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36: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人人那些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自我校進行責任課題研究以來,我校開展了讓每一面墻都說話的活動。我班搞了一項“責任之星”評選活動,設了這樣幾欄:最佳班長,最佳科代表,最佳值日生,最佳監督崗。目的是想讓那些班級干部、 科代表、值日生都能各負其職,鼓勵表揚那些表現好的,每月一評選并把他們的照片貼到相應的欄目上面,適當發小獎品,以資鼓勵。我班的這項活動收效非常好,很快各個崗位的同學都能有條不紊地完成自己分內的任務,班級顯得井然有序。我自以為我班的責任教育搞得很好,內心很是得意。直到本學期班級發生了兩件事,才使我意識到問題的所在。
班級的“鐘事件”
已經兩周了,班級墻上的鐘就是個擺設,因為它已經停了。我沒督促,我在等那些責任意識“強”的學生主動管一管它,可是這么長時間了就是無人問津。我非常惱怒,心想:班級干部都是干什么的?自從責任課題開展以來,幾乎每節班會都講這方面的問題,同學們在會上講的頭頭是道,看來白講了,說做兩回事兒,怎么辦呢?這天早上我走進教室又習慣性的往鐘那兒看了一眼,唉,鐘又開始“工作”了,我心里一陣興奮,總算解決了。順口問到:“是誰把鐘修好了?”半天,我班“學困生”趙峻慢騰騰地站了起來,不以為然地說:“老師,鐘沒壞,只是沒有電了,我買了兩節電池換上就好了。”我認為我終于抓住了題材,使勁地表揚他。這時,趙駿的同桌站起來說:“老師,咱班窗簾掉了也是他主動掛上的,后面的板報壞了也是他主動貼上的……”“那你們怎么沒選他當責任之星呢?”“可他既不是班干部,也不是科代表,又不是……”我無話可說,內心在不斷地思考,感到無比內疚。責任是人人都應該有的,怎么能只設立最佳班干部、最佳科代表、最佳監督崗、最佳值日生呢?多打消像趙駿這些同學的積極性呀!另外也給那些所謂“好同學”局限了職能,只管好自己分內工作就可以了,其他事一概不管,學生的責任意識并沒有從根本上形成,要不然鐘兩周不走了怎么也沒人理他呢?
用勞動懲罰學生
以前,在我班有個成文的班規,遲到一次罰值日一天;上課講話罰倒垃圾一周;曠課一次罰擦黑板一周……班級的“不法”現象有所好轉,直到有一天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一位“好學生”家長打電話來說,孩子在家寫完作業就看電視,父母都是農民,有時回家很晚,孩子什么事也不幫忙。放學后我找到這位同學,劈頭蓋臉地將他批評一頓,說父母是多么地辛苦,你怎么一點也不體諒呢?他不僅沒服,還說:“那是他們沒本事,你看我在學校表現好,幾乎都不用值日,我的活全讓那些表現不好的,愛講話的,遲到早退的干了。”我明白了,原來這個壞習慣是我養成的。怎么辦呢?第二周我以“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開了主題班會,同學們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團體中,都應該對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家庭負責,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家庭、班級、社會才會和諧,人間才有溫暖。這一次班會鞭策了那些經常犯錯誤,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同時也教育了那些自私自利,對他人不負責任且冷漠無情的同學。
反思:1.責任教育不能過于形式化,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否則孩子們都會變成思想上的富翁,行動上的乞丐。
2.責任教育不能只是單純的強調個人責任,要注重總體氛圍。否則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把所有的事情分得很清,對不屬于分內的工作默然視之,我們的教育就成了失敗的教育。
3.責任教育必須和情感教育相結合。否則孩子們會變得自私自利,冷漠無情,失去愛心、友情和親情。
(作者單位:吉林省集安市第七中學)
責編 / 董 璐
近日,墨爾本的三位青年,用一枚雞蛋為慈善機構換來百萬善款的故事,在網上廣為流傳。為此,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那么,讓我們不妨一起走進他們。
那還是去年的時候,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地區,一些愛心人士組織了一次赴非洲看望貧困兒童的活動。作為志愿者,墨爾本26歲的青年凱瑞和他24歲的好朋友俊楠、承恩,也一同報名前往。
雖然來非洲之前,凱瑞他們早就設想了種種貧窮的畫面,但眼前的一幕還是令他們感到震撼。到處是低矮的茅房、饑餓的人民,尤其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深深刺痛了他們的雙眼。當他們問起那些孩子最大的夢想是什么,孩子們的回答不是去上學,而只是希望能夠飽餐一頓時,面對那些可憐的孩子,他們的內心充滿了疼痛。臨別時,他們對那些孩子們說:“等著我們,我們一定會回來幫助你們的。”是的,他們多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盡可能多的去資助那些孩子們,盡力的改變孩子們的生活。
可是,他們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成功人士,他們只不過是幾個剛剛走向社會的青年,怎么樣才能去改變孩子們的命運呢?三個人為此一直很糾結。一天,凱瑞正在家里上網,突然,一則報道不禁讓他眼睛一亮。原來,這篇報道寫的是:美國青年凱爾麥克唐納因長期資助孤寡老人,而買不起房子,便富有創意地想到原始居民的物物交換。從最初一枚曲別針,到換回一支魚形筆,再把筆換成小件藝術品……隨著物品的變化,麥克唐納通過互聯網,最終,他沒花一分錢,便換回一套漂亮的雙層公寓!
