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28: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名人故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拿破侖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第一執政者,他是法國歷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身上所表現出來的自信,一直受到后人的敬佩。
有一次,一個士兵騎馬給拿破侖送信。由于情況緊急,戰馬長途奔跑,且速度過快,所以到達拿破侖軍營后就倒地而死了。拿破侖接到信后,立即寫了一封回信,交給那個士兵,要求他騎上自己的戰馬,火速把信送回原地。
那個士兵看到那匹強壯的戰馬,身上的裝飾出奇的華貴,便對拿破侖說:“不,將軍,這只是一個平庸的士兵,實在不配騎這匹強壯的戰馬?!蹦闷苼龌卮鸬溃骸笆郎蠜]有任何一樣東西,是法蘭西士兵所不配享有的?!?/p>
2、毛遂自薦
戰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門客一起去。
經過挑選,最后還缺一個人。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墒沁€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平原君說:“先生來到趙勝門下幾年了?”
毛遂說:“三年了?!逼皆f:“賢能的人處在世界上,就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如今,處在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趙勝也沒聽到贊語,這是因為先生沒有什么才能的緣故。
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要是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就會像錐子那樣,整個鋒芒都會露出來,不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逼皆K于帶毛遂一道前往。
3、愛因斯坦堅持相對論——堅持真理需要自信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表以后,有人曾創造了一本《百人駁相對論》,網羅了一批所謂名流對這一理論進行聲勢浩大的反駁??墒菒垡蛩固棺孕抛约旱睦碚摫厝粫〉脛倮瑢Ψ瘩g不屑一顧。
老師叫我們做了一份名人小報,我是這樣做的。
我首先為我的小報確定一個主題,確定什么主題好呢?我想了一想,勤學的名人多,我就寫勤學篇吧,我確定了主題后就去準備資料。
我先到電腦上打上“關于勤學的名人”,再按搜索,上面顯示出孔子、等人。然后我打開他們的資料一一看起來,最后我選定了,照這樣的方法我查了他們的名言警句和小故事。
接下來是安排一個版面,右上角的一個長方形,寫的資料,右下角的一個梯形,寫名言警句,左上角寫詩句,左下角寫小故事,安排完了版面就開始制作了。
最后我把查的資料工工整整的抄在了小報上,經過我的精心制作,名人小報終于做完了。
到了學校,我看見其他同學也做得不錯,有的版面安排得非常好,有的主題不亂,我的優點是主題不亂,缺點是空了一些地方,版面安排得不是很完美。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的課堂化,教學內容的豐富,里面容納了歷史、地理、生活、傳說故事等知識,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又較少,所以我們要在課堂上補充相應的內容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堂化;歷史性;地理性;生活性;故事性;因材施教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教學也發生著巨大變化,尤其是語文教學,它里面已逐漸容納了百科知識,融歷史、地理、生物、化學等學科知識為一體,逐漸向一門綜合性的課程邁進,這就決定語文教學具有歷史性、地理性、生活性、故事性等特點。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多樣化,才能走出傳統的教學模式,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學生才愛學語文。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教育也逐步課堂化,學生的實際體驗較少、動手能力差,對于課本中遠離他們生活實際的文章缺乏興趣,即使去學,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動的。所以就要求教育者必須拉近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抓住他們的興趣愛好,使他們主動的去發現生活、感悟生活。
現在初中學生的心理年齡較小,比較喜歡聽歷史故事,因為歷史里有許多名人的偉大事跡,他們也比較崇拜這些歷史名人。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歷史名人的作品時,用他們的經歷去吸引學生,用他們人格、精神激勵學生。例如教學《杜甫詩三首》中的《望岳》時,首先在山東兗州任司馬的父親那里省親,在三、四年間游覽了山東大地,尤其是當他看到五岳之首的泰山時,更是被它的神奇、秀麗所吸引,這更激發了他少年時的雄心壯志,下面,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泰山的雄偉、同時也領略一下詩人的遠大志向……。這樣就緊扣住了學生的“心”,讓學生帶著渴求的心理走進知識的殿堂。在教學中,還向學生滲透了泰山的地理知識,不僅拓寬了知識范圍,還提高了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在教學其余兩手《春望》、《石壕吏》時,先講偉大的詩人杜甫的一生并不一帆風順,他在中年時正逢“安史之亂”;然后出示中年杜甫的畫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是他們看到一個憔悴、憂愁的杜甫;接著講詩人帶著報國、救民的理想繼續前進,當他經過石壕、新安、潼關、長安等地,看到的一幕幕景象使他更加憂愁……,那么,他憂什么呢?