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白頭吟傷離別

白頭吟傷離別

時間:2023-05-30 09:13: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白頭吟傷離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想當初,我嫁給他時,他連房子都沒有,可我愿意和他一起還貸,還讓家人出了裝修的錢。為了帶孩子,我放棄了事業。他不負我望,成了公司的銷售骨干――我們買了一套更大的房子,還買了30萬的車。

可是,前不久我發現他居然和公司的年輕女孩搞到了一起。我想過要去他公司搞臭那個女人,讓他們沒機會再見面,可我不忍心毀了他。

他看準了我的心理,愈加肆無忌憚。我質問他到底想怎么樣,他卻說:“你有什么不滿的?我從來沒提過離婚啊!男人不回家多的是。”

你知道我每晚有多痛苦嗎?都會想象他和那個女人親熱的畫面。有人給我出主意,要我不能示弱,必須讓他和那個女人知道厲害。這樣我就能挽回他嗎?

親愛的小容,聽你的故事,我想起另一個愛情傳說。

司馬相如一首《鳳求凰》,讓卓文君不惜為愛私奔。可惜,相如才貌皆全,卻無養家糊口能力。文君深知父親對她的寵愛,于是在家對面當壚賣酒,原本痛恨女兒敗壞家風的父親,終不忍女兒受苦,補給文君嫁妝千金。

文君賭贏了。子虛賦、上林賦、長門賦,寫得一手好賦的司馬相如獲得皇上賞識。父親求和,夫君拜官,人生得意莫過于此時的卓文君。

可是,春風得意的男人準備納妾了,在京城寄來家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唯獨無“億”(憶),明確告訴你,我現在不想你!

司馬相如的做法是不是讓你想起你的老公?讓我們看看卓文君是怎么做的,她回信道:一別之后,二地相思,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君怨。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什么意思?偏偏要“噫”,不過,噫也不是那個憶!你若不想我了,我又何必想你。

卓文君仍舊悲憤難平,相傳,她緊接著又寫下了那首千古流傳的《白頭吟》:“皚如天上雪,皎若云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愿得一人心,白頭不相離……”

眾所周知,卓文君最終挽回了丈夫。她在詩后附書一封:“朱弦斷,明鏡缺,朝露[希][日],芳時歇,白頭吟,傷離別,努力加餐勿念妾,錦水湯湯,與君長訣!”

一句“努力加餐勿念妾”,把那個忘了本的男人完全打動了。多吃點飯,別想我,我仍愛著你,仍希望你一切都好,即使你將我拋棄。

怎樣百轉千回的一種情感和思緒啊!她明白自己仍愛他,其實不想失去他,所以決絕的時候也不忘表白深情,給彼此留下回旋的余地。這是聰明女子的聰明做法。

第2篇

一、理想人格的象征與追求

蟬本來只是作為普通一物出現在早期作品中,包含的情感因素較少,后來逐步豐富化。太康文人陸云在其《寒蟬賦序》中云:“夫頭上有緌,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享,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侯守節,則其信也;加一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則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豈非至德之蟲哉。”此段文字對蟬的優良品德大加贊美,歸結為“文”“清”“廉”“儉”“信”五德,可以作為士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代表了蟬意象上寄寓的人格追求。

在古人眼里蟬有許多特征,“蟬蛻于污穢,以浮游塵埃之外”,它棲于高枝,餐風飲露,因而蟬是清高的,頗有遠離塵世、自守高潔、與世無爭的隱士風度。梁代名士楮曾贊它“飲露非表清,輕身易知足”,北周盧思道也說:“輕身蔽數葉,哀鳴抱一枝。”唐代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則突出強調詩人的人格美。萬事非一帆風順,當理想和現實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時,士人的視角往往由對蟬的敬仰轉化為內在的惺惺相惜,轉化為內在的堅守。蘇軾《題雍秀才畫草蟲八物》說蟬“蛻形濁污中,羽翼便翾好。秋來閑何闊,已抱寒莖槁”正是語意雙關,表現士人不屈于黑暗現實,潔身自好,隱身保節的堅定信念。