就是這件事讓凱瑞深受啟發,既然美國青年可以用一枚紅色曲別針換回一幢房子,而我們為何不用一枚雞蛋來進行“升值換物”?說不定我們也能換來百萬善款。想到這,凱瑞立刻打電話將這個創意告訴了另外兩個好友俊楠和承恩,兩個人聽后也是分外激動。于是,三個人一拍即合,立即在物品交換網站了自己的商品廣告,然后等待買家與他們接洽。
廣告一經發出,立刻引來了許多人的圍觀。起初,人們只是看熱鬧,可是,當他們得知三個青年在為非洲兒童集善款時,很多人便開始踴躍參與。凱瑞他們先是從一個中學生的手里換來一張廉價的CD,之后又從一位老伯的手里換回一張棋盤,接著又從一位男士的手里換回一輛老舊的豐田汽車,三個人將這輛汽車拉到了一個廢車場,賣了500元。隨后,他們用這筆錢買了一把有爵士簽名的板球拍,這個拍子則換回了美國電影明星摩根弗里曼的簽名肖像照,而肖像照很快就變成了包往返機票去亞洲旅游的機會。如此的“升值換物”,讓這枚只值40分的雞蛋在13次的交易過程中身價倍增,達到4萬元的高價。
真是意想不到,三位好朋友的一個創意目標,卻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反響,甚至連英國的億萬富翁布蘭森爵士也為它所吸引。通過他的營銷團隊,凱瑞他們經過與布蘭森爵士的私人秘書聯系,最終換取了一張維珍Galactic航天飛船機票。而如今,歷經幾百次的交易,凱瑞他們已經成功籌集了100多萬元的善款。而此時的他們更是信守承諾,再次飛赴非洲,將善款平分給環保慈善機構、第三世界健康中心提供者和兒童貧困團體三家機構,最終完成他們美好的心愿。
用小物品換來大回報,看起來像個傳奇故事。其實不然,說到底,如果沒有凱瑞他們的善舉做前提,也不會引來那么多人的關注,更不會引來那么多人的參與。社會本就是一個大家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像一束火苗,因為有愛的浸潤,就會照亮“人人為我”的溫暖天堂。
(于林娜摘自《科學大觀園》)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顧名思義:送給別人玫瑰,可手里還有玫瑰的芳香。要是在往遠一點想的話,那就是,幫助了他人,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就像蘇聯作家高爾基對他兒子說的話一樣“給”永遠比“拿”愉快。
在現實生活中,樂于助人,幫助別人,就會得到更大的快樂,雷鋒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熱心幫助有困難的人的,有的人往往認為不是他的事,他也不需要別人幫助,所以他也不會主動幫助任何人,但是我們不僅要有幫助別人的熱心,也要有心存感恩的別人的幫助。有句老話說得好,“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說的就是我們一定要回報對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那些人都是曾在你遺失方向時,為你指路,給予你幫助。
感恩曾絆倒你的人,因為他讓你知道,人的一生不可能平平坦坦,只可能是崎嶇不平的。感謝罵過或打過你的人,因為他讓你懂得了,在現實生活中,你必須學會忍,只有學會忍,你才有可能事業有成。“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幫助別人是快樂的,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更是樂上加樂,有時你的一點點愛心,就有可能解救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吃上一頓飽飯。要是社會人人都奉獻出一點愛心,那有可能幫助那些貧困的孩子穿上一件保暖的棉衣。
同學們,趕快行動起來,熱心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吧!要知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正如“給”永遠比“拿”愉快一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縣苞谷垴鄉附中初二:解禮江
全縣廣大干部、職工和非公經濟人士:
樂善好施、扶貧幫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扶危濟困,積德行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相互幫助、患難扶持,是當今社會倡導的時代新風。多年來,您們主動投入慈善事業,不為名利,不圖回報,您們以實際行動,展示了肥西廣大干部、職工和非公經濟人士心系社會大眾的良好形象。
近期,縣委、縣政府倡導開展2017慈善一日捐活動,值此之際,我們倡議,人人獻出一份愛心,為困難群眾、因病致貧、重大疾病救助等募集善款,幫助他們度過難關、走出困境,使困難家庭不再為生活的艱辛而愁苦,不再為貧病交加的困境而窘迫,不再為突如其來的不幸而無助。慈善事業已經成為我們表達愛心的重要載體,這是全縣人民熱心參與、無私奉獻和大力支持的結果。為此,我們代表全體受助困難群眾,向全體愛心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謝!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吧!踴躍捐款,行善積德,匯成大愛。讓慈善走進生活,讓愛心激揚生命,讓真情溫暖人間!
