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2: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史家之絕唱,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史記》 文言文教學 小組合作 快速反饋 作文
文言文經過千百年淘洗而流傳至今,是詩文中的極品。精華佳作,不能不讀,于是《史記》作為選修教材被專門引入了高中教學。然而,文言文并不是屬于這個時代的語言,學起來枯燥乏味。
作為一名一線的工作者,如何才能使這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文化巨著在課堂中飛揚呢?以下是我在從事《史記》教學中的幾點做法及思考,與大家共商。
一、小組合作學習制度
在《史記》的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制度讓我們的文言文課堂生動飛揚!《史記》的教學歸根到底是要恰當處理“文”與“言”的關系,“文”、“言”并重,才能讓學生愛上文言文。
1、重“言”。高考的指揮棒仍在揮舞,點句讀,是讀懂文言文最基本的功夫。在《史記》教學中,我非常重視“言”的教授。傳統的“串講法”能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實”,但整堂課死氣沉沉,因此必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全身心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愛上文言文。如面對《趙氏孤兒》這篇文章,我便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五個段落分別分配給五個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完成以下任務:(1)找出四個實詞;(2)找出三個虛詞,并重點補充一個虛詞的用法;……
課堂上,每個學習小組在充分談論之后,選出代表匯報本組的預習和討論成果,教師只在關鍵處做一下補充或點評。因為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任務以及展示的機會,所以學生預習扎實、談論積極,如此便把教師的“講”變成了學生的“學”, 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學生喜歡學,老師輕松教。
2、重“文”。正如錢夢龍先生所說:“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詞句的任意堆砌。”言是一個橋梁的作用,最終是為文服務的。
面對文本時,重視文本人文陶冶的作用,這既是對新課標選文的理解,又是對文化的尊重,更是對學生心智的真正開啟!因此,《張良》的一課,在學生預習及反復閱讀之后,小組內結合文本解決導學案中的問題:(1)全文共描述到張良的哪些奇計良謀?(2)這些計策表現出張良具有怎樣的特點?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十分鐘的時間,教室被學生吵得沸沸揚揚,張良的計策浮出了文本,張良這一人物形象也漸漸清晰了。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有效調動了學生討論交流的積極性,提高了認知興趣,形成了“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從而達到了“優者更優,差者提高”的目的。
二、建立快速反饋制度
教師的檢查是點燃學生學習、復習“熱情”的火石。
1、導學案檢查。在導學案的設計中,我們不斷結合教學實踐進行調整、創新。導學案主要由三部分——預案、學案、復習案構成,而預案和復習案將課堂檢測及教學反饋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預案以最真實、最快速的方式將學生的預習成果展示在我們面前,暴露了學生在預習當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復習案及時反饋學生的課堂信息,最大限度地暴露了學生在自學和檢測中存在的疑難問題。總之,在課堂中,我們以導學案為依托,建立快速反饋制度,通過小組內的合作交流、小組之間的競賽,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干勁足了,并且能夠當堂掌握所學內容,也避免了往常“干聽”的壞習慣。
2、爬黑板檢查。課前我會準備好3—5張紙條,涉及內容為實詞、虛詞或者一到兩句包含重要知識點的句子翻譯,找幾個同學“抽簽”爬黑板。他們爬黑板前,我一般留出一定的自我再復習的時間,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大了許多,并且對重點語句的敏感度也增加了不少。
當然,快速反饋的形式多種多樣,我們可以通過課上的一些活動來檢測,也可以通過課后的作業來檢測,還可以通過一些階段性的測試來檢測。
沒有關系,只是有相同的姓而已。
司馬相如,字長卿,漢族,蜀郡成都人,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顯的道家思想與神仙色彩。《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漢書司馬相如傳》皆載明司馬相。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鑒》并稱為“史學雙璧”。
(來源:文章屋網 )
大王來何操,操的意思是帶。
出自司馬遷的《鴻門宴》。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于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陜西韓城南,另說今山西河津),西漢史學家,散文家。
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來源:文章屋網 )
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因此有了“絲綢之路”的美稱。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
西漢前期,人們發明了紙。東漢時候,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時期,它的出現標志者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候,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史學家、文學家。他寫的《史記》是我國歷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主要史事。(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秦漢時期,氣勢恢弘的秦始皇兵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藝術的高超水平,生動地展現出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它是以步兵、車兵、騎兵組成的大型地下軍陣。1987年,秦始皇兵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尊嚴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是為人處世的底線,古往今來,回繞尊嚴發生了許許多多動人故事,我們應該究竟怎樣對待尊嚴呢?