然后讓學生帶著“憂”字讀詩、在詩中找答案。這樣不僅學生獲得了知識、培養了自學能力、了解了相關的歷史及地理知識,還受到詩人偉大志向和品德的熏陶。真可謂一箭多雕。這就是語文教學的“歷史性”、“地理性”,用歷史偉人的經歷和相應的地理知識來引起學生的興趣,達到教學目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講述的是一個歷史偉人的經歷,有的講述的則是普通人的事跡,例如楊絳的《老王》。再講這篇課文時,我先提問,在我們生活周圍有沒有一些生活貧苦又善良的人呢?也就是我們稱之為好人?這時學生滿懷興致舉手并流利的講述這些人的一些事情,因為這些人在生活中一般憨厚、老實、容易接近,有的甚至是有些學生嘲笑的對象。我又講,普通人并不被歷史遺忘,他們同樣受到人們的關注,其優良品質也被人們傳頌,下面我們來學習現代評論家楊絳的作品《老王》,介紹完背景,讓大家自讀課文,首先找出表現老王“苦”、“善”的句段;其次他在什么地方令你感動;最后找出我們身邊的“老王”,我們該怎么做。學生不僅興致高,而且找得快、準,尤其是最后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正是作者要表達的中心。這就是語文教學的“生活性”,教學時必須拉近課文與學生的距離,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去感悟實際生活,讓人物的優秀品質真正的觸動他們的心靈。
當然在有的課文中,還包含許多故事,這能足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有些故事傳說學生只是道聽途說,或者有些故事在流傳中被人們所曲解,使人們長期以來對這些故事缺乏正確的了解,那么糾正傳說故事就成了學生感興趣的一個焦點。例如科普文章《臥看牽??椗恰?,首先讓學生講述自己知道的關于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然后講到你們所說的關于他們美好的愛情傳說故事并不是故事要達到的真實目的;學生聽完后非常驚訝,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我說下面大家默讀課文,來了解一下真實的傳說故事,再了解一下西方有關于他們那些美好的傳說……。學生不僅興趣高,而且對課文印象深刻,還很快了解了相關的天文知識;這對于理解本文中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就是語文教學的“故事性”,以故事來吸引學生,這正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語文教學沒有一套固定的模式,這不僅因為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更因為教學對象的復雜性。地處經濟落后的農村,孩子見識少、知識范圍狹窄,又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是補充相應的知識內容,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才能適應90后的學生。孔子云:因材施教。這句話流傳千古,內涵豐富,沒有一個人能道完其中的哲理,只能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的完善。
周五的下午,張老師組織我們開了一次妙趣橫生的名人事跡報告會,并讓我們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時間和好朋友共同做一份名人手抄報。于是我找了我的最佳搭檔——如、王晨淼和王曉帆。
經過我們四個人的商量和精挑細選,我們一致決定把畫報的主題定位在我們最佩服的散文家——“朱自清”上。
回到家后,我們各自通過上網、查看名人書籍。搜集了許多關于朱自清的簡介、名言、圖像和著名代表作等資料作為這次手抄報的主要內容。
周六上午,我們一塊兒在電校的辦公室里,完成了這次的手抄報。
首先,我們把手抄報的背面用寬膠帶粘住,這樣,畫就不容易被撕爛了。然后,寫了朱自清三個大字。下面,該畫欄框了,畫什么形狀的好呢?我們冥思苦想了起來。這時,我的腦海里想起了朱自清所寫的《荷塘月色》。我把我的想法告訴了如,如同意了。于是,我們在紙的最中間畫了一朵大荷花,把朱自清的圖像粘在了荷花最中間的花瓣上,從其他的花瓣上分別寫出了朱自清的代表作,比如:《匆匆》、《背影》、《春》等等。我們又在大荷花的旁邊畫了幾片小荷葉,分別寫了朱自清的名言和簡介,并給他們涂了顏色,穿上了漂亮的花衣服。最后,我和如畫了一輪皎潔的明月,畫了些五顏六色的小星星,并且把底色涂好了,也寫上了我們的名字。就這樣,一份名人手抄報就ok了!
通過制作名人手抄報,我們既了解到了名人的故事,又了解到了名人的偉大。我們決心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努力學習,長大像他們一樣,報效祖國。
指導老師:張傳婷
一、書香彌漫,化雨潤物無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边@句話形象地說明了環境對個人成長的影響。因此,筆者認為課外閱讀指導之前,必不可少的一步是營造濃郁的書香氛圍,讓學生置身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1.班級文化巧布置。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每一面墻壁會說話”,就是要賦予它們教育的內涵。如在教室里張貼學生喜愛的讀書名言,懸掛班級“讀書狀元”的照片;在學習園地里張貼學生們的讀書體會、摘錄的精彩片斷等,提高大家對參加課外閱讀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在教室閱報欄上放置《語文報》《小學生周報》等為學生喜愛看的刊物。此外,還可以在教室里設置“聚焦新聞”、心語信箱等,讓學生在班級里不斷汲取豐富的知識,不斷學會做人的道理,沐浴著班級文化的光輝,涵養自己的文化底蘊。
2.書香氛圍巧營造。上課伊始,教師可不急于向學生強調讀書的好處和重要性,而是在課堂上不經意地散播書香氣息。如誦讀書中的美言佳句、古詩詞、至理名言、精彩片斷等,以求收到佳作共賞、潛移默化的效果;講一兩個趣味十足、意味深遠的小故事,以求收到如癡如迷、不讀不快的效果;做一下小測試,看看誰的知識最豐富,以求收到你追我趕、不甘落后的效果。平時,教師還應從自身做起,手不離卷,讓課堂內外彌漫濃郁的書香,并且要求學生家長予以配合,營造書香家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愛上學習、愛上書籍。