二、高處不勝寒的失意之悲

前文中說蟬處高枝,餐風飲露,不食黍離,表其高潔脫俗。然而當周遭環境惡化,其又雙翅難展,有聲難發,高處不勝寒。宦海浮沉、世態炎涼等,難免滋生文人命運坎坷的迷惘和感傷,因此蟬成了文人筆下絕佳的寄托之物。

例如賈島《病蟬》“病蟬飛不得,向我掌中行”,通過對蟬的描寫反映了自己的失意之悲。實際上,在污濁的社會現實中,高潔之行和獨孤失意之悲是密不可分的。這種無人賞識理解、世無知音的深沉痛苦,在士人中較為普遍。“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在獄詠蟬》)詩人借蟬自喻,寄托自己遭讒被誣的悲憤之情,郁郁不得志的身世之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兩句字字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飛難進”比喻政治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受壓制。蟬如此,人也如此,二者融為一體,寄托遙深。再如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保,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對蟬處境的概嘆分明就是對自己境遇的喟嘆,表現出一個仕途落魄者無奈的悲情。“無情”二字將蟬和詩人的失意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三、生命短暫,感時傷逝的時間意識

蟬的生命頗為短暫,盛夏始成蟲,深秋便死去。莊子在其文《逍遙游》中說“蟪蛄不知春秋”,蟪蛄即是蟬。蟬的這一習性極易引發文人的情感共鳴,當人們聽到秋蟬的高吟往往會觸發自己的生命之感,生出人生短暫而宇宙無窮的無邊愁緒,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強烈的時間意識。對于人生來說,生命只有一次,猶如自然界的季節更迭,到了秋季萬物蕭瑟如蟬一樣好似到了末路,故而易悲秋傷己。初唐詩人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六首·其十二》曰:“玄蟬號白露,茲歲已蹉跎。群物從大化,孤英將奈何。”中唐詩人劉禹錫《答白刑部聞新蟬》說:“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涼耳,如聞斷續弦。”詩人在凄涼的蟬聲中寄寓了他們對流逝生命的體驗。蟬在秋日鳴叫,似在哀怨命不久矣,是對生命留戀的離別曲。反觀詩人,滿懷希望入世,而在嚴酷的現實中希望落空,于是悲從中來,不可斷絕。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萬物皆著我之色彩,那么士子的生命體驗投射到具有某種相似特質的蟬上也不足為奇了。自古以來,傷逝傷時之中往往也滲透著把握當下的生命意識。詩人寫蟬,在對生命驚恐悲嘆之余也包含著對人生的把握和執著。正如曹操感嘆“人生幾何”的同時,又高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四、羈旅離別的悲情體驗

蟬意象也是古代詩人羈旅之愁的載體。蟬即是秋的代名詞,又給秋增加了一些悲涼凄清的氛圍,經過長久的文化積淀,蟬的這一特定意義所指更加深入人心,形成一種孤冷意象融入到遠游別離之中。古人為生計為功名背井離鄉,羈旅天涯。飽受凄風苦雨和人生重壓的士子們感受秋涼襲人,寒蟬悲鳴時,很容易觸景生情,或融情于景。一方面,蕭瑟之景,凄切之聲直刺人心,引發人們的悲愁情緒;另一方面,人生勞苦、困頓、離愁凝聚心頭,融入到鳴蟬、秋景之中,無疑找到了一個具體直觀的表現方式。因而,在以離別、相思、羈旅為主題的詩詞中,蟬意象頻頻出現,或作為表現愁緒的媒介,或作為點染悲情不可或缺的佐料。

詩人張喬《蟬》:“先秋蟬一悲,長是客行時。曾感去年者,又鳴何處枝。細聽殘韻在,回望舊聲遲。斷續誰家樹,涼風送別離。”說的就是離別之苦。傷離別最為出名的當屬柳永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悲情渲染,把離別時的典型場面和景物攝入此中,“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詩人把離愁別恨寄于蟬身,而蟬的孤獨悲苦卻又常常是詩人的化身,“樹葉經夏暗,蟬聲今夕聞。已驚為客意,更值夕陽薰”(朱熹《宿寺聞蟬作》)。蟬在凄寒的夜晚哀鳴,詩人在他鄉客居惆悵,“蟬”“客”用一個“驚”字連接,同在夕時發嘆,物我感應、融為一體,孤獨無助,羈旅之悲令人動容。