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許多先烈志士,視尊嚴如生命,他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許多千古美談。西漢時蘇武出使西域,身陷大漠牧羊幾十年,但始終心系皇上,忠于漢朝,在威逼利誘之下,不為所動。文天祥面對勸降,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劉胡蘭面對敵人的鍘刀,昂首挺胸,大義凜然,被喻為“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在他們看來,國家、民族,信仰就是尊嚴,是置于自已的一切利益之上的,千萬不能違反的。當年韓信如果受不了胯下之辱,怎么有后來名振天下的將兵多多益善的準陰候呢?司馬遷如果受不了宮刑之辱,怎么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紀》呢。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然而時下一些小青年,一句話不合,就大動干戈,為害他人,這不叫維持尊嚴,是叫顧不必要的面子。我們千成要引以為戒。
這就是所謂的尊嚴!
曾經,尊嚴是江姐走上刑場上那一襲樸素的旗袍;曾經,尊嚴是朱自清對美國救濟糧的不屑;曾經,尊嚴是失去國土的人不惜用生命交換的代價。而如今呢?尊嚴是申奧成功后的淚水與歡笑,是楊利偉在宇宙的揮手與問候,是世界對中國人民的刮目相看!
指導老師:林俊峰
《史記》是司馬遷所寫的一部歷史巨著,是中國第一部記傳文學名著.《史記》共130篇,52萬余字,記人敘事則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西漢中期的武帝.司馬遷翻閱群書,網羅上下3000多年歷史,將其著于一書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以他崇高的史德,卓越的史識,打開了中國歷史學的大門,并在中國的思想史上留下了燦爛奪目的歷史軌跡。
《史記》可以說是一部血淚凝成的文獻。魯迅先生曾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此可見,《史記》在現代社會仍有非同凡響的影響力。
我讀后,覺得自己獲益良多。我認為在這個世界中,最光彩奪目的應是那一批充滿豪氣的悲劇英雄。這些英雄中往往帶著悲愴、蒼涼、壯烈、激昂的悲劇色彩,當然也恰恰正是這種悲劇命運使英雄們的事跡更加可歌可泣,令人景仰。譬如,項王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又如荊軻刺秦王,自為詩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再如對秦王忠心耿耿的李斯,竟因趙高的讒言而被處于腰斬之刑,但對于死,他毫無畏懼之心。這一切的一切,讓人不得不驚嘆偉人那似中國疆域一般遼闊的肚量。
此時此刻,掩卷沉思,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先祖曾以堅強的、令人嘆為觀止的毅力從古黃河流域披荊斬棘跋涉到今天的艱難歷程。從記憶的湖面泛起的是歷史盡頭那一幅幅輝煌的畫卷:那是朝圣的衣缽,永遠卓立于我們生存的空間之上,那是悠揚的絕唱,有著濃濃的韻味兒,那是經典的史詩,令人嘖嘖稱贊。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百家爭鳴、俠客之游、刀光劍影……在向我們紛至沓來的是中國的傳奇文明史。
今天,逐個正以矯健的身姿邁向嶄新的時代。東方,東方明珠塔如巨人一般挺立著,眺望著浦東經濟開發1區這顆耀眼珍珠;南方,澎湃的激情和似火的熱情奏響了綠色的旋律;西北,那缺水的生活將成為歷史;北京,這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如跳動有序的心臟,把新鮮的血液源源不斷的輸往世界各地。啊,祖國在騰飛,母親更富強!
身為中學生的我們,正是早晨那八九點鐘的太陽,我們身上流的是炎黃子孫的血液,面對這一日千里的母親,我們難道能無動于衷嗎?我們深知這歷史接力棒在我們這一代新人手上,我們要用自己的臂膀迎接新世紀的太陽!