二、趣字當頭,點燃閱讀欲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毙W生活潑好動,要他們靜下心來看書,教師要巧用興趣這把鑰匙,去點燃他們閱讀的欲望。
1.樹立榜樣,誘發意識。根據學生崇拜名人、樂于模仿的特點,教師可常常給他們講一些名人讀書的典故,如匡衡“鑿壁偷光”的精神、蘇軾“立志讀盡人間書”的氣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壯志等,使學生從心底產生對于名人的崇拜。這就是所謂的“名人效應”,鼓勵他們熱愛書籍,從書籍中汲取知識。另外,教師也可以“現身說法”,給學生講講自己小時候的讀書故事,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老師是怎樣學習的。
2.內容誘讀,引發欲望。故事的吸引是無可比擬的,學生都是故事的忠實“粉絲”。對于不愛讀書的學生來說,這一方法可算是一劑良藥。指導課上,教師可常給孩子講書中的故事情節,講到精彩之處,故意不講,讓他們自己去看書。如《將相和》一課,講到藺相如與廉頗和好后,秦王又開始刁難趙國了……話到此處,教師猛然停住,不再繼續講下去。這時,學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都迫切希望知道結果。教師趁熱打鐵,告訴學生要想知道結果就去查閱《史記》中關于藺相如與廉頗的故事。學生被故事情節吸引住了,紛紛要求借閱。這樣讓學生在享受奇妙的故事境界中感受到課外閱讀的誘惑,主動去閱讀。
3.因勢利導,激發興趣。電視、網絡的普及轉移了孩子讀書的興趣,但也為我們提供了鼓勵學生讀書的契機。如學生喜愛觀看《水滸》《西游記》等電視劇,教師可主動與他們討論電視情節中精彩和不足的場景,鼓勵他們與原著對比。這樣,學生就會樂于捧起書本,久而久之就會體會到書的韻味與精髓。此外,在課堂上,當學生說出一些精妙的詞語或精彩的語段時,當學生說出其他同學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識時,教師都要抓準時機,極力表揚,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讀書樂此不疲。
三、善于選擇,方能開卷有益
課外閱讀好處多多,但開卷未必都有益。別林斯基說得好:“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讀物?!币虼?,教師要在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讀物上下工夫。
1.緊扣課標選讀物。針對不同年段的課標要求,引導學生選讀與該年段學習內容相關的書籍。這樣不僅可以鞏固課堂學習的知識,也更容易激起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如學習了課文《遲到》,就可以向學生推薦林海音的作品《城南舊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2.適度超前選讀物?!兑捉洝氛f:“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睘榱烁淖冃W生課外閱讀動漫化和幼兒化的傾向,教師應特別注重小學生的經典閱讀,即名著選讀,來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心靈。
3.因人而異選讀物。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如女生喜歡讀童話、民間故事為多,男生喜歡讀科幻小說、歷史故事、人物傳記。因此,教師可以同時推薦幾種不同的讀物,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不要強制學生讀某本書。
以下是我與學生課上的一段對話:師:如果家長和老師不加干涉,你們會根據什么來選擇圖書?生:自己的興趣;別人推薦;對自己有幫助的……師: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你們認為什么樣的書對我們有益?什么樣的書對我們有害呢?學生議論紛紛,最后一致認為:中外名著、科普讀物、名人故事等書籍能激發我們的想象力和意志力,提高我們的文學修養,增加我們的文化積淀,應多看多讀。但玄幻、網游、暴力、污穢、恐怖等書籍會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傷害,應該遠離。
對于同學們的交流成果,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還提供了一個選書的小竅門,就是選擇好的出版社,這樣能保證圖書的質量。最后我倡議:好書如摯友,終生不相負,讓我們放開雙手,去擁抱它。
[關鍵詞]文化校史;傳統型校史;中國大學文化百年研究
Abstract:A cultural university history is another kind of university histor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 A well-done cultural university history must be full of stories, ideas and literature, to be exact, of famous people and typical stories with folk language. As an important way to make historical stories, ideas and literature, a special attention, in a large sense, should be paid to folk language. As a big subject being studied at present, the writing style of Research into a hundred years of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will make a good strategy for the cultural spread and propaganda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of connotation.