為此,我們熱切倡議:在慈善一日捐活動中,個人捐出一天的工資,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捐出一天利潤;請伸出您慈善的雙手,敞開您仁愛的胸懷,踴躍參與到慈善一日捐活動中來。我們殷切期盼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一展仁愛情懷,為慈善事業慷慨解囊,為和諧、幸福肥西添上絢麗的一筆。
慈善一日捐倡議書【二】
近年來,我縣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綜合實力不斷增長。但是,收入分配不均依然存在,地區差距繼續擴大。同時,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趨勢日益突顯,在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備的情況下,還有許多特殊困難者仍被失業、輟學、貧困、災難、疾病所困擾。據統計:全縣有城鄉低保對象3.2萬人,農村五保戶3100人、重點優撫對象5000人、孤兒173人、殘疾人2萬人。 為認真履行慈心厚德、善舉惠民的慈善宗旨,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募集慈善資金,進一步規范當前社會上的多頭募捐行為,救助困難群眾,促進我縣慈善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為此,我們倡議:在自愿的基礎上,縣內的機關、學校、部隊、團體、企事業單位和中央、省、市駐江華各單位捐出一日節約的辦公經費,干部職工每人捐出一日的工資,企業及個體工商戶捐獻一日經營利潤,以支助全縣孤寡老人、孤兒、因貧輟學的孩子、殘疾人以及其他特殊困難者。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親愛的朋友,因為你的愛心,那些面臨輟學的孩子們方可圓求學之夢;因為你的愛心,那些因貧困放棄治療的病人方能點燃生命之燈;因為你的愛心,那些孤苦無依的老人方可安享晚年;因為你的愛心,那些殘疾人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因為你的愛心,那些受災的群眾才能迅速重建新家園。聚沙成塔,滴水成河。親愛的朋友們,請伸出你的援手,獻出你的愛心,這世界一定是美好的人間。
天方地圓,我們同有一片藍天;心篤人和,我們共愛一方熱土。讓我們迅速行動起來,大力弘揚中華民族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互助精神,積極參與慈善募捐活動,盡你我所能,扶急難中人,使老有所養,幼有所托,殘有所靠,災有所救,難有所幫,使人人健康快樂,豐衣足食,這將是您人生中一份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精彩!
