一個是短于言情的,關鍵是怎樣理解“情”。杜詩如《哀江頭》、《春望》等等,抒發的是對國家的無限熱愛之情;《石壕吏》、《兵車行》等等,抒發的是對勞動人民的無限熱愛之情;《望月》、《羌村》等等,抒發的是對家人的無限親情;《夢李白》、《八哀詩》等等,抒發的是對朋友的無限友情。這種感情是那樣的深沉熾熱,千百年來,一直在感動著無數的讀者。

第7篇

當我第一次讀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時,我不自覺得愣了愣。這樣傲氣不羈的詩句,正中我的心意,恍然間似乎尋得知己。

查了查這句詩的作者,卻找到了被我胡亂定義為“絕不會多偉大”的太白。于是我愛上了這個詩人,開始讀他的詩,讀他的一生,讀他。

我曾聽聞許多李白名字的由來,但是唯有這一種深得我心。有一次,他與父母親在庭院散步,他的父親見夕陽下的春色美景,隨口吟了兩句:“春風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李夫人隨之吟作:“火燒杏林紅霞落”,7歲的李白見院中李樹繁花盛開,馬上接上:“李花怒放一樹白”。父親聽了非常吃驚,贊嘆不已,并感覺最后一個“白”字實在妙極,正好自家姓李,于是給兒子改名為“李白”。

正如其父所言,這單字白,實在太妙。

果然,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難說是李白造就了盛唐,還是盛唐成就了李白。但是李白與盛唐確是密不可分,成于盛唐亦毀于盛唐。月和酒,造就了李白——中國千年文學殿上的一朵不朽奇葩!

我懂的他的每一句詩的意思,懂得他每一首詩的主題思想,懂的每一個字的解釋,懂得他的愁喜。于是我一直固執的認為,我讀懂了他。讀懂了他的懷才不遇,讀懂了他的追求抱負,讀懂了他的流離心酸。

可逐漸長大,我漸漸明白我懂的那些,不過是普天之下都明白的表層含義。

我從未透過詩句,穿越時空,去觸摸那一個寂寞的靈魂。

他不拘于禮節,“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他狂傲,龍巾拭吐,御史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他用獨特的方式向這些丑陋提出抗議。他不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豪氣萬丈曾經鼓舞了多少迷失的人。

他以仙人的姿態飄忽于紅塵之間,用一種高度去俯瞰。他敢于迷離,敢于批判,卻總能分清現實與夢。他看起來狂放不羈,實則在暗中戚戚不已。這就成就了他獨特的浪漫體,成就了千古留名的謫仙——李白。

曾聽人說,李白豪氣渾然天成,任是這世間誰也無法將那種語氣模仿出一二分,就算朗讀再好也沒辦法將那種凌然豪氣重現于世。沒有人能理解他的狂。

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體現的狂是年少時的雄心壯志;賀知章的狂是“知章性放曠,晚尤縱誕,自號四明狂客。”;辛棄疾的狂是不流于世俗不屈于現實。

那么李白的狂呢?沒有什么語言能描繪了。他正如青蓮般,不染。

夢中恍然見了李白,乘著仙鶴而來,踏著云梯而去。我急切得呼叫:“仙人,如何才能讀懂您?。?rdquo;他停頓了一下,緊接著仰天長笑,頭也不回地走了。那火燒的紅霞和閃著金光的太陽目送著他的離去。

我怔在原地,看著他消失的地方半晌,豁然笑了,笑出聲來。

第8篇

風徐徐地吹過,夾著點點雨絲,攪亂了倒映在酒中的狼牙月。此刻,他的心,卻如此纖巧而明亮。

他曾經豪情萬丈,“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他曾感慨萬千,“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淡泊一切,“鐘鼓饌玉不足貴”;也曾借酒澆愁,“與爾同銷萬古愁”。他曾勸慰我們,給我們無盡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也曾自發感嘆:“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他曾瀟灑淋漓,“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也曾浪漫高雅,“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這就是李白,豪放不羈的李白。

然而,人生的路不盡是平坦的,他惜自己懷才不遇:“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他了解仕途艱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p>

他還把友誼歌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薄拔壹某钚呐c明月,隨風直到夜朗西?!?/p>

這也是李白,在人生十字路口,卻堅持到底的李白?!疤熳雍魜聿簧洗?,自稱臣是酒中仙”。

酒,是苦澀的酒;月,本是美麗的,倒映在酒中,就成了凄涼的月。二者相融,鑄成了他悲壯的一生。而他,透過這酒中月,學會了堅強,不氣餒;為了信念,不放棄。他愛酒,只有酒能澆滅心中的一切愁,然而,當他醒來,望著這酒中的月,卻越來越愁……

從“舉頭望明月”認識李白,從“天生我材必有用”敬佩李白,從“但愿長醉不愿醒”理解李白。喜歡他,喜歡他的詩,喜歡他的豪放浪漫,喜歡他的詩仙風范!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一生的不得志居然成就了你永恒的傳世佳作,悲耶?幸耶?