Key words:cultural university history; traditional university history; Research into a hundred years of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組建的大學文化研究與發展中心目前正在組織進行的“中國大學文化百年研究”大型課題,預期取得三個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是個案研究成果,亦即參加課題研究的25所大學分別撰寫一本關于本校的《大學文化百年研究報告》;二是專題研究成果,亦即專家學者圍繞中心課題選擇專題進行研究,以此作為綜合研究的理論基礎;三是綜合研究成果,亦即在個案研究和專題研究的基礎上組織力量撰寫專著《中國大學文化百年研究》,并以學術研討會的論文為基礎編輯出版《中國大學文化百年研究文集》。無論個案研究、專題研究還是綜合研究,都屬于中國大學文化百年研究的“內涵生產”。生產了產品,自然需要在市場上成功地銷售,這就涉及到了一個我們現在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問題:中國大學文化百年研究的“內涵生產”,是否需要有效的“傳播策略”來給予支持?更具體地說,假如每所高校都拿出了一本關于本校的研究報告,那么,這個研究報告應當選擇什么樣的敘事方式才能獲得真正有影響的傳播效果呢?對此,我們認為有必要提出“文化校史”這個新的觀念,并且希望這一觀念有助于“中國大學文化百年研究”中的個案研究去真切地實現讀本的可閱讀性、市場的可接受性。
對于大學來說,尤其是對于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知名高校來說,校史的研究與寫作是儲存歷史記憶、傳承大學精神的重要途徑。當一個新生已經在“學生證”意義上歸屬于一所大學之后,他勢必渴望更快地在“心靈史”的意義上皈依于精神的校園。幫助一個新生完成這一使命的,既有老師、學長的“口述歷史”,更有他自己的“感同身受”,但這種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接觸畢竟是“有限”的,更“普遍”的無疑還是人與校史讀本之間的深層體證。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以史料匯編為經、以時序編年為緯的傳統型校史,所起的作用似乎并不理想。這里無妨套用一個比喻:當運用熟悉的字詞來寫作時,我們是“不假思索”的;如果要用上一個不怎么理解的字詞,那我們就得到字典或詞典里去“按圖索驥”。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按圖索驥”者顯然尚在門墻之外,惟有“不假思索”者才能漸入堂奧?!鞍磮D索驥”與“不假思索”的差異,也正是傳統型校史與文化校史的根本區別。
一般地說,文化校史當以人物為經、以故事為緯,“人物”主要指的是曾經在本校工作和執教過的名校長、名學者,“故事”主要指的是一直或一度流傳于本校的老掌故、老傳說。一所知名高校之所以“可信”,是與它有其銳意創新的校長、情深學術的教授密不可分的;一所知名高校之所以“可愛”,是與它有其令人感懷的遺聞逸事、經久不衰的校園傳說緊密相關的。因為有了高山仰止的名校長、名教授群體,其“可信”塑造了一所大學的“標志”;因為有了景行行止的遺聞逸事、校園傳說譜系,其“可愛”演繹了一所大學的“風格”?!翱尚拧痹杏恕翱蓯邸保翱蓯邸膘柟讨翱尚拧?,“標志”造就了“風格”,“風格”護衛著“標志”。由此可見,人物與故事在文化校史中當是有機統一的,有意義的人物必將關聯著有趣味的故事,好的故事必將基于真切的人物而長存。
“紙上的校園”是脫胎或者取材于“地上的學府”的,一所知名大學的文化校史無不具備兩種形態:首先是作為歷史本體的“實史”,亦即已經發生過的歷史;其次是作為歷史書寫的“編史”,亦即后人對于過往歷史的記述。在最一般的意義上,“實史”是活在“編史”之中的,既往的歷史因為當代的閱讀、口述而獲得傳播。正如黃天驥教授回憶他1952年剛剛考進中山大學中文系的情形所說:“我們從進入康樂園的第一天起,就盼著和老師見面了。新生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總會打聽將有什么樣的老師給自己上課。接待新生的師兄們,也會把一些道聽途說的有關老師們的故事,繪聲繪色地給后生小子們介紹。那時候,人們談論最多的名字是陳寅恪、姜立夫,還有容庚、岑仲勉、楊榮國、胡金昌、周譽侃、曹廷藩、徐俊鳴、羅克汀、王力、陳心陶、陳煥鏞、梁伯強等教授。大家既景仰,又覺得有點神秘。”[1]
所謂“實史”活在“編史”之中,似乎又可分為兩種狀態:其一是口述狀態,其二是讀本狀態。很多校史故事可能從來就沒有用文字記載過,但它們卻一代接一代地被口傳下來。我們的確無法否認“口述”巨大的傳播功能,但是,“讀本”特定的引導功能尤為值得重視。原因在于,如果一所大學擁有了一個或幾個優秀的文化校史讀本,那么,其校史的人文傳播就將在系統性、感召性方面取得不可估量的效果。在純粹知識的層面上,亦即人們如何知識地把握校史上的人物與故事方面,“口述狀態”是零碎的,“讀本狀態”則有可能達成系統性;在實踐理性的層面上,亦即人們如何智慧地領悟人物與故事之于現代人生的精神支援方面,“口述狀態”難免是神秘的,“讀本狀態”則將盡其力量展現大學精神的智性內涵。
轉貼于 “讀本狀態”優先于“口述狀態”當然只在相對的意義上成立,在絕對的意義上則是“口述狀態”強大于“讀本狀態”?!跋鄬Α钡卣f,一個優秀的文化校史讀本在知識性、智慧性上的作用,是任何一個個體的隨處說法無法比擬的。“絕對”地說,任何一個優秀的文化校史讀本,惟有通過無數人的閱讀和口傳,才能真切地實現其傳播目的。一旦明于這種辯證關聯,亦即作者只是讀者的最初引渡者,讀者才是作品的最終裁判人,那么,用優美的文學筆法去敘述故事,以大學的精神理念去勾勒人物,就責無旁貸地成了文化校史的敘事策略。
文筆優美,方可在形式上俘虜讀者;境界深邃,才將在內容上激勵讀者。為了確保一所大學的文化校史既文筆優美,又境界深邃,其寫作者的選擇與確認是相當關鍵的。這個作者最好是文史哲等人文學科出身的,尤其必須長期地在這所大學學習或工作過。從最理想的角度看,他最好首先是這所大學的學生,然后是這所大學的教師。這個作者不僅必須擁有這一“基本條件”,而且更需具備“工作能力”。所謂“工作能力”,一是指史料功夫,他必須善于使用有意的史料,還得善于發掘無意的史料;一是指布局謀篇功夫,當文化校史被設定為閱讀性強、感染力大的散文式樣時,他必須有足夠的智慧與技巧去處理人物與故事在時間與空間上可能出現的種種混亂或矛盾;一是指理念內化功夫,他必須能夠將一所大學薪火相傳的大學精神有機地而不是生硬地播種于字里行間。就此而言,一部優秀的文化校史未必會是集體性作品,“單槍匹馬”可能比“群策群力”要更好些。