許許多多的革命者,已在我們前面樹立了榜樣,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悲壯的命運之歌。是啊,你不奉獻,我不奉獻,讓誰來奉獻?你來索取,我來索取,最后又要向誰去索取呢?我們生活在祖國這一片藍天下,祖國的未來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親愛的朋友們,快快用知識來充實自己吧,讓我們磨練自己吧!為了祖國美好的明天,準備好自己的星星之力。祖國的明天將更加燦爛與輝煌。
展望古今中外風流人物,看歷史的車轍輾轉,留下了輝煌的痕跡,觸動了我的心靈。
項羽觸動了我的心靈。這位“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的霸王,一位諸侯混亂中力挽狂瀾的能者,令各路諸侯匍匐稱臣的王君,一位破釜沉舟以激動士兵的將帥,垓下一戰,不肯過江東,金戟一揚,血灑疆場。他創下一番霸業因要面子付諸流水,我為他惋惜。
蘇軾觸動了我的心靈。東坡,那個在“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驚魂未定中自省反思,從而悟儒家之推已及人,會佛家之眾生平等,領道家之珍重生命,集眾家之精華,鑄造“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超脫豁達。我為他贊許。
司馬遷觸動了我的心靈。“一代君權痛蠶室,千秋史筆溯龍門”的司馬遷,在蒙受不白之冤,遭受宮刑之辱下,為達成先父遺愿,完成自己的理想,在獄中艱苦度月,終于著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千古傳承的《史記》。我為他的堅毅表示贊許。
梵高觸動了我的心靈。梵高,這位印象派畫家,為探究一個未被發現的新世界,不惜放棄自己的家財。論家境,他的家族是當時歐洲最大 的畫商,幾乎控制著全歐洲的美術市場,他完全可以迎合時尚以謀利,但是他卻不屑。他的思想超前,難以為人接受。終于,在巴黎一處無人知曉的角落里,梵高像自己筆下的向日葵一樣綻放自己最后的美麗。他自盡在一片金黃的麥田中,一如他的追求光明。我為他的執著贊許。
望古今中外多少風流人物觸動了我的心靈:茍踐臥薪嘗膽,韓信受胯下之辱而富強,祖狄聞雞起舞,生活即是藝術的畢加索……他們編著的篇章,他們的品質,他們的精神,是人類歷史上的魂寶。我要學習他們的精神,讓自己的人生別有洞天。
他們的所有已經融入歷史的汗青,不管鐫刻的是人們褒揚或是貶斥,但他們遺留下的痕跡,在無聲中起舞,觸動了我的心靈。
書籍,是歷史的烙印,是智者的低吟。讀書,可以神交古人,汲取先賢智慧;可以審視自我,成就精彩人生。人生之路,其程漫漫,千里之行,始于“書海”。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讀史首屈一指,必然要讀《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為二十四史之首,它“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讀之時,眼前不時浮現司馬遷那深沉的背影。中華民族,煌煌史書,鐫刻的不只是歷史,更是史學家們的心血。
讀書要涉獵廣泛,將自己置身于書海之中,潛心苦讀。而談到讀詩,必不可不讀的便是《詩經》。窈窕淑女、蒹葭白露不只是那實物,更是古代人民對未來的美好愿望;而詩歌頂峰時期的《唐詩三百首》更是將詩發展到了頂峰,奇異瑰麗,令人深入其中,對之矢志不移。
從古到今,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之中,無數人著書立說。然“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計,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但要不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又怎會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我們要用有限的時間,創造不同于前人的精彩,而今在書海之中,插上夢想的翅膀,亦是一種積淀。
只有經過積累,才可能有質的飛躍,才有自我價值的發展。身處二十一世紀,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潛心書海,為明日之大我創造積淀。以青春之窩筑青春之中國
花兒謝了,有再開的時候;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小草枯了,有再青的時候;青蛙睡了,有再醒的時候……
——題記
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會有新的機會,新的友誼和新的力量在等待你。不要因為夢想的破滅而放棄所有的愿望,不要因為曾經的失敗而放棄所有的努力,不要因為朋友的背叛而懷疑一切的友誼……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每一次失敗并不意味著成功的絕境,調整心態,“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可見,失敗的前方成功并不遙遠。
人的一生當畏摔跤,成功不再于永遠不摔倒,而在于每次都能從摔倒的地方站起來。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從小就受到音樂的熏陶,極具音樂天賦,他用音樂展示著自己熱情飽滿的信心,然而,他在26歲時聽力開始減退,晚年時則完全失聰,可以說,這次挫折對他的打擊是難以形容的,可他以頑強的魅力,倔強的性格向命運抗爭,發出了“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吶喊,成為世界音樂史上不朽的藝術家。可見,只要能夠有站起來的勇氣,就一定能看到光明。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遭受宮刑之后,發憤著書,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當然,挫折并不能自發的造就人才。這就要看你有沒有戰勝挫折的勇氣。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挫折就像塊石頭,對于弱者來說是絆腳石,讓你寸步不行;對于強者來說是墊腳石,讓你站的更高。”只有樹立堅定的信心,。在挫折中奮起,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
跌倒了爬起來,又一次跌倒,再一次爬起……成功正在一步步向你邁進!