慈善一日捐倡議書【三】
點點滴滴,聚沙成塔;涓涓細流,匯成江河。慈善,傳遞愛心,燦爛人生!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慈愛的暖流綿綿不斷,源遠流長。參與慈善事業,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無論您是捐出一天的時間、一天的勞動或者一天的收入,都能為亟需幫助的人帶來心靈的撫慰、生活的改變和一生的希望。青白江區慈善會、區紅十字會向社會各界發出倡議:
一、弘揚慈善精神,營造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社會和諧氛圍,促進扶貧幫困、誠信友愛、互幫互助良好風尚的形成;
二、自覺履行公民的社會責任,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現在做起,熱心公益慈善事業,貢獻一天力量,爭做一天志愿者或捐贈一天的收入;
三、切實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積極參與慈善事業,設立慈善基金,帶領員工踴躍加入一天力量,推動慈善進企業;
“地球爺爺已經很累,默默承受人類的罪。地球爺爺意冷心灰,每天留下傷心眼淚……”這首歌相信大多數人都聽過,它的歌名就是人人皆知的《低碳貝貝》,每當想起這首熟悉的歌,我都會為人類曾經對大自然所犯下的錯誤而感到難過。因為人類欠大自然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不是嗎?因為人類的亂砍濫伐,每天大約有1200005棵50萬棵樹木在地球上消失!一年就是幾千億棵啊!而且據我所知,教科書一年消費紙張=砍伐900萬棵大樹!30億冊課本要砍伐1100萬棵樹木!還有,南京的水源遭到了污染,幸好還有應急水源,不過現在應急水源也遭到了污染。有的地方的生活水源遭到污染,那里的村民喝了半年的臭水!真是夠惡心的!還有廣州、杭州、江蘇的水源也遭到了污染,而且形勢十分嚴重!還有,地球上每天都有一億億只動物遭到捕殺!孟加拉虎每天平均一只遭到捕殺,一年就是365只啊!現在卓達太陽城每天夜晚遭到空氣污染,印度新德里、甘肅蘭州等地區空氣嚴重污染,尤其是印度新德里,每年有3000人因此而死亡!還有好多地方遭到環境破壞,想到這里,我不禁為地球的遭遇感到傷心難過,甚至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多么恐怖的事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的數字!想想那些樹木被砍伐的場景,想想那些因喝了有毒的水源的人痛苦掙扎的表情,想想那些動物們無助的眼神,想想那些因吸入了被污染的空氣而生病,甚至病死的樣子。人類啊!收手吧!算我求你們了!現在的你們,為了經濟的發展,為了將來的日子越過越美好,就一定要以地球和你們的健康作為代價嗎?就不能換個方式嗎?與其破壞環境,還不如人人都行動起來,保護環境!所以啊,人類,就算是為了你們自己,就算是為了地球,就算是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營造個良好的環境,請你們收手吧!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我們唯一不會改正的缺點是軟弱。
當一個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會來照耀著他。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過去屬于死神,未來屬于你自己。
宿命論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別人才會相信你。
希望是厄運的忠實的姐妹。
2006年11月26日,是我父親退休后過的第一個生日。以往,每到父親的生日,我總給他買些好吃好穿好用的,可父親退休后,和母親兩人每月都有6000多元的退休金,再看看冰箱、衣柜里,好吃的多的是,好穿的數不清。
父親退休前,因為工作忙,不但書報沒有時間看,就是電視也只能擠空看看新聞。如今父親退休了,有時間了,我這當女兒的,怎么也得想法給父親弄些精神食糧,好讓他和母親身體健健康康的安度晚年,讓我們當兒女的早晚有個偎頭,有個說話訴苦、訴冤屈、談喜悅的人。于是,我這個平時沒空,也很少逛書亭的人也逛起書亭來,逛到“愛書人”書亭時,我見這里的雜志真多,就前翻后看,左挑右選,終于在眾多的雜志中,一本《人人健康》的雜志打動了我,我拿過來翻看,看了沒大會,我就感到:首先,她的刊名好,只要你能買,能學,能用《人人健康》,你的身體準會健康;其次,她的內容豐富,一本百余篇文章,或大或小,或長或短,都“以健康為中心”,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告訴讀者要時時處處想著健康;其三,她篇篇都是介紹健康的方法和經驗,讓你讀來學有榜樣,趕有方向,知道了自己應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健康;其四,她定價適中,版式新穎,文字清晰,圖文并茂,更便于讀者閱讀學習。