第3篇

關鍵詞:唐代 桂林 山水詩 奇特

山水詩是自然山水美與觀賞者心靈相融合的藝術載體。六朝山水詩從總的傾向上來看,大多著意刻畫山水的客觀面目,局限于以形寫形,工筆細描,再現大自然的外形美。而在唐代山水詩歌中,觀賞者于自然山水機械組合,情景分敘的簡單模式被打破,山水審美與自然哲學趨于完美結合起來,山水自然美與觀賞者心靈達到了一種更高層次上的雙向反饋,物我合一,從而形成了中國山水審美的最高藝術境界。

桂林秀美的山水風光在唐代已經引起了許多文人騷客的關注。如杜甫的《寄楊五桂州》是較為有名的一首:

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梅花千里外,雪片一冬深。聞此寬相憶,為邦復好音。江邊送孫楚,遠附白頭吟。

本詩寫出了桂林宜人的奇特氣候,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桂林則清爽宜人。在雪花紛飛的隆冬,梅花在萬里之外的桂林盛開,說明了桂林是一處盛夏無酷暑、臘月無嚴寒的好地方。一年四季都是旅游的好季節。

中唐韓愈的《送桂州嚴大夫》一詩描繪桂林的自然山水,用“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說出了漓江的水,是那么清澈而曲折,登高遠眺,像一條青綠色的綢帶環繞在崇山峻嶺之間;桂林的山,是那么翠綠而挺拔,似一支支插在大地上的碧玉簪子。寥寥幾筆,就捕捉了桂林地區石灰巖地貌的最顯著的特征,活現了“山水甲天下”的嬌姿,成了謳歌桂林山水之美的千古絕唱。

桂林的山不以宏大出名,而以秀麗著稱。正是這些稀罕的石山,形態美、詩意濃,使游人為之傾倒。如:張固在《獨秀峰》一詩中寫道:

孤峰不與眾山儔,直入青云勢未休。會得乾坤融結意,擎天一柱在南州。

寫出了該峰拔地而起,高插入云,在桂林城的群峰中一枝獨秀的氣勢。“擎天一柱”一語,更能表現出獨秀峰的磅礴氣勢。

桂林的水不以雄偉出名,而以澄碧曲折聞名。張九齡的《巡按自漓水南行》,曹松的《桂江》、劉長卿的《入桂渚次沙牛石穴》、宋之問的《下桂江懸黎壁》和《下桂江龍目灘》都是描寫漓江流域風光的詩作。“未識佳人尋桂水,水云先解傍壺觴”,曹松《桂江》中的這兩句詩,正是用漓江水與天空的白云環繞在一起的勝景來體現漓江水的清澈蜿蜒。而李商隱的《桂林》則寫出了別樣的情致∶

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東南通絕域,西北有高樓。神護青楓岸,龍移白石湫。殊鄉竟河儔,蕭鼓不曾休。

一層層的展現桂林這個“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旁”的山鄉水域的自然環境。桂林不僅山水秀麗,而且巖洞奇巧。山中大小洞穴,玲瓏剔透,幻若迷宮。洞中景物,千奇百怪。李涉的《玄巖銘》中就將南溪山上中的白龍洞描寫得非常細致,詩云:

……巖之有洞,窈窕郁盤。虎掛龍懸,形狀萬端。威馳杳冥,仰杳攢玩。玉落磐墜,幽聲晝寒……

進入巖中,洞道迂回曲折,洞中石鐘乳形成了種種形象:有獅子、大象、斑鳩等形象;有云山、三峽、六月雪等洞中景色。將巖洞的華麗、奇巧描繪得形象逼真。

唐代詩人們展開藝術的想象,以鮮艷的彩筆描繪桂林山水,以優美的語言贊美桂林山水,施展了他們的藝術才華。桂林山水的自然景觀,往往是由山、水、洞等景物,相互聯系,相互映襯而構成的。詩人在描繪桂林山水的景色時,往往是從宏觀上把握每一個景觀的特點。許多的詩作是多樣統一的自然景觀的反映。“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不正是山與水與城的相互聯系,相互映襯,多樣統一。可見作者是從宏觀上把握桂林山水的自然景觀的。總之,桂林奇特的山水在詩人的筆下就變得更加的惟妙惟肖了。正如桂林人們所說的,“不想不象,一想就象,越想越象”。我們通過詩人所描繪的桂林奇特山水更容易感受和欣賞桂林山水的美。