月下,一杯酒,一個人,一顆心。

風無聲,雨無息,倒映在水中的狼牙月那么清澈,他的心,卻亂了……

(指導老師 劉 勇)

簡評

第9篇

友情是金子,友情不像鐵,越練,越氧化,最后化成一縷輕煙。它像塊金子,越練,越純,永遠閃爍著金色的光芒。“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真的有一知己,才會更多體味人間那點點令人動心的美。

朋友是身邊那份充實;是忍不住時刻想撥的號碼;是深夜長坐的那杯清茶。。。

春秋時期,俞伯牙是當時最善彈琴的人,但終日彈琴,無人賞識。一日,遇到鐘子期,子期聽到伯牙的琴聲,激躍之處,便說浩浩乎志在高山;當聽到琴聲回轉千疊處,便說蕩蕩乎志在流水。二人于是成為莫逆之父。后來,子期因病而死,伯牙悲嘆沒有了知音,便摔掉他珍愛的琴,再不彈琴。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國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鐘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們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暫。相識已是太晚,作別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別詩是:“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此再也沒有見面。多情的杜甫在這以后一直處于對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寫出了刻骨銘心的詩句;李白應該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達、交游廣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沒有在他的詩中出現。這里好像出現了一種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為條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單方面的美好承擔。李白對他無所求,他對李白也無所求。

珍惜身邊的每一份友情,也許不會天長地久,也許會淡忘,也許會疏遠,但卻從來都不應該遺忘。

來一次世間,容易嗎?

有一次相遇,容易嗎?

叫一聲朋友,容易嗎?

我們只能學會珍惜!

第10篇

崇高是美學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詩歌教學中,美學理論能夠輔助我們將詩歌教學引領到更廣闊的審美層面,尤其是在鑒賞李白詩歌時,我們能夠更充分地感受到李白詩歌獨一無二的風格。

在中國的傳統美學中,“崇高”二字本身就含有抽象化的直觀形象?!俺纭弊謴纳?,宗聲。山的本訓是“有石而高者”,“高”字為高地上的房屋之形。

崇高在形式上往往表現為一種粗獷、剛健、雄偉的特征,它是一種以力量和氣勢取勝的美。大唐盛世以其獨特的時勢造就了李白這樣一位天才的詩人,再加上他豁達的個人品格和氣質,這位浪漫主義詩人的豪邁飄逸之性在他身上體現得尤為鮮明。

二、李白詩歌的崇高之美體現在所選取的意象上

崇高在外形上來說的,它表現為事物空間上的巨大和時間上的無垠。那么體現在李白的詩歌中,則是對雄偉闊大、奇特壯美的意象的追求。

“五花馬,千金裘,呼爾將出喚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愁何其廣闊、難以排遣,以至于像萬古那么長久?!叭f古”是時間的無窮,是崇高的美?!白韥砼P空山,天地即衾枕”,以天為蓋,以地為廬,多么灑脫暢情!“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白發三千丈,緣頭似個長”“鳳飛九千仞,五章備彩珍”,李白的詩中經常用到“九千、九萬”等量詞,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這是怎樣壯闊的世界,容得下如此浩瀚的事物。

對象的無限巨大與自身的渺小之間的對立也成為一種崇高的美。

李白還喜歡寫大山大川,山就是大得望不到邊的,河必然是長得看不到盡頭的。你看他寫天姥山:“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在李白的筆下,天姥山氣勢逼人,不僅遮斷天空,直插云霄,甚至高過五岳,“一覽眾山小”。這樣說還不夠,通過和一萬八千丈的天臺山相比,天姥山甚至以其雄偉之姿壓倒了天臺山,巋然屹立。幾個動詞“橫”“拔”等連續使用,更使天姥山的形象躍然紙上。接著作者進入夢境,在奇花的迷戀之下,又不由為所見的壯闊景觀所激蕩:“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此處描寫尤為大氣磅礴:巖泉發出的響聲,象熊在怒吼,龍在長鳴,使幽靜的樹林戰栗,使層層山巖震驚。烏云黑沉大雨將至,水波蕩漾升起陣陣煙霧。閃電迅雷,使山巒崩裂。字里行間裹挾著巨大的力量,具有一種奇偉的美。