如此好的雜志,送給老父親,他老人家準會高興,準會讓母親和他一塊兒學習,一塊兒運用,共同有個好身體。想到這里,我趕緊掏錢買下這本雜志。當我把這本雜志拿回家想送給父親時,父親正在衛生間,母親看了忙說:“哦,《人人健康》,我看看怎么個健康法。”父親在衛生間聽見母親和我說話,忙打開衛生間門:“如今人們生活好了,誰都想有個健康的身體,快給我看看,哪里有介紹健康的方法來。”當他看到我母親正坐在沙發上聚精會神地看《人人健康》,就湊了過去和我母親頭挨著頭,身挨著身一塊兒看了起來,看著父母如此親熱地看《人人健康》,我心里比吃了蜜還甜。看著看著,只聽父親哈哈大笑著說:“乖女兒,你給老爸買的那些好吃好喝的生日禮物,都拿回去給孩子們吃去吧,只給我和你媽留下這本《人人健康》就行了,這本《人人健康》我和你媽已經看上了癮,打今兒起,以后每期你都給俺倆買來。”我見父母這么開心,就爽快地說:“女兒遵命。”
從此,給父母訂閱每年的《人人健康》又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大快事。時間過得真快,轉眼5年多過去了,不僅父母學用《人人健康》有了個健康的身體,也讓我們全家人學著用著都有了個好身體。同時,我們還把《人人健康》上刊登的一些好學、好用、見效快的健身、防病、治病的小知識、小經驗告訴給鄰居們,使全小區不少人受益,大家只要一拉起健康的事來,就不由自主地夸起《人人健康》來。
2014年開學第一課已經播完了,總共有四講,其實第二講“禮”讓我印象比較深刻。
說到“禮”字,很自然我們會想到“禮貌”、“禮節”等詞語。沒錯,禮貌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養,是評價一個人道德修養好壞的重要標準之一。中華傳統美德以禮為先,一個人沒有禮節便不成方圓。
“不學禮,無以立。”正如孔子所說,禮,是一切的根本,我們萬事都要以禮為先,古今中外亦是如此。
古代張良在秦滅韓后,立志為韓國報仇,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并讓張良幫他撿起并穿上,雖然張良內心氣憤,但為了不失禮節還是照做了。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要求張良次日五點與他會面,老人反復提出無理的要求,可是張良從未失去應有的禮節,最終經過了考驗,從老人那里得到一本寶書,并靠著這本以禮而得的書輔佐沛公劉邦,為他獻計獻策,最終成為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
可見,禮是做人的根本,即使人生失意,也要時刻保持做人的禮節,最終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雖然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以禮為其標志,但是在國外亦有不少的禮儀之士。正如西班牙小說家松蘇內吉說的“禮貌是人類共處的金鑰匙。”在當今的社會只有以禮待人,方能與人和平共處,結交良友,成就一番事業。又如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所說“禮貌使那些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相待的人喜悅。”無論是否必要,在如今繁雜的社會中,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禮貌,人們總會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你,哪有人喜歡成天說話粗魯、蠻不講理的人呢,又哪有人不喜歡笑臉相迎、以禮待人的紳士呢?愛默生說得好“生命是短促的,然而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有時間講究禮儀。”許多人會說生命如此短暫,為什么還要多費時間做這些無意義的事呢?如果做事直接一點不是更好么?可他們從未想過,生命不僅僅只為“做事”、“成功”這樣的詞存在,有了禮儀,人就好比是一座打開了所有窗子的房屋,人人都能更全面的了解自己、了解對方,如果人人都有了禮節,溝通就會變得輕松愉快,行事也會變得更加簡便、快捷,有時再多花了一些時間以禮待人后,會在成功的瞬間發現不知何時身邊又增添了一個值得信任、同時愿意與你一同奮斗的摯友。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道德品質,我們中華民族只有人人做到有“人,利后嗣。它不僅代表一個人的樣貌,更代表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乃至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以及禮”,才不會被外國人所輕視,才會在世界大放光彩,才會成就一個真正偉大的中華民族。
禮讓我們學會與人相處之道,只有懂得禮貌待人,才能讓人以禮相待。
世界除了極少數稟性特異的個體之外,本無所謂恒定的君子和小人,或者說好人和壞人
在這個世界上,只要不是腦子進水的人或者受瘧狂,都希望碰上好人,攤上好事。一班兒小兒女,玩笑似的用撲克牌算卦,說碰上貴人,也都喜滋滋的。就算一腦門子想算計別人的人,也總是希望出門碰上的,都傻一點,好一點。不過,如果真的運氣好,碰上了好人好事,很多人并不珍惜。