以上所述,正如筆者在2006年6月于浙江大學舉辦的“《中國大學文化百年研究系列叢書》編研會”和2007年5月于中山大學舉辦的“第二次中國大學文化百年研究學術研討會”上所說的那樣,個案研究意義上的文化校史寫作,必須強調“三個有”,亦即“有故事,有理念,有文采”。有故事就是要用歷史的方法收集材料——是為“立象”,有理念就是要用哲學的方法分析材料——是為“抽象”,有文采就是要用文學的方法運用材料——是為“形象”。建基于“三個有”,我們需要落實的是“三個面向”。每個大學在做自己的個案研究時,既要面向知名人物,也要面向經典事件,還要面向民間語文。盡管知名人物、經典事件于文化校史的重要性確實高過民間語文,但是,從傳統型校史寫作業已積累的經驗教訓看,文化校史要面向民間語文,尤為值得我們予以高度重視。
古人曾經說過:“顯且隱,幽明所以存乎象?!痹诖?,“明”是眾所周知的在場性,其在文化校史寫作中好比那些知名人物、經典事件;“幽”是鮮為人知的不在場性,其在文化校史寫作中好比那些民間語文。對于“實史”意義上的大學校史而言,知名人物以及在經典事件中拋頭露面的典型個體其實是很少的,生活的常態顯然是莘莘學子的寒窗苦讀以及普通教職工的默默勞作。把莘莘學子以及普通教職工的日常生活全部納入“編史”意義上的大學校史之中,固然不太現實,也沒有必要,但是,給他們在“編史”意義上的大學校史內應有的地位,則將使得文化校史不同于傳統型校史,會使得一所大學的校史更加擁有親民、親近、親和的品格,更能取得平凡而又執著的校友們對于母校的認同和眷戀。進言之,民間語文在文化校史中的運用和強化,正是實踐“有故事,有理念,有文采”的有效途徑。以下兩個事例或許可以體現中山大學文化校史盡力達成“幽明所以存乎象”的寫作訴求:
中山大學在抗戰期間曾播遷云南澄江。如何敘事這段獨特的歷史呢?許崇清校長的《告別澄江民眾書》當然要大書特書,但同時也不妨從朱謙之先生的《奮斗廿年》里引述其妻何絳云女士寓居澄江時寫的三首詩。其一為《春日寄旅》:“春風幾度過窗欞,人自飄零月自明,門外小嬛花一簇,年年慣聽異鄉聲?!逼涠椤讹L》:“狂風時作不平鳴,倒海排山走馬聲,卷起黃塵千百丈,來無蹤跡去無情。”其三為《飛鶴》:“立志高飛未肯低,回翔云表似輕裾,偶然一憩長松下,猶覺人間總不如?!盵2]又如,陳寅恪故居是今天每一個來中山大學南校區訪問的學者都會去憑吊的精神圣地。在中山大學文化校史中,敘述陳寅恪故居,自然要寫這個老人如何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創作《柳如是別傳》,但學子們對它的切身體悟同樣需要攝入我們的視域:“30多年了總有南來北往東奔西跑的人來這里駐足瞻仰沉思。黑色的柵欄雖有些歲月的風霜,然而,緊閉的大門口常常躺著悼客放置的鮮花。綠草繁茂,古樹參天,其人宛在。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當過去不再照耀未來時,人們將生活在黑暗中。出身中大的學子,大概都不會忘掉這座散發著不熄光芒的老房子?!盵3]這些民間語文是文采斐然的,是洋溢著大學之為大的精神理念的,而且本身就是情節生動活潑的校園故事。如果忽略乃至無視它們,文化校史也就難免徒有虛名了。
總而言之,我們所理解的文化校史,不完全是人們習以為常的那種大學校史,不完全是人們偶爾為之的回憶錄或回憶錄的結集,也不完全是關于名校長、名學者的思想傳記或關于某學院、某專業的學術研討。文化校史來源于斯,但又必須超越于斯。之所以能夠超越,蓋因文化校史在內容上的更豐富性、在形式上的更文學性、在結構上的更系統性、在精神上的更感召性。如今,中國的大學已經走過百年歷程,怎樣去激活并敞開寄寓于人物與故事之中的大學精神,怎樣以“散點透視”的敘述方式來實現“整體通觀”的人文效果,當是另一種校史——文化校史與時俱進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黃天驥.中大往事[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4.27.
每天讓一位學生進行“課前兩分鐘說話活動”,或背古詩或誦優美語段、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或談點見聞、互通信息,闡述見解。這種活動不僅能增加詞匯的積累,還能促使學生在課外自覺地閱讀。古詩是祖國古文化的精髓,小學生記憶力強,經常背誦積累古詩,不僅可以吸收祖國優秀的古文化,豐富語言,還可以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營造良好的班級書香氛圍
為了創設一種濃厚的讀書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我在班級設立了圖書角。由于我校是農村小學,學生家庭經濟都不是很寬裕,班上學生的藏書量極為有限,因此班級圖書角的書一部分是學生自愿捐獻出來暫時存放在班里的;另一部分是我帶學生到學校圖書室借的。為了確保讀書能有序、有效的開展,即要讓每位學生都能看到書又不讓圖書丟失,我首先指導學生們給圖書編號,然后民主選舉出幾位責任心強的學生做圖書管理員,由他們負責圖書的保管、借閱工作。 另外我還巧妙地運用教室的墻壁、黑板來信息,引導學生閱讀:如在墻壁上貼一些名人名言的條幅、學生字畫和一些激勵學生讀書的圖片等;在黑板一角開辟出“每日格言”一欄,每日一句,由學生輪流抄寫。學生經常處在這樣充滿書香的環境中,看看記記,耳濡目染,往往能感受到書海的浩瀚和讀書的樂趣,從而形成跟書本交朋友的愿望。
三、通過課文或故事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
“情”是一切“行”的源動力,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應誘發其內因,從調動學生的情感入手:
1. 利用讀物本身調動學生的情感。故事人人都愛聽,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可利用讀物本身優勢,堅持從講故事入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驗到閱讀的快樂,產生閱讀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可逐步放手,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如《安徒生童話選》、《成語故事》、《百科全書》等,或讓學生自由選擇書目,讀他們感興趣的書,了解最想知道的事。其次,教師還要善于抓住時機,組織學生拓展樂讀,進行“相似激活”,調動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如學習贊美祖國美麗山河的課文時,可向學生推薦一些相關的文章《長城》、《秦始皇兵馬俑》等。