歷史,讓我陶醉
寶山實驗學校七(8)班徐家揚指導老師:金曄
在月球上,唯一能清楚見到的建筑物只有兩座:荷蘭圍海的堤壩和中國五千年智慧的結晶:長城。
“學歷史可以讓人變得賞心悅目。”歐洲的哲人曾經這么說過。是的,我也這么認為。每當我觸及到歷史,就有一種氣息從心中油然升起。
長城就是歷史的產物,在古老的時代,中國人用一塊塊磚石堆積成了雄偉的長城;在漢武帝那個昌盛的年代,又是那些勇士們開拓出了絲綢之路;三國時期的連弩是機槍的鼻祖;祖忡沖之的圓周率;倉頡造出的文字;唐朝的詩、宋朝的詞、元朝的曲……許許多多的瑰寶見證了那個年代的起伏跌落,重現了那個時代的酸甜苦辣。點燃一個熏香爐,泡上一杯清茶,手中擎著一枚玉佩,翻開一冊史書,我陶醉在遠古的輝煌中。
秦始皇的豪情壯志,楚霸王項羽那悲壯的哀嘆,劉邦那無奈的《大風歌》,源于歷史深處的那一聲聲慨嘆,那一位位英雄無奈的長號,仿佛回響在我而邊。
歷史決不會讓人覺得它平鋪直敘。接觸歷史的每個人都會覺得它時如暴風驟雨,時如滔滔江水,時如泰山壓頂,時如短兵相交,時如晴天浮云,時如快馬輕刀。歷史的燦爛和豐富震撼著我的心靈。
傳承歷史的道路上,拋灑了多少英雄的血淚!屈原被放逐,卻著有《離騷》;左丘失明,但《過語》世代相傳;呂不韋貶遷蜀地,但,《呂覽》今日仍被傳閱;孔子被軟禁但留下千古名作《春秋》;司馬遷活于恥辱中,卻譜寫了“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史記》……無數的史官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歷史的公正。歷史,讓我看見了黑暗世界中的一道光明。
歷史就像香燭一般,用自己的血淚,換來了留芳百世的余香,讓我深深地陶醉其中。
世界上最令人敬仰的,一是頭頂燦爛的星空,另一個則是我們內心的道德準則——早已隨歲月之流遠去而又永恒在歷史星空閃爍的前人康德如是說。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江水奔流,帶走幾多冬夏春秋;大江東去,帶不去的是那些偉人,光照千秋。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司馬遷忍受著“最下極矣”的腐刑,毅然、決然地選擇“茍生”。那時的他,需要何等的修養、怎樣的氣度,方能完成那一本沉重的大書——《史記》呢?然而,他的修養戰勝了嘲諷、鄙視。戰勝了他人亦超越了自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巨著終于完成。因此,“忍耐”這樣一種修養便在后人心中多了幾分沉重。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聽到此語,什么人的心靈能不震撼,什么樣的人士能不肅然起敬?幾經利誘、幾經威脅幾經折磨,住進陰濕地牢的文天祥,在“忠”與“奸”的面前未曾有過絲毫的動搖,因此“忠誠”這樣一種簡單而又艱難的修養,在后人的心中多了幾分重量。
“忍耐”、“忠誠”、“堅強”而又“不屈”,只有高尚的人才擁有這樣的品質。誰又能說這些品質不是源于內心極高的修養?
“英雄,不是因為武力而稱雄的人,而是因為心靈而偉大的人。”羅曼·羅蘭的這個定義,我由衷地贊賞。
喜歡諸葛亮,不僅是因他的神機妙算,而且因其“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品德修養。我想,他之所以會觀天象,會用風勢,會未出茅廬而知天下,多半是來自他極高的修養吧!
我們現在極倡素質教育,而社會上有些人缺乏的正是一種修養的基本素質。古之成大事者,無一不是德才兼備之人,而古往今來,誰又能以小肚雞腸、犯奸作亂之心去成就一番人人贊譽的事業呢?
你是否和我一樣,在為做一個真正英雄而奮斗著,那么讓我們一起去修身養性吧!
先有修養,后成大業,再做英雄!
《少年讀史記》讀后感
這個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套書叫《少年讀史記》,這些書買來后我愛不釋手,從早到晚都捧著他們看。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一本叫《帝王之路》的書。
《帝王之路》這本書主要講了從堯一直到漢武帝的故事。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巨鹿之戰這個故事,里面講述了項羽為了給叔父項梁報仇,率領他的幾千人的軍隊以少勝多,越殺越勇,最終打敗了20萬秦兵,給叔父報了仇,其中還包含了破釜沉舟、隔岸觀火等經典的成語故事。
看完這本書我深刻體會到了古代時期人們生活的困難以及戰亂的殘酷,也終于了解到了中國古代的歷史和上下五千年來發生的事情,還知道了許多英雄豪杰的名字,比如:項羽、劉邦等蓋世豪杰。我才知道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古代的先輩們夢寐以求的。我深刻感悟到在堯、舜那個時期,連吃飯都很困難,但常常會有人站出來造福百姓,就像堯、舜、大禹那種為了人民可以什么都不顧忌的英雄,我從中深刻的感悟到了我們要多多為人民造福,不要讓我們的國家再次陷入到那樣的地步!
魯迅先生曾贊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千百年來人們對史記的評價特別高。所以我們還需多加去鉆研,這樣才能知道更多關于歷史的知識,讓我們對歷史更加了解。所以我們也要經常觀看有關歷史的書,比如這本《少年讀史記》呀!