唐代桂林山水詩歌不但表現了桂林的奇特美景,而且還體現出作者的奇特心情。這種心情主要有別友之情和貶謫之情兩種。別友之情主要是指詩人送別友人赴桂林上任時的心情,王維的《送刑桂州》,張說的《送岳州李十從軍桂州》、《送人之臨桂》,楊衡的《桂州與陳羽念別》、《送公孫四自桂州歸屬》,張籍的《送嚴大夫之桂州》,白居易的《送嚴大夫赴桂州》等,此類詩作雖為送別友人,但并無哀怨凄婉之情,而多是激勵友人,別有一番風味。王昌齡的《送高三之桂林》正是此類詩中的一首佳作:

留君夜飲對瀟湘,從此歸舟客夢長。嶺上梅花侵雪暗,歸時還拂桂花香。

全詩借景抒懷,寄托了詩人對摯友的一片耿耿忠情。夜色茫茫,詩人與好友面對著浩渺的瀟湘江流把盞辭行。多情自古傷離別。而詩人在失意彷徨之際餞別友人,竟能從郁悶中跳出來,憧憬美好的未來,盼望著友人歸來時襟袖里還沾著馥郁的桂花清香,或許是秀甲天下的桂林風光賦予詩人的這種靈性吧。張籍在聽說嚴謨到桂林赴任時賦詩《送嚴大夫之桂州》說,到了桂林可以欣賞到那里山水的“幽奇”景致,其實,桂林并不遙遠,與五嶺相連,九疑山之南。“有地多生桂,無時不養蠶。”那里并不荒涼,農耕還是很發達的。“聽歌難辨曲,風俗自相諳。”風俗與中原也差不多的,只是語言和樂曲有些差異。張籍的言外之意,是要嚴謨放心前去赴任。白居易也寫了一首《送嚴大夫赴桂州》,他首先強調了桂林是一個重要的地方,去那里做官是值得的,對國家來說也是有意義的。“地壓坤方重,官兼憲府雄。”他將會受到稱贊的。

貶謫之情主要是指一些詩人被貶到南方做官或到桂林、或途經桂林看到桂林美麗的山水時所觸發的感情。宋之問就是其中一位較為有名的貶官。他于睿宗景云元年(710年)被謫廣西欽州,但他途經桂林時被這里的山水深深地吸引,而大部分時間住在了桂林。最終他被“賜死桂林”。宋之問從富麗繁華的長安,來到地僻人稀的嶺南。從仕途來說,宋之問被貶廣西,是不幸的,但從詩歌創作看,確實是一件幸事。它使宋之問離開了宮廷這個狹小的天地,走向民間,來到山野這個廣袤的世界,無論他的精神境界,還是審美意識,都有新的擴展,詩歌創作也有新的開拓,在桂林寫的《登逍遙樓》:

逍遙樓上望鄉關,綠水泓澄云霧間。北去衡陽二千里,無因雁足系書還。

逍遙樓在桂林行春門的城樓上,為唐代所建。有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題額。宋代改為湘南樓。逍遙樓氣勢恢宏,是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經常宴集的地方。而詩人登上城樓,去國懷鄉之情油然而生,回腸蕩氣,扣人心弦。