2. 利用教師的情感調動學生的情感。小學生愛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如果教師對閱讀懷有極高的熱情,具有良好的閱讀習慣,那么教師的這種閱讀習慣必能通過教師自身情感的外露來感染、影響學生,調動起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效應。因此,教師應該讀一些經典作品,更要讀兒童文學。教師品讀兒童文學,既能找到一條與孩子溝通的捷徑,又能及時推薦好的作品給學生。教師聲情并茂渲染的故事情節就會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感動的情感世界里。
四、推薦優秀讀物
“學習的最好興趣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辈剪敿{的這句話啟發我們必須讓學生選擇適合自我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的讀物。我們要有針對性地推薦與閱讀者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相匹配的讀物。只有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讀物,才能有效地促進兒童的讀書欲望,才能深入地理解讀物的內容,受到讀物的感染。首先,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喜歡讀什么樣的書。再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閱讀能力,幫助挑選淺顯有趣的童話、故事、兒歌、散文甚至優秀小說等,如《安徒生童話》、《西游記》、《十萬個為什么》等。
五、以名人的讀書事例樹立榜樣,激發閱讀興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收集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欣賞;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葉圣陶、冰心、老舍等名人熱愛讀書的故事。并在平時教學中,留心觀察班中喜愛讀書的同學,不失時機地進行表揚,請他們談談課外閱讀的收獲。這樣,身邊的一個個能親眼所見的榜樣,讓學生感受到書海之浩瀚和讀書樂趣,從而激起對書的渴望,產生與書交朋友的強烈愿望。
六、進行讀書活動的評比交流
開展閱讀交流活動,讓學生體驗讀書的樂趣,例如,(1)閱讀筆記的評比與展示;(2)手抄報展評;(3)優秀作文欣賞;(4)講故事比賽;(5)美文欣賞。在人性深處,有一種最原始的東西,是喜歡得到別人的贊揚。在活動中,他們真切地感受到因為自己豐富的知識,出色的表現,帶來了他人的贊許,由此就可能產生一股持續閱讀的動力。
七、寫“推薦信”,記筆記,互相促進
Travelerweekly《玩家惠》雜志靜態圖片展成功舉行
7月19日下午2點,《玩家惠》雜志在世茂百貨一層大廳和讀者們分享了“手工·生活的藝術”靜態圖片展,通過、視頻及圖片展的形式向大家介紹了TRAVELER WEEKLY《玩家惠》雜志深入報道的世界各地手工藝傳承者們堅守本位的傳承文化內容。其中包括“光陰的故事”瑞士鐘表制作、“針尖上的舞蹈”中國刺繡文化、“香港之鄉”香港名人講美食等內容。通過這些展示,讓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到《玩家惠》不同于其他旅行雜志,它尋訪世界各地手工藝傳承大師,從展示生活的藝術這一層面介紹目的地文化。
《玩家惠》要帶給大家的不僅僅是目的地的介紹和描述,更多的是關于目的地文化的解讀。活動中“味道刊”圖片展部分圖文并茂的展板吸引了前來商場逛街的人駐足停留,其中主要介紹了《玩家惠》7月刊“香港之香”大主題采訪過的主要人物,分享了香港文化名人蔡瀾、歐陽應霽的美食觀點,介紹了香港本地傳奇美食“阿鴻小吃”,以及萬麗海景酒店總廚馮文業、文華東方酒店老侍應Billy、混搭世界美食的香港食評家紀曉華等人。一位游客接受采訪時說道:“之前以為香港只有茶餐廳,看過你們的展示之后才了解到香港飲食文化這樣深厚和豐富。他們對飲食的講究、味道的苛求,也許是我們之前并不了解的香港的一方面?!被顒又胁シ诺囊曨l展示了瑞士鐘表制作背后的故事、中國傳統四大名繡的傳承現狀,并且以香港本地食肆老板的演示講述香港小店經營的不易。一個個人物故事串起目的地的文化脈絡,具體生動地展現了《玩家惠》關注人文、關注藝術、關注手藝傳承的辦刊方針。
活動以調酒師的花式調酒表演拉開序幕,精彩絕倫的調酒表演也正契合了此次靜態展“手工·生活的藝術”的大主題,《玩家惠》希望借由調酒表演讓大家知道,看似簡單帥氣的調酒動作也是需要花功夫練習,嘗起來很棒的味道更需要精準拿捏酒的調配分量,調酒師亦是“手藝人”中的一員。在活動中,《玩家惠》主編黃健女士與大家分享了專題制作背后的故事。她表示,希望這些專題能帶給大家一些不一樣的感受,因為親歷采訪現場,帶回了更鮮活的人物故事報道,也讓大家更真切地知道諸如瑞士鐘表制造、香港飲食背后的故事。不同于傳統的旅游雜志,《玩家惠》是以當地人講述故事的方式來介紹目的地文化。在黃健女士的介紹下,大家對《玩家惠》有了更多認識。
隨后的活動中,讀者們還參與了花式調酒體驗,獲得了由《玩家惠》贈送的精美禮品。在接下來的刊期中,《玩家惠》會繼續為讀者呈現更多鮮活有趣的專題,也希望借由不同于其他雜志的視角,帶領讀者走進更多的目的地。
回顧:
一本學期我們順利的完成了招新工作,找到了我們滿意的成員—丹丹和張茜。她們工作積極性很高,上手很快。很快的褪去青澀,迅速成長為優秀的播音人員。
二作為一檔情感欄目,我們不斷嘗試著改革創新。我們嘗試以節目為日常工作的核心,積極尋找改善節目形式,提高節目質量的方法。力求充分發揮成員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使節目朝著適應校園的方向發展。
三11月份成功舉辦了主持人大賽,鍛煉了同學們主持方面的才能,我們組的張茜殺入決賽,取得了三等獎。
四我們的丹丹也進入了記者團,表現依然很好!