三、李白詩歌的崇高之美體現在他的意境上

從美學意義上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

李白在詩中常常捕捉著不尋常的意象,在有限而微淺的酒杯中蘊藏著無限而深沉的意境。如《把酒問月》云:“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p>

第11篇

一、結合自身的體驗加以想象

學生欣賞詩歌時,要對所欣賞詩歌的內容加以想象。古代詩歌不像古代散文那樣直白及容易理解,是借助于賦比興的詩歌欣賞手法加以表現。某些詩歌中的某個字也就能夠表現出整篇詩歌所具有的精神境界。其中還有某些不曾道出的感情,使得情深立現。比如:李白所寫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痹谶@首詩歌中,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加以想象,有沒有獨自出門的時候,當只身一人游走在長江,只見一艘帆船的孤寂。學生則會體會到詩人的一往情深。在欣賞古詩的過程中,要對詩歌中的個別字準確把握,因為詩人主要是借助于某些字來寄托自己的全部情感。

有些詩人,主要是喜歡寓情于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對詩歌所呈現出的景象加以體會,然后在景象中對體會到的作者全部感情加以體會。通過自己的感受,對詩人的感覺有所體會。

二、找尋“詩眼”

古詩詞中的某個字或者某個詞有時就是一幅畫、一個生活中的場景,其中包含著許多說不清道不完的深深意蘊!欣賞古詩詞詞語所需的最佳途徑,主要是對畫面加以想象,把畫面與體味含義加以統一。一首詞中值得欣賞的詞語有很多,這些需要有教師的引導,由學生做出選擇,不用字字求得解釋。如果在選擇重點的欣賞詞語時,應當在學生對全詩的畫面加以想象后,選擇某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詞語,就是找到我們所謂的“詩眼”。比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以“憶”字為主,讓學生說一說詩人在“憶”什么,這首詩主要寫的是什么,還要請學生在詩句中找出和“憶”有關的字眼。有些還可以與詩中的“思”字及“知”字相聯系,進一步感悟到詩人的思鄉之情。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詩中,其中的“綠”字是詩的“詩眼”,這使得全詩的境界全出,因為它妙在形象,妙在自身的意味上。這樣讓學生學會了反復推敲與研磨,使學生領悟到詩人的用字之妙,進一步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意境。誦讀大量的古詩詞,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人文素養。

三、研讀古詩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1.了解寫作背景

小學階段所學到的古詩詞中,有許多古詩詞有不同的作者,也

有不同的背景,表情達意也有所不同。以“送別”詩為例,在學白的《贈汪倫》時,詩中以汪倫的歌聲送友,李白借用潭水抒發對友人的深深感情;在學白《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李白目送自己的朋友,用長江的水比喻與友人間綿綿不絕的情意;在學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時,王維借酒送友人,借朝雨、青柳以及美酒來表達對友人分別的傷感之情。從詩中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作者所具有的戀戀不舍之情。

再例如:翁卷在《鄉村四月》、范成大在《四時田園雜興》以及張志和在《漁歌子》中,為我們所描繪出的田園風光真是風景優美,也表達出人們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在寫景詩中,不同的是李白所寫的《獨坐敬亭山》,除了對敬亭山秀麗風光的贊美之情,還有“盡”“孤獨”以及“只有”等詞都體現了詩人非常孤獨寂寞的心情。在背景資料的了解中,我們了解了李白的才華橫溢,青年時的雄心壯志,但是遇到這樣無奈的朝廷,在黑暗的統治中感覺到了世態炎涼,在長期的漂泊生活中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產生了孤獨寂寞的情感,在讀其詩時,要有壓抑孤獨心境的

表達。

2.課外拓展

以最簡單的詩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為例,我主要是讓學生以畫畫的方式理解詩句。在學習白居易的《憶江南》時,我搜集了大量江南的美麗風光,用這些美麗的圖片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進一步引導學生感悟詩人為何對江南難忘,進一步讀出對江南的贊美之情。

送別詩主要通過學生與朋友分別的故事及心情,體會到朋友間的戀戀不舍及離別之情……古詩詞距離我們的年代久遠,但是,古人的心情和感受都包含在這短小精煉、意味深遠的詩文中,這些貼近人們心靈的詩句才會成為千古名句,通過它與我們生活進行比照,就會更好地理解詩文。

總之,中華古詩詞具有獨特的韻味及作用,在古詩詞教學方面除了提高學生學習中華民族語言的能力,還要學習優秀文學的表現手法及技巧,還要能夠擔負起培養年青一代的情感這一重要責任,讓學生在健康美好的情感熏染下,能夠提升人生境界。在古詩詞中運用理想、道德及情感意志等的見解,能夠比較有效地啟迪學生的思維,凈化心靈,發展學生的能力,提高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委員會師范教育處.小學語文教學技能[M].北京出版社,2012.