這樣的事情太多了,一個大媽或者大爺被車撞到了,路過的好心人將他(她)送到醫院,結果反被誣為肇事者,怎么都洗不清。見義勇為的,舍了命幫人,結果被幫的人連出來指證歹徒都不肯,真的救人丟了性命的,有的被救者別說感激,連面都不著,避之惟恐不遠。
一個家庭如果有幾個子女的話,那個為爹媽出力最多,最孝順的兒女,多半也是受埋怨最多的那一個。在學校里,真正待學生好的老師,并沒人在意,學生往往都巴結那些兇神惡煞、作威作福之輩。總之是碰到好人,能利用就盡量利用,能欺負就盡量欺負,碰上壞人、惡人,倒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小心應付甚至伺候。
當然,這樣做不是因為國人賤,天生國民性劣質,背后也有點道理在。我曾經問過教過的學生,為什么你們對待好的老師不怎么樣,反倒對那些不好的老師那么巴結?人家回答說,好老師我們怎么樣,都會對我們好,不好的老師就不同啦……是啊,俗語道: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這就是自古以來國人處事待人的一種信條,實際上就是,對小人要好,對君子可以不好。因為君子無論你怎樣對他,都不會害你,反過來,需要的時候,只要腆著臉去求,總會有反應的。然而小人就不一樣了,不惹人家,還可能害人哪,如果惹了,很可能沒完沒了,如毒蛇蜇手一般。
這個道理是道理嗎?非也。要知道,世界除了極少數稟性特異的個體之外,本無所謂恒定的君子和小人,或者說好人和壞人。同樣一個人,在不同的情景下,選擇是不一樣的,既可以做好事,也可能做壞事。雖然人人都希望碰到好人好事,但好人好事的多寡,要看社會給個人發出的信息,如果這個信息對好人好事是正面激勵的,那么好人好事就會多一些,反過來,像我們現在有些地方,做好事沒好報,那么,好人好事就會越來越稀少。即使如孟子所云,人人都有羞惡之心,惻隱之心,如果整個環境導向人們為非作歹而不受懲罰,積德行善反而遭殃,那么什么樣的善心,都有可能被泯滅。
問題是,這個世界畢竟是人的世界,沒有人真的樂意斗得你死我活,天天斗,月月斗,年年斗,人人像烏眼雞,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還其樂無窮。這樣具有斗爭性的人,在這個世界上畢竟是少數。多數的人,還是希望能太太平平過日子,無災無害過一輩子。要想實現這點平民老百姓的希冀,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大家―起把自己生存的環境變得好起來,讓好人好事一天天多起來。越是環境惡劣,好人好事稀缺,就越是要珍惜好人好事,而不是肆意地加以浪費。事實上,如果真的走到人人都相互坑害,相互間一點溫情也沒有的境地,無論好人壞人,坑了人的和被人坑的,都沒有生趣可言。
經濟學上講,人都是理性的,行為選擇上,完全基于道德考慮的不多,更多的是基于利害。無論是那些“良心讓狗吃了”的以怨報德的負義之行,還是欺負好人沒關系的功利考量,都可以說是一種理性選擇,不過這種理性選擇只是一種短期的、近視的理性,最終會損害社會整體的利益。事實上,我們自古以來那個“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信條,也不過是基于這種短視理性的一種借口,我們用這種借口為自己不那么光彩的行為開脫,讓自己做了昧心事還心安理得。
眼下,是個大多數人都抱怨道德滑坡的時代,但是也是個大多數人都不珍惜好人好事的時代。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在抱怨的時候,我們做了些什么,在事到臨頭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做到善待好人,善待自己身邊的好人好事。
難嗎?
自從5月上市以來,Facebook的股價跌幅已經超過50%,但這只是資本層面的估值問題,并不影響Facebook的成功:6月活躍用戶人數為9.55億,同比增長29%;6月Facebook每日活躍用戶人數為5.52億;顯示過去三個月用戶每日停留時間增加了6%,達到27分鐘。這些數據意味著Facebook影響著整個美國社會,甚至很多其他國家。
但在中國的模仿者身上卻是另一番景象,以最“成功”的模仿者人人網為例:第二季度末人人網的激活用戶達到1.62億,去年同期激活用戶為1.24億;6月人人網的月獨立登錄用戶達4500萬人;顯示過去三個月用戶每日停留時間下降了12%,不到9分鐘。這些數據意味著人人網只影響著一部分中國人。
從商業層面看,人人網這樣的模仿者更加不堪:根據財報,人人網第二季度廣告收入1510萬美元,同比下降10.5%,而Facebook第二季度廣告收入9.92億美元,同比增長28%。
不僅是人人網,開心網這樣的模仿者也基本上在社交網站中出局。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產品 關于中國社交網絡為什么做不起來,最大的一個借口就是中國人不喜歡社交,不愿意分享。但社交和溝通可以說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不存在需求不足的問題。根本的原因則是這些公司都沒有提供真正的好產品。如人人網只是在光速地復制Facebook的各種產品,開心網則過度依賴游戲,弱化了社交產 品。