關于我們欄目的設想:
一.情感風鈴美麗的情感世界總是搖曳著叮叮咚咚的風鈴聲,親情的深沉、愛情的甜蜜、友情的醇厚,在我們的世界里它們是水,滋養我們的生命,沒有它們我們就
就會干涸、消瘦、直至滅亡。每個人背后都會有一段段動人的故事,所以作為以情感為主打的周二,我們可以在以往的基礎上,請來嘉賓做客講述他們的感情故事,他們不一定是名人可以是最普通的你我他。同時借鑒其他欄目的創意,我們可以把一些動人的情感故事錄制成聲音講述給同學們聽。這學期我們要致力于這兩個方面的改革。
二。和諧家園宇宙間除了人類還有無限的自然世界。除了有情感還有許多人生的感悟,佛家的禪理。在我們的和諧家園里我們就致力于把這些精神財富傳遞給大家。當然我們在講這些的同時,還想擴大我們的范圍。不僅僅是哲理禪意,還可以加進一些名人軼事,小笑話等一些輕松的話題,讓大家在會心一笑中找到哲理,進一步闡釋我們的和諧。
三七彩部落格我們的七彩部落格是一檔綜合性比較強的節目,這里有時尚潮流,有滿滿書香,有美麗風景,還有誘人美食。這個學期我們想在原有基礎上,把形式更靈活化,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為大家介紹自己的生活經驗,讓欄目更加親民化,更加彰顯我們和諧之窗的宗旨。
一些祝福:新的一年開始了,祝福我們的周二越來越棒,我們的廣播臺越來越好,所有的童鞋們開開心心。
一、努力激發學生喜愛閱讀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獲取知識的動力”。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源泉。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喜愛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內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只有培養小學生的良好閱讀興趣,學生才能積極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賞析課文,使閱讀成為個人化的行為,只有學生主動、自由地個性化閱讀,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具體做法有:
1.樹立榜樣。榜樣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強,根據學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點,我經常講一些名人名家愛讀書的故事,鼓勵他們熱愛書籍,從書中汲取知識。平時,我有意識向學生介紹老舍、葉圣陶、冰心等名人熱愛讀書的一些故事,這種名人“效應”所產生的力量不可低估。利用名人的力量激發學生想去閱讀的愿望,以名人的力量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因為古往今來,凡對人類有作為的人,無不是博覽群書、勤奮學習的結果。
2.以身作則。課外時間,我經常與學生一起讀書,一起誦讀古詩,這對孩子是一種無聲的教育。閱讀時,老師所流露出的熱情、趣味和歡樂之情,對孩子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學生在濃濃的讀書氣氛中,體會到老師對閱讀的重視,從而自覺的進行閱讀活動。我還經常給學生講自己童年學習情況,給學生的啟示是:閱讀非常有趣。猶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劑,激勵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一旦興趣培養起來不僅眼前收益,還將伴隨整個人生。
3.隨機指導。在課堂上,隨機樹立典范,當學生說出一些精妙的詞語和精彩的語段時;當有學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學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識時,教師應激勵、表揚,這樣便會在學生中營造讀書的氣氛。
4.創造條件讓學生談自己的讀書感受,讓他們充分體會到閱讀后的收獲感,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如:每天開展5—10分鐘的聽說訓練,時間可安排在早讀或課前,讓學生輪流上臺,交流課余時間閱讀中攝取的語言材料,讓大家或說一新聞,或曉一趣事,或背一古詩,或得一好詞佳句,或明一道理,變枯燥的讀寫為有趣的樂事,學生興趣盎然,視野開闊,語感增強,更令人欣喜的是,學生從課外閱讀中得到源頭活水,逐步達到厚積薄發,說話妙語連珠,寫文章意到筆隨。還要經常開展一些“講故事”“猜謎語”“讀書心得交流會”“知識競賽”“朗讀比賽”等讀書經驗交流活動,讓學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5.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
6.抓住學生興趣點,及時推薦讀物。小學生對小動物、植物大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常會問老師許多問題如:螞蟻為什么不會迷路?水仙為什么只喝水也能開花?每當這時,教師就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有關課外書,如《植物王國》《動物之謎》等,讓學生通過閱讀來滿足自己的探究欲望,從而體會到讀課外書的樂趣。
二、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
培根說:“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道其中的大概即可,而對于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边@段話告訴了我們,要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們不單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閱讀中少走彎路,如:有的學生憑著興趣,凡有生動情節的內容就走馬觀花地讀讀;有的則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用到寫作上。顯然這樣的讀書方法是收效甚微的。
因此,我們首先要給學生介紹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閱讀方法一般包括精讀、略讀。精讀即抓住重點詞句,細細揣摩,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略讀即先看序言、提要、編輯大意和目錄,以了解全文的性質、內容和規模,再閱讀章節、標題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瀏覽全文,綜述大意。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常用的是略讀。根據閱讀目標的不同,我們又可以把略讀分為游覽式讀書法和篩選式讀書法。培養學生閱讀方法,我們要遵循課內帶課外,扶放相結合的原則,切忌拔苗助長。要讓學生掌握一般的閱讀順序,即先初讀,感知課文大意,然后精讀品析,最后評議摘錄。如教《飛奪瀘定橋》一文,我引導學生注意敵人說的“飛過來吧”的“飛”和題目中的“飛”,使學生對兩個“飛”字的含義產生疑問,經過查字典,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反復閱讀課文、議論,終于弄明白兩個“飛”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發起學生自覺閱讀、鉆研的興趣,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并抓住反復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其次要輔導學生做讀書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外閱讀應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晚會策劃立意]第三屆中國(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將于2005年11月22日隆重開幕。
一年一度的廣州車展,一直以豐富的汽車文化活動而別具風采。圍繞今年“創新生活
駕馭精彩”的車展主題,本屆車展會繼續堅持“高品位、國際化、綜合性”的定位,國內外的知名品牌即將同臺競技,數百款名車驚艷羊城,展覽的品質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汽車改變著你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改變著一個城市的文化。
關于汽車的故事,關于車展的特色,你又知道多少?
本屆車展的開幕式晚會將于11月22日晚在中山紀念堂璀璨登場,晚會定位于“名車、名人、名展”,以一系列文化行為帶動市場,把此次車展活動推向,為廣大車迷朋友進一步詮釋并演繹“中國(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這個充滿夢想與激情的品牌。以全新的形式展現廣州作為我國重要的汽車工業基地的氣魄和地位
[晚會藝術特色]
高雅、大氣、熱烈、創新
1.開幕式晚會將著力展現“人——車——生活”的時尚生活追求。
晚會將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和新穎的舞臺元素,突出“激情、奔放、高雅、熱烈”的藝
術定位,運用音樂、燈光、舞臺裝置,led可移動屏幕墻等,融時尚流行于汽車文化中,將人、車、文化緊密結合,地域特色與創新思維的完美結合。
2.汽車的昨天、今天、明天。原創:
為突顯晚會的主題,在晚會中將對我國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作一個回顧與展望.在各環節中穿名人嘉賓訪談,如見證歷史的第一代汽車制造者代表訪談;當今在我國汽車領域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人物訪談;明星車迷名人車迷代表訪談等,以此結合文藝節目,打造更多的看點和亮點,全方位展現汽車的無盡魅力,品味汽車帶給人們的享受和樂趣.