第12篇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號稱“斗酒詩百篇”,一生中與“酒”相伴,創作了大量與“酒”有關的詩歌,他的詩與酒往往是一體的,李白既是詩仙,又是酒仙,他的詩歌始終洋溢著一種濃郁的酒香。

一句“與爾同消萬古愁”,癡迷了幾代豪杰,“舉杯邀明月”的意境,醉了整個世界。李白一生愛酒,就如熱愛詩歌一樣。他的詩詞沁滿酒的濃香,如《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薄ⅰ对孪陋氉谩贰盎ㄩg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庇秩纭犊椭行小贰疤m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比纭栋丫茊栐隆贰扒嗵煊性聛韼讜r?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在以上李白的詩歌中,都溢滿、蕩漾著酒的醇香。李白詠酒的詩篇極能表現他的個性,這類詩固然數長安放還以后所作思想內容更為深沉,藝術表現更為成熟,《將進酒》即其代表作。李白被后世尊為詩仙,而此《將進酒》一詩,則是太白借酒消愁、以酒抒憤的名作!此詩成于太白被賜金放還長安之后,仕途中的偉大抱負無法施展,詩人只能借酒消愁。在這愁苦的意境中,詩人卻從反面述說憂愁使人衰老,以黃河水之流逝聯想時光蹉跎,而后,“人生得意須盡歡”,豪放的詩句表現了對權貴的不屑。依稀仿佛,還能看到太白輕蔑的笑?!肮艁硎ベt皆寂寞”,又有一種哀愁。無言,卻愈加悲傷。特別是在《將進酒》中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任情傾瀉,真可謂“天然去雕飾”,酒這時已經不是單純的酒已經成了一種象征。李白詩歌中在寫酒時都在言志或寫壯志難酬后的悲慨、消沉、失落、苦惱,都是詩人那一顆積極憤世之心的具體體現。

在酒的世界里,李白可盡情的游樂歡快,豪邁奔放,不受任何束縛,不向任何勢力低頭?!疤焐也谋赜杏?,千金散盡還復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是何等自在逍遙,李白的詩似一壺壺醇厚芳香的佳釀,多么沁人心脾?。±畎捉杈剖惆l自己的曠放豪情,表明對不合理的社會人生的藐視?!叭松_命豈暇愁,且飲美酒上高樓”(《梁園吟》),何等灑脫!李白用酒向世人表達自己的激烈壯懷、難平孤僨,發泄自己的郁勃不平之氣和抑不住的萬千悲慨。“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玉壺吟》),何等悲愴!李白借酒展示自己裘馬輕狂的青年時代,描述自己恣意行樂的放誕生活?!皯浳袈尻柖闱?,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何等痛快!李白借酒向青天發問、對明月相邀,在對宇宙的遐想中探求人生哲理,在醉意朦朧中顯露自己飄逸浪漫、孤高出塵的形象?!扒嗵煊性聛韼讜r?我且停杯一問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何等瀟灑!李白借酒拋卻塵世的一切瑣屑和得失,忘情于山水,寄心于明月。“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何等的逍遙和灑脫!

在“一杯復一杯”中,在半醉半醒之間,李白笑傲度過一生,但畢竟是“舉杯銷愁愁更愁”。酒和詩、花和月、山和水,郁結與曠放、失意與孤傲構成了整個李白。酒,是李白人生中除詩歌外的又一大人生支柱,他愛詩成性,愛酒至狂,他明白“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即愛酒,愛酒不愧天”。他的詩多半是以酒助興,由興而發,如果少了酒這個東西,我想中國古代文壇不會這么興旺,也不會有這么多的好詩為后人所傳誦。李白的詩酒文化,是他人生體驗的最好記錄。他一生用酒當墨,用心作筆,寫下了許多令人心驚和令人心馳神往的文字,在詩壇上成為一件又一件亮麗的瑰寶。李白一生關心國事,但為國立功的理想和不滿黑暗現實的秉性,又構成了他特有的“詩酒”人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封市| 香港| 阳信县| 克山县| 金昌市| 安康市| 闽侯县| 怀远县| 区。| 黄梅县| 清流县| 白玉县| 吕梁市| 平泉县| 桃源县| 达州市| 鲁甸县| 阿合奇县| 揭东县| 盐城市| 广州市| 湄潭县| 曲靖市| 商都县| 七台河市| 沅陵县| 汉中市| 澄江县| 房产| 青田县| 罗平县| 兰溪市| 延寿县| 综艺| 桂东县| 青州市| 丹阳市| 中宁县| 沁阳市| 东阿县| 阿图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