雄心 社交關系的網絡化是個極具挑戰性的事情,這需要那些雄心勃勃要干一番大事的人才能完成。假如當初Facebook這個點子是由Winklevoss兄弟來做,而不是扎克伯格,那么Facebook很難有現在的成功。在國內的模仿者中,無論是陳一舟還是程炳皓,都不是那種能支撐大場面的人。
社會事件 作為一個社交網絡,如果要獲得社會范圍內的影響力,那么平臺本身需要一些重要的社會事件的推動。比如在Facebook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多個國內國外的重要的社會事件的形成和傳播。在人人網和開心網中,這種影響力較大的社會事件是受到嚴格控制的,它們的尺度甚至不如新浪微博。
就社交網絡本身來說,并不是只存在Facebook這一種模式。每一個國家,每一種文化,其對應的社交需求和產品都是有差異性的。但是在一些基本的商業元素和企業家精神上,中國的社交網絡公司和Facebook應該是共通的。
Facebook并不是最早做社交網絡的公司,其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創始人扎克伯格的野心和企業家精神。在致股東的公開信中,扎克伯格展示了自己的信念:讓世界更加開放,更加緊密相連。開發幫助人們分享的工具,能夠推動民眾與政府坦誠而透明的對話,賦予民眾更加直接的權力,增強官員的責任感,并為當代一些最為重大的問題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一個人什么心都可以有,但是不能沒有愛心。一旦沒有愛心整個人就徹底沒救了。愛心有許多事例可以說明。例如:在馬路上看見一位老人家我們就可以奉獻出我們的愛心攙扶著老人家小心翼翼地過馬路;見到一些雙目失明的人也可以攙扶著盲人過馬路,等等。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間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我相信人人都可以奉獻出自己的愛心,幫助那些需要別人照顧的人,那是很值得的。同時,別人也會感激幫助過他們的人們。
今天,我在一輛公共汽車上看到了感動的一幕。有一位大姐姐給一位70多歲的老奶奶讓座,但是有一個30多歲的中年人卻當作什么也沒看見,聽音樂,玩手機。寧愿讓老奶奶站著,也不讓座給老奶奶,我頓時真是火冒三丈,恨不得一掌打在中年人臉上,叫他給老奶奶讓座。后來有一個大姐姐把自己的座位讓給老奶奶,不然,汽車司機一剎車,老奶奶就會摔倒在車廂里或者受傷。我們都知道老人家一旦摔倒在地,就會受傷,而且不容易康復,嚴重的話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我們要主動讓座給老,弱,病,殘,孕及其抱嬰兒者讓座。我們都是有愛心的人。看見某些事情都不會袖手旁觀。群眾們,請大家都奉獻出自己的愛心,去幫助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們吧!
廣州市荔灣區花地中學初三 林學尊
本文系本站用戶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復興中華,從小事做起!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上也出現了某些暗流,“攀比風”就是其中之一。你講鋪張我擺闊氣,你講一尺我講一丈。愈攀愈高,愈攀愈烈。
社會上刮大風,學校里刮小風。有些人在“攀比風”的熏陶下,漸漸迷失了“本性”。就說我們學校食堂吧,在食堂就餐的少數人中,有少數人竟為了講闊氣,竟然故意買來包子、米粉拋撒!可憐那些掃食堂的同學啊!掃地掃到早讀課下課才掃完!上面所說的那種人純粹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不顧他人的感受的表現!孫同學“慷慨”扔包子,李同學又怎好意思將吃不完的包子帶回去?太“寒酸”了!“面子”何存?于是,社會上大攀,學校里小比。你丟一個,我便丟兩個,也好讓人見識一下自己的“豪邁”。
俗話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思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偌大一個中國,假如人人都如此“大度”,今天拋包子,明天撒米飯,久而久之的發展下去,便無物可拋了。那現代化建設將怎樣進行?在我們大手大腳的任意浪費踐踏、糧食時,別忘了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我們的人民,在半饑半飽中掙扎了幾千年,一朝溫飽便忘了“粒粒皆辛苦”。反之,如果人人注重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根針、一個包子都來之不易,積少成多,中國的繁榮就指日可待了。我們扔掉的僅僅是一個包子嗎?不,它的背后還站著中華民族的尊嚴,站著子孫后代的幸福!
復興中華,從小事做起!
初二: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