3.利用現場大屏幕led實現時空擴展,講述“汽車的故事”,體現汽車文化氛圍,充分表現
廣州汽車展的高品位、國際化、綜合性以及廣州特色,為本屆廣州車展覽會營造熱烈歡樂、
不同凡響的視聽效果。
[晚會制作形式]
晚會時間:11月22日(星期二)20:00—21:30
播出時間:11月22日21:00
地點:廣州中山紀念堂
長度:90分鐘
播出形式:電視延時直播
[晚會節目構成]
節目主持人:
毛威(全國著名節目主持人)
黃芳(廣州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全國金話筒獎獲得者)
趙榮(廣州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美在花城”大賽冠軍)
節目內容:
1、開場大型歌舞:《超越》
演唱:陳海鈴謝亮子馬小倩馬雅君
舞蹈:傳奇舞蹈團
演出:“美在花城”模特
2、打擊樂表演:《極速女郎》
演出:紅纓束女子打擊樂團
3.歌舞:《幸福來》
演唱:高音(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舞蹈:武警藝術團
4.雜技:《抖杠》
演出:廣州雜技團
5.歌曲:《分享幸?!?/p>
演唱:湯燦(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舞蹈:傳奇舞蹈團
6.器樂演奏:《流行組曲》
演奏:芳華十八演奏組合
7.歌曲:《康定情歌》
演唱:哈拉瑪演唱組合
8.歌舞:《吉祥三寶》
演唱:吉祥三寶
舞蹈:傳奇舞蹈團海珠區少年宮
9.歌曲:《螞蟻精神》
演唱:螞蟻演唱組合
10.歌曲:《祝愿》
演唱:王莉(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舞蹈:武警藝術團
11.京劇演唱:《長生殿》、《我是中國人》
演唱:于魁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李勝素(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舞蹈:武警藝術團
12.歌曲:《曲目待定》
演唱:羅志祥(臺灣著名歌手)舞蹈:傳奇舞蹈團
13.歌曲:《今夜無人入睡》
演唱:戴玉強(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舞蹈:傳奇舞蹈團
14.歌曲:《說再見的時候》
演唱:戴玉強(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王莉(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舞蹈:武警藝術團原創:
15.大型歌舞:《與你同行》
演唱:譚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崔崢嶸(青年女高音歌唱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有興趣,就為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內在條件。因此,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使其受益終身。在此,來談談低年級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
一、培養專心閱讀的習慣
面對低年級的學生,首先應該要讓學生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因為他們認識的字不多,如果強行給他們規定要讀多少書,那樣學生反而失去了興趣。這就要求老師要好好的引導他們讀一些感興趣的書籍,采取形式多樣的閱讀方式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同時了解學生感興趣是哪些讀物,作到心中有數。低年級的老師此時充當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閱讀,不但要“引”而且要“激發”孩子內心的感受,讓他們嘗到閱讀的快樂。閱讀教學對小學生而言,除興趣外,則完全在于閱讀時有排除干擾、專心致志的習慣,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尤其重要。而這種習慣又必須靠老師不懈地設法運用一定控制手段,調動其視覺、形象、聲音、動作等多種感官參加活動,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進專一讀書習慣的形成。比如運用讀一讀、演一演、畫一畫、唱一唱、比一比等形式,采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從而激發學生的表現欲,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方式,使閱讀成為賞心悅目的享受,成為學生自我表現的舞臺。為此,我平時在教學時就要求學生聽課、預習乃至讀課外書時手必持筆,在所讀文章開頭、行間,運用文字或固定的閱讀符號,學習圈點批劃,這樣,有利于加強閱讀材料的感染力,喚起再造想象,又易于集中閱讀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我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再讓學生來當小導游來介紹,喚起學生的興趣。然后我再讓學生課后去收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語句,我們再來交流。同學們都積極響應,完成很好。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增加了他們的閱讀量。
二、培養廣泛閱讀的習慣
小學生都有很強的求知欲,不要只把學生禁錮在枯燥的課本之中,還要通過廣泛的閱讀來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因此,訓練低年級學生廣泛開展閱讀課外書的習慣,對他們今后閱讀習慣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每天利用固定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可以讀故事、童話、歌謠、兒歌等,教師教給閱讀方法之后進行交流評價。對閱讀能力強,閱讀效果好的同學予以表揚獎勵,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
例如,我利用每天的早讀或者每周的班隊活動課的時間,聲情并茂的講述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故事,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看到老師講得這樣精彩,也會無形中受到感染。而且我有計劃的堅持每天講一個小故事,這樣耳濡目染,學生就會覺得書是那樣的神奇,慢慢的也會覺得書里有很多故事,從而喜歡上讀書。
三、培養閱讀積累的習慣
新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那么,語言的積累就必須從大量的課外書中去擴充。從低年級開始就應該注重閱讀的積累。日積月累,不會作詩也會誦。這一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記憶的高峰,古詩詞的背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要給學生布置適當的背誦任務,定期檢查以達到目的。其次,積累一些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中獲得的各種語言材料,抄其中好的語句所用。我在三年級就讓孩子們專門制定了一個“精彩句段”本,在每一頁上我設計了幾項,有:“我的收獲——總結一周來你的學習、生活或者觀察到的一切”,“好詞佳句——20個”,“格言警句——摘抄三、五句”,“我背誦的課文”,“老師的話——老師評價”等內容。背面就是孩子們通過一單元的學習寫下的周記,還可以是孩子們喜歡畫的畫配上一段話,形式多樣,學生很有興趣。這樣改變了以往學生不喜歡寫日記或小短文的毛病,孩子們積極參加。例如我教關于名人的一組課文時,我就布置學生回去查找你了解的名人的故事,摘句。第二步,叫學生讀一本關于寫名人的書。第三步,談談你喜歡的名人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這樣層層深入,學生不但要找書,還要讀、抄、同時還要思考,這樣讓學生不再是被動的閱讀,而是無形中把閱讀滲透到活動中,也增強了孩子們協作交流、繪畫等各種能力。如果長此以往的訓練,我想學生一定會收獲很多,他們的實踐能力,閱讀能力會明顯提高。
四、培養創造性閱讀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