唐代桂林山水詩不僅描繪了桂林奇特的景色,抒發了詩人奇特的心情,而且在藝術手法上也有其獨特之處。

第一是詩文中運用了比較多的修辭手法。如曹鄴的《東洲》中“江城隔水是東洲,渾似金鰲水上浮。” 在寫作手法上,作者浮想聯翩的,將東洲比作一只金色之鱉在水上浮動,不僅用“擬物”的手法,把沙洲比著金鱉;而且“化靜為動”地說這夜金鱉正昂頭擺尾地浮動于水上,從而更突現了作者的“硬骨頭”的精神,有如中流砥柱,巍然屹立,不可搖動的堅定信念。而李渤的《留別南溪》:“常嘆春泉去不回,我今次去更難來。欲知別后留情處,手種巖花次第開。” 詩人在創作手法上則以泉水流逝比喻自己的離去,巧妙自然。

第二是構思也非常精巧。如宋之問的《登逍遙樓》詩中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詩以起句“望鄉關”確立主題,但詩人卻在承句漫不經心的繪景,不遣愁詞。轉句更加看似不著邊際,去主題甚遠,有悖詩理,實則詩人獨具匠心,為讀者留下了聯想的空間。

唐代詩人從多層次,多角度刻畫了桂林山水的方方面面。世間的事物是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而人的審美活動也是多種多樣的,對自然山水的欣賞也是一樣,“橫看城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坡《題西林壁》)由于個人所處的環境、地位、心境的不同,詩中所描繪的桂林山水,恰恰又是折射他們心靈最好的鏡子。神游桂林者的向往;南遷為官者的哀愁;遠方游子的驚異;本地詩人的熱戀無一不通過山水詩歌躍然紙上。作者筆下的桂林山水既是對景物的客觀描繪,更是個人的主觀意念的反映。從而實現了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優秀的桂林山水詩人絕非一般人眼中的“心如古井,波瀾不經”的逃遁山林的隱士,詩中表現的正是他們深度的生命意識和永不枯竭的感性生命動力,這才是真正的桂林山水,真正的桂林山水詩。

古代桂林山水詩多達5000多首,據清代汪森編的《粵西詩載》收錄,唐代以前的歲月里有關桂林山水的詩歌不足十首,直到唐代桂林山水詩才走向成熟和完美。從客觀的表現對象而言,唐代國家的統一和桂林多姿多彩的自然山水環境,為山水詩的創作提供了無比豐厚的源泉和空前廣闊的審美天地。唐代交通業已非常發達,既為人們訪山問水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促成了士人漫游各地的風尚。為南居官者眾多,再加上本地詩人的崛起,有了這種種的條件不僅為唐代桂林山水詩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而且激發了唐人的愛國豪情與逸興曠懷,使唐代桂林山水詩形成了一種異于前代的開闊胸襟,廣大的視野及崇高的感情。

人們在觀賞桂林山水的許多景物時,往往通過一些著名的山水詩詞得到啟發,展開想象,頓時,那山水景觀,便增添異彩。許多唐代桂林山水詩歌,就這樣將山水景觀形象化,它對桂林山水之美可以起到反射作用,從而使桂林山水附麗增輝。隨著我國旅游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旅客,不遠萬里,來到桂林,觀賞這里的奇山秀水,而其中反映桂林山水之美的唐代山水詩歌雖是滄海一粟,卻折射出桂林山水的無限風情。因此我們不僅要探討桂林山水自然美的問題,而且要重視唐代桂林山水詩及其桂林山水文學的研究,促進桂林山水詩創作的發展與繁榮。

總之,江山因佳句的裝點而多嬌,引人矚目;人物因江山的襯托而昭著,代代相傳。凡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或并存的地方,更能激發人們的審美興趣,為人們所神往。相信桂林山水的美名會隨著不斷發展的優秀詩作的流傳而響徹環宇。

參考文獻:

[1]《中國山水詩論稿》

[2]《粵西詩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邹城市| 东兰县| 雅安市| 罗江县| 青阳县| 廊坊市| 昌图县| 竹溪县| 平利县| 闸北区| 普安县| 乌鲁木齐县| 金门县| 安化县| 大理市| 布尔津县| 五原县| 广昌县| 江门市| 武鸣县| 罗平县| 敦煌市| 贞丰县| 昭平县| 北碚区| 郴州市| 凭祥市| 沂源县| 平潭县| 灌南县| 明溪县| 讷河市| 安丘市| 霸州市| 乃东县| 济阳县| 台安县| 额敏县| 拉孜县| 临沂市| 饶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